CN107002781A - 单向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单向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2781A
CN107002781A CN201580065197.XA CN201580065197A CN107002781A CN 107002781 A CN107002781 A CN 107002781A CN 201580065197 A CN201580065197 A CN 201580065197A CN 107002781 A CN107002781 A CN 1070027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inner ring
retainer
way clutch
out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51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2781B (zh
Inventor
芝田洋
安藤友春
濑川广亨
白泷浩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Warner KK
Original Assignee
NSK Warner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Warner KK filed Critical NSK Warner KK
Publication of CN107002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2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27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27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69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wedging by pivoting or rocking, e.g. sprags
    • F16D41/07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wedging by pivoting or rocking, e.g. sprags between two cylindrical surfa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2041/0603Sprag 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2041/0605Spring 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向离合器(1),其设有:内圈(3);外圈(5);多个凸轮(7),所述多个凸轮介设在内圈外周面(11)与外圈内周面(13)之间并且用于在内圈(3)与外圈(5)之间传递转矩;保持凸轮(7)的保持机构;和将凸轮(7)向非转矩传递位置偏压的弹簧部件(15)。保持机构包括第一保持器(9)和第二保持器(29),第一保持器固定在外圈(5)上并且具有将凸轮(7)以预定间隔保持在周向上的圆筒状保持部(21),第二保持器配置在圆筒状保持部(21)的内径侧,以可摆动方式保持凸轮(7),并且能在凸轮(7)与内圈外周面(11)和外圈内周面(13)接合且在转矩传递方向上摆动时相应于凸轮(7)的摆动而弹性变形。

Description

单向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和工业机器中的用于传递转矩的单向离合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No.H09-014302中,一些常规单向离合器具有所谓的单保持架型结构,其包括用于保持多个楔块的单个保持架(保持器)。通过改造单保持架类型而构成的另一种单向离合器通过如例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No.H10-009291中那样在保持器的凸缘部中设置缺口或切口以向保持器赋予弹性来提高单向离合器的啮合性能以进一步巩固保持器和外圈的一体化。
图3A是示出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No.H10-009291中记载的常规单向离合器101在轴向一侧看去时的状态的示意性概略图;图3B是沿图3A中的箭头线b-b截取的截面图;而图3C是示出单向离合器101在从轴向另一侧看去时的状态的示意性概略图。注意,图3A、3B和3C省略了内圈和外圈的图示。
如图3A、3B和3C所示,常规单向离合器101包括:用于将转矩传递到内圈103(参见图4A和4B)与外圈105(参见图4A和4B)之间的多个凸轮107;将多个凸轮107以预定间隔保持在周向上的环形保持器109;和弹簧部件115,其在非转矩传递状态下将多个凸轮107沿与内圈103的外周面111和外圈105的内周面113相接触的方向偏压。保持器109构造成包括配置在内圈外周面111与外圈内周面113之间的圆筒部121和形成在圆筒部121的一端处的凸缘部123,并且圆筒部121设置有用于以可摆动方式保持凸轮107的多个窗口125。凸轮107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嵌入这些窗口125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No.H09-014302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No.H10-009291
发明内容
[本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图4A和4B是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示出了图3A、3B和3C所示的单向离合器101的凸轮107的状态;图4A示出无负荷状态;图4B示出转矩负荷状态。
如图4A所示,保持器109的窗口125构造成具有这样的大小,即在周向上彼此对向的一对边缘部137、137紧邻凸轮107的外周面配置以便稳定地保持凸轮107。当转矩从图4A所示的无负荷状态施加至内圈103时,凸轮107在转矩传递方向上摆动,使得内圈103和外圈105经凸轮107彼此联接。具体而言,如图4B所示,当内圈103顺时针——即在纸面上看去时向右——旋转时,保持与内圈外周面111接触的凸轮107在向左旋转方向上逆时针摆动。凸轮107伴随着该摆动而在图4B中的纸面上看去时相对于内圈外周面111向右移位。凸轮107由于伴随着上述移位的摆动而与内圈外周面111和外圈内周面113接合,并且转矩通过该接合从内圈103传递到外圈105。当凸轮107的摆动达到预定大小时,如图4B中的圆圈部分A所示,凸轮107的外周面与保持器109的窗口125的边缘部137接触。
当凸轮107因此与窗口125的边缘部137接触时,视情况而定,由于保持器109具有用于确保转矩容量的稳定性的高刚性,凸轮107由于与保持器109的接触而引起摆动稳定性的分散。具体地,大小在凸轮107就设计而言可传递的最大转矩以上的转矩(以下将称为“最大负荷转矩”)施加至内圈103,在这种状态下凸轮107从内圈103实际上传递到外圈105的转矩(以下将称为“最大负荷时的传递转矩”)的大小发生分散。这种分散具有预定宽度。
在将常规单向离合器101设计成对高转矩容量灵活的情况下,尽管施加至内圈103的转矩和通过凸轮107传递的转矩增大,但单向离合器101视情况而定引起最大负荷时的传递转矩的大小的分散,并且因此需要考虑该分散的宽度来设计。即使当转矩容量就设计而言上升时,并且如果能减小最大负荷时的传递转矩的大小的分散宽度,则能设计具有最优数量的凸轮107以使得能够确保必要转矩的单向离合器101。换言之,如果在最大负荷转矩施加至内圈103的状态下确保了凸轮107的摆动稳定性,则能在不改变常规单向离合器101的尺寸的情况下提高转矩容量。
近年来,对向尤其用于两轮车辆的起动机的单向离合器应用高转矩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现行规格的单向离合器能通过考虑单向离合器中的最大负荷时的传递转矩的大小的分散宽度而适用于高转矩容量。这种情况下,考虑增加凸轮的数量或增大凸轮的尺寸,作为用于在考虑最大负荷时的传递转矩的大小的分散宽度之后确保转矩容量的稳定性的设计。然而,这引起单向离合器的重量增加和离合器的大型化。
鉴于这些状况设计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向离合器,其使得各凸轮能够发挥它们的功能并且使得多个设置的凸轮能够在不引起大型化的情况下确保最大转矩容量。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单向离合器包括:内圈;与所述内圈同轴地配置的外圈;多个凸轮,所述多个凸轮介设在所述内圈的外周面与所述外圈的内周面之间,并且用于在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传递转矩;保持所述多个凸轮的保持机构;和将所述多个凸轮向非转矩传递位置偏压的弹簧部件,其中所述保持机构具有第一保持器和第二保持器,所述第一保持器固定在所述外圈上并且具有将所述多个凸轮以预定间隔保持在周向上的圆筒状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器配置在所述圆筒状保持部的内径侧,以可摆动方式保持所述多个凸轮,并且能在所述多个凸轮与内圈外周面和外圈内周面接合之际在转矩传递方向上摆动时相应于所述多个凸轮的摆动而弹性变形。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中,所述第二保持器是由线状部件形成的环形部件,所述线状部件呈开放部交替地指向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轴向一侧和其轴向另一侧的矩形波状弯曲。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面中,所述圆筒状保持部与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共轴地配置在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并且沿径向贯通所述圆筒状保持部形成多个窗口,所述多个凸轮分别嵌入所述窗口中。
在本发明的再另一优选方面中,呈矩形波状弯曲的所述线状部件包括各自都构成一侧或另一侧开放的框架部的矩形部分,所述框架部配置成在径向上与设置在所述圆筒状保持部中的窗口重叠,并且所述多个凸轮分别由在径向上彼此重叠的所述框架部和所述窗口保持。
在本发明的又一优选方面中,所述框架部构造成包括所述线状部件的沿轴向延伸并且在周向上彼此对向的一对轴向延伸部,和所述线状部件的沿所述周向延伸并且将所述一对轴向延伸部的轴向一端或轴向另一端连接的周向延伸部。
在本发明的又一优选方面中,在所述多个凸轮通过分别与所述内圈外周面和所述外圈内周面接合而在转矩传递方向上摆动之际,各凸轮摆动而与所述框架部的所述一对轴向延伸部中的一个轴向延伸部接触,并且此后与所述窗口的在周向上彼此对向的一对边缘部中的一个边缘部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中,在所述多个凸轮通过分别与所述内圈外周面和所述外圈内周面接合而在转矩传递方向上摆动之际,所述多个凸轮各自都摆动而相对于所述内圈外周面移位,并且由于该移位而与一个轴向延伸部接触,且所述第二保持器弹性地变形成使得与所述凸轮接触的一个轴向延伸部相应于所述凸轮的移位而沿与所述凸轮的移位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再又一优选方面中,所述窗口构造成具有在所述凸轮摆动到使得最大转矩能够传递到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的接合位置之际与所述凸轮接触的大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使得各凸轮能够确实发挥它们的功能并且多个设置的凸轮能够在不引起大型化的情况下确保最大转矩容量的单向离合器。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根据一实施方式的单向离合器在从轴向一侧看去时的状态的示意性概略图;图1B是沿图1A中的箭头线b-b截取的截面图;图1C是示出从轴向另一侧看去时的单向离合器的状态的示意性概略图;
图2A和2B是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示出了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单向离合器的凸轮的状态;图2A示出无负荷状态;图2B示出转矩负荷状态。
图3A是示出根据常规例的单向离合器在从轴向一侧看去时的状态的示意性概略图;图3B是沿图3A中的箭头线b-b截取的截面图;图3C是示出从轴向另一侧看去时的单向离合器的状态的示意性概略图;
图4A和4B是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示出了根据常规例的单向离合器的凸轮的状态;图4A示出无负荷状态;图4B示出转矩负荷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单向离合器的实施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单向离合器属于从内圈向外圈传递转矩的类型。注意,除非特别指定,否则本文中简单地描述的轴向、径向和周向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单向离合器的轴向、径向和周向。换言之,这些方向对应于与内圈或外圈有关的轴向、径向和周向。
图1A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单向离合器1在从轴向一侧看去时的状态的示意性概略图;图1B是沿图1A中的箭头线b-b截取的截面图;而图1C是示出从轴向另一侧看去时的单向离合器1的状态的示意性概略图。注意,在图1A、1B和1C中省略了内圈和外圈的图示。图2A和2B是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单向离合器1的凸轮的状态;图2A示出无负荷状态;而图2B示出转矩负荷状态。
如图1A、1B和1C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单向离合器1包括:同心地配置的内圈3(参见图2A和2B)和外圈5(参见图2A和2B);配置在内圈3与外圈5之间的多个凸轮7;用于保持多个凸轮7的第一环形保持器9;和用于在非转矩传递状态下将多个凸轮7在与内圈外周面11和外圈内周面13接触的方向上偏压的弹簧部件15。
所述多个凸轮7是转矩传递部件,其各自都与内圈外周面11和外圈内周面13接合,由此从内圈3向外圈5传递转矩。凸轮7是周面为曲面的在轴向上延伸的柱状部件,并且具有通过将大致半圆部17与从将大致半圆部17的圆弧的两端连接的直线径向向外鼓出的鼓出部19组合而构成的截面形状。鼓出部19的顶部呈圆的并且缓缓地径向向外突出的形状或山形。鼓出部19的轮廓的一端和大体半圆部17的圆弧的一端平顺地连续,鼓出部19的轮廓的另一端和大致半圆部17的圆弧的另一端平顺地连续。凸轮7构造成使得将鼓出部19的顶部与大致半圆部17的圆弧的底部连接的直线的长度比将大致半圆部17的圆弧的两端附近的部分连接的直线的长度短。
第一保持器9由金属材料组成并且刚性高。如图1A和1B所示,第一保持器9包括配置在内圈外周面11与外圈内周面13之间的圆筒部21,和从圆筒部21的轴向一侧(对应于在图1B的纸面上看去时的右侧)端部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环形凸缘部23。圆筒部21与内圈3和外圈5同心地配置。圆筒部21设置有各自都沿径向贯穿圆筒部21形成的多个矩形窗口25。所述多个矩形窗口25以预定间隔设置在周向上。
第一保持器9的凸缘部23形成有多个圆形切口或缺口27,其形成为在周向上的预定位置在外周侧开放。凸缘部23的处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圆形切口27之间的部分的外缘嵌合到形成在外圈内周面13中的周向沟槽(未示出)中。利用这种嵌合,第一保持器9被固定在外圈内周面13上,且第一保持器9和各凸轮7在轴向上被定位,此外防止了单向离合器1连同外圈5一起旋转。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单向离合器1如图1A、1B和1C所示还包括用于保持多个凸轮7的第二保持器29。具体而言,由第一保持器9和第二保持器29构成的保持机构保持多个凸轮7。第二保持器29嵌入第一保持器9的圆筒部21的内周面中。
第二保持器29由被归类为线状部件的金属丝组成。第二保持器29通过将呈矩形波状弯曲的金属丝的两端连接而呈环形,该构型是这样的,即如图1B所示,形成了各自都呈大致U形的框架部31a、31b,其中呈矩形波状的一个矩形部分的轴向一侧或轴向另一侧(对应于在图1B的纸面上看去时的左侧,下同)开放,并且轴向一侧开放的框架部31a和轴向另一侧开放的框架部31b在周向上交替地连续成并排关系形成。
第二保持器29的多个框架部31a、31b中轴向一侧开放的框架部31a各自都由线状部件的沿轴向延伸并且在周向上彼此对向的一对线性部分33、33(以下将称为“轴向延伸部33”)和线状部件的沿周向延伸并且将一对轴向延伸部33、33的轴向另一端互相连接的部分35a构成。周向上与框架部31a相邻地形成的框架部31b——其轴向另一侧开放——由一对轴向延伸部33、33和线状部件的沿周向延伸并且将一对轴向延伸部33、33的轴向一端互相连接的部分35b构成。这样构成了框架部31a、31b,并且因此彼此相邻的框架部31a、31b共用一个轴向延伸部33。第二保持器29这样通过使用弯曲成使得开放部交替地指向轴向两侧的金属丝而环状地构成,并且因此刚性不高而是有弹性。
第二保持器29配置在第一保持器9的圆筒部21与内圈外周面11之间。在嵌入第一保持器9中的状态下,第二保持器29的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的框架部在径向上与第一保持器9的窗口25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轴向另一侧开放的框架部31b在径向上与第一保持器9的窗口25重叠。如图2A所示,构成第二保持器29的框架部31b的一对轴向延伸部33、33被设定成比第一保持器9的窗口25的在周向上彼此对向的一对边缘部37、37(以下将称为“周向边缘部37、37”)之间的距离短。
多个凸轮7一对一对应地从外径侧嵌入第一保持器9的窗口25中,其中轴向与单向离合器1的轴向一致。多个凸轮7由此在周向上以预定间隔由第一保持器9保持。凸轮7的轴向两端面位于第一保持器9的窗口25的在轴向上彼此对向的一对边缘部(未图示)的内侧。换言之,窗口25的在轴向上彼此对向的一对边缘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大于凸轮7的轴向尺寸。在无负荷状态下,凸轮7的大致半圆部17如图2A所示与内圈3对向,大致半圆部17的底部与内圈外周面11接触,鼓出部19与外圈5对向,并且鼓出部19的顶部与外圈内周面13接触。凸轮7的与内圈3对向的部分——即大致半圆部17——部分地穿过第一保持器9的窗口25以从圆筒部21在内径侧突出。
第二保持器29配置成与凸轮7的大致半圆部17的从圆筒部21在内径侧突出的部分的周面接触或紧邻。具体地,构成第二保持器29的框架部31b的一对轴向延伸部33、33与凸轮7的周面接触或紧邻。第二保持器29的一对轴向延伸部33、33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使凸轮7无法沿径向通过。这样,第二保持器29的轴向延伸部33、33配置成与凸轮7的外周面接触或紧邻,藉此凸轮7在由第二保持器29的框架部31b保持的同时稳定地座靠在内圈外周面11上。在另一侧,第一保持器9的一对周向边缘部37、37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大于第二保持器29的框架部31b的一对轴向延伸部33、33之间的距离,并且因此,在图2A所示的无负荷状态下,一对周向边缘部37、37各自都以预定间隔与凸轮7的周面对向。换言之,周向边缘部37、37不与凸轮7的外周面接触。对于这样的构型,凸轮7可与第二保持器29的一对轴向延伸部33、33滑动接触地摆动,但通过第一保持器9的窗口25的一对未图示的轴向边缘部而被限制在轴向上移动。
各凸轮7如图1B所示具有沿内圈3或外圈5的周向延伸的沟槽39,沟槽39在组装状态下形成在径向外侧部分中。沟槽39在凸轮7的径向外侧部分的轴向中央部处形成为在周向上贯通该径向外侧部分,并且具有到达凸轮7的中央部附近的深度。一个环形弹簧部件15固定成穿过各凸轮7的沟槽39。弹簧部件15将各凸轮7朝内径侧偏压。凸轮7的沟槽39的底面呈径向向外突出的山形形成,具有使凸轮7在向内径侧施加弹簧部件15的偏压力时在与内圈外周面11和外圈内周面13相接触的方向上摆动的这种角度。相应地,各凸轮7通过弹簧部件15的弹力而向内径侧被偏压并且由此始终保持与内圈外周面11和外圈内周面13接触。弹簧部件15使各凸轮7在非转矩传递状态下与内圈外周面11和外圈内周面13接触。换言之,弹簧部件15将各凸轮7向非转矩传递位置偏压。
接下来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具有上述构型的单向离合器1的作动状态。在图2A所示的无负荷状态下,凸轮7通过弹簧部件15的弹性而与内圈外周面11和外圈内周面13接触,但不以转矩可传递方式与其接合。当内圈3从该状态接收传递的转矩时,凸轮7在内圈3以可传递转矩状态与外圈5接合的方向上摆动。具体而言,如图2B所示,当内圈3在从纸面上看去时顺时针或向右旋转时,保持与内圈外周面11和外圈内周面13接触的凸轮7在内圈外周面11与外圈内周面13之间滚动,由此摆动成逆时针向左旋转。凸轮7因此摆动并由此伴随着该摆动而在图2B的纸面上看去时向右移位。利用这样伴随着移位的摆动,凸轮7与内圈外周面11和外圈内周面13接合,并且转矩由于该接合而从内圈3传递到外圈5。当凸轮7的摆动如图2B所示达到预定大小时,凸轮7的外周面与第二保持器29的轴向延伸部33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凸轮7的外周面与保持凸轮7的第二保持器29的框架部31b的一对轴向延伸部33、33中的位于内圈3的旋转方向侧(在图2B的纸面上看去时的右侧)的轴向延伸部33接触。
由被归类为线状部件的金属丝组成的第二保持器29的刚性不高但有弹性。相应地,凸轮7从凸轮7的外周面与轴向延伸部33接触的时点在内圈3和外圈5经由凸轮7接合这样的方向上进一步摆动,并且伴随着该摆动进一步移位,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保持器29弹性变形以伴随着凸轮7的摆动而变成与凸轮7的移位一致地弯曲。具体而言,当凸轮7伴随着在图2B的纸面上看去时的向右移位而摆动时,第二保持器29弹性变形以使得保持与凸轮7接触的轴向延伸部33随着由凸轮7沿与凸轮7的移位方向相同的方向推动而移动。第二保持器29因此与伴随着凸轮7的移位的摆动一致地变形,并且因此不禁止凸轮7在内圈3与外圈5接合的方向上摆动。相应地,凸轮7平顺地摆动到能够在保持由第二保持器29保持的状态的同时传递最大转矩的接合位置。
在施加至内圈3的转矩进一步增大并且凸轮7移动到能够传递最大转矩的接合位置时,凸轮7的外周面与第一保持器9的窗口25的周向边缘部37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凸轮7的外周面与位于内圈3的旋转方向侧(在图2B的纸面上看去时的右侧)的周向边缘部37接触。因此,第一保持器9的窗口25以这样的大小形成,即在凸轮7摆动到能够传递最大转矩的接合位置时,凸轮7与周向边缘部37接触。第一保持器9构造成具有比第二保持器29高的刚性,且稳定地保持摆动到能够传递最大转矩的接合位置的凸轮7。凸轮7由此由第一保持器9和第二保持器29稳定地保持在可传递最大转矩的状态下。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各凸轮7能在由第二保持器29稳定地保持的同时平顺地移动到能够传递最大转矩的接合位置。换言之,各凸轮7能稳定地发挥其功能。单向离合器1总体上能通过确实地发挥多个凸轮7的内在功能而稳定地确保就设计而言可传递转矩容量。各凸轮7在摆动到能够传递最大转矩的接合位置时由第一保持器9稳定地保持在接合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单向离合器1的使用使得能通过使用与要传递的转矩的大小匹配的最佳数量的凸轮7来设计单向离合器1。将常规单向离合器设计为对高转矩灵活因此不会必定增加凸轮的数量和增大凸轮的尺寸。结果,常规单向离合器能通过既不增加单向离合器的重量也不使单向离合器大型化或改变其尺寸而制造成对高转矩容量灵活。
此外,在使用单向离合器的设备、例如两轮车辆的起动装置等中,能在简单地通过将常规单向离合器变更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单向离合器而维持大小的同时扩大高转矩应用范围。
此外,当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将设计变更为从低转矩对高转矩灵活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单向离合器1的使用能在维持大小的同时在不改变组装的周边部的构件等的布局的情况下提供对高转矩的灵活性。结果,可以减少额外的工序——例如再设计和构件的再布置——并且抑制成本增加。注意,尽管上述实施方式已将单向离合器1例示为将转矩从内圈3传递到外圈5,但本发明可适用于将转矩从外圈5传递到内圈3的单向离合器。
[附图标记和符号说明]
1 单向离合器
3 内圈
5 外圈
7 凸轮
9 第一保持器
11 内圈外周面
13 外圈内周面
15 弹簧部件
17 大致半圆部
19 鼓出部
21 圆筒部
23 凸缘部
25 窗口
27 圆形切口
29 第二保持器
31a、31b 框架部
33 轴向延伸部
37 周向边缘部
39 沟槽

Claims (8)

1.一种单向离合器,包括:
内圈;
与所述内圈同轴地配置的外圈;
多个凸轮,所述多个凸轮介设在所述内圈的外周面与所述外圈的内周面之间,并且用于在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传递转矩;
保持所述多个凸轮的保持机构;和
将所述多个凸轮向非转矩传递位置偏压的弹簧部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机构包括第一保持器和第二保持器,所述第一保持器固定在所述外圈上并且具有在周向上以预定间隔保持所述多个凸轮的圆筒状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器配置在所述圆筒状保持部的内径侧,以可摆动方式保持所述多个凸轮,并且能在所述多个凸轮与内圈外周面和外圈内周面接合之际在转矩传递方向上摆动时相应于所述多个凸轮的摆动而弹性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中,所述第二保持器是由线状部件形成的环形部件,所述线状部件呈开放部交替地指向单向离合器的轴向一侧和其轴向另一侧的矩形波状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中,所述圆筒状保持部与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共轴地配置在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并且多个窗口设置成沿径向贯通所述圆筒状保持部,所述多个凸轮分别嵌入所述窗口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中,呈矩形波状弯曲的所述线状部件包括各自都构成一侧或另一侧开放的框架部的矩形部分,所述框架部配置成在径向上与设置在所述圆筒状保持部中的所述窗口重叠,并且所述多个凸轮分别由在径向上彼此重叠的所述框架部和所述窗口保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中,所述框架部构造成包括所述线状部件的沿轴向延伸并且在周向上彼此对向的一对轴向延伸部,和所述线状部件的沿所述周向延伸并且将所述一对轴向延伸部的轴向一端或轴向另一端连接的周向延伸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中,在所述多个凸轮通过分别与所述内圈外周面和所述外圈内周面接合而在转矩传递方向上摆动之际,各凸轮摆动而与所述框架部的所述一对轴向延伸部中的一个轴向延伸部接触,并且此后与所述窗口的在周向上彼此对向的一对边缘部中的一个边缘部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中,在所述多个凸轮通过分别与所述内圈外周面和所述外圈内周面接合而在转矩传递方向上摆动之际,所述多个凸轮各自都摆动而相对于所述内圈外周面移位,并且由于该移位而与一个轴向延伸部接触,且所述第二保持器弹性地变形成使得与所述凸轮接触的一个轴向延伸部相应于所述凸轮的移位而沿与所述凸轮的移位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单向离合器,其中,所述窗口构造成具有在所述凸轮摆动到使得最大转矩能够传递到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的接合位置之际与所述凸轮接触的大小。
CN201580065197.XA 2014-12-22 2015-12-14 单向离合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0027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8816A JP6460775B2 (ja) 2014-12-22 2014-12-22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2014-258816 2014-12-22
PCT/JP2015/084911 WO2016104215A1 (ja) 2014-12-22 2015-12-14 一方向クラ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2781A true CN107002781A (zh) 2017-08-01
CN107002781B CN107002781B (zh) 2019-02-19

Family

ID=54850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519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002781B (zh) 2014-12-22 2015-12-14 单向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22392B2 (zh)
EP (1) EP3037690B1 (zh)
JP (1) JP6460775B2 (zh)
CN (1) CN107002781B (zh)
WO (1) WO201610421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57173A (zh) * 2019-08-21 2020-01-07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内星轮超越离合器
CN113728174B (zh) * 2019-05-20 2024-03-29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凸轮离合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04553A (ja) * 2022-01-18 2023-07-28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カム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0093A (en) * 1979-10-29 1982-11-23 Tsubakimoto-Morse Co., Ltd. One-way clutch
US4494636A (en) * 1982-03-24 1985-01-22 Tsubakimoto-Morse Co., Ltd. One-way clutch
US4928801A (en) * 1987-07-15 1990-05-29 Skf France Self-centering freewheel mechanism
US5038903A (en) * 1986-05-16 1991-08-1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ne-way clutch
CN2466417Y (zh) * 2001-01-12 2001-12-19 陈海 凸轮式超越离合器
US20050274585A1 (en) * 2004-06-12 2005-12-15 Ina-Schaeffler Kg Freewheeling clutc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62601A (en) 1948-09-10 1951-12-05 British Thomson Houston Co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power transmission gearing
US2683509A (en) 1950-11-22 1954-07-13 Borg Warner One-way engaging mechanism
JPH0914302A (ja) 1995-06-30 1997-01-14 Nsk Warner Kk スプラグ型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JP3741782B2 (ja) * 1996-06-21 2006-02-01 Nskワーナー株式会社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3730736B2 (ja) * 1996-12-25 2006-01-05 Nskワーナー株式会社 軸受機能を備えた保持器を有する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JP3875771B2 (ja) * 1997-08-26 2007-01-31 Nskワーナー株式会社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JPH11141577A (ja) * 1997-11-05 1999-05-25 Nsk Warner Kk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H11201194A (ja) * 1998-01-12 1999-07-27 Nsk Warner Kk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4087499B2 (ja) 1998-05-11 2008-05-21 Nskワーナー株式会社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JP3746612B2 (ja) 1998-05-27 2006-02-15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一方向クラッチの保持器の製造方法
JP2008196547A (ja) * 2007-02-09 2008-08-28 Nsk Warner Kk 一方向クラッチ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0093A (en) * 1979-10-29 1982-11-23 Tsubakimoto-Morse Co., Ltd. One-way clutch
US4494636A (en) * 1982-03-24 1985-01-22 Tsubakimoto-Morse Co., Ltd. One-way clutch
US5038903A (en) * 1986-05-16 1991-08-1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ne-way clutch
US4928801A (en) * 1987-07-15 1990-05-29 Skf France Self-centering freewheel mechanism
CN2466417Y (zh) * 2001-01-12 2001-12-19 陈海 凸轮式超越离合器
US20050274585A1 (en) * 2004-06-12 2005-12-15 Ina-Schaeffler Kg Freewheeling clutc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28174B (zh) * 2019-05-20 2024-03-29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凸轮离合器
CN110657173A (zh) * 2019-08-21 2020-01-07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内星轮超越离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22392B2 (en) 2019-09-24
EP3037690A1 (en) 2016-06-29
WO2016104215A1 (ja) 2016-06-30
EP3037690B1 (en) 2017-03-08
JP2016118268A (ja) 2016-06-30
CN107002781B (zh) 2019-02-19
JP6460775B2 (ja) 2019-01-30
US20170227071A1 (en) 2017-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45925B2 (en) Tolerance ring for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7002781A (zh) 单向离合器
US20140202820A1 (en) Selectable one-way torque transmitting device using control rail
US6092634A (en) Compliant cage for a roller-type bi-directional one-way clutch mechanism
JP4943915B2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
US20120279818A1 (en) Synchronizing device for manual transmission
US20170159739A1 (en) Disk spring
US9334763B1 (en) Support pin for spring guidance in a camshaft phaser
WO2020241285A1 (ja) タイヤ
JP6568119B2 (ja) 内側及び外側シャフトのためのリテーナ
CN105026783B (zh) 单向离合器装置
US8992333B2 (en) Foldover tab for retainer spring stop
JP5566558B1 (ja) カムクラッチ
US10975920B2 (en) Synchronizer ring
JP6385302B2 (ja) ドグクラッチ
CN107044536A (zh) 齿轮组合件
JP6934389B2 (ja) バネ組立体
WO2014136828A1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
US20110000758A1 (en) Reduced drag clutch plate
US10788086B2 (en) Unitized one-way wedge clutch
US20170219018A1 (en) Tolerance ring for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JP6317128B2 (ja)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WO2017013956A1 (ja) トレランスリング
JP6297390B2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
JP2020112184A (ja) 逆入力防止クラ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19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