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785A - 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及其针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及其针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785A
CN1069785A CN92108822A CN92108822A CN1069785A CN 1069785 A CN1069785 A CN 1069785A CN 92108822 A CN92108822 A CN 92108822A CN 92108822 A CN92108822 A CN 92108822A CN 1069785 A CN1069785 A CN 10697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bar
knitting
clasp
knitted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2108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14C (zh
Inventor
高桥伸安
奥野昌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9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1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1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1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provision for narrowing or widening to produce fully-fashioned goo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Loom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侧缘处连接前侧针织物和后 侧针织物形成筒状的针织物时,通过使针织物的一侧 纵行数增减,使筒状针织物的周长变化而形成有立体 轮廓的针织方法及用这种方法织成的针织物。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在筒状针织物中使它的周长变化从而形成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及其针织方法。
以前,在针织筒状针织物时,先对有一对前后设置的针床的横针织机上前侧针床的织针喂纱,针织成前侧针织物,接着对后侧针床的织针喂纱;针织成其两端部与前侧针织物的两端部连接的后侧针织物的扣环,通过对这过程依次重复,绕园周针织成筒状针织物。
用上述的方法针织成的筒状针织物可用作运动衫,紧身衣裤,短裤等的材料。
增减筒状针织物的针织过程中所用的针数,即可通过使纵行数变化,依次逐渐地增大针织物的园周或缩小针织物的园周。
作为增加针数使针织物园周加大的例子,如,通过依次增加针织时所用的针数,就能针织成从袖口开始幅度增大的袖子。
作为减少针数使针织物园周缩小的例子,可以从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2-229248号中所示的,在针床上分别针织成筒状的袖子部分和衣身部分,而在腋下以下部分针织时,就得依次使针数减少来针织的例子中得知。
在形成前后形状是相互对称轮廓的,例如葫芦形的针织物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用这样的筒状针织物制做运动衫、连衣裙时,由于穿着这衣物的人体形状要求把前身的针织物的胸围部分织成鼓起的,而与其位置相同的后身脊背部分的针织物就不必织成鼓起的形状,因此前后身是形状不对称的。
在一边保持筒状,一边依次增加前侧针织物的纵行数,此后又使它的纵行数减少,在前侧针织物上形成鼓起的场合、与后侧针织物的纵行数间就产生差额,纵行数多的前侧针织物的两端部分被拉成到后侧针织物两侧,形成连接这部分的纱线处在长度被拉长状态下的筒状针织物。
结果,利用把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连接部分拉长而针织成的筒状针织物做成运动衫、紧身衣裤、短裤等衣料,在穿着这些衣物时,连接后侧针织物两端的扣环和前侧针织物两端的扣环的那部分扣环成为界线,将针织物分开,从而产生损坏织物外观的问题。
另外,当前侧针织物与后侧针织物之间的纵行数的差额大得过分时,就有把针织用纱线切断的问题,而当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的纵行数的差额有限度时,又会有限制鼓起的形状、也就是限制周长变化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为了克服上述问题而提出方案的,它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损坏外观,而且有自然穿着感的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及其针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首先,本发明的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的针织方法含有:
利用上下并列而且分别前后设置针床的横针织机,把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针织成在它们的两个端部成连续状态的筒状针织物的工序;
使这筒状针织物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中的一方针织物纵行数坛减,使其与另一方针织物纵行数之间产生差额的工序;
把扣环从纵行数多的一方针床向纵行数少的一方针床的织针上移动时,对与挂该移动扣环的织针相对的另一方针床的空针喂纱,集环的工序;
在针织有移动扣环那一侧的针织物时,对移动扣环以外的织针喂纱的工序;
使移动扣环越过在空针处集环的扣环上面,成脱环那样的移动工序;
另一针织方法含有:
利用上下并列并且分别前后设置针床的横针织机,把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针织成在它们的两个端部成连续状态的筒状针织物的工序;
使这筒状针织物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中的一方针织物纵行数坛减,使其与另一方针织物纵行数之间产生差额的工序;
把扣环从纵行数多的一方针床向纵行数少的一方针床的织针移动时,在扣环产生拧扭情况下,把上述扣环朝解除上述拧扭的方向拧扭那样的改变喂纱方向加以针织的工序。
此外,本发明的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是在侧缘处连接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形成筒状的针织物中,通过增减一方针织物的纵行数,使筒状针织物的周长改变形成立体轮廓的。
它是用上下并列而且分别前后配置的所谓“四个针床”的前侧和后侧中任意一方针床针织例如,运动衫的前身针织物、用另一方针床针织后身针织物,使它们两个端部织成连续状的筒状。
而且,当针织成筒状运动衫的前身部分需在胸部处形成鼓起轮廓时,就要在与要形成鼓起的部分相对的后侧针织物的纵行数保持原来的状态,而使前侧针织物的纵行数渐渐地坛加。
在增加前侧针织物的纵行数之后,为了减少与后侧针织物的纵行数的差额,使前针织物两端的扣环移动到后侧针织物上。
这时,对那些被移动到后侧针织物上的扣喂纱,形成新的扣环,在新扣环回归到前侧针织物时,因喂纱的方向关系而处在拧扭状态,在回归时要把这部分扣环朝解除由前侧针织物移动到后侧针织物时引起拧扭方向预先加以拧扭后再移动。
这样,在这里形成的新扣环由后侧针织物回归到前侧针织物时就把拧扭消除了。
而且,在把前侧针织物的纵行数增加了后,在要减少纵行数的情况下,也是与上述一样地进行的。
这样,通过使前侧针织物或者后侧针织物中任何一方纵行数坛减,使周长改变,就能在针织物上形成凹凸的立体轮廓。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及其针织方法。附图中:
图1表示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针织过程,这是直的部分针织过程;
图2、图3是准备由筒状针织物的直的部分形成变细部分所用的针织过程;
图4~图32是为了由筒状针织物的直的部分形成变细部分、使纵行数减少,将周长缩短的针织过程;
图33~图73是为了由筒状针织物直的部分形成变细部分,使纵行数再次增加,将周长增长的针织过程;
图74是在不按照本发明的方法针织时,针物的展开图;
图75是按照本发明的方法针织的筒状针织物变细部分的正面图;
图76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方法针织的筒状针织物变细部分的变形例子的正面图;
图77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方法针织的筒状针织物变细的另一个变形例子的正面图;
图78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方法针织的筒状针织物变细部分的又一个变形例子的正面图;
图79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方法针织的筒状针织物变细部分的另一个变形例子的正面图;
这个实施例中所用的针织机,在说明书中没有图示,但是它是一种把两对前后对着设置的针床上下并行排列的所谓“四个针床式的横针织机”,它的三角座滑架是只有一次使编织三角和移环三角在同一相位的单三角座滑架。
图1至图73是表示针织工序图,图中的FD表示前侧下部针床,FU表示前侧上部针床,BD表示后侧下部针床,BU表示后侧上部针床,针床上的记号A至Z分别表示下部针床的织针,a至y分别表示上部针床的织针。
这里,针织物是按平针结构针织的,为了便于说明就取较少数的使用针数。
本实施例表示的针织程序是沿反时针方向喂纱,按筒状前后对称地针织成针织物时,把这针织物前侧的针织物纵行数渐渐减少,使周长缩短之后,又使纵行数增加,就形成如图75所示的腰围部分,也就是变细部分的针织工序。
筒状针织物直的部分,如图2所示,是在前侧下部针床FD和后侧针床BD上,使它的两端(织针A·T处)部分处在连接状态下针织的。
先按图2,三角座滑架向右行进。在前侧下部针床FD和织针A~T上进行喂纱,形成北环,后按图3、三角座滑架向左行进,在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T~A上进行喂纱,形成扣环。而且是把这时图2和图3的过程重复一次之后,按图4,使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A~G,N~T上的扣环移动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a~g,n~t上。
这在把图2和图3的过程重复一次是为了如后面所述的那样,使被移动的扣环不引起拧扭,至少得隔两个过程才进行纵行数减少。
按图5,把后方的针床BD、BU向右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后,使挂在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a~g上的扣环移动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H上,形成与原来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H上的扣环重合状态。
按图6,使后侧针床BD、BU向左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地倒回之后,使挂在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n~t上的扣环移动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S上,使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n上挂的扣环与原来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上的扣环成重合状态。
然后,按图7所示,对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S进行喂纱,形成扣环,则把图1上的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A~T上有的扣环向织针B~S上减少,这样就减少了两扣环。
按图8所示,在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T~B上喂纱,形成扣环后,按图9所示,在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A上,从左向右地喂纱,形成扣环。
按图10所示,把在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A上进行了喂纱的导纱器移动到左方的针织区域外之后,按图11所示,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T上喂纱,在织针B~S上形成扣环,织针T形成空针,成集环状态。
按图12所示,使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G上的扣环移动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b~g上,按图13所示,使后侧的针床BD、BU向右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之后,再使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b~g上的扣环移动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C~H上,形成与原来在织针H止的扣环重合状态。与此同时,把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A上的扣环移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上。
这里,例如在图8中,以同一方向对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T~B喂纱针织时,即在不进行图9那样的操作时,按图13移动的环(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上的环)就形成图74的X所示那样的拧扭状。
然后,按图14,把后方的针床BD、BU向左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地倒回之后,在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S~B上喂纱,形成扣环。
按图15,把挂在前侧下部针术FD的织针N~S上的扣环移动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N~S上,同时按图11,把织针T的集环移动到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T上。
在移动时,挂在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T上的扣环,在被移动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T上的扣环上面越过,就形成脱环。
进行该工序时,这种针织物的针织,例如,由舌针针织时,使接受扣环一侧的织针一直提升到越过打开这织针上挂的扣环的舌针前端的位置。
用复式织针针织时,接受扣环一侧织针在提升时,挂在这织针上的扣环乘在导针片上,织针后退时,上述扣环越过导针片上滑移的扣环上面,形成脱环。
按图16,把后侧的针床BD、BU向左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把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n~s上的扣环移动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R上,形成与原来在织针M上的扣环重合状态。与此同时,把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T上的扣环移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S上。
这里,不是按图14工序形成的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T上的扣环,按图16工序被移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S上时,从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T上挂的扣环穿过,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S下。
根据上述图11的工序,图16工序的针织也可明白,在图11工序,由于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T上的集环的针织用纱和其它扣环,同样地作为形成最终筒状针织物的一个扣环被排列,因此图11工序中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T上的集环的针织用纱的穿过量最好与形成单元扣环的纱线长相等。
按图17,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S处喂纱,形成扣环,接着按图18,给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喂纱,形成扣环,并且重复一次图17和图18的工序。
按图19,使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G,N~S上的扣环移动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b~g、n~s上,按图20,使后侧的针床BD、BU向右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之后,使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b~g上的扣环移动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C~H上,形成与原来在织针H上的扣环重合的状态。
按图21,把后侧的针床BD、BU向左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之后,使挂在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n~s上的扣环移动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R上,形成挂在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n上的扣环与原先在前侧下部FD的织针M上的扣环重合的状态。
然后,按图22,对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C~R进行喂纱,形成扣环,按图18使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S上扣环向织针C~R上减少,又减少了两个扣环。
按图23,对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S~C喂纱,形成扣环之后,按图24,对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B从左向右地喂纱,形成扣环。
按图25,使对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A喂纱的导纱器移动到左方的针织区域外之后,按图26,对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C~R喂纱,在织针C~R上形成扣环,织针S成空针,形成集环状态。
按图27,使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C~G上的扣环移动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c~g上,按图28,使后侧针床BD、BU向右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后,使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c~g上的扣环移动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D~H上,形成与原来在织针H上的扣环重合的状态。与此同时,使后侧下部BD的织针B上的扣环移动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上。
然后,按图29,把后侧针床BD、BU的织针向左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地倒回之后,对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R~C喂纱,形成扣环。
按图30,使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N~R上的扣环移动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n~r上,同时按图26,使织针S上的集环移动到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S上。
这次移动也和上述一样,使挂在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上的扣环在被移动的前侧下部针床FD的扣环上越过,而形成脱环。
按图31,使后侧的针床BD、BU向左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把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n~r上的扣环移动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Q上,形成与原来在织针M上的扣环重合的状态。
与此同时,把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S上的扣环移到前侧下部FD的织针R上。
这样,把图1~图31的工序按规定次重复,使筒状针织物的周长减少之后,按图32,对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C~R喂纱,形成扣环,在图33以后重新使纵行数增加,即,按图33,把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H上的扣环和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上的扣环分别切口、挂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h上和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m上之后,按图34,把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C~G上的扣环移到后侧上部针床FU的织针c~g上。
按图35,使后侧的针床BD、BU向左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之后,把挂在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c~h上的扣环移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G上,与此同时,把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R上的扣环移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n~s上。
然后,按图36,把后侧针床BD、BU向右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地倒回之后,把挂在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m~s上的扣环移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S上。
按图37,对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R~C喂纱,使它向端部形成空针的织针B上集环,按图38,对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C~R喂纱,形成扣环。
按图39,把图37上的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B的集环移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上之后,按图40,把这移到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B上。
按图11,从右侧由导纱器对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S喂纱,形成扣环之后,按图42使这导纱器移动到右侧的针织区域外,按图43,对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R~B喂纱,形成扣环。
按图44,把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S上的扣环移到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S上,按图45,对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C~R喂纱,形成扣环。
按照这样的从图33的工序到图45的过程,图32上在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C~R上挂着的扣环变成在织针B~S上挂着的扣环的状态,纵行数增加了两个针眼。
然后,按图46,分别对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H上的扣环和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上的扣环分别切口,并挂在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h和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m上之后,按图47,把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C~G上的扣环移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c~g上。
按图48,把后侧的针床BD、BU向左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之后,把挂在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c~h上的扣环移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G上,与此同时,把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R上的扣环移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n~s上。然后,按图49,把后侧的针床BD、BU向右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地倒回之后把挂在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m~s上的扣环移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S上。
按图50对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S~B喂纱,按图51对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S喂纱,按图52对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S~B喂纱,按图53对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S,分别形成扣环。
这样,在图45上的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C~R上挂着的扣环就变成在织针B~S上挂着的扣环,纵行数又增加两个针眼。
然后,从图54到图73,再次重复与上述的从图33到图52的过程相同的过程,以此增加纵行数。
即,按图54,把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H上的扣环和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上的扣环分别切口,并挂到后侧下部针床BU的织针h和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m上之后,按图55把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G上的扣环移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b~g上。
按图56,把后侧的针床BD、BU向左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之后,把挂在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b~h上的扣环移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A~G上,与此同时,把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S上的扣环移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n~t上。然后,按图57,把后侧的针床BD、BU向右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地倒回之后,把挂在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m~t上的扣环移到前侧下部FD的织针M~T上。
按图58,对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S~B喂纱,使它向端部形成空针的织针A上集环,按图59,对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S喂纱,形成扣环。
按图60,使图58上的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A上的集环移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A上之后,按图61,把上述集环移到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A上。
按图62,用导纱器从右侧对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T喂纱形成扣环之后,按图63使这导纱器移到右侧的针织区域外,按图64对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S~A喂纱,并在其上形成扣环。
按从图54到图66的过程进行,就把在图53上的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B~S上挂着的扣环变成挂在织针A~T上的状态,使纵行数增加了两个针眼。
进而,按图67,分别把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H上的扣环和挂在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上的扣环切口,并挂在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h和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m上之后,按图68把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G上的扣环移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b~g上。
按图69,把后侧的针床BD、BU向左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之后,把挂在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b~h上的扣环移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A~G上,与此同时,把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S上的扣环移到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n~t上。然后,按图70,把后侧的针床BD、BU向右侧位移一根织针间距地倒回之后,把挂在后侧上部针床BU的织针m~t上的扣环移到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M~T上。
按图71对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T~A喂纱,按图72对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A~T喂纱,按图73对后侧下部针床BD的织针T~A喂纱,并分别在其上形成扣环。
这样就把图66上的前侧下部针床FD的织针B~S上挂着的扣环变成挂在织针A~T上的扣环,使纵行数又增加了两个针眼。
这样,如图75所示,被针织的筒状针织物就能针织出只把前侧针织物的纵行数减少的前后非对称的立体轮廓的针织物,并且后侧针织物的两端形成绕前侧针织物侧面织进的状态。
上述这的实施例是后侧的针床BD、BU进行位移的,当然,也可以使前侧的针床FD、FU进行位移,或双方都位移的。
上述的实施例是只把前侧针织物的两端部的纵行数减少形成变细部分的,也可以如图76所示,把前侧针织物的一个端部的纵行数减少,或与此相反地,如图77所示,把前侧针织物一个端部的纵行数增加,或如图79所示,把前侧针织物两端部的纵行数增加之后,再使其减少地形成鼓起的轮廓,当然,也可以通过把这些织法加以适当的组合,形成复杂的立体轮廓。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在使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中任何一侧针织物的纵行数增减,在那侧针织物上形成立体的凹凸轮廓时,为了防止前侧针织物与后侧针织物间纵行数的差额过大,使纵行数多的一侧针织物的端部向纵行数少的一侧针织物端部移动,因此就不会产生像以前那样因一侧针织物和另一侧针织物之间的纵行数差额过大而使连接两个端部的针织纱线切断的问题。
而且,本发明为了防止一侧针织物与另一侧针织物之间的纵行数差额过大,在把纵行数多的一侧针织物的端部向纵行数少的一侧针织物的端部移动时,当端部的扣环被拧扭时,要把这部分扣环朝解除上述拧扭方向预先加以拧扭的状态下从一侧的针织物移动到另一侧的针织物上,因此,被移动的扣环不发生拧扭。
由此,这种筒状的针织物就有能在它的连接部分的扣环不发拉伸和拧扭的状态下,形成富有起伏立体感和穿着自然舒适感的立体轮廓。

Claims (3)

1、一种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的针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
使用上下并列而且分别前后配置针床的横针织机,把前侧针织和后侧针织物针织成在它们的两个端部成连续状态的筒状针织物的工序;
使这筒状针织物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中的一方针织物的纵行数坛减,使其与另一方针织物的纵行数之间产生差额的工序;
把扣环从纵行数多的一方针床向纵行数少的一方针床的织针移动时,对与挂该移动扣环的织针相对的另一方针床的空针喂纱,集环的工序;
在针织有移动扣环一侧的针织物时,对移动扣环以外的织针喂纱的工序;
使移动扣环越过在空针处集环的扣环上面成脱环的移动工序。
2、一种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的针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
使用上下并列而且分别前后配置针床的横针织机把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针织成在它们的两个端部成连续状态的筒状针织物的工序;
使这筒状针织物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中的一方针织物纵行数增减,使其与另一方针织物纵行数之间产生差额的工序;
把扣环从纵行数多的一方针床向纵行数少的一方针床的织针移动时,在扣环产生拧扭情况下,把上述扣环朝解除上述拧扭的方向拧扭地改变喂纱方向加以针织的工序。
3、一种在侧缘处连接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形成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通过增减一方针织物的纵行数使筒状针织物的周长改变而形成有立体轮廓。
CN92108822A 1991-07-05 1992-07-05 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及其针织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04511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2652/91 1991-07-05
JP3192652A JPH0781228B2 (ja) 1991-07-05 1991-07-05 立体的なシルエットを有する筒状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85A true CN1069785A (zh) 1993-03-10
CN1045114C CN1045114C (zh) 1999-09-15

Family

ID=16294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2108822A Expired - Lifetime CN1045114C (zh) 1991-07-05 1992-07-05 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及其针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0522778B1 (zh)
JP (1) JPH0781228B2 (zh)
KR (1) KR100205192B1 (zh)
CN (1) CN1045114C (zh)
DE (1) DE69221557T2 (zh)
ES (1) ES2106832T3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4946B (zh) * 2004-12-28 2010-05-2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结方法
CN101395312B (zh) * 2006-02-28 2011-06-1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形成放针线圈的方法及在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内侧形成放针线圈的针织物
CN102418226A (zh) * 2010-09-18 2012-04-18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用于制造圆筒形针织物的方法
CN102605527A (zh) * 2012-03-15 2012-07-25 东华大学 一种葡萄状立体花形的编织方法
CN104164737A (zh) * 2013-05-17 2014-11-2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罗纹风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罗纹风格针织物
CN106480592A (zh) * 2016-12-29 2017-03-08 湖州汉和制衣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毛衣编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CN113604952A (zh) * 2021-09-07 2021-11-05 江南大学 一种针对底面较宽的全成形立方体织物的织造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1998A (ja) * 1993-08-09 1995-02-28 Fanuc Ltd 工具の寿命推定方法
DE19616003A1 (de) * 1996-04-18 1997-10-23 Beckmann Wolfgang Dr Spickeln/Zunehmen/Mindern
DE19653315A1 (de) * 1996-12-20 1998-06-25 Stoll & Co H Verfahren zur Verbindung zweier oder mehrerer auf einer Zweibett-Flachstrickmaschine hergestellter schlauchfömiger Gestricke
JP3121283B2 (ja) * 1997-03-26 2000-12-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US6212149B1 (en) 1997-11-21 2001-04-03 Rohm Co., Ltd. Modified light-receiving element in an optical pickup for reading optical discs
KR100554235B1 (ko) 1998-11-10 2006-02-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입체성형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DE19924503A1 (de) * 1999-05-28 2000-11-30 Stoll & Co 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Schlauchgestricken auf einer Flachstrickmaschine
DE19962032A1 (de) * 1999-12-22 2001-06-28 Stoll & Co H Verfahrung zur Bildung neuer Maschen auf einer Strickmaschine
FR2806102B1 (fr) * 2000-03-08 2002-05-24 Terrot Article tricote, notamment body,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JP4285955B2 (ja) 2001-09-07 2009-06-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ホログラム光学素子、位置ずれ検出装置および光学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WO2010128624A1 (ja) 2009-05-08 2010-11-1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JP5719584B2 (ja) * 2010-12-24 2015-05-2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多層構造の編地の編成方法
JP6025484B2 (ja) 2012-10-03 2016-11-1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伏目方法、および編地
JP2015110849A (ja) 2013-12-06 2015-06-1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9778410B (zh) 2017-11-15 2021-06-2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带有口袋的编织物及带有口袋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EP3572570B1 (de) 2018-05-23 2022-05-18 BSN-Jobst GmbH Kompressionsartikel
CA3136506A1 (en) 2019-04-12 2020-10-15 Essity Hygiene And Health Aktiebolag Method to produce a double-layer knitted fabric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68898A (en) * 1968-09-23 1972-06-13 Courtaulds Ltd Knitting methods
GB1343110A (en) * 1971-04-19 1974-01-10 Courtaulds Ltd Knitting machine and method
JPH02229248A (ja) * 1989-03-03 1990-09-12 Shima Seiki Seisakusho:Kk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DE4107316C1 (zh) * 1991-03-07 1992-05-27 Universal Maschinenfabrik Dr. Rudolf Schieber Gmbh & Co Kg, 7084 Westhausen, De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4946B (zh) * 2004-12-28 2010-05-2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结方法
CN101395312B (zh) * 2006-02-28 2011-06-1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形成放针线圈的方法及在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内侧形成放针线圈的针织物
CN102418226A (zh) * 2010-09-18 2012-04-18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用于制造圆筒形针织物的方法
CN102418226B (zh) * 2010-09-18 2015-08-26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用于制造圆筒形针织物的方法
CN102605527A (zh) * 2012-03-15 2012-07-25 东华大学 一种葡萄状立体花形的编织方法
CN102605527B (zh) * 2012-03-15 2014-05-28 东华大学 一种葡萄状立体花形的编织结构
CN104164737A (zh) * 2013-05-17 2014-11-2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罗纹风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罗纹风格针织物
CN104164737B (zh) * 2013-05-17 2016-08-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罗纹风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罗纹风格针织物
CN106480592A (zh) * 2016-12-29 2017-03-08 湖州汉和制衣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毛衣编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CN113604952A (zh) * 2021-09-07 2021-11-05 江南大学 一种针对底面较宽的全成形立方体织物的织造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205192B1 (ko) 1999-07-01
JPH059851A (ja) 1993-01-19
EP0522778A1 (en) 1993-01-13
JPH0781228B2 (ja) 1995-08-30
EP0522778B1 (en) 1997-08-13
KR930002572A (ko) 1993-02-23
ES2106832T3 (es) 1997-11-16
DE69221557D1 (de) 1997-09-18
DE69221557T2 (de) 1997-12-18
CN1045114C (zh) 1999-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114C (zh) 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及其针织方法
CN1277968C (zh) 具有开口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250791C (zh)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领口的针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CN1273672C (zh) 织物的接合方法和接合的织物
CN1104518C (zh) 具有2×1罗纹线圈组织的筒状针织物的针织方法
CN1526039A (zh)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CN1233676A (zh) 布织物、布织物的制作方法及其用途
DE19704646B4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it Ärmeln versehenen Kleidungsstückes auf einer Zweibett-Flachstrickmaschine
CN1075134C (zh) 使用针织横机的缝合方法和用该方法缝合的针织物
CN1029019C (zh) 筒状织品连续编织法及用该法编成的端部呈连结状之筒状织品
CN101068963A (zh) 用横机编织的针织衣物及其编织方法
CN2711199Y (zh) 一次成型全身无缝针织内衣
CN1529776A (zh) 嵌花图案针织物的针织方法及其针织程序生成装置
CN1833059A (zh) 具有条纹花纹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具有条纹花纹的筒状针织物
US6655175B1 (en) Method for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and joined knitted fabrics
CN1867714A (zh) 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和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
CN1751150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80337C (zh) 花边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及花边针织物
GB1580455A (en) Knitting method
CN1833058A (zh)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针织设计装置
CN1656267A (zh)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CN1514896A (zh) 使用横编机的编织方法和编织程序
CN104831459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656268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813088A (zh)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2070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199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