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4896A - 使用横编机的编织方法和编织程序 - Google Patents
使用横编机的编织方法和编织程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14896A CN1514896A CNA028096673A CN02809667A CN1514896A CN 1514896 A CN1514896 A CN 1514896A CN A028096673 A CNA028096673 A CN A028096673A CN 02809667 A CN02809667 A CN 02809667A CN 1514896 A CN1514896 A CN 15148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ont body
- needle
- bar
- neckline
- c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5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102000004357 Transferase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8
- 108090000992 Transferas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963 fu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517013 Calidris pugnax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在编织领口时,将左前身大片在前针床上增圈而编织,将休止状态的领口的线圈和右前身大片的线圈向后针床移圈,根据增圈将后针床向远离左前身大片的方向转移。在编织左前身大片的领口之后,将左前身大片和领口向后针床移圈,将右前身大片返回到前针床,进行增圈而编织。根据右前身大片的增圈,将后针床向远离右前身大片的方向转移。在编织领口(12)时,将从牵引辊至编织部分的线圈纵行以垂直方向接近,使在编织中的线圈上附加适当的牵引力。因此,可以在良好的编织条件下编织深的领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横编机的针织衣类的编织,特别涉及领口的编织。另外,本发明涉及进行上述编织的编织程序。
背景技术
申请人提出了在前身大片的领口编织时,将前身大片分割成领口的左右而编织,例如,从左前身大片编织,此时领口部分的线圈和右前身大片的线圈固定在针床上,使编织中的左前身大片随着编织向远离领口的方向移动(特许2538421)。此时,在编织右前身大片时,领口部分的线圈和左前身大片的线圈固定在针床上,使编织中的右前身大片(随着编织)向远离领口的方向移动。与此不同,申请人开发了实质上无缝编织带袖衣类的方法,特别提出了将袖线圈与前后身大片的线圈接合的编织方法(例如特许3010483)。但是后来发现,使编织中的前身大片(左前身大片或右前身大片)向远离领口的方向移动时,编织条件会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基本课题在于,在领口的左右前身大片的编织时,在线圈上作用适当的拉力,以良好的编织条件可以编织深的领口(权利要求1~10)。
在权利要求2、4、7、9的发明中追加的课题是提供实现其方案的具体方法。
权利要求3~5、8~10的发明中追加的课题是在形成领口的同时可以将左右袖等的一对筒体与前后身大片接合。
权利要求5、10的发明中追加的课题是提供在形成领口的同时将袖等筒体与前后身大片接合的具体方法。
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中,使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针床和至少一个第二针床,至少该第二针床可以自由左右转移,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之间可以将线圈自由移圈的横编机,
a)将前身大片的针织物编织至形成领口的部分之后,将右前身大片及左前身大片的一侧前身大片在左右方向上大体上固定在针床上,并在领口侧依次增圈而编织,
b)而且与增圈的形成相对应,将右前身大片及左前身大片的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向着远离前述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移动,
c)接着,用同样方法将前述另一侧前身大片在左右方向上大体上固定在针床上,并在领口侧依次增圈而编织,
d)而且与增圈的形成相对应,将前述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远离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编织具有领口的前身大片。
优选前述a)、c)的编织至少使用第一针床,前述b)的移动,将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向远离前述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以与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而进行,前述d)的移动,将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向远离前述另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以与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针距)转移而进行。
另外,优选前述b)、d)中在前身大片的编织中形成的增圈,也向远离编织中的前身大片的方向移动。
而且在本说明书中,增圈通过加挂线圈(在空针上套圈)或所谓的加成(按比例加针)等进行,例如优选将左前身大片或右前身大片在每规定进程编织时进行。另外,“在左右方向上大体上固定在针床上”是指在向领口侧增圈的形成区间,将编织中的左前身大片或右前身大片在针床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实质上不移动。例如相对增圈数,编织中的左前身大片或右前身大片的左右移动换算成线圈数,若有30%以下的区间时,就达到“大体上固定”。优选在领口侧增圈10圈以上期间,编织中的左前身大片或右前身大片换算成线圈数若有3圈以下左右移动的区间时,就达到“大体上固定”。更加优选在上述条件下,编织中的左前身大片或右前身大片的左右移动若在2圈以下,特别优选在1圈以下的区间时,就达到“大体上固定”。
另外,本发明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针床和至少一个第二针床,至少该第二针床可以自由左右转移,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之间可以将线圈自由移圈的横编机,
在编织左右一对筒体和由前后身大片构成的筒体之后,将前身大片分割成以领口为中心的一侧前身大片和另一侧前身大片而编织,而且将至少一侧筒体的前部分与一侧前身大片接合,至少另一侧筒体的前部分与另一侧前身大片接合的方法,
e)一边编织一侧前身大片,一边在该一侧前身大片的领口侧形成依次增圈的同时,将至少一侧筒体的前部分线圈与该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接合,
f)与前述e)并行,且与前述e)中形成增圈相对应,将领口和另一侧前身大片、另一侧筒体、后身大片、一侧筒体,通过将第二针床向前述另一侧转移而向前述另一侧移动,
g)接着,一边编织另一侧前身大片,一边在另一侧前身大片的领口侧形成依次增圈的同时,将至少另一侧筒体的前部分线圈与该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接合,
h)与前述g)并行,且与前述g)中形成增圈相对应,将领口和一侧前身大片、一侧筒体、后身大片、另一侧筒体,通过将第二针床向前述一侧转移而向前述一侧移动。左右筒体,是指例如左右袖或衬衣的情况下袖孔(袖笼)周围短的筒状针织物。
另外,优选前述f)、h)中在前身大片的编织中形成的增圈,也向远离编织中的前身大片的方向移动。
优选在f)中,领口和另一侧前身大片、另一侧筒体、后身大片、一侧筒体,在第二针床上扣合,以与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而且在前述h)中,将领口和一侧前身大片、一侧筒体、后身大片、另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以与前述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
特别优选在前述f)中,将形成的增圈和领口、另一侧前身大片、另一侧筒体、后身大片、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同时将至少另一侧前身大片和领口重叠在后身大片上并扣合在第二针床上而转移,
进而在前述h)中,将形成的增圈和领口、一侧前身大片、一侧筒体、后身大片、另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同时将至少一侧前身大片和领口重叠在后身大片上并扣合在第二针床上而转移。
另外,本发明是使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针床和至少一个第二针床,至少该第二针床可以自由左右转移,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之间可以将线圈自由移圈的横编机,编织具有领口的前身大片的编织程序,其特征在于,包括:
a)将前身大片的针织物编织至形成领口的部分之后,将右前身大片及左前身大片的一侧前身大片在左右方向上大体上固定在针床上,并在领口侧依次增圈而编织的命令,
b)而且与增圈的形成相对应,将右前身大片及左前身大片的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向着远离前述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移动的命令,
c)接着,用同样方法将前述另一侧前身大片在左右方向上大体上固定在针床上,并在领口侧依次增圈而编织的命令,和
d)而且与增圈的形成相对应,将前述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远离另一侧前身大片线圈的命令。
另外,优选在前述b)、d)中,在前身大片的编织中形成的增圈,也向远离编织中的前身大片的方向移动。
优选在前述a)、c)的命令中,前述编织至少使用第一针床来进行。
在前述b)的命令中,前述移动通过将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向远离前述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以与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而进行,
前述d)的命令中,前述移动通过将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向远离前述另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以与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而进行。
另外,本发明的编织程序是使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针床和至少一个第二针床,至少该第二针床可以自由左右转移,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之间可以将线圈自由移圈的横编机,编织将左右一对筒体接合在带领口的前后身大片中的衣类的程序,其特征在于,包括:
e)一边编织一侧前身大片,一边在该一侧前身大片的领口侧形成依次增圈的同时,将至少一侧筒体的前部分线圈与该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接合的命令,
f)与前述e)并行,且与前述e)中形成增圈相对应,将领口和另一侧前身大片、另一侧筒体、后身大片、一侧筒体,通过将第二针床向前述另一侧转移而向前述另一侧移动的命令,
g)接着,一边编织另一侧前身大片,一边在另一侧前身大片的领口侧形成依次增圈的同时,将至少另一侧筒体的前部分线圈与该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接合的命令,和
h)与前述g)并行,且与前述g)中形成增圈相对应,将领口和一侧前身大片、一侧筒体、后身大片、另一侧筒体,通过将第二针床向前述一侧转移而向前述一侧移动的命令。
另外,优选前述f)、h)中在前身大片的编织中形成的增圈,也向远离编织中的前身大片的方向移动。
优选在前述f)中,领口和另一侧前身大片、另一侧筒体、后身大片、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以与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而且在前述h)中,将领口和一侧前身大片、一侧筒体、后身大片、另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以与前述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
特别优选在前述f)中,将形成的增圈和领口、另一侧前身大片、另一侧筒体、后身大片、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同时将至少另一侧前身大片和领口重叠在后身大片上并扣合在第二针床上而转移,
进而在前述h)中,将形成的增圈和领口、一侧前身大片、一侧筒体、后身大片、另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同时将至少一侧前身大片和领口重叠在后身大片上并扣合在第二针床上而转移。
本发明中,在领口左右,一边使左右一侧的前身大片增圈而编织时,将领口和另一侧前身大片,向远离编织中的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移动。因此可以将增圈扣合在领口和一侧前身大片之间。而且编织中的一侧前身大片本身,在增圈编织期间被大体上固定在针床上,由于基本上不需要使其左右移动,编织中的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纵行,从牵引辊等大致垂直延伸,在编织中的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上作用适当的牵引力,变得容易编织。另外并没有排除将编织中的一侧前身大片,向左右稍微移动例如仅移动增圈数的30%以下的线圈数。编织一侧前身大片后,同样可以编织另一侧前身大片,此时把领口、在编织一侧前身大片时所形成的增圈和一侧前身大片一边向远离另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移动,一边编织另一侧前身大片。如果编织条件良好,可以将领口两侧的前身大片编织多个线圈横列,设置更多的增圈。因此,可以编织更深的领口,提高衣类的附加值(权利要求1~10)。
优选编织侧的左右一侧前身大片,至少使用第一针床进行,不编织侧的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等的移动,通过将这些的线圈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并转移而进行,转移以与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进行,例如只转移增圈的2倍节距(权利要求2、4、7、9)。
将两筒体接合在前后身大片上时,把针织物整体看作一个筒。本说明书中所述的一侧筒体是在领口一侧编织的一侧前身大片侧的袖等筒体。另外,另一侧筒体是另一侧前身大片侧的袖等筒体。与一侧前身大片中的增圈相对应,将一侧前身大片以外的前针织物向另一侧移动。同样与另一侧的前身大片的增圈相对应,将另一侧前身大片以外的前针织物向另一侧移动。
通过移动编织中的前身大片以外的前针织物,可以设置用于扣合增圈的针,而且把筒体线圈和编织中的前身大片的线圈归扰在一起。这样,将筒体的线圈接合在前身大片的线圈上。如果着眼于没有作为整体的针织物的筒体,则准备不移动编织中的前身大片,而移动其他部分形成增圈的针,而且将筒体和编织中的前身大片进行接合。这样,在领口外侧编织中的前身大片基本上不转移,所以编织条件良好,可以编织多个线圈横列而设置多个增圈,设置深的领口。另外,与此同时可以接合筒体(权利要求2~5、8~10)。
包括此时形成的增圈,将编织中的前身大片以外的前身大片扣合在第二针床上,而且将没编织侧的前身大片和领口以重叠在后身大片上的形式扣合在第二针床上时,可以将针织物简单扣合在第二针床上进行转移(权利要求5、9)。
本发明的编织程序,可以储存在盘等介质上,也可以通过通信线路提供给横编机或编织设计装置等。编织程序最终在横编机上使用,但也可以例如作为子程序储存在编织设计装置上。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在实施例中编织的针织物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2为表示将图1的针织物以现有方法编织时的、针织物在针床上的扣合状态的模式图。
图3为表示编织图1的针织物的领口时的编织程序的流程图。
图4为在实施例中编织图1的针织物的领口时的编织线圈横列的图。
图5为接续图4的领口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6为表示在实施例2中编织的针织物板形的图。
图7为表示在实施例2中领口的编织和两袖向前后身大片的接合的编织方法的概要图。
图8为表示用于实施图7的编织方法的编织程序的流程图。
图9为基于图7的编织方法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10为接续图9的线圈横列图。
图11为接续图10的线圈横列图。
图12为表示在实施例3中编织的针织物板形的图。
图13为表示在实施例3中编织的针织物的后部左半部的图。
图14为表示在实施例3中领口的编织和两袖向前后身大片接合的编织方法的概要图。
图15为表示用于实施图14的编织方法的编织程序的流程图。
图16为基于图14的编织方法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17为接续图16的线圈横列图。
图18为接续图17的线圈横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18中,表示三个实施例。使用的横编机,具有前后一对的前针床和后针床,例如后针床相对前针床可以自由向左右转移,前针床和后针床之间可以将线圈的移圈。在实施例中,将前针床作为第一针床,将后针床作为第二针床。这样的横编机是公知的,除此之外分别具有2个前针床和后针床的横编机也是公知的。这种情况下,2个前针床作为整体例如成为第一针床,2个后针床作为整体例如成为第二针床。因为横编机本身的构成是公知的,所以省略说明。左右以在前身大片中央的领口为中心表示,作为原则将左前身大片或左袖侧称为一侧,将右身大片或右袖侧称为另一侧。在各实施例中,为了图示的方便,将针织物各部分的线圈数表示成小于实际数。另外,至于内外,将领口侧称为内侧,从前后身大片看将袖侧称为外侧,从袖看将编织宽度的外侧称为外侧。
在图1中,表示在实施例中编织的针织物的主要部分,2a为前身大片,在领口下部10a的左右两侧具有左前身大片5a和右前身大片15a,在领口12的左右两侧,将前身大片2a分成左前身大片5a和右前身大片15a而编织,在该编织期间,例如每编织2线圈横列时在领口侧利用加挂1线圈等增圈。其结果,在领口左右产生增圈部分20、21。编织左前身大片5a和右前身大片15a之后,在领口周围编织领22,领22的线圈纵行方向与左前身大片5a或右前身大片15a的线圈纵行方向垂直。另外,X表示领下垂,要使领下垂(领窝)X变大,需要增大增圈部分20、21的增圈数。图1的针织物本身是公知的。
在图2中,表示在用现有方法编织图1的针织物时,针织物在针床上的扣合状态。用点划线表示的1为前后针床,在编织左前身大片5a时,在增圈部分20进行增圈的同时,将左前身大片5a向图2的右侧转移,扣合领口下部10a的针和扣合左前身大片5a的针之间,准备扣合增圈的针。另外,在编织左前身大片5a期间,右前身大片15a的线圈和领口下部10a的线圈,以及已形成的增圈按扣合在针床位置上的状体,不进行编织而处于休止状态。
众所周知,通过设置在横编机下部的牵引辊等能对针织物附加牵引力。这样可以防止线圈脱离针,为了进行良好的编织,附加适当的牵引力是非常重要的。牵引力附加在针织物的下部,沿着线圈纵行传递到扣合在针上的线圈。在图2中用空心箭头表示牵引力所附加的方向时,由于编织中的左前身大片5a向右侧移动,所以线圈纵行方向倾斜,难以附加适当的牵引力。由于不能在前身大片5a上附加适当的牵引力,编织条件恶化,随之在增圈部分20上可以设置的增圈数也受到限制,不能使领窝变深。
在图3中表示在实施例中的领口编织的流程图。而且,图3的编织程序是只考虑仅由前针织物构成针织物,而没有考虑后编织物或左右两袖情况下的编织。如公知的那样编织前针织物,开始领口部分的编织时(步骤1),例如从左前身大片进行领口部分的编织,将右前身大片和领口的线圈向后针床移圈(步骤2)。接着,将左前身大片在领口侧增圈而编织,根据增圈将后针床向与左前身大片的相反侧,即远离左前身大片的方向转移(步骤3)。接着,例如将将前针织物整体向前针床移圈,解除后针床的转移之后,将左前身大片和领口向后针床移圈(步骤4)。之后,与步骤3一样编织右前身大片,一边在右前身大片的领口侧增圈,一边根据增圈将后针床向左前身大片侧转移(步骤5)。
在图4、图5中表示以图3的编织程序为主的编织线圈横列。各图是从下向上阅读的,左侧编号表示编织线圈横列的顺序,箭头表示移圈的方向,0P表示没有转移,L1P或L3P表示将后针床向左侧转移1节距或3节距。同样R2P或R4P等表示将后针床向右侧转移2节距或4节距。进而,knit表示进行针织编织。而且这些标号,在其他图中也相同。
图4的线圈横列1表示领口编织开始时的状态,中央的口表示领口线圈,以下处于休止状态。左右的○表示左前身大片或右前身大片的线圈,在线圈横列2除去左前身大片,将领口线圈和右前身大片的线圈向后针床移圈。在线圈横列3中,将后针床向左转移1节距,使后针床的针W为空针,接着从前针床的针b至针W进行针织,在后针床的空针W上套圈而增圈,从前针床的针W至针b进行针织。这样,将左前身大片例如在每2线圈横列编织时,在左前身大片的领口侧通过加挂1线圈而增圈,每增圈时向右前身大片侧转移1节距。其结果,直到图4的线圈横列6,左前身大片例如进行8线圈横列编织,相对与此,形成4线圈增圈。在图4的线圈横列7中将所有线圈向前针床移圈,在图5的线圈横列9中将除右前身大片之外的线圈向后针床移圈。以下左前身大片的编织也一样,例如将右前身大片每编织2线圈横列时,在右前身大片的领口侧通过加挂1线圈而增圈,每增圈时将后针床向右移动1节距而使其远离右前身大片,至线圈横列13编织右前身大片。在该期间,右前身大片例如编织8线圈横列,在右前身大片的领口侧形成4线圈的增圈,后针床向右转移4节距。而且,在线圈横列14中将所有线圈向前针床移圈后,如线圈横列15所示,在领口左右形成4线圈的增圈,右前身大片和左前身大片的编织结束。在线圈横列15中,各线圈包括领口下部的线圈和增圈,以休止状态扣合在针上,所以之后,例如图1的领22,编织领。
在图6~图11中,表示将前针织物和后针织物作为一个筒体编织,将左右袖分别作为一个筒体编织,将这些无缝接合而形成一件衣类的实施例。在图6中,2a为前身大片,2b为后身大片,10a为领口下部,5a为左前身大片,15a为右前身大片,10b为后肩部分,12为领口。6a、6b分别为前下摆和后下摆,4a为左前袖,4b为左后袖,14a为右前袖,14b为右后袖,7a、17a为前袖口,7b、17b为后袖口。前身大片2a和后身大片2b作为一个筒体编织,左前袖4a和左后袖4b也作为一个筒体编织,右前袖14a和右后袖14b也作为一个筒体编织,在点A、Q、a、q和点M、U、m、u以下,将左右两袖和前后身大片合并而作为一个筒体编织。而且将左前袖4a的线Q-R与前身大片2a的线A-C接合,将右前袖14a的线q-r与前身大片2a的线a-c接合。另外,将左后袖4a的线U-V与后身大片2b的线M-O接合,将右后袖14b的线u-v与后身大片2b的线m-o接合。而且在左前身大片5a和右前身大片15a的编织中,台形K-J-C-B、k-j-c-b的部分,缓缓缩小编织宽度,同时将从编织宽度脱离的线圈扣合在针上的状态下编织。直到这里的编织本身是公知的。
有关实施例的部分为图6所示的编织区域30的部分。此处左右前袖4a、14a的线R-T、r-t和后袖4b、14b的线X-V、x-v,与左前身大片5a的线C~F和右前身大片15a的线c~f接合。这样,将前后袖的前后袖的线圈接合在左右前身大片上。另外,左前身大片5a的线F-G的线圈,其线圈数多于后肩部分10b的线O-P的线圈。线F-G的线圈接合在线O-P的线圈上,且使点F与点O接合。在点G附近剩余的线圈,从外侧线圈向内侧的线圈顺序且左右反转,移圈至后针床。例如,在其余的线圈之中,把最外侧的线圈(点F附近的线圈),在后针床上移圈至扣合点P的线圈的针外侧,下一个线圈放到其外侧,最内侧的点G的线圈移圈至最外侧。右前身大片15a的线f-g的线圈也被同样处理,一部分线圈(从点f开始的线圈)与后肩部分10b的o-p的线圈接合,剩余线圈左右反转而向后针床侧移圈,从而使其并排在点p的外侧。
在图7、图8中,表示实施例2中的编织方法。图7的B表示后针床,F表示前针床,4a、4b等标号表示图6的针织物的各部分。编织至图6的编织区域30之前的状态为图7-A或图8的步骤11。此时,前后身大片和左右两袖作为整体构成一个筒体。从此处将左后袖4b向左前袖4a的外侧移圈,将右前袖14a向右后袖14b的外侧移圈(图7-B、图8-步骤12)。
接着,除了左前身大片,将右前身大片和领口、左前袖、左后袖向后针床移圈(图8-步骤13)。接着以左前袖、左后袖的顺序将左袖接合在左前身大片上,同时在左前身大片的领口侧,例如将左前身大片每编织2线圈横列时,增圈1线圈,与此相对应,将后针床向右前身大片侧转移。转移的节距为增圈数的2倍(图7-C、图8-步骤14)。接着,将右前身大片和领口向右前针床移圈(图8-步骤15),使针织物向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将左前身大片向后针床、将右侧前后袖向前针床移圈(图8-步骤16)。这些以图7-D、图7-E的状态,在图10的线圈横列10~15中进行该处理。
在图8的步骤17中保留右前身大片,将前针织物向后针床移圈(图7-F,图10线圈横列16)。接着,在图8的步骤18中,与步骤14一样编织右前身大片,在该期间将右前袖和右后袖接合在右前后身大片上,将右前身大片每编织2线圈横列时,例如在领口侧增圈1线圈,与此相对应,将后针床向左前身大片侧分别转移2节距。这些以图7-F的状态,在图10的线圈横列17~图11的线圈横列20中进行该编织。
之后,将领口向前针床侧移圈(图7-G、图8-步骤19),一边将后针床向左前身大片侧转移,一边将左前身大片5a的线圈向前针床移动,将右前身大片15a的线圈一部分向后针床侧移动,达到前针织物和后针织物作为整体顺时针移动,以领口下部10a为中心按左右对称扣合在前后针床上(图7-H、图8-步骤20、图11的线圈横列22~27)。之后,编织后针织物的后肩部分10b,将左右前身大片5a、15a接合在后肩部分10b上,就可以编织图6的针织物(图7-I、图8-步骤21、图11线圈横列28)。
在图9~图11中,表示以图7、图8的编织方法的主要编织线圈横列。每一个针标记一个标号,有标号的针用其标号,没有标号的针在左侧针的标号上加“右”而表示。例如在线圈横列1中在后针床最右侧的线圈为针r右。图9的线圈横列1表示领口开始编织之前的扣合状态,线圈横列1~线圈横列2之间一边将后针床向右转移13节距,一边将左后袖向前针床移圈,将右前袖向后针床移圈。袖的移圈按保持线圈的顺序或邻接关系的状态下进行,例如位于线圈横列1中将后针床的针r右上的左后袖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的针s上,保持与左前袖的针r线圈的邻接。同样,左后袖的针O右的线圈移至前针床的针V,并保持与后身大片的最外侧的线圈相邻接。同样在右前袖的移圈中,与右后袖的针M右的线圈邻接的右前袖的针M的线圈移至后针床的针L右,与右前身大片的针Q的线圈邻接的针P的线圈,在线圈横列2向后针床的针I右移圈。这可以由将左后袖从后针床的最外侧线圈移圈至前针床,且将右前袖从前针床的最外侧线圈移圈至后针床而达到。
在图9的线圈横列3中将后针床进一步向右侧转移1节距,除了左前身大片的线圈之外,将前针床的所有线圈向后针床移圈。接着,在线圈横列4中将左前身大片例如针织1线圈横列。在线圈横列5中,将后针床向左转移2节距之后,在后针床的针b上套圈而增圈,接着将左前身大片针织1线圈横列的同时,将左前袖最接近前后身大片侧的线圈(针h的线圈)与在左前身大片最接近袖侧的线圈(针n的线圈)合并接合成1线圈。
以下同样,经过线圈横列6至线圈横列8,将左前身大片每编织2线圈横列时,在领口侧增圈1线圈,以从左前袖到左后袖的顺序,或以从左前身大片侧的线圈到后身大片侧的线圈顺序,重复进行将左袖的线圈向左前身大片一线圈一线圈地合并而接合的编织。在该期间,增圈1线圈,每接合1线圈时,将后针床向右转移2节距。其结果,在图9的线圈横列8中,左前袖和左后袖的接合结束,在左前身大片的领口侧例如形成8线圈的增圈。每当形成增圈时,后针床向左侧转移2节距,所以后针床的转移状态从右14节距向左2节距变化。而且,通过转移,左袖的线圈向左前身大片侧移动,所以利用这一点,将左前袖接合在左前身大片上。
在图9的线圈横列9中,除了右前袖,将前针织物向前针床移圈。接着,在图10的线圈横列10~线圈横列15中,将左前身大片的线圈,以从外侧线圈到内侧线圈的顺序,向后针床移圈;将右前袖的针织物,以从内侧线圈到外侧线圈的顺序,向前针床移圈。在线圈横列16中,除了右前身大片,将领口线圈、在左前身侧形成的增圈、右前袖的线圈、以及右后袖的线圈,向后针床移圈。
接着,在线圈横列17中,将右前身大片例如编织1线圈横列。在线圈横列18中,将后针床向右转移2节距,在右前身大片的领口侧空针上加挂线圈而增圈,再次将右前身大片编织1线圈横列的同时,将右前袖的线圈接合在1线圈右前身大片上。以下同样,将右前身大片每编织2线圈横列,在右前身大片的领口侧加挂线圈1线圈而增圈,将右袖的线圈接合在1线圈右前身大片上。这样,直到图11的线圈横列20,结束了右前身大片的编织和右袖的接合。
在线圈横列21中,将包括增圈的领口部分的线圈向前针床移圈。移圈之后的状态表示为线圈横列22。接着,从线圈横列23到线圈横列27,将后针床向右侧转移的同时,将右前身大片的线圈,以从外侧线圈到内侧线圈的顺序,向后针床移圈,将左前身大片侧的增圈和左前身大片侧线圈,以从内侧线圈到外侧线圈的顺序,向前针床移圈。这样,利用后针床的转移和移圈,使针织物整体向顺时针方向循环移动,按左右对称扣合在前后针床上。接着,边把左右前身大片和后针织物接合的同时,边编织后肩部分(线圈横列28)。之后适当地编织图1所示的领22等。
在图12~图18中表示实施例3。在图12中表示针织物的板形,与图6的板形的不同点是在后袖上设置了突出部分9、19。随之左右袖的线R-W、r-w被接合在左右前身大片的线C-F、c-f上,左右前身大片的线F-G、f-g被接合在突出部分9、19的线X-Z、x-z上。而且突出部分9、19的线V-Y、v-y被分别接合在后肩部分10b的线O-P、o-p上。32为在本实施例中进行的编织区域。通过设置突出部分9、19,衣类的轮廓例如像图13所示变化,突出部分9的一侧面与左前身大片5a的上部接合,突出部分9的另一侧面与后肩部分10b接合。这在右侧突出部分19中也一样。18为肩线。
在图14。15中,表示编织区域32的编织方法。编织至编织区域32之前,接着将线R-S和线C-D,将线r-s和线c-d进行接合(图14-A、图15的步骤31、图16的线圈横列1)。接着在步骤32中,保留左前身大片,将前针织物向后针床移圈。而且在左前袖中将未接合的线S-T的部分与左前身大片的线D-E接合,与此同时在左前身大片的领口侧增圈,将后针床向左转移(图14-B)。在步骤33中,保留右前身大片,将前针织物向后针床移圈,并将右前袖接合在右前身大片上。与此同时边在右前身大片的领口侧增圈,边编织右前身大片,将后针床向右转移(图14-C)。在步骤34中将前身大片向前针床移圈(图14-D)。在步骤35中,边编织突出部分9、19和后肩部10b的同时,边将左前身大片的线F-G接合在突出部分9的线X-Z上,并将突出部分9的线V-Y接合在后肩部分的线O-P上。将右前身大片的线f-g接合在突出部分19的线x-z上,将突出部分19的线v-y接合在后肩部分的o-p上(图14-E)。
在图16~图18中,表示主要的线圈横列。在图16从线圈横列1的状态到线圈横列2,保留左前身大片,将前针织物向后针床移圈。该移圈为向对置于后针床的针的移圈,比实施例2移圈简单。在线圈横列3以后,例如将左前身大片每编织2线圈横列,将左前袖的线圈向左前身大片接合,与此同时在左前身大片的领口侧通过加挂线圈1线圈等增圈,每接合1线圈增圈1线圈中,将后针床向左转移2节距。这样结束左前身大片侧的增圈,在线圈横列6中表示左前袖的接合结束的状态。
在线圈横列7中,将所有针织物以扣合在前针床的状态移圈,在线圈横列8中解除后针床的转移,在线圈横列9中除了右前身大片将前针织物向后针床移圈,在线圈横列10~14中,例如将右前身大片每编织2线圈横列时,将右前袖1线圈接合在右前身大片上,在右前身大片的领口侧通过加挂1线圈等增圈。而且每增圈或接合时,将后针床向右各转移2节距。在线圈横列14中,将所有针织物向前针床移圈,在图18的线圈横列15中表示转移解除后的扣合状态。
在线圈横列16中将后针织物向后针床移圈,分离前针织物和后针织物,在线圈横列17中表示移圈后的状态。之后进行突出部分9、19的编织和后肩部分10b的编织,在该期间将左前身大片的F-G的针织物与突出部分9的X-Z的线圈接合,将突出部分9的V-Y的线圈与后肩部分10b的O-P的线圈接合。同样将右前身大片的f-g的线圈与突出部分19的x-z的线圈接合,将突出部分19的v-y的线圈与后肩部分10b的o-p的线圈接合。这样右前身大片和左前身大片的线圈被接合而脱离针床,后肩部的编织宽度逐渐减小。图12的板形的编织结束的状态是图18的线圈横列20。这样编织环状领的形成部分,使前身大片2a的点g、h、i、j、k、K、J、I、H、G和突出部分9的点Z、Y、后身大片2b的点P、p、及突出部分19的点y、z连结。此时沿着该环(线g-h-i-j-k-K-J-I-H-G-Z-Y-P-p-y-z)将领针织物按希望的线圈横列数周围编织,从而结束编织。
在实施例中,远离领口部分和没有编织侧的前身大片或袖等远离编织中的前针织物,所以将这些针织物扣合在后针床(第二针床)上而转移。但是这些针织物,在转移时可以扣合在后针床上,除此之外也可以扣合在前针床(第一针床)上。例如,将没有编织侧的前身大片或领口部分等的线圈从前针床向后针床移动,转移后针床,之后再从后针床向前针床移圈。这样这些针织物扣合在前针床上,可以远离编织中的前身大片。另外,在楞纹编织或反面编织的情况等,将编织的前身大片在后针床编织,在将领口或另一侧前身大片远离时,可以向前针床移动,与领口或另一侧前身大片分离。
Claims (10)
1.一种使用横编机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针床和至少一个第二针床,至少该第二针床可以自由左右转移,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之间可以将线圈自由移圈的横编机,
a)将前身大片的针织物编织至形成领口的部分之后,将右前身大片及左前身大片的一侧前身大片在左右方向上大体上固定在针床上,并在领口侧依次增圈而编织,
b)而且与增圈的形成相对应,将右前身大片及左前身大片的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向着远离前述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移动,
c)接着,用同样方法将前述另一侧前身大片在左右方向上大体上固定在针床上,并在领口侧依次增圈而编织,
d)而且与增圈的形成相对应,将前述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远离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
编织具有领口的前身大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横编机的编织方法,所述a)、c)的编织至少使用第一针床,前述b)的移动,将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向远离前述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以与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而进行,前述d)的移动,将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向远离前述另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以与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而进行。
3.一种使用横编机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针床和至少一个第二针床,至少该第二针床可以自由左右转移,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之间可以将线圈自由移圈的横编机,
在编织左右一对筒体和由前后身大片构成的筒体之后,将前身大片分割成以领口为中心的一侧前身大片和另一侧前身大片而编织,而且将至少一侧筒体的前部分与一侧前身大片接合,至少另一侧筒体的前部分与另一侧前身大片接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e)一边编织一侧前身大片,一边在该一侧前身大片的领口侧形成依次增圈的同时,将至少一侧筒体的前部分线圈与该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接合,
f)与前述e)并行,且与前述e)中形成增圈相对应,将领口和另一侧前身大片、另一侧筒体、后身大片、一侧筒体,通过将第二针床向前述另一侧转移而向前述另一侧移动,
g)接着,一边编织另一侧前身大片,一边在另一侧前身大片的领口侧形成依次增圈的同时,将至少另一侧筒体的前部分线圈与该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接合,
h)与前述g)并行,且与前述g)中形成增圈相对应,将领口和一侧前身大片、一侧筒体、后身大片、另一侧筒体,通过将第二针床向前述一侧转移而向前述一侧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用横编机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f)中,领口和另一侧前身大片、另一侧筒体、后身大片、一侧筒体,在第二针床上扣合,以与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而且在前述h)中,将领口和一侧前身大片、一侧筒体、后身大片、另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以与前述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使用横编机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f)中,将形成的增圈和领口、另一侧前身大片、另一侧筒体、后身大片、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同时将至少另一侧前身大片和领口重叠在后身大片上并扣合在第二针床上而转移,
进而在所述h)中,将形成的增圈和领口、一侧前身大片、一侧筒体、后身大片、另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同时将至少一侧前身大片和领口重叠在后身大片上并扣合在第二针床上而转移。
6.一种编织程序,使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针床和至少一个第二针床,至少该第二针床可以自由左右转移,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之间可以将线圈自由移圈的横编机,编织具有领口的前身大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a)将前身大片的针织物编织至形成领口的部分之后,将右前身大片及左前身大片的一侧前身大片在左右方向上大体上固定在针床上,并在领口侧依次增圈而编织的命令,
b)而且与增圈的形成相对应,将右前身大片及左前身大片的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向着远离前述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移动的命令,
c)接着,用同样方法将前述另一侧前身大片在左右方向上大体上固定在针床上,并在领口侧依次增圈而编织的命令,和
d)而且与增圈的形成相对应,将前述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远离另一侧前身大片线圈的命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编织程序,其特征在于,前述a)、c)的命令中,前述编织至少使用第一针床,
在前述b)的命令中,前述移动通过将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向远离前述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以与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而进行,
在前述d)的命令中,前述移动通过将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和领口线圈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向远离前述另一侧前身大片的方向,以与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而进行。
8.一种编织程序,使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针床和至少一个第二针床,至少该第二针床可以自由左右转移,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之间可以将线圈自由移圈的横编机,编织将左右一对筒体接合在带领口的前后身大片上的衣类,其特征在于,包括:
e)一边编织一侧前身大片,一边在该一侧前身大片的领口侧形成依次增圈的同时,将至少一侧筒体的前部分线圈与该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接合的命令,
f)与前述e)并行,且与前述e)中形成增圈相对应,将领口和另一侧前身大片、另一侧筒体、后身大片、一侧筒体,通过将第二针床向前述另一侧转移而向前述另一侧移动的命令,
g)接着,一边编织另一侧前身大片,一边在另一侧前身大片的领口侧形成依次增圈的同时,将至少另一侧筒体的前部分线圈与该另一侧前身大片的线圈接合的命令,和
h)与前述g)并行,且与前述g)中形成增圈相对应,将领口和一侧前身大片、一侧筒体、后身大片、另一侧筒体,通过将第二针床向前述一侧转移而向前述一侧移动的命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编织程序,其特征在于,在前述f)中,领口和另一侧前身大片、另一侧筒体、后身大片、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以与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而且在前述h)中,将领口和一侧前身大片、一侧筒体、后身大片、另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以与前述增圈数成比例的节距转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编织程序,其特征在于,在前述f)中,将形成的增圈和领口、另一侧前身大片、另一侧筒体、后身大片、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同时将至少另一侧前身大片和领口重叠在后身大片上并扣合在第二针床上而转移,
进而在前述h)中,将形成的增圈和领口、一侧前身大片、一侧筒体、后身大片、另一侧筒体扣合在第二针床上,同时将至少一侧前身大片和领口重叠在后身大片上并扣合在第二针床上而转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40987/2001 | 2001-05-11 | ||
JP2001140987 | 2001-05-1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14896A true CN1514896A (zh) | 2004-07-21 |
CN100473767C CN100473767C (zh) | 2009-04-01 |
Family
ID=18987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80966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3767C (zh) | 2001-05-11 | 2002-04-30 | 使用横编机的编织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988384B2 (zh) |
EP (1) | EP1386989B1 (zh) |
JP (1) | JP4040981B2 (zh) |
KR (1) | KR100869994B1 (zh) |
CN (1) | CN100473767C (zh) |
DE (1) | DE60237516D1 (zh) |
WO (1) | WO2002092895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63251B (zh) * | 2005-09-09 | 2011-02-09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3234921A1 (en) | 2002-05-27 | 2003-12-12 | Shima Seiki Mfg., Ltd. |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
CN100362155C (zh) * | 2002-05-31 | 2008-01-16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
CN100503924C (zh) * | 2003-04-21 | 2009-06-2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
DE502004003039D1 (de) * | 2004-04-14 | 2007-04-12 | Stoll H Gmbh & Co Kg | Verfahren zur Erhöhung der Maschenzahl am Rand eines Halsausschnitts |
JP4503352B2 (ja) * | 2004-05-25 | 2010-07-14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と編地並びに編成プログラム |
CN101189378B (zh) * | 2005-06-01 | 2010-12-08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在身片筒状部上具有开襟部的针织服装及其编织方法 |
US20070248366A1 (en) * | 2006-04-19 | 2007-10-25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Devices for moving a media sheet with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KR101039811B1 (ko) * | 2008-09-17 | 2011-06-09 | 이준우 | 목걸이식 신분증 케이스용 착용도구 |
JP5736250B2 (ja) * | 2011-06-28 | 2015-06-17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JP5905221B2 (ja) | 2011-09-16 | 2016-04-20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接合方法、および編地 |
JP2022187938A (ja) * | 2021-06-08 | 2022-12-20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ニットデザインシステム、及び記憶媒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38421B2 (ja) | 1990-12-13 | 1996-09-25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ニツト製品に於ける衿首用編地の編成方法 |
JP2706760B2 (ja) * | 1994-10-07 | 1998-01-2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成方法 |
US5826445A (en) * | 1996-02-09 | 1998-10-27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Knitting method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a knit fabric thus produced |
JP3071147B2 (ja) | 1996-08-30 | 2000-07-31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衿付衣服の編成方法 |
US5856445A (en) * | 1996-10-18 | 1999-01-05 | Washington University | Serine substituted mutants of BCL-XL /BCL-2 associated cell death regulator |
DE60045641D1 (de) * | 1999-12-27 | 2011-03-31 | Shima Seiki Mfg | Strickware mit verzweigtem teil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
TW491917B (en) * | 2000-01-26 | 2002-06-21 | Shima Seiki Mfg |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knit designing device for producing the method of knitting the neck |
JP3887406B2 (ja) * | 2000-02-22 | 2007-02-2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ニットウエアの衿首部編成方法およびニットウエア |
TW508388B (en) * | 2000-02-29 | 2002-11-01 | Shima Seiki Mfg |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and the knitwear |
US6658899B2 (en) * | 2000-02-29 | 2003-12-09 | Shima Seiki Mfg., Ltd. |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
TW490521B (en) * | 2000-06-02 | 2002-06-11 | Shima Seiki Mfg |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portion of knit wear by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
KR100706657B1 (ko) * | 2001-02-19 | 2007-04-11 |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 편성포 편성방법 |
WO2002090637A1 (fr) * | 2001-05-08 | 2002-11-14 | Shima Seiki Mfg., Ltd. | Vetement pourvu d'un col tricote a l'aide d'une tricoteuse rectiligne, et procede de tricotage de ce vetement |
-
2002
- 2002-04-30 WO PCT/JP2002/004348 patent/WO200209289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2-04-30 KR KR1020037014187A patent/KR100869994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30 EP EP02724658A patent/EP138698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4-30 DE DE60237516T patent/DE60237516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4-30 US US10/476,013 patent/US698838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4-30 CN CNB028096673A patent/CN10047376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4-30 JP JP2002590152A patent/JP404098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63251B (zh) * | 2005-09-09 | 2011-02-09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040012775A (ko) | 2004-02-11 |
EP1386989A4 (en) | 2008-04-30 |
JPWO2002092895A1 (ja) | 2004-09-02 |
US6988384B2 (en) | 2006-01-24 |
JP4040981B2 (ja) | 2008-01-30 |
US20040154338A1 (en) | 2004-08-12 |
EP1386989B1 (en) | 2010-09-01 |
KR100869994B1 (ko) | 2008-11-24 |
CN100473767C (zh) | 2009-04-01 |
DE60237516D1 (de) | 2010-10-14 |
WO2002092895A1 (fr) | 2002-11-21 |
EP1386989A1 (en) | 2004-0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77968C (zh) | 具有开口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CN1514896A (zh) | 使用横编机的编织方法和编织程序 | |
CN1045114C (zh) | 有立体轮廓的筒状针织物及其针织方法 | |
CN1922351A (zh) | 嵌花花纹的编织方法和针织物、针织设计装置以及编织程序 | |
CN1250791C (zh) |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领口的针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 |
CN1273672C (zh) | 织物的接合方法和接合的织物 | |
EP1829995B1 (en) | Knitwear knitted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knitting the same | |
KR101903572B1 (ko) | 통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통모양 편성포 | |
CN1029019C (zh) | 筒状织品连续编织法及用该法编成的端部呈连结状之筒状织品 | |
CN1526039A (zh) |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 |
EP2581478B1 (en) | Method of knitting a knitted fabric | |
CN1961106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针织物以及编织程序 | |
CN1181428A (zh) | 具有2×1罗纹孔眼组织的筒状编织物基片的编织方法 | |
CN1529776A (zh) | 嵌花图案针织物的针织方法及其针织程序生成装置 | |
CN1833059A (zh) | 具有条纹花纹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具有条纹花纹的筒状针织物 | |
EP2366820A1 (en) | Knitting method of V-neck peak and knitwear having V-neck | |
JP2010156087A (ja) | 2x2リブ組織で形成され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 |
CN102471961A (zh) | 具有袖和身片的针织品及其编织方法 | |
CN1751150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833058A (zh) |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针织设计装置 | |
CN106801289B (zh) | 一种鱼鳞花的编织方法 | |
CN101029427A (zh) | 生产带花纹的针织物的方法 | |
KR101484989B1 (ko) | 통 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통 모양 편성포 | |
CN1296542C (zh) | 罗纹针织部分的制造方法及其织物 | |
CN1833057A (zh) | 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的编织方法和具有不对称接合的衣服以及针织设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1 Termination date: 2014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