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4948B - 介质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94948B
CN106794948B CN201480082584.XA CN201480082584A CN106794948B CN 106794948 B CN106794948 B CN 106794948B CN 201480082584 A CN201480082584 A CN 201480082584A CN 106794948 B CN106794948 B CN 1067949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roller
transmission
control
overla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25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94948A (zh
Inventor
冈野茂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FU Ltd
Original Assignee
PF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FU Ltd filed Critical PF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794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49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949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49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B65H7/06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or incorrect separation or feed
    • B65H7/1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or incorrect separation or feed responsive to double feed or separation
    • B65H7/125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or incorrect separation or feed responsive to double feed or separation sensing the double feed or separation without contacting the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2Friction retainers acting on under or rear side of article being separated
    • B65H3/5246Driven retainers, i.e. the motion thereof being provided by a dedicated drive
    • B65H3/5253Driven retainers, i.e. the motion thereof being provided by a dedicated drive the retainers positioned under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the top of the pile
    • B65H3/5261Retainers of the roller type, e.g.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3Depiling; 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a pile
    • B65H2301/4234Depiling; 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a pile assisting separation or preventing double f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50Occurence
    • B65H2511/52Defective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5H2511/524Multiple articles, e.g. double f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5/00Physical entit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511/00 or B65H2513/00
    • B65H2515/30Forces; Stresses
    • B65H2515/32Torque e.g. braking torqu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介质供给装置,在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检测出介质的重叠传送的情况下,执行第一控制:停止分离辊的旋转驱动,并且使延迟辊将该介质朝向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在执行第一控制之后,解除该第一控制并重新开始分离辊的旋转驱动,在将介质朝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时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检测出该介质的重叠传送的情况下,执行第二控制:将由转矩控制机构施加的传送负荷设定得比执行第一控制之前检测出重叠传送时高,停止分离辊的旋转驱动,使延迟辊将介质朝向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

Description

介质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介质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介质供给装置是从层叠的多张片状介质中逐张分离介质来进行供给的装置,适用于搭载在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或扫描仪等图像读取装置等中的自动供纸机构。在该介质供给装置中需要将介质逐张分离后传送而不能重叠传送。
在这样的介质供给装置中,当发生重叠传送等传送错误时,通过操作员进行从错误恢复的恢复作业。恢复作业是指,操作员打开错误产生部位的罩壳,将作为错误产生原因的介质从装置内取出后,再次关闭罩壳并重新放置介质。以往,已知有为了提高这种恢复作业的作业效率而在产生重叠传送的情况下自动执行消除重叠传送的控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4)。
这里,作为在产生重叠传送的情况下自动消除重叠传送的控制的一个示例,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在检测出片状介质的重叠传送时,在由反送阻止部件阻止多张片状介质中的上侧介质后退的状态,通过延迟辊的反转使下侧介质返回。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00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20779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34224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55598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4等)中,即使在产生重叠传送的情况下执行了自动消除重叠传送的控制,也会出现在消除了被检测出一次重叠传送的介质的重叠传送状态后,针对被检测出一次重叠传送的同一介质,再次被检测出重叠传送的情况。现有技术的控制并不是设想到这种状况的控制,因此在这个方面具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质供给装置,即使在消除了被检测出一次重叠传送的介质的重叠传送状态后,针对被检测出一次重叠传送的同一介质,再次被检测出重叠传送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合地消除再次被检测出重叠传送的介质的重叠传送状态。
为了实现这样的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介质供给装置,其具备:分离辊,其朝向传送介质的传送方向进行旋转驱动,将该介质朝向该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延迟辊,其与上述分离辊对置配置,通过转矩控制机构对上述介质施加所期望的传送负荷,并且朝向与上述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其配置在上述分离辊与上述延迟辊的上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对上述介质的重叠传送进行检测;以及控制部,其对上述分离辊、上述延迟辊进行控制,其中,上述控制部,在上述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检测出上述介质的重叠传送的情况下,执行第一控制:停止上述分离辊的旋转驱动,并且使上述延迟辊将该介质朝向上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上述控制部,在执行上述第一控制之后,解除该第一控制并重新开始上述分离辊的旋转驱动,使上述介质朝向上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时上述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检测出该介质的重叠传送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执行第二控制:将由上述转矩控制机构施加的上述传送负荷设定得比执行上述第一控制之前检测出重叠传送时高,停止上述分离辊的旋转驱动,使上述延迟辊将上述介质朝向上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
在上述介质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控制部,在执行上述第二控制时,以根据由上述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上述介质的重叠传送检出次数的增加,使由上述转矩控制机构施加的上述传送负荷变高的方式进行设定。
在上述介质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控制部,在执行上述第一控制后,上述介质的重叠传送状态被消除且由上述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判断为该介质是一张时起经过规定时间之后,解除该第一控制并重新开始上述分离辊的旋转驱动。
在上述介质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控制部,在重新开始上述分离辊的旋转驱动的情况下,以比执行上述第一控制之前传送上述介质的传送速度慢的传送速度将该介质朝向上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
在上述介质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转矩控制机构是DC马达或无刷DC马达。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具有下述效果:即使在消除了被检测出一次重叠传送的介质的重叠传送状态后,针对被检测出一次重叠传送的同一介质,再次被检测出重叠传送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合地消除再次被检测出重叠传送的介质的重叠传送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硬件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介质供给装置中的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的配置位置的一个示例的图表。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1是表示介质供给装置中的各参数的设定值的一个示例的表。
图12是表示重叠传送检出次数与延迟辊的转矩之间的关系的一个示例的表。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在执行图13及图14所示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处理时各种机构的状态的一个示例的时序图。
图16是表示延迟辊的转矩控制的一个示例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而且,下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或者实质上相同的结构要素。另外,在以下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不重复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硬件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功能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1是从层叠于纸槽2上的多张介质S中逐张分离出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并将其沿着传送方向供给的延迟辊式供纸装置。介质供给装置1应用于例如搭载在图像扫描仪、复印机、传真机、文字识别装置等图像读取装置以及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等中的自动供纸机构(Auto Document Feeder:ADF)。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其中一个示例,对介质供给装置1搭载于图像读取装置来分离、传送片状介质S的情况进行说明。介质S、S1例如包含原稿或名片等片状读取对象物以及印刷纸张、平板纸等片状被记录介质。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称为介质供给装置1的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将图1的上侧、下侧、左侧、右侧分别作为介质供给装置1的上侧、下侧、前面侧、背面侧,将铅垂方向即图1的上下方向称为“上下方向”。此外,将由介质供给装置1传送介质S的方向称为“传送方向”,将分别与该传送方向及介质S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将分别与传送方向及宽度方向正交的介质S的厚度方向称为“高度方向”。在图1的示例中,介质供给装置的前面侧是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背面侧是传送方向的下游侧。
介质供给装置1至少具备纸槽(hopper)2、进给部3、分离部4、传送部5、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介质检测传感器7和控制装置10。
纸槽2装载层叠的介质S并能够沿着上下方向(介质S的厚度方向)升降,具有呈大致矩形的装载面2a。纸槽2将多张介质S层叠地装载在其装载面2a上。而且,该纸槽2经由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与纸槽驱动马达(未图示)连接。通过驱动纸槽驱动马达,使纸槽2根据装载在装载面2a上的介质S的装载量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升降。
进给部3、分离部4和传送部5在将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沿着传送方向传送的传送路径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按进给部3、分离部4、传送部5的顺序从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设置。
进给部3是所谓上取纸方式的供纸机构,用于进给被装载在纸槽2上的介质S,具有拾取辊31。拾取辊31用于进给被装载在纸槽2上的介质S中位于最上层的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例如由泡沫橡胶、固体橡胶等摩擦力较大的材料形成为圆柱形状。拾取辊31的中心轴设置在与装载面2a的宽度方向大致平行、即沿着装载面2a且与介质S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此外,该拾取辊31设置在其中心轴设定在纸槽2上表面侧(装载面2a侧)并且其外周面相对于纸槽2的装载面2a沿着高度方向具有规定间隔的位置。介质S在装载面2a上以其后端(传送方向上游侧端部)与该拾取辊31相比位于传送方向上游侧的方式装载。上述纸槽2沿着高度方向上升则靠近该拾取辊3,下降则远离该拾取辊3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将上取纸方式作为一个示例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能够使用下取纸方式等其他供纸方式。
此外,该拾取辊31经由未图示的传动齿轮或传送带与作为驱动装置的拾取辊驱动马达(未图示)连接,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由该拾取辊驱动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驱动。拾取辊31朝向拾取方向,即,使其外周面在装载面2a上向分离部4、传送部5侧旋转的方向(在图1中由箭头表示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驱动。
分离部4用于将从纸槽2通过进给部3进给的介质S逐张分离,具有分离辊41和延迟辊42。分离辊41由例如泡沫橡胶、固体橡胶等摩擦力较大的材料形成为圆柱形状。分离辊41在拾取辊31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与该拾取辊31大致平行地设置。即,分离辊41的中心轴设置在沿着装载面2a且与介质S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此外,该分离辊41设置在使其中心轴设定在纸槽2上表面侧并且使其外周面相对于纸槽2的装载面2a沿着高度方向具有规定间隔的位置。该分离辊41经由未图示的传动齿轮或传送带与分离辊驱动马达41a连接,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由该分离辊驱动马达41a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驱动。分离辊41与拾取辊31同样,朝向使其外周面在装载面2a上向传送部5侧旋转的方向(在图1中由箭头表示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驱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离辊41设置有未图示的单向离合器(旋转限制单元)。单向离合器配置成允许分离辊41朝向将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沿着传送方向传送的传送旋转方向旋转,而限制其朝向与传送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作为单向离合器的具体结构,例如能够使用辊式、凸轮式、螺旋弹簧式、棘齿式、楔块式等结构。此外,也可以在单向离合器的轴向两侧配置有烧结轴承、树脂轴承、滚珠轴承等支承部件,用于支承施加于单向离合器的径向负荷。
延迟辊42用于限制与拾取辊31直接接触的传送对象的介质S1以外的介质S的进给。延迟辊42的长度与分离辊41大致相同,呈圆柱形状。延迟辊42与分离辊41同样以其中心轴与介质S的传送方向水平交叉的方式即以沿着介质S的宽度方向的方式设置,能够以中心轴为旋转轴线旋转。延迟辊42在装载面2a侧以沿着高度方向与分离辊41对置地接触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延迟辊42朝向与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具有使所期望的传送负荷作用于进入延迟辊42与分离辊41之间的介质S的功能,能够将因进给部3而与最上层的介质S1一同被给送的介质S停止、分离。也就是说,延迟辊42是用于防止层叠在纸槽2内的多张介质S中作为传送对象的一张介质S1以外的介质S沿着传送方向被送出的辊。
具体而言,延迟辊42经由作为转矩控制机构的转矩限制器42b与延迟辊驱动马达42a连接,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由该延迟辊驱动马达42a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驱动。如上所述,延迟辊42需要具有一定的传送负荷(空转转矩),朝向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驱动控制。因此,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转矩控制机构,优选例如DC马达或无刷DC马达。该DC马达或无刷DC马达由于电流与转矩成比例关系并且反转转矩的控制性优异,因此适合于使延迟辊42的反向旋转驱动和转矩控制同时进行的控制。此外,也可以采用迟滞制动器或磁粉离合器(micro powder cluth)作为转矩控制机构。
更具体而言,延迟辊42具备与传送方向大致正交地配置的中心轴、以及设置在该中心轴周围的作为外周面的辊。该辊例如在内层使用泡沫橡胶、固体橡胶等容易成形为压合宽度的软材料形成圆柱状。延迟辊42的辊与分离辊41的作为外周面的辊接触压合。由此,在延迟辊42的外周面与分离辊4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作为分离辊41与延迟辊42的接触面的压合部。介质S穿过分离辊41与延迟辊42之间的压合部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被进给。
延迟辊42构成为,在从分离辊41受到规定从动旋转转矩以上的转矩时能够随着分离辊41的旋转而从动旋转,并且在从分离辊41受到比从动旋转转矩小的转矩时产生规定的旋转负荷。这样的结构能够以下述方式实现:以由延迟辊驱动马达42a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驱动的中心轴为驱动轴,并且使该轴朝向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来产生传送负荷。
例如在仅一张介质S进入压合部的情况下,如上述图1所示那样延迟辊42受到从动旋转转矩以上的转矩而进行从动旋转。另一方面,在其他介质S也一起被重叠传送而进入压合部的情况下,由于压合部的摩擦系数相对变小,所以如后述的图4所示那样使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被停止,并通过设置有单向离合器的分离辊41使作为传送对象的一张介质S1保持停止。并且,由于停止了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而使延迟辊42产生旋转负荷,使分离辊41侧的介质S1以外的进入了压合部的介质S相对于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进行相对移动而被分离。然后,仅将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从压合部送出,其他介质S保持在压合部中,由此防止作为传送对象的一张介质S1以外的介质S沿着传送方向被传送。在本实施方式中,延迟辊42产生的旋转负荷以及伴随其产生的作用于介质S的传送负荷的大小能够由作为转矩控制机构的转矩限制器42b进行调整。
这里,对用于使用延迟辊42的控制转矩进行单张分离的条件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该条件需要基于延迟辊控制转矩产生的旋转负荷大于纸与纸之间的摩擦力。设由转矩限制器42b产生的控制转矩值为TL、延迟辊半径为r、延迟辊旋转负荷为FB≈TL/r、延迟辊负荷为W、纸与纸之间的摩擦系数为μp-p,则FB>μp-p·W,因此TL>μp-p·W·r=Tmin。因此,延迟辊42的控制转矩需要高于该Tmin
进而,对用于在传送单张时使延迟辊42进行从动旋转的条件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在通过分离部4的辊对传送一张纸时,延迟辊42需要隔着纸与分离辊41从动而旋转(传送方向旋转)。在假设延迟辊42相对于纸滑动(反向旋转)时,纸的传送会变得不稳定,导致传送时产生卡纸或使纸损坏,因此需要避免这种情况。作为在传送一张纸时延迟辊42进行从动旋转的条件,也就是基于延迟辊控制转矩产生的旋转负荷低于延迟辊42与纸之间的摩擦负荷要成为条件。设延迟辊42与纸之间的摩擦系数为μret-p,则μret-p·W>FB,因此TL<μret-p·W·r=Tmax。因此,延迟辊的控制转矩需要低于该Tmax。此外,作为不会产生薄纸卡纸或损坏的负荷转矩条件,通常要考虑将比上述Tmin稍高的控制转矩成为卡纸产生的临界点。显然这取决于薄纸的厚度、刚度、状态、供纸机构等,但是概略而言如后述的图16所示那样具有Tmin<Tjam<<Tmax的关系。
传送部5用于将由进给部3进给并穿过分离部4的介质S1进一步向传送方向下游侧的、搭载有该介质供给装置1的装置的各部分传送。在例如将该介质供给装置1搭载在图像读取装置中的情况下,在传送部5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用于读取介质S1上图像的光学单元等,因此由传送部5在图像读取装置内被传送的介质S1通过该光学单元被读取图像。
具体而言,传送部5具有能够旋转驱动的进给辊51、以及能够与该进给辊51从动而旋转的从动辊52。进给辊51与从动辊52的长度大致相同,并且均形成为圆柱形状。进给辊51和从动辊52均以其中心轴与介质S1的传送方向水平交叉的方式即沿着介质S1的宽度方向的方式设置,并且能够以中心轴为旋转轴线旋转。从动辊52以与进给辊51对置接触的方式设置,并且与进给辊51侧接触压合。
进给辊51在传送介质S1时,其外周面在与从动辊52之间的接触面从分离部4侧朝向使用该介质供给装置1的装置内部侧的方向(在图1中由箭头表示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驱动。从动辊52通过与进给辊51接触压合而与进给辊51的旋转从动,其外周面在与进给辊51之间的接触面从分离部4侧朝向装置内部侧的方向(在图1中由箭头表示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驱动。然后,该传送部5通过因从动辊52的负压而将介质S1夹持在进给辊51的外周面与从动辊52的外周面之间并且使进给辊51如上述那样进行旋转驱动来传送介质S1。然后,介质S1在沿着传送路径设置的多张进给辊(未图示)与从动辊(未图示)的辊对间依序被传递,被传送至使用该介质供给装置1的装置内部的各部分,例如上述的光学单元。
另外,上述进给辊51也经由未图示的传动齿轮或传送带与进给辊驱动马达(未图示)连接。此外,这里,进给辊51通过由传动齿轮等调整其转速而以相比拾取辊31、分离辊41的转速相对较高的转速进行旋转驱动。也就是说,传送部5能够将由分离部4分离后的介质S1以比进给部3进给介质S1的速度更高的速度进行传送。但是,传送部5不限于此,也可以以与进给部3进给介质S1的速度同等的速度传送介质S1。
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用于在传送路径上检测介质S1的重叠传送。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配置在介质S1的传送路径上,检测介质S1被同时进给的重叠传送状态。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配置在分离部4与传送部5之间的任意位置。另外,后文将利用图6和图7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的配置位置进行详细说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以夹着介质S1的传送路径的状态配置有一对,沿着介质S1的厚度方向彼此对置。并且,对多张介质S是否以被同时进给的重叠传送状态穿过该对置传感器之间进行检测。另外,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的检测方式能够使用基于超声波的检测方式、基于光学式传感器的检测方式或基于红外线的检测方式等,但是不限于此。
介质检测传感器7用于在传送路径上检测有无介质S1。介质检测传感器7配置在介质S1的传送路径上,对介质S1的前端是否通过进行检测。介质检测传感器7紧挨着传送部5配置在其传送方向的后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检测传感器7以将介质S1的传送路径夹在中间的状态配置有一对,沿着介质S1的厚度方向彼此对置。并且,对介质S1是否穿过该对置传感器之间进行检测。另外,介质检测传感器7只要能够检测介质S1是否进入传送部5即可,可以配置在传送部5的上游(例如紧挨着传送部5的前方位置)等任意的位置。介质检测传感器7的检测方式能够使用基于超声波的检测方式、基于光学式传感器的检测方式或基于红外线的检测方式等,但是不限于此。此外,图1中并未示出,但是在介质供给装置1中,为了对介质S是否进入分离部4的分离辊41与延迟辊42之间的接触面即压合部进行检测,也可以将介质检测传感器7配置在分离部4的附近(例如紧挨着分离部4的前方位置)等。
控制装置10用于控制介质供给装置1的各部分。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10与上述的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及介质检测传感器7等各种传感器、上述的分离辊驱动马达41a及延迟辊驱动马达42a等各种驱动马达、以及转矩限制器42b等各种控制机构电连接。控制装置10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介质检测传感器7等各种传感器接收信息。控制装置10控制分离辊驱动马达41a及延迟辊驱动马达42a等各种驱动马达、转矩限制器42b等各种控制机构,驱动进给部3、分离部4、传送部5的各辊及纸槽2,执行将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沿着传送方向传送或者在检测出重叠传送时使介质S1朝向与该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来消除重叠传送状态的控制。后文将对消除该重叠传送状态的控制进行详细说明。
控制装置10至少具备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器10a和作为存储部的存储器10b。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是具有作为用于执行各种处理的控制器10a的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作为用于存储各种信息的存储器10b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及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的计算机。上述控制装置10的各种功能的全部或一部分通过将保存在ROM中的应用程序加载到RAM中由CPU执行并且对RAM及ROM中的数据进行读取及写入来实现。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器10b中存储例如由作为上述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光学单元读取的介质S的图像数据、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针对同一介质S检测出重叠传送的次数(重叠传送检出次数)的数据、以及各种参数的设定值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检测出介质S的重叠传送的情况下,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器10a执行停止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并且使延迟辊42将介质S朝向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的第一控制。
具体而言,在该第一控制中,在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接收到表示检测出重叠传送状态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控制器10a向分离辊驱动马达41a发送使旋转驱动停止的控制信号,使该分离辊驱动马达41a的旋转驱动停止。由此,从设置有单向离合器的处于停止状态的分离辊41向延迟辊42施加的转矩小于规定的从动旋转转矩,因此延迟辊42通过延迟辊驱动马达42a产生的旋转驱动力而朝向与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其结果,通过延迟辊42使分离辊41侧的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以外的进入了压合部的介质S相对于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相对移动从而被分离。后文将参照图5~图6及图8~图9对执行该第一控制时的介质供给装置1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下面,参照图3~图10,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图6及图8~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1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介质供给装置1中的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的配置位置的一个示例的图表。
图3所示的介质供给装置1处于拾取辊31即将从层叠在纸槽2内的多张片状介质S中拾取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之前的状态。此时,由于设置在分离部4的压合部附近的介质检测传感器(未图示)没有确认介质S的至少一部分到达了分离部4,所以拾取辊31由拾取辊驱动马达(未图示)朝向传送方向进行旋转驱动。分离辊41由分离辊驱动马达41a的旋转驱动力朝向传送方向进行旋转驱动。这里,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为了在由拾取辊31送出多张时将作为传送对象的一张介质S1从片状介质S中分离出来,对延迟辊42以适合于从片状介质S中分离出一张的空转负荷(负荷转矩)朝向使介质S返回的方向进行反转驱动控制。为了在一张介质S1被传送到分离部4的压合部时延迟辊42向传送方向从动旋转(上述图1的状态),并且在两张以上被传送到压合部时在多余介质S与作为传送对象的一张介质S1之间诱发滑动,此时的延迟辊42的反转方向的空转转矩被控制成规定的适合范围内的空转转矩(后述图4的状态)。另外,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延迟辊42相对于分离辊41为从动旋转状态,处于等待由拾取辊3将介质S送出的状态。此外,进给辊51及从动辊52由进给辊驱动马达(未图示)的旋转驱动力朝向传送方向进行旋转驱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介质检测传感器7判断为介质S1已穿过进给辊51与从动辊52的接触面即压合部的情况下,使分离辊41的朝向传送方向的旋转驱动停止,但是在此之前在图3之后的状态下一直进行旋转驱动。
图4所示的是介质供给装置1从上述图3所示的状态变成下述状态:由拾取辊31拾取层叠在纸槽2内的多张片状介质S中的、作为传送对象的一张介质S1及相对于该介质S1位于下层的三张介质S2,到达分离部4的压合部之后,通过分离部4仅将作为传送对象的一张介质S1正常地分离出来。此时,通过设置在分离部4的压合部附近的介质检测传感器(未图示)确认介质S的一部分(在图4中是指介质S1和介质S2)已经到达分离部4,因此拾取辊31停止。分离辊41由分离辊驱动马达41a的旋转驱动力朝向传送方向进行旋转驱动。虽然延迟辊42由延迟辊驱动马达42a的旋转驱动力朝向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但是如上述那样在两张以上的介质S被传送到压合部时为了在多余介质S与作为传送对象的一张介质S1之间诱发滑动,延迟辊42被控制成规定的适合范围内的空转转矩,因此延迟辊42自身处于停止状态。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将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向箭头A表示的方向(即传送方向)传送。
图5所示的是介质供给装置1从上述图3所示的状态变成的下述状态:由拾取辊31拾取层叠在纸槽2内的多张片状介质S中的、包含上述一张介质S1及三张介质S2的介质S3,到达分离部4的压合部之后,与上述图4所示的状态不同,直接以重叠传送的状态穿过分离部4的压合部。此时,通过设置在分离部4的压合部附近的介质检测传感器(未图示)确认介质S的一部分(在图5中是指介质S3)已经到达分离部4,因此拾取辊31停止。通过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确认介质S3处于重叠传送状态,因此对分离辊驱动马达41a的旋转驱动进行减速控制,随之分离辊41的朝向传送方向的旋转驱动也处于减速状态。由于从处于减速状态的分离辊41经由介质S3传递给延迟辊42的转矩也逐渐减小,所以因延迟辊42的从动旋转产生的朝向传送方向的旋转驱动也随之处于减速状态。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虽然将介质S3向箭头A表示的方向(即传送方向)传送,但是介质S3的传送速度逐渐下降。
图6所示的是介质供给装置1从上述图5所示的状态变成分离辊41和延迟辊42完全停止了的状态。此时,拾取辊31也停止。在图6和图7中,设从分离部4的分离辊41与延迟辊42的接触面即压合部到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之间的距离为L0。设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到进给辊51与从动辊52的接触面即压合部之间的距离为Ls-r。设自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起的减速距离为Ltd。在图7中示出了分离辊41的圆周速度Vf在检测出重叠传送后减速,并且在圆周速度从Vf变成0的输送方向位置,介质S3的传送方向侧的前端停止的情况。即,在图6和图7中示出了,在检测出重叠输送后介质S3的传送方向侧的前端停止在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的配置位置起朝向传送方向移动了减速距离Ltd之后的位置处。
这里,为了使对分离辊41进行驱动控制的分离辊驱动马达41a停止,通常如上述图5所示那样进行减速控制。例如在分离辊驱动马达41a是步进马达的情况下,进行从一定速度的状态变成速度为零的停止控制时,用规定的减速表(减速脉冲)使脉冲频率(pulserate)减速。因此,重叠传送状态的多张介质S3的前端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向下游侧被传送相当于该距离的量。该距离是减速距离Ltd
该减速距离Ltd被要求小于上述距离Ls-r(Ltd<Ls-r)。这是为了防止比由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确认为处于重叠传送状态的介质S3向下游侧被传送减速距离Ltd后的结果是进一步由进给辊51保持重叠传送状态不变地传送到下一工序。此外,由于如容易发生重叠传送的介质S3这样的片材组为难以分离的片材状态,所以不是仅通过一次再分离控制就结束,而会发生在同一片材的进给中再次检测出重叠传送的情况。例如接触的片材间的摩擦系数很高的片材或者因静电等而容易紧贴的平滑度高的铜版纸即使是在检测出一次重叠传送后进行再分离控制,也可能再次检测出重叠传送。为了对这样的难以分离的片材进行可靠的再分离,如后述的第二控制那样,在同一片材检测出第二次重叠传送的情况下,将延迟辊42的朝向相反方向的负荷转矩设定得比检测出第一次重叠传送时高。为了能够在检测出该第二次重叠传送的情况下进行更稳定的再分离,优选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的配置位置是在进给辊51的上游侧与其相距由分离辊41进行减速控制(减速控制)产生的减速距离Ltd(减速距离)的两倍以上的位置(条件式:Ls-r>2×Ltd)。例如如后述的图11所示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与进给辊51之间Ls-r=35mm且分离辊41的减速距离Ltd=10mm的情况也满足上述条件式。
图8所示的是介质供给装置1从上述图6所示的状态变成下述状态:在分离辊41停止了的状态下,延迟辊42由延迟辊驱动马达42a的旋转驱动力朝向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旋转驱动。此时,仅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由分离辊41保持停止,多余的介质S2朝向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被逐渐返回。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多余介质S2朝向由箭头B表示的方向(即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被传送。
图9所示的是介质供给装置1从上述图8所示的状态变成多余介质S2全都从分离部4的压合部向上游侧返回的状态。此时,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检测出一张介质S1而确认消除了重叠传送状态。因此,为了再次将介质S1向传送方向传送而需要解除该控制(上述第一控制)的执行。因此,控制分离辊驱动马达41a使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重新开始,由此使延迟辊42与分离辊41同样地开始朝向传送方向进行旋转驱动。
这里,回到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器10a在执行上述第一控制后,解除该第一控制,重新开始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在将介质S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时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检测出该介质S的重叠传送的情况下执行第二控制,即,由作为转矩控制机构的转矩限制器42b施加的传送负荷设定得比执行第一控制之前检测出重叠传送时高,停止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使延迟辊42将介质S向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
具体而言,在该第二控制中,控制器10a在执行上述第一控制之后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接收到表示消除了重叠传送状态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向分离辊驱动马达41a发送使旋转驱动重新开始的控制信号,从而使该分离辊驱动马达41a的旋转驱动重新开始。由此,从分离辊41施加于延迟辊42的转矩变成从动旋转转矩以上,因此延迟辊42受到从动旋转转矩以上的转矩进行从动旋转。其结果,介质S穿过分离辊41与延迟辊42之间的压合部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被进给。然后,此时控制器10a再次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接收到表示检测出重叠传送状态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控制器10a将提供给转矩限制器42b的转矩控制用电流设定成比执行第一控制之前的检测出重叠传送时高的值,从而由延迟辊42产生的旋转负荷变成比第一控制时大。并且,控制器10a向分离辊驱动马达41a发送用于使旋转驱动停止的控制信号,从而使该分离辊驱动马达41a的旋转驱动停止。
由此,在第二控制中,从设置有单向离合器的处于停止状态的分离辊41施加于延迟辊42的转矩因变更后的延迟辊42的旋转负荷而相对小于第一控制时,因此在延迟辊42朝向与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时,作用于介质S的传送负荷大于第一控制时。其结果,通过延迟辊42将分离辊41侧的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以外的进入压合部的介质比第一控制更适合地分离出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介质供给装置1中,即使在消除了被检测出一次重叠传送的介质S的重叠传送状态之后,针对被检测出一次重叠传送的同一介质S,再次检测出重叠传送的情况下,也能够比现有技术更适合地消除被再次检测出重叠传送的介质S的重叠传送状态。后文将利用图10对在执行该第二控制消除重叠传送状态后使分离辊驱动马达41a的旋转驱动重新开始时的介质供给装置1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图10所示的介质供给装置1在执行上述第二控制消除重叠传送状态后解除该第二控制的执行,然后再次控制分离辊驱动马达41a使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重新开始。随着该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延迟辊42的旋转驱动逐渐停止。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作为传送对象的介质S1朝向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即传送方向)被传送,该介质S1的下游侧的前端穿过传送部5的压合部,逐渐到达介质检测传感器7的搭载位置。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介质供给装置1,在发生了一次由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检测为两张以上并通过分离辊41的停止控制将多余片材由延迟辊42反送从而检测为一张之后,并在判断为作为传送对象的第一张片材已到达分离部4后方的进给辊51之前,再次由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检测为两张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将延迟辊42的朝向相反方向的负荷转矩设定得比最初检测出重叠传送时高,能够进行可靠的再分离。
这里,图11是表示介质供给装置1中的各参数的设定值的一个示例的表。在图11中,分离辊41的圆周速度Vf的设定值是700mm/s。延迟辊42的反转圆周速度Vre的设定值是300mm/s。分离部4的压合部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的配置位置间的距离L0的设定值是25mm。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的配置位置与进给辊51的压合部间的距离Ls-r的设定值是35mm。分离辊41的减速距离Ltd的设定值是10mm。列举的这些设定值仅是一个示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供给装置1中的各参数的设定值只要在满足规定的适合条件等的范围内即可,不限于图11中列举的值。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介质供给装置1也能够应对介质S是薄片材的情况。薄片材的刚性较差,与有一定厚度的片材相比具有在分离时容易产生传送卡纸(卡住)的倾向。另一方面,即使延迟辊42的逆向负荷转矩较低,薄片材也能够分离。也就是说,在没有检测出重叠传送时以及检测出第一次重叠传送时,设定为不会使薄片材产生卡纸等损坏的较低的负荷转矩。由此,能够在检测出第一次重叠传送时进行薄片材的再分离。然后,检测出第二次重叠传送的是薄片材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能够用以难以分离的片材为对象的较高的负荷转矩进行分离。
此外,图12是表示重叠传送检出次数与延迟辊的转矩的关系的一个示例的表。具体而言,图12中示出了同一片材分离中的重叠传送检出次数n与延迟辊轴转矩值Tn的对应表(table)的一个示例。在图12中,重叠传送检出次数n为一次时的延迟辊轴转矩值T1是50mN·m。重叠传送检出次数n为两次时的延迟辊轴转矩值T2是70mN·m。重叠传送检出次数n为三次时的延迟辊轴转矩值T3是80mN·m。列举的这些转矩值Tn仅是一个示例,不限于图12中列举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重叠传送检出次数n=1时,设定能够在传送时不产生卡纸地传送或分离薄片材的转矩值T1。由于能够认为该重叠传送检出次数为第一次时薄片材的分离就基本完成,所以在假设同一片材检测出第二次重叠传送的情况下,将该片材视作是与薄片材相比在传送时更不易卡纸或损坏的片材,因此能够设定成更适于稳定地进行分离的较高的转矩值T2。通过在存储器10b中存储这样的表进行控制,能够进行在同一片材重叠传送检出次数为第一次时设定成较低的转矩值,随着重叠传送检出次数增加而逐渐使转矩值增大的控制。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器10a,在执行上述第二控制时,以根据由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检测到的介质S的重叠传送检出次数的增加,使由作为转矩控制机构的转矩限制器42b施加的传送负荷变高的方式进行设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直到检测出同一片材的第二次重叠传送为止阶段性控制延迟辊42的逆向负荷转矩的方式,也可以为了应对检测出两次以上的重叠传送,对同一片材的重叠传送检出次数进行计数,并设置有该重叠传送检出计数值与延迟辊42的逆向负荷转矩表,根据重叠传送检出计数值阶段性控制逆向负荷转矩。
由此,在同一片材检测出重叠传送的情况下,通过阶段性提高负荷转矩,既考虑了薄片材的传送特性,又能够进行可靠的片材分离。显然,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越远离进给辊51,在可进行再分离的范围方面越有利。
最后,参照图13~图16,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1的处理进行说明。图13和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15是表示执行图13和图14所示的介质供给装置的处理时各种机构的状态的一个示例的时序图。图16是表示延迟辊的转矩控制的一个示例的图表。另外,图13和图14中的步骤S1~S20与记载在图15中的时序图上部的编号1~20对应。在图15的时序图中,从图15中的左侧向右侧示出了各种控制机构分别处于何种状态。
如图13所示,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器10a设立表示开始供纸控制的标志(步骤S1),该供纸控制用于从层叠的多张片状介质S中逐张传送介质S,首先,控制进给辊驱动马达开始进给辊51的驱动(步骤S2)。参照图15,在步骤S2以后进给辊51的圆周速度为固定速度。然后,控制器10a控制延迟辊驱动马达42a开始反转驱动延迟辊42(步骤S3)。参照图15,在步骤S3中延迟辊42的马达控制的状态从0变成Vre。然后,控制器10a将存储在存储器10b中的重叠传送检出计数(重叠传送检出次数)复位成“MF=0”(步骤S4)。然后,控制器10a对作为转矩控制机构的转矩限制器42b进行控制,将延迟辊42的逆向负荷转矩设定为T1(步骤S5)。参照图15,在步骤S5中延迟辊42的旋转负荷的状态从0变成T1
然后,控制器10a判断在作为片材保持部的纸槽2上是否存在有作为介质的片材(步骤S6)。在步骤S6中,例如控制器10a基于从可设置在纸槽2的装载面2a上的任意位置的检测传感器等输出的检测信号来判断在纸槽2上是否存在有片材(介质)。在步骤S6中,在判断为没有片材的情况下(步骤S6:“否”),控制器10a设定表示上述供纸控制结束的标志(步骤S7)。然后,结束本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6中,在判断为存在片材的情况下(步骤S6:“是”),控制器10a对分离辊驱动马达41a进行控制,开始分离辊41的驱动(步骤S8)。参照图15,在步骤S8中分离辊41的圆周速度从0向Vf逐渐变化。此外,延迟辊42的旋转状态也从0向Vf逐渐变化。然后,控制器10a对拾取辊驱动马达进行控制来开始拾取辊31的驱动,由此开始拾取动作(步骤S9)。参照图15,在步骤S9中拾取控制的状态从停止变成控制中。
然后,控制器10a判断作为介质的纸张的前端是否到达了分离辊41与延迟辊42之间的压合部(步骤S10)。在步骤S10中,例如控制器10a基于由设置在分离部4的压合部附近的介质检测传感器7输出的检测信号来判断纸张的前端是否到达了压合部。在步骤S10中,在判断为纸张的前端到达了压合部的情况下(步骤S10:“是”),控制器10a对拾取辊驱动马达进行控制来停止拾取辊31的驱动,由此结束拾取动作(步骤S11)。参照图15,在步骤S10和步骤S11中,表示片材是否到达了分离辊压合部的状态从无片材变成与有片材,拾取控制的状态从控制中变成停止。另一方面,在步骤S10中判断为纸张的前端没有到达压合部的情况下(步骤S10:“否”),直到判断为纸张的前端到达了压合部为止(即直到步骤S10判断为“是”为止),控制器10a反复进行步骤S10的处理。
然后,控制器10a基于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输出的检测信号来判断是否检测出重叠传送(步骤S12)。在步骤S12中判断为检测出重叠传送的情况下(步骤S12:“是”),控制器10a使存储在存储器10b中的重叠传送检出计数值MF加上“+1”(步骤S13)。然后,控制器10a对转矩限制器42b进行控制,根据存储在存储器10b中的重叠传送检出计数值MF(此时是一次)来控制延迟辊42的逆向转矩(步骤S14)。然后,控制器10a对分离辊驱动马达41a进行控制停止分离辊41的驱动(步骤S15)。由此,在步骤S15中执行由延迟辊42将处于重叠传送状态的介质朝向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的控制(上述第一控制)。参照图15,在步骤S12~步骤S15中,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的状态从一张以下变成两张以上,重叠传送检出次数计数的状态从零次变成一次。此外,分离辊41的圆周速度从Vf向0逐渐变化。此外,延迟辊42的旋转状态也从Vf向0逐渐变化。在图15中,该步骤15之后的延迟辊42的旋转状态从Vf变成0又从0变成Vre,然后在步骤S16中为维持Vre的状态。
然后,控制器10a基于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输出的检测信号来判断针对同一片材是否消除了重叠传送状态(步骤S16)。在步骤S16中判断为基于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输出的检测信号的结果是之前处于重叠传送状态的片材仍然是多张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6:“是”),由于没有消除重叠传送状态,所以直到步骤S16中之前处于重叠传送状态的片材变成一张而判断为消除了重叠传送状态为止(即直到步骤S16判断为“否”为止),控制器10a反复进行步骤S16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6中判断为基于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输出的检测信号的结果是消除了重叠传送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6:“否”),控制器10a再次控制分离辊驱动马达41a来开始分离辊41的驱动(步骤S17)。参照图15,在步骤S16中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的状态从两张以上变成一张以下,延迟辊42的旋转状态处于维持Vre的状态。此外,在步骤S17中,分离辊41的圆周速度从0向Vf逐渐变化。此外,延迟辊42的旋转状态也从Vre通过0向Vf逐渐变化。
然后,控制器10a在步骤S17的处理之后基于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输出的检测信号来判断是否检测出重叠传送(步骤S12)。在步骤S12中,判断为步骤S17的处理之后检测出重叠传送的情况下(步骤S12:“是”),控制器10a使存储在存储器10b中的重叠传送检出计数值MF进一步加上“+1”(步骤S13)。然后,控制器10a对转矩限制器42b进行控制,根据存储在存储器10b中的重叠传送检出计数值MF(此时是两次)控制延迟辊42的逆向转矩(步骤S14)。然后,控制器10a对分离辊驱动马达41a进行控制使分离辊41的驱动停止(步骤S15)。由此,在步骤S15中,在将被判断为处于一次重叠传送状态的介质分离之后再次判断为处于重叠传送状态的情况下,设定成第二次有比第一次大的传送负荷作用于介质,并在这种状态下执行使该介质朝向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的控制(上述第二控制)。参照图15,在上述步骤S17之后的步骤S12~步骤15中,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的状态从一张以下变成两张以上,重叠传送检出次数计数的状态从一次变成两次。此外,分离辊41的圆周速度从Vf向0逐渐变化。此外,延迟辊42的旋转状态也从Vf向0逐渐变化。并且,在图15中,延迟辊42的旋转负荷从T1变成T2。该步骤S15之后的延迟辊42的旋转状态从Vf变成0,又从0变成Vre。然后,在接下来的步骤S16中,是具有比第一次大的延迟辊42的旋转负荷T2的状态,并且延迟辊42的旋转状态成为维持Vre的状态。
然后,控制器10a基于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输出的检测信号来判断针对同一片材是否消除了重叠传送状态(步骤S16)。在步骤S16中判断为基于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输出的检测信号的结果是之前处于重叠传送状态的片材仍然是多张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6:“是”),由于没有消除重叠传送状态,所以直到步骤S16中之前处于重叠传送状态的片材变成一张而判断为消除了重叠传送状态为止(即直到步骤S16判断为“否”为止),控制器10a反复进行步骤S16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6中判断为基于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输出的检测信号的结果是消除了重叠传送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6:“否”),控制器10a再次控制分离辊驱动马达41a来开始分离辊41的驱动(步骤S17)。参照图15,在第二次的步骤S16中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的状态从两张以上变成一张以下,延迟辊42的旋转状态处于维持Vre的状态。并且,在第二次的步骤S16中,延迟辊42的旋转负荷的状态为比第一次的步骤S16时的T1大的T2。此外,分离辊41的圆周速度从0向Vf逐渐变化。并且,在第二次的步骤S17中,延迟辊的旋转状态也从Vre变成0而维持停止状态。
然后,控制器10a基于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输出的检测信号来判断是否检测出重叠传送(步骤S12)。在步骤S12中没有检测出重叠传送而判断为消除了重叠传送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2:“否”),控制器10a判断纸张的前端是否到达了传送部5的进给辊51与从动辊52之间的压合部(步骤S18)。在步骤S18中,例如控制器10a基于从能够紧挨着传送部5的压合部配置在其上游方向的前方位置的介质检测传感器等输出的检测信号来判断纸张的前端是否到达了传送部5的压合部。在步骤S18中判断为纸张的前端没有到达传送部5的压合部的情况下(步骤S18:“否”),控制器10a返回步骤S12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18中判断为纸张的前端到达了传送部5的压合部的情况下(步骤S18:“是”),控制器10a控制分离辊驱动马达41a使分离辊41的驱动停止(步骤S19)。参照图15,在步骤S12、步骤S18和步骤S19中,进给辊片材传感器的状态从无片材变成有片材,分离辊41的圆周速度从Vf向0逐渐变化。
然后,控制器10a判断纸张的后端是否穿过了传送部5的进给辊51与从动辊52之间的压合部(步骤S20)。在步骤S20中,例如控制器10a基于从可配置在传送部5的压合部的上游侧的规定位置的介质检测传感器、以及从配置在传送部5的压合部的下游侧的规定位置的介质检测传感器7输出的检测信号,来判断纸张的后端是否穿过了传送部5的压合部。在步骤S20中判断为纸张的后端没有穿过传送部5的压合部的情况下(步骤S20:“否”),直到判断为纸张的后端穿过了传送部5的压合部为止(即直到步骤S20判断为“是”为止),控制器10a反复进行步骤S20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20中判断为纸张的后端穿过了传送部5的压合部的情况下(步骤S20:“是”),控制器10a将存储在存储器10b中的重叠传送检测计数(重叠传送检出次数)复位成“MF=0”(步骤S4)。然后,控制器10a对作为转矩控制机构的转矩限制器42b进行控制,将延迟辊42的逆向转矩设定为T1(步骤S5)。参照图15,在步骤S20、步骤S4和步骤5中,重叠传送检出次数计数器的状态从两次变成零次,进给辊片材传感器的状态从有片材变成无片材。此外,延迟辊42的马达控制的状态从T2变成T1。然后,为了进行之后的纸供给,控制器10a转移到在步骤S6中判断为纸槽2上存在有片材的处理,继续执行本处理直到判断为纸槽2上没有片材为止。
这里,在上述图15中,作为延迟辊42的旋转负荷的状态,以分别与重叠传送检出次数为零次至两次相对应的转矩值0~T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本实施方式的介质供给装置1如图16所示,能够进行根据重叠传送检出次数(图16中为第一次至第五次)的增加提高延迟辊42的转矩值(图16中为T1~T5)的设定。但是,被设定的转矩值Tn的值为不超过上述Tmax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检测出多张片材后进行再分离控制,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判断为介质是“一张”的时候是多余片材开始返回的阶段,多余片材返回到压合部(分离辊41与延迟辊42对的接触部)的上游侧对供纸而言是稳定的状态。因此,优选在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检测为“一张”之后并不立即使分离辊41朝向传送方向进行旋转驱动,而是进行等待通过延迟辊42的反转使多余片材返回结束的时间之后重新开始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的延迟控制。也就是说,在检测出重叠传送之后,从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检测为两张以上的状态变成检测为一张时,设定到重新开始分离辊41的旋转的延迟时间,设延迟辊的反转圆周速度为Vre,则该延迟时间td满足条件式:td≥L0/Vre,由此能够进行更加稳定的分离控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器10a,在执行上述第一控制后,消除了介质S的重叠传送状态且由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判断为该介质S是一张时起经过规定时间之后,解除该第一控制并重新开始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例如在上述图11的设定值的情况下,到重新开始分离辊旋转的延迟时间td为td≥25/300≈0.083sec(秒),即从通过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6检测出“多张”到“一张”之后至少经过0.083秒后使分离辊41重新工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出重叠传送的片材束具有难以分离的倾向,可能容易再次检测出重叠传送,因此优选更安全的低速的片材分离速度直到可靠地分离并到达进给辊51为止。因此,从在检测出重叠传送的片材束中进行再分离控制后检测为一张时起至被检测为到达了进给辊51为止,优选将分离辊51的进给速度设定得比通常传送时慢,以保持稳定的分离状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器10a,在重新开始分离辊41的旋转驱动的情况下,以比在执行上述第一控制之前传送介质S的传送速度慢的传送速度将该介质S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通过以上的控制及条件,能够更适合地进行稳定的再分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使分离辊41保持停止的一个实施方式,说明了在分离辊41的驱动传递系统中设置单向离合器的情况,作为其他方法,也可以进行使分离辊41的驱动系统的马达保持停止的控制,通过该保持转矩(在步进马达的情况下为最大静止转矩)来防止分离辊41的反转。此外,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控制使多余片材返回到纸槽2上时,为了防止纸槽2上的片材连带着返回,用于从装载在纸槽2上的片材束的上方依序送出片材的拾取辊31可以控制成在检测出重叠传送时远离片材束。此外,基于同样的理由,也可以在检测出重叠传送时进行使纸槽2相对于拾取辊31远离的控制。
符号说明
1 介质供给装置
2 纸槽
2a 装载面
3 进给部
31 拾取辊
4 分离部
41 分离辊
41a 分离辊驱动马达
42 延迟辊
42a 延迟辊驱动马达
42b 转矩限制器(转矩控制机构)
5 传送部
51 进给辊
52 从动辊
6 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
7 介质检测传感器
10 控制装置
10a 控制器(controller)
10b 存储器
S、S1~S3 介质

Claims (4)

1.一种介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分离辊,其朝向传送介质的传送方向进行旋转驱动,将该介质朝向该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
延迟辊,其与所述分离辊对置配置,通过转矩控制机构对所述介质施加所期望的传送负荷,并且朝向与所述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
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其配置在所述分离辊与所述延迟辊的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对所述介质的重叠传送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部,其对所述分离辊、所述延迟辊进行控制,其中,
所述控制部,
在所述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检测出所述介质的重叠传送的情况下,执行第一控制:停止所述分离辊的旋转驱动,并且使所述延迟辊将该介质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
在执行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介质的重叠传送状态被消除且由所述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判断为该介质是一张时起经过规定时间之后,解除该第一控制并重新开始所述分离辊的旋转驱动,使所述介质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时所述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检测出该介质的重叠传送的情况下,执行第二控制:将由所述转矩控制机构施加的所述传送负荷设定得比执行所述第一控制之前检测出重叠传送时高,停止所述分离辊的旋转驱动,使所述延迟辊将所述介质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传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时,以根据由所述重叠传送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介质的重叠传送检出次数的增加,使由所述转矩控制机构施加的所述传送负荷变高的方式进行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重新开始所述分离辊的旋转驱动的情况下,以比执行所述第一控制之前传送所述介质的传送速度慢的传送速度将该介质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矩控制机构是DC马达。
CN201480082584.XA 2014-10-10 2014-10-10 介质供给装置 Active CN1067949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77249 WO2016056138A1 (ja) 2014-10-10 2014-10-10 媒体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4948A CN106794948A (zh) 2017-05-31
CN106794948B true CN106794948B (zh) 2019-04-26

Family

ID=55652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2584.XA Active CN106794948B (zh) 2014-10-10 2014-10-10 介质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89662B2 (zh)
JP (1) JP6235729B2 (zh)
CN (1) CN106794948B (zh)
WO (1) WO20160561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94053B2 (en) 2016-04-28 2019-05-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eeding apparatus
US10106352B2 (en) * 2016-07-27 2018-10-23 Ncr Corporation Double feed recovery and processing
JP6120195B1 (ja) * 2016-10-21 2017-04-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原稿搬送方法および原稿搬送プログラム
US10364109B2 (en) * 2017-02-08 2019-07-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eeding apparatus
US10373007B2 (en) * 2017-03-29 2019-08-06 Ncr Corporation Double feed exceptions identifying system
JP6977451B2 (ja) * 2017-09-28 2021-1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記録装置
JP7336067B2 (ja) * 2018-06-29 2023-08-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111094B2 (en) * 2018-06-29 2021-09-07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feeding device
JP7274859B2 (ja) 2018-12-20 2023-05-17 株式会社Pfu 媒体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211794B2 (ja) * 2018-12-20 2023-01-24 株式会社Pfu 媒体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189055B2 (ja) 2019-03-20 2022-12-13 株式会社Pfu 媒体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125366B2 (ja) 2019-03-20 2022-08-24 株式会社Pfu 媒体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9969826B (zh) * 2019-03-28 2024-02-06 东莞市福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过胶机
JP7379855B2 (ja) * 2019-04-22 2023-11-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84256B2 (ja) * 2020-03-16 2024-05-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US11932511B2 (en) * 2021-01-22 2024-03-19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Medium feeding mechanis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4771A (en) * 1995-02-10 1997-09-09 Nec Corporation Sheet feed mechanism having plural independent feed rollers and plural sensor arrangement
US6913257B2 (en) * 2000-05-31 2005-07-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heet separation roller configuration
CN1817770A (zh) * 2005-02-07 2006-08-16 株式会社Pfu 送纸器
JP4207796B2 (ja) * 2004-02-24 2009-01-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US8342511B2 (en) * 2010-12-17 2013-01-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4470B1 (en) * 1998-03-18 2001-05-22 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Sheet material feeding apparatus
JPH11314774A (ja) * 1998-04-30 1999-11-16 Canon Inc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672579B2 (en) * 1999-12-28 2004-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essing force adjustable roller unit, transport system of sheet member i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therewith and supply system of sheet member i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4186666B2 (ja) * 2003-03-24 2008-11-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重送状態判定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搬送装置
JP4342249B2 (ja) 2003-09-01 2009-10-14 株式会社東芝 紙葉類分離搬送装置
US7481421B2 (en) 2004-02-24 2009-01-27 Fuji Xerox Co., Ltd.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JP2007153560A (ja) 2005-12-06 2007-06-21 Fuji Xerox Co Ltd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00828A (ja) 2006-10-20 2008-05-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シート材供給装置
JP4486989B2 (ja) * 2007-10-12 2010-06-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給紙方法、給紙プログラム、及びこ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JP5297035B2 (ja) * 2007-12-20 2013-09-25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スキャナ、プリンタ、ファクシミリ、及び複写機
US8777220B2 (en) 2011-06-28 2014-07-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sheet feeding method
JP5739368B2 (ja) * 2012-03-19 2015-06-24 株式会社Pfu 媒体供給装置
JP5905306B2 (ja) * 2012-03-19 2016-04-20 株式会社Pfu 媒体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4771A (en) * 1995-02-10 1997-09-09 Nec Corporation Sheet feed mechanism having plural independent feed rollers and plural sensor arrangement
US6913257B2 (en) * 2000-05-31 2005-07-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heet separation roller configuration
JP4207796B2 (ja) * 2004-02-24 2009-01-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CN1817770A (zh) * 2005-02-07 2006-08-16 株式会社Pfu 送纸器
US8342511B2 (en) * 2010-12-17 2013-01-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89662B2 (en) 2019-01-29
JPWO2016056138A1 (ja) 2017-04-27
CN106794948A (zh) 2017-05-31
WO2016056138A1 (ja) 2016-04-14
US20170210582A1 (en) 2017-07-27
JP6235729B2 (ja) 2017-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4948B (zh) 介质供给装置
JP5739368B2 (ja) 媒体供給装置
JP4395085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
JP5297035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スキャナ、プリンタ、ファクシミリ、及び複写機
JP5814166B2 (ja) 媒体供給装置
JP5587461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スキャナ、プリンタ、ファクシミリ、及び複写機
JP5075089B2 (ja) 給送装置
JP5718621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情報読取装置
JP5905306B2 (ja) 媒体供給装置
JP5070029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シート給送装置の制御方法、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2188279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
JP5814165B2 (ja) 媒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5896784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896285B2 (en) Medium conveyance device
JP2014181105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043004B2 (ja) 媒体供給装置
JP4249050B2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43143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シート給送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9182590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JP2004210488A (ja) 読取装置
JP2009263122A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196B2 (ja) 用紙整合装置
JP2003246471A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80052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
JP2017212704A (ja) シ−ト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