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4881B - 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94881B
CN106794881B CN201580052927.2A CN201580052927A CN106794881B CN 106794881 B CN106794881 B CN 106794881B CN 201580052927 A CN201580052927 A CN 201580052927A CN 106794881 B CN106794881 B CN 1067948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nder
convex
type vehicle
mounting
front f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29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94881A (zh
Inventor
中村正典
铃木清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794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4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94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48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在将前后分割式前挡泥板向前叉的下托架安装的形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使下托架向下方下降则无法安装前挡泥板。另外,由于使安装部构成在下托架上,所以下托架会大型化。而且,由于将挡泥板从上方安装到下托架上,所以挡泥板安装部的上下的宽度会增大。设置第1挡泥板(30)和第2挡泥板(40),在第1挡泥板(30)上设置鼓出部(38),并在其内侧设置朝向车身大致后方的第1挡泥板安装部(37)。在第2挡泥板(40)上,在与第1挡泥板安装部(37)相面对的位置设置向车身侧方延伸的伸出壁部(45),在该伸出壁部(45)上设置第2挡泥板安装部(47)。将这些第2挡泥板安装部(47)和第1挡泥板安装部(37)从前后方向通过结合部件结合。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尤其涉及将前挡泥板前后分割成两部分的前挡泥板构造。
背景技术
公知如下构造:将前挡泥板在前后方向上分割成前方挡泥板和后方挡泥板,并将前方挡泥板的后端部紧固到下托架上,将后方挡泥板的前端部从后方向以螺栓固定到下托架上,其中该下托架将前叉和转向轴连结(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67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以往例的构造的情况下,前方挡泥板将后端部在前轮的顶部附近重叠到下托架之上,并从上方通过螺栓等安装到下托架上。但是,当像这样采用上下方向的紧固构造时,挡泥板安装部的上下的宽度会增大。当挡泥板安装部的上下的宽度增大时,有时会影响前罩的设计自由度。因此,也期望能够不增大挡泥板安装部的上下宽度。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实现这些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为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具有:前轮;支承上述前轮的车轴的前叉(14);和在上述车轮的上方安装在上述前叉上的前挡泥板(17),该前挡泥板(17)以能够沿前后分割成第1挡泥板(30)及第2挡泥板(40)的方式构成,上述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挡泥板(30)上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38),在上述第1挡泥板(30)的左右端部设有朝向车身大致后方的第1挡泥板安装部(37),该第1挡泥板安装部(37)配置在上述鼓出部(38)的车身内侧方向,并且在上述第2挡泥板(40)上,在与上述第1挡泥板(30)的上述第1挡泥板安装部(37)相面对的位置设有向车身侧方延伸的伸出壁部(45),在该伸出壁部(45)上设有与第1挡泥板安装部(37)相对应的第2挡泥板安装部(47),通过结合部件将第2挡泥板安装部(47)与第1挡泥板安装部(37)从前后方向结合,由此,形成将上述第1挡泥板(30)和上述第2挡泥板(40)结合而成的上述前挡泥板(17),该前挡泥板(17)安装在上述前叉(14)上。
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方案1中,在上述前叉(14)与上述前挡泥板相面对的位置设置上述第2挡泥板(40)的第2挡泥板安装部(47)。
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方案1或2中,在上述鼓出部(38)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安装上述前叉(14)的前部前叉安装部(33、34),该前部前叉安装部(33、34)通过紧固部件(27a)而与从上述前叉(14)向车身侧方延伸的安装部(26a)安装。
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方案2或3中,在上述第2挡泥板(40)上设有后部前叉安装部(43),在从正面观察时上述后部前叉安装部(43)配置在与上述鼓出部(38)重复的位置。
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方案1~4的任一项中,在上述第1挡泥板(30)和上述第2挡泥板(40)中的某一方的上表面上,构成有从连结端部向结合方向突出的凸部(46),在上述第1挡泥板(30)和上述第2挡泥板(40)中的另一方的上表面上设有与上述凸部(46)相对应的凹部(36),在上述凸部(46)和上述凹部(36)中的某一方的外周上设有爪部(46c),在上述凸部(46)和上述凹部(36)中的另一方的外周上构成有与上述爪部相对应的爪承接部(36c)。
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方案5中,将上述凸部(46)与上述凹部(36)卡合,并且在该状态下,在上述凸部(46)的车身前后宽度的范围中,在车宽方向的截面从正面观察时上述凹部(36)与上述凸部(46)相比处于上方。
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方案1~6的任一项中,构成为,在从侧面观察上述前挡泥板(17)时,相对于上述伸出壁部(45)靠后方的部分的上表面与相对于上述伸出壁部(45)靠前方的部分的上表面相比处于下方。
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方案1~4的任一项中,在上述第1挡泥板(30)和上述第2挡泥板(40)中的某一方的上表面上,构成有从连结端部向结合方向突出的凸部(46),在上述第1挡泥板(30)和上述第2挡泥板(40)中的另一方的上表面上设有与上述凸部(46)相对应的凹部(36),在上述凸部(46)和上述凹部(36)中的某一方的外周上设有肋(60),用于将该肋(60)与上述凸部(46)和上述凹部(36)中的另一方的外周保持为重复状态的保持部(71、73、74)设在上述凸部(46)和上述凹部(36)中的某一方的下表面上。
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方案1~8的任一项中,上述第1挡泥板(30)和第2挡泥板(40)着色为相互不同的颜色。
发明效果
根据方案1的发明,在以能够分割成第1挡泥板及第2挡泥板的方式构成的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中,即使在挡泥板附近不具有下托架,也能够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卡合分割型前挡泥板。
另外,由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卡合前挡泥板,所以能够将挡泥板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抑制得薄,而且由于卡合孔设在鼓出部的内侧,所以使卡合部不被看到而良好地保持外观性,除此以外,由于没有将卡合部暴露于外部,所以能够保护挡泥板卡合部免受飞石等的伤害。
根据方案2的发明,在将第1挡泥板和第2挡泥板卡合并安装到前叉上时,设在壁部上的孔部成为与前叉相面对的形状,因此难以从车身外侧看到卡合部件,美观性优异。
另外,能够通过前叉来保护卡合部免受飞石等的伤害。
根据方案3的发明,通过在鼓出部内设置前叉安装部,也能够保护前叉安装部免受飞石等的伤害,并且与另行地在前挡泥板外侧设置前叉安装部相比,能够将横宽抑制得短。
根据方案4的发明,在车辆向前方行驶的状态等下,在有来自车身前方方向的飞石等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鼓出部来保护后部前叉安装部。
根据方案5的发明,在分割后的挡泥板的一方上设置凸部,在另一方上设置凹部,并进一步设置爪部和爪承接部,由此在通过卡合部件将前后的挡泥板卡合之前进行临时组装,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定位。
根据方案6的发明,通过从正面观察时使位于挡泥板的中央的凸部比凹部靠下方,来使通常向上方鼓起的挡泥板中央部下降,而能够减小从前方观察到的面积,因此能够减少施加于挡泥板的空气阻力。
根据方案7的发明,在前挡泥板上表面上流动的行驶风在比壁部靠后方的位置被向下方成为弓形那样的层差分离,而能够减少对后部挡泥板的空气阻力。
根据方案8的发明,在凸部和凹部中的某一方的外周上设置肋,使该肋与凸部和凹部中的另一方的外周重复,并且通过保持部来保持该重复状态,因此能够更牢固地固定前后的第1挡泥板和第2挡泥板。
根据方案9的发明,由于将第1挡泥板和第2挡泥板着色为相互不同的颜色,所以当使第1挡泥板和第2挡泥板结合一体化时,不喷涂就能够容易地得到成本低且设计性优异的复合色的前挡泥板。而且,由于能够自由组合颜色,所以设计的自由度变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图1~图12)的两轮摩托车的右视图。
图2是从车身斜前方示出前挡泥板的立体图。
图3是前挡泥板部分的车辆主视图。
图4是前挡泥板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前挡泥板及前叉的俯视图。
图6是沿着图3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第1挡泥板的横剖视图。
图8是第2挡泥板安装凸台和第1挡泥板安装部的结合部剖视图。
图9是前叉与第1挡泥板及第2挡泥板的紧固部剖视图。
图10是第1挡泥板和第2挡泥板各自的立体图。
图11是第1挡泥板和第2挡泥板各自的俯视图。
图12是第1挡泥板和第2挡泥板各自的侧视图。
图13是第2实施例的第1挡泥板和第2挡泥板各自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第1挡泥板的凹部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第2挡泥板的凸部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第1实施例。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等各方向以车辆为基准。根据需要,在附图中将上方以箭头示为Up、将前方以箭头示为Fr、将车辆的左侧以箭头示为LH、将右侧以箭头示为RH。
图1是两轮摩托车的右视图。该两轮摩托车在设于车身架10的前端部的头管11中,经由上桥管(head bridge)12及下桥管(bottom bridge)13转动自如地支承前叉14,在前叉14的下端支承前轮15,并通过固定在头管11上的把手16对前轮15进行操舵。
前轮15的上部被前挡泥板17覆盖。前挡泥板17支承在前叉14上。附图标记18是头灯,附图标记19是头灯罩,附图标记20是前罩,附图标记21是发动机,附图标记22是座椅,附图标记23是后转向臂,附图标记24是后轮。
图2是从车身斜前方示出前挡泥板17的立体图,图3是主视图。
前叉14左右一对地设置,分别是由内管25和下管(外管)26构成的伸缩式。
前挡泥板17配置在左右的前叉14之间并支承在前叉14上,如后述那样为前后分割型,在本实施例中在前后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即前半部分侧的第1挡泥板30、和成为后半部分侧的第2挡泥板40。
第1挡泥板30由从下管26的上端部附近向前方伸出以将前轮15的上部从前方覆盖至顶部的上部31、和向上部31的左右垂下的侧部32构成,正面观察时为大致门型(参照图3)。
如图3所示,侧部32沿着下管26的前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通过第1安装部33及第2安装部34而被紧固在下管26的前表面上下。图中的附图标记CL为车身中心线,示出车身中心。
下管26被侧部32覆盖前方,但侧面与侧部32相比稍向外侧伸出(参照图3)。第2挡泥板40在从正面观察时与下管26相比位于内侧。
上部31与侧部32的连接部35形成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38的一部分。同时如图5及图7所示,连接部35具有前倾且向前方延伸的层差部35a和前倾且向侧方倾斜的侧方倾斜部35b。另外,如图5所示,侧部32的前缘部32b朝向前轮15向内侧弯曲地延伸。鼓出部38是由包含这些连接部35及前缘部32b在内的侧部32构成的、从上部31向侧方伸出的部分的总称。
此外,前罩20的前端部向前叉14的侧方伸出并在从侧面观察时与前叉14重叠(参照图1),前挡泥板17在从正面观察时位于左右的前罩20的前端部之间。
如图4所示,侧部32在上下两处的安装部33、34,相对于从下管26的上下向前方突出的支板(stay)26a、26b而通过螺栓27a、27b被紧固。
第2挡泥板40与第1挡泥板30相比低一层,从前叉14向后方延伸,延伸至发动机21的前方(参照图1),从前轮15的顶部覆盖后方。
第2挡泥板40相对于从下管26的上部向后方突出的支板26c而通过螺栓27c被紧固。
在第1挡泥板30的上部31中,与其后端31a连接的侧部32的后端缘上部32a处于下管26及内管25的前方,第1挡泥板30整体与前叉14相比位于前方。
第2挡泥板40具有覆盖前轮15的上部的主体部41,其前端部与前叉14在其内侧交叉地向前方延伸,并与后端缘上部32a抵接。
如图5所示,前挡泥板17的第1挡泥板30和第2挡泥板40在前后方向上连接一体化。第1挡泥板30的鼓出部38(连接部35及侧部32)向侧方伸出并覆盖前叉14的前方。第2挡泥板40与前叉14相比配置在内侧。形成在上部31的顶点侧的凹部36被从主体部41连续地向前方呈舌片状延伸的凸部46覆盖。凹部36和凸部46作为用于连接第1挡泥板30与第2挡泥板40的连接用凹部及连接用凸部而设在各顶部上。
如图6所示,第1挡泥板30与第2挡泥板40的前后连接部形成在与前叉14重叠的部分上,第2挡泥板安装部47及第1挡泥板安装部37位于连接部35的内侧。
前挡泥板17的顶部的凸部46及顶部背面41b形成为向下方凹陷的凹部。
另外,第2挡泥板40的上表面在比伸出壁部45靠后方的位置,通过顶部背面41b成为向下方的弓形状的层差。因此在前挡泥板17的上表面上流动的行驶风在比伸出壁部45靠后方的位置被层差分离。
图7示出第1挡泥板30的横截面。凸部46形成向下方凸出的大致V字状截面,中央部最低。周缘部46a重叠在前缘部36a、侧缘部36b之上,爪46c与爪承接部36c卡合,卡合突部46e与卡定孔36e卡合。
侧部32以下方侧向外侧扩开的方式向下方延伸,延伸至下管(外管)26的外侧附近。主体部41配置在左右的下管(外管)26的内侧。
而且,在将凸部46与凹部36重叠的状态下,凸部46呈大致V字状并进入到凹部36内,因此凹部36的周缘部比凸部46更高。但是,该现象在从侧面观察时在凸部46与凹部36重复的范围内产生(参照图6)。
图8与沿着图4的8-8线的截面相当,示出第1挡泥板安装部37和第2挡泥板安装部47的结合部截面。侧部42的前部从下管(外管)26的内侧通过并向前方延伸,第2挡泥板安装部47进入连接部35的内侧,在此通过自攻螺钉50而与第1挡泥板安装部37紧固。
该结合部包含自攻螺钉50在内处于连接部35的内侧,不会成为外观。另外,下管(外管)26位于自攻螺钉50的后方,该部分通过下管(外管)26而被保护。
图9与沿着图4的9-9线的截面相当,示出下管(外管)26与第1挡泥板30及第2挡泥板40的紧固部截面。第1安装部33与前部前叉安装部相当,从外侧与从下管(外管)26向前方突出的支板26a重叠,并通过螺栓27a从外侧被紧固。
凸台43与从下管(外管)26向后方突出的支板26c的内侧重叠,并通过螺栓27c从外侧被向设在凸台43的内侧的螺母43a紧固。
凸台43与后部前叉安装部相当,在从正面观察时配置在与由侧部32及连接部35构成的鼓出部38重复的位置。像这样,前挡泥板17与前叉14的连结部位于鼓出部38的内侧。此外,第2安装部34也是同样的。
接下来说明前挡泥板17的详细情况。
图10的A表示第1挡泥板30的从斜前方示出的立体图,图10的B表示第2挡泥板40的从斜后方示出的立体图。
第1挡泥板30由适当的合成树脂成形,上部31将左右的侧部32各自的上部连结而一体地形成。在上部31的后半侧形成有凹部36。安装部33、34成为向内侧突出的凸台。
第2挡泥板40由适当的合成树脂成形,且其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的凸部46和呈向斜后方下降的弯曲面的主体部41连续并一体地成形。该合成树脂可以与第1挡泥板30相同也可以与其不同。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使材质和物性值不同,或改变颜色。
从凸部46与主体部41的连接部设有向左右伸出的伸出壁部45,在此形成第2挡泥板安装部47。伸出壁部45的前端部中的轮廓形成连接线42a。连接线42a是将伸出壁部45与第1挡泥板30连接时现出的边界线。
主体部41的左右方向截面呈大致半圆状,从中央向左右环绕,该环绕部分形成侧部42。
在左右的侧部42中的与伸出壁部45接近的部分上设有向侧方突出的凸台43、44。主体部41的伸出壁部45附近的部分成为主体上表面凹部41a。
图11的A示出第1挡泥板30的俯视图,图11的B示出第2挡泥板40的俯视图。
如图11的A所示,凹部36形成从上部31的后端部朝向前方切缺成大致U字状的形状。
凹部36的周缘部以与凹部36相面对地向内侧伸出而从下方承接凸部46的方式形成,由前缘部36a及侧缘部36b构成。
前缘部36a的前部左右被局部切缺而形成成为凹部的爪承接部36c。左右的侧缘部36b的后端部形成向内侧伸出的凸台36d,在此形成有卡定孔36e。
上部31的与前缘部36a及侧缘部36b连续的部分成为朝向下方倾斜的斜面的缘部31b。
如图11的B所示,第2挡泥板40的凸部46呈覆盖凹部36的形状,其周缘部46a与前缘部36a及侧缘部36b重叠。
在周缘部46a的前端部左右,向前方突出地形成有与爪承接部36c卡合的爪46c。
凸部46的左右宽度比主体部41的左右宽度小,伸出壁部45从凸部46向侧方伸出,与主体部41相比还向外侧突出。
凸台43和凸台44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左侧的凸台43与右侧的凸台44相比稍微位于前方。
图12的A示出第1挡泥板30的侧视图,图12的B示出第2挡泥板40的侧视图。
在图12的A中,第1挡泥板安装部37在上部31的后端部内侧以向斜后方下降的方式形成,后端部在侧部32的后缘部32a附近。凹部36形成在比上部31的上表面低的位置。
如图12的B所示,在周缘部46a的后端部左右,在连接线42a的上端部附近位置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卡合突部46e,与卡定孔36e卡合。第2挡泥板安装部47从伸出壁部45的下端后倾地向前方突出,与第1挡泥板安装部37的后端面抵接。
主体部41的顶部背面41b成为向下方凸出地弯曲且与主体上表面凹部41a连续的曲面。
在凸台43及凸台44上设有螺栓穿插孔43a、44a。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首先,参照图10~12来说明前挡泥板17的组装及向前叉14的安装。
当将第2挡泥板40的凸部46与第1挡泥板30的凹部36重叠,将爪46c插入到爪承接部36c,将卡合突部46e插入到卡定孔36e后,第1挡泥板30和第2挡泥板40通过这些部分卡合,而被临时组装。
此时,第1挡泥板安装部37的后端与第2挡泥板安装部47的前表面抵接。然后,当第1挡泥板安装部37和第2挡泥板安装部47被从后方朝向斜上通过自攻螺钉等结合后,第1挡泥板30和第2挡泥板40被一体化,而成为一个前挡泥板17。另外,第2挡泥板40的凸部46紧密地嵌合在第1挡泥板30的凹部36中,能够关闭凹部36。该组装作业能够在从前轮15拆下前挡泥板17的状态下在从前轮15远离的合适的场所进行。
然后,将该前挡泥板17配置到前轮15的上方而向前叉14安装。首先将前挡泥板17置于前轮15的上方且置于前叉14的前方,从第2挡泥板40的后端侧插入前叉14之间。于是,由于第2挡泥板40的宽度比前叉14之间的间隔小,所以第2挡泥板40能够从前叉14之间通过并向后方伸出。
不久,当第1挡泥板30的后端处于前叉14附近时,向前叉14之间的插入结束,第1挡泥板30的第1安装部33重叠于从下管26向前方延伸的支板26a之上,第2挡泥板40的凸台43重叠于从下管26向后方延伸的支板26c之下,成为图9的状态。
于是,通过螺栓27a及27c的紧固来将第1挡泥板30和第2挡泥板40安装到下管26的各支板26a及26c上。该紧固作业能够从前挡泥板17的侧方进行。
前挡泥板17的拆卸及分解为相反的步骤。
像这样,本申请发明在安装前挡泥板17时,不需要以往例那样的下托架。因此,以能够分割成第1挡泥板30和第2挡泥板40的方式构成的前挡泥板的向车身安装的自由度提高。
另外,由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将第1挡泥板30和第2挡泥板40结合,所以能够将前挡泥板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抑制得薄。
进一步地,由于作为结合部的第2挡泥板安装部47及第1挡泥板安装部37位于鼓出部38的内侧,所以能够不使结合部露出而良好地保持外观性。
另外,由于不使结合部向外部露出,所以能够保护结合部免受飞石等的伤害。
而且,当将第1挡泥板30及第2挡泥板40结合后再向前叉14安装时,前叉14与鼓出部38的开口部相面对,因此难以从车身外侧看到结合部件,美观性优异。另外,能够通过前叉来保护结合部免受飞石等的伤害。
进一步地,如图8及图9所示,在鼓出部38内配置作为前叉安装部的支板26a及26c,因此也能够保护前叉安装部免受飞石等的伤害,并且与另行地在前挡泥板外侧设置前叉安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横宽抑制得短。
而且,在车辆向前方行驶的状态等下,在有来自车身前方方向的飞石等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鼓出部38来保护前叉安装部。
另外,在分割后的前挡泥板的一方即第2挡泥板40上设有凸部46和爪部46c,在另一方即第1挡泥板30上设有凹部36和爪承接部36c,因此,通过在将第1挡泥板30和第2挡泥板40结合之前进行临时组装,而容易进行定位。
而且,通过从正面观察时使前挡泥板17的中央成为向下方凹陷的凹部,而使通常向上方鼓起的前挡泥板中央部下降,能够减小从前方观察到的面积,因此能够减少施加于前挡泥板17的空气阻力。
进一步地,在前挡泥板17的上表面上流动的行驶风在比伸出壁部45靠后方的位置被向下方成为弓形那样的层差分离,因此能够减少对第2挡泥板40的空气阻力。
接下来,通过图13~图15来说明第2实施例。此外,本实施例相对于前实施例局部发生了变更,因此对共通部分使用共通附图标记,尽可能地省略重复说明。
图13与图11相当,图13的A示出第1挡泥板30的俯视图,图13的B示出第2挡泥板40的俯视图。如图13的A所示,第1挡泥板30具有与前实施例相同的凹部36。该凹部36的周缘部的前缘部36a及侧缘部36b连续地形成。前缘部36a的前方部分形成向凹部36侧倾斜的大致V字状的倾斜部70,在其下表面,在车身中心线CL上一体地形成有第1保持部71。在从前缘部36a向侧缘部36b过渡的左右的弯曲部36f附近部分处的下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第2保持部72。而且,在左右的侧缘部36b的后端部附近处的下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第3保持部73。
如图14所示,第1保持部71为在倾斜部70的下表面中成为最前方的位置向下方突出形成的嵌合突起。
第2保持部72呈大致L字状,在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之后,顶端部72a朝向凹部36的中心侧即内侧突出。
第3保持部73呈与第2保持部72相同的大致L字状,在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之后,顶端部73a朝向内侧突出。此外,图14是将凹部36从后方示出的图,以使得其周缘部附近部分的下表面能够被看到。
再次回到图13的B中,第2挡泥板40具有与前实施例相同的凸部46。但是,该凸部46在周围一体地形成有凸缘60。该凸缘60重叠于第1挡泥板30中的凹部36的前缘部36a及侧缘部36b以及弯曲部36f各自的下方。凸缘60的前部重叠于第1挡泥板30中的倾斜部70的下侧,尤其是凸缘60的前端部在车身中心线CL上向前方突出,而形成重叠于第1保持部71之下的第1承接部61,在此贯穿形成有用于供第1保持部71的嵌合突部嵌合的嵌合孔64。另外,在左右的凸缘60的下表面,在与第2保持部72及第3保持部73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2承接部62及第3承接部63。
如图15所示,第1保持部71为平板状的突部,在嵌合孔64附近,通过小的大致圆弧状肋65而被加强。
第2承接部62由向下方一体地突出形成的立壁部66形成,形成向前方及外侧开放的大致L字状的凹部。凸缘60的一部分成为以覆盖该凹部之上的方式伸出的伸出部60a。立壁部66也为强化第2承接部62及其附近的凸缘60的一种肋。
第3承接部63为形成在比较大的主肋67与副肋68之间的向前方及外侧开放的凹部,其中该比较大的主肋67将凸缘60的左右部分中的第2承接部62附近且其后方部分的下表面与伸出壁部45在前后方向上连结,该副肋68在伸出壁部45的附近且前方将该主肋67的后部侧面与凸缘60的下表面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凸缘60的一部分成为以覆盖该凹部之上的方式伸出的伸出部60b。
此外,凸缘60通过这些主肋67和副肋68等而被加强,凸缘60自身也为包围凸部46的周围而将其加强的肋。
接下来,说明该前挡泥板的组装。使第2挡泥板40的前部向第1挡泥板30的后部接近,使凸部46与凹部36重叠。而且,使凸部46的凸缘60重叠于凹部36的前缘部36a及侧缘部36b的下侧,将凸部46向前方压入。于是,第1承接部61位于第1保持部71之下,第2保持部72进入到第2承接部62的凹部内,第3保持部73进入到第3承接部63的凹部。
因此,当将第1保持部71的嵌合突起与第1承接部61的嵌合孔64嵌合时,倾斜部70与凸缘60的前端部卡合。
另外,第2保持部72通过第2承接部62而在顶端部72a与弯曲部36f之间夹持凸缘60的伸出部60a。同样地,第3保持部73通过第3承接部63而在顶端部73a与侧缘部36b之间夹持凸缘60的伸出部60b。
由此,前后的第1挡泥板30和第2挡泥板40被临时组装,因此,当之后将第1挡泥板安装部37和第2挡泥板安装部47紧固而连结一体化时,前挡泥板被组装出。
如此,由于在凸部46的外周设置作为肋的凸缘60,使该肋和成为凹部36的外周的前缘部36a及侧缘部36b以及弯曲部36f重合地重复,并且通过第1~第3保持部71~73来保持该重复状态,因此能够更牢固地固定前后的第1挡泥板30和第2挡泥板40。
此外,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例,在发明原理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和应用。
例如,前叉可以为左右一对也可以为单臂式前叉。
另外,也能够使第1挡泥板和第2挡泥板的前后配置相反。而且,也可以使凸部46和凹部36的形成相反,将凸部46设置在第1挡泥板上,将凹部36设置在第2挡泥板上。
而且,第2实施例中的肋(凸缘60)也能够设置在凸部46的外周部或凹部36的外周部的某一方,第1~第3保持部71~73也能够设置在凸部46的外周部或凹部36的外周部的某一方。
另外,第1挡泥板30与第2挡泥板40的结合并不限定于基于螺钉、螺栓进行的紧固,也能够为使用了卡夹等的各种结合形式及结合部件的结合。
而且,适用本申请发明的车辆并不限于两轮摩托车,只要为设置了前挡泥板的跨骑型车辆,无论什么样的车辆均成为对象。
附图标记说明
14:前叉,17:前挡泥板,30:第1挡泥板,40:第2挡泥板,35:连接部,37:第1挡泥板安装部,38:鼓出部,45:伸出壁部,47:第2挡泥板安装部

Claims (9)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具有:
前轮;
支承所述前轮的车轴的前叉(14);和
在所述前轮的上方安装在所述前叉上的前挡泥板(17),
该前挡泥板(17)以能够分割成第1挡泥板(30)及第2挡泥板(40)的方式构成,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挡泥板(30)上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38),
在所述第1挡泥板(30)的左右端部设有朝向车身大致后方的第1挡泥板安装部(37),
该第1挡泥板安装部(37)配置在所述鼓出部(38)的板体的车身内侧方向,并且
在所述第2挡泥板(40)上,在与所述第1挡泥板(30)的所述第1挡泥板安装部(37)相面对的位置设有向车身侧方延伸的伸出壁部(45),
在该伸出壁部(45)上设有与第1挡泥板安装部(37)相对应的第2挡泥板安装部(47),
通过结合部件将第2挡泥板安装部(47)与第1挡泥板安装部(37)从前后方向结合,由此,形成将所述第1挡泥板(30)和所述第2挡泥板(40)结合而成的所述前挡泥板(17),将该前挡泥板(17)安装在所述前叉(14)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叉(14)与所述前挡泥板相面对的位置设置所述第2挡泥板(40)的第2挡泥板安装部(47)。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鼓出部(38)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安装所述前叉(14)的前部前叉安装部(33、34),所述前部前叉安装部(33、34)通过紧固部件(27a)而与从所述前叉(14)向车身侧方延伸的安装部(26a)安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挡泥板(40)上设有后部前叉安装部(43),
在从正面观察时所述后部前叉安装部(43)配置在与所述鼓出部(38)重复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挡泥板(30)和所述第2挡泥板(40)中的某一方的上表面上,构成有从连结端部向结合方向突出的凸部(46),
在所述第1挡泥板(30)和所述第2挡泥板(40)中的另一方的上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凸部(46)相对应的凹部(36),在所述凸部(46)和所述凹部(36)中的某一方的外周上设有爪部(46c),
在所述凸部(46)和所述凹部(36)中的另一方的外周上构成有与所述爪部相对应的爪承接部(36c)。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凸部(46)与所述凹部(36)卡合,并且在卡合后,在所述凸部(46)的车身前后宽度的范围中,在车宽方向上的截面从正面观察时,所述凹部(36)与所述凸部(46)相比处于上方。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在从侧面观察所述前挡泥板(17)时,相对于所述伸出壁部(45)靠后方的部分的上表面与相对于所述伸出壁部(45)靠前方的部分的上表面相比处于下方。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挡泥板(30)和所述第2挡泥板(40)中的某一方的上表面上,构成有从连结端部向结合方向突出的凸部(46),
在所述第1挡泥板(30)和所述第2挡泥板(40)中的另一方的上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凸部(46)相对应的凹部(36),在所述凸部(46)和所述凹部(36)中的某一方的外周上设有肋(60),
用于将该肋(60)与所述凸部(46)和所述凹部(36)中的另一方的外周保持为重复状态的保持部(71、73、74)设在所述凸部(46)和所述凹部(36)中的某一方的下表面上。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挡泥板(30)和第2挡泥板(40)着色为相互不同的颜色。
CN201580052927.2A 2014-09-30 2015-09-16 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Active CN1067948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2685 2014-09-30
JP2014-202685 2014-09-30
PCT/JP2015/076231 WO2016052184A1 (ja) 2014-09-30 2015-09-16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4881A CN106794881A (zh) 2017-05-31
CN106794881B true CN106794881B (zh) 2020-03-17

Family

ID=55630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2927.2A Active CN106794881B (zh) 2014-09-30 2015-09-16 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6224262B2 (zh)
CN (1) CN106794881B (zh)
BR (1) BR112017004496B1 (zh)
MY (1) MY183165A (zh)
PH (1) PH12017500529A1 (zh)
WO (1) WO20160521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6538B (zh) * 2017-12-26 2024-04-05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挡泥板结构、车架结构及机动两轮车
JP6816086B2 (ja) * 2017-12-27 2021-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757770B2 (ja) * 2018-06-29 2020-09-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WO2021234734A1 (en) * 2020-05-22 2021-11-25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Front fender for a vehicl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54A (zh) * 1995-07-21 1997-01-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三轮摩托车前轮挡泥板安装结构
CN1350953A (zh) * 2000-10-31 2002-05-29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的万能安装部件
JP2005119572A (ja) * 2003-10-20 2005-05-1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等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ー
EP1886907A1 (de) * 2006-08-10 2008-02-1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Motorrad mit Verkleidungselement
CN201347160Y (zh) * 2008-12-26 2009-11-18 南京金城机械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前挡泥板连接装置
JP2010070111A (ja) * 2008-09-19 2010-04-02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車輌のフェンダー取付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14984U (zh) * 1980-02-02 1981-09-03
JPS62146787A (ja) * 1985-12-20 1987-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フロントフエンダの防泥構造
JPH06298145A (ja) * 1993-04-19 1994-10-2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フェンダ
JP4209501B2 (ja) * 1998-07-10 2009-0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構造
JP2000344171A (ja) * 1999-03-31 2000-12-12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フォークブレース構造
JP5001027B2 (ja) * 2007-03-02 2012-08-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ェンダ支持構造
JP5970727B2 (ja) * 2012-04-10 2016-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フェンダ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54A (zh) * 1995-07-21 1997-01-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三轮摩托车前轮挡泥板安装结构
CN1350953A (zh) * 2000-10-31 2002-05-29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的万能安装部件
JP2005119572A (ja) * 2003-10-20 2005-05-1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等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ー
EP1886907A1 (de) * 2006-08-10 2008-02-1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Motorrad mit Verkleidungselement
JP2010070111A (ja) * 2008-09-19 2010-04-02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車輌のフェンダー取付構造
CN201347160Y (zh) * 2008-12-26 2009-11-18 南京金城机械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前挡泥板连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52184A1 (ja) 2016-04-07
BR112017004496B1 (pt) 2022-03-29
JPWO2016052184A1 (ja) 2017-06-08
JP6224262B2 (ja) 2017-11-01
MY183165A (en) 2021-02-17
PH12017500529B1 (en) 2017-08-07
CN106794881A (zh) 2017-05-31
BR112017004496A2 (pt) 2017-12-05
PH12017500529A1 (en) 2017-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4881B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CN102285401B (zh) 摩托车
CN108430861B (zh) 鞍乘型车辆的挡泥部件
EP2080695B1 (en) Flasher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EP1803633A1 (en) Windshield system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3437968A1 (en) Reflecto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saddled vehicles
JP6088259B2 (ja) 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を備えた車両
EP2163464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008195241A (ja) カウリング付き車両
JP2018167665A (ja) 車両用フード、車両用フードのインナパネルに装着されるストライカアッシー、および車両用フードの製造方法
US9598135B2 (en) Cowl of saddle-ridden type vehicle
CN105722747B (zh) 车身侧部构造
US20070046016A1 (en) Vehicle wheel fender flap
JP2011031701A (ja) 車両のカウル部構造
JP6304200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4108748A (ja) 自動二輪車
CN111824264B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11497980B (zh) 关节护罩
JP5469895B2 (ja)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
JP7238307B2 (ja) 車体カバー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JP2013154851A (ja) バンパシール及びバンパカバー取付構造
CN218367664U (zh) 车辆底部结构
WO2020066079A1 (ja) ナックルガード
EP2017170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5728941B2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側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