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67664U - 车辆底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底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67664U
CN218367664U CN202222611894.0U CN202222611894U CN218367664U CN 218367664 U CN218367664 U CN 218367664U CN 202222611894 U CN202222611894 U CN 202222611894U CN 218367664 U CN218367664 U CN 2183676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cover
vehicle
vehicle body
undercover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1189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二瓶秀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1189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676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676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676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底部结构,包括车辆底罩,且所述车辆底罩包括设置于车体中央的中央底罩以及位于中央底罩一侧的侧部底罩。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的前后端分别形成有相互搭接的固定部,以将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固定在车辆底部。此外,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分别具有相应的嵌合孔与扣爪部。通过嵌合孔与扣爪部相互嵌合,可以对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起到相互定位的效果。另外,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可以确保并强化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的刚性。

Description

车辆底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结构,特别是车辆的底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已知的车辆结构中,为了保护车辆下部的发动机、燃料箱、排气管等装置不受轮胎溅起的泥水或飞石的损伤,会通过底罩来覆盖并保护相关装置。此外,对底罩的外形也会进行设计来提高空气动力特性。
然而,为了将各装置相应的底罩安装到车辆底部,需要设计底罩上每个紧固点的连接框架材料和支架,以将底罩稳固地固定在车辆底部,因此存在必须增加设计工作量和零件数量的问题。在进行底罩安装时,也因为繁琐的组装方式,延长了组装工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底部结构,包括车辆底罩,罩附于车体的下侧并固定于所述车体。所述车辆底罩包括设置于所述车体中央的中央底罩,以及设置于所述中央底罩的侧向上的侧部底罩。所述中央底罩包括:第一前固定部,位于所述中央底罩前端并固定于所述车体;第一后固定部,位于所述中央底罩后端并固定于所述车体;嵌合孔,位于所述第一前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后固定部之间;以及,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前固定部与所述嵌合孔之间以及所述嵌合孔与所述第一后固定部之间,沿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朝所述车体突出。此外,所述侧部底罩包括:第二前固定部,位于所述侧部底罩前端,并与所述第一前固定部共同固定于所述车体;第二后固定部,位于所述侧部底罩后端,并与所述第一后固定部共同固定于所述车体;扣爪部,位于所述第二前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后固定部之间,并与所述嵌合孔嵌合;以及,两个第二凸部,沿所述第一凸部设置,并且朝所述车体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两个第二凸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前固定部与所述扣爪部之间以及所述扣爪部与所述第二后固定部之间。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在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的前后端分别形成有相互搭接的固定部,以将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固定在车辆底部。此外,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分别具有相应的嵌合孔与扣爪部。通过嵌合孔与扣爪部相互嵌合,可以对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起到相互定位的效果。另外,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可以确保并强化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的刚性。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底部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车辆底部结构省略了侧部底罩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结合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部底罩的扣爪部;
图5示出侧部底罩的扣爪部嵌合于中央底罩的嵌合孔的结构;
图6是图3的局部放大结构沿A-A’线的剖面图;
图7是图3的局部放大结构沿B-B’线的剖面图;
图8是图1的车辆底部结构沿C-C’线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底部结构
12:车体
100:车辆底罩
110:中央底罩
112:第一前固定部
114:第一后固定部
116:嵌合孔
118:第一凸部
120:侧部底罩
122:第二前固定部
124:第二后固定部
126:扣爪部
128:第二凸部
130:侧部底罩
L:前后方向
W:侧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仅示出了主要结构的图,存在对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理解的结构或其具体形状进行省略的情况。这些省略的部分(例如,构件的具体形状、连接手段等)能够采用已知的设计或可能结构。在不同实施例中,采用相同的元件符号来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以便于对照、理解。在下文的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后以坐落于驾驶座的乘员观察到的方向为基准,其中左右方向也被称为侧向或车宽方向。
此外,下文描述的实施例列举了如相关附图所示的常规车辆的结构。实际上,除本说明书所示的实施例之外,相关元件的安装位置、结构、形状、数量与结合方式等可能因为实际情况而有所变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可以理解,并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合理地应用于各种变化的场合,来得到期望的技术效果。为了清楚表达本申请的技术特征,附图可能省略车辆底部可能存在的其他装置,如排气管、燃料箱、消音器等,并不影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此公开内容的基础上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理解。
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车辆底部结构10,其包括车辆底罩100,罩附于车体12的下侧并固定于车体12。所述车辆底罩100包括设置于车体12中央的中央底罩110,以及设置于中央底罩110的侧向W上(例如位于图1所示的中央底罩110的右侧)的侧部底罩120。
图2是图1的车辆底部结构省略了侧部底罩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中央底罩110的材质例如是铝或其他金属,而侧部底罩120的材质例如是树脂或其他塑料。组装时,先将中央底罩110安装到车体12底部,再将侧部底罩120定位于车体12底部,并且搭接于中央底罩110,以与中央底罩110共同固定于车体12底部。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中央底罩110的前端与后端分别具有固定于车体12的第一前固定部112与第一后固定部114。侧部底罩120前端与后端分别具有第二前固定部122与第二后固定部124,其中第二前固定部122可以通过例如螺锁、铆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一前固定部112共同固定于车体12,而第二后固定部124同样可以通过例如螺锁、铆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一后固定部114共同固定于车体12。
图3进一步示出中央底罩110与侧部底罩120结合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与图3所示,中央底罩110的第一前固定部112与第一后固定部114之间形成有嵌合孔116,而侧部底罩120在相应的位置上具有如图4所示的位于第二前固定部122与第二后固定部124之间的扣爪部126。请同时参考图5-7,其中图5示出侧部底罩的扣爪部嵌合于中央底罩的嵌合孔的结构;图6是图3的局部放大结构沿A-A’线的剖面图;图7是图3的局部放大结构沿B-B’线的剖面图。在组装侧部底罩120,使其搭接于中央底罩110时,可以让侧部底罩120的扣爪部126进入中央底罩110的嵌合孔126,使两者相互嵌合,以在组装过程中对中央底罩110与侧部底罩120起到相互定位的效果,并可在组装完成后固定中央底罩110与侧部底罩120的相对位置。
图8是图1的车辆底部结构沿C-C’线的剖面图。如图1与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中央底罩110还形成有第一凸部118,其位于第一前固定部112与嵌合孔116之间以及嵌合孔116与第一后固定部114之间,沿车体12的前后方向L延伸,并且朝车体12突出。另外,侧部底罩120也可以形成有相应的两个第二凸部128,其沿第一凸部118设置,并且朝车体12突出。具体而言,所述两个第二凸部128例如分别位于第二前固定部122与扣爪部126之间以及扣爪部126与第二后固定部124之间。换言之,本实施例分别在中央底罩110与侧部底罩120上形成有第一凸部118与第二凸部128,可以确保并强化中央底罩110与侧部底罩120的刚性,并有助于减少组装时需使用的支架等零件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前述实施例以位于中央底罩110及其一侧的侧部底罩120为例进行说明,但实际上如图1所示的另一侧的侧部底罩130或未示出的其他位置的侧部底罩也可以采用类似的设计。此外,所谓“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的命名是基于两者的相对位置,实际上车体底部的任两个底罩都可能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来进行搭接与组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底罩设计可以简化组装方式,缩短组装工时,其中在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的前后端分别形成有相互搭接的固定部,可将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共同固定在车辆底部。此外,通过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的嵌合孔与扣爪部相互嵌合,可以在组装过程以及组装完成后对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起到定位的效果。另外,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上的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可以强化中央底罩与侧部底罩的刚性,减少组装所需支架等零件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

1.一种车辆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底罩,所述车辆底罩罩附于车体的下侧并固定于所述车体,且所述车辆底罩包括:
中央底罩,设置于所述车体中央;以及
侧部底罩,设置于所述中央底罩的侧向上,
其中所述中央底罩包括:
第一前固定部,位于所述中央底罩前端并固定于所述车体;
第一后固定部,位于所述中央底罩后端并固定于所述车体;
嵌合孔,位于所述第一前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后固定部之间;以及
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前固定部与所述嵌合孔之间以及所述嵌合孔与所述第一后固定部之间,沿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朝所述车体突出;
并且,所述侧部底罩包括:
第二前固定部,位于所述侧部底罩前端,并与所述第一前固定部共同固定于所述车体;
第二后固定部,位于所述侧部底罩后端,并与所述第一后固定部共同固定于所述车体;
扣爪部,位于所述第二前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后固定部之间,并与所述嵌合孔嵌合;以及
两个第二凸部,沿所述第一凸部设置,并且朝所述车体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二凸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前固定部与所述扣爪部之间以及所述扣爪部与所述第二后固定部之间。
CN202222611894.0U 2022-09-30 2022-09-30 车辆底部结构 Active CN2183676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1894.0U CN218367664U (zh) 2022-09-30 2022-09-30 车辆底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1894.0U CN218367664U (zh) 2022-09-30 2022-09-30 车辆底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67664U true CN218367664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56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11894.0U Active CN218367664U (zh) 2022-09-30 2022-09-30 车辆底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676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41651B2 (en) Vehicle front end assembly
JP4710519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7252170B2 (en) Structure for disposing fuel tank for straddle-type vehicle
EP0919452B1 (en) Bumper-mounting structure for frame-mounted-body vehicle
JP2005112171A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ボデー構造
US7134702B2 (en)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headlamps for vehicle
US7686121B2 (en) All terrain vehicle
US6979053B2 (en)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front end module carrier
CN218367664U (zh) 车辆底部结构
JPH0769243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3186985B2 (ja) バンパガードの取付構造
JPH106887A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バンパー構造
JP2988747B2 (ja) 自動車の燃料タンク
JP328131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3865613B2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補強構造
US20240051624A1 (en) Vehicle front part structure
JP7444033B2 (ja) 車両用マッドガード
CN219446697U (zh) 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
EP4335733A1 (en) Side cover structure
CN221233951U (zh) 电动自行车
US12037072B2 (en) Saddled vehicle
JPH07267135A (ja) 車体の補強構造
JP3606117B2 (ja)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構造
JP3604027B2 (ja) 自動車用マッドガード
KR20240092460A (ko) 펜더 연결부 가림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