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52873B -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52873B
CN106652873B CN201710004226.2A CN201710004226A CN106652873B CN 106652873 B CN106652873 B CN 106652873B CN 201710004226 A CN201710004226 A CN 201710004226A CN 106652873 B CN106652873 B CN 1066528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od
pixels
group
power supply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042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52873A (zh
Inventor
李白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6528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528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528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528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00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 G09G3/00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to produce spatial visual effec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G09G3/323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with pixel circuitry controlling the current through the light-emitting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39Format conversion, e.g. of frame-rate or siz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32Displays for viewing with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or head-mounted displays [HMD]
    • H04N13/341Displays for viewing with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or head-mounted displays [HMD] using temporal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98Synchronisation thereof; Control thereof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 G09G2300/081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used for counteracting undesired variations, e.g. feedback or autozero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02Addressing of scan or signal lin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24Details of interlac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43Details of the generation of driving signals
    • G09G2310/0251Precharge or discharge of pixel before applying new pixel voltag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40/00Aspects of display data processing
    • G09G2340/04Changes in size, position or resolution of an image
    • G09G2340/0407Resolution change, inclusive of the use of different resolutions for different screen areas
    • G09G2340/0435Change or adaptation of the frame rate of the video stre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Control Of El Display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包括多个像素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在第一扫描期间向多个像素中的第一组像素传输多个数据信号,在与第一扫描期间相邻的第一发光期间第一组像素根据所写入的数据信号发光。并且,在第二扫描期间向多个像素中的、与第一组像素不同的第二组像素传输多个数据信号,在与第二扫描期间相邻的第二发光期间第二组像素根据所写入的数据信号发光。在时间上区分了包括第一扫描期间以及第一发光期间的第一场与包括第二扫描期间以及第二发光期间的第二场。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尤其涉及有源矩阵(Active Matrix)型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在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为NTSC)制式下一秒显示60张图片;在逐行倒相(Phase Alteration Line,简称为PAL)制式下一秒显示50张图片。显示装置按照NTSC制式显示立体图像时,一秒中应交替地显示左眼用图片60张和右眼用图片60张。从而,用于显示立体图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频率至少应为显示装置显示平面图像时的2倍以上。
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的一个帧包括用于写入(programming)图像数据的扫描(scan)期间和根据写入的图像数据发光的发光期间。由于显示立体图像时应至少在1/120秒内完成数据的写入,因此需要以高驱动频率工作的驱动器以在扫描期间内扫描整体显示面板且写入图像数据。高驱动频率驱动器成为增加生产成本的原因。
尤其是,随着显示面板的尺寸增加并且其分辨率增加,显示面板的RC延迟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图像数据写入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要求大型化和高分辨率中的至少一个的环境下可以显示立体图像或者平面图像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根据本发明一特征的包括多个像素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在第一扫描期间向所述多个像素中的第一组像素传输多个数据信号;在与所述第一扫描期间相邻的第一发光期间,所述第一组像素根据所写入的数据信号发光;在第二扫描期间向所述多个像素中的、与所述第一组像素不同的第二组像素传输多个数据信号;以及在与所述第二扫描期间相邻的第二发光期间,所述第二组像素根据所写入的数据信号发光;其中,包括所述第一扫描期间以及所述第一发光期间的第一场以及包括所述第二扫描期间以及所述第二发光期间的第二场在时间上被区分。
所述第二场同步于针对所述第一场移动预定期间的时间点,从而被驱动。所述第一场包括由所述第一扫描期间以及所述第一发光期间构成的多个第一帧,所述第二场包括由所述第二扫描期间以及所述第二发光期间构成的多个第二帧。在时间上与所述多个第一帧中的一个第一帧相邻的第二帧从所述一个第一帧移动所述预定期间。
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相同,其中,所述第一期间为自所述一个第一帧的第一扫描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起至第一发光期间开始的时间点为止;所述第二期间为自与所述一个第一帧相邻的所述第二帧的第二扫描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起至第二发光期间开始的时间点为止。
当输入至所述显示装置的图像源信号显示立体图像时,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发光期间显示根据所述图像源信号的第一视点(view point)的图片,在所述第二发光期间显示根据所述图像源信号的、与所述第一视点不同的第二视点的图片。
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图像源信号中以帧为单位区分第一视点(view point)的第一图像信号;生成表示第一插值图片的第一插值图像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插值图片为由连续的、以帧为单位的第一图像信号分别表示的第一视点的图片之间的中间图片。
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图像源信号中以帧为单位区分所述第二视点的第二图像信号;生成表示第二插值图片的第二插值图像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插值图片为由连续的、以帧为单位的第二图像信号分别显示的第二视点的图片之间的中间图片。
在与显示所述第一图像信号的帧相邻的第一场帧的发光期间显示所述第一插值图像信号,在与显示所述第二图像信号的帧相邻的第二场帧的发光期间显示所述第二插值图像信号。
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生成按照以下顺序排列的图像信号,即,表示在所述第一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第二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第一插值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第二插值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依次排列。
或者,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图像源信号中以帧为单位区分第一视点(view point)的第一图像信号;生成至少两个帧的表示第一插值图片的第一插值图像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插值图片为由连续的、以帧为单位的第一图像信号分别表示的第一视点的图片之间的中间图片。
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图像源信号中以帧为单位区分所述第二视点的第二图像信号;生成至少两个帧的表示第二插值图片的第二插值图像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插值图片为由连续的、以帧为单位的第二图像信号分别表示的第二视点的图片之间的中间图片。
在与显示所述第一图像信号的帧相邻的第一场帧的第一发光期间显示选自所述至少两个帧的第一插值图像信号的一个帧单位的第一插值图像信号;在与显示所述第二图像信号的帧相邻的第二场帧的第二发光期间显示选自所述至少两个帧的第二插值图像信号的一个帧单位的所述第二插值图像信号。
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生成按照以下顺序排列的图像信号,即,表示在所述第一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第二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被选的一个帧单位的第一插值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被选的一个帧单位的第二插值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依次排列。
与此不同,当输入至所述显示装置的图像源信号显示平面图像时,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以帧为单位区分所述图像源信号;生成至少两个帧的显示插值图片的插值图像信号,其中所述插值图片为由连续的、以帧为单位的平面图像信号表示的图片之间的中间图片。
在所述第一场的一个帧的第一发光期间显示所述平面图像信号;在与所述第一场的一个帧相邻的第二场帧的第二发光期间显示选自所述至少两个帧的插值图像信号的一个帧单位的插值图像信号;在所述第一场的下一个帧的第一发光期间以及所述第二场的下一个帧的第二发光期间显示选自所述至少两个帧的插值图像信号的另一个帧单位的插值图像信号。
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生成按照以下顺序排列的图像信号,即,表示在所述平面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被选的一个帧单位的插值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被选的另一个帧单位的插值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以及表示所述被选的另一个帧单位的插值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依次排列。
或者,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不同,其中,所述第一期间为自所述一个第一帧的第一扫描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起至第一发光期间开始的时间点为止;所述第二期间为自与所述一个第一帧相邻的所述第二帧的第二扫描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起至第二发光期间开始的时间点为止,在所述第一发光期间和所述第二发光期间不重叠的范围内,所述第一期间可以比所述第二期间长。
当输入至所述显示装置的图像源信号显示立体图像时,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发光期间显示根据所述图像源信号的第一视点(view point)的图片;在与所述第一发光期间相邻的第二发光期间显示根据所述图像源信号的、与所述第一视点不同的第二视点的图片。
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图像源信号中以帧为单位区分第一视点(view point)的第一图像信号,在所述图像源信号中以帧为单位区分所述第二视点的第二图像信号;在所述第一发光期间以及与所述第一发光期间相邻的第二发光期间区分显示所述以帧为单位的第一图像信号;以及在所述第一发光期间的下一个第一发光期间以及与所述下一个第一发光期间相邻的第二发光期间区分显示所述以帧为单位的第二图像信号。
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生成按照以下顺序排列的图像信号,即,表示在所述第一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第一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第二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第二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依次排列。
当输入至所述显示装置的图像源信号显示平面图像时,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可以包括:以帧为单位区分所述图像源信号;生成一个帧的表示插值图片的插值图像信号,其中所述插值图片为由连续的、以帧为单位的平面图像信号显示的图片之间的中间图片。
在所述第一场的一个帧的第一发光期间以及与所述第一场的一个帧相邻的第二场帧的第二发光期间区分显示所述平面图像信号;在所述第一场的下一个帧的第一发光期间以及所述第二场的下一个帧的第二发光期间显示所述一个帧的插值图像信号。
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括:生成按照以下顺序排列的图像信号,即,表示在所述平面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平面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一个帧单位的插值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以及所述一个以帧为单位的插值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依次排列。
根据本发明另一特征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像素、以及向所述多个像素供给驱动电压的第一电源电压和第二电源电压,其中所述多个像素具有: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控制分别供给至所述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多个驱动晶体管。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第一场以及第二场,所述第一场具有分别重置在所述多个像素中第一组像素的多个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电压的第一重置期间、分别补偿所述第一组像素的多个第一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第一补偿期间、传输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晶体管分别对应的数据信号的第一扫描期间、以及所述多个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根据由所述多个第一驱动晶体管控制的多个驱动电流发光的第一发光期间,所述第二场具有:分别重置在所述多个像素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不同的第二组像素的多个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电压的第二重置期间、分别补偿所述第二组像素的多个第二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第二补偿期间、传输与所述多个第二驱动晶体管分别对应的数据信号的第二扫描期间、以及所述多个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根据由所述多个第二驱动晶体管控制的多个驱动电流发光的第二发光期间。
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在除所述第一发光期间之外的其他期间具有与所述第一发光期间不同的电压电平;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第二电源电压在所述第一补偿期间、所述第一扫描期间和所述第一发光期间具有与所述第一重置期间不同的电压电平。
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在除所述第二发光期间之外的其他期间具有与所述第二发光期间不同的电压电平;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第二电源电压在所述第二补偿期间、所述第二扫描期间和所述第二发光期间具有与所述第二重置期间不同的电压电平。
所述第一发光期间和所述第二重置期间互相不重叠,所述第二发光期间和所述第一重置期间互相不重叠。
所述第一重置期间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多个数据信号的电压为:使驱动电流流过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电平,其中所述驱动电流在所述第一重置期间使所述第一组像素的阳极电压放电。所述第二重置期间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多个数据信号的电压为:使驱动电流流过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电平,其中所述驱动电流在所述第二重置期间使所述第二组像素的阳极电压放电。
或者,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在所述第一重置期间、所述第一扫描期间以及所述第一发光期间分别具有相互不同的电平,所述第二电源电压可以维持恒定的电平。
在所述第一补偿期间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可以与在所述第一扫描期间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相同。另外,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在所述第二重置期间、所述第二扫描期间以及所述第二发光期间分别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电平。在所述第二补偿期间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与在所述第二扫描期间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相同。
所述第一发光期间与所述第二重置期间、所述第二补偿期间以及所述第二扫描期间重叠;所述第二发光期间可以与所述第一重置期间、所述第一补偿期间以及所述第一扫描期间重叠。或者,所述第一发光期间和所述第二发光期间可以重叠预定期间。
根据本发明再一特征的显示装置包括:包括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控制分别供给至所述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多个驱动晶体管的多个像素、向所述多个像素传输多个数据信号的多个数据线、向所述多个像素传输多个扫描信号的多个扫描线、向所述多个像素供给第一电源电压的第一组电源线、以及向所述多个像素供给第二电源电压的第二组电源线。所述显示装置区分第一场以及第二场以显示图像,所述第一场包括:补偿所述多个像素中第一组像素的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第一补偿期间、以及各个所述第一组像素根据所写入的数据信号发光的第一发光期间;所述第二场包括:补偿所述多个像素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不同的第二组像素的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第二补偿期间、以及各个所述第二组像素根据所写入的数据信号发光的第二发光期间。
所述第一组电源线包括:沿着第一方向排列从而向所述第一组像素供给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的多个第二电源线、以及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从而向所述第一组像素供给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的多个第三电源线,其中所述第二电源线和所述第三电源线的交叉处形成有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线以及所述第三电源线的节点。
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二电源线或者相邻的第三电源线连接。
所述第一组电源线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于所述多个第二电源线之间从而向所述第二组像素供给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的多个第四电源线、以及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于所述多个第三电源线之间从而向所述第二组像素供给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的多个第五电源线,其中所述第四电源线和所述第五电源线的交叉处形成有连接所述第四电源线以及所述第五电源线的节点(node)。
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四电源线或者相邻的第五电源线连接。
所述第一组电源线包括:沿着第一方向排列从而向所述第一组像素供给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的多个第二电源线、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从而向所述第一组像素供给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的多个第三电源线、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于所述多个第二电源线之间从而向所述第二组像素供给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的多个第四电源线、以及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于所述多个第三电源线之间从而向所述第二组像素供给所述第一电源电压的多个第五电源线。其中,所述第二电源线和所述第三电源线的交叉处形成有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线以及所述第三电源线的节点,所述第四电源线和所述第五电源线的交叉处形成有连接所述第四电源线以及所述第五电源线的节点。
所述第一组像素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一像素的多个第一像素行,所述第二组像素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二像素的多个第二像素行,将所述多个第一像素行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像素行可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地排列。
或者,所述第一组像素包括多个第一像素,所述第二组像素包括多个第二像素,将所述多个第一像素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可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交替地排列。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二电源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四电源线连接;或者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三电源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五电源线连接。
与此不同,所述第一组像素包括多个第一像素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像素列,所述第二组像素包括多个第二像素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像素列,将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列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列可以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交替地排列。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二电源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四电源线连接;或者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三电源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五电源线连接。
另外,所述第一组像素包括多个第一像素,所述第二组像素包括多个第二像素,至少两个第一像素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像素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地排列,一个第一像素以及一个第二像素可以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交替地排列。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二电源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四电源线连接;或者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三电源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五电源线连接。
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二电源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可以分别与相邻的第四电源线连接。或者,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三电源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可以分别与相邻的第五电源线连接。
所述多个像素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电极以及漏电极之间的多个补偿晶体管,其中所述多个补偿晶体管中多个第一补偿晶体管在所述第一补偿期间导通所述多个补偿晶体管中多个第一补偿晶体管,所述多个补偿晶体管中与所述多个第一补偿晶体管不同的多个第二补偿晶体管在所述第二补偿期间导通所述多个补偿晶体管中与所述多个第一补偿晶体管不同的多个第二补偿晶体管。
向所述多个第一补偿晶体管传输补偿控制信号的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沿着第一方向排列,向所述多个第二补偿晶体管传输补偿控制信号的多个第二控制信号线沿着第一方向排列于所述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之间。
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控制信号线连接。
向所述多个第一补偿晶体管传输补偿控制信号的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向行方向延伸并且沿着列方向排列,向所述多个第二补偿晶体管传输补偿控制信号的多个第二控制信号线向行方向延伸并且可以沿着列方向排列于所述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之间。
与此不同,向所述多个第一补偿晶体管传输补偿控制信号的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向列方向延伸并且沿着行方向排列,向所述多个第二补偿晶体管传输补偿控制信号的多个第二控制信号线向列方向延伸并且可以沿着行方向排列于所述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之间。所述第一组像素包括沿着行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一像素的多个第一像素行,所述第二组像素包括沿着行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二像素的多个第二像素行;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组像素包括多个第一像素,所述第二组像素包括多个第二像素;一个第一像素以及一个第二像素沿着行方向以及列方向交替地排列;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组像素包括沿着列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一像素的多个第一像素列,所述第二组像素包括沿着列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二像素的多个第二像素列;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列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列沿着行方向交替地排列;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组像素包括多个第一像素,所述第二组像素包括多个第二像素;至少两个第一像素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像素沿着列方向交替地排列,一个第一像素以及一个第二像素沿着行方向交替地排列;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控制信号线连接。
所述多个像素包括:根据所述多个扫描信号将多个数据信号传输至所述多个驱动晶体管的多个开关晶体管、连接于所述多个驱动晶体管的栅电极以及漏电极之间的多个补偿晶体管、连接于所述多个开关晶体管和所述多个驱动晶体管的栅电极之间的多个补偿电容器、以及连接于所述多个开关晶体管和所述多个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之间的多个存储电容器,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电压传输至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所述第二电源电压传输至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阴极。
所述第一场还包括:重置所述第一组像素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电压的第一重置期间;所述第二场还包括:重置所述第二组像素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电压的第二重置期间。
所述第一重置期间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多个数据信号的电压为:所述第一重置期间所述阳极电压被流过所述第一组像素的驱动晶体管的电流重置为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的电平。
所述第二重置期间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多个数据信号的电压为:所述第二重置期间所述阳极电压被流过所述第二组像素的驱动晶体管的电流重置为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的电平。
在所述第一发光期间以及所述第二发光期间,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具有与其他期间不同的电平,并且高于所述第二电源电压。所述第一场还包括:第一重置期间,重置所述第一组像素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电压;所述第二场还包括:第二重置期间,重置所述第二组像素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电压。
或者,所述第二电源电压维持恒定,在所述第一重置期间以及所述第二重置期间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可以低于所述第二电源电压。在所述第一补偿期间所述第一组像素的多个补偿晶体管导通,在所述第二补偿期间所述第二组像素的多个补偿晶体管导通,所述第一补偿期间以及所述第二补偿期间的第一电源电压可以与所述第一重置期间以及所述第二重置期间的第一电源电压不同。
所述第一发光期间以及所述第二发光期间的第一电源电压可以与所述第一补偿期间、所述第二补偿期间、所述第一重置期间以及所述第二重置期间的第一电源电压不同。
所述第一场还包括:通过所述第一组像素的多个开关晶体管将多个数据信号传输至所述多个补偿电容器以及所述多个存储电容器的第一扫描期间,所述第二场还包括:通过所述第二组像素的多个开关晶体管将多个数据信号传输至所述多个补偿电容器以及所述多个存储电容器的第二扫描期间。所述第一扫描期间以及所述第二扫描期间的第一电源电压可以与所述第一补偿期间以及所述第二补偿期间的第一电源电压相同。所述第一发光期间以及所述第二发光期间的第一电源电压与所述第一补偿期间、所述第二补偿期间、所述第一重置期间以及所述第二重置期间的第一电源电压不同,所述第一补偿期间以及所述第二补偿期间的第一电源电压可以与所述第一重置期间以及所述第二重置期间的第一电源电压不同。
在此提供了可以减少运动伪影、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发光时间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由此提供了在要求大型化与高分辨中的至少一个的环境下以低于现有技术的驱动频率显示立体图像或者平面图像的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式示意图;
图1B和图1C是在第一场和第二场中调整发光期间的起始时间点的方法示意图;
图2A至图2D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将显示面板划分成两个部分时在第一场发光的第一组像素区域和第二组像素区域的示意图;
图3A和图3B分别是包括于第一单位区域E和第二单位区域O的第一组像素和第二组像素中的一个像素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立体图像显示频率为120Hz时1/60秒内所显示的图片的示意图;
图5是插值频率为120Hz时显示装置选择在原始左眼图片之间以及原始右眼图片之间生成的插值左眼图片以及插值右眼图片以显示的方法示意图;
图6是插值频率为立体图像显示频率的2倍即240Hz时显示装置选择生成的插值图片以及原始图片以显示的方法示意图;
图7是现有的显示装置中会发生的运动伪影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根据延接发光模式显示立体图像时该驱动方法的示意图;
图9是显示装置根据延接发光模式选择原始左眼图片以及原始右眼图片的方法示意图;
图10是根据等间距发光模式显示平面图像时该驱动方法的示意图;
图11是插值频率为240Hz时显示装置选择在原始平面图片之间生成的插值图片以显示的方法示意图;
图12是按照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延接发光模式显示平面图像时该驱动方法的示意图;
图13是显示装置根据延接发光模式选择原始平面图片以及插值图片的方法示意图;
图14是根据图2A所示的水平线排列方法时电源线和单位区域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图2A所示的水平线排列方法时电源线和单位区域之间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A所示时以垂直方向排列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的示意图;
图17是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A所示时以水平方向排列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图2C所示的1×1点阵方式排列方法时电源线和单位区域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图2C所示的1×1点阵方式排列方法时电源线和单位区域之间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C所示时沿着垂直方向排列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的示意图;
图21是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C所示时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以水平方向排列的示意图;
图22以及图23分别是根据图2B所示的排列方法时电源线和单位区域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B所示时以水平方向形成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并且沿着垂直方向对其进行排列的示意图;
图25是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B所示时以垂直方向形成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并且沿着水平方向对其进行排列的示意图;
图26以及图27分别是根据图2D所示的排列方法时电源线和单位区域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D所示时以水平方向形成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并且沿着垂直方向对其进行排列的示意图;
图29是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D所示时以垂直方向形成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并且沿着水平方向对其进行排列的示意图;
图3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31是根据双电平驱动方式的两个电源电压、扫描信号、补偿控制信号以及数据信号示意图;
图32是根据双电平驱动方式时将第一场以及第二场与电源电压一并图示的示意图;
图33是根据三电平驱动方式的两个电源电压、扫描信号、补偿控制信号以及数据信号示意图;
图34以及图35是根据三电平驱动方式时将第一场、第二场与电源电压一并图示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重置期间 2:补偿期间
3:扫描期间 4:发光期间
EFD:第一场 OFD:第二场
E:第一单位区域 O:第二单位区域
HE1至HE3:第一水平线 HO1至HO3:第二水平线
VE1至VE4:第一垂直线 VO1至VO4:第二垂直线
EPX:第一像素 ETS:开关晶体管
ETR:驱动晶体管 ETH:补偿晶体管
ECH:补偿电容器 ECS:存储电容器
OPX:第二像素 OTS:开关晶体管
OTR:驱动晶体管 OTH:补偿晶体管
OCH:补偿电容器 OCS:存储电容器
L[n]:原始左眼图片 LE[n]:左眼图片
R[n]:原始右眼图片 RO[n]:右眼图片
F1[n]、F2[n]、F3[n]:插值图片
L1[n]、L2[n]、L3[n]:插值左眼图片
R1[n]、R2[n]、R3[n]:插值右眼图片
1FE[n]_4、1FE`[n]_4、1FE``[n]_4、1FE```[n]_4、2FE[n]_4、2FE`[n]_4、2FE``[n]_4、2FE```[n]_4:第一场的发光期间
1FO[n]_4、1FO`[n]_4、1FO``[n]_4、1FO```[n]_4、2FO[n]_4、2FO`[n]_4、2FO``[n]_4、2FO```[n]_4:第二场的发光期间
VDDEH1、VDDEH2、VDDEH3、VDDEV1、VDDEV2、VDDEV3、VDDEV4:第一电源线
VDDOH1、VDDOH2、VDDOH3、VDDOV1、VDDOV2、VDDOV3:第二电源线
CEH1、CEH2、CEV1、CEV2、CEV3、CEV4:第一控制信号线
COH1、COH2、COV1、COV2、COV3:第二控制信号线
10:显示装置 100:图像处理部
200:时序控制部 300:数据驱动部
400:扫描驱动部 500:电源控制部
600:补偿控制信号部 700:显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使得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轻易地实施。然而,本发明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实施,并不限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省略了无关的部分以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在整个说明书中,对类似的组成部件使用了类似的附图标记。
在整个说明书中,若某一部分与其他部分“连接”时,不仅包括“直接连接”的情况,而且还包括在两者之间设有其他器件并且相互“电连接”的情况。若某一部分“包括”某一组成要素时,除了有特别相驳的记载之外,并不排除其他的组成要素,而意味着还可以包括其他的组成要素。
图1A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式示意图。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驱动方式,将显示装置面板的多个像素中区分在第一场发光的多个第一组像素以及在第二场发光的多个第二组像素。第一场以及第二场分别作为包括至少一个帧的显示期间,一个帧依次包括重置期间1、补偿期间2、扫描期间3以及发光期间4。
并且,在移动预定期间SF的时间点同步驱动第一场EFD和第二场OFD。具体来说,在时间上,与第一场EFD的一个帧1FE相邻的第二场的一个帧1FO,从一个帧1FE起偏移了期间SF。将期间SF设定成不会让扫描期间3互相重叠。第一场的一个帧2FE与帧1FE接续,第二场的一个帧2FO与帧1FO接续。
多个第一组像素处于发光期间4时,多个第二组像素处于扫描期间3以使对应的数据信号写入到各个第二组像素。同理,多个第二组像素处于发光期间4时,多个第一组像素处于扫描期间3以使对应的数据信号写入到各个第一组像素。因此可以充分确保扫描期间3,从而增加用于驱动显示面板的时间余裕(margin)。并且,本实施例由于可以降低扫描频率,因此减少了生成数据信号并传输至数据线的数据驱动部的带宽以及生成扫描信号的扫描驱动部的带宽,从而可以降低电路零件的成本。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由于使第一组像素的发光期间4和第二组像素的发光期间4分散,因此减少了所需的最大电流,从而可以降低向显示装置供给电源的电源电路的成本。
图1B和图1C是在第一场和第二场中调整发光期间的起始时间点的方法示意图。
图1B是在第一场和第二场中完成扫描期间之后在相同的时间点开始发光期间的示意图。
如图1B所示,在第一场EFD的扫描期间3的结束时间点TM1之后,在时间点TM2开始发光期间4。在偏移了期间SF的时间点开始第二场OFD的一个帧,并且在时间点TM3结束第二场OFD的扫描期间3之后,在时间点TM4开始发光期间4。此时,可以将期间TM1-TM2和期间TM3-TM4设定成相同的期间。在下面将要说明的等间距发光模式中,将发光期间4的起始时间点设定成相同的时间点,如图1B所示。
图1C是在第一场和第二场中完成扫描期间之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开始发光期间的示意图。
如图1C所示,第一场EFD的扫描期间3的结束时间点TM5之后,在时间点TM6开始发光期间4。在偏移了期间SF的时间点开始第二场OFD的一个帧,并且在时间点TM7结束第二场OFD的扫描期间3之后,在时间点TM8开始发光期间4。此时,可以将期间TM5-TM6和期间TM7-TM8设定成互不相同的期间。在下面将要说明的延接发光(connected light emitting)模式中,将发光期间4的起始时间点设定成互不相同的时间点,如图1C所示。具体地,调整发光期间的起始时间点以使第一场的发光期间4和第二场的发光期间4互相接近。
下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说明对第一组像素和第二组像素予以区分的方法。
图2A至图2D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将显示面板划分成两个部分时在第一场发光的第一组像素区域和第二组像素区域的示意图。
“E”表示用于构成设有第一组像素的区域(下面,称为“第一区域”)的多个单位区域(下面,称为“第一单位区域”),“O”表示用于构成设有第二组像素的区域(下面,称为“第二区域”)的多个单位区域(下面,称为“第二单位区域”)。各个单位区域由至少一个像素构成。
以第一单位区域E和第二单位区域O为单位会发生亮度差,因此优选地在空间上相邻设置第一单位区域E和第二单位区域O。
图2A是沿着水平线将排列有多个第一单位区域E的第一水平线HE1至第一水平线HE3以及排列有多个第二单位区域O的第二水平线HO1至第二水平线HO3进行排列以使其交替设置的水平线排列方法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图示了3个第一水平线和3个第二水平线,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水平线排列方法适合于显示隔行(interlace)放映方式。
图2B是沿着垂直线将排列有多个第一单位区域E的第一垂直线VE1至第一垂直线VE4和排列有多个第二单位区域O的第二垂直线VO1至第二垂直线VO4进行排列以使其交替设置的垂直线排列方法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图示了4个第一垂直线和4个第二垂直线,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垂直线排列方法适合于显示横向运动多的图像。
图2C是根据1×1点阵(DOT)方式排列有多个第一单位区域E和多个第二单位区域O的显示面板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示的显示面板划分为6×8矩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1×1点阵排列方法适合于显示逐行(progressive)放映方式。并且,由于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中互相相邻设置第一单位区域E以及第二单位区域O,因此可以分散第一单位区域E和第二单位区域O之间的亮度差。
图2D是根据2×1点阵(DOT)方式排列有多个第一单位区域E和多个第二单位区域O的显示面板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示的显示面板划分为6×8矩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2×1点阵排列方法适合于防止抖动(dithering)图案的出现。以通常选择的2×2抖动图案为例,若根据以2×2抖动图案生成的图像信号在根据1×1点阵排列方式设置的显示面板显示图像,则2×2抖动图案将被加强。2×1点阵方式或者1×2点阵方式可以防止加强2×2抖动图案的现象。
根据2×1点阵排列,在第一单位区域E的水平方向存在两个相邻的第二单位区域O、在在第一单位区域E的垂直方向存在一个相邻的第二单位区域O。根据1×2点阵排列,在第一单位区域E的垂直方向存在两个相邻的第二单位区域O、在在第一单位区域E的水平方向存在一个相邻的第二单位区域O。
2×2抖动图案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1×1点阵排列方式的基本重复单位相同。因为此,可能会使抖动图案(dither pattern)突显。例如,以2×2抖动图案显示100.5灰阶度时,2×2像素(pixel)中左上和右下的对角方向的像素显示101灰阶度,右上和左下的对角方向的像素显示100灰阶度,从而在远处观看时像是平均显示了100.5灰阶度。此时,如果将其在由“1×1点阵排列”构成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上予以显示,则位于左上和右下的第一单位区域E的像素都显示101灰阶度、而位于右上和左下的第二单位区域O的像素都显示100灰阶度。
虽然将面板设计成在第一单位区域E以及第二单位区域O的各个像素上显示的相同亮度之间尽可能地不发生偏差,但是由于布图(layout)上的不可避免的不对称性,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亮度偏差。其结果是,即使假定显示相同的灰阶度,第一单位区域E的像素显示的亮度也可能高于第二单位区域O的像素显示的亮度。
例如,如果高出了2%左右(1灰阶度左右的差异),则可能会看起来第一单位区域E的像素显示102灰阶度、而第二单位区域O的像素显示100灰阶度。由此,如果第一单位区域E的像素和第二单位区域O的像素之间的亮度差异扩大,则即使在远处观看也会通过肉眼辨认出其不均匀性。
反之,如果在1×2点阵排列或者2×1点阵排列中显示基于2×2抖动图案的图像信号,则在第一单位区域E和第二单位区域O中以相同概率存在抖动图案,因此可改善不均匀性。
例如,在显示如上所述的100.5灰阶度的情况下,在1×1点阵排列中所有第一单位区域E的像素显示101灰阶度,但是在1×2点阵排列或者2×1点阵排列中第一单位区域E的像素既可能显示101灰阶度、也可能显示100灰阶度(比例为50:50)。
图3A和图3B分别是包括于第一单位区域E和第二单位区域O的第一组像素和第二组像素中的一个像素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A所示,包括于第一单位区域E的第一像素EPX包括:开关晶体管ETS、驱动晶体管ETR、补偿晶体管ETH、补偿电容器ECH以及存储电容器ECS。
驱动晶体管ETR包括: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E的阳极连接的漏电极、与补偿电容器ECH的一个电极连接的栅电极以及与第一电源电压EVDD连接的源电极。驱动晶体管ETR控制向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E供给的驱动电流。
补偿晶体管ETH包括:输入有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的栅电极以及分别与驱动晶体管ETR的漏电极和栅电极连接的两个电极。
补偿电容器ECH的另一电极与存储电容器ECS的一个电极以及开关晶体管ETS的一个电极连接。存储电容器ECS的另一电极与第一电源电压EVDD连接。
开关晶体管ETS的栅电极输入有扫描信号S[i],开关晶体管ETS的另一电极与数据线Dj连接。通过数据线Dj传输有数据信号data[j]。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E的阴极与第二电源电压EVSS连接。
第一电源电压EVDD以及第二电源电压EVSS供给像素工作所需的驱动电压。具体地,第一电源电压EVDD以及第二电源电压EVSS分别提供工作所需的驱动电压,以使驱动晶体管ETR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E分别根据重置期间1、补偿期间2、扫描期间3以及发光期间4工作。
根据重置期间1、补偿期间2、扫描期间3以及发光期间4,第一电源电压EVDD具有至少两个电平。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为仅在补偿期间2导通补偿晶体管ETH的电平。
根据重置期间1、补偿期间2、扫描期间3以及发光期间4,扫描信号S[i]具有至少两个电平。具体地,扫描信号S[i]为至少在补偿期间2以及扫描期间3中向对应的扫描线写入数据信号的期间用于导通开关晶体管ETS的电平。
第二电源电压EVSS维持恒定的电平;或者可以使重置期间1的电压电平与其他三个期间的电压电平不同。
如图3B所示,包括于第二单位区域O的第二像素OPX包括:开关晶体管OTS、驱动晶体管OTR、补偿晶体管OTH、补偿电容器OCH以及存储电容器OCS。
驱动晶体管OTR包括: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O的阳极连接的漏电极、与补偿电容器OCH的一个电极连接的栅电极以及与第三电源电压OVDD连接的源电极。
补偿晶体管OTH包括:输入有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的栅电极以及分别与驱动晶体管OTR的漏电极和栅电极连接的两个电极。
补偿电容器OCH的另一电极与存储电容器OCS的一个电极以及开关晶体管OTS的一个电极连接。存储电容器OCS的另一电极与第三电源电压OVDD连接。
开关晶体管OTS的栅电极输入有扫描信号S[m],开关晶体管OTS的另一电极与数据线Dk连接。通过数据线Dk传输有数据信号data[k]。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O的阴极与第四电源电压OVSS连接。
根据重置期间1、补偿期间2、扫描期间3以及发光期间4,第三电源电压OVDD具有至少两个电平。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为仅在补偿期间2期间导通补偿晶体管OTH的电平。
根据重置期间1、补偿期间2、扫描期间3以及发光期间4,扫描信号S[m]具有至少两个电平。具体地,扫描信号S[m]为至少在补偿期间2以及扫描期间3中向对应的扫描线写入数据信号的期间用于导通开关晶体管OTS的电平。
第四电源电压OVSS维持恒定的电平;或者可以使重置期间1的电压电平与其他三个期间的电压电平不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像素结构中第一像素EPX和第二像素OPX的结构以及工作方式相同。根据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区分供给第一电源电压EVDD和第三电源电压OVDD的排线、供给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和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的排线、以及供给第二电源电压EVSS和第四电源电压OVSS的排线。
由于第一像素是第一单位区域E的像素,因此第一像素是在第一场期间被驱动的像素;由于第二像素是第二单位区域O的像素,因此第二像素是在第二场期间被驱动的像素。详细的工作方式将在后文说明。
显示装置显示左眼图片和右眼图片以显示立体图像。下面,将一秒内左眼图片的显示次数和右眼图片的显示次数称为立体图像显示频率。
并且,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在第n个原始图片和第n+1个原始图片之间可以生成插值图片。插值图片是指在第n个原始图片和第n+1个原始图片之间的中间图片。具体地,如果插值图片为多个,则多个插值图片是指在第n个原始图片和第n+1个原始图片之间显示多个中间运动(motion)的多个图片。显示装置计算出第n个图片和第n+1个图片之间的运动差异,根据插值频率和基准频率(可以是60Hz或者50Hz,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设定为60Hz)划分计算出的运动变化量,将计算出的运动变化量在第n个图片中重叠反映,从而可以生成插值图片。
显示装置根据输入图像信号生成用于显示原始左眼图片、原始右眼图片、插值左眼图片以及插值右眼图片的图像数据信号。将显示一个图片的图像数据信号称为单位图像数据信号,图像数据信号由多个单位图像数据信号构成。显示装置提取由多个单位图像数据信号分别包含的场(field)信息以及视点信息,根据对应的场以及视点显示单位图像数据信号。场信息是指显示第一场EFD以及第二场OFD中应该显示该单位图像数据信号的场的信息,视点(view point)信息是指左眼以及右眼中该单元图像数据显示的视点。
以L或者R标注由显示装置生成的图片。如果显示装置根据对应的场显示生成的图片时,将显示的图片与场一并标记为LE或者RO。并且,利用数字显示插值图片及其数量。
下面,参考图4等说明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立体图像的驱动方法。
图4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根据等间距发光模式显示立体图像时该驱动方法的示意图。将相应的条件设定为:在第一场EFD中发光的第一组像素中显示左眼图片、在第二场OFD中发光的第二组像素中显示右眼图片。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在第二场中显示左眼图片、在第一场中显示右眼图片。
图像显示频率为120Hz时,即一秒内在第一场显示120帧以及在第二场显示120帧。
根据120Hz的图像显示频率显示立体图像时,一秒内显示120张左眼图片(在第一场显示)以及显示120张右眼图片(在第二场显示)。
图4是立体图像显示频率为120Hz时1/60秒内所显示的图片的示意图。将相应的条件设定为:当从外部输入至显示装置的图像信号为显示立体图像的信号时,立体图像信号在1秒内包括60张原始左眼图片和60张原始右眼图片。
从而,显示装置在一秒期间内除了显示60个原始左眼图片和60个原始右眼图片之外,还可以显示60个左眼图片和60个右眼图片。即,在两个原始左眼图片之间还可以显示一个插值左眼图片,在两个原始右眼图片之间还可以显示一个插值右眼图片。依此,为了生成插值左眼图片和插值右眼图片,插值频率应至少与立体图像显示频率相同。
并且,将相应的条件设定为:为了使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分别透射到左眼和右眼,用户佩戴液晶快门(liquid crystal shutter)方式的眼镜。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如图4所示,单位时间(1/60秒)T1期间根据120Hz的立体图像显示频率显示的图片为4张。即,单位时间T1包括4个帧的发光期间。单位时间T1区分为期间T11和期间T12,期间T11显示左眼图片以及右眼图片,期间T12显示插值左眼图片以及插值右眼图片。
在期间T11,在第一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1FE[n]_4显示第n个左眼图片LE[n],在第二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1FO[n]_4显示第n个右眼图片RO[n]。
在期间T12,在第一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2FE[n]_4显示第n个左眼插值图片LE1[n],在第二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2FO[n]_4显示右眼插值图片RO1[n]。
第n个插值左眼图片LE1[n]是第n个原始左眼图片和第n+1个原始左眼图片之间的插值左眼图片,第n个插值右眼图片RO1[n]是第n个原始右眼图片和第n+1个原始右眼图片之间的插值右眼图片。
图4中以箭头显示了快门(shutter)眼镜的左眼以及右眼分别开闭的时间点。在时间点ST1以及时间点ST3开启右眼、关闭左眼,在时间点ST2以及时间点ST4开启左眼、关闭右眼。
图5是插值频率为120Hz时显示装置选择在原始左眼图片之间以及原始右眼图片之间生成的插值左眼图片以及插值右眼图片以进行显示的方法示意图。
显示装置在显示第n个原始左眼图片L[n]的数据信号中选择在第一场显示的、用于表示左眼图片LE[n]的数据信号并将其供给至第一组像素。显示装置在显示第n个原始右眼图片R[n]的数据信号中选择在第二场显示的、用于表示右眼图片RO[n]的数据信号并将其供给至第二组像素。
显示装置生成第n个原始左眼图片L[n]和第n+1个原始左眼图片L[n+1]之间的插值左眼图片L1[n]。显示装置生成第n个原始右眼图片R[n]和第n+1个原始右眼图片R[n+1]之间的插值右眼图片R1[n]。
显示装置在显示插值左眼图片L1[n]的数据信号中选择在第一场显示的、用于表示左眼图片LE1[n]的数据信号并将其供给至第一组像素。显示装置在显示插值右眼图片R1[n]的数据信号中选择在第二场显示的、用于表示插值右眼图片RO1[n]的数据信号并将其供给至第二组像素。
显示装置在显示第n+1个原始左眼图片L[n+1]的数据信号中选择在第一场显示的、用于表示左眼图片LE[n+1]的数据信号并将其供给至第一组像素。显示装置在显示第n+1个原始右眼图片R[n+1]的数据信号中选择在第二场显示的、用于表示右眼图片(RO[n+1])的数据信号并将其供给至第二组像素。
显示装置在第一场EFD显示左眼图片LE[n]以及插值左眼图片LE1[n],在第二场OFD显示右眼图片RO[n]、插值右眼图片RO1[n]。然后,显示装置在第一场EFD显示左眼图片LE[n+1]和插值左眼图片(未图示),在第二场OFD显示右眼图片RO[n+1]和插值右眼图片(未图示)。显示装置通过重复如上所述的工作方式显示立体图像。
由于第一场的发光时间和第二场的发光时间在时间上存在区别,因此如图5所示,显示装置依次显示左眼图片LE[n]、右眼图片RO[n]、插值左眼图片LE1[n]、插值右眼图片RO1[n]、左眼图片LE[n+1]以及右眼图片RO[n+1]。
图6是插值频率为立体图像显示频率的2倍即240Hz时显示装置选择生成的插值图片以及原始图片以显示的方法示意图。
如图6所示,显示装置根据插值频率生成3张插值左眼图片L1[n]、插值左眼图片L2[n]、插值左眼图片L3[n]以及3张插值右眼图片R1[n]、插值右眼图片R2[n]、插值右眼图片R3[n]。此时,由于立体图像显示频率为120Hz,因此在单位时间1/60秒中显示的图片为4张。
显示装置在插值左眼图片和插值右眼图片中选择插值右眼图片RO1[n]、插值左眼图片LE2[n]以及插值右眼图片RO3[n],依次显示左眼图片LE[n]、插值右眼图片RO1[n]、插值左眼图片LE2[n]、插值右眼图片RO3[n]以及左眼图片LE[n+1]。虽然未在图6中示出,但是在左眼图片LE[n+1]之后以相同的方式显示插值右眼图片RO1[n+1]。
下面,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说明根据延接发光模式显示立体图像的方法。延接发光模式是用于在区分成在第一场显示的多个像素以及在第二场显示的多个像素的两个块隔着时差发光时,防止由时差引起的运动伪影(motion artifact)的发光模式。
图7是现有的显示装置中会发生的运动伪影示意图。运动伪影是在面板内的像素设置图案被可视化的现象。如图7所示,如果第一场以及第二场的像素设置分别被可视化,则会发生如图7所示的运动伪影,所述运动伪影是根据两个组的设置各个组的块边缘看起来像被错开的现象。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运动伪影,使用了生成插值图片并将其插入在原始图片之间的发光模式。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不使用插值图片,而是以延接发光模式防止运动伪影。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根据延接发光模式显示立体图像时该驱动方法的示意图。
延接发光模式中,在第一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1FE`[n]_4以及与所述帧发光期间1FE`[n]_4相邻的第二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1FO`[n]_4显示第n个原始左眼图片L[n],在第一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2FE`[n]_4以及与所述帧发光期间2FE`[n]_4相邻的第二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2FO`[n]_4显示第n个原始右眼图片R[n]。
第n个原始左眼图片L[n]中在第一场的发光期间1FE`[n]_4显示的部分为左眼图片LE[n]、在第二场的发光期间1FO`[n]_4显示的部分为左眼图片LO[n]。结合发光期间1FE`[n]_4在第一组像素显示的左眼图片LE[n]和发光期间1FO`[n]_4在第二组像素显示的左眼图片LO[n],则得到原始左眼图片L[n]。
同理,第n个原始右眼图片R[n]中在第一场的发光期间2FE`[n]_4显示的部分为右眼图片RE[n]、在第二场的发光期间2FO`[n]_4显示的部分为右眼图片RO[n]。结合发光期间2FE`[n]_4在第一组像素显示的右眼图片RE[n]和发光期间2FO`[n]_4在第二组像素显示的右眼图片RO[n],则得到原始右眼图片R[n]。
图8中以箭头显示了快门眼镜的左眼和右眼分别开闭的时间点。在时间点ST11以及时间点ST13开启左眼、关闭右眼;在时间点ST12开启右眼、关闭左眼。
图9是显示装置根据延接发光模式选择原始左眼图片以及原始右眼图片的方法示意图。
如图9所示,显示装置对显示第n个原始左眼图片L[n]的数据信号进行划分,并且向第一组像素传输显示左眼图片LE[n]的数据信号、向第二组像素传输显示左眼图片LO[n]的数据信号。显示装置在第一场以及第二场的一个帧中的发光期间分别显示左眼图片LE[n]以及左眼图片LO[n]。
显示装置对显示第n个原始右眼图片R[n]的数据信号进行划分,并且向第一组像素传输显示右眼图片RE[n]的数据信号、向第二组像素传输显示右眼图片RO[n]的数据信号。显示装置在第一场以及第二场的一个帧(显示左眼图片的帧的下一个帧)中的发光期间分别显示右眼图片RE[n]以及右眼图片RO[n]。
显示装置以相同的方式显示第n+1个原始左眼图片L[n+1]以及原始右眼图片R[n+1]。
下面,对显示装置显示平面图像时的工作方式进行说明。
图10是根据等间距发光模式显示平面图像时该驱动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平面图像显示频率为120Hz时的情况,即一秒内在第一场显示120帧、在第二场显示120帧。
图10是1/60秒期间内显示的图片的示意图。从外部输入至显示装置的图像信号为显示平面图像的信号时,平面图像信号在1秒内包括60张原始平面图片。
从而,显示装置在一秒内除了60个原始平面图片之外,还可以显示180个插值平面图片。即,两个原始平面图片之间还可以显示三个插值平面图片。为了在两个原始平面图片之间生成三个插值平面图片,插值频率应至少为平面图像显示频率的2倍。
如图10所示,单位时间(1/60秒)T3中根据120Hz的平面图像显示频率显示的图片为4张。即,单位时间T3包括4个帧的发光期间。单位时间T3区分为期间T31和期间T32,其中在期间T31内显示原始平面图片和插值图片、在期间T32内显示两个插值图片。
在期间T31,在第一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1FE``[n]_4显示第n个平面图片FE[n],在第二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1FO``[n]_4显示插值图片FO1[n]。
在期间T32,在第一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2FE``[n]_4显示插值图片FE2[n],在第二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2FO``[n]_4显示插值图片FO3[n]。
插值图片FO1[n]、插值图片FE2[n]以及插值图片FO3[n]是第n个原始平面图片和第n+1个原始平面图片之间的插值图片。
图11是插值频率为240Hz时显示装置选择在原始平面图片之间生成的插值图片以进行显示的方法示意图。
显示装置在显示第n个原始平面图片F[n]的数据信号中选择在第一场显示的、用于表示平面图片FE[n]的数据信号并将其供给至第一组像素。
显示装置在第n个原始平面图片F[n]以及第n+1个原始平面图片F[n+1]之间生成三个插值图片,即插值图片F1[n]、插值图片F2[n]以及插值图片F3[n]。
显示装置在显示插值图片F1[n]的数据信号中选择在第二场显示的、用于表示插值图片FO1[n]的数据信号并将其供给至第二组像素。然后,显示装置在显示插值图片F2[n]的数据信号中选择在第一场显示的、用于表示插值图片FE2[n]的数据信号并将其供给至第一组像素。显示装置在显示插值图片F3[n]的数据信号中选择在第二场显示的、用于表示插值图片FO3[n]的数据信号并将其供给至向第二组像素。
显示装置在第一场EFD显示平面图片FE[n]以及插值图片FE2[n],在第二场OFD显示插值图片FO1[n]以及插值图片FO3[n]。然后,显示装置在第一场EFD显示平面图片FE[n+1]以及插值图片(未图示),在第二场OFD显示两个插值图片(未图示)。显示装置通过重复如上所述的工作方式以显示平面图像。
由于第一场的发光时间和第二场的发光时间在时间上存在区别,因此如图11所示,显示装置依次显示平面图片FE[n]、插值图片FO1[n]、插值图片FE2[n]、插值图片FO3[n]以及平面图片FE[n+1]。
图12是按照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延接发光模式显示平面图像时该驱动方法的示意图。
延接发光模式中,在第一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1FE```[n]_4以及与所述帧发光期间1FE```[n]_4相邻的第二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1FO```[n]_4显示第n个原始平面图片F[n]。在第一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2FE```[n]_4以及与所述帧发光期间2FE```[n]_4相邻的第二场的一个帧发光期间2FO```[n]_4显示插值图片F1[n]。
在第一场的发光期间1FE```[n]_4中显示第n个原始平面图片F[n]中的平面图片FE[n],在第二场的发光期间1FO```[n]_4中显示所述第n个原始平面图片F[n]中的平面图片FO[n]。
在第一场的发光期间2FE```[n]_4中显示插值图片F1[n]中的插值图片FE1[n],在第二场的发光期间2FO```[n]_4中显示所述插值图片F1[n]中的插值图片FO1[n]。
图13是显示装置根据延接发光模式选择原始平面图片以及插值图片的方法示意图。
图13中插值频率为120Hz,在原始平面图片F[n]和原始平面图片F[n+1]之间生成一个插值图片F1[n]。
如图13所示,显示装置对显示第n个原始平面图片F[n]的数据信号进行划分,并且向第一组像素传输显示平面图片FE[n]的数据信号、向第二组像素传输显示平面图片FO[n]的数据信号。显示装置在第一场以及第二场的一个帧中的发光期间分别显示平面图片FE[n]以及平面图片FO[n]。
显示装置对显示插值图片F1[n]的数据信号进行划分,并且向第一组像素传输显示插值图片FE1[n]的数据信号、向第二组像素传输显示插值图片FO1[n]的数据信号。显示装置在第一场以及第二场的一个帧中的发光期间分别显示插值图片FE1[n]以及插值图片FO1[n]。
显示装置对显示第n+1个原始平面图片F[n+1]的数据信号进行划分,并且向第一组像素传输显示平面图片FE[n+1]的数据信号、向第二组像素传输显示平面图片FO[n+1]的数据信号。
显示装置根据这种方式显示原始平面图片以及插值图片。
虽然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将立体图像显示频率以及平面图像显示频率设定为120Hz、将插值频率设定为120Hz或者240Hz,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为了降低由显示装置包含的驱动部的成本,将立体图像显示频率以及平面图像显示频率设为60Hz时,也可以适用相同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一秒内显示的图片的数量将变为一半。具体地,如果期间T1、期间T2以及期间T3成为1/60秒而不是1/120秒,其他期间也成为上述说明中的期间的2倍,则成为显示频率为60Hz时的实施例。
并且,根据50Hz(PAL制式)的单位频率而不是上述的60Hz(NTSC制式)的单位频率时,也只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期间发生了变化,驱动原理则相同。
下面,参考图14等,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对电源线、传输补偿控制信号的控制线等的排列进行详细说明。
图14是根据图2A所示的水平线排列方法时电源线和单位区域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如图14所示,以从左向右的移动方向(下面,称为“水平方向”)排列多个第一电源线VDDEV以及多个第二电源线VDDOV。为了区别各个第一电源线VDDEV,连同数字和“VDDEV”表示多个第一电源线VDDEV;为了区别各个第二电源线VDDOV,连同数字和“VDDOV”表示多个第二电源线VDDOV。
如图14所示,以从上到下的移动方向(下面,称为“垂直方向”)排列多个第一电源线VDDEH以及多个第二电源线VDDOH。为了区别各个第一电源线VDDEH,连同数字和“VDDEH”表示多个第一电源线VDDEH;为了区别各个第二电源线VDDOH,连同数字和“VDDOH”表示多个第二电源线VDDOH。
并且,为了在多个第一电源线中区分以水平方向形成的第一电源线和以垂直方向形成的第一电源线,以“V”或者“H”予以表示。同理,为了在多个第二电源线中区分以水平方向形成的第二电源线和以垂直方向形成的第二电源线,以“V”或者“H”予以表示。
另外,为了区别向在第一场EFD发光的第一组像素供给电源电压VDD的电源线和向在第二场OFD发光的第二组像素供给电源电压VDD的电源线,以“E”或者“O”予以表示。
如图14所示,多个第一电源线,即第一电源线VDDEV1至第一电源线VDDEV4,分别与多个第一电源线,即第一电源线VDDEH1、第一电源线VDDEH2交叉,且在交叉处互相连接,从而排列成网状结构。多个第二电源线,即第二电源线VDDOV1至第二电源线VDDOV3,分别与多个第二电源线,即第二电源线VDDOH1至第二电源线VDDOH3交叉,且在交叉处互相连接,从而排列成网状结构。
排列于第一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电源线VDDEH1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H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三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电源线VDDEH2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H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排列于第二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电源线VDDOH2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H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电源线VDDOH3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H3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多个第一电源线以及多个第二电源线分别通过连接电极与对应的多个单位区域连接。
图15是根据图2A所示的水平线排列方法时电源线和单位区域之间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与图14相比,多个第一电源线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多个第二电源线之间的连接关系相同。
排列于第一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电源线VDDEV1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二列以及第三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电源线VDDEV2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四列以及第五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电源线VDDEV3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3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电源线VDDEV4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4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排列于第一列以及第二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电源线VDDOV1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V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三列以及第四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电源线VDDOV2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V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五列以及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电源线VDDOV3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V3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图16是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A所示时以垂直方向排列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的示意图。
如图16所示,分别互相交替地设置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的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即第一控制信号线CEH1、第一控制信号线CEH2以及传输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的多个第二控制信号线,即第二控制信号线COH1、第二控制信号线COH2。图16所示的设置是分别交替地设置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以及多个第二控制信号线的一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排列于第一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H1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H1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三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H2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H2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
排列于第二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1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H1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2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H2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
图17是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A所示时以水平方向排列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的示意图。
如图17所示,分别互相交替地设置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的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即第一控制信号线CEV1至第一控制信号线CEV4以及传输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的多个第二控制信号线,即第二控制信号线COV1至第二控制信号线COV3。图17所示的设置是分别交替地设置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以及多个第二控制信号线的一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排列于第一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1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1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二列以及第三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2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2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四列以及第五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3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3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4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4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
排列于第一列以及第二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1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V1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三列以及第四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2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V2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五列以及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3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V3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
接下来,参考图18等说明根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图2C所示的1×1点(DOT)方式排列有多个第一单位区域E以及多个第二单位区域O的显示面板中电源线以及控制信号线的设置。
图18是根据图2C所示的1×1点阵方式排列方法时电源线和单位区域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如图18所示,以水平方向排列多个第一电源线,即第一电源线VDDEV1至第一电源线VDDEV4,以及多个第二电源线,即第二电源线VDDOV1至第二电源线VDDOV3。并且,以垂直方向排列多个第一电源线,即第一电源线VDDEH1、第一电源线VDDEH2,以及多个第二电源线,即第二电源线VDDOH1至第二电源线VDDOH3。
如图18所示,多个第一电源线,即第一电源线VDDEV1至第一电源线VDDEV4,分别与多个第一电源线,即第一电源线VDDEH1、第一电源线VDDEH2交叉,且在交叉处互相连接,从而排列成网状结构,即与图14相同。同理,多个第二电源线,即第二电源线VDDOV1至第二电源线VDDOV3,分别与多个第二电源线,即第二电源线VDDOH1至VDDOH3交叉,且在交叉处互相连接,从而排列成网状结构,即与图14相同。
排列于第一行以及第二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电源线VDDEH1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H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三行以及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电源线VDDEH2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H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排列于第一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电源线VDDOH1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H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二行以及第三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电源线VDDOH2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H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电源线VDDOH3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H3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多个第一电源线以及多个第二电源线通过连接电极分别与对应的多个单位区域连接。多个连接电极按照1×1点阵方式,根据上方向以及下方向中对应的单位区域的位置,向一方向延伸。由于在1×1点阵方式中对应的多个单位区域以电源线为准以之字形(zigzag)排列,因此多个连接电极交替地形成在上方向或者下方向。
图19是根据图2C所示的1×1点阵方式排列方法时电源线和单位区域之间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与图14相比,多个第一电源线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多个第二电源线之间的连接关系相同。
排列于第一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电源线VDDEV1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二列以及第三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电源线VDDEV2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四列以及第五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电源线VDDEV3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3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电源线VDDEV4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4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排列于第一列以及第二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电源线VDDOV1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V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三列以及第四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电源线VDDOV2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V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五列以及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电源线VDDOV3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V3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多个第一电源线以及多个第二电源线通过连接电极分别与对应的多个单位区域连接。多个连接电极按照1×1点阵方式,根据左方向以及右方向中对应的单位区域的位置,向一方向延伸。由于在1×1点阵方式中对应的多个单位区域以电源线为准以之字形排列,因此多个连接电极交替地形成在左方向或者右方向。
图20是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C所示时以水平方向形成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并且沿着垂直方向对其进行排列的示意图。
如图20所示,分别互相交替地设置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的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即第一控制信号线CEH1、第一控制信号线CEH2,以及传输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的多个第二控制信号线,即第二控制信号线COH1至第二控制信号线COH3。图20所示的设置是分别交替地设置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以及多个第二控制信号线的一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排列于第一行以及第二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H1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H1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三行以及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H2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H2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
排列于第一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1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H1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二行以及第三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2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H2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3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H3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
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以及多个第二控制信号线分别通过连接电极与对应的多个单位区域连接。多个连接电极按照1×1点阵方式,根据上方向以及下方向中对应的单位区域的位置,向一方向延伸。由于在1×1点阵方式中对应的多个单位区域以控制信号线为准以之字形(zigzag)排列,因此多个连接电极交替地形成在上方向或者下方向。
图21是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C所示时以垂直方向形成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并且沿着水平方向对其进行排列的示意图。
如图21所示,分别互相交替地设置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的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即第一控制信号线CEV1至第一控制信号线CEV4,以及传输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的多个第二控制信号线,即第二控制信号线COV1至第二控制信号线COV3。图21所示的设置是分别交替地设置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以及多个第二控制信号线的一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排列于第一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1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1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二列以及第三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2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2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四列以及第五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3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3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4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4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
排列于第一列以及第二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1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V1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三列以及第四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2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V2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五列以及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3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V3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
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以及多个第二控制信号线通过连接电极分别与对应的多个单位区域连接。多个连接电极按照1×1点阵方式,根据左方向以及右方向中对应的单位区域的位置,向一方向延伸。由于在1×1点阵方式中对应的多个单位区域以控制信号线为准以之字形排列,因此多个连接电极交替地形成在左方向或者右方向。
图22以及图23分别是多个单位区域,即单位区域E、单位区域O,根据图2B所示的排列方法排列时电源线和单位区域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与图14相比,多个第一电源线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多个第二电源线之间的连接关系相同。
如图22所示,排列于第一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从第一电源线VDDEV1向右方向延伸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电源线VDDEV1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三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电源线VDDEV2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五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电源线VDDEV3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3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排列于第二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电源线VDDOV1向右方向延伸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电源线VDDOV1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V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四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电源线VDDOV2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V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电源线VDDOV3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V3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与此不同,如图23所示,排列于第一行以及第二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电源线VDDEH1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H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三行以及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电源线VDDEH2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H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排列于第一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电源线VDDOH1向下方向延伸的连接电极与第二电源线VDDOH1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H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二行以及第三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电源线VDDOH2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电极与第二电源线VDDOH2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H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电源线VDDOH3向上侧方向延伸的连接电极与第二电源线VDDOH3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H3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图24是多个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B所示时以水平方向形成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并且沿着垂直方向对其进行排列的示意图。图24中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以及第二控制信号线与图20中的设置相同。
排列于第一行以及第二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从第一控制信号线CEH1向上下方向延伸而成的连接电极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H1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H1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三行以及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H2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H2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
排列于第一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1向下方向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1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H1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二行以及第三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2向上下方向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2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H2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3向上方向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3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H3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
图25是多个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B所示时以垂直方向形成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并且沿着水平方向对其进行排列的示意图。图25图示的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以及第二控制信号线与图21相同地设置。
排列于第一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1向右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1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1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三列以及第五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分别通过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2以及第一控制信号线CEV3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2以及第一控制信号线CEV3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
排列于第二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1向右方向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1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V1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四列以及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分别通过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2以及第二控制信号线COV3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V2以及第二控制信号线COV3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
图26以及图27分别是多个单位区域根据图2D所示的排列方法时电源线和单位区域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与图14相比,多个第一电源线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多个第二电源线之间的连接关系相同。
如图26所示,排列于第一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从第一电源线VDDEV1向右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电源线VDDEV1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二列以及第三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从第一电源线VDDEV2向右或者左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电源线VDDEV2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四列以及第五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从第一电源线VDDEV3向右或者左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电源线VDDEV3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3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从第一电源线VDDEV4向左形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电源线VDDEV4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V4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排列于第一列以及第二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电源线VDDOV1向右或者左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电源线VDDOV1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V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三列以及第四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电源线VDDOV2向右或者左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电源线VDDOV2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V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五列以及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电源线VDDOV3向右或者左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电源线VDDOV3连接,接收由第二电源线VDDOV3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与此不同,如图27所示,排列于第一行以及第二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从第一电源线VDDEH1向上下方向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电源线VDDEH1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H1供给的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三行以及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向上下方向形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电源线VDDEH2连接,接收由第一电源线VDDEH2供给的电源电压VDD。
排列于第一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电源线VDDOH1向下方向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电源线VDDOH1连接,从而接收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二行以及第三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电源线VDDOH2向上或者下方向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电源线VDDOH2连接,从而接收电源电压VDD。排列于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与从第二电源线VDDOH3向上方向延伸而成的第二电源线VDDOH3连接,从而接收电源电压VDD。
图28是多个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D所示时以水平方向形成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并且沿着垂直方向对其进行排列的示意图。图28中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以及第二控制信号线与图20相同地设置。
排列于第一行以及第二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从第一控制信号线CEH1向上下方向延伸而成的连接电极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H1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H1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三行以及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H2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H2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
排列于第一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1向下方向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1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H1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二行以及第三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2向上下方向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2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H2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四行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3向上方向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H3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H3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
图29是单位区域排列成如图2D所示时以垂直方向形成用于传输第一补偿控制信号以及第二补偿控制信号的信号线并且沿着水平方向对其进行排列的示意图。图29图示的多个第一控制信号线以及第二控制信号线与图21相同地设置。
排列于第一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1向右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1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1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二列以及第三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2向右或者左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2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2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四列以及第五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3向右或者左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3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3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排列于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E通过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4向左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一控制信号线CEV4连接,接收由第一控制信号线CEV4供给的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
排列于第一列以及第二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1向右或者左方向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1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V1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三列以及第四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2向右或者左方向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2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V2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排列于第五列以及第六列的多个单位区域O通过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3向右或者左延伸而成的多个连接电极与第二控制信号线COV3连接,接收由第二控制信号线COV3供给的第二补偿控制信号GCO。
以上,为了便于说明,仅说明了单位区域以4×6矩阵(matrix)排列的显示面板的一部分。在整体显示面板中电源线以及控制信号线根据如上所述的方式排列。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以示出的4×6矩阵为例能够充分理解以及实施其发明构思。
下面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具体构成。
图3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如图30所示,显示装置10包括:图像处理部100、时序控制部200、数据驱动部300、扫描驱动部400、电源控制部500、补偿控制信号部600以及显示部700。所述的显示面板不仅包括显示部700,而且还可以包括图像处理部100、时序控制部200、数据驱动部300、扫描驱动部400、电源控制部500以及补偿控制信号部600中的至少一个。
图像处理部100根据输入信号InS生成图像信号ImS以及同步信号。
若包括于输入信号InS的、显示图像的信号(下面称为图像源信号)为显示立体图像的信号,则图像处理部100将其区分为显示左眼图片的左眼图像信号以及显示右眼图片的右眼图像信号。
并且,图像处理部100根据立体图像显示频率以及插值频率,以图像源信号生成用于显示插值图片的插值图像信号。图像处理部100以帧为单位区分左眼图像信号,生成用于显示插值左眼图片的插值左眼图像信号,所述插值左眼图片是连续的、以帧为单位的左眼图像信号分别显示的左眼图片之间的中间图片。根据插值频率决定所生成的插值左眼图像信号的帧的数量。如上所述,若立体图像显示频率和插值频率相同,则生成一个帧的插值左眼图像信号;若插值频率为立体图像显示频率的2倍,则生成3个帧的插值左眼图像信号。
同理,图像处理部100以帧为单位区分右眼图像信号,生成用于显示插值右眼图片的插值右眼图像信号,所述插值右眼图片是连续的、以帧为单位的右眼图像信号分别显示的右眼图片之间的中间图片。根据插值频率决定所生成的插值右眼图像信号的帧的数量。若立体图像显示频率和插值频率相同,则生成一个帧的插值右眼图像信号;若插值频率为立体图像显示频率的2倍,则生成3个帧的插值右眼图像信号。
原始左眼图片对应于以帧为单位的左眼图像信号,原始右眼图片对应于以帧为单位的右眼图像信号。插值左眼图片L1[n]、插值左眼图片L2[n]、插值左眼图片L3[n]对应于以帧为单位的插值左眼图像信号;插值右眼图片R1[n]、插值右眼图片R2[n]、插值右眼图片R3[n]对应于以帧为单位的插值右眼图像信号。
图像处理部100根据所选择的场、垂直同步信号以及水平同步信号排列左眼图像信号、插值左眼图像信号、右眼图像信号以及插值右眼图像信号,从而生成图像信号ImS。图像处理部100从各个左眼图像信号、插值左眼图像信号、右眼图像信号以及插值右眼图像信号中提取根据所选择的场的信号。
若在第一场的发光期间显示左眼图像信号时,左眼图像信号中只提取与传输至第一组像素的数据信号对应的信号。根据与此相同的方式,从各个插值左眼图像信号、右眼图像信号以及插值右眼图像信号中只提取根据所选择的场的信号。图像处理部100根据垂直同步信号以帧为单位区分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所提取的信号,根据水平同步信号以各个像素行为单位区分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所提取的信号,从而对其进行排列。
具体地,根据如图4所示的等间距发光模式的图像信号ImS是根据同步信号将包括左眼图片LE[n]和插值左眼图片LE1[n]的图像信号、以及包括右眼图片RO[n]和插值右眼图片RO1[n]的图像信号排列的信号。由于其根据同步信号得以排列,因此,若图像信号ImS为串行信号时,图像信号ImS排列有显示左眼图片LE[n]、右眼图片RO[n]、插值左眼图片LE1[n]以及插值右眼图片RO1[n]的信号。
如果图像处理部100是延接发光模式、而不是等间距发光模式时,不生成插值图像信号。图像处理部100根据所选择的场、垂直同步信号以及水平同步信号排列左眼图像信号以及右眼图像信号,从而生成图像信号ImS。图像处理部100从各个左眼图像信号以及右眼图像信号中提取根据所选择的场的信号。
图像处理部100在左眼图像信号中区分与传输至第一组像素(第一场发光期间)的数据信号对应的信号以及与传输至第二组像素(第二场发光期间)的数据信号对应的信号。图像处理部100在右眼图像信号中区分与传输至第一组像素(第一场的发光期间)的数据信号对应的信号以及与传输至第二组像素(第二场的发光期间)的数据信号对应的信号。图像处理部100根据垂直同步信号以帧为单位区分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区分的信号、根据水平同步信号以各个像素行为单位区分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区分的信号,从而对其进行排列。
具体地,根据如图9所示的延接发光模式的图像信号ImS是根据同步信号将包括左眼图片LE[n]和左眼图片LO[n]的左眼图像信号、以及包括右眼图片RE[n]和右眼图片RO[n]的右眼图像信号排列的信号。由于其根据同步信号得以排列,因此,若图像信号ImS为串行信号时,图像信号ImS排列有显示左眼图片LE[n]、左眼图片LO[n]、右眼图片RE[n]以及右眼图片RO[n]的信号。
若图像源信号为显示平面图像的信号,则图像处理部100以帧为单位区分显示平面图像的图像源信号,并根据平面图像显示频率以及插值频率,以图像源信号生成显示插值图片的插值图像信号。
图像处理部100生成用于显示插值图片的插值图像信号,所述插值图片是连续的、以帧为单位的图像源信号显示的图片之间的中间图片。根据插值频率决定所生成的插值图像信号的帧的数量。如上所述,若平面图像显示频率和插值频率相同,则生成一个帧的插值图像信号;若插值频率为平面图像显示频率的2倍,则生成3个帧的插值图像信号。
原始平面图片对应于以帧为单位的平面图像信号,插值平面图片F1、插值平面图片F2、插值平面图片F3对应于以帧为单位的插值图像信号。
图像处理部100根据所选择的场、垂直同步信号以及水平同步信号排列平面图像信号以及插值图像信号,从而生成图像信号ImS。图像处理部100从各个平面图像信号以及插值图像信号中提取根据所选择的场的信号。
在第一场的发光期间显示平面图像信号时,在平面图像信号中至提取与传输至第一组像素的数据信号对应的信号。根据与此相同的方式,从插值图像信号中只提取根据所选择的场的信号。图像处理部100根据垂直同步信号以帧为单位区分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所提取的信号,根据水平同步信号以各个像素行为单位区分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所提取的信号,从而对其进行排列。
如图11所示,在等间距发光模式中插值频率为240Hz时,在连续的、以帧为单位的平面图像信号之间生成三个帧的插值图像信号。由于如图10所示在第一场的发光期间1FE``[n]_4显示以帧为单位的平面图像信号,因此在其中只提取显示与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由于在三个帧的插值图像信号中第一帧的插值图像信号被选择成第二场、下一个帧的插值图像信号被选择成第一场、再下一个帧的插值图像信号被选择成第二场,因此只提取用于显示与其相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图像处理部100根据垂直同步信号以及水平同步信号排列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所提取的信号,从而生成图像信号ImS。
如图13所示,在延接发光模式中插值频率为120Hz时,在连续的、以帧为单位的平面图像信号之间生成一个帧的插值图像信号。由于在图12中在第一场的发光期间1FE```[n]_4以及第二场的发光期间1FO```[n]_4显示以帧为单位的平面图像信号,因此将其仅区分为显示与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以及显示与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由于在第一场的发光期间2FE```[n]_4以及第二场的发光期间2FO```[n]_4显示一个帧的插值图像信号,因此将其区分为显示与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以及显示与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图像处理部100根据垂直同步信号以及水平同步信号排列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所区分的信号,从而生成图像信号ImS。
图像处理部100根据同步信号生成水平同步信号Hsync、垂直同步信号Vsync以及主时钟信号CLK。
由于立体图像显示频率或者平面图像显示频率为120Hz时,单位时间(1/60秒)中在显示部所发生的整体扫描为4次,因此垂直同步信号Vsync为240Hz。为了在扫描期间3中向第一组像素以及第二组像素中的某一整体像素传输数据信号,以必要的频率设定水平同步信号Hsync,其中该频率为根据一个帧期间中的扫描期间3而决定的频率。
具体地,如图2A所示,若对于每一行不存在混合设置第一组像素和第二组像素的情况,则扫描期间3中仅扫描所有扫描线中的一半即可。从而,将扫描期间3除以所有扫描线中的一半的数量,则得到各个扫描线所允许的扫描期间,从而也决定水平同步信号Hsync的频率。
但是,如图2B、2C以及2D所示,若对于每一行存在混合设置第一组像素和第二组像素的情况,则在扫描期间3中应扫描所有扫描线。从而,将扫描期间3除以所有扫描线的数量,则得到各个扫描线所允许的扫描期间,从而也决定水平同步信号Hsync的频率。
主时钟信号CLK可以是在包括于图像源信号中的、具有基本频率的时钟信号以及由图像处理部100根据需要适当地生成的时钟信号中的一种。
时序控制部200根据图像信号ImS、垂直同步信号Vsync、水平同步信号Hsync以及主时钟信号CLK生成第一驱动控制信号CONT1至第四驱动控制信号CONT4以及图像数据信号ImD。
时序控制部200根据垂直同步信号Vsync以帧为单位区分图像信号ImS、根据水平同步信号Hsync以扫描线为单位区分图像信号ImS,从而生成图像数据信号ImD,并将其与第一驱动控制信号CONT1一并传送至数据驱动部300。
数据驱动部300根据第一驱动控制信号CONT1对输入的图像数据信号ImD进行采样(sampling)并保持(holding),并且向多个数据线分别传输多个数据信号,即数据信号data[1]至数据信号data[m]。
扫描驱动部400根据第二驱动控制信号CONT2生成多个扫描信号,即扫描信号S[1]至扫描信号S[n],并且在扫描期间3传输至对应的扫描线。
电源控制部500根据第三驱动控制信号CONT3,将根据第一组像素以及第二组像素各自的重置期间1、补偿期间2、扫描期间3以及发光期间4决定的多个电源电压的电平,即第一电源电压EVDD的电平、第二电源电压EVSS的电平、第三电源电压OVDD的电平和第四电源电压OVSS的电平,供给至电源线。
补偿控制信号部600根据第四驱动控制信号CONT4,在第一组像素以及第二组像素各自的补偿期间2中决定补偿控制信号GCE、补偿控制信号GCO的电平,从而供给至控制信号线。
显示部700作为包括第一组像素以及第二组像素的显示区域,形成有多个数据线、多个扫描线、多个电源线以及多个控制信号线。其中,所述多个数据线传输有多个数据信号,即数据信号data[1]至数据信号data[n];所述多个扫描线传输有多个扫描信号,即扫描信号S[1]至扫描信号S[n]。
下面,参考图31等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具体工作方式。
根据多个电源电压所具有的电平的数量,即第一电源电压EVDD、第二电源电压EVSS、第三电源电压OVDD、第四电源电压OVSS所具有的电平的数量,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方式分为两种。所述两种方式是:多个电源电压,即第一电源电压EVDD、第二电源电压EVSS、第三电源电压OVDD、第四电源电压OVSS,分别具有两种电平的双电平(bi-level)驱动方式;以及在多个电源电压中,即在第一电源电压EVDD、第二电源电压EVSS、第三电源电压OVDD、第四电源电压OVSS中的第一电源电压EVDD和第三电源电压OVDD具有三种电平、第二电源电压EVSS和第四电源电压OVSS具有固定电平的三电平(tri-level)驱动方式。
首先,参考图31说明根据双电平驱动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工作方式。
图31是根据双电平驱动方式的两个电源电压、扫描信号、补偿控制信号以及数据信号示意图。
虽然图31图示的实施例在重置期间1之前还包括初始化期间,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其可以不包括初始化期间。
图31图示了第一场的一个帧期间中信号的波形。然而,第二场的一个帧期间中信号的波形也相同。参考图3A一并说明基于各个信号的像素的工作方式。
由于初始化期间是扫描信号S[1]至扫描信号S[n]由原来的高电平(high level)降低为低电平(low level)的期间,并且在此时数据信号data[1]至数据信号data[m]为高电平,因此驱动晶体管ETR被截止。在初始化期间,以特定电压初始化所有像素。由于在每个帧的运作开始之前具有初始化期间,因此消除了以前的帧的影响,在相同的条件下对所有像素执行补偿步骤以及输入数据信号步骤。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不受以前的帧的影响,因此可以防止驱动晶体管的初始工作状态因在以前的帧输入的数据信号而不同的现象。由此,其防止了由不同的初始状态引起的如残像现象、拖影现象、3D显示时左右视点之间的串扰(Crosstalk)等画面质量的劣化,并且使画面质量变得均匀。
在重置期间1,第二电源电压EVSS维持高电平12V;在重置期间1,多个数据信号,即数据信号data[1]至数据信号data[n],变成低电平0V,并维持预定期间RT1。
只有数据信号data[1]至数据信号data[n]的电压为低的时候,像素的驱动晶体管ETR以及驱动晶体管OTR的栅电压才会充分地下降,从而可以使驱动晶体管ETR以及驱动晶体管OTR让更多的电流通过。在重置期间1,将存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本身(intrinsic)的电容器的电压(通常,相比VSS高0V至3V左右)放电,以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E、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O的阳极电压与电源电压相同,即,使其与第一电源电压EVDD、第三电源电压OVDD相同。即,数据信号data[1]至数据信号data[n]的电压变成最小值,从而驱动晶体管ETR以及驱动晶体管OTR的电流驱动能力变得最大化,因此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降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电压。
在重置期间1,多个扫描信号的电平,即扫描信号S[1]至扫描信号S[n]的电平,至少在与期间RT1重叠有预定期间的期间应为低电平。如图31所示的、与重置期间1对应的3个块(block)期间可以是高-低-高电平、高-低-低电平、低-低-高电平以及低-低-低电平中的某一个,即其可以是HLH、HLL、LLH以及LLL中的某一个。重置期间1和补偿期间2之间存在预定的间隔(interval)PT1。重置期间1结束的时间点之后,第二电源电压EVSS降低至低电平0V。如果在重置期间1多个扫描信号,即扫描信号S[1]至扫描信号S[n],以低电平状态结束时,则多个扫描信号的电平,即扫描信号S[1]至扫描信号S[n]的电平,不发生变化。图31图示了多个扫描信号中的扫描信号S[i],即扫描信号S[1]至扫描信号S[n]中的扫描信号S[i]。
在补偿期间2的起始时间点,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降低为低电平,并且在补偿期间2维持低电平。多个数据信号,即数据信号data[1]至数据信号data[m]为高电平6V,第一电源电压EVDD维持低电平3V。
根据第一补偿控制信号GCE补偿晶体管ETH被导通,从而使驱动晶体管ETR成为二极管,并且将从第一电源电压EVDD减去驱动晶体管ETR的阈值电压的电压供给至驱动晶体管ETR的栅电极。此时,以与数据信号data[j]的电压和从第一电源电压EVDD减去阈值电压VTH的电压(EVDD-VTH)之间的差值相当的电压充电补偿电容器ECH。
在补偿期间2和扫描期间3之间存在预定的间隔PT2,间隔PT2中多个扫描信号,即扫描信号S[1]至扫描信号S[i],都变成高电平。
在扫描期间3多个扫描信号,即扫描信号S[1]至扫描信号S[n],依次变成低电平,从而导通开关晶体管ETS。开关晶体管ETS保持导通状态的期间将数据信号data[j]传输至补偿电容器ECH的另一电极与存储电容器ECS的一电极相遇的节点MD。
补偿电容器ECH的一电极与驱动晶体管ETR的栅电极连接并且处于浮动(floating)状态。根据存储电容器ECS以及补偿电容器ECH之间的容量比分配节点MD的电压变化量,分配给补偿电容器ECH的电压变化量ΔV反映在驱动晶体管ETR的栅电压。从而在扫描期间3驱动晶体管ETR的栅电压成为:第一电源电压EVDD(3V)-阈值电压VTH+电压变化量ΔV,即EVDD(3V)-VTH+ΔV。
若扫描期间3结束,则多个数据信号,即数据信号data[1]至数据信号data[m],变为高电平电压5V;扫描期间3和发光期间4之间存在预定的间隔PT3。
若开始发光期间4,则第一电源电压EVDD上升为高电平12V;多个扫描信号,即扫描信号S[1]至扫描信号S[n]也从高电平上升为更高的电平。若扫描信号S[i]上升为更高的电平,则开关晶体管ETS完全关断(full off),从而可以阻断会在发光期间4中发生的泄漏电流。由于直到发光期间4之前为止节点(node)MD的电压大约在数据线Dj的电压范围内,因此开关晶体管ETS两端的、漏-源(Drain-Source)之间的电压差异并不大。
假定在发光期间4的起始时间点第一电源电压EVDD上升,在电源电压EVDD上升的情况下,根据电容器ECS以及电容器ECH的耦合(coupling)作用,节点MD的电压和驱动晶体管ETR的栅电压将以相同的量提升。
例如,若第一电源电压EVDD从2V上升至12V,则节点MD的电压也会上升10V,因此开关晶体管ETS的漏-源电压也会以相同的量提升。由于普通的晶体管的泄漏电流通常与漏-源电压之间存在比例关系,因此增加了从节点MD流向数据线的泄漏电流。
从而,若将数据线Dj的电压至少提高至因耦合(coupling)而上升的节点MD电压的中间值左右,则降低了开关晶体管ETS的漏-源压降,从而可以降低泄漏电流。
例如,若在扫描期间数据信号的电压范围为1V至6V,则在紧跟的扫描期间节点MD的电压值也会是该范围内的值。若第一电源电压EVDD还上升10V,则节点MD的电压范围为11V至16V。在最坏的情况下,数据线Dj的电压为1V、节点MD的电压为16V,因此开关晶体管的漏-源电压达到15V。但是,若在发光期间4将数据线Dj的电压提高至13.5V,则在最坏的情况下漏-源电压只是2.5V。从而,可以将泄漏电流大约减少至1/6(2.5/15)。
由于提升了第一电源电压EVDD,因此驱动晶体管ETR发生由源电压和栅电压之间的差异而引起的驱动电流。由于在从驱动晶体管ETR的源电压(EVDD)(12V)减去栅电压(EVDD(3V)-VTH+ΔV)的电压中再减去阈值电压VTH,因此驱动晶体管ETR的驱动电流是与电压(9V-ΔV)的二次方对应的电流。即,不会由于驱动晶体管之间的阈值电压的偏差而产生由驱动电流之间的相同数据信号引起的偏差。
若发光期间4结束,则第一电源电压EVDD变成低电平3V且进入发光停止(Off)期间PT4。发光停止(Off)期间PT4作为下一个帧和当前帧之间的间隔,像素不会发光。
虽然在图31的实施例中以在第一场EFD发光的像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第二场OFD发光的像素同样以与其相同的方法发光。并且,作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的例子而列举电压电平也仅仅是一个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图32是根据双电平驱动方式时将第一场以及第二场与电源电压一并图示的图片。根据双电平驱动方式时可以使用一个电源电压而无需区分第二电源电压EVSS以及第四电源电压OVSS。
此时,第一场EFD的发光期间4和第二场OFD的重置期间1不得重叠,第二场OFD的发光期间4和第一场EFD的重置期间1不得重叠。
如图32所示,在第一场EFD的重置期间1以及第二场OFD的重置期间1第二电源电压EVSS为高电平,在其他区间第二电源电压EVSS为低电平。
然后,参考图33说明根据三电平驱动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工作方式。
图33是根据三电平驱动方式的两个电源电压、扫描信号、补偿控制信号以及数据信号示意图。与图31所示的双电平驱动方式相比,三电平驱动方式在重置期间1的第一电源电压EVDD的电平以及第二电源电压OVDD的电平与之不同,在其他期间则相同,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予以表示,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三电平驱动方式的重置期间1,第一电源电压EVDD为与在双电平驱动方式的重置期间1的第一电源电压EVDD相比更低的低电平,即为-3V。在三电平驱动方式的重置期间1,第二电源电压EVSS维持低电平0V,并且不会上升。
若第一电源电压EVDD变成-3V,则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E的阳极电压变成接近于-3V的低电压,从而执行重置(reset)步骤。
在重置期间1多个扫描信号的电平,即扫描信号S[1]至扫描信号S[n]的电平与重置步骤无关,因此可以是高电平或者低电平。
在重置期间1颠倒第一电源电压EVDD和第二电源电压EVSS的电压差。由此,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电压高于第一电源电压EVDD,从驱动晶体管的角度来看,阳极成为了源电极。由于驱动晶体管ETR、驱动晶体管OTR的栅电压大致与第一电源电压EVDD、第三电源电压OVDD相似,但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E、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O的阳极电压为与其相比高很多的电压,即为电源电压VSS+存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E、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O的0V至3V的电压,因此驱动晶体管ETR、驱动晶体管OTR的栅-源电压充分地成为负电压,从而导通驱动晶体管ETR、驱动晶体管OTR。此时,通过驱动晶体管ETR、驱动晶体管OTR流动的电流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E、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O的阳极流向第一电源电压EVDD、第三电源电压OVDD,最终直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E、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_O的阳极(anode)电压与第一电源电压EVDD、第三电源电压OVDD相同为止。
只是,由于不能以足够低的电压作为第一电源电压EVDD、第三电源电压OVDD,因此不能充分地降低驱动晶体管ETR、驱动晶体管OTR的栅电压。这种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在重置期间1将数据信号data[1]至数据信号data[m]的电压设定为低电压并且将扫描信号S[1]至扫描信号S[n]设定为低电平的方式降低栅电压。
图33中一并显示了数据信号成为低电压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如上所述,若第一电源电压EVDD足够低,则即使未将数据信号变更为低电平、且扫描信号全部为高电平也无妨。
在重置期间1,若完成重置步骤,则第一电源电压EVDD从-3V的低电平上升至3V的低电平。
图34以及图35是根据三电平驱动方式时将第一场、第二场与电源电压一并图示的示意图。由于第二电源电压EVSS以及第四电源电压OVSS不会被摆动(swing)、而是固定为恒定电平,因此在三电平驱动方式中也可以以相同的电压驱动第二电源电压EVSS以及第四电源电压OVSS。
如图34所示,由于第二电源电压EVSS不会被摆动(swing),因此第一场EFD的重置期间1以及补偿期间2可以与第二场OFD的发光期间4重叠、第二场OFD的重置期间1以及补偿期间2可以与第一场EFD的发光期间4重叠。
另外,如图35所示,第一场EFD的发光期间4和第二场OFD的发光期间可以重叠;扫描期间3小于一个帧期间的一半时也可以;由于存在第一场EFD以及第二场OFD的发光期间4重叠的期间,因此可减少运动伪影、并且可以最大化发光时间。
以上,说明了使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区分为第一场以及第二场的显示装置工作的方法。根据如上所述的驱动方法,可以减少运动伪影,并且尽可能地确保发光时间,从而可以实现对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装置的大型化。
以上针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并不限于此。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利用权利要求中所定义的本发明的基本概念所进行的多种变形以及修改形态亦属于本发明所要保护的权利范围内。

Claims (22)

1.一种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具有多个像素,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扫描期间多个数据信号被传输至所述多个像素中的第一组像素;
在与所述第一扫描期间相邻的第一发光期间,所述第一组像素根据所写入的数据信号同时发光;
在第二扫描期间,多个数据信号被传输至所述多个像素中的、与所述第一组像素不同的第二组像素;以及
在与所述第二扫描期间相邻的第二发光期间,所述第二组像素根据所写入的数据信号同时发光;
其中,包括多个第一帧的第一场与包括多个第二帧的第二场在时间上被区分,每个所述第一帧包括所述第一扫描期间以及所述第一发光期间,每个所述第二帧包括所述第二扫描期间以及所述第二发光期间,以及
其中,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不同,所述第一期间为自一个所述第一帧的第一扫描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起至第一发光期间开始的时间点为止,所述第二期间为自与所述一个第一帧相邻的所述第二帧的第二扫描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起至第二发光期间开始的时间点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场被同步于针对所述第一场移动预定期间的时间点,从而被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时间上与所述多个第一帧中的一个第一帧相邻的第二帧从所述一个第一帧被移动所述预定期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发光期间和所述第二发光期间不重叠的范围内,所述第一期间比所述第二期间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被输入至所述显示装置的图像源信号显示立体图像时,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发光期间显示根据所述图像源信号的第一视点的图片;
在与所述第一发光期间相邻的第二发光期间显示根据所述图像源信号的、与所述第一视点不同的第二视点的图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图像源信号中以帧为单位区分第一视点的第一图像信号,在所述图像源信号中以帧为单位区分所述第二视点的第二图像信号;
在所述第一发光期间以及与所述第一发光期间相邻的第二发光期间区分显示所述以帧为单位的第一图像信号;以及
在所述第一发光期间的下一个第一发光期间以及与所述下一个第一发光期间相邻的第二发光期间区分显示所述以帧为单位的第二图像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生成按照以下顺序被排列的图像信号:表示在所述第一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第一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第二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第二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被顺序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被输入至所述显示装置的图像源信号显示平面图像时,还包括:
以帧为单位区分所述图像源信号;
生成一个帧的表示插值图片的插值图像信号,其中所述插值图片为由连续的、以帧为单位的平面图像信号显示的图片之间的中间图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场的一个帧的第一发光期间以及与所述第一场的一个帧相邻的第二场的帧的第二发光期间区分显示所述平面图像信号;
在所述第一场的下一个帧的第一发光期间以及所述第二场的下一个帧的第二发光期间显示所述一个帧的插值图像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生成按照以下顺序被排列的图像信号:表示在所述平面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平面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表示在所述一个以帧为单位的插值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一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以及表示在所述一个以帧为单位的插值图像信号中与所述第二组像素对应的数据信号的信号被顺序排列。
11.一种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多个像素,具有: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控制分别被供给至所述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多个驱动晶体管;以及
第一电源电压和第二电源电压,向所述多个像素供给驱动电压,其中,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第一场,具有:
第一重置期间,分别重置在所述多个像素中第一组像素的多个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电压;
第一补偿期间,分别补偿所述第一组像素的多个第一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第一扫描期间,传输与所述多个第一驱动晶体管分别对应的数据信号;以及
第一发光期间,所述多个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根据由所述多个第一驱动晶体管控制的多个驱动电流同时发光,以及
第二场,具有:
第二重置期间,分别重置在所述多个像素中第二组像素的多个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电压,所述第二组像素与所述第一组像素不同;
第二补偿期间,分别补偿所述第二组像素的多个第二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第二扫描期间,传输与所述多个第二驱动晶体管分别对应的数据信号;以及
第二发光期间,所述多个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根据由所述多个第二驱动晶体管控制的多个驱动电流同时发光,
其中,所述第一场包括由所述第一扫描期间以及所述第一发光期间构成的多个第一帧,所述第二场包括由所述第二扫描期间以及所述第二发光期间构成的多个第二帧,以及
其中,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不同,所述第一期间为自一个所述第一帧的第一扫描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起至第一发光期间开始的时间点为止,所述第二期间为自与所述一个第一帧相邻的所述第二帧的第二扫描期间结束的时间点起至第二发光期间开始的时间点为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被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在除所述第一发光期间之外的其他期间具有与所述第一发光期间不同的电压电平;
被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第二电源电压在所述第一补偿期间、所述第一扫描期间和所述第一发光期间具有与所述第一重置期间不同的电压电平。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被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在除所述第二发光期间之外的其他期间具有与所述第二发光期间不同的电压电平;
被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第二电源电压在所述第二补偿期间、所述第二扫描期间和所述第二发光期间具有与所述第二重置期间不同的电压电平。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期间和所述第二重置期间互相不重叠,
所述第二发光期间和所述第一重置期间互相不重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重置期间被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多个数据信号的电压为:
使驱动电流流过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电平,其中所述驱动电流在所述第二重置期间使所述第二组像素的阳极电压放电。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重置期间被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多个数据信号的电压为:
使驱动电流流过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电平,其中所述驱动电流在所述第一重置期间使所述第一组像素的阳极电压放电。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被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在所述第一重置期间、所述第一扫描期间以及所述第一发光期间分别具有相互不同的电平,所述第二电源电压维持恒定的电平。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补偿期间被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与在所述第一扫描期间供给至所述第一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被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在所述第二重置期间、所述第二扫描期间以及所述第二发光期间分别具有相互不同的电平。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补偿期间被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与在所述第二扫描期间供给至所述第二组像素的第一电源电压相同。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期间与所述第二重置期间、所述第二补偿期间以及所述第二扫描期间重叠;
所述第二发光期间与所述第一重置期间、所述第一补偿期间以及所述第一扫描期间重叠。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期间和所述第二发光期间重叠预定期间。
CN201710004226.2A 2011-03-29 2011-11-17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Active CN1066528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1-0028249 2011-03-29
KR1020110028249A KR101916921B1 (ko) 2011-03-29 2011-03-29 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CN201110365232.3A CN102737571B (zh) 2011-03-29 2011-11-17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65232.3A Division CN102737571B (zh) 2011-03-29 2011-11-17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52873A CN106652873A (zh) 2017-05-10
CN106652873B true CN106652873B (zh) 2020-04-24

Family

ID=460253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65232.3A Active CN102737571B (zh) 2011-03-29 2011-11-17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201710004226.2A Active CN106652873B (zh) 2011-03-29 2011-11-17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65232.3A Active CN102737571B (zh) 2011-03-29 2011-11-17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84799B2 (zh)
EP (3) EP2506240B1 (zh)
JP (2) JP2012208459A (zh)
KR (1) KR101916921B1 (zh)
CN (2) CN1027375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73466A1 (ja) * 2011-11-17 2013-05-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WO2013073467A1 (ja) 2011-11-17 2013-05-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KR101997792B1 (ko) 2011-11-18 2019-07-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화소,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KR101978808B1 (ko) 2012-08-28 2019-05-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TWI606418B (zh) * 2012-09-28 2017-11-21 輝達公司 圖形處理單元驅動程式產生內插的圖框之電腦系統及方法
KR101992339B1 (ko) * 2012-11-02 2019-10-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045546B1 (ko) * 2012-11-12 2019-12-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화소,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KR101944508B1 (ko) * 2012-11-20 2019-02-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표시장치의 신호 제어장치 및 신호 제어방법
CN102982741A (zh) * 2012-12-10 2013-03-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3d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2981339B (zh) * 2012-12-10 2016-12-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3d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3728752B (zh) * 2013-12-30 2016-03-3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改善显示3d影像发生闪烁的液晶显示器
KR102417120B1 (ko) 2015-01-21 2022-07-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CN106611579A (zh) * 2015-10-22 2017-05-03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内容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6611581A (zh) 2015-10-22 2017-05-03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内容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6611593A (zh) * 2015-10-22 2017-05-03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内容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6611580A (zh) * 2015-10-22 2017-05-03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内容显示方法及装置
KR102501656B1 (ko) * 2016-05-31 2023-02-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2547079B1 (ko) * 2016-12-13 2023-06-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CN106652806B (zh) * 2016-12-15 2019-02-26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屏配置电源确定方法和系统
US10672338B2 (en) * 2017-03-24 2020-06-02 Apple Inc.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with external compensation and anode reset
CN107331338B (zh) * 2017-08-28 2021-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KR102531413B1 (ko) * 2018-08-07 2023-05-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US11844252B2 (en) * 2019-03-29 2023-12-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JP7127212B2 (ja) * 2019-04-25 2022-08-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の向き設定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I738454B (zh) * 2019-08-20 2021-09-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陣列基板
KR20210027577A (ko) * 2019-08-28 2021-03-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KR20210127847A (ko) 2020-04-14 2021-10-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2102785B (zh) * 2020-10-15 2024-04-1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像素电路、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WO2024053105A1 (ja) * 2022-09-09 2024-03-14 シャープディスプレイ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3682A (en) * 1993-10-22 1997-05-27 Sony Corporation Stereoscopic coding system
JP2004120191A (ja) * 2002-09-25 2004-04-15 Sharp Corp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JP2004341263A (ja) * 2003-05-16 2004-12-02 Hitachi Ltd 自発光素子表示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647546A (zh) * 2002-04-09 2005-07-27 特格感官技术公司 立体视频序列编码系统和方法
CN1776795A (zh) * 2004-11-17 2006-05-24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01231821A (zh) * 2006-12-21 2008-07-30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01989405A (zh) * 2009-07-29 2011-03-23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1989403A (zh) * 2009-08-03 2011-03-23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16092A (ja) * 1988-06-16 1989-12-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立体表示装置
JP2003122303A (ja) * 2001-10-16 2003-04-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El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とその駆動方法
US7417648B2 (en) * 2002-01-07 2008-08-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lor flat panel display sub-pixel arrangements and layouts for sub-pixel rendering with split blue sub-pixels
KR20030090408A (ko) 2002-05-23 2003-11-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패시브 매트릭스 구조를 갖는 유기 el 디스플레이장치의 인터레이싱 스캔 방법
JP2004145278A (ja) 2002-08-30 2004-05-20 Seiko Epson Corp 電子回路、電子回路の駆動方法、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06520490A (ja) 2003-03-12 2006-09-0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エージングに対抗するためにタイミングに有効な光フィードバックを有する発光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表示装置
KR100515318B1 (ko) 2003-07-30 2005-09-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와 그 구동 방법
CA2490858A1 (en) * 2004-12-07 2006-06-07 Ignis Innovation Inc. Driving method for compensated voltage-programming of amoled displays
JP2006317696A (ja) * 2005-05-12 2006-11-24 Sony Corp 画素回路および表示装置、並びに画素回路の制御方法
EP1793366A3 (en) 2005-12-02 2009-11-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1211343B1 (ko) 2005-12-29 2012-12-1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JP2009109521A (ja) 2007-10-26 2009-05-21 Sony Corp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EP2400482A4 (en) 2009-02-19 2012-08-01 Panasonic Corp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PROCESS
JP5439913B2 (ja) 2009-04-01 2014-03-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10250111A (ja) * 2009-04-16 2010-11-04 Hitachi Ltd 時分割2眼立体視に対応した表示装置
JP2010256420A (ja) * 2009-04-21 2010-11-11 Sony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KR101056281B1 (ko) * 2009-08-03 2011-08-1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US8487981B2 (en) 2009-09-04 2013-07-16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2D/3D video
KR101125571B1 (ko) * 2010-02-05 2012-03-22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화소,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3682A (en) * 1993-10-22 1997-05-27 Sony Corporation Stereoscopic coding system
CN1647546A (zh) * 2002-04-09 2005-07-27 特格感官技术公司 立体视频序列编码系统和方法
JP2004120191A (ja) * 2002-09-25 2004-04-15 Sharp Corp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JP2004341263A (ja) * 2003-05-16 2004-12-02 Hitachi Ltd 自発光素子表示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776795A (zh) * 2004-11-17 2006-05-24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01231821A (zh) * 2006-12-21 2008-07-30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01989405A (zh) * 2009-07-29 2011-03-23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1989403A (zh) * 2009-08-03 2011-03-23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7571B (zh) 2017-03-01
JP6306099B2 (ja) 2018-04-04
EP2506589B1 (en) 2017-03-01
EP2506240A2 (en) 2012-10-03
KR101916921B1 (ko) 2018-11-09
EP2506240B1 (en) 2017-03-08
EP2506240A3 (en) 2012-12-05
US20120249615A1 (en) 2012-10-04
JP2016191940A (ja) 2016-11-10
EP2506589A2 (en) 2012-10-03
JP2012208459A (ja) 2012-10-25
US9584799B2 (en) 2017-02-28
EP2506241A3 (en) 2014-11-05
EP2506241A2 (en) 2012-10-03
KR20120110413A (ko) 2012-10-10
EP2506589A3 (en) 2012-11-28
CN106652873A (zh) 2017-05-10
CN102737571A (zh) 2012-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2873B (zh)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JP6784658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KR101570554B1 (ko) 입체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방법 및 입체 표시 장치
KR101279661B1 (ko) 입체 영상 표시장치와 그 전원 제어방법
EP2387023A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reof
KR101978808B1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US20120147000A1 (en) Stereopsis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KR20120133624A (ko) 화소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JP5990743B2 (ja)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US9947266B2 (en) Drive circuit,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KR101964078B1 (ko) 전기영동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이의 구동방법
KR20100073321A (ko) 입체 영상 시스템
KR20150077716A (ko)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