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10060B - 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10060B
CN106610060B CN201610540060.1A CN201610540060A CN106610060B CN 106610060 B CN106610060 B CN 106610060B CN 201610540060 A CN201610540060 A CN 201610540060A CN 106610060 B CN106610060 B CN 1066100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ink
lid
denso
head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400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10060A (zh
Inventor
金沃圭
金江衍
李元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501488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774109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610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100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100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100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4Cooling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0Mountings or securing means for detachabl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 fixed by friction, plugs or springs
    • H01L23/4093Snap-on arrangements, e.g. cl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本发明包括:压缩机,其压缩制冷剂;室外热交换器,其使所述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及电装单元,其控制使所述制冷剂循环的冷却循环,所述电装单元包括散热板,该散热板包括配置有用于冷却所述电装单元的冷却配管的一面及配置有紧固部的另一面,其中,所述冷却配管能够与所述散热板的所述一面接触。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由于可利用制冷剂来冷却电装单元,因此,能够防止设置于电装单元的控制构件的错误动作,并且能够防止空气调节器的故障。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器是一种根据用途及目的来使室内的空气保持最恰当状态的家用电器。例如,在夏天调节为凉爽的制冷状态,在冬天调节为使室内暖和的制热状态,此外,通过调节室内的湿度,调节室内的空气为宜人的清洁状态。
详细而言,空气调节器通过运行用于执行制冷剂的压缩、冷凝、膨胀及蒸发过程的制冷循环,来进行室内空间的制冷运转或者制热运转。
这样的空气调节器可根据室内机和室外机的分离与否,分为室内机和室外机分离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以及将室内机和室外机结合为一体的一体型空气调节器。室外机包括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室内机包括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
在制冷循环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另外,在制冷循环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另外,在所述室外机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驱动空气调节器的电装单元。所述电装单元包括多个控制构件。在驱动所述空气调节器的过程中,所述电装单元会产生很多热。所述电装单元放出的热的温度大致为70~80℃。
现有技术公开了如下申请。
申请号(申请日):韩国10-2007-0097001(2007.09.21)
发明名称: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根据如上所述的现有的空气调节器,在没有充分地冷却所述电装单元的情况下,会发生所述控制构件进行错误动作的现象。由此,产生以下问题:空气调节器的功能不能够充分执行,或者空气调节器产生故障。
为了冷却这样的电装单元采用以下方式:在电装单元的一侧配置热传导率高的基板,通过外部气体来实现热交换(散热器,heat-sink)。
但是,这样的散热方式在外部气体的温度非常高(作为一例,大致50℃)的地域,散热方式的效果受到限制。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近公开了以下技术:在所述电装单元的一侧设置有在制冷循环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装置,通过在制冷剂与电装单元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使电装单元冷却。作为一例,所述冷却装置可包括制冷剂配管。
另外,为了提高热传递的效率,需要将所述电装单元紧贴于所述冷却装置,但是存在以下问题:在组装室外机时难以紧固,并且因冷却装置的移动导致电装单元受损。
此外,在需要对所述电装单元修理或者更换室外机的驱动部的情况下,存在以下操作上的繁琐性问题:在排出所有制冷剂之后,再除去所述冷却装置或者制冷剂配管,当结束修理或更换的作业时,需要重新组装所述冷却装置或者制冷剂配管,并且重新填充制冷剂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能够通过改善散热部和电装单元的紧固结构来有效地冷却电装单元。
此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能够方便地将冷却配管从电装单元分离。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其能够减少压缩机所需要的动力。
此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在没有另外的加热源的情况下,也能够对蒸发的制冷剂进行加热。
根据这样的本发明,可包括:固定引导件,其介入于散热元件和电装基板之间,将所述散热元件固定于散热板和所述电装基板之间;紧固构件,其包括插入于紧固部的螺纹部及直径形成为比所述螺纹部大的头部,所述紧固构件从所述电装基板的后方向所述散热板侧紧固,所述散热元件紧贴于所述散热板的背面并固定。
所述固定引导件还可包括:收容部,其收容所述散热元件的元件主体及紧固构件的头部;收容凸起,其支撑所述元件主体的侧面;支架,其形成所述元件主体的电极;散热部,其排出所述元件主体的热。
此外,可包括将所述固定引导件固定于所述电装基板或者所述散热板的多个固定部。
此外,包括盖,该盖可分离地紧固于所述散热板的一表面,并且对所述冷却配管向所述散热板施压,当所述盖从所述散热板分离时,所述制冷剂配管可以从所述散热板隔开。
此外,还包括紧固构件,其使所述盖紧固于所述散热板,并且包括螺纹部及头部,所述盖包括第二贯通部,该第二贯通部形成为比第一贯通部和所述第一贯通部的大小大,并且从所述第一贯通部延伸,所述第二贯通部的大小比所述头部的大小大。
此外,所述盖可以向第一贯通部和第二贯通部延伸的方向滑移,当所述头部位于与所述第二贯通部相对应的位置时,所述盖可以向前方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电装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电装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电装单元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固定引导件的前表面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固定引导件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8至图10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散热部的分离的情况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思想不限于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与本发明的思想相同的思想范围内,可以容易作出其他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内部结构的图。
参照图1及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外机1,其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机(未图示),其配置在室内空间,调节室内空气。
所述室外机1包括机壳10,该机壳10形成外观,并且内装有多个构件。所述机壳10包括:吸入部(未图示),其吸入室外空气;排出部12,其使被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后排出。所述排出部12形成在所述机壳10的前方。
所述机壳10的内部设置有后述的压缩机21、气液分离器22、油分离器23、室外热交换器31以及室外风扇32。
所述压缩机21、气液分离器22、油分离器23、室外热交换器31以及室外风扇32可设置在构成所述室外机1的底面的基部的上侧。
此外,在所述机壳1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引导在所述室外机1循环的制冷剂的多个制冷剂配管24。所述制冷剂配管24与经过后述的散热部100的冷却配管115连通。
此外,在所述机壳10的内侧面设置有可分离地结合于所述机壳10的电装单元200。作为一例,所述电装单元200可分离地结合在所述室外机的后方表面的上侧。
此外,在所述机壳10的内侧面还可包括用于紧固电装单元200的电装面板205,所述电装单元200可分离地紧固于所述电装面板205。关于所述冷却配管115及电装单元200的结构,参照附图在后面叙述。
所述机壳10还可包括室外机盖11。所述室外机盖11可以选择性地开放所述室外机1的内部结构,通过开放室外机盖11,所述电装单元200可以露出于外部,管理人员可以对露出的电装单元200进行设置和维修。
所述室外机盖11可以以开放所述室外机的至少一面的方式形成,作为一例,所述室外机盖11以使前部面和侧面开放的方式形成为圆弧形。
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1包括:压缩机21,其压缩制冷剂;油分离器23,其配置在多个所述压缩机21的出口侧,用于从由多个所述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油。
在所述油分离器23的出口侧设置有流动转换部26,该流动转换部26将从所述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室外热交换器31或者室内机(未图示)。作为一例,所述流动转换部26可包括四通阀。
所述流动转换部26与第一连接配管27、第二连接配管28以及第三连接配管29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配管27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配管28与所述气液分离器22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配管29与所述室内机(未图示)连接。
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制冷剂从所述流动转换部26经由所述第一连接配管27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1。另外,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制冷剂从所述流动转换部27经由所述第三连接配管29向室内机(未图示)的室内热交换器侧流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1使外部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所述空气调节器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发挥冷凝器的功能,在所述空气调节器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发挥蒸发器的功能。
在所述空气调节器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经过了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1的制冷剂经过冷却配管115。即,所述冷却配管115可以以制冷运转为基准而配置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1的出口侧。
在所述冷却配管115流动的制冷剂使紧固于所述散热部100的电装单元200冷却。对所述散热部100及电装单元200,在后面详细说明。
经过了所述散热板110的制冷剂经过设置于冷却配管115的出口侧的主膨胀阀34、电子膨胀阀。在进行制冷运转时,由于所述主膨胀阀31完全被开放,因此不执行制冷剂的减压作用。
经过了所述膨胀阀31的制冷剂经由室内机连接配管36向室内机流动,从室内热交换器(未图示)蒸发的制冷剂经由室内机连接配管36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的制冷剂经由第三连接配管29向流动转换部26流入,并从流动转换部26经由第二连接配管28流出。并且,经过了所述流动转换部26的制冷剂向气液分离器22流动。所述气液分离器22是在制冷剂流入所述压缩机21之前分离出气体状制冷剂的结构。分离出的气体状制冷剂流入所述压缩机21。
图3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电装单元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电装单元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电装单元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固定引导件的前面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固定引导件的背面的立体图。
参照图4至图7,本发明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1可包括用于冷却所述电装单元200的散热部100。
所述散热部100至少包括以下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即:散热板110,其接收来自所述电装单元200的热并放热;冷却配管115,用于使所述散热板110冷却的制冷剂在所述冷却配管115中流动;配管安装部111,其设置于所述散热板110的一面,以收容所述冷却配管115;多个紧固部112、113,其用于固定所述散热板110;盖120,其使所述冷却配管115固定于所述散热部110。
所述散热板110吸收所述电装单元200的热,并向经由所述冷却配管115的制冷剂放热。详细而言,所述散热板110可形成为热传导率高的金属或者热传导性塑料(heattrasmittable plastic)。所述热传导性塑料可理解为如同以下的材料:同时包括塑料所具有的性质以及金属和陶瓷所具有的性质的材料,所述塑料具有重量小、设计自由、热膨胀系数低的性质;所述金属和陶瓷具有热传递的性质。作为一例,所述散热板110可包括作为金属材料的铝。
作为另一例,所述散热板110包括作为所述热传导性塑料的聚合乙烯的聚乙烯(-[CH2CH2]n-)以及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所述热传导性塑料与一般的塑料的热传导率相比,具有100倍以上的热传导率。
所述冷却配管115可以从所述制冷剂配管24延伸,经过了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1的制冷剂可以在所述冷却配管115中流动。详细而言,所述冷却配管115包括:第一冷却配管115a,其引导制冷剂向一个方向流动;第二冷却配管115b,其引导制冷剂向另一方向流动。并且,所述冷却配管115还包括结合于所述第一冷却配管115a和第二冷却配管115b之间的切换配管115c。为了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所述切换配管115c可形成为圆弧或者弯曲。
所述第一冷却配管115a和所述第二冷却配管115b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延伸,通过这样的第一冷却配管115a和第二冷却配管115b的结构,可理解为:所述冷却配管构成为两个列。所述电装单元200所产生的热大致为70~80℃,经过了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1的制冷剂的温度大致为30℃,因此制冷剂能够有效地冷却所述电装单元200。
经过了所述冷却配管111的制冷剂向所述膨胀阀34流动。所述配管安装部111可形成在所述散热板110的前面,并且可形成为与所述冷却配管115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以便收容所述冷却配管115的至少一部分。其中,前面或者前方,是指以室外机为基准时形成有排出口的方向。
所述配管安装部111的形状可以与所述冷却配管115的延伸方向相对应。作为一例,在所述冷却配管115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情况下,所述配管安装部111包括沿上下方向上凹陷的槽。作为其他例,在所述冷却配管115沿横向延伸的情况下,所述配管安装部111包括沿横向上凹陷的槽。
所述配管安装部111从所述散热板110的一侧端部到另一侧端部凹陷并延伸。因此,所述冷却配管115从所述散热板110的一侧到另一侧长地延伸,所述冷却配管115的至少一部分安装于所述配管安装部111。
此外,所述配管安装部111可以构成为多个列,以与所述冷却配管115的列的数量相对应。详细而言,所述配管安装部111包括多个收容部。多个所述收容部包括第一收容部111a及第二收容部111b。所述第一收容部111a和所述第二收容部111b以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115a及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115b相对应的方式平行延伸。
如图4所示,第一收容部111a及第二收容部111b可以配置为彼此隔开。
此外,配管安装部111的凹陷形状可具有与所述冷却配管115的外表面相对应的形状。作为一例,在所述冷却配管115为圆形配管的情况下,所述配管安装部的凹陷形状可以以具有与所述冷却配管115的曲率相对应的曲率的方式弯曲。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冷却配管115及配管安装部111的形状不限于圆形,只要能够使接触面最大化,就可以是任意形状。
所述紧固部112、113、114包括向所述散热板110的内侧凹陷的槽或孔。并且,所述紧固部112、113的直径分别与所述紧固构件130、230的螺纹部的外径相对应。此外,所述紧固部112、113、114的内侧可形成有与形成在所述紧固构件130、230、231的外周面的螺纹相对应的螺纹。
所述紧固部112、113、114包括盖紧固部112、散热元件紧固部113以及固定引导件紧固部114。更加详细而言,所述盖紧固部112形成在所述散热板110的前部面,并且可供盖紧固构件130插入。所述盖120可通过所述盖紧固构件130与所述散热板110结合。
另外,所述散热元件紧固部113形成在所述散热板110的背面,并且可供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插入。所述散热元件210可通过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与所述散热板110结合。
另外,所述固定引导件紧固部114形成在所述散热板110的背面,并且可供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插入。后述的固定引导件210可通过所述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与所述散热板110结合。在下面,对所述散热元件紧固部113、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固定引导件紧固部114以及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进行详细说明。
所述盖紧固部112可位于第一配管安装部111a和第二配管安装部111b之间。作为一例,所述盖紧固部112可以彼此隔开设置有多个。并且,所述盖120紧固于所述散热板110的前部面,并将所述冷却配管115固定于所述散热板110。
更加详细而言,所述盖120通过所述盖紧固部112与盖紧固构件130的结合来紧固于所述散热板110,此时,所述冷却配管115位于所述盖120与所述散热板110之间。通过这样的配置,所述冷却配管115的至少一部分以能够与所述散热板110接触的方式配置。
所述盖120可形成为包裹所述散热板110的前部面及侧面,从上侧观察时,形成为以“匚”字弯曲的板状。详细而言,所述盖120包括:盖主体120a,其形成前部面,并且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侧面部120b,其从所述盖主体120a的两侧向后方延伸。
所述盖主体120a包括所述盖紧固构件130通过的盖贯通部122。所述盖紧固构件130贯通所述盖贯通部122。所述盖120通过所述盖紧固构件130与所述散热板110结合。
所述盖紧固构件130包括有头螺丝(headed screws),该有头螺丝(headedscrews)包括头部130a和形成有螺纹的螺纹部130b。所述头部130a大致形成为半球形状,并且形成有能够与工具结合的结合槽。所述螺纹部130b从所述头部130a向所述散热板110延伸。即,所述螺纹部130b插入所述盖紧固部112,并通过所述螺纹来螺纹结合。
所述盖贯通部122可包括第一贯通部127和从所述第一贯通部127延伸的第二贯通部128。并且,虽然所述盖紧固构件130的头部130a不能够贯通第一贯通部127,但是能够贯通第二贯通部128。
更加详细而言,所述第一贯通部117比所述盖紧固构件130的螺纹部130b的外径大,且比所述头部130a的外径小。另外,所述第二贯通部128比所述盖紧固构件130的头部130a的外径大。
因此,在所述盖紧固构件130紧固于所述盖紧固部112的状态下,当所述盖紧固构件130贯通所述盖的第一贯通部127时,所述盖120不能从所述散热板110分离,即受到限制。因为,所述头部130a的直径比第一贯通部127大。
另外,在所述盖紧固构件130紧固于所述盖紧固部113的状态下,当所述盖紧固构件130贯通所述盖的第二贯通部128时,所述盖120可以从所述散热板110分离。因为,所述头部130a的直径比第二贯通部128小。
即,在所述盖紧固构件130贯通第一贯通部127并紧固于盖紧固部112的状态下,所述盖120不能够从所述散热板110分离。但是在所述盖紧固构件130贯通第二贯通部128并紧固于盖紧固部112的状态下,所述盖120可以从所述散热板110分离。
另外,从所述第一贯通部127向第二贯通部128延伸的部分可以形成为比所述盖紧固构件130的螺纹部130b的外径大。因此,盖120能够向所述盖贯通部122的延伸方向滑移。当所述盖120滑移时,所述盖紧固构件130以紧固于所述盖紧固部112的状态下从所述第一贯通部127向第二贯通部128移动或者从第二贯通部128向第一贯通部127移动。
即,所述盖120可以在所述盖紧固构件130紧固于盖紧固部112的状态下,在规定范围内移动。即,所述盖120可以以所述散热板110的前部面为支撑面,来向第一贯通部127和第二贯通部128延伸的方向滑移。
所述第一贯通部127可位于第二贯通部128的上侧。在使所述盖120向上侧滑移的情况下,贯通第一贯通部127的盖紧固构件130可以从第一贯通部127脱离,从而通过第二贯通部128。另外,在使所述盖120向下侧滑移的情况下,经过第二贯通部128的盖紧固构件130从第二贯通部128脱离,从而通过第一贯通部127。
所述盖贯通部122以与所述盖紧固部112的数量相对应的方式设置多个。作为一例,在盖紧固部112设置多个,且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的情况下,所述盖贯通部122也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的方式设置多个。
所述盖120还包括手柄124,该手柄124用于使操作者滑移所述盖120。所述手柄124从所述盖120的某一面凸出。更加详细而言,从所述第二贯通部128的一侧部向前方凸出,以便用户能够容易把持所述盖120。作为一例,从所述第二贯通部128的下端部凸出。
此外,所述手柄124可以与所述盖贯通部122形成为一体。即,通过对所述盖120的背面进行冲孔加工来形成所述盖贯通部122,可通过所述冲孔作业来切开盖贯通部122的一部分,而剩下的不切开。此时,将没有切开的剩下的部分向所述盖120的前方弯曲,以形成所述手柄124。
所述盖120还包括使所述盖120稳定地紧固于所述散热板110的盖卡扣部125。作为一例,所述盖卡扣部125可形成在所述侧面部120b的上端,可以由所述散热板的上表面支撑。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装单元200包括:电装基板201;多个散热元件210,配置于所述电装基板201;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其将所述散热元件210紧固于所述散热板210。
在所述电装基板201可配置有多个元件,多个元件可包括多个散热元件210。多个所述元件可配置在电装基板201的前表面。
所述电装基板201以可分离的方式紧固于所述电装面板205,在所述电装基板201的背面可设置有用于紧固于所述电装面板205的多个紧固机构206。此外,所述电装基板201可包括多个基板贯通部202。
其中,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或者后述的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可以是有头螺丝(headed screws),该有头螺丝(headed screws)包括头部230a、231a和具有螺纹230b、230b的螺纹部,所述基板贯通部202具有比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或者固定引导件紧固部231的头部230a、231a的外径大的面积。
因此,虽然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或者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不紧固于所述电装基板201,但是操作者组装所述电装单元200时,可通过所述基板贯通部202来确认配置在基板贯通部202的前表面的结构,并紧固。
所述散热元件210可包括电源模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IPM,智能型电力模块)。所述IPM可理解为设置有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的模块,所述驱动电路是控制电力的电力MOSFET或IGBT等电力装置的驱动电路;所述保护电路具有自我保护功能。所述电源模块可称为“功率元件”。并且,所述电装基板201可以所述IPM的一结构。
当所述电源模块驱动时,通过设置于所述电源模块的开关元件的开关作用,来生成大致70-80℃高温的热。除此之外,所述散热元件还可包括微型计算机、逆变器、变换器、EEPROM、整流二极管或者冷凝器等。
所述散热元件210可包括元件主体212、多个支架213以及元件散热部214中的至少一个或者全部,所述元件主体212执行所述散热元件210的功能;多个所述支架213将所述电装基板201的电极和所述元件主体212电连接,并且将散热元件210固定于电装基板201;元件散热部214,其用于排出所述元件主体212的热。
多个所述支架213形成所述散热元件210的电极,并且从所述元件主体212延伸。所述支架213的数量可以与所述散热元件210的电极的数量相同。
此外,多个所述支架213可设置在所述元件主体212的一表面。作为一例,多个所述支架213可设置在所述元件主体212的某一侧面上。作为其他例,多个所述支架213可以以所述元件主体212为基准对称地设置在两侧面。
所述元件主体212可具有扁的长方体形状。并且,所述侧面可理解为:在所述长方体中构成4方向的直角四边形的面。并且,所述支架213贯通所述电装基板201,并且与设置于所述电装基板201的电极结合。通过这种结合结构,使得所述散热元件210固定于电装基板201。
此外,所述支架213以字弯曲,以使所述元件主体212配置为与所述电装基板201相对。此时,所述元件主体212的前表面配置为与所述电装基板201的前表面相对,所述元件散热部214配置为朝向所述散热板110的背面。
所述元件散热部214形成在所述元件主体210的背面,或者形成为从所述元件主体212的一表面延伸。
所述元件主体212或者元件散热部214可包括用于与所述散热板110紧固的元件贯通部215。所述元件贯通部215的大小比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的头部230a的外径小,并且形成为与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的螺纹部230b的外径相对应的大小。
因此,当所述散热元件210与所述散热板110紧固时,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的螺纹部230b经由所述元件贯通部215并收容于所述散热元件紧固部113。并且,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的头部230a对元件散热部214施压,以使所述元件散热部214紧贴于所述散热板110。
通过所述元件散热部214与所述散热板110接触,使得热交换率变好,并且,使散热元件210的热快速地传递到散热板110。此时,在所述元件散热部214与所述散热板110之间可涂覆能够提高热交换率的导热硅脂(thermal grease)、导热膏(thermal compound)或者导热垫(thermal pad)等。
另外,参照图6及图7,所述电装单元200还包括:固定引导件220,其将所述散热元件210固定于所述电装基板201;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其将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紧固于所述散热板110。
所述固定引导件220介入所述电装基板201与所述散热元件210之间,并且收容所述元件主体212以及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的头部230a,并支撑所述散热元件210。所述固定引导件220使在所述电装基板201和所述散热元件210隔开的状态固定彼此,因此可称为“间隔(Spacer)”。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所述散热元件210的支架213以所述元件主体212为基准两方向对称地设置的散热元件210,与散热板110紧固不存在难度,对散热元件210的损坏的担忧相对较小,可以不收容于所述固定引导件220。
所述固定引导件220包括第一固定单元227、第二固定单元228以及第三固定单元229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固定单元227、所述第二固定单元228以及所述固定单元229可以与所述散热元件210的数量相对应地分别形成多个,根据所述散热元件210的配置,可形成为与所述散热元件210相对应。作为一例,多个第一固定单元227和多个第二固定单元228可配置为彼此交替。
所述第一固定单元227和第二固定单元228可具有相似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散热元件210的大小,局部结构要件的大小形成为不同。即,在大小相对大的散热元件210的情况下,可以由第一固定单元227支撑,在大小相对小的散热元件210的情况下,可以由第二固定单元228支撑。
此外,第三固定单元229可具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227和所述第二固定单元228相似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固定单元229可收容有元件贯通部215设置在元件主体212的散热元件210,后述的固定引导件220的贯通部224可设置于后述的固定引导件220的收容部221。
以下,以第一固定单元227为基准进行说明。
所述固定引导件220包括:收容部221,其收容所述元件主体212;收容凸起222,其支撑所述元件主体212的侧面。所述收容部221形成在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前表面,并且可形成为与所述元件主体212的前表面相对应的形状。
在所述收容部221可设置有用于热传递的热传递部226。所述热传递部226可以是贯通所述收容部221的开口,所述散热元件210的热通过所述热传递部226而经过所述电装基板201,并传递到外部。
所述收容部221由多个所述收容凸起222来确定。多个所述收容凸起222支撑所述元件主体212的至少一侧面。因此,多个所述收容凸起222将所述散热元件210固定为使其不能移动,使得在紧固时,所述散热元件210对准于所述电装基板201。
多个所述收容凸起222可包括:第一收容凸起222a;第二收容凸起222b,其与所述第一收容凸起222a在一个方向上隔开;第三收容凸起222c,其从所述第二收容凸起222b向另一方向隔开。
所述第一收容凸起222a和所述第二收容凸起222b可配置在所述热传递部226的两侧。作为一例,所述第一收容凸起222a配置在所述热传递部226的上侧,所述第二收容凸起222b配置在所述热传递部226的下侧。
此外,所述收容部221以与所述散热元件210的前表面相对应地,具有四边形的形状。通过所述第一收容凸起222a和所述第二收容凸起222b来确定所述收容部221的第一侧面,通过所述第三收容凸起222c来确定第二侧面,通过从所述第一收容凸起向第二收容凸起延伸的虚拟延长线来确定第三侧面。
此外,当所述元件主体210放置于所述收容部221时,所述元件主体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由所述第一收容凸起222a和所述第二收容凸起222b支撑,所述元件主体的一侧面由所述第三收容凸起222c支撑。
所述固定引导件220还包括支撑所述元件散热部214的支撑部223。详细而言,所述支撑部223与所述收容部221相邻,并且从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前表面向前方凸出。所述支撑部223支撑从所述元件主体212的一表面凸出的所述元件散热部214。所述支撑部223的宽度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元件主体212的宽度相同,以使所述散热元件210的元件散热部214与所述散热板110构成平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固定单元229安装有元件散热部214不从元件主体212凸出的散热元件210,因此可以省略所述支撑部223。
所述固定引导件220还包括收容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的头部230a的贯通部224。所述贯通部224可以是贯通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开口,并且大小形成为与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的头部230a的直径相对应。
所述贯通部224构成为与所述元件贯通部215相对应。因此,在所述第一固定单元227及第二固定单元228构成为贯通所述支撑部223,第三固定单元构成为贯通所述收容部221。并且,所述贯通部224提供能够收容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的头部230a的空间,因此,所述贯通部224可理解为“头部收容部”。
所述贯通部224可以防止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的头部230a向所述电装基板201的背面凸出,因此减小与位于所述电装基板201背面的结构产生干涉的可能性,在所述固定引导件220形成为非导体的情况下,能够与由导体构成的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绝缘(insulation)。此外,由不直接紧固所述散热板110和所述电装基板201,因此,能够防止因所述散热板110的晃动而使所述电装基板201及散热元件210受到损坏。
当所述散热部100紧固于所述电装单元200时,所述散热板110的散热元件紧固部113、所述散热元件210的元件贯通部215、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贯通部224以及所述电装基板201的基板贯通部202可以整齐地排列在与所述电装基板201垂直的一个延长线上,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紧固于所述散热元件紧固部113,使所述散热元件210紧贴于所述散热板110。
此时,所述散热板110的散热元件紧固部113及所述散热元件210的元件贯通部215具有与所述散热元件紧固部230的螺纹部230b的外径相对应的直径,所述固定引导件的贯通部224及电装基板201的基板贯通部202具有比所述散热元件紧固部230的头部230a的外径大的面积,因此,操作者可以在所述电装基板201的后方,通过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贯通部224及所述电装基板201的基板贯通部202来确认所述散热元件210的元件贯通部215的位置。因此,操作者在组装室外机时,可以在电装基板201的后方确认元件贯通部215,以便安装散热元件210。
此外,可通过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来直接紧固所述元件散热部214和所述散热板110,因此,能够使所述元件散热部214的热快速地向散热板110移动,因此散热性能好。此外,由于固定引导件220介入所述散热元件210和电装基板201之间,从而能够发挥缓冲作用,因此能够防止因在进行紧固和修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散热部的振动等导致散热元件受损。
另外,所述固定引导件220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固定引导件220固定于所述电装基板201或者所述散热板110的固定部225、235。更加详细而言,所述固定部225、235包括将所述固定引导件220固定于所述电装基板201的第一固定部225以及将所述固定引导件220固定于所述散热板110的第二固定部235。
所述第一固定部225将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背面固定于所述电装基板201的前表面。所述第一固定部225包括从所述固定引导件的背面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225a和从所述延伸部225a的末端向一侧弯曲并延伸的卡扣部225b。
所述延伸部225a以与所述电装基板201的厚度相对应的方式延伸。此外,所述卡扣部225b形成为:内表面与所述电装基板的背面接触,外表面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向一个方向倾斜,以使所述第一紧固部225轻松地插入所述电装基板201。
所述第一固定部225可根据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大小或者模样而设置多个,作为一例,多个所述第一紧固部225配置为构成一列。
此外,相邻地配置的第一固定部225的卡扣部225b可包括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作为一例,在相邻的两个第一固定部225中的某一个第一固定部225的卡扣部225b具有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另一个第一固定部225的卡扣部225b具有向另一侧倾斜的倾斜面。
另外,所述第二固定部235介入所述散热板110和所述电装单元200之间,以使所述固定引导件220固定于所述散热板110,并收容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的头部231a。
所述第二固定部235可设置在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一表面。作为一例,可设置在固定引导件220的上侧。并且,所述第二固定部235的前表面与所述散热板110的背面接触,背面与所述电装基板201的前表面接触。因此,所述第二固定部235的前表面与所述元件散热部214的前表面构成同一平面。所述第二固定部235的背面与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背面构成同一平面。
所述第二固定部235包括:头部收容部235a,其从背面向前方凹陷;施压面235b,其构成所述头部收容部235a的底面;螺纹部贯通部235c,其从所述施压面235b贯通至所述第二紧固部的前表面。
所述头部收容部235a具有与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的头部231a的直径相对应的直径,螺纹部贯通部235c具有与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的螺纹部231b的直径相对应的直径。因此,头部收容部235a形成为比螺纹部贯通部235c大。
所述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从所述头部收容部235a侧向螺纹部贯通部235c侧紧固,所述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的螺纹部231b经过所述螺纹部贯通部235c,并插入设置于所述散热板110的所述固定引导件紧固部114,所述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的头部231a收容于所述头部收容部235a的内部。此时,所述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的头部231a对所述施压面235b施压,因此能够使所述第二紧固部235的前表面紧贴于所述散热板110的背面。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电装单元200的冷却作用进行简单的说明。
当所述室外机1运转时,根据所述电源模块等散热元件210的驱动而产生热。产生的热直接传递到紧贴的所述散热板110。所述散热板110由铝或者热传导率高的塑料构成,因此,能够快速地吸收散热元件所产生的热,由此,散热板110的热会上升。
另外,在室外机1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循环驱动,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1冷凝的制冷剂沿所述冷却配管115流动,并流入所述散热板110的内部。在相对低温的制冷剂经过所述散热板的内部的过程中,所述散热板可以快速地冷却。即,通过大致摄氏30度的制冷剂和大致摄氏70~80度的散热板110之间的温度差,能够有效地对所述散热板110冷却。经过了所述散热板的制冷剂流入所述主膨胀阀,之后经过多个配管,以在空气调节器循环。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散热板110、散热元件210、固定引导件220以及电装基板201的紧固进行简单的说明。
首先,将所述固定引导件220固定于所述电装基板201的前表面。通过将位于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背面的第一固定部225插入所述电装基板的多个开口,来固定所述固定引导件220。此时,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贯通部224和所述第二紧固部235的头部收容部235a对准于所述电装基板201的基板贯通部202。
并且,所述散热元件210配置在位于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前表面的元件收容部220上。此时,所述散热元件210的前表面配置为与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前表面相对,使位于所述散热元件210的背面的元件散热部214朝向前方。此时,所述散热元件210的元件贯通部215对准于所述固定引导件220的贯通部224。
并且,在所述散热元件210的背面,即,在所述元件散热部214配置所述散热板110。此时,设置在所述散热板110的背面的散热元件紧固部113对准于所述散热元件210的元件贯通部215,设置在所述散热板110的背面的固定引导件紧固部114对准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螺纹部贯通部235c。
可以在所述电装基板201的后方,通过所述基板贯通部202来确认所述散热元件紧固部113及所述固定引导件紧固部114的对准状态。并且,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从所述基板贯通部202侧插入所述散热元件紧固部113侧。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紧固所述散热元件210和所述散热板110。并且,所述散热元件紧固构件230的头部230a收容于所述固定引导件225的贯通部224的内部。
此外,将所述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从所述基板贯通部202侧向所述固定引导件紧固部114侧紧固。此时,所述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的螺纹部231b经过所述第二固定部235的螺纹部贯通部235c,并收容于所述固定引导件紧固部114,所述固定引导件紧固构件231的头部231a收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235的头部收容部235a,并对所述施压面235b施压。
在如上所述的紧固的情况下,由于所述固定引导件220防止所述散热元件210移动,因此,操作者可以在电装基板201的后方一次性地紧固所述散热板110、散热元件210、电装基板201,从而提高了生产率。
图8至图10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散热部的分离的立体图。以下,对盖及冷却配管分离或结合的过程进行简单地说明。
参照图8至图10,首先,操作者利用所述手柄124使所述盖120向上侧滑移。此时,贯通第一贯通部127的盖紧固构件130收容于第二贯通部128。第一贯通部127和第二贯通部128具有与所述盖紧固构件130的螺纹部130b的直径相对应的大小,因此,所述盖120可以滑移。
并且,向前方拉动所述盖120,使所述盖120从所述散热板110分离。此时,第二贯通部128具有比所述盖紧固构件130的头部130a更大的面积,因此,即便所述盖紧固构件130不会从盖紧固部112分离,所述盖120也不会分离。并且,可通过向前方拉动所述制冷剂配管115,使其从所述配管安装部111脱离。
相反地,在将所述盖120及所述冷却配管115紧固于所述散热板110的情况下,首先,将所述制冷剂配管115配置于所述配管安装部111。并且,以使所述盖紧固构件130贯通所述第二贯通部128的方式将所述盖120向后方移动。
并且,以贯通所述第二贯通部128的所述盖紧固构件130收容于所述第一贯通部127的方式使所述盖向下方滑移。此时,由于所述第一贯通部127形成为比所述盖紧固构件130的头部小,因此,盖120可固定于所述散热板110。此时,所述制冷剂配管115固定于所述散热板110和所述盖120之间。此外,由于所述盖卡扣部125与所述散热板110的上表面接触,因此可以支撑所述盖120。
根据本发明,由于可利用制冷剂来冷却电装单元,因此,能够防止设置于电装单元的控制部件的错误动作,而且能够防止空气调节器的故障。
此外,由于不包括另外的热传递部,可使散热元件直接紧固于散热板,因此,能够使热交换性能好。
此外,通过固定引导件将散热元件固定于散热板和电装基板之间,使得在电装基板的后方能够将散热元件紧固于散热板,因此,能够提高生产率。
此外,由于紧固构件不与电装基板紧固,因此,能够防止因散热板的移动而使电装基板受损,由于紧固构件的头部不在电装基板的背面凸出,并且收容于固定引导件的内部,因此,能够轻松地将电装基板配置于室外机上。
此外,由于固定引导件收容散热元件,从而能够防止散热元件因在散热板和电装基板之间产生的压缩力而受损。
此外,固定引导件可以将多个散热元件固定为紧贴于所述散热板的背面。
此外,可通过分离盖,来使冷却配管从散热板隔开,因此,容易对空气调节器的保养及维修。
此外,由于可以不分离紧固构件,来使该从散热板分离,因此方便分离制冷剂配管。
此外,由于可通过紧固部的位置来固定或分离,因此,可以防止盖任意分离。

Claims (13)

1.一种空气调节器,其中,
包括:
压缩机,其压缩制冷剂;
室外热交换器,其使所述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及
电装单元,其控制使所述制冷剂循环的冷却循环,
所述电装单元包括散热板,该散热板包括配置有用于冷却所述电装单元的冷却配管的一面及配置有紧固部的另一面,其中,所述冷却配管能够与所述散热板的所述一面接触,
所述电装单元包括:
电装基板,其与所述散热板隔开,并且包括第一贯通部;
散热元件,其位于所述散热板和所述电装基板之间,并且包括与所述第一贯通部相对应的第二贯通部;
固定引导件,其介于所述散热元件和所述电装基板之间,并且包括与所述第一贯通部及所述第二贯通部相对应的第三贯通部;以及
紧固构件,其依次贯通所述第一贯通部、所述第三贯通部及所述第二贯通部,来紧固所述散热板和所述散热元件,
所述紧固构件包括:
头部,其贯通所述第一贯通部并支撑于所述第三贯通部的一侧;以及
螺纹部,其从所述头部向所述散热元件延伸,并与所述散热板的紧固部结合,
所述第一贯通部形成为比所述头部的直径大,以便所述头部通过,
所述第三贯通部形成为与所述头部的直径相对应,以使所述头部的外周面紧贴于所述第三贯通部的内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所述头部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部的直径,并且支撑于所述第三贯通部的内周面,
所述螺纹部从所述头部向紧固方向延伸,贯通所述第二贯通部并插入于所述紧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所述散热元件包括元件主体,
所述固定引导件还包括:
收容部,其收容所述元件主体;
多个收容凸起,其支撑所述元件主体的侧面,
所述收容凸起包括:
第一凸起;
第二凸起,其从所述第一凸起在一个方向上隔开;及
第三凸起,其从所述第二凸起在另一个方向上隔开,
所述元件主体包括:
第一面,其由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支撑;及
第二面,其由所述第三凸起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所述第二贯通部包括贯通所述元件主体而形成的开口部,
所述第三贯通部包括贯通所述收容部而形成的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所述散热元件还包括散热部,该散热部从所述元件主体的一面延伸,将所述元件主体的热向外部放出,
所述固定引导件包括支撑部,该支撑部位于所述收容部的一侧,并且设置有所述散热部,形成为与所述元件主体的厚度相对应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所述第二贯通部包括贯通所述散热部而形成的开口部,
所述第三贯通部包括贯通所述支撑部而形成的开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还包括将所述固定引导件固定于所述电装基板的第一固定部,
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从所述固定引导件的背面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延伸部贯通所述电装基板,所述固定引导件的背面紧贴于所述电装基板的前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所述紧固部包括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
所述紧固构件包括:
第一紧固构件,其插入于所述第一紧固部,以使所述散热元件固定于所述散热板;以及
第二紧固构件,其插入于所述第二紧固部,以使所述固定引导件固定于所述散热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固定引导件的一侧的第二固定部,
所述第二固定部还包括在背面向内侧凹陷的头部收容部、构成所述头部收容部的底面的施压面以及从所述施压面贯通至前表面的螺丝贯通部,
所述第二紧固构件的头部收容于所述头部收容部,
所述第二紧固构件的螺纹部贯通所述螺丝贯通部并收容于所述第二紧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还包括:
盖,其以能够分离的方式紧固于所述散热板的一表面,以使所述冷却配管朝向所述散热板紧贴;
第三紧固构件,其具有使所述盖紧固于所述散热板的螺纹部以及形成为比所述螺纹部的直径大的头部,
当所述盖从所述散热板分离时,所述冷却配管能够从所述散热板隔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所述盖包括第四贯通部及从所述第四贯通部延伸的第五贯通部,
在所述盖结合于所述散热板的状态下,所述第三紧固构件位于所述第四贯通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所述螺纹部贯通所述第四贯通部并插入于所述散热板,
所述头部向所述盖施压,使得所述制冷剂配管固定于所述盖和所述散热板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所述盖能够从所述第四贯通部向所述第五贯通部延伸的方向移动,当所述头部向与所述第五贯通部相对应的位置移动时,所述盖能够向前方分离。
CN201610540060.1A 2015-10-26 2016-07-11 空气调节器 Active CN1066100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148886A KR101774109B1 (ko) 2015-10-26 2015-10-26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KR20150148887 2015-10-26
KR10-2015-0148887 2015-10-26
KR10-2015-0148886 2015-10-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10060A CN106610060A (zh) 2017-05-03
CN106610060B true CN106610060B (zh) 2019-06-07

Family

ID=56896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40060.1A Active CN106610060B (zh) 2015-10-26 2016-07-11 空气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22076B2 (zh)
EP (1) EP3163186B1 (zh)
CN (1) CN1066100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59389A1 (en) * 2013-09-05 2015-03-05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having fluid cooled electronics
JP6388734B2 (ja) * 2015-12-18 2018-09-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
US11378286B2 (en) 2017-06-12 2022-07-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Outdoor unit
CN107726454B (zh) * 2017-09-26 2020-05-08 铜陵汇宇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JP2019120449A (ja) * 2017-12-28 2019-07-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JP7047402B2 (ja) * 2018-01-26 2022-04-0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JP7098940B2 (ja) * 2018-01-26 2022-07-1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JP7130966B2 (ja) * 2018-01-26 2022-09-0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JP7110602B2 (ja) * 2018-01-26 2022-08-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CN108386926A (zh) * 2018-03-07 2018-08-10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空调室外机电控盒
JP7013981B2 (ja) * 2018-03-20 2022-02-0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CN110167252B (zh) * 2018-03-26 2020-05-05 扬宣电子(清远)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21068327A1 (zh) * 2019-10-12 2021-04-15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及控制方法
JP7260805B2 (ja) * 2021-03-31 2023-04-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13188192B (zh) * 2021-05-14 2022-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16799649B (zh) * 2023-06-26 2024-04-16 无锡海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设备的配电柜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8423A (zh) * 2003-09-17 2005-03-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一种空调机的室外机
JP2010118606A (ja) * 2008-11-14 2010-05-27 Daikin Ind Ltd 冷却部材の取付構造
CN102713462A (zh) * 2010-01-05 2012-10-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104247011A (zh) * 2012-04-20 2014-12-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104456722A (zh) * 2013-09-16 2015-03-2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39622Y1 (ko) 1999-06-30 2001-09-29 윤종용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2006156647A (ja) 2004-11-29 2006-06-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放熱部品付きの配線基板及び該配線基板を有する電気品箱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KR20070097001A (ko) 2007-09-10 2007-10-02 주식회사 신한정공 수도관 차압을 이용한 소수력발전용 수차
WO2009041424A1 (ja) * 2007-09-28 2009-04-02 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3194959A (ja) 2012-03-16 2013-09-30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
CN104254738B (zh) 2012-04-27 2017-11-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JP5408285B2 (ja) 2012-04-27 2014-02-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却器、電装品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8423A (zh) * 2003-09-17 2005-03-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一种空调机的室外机
JP2010118606A (ja) * 2008-11-14 2010-05-27 Daikin Ind Ltd 冷却部材の取付構造
CN102713462A (zh) * 2010-01-05 2012-10-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104247011A (zh) * 2012-04-20 2014-12-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104456722A (zh) * 2013-09-16 2015-03-2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10060A (zh) 2017-05-03
US20170115012A1 (en) 2017-04-27
EP3163186B1 (en) 2020-06-24
EP3163186A1 (en) 2017-05-03
US10222076B2 (en) 2019-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10060B (zh) 空气调节器
KR102166764B1 (ko) 컨트롤박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KR102110882B1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5864918B (zh) 散热单元及包含该散热单元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CN104456722A (zh) 空气调节器
KR102477875B1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KR20120135771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07983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210640A (zh) 一种散热装置和使用该散热装置的空调器
KR20190010240A (ko) 컨트롤 박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CN105637219A (zh) 电动压缩机
KR101774109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KR20070022948A (ko) 공기조화기 실외기의 방열구조
CN110285610A (zh) 排气蒸发管组件、接水盘以及制冷设备
KR102066690B1 (ko) 공기 조화기
KR102113033B1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19868110U (zh) 空调器
CN209415607U (zh) 一种散热装置和使用该散热装置的空调器
KR20140144481A (ko) 공기 조화기
CN206409369U (zh) 压缩机
KR102125091B1 (ko) 공기 조화기
CN21705775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9473825U (zh) 空调器
CN213020026U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
CN213020475U (zh) 风冷冰箱底部冷凝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