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3462A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13462A
CN102713462A CN2011800054684A CN201180005468A CN102713462A CN 102713462 A CN102713462 A CN 102713462A CN 2011800054684 A CN2011800054684 A CN 2011800054684A CN 201180005468 A CN201180005468 A CN 201180005468A CN 102713462 A CN102713462 A CN 1027134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parts
power module
cold
produc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546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户尚宏
前田敏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13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34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6Cooling of compressor or m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4Cooling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54Refrigerating circuit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7Casings or covers with control knobs; Mounting controlling members or control units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1Inverters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制冷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20)、电子元器件(56、57、59)以及冷却用部件(60),在制冷剂回路(20)中连接有压缩机(30),制冷剂回路(20)进行制冷循环,电子元器件(56、57、59)中包括电源模块(56),制冷剂回路(20)的制冷剂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通,冷却用部件(60)与电源模块(56)接触,以利用该制冷剂对所述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在制冷装置(10)的冷却用部件(60)中设置隔热层(65),隔热层(65)阻止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从至少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冷却用部件对电源模块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利用制冷剂对向压缩机供电的电源的电源模块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已为众人所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包括制冷剂管和主体部的冷却用部件,该制冷剂管由铜制成,制冷剂在该制冷剂管中流动,该主体部呈平板状,由铝等热导率较高的金属制成,制冷剂管埋设在该主体部中。
在所述冷却用部件中,能够通过使主体部与电源模块热接触,经主体部向在制冷剂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赋予电源模块的热,从而对电源模块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414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般而言,电源模块等电子元器件收纳在控制盘等外壳内。在该结构下,若用上述冷却用部件对外壳内的电源模块等进行冷却,则外壳内冷却用部件周围的温度就会容易下降。其结果是,在该主体部的周围,空气中的水分会凝结而产生结露水。若这样凝结出的结露水附着在电源模块或其它电子元器件(例如电容器或电抗器等)上,则这些电子元器件有可能出故障。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包括对电源模块等进行冷却的冷却用部件的制冷装置中,做到抑制结露水的产生,来防止结露水附着在电子元器件上。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以下述制冷装置作为对象,该制冷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20、电子元器件56、57、59以及冷却用部件60,在该制冷剂回路20中连接有压缩机30,该制冷剂回路20进行制冷循环,该电子元器件56、57、59中包括电源模块56,所述制冷剂回路20的制冷剂在该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通,该冷却用部件60与所述电源模块56接触,以利用该制冷剂对所述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本发明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冷却用部件60包括阻止机构,该阻止机构阻止在所述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cold heat)从至少该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所述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已由压缩机30压缩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20中循环,由此进行制冷循环。冷却用部件60利用制冷剂回路20的制冷剂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具体而言,制冷剂在冷却用部件60中主体部61的内部流动。电源模块56的热经主体部61传向在该主体部61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由此,电源模块56被冷却。
在此,因为外部空气不会在冷却用部件60和电源模块56相接触的接触面60a上流通,所以即使制冷剂的冷热传来,该接触面60a也不会结露,电源模块56通过冷热的传递而被冷却。另一方面,若制冷剂的冷热从除了冷却用部件60和电源模块56相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周围的空气就有可能被冷却,产生结露水。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冷却用部件60包括阻止机构,该阻止机构阻止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从该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因此,当制冷剂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而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时,制冷剂的冷热不会从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因而对冷却用部件60周围的空气的冷却得以抑制。这么一来,在冷却用部件60的周围不会再产生结露水,能够抑制该结露水流向电子元器件56、57、59。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冷却用部件60包括主体部61,用来对所述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的冷却用制冷剂在该主体部61的内部流通,该主体部61与所述电源模块56接触,所述阻止机构由隔热层65构成,该隔热层65覆盖所述主体部61上除了与所述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1s以外的非接触面。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当制冷剂在冷却用部件60的主体部61的内部流动而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时,隔热层65阻止冷却用制冷剂的冷热从主体部61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1s以外的非接触面传向外部。也就是说,隔热层65阻止冷却用制冷剂的冷热从至少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传向外部。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阻止机构包括高温制冷剂流路61b,该高温制冷剂流路61b形成在所述冷却用部件60中冷却制冷剂流路61a的所述非接触面60b侧,所述冷却用制冷剂在该冷却制冷剂流路61a中流动,高温制冷剂在该高温制冷剂流路61b中流通。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冷却用部件60中位于冷却制冷剂流路61a的所述非接触面60b侧的部分被在高温制冷剂流路61b中流动的高温制冷剂加热。因此,在冷却制冷剂流路61a中流动的冷却用制冷剂的冷热被吸收到在位于冷却制冷剂流路61a的所述非接触面60b侧的高温制冷剂流路61b中流通的高温制冷剂或者已被该高温制冷剂加热的高温部分中。由此,阻止冷却用制冷剂的冷热从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非接触面60b由于在高温制冷剂流路61b中流通的高温制冷剂的温热(hot heat)而被加热,达到高温。这么一来,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周围产生结露水。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阻止机构具有隔热层68,该隔热层68形成在所述冷却制冷剂流路61a和所述高温制冷剂流路61b之间。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因为在冷却制冷剂流路61a中流动的冷却用制冷剂的冷热被隔热层68隔断,所以能够更为可靠地阻止冷却用制冷剂的冷热从冷却用部件60的所述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因为冷却用制冷剂的冷热不会传向高温制冷剂流路61b,所以高温制冷剂流路61b的高温制冷剂的温热都用于对非接触面60b附近进行加热,非接触面60b附近达到高温。因此,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周围产生结露水。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隔热层68由真空层或空气层构成。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能够用真空层或空气层容易地形成隔热层68。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设置有减压机构81,该减压机构81对所述制冷剂回路20的制冷剂进行减压,来生成所述冷却用制冷剂。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设置有减压机构81,该减压机构81生成温度较低的冷却用制冷剂。因此,已供到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入口处的高温制冷剂通过冷却用部件60内部的减压机构81减压,成为温度较低的冷却用制冷剂。这么一来,流经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入口的是高温制冷剂,因而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入口的周围产生结露水。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冷却用部件60构成为:在该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对所述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后的所述冷却用制冷剂与比所述减压机构81还靠近上游侧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后的冷却用制冷剂通过与比减压机构81还靠近上游侧且温度较高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因此,从冷却用部件60中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这么一来,流经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出口的是已被高温制冷剂加热的制冷剂,因而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出口的周围产生结露水。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出口上连接有隔热管85。
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后的冷却用制冷剂从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出口流入隔热管85中。在隔热管85中,因为冷却用制冷剂的冷热不会传向外部,所以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出口附近产生结露水。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到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阻止机构构成为:该阻止机构阻止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从该冷却用部件60上与所述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的外缘部分传向外部。
在通常情况下,因为电源模块56的外缘部分远离因通电而发热的部分,所以即使对该外缘部分进行冷却,也不会有助于对发热部分的冷却,而且若对该外缘部分进行冷却,该外缘部分的温度就有可能降到比周围空气温度低的值,在该外缘部分的周围产生结露水。
根据第九方面的发明,即使是当制冷剂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而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时,制冷剂的冷热由于阻止机构而不会从冷却用部件60上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的外缘部分传向外部。并且,该外缘部分的温度下降由于在电源模块56的发热部分所产生的热而得以抑制。这么一来,能够抑制电源模块56上与冷却用部件60接触的接触面的外缘部分的周围空气被冷却,不会在冷却用部件60的周围产生结露水,能够抑制该结露水流向电子元器件56、57、59。
第十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阻止机构构成为:将在所述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传向所述电源模块56的传热面的面积比所述电源模块56上与所述冷却用部件60相对应的面的面积小。
根据第十方面的发明,传递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通的制冷剂的冷热的部分比电源模块56小。因此,能够对电源模块56中需要冷却的发热部分集中地进行冷却,并且远离发热部分而不需要冷却的部位不会被冷却。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到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电源模块56的表面上除了与所述冷却用部件60接触的接触面以外的非接触面由隔热层66覆盖。
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发明,即使是当电源模块56由于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而被强烈地冷却时,通过用隔热层66覆盖电源模块56的非接触面,则也能够抑制电源模块56的周围空气被冷却。这么一来,能够抑制在电源模块56的表面上产生结露水。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或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隔热层65、68由具有隔热性的树脂材料通过嵌件成形(insert molding)而形成。
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发明,隔热层65、68由具有隔热性的树脂材料通过嵌件成形而形成。若构成为上述结构,就能够通过嵌件成形很容易地形成隔热性能优良的隔热层65、68。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二、第四及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隔热层65、66、68通过用氨基甲酸酯进行喷涂而形成。
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发明,通过用氨基甲酸酯进行喷涂而形成隔热层65、66、68。若构成为上述结构,则只要用氨基甲酸酯进行喷涂,就能够很容易地形成隔热性能优良的隔热层65、66、68。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当利用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时,通过用阻止机构阻止制冷剂的冷热从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则能够阻止冷却用部件60周围的空气由于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而被冷却。这么一来,在冷却用部件60的周围不会再产生结露水,能够抑制该结露水流向电子元器件56、57、59。因此,能够避免电子元器件56、57、59出故障。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能够用上述隔热层65很容易地构成阻止机构,该阻止机构阻止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从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
根据第三到第五方面的发明,能够很容易地构成阻止机构,该阻止机构阻止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从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
特别是根据第四和第五方面的发明,在冷却制冷剂流路61a中流动的冷却用制冷剂的冷热由隔热层68隔断,因而能够更为可靠地阻止冷却用制冷剂的冷热从冷却用部件60的所述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因为冷却用制冷剂的冷热不会传向高温制冷剂流路61b,所以高温制冷剂流路61b的高温制冷剂的温热都用于对非接触面60b附近进行加热,能够维持非接触面60b附近的温度较高。因此,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周围产生结露水,能够避免电源模块56出故障。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通过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设置生成温度较低的冷却用制冷剂的减压机构81,并构成为高温制冷剂流经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入口附近,则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入口周边产生结露水。因此,能够避免电源模块56出故障。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通过使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后的冷却用制冷剂和位于减压机构81的上游侧且温度较高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从冷却用部件60中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则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出口周边产生结露水。因此,能够避免电源模块56出故障。
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出口附近产生结露水。
根据第九方面的发明,通过将阻止机构构成为使制冷剂的冷热不从冷却用部件60上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的外缘部分传向外部,则能够抑制电源模块56上与冷却用部件60接触的接触面的外缘部分周围的空气被冷却。因为能够利用在电源模块56的发热部分产生的热抑制电源模块56上与冷却用部件60接触的接触面的外缘部分温度下降,所以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周围产生结露水。因此,能够避免电源模块56出故障。
根据第十方面的发明,传递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通的制冷剂的冷热的部分形成为比电源模块56小。因此,能够对电源模块56中需要冷却的发热部分集中地进行冷却,并能够避免远离发热部分而不需要冷却的部位被冷却而产生结露水。
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发明,用隔热层66覆盖电源模块56的表面上除了与冷却用部件60接触的接触面以外的非接触面。因此,即使是当电源模块56由于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而被强烈地冷却时,也能够抑制电源模块56周围的空气被冷却。这么一来,能够抑制在电源模块56的表面上产生结露水。因此,能够避免电源模块56及其它电子元器件57、59出故障。
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发明,能够通过嵌件成形很容易地形成隔热性能优良的隔热层65、68。
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发明,只要用氨基甲酸酯进行喷涂,就能够很容易地形成隔热性能优良的隔热层65、66、68。
附图说明
图1是制冷剂回路图,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概略结构。
图2是纵向剖视图,示出变频控制盘的内部结构。
图3是立体图,示出冷却用部件的概略结构。
图4是纵向剖视图,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变频控制盘的内部结构。
图5是纵向剖视图,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变频控制盘的内部结构。
图6是纵向剖视图,示出图5中的隔板的内部概略结构。
图7是剖视图,放大地示出图5中的冷却用部件。
图8(A)和图8(B)都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用部件对电源模块进行冷却时的温度分布情况的图,图8(A)示出主体部的接触面比电源模块大的情况;图8(B)示出主体部的接触面比电源模块小的情况。
图9是剖视图,放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冷却用部件。
图10是俯视图,放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冷却用部件的主体部的接触面和电源模块。
图11是剖视图,放大地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用部件。
图12是剖视图,放大地示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用部件。
图13是剖视图,放大地示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用部件。
图14是剖视图,放大地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冷却用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应予说明,以下对优选的实施方式所作的说明是本质上示例而已,没有意图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其用途加以限制。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空调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制冷剂回路图,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概略结构。如图1所示,该空调机10由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装置构成,包括一台设置在屋外的室外机组11和一台设置在屋内的室内机组12。在室外机组11内收纳有室外回路21。在室内机组12内收纳有室内回路22。在该空调机10中,用一对连接管道23、24将室外回路21和室内回路22连接起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20。
在所述室外回路21中设置有压缩机30、四通换向阀41、室外热交换器42、冷却用部件60以及膨胀阀43。应予说明,冷却用部件60的详细情况后述。
所述压缩机30的喷出侧与四通换向阀41的第一阀口连接;该压缩机30的吸入侧经气液分离器34与四通换向阀41的第二阀口连接。四通换向阀41的第三阀口与室外热交换器42的一端连接;该四通换向阀41的第四阀口与气侧常闭阀44连接。室外热交换器42的另一端经冷却用部件60与膨胀阀43的一端连接。膨胀阀43的另一端与液侧常闭阀45连接。
在所述室内回路22中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46。室内回路22的气侧端部经气侧连接管道23与气侧常闭阀44连接;室内回路22的液侧端部经液侧连接管道24与液侧常闭阀45连接。
所述压缩机30是所谓的全密闭式压缩机。也就是说,在压缩机30中,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32和用来驱动压缩机构32旋转的电动机33收纳在一个机壳31内。四通换向阀41能够在第一状态(在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状态)和第二状态(在图1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之间切换,在该第一状态下,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相连通并且第二阀口和第四阀口相连通;在该第二状态下,第一阀口和第四阀口相连通并且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相连通。膨胀阀43是阀体由脉冲电动机驱动的开度可变式电动膨胀阀。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42和室内热交换器46均是用来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管片型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42使室外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室外机组11中设置有用来向室外热交换器42运送室外空气的室外风扇13。室内热交换器46使室内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室内机组12中设置有用来向室内热交换器46运送室内空气的室内风扇14。
所述空调机10具有呈箱状的变频控制盘50和收纳在变频控制盘50内部的变频装置55。变频装置55构成压缩机30的电源电路。具体而言,变频装置55构成下述电源电路,即:该电源电路用来将从商用电源供来的交流电的频率转换成来自控制器(省略图示)的指令值,并将已转换频率的交流电供向压缩机30的电动机33。
〈变频控制盘的内部结构〉
接着,参照图2对所述变频控制盘50的内部结构加以详细的说明。变频控制盘50由呈纵长的长方体状的外壳构成。在变频控制盘50的前侧(图2中的左侧)形成有开闭自如的门51,在变频控制盘50的后侧(图2中的右侧)形成有安装板52。
在所述变频控制盘50中收纳有上述变频装置55和冷却用部件60。
所述变频装置55由多个电子元器件构成。具体而言,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电源模块56、电容器57和电抗器59作为上述多个电子元器件。电源模块56由包括在工作时发热的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的IGBT模块构成。电源模块56安装在布线基板58上。电容器57配置在后述的第一空间S1内靠近上方的位置上。电抗器59设置在变频控制盘50的底部。
所述冷却用部件60包括主体部61和制冷剂管62。主体部61由铝等热导率较高的金属材料形成。主体部61具有呈前后扁平的长方体状的基部和从该基部稍微隆起的隆起部。主体部61设置为:隆起部的端面与电源模块56接触,以保证该主体部61经隆起部与电源模块56进行热交换。应予说明,隆起部的端面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主体部61的表面上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1s。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隆起部的端面构成冷却用部件60上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
所述制冷剂管62埋设在主体部61内,在该制冷剂管62的内部形成有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制冷剂管62由铜等热导率较高的金属材料形成。如图3所示,制冷剂管62具有四根直管部63和三根“U”字形管部64,该三根“U”字形管部64用来将各根直管部63串列连接起来。应予说明,直管部63和“U”字形管部64的数量只不过是示例而已,也可以比该数量多或少。直管部63贯通主体部61,与主体部61的前后两表面平行。“U”字形管部64位于主体部61的长边方向两端侧,将上下相邻的两根直管部63彼此连结起来。多根直管部63中位于最上侧的直管部63的端部63a和位于最下侧的直管部63的端部63b中的任一个端部构成制冷剂的流入部,另一个端部构成制冷剂的流出部。
如图2所示,冷却用部件60包括形成在所述主体部61的表面上的隔热层65。该隔热层65例如通过在主体部61的周围用具有隔热性的树脂材料进行嵌件成形而形成,该隔热层65覆盖主体部61上除了电源模块56和主体部61相接触的接触面61s以外的表面。也就是说,隔热层65覆盖主体部61的表面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1s以外的非接触面。
应予说明,也可以通过在主体部61的表面喷涂氨基甲酸酯,来形成隔热层65。还可以用空心隔热材形成隔热层65。
若构成为上述结构,则当使制冷剂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而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时,能够阻止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从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主体部61上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1s)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也就是说,隔热层65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阻止机构,能够阻止冷却用部件60周围的空气被冷却。这么一来,在冷却用部件60的周围不会再产生结露水,能够抑制该结露水流向电子元器件56、57、59。因此,能够避免电子元器件56、57、59出故障。
所述变频控制盘50的内部空间由隔板71大致隔成两个空间(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隔板71形成为上下延展的平板状,由热导率较低而具有隔热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在隔板71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该隔板71且呈矩形的开口71a。
所述隔板71的开口71a由所述冷却用部件60封闭。具体而言,开口71a形成为其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都比冷却用部件60短。冷却用部件60由隔板71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面中位于安装板52侧的那个端面上的开口71a外周缘部71b支承。由此,冷却用部件60从第二空间S2侧完全覆盖开口71a。
所述电源模块56在第一空间S1内固定在冷却用部件60上,与主体部61的前表面(隆起部的端面)接触。电容器57配置在第一空间S1内靠近上方的位置上。
在上述结构下,电源模块56和冷却用部件60的主体部61相接触,以保证能够在电源模块56与在埋设于该主体部61内的制冷剂管62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换句话说,主体部61与电源模块56接触,以保证利用在该主体部61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对该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由此,冷却用部件60构成为:利用制冷剂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
-运转动作-
接着,对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的运转动作加以说明。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选择性地进行制冷动作和制热动作。
〈制冷动作〉
首先,对制冷动作加以说明。在制冷动作中的空调机10中,四通换向阀41设定成第一状态(在图1中用实线所示的状态),使室外风扇13和室内风扇14运转。在制冷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进行室外热交换器42成为冷凝器且室内热交换器46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
在制冷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已由压缩机30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41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2中,再向室外空气中放热而冷凝。已在室外热交换器42中冷凝的制冷剂流入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管62中。
在所述电源模块56中,伴随通电而产生热。在此,已在室外热交换器42中冷凝的制冷剂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管62中流动。因此,在电源模块56中产生的热依次传递给主体部61和制冷剂管62,再被提供给在制冷剂管62中流动的制冷剂。其结果是,电源模块56的温度上升得以抑制。
已从所述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管62中流出的制冷剂,在通过膨胀阀43时减压,然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6中。在室内热交换器46中,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吸热而蒸发。这么一来,室内空气被冷却。已在室内热交换器46中蒸发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四通换向阀41和气液分离器34,然后被吸入压缩机30中而被压缩。
〈制热动作〉
接着,对制热动作加以说明。在制热动作中的空调机10中,四通换向阀41设定成第二状态(在图1中用虚线所示的状态),使室外风扇13和室内风扇14运转。在制热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进行室内热交换器46成为冷凝器且室外热交换器42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在制热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冷却用部件60位于膨胀阀43和作为蒸发器的室外热交换器42之间。
在制热动作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已由压缩机30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41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6中。在室内热交换器46中,制冷剂向室内空气中放热而冷凝。其结果是,室内空气被加热。已在室内热交换器46中冷凝的制冷剂在通过膨胀阀43时减压,然后流入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管62中。
在所述电源模块56中,伴随通电而产生热。在此,通过膨胀阀43减压后的制冷剂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管62中流动。因此,在电源模块56中产生的热依次传递给主体部61和制冷剂管62,被提供给在制冷剂管62中流动的制冷剂。其结果是,电源模块56的温度上升得以抑制。
已从所述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管62中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2中,从室外空气吸热而蒸发。已在室外热交换器42中蒸发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四通换向阀41和气液分离器34,然后被吸入压缩机30中而被压缩。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10中,当利用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时,通过用隔热层65阻止制冷剂的冷热从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则能够阻止冷却用部件60周围的空气由于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通的制冷剂的冷热而被冷却。这么一来,在冷却用部件60的周围不会再产生结露水,能够抑制该结露水流向电子元器件56、57、59。因此,能够避免电子元器件56、57、59出故障,能够确保空调机10的可靠性。
具体而言,若冷却用部件60不具有上述隔热层65,则在上述空调机10运转时,在制冷剂开始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管62内流动后,冷却用部件60周围的空气会急剧地被冷却。因此,在有些情况下,该空气中的水分会凝结而产生结露水。若该结露水附着在电源模块56或电容器57等电子元器件上,该电子元器件就有可能出故障。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若制冷剂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管62内流动,电源模块56就由于该制冷剂而被冷却,另一方面,隔热层65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从冷却用部件60传向周围。这么一来,冷却用部件60对周围空气的冷却得以抑制,不会再在冷却用部件60的周围产生结露水。这么一来,能够抑制下述现象等的发生,该现象是:在第二空间S2内产生结露水,该结露水被送向位于第一空间S1侧的电子元器件56、57侧,或者顺着冷却用部件60的表面流下而朝下滴落。因此,能够避免水附着在电子元器件56、57、59上,电子元器件56、57、59出故障。
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能够用隔热层65很容易地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阻止机构,该阻止机构阻止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从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该隔热层65覆盖所述主体部61的表面上除了与所述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1s以外的非接触面。也就是说,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阻止冷却用部件60周围的空气由于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通的制冷剂的冷热而被冷却。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是改变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频控制盘50的内部结构之一部分而得到的。
具体而言,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电源模块56的表面上也形成有隔热层66。更为具体而言,隔热层66形成在电源模块56的表面上除了与冷却用部件60接触的接触面以外的非接触面上。与覆盖主体部61的非接触面的隔热层65一样,隔热层66通过用具有隔热性的树脂材料进行嵌件成形而形成。
通过构成为上述结构,即使是当例如制热运转时等在冷却用部件60的主体部61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较低,电源模块56由于该制冷剂而被强烈地冷却时,也能够用隔热层66抑制电源模块56周围的空气被冷却。这么一来,能够抑制在电源模块56的表面上产生结露水。因此,能够避免电源模块56和其它电子元器件57、59出故障。
通过构成为上述结构,主体部61和电源模块56的整体由隔热材覆盖。也就是说,在主体部61和电源模块56组装在一起的状态下,整体由隔热层65、66覆盖,无露出的部分。这么一来,能够可靠地抑制在主体部61和电源模块56的周围产生结露。因此,能够避免电源模块56和其它电子元器件57、59出故障。
应予说明,隔热层66也可以通过在电源模块56的壳体表面喷涂氨基甲酸酯等而形成。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以在工厂等大规模设施中使用的大型空调机作为对象。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变频控制盘50的内部结构的一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而言,变频控制盘50形成为进深30英寸且高度90英寸左右的长方体形状。变频控制盘50在后侧(图5中的右侧)具有开闭自如的门51,在前侧(图5中的左侧)具有安装板52。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变频控制盘50上形成有外气的吸气口和排气口,在变频控制盘50中设置有风扇,该风扇在变频控制盘50的内部空间内形成从吸气口流向排气口的空气流,以进行换气。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隔板71形成为在一个面上开口的箱状,并安装在安装板52上,使得该隔板71的开口面被安装板52封闭。变频控制盘50的内部空间被上述隔板71隔成两个空间(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形成在隔板71和安装板52之间的第二空间S2成为封闭空间。变频装置55配置在第二空间S2内。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电抗器59设置在第一空间S1的底部。
在隔板71的背面(图5中的右端面)下部形成有呈矩形的开口71a。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冷却用部件60安装在隔板71的背面上,封闭所述开口71a。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变频装置55通过用由导电金属形成且呈棒状或板状的汇流条72将多个电子元器件彼此连接而构成。具体而言,变频装置55包括与商用电源连接的整流电路、电容电路和直交流转换电路。整流电路和直交流转换电路分别通过用汇流条72将多个电源模块56彼此连接而构成。各个电源模块56包括电源半导体芯片56a和壳体56b,该电源半导体芯片56a在工作时发热,该电源半导体芯片56a收纳在该壳体56b内。具体而言,设置在整流电路中的电源模块56是包括二极管芯片的二极管模块;设置在直交流转换电路中的电源模块56是包括IGBT(Insulated GateBipolar Transistor)芯片的IGBT模块。在电容电路中连接有电容器57。
所述电容器57固定在固定于隔板71上且呈板状的安装部件77上。所述电容器57和电源模块56的其它电子元器件固定在隔板71或安装部件77上。
如图6所示,多个电源模块56分别固定在安装于隔板71背面上的冷却用部件60上。具体而言,各个电源模块56固定在冷却用部件60上,在所述隔板71的开口71a上与封闭该开口71a的冷却用部件60的前表面接触。
如在图7中放大地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冷却用部件60不是具有像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埋设在主体部61中的制冷剂管62,而是在主体部61上加工形成孔部,由此形成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流路61a。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冷却用部件60也包括形成在所述主体部61表面上的隔热层65。隔热层65覆盖主体部61的表面上除了电源模块56和主体部61相接触的接触面61s以外的非接触面。根据上述结构,仅有主体部61的接触面61s成为将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传向电源模块56的传热面。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冷却用部件60的主体部61具有数量与电源模块56的数量相对应的隆起部,在各个隆起部的端面上与各个电源模块56接触。也就是说,各个隆起部的端面成为主体部61上与各个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1s。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冷却用部件60的主体部61构成为:接触面61s所接触的是各个电源模块56的壳体56b背面(位于冷却用部件60侧的面)的一部分即中央部分,在该中央部分的内表面上安装有在通电时发热的电源半导体芯片56a。换句话说,主体部61形成为:电源模块56和主体部61相接触的接触面61s的面积比电源模块56的壳体56b的背面(与冷却用部件60相对应的面)小。这么一来,电源模块56上与主体部61接触的接触面的外缘部分不是与主体部61接触,而是与隔热层65接触。也就是说,隔热层65的一部分夹在主体部61和电源模块56之间,构成冷却用部件60上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各个电源模块56的电源半导体芯片56a的热经各个接触面61s传递给冷却用部件60的主体部61,再向在制冷剂流路61a的内部流通的制冷剂释放。换句话说,在温度较低的制冷剂流入主体部61的制冷剂流路61a中后,该制冷剂的冷热经传热面即接触面61s传递给电源模块56。这么一来,各个电源模块56,特别是其中的温度会上升的电源半导体芯片56a部分被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冷却。
另一方面,利用隔热层65阻止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制冷剂流路61a的制冷剂)的冷热从主体部61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1s以外的非接触面传向外部。这么一来,能够阻止冷却用部件60周围的空气由于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而被冷却。其结果是,在冷却用部件60的周围不会再产生结露水,能够抑制该结露水流向电子元器件56、57、59。因此,能够避免电子元器件56、57、59出故障,能够确保空调机10的可靠性。
在通常情况下,因为电源模块56的外缘部分远离因通电而发热的部分即电源半导体芯片56a,所以即使对该外缘部分进行冷却,也不会有助于对发热部分即电源半导体芯片56a的冷却,而且若对该外缘部分进行冷却,该外缘部分的温度就有可能降到比周围空气温度低的值,在该外缘部分的周围产生结露水。
于是,如上所述,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将主体部61形成为:主体部61上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1s(传热面)的面积比电源模块56的壳体56b的背面(与冷却用部件60相对应的面)小。这么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模块56上与主体部61接触的接触面的外缘部分不是与主体部61接触,而是与隔热层65接触。其结果是,能够对各个电源模块56中在通电时发热而需要冷却的电源半导体芯片56a的周边部分集中地进行冷却。另一方面,不需要冷却的电源模块56外缘部分与隔热层65的一部分接触,在制冷剂流路61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不会传向电源模块56的外缘部分。也就是说,电源模块56的外缘部分不会被冷却。这么一来,能够抑制在电源模块56的远离发热部分即电源半导体芯片56a的外缘部分产生结露。因此,能够避免电源模块56出故障。
也就是说,通过将主体部61的接触面61s构成为比电源模块56的与主体部61相对应的面小,则能够对电源模块56的发热部分进行冷却,并避免电源模块56的不需要冷却的外缘部分被冷却而降温,来避免产生结露水。下面说明通过模拟试验对这一点进行了验证的结果。
图8(A)和图8(B)示出通过模拟试验求出的当冷却用部件60对电源模块56进行了冷却时的温度分布情况。图8(A)示出主体部61的接触面61s的面积比电源模块56的与主体部61相对应的面的面积大的情况;图8(B)示出主体部61的接触面61s的面积比电源模块56的与主体部61相对应的面的面积小的情况。图中的细线为等温线。应予说明,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每个主体部61中,除了接触面61s以外的非接触面都由隔热层65覆盖着。
在制冷剂温度5℃且外部气温52℃的条件下对上述两个冷却用部件60进行了模拟计算。其结果是,在如图8(A)所示接触面61s的面积比电源模块56的与主体部61相对应的面的面积大的情况(以下,称其为大接触面的情况)下,电源模块56的外缘部分的温度降到了30℃。与此相对,在如图8(B)所示接触面61s的面积比电源模块56的与主体部61相对应的面的面积小的情况(以下,称其为小接触面的情况)下,电源模块56的外缘部分的温度仅降到了40℃。另一方面,电源模块56中发热的电源半导体芯片56a部分的温度在两种情况下大致相等,在图8(A)所示的大接触面的情况下为116℃,在图8(B)所示的小接触面的情况下为117.5℃。也就是说,可见通过将主体部61的接触面61s构成为比电源模块56的与主体部61相对应的面小,则能够抑制电源模块56的不需要冷却的外缘部分被冷却而降温。
如上所述,通过如本第三实施方式那样构成为主体部61的接触面61s的面积比电源模块56的与主体部61相对应的面的面积小,则能够对电源模块56中需要冷却的发热部分集中地进行冷却,并能够避免远离发热部分而不需要冷却的部位被冷却而产生结露水。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如图9所示,第一变形例是改变冷却用部件60的主体部61的制冷剂流路61a形状而得到的。在第一变形例中,在由热导率较高的铜形成的主体部61上加工形成圆孔,由此形成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流路61a。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如图10所示,当在各个电源模块56中内置有多个电源半导体芯片56a时,可以是这样的,即:冷却用部件60的主体部61构成为具有数量与电源半导体芯片56a的数量相对应的隆起部,将各个电源模块56安装在冷却用部件60的主体部61上,使各个半导体芯片56a经壳体56b与隆起部的端面分别对应。图10所示的第二变形例是该情况的例子。也就是说,主体部61可以针对一个电源模块56具有多个接触面61s。通过将主体部61构成为上述结构,则能够仅对发热而需要冷却的部分进行冷却,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在不需要冷却的部分的周围产生结露水。
(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第四实施方式是改变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结构而得到的。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冷却用部件60仅包括由铝等热导率较高的金属材料形成的主体部61。与第三实施方式一样,在主体部61中,通过加工形成多个孔从而形成有冷却用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61a。多条制冷剂流路61a排列在冷却用部件60中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附近。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61中以制冷剂流路61a为基准在靠近冷却用部件60上不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非接触面60b一侧形成有多条高温制冷剂流路61b,高温制冷剂在该多条高温制冷剂流路61b中流通。多条高温制冷剂流路61b排列为包围制冷剂流路61a。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温度较低的制冷剂流入制冷剂流路61a中后,该制冷剂的冷热经接触面60a传向电源模块56。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因通电而发热的电源模块56的温度上升。
另一方面,冷却用部件60中制冷剂流路61a的所述非接触面60b一侧的部分被在高温制冷剂流路61b中流动的高温制冷剂加热。因此,在制冷剂流路61a中流动的低温制冷剂的冷热被在比制冷剂流路61a还靠近所述非接触面60b侧的高温制冷剂流路61b中流通的高温制冷剂、或者已被该高温制冷剂加热且包围该制冷剂流路61a的高温部分吸收。非接触面60b由于在高温制冷剂流路61b中流通的高温制冷剂的温热而被加热,达到高温。这么一来,高温制冷剂流通的高温制冷剂流路61b阻止制冷剂流路61a中的制冷剂的冷热从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也就是说,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上述多条高温制冷剂流路61b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阻止机构。由此,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周围产生结露水,能够抑制该结露水流向电子元器件56、57、59。因此,能够避免电子元器件56、57、59出故障。
(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第五实施方式是改变第四实施方式中冷却用部件60的主体部61的内部结构之一部分而得到的。
具体而言,在制冷剂流路61a和高温制冷剂流路61b之间形成有真空层68。真空层68形成为包围电源模块56的外缘。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在制冷剂流路61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被真空层68隔断,所以能够更为可靠地阻止上述制冷剂的冷热从冷却用部件60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因为制冷剂流路61a的制冷剂的冷热不会传向高温制冷剂流路61b,所以高温制冷剂流路61b的高温制冷剂的温热都用于对非接触面60b附近进行加热,能够维持非接触面60b附近的温度较高。也就是说,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上述真空层68和多条高温制冷剂流路61b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阻止机构。由此,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周围产生结露水,能够避免电源模块56出故障。
-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应予说明,上述由真空层68构成的隔热层也可以由空气层构成。还可以是这样的,向上述形成有真空层68的空间内填充树脂材料或氨基甲酸酯等,从而形成隔热层。上述真空层68的布置并不限于上述形态,例如也可以用真空层68取代多条高温制冷剂流路61b中的一条高温制冷剂流路61b。
〈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第六实施方式是改变第一实施方式中冷却用部件60的结构而得到的。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冷却用部件60包括主体部61和隔热层65,该主体部61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由铝等热导率较高的金属材料形成,该隔热层65覆盖该主体部61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以外的非接触面。该隔热层65例如通过在主体部61的周围用具有隔热性的树脂材料进行嵌件成形而形成。
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小直径部81,该固定小直径部81用作对制冷剂回路20中的高温制冷剂进行减压来生成冷却用低温制冷剂的减压机构。具体而言,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固定小直径部81设置在隔热层65的内部。在冷却用部件60内,入口侧管道82和出口侧管道83彼此可进行热交换地接触,以保证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后的制冷剂和比固定小直径部81还靠近上游侧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61的入口侧管道82上形成有固定小直径部81,隔热层65是如下所述形成的,即:在入口侧管道82中比固定小直径部81还靠近上游侧的部分和主体部61的出口侧管道83彼此可进行热交换地接触的状态下,用树脂材料进行嵌件成形,来覆盖固定小直径部81、热交换部84(入口侧管道82和出口侧管道83相接触的部分)、以及主体部61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以外的非接触面。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设置生成低温制冷剂的作为减压机构的固定小直径部81,构成为高温制冷剂流经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入口附近,则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入口周边产生结露水。因此,能够避免电源模块56出故障。
根据本第六实施方式,通过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使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后的低温制冷剂和位于固定小直径部81的上游侧的高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从冷却用部件60中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则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出口周边产生结露水。因此,能够避免电源模块56出故障。
-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14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隔热层65是如下所述形成的,即:在主体部61的入口侧管道82上形成有固定小直径部81的状态下,用树脂材料进行嵌件成形,来覆盖固定小直径部81以及主体部61上除了与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以外的非接触面。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入口侧管道82中比固定小直径部81还靠近上游侧的部分和位于主体部61的出口侧的管道不像第六实施方式那样彼此可进行热交换地接触。另一方面,在主体部61的制冷剂出口上连接有隔热管85。
根据上述结构,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对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后的冷却用制冷剂从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出口流入隔热管85中。在隔热管85中,因为冷却用制冷剂的冷热不会传向外部,所以能够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出口附近产生结露水。如上所述,根据本变形例,也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在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入口附近和制冷剂出口附近产生结露水。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用空调机10作为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装置。然而,可以使用例如热泵式冷却机组、热水供给装置、对冷藏库或冷冻库等的库内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等作为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装置。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冷却用部件60仅能够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源模块56、56进行冷却的结构,但是例如也可以是这样的,即:使电容器57与冷却用部件60的主体部61的前表面(位于第一空间S1侧的面)接触,由此能够用冷却用部件60对电容器57进行冷却。
本发明所涉及的冷却用部件的用途并不限于对压缩机30的电源模块56的冷却。例如,也可以对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电源模块进行冷却。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用冷却用部件对电源模块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很有用。
-符号说明-
10-空调机(制冷装置);20-制冷剂回路;30-压缩机;50-变频控制盘;56-电源模块(电子元器件、电源模块);57-电容器(电子元器件);59-电抗器(电子元器件);60-冷却用部件;61-主体部;62-制冷剂管;65-隔热层;66-隔热层。

Claims (13)

1.一种制冷装置,其包括制冷剂回路(20)、电子元器件(56、57、59)以及冷却用部件(60),在该制冷剂回路(20)中连接有压缩机(30),该制冷剂回路(20)进行制冷循环,该电子元器件(56、57、59)中包括电源模块(56),所述制冷剂回路(20)的制冷剂在该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通,该冷却用部件(60)与所述电源模块(56)接触,以利用该制冷剂对所述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用部件(60)包括阻止机构,该阻止机构阻止在所述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从至少该冷却用部件(60)上除了与所述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以外的非接触面(60b)传向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用部件(60)包括主体部(61),用来对所述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的冷却用制冷剂在该主体部(61)的内部流通,该主体部(61)与所述电源模块(56)接触;
所述阻止机构由隔热层(65)构成,该隔热层(65)覆盖所述主体部(61)上除了与所述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1s)以外的非接触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止机构包括高温制冷剂流路(61b),该高温制冷剂流路(61b)形成在所述冷却用部件(60)中冷却制冷剂流路(61a)的所述非接触面(60b)侧,所述冷却用制冷剂在该冷却制冷剂流路(61a)中流动,高温制冷剂在该高温制冷剂流路(61b)中流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止机构具有隔热层(68),该隔热层(68)形成在所述冷却制冷剂流路(61a)和所述高温制冷剂流路(61b)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层(68)由真空层或空气层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设置有减压机构(81),该减压机构(81)对所述制冷剂回路(20)的制冷剂进行减压,来生成所述冷却用制冷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用部件(60)构成为:在该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对所述电源模块(56)进行冷却后的所述冷却用制冷剂与比所述减压机构(81)还靠近上游侧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却用部件(60)的制冷剂出口上连接有隔热管(85)。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止机构构成为:该阻止机构阻止在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从该冷却用部件(60)上与所述电源模块(56)接触的接触面(60a)的外缘部分传向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止机构构成为:将在所述冷却用部件(6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热传向所述电源模块(56)的传热面的面积比所述电源模块(56)上与所述冷却用部件(60)相对应的面的面积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到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模块(56)的表面上除了与所述冷却用部件(60)接触的接触面以外的非接触面由隔热层(66)覆盖。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层(65、68)由具有隔热性的树脂材料通过嵌件成形而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2、4及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层(65、66、68)通过用氨基甲酸酯进行喷涂而形成。
CN2011800054684A 2010-01-05 2011-01-05 制冷装置 Pending CN1027134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00686 2010-01-05
JP2010-000686 2010-01-05
PCT/JP2011/000010 WO2011083756A1 (ja) 2010-01-05 2011-01-05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3462A true CN102713462A (zh) 2012-10-03

Family

ID=44305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54684A Pending CN102713462A (zh) 2010-01-05 2011-01-05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79251A1 (zh)
EP (1) EP2522931A1 (zh)
JP (1) JPWO2011083756A1 (zh)
CN (1) CN102713462A (zh)
WO (1) WO2011083756A1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56722A (zh) * 2013-09-16 2015-03-2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4676871A (zh) * 2013-11-26 2015-06-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空调器及散热装置的装配方法
CN105277869A (zh) * 2014-07-16 2016-01-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搬运装置以及电子部件检查装置
CN105674643A (zh) * 2014-12-05 2016-06-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106233076A (zh) * 2014-04-30 2016-12-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外机、用于此的冷却单元以及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06610060A (zh) * 2015-10-26 2017-05-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8344069A (zh) * 2017-01-22 2018-07-3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电气元件冷却结构
CN108603671A (zh) * 2016-05-10 2018-09-28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电气安装零件冷却装置以及具备其的空调系统的室外机
CN108583348A (zh) * 2018-06-08 2018-09-28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能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电池提供预热和冷却的充电站
CN108885017A (zh) * 2016-04-07 2018-11-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0410878A (zh) * 2019-08-26 2019-1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冷却方法
CN111834693A (zh) * 2019-04-23 2020-10-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11954439A (zh) * 2020-07-17 2020-1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却装置、冷却方法、磁悬浮轴承系统及空调机组
CN117120779A (zh) * 2021-03-31 2023-11-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50206B2 (en) 2007-10-05 2015-02-10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Compressor assembly having electronics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US7895003B2 (en) * 2007-10-05 2011-02-22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Vibration protection in a variable speed compressor
US8418483B2 (en) 2007-10-08 2013-04-16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alculating parameters for a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a variable speed compressor
US8459053B2 (en) 2007-10-08 2013-06-11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Variable speed compressor pro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9541907B2 (en) 2007-10-08 2017-01-10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alibrating parameters for a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a variable speed compressor
US20130255932A1 (en) * 2012-03-30 2013-10-03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Heat sink for a condensing unit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JP5472364B2 (ja) * 2012-04-20 2014-04-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KR102173373B1 (ko) 2013-07-05 2020-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6320731B2 (ja) * 2013-11-26 2018-05-0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20150282386A1 (en) * 2014-03-27 2015-10-01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source unit of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US10480800B2 (en) * 2014-10-28 2019-11-19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Air conditioner
US10254029B2 (en) 2015-04-15 2019-04-09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cooling method of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thereof
JP6594428B2 (ja) * 2015-07-31 2019-10-23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6426595B2 (ja) * 2015-12-24 2018-11-21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US20170314850A1 (en) * 2016-04-28 2017-11-0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Refrigerator Appliance and Heater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WO2018016064A1 (ja) * 2016-07-22 2018-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8051499A1 (ja) * 2016-09-16 2018-03-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8150568A1 (ja) * 2017-02-20 2018-08-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制御装置
JP2020143809A (ja) * 2019-03-05 2020-09-1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
JP7313867B2 (ja) * 2019-04-02 2023-07-25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冷却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装ユニット並びに室外機
US11206743B2 (en) 2019-07-25 2021-12-21 Emerson Climate Technolgies, Inc. Electronics enclosure with heat-transfer element
CN114111037A (zh) * 2021-11-18 2022-03-01 澳克莱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能热泵系统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36078A (ja) * 1994-06-14 1995-12-22 Fujitsu Ltd 発熱体パッケージの冷却構造
JPH1123075A (ja) * 1997-07-08 1999-01-26 Denso Corp 発熱体冷却装置
JP2000161889A (ja) * 1998-11-24 2000-06-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積層式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03026A (ja) * 2004-06-18 2006-01-05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2006058226A (ja) * 2004-08-23 2006-03-02 Nsk Ltd 温度センサ及び温度センサ付軸受装置
JP2006086260A (ja) * 2004-09-15 2006-03-30 Espec Corp 温度制御装置
JP2007016700A (ja) * 2005-07-08 2007-01-25 Nishishiba Electric Co Ltd パッケージ形コンプレッサ
JP2008039276A (ja) * 2006-08-04 2008-02-21 Daikin Ind Ltd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2009133607A (ja) * 2007-10-30 2009-06-18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CN101523131A (zh) * 2006-11-13 2009-09-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7285A (en) * 1981-02-26 1982-08-31 H. B. Fuller Company Curable aqueous silicate composition, uses thereof, and coatings or layers made therefrom
JPH04216698A (ja) * 1990-12-18 1992-08-06 Fujitsu Ltd 冷却モジュール
JP3147222B2 (ja) * 1996-04-19 2001-03-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子ユニットボックスの放熱構造
US6233960B1 (en) * 1999-10-12 2001-05-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pot cooling evaporator cooling system for integrated circuit chip modules
JP2001251078A (ja) * 2000-03-03 2001-09-14 Denso Corp 発熱体冷却装置
TWI308631B (en) * 2002-11-07 2009-04-11 Sanyo Electric Co Multistage compression type rotary compressor and cooling device
JP2004363308A (ja) * 2003-06-04 2004-12-24 Hitachi Ltd ラックマウントサーバシステム
DE102005011807A1 (de) * 2004-03-26 2005-10-13 Ebm-Papst St. Georgen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Kühlung eines Substrats, insbesondere eines Halbleiters
US7003971B2 (en) * 2004-04-12 2006-02-28 York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omponent cooling system for an air-cooled chiller
MX2008012650A (es) * 2006-04-13 2009-0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arato de enfriamiento y convertidor de energia.
JP5106862B2 (ja) * 2007-01-15 2012-12-26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ードパッケージ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36078A (ja) * 1994-06-14 1995-12-22 Fujitsu Ltd 発熱体パッケージの冷却構造
JPH1123075A (ja) * 1997-07-08 1999-01-26 Denso Corp 発熱体冷却装置
JP2000161889A (ja) * 1998-11-24 2000-06-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積層式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03026A (ja) * 2004-06-18 2006-01-05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2006058226A (ja) * 2004-08-23 2006-03-02 Nsk Ltd 温度センサ及び温度センサ付軸受装置
JP2006086260A (ja) * 2004-09-15 2006-03-30 Espec Corp 温度制御装置
JP2007016700A (ja) * 2005-07-08 2007-01-25 Nishishiba Electric Co Ltd パッケージ形コンプレッサ
JP2008039276A (ja) * 2006-08-04 2008-02-21 Daikin Ind Ltd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01523131A (zh) * 2006-11-13 2009-09-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系统
JP2009133607A (ja) * 2007-10-30 2009-06-18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56722A (zh) * 2013-09-16 2015-03-2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4456722B (zh) * 2013-09-16 2017-05-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US9807907B2 (en) 2013-09-16 2017-10-31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with electronic device coupled to cooling tube
CN104676871A (zh) * 2013-11-26 2015-06-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空调器及散热装置的装配方法
CN106233076A (zh) * 2014-04-30 2016-12-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外机、用于此的冷却单元以及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06233076B (zh) * 2014-04-30 2019-06-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外机、用于此的冷却单元以及冷却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05277869A (zh) * 2014-07-16 2016-01-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搬运装置以及电子部件检查装置
CN105674643A (zh) * 2014-12-05 2016-06-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105674643B (zh) * 2014-12-05 2020-07-1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US10222076B2 (en) 2015-10-26 2019-03-05 Lg Electronics Inc. Outdoor unit for an air conditioner
CN106610060A (zh) * 2015-10-26 2017-05-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6610060B (zh) * 2015-10-26 2019-06-0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8885017A (zh) * 2016-04-07 2018-11-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US10895389B2 (en) 2016-04-07 2021-01-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8885017B (zh) * 2016-04-07 2021-06-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8603671A (zh) * 2016-05-10 2018-09-28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电气安装零件冷却装置以及具备其的空调系统的室外机
CN108344069A (zh) * 2017-01-22 2018-07-3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电气元件冷却结构
CN108583348B (zh) * 2018-06-08 2023-08-18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能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电池提供预热和冷却的充电站
CN108583348A (zh) * 2018-06-08 2018-09-28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能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电池提供预热和冷却的充电站
CN111834693A (zh) * 2019-04-23 2020-10-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11834693B (zh) * 2019-04-23 2024-03-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10410878A (zh) * 2019-08-26 2019-1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冷却方法
CN111954439A (zh) * 2020-07-17 2020-1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却装置、冷却方法、磁悬浮轴承系统及空调机组
CN117120779A (zh) * 2021-03-31 2023-11-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17120779B (zh) * 2021-03-31 2024-04-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79251A1 (en) 2012-11-08
WO2011083756A1 (ja) 2011-07-14
JPWO2011083756A1 (ja) 2013-05-13
EP2522931A1 (en) 2012-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13462A (zh) 制冷装置
US9807907B2 (en) Air conditioner with electronic device coupled to cooling tube
TWI526660B (zh) 恆溫液循環裝置
KR102403512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이에 적용되는 컨트롤 장치
EP3640551B1 (en) Control box, and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ioner comprising same
US20120106073A1 (en) Data center module
KR100823653B1 (ko) 통신장비용 냉방장치
RU2766509C2 (ru) Модульный водяной экономайзер для охладителей с воздушным охлаждением
JP2011220654A (ja) 冷凍装置
CN106440593B (zh) 变频器冷却系统、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JP2016121843A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KR20150125545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이에 적용되는 냉각 유닛 및 냉각 유닛의 제조 방법
JP2008075988A (ja) 複合放熱部材、冷却ユニット、冷却装置、及び冷却装置集合体
JP2011142131A (ja) 冷凍装置
JP2010147334A (ja) 冷凍装置
CN106016508B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JP2010085054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KR100911217B1 (ko) 통신장비용 냉방장치 및 동파방지방법
KR101585888B1 (ko) 백연저감 밀폐식 대향류냉각탑 및 이를 이용한 외기냉방시스템
CN210399411U (zh) 一体式热回收型空调
CN203704204U (zh) 用于电气柜的空调器
CN103763891B (zh) 可调整散热功率的机房散热装置
CN211429866U (zh) 一种高效节能集装箱数据中心
CN213300299U (zh) 窗式空调器
CN110686323A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