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85556A - 方向盘 - Google Patents

方向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85556A
CN106585556A CN201710087196.6A CN201710087196A CN106585556A CN 106585556 A CN106585556 A CN 106585556A CN 201710087196 A CN201710087196 A CN 201710087196A CN 106585556 A CN106585556 A CN 1065855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uncinus
main body
steering wheel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871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85556B (zh
Inventor
齐藤秀明
渡边豪
高木完
水户部贵志
木内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Plas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Plas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54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070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662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8454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Plas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Plas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85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855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85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855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04Hand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04Hand wheels
    • B62D1/046Adaptations on rotatable parts of the steering wheel for accommodation of swi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5/00Arrangement or adaptation of acoustic signal devices
    • B60Q5/001Switches therefor
    • B60Q5/003Switches therefor mounted on the steering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steering wheels or steering columns
    • B60R21/203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steering wheels or steering columns using modules containing inflator, bag and cover attachable to the steering wheel as a complete sub-unit
    • B60R21/203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steering wheels or steering columns using modules containing inflator, bag and cover attachable to the steering wheel as a complete sub-unit the module or a major component thereof being yieldably mounted, e.g. for actuating the horn switch or for protecting the driver in a non-deployment situ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a tear line for defining a deployment opening
    • B60R21/21656Steering wheel covers or similar cup-shaped covers
    • B60R21/21658Steering wheel covers or similar cup-shaped covers with integrated switches, e.g. horn swi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10/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410/12Production or manufacturing of vehicle parts
    • B60Y2410/122Plastic parts manufactured by mou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方向盘。与配置于转向盘主体的各开口部的线状物卡合的组件的各钩状物中,在一方的侧部钩状物的外周面突出设置的调整肋与一方的侧部开口部的内表面接触而限制一方的侧部钩状物在一方的侧部开口部的位置。在一方的侧部钩状物的外周面的与调整肋不同的位置突出设置的调整销通过调整肋的与一方的侧部开口部的内表面的接触而与一方的侧部开口部的内表面弹性接触。

Description

方向盘
本发明是申请号为201510118234.0、发明名称为“方向盘”、申请日为2015年03月18日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个卡合部件的方向盘,该多个卡合部件通过与插通于多个孔部的钩状物分别卡合而保持该钩状物,从而相对于方向盘主体支承组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汽车的方向盘、即转向盘,公知有如下结构,即,在构成转向盘主体的支承部亦即凸出部(凸出芯骨)安装有气囊装置等组件,该气囊装置等组件具备折叠后的气囊、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安装有这些气囊和充气机的底板、以及覆盖气囊和充气机且与底板连结的罩体等。
而且,作为这样的气囊装置,公知有如下结构,即,在设于组件的箱体的底板的贯通孔的背面侧的两侧部以及下部的三处分别配置有U字状的卡合部件亦即卡锁弹簧(线状物),通过相对于该卡锁弹簧将设于转向盘主体的凸出部的卡合部亦即多个钩状物分别压入贯通孔而勾挂于卡锁弹簧,来以一次操作的方式将组件安装于凸出部。
在像这样以一次操作的方式将组件安装于凸出部的情况下,尽管通过钩状物与卡锁弹簧的卡合来相对于凸出部在正面背面方向对组件进行定位,但仅以它们的卡合的话,无法进行上下左右方向上的定位,从而与钩状物不同地另外设置用于在上述上下左右方向上进行定位的定位销(locator pin)(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148478号公报)。
近几年,转向盘用的气囊装置的小型化发展,而无法容易地充分确保设置定位销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与组件的小型化对应、并且能够相对于方向盘主体可靠地对该组件进行定位的方向盘。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方向盘具备:方向盘主体;组件;孔部,其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任一方设有多个;钩状物,其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另一方设有多个,并能够分别插通于上述孔部;以及多个卡合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各孔部,在与上述钩状物插通于上述孔部的插通方向交叉的规定方向上被施力,通过与插通于上述孔部的上述钩状物卡合来保持该钩状物,从而将上述组件支承于上述方向盘,一个上述钩状物具备:定位基准部,其突出设置于外侧面,且与一个上述孔部的内表面接触来限制一个上述钩状物在该一个孔部的位置;以及多个调整部,其在与该定位基准部不同的位置突出设置于外侧面,且通过该定位基准部的向一个上述孔部的内表面的接触,而与该一个孔部的内表面弹性接触。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方向盘中,多个卡合部件的相对于多个钩状物的施力负载的总和大致为0。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方向盘中,多个钩状物中,除一个钩状物之外的剩余的其它钩状物具备多个调整部,该多个调整部突出设置于外侧面,且通过一个上述钩状物的定位基准部的向一个孔部的内表面的接触,而与剩余的其它孔部的内表面弹性接触。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方向盘中,还具备:
卡定部,其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任一方设置在一对上述孔部与一对上述钩状物的任一个之间;以及
卡定承接部,其设置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另一方,且在上述钩状物插通于上述孔部的插通方向上卡定上述卡定部。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方向盘,插通于孔部且卡合保持于卡合部件的多个钩状物中,突出设置于一个钩状物的外侧面的定位基准部通过与一个孔部的内表面接触,来限制一个钩状物在该一个孔部的位置,并且在该一个钩状物的外侧面的与定位基准部不同的位置突出设置的多个调整部通过定位基准部的与一个孔部的内表面的接触,而与一个孔部的内表面弹性接触,从而能够集中组件相对于方向盘主体的支承和定位的各个功能,能够与组件的小型化对应,并且能够可靠地对该组件和方向盘主体进行定位。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方向盘,通过使多个卡合部件的相对于多个钩状物的施力负载的总和大致为0,利用卡合部件的施力负载的调整,能够与组件的小型化对应,并且能够更加可靠地对该组件和方向盘主体进行定位。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方向盘,多个钩状物中,在除一个钩状物之外的剩余的其它钩状物的外侧面突出设置多个调整部,这些调整部通过一个钩状物的定位基准部的与一个孔部的内表面的接触,而与剩余的其它孔部的内表面弹性接触,从而相对于方向盘主体可靠地使组件无法转动,能够与组件的小型化对应,并且能够更加可靠地对该组件和方向盘主体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图1(a)是从背面侧表示本发明的方向盘的组件安装于方向盘主体的状态的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b)是表示一个钩状物插通于开口部的插通状态的剖视图。
图1(c)是表示一个其它的钩状物插通于开口部的插通状态的剖视图。
图1(d)是表示另一个其它的钩状物插通于开口部的插通状态的剖视图。
图2(a)是表示一个钩状物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b)是表示其它的钩状物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上述方向盘的卡合部件的自然状态的俯视图。
图3(b)是表示保持于上述方向盘的方向盘主体的状态下的一个卡合部件的俯视图。
图3(c)是表示保持于上述方向盘的方向盘主体的状态下的其它的卡合部件的俯视图。
图4(a)是从背面侧表示组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b)是从正面侧表示方向盘主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上述方向盘的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上述方向盘的分解立体图。
图7(a)是表示上述方向盘的主视图。
图7(b)是表示上述方向盘的侧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方向盘的线状物的配置的说明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方向盘的线状物的配置的说明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10(a)是表示本发明的方向盘的组件的一部分的俯视图(第四实施方式)。
图10(b)是表示方向盘主体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1是上述方向盘的方向盘主体与组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将上述方向盘的组件的一部分安装于方向盘主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孔部与钩状物的卡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13(b)是图13(a)的剖视图。
图13(c)是表示卡定部与卡定承接部的卡定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上述方向盘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上述方向盘的主视图。
图中:
10—作为方向盘的转向盘,11—组件,12—作为方向盘主体的转向盘主体,37—钩状物,47—作为孔部的开口部,48—作为卡合部件的线状物,56—作为调整部的调整销,58—作为定位基准部的调整肋,10a—作为方向盘的转向盘,11a—组件,12a—作为方向盘主体的转向盘主体,37a—钩状物,38a—卡定部,39a—一个接点亦即可动接点,44a—作为孔部的开口部,45a—作为卡合部件的线状物,47a—卡定承接部,48a—其它接点亦即固定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方向盘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7(a)中,符号10是作为方向盘的转向盘,该转向盘10配置于汽车的驾驶座的乘务员的前方,由如下部件等构成:组件11;将该组件11安装于乘务员侧的作为方向盘主体的转向盘主体12;安装于该转向盘主体12的乘务员相反侧的作为覆盖部件的罩体(机身罩)13;安装于转向盘主体12的乘务员侧的作为装饰部件的修整部(装饰物)14;以及例如未图示的车内的音响装置等操作用的开关装置15、15。
此外,转向盘10通常安装在作为未图示的操纵装置的转向轴,该转向轴在相对于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以角度θ1倾斜的状态下配备(图7(b)),以下,将组件11侧设为乘务员侧、正面侧或后侧,将转向轴侧设为车身侧、背面侧或前侧,将沿该转向轴的前后方向设为轴向,除此之外,以具备该转向盘10的车身的前进方向为基准来说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等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组件11是气囊装置(气囊组件),其具备作为收纳体的安装部件亦即底板21、具备作为覆盖体的气囊罩22且收纳有折叠后的气囊23的壳体24、配置于该壳体24的充气机25、以及保持架26等(图5)。
底板21也被称作背板或背部支架等,兼作喇叭机构的喇叭板,例如由合成树脂一体注射成形。而且,该底板21具备作为壳体主体的安装面部亦即基板部31、和遍及该基板部31的表面侧的周缘部整体而在正面侧立起的周壁部32(图4(a)以及图5)。
在基板部31,且在大致中央部开口有圆孔状的充气机安装孔34,并且以包围该充气机安装孔34的方式分别开口有四处安装孔35。并且,在该基板部31,向背面侧突出设置有多个柱状的钩状物37,该多个柱状的钩状物37将组件11安装成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能够进退。并且,在该基板部31,一体地安装有设定可动接点38的导电性的导电板39。
钩状物37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卡定组件11和转向盘主体12,并且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沿正面背面方向对组件11进行导向。这些钩状物37一体地具备:从基板部31突出设置且形成基端侧的圆柱状的承接部42;直径尺寸比该承接部42的直径尺寸小、且与该承接部42同轴地突出设置的圆柱状的钩状物主体部43;以及同轴地设于该钩状物主体部43的前端部的圆锥状的插入部44。而且,这些钩状物37在作为后述的转向盘主体12的孔部的开口部47分别插入钩状物主体部43以及插入部44,并且在分别安装于这些开口部47的作为卡合部件的线状物48弹性地卡定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钩状物37设定有位于上侧的两侧部的(一方以及另一方)第一钩状物亦即一对侧部钩状物37a、37b、以及位于下侧的中央部的第二钩状物亦即下部钩状物37c。
承接部42是对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朝向后方(乘务员侧)对组件11进行施力的螺旋弹簧亦即喇叭弹簧51的一端部(后端部)进行保持的部件,并在径向上突出设置有多个用于卡定该喇叭弹簧51的卡定爪部52。
在钩状物主体部43,喇叭弹簧51的另一端部(前端部)位于基端侧亦即承接部42侧的周围。另外,该钩状物主体部43包括插入部44,与喇叭弹簧51的另一端部相比,前端侧(尖端侧)成为插入于转向盘主体12的开口部47的部分。而且,钩状物37的外侧面亦即钩状物主体部43的外周面54与开口部47的内表面分离,在该外周面54,与插入部44的基端邻接地凹下设置有卡定线状物48的一对卡定凹部55、55,并且以与这些卡定凹部55、55相对的方式设有作为调整部的调整销56、56(图2(a)以及图2(b))。另一方面,钩状物37中,在一个钩状物亦即一侧的侧部钩状物37a,除了设有卡定凹部55、55以及调整销56、56之外,在钩状物主体部43的外周面54且在与调整销56、56不同的位置沿轴向设有作为定位基准部的调整肋58(图2(a))。因此,钩状物37的一侧的侧部钩状物37a成为定位钩状物,另一侧的侧部钩状物37b以及下部钩状物37c成为一般钩状物。
卡定凹部55、55相对于钩状物主体部43的外周面54在垂直于轴的方向上凹下设置。在正面背面方向观察时,各钩状物37的卡定凹部55、55相对于朝向连结各钩状物37的中心轴彼此的假想的三角形T的重心(中心)的方向而在两侧、即相互线对称地配置。因此,卡定凹部55、55在各侧部钩状物37a、37b中位于钩状物主体部43的外周面54的上部的一侧以及下部的另一侧,并在下部钩状物37c中位于钩状物主体部43的外周面54的两侧部。
调整销56、56用于调整各钩状物37相对于各开口部47的位置,与各卡定凹部55、55相比,配置在靠钩状物主体部43的基端侧,前端部位于卡定凹部55、55。这些调整销56、56是设为能够在钩状物37的钩状物主体部43的垂直于轴的方向(径向)上弹性变形的舌片状,在前端部设有比钩状物主体部43的外周面54更向垂直于轴的方向外侧突出的爪部56a、56a。而且,调整销56、56的这些爪部56a、56a能够与开口部47的内表面弹性接触(抵接)。
调整肋58是通过与开口部47的内表面接触(抵接)来在上下左右方向上限制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a的位置而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对组件11进行定位的基准,从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a的钩状物主体部43的外周面54沿垂直于轴的方向(径向)突出,沿轴向即钩状物37向开口部47插入的插入方向形成为长条状。因此,该调整肋58在通过例如喇叭装置的操作等使组件11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向正面背面方向移动的状态下维持与开口部47的内表面的接触。该调整肋58设定为,与从钩状物主体部43的外周面54向垂直于轴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量相比,长边方向的长度较大。并且,在从正面背面方向观察时,该调整肋58的位置在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a的钩状物主体部43中成为连结该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a的中心轴和假想的三角形T(图1)的重心(中心)的假想线L1与外周面54交叉的位置。即,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a中,调整肋58相对于通过中心轴且与假想线L1正交的假想线L2而位于调整销56、56的相反侧。
插入部44形成为从钩状物主体部43侧亦即基端侧向前端侧逐渐地缩径,以便容易将钩状物37插入开口部47。
各可动接点38与配置于后述的转向盘主体12侧的喇叭机构的固定接点63对置,与这些固定接点63一起构成喇叭开关。即,可动接点38分别位于底板21的基板部31的两侧部以及下部。
导电板39由导电性的金属等形成为板状。此外,该导电板39也可以通过爪等固定于基板部31,也可以在成形底板21时嵌入成形而将除可动接点38以外的部分埋入于基板部31。
周壁部32对折叠后的状态下的气囊23进行包围,位于沿着气囊23的突出方向的方向上。而且,在该周壁部32的外部,分别设有用于对气囊罩22进行卡合保持的多个钩状物部61以及多个卡定承接部62。
另一方面,气囊罩22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一体形成,具备:覆盖转向盘的一部分的正面侧的作为罩主体的面板部64;以及从该面板部64的背面侧亦即前面侧以方筒状向下方突出设置的作为安装壁部的安装板部65。
在面板部64的背面亦即前面,且在被安装板部65围起的位置,形成有厚度尺寸较小的槽状的未图示的断裂预定部亦即撕裂线,该撕裂线例如在主视的情况下大致呈H字状,并构成为在气囊膨胀时,因气囊的展开压力沿撕裂线开裂而展开。
安装板部65位于底板21的周壁部32的外侧,沿该周壁部32的外形形成。另外,在安装板部65,分别设有供底板21的钩状物部61分别插入卡合的插入开口部67、以及分别与各卡定承接部62卡合的未图示的卡定突起。
气囊23例如由单个或者多个底布形成为扁平的袋状,并且与底板21的基板部31相同,形成有圆孔状的充气机安装孔71、和包围该充气机安装孔71而设置的四处安装孔72。
充气机25具备圆盘状的充气机主体部74、和从该充气机主体部74向外周侧突出设置的凸缘部75。并且,在充气机主体部74设有未图示的气体喷射口,在凸缘部75且在四处设有安装孔77。另外,在充气机主体部74的底部设有未图示的接点部。在该接点部,经由未图示的连接器连接有线束,并且充气机25经由该线束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保持架26形成为环状,具备由金属板等形成的保持架基部81、和固定于该保持架基部81的四根安装螺栓82。而且,保持架基部81在中央部形成有圆孔状的充气机安装孔83。并且,安装螺栓82以包围充气机安装孔83的方式在背面侧突出设置,并分别与螺母84螺纹结合。
而且,在气囊23的内侧插入保持架26,将该保持架26的安装螺栓82从安装孔72拉出,该状态下,将气囊23折叠为规定的形状。另外,使气囊罩22覆盖于折叠后的气囊23,并且使该气囊罩22的安装板部65的插入开口部67以及卡定突起与底板21的周壁部32的钩状物部61以及卡定承接部62对位,且一边将保持架26的安装螺栓82插入安装孔35一边将其向底板21侧压入,从而将钩状物部61插入卡定于插入开口部67,并且将卡定突起插入卡定于卡定承接部62,而以一次操作的方式相互固定气囊罩22和底板21(卡入)。
另外,将突出于底板21的背面侧的安装螺栓82插入安装孔77,并且从底板21的背面侧开始组合充气机25,在安装螺栓82螺纹结合螺母84而紧固。该状态下,设有充气机25的气体喷射口的充气机主体部74的正面侧的部分从充气机安装孔34向气囊23的内侧插入,从而构成组件11。
另一方面,转向盘主体12由如下部件构成:形成为圆环状的轮缘部(环部)87;位于该轮缘部87的内侧的凸出部(装配部)88;以及连结这些轮缘部87和凸出部88的多个、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为三根的轮辐部89(图4(b)以及图6)。
而且,该转向盘主体12具备金属制的芯骨91、和一体地覆盖该芯骨91的一部分的软质的覆盖部92,该芯骨91的背面侧由罩体13覆盖。
芯骨91与轮缘部87、凸出部88以及轮辐部89对应,具备轮缘芯骨95、作为支承部的凸出芯骨96、以及作为连结部的轮辐芯骨97,整体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
凸出芯骨96也被称作凸出板、或核心部(ハブコア)等,具备:在中央部一体地具有嵌合于转向轴的圆筒状的凸台101的凸出芯骨主体102;分别连结该凸出芯骨主体102和各轮辐芯骨97的连结芯骨103;以及设于这些连结芯骨103的固定部104。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芯骨103分别突出设置在凸出芯骨主体102的上侧的两侧部以及下侧的中央部。即,在连结芯骨103,设有位于两侧部的(一方以及另一方的)第一连结芯骨亦即一对侧部连结芯骨103a、103b、以及位于下部的第二连结芯骨亦即下部连结芯骨103c。
在固定部104,分别设有上述开口部47、对配置于该开口部47的上述线状物48进行保持的作为卡合部件保持部的线状物保持部106、以及构成喇叭开关装置的上述固定接点63。而且,该固定部104设有位于一对侧部连结芯骨103a、103b的(一方以及另一方的)第一固定部亦即一对侧部固定部104a、104b、以及位于下部连结芯骨103c的第二固定部亦即下部固定部104c。
开口部47设为在厚度方向亦即前后方向上贯通凸出芯骨96。该开口部47在侧部固定部104a、104b中成为圆孔状的(一方以及另一方的)第一开口部亦即一对侧部开口部47a、47b,并且在下部固定部104c中成为不与侧部开口部47a、47b对置的下侧形成圆弧状的半圆形状的第二开口部亦即下部开口部47c。即,各开口部47的至少一部分的内表面沿圆弧形成。而且,向侧部开口部47a、47b插通钩状物37的侧部钩状物37a、37b,并向下部开口部47c插通钩状物37的下部钩状物37c。
线状物48也被称作一次操作线,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金属等线材(钢琴线)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线状物48是扭转螺旋弹簧,具备螺旋状地卷绕的作为卡合部件主体的线状物主体111、从该线状物主体111沿切线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第一臂112、以及从线状物主体111沿与第一臂112成钝角的切线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第二臂113,在第一臂112的前端侧,V字状(U字状)地一体设有与组件11的钩状物37的卡定凹部55、55卡合而卡定钩状物37的卡定部114、114、以及在这些卡定部114、114间连续的拆下操作用的拆下操作部115,并且在第一臂112的延长线上一体地设有直线状地延伸的被保持部116(图3(a))。该线状物48通过使第一臂112与第二臂113的角度从自然状态(无负荷状态)开始改变,来以由线状物主体111使第一臂112与第二臂113的角度向自然状态复原的方式产生施力负载。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线状物48设有安装于侧部开口部47a、47b的(一方以及另一方的)第一线状物亦即侧部线状物48a、48b、以及在与这些侧部线状物48a、48b不同的位置亦即下部开口部47c安装的第二线状物亦即下部线状物48c。
而且,各线状物48通过在拆下操作部115插入未图示的具备例如L字型钩状物的器具而向与钩状物37相反方向拉拽,能够解除卡定部114、114与钩状物37的卡定凹部55、55的卡合。
线状物保持部106具有保持线状物主体111的圆孔状的第一保持部117、和与该第一保持部117连续且保持第二臂113的臂保持部118、以及保持被保持部116的第二保持部119。而且,由该线状物保持部106将侧部线状物48a、48b保持为朝向假想的三角形T的重心(中心)、即左右方向以及下方向对组件11进行施力,将下部线状物48c保持为朝向假想的三角形T的重心(中心)、即上方向(与转向轴正交的方向)对组件11进行施力。
第一保持部117设为贯通固定部104,与线状物48的线状物主体111嵌合来保持该线状物主体111的外周。
臂保持部118沿第一保持部117的切线方向而朝规定方向形成,克服施力而限制线状物48的第二臂113的转动位置。
第二保持部119在相对于开口部47而在第一保持部117以及臂保持部118的相反侧的位置,沿以第一保持部117为中心的圆弧形成为弯曲状,以端部克服施力而保持线状物48的被保持部116,从而限制第一臂112的转动位置。因此,通过该第二保持部119的端部与臂保持部118的位置关系,来设定线状物48的第一臂112与第二臂113的相对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臂113的从自然状态开始的收拢角度的大小对应地(成比例地),来设定线状物48所产生的施力负载的大小。
此处,这些线状物48所产生的针对钩状物37的施力负载的总和大致为0。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下部线状物48c相对于组件11不在左右方向上给予施力负载,从而设定由侧部线状物48a、48b在左右方向上施加的施力负载。侧部线状物48a、48b相互设定为第二臂113的收拢角度θ2相等,并且配置为左右对称、即相对于下部线状物48c的施力负载方向配置为相互对称的位置,而朝向相互相反方向产生施力负载,从而相互抵消左右方向的施力负载。因此,下部线状物48c的第二臂113的收拢角度θ3设定为抵消由组件11的重量、以及侧部线状物48a、48b向下方施加的施力负载。即,当将组件11的质量设为m、将重力加速度设为g时,应由下部线状物48c支承的组件11的重量M1为,M1=m·g·cosθ1。此外,沿转向轴施加的组件11的重量M2由喇叭弹簧51的施力负载抵消。并且,对于来自应由下部线状物48c支承的两侧部线状物48a、48b的施力负载F而言,当将各侧部线状物48a、48b所产生的输出扭矩设为T1、将各侧部线状物48a、48b的从线状物主体111的中心至作用点(卡定部114、114的中间部)的距离设为D、将来自各侧部线状物48a、48b的施力负载相对于钩状物37作用于下方(与转向轴正交的方向)的角度(从正面方向观察时的第一臂112的上下方向的角度)设为θ4时,F=2·(T1/D)·sinθ4。因此,为了抵消重量M1和施力负载F的和(M1+F),而下部线状物48c所需要的输出扭矩T2为T2=(M1+F)·D,从而对于下部线状物48c的第二臂113的收拢角度θ3而言,当将下部线状物48c的弹簧常量设为k时,设定为θ3=T2/k={(M1+F)·D}/k。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于线状物保持部106的侧部线状物48a、48b的第二臂113的收拢角度θ2例如分别设定为20°(第一臂112与第二臂113所成的角度为90°),保持于线状物保持部106的下部线状物48c的第二臂113的收拢角度θ3比收拢角度θ2大,例如设定为36°。
固定接点63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的部件形成,分别配置于凸出芯骨96的两侧部以及下部,且朝向正面侧突出。
各轮辐芯骨97放射状地连结凸出芯骨96和轮缘芯骨95,从与凸出芯骨96的各连结芯骨103连续的一端部开始以朝向正面方向逐渐突出的方式向与轮缘芯骨95连续另一端部弯曲成纵壁状。
而且,在该转向盘主体12,从背面侧开始组合罩体13,对罩体13进行定位并且将其安装于转向盘主体12。之后,将该转向盘主体12的凸台101与转向轴嵌合,并由未图示的螺母紧固且固定。
组件11仅从正面侧压入该转向盘主体12,可以说以一次操作的方式安装。即,若组件11从正面侧压入转向盘主体12,则位于各开口部47的线状物48的线状物保持部106与钩状物37的卡定凹部55、55卡合,在两侧以及下侧的三处,组件11与转向盘主体12卡合而以防脱的方式被支承。
更加详细而言,对于组件11而言,若将最前部、即在与凸出芯骨96对置的位置突出的钩状物37与开口于底板21的各开口部47对位地压入,则钩状物37的插入部44成为导向部而将钩状物主体部43内插于开口部47。此时,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a中,通过调整肋58与一方的侧部开口部47a的内表面接触来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对组件11进行定位,与该定位对应地,与一侧的侧部开口部47a的内表面接触的调整销56、56的爪部56a、56a通过弹性变形来调整尺寸差。同样,另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b以及下部钩状物37c中,与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a的调整肋58所产生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定位对应地,与另一侧的侧部开口部47b以及下部开口部47c的内表面接触的各调整销56、56的爪部56a、56a通过弹性变形来调整尺寸差。即,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a通过调整肋58而成为定位基准来发挥作用,另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b以及下部钩状物37c防止组件11旋转,从而组件11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定位。另外,插入部44向与克服其施力负载而将钩状物37压入组件11的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对位于开口部47的后方的线状物48的卡定部114、114进行按压而使之移动。而且,充分压入组件11,若插入部44通过卡定部114、114,则线状物48复原变形,在钩状物37的卡定凹部55、55卡合卡定部114、114(图1(b)至图1(d))。其结果,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相对地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分别对组件11位置限制,各钩状物37由线状物48而可靠地防止向正面方向脱离,从而防止组件11意外地从转向盘主体12拆下。
另外,该状态下,由各钩状物37沿正面背面方向引导转向盘主体12。
而且,例如通过在充气机25的接点部等进行电布线,从而以安装于转向轴的状态构成具备组件11的转向盘10。
对于像这样构成的转向盘10而言,驾驶座的乘务员通过把持轮缘部87使之转动,来进行行驶时的操作。并且,乘务员通过克服各喇叭弹簧51的施力负载来压动兼作压动部的组件11的气囊罩22,来由各钩状物37相对地向前方对组件11进行导向,若任一个可动接点38与固定接点63接触,则车身侧的喇叭装置鸣叫。此时,在乘务员压动气囊罩22的上下或左右等的从中心偏离的位置的情况下,气囊罩22以稍微倾斜的状态向前方移动,而在组件11的三个钩状物37(侧部钩状物37a、37b以及下部钩状物37c)中,仅在一个钩状物(侧部钩状物37a)设定有调整肋58,从而不会由调整肋58妨碍这样的倾斜。
并且,当将组件11从转向盘主体12拆下时,在拆下操作部115插入未图示的具备例如L字型钩状物的器具而向钩状物37的相反方向拉动,来使之从卡定凹部55、55脱离,从而解除线状物48对钩状物37的卡合,而能够拆下组件11。
另一方面,当产生车辆的正面碰撞等时,从充气机25向气囊23的内部迅速喷射气体,而折叠地收纳的气囊23急剧膨胀。这样,由于该气囊23的膨胀的压力,气囊罩22沿撕裂线开裂而形成气囊23的突出口,气囊23从该突出口突出而在乘务员的前方膨胀展开,从而束缚并保护乘务员。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开口部47插通而卡合保持于线状物48的多个柱状的钩状物37中,在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a的外周面54突出设置的调整肋58通过与一侧的侧部开口部47a的内表面接触,来限制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a在该一侧的侧部开口部47a处的位置,并且在该一侧的侧部钩状物37a的外周面54的与调整肋58不同的位置突出设置的多个调整销56通过调整肋58的与一方的侧部开口部47a的内表面的接触,来与一方的侧部开口部47a的内表面弹性接触。因此,组件11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的支承和定位的各个功能能够集中于各钩状物37、各开口部47以及各线状物48,换言之,利用组件11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的支承所使用的钩状物37、开口部47以及线状物48能够共用于将组件11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的定位,不需要取得另外的设置定位销等的空间,从而能够与组件11的小型化对应,并且能够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可靠地对该组件11进行定位。
并且,通过将侧部线状物48a、48b的左右方向的施力负载设为相等,并且将这些侧部线状物48a、48b的下方、即朝向下部线状物48b的方向的施力负载设为与下部线状物48c所产生的向上方的施力负载相等,从而在全部的钩状物37居中的位置,多个线状物48相对于多个钩状物37的施力负载的总和大致为0,由此不会产生因这些线状物48的施力负载的调整而追加另外的部件等的部件件数的增加,进而能够与组件11的小型化对应,并且能够更加可靠地对该组件11和转向盘主体12进行定位,不会对组件11的重量、制造成本产生影响。而且,仅变更第二臂113的收拢角度就能够容易地变更线状物48的施力负载。
另外,除了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a之外,在另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b以及下部钩状物37c的外周面54突出设置有多个调整销56,这些调整销56通过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a的调整肋58的与一方的侧部开口部47a的内表面的接触,来与另一方的侧部开口部47b以及下部开口部47c的内表面弹性接触,从而能够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可靠地使组件11无法转动,进而能够与组件11的小型化对应,并且能够更加可靠地对该组件11和转向盘主体12进行定位。
其结果,设计性变得有利,能够实现组件11的小型化,也能够将构造用于多车种。
另外,由于钩状物37的调整肋58以及调整销56沿着成为底板21的成形时的脱模方向的钩状物37的轴向,所以能够使底板21的成型模不复杂而容易成形。
(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
此外,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若线状物48对钩状物37产生施力负载的总和大致为0,即全部的线状物48所产生的施力负载相互平衡,则线状物48的配置、即线状物保持部106以及固定部104的位置、形状能够任意设定。例如,也可以如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那样,通过适当地变更各侧部线状物48a、48b所产生的施力负载(第二臂113的收拢角度),来分别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改变侧部线状物48a、48b的位置而成为非对称的配置。并且,如图9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那样,在使至少任一个线状物48的位置、例如侧部线状物48b的位置沿其施力负载的方向(沿合力的同轴上)变更的情况下,能够不改变施力负载地成为非对称的配置。根据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由于能够与线状物48的非对称的配置对应,所以提高转向盘10(组件11以及转向盘主体12)的外观设计的自由度。
并且,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设置调整肋的钩状物37既可以是另一方的侧部钩状物37b,也可以是下部钩状物37c。
另外,转向盘10不限定于具备三根轮辐部89的结构,例如也能够用于具备两根、四根轮辐部89的结构等。
而且,线状物48例如能够成为U字状等其它任意的形状。
并且,是在组件11(底板21)突出设置钩状物37、并在转向盘主体12(凸出芯骨96)配置开口部47以及线状物48的结构,但也能够是在组件11(底板21)配置开口部47以及线状物48、并在转向盘主体12(凸出芯骨96)突出设置钩状物37的结构。
另外,作为组件11,也能够使用例如收纳有冲击吸收体的垫体等来代替气囊装置。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作为汽车的转向盘而适当地使用。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方向盘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发明的概要进行说明。本发明提供能够廉价制造、能够实现小型化、能够容易安装组件、并且使喇叭装置的接点接触的操作的操作性良好的转向盘。如图10所示,本发明在转向盘主体12a相互分离地设置开口部44a、44a。在组件相互分离地设置能够分别插通于开口部44a、44a的钩状物37a、37a。并设置对插通于各开口部44a、44a的钩状物37a、37a进行保持的线状物45a、45a。在组件且在开口部44a、44a与钩状物37a、37a的任一个之间设置卡定部38a。在转向盘主体12设置在钩状物37a、37a向开口部44a、44a插通的插通方向上卡定卡定部38a的卡定承接部47a。至少在卡定部38a的位置,在组件设置喇叭装置的可动接点39a。在转向盘主体12,与可动接点39a对置地设置喇叭装置的固定接点48a。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个卡合部件的方向盘,该多个卡合部件通过与插通于多个孔部的钩状物分别卡合而保持该钩状物,从而相对于方向盘主体支承组件。
以往,作为汽车的方向盘、即转向盘,公知有如下结构,即,在构成转向盘主体的支承部亦即凸出部(凸出芯骨)安装有气囊装置等组件,该气囊装置等组件具备折叠后的气囊、向该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安装有这些气囊和充气机的底板、以及覆盖气囊和充气机且与底板连结的罩体等。
而且,作为这样的气囊装置,公知有如下结构,即,在设于组件的箱体的底板的贯通孔的背面侧的两侧部以及下部的三处分别配置有U字状的卡合部件亦即卡锁弹簧(线状物),通过相对于该卡锁弹簧将设于转向盘主体的凸出部的卡合部亦即多个钩状物分别压入贯通孔而勾挂于卡锁弹簧,来以一次操作的方式将组件安装于凸出部。并且,在各钩状物安装有螺旋弹簧,相对于凸出部(凸出芯骨)而在正面背面方向上对气囊装置进行施力。而且,以与设于凸出部(凸出芯骨)的固定接点对置的方式在气囊装置设置可动接点,通过克服螺旋弹簧的施力而压入气囊装置,来使接点彼此接触而导通,从而喇叭装置鸣叫(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4797584号公报以及日本专利第5240126号公报。)。
然而,上述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在两侧部以及下部的三处分别安装贯通孔、钩状物以及卡锁弹簧,所以部件件数增多,不能容易地廉价制造,并且气囊装置的组装花费劳力和时间。并且,在将这些贯通孔、钩状物以及卡锁弹簧配置于两处等的情况下,用于使喇叭装置动作的操作性较差。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方向盘,即,能够廉价制造,能够实现小型化,能够容易地安装组件,并且使喇叭装置的接点接触的操作的操作性良好。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方向盘具备:方向盘主体;组件;孔部,其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任一方相互分离地设有一对;钩状物,其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另一方相互分离地设有一对,并能够分别插入于上述孔部;一对卡合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各孔部,在与上述钩状物插通于上述孔部的插通方向交叉的规定方向上被施力,通过与插通于上述孔部的上述钩状物卡合来保持该钩状物,从而将上述组件支承于上述方向盘主体;卡定部,其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任一方设置在一对上述孔部与一对上述钩状物的任一个之间;卡定承接部,其设置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另一方,并在上述钩状物插通于上述孔部的插通方向上卡定上述卡定部;以及至喇叭装置,其具备至少在上述卡定部的位置设于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任一方的一个接点、和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另一方与上述一个接点对置设置的其它接点,通过上述组件相对于上述方向盘主体的、沿着上述钩状物插通于上述孔部的插通方向的相对移动所产生的上述一个以及其它接点的接触而鸣叫。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方向盘中,一对孔部位于方向盘主体和组件的任一方的左右两侧部,一对钩状物在与上述一对孔部对应的位置上设于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另一方,卡定部位于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任一方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下部,卡定承接部在与上述卡定部对应的位置上设于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另一方。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方向盘,使孔部以及钩状物为一对,并且利用位于一对孔部以及钩状物之间的卡定部以及卡定承接部来进一步将组件卡定于方向盘主体,从而相对于方向盘主体可靠地卡定组件,并且例如与设定三个孔部以及钩状物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少配置于孔部的卡合部件的部件件数,能够廉价制造,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由于仅将卡定部卡定于卡定承接部、并且将钩状物插入孔部就能够进行安装,所以能够容易安装组件。另外,由于与卡定部和卡定承接部的位置对应地设置一个接点以及其它接点,所以使喇叭装置的接点接触的操作的操作性变得良好。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方向盘,通过将一对孔部以及一对钩状物配置于左右两侧部,将卡定部和卡定承接部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下部,从而能够相对于方向盘主体平衡良好且可靠地卡定组件,从而能够更加提高使喇叭装置的接点接触的操作的操作性。
图14以及图15中,符号10a是作为方向盘的转向盘,该转向盘10a配置于汽车的驾驶座的乘务员的前方,由如下部件等构成:组件11a;将该组件11a安装于乘务员侧的作为方向盘主体的转向盘主体12a;安装于该转向盘主体12a的乘务员的相反侧的作为覆盖部件的罩体(机身罩)13a;以及安装于转向盘主体12a的乘务员侧的作为装饰部件的修整部(装饰物)14a。
此外,转向盘10a通常安装在作为未图示的操纵装置的转向轴,该转向轴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倾斜的状态配备,以下,将组件11a侧设为乘务员侧、正面侧或后侧,将转向轴侧设为车身侧、背面侧或前侧,将沿着该转向轴的前后方向设为轴向,除此之外,以具备该转向盘10a的车身的前进方向为基准来说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等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组件11a是气囊装置(气囊组件),其具备作为收纳体的安装部件亦即底板21a、具备作为覆盖体的气囊罩22a且收纳有折叠后的气囊23a的壳体24a、配置于该壳体24a的充气机25a、以及保持架26a等。
图10(a)、图11至图14所示的底板21a也被称为背板或背部支架等,兼作未图示的喇叭装置的喇叭板,例如由合成树脂一体注射成形。而且,该底板21a具备作为壳体主体的安装面部亦即基板部31a、和遍及该基板部31a的表面侧的周缘部整体而在正面侧立起的周壁部32a。
在基板部31a,且在大致中央部开口有圆孔状的充气机安装孔34a,并且以包围该充气机安装孔34a的方式分别开口有四处安装孔35a。并且,在该基板部31a,在背面侧突出设置有将组件11a以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a能够进退的方式安装的一对柱状(圆柱状)的钩状物37a。并且,在该基板部31a,在背面侧突出设置有将组件11a以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a能够进退的方式安装的卡定部38a。另外,在该基板部31a,例如一体成形地埋入安装有将一个接点亦即可动接点39a设定于卡定部38a的基端部的未图示的导电性的导电板。
钩状物37a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卡定组件11a和转向盘主体12a,并且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a对组件11a进行定位,以及沿正面背面方向对其进行导向。这些钩状物37a在前端侧设有中间变细的勾挂部亦即凹部41,该凹部41a的前端侧的面成为卡定面42a(图13(b))。而且,该钩状物37a的前端部以朝向前端侧而缓缓变细(缩径)的方式形成为圆锥状。而且,这些钩状物37在作为后述的转向盘主体12a的孔部的开口部44a分别插入前端侧,并且通过在分别安装于这些开口部44a的作为卡合部件的线状物45a而在卡定面42a(凹部41a)的位置弹性地卡定保持,并相对于开口部44a能够沿正面背面方向移动(图13(b))。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钩状物37a在组件11a的底板21a(基板部31a)的上部的左右两侧部、即中立状态(空档状态)下的转向盘10a的9点方向以及3点方向上相互分离存在。并且,在钩状物37a的基端侧的周围,保持有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a朝向后方(乘务员侧)对组件11a进行施力的作为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亦即喇叭弹簧46a的一端部(后端部)。
卡定部38a通过与设于后述的转向盘主体12a侧的卡定承接部47a卡定,来在钩状物37a插通于开口部44a的插通方向亦即正面背面方向上卡定、具体而言在正面方向上以防脱的方式卡定,从而抑制组件11a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a的松动,并且提高操作组件11a而使喇叭装置动作时的操作性。该卡定部38a具备:沿与钩状物37a平行(大致平行)的方向突出且限制卡定承接部47a的左右方向的位置的作为限制部的一对突出部38aa、38aa;以及连结这些突出部38aa、38aa的前端部而直接卡定于卡定承接部47a的被卡定部38ba,卡定部38a相对于基板部31a形成为环状(U字状)。而且,该卡定部38a位于组件11a的底板21a(基板部31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下部、即中立状态(空档状态)下的转向盘10a的6点方向。因此,该卡定部38a位于钩状物37a、37a的左右方向之间,并且在从正面观察时与这些钩状物37a、37a配置于假想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位置。换言之,这些钩状物37a和卡定部38a整体大致左右对称地配置。
可动接点39a与配置于后述的转向盘主体12a侧的喇叭装置的其它接点亦即固定接点48a对置,并与这些固定接点48a一起构成喇叭装置的开关亦即喇叭开关。在该可动接点39a,设定有配置于上部的左右两侧部的一个可动接点亦即一对上部可动接点39aa、39aa、以及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下部的其它可动接点亦即下部可动接点39ba。即,可动接点39a分别位于底板21a的基板部31a的两侧部以及下部,当从正面观察时配置于假想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位置。
上部可动接点39aa、39aa在比钩状物37a、37a靠上方的位置,配置于比这些钩状物37a、37a的中心轴向左右方向的中央靠近的位置。并且,这些上部可动接点39aa、39aa位于基板部31a,即底板21a的外缘部附近。
下部可动接点39ba与卡定部38a的位置对应,配置于比该卡定部38a稍微向上方分离的位置。
周壁部32a包围折叠后的状态的气囊23a,位于沿着气囊23a的突出方向的方向上。而且,在该周壁部32a的外部,遍及基板部31a设有用于卡合保持气囊罩22a的多个卡合部51a。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卡合部51a成为开口,但也可以形成为钩状等,也可以具备钩状物和开口双方。
另一方面,图14等所示的气囊罩22a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一体形成,具备:覆盖转向盘10a的一部分的正面侧的作为罩主体的面板部53a;以及从该面板部53a的背面侧亦即前面侧、方筒状地向下方突出设置的作为安装壁部的安装板部54a。
在面板部53a的背面亦即前面,且在被安装板部54a围起的位置,形成有厚度尺寸较小的槽状的未图示的断裂预定部亦即撕裂线,该撕裂线例如在正面观察的情况下大致呈H字状,并构成为在气囊膨胀时,因气囊的展开压力沿撕裂线开裂而展开。
安装板部54a位于底板21a的周壁部32a的外侧,沿该周壁部32a的外形形成。另外,在安装板部54a,分别设有与底板21a的卡合部51a卡合的未图示的卡合突起。
气囊23a例如由单个或多个底布形成为扁平的袋状,并且与底板21a的基板部31a相同,形成有圆孔状的充气机安装孔56a、和包围该充气机安装孔56a而设置的四处安装孔57a。
充气机25a具备圆盘状的充气机主体部61a、和从该充气机主体部61a向外周侧突出设置的凸缘部62a。并且,在充气机主体部61a设有未图示的气体喷射口,在凸缘部62a且在四处设有安装孔64a。另外,在充气机主体部61a的底部设有未图示的接点部。在该接点部,经由未图示的连接器连接有线束,并且充气机25a经由该线束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保持架26a形成为环状,具备由金属板等形成的保持架基部66a、和固定于该保持架基部66a的四根安装螺栓67a。而且,保持架基部66a在中央部形成有圆孔状的充气机安装孔68a。并且,安装螺栓67a以包围充气机安装孔68a的方式在背面侧突出设置,并分别与未图示的螺母螺纹结合。
而且,在气囊23a的内侧插入保持架26a,将该保持架26a的安装螺栓67a从安装孔57a拉出,该状态下,将气囊23a折叠为规定的形状。另外,使气囊罩22a覆盖于折叠后的气囊23a,并且使该气囊罩22a的安装板部54a的卡定突起与底板21a的周壁部32a的卡合部51a对位,而且一边将保持架26a的安装螺栓67a插入安装孔35a一边将其向底板21a侧压入,从而将卡定突起插入卡定于卡合部51a,而以一次操作的方式相互固定气囊罩22a和底板21a(卡入)。
另外,将突出于底板21a的背面侧的安装螺栓67a插入安装孔64a,并且从底板21a的背面侧开始组合充气机25a,将螺母与安装螺栓67a螺纹结合而紧固。该状态下,设有充气机25a的气体喷射口的充气机主体部61a的正面侧的部分从充气机安装孔34a向气囊23a的内侧插入,从而构成组件11a。
另一方面,图14以及图15所示的转向盘主体12a由如下部件构成:形成为圆环状的轮缘部(环部)71a;位于该轮缘部71a的内侧的凸出部(安装部)72a;以及连结这些轮缘部71a和凸出部72a的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根的轮辐部73a。
而且,该转向盘主体12a具备金属制的芯骨75a、和一体地覆盖该芯骨75a的一部分的软质的覆盖部76a,该芯骨75a的背面侧由罩体13覆盖。
芯骨75a与轮缘部71a、凸出部72a以及两根轮辐部73a对应,具备轮缘芯骨81a、作为支承部的凸出芯骨82a、以及作为连结部的轮辐芯骨83a,整体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此外,剩余一根轮辐部73a例如由修整部14a构成。
凸出芯骨82a也被称作凸出板、或核心部(ハブコア)等,在中央部一体地具有与转向轴嵌合的圆筒状的凸台85a。并且,在该凸出芯骨82a,分别设有上述开口部44a、和构成喇叭开关装置的上述固定接点48a。另外,在该凸出芯骨82a的下部突出设置有突出承接部86a,该突出承接部86a设有上述卡定承接部47a。该突出承接部86a具有:从凸出芯骨82a的下部的两侧向下方延伸突出的臂部86aa、86aa;和沿左右方向连结这些臂部86aa、86aa之间并配置有卡定承接部47a以及固定接点48a的支承部86ba。
开口部44a设为在与钩状物37a对应的位置、即在凸出芯骨82a的上部的向左右两侧(轮辐芯骨83a的基端附近的位置)分离的位置,沿厚度方向亦即前后方向贯通该凸出芯骨82a。这些开口部44a形成为圆孔状。而且,向这些开口部44a插通钩状物37a的前端侧。
各线状物45a也被称作一次操作线,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金属等线材(钢琴线)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线状物45a是扭转螺旋弹簧,具备螺旋状地卷绕的作为卡合部件主体的线状物主体91a、从该线状物主体91a沿切线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第一臂92a、以及从线状物主体91a沿与第一臂92a成钝角的切线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第二臂93a,在第一臂92a的前端侧,一体地设有与组件11a的钩状物37a的凹部41a卡合而卡定钩状物37a的弯曲状(V字状)的卡定部94a以及在这些卡定部94a间连续的拆下操作用的操作部95a(图13(a))。该线状物45a通过使第一臂92a与第二臂93a的角度从自然状态(无负荷状态)开始改变,来以由线状物主体91a使第一臂92a与第二臂93a的角度向自然状态复原的方式产生施力负载。
而且,各线状物45a的线状物主体91a保持在沿正面背面方向贯通凸出芯骨82a而设置的圆孔状的第一保持部97a,第一臂92a保持在突出设置于凸出芯骨82a的正面侧的第二保持部98a,并且第二臂93a在操作部95a的位置,以在圆弧状地开口的勾挂保持部99a露出的状态勾挂保持于凸出芯骨82a,而卡定部94a从开口部44a露出。
卡定承接部47a在与卡定部38a对应的位置、即凸出芯骨82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下部,从凸出芯骨82a(突出承接部86a)朝向下方突出设置为爪状,使卡定部38a在钩状物37a插通于开口部44a的插通方向亦即正面背面方向上卡定,具体而言在正面方向上以防脱的方式卡定。
固定接点48a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部件形成,与组件11a侧的可动接点39a对置配置。即,在该固定接点48a设定有:配置于凸出芯骨82a的上部的左右两侧部且与上部可动接点39aa、39aa对置的一个固定接点亦即一对上部固定接点48aa、48aa;以及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下部即突出承接部86a(支承部86ba)的卡定承接部47a的正上方、且与下部可动接点39ba对置的其它固定接点亦即下部固定接点48ba。因此,固定接点48a分别位于底板21a的基板部31a的两侧部以及下部,当从正面观察时配置于假想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位置。
而且,对于该转向盘主体12a而言,从背面侧开始组合罩体13a,对罩体13a进行定位并且将其安装于转向盘主体12a。之后,将该转向盘主体12a的凸台85a嵌合于转向轴,并由未图示的螺母紧固且固定。
相对于该转向盘主体12a,组件11a在卡定部38a(被卡定部38ba)勾挂卡定承接部47a,并且使各开口部44a与各钩状物37a对位并从正面侧压入,从而位于各开口部44a的线状物45a的卡定部94a与钩状物37a的凹部41a的卡定面42a卡合(图13(b))。其结果,在两侧以及下侧的三处,组件11a与转向盘主体12a卡合而以防脱的方式被支承。
其结果,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a相对地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分别对组件11a限制位置,各钩状物37a由线状物45a防止向正面方向脱离,卡定部38a由卡定承接部47a防止向正面方向脱离。
并且,该状态下,由各钩状物37a沿正面背面方向引导转向盘主体12a。
而且,例如通过在充气机25a的接点部等进行电布线,从而以安装于转向轴的状态构成具备组件11a的转向盘10a。
对于像这样构成的转向盘10a而言,驾驶座的乘务员通过把持轮缘部71a而使之转动,来进行行驶时的操作。并且,乘务员通过克服各喇叭弹簧46a的施力负载来压动兼作压动部的组件11a的气囊罩22a,并通过各钩状物37a与各开口部44a的嵌合、以及卡定部38a与卡定承接部47a的嵌合,相对地向前方对组件11a进行导向(图13(b)以及图13(c)),若任一个可动接点39a与固定接点48a接触,则车身侧的喇叭装置鸣叫。
并且,当将组件11a从转向盘主体12a拆下时,在从勾挂保持部99a露出的操作部95a插入未图示的具备例如L字型钩状物的器具而向钩状物37a的相反方向拉动,来使之从凹部41a脱离,从而解除线状物45a对钩状物37a的卡合,而能够拆下组件11a。
另一方面,当产生车辆的正面碰撞等时,从充气机25a向气囊23a的内部迅速喷射气体,而折叠地收纳的气囊23a急剧膨胀。这样,由于该气囊23a的膨胀的压力,气囊罩22a沿撕裂线开裂而形成气囊23a的突出口,气囊23a从该突出口突出而在乘务员的前方膨胀展开,从而束缚并保护乘务员。此时,对于组件11a而言,主要各钩状物37a由各线状物45a卡定,从而相对于气囊23a的膨胀展开时的冲击而保持于转向盘主体12a。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开口部44a以及钩状物37a设为一对,并且利用位于一对开口部44a、44a以及钩状物37a、37a之间的卡定部38a以及卡定承接部48a来将组件11a进一步卡定于转向盘主体12a,从而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a卡定组件11a,并且例如与设定三个以上开口部以及钩状物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少配置于开口部44a的线状物45a的部件件数,并且也能够抑制线状物45a的组装工时,能够廉价制造,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由于仅将卡定部38卡定于卡定承接部47a、并且将钩状物37a、37a插入开口部44a、44a就能够进行安装,所以能够容易安装组件11a。另外,由于与卡定部38和卡定承接部47a的位置对应地设置接点39a、48a,所以使喇叭装置的接点39a、48a接触的操作的操作性变得良好。
并且,通过将一对开口部44a、44a以及一对钩状物37a、37a配置于左右两侧部,将卡定部38a和卡定承接部47a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下部,从而能够相对于转向盘主体12a平衡良好且可靠地卡定组件11a,当进行使喇叭装置的接点39a、48a接触的按压操作时,能够抑制组件11a的松动而顺利地进行动作,进而能够更加提高操作性。
此外,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是在组件11a(底板21a)突出设置钩状物37a、并在转向盘主体12a(凸出芯骨82a)配置开口部44a以及线状物45a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组件11a(底板21a)配置开口部44a以及线状物45a、并在转向盘主体12a(凸出芯骨82a)突出设置钩状物37a的结构。
另外,作为组件11a,也能够使用例如收纳有冲击吸收体的垫体等来代替气囊装置。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作为汽车的驾驶座用的气囊装置而适当地使用。
本申请主张于2014年3月18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055470号和于2014年12月26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66284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

Claims (1)

1.一种方向盘,其特征在于,具备:
方向盘主体;
组件;
孔部,其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任一方相互分离地设有一对;
钩状物,其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另一方相互分离地设有一对,且能够分别插通于上述孔部;
一对卡合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各孔部,在与上述钩状物插通于上述孔部的插通方向交叉的规定方向上被施力,通过与插通于上述孔部的上述钩状物卡合来保持该钩状物,从而将上述组件支承于上述方向盘主体;
螺旋弹簧,其一端部保持于上述钩状物的基端侧周围;
卡定部,其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任一方设置在一对上述孔部与一对上述钩状物的任一个之间;
卡定承接部,其设置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另一方,且在上述钩状物插通于上述孔部的插通方向上卡定上述卡定部;以及
喇叭装置,其具备至少在上述卡定部的位置设于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任一方的一个接点、以及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另一方与上述一个接点对置地设置的其它接点,通过上述组件相对于上述方向盘主体的、沿着上述钩状物插通于上述孔部的插通方向的相对移动所产生的上述一个以及其它接点的接触而鸣叫,
一对上述孔部位于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任一方的左右两侧部,
一对上述钩状物在与一对上述孔部对应的位置、设置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另一方,
上述卡定部具备:位于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任一方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下部且沿与上述钩状物平行的方向突出的一对突出部;以及连结这些突出部的前端部而直接卡定于上述卡定承接部的被卡定部,
上述卡定承接部在与上述卡定部对应的位置且在上述方向盘主体和上述组件的另一方突出设置为爪状。
CN201710087196.6A 2014-03-18 2015-03-18 方向盘 Active CN1065855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5470 2014-03-18
JP2014055470A JP6207080B2 (ja) 2014-03-18 2014-03-18 ハンドル
JP2014-266284 2014-12-26
JP2014266284A JP6684540B2 (ja) 2014-12-26 2014-12-26 ハンドル
CN201510118234.0A CN104925016B (zh) 2014-03-18 2015-03-18 方向盘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18234.0A Division CN104925016B (zh) 2014-03-18 2015-03-18 方向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85556A true CN106585556A (zh) 2017-04-26
CN106585556B CN106585556B (zh) 2018-11-13

Family

ID=5301618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18234.0A Active CN104925016B (zh) 2014-03-18 2015-03-18 方向盘
CN201710087196.6A Active CN106585556B (zh) 2014-03-18 2015-03-18 方向盘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18234.0A Active CN104925016B (zh) 2014-03-18 2015-03-18 方向盘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580034B2 (zh)
CN (2) CN104925016B (zh)
GB (2) GB25402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4732B2 (ja) * 2016-03-29 2019-12-25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ハンドル
DE102016123312A1 (de) * 2016-12-02 2018-06-07 Trw Airbag Systems Gmbh Gasgenerator, gassackmodul und fahrzeugsicherheitssystem
US11034374B2 (en) * 2017-08-10 2021-06-15 Toyoda Gosei Co., Ltd. Steering wheel
DE102018112224A1 (de) * 2018-05-22 2019-11-28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Gmbh Fahrzeuglenkrad sowie Lenkradbaugruppe mit einem solchen Fahrzeuglenkrad
EP3594087B1 (en) * 2018-07-11 2022-01-0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Damper mechanism of steering wheel and steering wheel device for vehicle
JP7179592B2 (ja) * 2018-11-26 2022-11-29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体
KR20200119997A (ko) * 2019-04-11 2020-10-2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운전석 에어백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59897B2 (en) * 2003-07-21 2007-01-0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Isolated ground for horn mechanism
JP2011148478A (ja) * 2009-12-22 2011-08-04 Nippon Plast Co Ltd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US20120080868A1 (en) * 2010-09-30 2012-04-05 Toyoda Gosei Co., Ltd. Steering wheel having airbag apparatus attached thereto
JP2012111325A (ja) * 2010-11-24 2012-06-14 Takata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への中央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WO2013011981A1 (ja) * 2011-07-20 2013-01-2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ユニット
CN103129504A (zh) * 2013-03-07 2013-06-05 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安装在汽车方向盘上的安全气囊卡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09239A (ja) * 1994-05-20 1995-11-28 Suzuki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カバーの構造
EP1418095B1 (en) * 2000-06-27 2006-04-26 Toyoda Gosei Co., Ltd. Steering wheel with an airbag device
US6874808B2 (en) * 2002-09-20 2005-04-0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a uniform gap between an airbag module and its surrounding structure
DE202004005994U1 (de) * 2004-04-08 2004-06-24 Takata-Petri Ag Vorrichtung zur Verbindung eines Airbagmoduls mit einem tragenden Fahrzeugteil
JP4797584B2 (ja) 2005-03-16 2011-10-1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き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DE102006041734B4 (de) * 2006-09-01 2010-07-29 Takata-Petri Ag Vorrichtung zur Befestigung einer Airbageinheit in einer Baugruppe eines Kraftfahrzeugs, insbesondere in einem Lenkrad, durch Verrasten
JP5045694B2 (ja) * 2009-02-27 2012-10-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き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JP5240126B2 (ja) 2009-08-28 2013-07-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き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CN201646629U (zh) * 2009-11-16 2010-11-24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驾驶员安全气囊的装配结构
JP5432011B2 (ja) * 2010-03-12 2014-03-05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取付部構造
WO2013051409A1 (ja) * 2011-10-07 2013-04-11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取付部構造
DE202013002988U1 (de) * 2013-03-28 2013-05-0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Lenkradeinheit mit einem Lenkradkörper und einem Gassackmodul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59897B2 (en) * 2003-07-21 2007-01-0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Isolated ground for horn mechanism
JP2011148478A (ja) * 2009-12-22 2011-08-04 Nippon Plast Co Ltd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US20120080868A1 (en) * 2010-09-30 2012-04-05 Toyoda Gosei Co., Ltd. Steering wheel having airbag apparatus attached thereto
JP2012111325A (ja) * 2010-11-24 2012-06-14 Takata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への中央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WO2013011981A1 (ja) * 2011-07-20 2013-01-2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ユニット
CN103129504A (zh) * 2013-03-07 2013-06-05 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安装在汽车方向盘上的安全气囊卡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25016B (zh) 2017-05-31
US20150266442A1 (en) 2015-09-24
GB2540254B (en) 2018-02-28
GB2525491A (en) 2015-10-28
US9580034B2 (en) 2017-02-28
GB2540254A (en) 2017-01-11
CN104925016A (zh) 2015-09-23
GB201504400D0 (en) 2015-04-29
US20170120852A1 (en) 2017-05-04
CN106585556B (zh) 2018-11-13
GB201608672D0 (en) 2016-06-29
US10266143B2 (en) 2019-04-23
GB2525491B (en) 2017-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25016B (zh) 方向盘
CN103847675B (zh) 气囊装置的罩体
CN107235068A (zh) 驾驶盘
EP2190698B1 (en) Knee airbag module
CN103373308B (zh) 气囊装置的罩体
US20060186644A1 (en) Air bag module including improved inflator retainer assembly
US11072301B2 (en) Asymmetric airbag assembly for steering wheel assembly
CN102762131B (zh) 扶手装置
JP452601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機構
CN106335442A (zh) 包括能量吸收元件的车辆显示器总成
KR20200105880A (ko) 스티어링 휠
US6639160B2 (en) Steering switch assembly structure
JP2004507402A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を有する自動車の運転者保護装置
CN109641563A (zh) 驾驶员安全气囊安装验证系统
JP5697203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JP2010201979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3378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体
CN203819175U (zh) 转向盘和驾驶员安全气囊组件
US9073508B1 (en) Driver airbag to steering wheel gap reduction
CN107010001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20230406252A1 (en) Steering whe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2017114260A (ja) 自動車部品
CN104066627B (zh) 气囊装置
JPH091183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663142B2 (en) Steering wheel for a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