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36225A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536225A CN106536225A CN201580038455.5A CN201580038455A CN106536225A CN 106536225 A CN106536225 A CN 106536225A CN 201580038455 A CN201580038455 A CN 201580038455A CN 106536225 A CN106536225 A CN 1065362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groove
- circumferential
- bend
- transl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10000003754 fetu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41001442589 Convolut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10000002421 cell wa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54043 Melolonthin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2853 Nelumbo nucife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6508 Nelumbo nucifer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6510 Nelumbo pentapetal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11—Patterns comprising tread lugs arranged parallel or oblique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8—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4 m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3—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5—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3 m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5—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60C2011/1361—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with protrusions extending from the groove botto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6—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 B60C2200/065—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for construction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兼顾耐卡石性和耐热性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本发明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具备在所述胎面花纹包括如下部分的胎面部(6):胎肩横槽(11、13),其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向接地端开口;一对周向主槽(15、17);中央横槽(14);中央块(21),其由所述中央横槽和所述一对周向主槽划分出而在轮胎周向上呈一列地形成有多个;以及周向副槽(23),其在所述中央块的区域在轮胎周向上延伸且开口于与所述中央块相接的所述中央横槽。所述周向副槽具有一边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移位一边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呈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地弯曲的第3槽弯曲部(23a~23d),关于所述周向副槽的槽宽P4和所述周向主槽的槽宽P1,比P4/P1为0.70~1.1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胎面花纹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作为安装于自卸卡车(英文:dump truck)等大型车辆的重载荷用轮胎,存在在胎面表面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设置有多个中央块的轮胎。在这样的重载荷用轮胎中,为了提高中央区域处的耐磨损性和耐切割性,增大中央块的接地面积是有效果的。但是,若增大中央块的接地面积,则因块的体积增大而耐热性恶化,有时会导致轮胎的耐久性的恶化。
作为在胎面表面形成有多个中央块的以往的重载荷用轮胎,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轮胎。专利文献1的重载荷用轮胎在胎面具备在周向上延伸的至少一条周向槽和与该周向槽相连、且在外周方向槽的两侧在周向上隔有间隔地配置的多条横向槽,在该充气轮胎中,
(1)该周向槽在相当于胎面宽度的50%的胎面中央区域内在周向上延伸;
(2)该周向槽的槽深为胎面宽度的5%以上;
(3)在该横向槽中,至少设置于胎面两侧部的横向槽的槽深为该周向槽的槽深的109%以上。
根据这样的重载荷用轮胎,可使其兼顾差路行驶时的牵引性能和高速行驶时的湿地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365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轮胎中,耐热性不充分。
另一方面,在为了提高耐热性而在例如中央块的区域设置了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槽的情况下,能够期待抑制中央块的发热、耐热性提高,但认为特别在越野行驶时槽容易卡石。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耐卡石性(日文:耐石噛み性)和耐热性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带胎面花纹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具备胎面部,该胎面部在所述胎面花纹包括如下部分:
中央横槽(日文:センターラグ溝),其在轮胎周向上隔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以横切轮胎赤道线的方式向以轮胎赤道线为基准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第1侧的半胎面区域及第2侧的半胎面区域延伸并具有两端;
胎肩横槽(日文:ショルダーラグ溝),其在每个所述半胎面区域中,在轮胎周向上隔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向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接地端开口,所述胎肩横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所述中央横槽的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靠外侧处,且在轮胎周向上,在所述中央横槽中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相邻中央横槽之间各设置有一个;
一对周向主槽,分别设置于各所述半胎面区域,以交替地连接所述中央横槽的端和所述胎肩横槽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的方式,配置有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或弯折的第1槽弯曲部和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或弯折的第2槽弯曲部,遍及轮胎周向地形成为波形状,槽宽比所述胎肩横槽的槽宽窄;
中央块,其由所述中央横槽和所述一对周向主槽划分出而在轮胎周向上呈一列地形成有多个;以及
周向副槽,其在所述中央块的区域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开口于与所述中央块相接的所述中央横槽,
所述周向副槽具有一边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移位一边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呈槽的延伸的朝向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变化的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地弯曲的第3槽弯曲部;
关于所述周向副槽的槽宽P4和所述周向主槽的槽宽P1,比P4/P1为0.70~1.10。
优选的是,每个所述中央横槽具备:在所述第1侧以向轮胎周向的第3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或弯曲的第4槽弯曲部,和在所述第2侧以向轮胎周向的与所述第3侧相反的一侧即第4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或弯曲的第5槽弯曲部;
所述中央横槽与所述周向主槽连接的所述第1侧的第1连接端部以及所述第2侧的第2连接端部,与所述第2槽弯曲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顶端连接,所述中央横槽的所述第2连接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连接端部靠轮胎周向的第3侧处;
关于所述中央横槽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连结所述第1连接端部和所述第4槽弯曲部向轮胎周向的所述第3侧突出的突出端的第1直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以及连结所述第2连接端部和所述第5槽弯曲部向轮胎周向的所述第3侧突出的突出端的第2直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比连结所述中央横槽的所述第1连接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的第3直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大。
优选的是,关于所述中央横槽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所述中央横槽的在所述第4槽弯曲部向轮胎周向的所述第3侧突出的突出端与所述第1连接端部之间的部分位于所述第1直线上、或者相对于所述第1直线位于所述第3侧,所述中央横槽的在所述第5槽弯曲部向轮胎周向的所述第4侧突出的突出端与所述第2连接端部之间的部分位于所述第2直线上、或者相对于所述第2直线位于所述第4侧。
优选的是,在所述一对周向主槽的各周向主槽中,具备槽局部地变浅的底升高部。
优选的是,关于在所述底升高部最浅的槽深D2和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面宽度T,比D2/T小于0.05。
优选的是,关于所述中央横槽的最深的槽深D3和所述周向副槽的最深的深度D4,比D4/D3为0.4~1.0。
优选的是,关于所述周向副槽的向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移位量即最大宽度A和所述中央块的最大宽度WB,比A/WB为0.05~0.35。
优选的是,所述中央横槽具有呈槽的延伸的朝向变化的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地弯曲的第4槽弯曲部。
优选的是,所述中央横槽在包含所述第4槽弯曲部的多个位置一边弯曲一边延伸,进一步具有与所述第4槽弯曲部不同的第5槽弯曲部;
所述中央横槽以连结与所述中央块相接的一方的中央横槽的所述槽弯曲部中的第4槽弯曲部和另一方的中央横槽的所述槽弯曲部中的第5槽弯曲部的方式延伸。
优选的是,与波形状的所述周向主槽中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呈凸状地弯曲的所述第1槽弯曲部相对应而形成的所述中央块的顶部均为钝角的角部。
优选的是,所述周向主槽和所述中央横槽的槽宽分别为7~20mm。
所述重载荷用充气轮胎适于安装于建筑用车辆或工业用车辆的情况。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轮胎,能够兼顾耐卡石性和耐热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2是将轮胎的胎面花纹平面展开观察而得到的图。
图3是示出周向主槽的底升高部的剖视图。
图4是使用图2来对最大宽度A和最大宽度WB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放大中央横槽而示出的图。
图6是示出以往例的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示出以包含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以后也称为轮胎)1的轮胎旋转轴且通过后述的图2中的X-X’线的平截面来切断轮胎1时的轮胎1的轮廓。
本说明书所说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除了JATMA(日本汽车轮胎协会标准)YEARBOOK 2014的C章所记载的轮胎以外,还指的是D章所记载的1种(自卸卡车、铲运机(英文:scraper))用轮胎、2种(平地机(英文:grader))用轮胎、3种(铲式装料机(英文:shovelloader)等)用轮胎、4种(轮胎压路机(英文:tire roller))用轮胎、移动式起重机(英文:mobile crane)(卡车起重机(英文:truck crane)、轮式起重机(英文:wheel crane))用轮胎、或者TRA 2013YEAR BOOK的SECTION 4或section 6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胎。
轮胎1具有胎体层3、带束部4以及一对胎圈芯5来作为骨格材,在这些骨格材的周围,具有胎面部6、胎侧部7、胎圈包布8、内衬层9等各橡胶层。
胎面部6具备图2所示的胎面花纹。图2是将轮胎1的胎面花纹平面展开而得到的图。此外,在图2中,上下方向为轮胎周向,左右方向为轮胎宽度方向。在此,轮胎周向是在使轮胎1以轮胎旋转中心轴为中心旋转时产生的胎面表面的旋转面的旋转方向。轮胎宽度方向是轮胎1的旋转中心轴方向。不特别指定胎面花纹的轮胎的旋转方向和车辆安装时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朝向。
胎面花纹包括:胎肩横槽11、13、一对周向主槽15、17、中央横槽14以及中央块21。
胎肩横槽11、13在以轮胎赤道线CL为基准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第1侧及第2侧)的半胎面区域的每一区域,在轮胎周向上隔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胎肩横槽10在每个半胎面区域中,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接地端10a、10b中所靠近的一方的接地端开口。
在此,接地端10a、10b如以下所述那样被确定。接地端10a、10b是在将轮胎1组装于标准轮辋、填充标准内压、将标准载荷的88%设为负载载荷的条件下使轮胎1接地于水平面时的接地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此外,此处所说的标准轮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測定リム(测定轮辋)”、TRA所规定的“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者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另外,标准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空気圧(最高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的最大值、或者ETRTO所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充气压力)”。另外,标准载荷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負荷能力(最大负载能力)”、TRA所规定的“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的最大值、或者ETRTO所规定的“LOAD CAPACITY(负载能力)”。
对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胎肩横槽11、13,一方的半胎面区域中的一个胎肩横槽11或胎肩横槽13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处于位于另一方的半胎面区域的相邻的两个胎肩横槽13或胎肩横槽11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之间。
而且,胎肩横槽11、13在每个半胎面区域中,胎肩横槽11、13所具有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后述的中央横槽14的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处,且胎肩横槽11、13在轮胎周向上,在中央横槽14中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相邻中央横槽之间的胎肩区域各设置有一个。由此,后述的周向主槽15、17在每个半胎面部中,交替地连接中央横槽14的端和胎肩横槽11、1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而呈波形状。
此外,在图2中,胎肩横槽11、13的槽宽在槽延伸的方向上变化,但也可以不变化。
一对周向主槽15、17设置于以轮胎赤道线CL为基准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半胎面区域。周向主槽15、17分别以在半胎面区域交替地连接后述的中央横槽14的端和胎肩横槽11、1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的方式,配置有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或弯折的第1槽弯曲部15a、17a和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或弯折的第2槽弯曲部15b、17b,遍及轮胎周向的整周地形成为波形状。周向主槽15、17的槽宽比胎肩横槽11、13的槽宽窄。槽为波形状是指槽蜿蜒的形状。具体而言,周向主槽15、17在轮胎周上具有多个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呈凸状地弯曲的第1槽弯曲部15a、17a和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呈凸状地弯曲的第2槽弯曲部15b、17b,一边以呈波形状的方式蜿蜒一边在轮胎周向上延伸。通过使周向主槽15、17为波形状,槽壁的表面积增大,散热性提高。因此,耐热性提高。
槽弯曲部也可以为弯折形状,也可以为变圆了的弯曲形状,还可以为组合弯折形状和弯曲形状而得到的形状。在弯曲形状中,也包括例如确定曲率半径地使弯折形状的顶部变圆而得到的形状。组合弯折形状和弯曲形状而得到的形状是指槽弯曲部的顶部的一侧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另一侧从顶部弯曲地延伸的形状。也可以对周向主槽15、17、周向副槽23、中央横槽14各自所包括的槽弯曲部使用弯折形状、弯曲形状、它们的组合各种类中互相相同或不同的种类的形状。
另外,周向主槽15、17、周向副槽23、中央横槽14中槽弯曲部之外的部分可以为直线形状也可以为弯曲形状。在槽弯曲部和槽弯曲部之外的部分均为弯曲形状的情况下,两个弯曲形状也可以为相同曲率半径的弯曲形状。
周向主槽15、17通过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第1槽弯曲部15a、17a而与胎肩横槽11、13连接。另外,周向主槽15、17通过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第2槽弯曲部15b、17b而与中央横槽14连接。第2槽弯曲部15b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相对于相反侧的半胎面区域的第2槽弯曲部17b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错开。在图2中,周向主槽15、17以互相相同周期且相位错开地波形状地延伸。另外,不特别限制周向主槽15、17的形态,例如也可以以互相不同的周期波形状地延伸,还可以互相相位一致地波形状地延伸。
另外,周向主槽15、17是槽宽比胎肩横槽11、13窄的细槽。因此,行驶时的中央块21的接地压得到缓和,轮胎1的磨损寿命延长。
中央横槽14在轮胎周向上隔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中央横槽14以横切轮胎赤道线CL的方式,向以轮胎赤道线CL为基准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半胎面区域延伸并具有两端。中央横槽14是连接了作为其两端的周向主槽15的第2槽弯曲部15b和周向主槽17的第2槽弯曲部17b的槽。因周向主槽15、17的相位不同地波形状地延伸,所以中央横槽14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
中央块21由中央横槽14和周向主槽15、17划分出而在轮胎周向上呈一列地形成有多个,有轮胎中心线CL通过。
胎面花纹进一步包括胎肩块25、27。胎肩块25、27由胎肩横槽11、13和周向主槽15、17划分出而在轮胎周向上呈一列地形成有多个。
本实施方式的胎面花纹在以上的基本的形态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备周向副槽23,如图2所示,周向副槽23具有一边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移位一边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呈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地弯曲的第3槽弯曲部23a、23b、23c、23d,并且关于周向副槽23的槽宽P4和周向主槽15、17的槽宽P1,比P4/P1为0.70~1.10。
周向副槽23在中央块21的区域延伸,开口于与中央块21相接的中央横槽14。换言之,周向副槽23以将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中央横槽14彼此连结的方式,在中央块21的区域延伸。通过使这样的周向副槽23形成于中央块21的区域,能够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充分确保槽的表面积,由此,散热性提高,耐热性提高。优选的是,周向副槽23例如在中央横槽14的后述的槽弯曲部14a、14b的顶端的位置(具体而言,从连结中央横槽14的两端的第3直线14g向轮胎周向最大程度突出的位置(突出端))连接于中央横槽14。
第3槽弯曲部23a~23d是通过在胎面表面上使槽的朝向变化而弯曲的部分。第3槽弯曲部也可以为与中央横槽的槽弯曲部同样的形态。具体而言,第3槽弯曲部可以为弯折形状,也可以为变圆了的的弯曲形状,还可以为组合弯折形状和弯曲形状而得到的形状。在弯曲形状中,也包括例如确定曲率半径地使弯折形状的顶部变圆而得到的形状。组合弯折形状和弯曲形状而得到的形状是指槽弯曲部的顶部的一侧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另一侧从顶部弯曲地延伸的形状。也可以对周向副槽23所包括的第3槽弯曲部使用弯折形状、弯曲形状、它们的组合各种类中、互相相同或不同的种类的形状。
另外,周向副槽23中第3槽弯曲部之外的部分可以为直线形状也可以为弯曲形状。在槽弯曲部和槽弯曲部之外的部分均为弯曲形状的情况下,两个弯曲形状也可以为相同曲率半径的弯曲形状。
在图2所示的第3槽弯曲部23a~23d中,随着从轮胎周向的上方向下方前进而包括:在右侧的半胎面区域中弯曲的第3槽弯曲部23a、23c和在左侧的半胎面区域中弯曲的第3槽弯曲部23b、23d。另外,第3槽弯曲部23a和第3槽弯曲部23c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与第3槽弯曲部23b和第3槽弯曲部23d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相等。通过这样的形态,在周向副槽23内,形成有波形状地延伸的部分。通过在周向副槽23形成有第3槽弯曲部23a~23d,槽壁的面积变大,散热性提高。因此,耐热性提高。第3槽弯曲部在图2中形成有四个,但在一个中央块21的区域内至少有一个即可,例如也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五个以上。另外,如图2所示,优选的是,在连结槽弯曲部23a与槽弯曲部23b、槽弯曲部23b与槽弯曲部23c、槽弯曲部23c与槽弯曲部23d的各自之间的部分,有轮胎赤道线CL通过。
通过使周向副槽23的槽宽P4和周向主槽15、17的槽宽P1的比P4/P1处于上述范围,对于周向副槽23能够确保与周向主槽15、17同等的散热性,并且通过使周向副槽23的槽宽变窄,能够抑制耐卡石性的下降。在本说明书中,在所谓的耐卡石性的情况下,不限制成为对象的石或异物的尺寸,例如将2~20mm的大小的石等作为对象。此外,槽宽P4和槽宽P1均是指与各槽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胎面表面处的长度。更优选的是,比P4/P1为0.75~0.85,例如为0.80。
优选的是,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在周向主槽15、17的各周向主槽中,具备槽局部地变浅的底升高部15c、17c。图3为沿着槽延伸的方向切断而示出底升高部15c、17c的剖视图。在图3中,在括弧之外表示与周向主槽15有关的部位的附图标记,在括弧之中表示与周向主槽17有关的部位的附图标记。底升高部15c、17c形成于周向主槽15、17的呈波形形状的直线状部分的每一区域。
底升高部15c、17c在周向主槽15、17延伸的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底升高。由此,通过中央块21和胎肩块25互相支撑,可抑制块的倒塌,可降低块的变形量。因此,耐热性提高。而且,在周向主槽15、17与胎肩横槽11、13连接的部分(第2槽弯曲部)15a、15b、17a、17b,槽深深,所以散热性良好,在这一点耐热性也优异。底升高部15c、17c可以如图示所示具有一定的槽深,也可以具有不同的槽深。作为具有不同的槽深的情况,例如可列举出借助高度差而具有两个以上的不同的槽深的情况、槽深渐渐地变化的情况。虽然不特别限制底升高部15c、17c,但底升高部15c、17c可形成于第1槽弯曲部15a、17a与第2槽弯曲部15b、17b之间的长度的例如30%~70%的长度的区域。另外,底升高部也可以与图3所示的形态不同,不形成于槽延伸的方向上的中央区域,而形成于单侧或两侧的端部区域。
而且,关于底升高部15c、17c中的最浅的槽深D2和胎面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面宽度T,优选的是,比D2/T小于0.05。槽深D2在图3中为从胎面表面到底升高部15c、17c的长度。胎面宽度T为接地端10a、10b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通过使比D2/T小于0.05,能够通过中央块21与胎肩块25互相支撑来确保中央块21的刚性,由此抑制由块的变形引起的发热,耐热性提高。更优选的是,比D2/T为0.40以下,例如为0.03。虽然不特别限制比D2/T的下限值,但从确保用于散热的透气性的观点来看,例如为0.01、0.02。
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优选的是,关于中央横槽14的最深的槽深D3和周向副槽23的最深的深度D4,比D4/D3为0.4~1.0。在图1示出D3和D4。此外,在图1中没有表示出中央横槽14,但通过水平方向的虚线来表示中央横槽14的槽底的最大深度位置。通过使比D4/D3满足该范围,能够兼顾耐卡石性和耐热性。若比D4/D3为0.4以上,则能够在中央块21的区域充分确保槽的截面积,散热性提高,由此耐热性提高。若比D4/D3为1.0以下,则可抑制轮胎转动时的周向副槽23的槽开闭的动作,所以耐卡石性提高。此外,在槽深D4和槽深D3在槽延伸的方向上为一定的情况下槽深D4和槽深D3是指其槽深,在槽深D4和槽深D3在槽延伸的方向上不同的情况下槽深D4和槽深D3是指最大的槽深。更优选的是,比D4/D3为0.6~0.8,例如为0.7。
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优选的是,关于周向副槽23的向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移位量即最大宽度A和中央块21的最大宽度WB,比A/WB为0.05~0.35。如图4所示,最大宽度A也是周向副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长度。图4是使用图2来对最大宽度A和最大宽度WB进行说明的图。对于最大宽度WB,中央块21的最大宽度WB是与轮胎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与将第1槽弯曲部15a、17a与第2槽弯曲部15b、17b的距离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投影而得到的长度相等。通过使比A/WB处于上位范围,能够兼顾耐卡石性和耐热性。若比A/WB为0.05以上,则周向副槽23的表面积增大,耐热性提高。若比A/WB为0.35以下,则可抑制中央块21的区域中的轮胎转动时的周向副槽23的槽开闭的动作,所以耐卡石性提高。更优选的是,比A/WB为0.15~0.25,例如为0.2。
优选的是,如图2所示,中央横槽14具有槽的延伸的朝向发生变化的至少一个槽弯曲部,例如第4槽弯曲部14a和第5槽弯曲部14b中的至少一方。第4槽弯曲部14a和第5槽弯曲部14b是通过在胎面表面使槽的朝向变化而弯曲的部分,互相向轮胎宽度方向的相反侧突出。通过使中央横槽14具有槽弯曲部,槽壁的表面积增大,散热性提高,由此耐热性提高。中央横槽14通过具有槽弯曲部14a、14b,而在轮胎周向上波状地移位。中央横槽14的槽弯曲部的数量为一个以上即可,例如可以为一个、三个、四个等,但从通过提高散热性来提高耐热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为多个。
具体而言,优选具有第4槽弯曲部14a和第5槽弯曲部14b双方。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中央横槽14以连结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两个中央横槽14中、与中央块21相接的一方的中央横槽14的第4槽弯曲部14a和另一方的中央横槽14的所述槽弯曲部中的第5槽弯曲部的方式延伸。根据这样的形态,通过使周向副槽23开口于中央横槽14的槽弯曲部14a、14b,散热性变得良好,耐热性进一步提高。此外,周向副槽23的轮胎周向上的两端也可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例如,在图2中,周向副槽23也可以以将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中央横槽14的第4槽弯曲部14a彼此连结或将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中央横槽14的第5槽弯曲部14b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另外,周向副槽23也可以相对于中央横槽14而在第4槽弯曲部14a和第5槽弯曲部14b之外的部分开口。例如,周向副槽23也可以开口于中央横槽14的直线状地延伸的部分。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第4槽弯曲部14a和第5槽弯曲部15b之间的部分开口。
槽弯曲部14a、14b在图2中为弯折形状,但也可以为弯曲形状,还可以为弯折形状与弯曲形状的组合。在弯曲形状中,也包括例如确定曲率半径地使弯折形状的顶部变圆而得到的形状。组合弯折形状和弯曲形状而得到的形状是指槽弯曲部的顶部的一侧直线状地延伸并且另一侧从顶部弯曲地延伸的形状。也可以对中央横槽14所包括的槽弯曲部使用弯折形状、弯曲形状、它们的组合各种类中、互相相同或不同的种类的形状。
另外,中央横槽14中槽弯曲部之外的部分可以为直线形状也可以为弯曲形状。在槽弯曲部和槽弯曲部之外的部分均为弯曲形状的情况下,两个弯曲形状也可以为相同曲率半径的弯曲形状。
优选的是,槽弯曲部14a、14b在轮胎中心线CL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设置于距轮胎中心线CL相同距离的位置。设置成轮胎中心线CL通过中央横槽14中、槽弯曲部14a与槽弯曲部14b之间的部分,另外,在该部分,中央横槽14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的朝向变化。
更具体而言,中央横槽14优选具有下述说明的形态。
图5是具体地说明图2所示的中央横槽14的形状的图。此外,在图5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周向副槽23的图示。如图5所示,中央横槽14的第4槽弯曲部14a优选在以轮胎赤道线CL为基准的第1侧(图5中的右侧)以向轮胎周向的第3侧(图5中的上方向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或弯曲。
中央横槽14的第5槽弯曲部14b优选在以轮胎赤道线CL为基准的第2侧(图5中的左侧)以向与轮胎周向的第3侧相反的一侧即第4侧(图5中的下方向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或弯曲。在此,中央横槽14与周向主槽17连接的第1侧的第1连接端部14c、以及中央横槽14与周向主槽15、17连接的第2侧的第2连接端部14d为周向主槽15、17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顶端、即第2槽弯曲部15b、17b。并且,中央横槽14的第2连接端部14d位于比第1连接端部14c靠轮胎周向的第3侧(图5中的上方向的一侧)的位置。
此时,优选的是,关于中央横槽14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连结第4槽弯曲部14a向轮胎周向的第3侧(图5中的上方向的一侧)突出的突出端和第1连接端部14c的第1直线14e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比0度大且比90度小的倾斜角度)、以及连结第5槽弯曲部14b向轮胎周向的第4侧突出的突出端和第2连接端部14d的第2直线14f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比0度大且比90度小的倾斜角度)比连结中央横槽14的第1连接端部14c和第2连接端部14d的第3直线14g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比0度大且比90度小的倾斜角度)大。
在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形态中,如图2、图5所示,关于中央横槽14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中央横槽14的在第4槽弯曲部14a向轮胎周向的第3侧突出的突出端与第1连接端部14c之间的部分位于第1直线14e上或者相对于第1直线14e位于第3侧,中央横槽14的在第5槽弯曲部14b向轮胎周向的第4侧突出的突出端与第2连接端部14d之间的部分位于第2直线14f上或者相对于第2直线14f位于第4侧。
通过形成这样的中央块21,能够提高中央块21的胎面刚性。即,中央块21为通过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向一方向倾斜的中央横槽14而规定了形状的各向异性形状,所以在从轮胎接地面将中央块21硌压得从路面离开时,中央块21因为各向异性形状而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地扭转变形。此时,因周向主槽15、17的槽宽窄,所以中央块21与隔着周向主槽15、17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胎肩块在第1、第2槽弯曲部15a、17a、15b、17b处咬合而作为一体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提高中央块21的胎面刚性。通过提高中央块21的胎面刚性,能够抑制中央块21的扭转,能够抑制中央横槽14的轮胎周向上的两侧的中央块21的局部的区域的磨损。
而且,通过设置有第3、第4槽弯曲部14a、14b,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央块21的胎面刚性。即,在将中央块21硌压得从路面离开的情况下,在因中央块21从路面受到的轮胎周向上的剪切力而中央块21要变形倒塌时,在周向上相邻的中央块21彼此在中央横槽14的第3、第4槽弯曲部14a、14b处互相咬合而作为一体发挥功能而产生反作用力,所以能够提高中央块21的胎面刚性。通过提高中央块21的胎面刚性,能够抑制中央块21的倒塌,能够抑制中央横槽14的轮胎周向上的两侧的中央块21的局部的区域的磨损。
另外,如上所述能够抑制中央块21的扭转,由此可抑制中央块21的变形,可抑制中央块21的发热,耐热性提高。而且,中央横槽14除了具有第3、第4槽弯曲部14a、14b以外,还通过使第3直线14g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而槽长度变长,由此槽壁的表面积增大,散热性提高。在这一点,耐热性也提高。
而且,通过如上所述中央块21与胎肩块咬合、另外中央块21彼此咬合,可抑制中央块21的区域中的轮胎转动时的中央横槽14的槽开闭的动作,所以耐卡石性提高。
从耐卡石性的观点来看,周向副槽23优选为槽深比周向主槽15、17的槽深浅的浅槽,但从耐热性的观点来看,也可以与周向主槽15、17的槽深相同或比周向主槽15、17的槽深深。此处所说的周向主槽15、17的槽深在周向主槽15、17的槽深不是一定的情况下,意味着最大深度。另外,从耐卡石性的观点来看,周向副槽23优选为槽宽是周向主槽15、17的槽宽的70%~90%的槽,但从耐热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为槽宽是周向主槽15、17的槽宽的90%~110%的槽。
在图2中,周向副槽23一边与轮胎中心线CL交叉一边在轮胎周向上延伸,但也可以是,无需与轮胎中心线CL交叉,相对于轮胎中心线CL而形成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单侧。此外,周向副槽23形成于多个中央块21的每一区域,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周向副槽23经由中央横槽14而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如图2所示,周向主槽15、17的第2槽弯曲部15b、17b优选在胎面表面呈钝角地弯折。由此,能够抑制转动时的中央块21和胎肩块25、27的动作,由此耐热性提高。第2槽弯曲部15b、17b的弯折的角为例如100°~140°。
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优选的是,周向主槽15、17和中央横槽14的槽宽分别为7~20mm。由此,能够兼顾耐卡石性和耐热性。周向主槽15、17和中央横槽14的槽宽的大小例如为15mm。此外,周向主槽15、17和中央横槽14的槽宽处于上述范围的情况适于轮胎1作为越野轮胎而使用的情况。
所述重载荷用充气轮胎适于安装于建筑用车辆或工业用车辆的情况。建筑用车辆或工业用车辆例如包括:JATMA所记载的自卸卡车、铲运机、平地机、铲式装料机、轮胎压路机、轮式起重机、卡车起重机、或TRA所规定的“压土机(COMPACTOR)”、“运土机(EARTHMOVING)”、“平地机(GREADER)”、“装载和推土机(LOADER AND DOZER)”等车辆。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1,通过使周向副槽23形成于中央块21的区域,能够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充分确保槽的表面积,由此,散热性提高,耐热性提高。另外,周向副槽23具有一边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移位一边在轮胎周向上延伸、槽的延伸的朝向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变化的第3槽弯曲部23a~23d,由此槽壁的面积变大,散热性提高。因此,耐热性提高。而且,关于周向副槽23的槽宽P4和周向主槽15、17的槽宽P1,通过使比P4/P1为0.70~1.10,对于周向副槽23能够确保与周向主槽15、17同等的散热性,并且通过使周向副槽23的槽宽变窄,能够抑制耐卡石性的下降。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胎面花纹,如图2、图5所示,使用了中央横槽14具备第4槽弯曲部14a和第5槽弯曲部14b、第3直线14g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优选的形态来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不具备第1槽弯曲部14a和第2槽弯曲部14b的中央横槽14、或者第3直线14g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的中央横槽14来代替该中央横槽14。
(实施例)
为了调查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效果,如表1~6所示那样试制各种胎面花纹不同的轮胎(实施例1~18、以往例、比较例1~4),来调查胎面中央区域的耐卡石性和耐热性。此外,表1~6所示的规格之外的轮胎的规格除了以往例以外,都使用了图2的胎面花纹的规格。
此外,实施例16除了使中央横槽14为中央横槽14的第3直线14g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不倾斜的花纹槽的这一点以外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规格。
实施例17除了在中央横槽14设置两个槽弯曲部(第4槽弯曲部和第5槽弯曲部)的这一点以外,设为与实施例14相同的规格。
实施例18除了使中央横槽14为中央横槽14的第3直线14g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不倾斜的花纹槽的这一点以外,设为与实施例17相同的规格。
以往例的胎面花纹使用了图6所示的胎面花纹。图6是示出以往例的胎面花纹的图。图6所示的胎面花纹具备胎肩横槽110、一对周向主槽112、中央横槽114以及中央块116。胎肩横槽110、一对周向主槽112、中央横槽114以及中央块116分别具有与胎肩横槽11、13、一对周向主槽15、17、中央横槽14以及中央块21同样的结构,但胎肩横槽110的槽宽和周向主槽112的槽宽与胎肩横槽11、13的槽宽相同。
试制的轮胎均为46/90R57。安装于轮辋尺寸29.00-6.0(TRA规定轮辋(日文:規定リム)),将700kPa(TRA规定气压(日文:規定空気圧))作为试验条件,使用400吨用自卸卡车,进行相同越野路面的行驶而进行耐卡石性试验和耐热性试验。
(耐卡石性)
将试制的轮胎安装于实车,在负载载荷617.82kN(TRA标准载荷(日文:規格荷重))的试验条件下,在铺了2~20mm的尺寸的石的采石场内的30m的区间进行五次往复行驶后,通过目视来数算卡入与中央块相接的槽(周向主槽、中央横槽)以及中央块的区域内的槽(周向副槽)的石的数量,通过将以往例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指数的值越大则耐卡石性越优异。
(耐热性)
将试制的轮胎安装于室内滚筒试验机,在依据TRA的标准最大载荷(日文:規格最大荷重)(617.82kN)的110%的负载载荷的条件下,以速度5km/小时行驶,每12小时使速度各增加1km/小时,测定到轮胎破坏为止的行驶时间。其结果通过将以往例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指数的值越大则耐热性越优异。
将以上的结果为耐卡石性的指数为95以上、且耐热性的指数值为105以上的情况评价为降低卡石性的同时耐热性提高、即能够兼顾耐卡石性和耐热性。这样,在兼顾耐卡石性和耐热性的情况中,不仅包括耐卡石性和耐热性双方提高的情况,还包括使耐卡石性和耐热性中的任一方维持成与以往同等的同时另一方提高的情况。维持成与以往同等的情况是指不从以往大幅地下降(例如,表示耐卡石性、耐热性的指数比以往例下降不超过5)。
表1
表2
从表1和表2可知,在周向副槽没有第3槽弯曲部的情况下,在比P4/P1超过1.10时(比较例1),耐卡石性没有提高,在比P4/P1处于0.7~1.10的范围内时(比较例2),耐热性没有提高。
另外,在周向副槽具有第3槽弯曲部的情况下,在比P4/P1小于0.7时(比较例3),耐热性没有提高,在比P4/P1超过1.10时(比较例4),耐热性提高,但耐卡石性恶化。
与此相对,在周向副槽具有第3槽弯曲部、且比P4/P1在0.7~1.10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实施例1~3),能够兼顾耐卡石性和耐热性。
表3
从表3可知,进而在比D2/T小于0.05的情况下(实施例6),与比D2/T为0.05以上的情况(实施例4、5)相比,能够以更高的水平兼顾耐卡石性和耐热性。此外,将耐卡石性的指数为95以上且耐热性的指数为105以上且两指数的合计值为206以上的情况评价为能够以更高的水平兼顾耐卡石性和耐热性。
表4
从表4可知,进而在D4/D3处于0.4~1.0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实施例8、9),与比D4/D3处于0.4~1.0的范围外的情况(实施例7、10)相比,能够以更高的水平兼顾耐卡石性和耐热性。
表5
从表5可知,进而在A/WB处于0.05~0.35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实施例12~14),与比A/WB处于0.05~0.35的范围外的情况(实施例11、15)相比,能够以更高的水平兼顾耐卡石性和耐热性。
表6
从表6可知,对于胎面花纹中的中央横槽14,即使第3直线14g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没有倾斜(实施例16、18),也会产生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但根据实施例16的评价结果与表2的实施例1的评价结果的比较、以及实施例18的评价结果与实施例17的评价结果的比较,可知至少在耐卡石性的提高的这一点上,优选胎面花纹中的中央横槽14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情况。
另外,可知在耐热性提高的这一点上优选中央横槽14具备槽弯曲部的情况(实施例17、18)。
以上,对本发明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也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和/或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
2:胎面花纹;
4:带束部;
6:胎面部;
11、13:胎肩横槽;
15、17:周向主槽;
15a、17a:第1槽弯曲部;
15b、17b:第2槽弯曲部;
14、14A、14B:中央横槽;
14a:第4槽弯曲部;
14b:第5槽弯曲部;
15c、17c:周向副槽的底升高部;
21:中央块;
23:周向副槽。
Claims (12)
1.一种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带胎面花纹,其特征在于:
具备胎面部,该胎面部在所述胎面花纹包括如下部分:
中央横槽,其在轮胎周向上隔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以横切轮胎赤道线的方式向以轮胎赤道线为基准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第1侧的半胎面区域及第2侧的半胎面区域延伸并具有两端;
胎肩横槽,其在每个所述半胎面区域中,在轮胎周向上隔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向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接地端开口,所述胎肩横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所述中央横槽的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靠外侧处,且在轮胎周向上,在所述中央横槽中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相邻中央横槽之间各设置有一个;
一对周向主槽,分别设置于各所述半胎面区域,以交替地连接所述中央横槽的端和所述胎肩横槽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的方式,配置有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或弯折的第1槽弯曲部和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或弯折的第2槽弯曲部,遍及轮胎周向地形成为波形状,槽宽比所述胎肩横槽的槽宽窄;
中央块,其由所述中央横槽和所述一对周向主槽划分出而在轮胎周向上呈一列地形成有多个;以及
周向副槽,其在所述中央块的区域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开口于与所述中央块相接的所述中央横槽,
所述周向副槽具有一边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移位一边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呈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地弯曲的第3槽弯曲部;
关于所述周向副槽的槽宽P4和所述周向主槽的槽宽P1,比P4/P1为0.70~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每个所述中央横槽具备:在所述第1侧以向轮胎周向的第3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或弯曲的第4槽弯曲部,和在所述第2侧以向轮胎周向的与所述第3侧相反的一侧即第4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或弯曲的第5槽弯曲部;
所述中央横槽与所述周向主槽连接的所述第1侧的第1连接端部以及所述第2侧的第2连接端部,与所述第2槽弯曲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顶端连接,所述中央横槽的所述第2连接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连接端部靠轮胎周向的第3侧处;
关于所述中央横槽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连结所述第1连接端部和所述第4槽弯曲部向轮胎周向的所述第3侧突出的突出端的第1直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以及连结所述第2连接端部和所述第5槽弯曲部向轮胎周向的所述第3侧突出的突出端的第2直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比连结所述中央横槽的所述第1连接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的第3直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关于所述中央横槽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所述中央横槽的在所述第4槽弯曲部向轮胎周向的所述第3侧突出的突出端与所述第1连接端部之间的部分,位于所述第1直线上、或者相对于所述第1直线位于所述第3侧,所述中央横槽的在所述第5槽弯曲部向轮胎周向的所述第4侧突出的突出端与所述第2连接端部之间的部分,位于所述第2直线上、或者相对于所述第2直线位于所述第4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在所述一对周向主槽的各周向主槽中,具备槽局部地变浅的底升高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关于在所述底升高部最浅的槽深D2和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面宽度T,比D2/T小于0.05。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关于所述中央横槽的最深的槽深D3和所述周向副槽的最深的深度D4,比D4/D3为0.4~1.0。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关于所述周向副槽的向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移位量即最大宽度A和所述中央块的最大宽度WB,比A/WB为0.05~0.35。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所述中央横槽具有呈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地弯曲的第4槽弯曲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所述中央横槽在包含所述第4槽弯曲部的多个位置一边弯曲一边延伸,进一步具有与所述第4槽弯曲部不同的第5槽弯曲部;
所述中央横槽以连结与所述中央块相接的一方的中央横槽的所述槽弯曲部中的第4槽弯曲部和另一方的中央横槽的所述槽弯曲部中的第5槽弯曲部的方式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与波形状的所述周向主槽中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呈凸状地弯曲的所述第1槽弯曲部相对应而形成的所述中央块的顶部,均为钝角的角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所述周向主槽和所述中央横槽的槽宽分别为7~20mm。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所述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安装于建筑用车辆或工业用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49830 | 2014-07-23 | ||
JP2014149830 | 2014-07-23 | ||
PCT/JP2015/063719 WO2016013276A1 (ja) | 2014-07-23 | 2015-05-13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PCT/JP2015/063719 | 2015-05-13 | ||
PCT/JP2015/070934 WO2016013604A1 (ja) | 2014-07-23 | 2015-07-23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36225A true CN106536225A (zh) | 2017-03-22 |
CN106536225B CN106536225B (zh) | 2018-11-16 |
Family
ID=55163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38455.5A Active CN106536225B (zh) | 2014-07-23 | 2015-07-23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50338B2 (zh) |
JP (1) | JP6229726B2 (zh) |
CN (1) | CN106536225B (zh) |
AU (1) | AU2015293164B2 (zh) |
RU (1) | RU2633047C1 (zh) |
WO (1) | WO201601360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01721A (zh) * | 2018-01-18 | 2020-08-28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37810B2 (ja) * | 2016-03-31 | 2017-11-29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443376B2 (ja) * | 2016-03-31 | 2018-12-2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11312187B2 (en) | 2016-03-31 | 2022-04-26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Heavy-duty pneumatic tire |
WO2018029731A1 (ja) * | 2016-08-12 | 2018-02-15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加硫金型、タイヤ加硫装置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US10576665B2 (en) | 2016-08-12 | 2020-03-03 | Toyo Tire Corporation | Tire vulcanizer |
WO2018029727A1 (ja) * | 2016-08-12 | 2018-02-15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加硫金型、タイヤ加硫装置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JP7035550B2 (ja) * | 2018-01-18 | 2022-03-1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14312159B (zh) * | 2021-12-23 | 2024-05-07 |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轮胎的花纹结构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76708A (ja) * | 1995-04-07 | 1996-10-22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D457128S1 (en) * | 2001-02-20 | 2002-05-14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Tire tread |
JP2004098914A (ja) * | 2002-09-11 | 2004-04-02 | Bridgestone Corp | 重荷重用タイヤ |
JP2005153813A (ja) * | 2003-11-28 | 2005-06-16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20060169377A1 (en) * | 2003-09-29 | 2006-08-03 | Yoshimasa Hashimoto | Pneumatic tire |
JP2007191093A (ja) * | 2006-01-20 | 2007-08-02 | Bridgestone Corp | 建設車両用タイヤ |
US20070199633A1 (en) * | 2004-06-23 | 2007-08-30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Pneumatic Tire |
JP2008279976A (ja) * | 2007-05-14 | 2008-11-20 | Bridgestone Corp | 建設車両用重荷重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010125999A (ja) * | 2008-11-27 | 2010-06-10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 |
CN103153652A (zh) * | 2010-09-29 | 2013-06-12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高性能雨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69056B2 (ja) | 1995-11-15 | 2004-09-22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0393537C (zh) * | 2001-06-07 | 2008-06-11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工程车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
JP4256173B2 (ja) * | 2003-01-21 | 2009-04-2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006151083A (ja) | 2004-11-26 | 2006-06-15 | Bridgestone Corp | 重荷重車両用タイヤ |
ES2355158T3 (es) * | 2005-08-08 | 2011-03-23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Neumático para vehículo de construcción. |
JP2013248927A (ja) * | 2012-05-30 | 2013-12-12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5
- 2015-07-23 CN CN201580038455.5A patent/CN106536225B/zh active Active
- 2015-07-23 RU RU2017105484A patent/RU2633047C1/ru active
- 2015-07-23 US US15/328,464 patent/US10150338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7-23 AU AU2015293164A patent/AU2015293164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7-23 JP JP2015536690A patent/JP6229726B2/ja active Active
- 2015-07-23 WO PCT/JP2015/070934 patent/WO201601360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76708A (ja) * | 1995-04-07 | 1996-10-22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D457128S1 (en) * | 2001-02-20 | 2002-05-14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Tire tread |
JP2004098914A (ja) * | 2002-09-11 | 2004-04-02 | Bridgestone Corp | 重荷重用タイヤ |
US20060169377A1 (en) * | 2003-09-29 | 2006-08-03 | Yoshimasa Hashimoto | Pneumatic tire |
JP2005153813A (ja) * | 2003-11-28 | 2005-06-16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20070199633A1 (en) * | 2004-06-23 | 2007-08-30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Pneumatic Tire |
JP2007191093A (ja) * | 2006-01-20 | 2007-08-02 | Bridgestone Corp | 建設車両用タイヤ |
JP2008279976A (ja) * | 2007-05-14 | 2008-11-20 | Bridgestone Corp | 建設車両用重荷重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010125999A (ja) * | 2008-11-27 | 2010-06-10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 |
CN103153652A (zh) * | 2010-09-29 | 2013-06-12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高性能雨胎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01721A (zh) * | 2018-01-18 | 2020-08-28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150338B2 (en) | 2018-12-11 |
US20170210180A1 (en) | 2017-07-27 |
JPWO2016013604A1 (ja) | 2017-06-08 |
CN106536225B (zh) | 2018-11-16 |
JP6229726B2 (ja) | 2017-11-15 |
AU2015293164B2 (en) | 2017-08-03 |
RU2633047C1 (ru) | 2017-10-11 |
WO2016013604A1 (ja) | 2016-01-28 |
AU2015293164A1 (en) | 2017-03-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536225B (zh)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
CN106660408B (zh)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
WO2017170562A1 (ja)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6573497A (zh)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
JP6229725B2 (ja)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8621703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6573503B (zh) | 充气轮胎 | |
JP6237970B1 (ja)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8883667B (zh) | 重载用充气轮胎 | |
CN104275991A (zh) | 重载荷用轮胎 | |
WO2016063713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5910795B1 (ja)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7178237A (ja)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7178234A (ja)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8167782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