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75991A - 重载荷用轮胎 - Google Patents

重载荷用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75991A
CN104275991A CN201410275764.1A CN201410275764A CN104275991A CN 104275991 A CN104275991 A CN 104275991A CN 201410275764 A CN201410275764 A CN 201410275764A CN 104275991 A CN104275991 A CN 1042759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recess
tap drain
tyre
saw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757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五十岚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75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59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重载荷用轮胎,以提高耐夹石性能为基本能够兼顾滚动性能以及湿路性能。该重载荷用轮胎(1)具有胎面部(2),在胎面部(2)设有至少一条锯齿主沟(3),在锯齿主沟(3)的锯齿角部(16)连接有横沟(20、21)而形成三叉路(22),在三叉路(22)的将横沟(20、21)越过三叉路(22)而进行延长的位置形成有凹部(23),从使锯齿主沟(3)的凹部(23)侧的沟壁向三叉路(22)内连续而获得的假想锯齿角部(24)、到凹部(23)的沿轮胎轴向离开三叉路(22)最远的端部为止的距离亦即凹部长度a,凹部(23)的三叉路(22)侧的最大沟宽度b,横沟(20、21)的在三叉路(22)侧的最大沟宽度c,满足下式(1)及(2):0.5<a/c<1.0…(1)1.0<b/c<1.5…(2)。

Description

重载荷用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兼顾滚动性能以及湿路性能、且能够提高耐夹石性能的重载荷用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在胎面部设有沿轮胎周向呈锯齿状连续延伸的锯齿主沟的重载荷用轮胎。所述锯齿主沟在包括沟壁朝沟宽度中心侧凸出而成的凸角侧弯折点在内的凸角侧弯折部,设有以斜面将沟壁与胎面踏面相交的角部切除而成的凸角侧锥面部。另外,所述锯齿主沟,在包括沟壁朝沟宽度中心侧凹陷而成的凹角侧弯折点在内的凹角侧弯折部,设有以斜面将沟壁与胎面踏面相交的角部切除而成的凹角侧锥面部。这种重载荷用轮胎在具有大的沟宽度的锯齿主沟设有锥面部,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夹入锯齿主沟的石子脱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6513号公报。
然而,所述重载荷用轮胎由于具有沟宽度大的锯齿主沟,因而胎面部的相对刚性降低。这样的轮胎在行驶时其胎面部的应变增大且滚动阻力增加,因此有可能使滚动性能降低。
另外,为了提高轮胎的滚动性能,考虑减小锯齿主沟的沟宽度来提高胎面部的相对刚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沟宽度小的锯齿主沟会使排水性降低,从而存在轮胎的湿路性能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滚动性能以及湿路性能且提高耐夹石性能的重载荷轮胎。
在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为一种重载荷用轮胎,其具有胎面部,所述重载荷用轮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胎面部设有沿轮胎周向呈锯齿状地连续延伸的至少一条锯齿主沟,在所述锯齿主沟的锯齿角部连接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沟而形成三叉路,在所述三叉路的将所述横沟越过所述三叉路而进行延长的位置形成有凹部,从使所述锯齿主沟的所述凹部侧的沟壁向所述三叉路内连续而获得的假想锯齿角部、到所述凹部的沿轮胎轴向离开所述三叉路最远的端部为止的距离亦即凹部长度a,所述凹部的所述三叉路侧的最大沟宽度b,所述横沟的在所述三叉路侧的最大沟宽度c,满足下式(1)及(2):
0.5<a/c<1.0…(1)
1.0<b/c<1.5…(2)。
并且,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重载荷用轮胎的基础上,与所述凹部的轮胎周向的一方侧连接的所述锯齿主沟的沟边缘、与所述凹部所夹的陆地部分的第一角度α,以及与所述凹部的轮胎周向的另一方侧连接的所述锯齿主沟的沟边缘、与所述凹部所夹的陆地部分的第二角度β,均大于90度且小于120度。
并且,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重载荷用轮胎的基础上,在所述胎面部设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在最靠胎面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以及在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中间主沟,所述中间主沟为所述锯齿主沟。
并且,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重载荷用轮胎的基础上,所述横沟包括将所述中间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连接起来的外侧中间横沟,所述凹部设于所述外侧中间横沟的轮胎赤道侧。
并且,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或4所记载的重载荷用轮胎的基础上,所述横沟包括将所述中间主沟与所述中央主沟之间连接起来的内侧中间横沟,所述凹部设于所述内侧中间横沟的胎面端侧。
并且,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到5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重载荷用轮胎的基础上,所述胎面部,其陆地比为70%~80%,且以所述横沟为基准的节数为40~50个。
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的特征在于,在锯齿主沟的锯齿角部连接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沟而形成三叉路,在所述三叉路的将所述横沟越过所述三叉路而进行延长的位置形成有凹部,从使所述锯齿主沟的所述凹部侧的沟壁向所述三叉路内连续而获得的假想锯齿角部、到所述凹部的沿轮胎轴向离开所述三叉路最远的端部为止的距离亦即凹部长度a,所述凹部的所述三叉路侧的最大沟宽度b,所述横沟的所述三叉路侧的最大沟宽度c,满足下式(1)及(2):
0.5<a/c<1.0…(1)
1.0<b/c<1.5…(2)。
对于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而言,凹部长度a与横沟的三叉路侧的沟宽度c之比a/c大于0.5。这样的凹部例如即便在石子进入三叉路内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石子与凹部的端部发生接触。因此,能够减小三叉路与石子间的摩擦,使得石子容易地从三叉路脱落。因此,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能够提高耐夹石性能。另外,对于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而言,所述凹部长度a与所述沟宽度c之比a/c小于1.0。因此,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能够抑制胎面部的刚性降低,且能够抑制滚动性能降低。
此外,对于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而言,凹部的三叉路侧的最大沟宽度b与横沟的三叉路侧的沟宽度c之比b/c大于1.0。因此,充分确保了凹部的面积以至凹部的容积。因此,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借助凹部来提高排水性,从而能够提高湿路性能。另外,对于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而言,所述沟宽度b与所述沟宽度c之比b/c小于1.5。因此,本发明的重载荷用轮胎,抑制由于形成凹部而引起的胎面部的刚性降低,从而能够抑制滚动性能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中央主沟附近的放大图。
图4是图1的胎肩主沟附近的放大图。
图5是图1的中间主沟附近的放大图。
图6是图5的B-B剖视图。
图7(A)以及图7(B)是中间主沟的三叉路附近的放大图。
图8(A)以及图8(B)是中间主沟的三叉路附近的放大图。
图9(A)以及图9(B)是中间主沟的三叉路附近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轮胎(以下,有时仅记载为“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设有: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1对中央主沟4、4;在最靠胎面接地端TE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5、5;以及在中央主沟4与胎肩主沟5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间主沟6、6。
由此,在胎面部2设有:在一对中央主沟4之间被划分的中央陆地部分7;在胎肩主沟5与胎面接地端TE之间被划分的一对胎肩陆地部分8;在中央主沟4与中间主沟6之间被划分的一对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以及在中间主沟6与胎肩主沟5之间被划分的一对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
所述“胎面接地端”是指:对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正规内压状态下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并使该轮胎以0°外倾角接地于平坦面时胎面接地面的轮胎轴向最外端。
另外,所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照每个轮胎所确定的轮辋,例如,若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是TRA则为“Design Rim”,若是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另外,所述“正规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照每个轮胎所确定的空气压,例如,若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若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是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S”。
另外,所述“正规载荷”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照每个轮胎所确定的载荷,例如,若是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若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是ETRTO则为“LOAD CAPACITY”。
另外,轮胎1的各部分的尺寸,只要没有特别地限定,都是在无载荷的正规内压状态下所测量的值。并且,对于沟宽度而言,是在胎面部以与沟边缘之间的中心线成直角的方式测量的值。
胎面部2例如优选陆地比为70%~80%。在陆地比小于70%的情况下,占据胎面部2的各陆地部分7、8、9、以及10的比例减小,使得胎面部2的刚性降低。因此,在行驶时,在胎面部2产生大的应变,有可能使轮胎1的滚动性能下降。相反,在陆地比大于80%的情况下,占据胎面部2的各陆地部分7、8、9、以及10的比例增大,使得胎面部2的排水性降低。因此,有可能使轮胎1的湿路性能下降。
此处,所述“陆地比”是以各陆地部分7、8、9、以及10的总接地面积相对于在将设于胎面部2的所有的沟填平的状态下测量的表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图2中示出了图1的A-A剖视图。如图1或图2所示,各中央主沟4例如优选从中央主沟4的中心线到轮胎赤道C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1是胎面接地端TE间的胎面接地宽度TW的5%~10%。在所述距离L1小于5%的情况下,各中央主沟4过于接近轮胎赤道C,使得轮胎赤道C附近的刚性下降,因此有可能降低轮胎1的滚动性能。相反,在所述距离L1大于10%的情况下,各中央主沟4过于分离,使得轮胎赤道C附近的排水性下降,因此有可能降低轮胎1的湿路性能。
中央主沟4例如被设置为振幅小于其沟宽度W1的锯齿状。这样的中央主沟4的排水性比振幅大的锯齿状的沟的排水性优异。因此,能够提高轮胎1的湿路性能。另外,中央主沟4由于具有与轮胎1的滚动方向交叉的边缘,因此与直线状的沟相比能够提高轮胎1的牵引性能。
中央主沟4的沟宽度W1优选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1%~7%。在沟宽度W1小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2%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央主沟4的排水性变得不充分。相反,在沟宽度W1大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5%的情况下,因中央主沟4而使胎面部2的刚性降低,从而有可能使轮胎1的滚动性能下降。从以上这些观点出发,沟宽度W1优选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2%~5%。
另外,从与所述沟宽度W1相同的观点出发,中央主沟4的沟深度H1优选为10.0mm~22.0mm,更优选为12.0mm~20.0mm。
图3中示出了图1的中央主沟4附近的放大图。如图2或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中央主沟4包括:轮胎轴向内侧的沟壁4a;轮胎轴向外侧的沟壁4b;将这些沟壁4a、4b的轮胎径向内侧连接起来的沟底部4c;以及从该沟底部4c间断性地鼓起的块状的突起部4d。该突起部4d沿中央主沟4的中心线4m形成为多个。这样的突起部4d能够抑制石子朝中央主沟4内进入,从而能够提高轮胎1的耐夹石性能。
突起部4d的宽度Wa优选是中央主沟4的沟宽度W1的20%~40%。在宽度Wa小于沟宽度W1的20%的情况下,突起部4d的刚性变得不充分,从而有可能在中央主沟4发生夹石。相反,在宽度Wa大于沟宽度W1的40%的情况下,使得中央主沟4的沟容积减少,从而有可能使中央主沟4的排水性下降。
另外,突起部4d的高度Ha例如优选是沟深度H1的20%~40%。在高度Ha大于沟深度H1的40%的情况下,突起部4d的刚性变得不充分,有可能在突起部4d产生龟裂。相反,在高度Ha小于沟深度H1的20%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充分发挥抑制石子向中央主沟4内进入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中央主沟4包括:朝轮胎赤道C侧突出的第一锯齿角部13a;以及朝胎面接地端TE侧突出的第二锯齿角部13b。另外,在中央陆地部分7例如设有将一对中央主沟4的第一锯齿角部13a连接起来的中央横沟12。由此,中央陆地部分7形成为由中央花纹块7a排列而成的花纹块列。这样的中央横沟12能够顺畅地将中央陆地部分7与路面之间的水膜进行排出。中央横沟12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从而能够更加顺畅地对所述水膜进行排出。
中央横沟12例如包括在其沟底部鼓起的拉筋12a。该拉筋12a抑制中央花纹块7a的轮胎周向的变形,从而提高滚动性能。另外,拉筋12a抑制石子向中央横沟12内进入,因而能够提高轮胎1的耐夹石性能。但是,在中央花纹块7a接地时,由于中央花纹块7a沿轮胎周向产生微小的位移,因此优选在拉筋12a沿中央横沟12形成刀槽花纹12b。
如图1或图2所示,胎肩主沟5例如优选从胎肩主沟5的中心线到胎面接地端TE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2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25%。在所述距离L2小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的情况下,各胎肩主沟5过于接近胎面接地端TE,使得胎肩陆地部分8的刚性降低,因此有可能使轮胎1的滚动性能下降。相反,在所述距离L2大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25%的情况下,各胎肩主沟5会过于与胎面接地端TE分离,使得胎面接地端TE侧的排水性下降,因此有可能使轮胎1的湿路性能降低。
胎肩主沟5例如为锯齿状,与中央主沟4同样,胎肩主沟5具有小于沟宽度W2的振幅。这样的胎肩主沟5与中央主沟4相同地能够提高轮胎1的湿路性能以及牵引性能。
胎肩主沟5的沟宽度W2优选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2%~8%。在沟宽度W2小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2%的情况下,有可能使胎肩主沟5的排水性变得不充分。相反,在沟宽度W2大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8%的情况下,胎肩主沟5会降低胎面部2的刚性,有可能使轮胎1的滚动性能降低。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沟宽度W2优选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3%~7%。另外,从与沟宽度W2相同的观点出发,胎肩主沟5的沟深度H2优选为10.0mm~22.0mm,更优选为12.0mm~22.0mm。
图4中示出了图1的胎肩主沟5附近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肩主沟5包括轮胎轴向内侧的沟壁5a以及轮胎轴向外侧的沟壁5b。另外,胎肩主沟5包括朝轮胎赤道C侧突出的第一锯齿角部15a以及朝胎面接地端TE侧突出的第二锯齿角部15b。
在胎肩陆地部分8例如设有从胎肩主沟5的第二锯齿角部15b朝向胎面接地端TE延伸的胎肩横沟14。这样的胎肩横沟14能够顺畅地对胎肩陆地部分8与路面之间的水膜进行排出。
胎肩横沟14优选不与胎面接地端TE连通而在胎肩陆地部分8内形成终端。因此,胎肩陆地部分8形成为沿轮胎周向连续的肋状。这样的胎肩陆地部分8使胎面接地端TE侧的刚性增大,从而能够提高轮胎1的操控稳定性。另外,为了提高排水性,胎肩横沟14优选朝轮胎周向的一方倾斜。
优选在本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分8的轮胎轴向外侧设有外侧胎肩横沟14b。该外侧胎肩横沟14b例如从将胎肩横沟14延长到胎面接地端TE的位置朝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因此,外侧胎肩横沟14b能够顺畅地对胎肩陆地部分8与路面之间的水膜进行排出。
如图1或图2所示,中间主沟6例如优选从其中心线到轮胎赤道C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3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25%。在所述距离L3小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的情况下,各中间主沟6会过于接近中央主沟4,使得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的刚性降低,因此有可能使轮胎1的滚动性能下降。相反,在所述距离L3大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25%的情况下,各中间主沟6会过于接近胎肩主沟5,使得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的刚性降低,因此有可能使轮胎1的滚动性能下降。
中间主沟6例如为锯齿状,并具有大于沟宽度W3的振幅。这样的中间主沟6由于具有以大的角度与轮胎1的滚动方向交叉的边缘,因此相比中央主沟4以及胎肩主沟能够提高轮胎1的牵引性能。另外,由于中间主沟6在其轮胎轴向两侧设有排水性优异的中央主沟4或胎肩主沟5,因此不会使轮胎1的湿路性能降低地提高轮胎1的牵引性能。
中间主沟6的沟宽度W3优选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在沟宽度W3小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1%的情况下,有可能使中间主沟6的排水性变得不充分。相反,在沟宽度W3大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5%的情况下,中间主沟6会使胎面部2的刚性变得不充分。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中间主沟6的沟宽度W3优选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2%~4%。
图5中示出了图1的中间主沟6附近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中间主沟6例如包括轮胎轴向内侧的沟壁6a以及轮胎轴向外侧的沟壁6b。另外,中间主沟6包括朝轮胎赤道C侧突出的第一锯齿角部16a以及朝胎面接地端TE侧突出的第二锯齿角部16b。
如图1、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设有将中间主沟6的第二锯齿角部16b与胎肩主沟5的第一锯齿角部15a连接起来的外侧中间横沟20。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被划分为块状。外侧中间横沟20能够顺畅地对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与路面之间的水膜进行排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设有从中间主沟6的第一锯齿角部16a朝向中央主沟4的第二锯齿角部13b延伸的内侧中间横沟21。该内侧中间横沟21不与第二锯齿角部13b连通而是在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内形成终端。由此,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形成为沿轮胎周向连续的肋状。这样的内侧中间横沟21能够维持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的刚性,并能够顺畅地对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与路面之间的水膜进行排出。另外,为了提高排水性,优选各中间横沟20、21朝轮胎周向倾斜。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优选以外侧中间横沟20或内侧中间横沟21为基准的节数为40~50个。一般的重载荷用轮胎的节数大约为60左右。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相比一般的重载荷用轮胎而言,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的周向刚性大,因此在行驶时胎面部2的应变小,从而进一步提高滚动性能。在所述节数小于40个的情况下,有可能使排水性变差。相反,在所述节数大于50个的情况下,则无法充分期待对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或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的周向刚性的提高效果。
外侧中间横沟20以及内侧中间横沟21的沟宽度W4例如优选是中间主沟6的沟宽度W3的135%~155%。在沟宽度W4小于沟宽度W3的135%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充分对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或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与路面之间的水膜进行排出。相反,在沟宽度W4大于沟宽度W3的155%的情况下,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或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有可能会使胎面部2的刚性变得不充分。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沟宽度W4更优选是沟宽度W3的140%~150%。
中间主沟6、外侧中间横沟20以及内侧中间横沟21的沟深度H3形成为小于中央主沟4以及胎肩主沟5的沟深度H1、H2,沟深度H3优选是中央主沟4的沟深度H1的10%~50%,更优选是20%~40%。
在中间主沟6、外侧中间横沟20以及内侧中间横沟21的沟底形成刀槽花纹18。刀槽花纹18包括第一刀槽花纹18a与第二刀槽花纹18b。第一刀槽花纹18a形成为将中间主沟6与外侧中间横沟20连通起来的L字状。另外,第二刀槽花纹18b形成为将中间主沟6与内侧中间横沟21连通起来的L字状。这些第一刀槽花纹18a与第二刀槽花纹18b相互分离。
如图5所示,在中间主沟6的锯齿角部16a、16b,通过连接沿轮胎轴向延伸的中间横沟20、21而形成了三叉路22。
三叉路22包括第一锯齿角部16a的第一三叉路22a以及第二锯齿角部16b的第二三叉路22b。
在各三叉路22a、22b设有凹部23。凹部23包括:使内侧中间横沟21越过第一三叉路22a延长而设于内侧中间横沟21的轮胎赤道C侧的第一凹部23a;以及使外侧中间横沟20越过第二三叉路22b延长而设于外侧中间横沟20的胎面接地端TE侧的第二凹部23b。
各凹部23例如是将在俯视观察时包括使中间主沟6的凹部23侧的沟壁6a、6b向三叉路22内连续而获得的假想的锯齿角部24在内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或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切掉而形成的。这样的凹部23能够周期性地增加中间主沟6的容积,从而能够提高振幅大的锯齿状的中间主沟6的排水性。
此处,将从假想的锯齿角部24到凹部23的沿轮胎轴向离开三叉路22最远的端部23c为止的距离亦即凹部长度设为“a”,将凹部23的三叉路22侧的最大的沟宽度设为“b”,将外侧中间横沟20或内侧中间横沟21的在三叉路22侧的最大的沟宽度设为“c”,将凹部23与连接于凹部23的轮胎周向的一方侧的中间主沟6的沟边缘所夹的第一角度设为“α”,将凹部23与连接于凹部23的轮胎周向的另一方侧的中间主沟6的沟边缘所夹的第二角度设为“β”时,凹部23满足下式(1)及(2)。
0.5<a/c<1.0…(1)
1.0<b/c<1.5…(2)
凹部长度a与外侧中间横沟20或内侧中间横沟21的三叉路22侧的沟宽度c之比a/c大于0.5。这样的凹部23例如即便在石子进入三叉路22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石子与凹部23的端部23c接触。因此,能够减小凹部23的端部23c与进入三叉路22的石子间的摩擦,能够容易地使石子从三叉路22脱落。因此,能够提高轮胎1的耐夹石性能。另外,凹部长度a与沟宽度c之比a/c小于1.0。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形成凹部23而引起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以及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的刚性降低,从而能够抑制轮胎1的滚动性能下降。
此外,凹部23的三叉路22侧的最大的沟宽度b与外侧中间横沟20或内侧中间横沟21的三叉路22侧的沟宽度c之比b/c大于1.0。因此,充分确保了凹部23的面积,进而由三叉路22充分确保了凹部23的容积。因此,由凹部23提高了外侧中间横沟20或内侧中间横沟21的排水性,从而能够提高轮胎1的湿路性能。另外,沟宽度b与沟宽度c之比b/c小于1.5。因此,抑制由于在胎面部2形成凹部23而引起的刚性的降低,从而能够抑制轮胎1的滚动性能的下降。
图7~图9中示出了中间主沟6的第一三叉路22a附近的放大图。如图7(A)所示,当比值a/c小于0.5的情况下,虽然也与石子的大小有关,但三叉路22的容积变小,使得被夹入的石子容易与凹部23a的边缘23c发生线接触。因此,有可能无法使所述石子从三叉路22a脱落。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当比值a/c大于1.0的情况下,由于形成了凹部23a而有可能使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的刚性下降。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比值a/c更优选为0.6~0.9。
如图8(A)所示,当比值b/c小于1.0的情况下,凹部23a的容积变小,有可能使外侧中间横沟20或内侧中间横沟21的排水性下降。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当比值b/c大于1.5的情况下,由于形成了大的凹部23a而有可能使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的刚性降低。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比值b/c更优选为1.1~1.4。
如图5所示,优选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或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的第一角度α以及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或内侧中间陆地部分10的第二角度β都大于90度且小于120度。
如图9(A)所示,当第一角度α以及第二角度β小于90度的情况下,虽然也与石子的大小有关,但容易使被夹入三叉路22a的石子与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在一点上发生接触。因此,因在三叉路22a夹入的石子而有可能在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产生偏磨损。
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当第一角度α以及第二角度β大于120的情况下,虽然也与石子的大小有关,但容易使被夹入三叉路22a的石子与外侧中间陆地部分9发生线接触。因此,有可能无法使所述石子从三叉路22a脱落。从这样的观点出发,第一角度α以及第二角度β更优选都大于100度且小于110度。
如图6所示,凹部23包括从端部23c朝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至中间主沟6的沟底部6c为止的倾斜壁面23d。该倾斜壁面23d例如相对于与踏面2A垂直的法线N以角度θ倾斜并与沟底部6c相连。角度θ优选为40度~50度。这样的凹部23借助倾斜壁面23d抑制石子向三叉路22内进入,从而能够提高轮胎1的夹石性能。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其能够变形为各种形式并加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对具有图1所示的基本花纹的重载荷用轮胎进行了试制,并对其滚动性能、湿路性能、以及耐夹石性能进行了评价。
另外,为了进行比较,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所示的基本花纹的重载荷用轮胎(比较例),并对其进行与实施例相同的评价。另外,比较例1不具备凹部。
轮胎等的主要共通规格如下。
尺寸:225/80R22.5
内压:900kPa
最大沟宽度c:8.3(mm)
轮辋尺寸:22.5×7.50
另外,各试验方法如下。
<滚动性能>
使用滚动阻力试验机,在载荷为33.83kN,速度为80km/h的条件下对滚动阻力值进行测量。以比较例1的滚动阻力为100的指数来进行评价。数值越大则滚动阻力越小,越好。
<湿路性能>
将各测试轮胎分别安装于载重为10吨的卡车(2-D车)的前轮,以半装载(装载于装载台面的前方)的状态在具有5mm的水膜的湿沥青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然后,对特定区域的行驶时间进行测量。结果是以将比较例1的行驶时间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耐夹石性能>
将各测试轮胎分别安装于无装载的大型巴士的后轮,以40km/h~60km/h的速度在石子多的路面上行驶2000km,之后对夹入中间主沟的三叉路的石子的个数进行测量。结果是以将比较例1的个数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表1
如表1所示,可以确认实施例的轮胎兼顾了滚动性能以及湿路性能,且提高了耐夹石性能。
附图标记说明
1:重载荷用轮胎;2:胎面部;3:锯齿主沟;6:中间主沟;16:锯齿角部;20:外侧中间横沟;21:内侧中间横沟;22:三叉路;23:凹部;24:假想锯齿角部。

Claims (8)

1.一种重载荷用轮胎,其具有胎面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部设有沿轮胎周向呈锯齿状地连续延伸的至少一条锯齿主沟,
在所述锯齿主沟的锯齿角部连接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沟而形成三叉路,
在所述三叉路的将所述横沟越过所述三叉路而进行延长的位置形成有凹部,
从使所述锯齿主沟的所述凹部侧的沟壁向所述三叉路内连续而获得的假想锯齿角部、到所述凹部的沿轮胎轴向离开所述三叉路最远的端部为止的距离亦即凹部长度a,所述凹部的所述三叉路侧的最大沟宽度b,所述横沟的在所述三叉路侧的最大沟宽度c,满足下式(1)及(2):
0.5<a/c<1.0…(1)
1.0<b/c<1.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凹部的轮胎周向的一方侧连接的所述锯齿主沟的沟边缘、与所述凹部所夹的陆地部分的第一角度α,以及
与所述凹部的轮胎周向的另一方侧连接的所述锯齿主沟的沟边缘、与所述凹部所夹的陆地部分的第二角度β,均大于90度且小于12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部设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在最靠胎面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以及在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中间主沟,
所述中间主沟为所述锯齿主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沟包括将所述中间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连接起来的外侧中间横沟,
所述凹部设于所述外侧中间横沟的轮胎赤道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沟包括将所述中间主沟与所述中央主沟之间连接起来的内侧中间横沟,
所述凹部设于所述内侧中间横沟的胎面端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沟包括将所述中间主沟与所述中央主沟之间连接起来的内侧中间横沟,
所述凹部设于所述内侧中间横沟的胎面端侧。
7.根据权利要求1、2、4、5和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其陆地比为70%~80%,并且以所述横沟为基准的节数为40~50个。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载荷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其陆地比为70%~80%,并且以所述横沟为基准的节数为40~50个。
CN201410275764.1A 2013-07-12 2014-06-19 重载荷用轮胎 Pending CN1042759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6876A JP5841567B2 (ja) 2013-07-12 2013-07-12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13-146876 2013-07-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75991A true CN104275991A (zh) 2015-01-14

Family

ID=52251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75764.1A Pending CN104275991A (zh) 2013-07-12 2014-06-19 重载荷用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41567B2 (zh)
CN (1) CN10427599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4686A (zh) * 2017-10-13 2019-04-23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196114A (zh) * 2018-11-16 2020-05-26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4132124A (zh) * 2021-10-25 2022-03-04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02267A1 (en) * 2004-11-18 2006-05-1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JP2006151083A (ja) * 2004-11-26 2006-06-15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車両用タイヤ
JP2007022151A (ja) * 2005-07-12 2007-02-0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CN1907738A (zh) * 2005-08-04 2007-02-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充气轮胎
JP4149219B2 (ja) * 2002-09-11 2008-09-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重荷重用タイヤ
US20120037287A1 (en) * 2010-08-10 2012-02-16 Ikuo Atake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US20130160909A1 (en) * 2011-12-26 2013-06-2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49219B2 (ja) * 2002-09-11 2008-09-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重荷重用タイヤ
US20060102267A1 (en) * 2004-11-18 2006-05-1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JP2006151083A (ja) * 2004-11-26 2006-06-15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車両用タイヤ
JP2007022151A (ja) * 2005-07-12 2007-02-0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CN1907738A (zh) * 2005-08-04 2007-02-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充气轮胎
US20120037287A1 (en) * 2010-08-10 2012-02-16 Ikuo Atake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US20130160909A1 (en) * 2011-12-26 2013-06-2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4686A (zh) * 2017-10-13 2019-04-23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664686B (zh) * 2017-10-13 2020-12-18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196114A (zh) * 2018-11-16 2020-05-26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196114B (zh) * 2018-11-16 2022-03-0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4132124A (zh) * 2021-10-25 2022-03-04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
CN114132124B (zh) * 2021-10-25 2024-02-09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16836A (ja) 2015-01-29
JP5841567B2 (ja) 2016-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55684B (zh) 载重充气轮胎
KR101886886B1 (ko) 중하중용 공기 타이어
CN103223824B (zh) 充气轮胎
JP568523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492223B (zh) 充气轮胎
CN106080046B (zh) 充气轮胎
CN102310722B (zh) 充气轮胎
JP600674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2127907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1311008B (zh) 重载荷用轮胎
JP575337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32966A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287218A (zh) 充气轮胎
CN105377587A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4859378A (zh) 充气轮胎
CN104842716A (zh) 充气轮胎
CN104691246B (zh) 充气轮胎
CN103978849A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5339190A (zh) 充气轮胎
CN104097463A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JP578696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398485B (zh) 载重轮胎
JP6891556B2 (ja) タイヤ
CN104275991A (zh) 重载荷用轮胎
JP201817695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