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94194A - 滑动部件、遮阳板装置以及搭载有该遮阳板装置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滑动部件、遮阳板装置以及搭载有该遮阳板装置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94194A
CN106494194A CN201610674480.9A CN201610674480A CN106494194A CN 106494194 A CN106494194 A CN 106494194A CN 201610674480 A CN201610674480 A CN 201610674480A CN 106494194 A CN106494194 A CN 1064941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housing
front side
rear side
resettlemen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744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94194B (zh
Inventor
泽井孝弘
小山宽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w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wa Texti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wa Textil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wa Textil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94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94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94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941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007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moveable head-liners, screens, curtains or blinds for ceilings
    • B60J7/003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moveable head-liners, screens, curtains or blinds for ceilings one or more sliding rigid plate or lammella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部件、遮阳板装置以及搭载有该遮阳板装置的车辆。通过活用平板状的弹簧,从而不需要弹簧的额外加工及针对导轨的弹簧的反作用力管理的滑动部件、使用该滑动部件的遮阳板装置以及搭载有该遮阳板装置的车辆。滑动部件具有壳体(60)及板状弹簧(70),板状弹簧(70)是在壳体(60)的中侧凹状收容部(B)内,在设有山形状壁部(62c)及突出部(62d)的中侧上壁部(62),装设于中侧下壁部(65)的前后两侧部(65a、65b)与突出部(62d)之间。

Description

滑动部件、遮阳板装置以及搭载有该遮阳板装置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动部件、使用该滑动部件的遮阳板(sunshade)装置以及搭载有该遮阳板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对于此种滑动部件中,提出有日本专利特开平9-277835号公报中记载的天窗(sunroof)的阳光遮蔽板用滑接件。该阳光遮蔽板用滑接件相对于遮阳板的安装数量通常为四个,该各滑接件具备上下两侧夹持片及弹簧构件。
此处,在各滑接件中,弹簧构件是通过使金属制的板簧弯曲成弧状而形成,该弹簧构件是在上下两侧夹持片之间,安装于下侧夹持片的两弹簧支撑片之间。该弹簧构件利用该两端侧支撑部而支撑于下侧夹持片的两弹簧支撑片。伴随于此,该弹簧构件在其中央部从两端侧支撑部朝向上侧夹持片而弯曲成弧状。
而且,各滑接件相对于遮阳板而以如下方式安装。首先,对于用于在遮阳板上安装各滑接件的该遮阳板的构成,举其一例进行说明,该遮阳板具备如下所述的针对滑接件的安装部。
该安装部包含L字状切口部、凹状切口部以及凸部,L字状切口部是通过将遮阳板的侧缘部的隅角部位切开成L字状而形成。凹状切口部是通过将遮阳板的侧缘部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切开成凹状而形成。而且,凸部是在遮阳板的一侧缘部,形成于L字状切口部与凹状切口部之间。
当对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遮阳板安装滑接件时,该滑接件的上侧夹持片被维持为从下侧夹持片打开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下,该滑接件一边以该下侧夹持片抵接于遮阳板的下表面,一边使上下两侧夹持片的连结部(铰链(hinge)部)卡合至遮阳板的L字状切口部内,并且使下侧夹持片的两弹簧支撑片及弹簧构件卡合至遮阳板的凹状切口部内。
随后,上侧夹持片以夹着遮阳板的凸部的方式而闭合于下侧夹持片。由此,遮阳板的凸部在上下两侧夹持片的铰链部与下侧夹持片的两弹簧支撑片之间,由上下两侧夹持片予以夹持。如此,滑接件被安装于遮阳板。剩余的各滑接件也是与所述滑接件同样地,分别被安装于遮阳板的一侧缘部的另一侧隅角部及另一侧缘部的两侧隅角部。
若将如此那样安装于遮阳板的各滑接件组装至两侧引导轨(guide rail)内,则各滑接件的下侧夹持片利用其滑接突条而滑接于两侧引导轨的各下侧内壁面,另一方面,各滑接件的上侧夹持片利用其突起,通过弹簧构件的弹性力,一边按压于两侧引导轨的各上侧内壁面一边滑接。由此,遮阳板通过滑接件而被支撑于两侧引导轨。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根据所述的阳光遮蔽板用滑接件,弹簧构件如上所述那样弯曲成弧状而形成。因此会产生下述不良情况,即,需要用于使弹簧构件弯曲成弧状的加工及该加工后的退火处理等额外的作业。
进而,在如上所述那样将滑接件组装至引导轨的情况下,要适当设定弹簧构件相对于引导轨的反作用力,则必须适当管理该弹簧构件的弯曲程度或两端侧支撑部间的间隔。其结果,还会产生下述不良情况,即,这些作业成为麻烦且困难的作业。
因此,本发明为了应对如上所述的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活用平板状的弹簧,从而不需要弹簧的额外加工及针对导轨的弹簧的反作用力管理的滑动部件、使用该滑动部件的遮阳板装置以及搭载有该遮阳板装置的车辆。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滑动部件包括:
树脂制壳体60,由上壁60a、下壁60b及底壁60c以前后方向成为长边状且呈横剖面横U字状的方式而形成;以及
板状弹簧70,
壳体使其内部由沿着所述底壁的前后方向而在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之间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前侧划分部80、61b、62a及后侧划分部80、62b、63a,而划分形成为前侧凹状收容部A、中侧凹状收容部B及后侧凹状收容部C,
所述上壁中的与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对应的中侧上壁部62具有:
山形状壁部62c,以朝上方突出成山形状的方式而形成;以及
突出部62d,从该山形状壁部朝下方突出,
所述下壁中的与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对应的中侧下壁部65具备前后两侧部65a、65b以及设置于该前后两侧部之间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65c,且在所述前后两侧部以从所述前后两端部朝上方突出的方式而形成,
板状弹簧是在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内,以成为朝向下方凸的弯曲状的方式而装设于所述中侧下壁部的所述前后两侧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
如此,壳体的中侧上壁部具有所述构成的山形状壁部及突出部,并且中侧下壁部在如上所述的构成中具备前后两侧部及前后方向中间部位,且在前后两侧部,以从所述前后两端部朝上方突出的方式构成。
伴随于此,使板状弹簧在壳体的中侧凹状收容部内以成为朝向下方凸的弯曲状的方式而装设于中侧下壁部的前后两侧部与突出部之间。
因而,当将该滑动部件在该壳体内嵌装于导轨装置的导轨内时,该壳体通过导轨的上侧轨道壁,由山形状壁部及突出部朝向中侧下壁部予以按入。
伴随于此,板状弹簧伴随突出部的所述位移而朝下方弯曲,由此,产生反作用力并通过突出部及山形状壁部而作用于上侧轨道壁。即便如此那样产生反作用力的弹簧为板状,也有助于形成能够良好地维持乘员操作感的操作力。
而且,由于将产生反作用力的弹簧设为板状弹簧,因此滑动部件中的产生反作用力所需的弹簧的结构变得更进一步简单。
而且,本发明在所述的滑动部件中,
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由各连结壁部61b、62a以及连结壁部位La而形成,所述各连结壁部61b、62a形成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所述连结壁部位La将所述各连结壁部彼此连结,
而且,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由各连结壁部62b、63a以及连结壁部位Lb而形成,所述各连结壁部62b、63a形成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后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所述连结壁部位Lb将所述各连结壁部彼此连结。
通过如此那样构成前侧划分部及后侧划分部,从而这些前侧划分部及后侧划分部成为易挠曲的构成。因此,相对于壳体而作用于该前侧划分部的两侧的应力或作用于后侧划分部的两侧的应力能够通过前侧划分部或后侧划分部而得到适当缓和。其结果,无论应用该滑动部件的导轨为直线状还是弯曲状,在将该滑动部件嵌装于该导轨内时,该滑动部件均能够在该导轨内顺畅地滑动。
而且,本发明在所述的滑动部件中,
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由单一的连结壁部61b、62a而形成,从而将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彼此划分,
而且,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后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由单一的连结壁部62b、63a而形成,从而将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后侧凹状收容部彼此划分。
如此,即便使前侧凹状收容部及中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由单一的连结壁部形成前侧划分部,且使中侧凹状收容部及后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由单一的连结壁部形成后侧划分部,只要应用该滑动部件的导轨为直线状,该滑动部件便能够在导轨内顺畅地滑动。而且,即便导轨为弯曲状,滑动部件实质上也能够在该导轨内滑动。
而且,本发明在所述的滑动构件中,
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连结壁部位在所述各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下端部,从而构成为U字状前侧划分部,
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连结壁部位在所述各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下端部,从而构成为U字状后侧划分部。
如此,即便前侧划分部及后侧划分部分别为U字状,也能够达成与所述的发明同样的作用效果。
而且,本发明在所述的滑动部件中,
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连结壁部位在所述各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从而构成为H字状前侧划分部,
而且,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连结壁部位在所述各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从而构成为H字状后侧划分部。
如此,在壳体内,即便前侧划分部及后侧划分部分别为H字状,也能够达成与所述发明同样的作用效果。
而且,本发明的使用滑动部件的遮阳板装置包括四个滑动部件SL以及遮阳板50,
四个滑动部件分别包括:树脂制壳体60,由上壁60a、下壁60b及底壁60c以前后方向成为长边状且呈横剖面横U字状的方式而形成;以及板状弹簧70,
壳体使其内部由沿着所述底壁的前后方向而在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之间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前侧划分部80、61b、62a及后侧划分部80、62b、63a,而划分形成为前侧凹状收容部A、中侧凹状收容部B及后侧凹状收容部C,
所述上壁中的与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对应的中侧上壁部62具有:山形状壁部62c,以朝上方突出成山形状的方式而形成;以及突出部62d,从所述山形状壁部朝下方突出,
所述下壁中的与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对应的中侧下壁部65具备前后两侧部65a、65b以及设置于所述前后两侧部之间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65c,且在所述前后两侧部以从所述前后方向中间部位的前后两端部朝上方突出的方式而形成,
板状弹簧是在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内,以成为朝向下方凸的弯曲状的方式而装设于所述中侧下壁部的所述前后两侧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
遮阳板在其前后左右各缘部分别形成有分叉状突出部52,
遮阳板的各分叉状突出部52被组装于四个滑动部件各自的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后侧凹状收容部内。
如此,由于具备各滑动部件及遮阳板,且将遮阳板组装于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该各滑动部件内,因此能够提供可达成所述发明的作用效果的遮阳板装置。
而且,本发明在所述的使用滑动部件的遮阳板装置中,
在四个滑动部件的各自中,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由各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1b、62a以及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a而形成,所述各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1b、62a形成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所述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a将所述各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彼此连结,并且,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由各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b、63a以及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b而形成,所述各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b、63a形成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后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所述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b将所述各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彼此连结。
由于如此那样形成壳体的前侧划分部及后侧划分部,因此能够提供可确保所述发明的作用效果的遮阳板装置。
而且,本发明的遮阳板装置,在所述的使用滑动部件的遮阳板装置中,
在四个滑动部件的各自中,壳体在所述前侧划分部,通过使所述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在所述各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下端部,从而构成为U字状前侧划分部,并且,在所述后侧划分部,通过使所述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在所述各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下端部,从而构成为U字状后侧划分部。
如此,使壳体的前侧划分部及后侧划分部构成为U字状,因此能够提供可更进一步切实地达成所述发明的作用效果的遮阳板装置。
而且,本发明的搭载有遮阳板装置的车辆包括:
车身,具有包含外板21及内板22的车顶20,所述外板21形成有窗30,所述内板22以与所述窗相向的方式而形成有开口部32;
导轨装置40,具有左右两侧横U字状导轨40a,所述左右两侧横U字状导轨40a以彼此相向地开口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开口部的左右两侧缘部;以及
遮阳板装置,
所述遮阳板装置包括四个滑动部件SL以及遮阳板50,
四个滑动部件分别包括:树脂制壳体60,由上壁60a、下壁60b及底壁60c以前后方向成为长边状且呈横剖面横U字状的方式而形成;以及板状弹簧70,
壳体使其内部由沿着所述底壁的前后方向而在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之间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前侧划分部80、61b、62a及后侧划分部80、62b、63a,而划分形成为前侧凹状收容部A、中侧凹状收容部B及后侧凹状收容部C,
所述上壁中的与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对应的中侧上壁部62具有:山形状壁部62c,以朝上方突出成山形状的方式而形成;以及突出部62d,从所述山形状壁部朝下方突出,
所述下壁中的与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对应的中侧下壁部65具备前后两侧部65a、65b以及设置于所述前后两侧部之间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65c,且在所述前后两侧部以从所述前后方向中间部位的前后两端部朝上方突出的方式而形成,
板状弹簧是在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内,以成为朝向下方凸的弯曲状的方式而装设于所述中侧下壁部的所述前后两侧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
遮阳板在其前后左右各缘部分别形成有分叉状突出部52,
遮阳板的所述各分叉状突出部52被组装于四个滑动部件各自的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后侧凹状收容部内,
四个滑动部件中的两个滑动部件在所述各壳体内可滑动地嵌装于左侧横U字状导轨内,并且,剩余的两个滑动部件在所述各壳体内可滑动地嵌装于右侧横U字状导轨内。
如此,通过具备导轨装置及遮阳板装置,并将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遮阳板装置组装于导轨装置中,从而能够提供具备可达成所述发明的作用效果的遮阳板装置的车辆。
而且,本发明在所述的搭载有遮阳板装置的车辆中,
导轨装置在左侧横U字状导轨40c,由底侧轨道壁47以及从所述底侧轨道壁的上下两侧缘部朝右方延伸的上下两侧轨道壁45、46所构成,并且在右侧横U字状导轨40c,由底侧轨道壁47以及上下两侧轨道壁45、46所构成,所述上下两侧轨道壁45、46是从所述底侧轨道壁的上下两侧缘部以与左侧横U字状导轨的上下两侧轨道壁相向的方式而延伸,
左右两侧横U字状导轨分别以成为从上下两侧轨道壁的其中一个轨道壁侧朝向另一个轨道壁侧凸的弯曲状的方式而形成为弯曲状导轨,
在遮阳板装置的四个滑动部件的各自内,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由各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1b、62a以及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a而形成,所述各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1b、62a形成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所述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a将所述各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彼此连结,并且,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由各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b、63a以及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b而形成,所述各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b、63a形成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后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所述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a将所述各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彼此连结,
该遮阳板装置中,使四个滑动部件中的两个滑动部件在所述各壳体内可滑动地嵌装于左侧横U字状导轨内,并且,使剩余的两个滑动部件在所述各壳体内可滑动地嵌装于右侧横U字状导轨内。
如此,在遮阳板装置中,使各滑动构件的壳体中的前侧划分部及后侧划分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并将该各滑动部件如上所述那样组装至导轨装置的各弯曲状导轨,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车辆,可使因导轨装置的各导轨的弯曲形状引起的滑动部件的挠曲由壳体的前侧划分部及后侧划分部的所述构成来良好地予以吸收,并且可更进一步提高所述发明的作用效果。
而且,本发明在所述的搭载有遮阳板装置的车辆中,
在遮阳板装置的四个滑动部件的各自内,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在所述各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下端部,从而构成为U字状前侧划分部,并且,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在所述各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下端部,从而构成为U字状后侧划分部,
使四个滑动部件中的两个滑动部件在所述各壳体内可滑动地嵌装于作为所述弯曲状导轨的左侧横U字状导轨内,并且使剩余的两个滑动部件在所述各壳体内可滑动地嵌装于作为所述弯曲状导轨的右侧横U字状导轨内。
如此,在遮阳板装置中,使各滑动部件的壳体的前侧划分部及后侧划分部构成为U字状,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车辆,可使因导轨装置的各导轨的弯曲形状引起的滑动部件的挠曲由壳体的前侧划分部及后侧划分部的所述U字形状构成来更进一步良好地予以吸收,并且可更进一步提高所述发明的作用效果。
而且,本发明在所述的搭载有遮阳板装置的车辆中,
在四个滑动部件各自的壳体内,所述中侧上壁部的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前侧隔壁部及所述后侧各壁部中其中一个之间的长度D、所述山形状壁部的顶部T的高度I、所述中侧下壁部的所述前后两侧部的延伸长度E、F及所述突出部的突出长度被设定成:通过将各滑动部件在所述壳体内嵌装于导轨装置的各对应导轨内,从而将所述各壳体的所述山形状壁部顶着所述各对应的板状弹簧而按入至所述对应导轨内时,所述各对应的板状弹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对于乘员而言为针对所述遮阳板装置的适当的操作力。
通过如此那样构成各滑动部件的壳体,从而当乘员操作遮阳板装置时,能够以适当的操作力来进行。
另外,所述各部件的括弧内的符号表示与后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部件的对应关系。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遮阳板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局部切剖的示意概略平面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汽车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纵剖面图。
图3是应用了本发明的遮阳板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汽车的示意概略平面图。
图4是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导轨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以遮阳板及各滑动部件的分离状态来表示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遮阳板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以原形状态来表示图5的左前侧滑动部件的放大侧面图。
图7是表示图5的左前侧滑动部件的壳体的侧面图。
图8是图7的左前侧滑动部件的局部放大侧面图。
图9是表示图5的左前侧滑动部件的板状弹簧的侧面图。
图10是以山形状壁部的按入状态来表示图5的左前侧滑动部件的放大侧面图。
图11是图10的左前侧滑动部件的局部放大侧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车身
11:车厢
20:车顶
21:外板
22:内板
22a:嵌入用开口部
30:窗
31:透明面板
32:窗用开口部
40:导轨装置
40a:导轨
40b:前后两侧带状支撑板
40c:左右两侧导轨
41、45:上侧轨道壁
42、46:下侧轨道壁
43、47:底侧轨道壁
44:槽部
50:遮阳板
50a:遮阳板本体
50b:卡止壁
50c:把手
52:分叉状突出部
60:壳体
60a:上壁
60b:下壁
60c:底壁
61:前侧上壁部
61a: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
61b、62a、62b、63a: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
62:中侧上壁部
62c:山形状壁部
62d:突出部
62e:大径部
62f:小径部
63:后侧上壁部
63b: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
64:前侧下壁部
65:中侧下壁部
65a:前侧部
65b:后侧部
65c:前后方向中间部位
66:后侧下壁部
67:前侧底壁部
68:中侧底壁部
69:后侧底壁部
70:板状弹簧
80、80a:划分部
A:前侧凹状收容部
B:中侧凹状收容部
C:后侧凹状收容部
D:按入前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
D1:按入后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
E、F:脚部延伸长度
H:按入前壳体高度
H1:按入后壳体高度
Hm:下摆部
I:顶部高度
J:突出部突出距离
La、Lb、Lc、Ld:前后方向连结部位
M1、M2:乘员
P、P1:前侧交点
Q:交点
r:点
s、t:径方向两端部
SD:遮阳板装置
SL:滑动部件
T:顶部
Tm:顶点
Th:中侧上壁部厚度
W:山形状壁部前后方向宽度
x:脚部
y: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3表示应用于汽车的本发明的遮阳板装置SD的第1实施方式。该汽车具备车身10,在该车身10的车顶20设有窗30。另外,车顶20如后所述,起到作为具有窗30的该汽车的天窗的作用,由外板21及内板22所构成(参照图2)。
窗30如图1或图2所示,由透明的玻璃或树脂等透明面板(panel)31以及窗用开口部32所构成,透明面板31被嵌入于在车顶20的外板21上形成的嵌入用开口部22a(参照图1或图3)。
窗用开口部32如图2所示,以从下方与透明面板31相向的方式而形成于车顶20的内板22。具体而言,该窗用开口部32是以从其上方与车身10的车厢11(参照图2)内的前后两侧座位(未图示)中的前侧座位相向的方式,而开设形成于车顶20(参照图1~图3)。
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在图2中,各符号M1、M2分别表示就坐于所述前后两侧座位的各乘员。另外,图1及图3中,图示左侧及右侧分别对应于车身10的前侧及后侧。因而,图1及图3中,图示下侧及上侧分别对应于车身10的左侧及右侧。
该遮阳板装置SD通过导轨装置40(参照图4),相对于窗30的窗用开口部32可朝前后方向滑动地受到支撑。
导轨装置40在车顶20的外板21与内板22之间组装于窗用开口部32,该导轨装置40如图4所示,由左右两侧导轨40a与前后两侧带状支撑板40b所构成。左右两侧导轨40a分别以金属材料、例如铝,由上侧轨道壁41、下侧轨道壁42及底侧轨道壁43而形成。
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上侧轨道壁41、下侧轨道壁42及底侧轨道壁43均为平板状壁,因此左右两侧导轨40a各自为直线状轨道。
此处,在左侧导轨40a中,上侧轨道壁41及下侧轨道壁42从底侧轨道壁43的上下两侧缘部朝向右方彼此平行地延伸。由此,左侧导轨40a由上侧轨道壁41、下侧轨道壁42及底侧轨道壁43形成为横剖面横U字状,在该左侧导轨40a内,以朝向右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槽部44。
另一方面,在右侧导轨40a中,上侧轨道壁41及下侧轨道壁42从底侧轨道壁43的上下两侧缘部朝向左方彼此平行地延伸。由此,右侧导轨40a由上侧轨道壁41、下侧轨道壁42及底侧轨道壁43形成为横剖面横U字状,在该右侧导轨40a内,以朝向左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槽部44。
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左右两侧导轨40a各自的上侧轨道壁41及下侧轨道壁42的各相向面的间隔为规定间隔(例如5.15(mm))。
于是,该左右两侧导轨40a是以其各槽部44的开口部彼此相向的方式,在外板21及内板22之间,在内板22的窗用开口部32的左右两侧缘部,以沿着其前后方向彼此平行的方式而组装。
前后两侧带状支撑板40b中的前侧带状支撑板40b在其长边方向两端部,通过点焊等而固接于左右两侧导轨40a的各上侧轨道壁41的前端部位上。另一方面,后侧带状支撑板40b在其长边方向两端部,以相对于前侧带状支撑板40b而平行地设置的方式,通过点焊等而固接于左右两侧导轨40a的各上侧轨道壁41的后端附近部位上。由此,前后两侧带状支撑板40b起到沿着其长边方向来平行地维持左右两侧导轨40a的作用。
遮阳板装置SD如图1~图3及图5中的任一个所示,具备遮阳板50以及四个滑动部件SL。
遮阳板50如后所述,通过各滑动部件SL而可朝前后方向滑动地组装于左右两侧导轨40a,该遮阳板50如图5所示,具备遮阳板本体50a、卡止壁50b及把手50c。
遮阳板本体50a是将表皮层、里皮层、粘合薄膜层、玻璃纤维毡层、树脂层、发泡氨基甲酸酯层、树脂层、玻璃纤维毡层、粘合薄膜层及里皮层依序层叠而构成为具有柔软性的矩形板状。另外,该遮阳板本体50a的表皮层是以面向车厢11内的方式而位于其表面(车厢11内侧的面)。
卡止壁50b是以从遮阳板本体50a的后端部朝上方竖立成L字状的方式而形成。另外,当遮阳板50到达后侧滑动端时,该卡止壁50b卡止于内板22的窗用开口部32的后侧内缘部,起到限制遮阳板50进一步朝向后方滑动的作用。
把手50c被设置在遮阳板本体50a的前端侧左右方向中央部。此处,该把手50c是在遮阳板本体50a的前端侧左右方向中央部内以从其表面侧朝向外板22侧凹陷的方式而形成为凹状。
于是,当乘员用其手在车厢11内握住把手50c朝前后方向进行操作时,遮阳板50会与各滑动部件SL一同沿着导轨装置40而朝向前后方向滑动。另外,当遮阳板50位于前侧滑动端时,该遮阳板50使窗30成为全闭状态(参照图1及图2)。而且,当遮阳板50位于后侧滑动端时,该遮阳板50使窗30成为全开状态(参照图3)。
接下来,对四个滑动部件SL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由图5可知的是,这四个滑动部件SL被分别组装于遮阳板50的遮阳板本体50a的左前侧缘部、左后侧缘部、右前侧缘部及右后侧缘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被组装于遮阳板本体50a的左前侧缘部、左后侧缘部、右前侧缘部及右后侧缘部的各滑动部件SL以下也称作左前侧滑动部件SL、左后侧滑动部件SL、右前侧滑动部件SL及右后侧滑动部件SL。
四个滑动部件SL均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列举该四个滑动部件SL中的左前侧滑动部件SL为例,对其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左前侧滑动部件SL如上所述,被组装于遮阳板50的左前侧缘部(参照图5)。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图6中图示的右侧及左侧分别对应于左前侧滑动部件SL的前侧及后侧。而且,图6中图示的跟前侧及里侧分别对应于左前侧滑动部件SL的右侧及左侧。因而,图6中图示的上侧及下侧对应于左前侧滑动部件SL的上侧及下侧(车厢11内侧)。
该左前侧滑动部件SL如图6所示,具备壳体60及板状弹簧70,壳体60是由合成树脂材料通过射出成形而如图6或图7所示那样形成为长边形状。
该壳体60具备上壁60a、下壁60b及底壁60c,上壁60a及下壁60b是从底壁60c的上下两侧缘部朝向右侧(图6中图示的跟前侧)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
上壁60a是由前侧上壁部61、中侧上壁部62及后侧上壁部63形成为长边状。下壁60b是由前侧下壁部64、中侧下壁部65及后侧下壁部66形成为长边状,这些前侧下壁部64、中侧下壁部65及后侧下壁部66与前侧上壁部61、中侧上壁部62及后侧上壁部63相向。
而且,底壁60c是由前侧底壁部67、中侧底壁部68及后侧底壁部69形成为长边状,前侧底壁部67对应于前侧上壁部61及前侧下壁部64,中侧底壁部68对应于中侧上壁部62及中侧下壁部65,而且,后侧底壁部69对应于后侧上壁部63及后侧下壁部66。
前侧上壁部61及前侧下壁部64在其各左缘部(图6中图示的里侧缘部),连结于前侧底壁部67的上下两侧缘部,该前侧上壁部61及前侧下壁部64是从其各左缘部朝向右侧(图6中图示的跟前侧)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
而且,前侧上壁部61在其前端部,通过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1a而连结于前侧下壁部64的前端部,该前侧上壁部61的后端部通过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1b而连结于前侧下壁部64的后端部。由此,前侧上壁部61、前侧上下方向连结部61a、前侧下壁部64及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1b构成大致矩形状环状壁(也称作大致矩形状前侧环状壁)。
而且,前侧底壁部67以从其左侧(图6中图示的里侧)封闭所述大致矩形状前侧环状壁的方式而设于该大致矩形状前侧环状壁。
于是,该前侧底壁部67与所述的大致矩形状前侧环状壁成为一体,而构成前侧凹状收容部A。另外,该前侧凹状收容部A在其开口部,朝向右侧(图6中图示的跟前侧)开口。
中侧上壁部62及中侧下壁部65在其各左缘部(图6中图示的里侧缘部),连结于中侧底壁部68的上下两侧缘部,该中侧上壁部62及中侧下壁部65从其各左缘部朝向右侧(图6中图示的跟前侧)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
而且,该中侧上壁部62在其前端部,通过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a的上侧部位而连结于中侧下壁部65的前端部,该中侧上壁部62的后端部通过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b的上侧部位而连结于中侧下壁部65的后端部。由此,中侧上壁部62、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a、中侧下壁部65及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b构成大致矩形状环状壁(也称作大致矩形状中侧环状壁)。
此处,中侧上壁部62如图6~图10及图11中的任一个所示,具备山形状壁部62c及突出部62d。山形状壁部62c形成为朝向上方凸的山形状,该山形状壁部62c在其前后方向中央部(以下也称作顶部T),较连结两中侧连结壁部62a、62b的各上端部的线,更靠与中侧下壁部65的相反侧(左侧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侧)处突出。而且,该山形状壁部62c是以该顶部T的顶点Tm为中心而从该顶点Tm朝向前后方向(朝向两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a、62b的各上端部侧)倾斜成平缓的下摆状。这种情况是指山形状壁部62c包含顶部T以及从该顶部T的顶点Tm朝向前后方向倾斜的下摆部Hm(参照图6)。
由此,当左前侧滑动部件SL处于未被嵌装于左侧导轨40a内的状态下时,山形状壁部62c较连结两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a、62b的各上端部的线,更靠上侧(与中侧下壁部65为相反侧)处而突出为山形状。而且,当该左前侧滑动部件SL被嵌装于左侧导轨40a内时,山形状壁部62c在该顶部T,通过左侧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而按入至中侧下壁部65侧。伴随于此,该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在该顶点Tm,位于与上侧轨道壁41的内表面相同的位置,换言之,位于连结两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a、62b的各上端部的线上。
而且,突出部62d如图7或图11所例示那样,是在山形状壁部62c上以从该顶部T朝向下侧(中侧下壁部65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该突出部62d具有大径部62e、以及具有比该大径部62e小的直径的小径部62f,大径部62e是在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以从其内表面朝向下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小径部62f是在大径部62e以从其突出端面朝向下侧同轴地突出的方式而形成。
此处,小径部62f的突出端部在其突出端面,如图11所示,形成为与左侧导轨40a的下侧轨道壁42平行的平面状。另外,该小径部62f的突出端部在其外周缘部,形成为剖面圆弧状。
中侧下壁部65如图7所示,具有L字状前侧部65a、L字状后侧部65b及平板状中间部位65c。前侧部65a及后侧部65b分别由脚部x及头部y形成为L字状。
在前侧部65a,脚部x在该底端部连结于平板状中间部位65c的前端部,该脚部x从该底端部朝向上方延伸。头部y是以从脚部x的延伸端部朝向前侧弯折成L字状的方式而延伸,该头部y在该延伸端部连结于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a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a的上侧部位与下侧部位的边界部)。
在后侧部65b,脚部x在该底端部连结于平板状中间部位65c的后端部,该脚部x从该底端部朝向上方延伸。头部y是以从脚部x的延伸端部朝向后侧弯折成L字状的方式而延伸,该头部y在该延伸端部连结于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b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b的上侧部位与下侧部位的边界部)。
而且,中侧底壁部68是以从其左侧(图6中图示的里侧)封闭所述大致矩形状中侧环状壁的方式,而设于该大致矩形状中侧环状壁。由此,该中侧下壁部65与所述大致矩形状中侧环状壁一同构成中侧凹状收容部B。另外,该中侧凹状收容部B在该开口部,朝向右侧(图6中图示的跟前侧)开口。
而且,后侧上壁部63及后侧下壁部66在该各左缘部(图6中图示的里侧缘部)连结于后侧底壁部69的上下两侧缘部,该后侧上壁部63及后侧下壁部66从该各左缘部朝向右侧(图6中图示的跟前侧)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
而且,后侧上壁部63在其前端部,通过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3a而连结于后侧下壁部66的前端部,该后侧上壁部63的后端部通过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3b而连结于后侧下壁部66的后端部。由此,后侧上壁部63、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3a、后侧下壁部66及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3b构成大致矩形状环状壁(大致矩形状后侧环状壁)。
而且,后侧底壁部69是以从其左侧(图6中图示的里侧)封闭所述大致矩形后侧环状壁的方式,而设于该大致矩形状后侧环状壁。由此,后侧底壁部69与所述的大致矩形状后侧环状壁成为一体,而构成后侧凹状收容部C。另外,该后侧凹状收容部C在该开口部朝向右侧开口。
板状弹簧70如图6或图10所示,在壳体60的中侧凹状收容部B内装设于中侧上壁部62的突出部62d与中侧下壁部65的前侧部65a及后侧部65b之间。
此处,该板状弹簧70在其前端部卡合于中侧下壁部65的前侧部65a的脚部x的延伸端部上,该板状弹簧70的后端部卡合于中侧下壁部65的后侧部65b的脚部x的延伸端部上。而且,该板状弹簧70在其长边方向中央部从下侧卡合于中侧上壁部62的突出部62d。
由此,板状弹簧70以成为朝向下方凸的弯曲形状的方式,在中侧凹状收容部B内装设于中侧下壁部65的前侧部65a及后侧部65b与中侧上壁部62的突出部62d之间。另外,在此种装设状态下,板状弹簧70成为如下所述那样朝向下方凸的弯曲形状,而且,突出部62d的突出端面成为平面状,因此板状弹簧70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在与该突出部62d的突出端面的直径的两端部相对的两对应部位,卡合于突出部62d的突出端面的直径的两端部。
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板状弹簧70是由板簧材料形成为矩形平板状,该板状弹簧70的板厚例如被设定为0.4(mm)。而且,该板状弹簧70的全长及宽度被设定为可收容于壳体60的中侧凹状收容部B。
而且,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在嵌装于导轨之前(被导轨按入前)的左前侧滑动部件SL中,插入板状弹簧70之前的壳体60的主要尺寸是如下所述那样设定(参照图7或图8)。
(1)若将被导轨按入前的壳体60的高度(以下也称作按入前壳体高度)设为H,则该按入前壳体高度为H=5.7(mm)。
(2)若将山形状壁部62c的前后方向宽度(以下也称作山形状壁部前后方向宽度)设为W,则该山形状壁部前后方向宽度为W=8.44(mm)。
(3)在被导轨按入前的壳体60中,若将从突出部62d的外周面与中侧上壁部62的下表面之间的前侧交点P(参照图7或图8)直至中侧上壁部62的下表面与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62a的后侧面之间的交点Q(参照图7或图8)为止的长度(以下也称作按入前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设为D,则该按入前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为D=17.008(mm)。
(4)若将壳体60的L字状前侧部65a及L字状后侧部65b的各脚部的延伸长度(以下也称作脚部延伸长度)分别设为E及F,则该各脚部延伸长度均相同,为E=F=3.00(mm)。
(5)若将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的高度(以下也称作顶部高度)设为I,则该顶部高度为I=0.43(mm)。
(6)若将从突出部62d相对于中侧上壁部62的下表面的突出底端部直至该突出部62d的突出端面为止的突出距离(以下也称作突出部突出距离)设为J,则该突出部突出距离为J=1.82(mm)。
(7)若将中侧上壁部62中的除了山形状壁部62c以外的部位的厚度(以下也称作中侧上壁部厚度)设为Th,则该中侧上壁部厚度为Th=0.8(mm)。
此处,按入前壳体高度H如图8所示,是指从中侧下壁部65的下表面直至山形状壁部62c的顶点Tm为止的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a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高度。
而且,山形状壁部前后方向宽度W是指山形状壁部62c的前后两侧下摆部Hm的各倾斜端部间的距离。
而且,脚部延伸长度E如图7所示,是指中侧下壁部65的前侧部65a的脚部x从平板状中间部位65c的下表面算起的延伸长度,脚部延伸长度F是指中侧下壁部65的后侧部65b的脚部x从平板状中间部位65c的下表面算起的突出长度。两脚部延伸长度E、F均相同,等于收容在中侧凹状收容部B内的板状弹簧70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的下端与板状弹簧70的前后两端部的各对应脚部x的延伸端部的卡合点之间的上下方向长度。
而且,顶部高度I如图8所示,是指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的顶点Tm从该山形状壁部62c的上表面上的点r算起的上下方向高度。其中,点r是指收容板状弹簧70之前的壳体60的山形状壁部62c的下摆部Hm的倾斜下端部上的点。
而且,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在插入有板状弹簧70的左前侧滑动部件SL被嵌装于导轨的状态(被导轨按入后的状态)下,该左前侧滑动部件SL的壳体60的主要尺寸是如下所述那样设定(参照图10)。
(1)若将被导轨按入的壳体60的高度(以下也称作按入后壳体高度)设为HI,则该按入后壳体高度为H1=5.0(mm)。
(2)在被导轨按入后的壳体60中,若将从突出部62d的外周面与中侧上壁部62的下表面之间的前侧交点P1(参照图10)直至中侧上壁部62的下表面与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62a的后侧面之间的交点Q(参照图10)为止的长度(以下也称作按入后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为D1,则该按入后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为D1=17(mm)。
此处,按入后壳体高度H1如图10所示,是指从前侧下壁部64的下表面直至前侧上壁部61的上表面为止的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1a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高度。这种情况是指按入前壳体高度H因将左前侧滑动部件SL嵌装于导轨而变形为图10所示的按入后壳体高度H1。
而且,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3b的从后侧下壁部66的下表面直至后侧上壁部69的上表面为止的沿着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3b的高度、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61b的从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a(后述)的下表面直至延伸端部为止的高度、及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63a的从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b(后述)的下表面直至延伸端部为止的高度,等于所述的按入后壳体高度H1。
另外,该按入后壳体高度H1大致等于左侧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与下侧轨道壁42的各相向面间的间隔。而且,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62a的从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a的下表面直至延伸端部为止的高度、及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62b的从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b的下表面直至延伸端部为止的高度,均稍低于按入后壳体高度H1。
而且,嵌装至导轨后的左前侧滑动部件SL中的山形状壁部前后方向宽度W、脚部延伸长度E=F、顶部高度I、突出部突出距离J及中侧上壁部厚度Th与嵌装至导轨前的左前侧滑动部件SL中的左前侧滑动部件SL的各对应尺寸实质上未变化。
所述的各尺寸是基于如下所述的依据来设定。当将使板状弹簧70收容于壳体60的中侧凹状收容部B内的前左侧滑动部件SL嵌装至左侧导轨40a内时,山形状壁部62c在其顶部T,通过左侧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的内表面而朝向下侧轨道壁42的内表面予以按入,从而朝向下方位移。
伴随于此,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在其顶点Tm,处于与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1a、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3b、各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1b、63a的各延伸端部(各上端部)的上表面一同接触至左侧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的内表面的状态。
而且,中侧上壁部62的突出部62d伴随如上所述的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的朝向下方的位移,而朝向下方位移,从而使板状弹簧70的长边方向中央部朝下方位移。由此,板状弹簧70在使其前后两端部卡合于中侧下壁部65的前后两侧部65a、65b的各脚部x的延伸端部上的状态下,使长边方向中央部朝向下方位移,由此弹性变形为朝向下方凸的弯曲形状。
在此种状态下,该板状弹簧70朝恢复为原形状的方向产生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成为使壳体60的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与左侧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之间产生摩擦力(使滑动部件SL沿着对应导轨40a的内部滑动时的摩擦力)的作用力。此处,理想的是,该作用力甚而所述摩擦力是如下所述的值,即,在使滑动部件SL沿着对应导轨40a的内部滑动时,能够确保使乘员对遮阳板50的操作感变得良好的操作力。
而且,若按入前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小于按入后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1,则左侧滑动部件SL在左侧导轨40a的内部滑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下述现象,即,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伴随左侧滑动部件SL的滑动而挠曲,从而拉伸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以外的部位。如此,壳体60会因所述拉伸现象引起变形,从而所述的板状弹簧70的反作用力难以适性地产生。
因此,所述的按入前壳体高度H、按入前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各脚部延伸长度E=F、顶部高度I及按入后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1被设定所述的各尺寸。
此处,通过将按入前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设定得大于按入后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1,从而防止所述拉伸现象的产生于未然,以适当地确保所述的板状弹簧70的反作用力。
而且,中侧上壁部62的突出部62d的突出端部在其突出端面,如上所述,形成为与左侧导轨40a的内表面平行的平面状。而且,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如上所述,从其顶点Tm朝向两中侧连结壁部62a、62b的各上端部沿前后方向(该汽车的前后方向)倾斜成平缓的下摆状。
因而,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在其顶点Tm,与左侧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的内表面形成点接触,另一方面,突出部62d在其突出端面的径方向两端部s、t,与板状弹簧70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的朝向下方的弯曲状上表面分别形成点接触。这种情况是指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及突出部62d在左侧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与板状弹簧70之间形成三点接触。
并且,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的高度(顶部高度)I如上所述,成为0.43(mm)这一非常小的值。另外,以往,高度I为1.1(mm)左右,因此I=0.43(mm)这一值与以往相比相当小。
因此,当使前左侧滑动部件SL在左侧导轨40a内滑动时,该前左侧滑动部件SL难以在前后方向(该汽车的前后方向)上发生摆动,从而难以在左侧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及下侧轨道壁42之间产生晃动声。
接下来,通过图6或图7来说明该壳体60的前后两侧划分部80的构成。该前后两侧划分部80中的前侧划分部80起到将前侧凹状收容部A及中侧凹状收容部B彼此划分的作用,该前侧划分部80是由所述的两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1b、62a以及壳体60的下壁60b中的该两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1b、62a间部位La(以下也称作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a),而形成为U字状。
由此,该前侧划分部80起到下述作用,即,将前侧凹状收容部A及中侧凹状收容部B彼此划分,对在前侧划分部80的两侧作用于壳体60的上下方向的应力进行缓和。
而且,后侧划分部80起到将中侧凹状收容部B及后侧凹状收容部C彼此划分的作用,该后侧划分部80是由所述的两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b、63a以及壳体60的下壁60b中的该两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b、63a间部位Lb(以下也称作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Lb),而形成为U字状。由此,该后侧划分部80起到下述作用,即,将中侧凹状收容部B及后侧凹状收容部C彼此划分,对在后侧划分部80的两侧作用于壳体60的上下方向的应力进行缓和。
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当相对于遮阳板50来组装左前侧滑动部件SL时,通过使在遮阳板50的左侧前端部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分叉状突出部52(参照图5)插入卡合至该左前侧滑动部件SL的前侧凹状收容部A及后侧凹状收容部C内,从而该左前侧滑动部件SL被组装于遮阳板50的左侧前端部(参照图5)。
而且,剩余的左后侧滑动部件SL、右前侧滑动部件SL及右后侧滑动部件SL也是与所述的左前侧滑动部件SL同样地构成。
此处,左后侧滑动部件SL是通过使在遮阳板50的左侧后端部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分叉状突出部52插入卡合至该前侧凹状收容部A及后侧凹状收容部C内,从而该左后侧滑动部件SL被组装于遮阳板50的左侧后端部。
右前侧滑动部件SL是通过使在遮阳板50的右侧前端部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分叉状突出部52插入卡合至该前侧凹状收容部A及后侧凹状收容部C内,从而该右前侧滑动部件SL被组装于遮阳板50的右侧前端部。另一方面,右后侧滑动部件SL是通过使在遮阳板50的右侧后端部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分叉状突出部52插入卡合至该前侧凹状收容部A及后侧凹状收容部C内,从而该右后侧滑动部件SL被组装于遮阳板50的右侧后端部。
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遮阳板装置SD利用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及右后侧的各滑动部件SL,可滑动地嵌装于导轨装置40的左右两侧导轨40a内,并且遮阳板50如图1或图2所示,将窗30维持为全闭状态。
此种状态下,在遮阳板装置SD中,左前后两侧滑动部件SL在该各壳体60内,沿前后方向可滑动地嵌装于左侧导轨40a的槽部44内,并且右前后两侧滑动部件SL在该各壳体60内,沿前后方向可滑动地嵌装于右侧导轨40a的槽部44内。
此时,在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及右后侧的滑动部件SL中,各壳体60在该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通过对应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而朝向下侧轨道壁42予以按入。因此,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在其顶点Tm,处于与上侧轨道壁41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
此时,各壳体60中,板状弹簧70在其长边方向中央部,在中侧上壁部62的突出部62d的作用下,由其突出端面按向下方,而朝向下方位移。因此,板状弹簧70以卡合于中侧下壁部65的前后两侧部65a、65b的各脚部x的延伸端部上的前后两端部为基准,变形为朝向下方凸的弯曲形状(参照图10及图11)。
此种状态下,板状弹簧70对应于其所述朝向下方的位移,在恢复为原形状的方向上产生反作用力。伴随于此,该反作用力发挥作用,以使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在其顶点Tm按压至对应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的内表面。由此,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在该顶点Tm,因与所述反作用力对应的作用力而接触至对应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的内表面。
此处,按入前壳体高度H、按入前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各脚部延伸长度E=F、顶部高度I、突出部突出距离J及按入后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1是如上所述那样设定。
因而,山形状壁部62c如上所述那样在其顶部T被按入时,按入前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变化为按入后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1。
于是,按入前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为17.008(mm),而且,按入后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1为17(mm),因此D1<D成立。
并且,如上所述,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在其顶点Tm,与对应的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的内表面形成点接触,另一方面,突出部62d在其突出端面的径方向两端部s、t,与板状弹簧70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的弯曲状上表面分别形成点接触,由此,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及突出部62d在对应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与板状弹簧70之间形成三点接触。由此,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及突出部62d能够稳定地维持于对应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与板状弹簧70之间。
如上所述,D1<D成立,并且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及突出部62d能够稳定地维持于对应导轨40a的上侧轨道壁41与板状弹簧70之间。
因而,使各滑动构件SL在对应的导轨40a内朝前后方向(该汽车的前后方向)滑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伴随左侧滑动部件sL的滑动而挠曲,从而拉伸山形状壁部62c的顶部T以外的部位的现象,但壳体60不会因所述拉伸现象发生变形。
其结果,所述板状弹簧70的反作用力能够适性地产生,并且通过抑制遮阳板50朝前后方向(该汽车的前后方向)的接触,能够防止晃动声的产生于未然。
由此,所述反作用力可形成如下所述的值,即,在防止晃动声产生的同时,还能够确保使乘员对遮阳板50的操作感良好的操作力。
在此种状态下,当乘员M1用其手握住把手50c来朝打开窗30的方向操作遮阳板50时,各滑动部件SL沿着对应的导轨40a朝后方滑动。伴随于此,窗30成为全开状态(参照图3)。
此时,如上所述,各板状弹簧70的反作用力成为如下所述的值,即,在防止晃动声产生的同时,还能够确保使乘员对遮阳板50的操作感良好的操作力,因此乘员不会感觉到晃动声,而能够以良好的操作感来使遮阳板50朝前后方向(该汽车的前后方向)滑动。
而且,各滑动构件SL中,前后两侧划分部80如上所述,被设于壳体60中,因此即使各导轨40a在其前后方向上有弯曲,也容易在各壳体60的前侧凹状收容部A与中侧凹状收容部B之间或者中侧凹状收容部B与后侧凹状收容部C之间,以前后两侧划分部80的前后方向连结部位La、Lb为基准而挠曲。
因而,所述弯曲能够通过前后两侧划分部80而良好地吸收,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也不会导致在壳体60为如以往那样的不具有前后两侧划分部80的壳体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的、因壳体的长边方向端部造成的与上侧轨道壁41之间的干涉现象,因此能够使各滑动部件SL在各对应导轨40a内的滑动变得顺畅。
而且,收容于壳体60的中侧凹状收容部B内的弹簧如上所述为板状弹簧,因此只要通过板簧材料的冲压加工来形成该板状弹簧即可,不需要在如以往那样使用预先弯曲的弹簧的情况下所需的弯曲加工、退火处理或用于决定反作用力的高度管理或支点间管理,从而降低成本。
由于如上所述那样采用板状弹簧,因此用于决定该板状弹簧的反作用力的高度管理或支点间管理将在壳体内进行,但由于壳体是通过树脂成形而形成,所以即使该壳体的形状发生变化,也不会对成本造成影响。其结果,能够实现作为滑动部件的成本的降低。
(第2实施方式)
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该第2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各滑动部件SL的壳体60中,取代前后两侧划分部80而采用前后两侧划分部80a。
该前后两侧划分部80a中的前侧划分部80a是在前侧划分部80中,取代各前后方向连结部位La、Lb而采用各前后方向连结部位Lc、Ld。
此处,前后方向连结部位Lc在其前后方向两端部连结于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1b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位及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a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使前侧划分部80a构成为H字状。而且,前后方向连结部位Ld在其前后方向两端部连结于中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2b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位及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63a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使后侧划分部80a构成为H字状。
由此,前侧划分部80a起到下述作用,即,将前侧凹状收容部A及中侧凹状收容部B彼此划分,对在前侧划分部80a的两侧作用于壳体60的上下方向的应力进行缓和,并且,后侧划分部80a起到下述作用,即,将中侧凹状收容部B及后侧凹状收容部C彼此划分,对在后侧划分部80a的两侧作用于壳体60的上下方向的应力进行缓和。其他构成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即使各导轨40a在其前后方向上有弯曲,但在各滑动构件SL中,前后两侧划分部80a如上所述那样设于壳体60,因此也容易在各壳体60的前侧凹状收容部A与中侧凹状收容部B之间或者中侧凹状收容部B与后侧凹状收容部C之间,以前后两侧划分部80a的连结部位Lc、Ld为基准而挠曲。
因而,所述的对应导轨40a的弯曲能够通过前后两侧划分部80a而良好地吸收,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也不会导致在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壳体60为如以往那样不具有前后两侧划分部80a的壳体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的、因壳体的长边方向端部造成的与上侧轨道壁41之间的干涉现象,因此在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使各滑动部件SL在各对应导轨40a内的滑动变得顺畅。其他动作及作用效果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第3实施方式)
图13表示本发明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该第3实施方式中,取代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导轨装置40而采用导轨装置(以下称作导轨装置40)。
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导轨装置40是取代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导轨装置40的左右两侧导轨40a而采用左右两侧导轨40c。
此处,左右两侧导轨40c均具备相同的曲率半径,且形成为朝上凸的弯曲形状。因而,分别构成左右两侧导轨40c的上侧轨道壁45、下侧轨道壁46及底侧轨道壁47(对应于左右两侧导轨40a各自的上侧轨道壁41、下侧轨道壁42及底侧壁轨道43)具备与左右两侧导轨40c各自同样的曲率半径,且形成为朝上凸的弯曲形状。另外,前后两侧带状支撑板40b取代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左右两侧导轨40a,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同样地,通过点焊等而固接于左右两侧导轨40c。其他构成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中,在各滑动构件SL中,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前后两侧划分部80如上所述那样设于壳体60,因此如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那样,尽管各导轨40c在其前后方向上弯曲,也容易在各壳体60的前侧凹状收容部A与中侧凹状收容部B之间或者中侧凹状收容部B与后侧凹状收容部C之间,以前后两侧划分部80的前后方向连结部位La、Lb为基准而挠曲。
因而,因左右两侧导轨40c的弯曲形状引起的对壳体60的应力能够通过前后两侧划分部80而良好地吸收,因此能够使各滑动部件SL在各对应导轨40c内的滑动变得顺畅。
另外,此种情况,即使如所述第2实施方式中所述那样,H字状的划分部80a形成于壳体60,因左右两侧导轨40c的弯曲形状引起的对壳体60的应力也与所述同样,能够通过前后两侧划分部80a而良好地吸收,因此能够使各滑动部件SL在各对应导轨40c内的滑动变得顺畅。其他动作及作用效果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并不限于所述各实施方式,可列举如下的各种变形例。
(1)在本发明的实施中,也可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导轨装置中废除前后两侧带状支撑板40b。
(2)在本发明的实施中,所述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所述的U字状前后两侧划分部80或H字状前后两侧划分部80a并不限于U字状或H字状,例如也可采用逆U字状等适当的构成。
(3)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壳体60也可为不具有所述U字状前后两侧划分部80或H字状前后两侧划分部80a的壳体。
(4)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并不限于汽车,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包括公共汽车(bus)或卡车(truck)等在内的各种车辆的天窗的窗。
(5)在本发明的实施中,按入前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或按入后突出部-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间长度D1也可与所述实施方式不同,而是从突出部62d的外周面与中侧上壁部62的下表面之间的后侧交点(参照图7或图10)直至中侧上壁部62的下表面与中侧上下方向连结部62b的前侧面之间的交点(参照图7或图10)为止的长度。

Claims (14)

1.一种滑动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树脂制的壳体,由上壁、下壁及底壁以前后方向成为长边状且呈横剖面横U字状的方式而形成;以及
板状弹簧,
所述壳体使其内部由沿着所述底壁的前后方向而在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之间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前侧划分部及后侧划分部,而划分形成为前侧凹状收容部、中侧凹状收容部及后侧凹状收容部,
所述上壁中的与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对应的中侧上壁部具有:
山形状壁部,以朝上方突出成山形状的方式而形成;以及
突出部,从所述山形状壁部朝下方突出,
其中,所述下壁中的与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对应的中侧下壁部具备前后两侧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前后两侧部之间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且在所述前后两侧部以从所述前后方向中间部位的前后两端部朝上方突出的方式而形成,
所述板状弹簧是在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内,以成为朝向下方凸的弯曲状的方式而装设于所述中侧下壁部的所述前后两侧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由各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以及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而形成,各所述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形成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所述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将各所述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彼此连结,
而且,所述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由各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以及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而形成,各所述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形成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后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所述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将各所述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彼此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由单一的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而形成,从而将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彼此划分,
而且,所述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后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由单一的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而形成,从而将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后侧凹状收容部彼此划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在各所述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下端部,从而构成为U字状前侧划分部,
而且,所述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在各所述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下端部,从而构成为U字状后侧划分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在各所述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从而构成为H字状前侧划分部,
而且,所述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在各所述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从而构成为H字状后侧划分部。
6.一种使用滑动部件的遮阳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四个滑动部件以及遮阳板,
四个所述滑动部件分别包括:树脂制的壳体,由上壁、下壁及底壁以前后方向成为长边状且呈横剖面横U字状的方式而形成;以及板状弹簧,
所述壳体使其内部由沿着所述底壁的前后方向而在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之间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前侧划分部及后侧划分部,而划分形成为前侧凹状收容部、中侧凹状收容部及后侧凹状收容部,
所述上壁中的与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对应的中侧上壁部具有:山形状壁部,以朝上方突出成山形状的方式而形成;以及突出部,从所述山形状壁部朝下方突出,
所述下壁中的与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对应的中侧下壁部具备前后两侧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前后两侧部之间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且在所述前后两侧部以从所述前后方向中间部位的前后两端部朝上方突出的方式而形成,
所述板状弹簧是在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内,以成为朝向下方凸的弯曲状的方式而装设于所述中侧下壁部的所述前后两侧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
所述遮阳板在其前后左右各缘部分别形成有分叉状突出部,
将所述遮阳板的各分叉状突出部组装于四个所述滑动部件各自的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后侧凹状收容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使用滑动部件的遮阳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四个所述滑动部件的各自内,所述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由各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以及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而形成,各所述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形成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所述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将各所述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彼此连结,并且,所述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由各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以及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而形成,各所述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形成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后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所述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将各所述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彼此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使用滑动部件的遮阳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四个所述滑动部件的各自内,所述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在各所述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下端部,从而构成为U字状前侧划分部,并且,所述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在各所述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下端部,从而构成为U字状后侧划分部。
9.一种搭载有遮阳板装置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具有包含外板及内板的车顶,所述外板形成有窗,所述内板以与所述窗相向的方式而形成有开口部;
导轨装置,具有左右两侧横U字状导轨,所述左右两侧横U字状导轨以彼此相向地开口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开口部的左右两侧缘部;以及
遮阳板装置,
所述遮阳板装置包括四个滑动部件以及遮阳板,
四个所述滑动部件分别包括:树脂制的壳体,由上壁、下壁及底壁以前后方向成为长边状且呈横剖面横U字状的方式而形成;以及板状弹簧,
所述壳体使其内部由沿着所述底壁的前后方向而在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之间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前侧划分部及后侧划分部,而划分形成为前侧凹状收容部、中侧凹状收容部及后侧凹状收容部,
所述上壁中的与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对应的中侧上壁部具有:山形状壁部,以朝上方突出成山形状的方式而形成;以及突出部,从所述山形状壁部朝下方突出,
所述下壁中的与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对应的中侧下壁部具备前后两侧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前后两侧部之间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且在所述前后两侧部以从所述前后方向中间部位的前后两端部朝上方突出的方式而形成,
所述板状弹簧是在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内,以成为朝向下方凸出的弯曲状的方式而装设于所述中侧下壁部的所述前后两侧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
所述遮阳板在其前后左右各缘部分别形成有分叉状突出部,
所述遮阳板的各分叉状突出部被组装于四个所述滑动部件各自的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后侧凹状收容部内,
四个所述滑动部件中的两个滑动部件在各所述壳体内可滑动地嵌装于所述左侧横U字状导轨内,并且,剩余的两个滑动部件在各所述壳体内,可滑动地嵌装于所述右侧横U字状导轨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搭载有遮阳板装置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装置在左侧横U字状导轨,由底侧轨道壁以及从所述底侧轨道壁的上下两侧缘部朝右方延伸的上下两侧轨道壁所构成,并且在右侧横U字状导轨,由底侧轨道壁以及上下两侧轨道壁所构成,所述上下两侧轨道壁是从所述底侧轨道壁的上下两侧缘部以与左侧横U字状导轨的上下两侧轨道壁相向的方式而延伸,
所述左右两侧横U字状导轨分别以成为从上下两侧轨道壁的其中一个轨道壁侧朝向另一个轨道壁侧凸的弯曲状的方式而形成为弯曲状导轨,
在所述遮阳板装置的四个所述滑动部件的各自内,所述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由各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以及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而形成,各所述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形成所述前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所述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将各所述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彼此连结,并且,所述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由各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以及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而形成,各所述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形成所述中侧凹状收容部及所述后侧凹状收容部的各相向壁部,所述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将各所述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彼此连结,
所述遮阳板装置中,使四个所述滑动部件中的两个滑动部件在各所述壳体内可滑动地嵌装于所述左侧横U字状导轨内,并且,使剩余的两个滑动部件在各所述壳体内可滑动地嵌装于所述右侧横U字状导轨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搭载有遮阳板装置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遮阳板装置的四个所述滑动部件的各自内,所述壳体的所述前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前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在各所述前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下端部,从而构成为U字状前侧划分部,并且,所述壳体的所述后侧划分部是通过使所述后侧前后方向连结壁部位在各所述后侧上下方向连结壁部之间连结于其各下端部,从而构成为U字状后侧划分部,
使四个所述滑动部件中的两个滑动部件在各所述壳体内可滑动地嵌装于作为所述弯曲状导轨的所述左侧横U字状导轨内,并且使剩余的两个滑动部件在各所述壳体内可滑动地嵌装于作为所述弯曲状导轨的所述右侧横U字状导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搭载有遮阳板装置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四个所述滑动部件各自的所述壳体内,所述中侧上壁部的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前侧隔壁部及所述后侧各壁部中其中一个之间的长度、所述山形状壁部的顶部的高度、所述中侧下壁部的所述前后两侧部的延伸长度及所述突出部的突出长度被设定成:通过将各所述滑动部件在所述壳体内嵌装于所述导轨装置的各对应导轨内,从而将各所述壳体的所述山形状壁部顶着各所述对应的板状弹簧而按入至所述对应导轨内时,各所述对应的板状弹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对于乘员而言为针对所述遮阳板装置的适当的操作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搭载有遮阳板装置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四个所述滑动部件各自的所述壳体内,所述中侧上壁部的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前侧隔壁部及所述后侧各壁部中其中一个之间的长度、所述山形状壁部的顶部的高度、所述中侧下壁部的所述前后两侧部的延伸长度及所述突出部的突出长度被设定成:通过将各所述滑动部件在所述壳体内嵌装于所述导轨装置的各对应导轨内,从而将各所述壳体的所述山形状壁部顶着各所述对应的板状弹簧而按入至所述对应导轨内时,各所述对应的板状弹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对于乘员而言为针对所述遮阳板装置的适当的操作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搭载有遮阳板装置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四个所述滑动部件各自的所述壳体内,所述中侧上壁部的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前侧隔壁部及所述后侧各壁部中其中一个之间的长度、所述山形状壁部的顶部的高度、所述中侧下壁部的所述前后两侧部的延伸长度及所述突出部的突出长度被设定成:通过将各所述滑动部件在所述壳体内嵌装于所述导轨装置的各对应导轨内,从而将各所述壳体的所述山形状壁部顶着各所述对应的板状弹簧而按入至所述对应导轨内时,各所述对应的板状弹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对于乘员而言为针对所述遮阳板装置的适当的操作力。
CN201610674480.9A 2015-09-04 2016-08-16 滑动部件、遮阳板装置以及搭载有该遮阳板装置的车辆 Active CN1064941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4788 2015-09-04
JP2015174788A JP6506143B6 (ja) 2015-09-04 2015-09-04 摺動部品、当該摺動部品を用いるサンシェード装置及び当該サンシェード装置を搭載してな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94194A true CN106494194A (zh) 2017-03-15
CN106494194B CN106494194B (zh) 2020-07-07

Family

ID=58189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74480.9A Active CN106494194B (zh) 2015-09-04 2016-08-16 滑动部件、遮阳板装置以及搭载有该遮阳板装置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31915B2 (zh)
JP (1) JP6506143B6 (zh)
CN (1) CN1064941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72568B2 (ja) * 2018-12-21 2022-11-16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01441A1 (en) * 2004-08-03 2008-01-03 Webasto Ag Guiding Device for a Moving Roof Element of Vehicle Roof That Can Be Opened
CN102271944A (zh) * 2009-01-19 2011-12-07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具有滑架元件的遮阳顶
CN102815186A (zh) * 2011-06-07 2012-12-12 顶部系统德国有限公司 滑顶系统
CN203410277U (zh) * 2012-04-10 2014-01-29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天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88220U (zh) * 1987-05-25 1988-12-02
JP3457797B2 (ja) 1996-04-15 2003-10-20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サンルーフの日差遮蔽板用摺接具
JPH1016568A (ja) * 1996-06-28 1998-01-20 Oi Seisakusho Co Ltd 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JP4578421B2 (ja) * 2006-03-03 2010-11-10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開閉体のスライド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01441A1 (en) * 2004-08-03 2008-01-03 Webasto Ag Guiding Device for a Moving Roof Element of Vehicle Roof That Can Be Opened
CN102271944A (zh) * 2009-01-19 2011-12-07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具有滑架元件的遮阳顶
CN102815186A (zh) * 2011-06-07 2012-12-12 顶部系统德国有限公司 滑顶系统
US20120313401A1 (en) * 2011-06-07 2012-12-13 Georg Luecke Sliding roof system
CN203410277U (zh) * 2012-04-10 2014-01-29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天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94194B (zh) 2020-07-07
JP6506143B2 (ja) 2019-04-24
JP6506143B6 (ja) 2019-05-29
US20170066308A1 (en) 2017-03-09
US9931915B2 (en) 2018-04-03
JP2017047849A (ja) 2017-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46723B (zh) 窗板支撑结构
CN100406329C (zh) 罩顶封板
CN101678795B (zh) 门边缘部件的连接部构造
CN107074293B (zh) 用于应用复合车顶的车顶附接方法
WO2005115782A8 (de) Fahrzeugdach
CN102431424B (zh) 车用遮光装置
CN103786793A (zh) 车身结构
US10286612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composite part and composite part
CN104044518A (zh) 车辆顶棚内衬附接系统
CN101428550A (zh) 汽车天窗玻璃总成
CN100455471C (zh) 车辆的后部构造以及车辆后部的组装方法
CN102149553B (zh) 车辆用遮阳装置
CN102310820B (zh) 车辆用内装构件
CN106494194A (zh) 滑动部件、遮阳板装置以及搭载有该遮阳板装置的车辆
CN102256865A (zh) 车辆前端组件和方法
CN1990294B (zh) 车辆的遮阳装置
US8783751B2 (en) Coextruded root ditch molding with hard and soft components including associated fastener system
US11447159B2 (en) Interior decoration structure and railway vehicle with interior decoration structure
ATE548204T1 (de) Frontfensterscheibe für ein fahrzeug
US20090058147A1 (en) Roof module for a vehicle and installation method therefor
US11827276B2 (en) Vehicle glass pane with edge protection
KR20180005791A (ko) 자동차용 멀티 루프 장치
CN102529877B (zh) 安全带的保持结构
CN104210526A (zh) 方向盘
CN102529648A (zh) 一种上窗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spring city, the city of fine taste white hill 2 Ding Ding, 10 times to the land of 4

Applicant after: HOWA Company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spring city, the city of fine taste white hill 2 Ding Ding, 10 times to the land of 4

Applicant before: Howa Textile Industry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