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76905B - 车辆的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76905B
CN106476905B CN201610741681.6A CN201610741681A CN106476905B CN 106476905 B CN106476905 B CN 106476905B CN 201610741681 A CN201610741681 A CN 201610741681A CN 106476905 B CN106476905 B CN 1064769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late
fender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416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76905A (zh
Inventor
中岛悠佑
河村和夫
种田浩大
宫崎章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476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6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76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690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63Mou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构造,对该车辆的前部构造来说,能够简化翼子板支架的形状,从而能够减少工时并降低制作成本,并且,能够延长前发动机罩的变形行程,从而能够充分吸收与被冲撞体接触时的冲击。该车辆的前部构造具有将前围侧板的上端部和翼子板(9)的上端部连结起来的翼子板支架(30),翼子板支架(30)的纵截面为曲柄状,由纵壁(34)的上端部和上侧安装片(36)形成的上侧角部(37)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在前发动机罩(1)的靠车宽方向外侧(W2)的侧部(1S)的下表面部设有抵接面(50),该抵接面(50)能够在前发动机罩(1)变形时抵接于翼子板支架(30)的上侧角部(37)。

Description

车辆的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构造,该车辆的前部构造具有前围侧板和位于所述前围侧板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翼子板,所述前围侧板具有向前下方倾斜的上端部,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被设定为越靠向车辆前方侧越大,并且,该车辆的前部构造具有将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和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连结起来的翼子板支架。
背景技术
汽车寻求具有与被冲撞体接触时发挥作用的冲击吸收性能。作为其一例,以往具有专利文献1的技术,即,在与被冲撞体接触时,通过使所述翼子板支架沿上下方向变形,从而获得前发动机罩的行程,进而吸收冲击。
说明该技术如下:在汽车的前部设有翼子板支架,在该翼子板支架的上壁具有前发动机罩支承部和翼子板安装部。该翼子板支架具有自所述上壁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一对腿部和形成于所述腿部的下端且固定于车身的固定部。
另外,在前发动机罩支承部设有前发动机罩止动橡胶,在前发动机罩支承部与所述一对腿部之间设有所述翼子板安装部。并且,在所述车身上形成有前发动机罩止动橡胶的陷入孔(日文:落とし穴)。
由此,在前发动机罩受到冲撞载荷的情况下,前发动机罩支承部朝向陷入孔挠曲地变形。与此相伴,所述一对腿部被向彼此接近的方向拉拽,从而使翼子板支架呈大致M字状变形。
这样,通过使翼子板支架呈大致M字状变形,能够使前发动机罩止动橡胶可靠地落到所述陷入孔中。
也就是说,在以往的技术中采用了通过在与被冲撞体接触时使所述翼子板支架沿上下方向变形从而获得前发动机罩的行程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47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就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的构造而言,通过使翼子板支架沿上下方向变形来获得前发动机罩的行程的方法中,翼子板支架为复杂的形状,需要花费很多工时。另外,前发动机罩的变形行程也存在极限。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构造,若采用该车辆的前部构造,则能够简化翼子板支架的形状,能够减少工时,降低制作成本,并且,能够延长前发动机罩的变形行程,从而能够充分吸收与被冲撞体接触时的冲击。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如下点,其具有前围侧板和位于所述前围侧板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翼子板,所述前围侧板具有向前下方倾斜的上端部,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被设定为越靠向车辆前方侧越大,并且,该车辆的前部构造具有将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和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连结起来的翼子板支架,所述翼子板支架的纵截面为曲柄状,所述翼子板支架包括:纵壁;下侧安装片,其自所述纵壁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以及上侧安装片,其自所述纵壁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固定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由所述纵壁的上端部和所述上侧安装片形成的上侧角部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在前发动机罩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的下表面部设有抵接面,该抵接面能够在所述前发动机罩变形时抵接于所述翼子板支架的上侧角部。
通过上述的结构,能够起到如下的作用。
当被冲撞体自上方接触前发动机罩时,前发动机罩向下方移动。然后,在前发动机罩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的下表面部设置的抵接面抵接于翼子板支架的上侧角部。
由于该上侧角部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因此,前发动机罩的所述抵接面将翼子板支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压入从而使翼子板支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倾倒变形。
由此,翼子板和翼子板支架向车宽方向外侧退避。其结果,能够避免前发动机罩冲撞前围侧板等的车身构造,能够延长前发动机罩的上下方向上的变形行程量,从而易于吸收冲击力。
另外,所述翼子板支架为曲柄状,能够简化翼子板支架的形状,从而能够减少工时并降低制作成本。
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抵接面是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去越靠向下方的倾斜面,所述抵接面的靠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和所述翼子板支架的上侧角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在俯视时重叠,这样,能够起到如下的作用。
由于所述抵接面是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去越靠向下方的倾斜面,因此,能够自所述抵接面对翼子板支架的上侧角部施加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力,能够将翼子板支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可靠地推出。由此,更易于确保前发动机罩的行程量。
另外,由于所述抵接面的靠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和所述翼子板支架的上侧角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在俯视时重叠,因此能够使所述抵接面在所述上侧角部的大致整个外表面上进行滑动,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将翼子板支架向车宽方向外侧推压。
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由所述纵壁的下端部和所述下侧安装片形成的下侧角部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所述上侧角部的半径为大于所述下侧角部的半径,此时,能够起到如下的作用。
在前发动机罩向下侧变形时,能够易于使前发动机罩的所述抵接面抵接于所述上侧角部的内侧,能够易于使翼子板支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变形。
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固定于车身侧的零件的前后一对固定部设在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在翼子板的上端部的、位于所述前后一对固定部之间的部位安装有翼子板罩,该翼子板罩用于覆盖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所述翼子板罩具有板面面向上下方向的第1板状部和自所述第1板状部的靠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第2板状部,所述第1板状部安装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的靠车辆前方侧的前部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2板状部的靠车辆后方侧的后部形成为越向下侧延伸越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状,此时,能够起到如下的作用。
能够利用翼子板罩使前围侧板的上端部与翼子板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不显眼,从而能够美化外观。
另外,由于安装有所述翼子板罩的部位是翼子板的上端部的所述前后一对固定部之间的部位,因此能够提高翼子板罩的安装强度,能够在翼子板的上端部来稳定支承翼子板罩。
并且,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的靠车辆前方侧的前部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2板状部的靠车辆后方侧的后部形成为越向下侧延伸越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状,因此,第2板状部的截面形状在上下方向上是不同的,能够提高翼子板罩的强度、刚性,能够减少行驶中的振动等所导致的变形、破损等不良情况。
并且,不必在翼子板罩的端部、背侧等处设置较多的加强构造,因此能够简化构造且提高生产率。另外,能够降低噪音并美化发动机室的外观。
例如,在通过使前围侧板向上方伸出并将该伸出端部固定于翼子板的上端部来覆盖所述间隙的构造中,由于前围侧板为金属制,因此重量变重。与此相对,若采用本发明的上述的结构,能够利用树脂来成形翼子板罩,从而能够谋求轻量化。
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的前部与后部之间的中间部的上侧部分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前部平滑地连续,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的中间部的下侧部分形成为越向下侧延伸越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状,且与所述后部平滑地连续,所述第2板状部的中间部的上侧部分与下侧部分之间的边界线形成为越朝向车辆前方侧越朝向下方延伸的圆弧状,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的后部的延长线位于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附近,所述第2板状部的前部的延长线位于比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此时,能够起到如下的作用。
在前发动机罩向下侧移动而将翼子板罩向下侧按压时,能够使翼子板罩的第2板状部的后部和中间部的下侧部分相对于前围侧板的上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进行顺畅的滑动,从而能够使所述后部和中间部的下侧部分发挥引导功能。
由此,翼子板向车宽方向外侧退避。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确保前发动机罩的行程量。
并且,由于所述第2板状部的中间部的上侧部分与下侧部分之间的边界线形成为越向车辆前侧去越靠向下方的圆弧状,因此,在前围侧板的上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与第2板状部的中间部的下侧部分抵接时,能够有效地发挥所述中间部的下侧部分的引导功能。
由于所述第2板状部的前部的延长线位于比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即使所述第2板状部的前部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短,从上方窥视发动机室时,也能够通过前围侧板与第2板状部的重叠,使所述间隙不显眼。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构造,采用该车辆的前部构造,能够简化翼子板支架的形状,能够减少工时,降低制作成本,并且,能够延长前发动机罩的变形行程,从而能够充分吸收与被冲撞体接触时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是去掉翼子板的状态的车辆的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去掉前发动机罩等的状态的车辆的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自车辆的前中央侧观察去掉前发动机罩等的状态的车辆的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4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车辆冲撞时的前发动机罩和翼子板支架的动作的图。
图7是将前发动机罩去掉后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前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B-B剖视图。
图9是图7的C-C剖视图。
图10是翼子板罩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发动机罩;1S、前发动机罩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8、车身侧的零件(前围板侧板);9、翼子板;15、前围侧板;17、车身侧的零件(前侧前围侧板部);17J、前围侧板的上端部(前侧前围侧板部的上壁);18A、前围侧板的上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后侧前围侧板部的上壁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18J、前围侧板的上端部(后侧前围侧板部的上壁);20、翼子板罩;21、第1板状部;22、第2板状部;22A、第2板状部的前部;22B、第2板状部的后部;22C、第2板状部的中间部;22C1、第2板状部的中间部的上侧部分;22C2、第2板状部的中间部的下侧部分;30、翼子板支架(前侧翼子板支架);34、纵壁;35、下侧安装片;36、上侧安装片;37、上侧角部;38、下侧角部;50、抵接面;55、第2板状部的后部的延长线;57、第2板状部的前部的延长线;R、边界线;W1、车宽方向内侧;W2、车宽方向外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案。
如图1~图3所示,在汽车的前部中的左侧的侧部设有前围侧板15(参照图3),在前围侧板15的车宽方向外侧W2设有翼子板9和圆弧状的翼子板内衬4。
另外,在前围侧板15的车辆后方侧Rr设有减震柱(日文:ストラットサポートタワー)14,在翼子板9的上端部的车辆前方侧Fr设有前灯6。由后述的前侧翼子板支架30和车灯支承构件12支承前灯6。图2的附图标记6A、6B、6C、6D是前灯6的固定点。汽车的左侧的侧部的构造和右侧的侧部的构造相对于汽车的左右中心大致对称(大致左右对称),因此省略说明右侧的侧部的构造。
如图1、图2所示,前发动机罩1位于左右一对翼子板9之间。在前发动机罩1的前部下方设有车宽方向上较长的罩锁梁11,在罩锁梁11的下方设有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前保险杠梁10。
所述前围侧板15自前围板侧板8(参照图1)(日文:ダッシュサイドパネル)侧向前下方延伸到所述前灯6的下部。图1的附图标记G是窗玻璃,附图标记2是前侧门,附图标记3是前保险杠,附图标记5是前柱,附图标记7是前门铰链加强件。
翼子板9的构造
如图8所示,翼子板9的上部越向上侧去而越靠向车宽方向内侧W1地倾斜。并且,在翼子板9的上端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W1突出的窄幅的上壁9J。该上壁9J以越向上侧去越靠向车宽方向内侧W1的状态相对于水平方向平缓地倾斜。
并且,较短的纵壁9T自上壁9J的靠车宽方向内侧W1的端部向下方延伸,且安装凸缘9F自纵壁9T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W1突出。安装凸缘9F的靠车宽方向内侧W1的端部的截面形成为向上侧凸起的圆弧状。
前围侧板15的构造
如图3、图4、图7所示,前围侧板15包括车辆前方侧Fr的前侧前围侧板部17和车辆后方侧Rr的后侧前围侧板部18这两个零件。
前侧前围侧板部17的构造
如图3所示,自车宽方向内侧W1观察到,前侧前围侧板部17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并且,如图4所示,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前侧前围侧板部17的截面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内侧W1凸起的大致圆弧状。在前侧前围侧板部17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侧部突出形成有安装凸缘17F,后侧的安装凸缘17F接合于减震柱14的前壁14M。
另外,用于加强前侧前围侧板部17的前侧前围侧梁(未图示)(日文:カウルサイドメンバ)接合于前侧前围侧板部17。所述前侧前围侧梁自车宽方向外侧W2接合于前侧前围侧板部17,并与前侧前围侧板部17一起形成闭合截面。
后侧前围侧板部18的构造
后侧前围侧板部18位于前侧前围侧板部17的后上方。如图8、图9所示,后侧前围侧板部18形成为车宽方向外侧W2和下侧均敞开的纵截面L字状,并自前围板侧板8(参照图1)侧向前下方延伸。也就是说,后侧前围侧板部18的上壁18J(相当于上端部)向前下方倾斜。并且,如图3所示,前侧前围侧板部17的上壁17J(相当于上端部)与后侧前围侧板部18的上壁18J相连续并向前下方倾斜。
如图1、图8、图9所示,用于加强后侧前围侧板部18的后侧前围侧梁28自车宽方向外侧W2和下侧接合于后侧前围侧板部18。所述后侧前围侧梁28与后侧前围侧板部18一起形成闭合截面。
后侧前围侧梁28的构造
如图8、图9所示,后侧前围侧梁28形成为车宽方向内侧W1和上侧均敞开的截面L字状。并且,自后侧前围侧梁28的纵壁28T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W2突出的安装凸缘28F自下侧接合于后侧前围侧板部18的上壁18J的靠车宽方向外侧W2的端部。
另外,安装凸缘28F自后侧前围侧梁28的底壁28S的靠车宽方向内侧W1的端部向下方突出,该安装凸缘28F自车宽方向外侧W2接合于后侧前围侧板部18的纵壁18T的下端部。
前围侧板15的上端部(前侧前围侧板部17的上壁17J和后侧前围侧板部18的上壁18J)与翼子板9的上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被设定为越靠向车辆前方侧Fr越长。
如图3、图4、图5所示,在该车辆的前部构造设有前侧翼子板支架30,其用于将前侧前围侧板部17的上壁17J和翼子板9的上端部的安装凸缘9F连结起来。
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构造
如图3、图4所示,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纵截面构成为曲柄状,该前侧翼子板支架30包括:纵壁34;下侧安装片35,其自该纵壁34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W1延伸,并固定于前侧前围侧板部17(相当于车身侧的零件)的上壁17J;以及上侧安装片36,其自纵壁34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W2延伸并固定于翼子板9的上端部的安装凸缘9F。
另外,由所述纵壁34的上端部和上侧安装片36形成的上侧角部37的纵截面以及由纵壁34的下端部和下侧安装片35形成的下侧角部38的纵截面均形成为圆弧状。并且,上侧角部37的半径被设定为大于下侧角部38的半径。
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上侧安装片36的连结构造
在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上侧安装片36上,沿车辆前后方向排列地形成有多个螺栓贯穿孔。并且,如图3所示,翼子板9的上端部的安装凸缘9F叠合于所述上侧安装片36的靠车辆后方侧Rr的后半部,前灯6侧的安装凸缘6F的顶端部叠合于所述翼子板9的安装凸缘9F。也就是说,翼子板9的安装凸缘9F被所述上侧安装片36和前灯6侧的安装凸缘6F在上下方向上夹持。
并且,前灯6侧的安装凸缘6F的基端部叠合于所述上侧安装片36的靠车辆前方侧Fr的前半部。
并且,螺栓B贯穿在上侧安装片36的后半部、翼子板9的安装凸缘9F以及前灯6侧的安装凸缘6F的顶端部形成的螺栓贯穿孔(相当于固定部),利用所述螺栓B将这三者一体地紧固固定起来。
另外,螺栓B贯穿在上侧安装片36的前半部和前灯6侧的安装凸缘6F的基端部形成的螺栓贯穿孔,利用螺栓B将这两者紧固固定起来。
翼子板9的后侧上端部的固定构造
如图1、图2所示,翼子板9的后侧上端部的安装凸缘9F(参照图2)借助后侧翼子板支架31用螺栓来固定于前围板侧板8(相当于车身侧的零件)。
在所述翼子板9的后侧上端部的安装凸缘9F形成有螺栓贯穿孔(相当于固定部)。并且,在该螺栓贯穿孔和在后侧翼子板支架31的上端部形成的螺栓贯穿孔贯穿有螺栓,用该螺栓将所述安装凸缘9F紧固固定于后侧翼子板支架31的上端部。
后侧翼子板支架31的下端部固定于前围板侧板8。在装置后侧翼子板支架31的车宽方向外侧W2设有发动机罩铰链32。
前发动机罩1的构造
如图4、图5所示,在前发动机罩1的靠车宽方向外侧W2的侧部1S的下表面部具有抵接面50,该抵接面50在前发动机罩1接触行人等被冲撞体而变形时可以抵接于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上侧角部37。
所述抵接面50是越向车宽方向内侧W1去越靠向下方的倾斜面。前发动机罩1的侧部1S的一部分1a(位于最靠车宽方向外侧W2的位置的侧部部分)以自该抵接面50的靠车宽方向外侧W2的端部(抵接面50的上端部)起越向车宽方向外侧W2去越靠向下方的状态延伸。
所述抵接面50的靠车宽方向内侧W1的端部和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上侧角部37的靠车宽方向外侧W2的端部在俯视时重叠。
也可以的是,所述抵接面50的靠车宽方向内侧W1的端部位于比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上侧角部37的靠车宽方向外侧W2的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W1的位置。
翼子板罩20的构造
如图1、图3所示,在翼子板9的上端部安装有翼子板罩20,该翼子板9的上端部是指在设置在翼子板9的上端部的安装凸缘9F的前后一对固定部(即,安装凸缘9F的相对于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螺栓贯穿孔和安装凸缘9F的相对于后侧翼子板支架31的螺栓贯穿孔)之间的部分。该翼子板罩20为树脂制,其将前围侧板15的上端部与翼子板9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覆盖。
翼子板罩20的构造
如图3、图8、图10的(a)~图10的(f)所示,翼子板罩20具有板面面向上下方向的第1板状部21和自第1板状部21的靠车宽方向内侧W1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第2板状部22。第1板状部21和第2板状部22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细长地形成。翼子板9的上端部的安装凸缘9F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细长地形成。在第1板状部21和第2板状部22这两者的背面竖立设置有格子状的加强肋23(参照图10的(d))。
并且,第1板状部21自上方叠合于翼子板9的上端部的安装凸缘9F并通过前后一对夹具C(参照图8)固定于安装凸缘9F。
如图10的(a)~图10的(f)所示,在第1板状部21形成有凹部状的前后一对夹具接收座24,在夹具接收座24上形成有夹具贯穿孔21H。
在第1板状部21的靠车宽方向外侧W2的侧部形成有截面为L字状的第1立起壁25A。并且,在第1板状部21的靠车辆后方侧Rr的后端部以及该后端部与所述侧部之间的角部,形成有下侧敞开的截面呈大致日文“コ”字状的第2立起壁25B。第2立起壁25B的高度尺寸、宽度被设定为大于第1立起壁25A的高度尺寸、宽度。
如图9所示,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22的靠车辆前方侧Fr的前部22A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另外,如图8所示,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第2板状部22的靠车辆后方侧Rr的后部22B以越向下侧去越靠向车宽方向外侧W2的状态倾斜。
如图10的(a)、图10的(c)所示,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22的前部22A与后部22B之间的中间部22C的上侧部分22C1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前部22A平滑地连续。
另一方面,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22的中间部22C的下侧部分22C2以越向下侧去越靠向车宽方向外侧W2的状态倾斜,且与所述后部22B平滑地连续。
如图8所示,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第2板状部22的后部22B的延长线55位于后侧前围侧板部18的上壁18J(相当于上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W2的端缘18A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比所述端缘18A的略靠车宽方向外侧W2的位置)。所述第2板状部22的后部22B位于后侧前围侧板部18的上壁18J的上方(即,俯视时与上壁18J重叠的位置)。
另外,如图9所示,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第2板状部22的前部22A的延长线57位于比后侧前围侧板部18的上壁18J的车宽方向外侧W2的端缘18A靠车宽方向内侧W1的位置。
由此,即使第2板状部22的前部22A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短,在自上方窥视发动机室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后侧前围侧板部18的上壁18J与第2板状部22的重叠状态来使所述间隙不显眼。
如图3、图10的(a)、图10的(c)所示,第2板状部22的中间部22C的上侧部分22C1与下侧部分22C2之间的边界线R形成为越向车辆前方侧Fr去越靠向下方的圆弧状。该边界线R沿着翼子板9的上端延伸。
如图10的(a)~图10的(f)所示,第2板状部22的前部22A的前端部被局部切除,在第1板状部21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下方形成有缺口26。如图3所示,利用所述缺口26来避免翼子板罩20与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上侧安装片36之间的干扰。
采用本发明的结构,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1)如图6的(a)所示,当被冲撞体60自上方冲撞前发动机罩1时,如图6的(b)所示,前发动机罩1向下方移动。然后,如图6的(c)所示,在前发动机罩1的靠车宽方向外侧W2的侧部1S的下表面部设置的抵接面50抵接于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上侧角部37。
由于该上侧角部37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因此,如图6的(d)所示,前发动机罩1的所述抵接面50将前侧翼子板支架30向车宽方向外侧W2压入,从而使前侧翼子板支架30向车宽方向外侧W2倾倒变形。
由此,翼子板9和前侧翼子板支架30向车宽方向外侧W2退避。并且,如上所述,在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上侧安装片36还设有前灯6的固定部(螺栓贯穿孔),通过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变形,能够使前灯6的单元也向车宽方向外侧W2移动。
其结果,能够避免前发动机罩1冲撞车身构造(前围侧板15等),能够延长前发动机罩1的上下方向上的变形行程量,从而易于吸收冲击力。因而,在被冲撞体60为行人的情况下,能够在汽车与行人接触时充分保护行人。
另外,所述前侧翼子板支架30为曲柄状,能够简化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形状,从而能够减少工时并降低制作成本。
并且,由于所述上侧角部37的半径大于下侧角部38的半径,因此,在前发动机罩1向下侧变形时,能够易于使前发动机罩1的所述抵接面50抵接于所述上侧角部37的内侧,从而能够易于使前侧翼子板支架30向车宽方向外侧W2变形。
(2)由于所述抵接面50是越向车宽方向内侧W1去越靠向下方的倾斜面,因此,能够自所述抵接面50对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上侧角部37施加朝向车宽方向外侧W2的力,能够将前侧翼子板支架30向车宽方向外侧W2可靠地推出。由此,更易于确保前发动机罩1的行程量。
另外,由于所述抵接面50的靠车宽方向内侧W1的端部和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上侧角部37的靠车宽方向外侧W2的端部在俯视时重叠,因此能够使所述抵接面50在所述上侧角部37的大致整个外表面上进行滑动,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将前侧翼子板支架30向车宽方向外侧W2推压。
(3)能够利用翼子板罩20使前围侧板15的上端部与翼子板9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不显眼,从而能够美化外观。
另外,所述翼子板罩20的安装位置是在翼子板9的上端部的安装凸缘9F设置的前后一对固定部(安装凸缘9F的相对于前侧翼子板支架30的螺栓贯穿孔和安装凸缘9F的相对于后侧翼子板支架31的螺栓贯穿孔)之间,因此能够提高翼子板罩20的安装强度,能够利用翼子板9的上端部来稳定支承翼子板罩20。
并且,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翼子板罩20的第2板状部22的靠车辆前方侧Fr的前部22A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第2板状部22的靠车辆后方侧Rr的后部22B以越向下侧去越靠向车宽方向外侧W2的状态倾斜,因此,第2板状部22的截面形状在上下方向上是不同的,能够提高翼子板罩20的强度、刚性,从而能够减少行驶中的振动等所导致的变形、破损等不良情况。
并且,不必在翼子板罩20的端部、背侧等处设置较多的加强构造,能够简化构造且提高生产率。另外,能够降低噪音并美化发动机室的外观。
例如,在通过使前围侧板15向上方伸出,从而使该伸出端部固定于翼子板9的上端部,由此覆盖所述间隙的构造中,由于前围侧板15为金属制,因此重量变重。与此相对,采用本发明的所述结构,能够利用树脂来成形翼子板罩20,从而能够谋求轻量化。
(4)在前发动机罩1向下侧移动从而将翼子板罩20向下侧按压时,能够使翼子板罩20的第2板状部22的后部22B和中间部22C的下侧部分22C2相对于后侧前围侧板部18的上壁18J的靠车宽方向外侧W2的端缘18A顺畅地滑动,从而能够使所述后部22B和中间部22C的下侧部分22C2发挥引导功能。由此,翼子板9向车宽方向外侧W2退避。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确保前发动机罩1的行程量。
(5)由于所述第2板状部22的中间部22C的上侧部分22C1与下侧部分22C2之间的边界线R形成为越向车辆前方侧Fr去越靠向下方的圆弧状,因此,在后侧前围侧板部18的上壁18J的靠车宽方向外侧W2的端缘18A与第2板状部22的中间部22C的下侧部分22C2抵接时,能够有效地发挥所述中间部22C的下侧部分22C2的引导功能。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前部构造,具有前围侧板和位于所述前围侧板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翼子板,所述前围侧板具有向前下方倾斜的上端部,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被设定为越靠向车辆前方侧越大,并且,该车辆的前部构造具有将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和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连结起来的翼子板支架,所述车辆的前部构造特征在于,
所述翼子板支架的纵截面为曲柄状,所述翼子板支架包括:纵壁;下侧安装片,其自所述纵壁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以及上侧安装片,其自所述纵壁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固定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
由所述纵壁的上端部和所述上侧安装片形成的上侧角部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
在前发动机罩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的下表面部设有抵接面,该抵接面能够在所述前发动机罩变形时抵接于所述翼子板支架的上侧角部,
所述抵接面是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去越靠向下方的倾斜面,
所述抵接面的靠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和所述翼子板支架的上侧角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在俯视时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中,
由所述纵壁的下端部和所述下侧安装片形成的下侧角部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
所述上侧角部的半径大于所述下侧角部的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中,
固定于车身侧的零件的前后一对固定部设在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
在翼子板的上端部的、位于所述前后一对固定部之间的部位安装有翼子板罩,该翼子板罩用于覆盖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
所述翼子板罩具有板面面向上下方向的第1板状部和自所述第1板状部的靠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第2板状部,所述第1板状部安装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
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
所述第2板状部的靠车辆前方侧的前部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第2板状部的靠车辆后方侧的后部形成为越向下侧延伸越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中,
固定于车身侧的零件的前后一对固定部设在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
在翼子板的上端部的、位于所述前后一对固定部之间的部位安装有翼子板罩,该翼子板罩用于覆盖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
所述翼子板罩具有板面面向上下方向的第1板状部和自所述第1板状部的靠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第2板状部,所述第1板状部安装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部,
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
所述第2板状部的靠车辆前方侧的前部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第2板状部的靠车辆后方侧的后部形成为越向下侧延伸越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中,
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的前部与后部之间的中间部的上侧部分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前部平滑地连续,
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的中间部的下侧部分形成为越向下侧延伸越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状,且与所述后部平滑地连续,
所述第2板状部的中间部的上侧部分与下侧部分之间的边界线形成为越朝向车辆前方侧越朝向下方延伸的圆弧状,
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的后部的延长线位于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附近,所述第2板状部的前部的延长线位于比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中,
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的前部与后部之间的中间部的上侧部分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前部平滑地连续,
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的中间部的下侧部分形成为越向下侧延伸越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状,且与所述后部平滑地连续,
所述第2板状部的中间部的上侧部分与下侧部分之间的边界线形成为越朝向车辆前方侧越向下方延伸的圆弧状,
在自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纵截面中,所述第2板状部的后部的延长线位于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附近,所述第2板状部的前部的延长线位于比所述前围侧板的上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CN201610741681.6A 2015-08-28 2016-08-26 车辆的前部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769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8701A JP6497518B2 (ja) 2015-08-28 2015-08-28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5-168701 2015-08-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76905A CN106476905A (zh) 2017-03-08
CN106476905B true CN106476905B (zh) 2019-09-13

Family

ID=58010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4168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76905B (zh) 2015-08-28 2016-08-26 车辆的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97518B2 (zh)
CN (1) CN106476905B (zh)
DE (1) DE1020160103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5681B2 (ja) * 2017-05-24 2021-07-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7027791B2 (ja) 2017-10-17 2022-03-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10579358B (zh) * 2019-08-20 2021-06-15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前部区域验证调节架
CN113859101B (zh) * 2021-10-20 2024-01-30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前大灯安装框架结构
JP7250100B1 (ja) * 2021-11-24 2023-03-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側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34886A2 (de) * 1999-10-19 2003-08-13 Adam Opel Ag Vorderbau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576139A (zh) * 2003-07-11 2005-02-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结构
CN102963438A (zh) * 2011-08-31 2013-03-1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
DE102014009943A1 (de) * 2013-07-08 2015-01-08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Fahrzeugkarosseriefrontteilstruktur
JP2015024772A (ja) * 2013-07-29 2015-02-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ェンダ支持構造
CN204161487U (zh) * 2014-10-21 2015-02-18 安徽师范大学 一种前翼子板安装支架及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78253B2 (ja) * 2007-03-15 2012-07-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ェンダカバー構造及び車体前部構造
JP5888092B2 (ja) * 2012-04-25 2016-03-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6069937B2 (ja) * 2012-08-07 2017-02-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238127B2 (ja) * 2013-12-09 2017-11-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34886A2 (de) * 1999-10-19 2003-08-13 Adam Opel Ag Vorderbau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576139A (zh) * 2003-07-11 2005-02-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结构
CN102963438A (zh) * 2011-08-31 2013-03-1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
DE102014009943A1 (de) * 2013-07-08 2015-01-08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Fahrzeugkarosseriefrontteilstruktur
JP2015024772A (ja) * 2013-07-29 2015-02-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ェンダ支持構造
CN204161487U (zh) * 2014-10-21 2015-02-18 安徽师范大学 一种前翼子板安装支架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6010366A1 (de) 2017-03-02
JP6497518B2 (ja) 2019-04-10
CN106476905A (zh) 2017-03-08
JP2017043276A (ja) 2017-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76905B (zh) 车辆的前部构造
CN105882763B (zh) 车辆用前围板部结构
KR101382791B1 (ko) 자동차용 후드 힌지 장치
US8167362B2 (en) Vehicular hood hinge arrangement structure
CN106232462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5751238B2 (ja) フェンダ支持部構造
US10173731B2 (en) Side chassis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4648290A (zh) 车辆的前部构造
JP2005528286A5 (zh)
CN108071285A (zh) 机罩铰链
JP5459054B2 (ja) 車両用ボデー部材
JP2003026047A (ja) 乗用車用のリッド配置
CN101795904B (zh) 车辆内板
JP2015089769A (ja) アウタミラー取付け構造
JP4207021B2 (ja) 車両のフェンダパネル支持構造
EP3868634B1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JP568839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069833B2 (ja)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03335264A (ja) 衝撃吸収機能を有するカウルルーバ
KR101795070B1 (ko) 보행자 상해 보호장치
JP4502123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791582B2 (ja) フェンダーブラケット
JP6477263B2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458230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582308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