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70852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70852B
CN106470852B CN201580036457.0A CN201580036457A CN106470852B CN 106470852 B CN106470852 B CN 106470852B CN 201580036457 A CN201580036457 A CN 201580036457A CN 106470852 B CN106470852 B CN 1064708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tire
groove
horizontal direction
pattern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64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70852A (zh
Inventor
加藤庆
加藤庆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470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0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70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08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69Tie bars for linking block elements and bridging the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60C11/1384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with chamfered block cor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3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9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shoulder portion

Abstract

在本发明中,花纹块区段(55)和外侧肋形区段(75)布置在外肩接地区段(24)中。一个L形凹槽区段(44)中的一个竖向凹槽区段(51)的位于轮胎周向方向另一侧的端部经由第二连通区段(52)与L形凹槽区段(44)的另一个L形凹槽区段(44)中的水平向凹槽区段(45)连通,其中所述另一个L形凹槽区段(44)与所述一个L形凹槽区段(44)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彼此相邻。此外,第一连通区段(47)与第二连通区段(52)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对以下文献主张优先权:日本专利申请No.2014-141474,该申请于2014年7月9日提交且该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文。
背景技术
对于充气轮胎,已知下述构造:多个周向主槽沿轮胎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在胎面表面处,并且轮胎通过周向主槽被间隔成多个接地区段(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对接地区段的胎肩接地区段施加了极大的载荷(接触压力),其中胎肩接地区段在高速转向或类似运动期间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部。为此,为了改进高速转向或类似运动期间的转向稳定性,需要增加胎肩接地区段的刚度。
此处,例如当将胎肩接地区段全部构造成具有平滑表面以增加胎肩接地区段的刚度时,接触压力的分布很容易缺乏均匀性,并且因此地面接合特性会劣化。
另一方面,可以想到在轮胎周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胎肩接地区段处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横向花纹槽,使得改善接地性能。
然而,在此情况下,能够改进排水性能,但是花纹块区段易于坍缩且胎肩接地区段的刚度降低。因此,难以获得充分的驾驶稳定性。
相关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第一公开号No.2013-224132。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当对排水和地面接触特性进行改进时,驾驶稳定性存在改进空间。
鉴于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时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能够以非常平衡的方式改进排水、地面接触特性以及驾驶稳定性。
技术问题的解决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是这样一种充气轮胎,在该充气轮胎中多个周向主槽沿轮胎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于胎面表面中,并且所述充气轮胎经由所述周向主槽被间隔成多个接地区段,其中:形成有多个L形凹槽的花纹块区段沿轮胎周向方向布置并被所述周向主槽以及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L形凹槽间隔开,其中所述L形凹槽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水平向凹槽区段和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延伸的竖向凹槽区段,其中所述水平向凹槽区段的内端部联接至所述周向主槽,所述水平向凹槽区段的外端部终止于胎肩接地区段中,所述竖向凹槽区段的一个端部经由第一连通区段与所述水平向凹槽区段的外端部连通;并且外侧肋形区段布置在位于所述多个接地区段沿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处的胎肩接地区段的至少一侧处,其中所述外侧肋形区段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定位于从所述L形凹槽的外侧,并且在轮胎周向方向上连续地延伸,L形凹槽的一个中的所述竖向凹槽区段中的一个的位于轮胎周向方向的另一侧处的端部与L形凹槽中的另一L形凹槽中的水平向凹槽区段中的一个经由第二连通区段的一个而连通,所述另一L形凹槽与所述L形凹槽区段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相邻,并且所述第一连通区段与所述第二连通区段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非常平衡的方式改进排水、地面接触特性以及驾驶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充气轮胎的与本发明相关的实施方式的胎面表面的一部分的平面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II剖开的截面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线III-III剖开的截面视图。
图4是沿着图1的线IV-IV剖开的截面视图。
图5是沿着图1的线V-V剖开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来描述与本发明相关的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
要注意的是,附图中的箭头IN表示充气轮胎1安装在车辆时的内侧(以下简称成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并且附图中的箭头OUT表示充气轮胎1安装在车辆时的外侧(以下简称成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此外,虚点划线CL表示轮胎赤道表面。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围绕轮胎赤道表面CL相对于左侧和右侧对称的图案,并且安装在车辆上使得附图中的左侧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附图中的右侧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多个周向主槽12至14形成在胎面表面11上,并且多个接地区段21至24通过使用周向主槽12至14而被间隔开。
要注意的时,已知的胎圈芯、胎体帘布层、钢带束等等(未示出)被埋入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
并且,上述胎面表面11是指相对于工业标准(例如日本的“JATMA Year Book”,美国的“TRA Year Book”,欧洲的“ETRTO Standard Manual”,以及类似标准)限定的内部压力或限定的载荷的胎面部分的接地平面,该工业标准适用于生产或使用充气轮胎1的任何区域。
三个凹槽例如周向主槽12至14沿轮胎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在胎面表面11上。具体地,周向主槽12至14具有内主槽12和中央主槽13以及外主槽14,其中中央主槽13位于轮胎赤道表面CL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外主槽14位于轮胎赤道表面CL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要注意的是,在所示示例中,轮胎赤道表面CL至内主槽12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比从轮胎赤道表面CL至外主槽1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要长。并且,周向主槽12至14的开口边缘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凹槽宽度可以例如为7毫米或更宽。
内主槽12和外主槽14的凹槽宽度在沿着轮胎周向方向的整个外周上沿着轮胎周向方向形成了均匀的宽度。要注意的是,在所示示例中,内主槽12的凹槽宽度比外主槽14的凹槽宽度更宽。
中央主槽13被构造成使得宽度较宽区段26和宽度较窄区段27沿在轮胎周向方向连续交替地设置,其中宽度较宽区段26具有较宽的凹槽宽度,并且宽度较窄区段27具有比宽度较宽区段26的凹槽宽度更窄的凹槽宽度。具体地,突出凹面区段28和突出凸起部29在两个凹槽壁中交替地延伸,其中突出凹面区段28构造成将中央主槽13的凹槽宽度加宽,且突出凸起部29构造成将中央主槽13的凹槽宽度收窄,凹槽壁构造成沿轮胎周向方向限定中央主槽13。在沿轮胎径向方向观看的平面视图中,突出凹面区段28和突出凸起部29形成为弯曲形状,并且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彼此平滑地连续。因此,在沿着轮胎径向方向观察的平面视图中,构造成限定中央主槽13的两个凹槽壁具有波浪形状。突出凹面区段28和突出凸起部29布置成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
因此,上述宽度较宽区段26形成在中央主槽13的突出凹面区段28沿轮胎宽度方向彼此相对的部分处,并且上述宽度较窄区段27形成在中央主槽13的突出凸起部29沿轮胎宽度方向彼此相对的部分处。
在轮胎径向方向上向外突出的突出部31形成在构造成限定中央主槽13的凹槽底部区段的位于宽度较宽区段26处的部分处。
突出部31的位于轮胎径向方向外侧的顶部表面相比于胎面表面11的外周向表面位于轮胎径向方向的内侧。并且,突出部3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沿着轮胎周向方向从突出部31的中央部分朝向突出部31的外侧而逐渐降低。在所示的示例中,突出部31与中央主槽13的凹槽壁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间隔开。
四个接地区段21至24沿着轮胎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在胎面表面11处。具体地,接地区段21至24具有内肩接地区段21、第一中央接地区段22、第二中央接地区段23以及外肩接地区段(胎肩接地区段)24,其中内肩接地区段21位于内主槽12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第一中央接地区段22位于内主槽12与中央主槽13之间,第二中央区段23位于中央主槽13与外主槽14之间,外肩接地区段24位于外主槽14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因此,接地区段21至24中的内肩接地区段21和第一中央接地区段22位于沿轮胎宽度方向比轮胎赤道表面CL更向内侧处,且外肩接地区段24位于沿轮胎宽度方向比轮胎赤道表面CL更向外侧处。并且,第二中央接地区段23位于轮胎赤道表面CL上。要注意的是,在所示的示例中,轮胎赤道表面CL位于第二中央接地区段23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内端部周围。
接地区段21至24中的中央接地区段22和23沿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区段宽度比胎肩接地区段21和24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区段宽度要窄。此外,内肩接地区段21的接地区段宽度比外肩接地区段24的接地区段宽度要窄。
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内侧水平向凹槽33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内肩接地区段21中。内侧水平向凹槽33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内端部从胎面表面11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开口,并且内侧水平向凹槽33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终止于内肩接地区段21中。因此,内侧肋形区段34形成在内肩接地区段21的位于内侧水平向凹槽33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处,其中内侧肋形区段34沿轮胎周向方向在整个外周上延伸。并且,内侧水平向凹槽33具有曲面形状,并且在内侧水平向凹槽33沿轮胎宽度方向向外伸展时,该曲面形状沿轮胎周向方向朝向内侧水平向凹槽33的一侧延伸并弯曲。
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央水平向凹槽36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第一中央接地区段22中。第一中央水平向凹槽36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内端部朝向上述内主槽12开口,并且第一中央水平向凹槽36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终止于第一中央接地区段22中。因此,中央肋形区段37形成在第一中央接地区段22的位于第一中央水平向凹槽36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处,其中中央肋形区段37沿周向方向在整个外周上延伸。在第一中央水平向凹槽36沿轮胎宽度方向向外伸展时,第一中央水平向凹槽36朝向轮胎周向方向的一侧延伸。第一中央水平向凹槽36与内侧水平向凹槽33沿轮胎周向方向形成在不同位置处。并且,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第一中央水平向凹槽36之间的间隔比内侧水平向凹槽33之间的间隔要宽。
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中央水平向凹槽41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第二中央接地区段23中。第二中央水平向凹槽41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内端部朝向上述中央主槽13的宽度较宽区段26开口,并且第二中央水平向凹槽41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外端部朝向上述外主槽14开口。换言之,第二中央水平向凹槽41沿轮胎宽度方向跨过第二中央接地区段23。在第二中央水平向凹槽41沿轮胎宽度方向向外伸展时,第二中央水平向凹槽41朝向轮胎周向方向的一侧延伸。第二中央水平向凹槽41与第一中央水平向凹槽36沿轮胎周向方向形成在不同位置处。并且,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第二中央水平向凹槽41之间的间隔与第一中央水平向凹槽36之间的间隔具有相同的尺寸。
倒角区段42形成在构造成限定第二中央水平向凹槽41的第二中央水平向凹槽壁的部分,其中第二中央水平向凹槽壁位于轮胎周向方向的相反侧。当倒角区段42沿轮胎周向方向从一侧伸展至另一侧时,倒角区段42沿轮胎径向方向向内延伸。此外,倒角区段42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宽度从倒角区段42外侧沿轮胎宽度方向逐渐向内增加。并且,倒角区段42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朝向中央主槽13开口,并且倒角区段42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终止于第二中央接地区段23中。
当在轮胎径向方向上观察时在平面视图中形成为L形状的L形凹槽44沿轮胎周向方向布置并形成在外肩接地区段24处。L形凹槽44具有水平向凹槽区段和竖向凹槽区段51,其中水平向凹槽区段45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水平向凹槽区段45的内端部朝向外主槽14开口,并且水平向凹槽区段45的外端部终止于外肩接地区段24中,竖向凹槽区段51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延伸,竖向凹槽区段51的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经由第一连通区段47与水平向凹槽区段45的外端部连通。要注意的是,水平向凹槽区段45和竖向凹槽区段51的槽深优选为比上述周向主槽12至14的槽深要浅。因此,通过确保下文将要描述的花纹块区段55的刚度,可以抑制花纹块区段55的坍缩。
当水平向凹槽区段45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外伸展时,水平向凹槽区段45在轮胎周向方向上朝向一侧延伸,并且在轮胎周向方向上设置于与上述第二中央水平向凹槽41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并且,水平向凹槽区段45之间的间隔与第二中央水平向凹槽41之间的间隔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相同。
水平向凹槽区段45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凹槽宽度沿轮胎宽度方向向外逐渐减小。在此情况下,水平向凹槽区段45的最大凹槽宽度(在水平向凹槽区段45的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端部处的凹槽宽度)优选为比上述周向主槽12至14的凹槽宽度要窄,并且最小凹槽宽度(在水平向凹槽区段45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外端部处的凹槽宽度)优选为小于等于5毫米。因此,能够在确保排水的状态下确保上述花纹块区段55的刚度。要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水平向凹槽区段45构成了渐缩区段,在该渐缩区段中凹槽宽度贯穿整个渐缩区段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逐渐减小。
当竖向凹槽区段51沿着轮胎周向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伸展时,竖向凹槽区段51沿轮胎宽度方向向内延伸。并且,竖向凹槽区段51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经由第一连通区段47与水平向凹槽区段45的外端部连通。一个竖向凹槽区段51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另一侧的端部经由第二连通区段52与L形凹槽区段44中的另一个L形凹槽区段44中的一个水平向凹槽区段45相连通,所述另一个L形凹槽区段44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与这个L形凹槽区段44相邻,其中第二连通区段52位于比第一连通区段47在轮胎宽度方向更向内侧处。换言之,第一连通区段47和第二连通区段5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为此,水平向凹槽区段45相比于位于轮胎周向方向另一侧处的竖向凹槽区段51的端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进一步向外突出。
如上所述,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L形凹槽44经由第二连通区段52而联接,使得L形凹槽44沿轮胎周向方向在整个圆周上延伸。在此情况下,当在轮胎径向方向上观察时,平面视图中的矩形花纹块区段55形成在L形凹槽44(一个L形凹槽区段44的水平向凹槽区段45和竖向凹槽区段51以及另一个L形凹槽区段44的水平向凹槽区段45)和由外肩接地区段24中的外主槽14所间隔开的部分处。
如图1和图2所示,竖向凹槽区段51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为渐缩区段62,在该渐缩区段62中,当竖向凹槽区段51沿着轮胎周向方向朝向一侧延伸时,竖向凹槽区段51的凹槽宽度沿轮胎宽度方向向外逐渐增加。限定渐缩区段62的凹槽壁的外壁为倾斜表面,其中外壁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当倾斜表面6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向外伸展时,倾斜表面61沿轮胎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当在轮胎径向方向上观察时,平面视图中倾斜表面61形成为三角形形状,并且倾斜表面6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沿倾斜表面61的周向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而增加。并且,倾斜表面61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外端部延伸至外侧肋形区段75的外周表面,并且倾斜表面61的内端部延伸至竖向凹槽51的凹槽底部区段。要注意的是,在所示的示例中,竖向凹槽区段51的沿轮胎周向方向属于渐缩区段62的长度是竖向凹槽区段51的沿轮胎周向方向长度的一般。并且,限定渐缩区段62(竖向凹槽区段51)的凹槽壁中的位于轮胎周向方向的一侧处的壁是在轮胎径向方向延伸的平滑表面。
要注意的是,竖向凹槽区段51中的不属于渐缩区段62的部分的凹槽宽度优选为比水平向凹槽区段45的凹槽宽度要窄,且例如优选为小于等于3毫米。因此,由于花纹块区段55与下文将要描述的外侧肋形区段75之间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间隙可以缩窄,花纹块区段55与外侧肋形区段75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彼此支撑。因此,抑制了花纹块区段55的坍缩,并且因此能够改进高速转向或类似运动期间的驾驶稳定性。并且竖向凹槽区段51可以是槽道。
如图1和图3所示,构造成联接花纹块区段55的联接区段64形成在水平向凹槽区段45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处,其中花纹块区段55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彼此相邻。联接区段64从限定了水平向凹槽区段45的凹槽底部区段沿轮胎径向方向向外突出,并且当联接区段64的外周表面(联接区段64的顶部表面)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从一侧朝向另一侧伸展时,联接区段64在轮胎径向方向上向内倾斜。具体地,联接区段64的外周表面的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延伸至一个花纹块区段55的外周表面,且联接区段64的位于轮胎周向方向的另一侧处的端部在水平向凹槽区段45的凹槽底部区段一侧处延伸至与这一个花纹块区段55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相邻的另一个花纹块区段55。
此外,联接区段6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联接至外主槽14,并且联接区段6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终止于水平向凹槽区段45中。当联接区段64沿轮胎宽度方向向外延伸时,联接区段6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沿轮胎径向方向向内倾斜。
如图1和图4所示,花纹块区段55的四个角部的花纹块角部55a呈锐角,其中花纹块角部55a由一个L形凹槽44中的一个水平向凹槽区段45和一个竖向凹槽区段形成。并且,在花纹块角部55a的外周表面处形成有花纹块倒角区段66(第一倒角区段),其中当锁部倒角区段66朝向一个花纹块角部55a的顶点伸展时,锁部倒角区段66沿轮胎径向方向向内延伸。
如图1所示,外肩接地区段24的位于L形凹槽44沿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构成了外侧肋形区段75,该外侧肋形区段75沿轮胎周向方向在整个外圆周上延伸。外侧肋形区段75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边缘与L形凹槽4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边缘相一致地延伸,并且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延伸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弯曲(serpentine)。在此情况下,如图1和图5所示,外侧肋形区段75的肋形角部75a呈锐角,其中肋形角部75a由一个L形凹槽44的水平向凹槽区段45和另一个L形凹槽44的竖向凹槽区段51形成。并且,肋形倒角区段(第二倒角区段)77形成在肋形角部75a的外周表面处,当肋形倒角区段77朝向肋形角部75a的顶点延伸时,肋形倒角区段77在轮胎径向方向上向内延伸。
此处,如图1所示,上述花纹块角部55a和肋形角部75a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彼此面对从而将水平向凹槽区段45包围。在此实施方式中,肋形角部75a的顶点位于上述花纹块角部55a的顶点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
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外侧水平向凹槽区段71沿轮胎周向方向以一定间隔地形成在外侧肋形区段75中。当外侧水平向凹槽7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向外伸展时,外侧水平向凹槽71朝向轮胎周向方向上的一侧延伸,并且形成在L形凹槽44在外侧肋形区段75中的位置处,该位置与水平向凹槽区段45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因此,水平向凹槽区段45和外侧水平向凹槽区段71在外肩接地区段24中沿轮胎周向方向交替布置。换言之,外侧肋形区段75经由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水平向凹槽区段71的内侧和外侧的部分而沿轮胎周向方向在整个轮胎外周上延伸。要注意的是,在所示的示例中,外侧水平向凹槽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与竖向凹槽区段51的中间位置相同。
外侧水平向凹槽区段7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向上延伸至以下位置:在该位置处外侧水平向凹槽区段71的内端部和上述L形凹槽44(竖向凹槽区段51)的外端部(渐缩区段62的顶点)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彼此重叠,并且外侧水平向凹槽7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终止于外侧肋形区段75中。要注意的是,在外侧水平向凹槽71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内端部的情况下,内端部的轮胎周向方向的凹槽宽度沿轮胎宽度方向向内逐渐增加。
并且,在外侧肋形区段75中形成有外侧竖向凹槽区段72,外侧竖向凹槽区段72与外侧水平向凹槽区段71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相交。当外侧竖向凹槽72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从一侧朝向另一侧伸展时,外侧竖向凹槽区段72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对于外侧竖向凹槽区段72的位于外侧竖向凹槽区段72于轮胎周向方向与外侧水平向凹槽区段71相交的部分的一侧处的部分,该部分沿轮胎周向方向的长度比外侧竖向凹槽区段72的位于轮胎周向方向上另一侧的部分的长度要短。要注意的是,外侧竖向凹槽区段72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凹槽宽度沿轮胎周向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逐渐减小。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与外主槽14连通的L形凹槽44形成在外肩接地区段24处,使得能够改进在潮湿道路表面的排水。
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由L形凹槽44和外主槽14分隔开的花纹块区段55形成在外肩接地区段24处,给予外肩接地区段24柔韧性,并且因此能够使接触压力的分布均匀化。因此,能够改进地面接触特性。
此外,相比于L形凹槽44,外侧肋形区段75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形成在从外肩接地区段24更向外的位置,使得花纹块区段55由外侧肋形区段75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支撑。因此,抑制了花纹块区段55的坍缩,并且因此能够改进在高速转向和类似运动期间的转向稳定性。
特别地,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连通区段52位于比第一连通区段47在轮胎宽度方向更向内的位置。因此,花纹块区段55的花纹块角部55a在轮胎周向方向上面向外侧肋形区段75的肋形角部75a。因此,花纹块区段55由外侧肋形区段75在轮胎周向方向上支撑,使得能够确保整个外肩接地区段24的刚度。因此,即便在对高速转向或类似运动期间对外肩接地区段24施加大载荷时,花纹块区段55的坍缩能够被抑制,并且因此能够改进转向稳定性。
因此,能够以良好平衡的方式改进排水、地面接触特性以及转向稳定性。
在该实施方式中,花纹块区段55的花纹块角部55a形成为锐角,给予花纹块角部55a柔韧性,并且因此能够进一步改进地面接触特性。此外,倒角区段66形成在花纹块角部55a处,使得花纹块角部55a的碎裂达到最小,并且因此能够改进花纹块角部55a的耐久性。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花纹块区段55联接的联接区段64形成在水平向凹槽区段45中,使得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花纹块区段55彼此支撑。因此,外肩接地区段24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刚度得以改进,并且因此能够改进制动性能或牵引性能。
此外,联接区段64位于水平向凹槽区段45内侧的内端部处。因此,能够确保水平向凹槽区段45的联接至外主槽14的部分的刚度。当每个联接区段64的外周表面从一个花纹块区段55的外周表面朝向另一个花纹块区段55伸展时,每个联接区段64的外周表面在轮胎径向方向上向内延伸。因此,在确保了位于外主槽14内的水穿过水平向凹槽区段45排出的状态下,能够确保上述制动性能或牵引性能。
在该实施方式中,外侧水平向凹槽区段71形成在外侧肋形区段75的与水平向凹槽区段45形成在外侧肋形区段75的部分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不同的部分处。因此,在使外肩接地区段24的刚度增加最小的状态下,能够进一步改进排水。
在该实施方式中,水平向凹槽区段45的凹槽宽度沿轮胎宽度方向向外逐渐减小。因此,在通过使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在外肩接地区段24内侧区域处的水平向凹槽区段45而确保了排水的状态下,能够确保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在外肩接地区段24的外侧区域的刚度和地面接触特性。
渐缩区段62设置在竖向凹槽区段51沿轮胎周向方向的一个端部处。因此,竖向凹槽区段55沿轮胎周向方向的端部能够与上述的花纹块角部55a和肋形角部75a间隔开。为此,抑制了端部和角部55a和75a附近的应力集中,并且因此能够改进耐久性。此外,限定了渐缩区段62的凹槽壁的外壁为倾斜表面61,其中外壁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因此,抑制了外壁的断裂和类似破损,并且因此能够改进耐久性。
并且,外侧肋形区段75的肋形角部75a形成为锐角,使得给予外侧肋形区段75柔韧性,并且因此能够进一步改进地面接触特性。肋形倒角区段77形成在肋形角部75a处,使得肋形角部75a的碎裂等等得以最小,并且因此能够改进耐久性。
要注意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在不与本发明的主题相背离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经描述了设置三个周向主槽12至14的构造,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此外,可以设置有多个(例如两个或四个)周向主槽。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经描述了在外肩接地区段24处形成花纹块区段55和外侧肋形区段75。然而,花纹块区段55和外侧肋形区段75可以至少形成在外肩接地区段24处,并且例如内肩接地区段21可以具有与外肩接地区段24相同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经描述了沿着整个水平向凹槽区段45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凹槽宽度逐渐减小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此外,其凹槽宽度可以构造成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范围内的至少一部分中逐渐减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经描述了渐缩区段62形成在竖向凹槽区段51沿轮胎周向方向的一个端部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此外,渐缩区段可以贯穿整个竖向凹槽区段51而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经描述了第二连通区段52位于第一连通区段47沿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构造,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换言之,第一连通区段47可以位于第二连通区段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只要第一连通区段47和第二连通区段52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即可。在此情况下,竖向凹槽区段51可以形成为:当竖向凹槽区段51沿轮胎周向方向从一侧朝向另一侧伸展时,竖向凹槽区段51沿轮胎宽度方向向内延伸。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组成元件可以由已知的部件进行适当替换,或者上述变型可以适当地组合,只要不与本发明的主旨相背离即可。
工业可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极为平衡的方式改进排水、地面接触特性以及驾驶稳定性。
附图标记列表
1充气轮胎
11胎面表面
12至14周向主槽
21至24接地区段
24外肩接地区段(胎肩接地区段)
44L形凹槽
45水平向凹槽区段
47第一连通区段
51竖向凹槽区段
52第二连通区段
55花纹块区段
55a花纹块角部
62渐缩区段
64联接区段
66花纹块倒角区段(第一倒角区段)
71外侧水平向凹槽区段
75外侧肋形区段
75a肋形角部
77肋形倒角区段(第二倒角区段)

Claims (6)

1.一种充气轮胎,在该充气轮胎中多个周向主槽沿轮胎宽度方向以间隔形成于胎面表面中,并且所述充气轮胎经由所述周向主槽被间隔成多个接地区段,其中:
在位于所述多个接地区段沿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处的胎肩接地区段的至少一侧处配设有:
花纹块区段,其被所述周向主槽以及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L形凹槽间隔开,其中多个所述L形凹槽在轮胎周向方向上连续形成,所述L形凹槽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水平向凹槽区段和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延伸的竖向凹槽区段,其中所述水平向凹槽区段的内端部联接至所述周向主槽,所述水平向凹槽区段的外端部终止于所述胎肩接地区段中,所述竖向凹槽区段的一个端部经由第一连通区段与所述水平向凹槽区段的外端部连通;
外侧肋形区段,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定位于L形凹槽的外侧并且在轮胎周向方向上连续地延伸,
一个L形凹槽中的所述竖向凹槽区段的位于轮胎周向方向的另一侧处的端部与另一L形凹槽中的水平向凹槽区段经由第二连通区段而连通,所述另一L形凹槽与所述一个L形凹槽区段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相邻,并且
所述第一连通区段与所述第二连通区段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在所述水平向凹槽区段中形成有联接区段,所述联接区段构造成将在圆周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花纹块区段联接,
所述联接区段位于所述水平向凹槽区段的内端部处,并且
当所述联接区段从一个花纹块区段的外周表面朝向另一花纹块区段延伸时,所述联接区段的外周表面沿轮胎径向方向向内延伸,其中所述另一花纹块区段与所述一个花纹块区段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相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L形凹槽的作为一个花纹块区段的四个角部之一的花纹块角部形成为呈锐角,其中所述花纹块角部由所述竖向凹槽区段和所述水平向凹槽区段形成,并且在所述花纹块角部的外周表面处形成有第一倒角区段,当所述第一倒角区段朝向所述花纹块角部的顶点伸展时,所述第一倒角区段沿轮胎径向方向向内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外侧水平向凹槽区段沿轮胎周向方向间隔地布置在所述外侧肋形区段处,并且
所述外侧水平向凹槽区段与所述水平向凹槽区段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水平向凹槽区段包括渐缩区段,在所述渐缩区段中,所述水平向凹槽区段沿轮胎周向方向的凹槽宽度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竖向凹槽区段的一个端部包括渐缩区段,在该端部的所述渐缩区段中,当所述竖向凹槽区段沿轮胎周向方向从另一侧朝向一侧伸展时,所述竖向凹槽区段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凹槽宽度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向外增加,并且
限定所述渐缩区段的凹槽壁的外壁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当所述外壁沿轮胎宽度方向向外伸展时,所述外壁在轮胎径向方向上向外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外侧肋形区段中的一个的肋形角部形成为呈锐角,其中所述肋形角部由所述一个L形凹槽区段的所述竖向凹槽区段和所述另一L形凹槽区段的所述水平向凹槽区段形成,并且第二倒角区段形成在所述肋形角部的外周表面处,当所述第二倒角区段朝向所述肋形角部的顶点伸展时,所述第二倒角区段在轮胎径向方向上向内延伸。
CN201580036457.0A 2014-07-09 2015-06-25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6470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1474 2014-07-09
JP2014-141474 2014-07-09
PCT/JP2015/068314 WO2016006460A1 (ja) 2014-07-09 2015-06-25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70852A CN106470852A (zh) 2017-03-01
CN106470852B true CN106470852B (zh) 2018-08-10

Family

ID=55064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6457.0A Active CN106470852B (zh) 2014-07-09 2015-06-25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82888B2 (zh)
EP (1) EP3168063B1 (zh)
JP (1) JP6535330B2 (zh)
CN (1) CN106470852B (zh)
WO (1) WO20160064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7309B2 (ja) * 2015-07-16 2019-02-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50368B2 (ja) * 2017-08-30 2021-10-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3208A (en) * 1988-01-21 1990-04-03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Pneumatic radial-ply tire having block pattern tread
CN102066133A (zh) * 2008-06-23 2011-05-18 米其林研究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在桥部中具有薄隙的轮胎
CN102427955A (zh) * 2009-05-19 2012-04-25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轮胎
CN105658447A (zh) * 2013-10-23 2016-06-0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72001T2 (de) * 1987-03-10 1992-12-03 Sumitomo Rubber Ind Radialer luftreifen.
US6823911B1 (en) * 1999-02-26 2004-11-3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including pseudo-land portion formed in circumferential groove
US6695024B2 (en) * 2001-08-03 2004-02-24 Bridgestone/Firestone North American Tire, Llc Pneumatic tire having tapered tie bars
JP2006096062A (ja) 2004-09-28 2006-04-13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88319B2 (ja) * 2006-06-12 2012-12-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55817A (ja) * 2006-12-25 2008-07-10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17266B1 (ja) * 2007-08-07 2009-01-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65070B2 (ja) 2011-12-27 2016-02-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10070B2 (ja) 2012-01-20 2017-04-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5626383B2 (ja) * 2012-03-21 2014-11-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3208A (en) * 1988-01-21 1990-04-03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Pneumatic radial-ply tire having block pattern tread
CN102066133A (zh) * 2008-06-23 2011-05-18 米其林研究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在桥部中具有薄隙的轮胎
CN102427955A (zh) * 2009-05-19 2012-04-25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轮胎
CN105658447A (zh) * 2013-10-23 2016-06-0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68063A1 (en) 2017-05-17
US10682888B2 (en) 2020-06-16
US20170136826A1 (en) 2017-05-18
CN106470852A (zh) 2017-03-01
EP3168063A4 (en) 2017-08-02
JPWO2016006460A1 (ja) 2017-04-27
EP3168063B1 (en) 2018-08-15
JP6535330B2 (ja) 2019-06-26
WO2016006460A1 (ja) 2016-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80016560A (ko) 공기입 타이어
US10696101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4842718A (zh) 充气轮胎
JP201611300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916706B (zh) 充气轮胎
CN110337374A (zh) 重型拖车的轮胎胎面
JP707838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470852B (zh) 充气轮胎
KR20180111543A (ko) 타이어
JP2018008586A (ja) タイヤ
US10737533B2 (en) Pneumatic tire
WO2020250688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TW201302505A (zh) 輪胎
JP706651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300746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5835632A (zh) 充气轮胎
JP692918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0717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1939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5232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2918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3874224B (zh) 轮胎
US11179974B2 (en) Pneumatic tire
JP694965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07313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