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3077A - 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和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和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3077A
CN106463077A CN201580032228.1A CN201580032228A CN106463077A CN 106463077 A CN106463077 A CN 106463077A CN 201580032228 A CN201580032228 A CN 201580032228A CN 106463077 A CN106463077 A CN 1064630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devices
transparent adhesion
adhesion material
devices composition
meth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22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63077B (zh
Inventor
新美嘉穗儿
稻永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463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3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630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30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5/00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e.g. relating to primers
    • C09J5/06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e.g. relating to primers involving heating of the applied adhesiv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0/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 C08F290/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unsaturated end groups
    • C08F290/04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es C08C or C08F
    • C08F290/046Polymers of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3/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3/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9J133/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the oxygen atom being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51/00Adhesives based on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51/003Adhesives based on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grafted on to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01/00Adhesives based on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4/00Adhesives based o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 adhesives, based on monomer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f groups C09J183/00 - C09J183/16
    • C09J4/06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other than an unsaturated polymer of groups C09J159/00 - C09J187/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5/00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e.g. relating to pri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9Laminated materi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08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steady tensile or compressive fo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8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reformed graft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4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essential components
    • C09J2301/416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essential components use of irradi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5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process specific features
    • C09J2301/50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process specific features process for debonding adher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51/00Presence of graft polym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001Ty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stress
    • G01N2203/0003Stead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014Type of force applied
    • G01N2203/0016Tensile or compressive
    • G01N2203/0017Tensil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058Kind of property studied
    • G01N2203/0091Peeling or tear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82Recycling of unreacted starting or intermediate materia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出: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从介由透明粘合材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暂时粘贴而成的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拉开而对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进行再利用的新方法。本发明为一种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作为再利用原料,所述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具备介由交联前的状态的透明粘合材(1)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粘贴而成的构成,所述透明粘合材(1)为进行加热时发生软化、通过光照射进行交联的透明粘合材,所述再利用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至少透明粘合材进行加热,并且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立起,沿着位于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上侧端缘部(4a)的透明粘合材的端缘部挂设线状构件(5),并且利用该线状构件施加载荷而截断前述透明粘合材,从而制作附着有被截断的单侧透明粘合材的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

Description

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和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 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从介由透明粘合材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暂时粘贴而成的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拉开而对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进行再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视性,进行了:用粘合剂、粘接剂等树脂填充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器(PDP)或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图像显示面板与配置于其前面侧(可视侧)的保护面板、触摸面板构件之间的空隙,从而抑制入射光、来自显示图像的出射光在空气层界面中的反射。
例如专利文献1中,作为具备在透明两面粘合片材的至少单侧层叠有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构件的构成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公开了如下方法:将利用紫外线进行了1次交联的粘合片材与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构件粘贴,然后介由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构件,对粘合片材进行紫外线照射使其2次固化。
如此,将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构件用粘合材粘贴而进行一体化时,粘贴作业时,有时产生位置偏移、混入气泡、异物等作业失误。因此,对于为了修正该失误而产生需要再剥离等此种目的中使用的粘合材,要求再剥离性(再加工性)。特别是,对于不具有弯曲性的板状构件彼此的层叠体,暂时粘贴后不容易分离,在将难以粘贴的大型画面的构件、昂贵的构件进行粘贴的情况等时,要求具备再加工性的粘合材。
以往,作为具备再剥离性(再加工性)的粘合材,例如专利文献2中,作为适于图像显示装置的粘合剂,提出了:使用特定的丙烯酸类三嵌段共聚物的、无需化学交联、粘合性能和耐久性能优异、且以适当的剥离强度能够剥离而没有残胶的光学薄膜用粘合剂。
另外,专利文献3中,作为两面粘合片材,公开了:通过使对于显示装置侧粘合剂层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粘合力小于对于触摸面板侧粘合剂层的触摸面板的粘贴面的粘合力,从而发挥的能够再剥离的构成,所述两面粘合片材的特征在于,以对触摸面板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中的至少任意一者的面能够进行再剥离的方式构成,且光学上具有各向同性。
进而,专利文献4中,作为能够再剥离的粘合材,公开了:在内部具备能够在跟粘合材与被粘物的粘贴面不同的面处剥离的界面(“内部剥离界面”)的构成的粘合片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9715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20396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31723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2010/13752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使用粘合材将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构件暂时粘贴后进行剥离的情况下,以往是在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构件间插入板材、线材等强行地进行剥离。然而,这样的方法中,将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构件剥离时,有损伤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可能性。
另外,假定如此剥离的情况下,也有时预先将粘合材的粘接力从一开始就设计为较低而变得容易剥离。然而,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粘合材的粘接强度低,因此,存在从粘接界面产生发泡等的可能性变高的问题。
另外,对于不具有弯曲性的板状构件彼此的层叠体,暂时粘贴后不容易分离,在将难以粘贴的大型画面的构件、昂贵的构件进行粘贴的情况等下,要求具备暂时粘贴后容易分离性、即“再加工性”的粘合材。因此,要求能够客观地评价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的、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
因此,本发明提出了: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从介由透明粘合材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暂时粘贴而成的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拉开而对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进行再利用的新方法;以及,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作为再利用原料,所述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具备介由交联前的状态的透明粘合材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粘贴而成的构成,所述透明粘合材为进行加热时发生软化、通过光照射进行交联的透明粘合材,所述再利用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至少透明粘合材进行加热,并且沿着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透明粘合材的端缘部挂设线状构件,并且利用该线状构件施加载荷而截断前述透明粘合材,从而制作附着有被截断的单侧透明粘合材的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作为评价对象,所述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具备介由交联前的状态的透明粘合材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粘贴而成的构成,所述透明粘合材为进行加热时发生软化、通过光照射进行交联的透明粘合材,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至少透明粘合材进行加热,并且沿着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透明粘合材的端缘部挂设线状构件,并且利用该线状构件施加载荷而将前述透明粘合材截断为2个,此时,测量利用线状构件施加的载荷的大小和直至被截断为止的经过时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可以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从介由透明粘合材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暂时粘贴而成的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拉开而对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进行再利用。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的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可以客观、简单且廉价地评价暂时粘贴后的分离容易性、即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的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以及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中作为再利用原料或评价对象的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一例的图,图1的(A)为其立体图,图1的(B)为分解立体图,图1的(C)为侧视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以及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的一例的一系列流程的图,图2的(A)为示出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立起并挂设线状构件的状态的图,图2的(B)为示出在线状构件的两端分别悬吊重物的状态的图,图2的(C)为示出被截断的状态的图。
图3为示出本发明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以及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中作为再利用原料或评价对象的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另一例的图,图3的(A)为其侧视图,图3的(B)为主视图。
图4为示出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悬吊的状态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5为示出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悬吊的状态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6为示出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悬吊、挂设线状构件而悬吊重物的状态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7为示出从图6的状态截断为附着有单侧透明粘合材的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为示出本发明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以及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的另一例的一系列流程的图,为示出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垂直地立起、挂设线状构件、在线状构件的两端分别悬吊重物并截断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9为示出本发明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以及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的另一例的一系列流程的图,为示出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垂直地立起、挂设线状构件、在线状构件的两端分别悬吊重物并截断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10为示出将单侧透明粘合材从附着有单侧透明粘合材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剥离的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图11为示出将单侧透明粘合材从附着有单侧透明粘合材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剥离的方法的另一例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实施方式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如下说明的实施方式。
<再利用原料·评价对象>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例说明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称为“本再利用方法”)以及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称为“本再加工性评价方法”)为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作为再利用原料或评价对象的方法,所述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具备介由交联前的状态的透明粘合材(称为“本透明粘合材”)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粘贴而成的构成,所述透明粘合材为进行加热发生软化、通过光照射进行交联的透明粘合材。
(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
本再利用方法和本再加工性评价方法中,作为构成作为再利用原料或评价对象的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只要为用于构成光学装置的构件、且介由粘合材能够粘贴的构件即可。
作为上述光学装置,例如可以举出: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PDA)、游戏机、电视(TV)、自动导航系统、触摸面板、平板电脑、太阳能电池构件等光学装置。但是,不限定于这些。
作为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的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触摸面板、图像显示面板、表面保护面板、相位差薄膜、偏振薄膜等,可以为这些中的任一者,也可以为已经层叠有它们中的2种以上的层叠体。但是,不限定于这些。
(本透明粘合材)
本透明粘合材优选的是,在交联前的状态下也具有贴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功能,且具有进行加热时发生软化的性质,且具有通过光照射能够进行交联的性能,且处于未交联状态。
本透明粘合材优选具有加热至60℃~100℃时发生软化的性质。
通过具有上述性质,将本透明粘合材加热至60℃以上,从而变得容易分离。另外,本透明粘合材在低于60℃的低温的温度域中能够保持形状,因此,在常态下的粘贴前的状态下,保存稳定性、裁切等处理的操作性变得优异。
另一方面,若不加热至高于100℃的高温时则不会发生软化,则有因超过100℃的加热而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损伤的可能性。
由此,从上述观点出发,本透明粘合材优选加热至60~100℃时发生软化,其中,特别优选具有:加热至63℃以上或98℃以下、其中特别是加热至65℃以上或95℃以下时发生软化的性质。
另外,本透明粘合材为已经被交联的状态时,不仅难以通过加热使其软化,而且如后述那样挂设线状构件以一定的力牵引时,难以截断该透明粘合材。由此,作为再利用原料或评价对象的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中的本透明粘合材必须为未交联状态。
本透明粘合材在粘贴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前的状态下可以为片材状,也可以为液态或凝胶状。从操作性和粘贴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片材状。
本透明粘合材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多层。
本透明粘合材为多层的情况下,作为整体,只要具有上述性质、即在交联前的状态下也贴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功能,且具有进行加热时发生软化的性质,且具有通过光照射能够进行交联的性能,且为未交联状态即可,只要其中的至少一层具有进行加热时发生软化的性质即可。
本透明粘合材的总厚度优选为50μm~1mm,更优选为75μm以上或500μm以下。
如果本透明粘合材的总厚度为50μm以上,则不仅能够追随高印刷高度差等凹凸部,而且容易将线状构件挂设于粘合材的端缘部,因此,再利用性优异,从这一点出发为优选。另一方面,如果总厚度为1mm以下,则可以满足对光学装置等的薄壁化的要求。
进而,从以往的图像显示装置中的周缘的隐蔽层的印刷高度更高、具体而言甚至也填埋80μm左右的高度差的观点出发,本透明粘合材的总厚度更优选为75μm以上,特别是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上。另一方面,从满足薄壁化的要求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00μm以下,特别是进一步优选为350μm以下。
形成多层构成时,各最外层的厚度与中间层的厚度的比率优选为1:1~1:20,其中进一步优选为1:2~1:10。
中间层的厚度如果为上述范围则层叠体中的粘合材层的厚度的依赖性不会变得过大,不会过度柔软而裁切、处理的作业性变差,因而优选。
另外,最外层如果为上述范围,则对凹凸、弯曲了的面的追随性不差,可以维持对被粘物的粘接力、湿润性,因而优选。
本透明粘合材优选在交联前的状态下满足如下(1)和(2)。
(1)对于由交联前的前述透明粘合材形成的厚度150μm的片材,依据JIS-Z-0237进行的保持力测定中,相对于SUS板的温度40℃下的偏移长度小于5mm。
(2)对于由交联前的前述透明粘合材形成的厚度150μm的片材,依据JIS-Z-0237进行的保持力测定中,相对于SUS板的温度80℃下的偏移长度为10mm以上。
如上述(1)那样,如果在交联前的状态下,温度40℃下的偏移长度小于5mm,则在加热前的常态下可以发挥优异的形状稳定性、加工适合性。
另外,如上述(2)那样,如果在交联前的状态下,温度80℃下的偏移长度为10mm以上,则不仅对于例如2~4英寸的尺寸较小的层叠体而且对于例如7英寸以上的尺寸较大的层叠体通过加热至60℃~100℃,均能够将粘贴后的构件容易地分离。
本透明粘合材优选在交联前的状态下满足如下(3)和(4)。
(3)将由交联前的前述透明粘合材形成的厚度150μm的粘合片材与钠钙玻璃重叠,使2kg的辊往复1次进行辊压接后,立即在23℃下、以剥离角180°、剥离速度60mm/分钟从钠钙玻璃剥离前述粘合片材时的180°剥离力为5N/cm以上。
(4)将由交联前的前述透明粘合材形成的厚度150μm的粘合片材与钠钙玻璃重叠,使2kg的辊往复1次进行辊压接后,立即在85℃下、以剥离角180°、剥离速度60mm/分钟从钠钙玻璃剥离前述粘合片材时的180°剥离力小于2N/cm。
如上述(3)那样,如果在交联前的状态下,温度23℃下的180°剥离力为5N/cm以上,则在通常状态、即室温状态下可以体现出能够剥离的程度的粘接性(称为“粘合性”),如果具备这样的粘合性,则容易进行粘贴时的定位,作业上非常便利。
另外,如上述(4)那样,如果在交联前的状态下,温度85℃下的180°剥离力小于2N,则对于粘贴后的构件,可以赋予加热时的优异的再剥离性。
本透明粘合材优选在交联后满足如下(5)和(6)。
(5)将由交联前的前述透明粘合材形成的厚度150μm的粘合片材与钠钙玻璃重叠,使2kg的辊往复1次进行辊压接后,以波长365nm的光达到2000mJ/cm2的方式对前述透明粘合材照射光,在使前述透明粘合材交联的状态下,在温度23℃下,以剥离角180°、剥离速度60mm/分钟从钠钙玻璃剥离前述粘合片材时的180°剥离力为5N/cm以上。
(6)将由交联前的前述透明粘合材形成的厚度150μm的粘合片材与钠钙玻璃重叠,使2kg的辊往复1次进行辊压接后,以波长365nm的光达到2000mJ/cm2的方式对前述透明粘合材照射光,在使前述透明粘合材交联的状态下,在温度85℃下,以剥离角180°、剥离速度60mm/分钟从钠钙玻璃剥离前述粘合片材时的180°剥离力为3N/cm以上。
如上述(5)那样,如果在交联后的状态下,温度23℃下的180°剥离力为5N/cm以上,则可以担保对于粘贴后的层叠体的、常态下的剥离等的可靠性,故优选。
另外,如上述(6)那样,如果在交联后的状态下,温度85℃下的180°剥离力为3N/cm以上,则可以形成耐久性优异的层叠体。
(本透明粘合材·粘合组合物)
本透明粘合材在光固化前的状态下通过进行加热而软化、优选具有流动性,因此,暂时粘贴后的层叠体中,由于作业失误等而必须产生剥离时,通过进行加热也可以容易将粘贴部分分离。
由此,根据本透明粘合材,可以兼顾构件粘贴后的剥离、对发泡的高可靠性与再剥离性,而无需降低粘合剂层的剥离力。
对于形成这样的透明粘合材而优选的粘合组合物,如后述。
<本再利用方法>
本再利用方法为具备如下工序的方法:将作为再利用原料的上述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透明粘合材1进行加热,并且沿着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透明粘合材1的端缘部挂设线状构件5,并且利用前述线状构件5施加载荷而截断前述透明粘合材1,从而制作附着有被截断的单侧透明粘合材1A的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
需要说明的是,挂设线状构件5的工序和加热透明粘合材1的工序可以任意一个先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另外,利用前述线状构件5施加载荷的工序和加热透明粘合材1的工序可以任意一个先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
挂设线状构件5的工序中,优选的是,将作为再利用原料的上述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立起,将上述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透明粘合材1加热,并且沿着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透明粘合材1的端缘部挂设线状构件5。
将作为再利用原料的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立起的方法可以为任意方法。例如可以如图2的(A)~(C)所示那样从两侧支撑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并以垂直的方式进行固定,也可以如图4和图6所示那样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悬吊而使其垂直。
此时,例如如图2的(A)~(C)所示那样,可以使用具备在上表面隔着适当间隔而立设的多个支柱6A、6A……的基座6,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竖着立起,将其放置于基座6上表面的支柱6A、6A之间,在支柱6A、6A之间进行支撑并固定。但是,不限定于这样的方法。
此时,如果能够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立起则支撑手段为任意。例如可以用如书档那样的支撑构件进行支撑,也可以以机械方式进行支撑,还可以采用其他手段。
另一方面,如图3~图5所示那样,可以在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左右两侧分别缠绕带7、7,将该带7、7挂于钩8、8,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悬吊并垂直地立起。
此时,为了在截断后也能够将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悬吊,优选的是,如上述那样在大一圈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3的左右两侧分别缠绕带7、7,将该带7、7挂于钩8、8并悬吊,而对于小一圈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将支撑带9分别粘贴于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的侧面的左右两侧,将该支撑带9挂于钩10、10并支撑。
支撑带9优选为具有耐热性的粘合带。例如可以举出:在玻璃布基材层叠硅系粘合材而成的构成的粘合带等。
需要说明的是,将上述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垂直地立起时,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的上侧端缘与透明粘合材1的上侧端部可以变为同一平面,或者透明粘合材1的上侧端部低于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的上侧端缘而变为凹槽部,均可。
作为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至少透明粘合材1进行加热的方法,例如除了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整体放入加热炉等加热装置内对整体进行加热的方法之外,还可以举出: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用干燥机、热枪等进行部分加热的方法;通过电阻加热使线状构件5本身放热而对透明粘合材1进行局部加热的方法。其中,从作业的简便性的方面出发,优选对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整体进行加热的方法。但是,不限定于这些加热方法。
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至少透明粘合材1进行加热的温度优选设为60~100℃。这是由于,加热至60℃以上时,使上述透明粘合材1软化而容易截断,而如果为低于100℃以下的低温,则对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造成热损伤的可能性低。
作为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立起,沿着位于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上侧端缘部4a的透明粘合材1的端缘部1a挂设线状构件5,并且利用线状构件5施加载荷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如下方法:如图2的(A)~(C)或图3~6所示那样,以沿着位于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上侧端面4a的透明粘合材层1的端缘部1a重叠的方式挂设线状构件5,悬挂线状构件5的两端,将其两端向垂直下方向以一定的力垂下。
在将透明粘合材1加热使其软化的状态下,挂设线状构件5,向垂直下方向以一定的力牵拉,从而线状构件5在透明粘合材1的层内缓慢下降,可以不施加过度的力地截断透明粘合材1。
此处,作为将线状构件5的两端部向垂直下方向以一定的力垂下的方法,例如可以以机械方式进行拉伸,例如也可以如图2的(B)(C)或图6所示那样,在线状构件5的两端部附加重物11。根据该方法,由于预先附加并放置重物11即可,因此也无需使用特别的机械、装置,可以简单且廉价地进行再利用。
另外,例如如图8、图9所示那样,可以将线状构件5的一端固定于主体等的固定壁,沿着位于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上侧端面4a的透明粘合材1的端缘部1a挂设该线状构件5,将线状构件5的另一端悬挂,在另一端悬吊重物11等,向垂直下方向以一定的力牵拉。
此时,如图8所示那样,可以将线状构件5的一端固定于位于比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上侧端面4a更靠近上方的固定壁,将该线状构件5挂设于透明粘合材1的另一端侧的角部,另外,如图9所示那样,也可以将线状构件5的一端固定于位于比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上侧端面4a更靠近下方的固定壁,以使该线状构件5与透明粘合材1的端缘部1a密合的方式悬挂。
(线状构件)
作为线状构件5,例如可以举出:由纤维形成的丝状构件、如鱼线那样由合成树脂形成的丝状构件、如钢琴线那样的金属制线、由碳纤维等形成的丝状构件等。但是,不限定于这些。
其中,从不损伤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观点出发,优选由纤维形成的丝状构件、如鱼线那样由合成树脂形成的丝状构件、碳纤维等形成的丝状构件等。
线状构件5的直径相对于透明粘合材1的厚度优选为0.1~1.5倍,其中优选为透明粘合材1的厚度的0.3倍以上或1.0倍以下、其中优选为0.5倍以上或0.9倍以下的范围的直径。
(截断)
如上述那样,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立起,在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的透明粘合材1的端缘部1a挂设线状构件5,将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5的至少透明粘合材1进行加热,降低线状构件5,从而如图2的(C)或图7所示那样,可以利用线状构件5将由前述透明粘合材1形成的层截断为2个,可以分离为分别附着有单侧透明粘合材1A、1A的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
(透明粘合材分离)
接着,如图10所示那样,如果将单侧透明粘合材1A从附着有单侧透明粘合材1A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剥离,则可以对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进行再利用。
此时,将单侧透明粘合材1A从附着有单侧透明粘合材1A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剥离的方法为任意。例如可以使用刮刀那样的构件进行强行剥离,也可以使用溶剂以化学方式进行剥离。另外,如图10的(A)~(C)所示那样,可以在附着有单侧透明粘合材1A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的单侧透明粘合材1A上重叠并粘接粘合材料12后,剥离粘合材料12,并且剥离单侧透明粘合材1A。
粘合材料12如果为具有橡胶弹性的粘合材,则如图10的(C)所示那样,通过将粘合材料12沿着和单侧透明粘合材与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粘合界面的面方向为平行方向、即剪切方向进行拉伸,从而可以剥离粘合材料12,并且剥离单侧透明粘合材1A。
此时根据需要,可以在使粘合材料12粘贴前或粘贴后,在对单面透明粘合材1A照射紫外线使其固化的基础上,从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剥离粘合材料12和单侧透明粘合材1A。在去除单侧透明粘合材1A前预先使单侧透明粘合材1A固化,从而有降低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表面中的残胶的效果。
如图11所示那样,也可以在附着有单侧透明粘合材1A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的单侧透明粘合材1A上重叠并粘贴不具有橡胶弹性的片材和/或薄膜状的支撑体13,然后将单面透明粘合材1A与该支撑体13一起从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剥离。此时根据需要也可以对单侧透明粘合材1A进行紫外线照射使其固化。
此处,上述支撑体13只要至少具有相对于单侧透明粘合材1A的粘接力要比单侧透明粘合材1A相对于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的剥离力更高的粘接力就可以使用任意材料。例如可以为PET薄膜等,也可以为橡胶带等带粘合的支撑体。
将单侧透明粘合材1A从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剥离后,可以根据需要,将残留于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的剥离面的粘合材成分用乙醇等有机溶剂进行溶解去除。如此,可以将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作为新的材料利用。
<本再加工性评价方法>
本再加工性评价方法以上述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作为评价对象,与上述再利用方法同样地,将透明粘合材1进行加热,并且对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4利用线状构件5施加载荷,从而将前述透明粘合材1截断为2个,此时,测量利用线状构件5施加的载荷的大小和从利用线状构件5施加载荷起至被截断为止的经过时间,以这些值作为基准,可以评价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
例如,以将线状构件5向垂直下方向牵引的力的大小和被截断为止的经过时间之积作为基准,可以评价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
另外,例如,将截断所需的目标时间设定为15分钟,如果在目标时间内能够截断则作为合格,可以评价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
[粘合组合物]
作为形成本透明粘合材1、即在未交联状态下也具有粘接性、加热至60~100℃时发生软化、通过光照射进行交联的透明粘合材的粘合组合物,可以举出如下粘合组合物A、B等作为优选例。
由这些粘合组合物A、B形成粘合材层,根据需要将其他粘合材层或光固化层层叠,从而可以制成本透明粘合材。
但是,作为形成本透明粘合材的粘合组合物,不限定于如下粘合组合物A、B。
需要说明的是,将本透明粘合材形成多层透明两面粘合片材时,最外层与上述单层的情况同样地,优选兼有凹凸追随性和耐发泡可靠性,因此,优选使用粘合组合物、例如粘合组合物A、B形成。
另一方面,中间层不利于与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的粘合,因此,优选具备不有损透明性、且不妨碍最外层的2次固化反应的程度的透光性,且具有提高切割性和操作性的性质。
形成中间层的基础聚合物的种类只要为透明树脂就没有特别限定。形成中间层的基础聚合物可以与最外层的基础聚合物为相同树脂也可以为不同树脂。其中,从确保透明性、制作容易性、进而防止层叠边界面中的光的折射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与最外层的基础聚合物相同的丙烯酸类树脂。
中间层和其他树脂层可以具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也可以不具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例如可以以通过紫外线交联进行固化的方式形成,也可以以通过热进行固化的方式形成。另外,特别是也可以以不进行后固化的方式形成。但是,考虑与最外层的密合性等时,优选以进行后固化的方式形成,特别优选以进行紫外线交联的方式形成。
此时,如果交联引发剂的含量变多,则透光率降低,因此,优选以中间层中的交联引发剂低于外层中的含有率的含有率包含紫外线交联剂。
将本透明粘合材形成多层透明两面粘合片材时,作为层叠构成,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举出:层叠有粘合组合物A、B与其他粘合组合物的2种2层构成;介由中间树脂层在表面背面配置有粘合组合物A、B的2种3层构成;依次层叠有粘合组合物A、B、中间树脂组合物和其他粘合组合物的3种3层构成等。
<粘合组合物A>
作为粘合组合物A,可以举出:含有包含具备大分子单体作为分枝成分的接枝共聚物的丙烯酸类共聚物(A1)、交联剂(B1)和光聚合引发剂(C1)的树脂组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粘合组合物A的详细组成和特性,引用日本特愿2014-045936的段落[0018]~[0091]所记载的内容。
<丙烯酸类共聚物(A1)>
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为具备大分子单体作为分枝成分的接枝共聚物。
(主干成分)
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主干成分优选由含有源自(甲基)丙烯酸酯的重复单元的共聚物成分构成。
构成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主干成分的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70~0℃。
此时,构成主干成分的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指,仅使组成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主干成分的单体成分共聚而得到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具体而言,是指,根据由该共聚物各成分的均聚物得到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构成比率、通过Fox的计算式算出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Fox的计算式是指,通过以下式子求出的计算值,可以使用聚合物手册〔Polymer HandBook,J.Brandrup,Interscience,1989〕所记载的值而求出。
1/(273+Tg)=Σ(Wi/(273+Tgi))
[式中,Wi表示单体i的重量分率,Tgi表示单体i的均聚物的Tg(℃)。]
构成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主干成分的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对室温状态下的粘合组合物A的柔软性、粘合组合物A对被粘物的湿润性、即粘接性造成影响,因此,粘合组合物A为了得到室温状态下适当的粘接性(粘合性),该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70℃~0℃,其中特别优选为-65℃以上或-5℃以下,其中特别优选为-60℃以上或-10℃以下。
但是,即使该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相同温度,也可以通过调整分子量来调整粘弹性。例如通过减小共聚物成分的分子量,可以使其更柔软化。
作为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主干成分所含有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等。也可以使用:它们中具有亲水基团、有机官能团等的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
另外,也可以适当使用:能够与上述丙烯酸类单体、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共聚的乙酸乙烯酯、烷基乙烯基醚、羟基烷基乙烯基醚等各种乙烯基单体。
另外,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主干成分优选含有疏水性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和亲水性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作为构成单元。
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主干成分仅由疏水性单体构成时,确认到发生湿热白化的倾向,因此,优选亲水性单体也导入至主干成分来防止湿热白化。
具体而言,作为上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主干成分,可以举出:使疏水性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亲水性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和大分子单体末端的聚合性官能团无规共聚而成的共聚物成分。
此处,作为上述疏水性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正壬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甲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基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等。
作为上述亲水性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琥珀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邻苯二甲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六氢邻苯二甲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丙酯、N,N-二甲基丙烯酰胺、羟基乙基丙烯酰胺等。
(分枝成分:大分子单体)
对于丙烯酸类共聚物(A1),重要的是,导入大分子单体作为接枝共聚物的分枝成分,含有源自大分子单体的重复单元。
大分子单体是指,具有末端的聚合性官能团和高分子量骨架成分的高分子单体。
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高于构成上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具体而言,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对粘合组合物A的加热溶融温度(熔融温度)造成影响,因此,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30℃~120℃,其中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或110℃以下,其中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或100℃以下。
如果为这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则通过调整分子量,可以保持优异的加工性、保存稳定性,并且可以以在80℃附近发生熔融的方式进行调整。
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指,该大分子单体本身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进行测定。
另外,在室温状态下,分枝成分彼此聚集而形成粘合组合物而可以维持进行物理交联的状态,而且通过加热至适当的温度,前述物理交联被破坏而可以得到流动性,因此,还优选调整大分子单体的含量。
从上述观点出发,大分子单体优选在丙烯酸类共聚物(A1)中以5质量%~30质量%的比例含有,其中优选为6质量%以上或25质量%以下,其中优选为8质量%以上或20质量%以下。
大分子单体的高分子量骨架成分优选由丙烯酸类聚合物或乙烯基系聚合物构成。
作为前述大分子单体的高分子量骨架成分,例如可以举出:聚苯乙烯、苯乙烯和丙烯腈的共聚物、聚(叔丁基苯乙烯)、聚(α-甲基苯乙烯)、聚乙烯基甲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作为前述大分子单体的末端聚合性官能团,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酰基、丙烯酰基、乙烯基等。
(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物性)
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温度130℃、频率0.02Hz下的复数粘度优选为100~800Pa·s,更优选为150~700Pa·s,进一步优选为170~600Pa·s。
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温度130℃下的复数粘度对使该透明两面粘合材热熔而使用时的粘合组合物A的流动性造成影响,因此,如果上述复数粘度为100~800Pa·s,则可以具有优异的热熔适合性。
为了将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复数粘度调整至前述范围,例如可以举出:对构成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主干成分的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调整。可以举出如下方法:调整至优选-70℃~0℃、其中优选-65℃以上或-5℃以下、其中优选-60℃以上或-10℃以下,并且调整该共聚物成分的分子量来调整粘弹性。但是,不限定于该方法。
<交联剂(B1)>
作为交联剂(B1),例如可以适当选择:环氧交联剂、异氰酸酯交联剂、由氧杂环丁烷化合物、硅烷化合物、丙烯酸类化合物等形成的交联剂。其中,从反应性、所得固化物的强度的方面出发,优选具有3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使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粘贴一体化后,使交联剂(B1)在粘合材中交联,从而该片材体现出高温环境下的高聚集力而代替损失热熔性,可以得到优异的耐发泡可靠性。
作为这样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以举出: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三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三醇缩水甘油醚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聚乙氧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聚丙氧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F聚乙氧基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氧化乙基(甲基)丙烯酸酯、ε-己内酯改性三(2-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基化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的ε-己内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聚乙氧基三(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等紫外线固化型的多官能单体类;以及,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丙烯酸类低聚物类。
上述列举中,从提高对被粘物的密合性、抑制湿热白化的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含有羟基等极性官能团的多官能单体或低聚物。
其中,优选使用具有羟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由此,从防止湿热白化的观点出发,作为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即接枝共聚物的主干成分,优选含有疏水性的丙烯酸酯单体和亲水性的丙烯酸酯单体,进而作为交联剂(B),优选使用具有羟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交联剂(B1)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作为标准,相对于丙烯酸类共聚物(A1)100质量份为0.5~20质量份,其中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或15质量份以下、其中优选为2质量份以上或10质量份以下的比例。
通过以上述范围含有交联剂(B1),可以兼顾未交联状态下的本透明粘合材的形状稳定性和交联后的粘合材的耐发泡可靠性。但是,由于与其他要素的均衡而也可以超过该范围。
<光聚合引发剂(C1)>
光聚合引发剂(C1)发挥作为前述交联剂(B1)的交联反应中的反应引发助剂的功能。光聚合引发剂可以适当使用目前公知的物质。其中,从交联反应控制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感应波长380nm以下的紫外线的光聚合引发剂。
光聚合引发剂根据自由基产生机制而大致分为2种,大致分为:能够使光聚合性引发剂本身的单键裂解分解而产生自由基的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和,经过光激发的引发剂与体系中的供氢体能够形成激发络合物而使供氢体的氢转变的夺氢型光聚合引发剂。
其中的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通过光照射产生自由基时发生分解而变为其他化合物,若暂时被激发,则不具有作为反应引发剂的功能。因此,不会以活性物质的形式残留在交联反应结束后的粘合材中,没有在粘合材中引起预料不到的光劣化等的可能性,故优选。
另一方面,对于夺氢型光聚合引发剂,利用紫外线等的活性能量射线照射的自由基产生反应时,不会产生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那样的分解物,因此,反应结束后不易变为挥发成分,可以降低对被粘物的破坏,在这一点是有用的。
作为前述裂解型光引发剂,例如可以举出: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1-乙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甲基-1-丙烷-1-酮、2-羟基-1-[4-{4-(2-羟基-2-甲基-丙酰基)苄基}苯基]-2-甲基-1-丙酮、低聚(2-羟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酮)、苯基乙醛酸甲酯、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基苯基)-1-丁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2-(二甲基氨基)-2-[(4-甲基苯基)甲基]-1-[4-(4-吗啉基)苯基]-1-丁酮、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氧化膦、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它们的衍生物等。
作为前述夺氢型光引发剂,例如可以举出:二苯甲酮、4-甲基-二苯甲酮、2,4,6-三甲基二苯甲酮、4-苯基二苯甲酮、3,3’-二甲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苯甲酰基苯甲酸甲酯、苯甲酰基甲酸甲酯、双(2-苯基-2-氧代乙酸)氧化双乙烯、4-(1,3-丙烯酰基-1,4,7,10,13-五氧代十三烷基)二苯甲酮、噻吨酮、2-氯噻吨酮、3-甲基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其衍生物等。
但是,作为光聚合引发剂,不限定于前述列举的物质。粘合组合物A可以使用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和夺氢型光聚合引发剂中的任意一种也可以将两者组合而使用。
光聚合引发剂(C1)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作为标准,相对于丙烯酸类共聚物(A1)100质量份为0.1~10质量份,其中优选以0.5质量份以上或5质量份以下、其中优选以1质量份以上或3质量份以下的比例含有。
通过将光聚合引发剂(C1)的含量设为上述范围,可以得到对活性能量射线的适当的反应灵敏度。
<其他成分(D1)>
粘合组合物A中,作为除了上述以外的成分,可以含有通常的粘合组合物中配混的公知的成分。例如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含有:增粘树脂、抗氧化剂、光稳定化剂、金属减活剂、防老剂、吸湿剂等各种添加剂。
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含有反应催化剂(叔胺系化合物、季铵系化合物、月桂酸锡化合物等)。
<粘合组合物B>
作为粘合组合物B,可以举出:含有基础聚合物(A2)、交联剂(B2)和光聚合引发剂(C2)的树脂组合物,所述基础聚合物(A2)含有将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低于0℃的单体a1、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0℃以上且低于80℃的单体a2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80℃以上的单体a3以a1:a2:a3=10~40:90~35:0~25的摩尔比率共聚而得到的、重均分子量50000~400000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或乙烯基共聚物。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粘合组合物B的详细组成和特性,引用日本特愿2014-32074的段落[0014]~[0072]所记载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基础聚合物是指,形成粘合组合物B的主成分的树脂。不限定具体的含量,但作为标准,为:占粘合组合物B中所含的树脂的50质量%以上、其中80质量%以上、其中90质量%以上(包括100质量%)的树脂(需要说明的是,基础聚合物为2种以上时,它们的总量相当于前述含量。)。
<基础聚合物(A2)>
基础聚合物(A2)优选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或乙烯基共聚物。
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或乙烯基共聚物从兼顾室温状态下的形状保持性与热熔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重均分子量为50000~400000,其中进一步优选为60000以上或350000以下,其中进一步优选为70000以上或300000以下。
丙烯酸酯系共聚物可以通过适当选择用于调整其而使用的丙烯酸类单体、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种类、组成比率、进而聚合条件等,来适当调整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子量等物性。
此时,作为构成丙烯酸酯共聚物的丙烯酸类单体,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乙酯等作为主原料。
除此之外,可以根据赋予聚集力、赋予极性等目的,也可以使具有各种官能团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与上述丙烯酸类单体共聚。
作为该具有官能团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丙烯酸缩水甘油酯、N-取代丙烯酰胺、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含氟烷基丙烯酸酯、含有机烷氧基的丙烯酸酯等。
另一方面,作为乙烯基共聚物,可以举出:使能够与上述丙烯酸类单体、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共聚的乙酸乙烯酯、烷基乙烯基醚、羟基烷基乙烯基醚等各种乙烯基单体也适当聚合而成的乙烯基共聚物。
作为本粘合片材的基础聚合物(A2),优选为:将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低于0℃的单体A、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0℃以上且低于80℃的单体B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80℃以上的单体C以A:B:C=10~40:90~35:0~25的摩尔比率共聚而成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或乙烯基共聚物。
此时,单体A、B和C的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指,由该单体制作聚合物时(均聚物化)的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前述单体A例如优选为:具备具有碳数4以上的侧链的烷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
此时,碳数4以上的侧链可以由直链构成,也可以由经过分支的碳链构成。
更具体而言,前述单体A优选为具有碳数4~10的直链烷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或具有碳数6~18的分支烷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
此处,作为“具有碳数4~10的直链烷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可以举出: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正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正壬酯、丙烯酸正癸酯等。
另一方面,作为“具有碳数6~18的分支烷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可以举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2-甲基己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异壬酯、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等。
前述单体B优选为:碳数4以下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在侧链具有环状骨架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碳数4以下的乙烯基单体或在侧链具有环状骨架的乙烯基单体。
其中,上述单体B特别优选为侧链的碳数为4以下的乙烯基单体。
此处,作为“碳数4以下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可以举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等。
作为“在侧链具有环状骨架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可以举出: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1,4-环己烷二甲醇单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苄酯、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丙烯酸2-羟基-3-苯氧基丙酯、3,3,5-三甲基环己醇丙烯酸酯、环状三羟甲基丙烷缩甲醛丙烯酸酯、4-乙氧基化枯基苯酚丙烯酸酯、丙烯酸二环戊烯基氧化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基氧化乙酯、丙烯酸二环戊烯酯等。
作为“碳数4以下的乙烯基单体”,可以举出: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正丙基乙烯基醚、异丙基乙烯基醚、正丁基乙烯基醚、异丁基乙烯基醚等。
作为“在侧链具有环状骨架的乙烯基单体”,可以举出:苯乙烯、环己基乙烯基醚、降冰片基乙烯基醚、降冰片烯基乙烯基醚等。其中,特别适合的是,侧链的碳数为4以下的乙烯基单体、或侧链的碳数为4以下的丙烯酸酯单体。
前述单体C优选为:侧链的碳数为1以下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或在侧链具有环状骨架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
此处,作为“侧链的碳数为1以下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等。
作为“在侧链具有环状骨架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3,3,5-三甲基环己酯、丙烯酸二环戊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酯等。
如果基础聚合物(A2)含有将单体A、单体B和单体C以A:B:C=10~40:90~35:0~25的摩尔比率共聚而成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或乙烯基共聚物,则可以将Tanδ的峰调整为0~20℃,在通常状态、即室温状态下,可以保持片材状的形状,而且可以体现出能够剥离的程度的粘接性(称为“粘合性”)。另外,加热至能够热熔的温度时,可以体现出流动性,追随粘贴面的高度差部而填充至各处。
由此,从上述观点出发,构成基础聚合物(A2)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或乙烯基共聚物中的单体A与单体B与单体C的摩尔比率优选为A:B:C=10~40:90~35:0~25,其中优选为13~40:87~35:0~23,其中优选为15~40:85~38:2~20。
另外,从与上述同样的观点出发,构成基础聚合物(A2)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或乙烯基共聚物中的单体A与单体B与单体C的摩尔比率优选为B>A>C。
<交联剂(Y)>
在本粘合片材中通过交联剂(Y)进行交联,从而本粘合片材可以体现出高温环境下的高聚集力,得到优异的耐发泡可靠性。
作为这样的交联剂(Y),例如可以适当选择:环氧交联剂、异氰酸酯交联剂、由氧杂环丁烷化合物、硅烷化合物、丙烯酸类化合物等形成的交联剂。其中,从反应性、所得固化物的强度的方面出发,具有2个以上的(甲基)丙烯酰基、其中优选具有3个以上的(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作为这样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以举出: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三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聚乙氧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聚丙氧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F聚乙氧基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氧化乙基(甲基)丙烯酸酯、ε-己内酯改性三(2-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基化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的ε-己内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聚乙氧基三(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等紫外线固化型的多官能单体类;以及,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丙烯酸类低聚物类。
上述列举中,从提高对被粘物的密合性、耐热性、抑制湿热白化的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含有极性官能团的多官能单体或低聚物。其中,优选使用具有异氰脲酸环骨架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交联剂(Y)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作为标准,相对于基础聚合物(A2)100质量份为0.5~20质量份,其中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或15质量份以下、其中优选为2质量份以上或10质量份以下的比例。
通过以上述范围含有交联剂(Y),可以兼顾未交联状态下的本粘合片材的形状稳定性和交联后的粘合片材的耐发泡可靠性。但是,由于与其他要素的均衡而也可以超过该范围。
<光聚合引发剂(Z)>
光聚合引发剂(Z)发挥作为前述交联剂(Y)的交联反应中的反应引发助剂的功能。可以适当使用:以活性能量射线为引发物而产生自由基的有机过氧化物、光聚合引发剂等。其中,光聚合引发剂、特别是感应波长380nm以下的紫外线的光聚合引发剂从交联反应的控制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为优选。
另一方面,从即使为难以透射紫外线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层叠体也能够进行光固化的方面和感应的光可以充分到达本粘合片材的深部的方面出发,优选感应比波长380nm还长波长的光的光聚合引发剂。
光聚合引发剂根据自由基产生机制而大致分为2种,大致分为:能够使光聚合性引发剂本身的单键裂解分解而产生自由基的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和,经过光激发的引发剂与体系中的供氢体能够形成激发络合物而使供氢体的氢转变的夺氢型光聚合引发剂。
其中的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通过光照射产生自由基时发生分解而变为其他化合物,若暂时被激发,则不具有作为反应引发剂的功能。因此,不会以活性物质的形式残留在交联反应结束后的粘合片材中,没有在粘合片材中引起预料不到的光劣化等的可能性,故优选。
另一方面,对于夺氢型光聚合引发剂,利用紫外线等的活性能量射线照射的自由基产生反应时,不会产生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那样的分解物,因此,反应结束后不易变为挥发成分,可以降低对被粘物的破坏,在这一点是有用的。
作为前述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举出:苯偶姻丁基醚、苯偶酰二甲基缩酮、2-羟基苯乙酮、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氧化膦、二苯基-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氧化膦、它们的衍生物等。
作为前述夺氢型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举出:二苯甲酮、米蚩酮、2-乙基蒽醌、噻吨酮、其衍生物等。
但是,作为光聚合引发剂,不限定于前述列举的物质。粘合组合物B可以单独使用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和夺氢型光聚合引发剂中任意一种或混合2种以上使用,也可以将两者组合而使用。
光聚合引发剂(Z)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作为标准,相对于基础聚合物(A2)100质量份为0.1~10质量份,其中优选以0.5质量份以上或5质量份以下、优选以1质量份以上或3质量份以下的比例含有。通过将光聚合引发剂(Z)的含量设为上述范围,可以得到对活性能量射线的适当的反应灵敏度。
<其他成分(W)>
粘合组合物B中,作为除了上述以外的成分,可以含有通常的粘合组合物中配混的公知的成分。例如,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含有:增粘树脂、抗氧化剂、光稳定化剂、金属减活剂、防老剂、吸湿剂等各种添加剂。
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含有反应催化剂(叔胺系化合物、季铵系化合物、月桂酸锡化合物等)。
<术语的说明>
一般“片材”是指,JIS中的定义上,薄、且其厚度在长度和宽度上小且平的制品,一般“薄膜”是指,与长度和宽度相比厚度极小、最大厚度被任意限定的薄的平的制品,通常以卷的形式供给(日本工业标准JIS K6900)。然而,片材与薄膜的边界不明确,本发明中无需从文字上区别两者,因此,本发明中,称为“薄膜”的情况下也包含“片材”,称为“片材”的情况下也包含“薄膜”。
另外,如图像显示面板、保护面板等那样体现为“面板”的情况下,包含板体、片材和薄膜。
本说明书中,记载为“X~Y”(X、Y为任意数字)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包含“X以上且Y以下”的含义、以及“优选大于X”或“优选小于Y”的含义。
另外,记载为“X以上”(X为任意数字)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包含“优选大于X”的含义,记载为“Y以下”(Y为任意数字)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还包含“优选小于Y”的含义。
实施例
以下,根据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
[样品1]
对于作为主成分(A)的、数均分子量2400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分子单体15重量份、丙烯酸丁酯81重量份和丙烯酸4重量份无规共聚而成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1)(重均分子量23万)1kg,将作为交联剂(B)的丙三醇二甲基丙烯酸酯(G101P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造)(B-1)100g和作为光聚合引发剂(C)的2,4,6-三甲基二苯甲酮与4-甲基二苯甲酮的混合物(Esacure TZT Lanberti株式会社制造)(C-1)15g均匀混合,制作粘合组合物1。
将前述粘合组合物1用经过剥离处理的2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称为“剥离薄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Diafoil MRV-V06厚度100μm/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Diafoil MRQ厚度75μm)夹持,使用层压机,以厚度变为150μm的方式赋形为片材状,制作粘合片材1。
在180mm×238mm×厚度1mm的钠钙玻璃的周缘部,对长边侧实施宽度17mm、对短边侧实施宽度21mm、厚度40μm的白色印刷(总透光率0%),制作在周缘部具有40μm的印刷高度差的评价用玻璃基板。该评价用玻璃基板是在粘贴面具有高度差部和平坦面部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构件的代替品。
作为在该评价用玻璃基板上粘贴的评价用被粘物,制作将偏振片(SANRITZELECTRONICS CO.,LTD制造“HLC2-5618”)预先整面粘贴于玻璃板上(150×200mm×t0.5mm)的单面而得到的材料。
将前述粘合片材1的一个剥离薄膜剥离,将露出的粘合面以覆盖该印刷高度差部的方式用手推辊贴附于上述评价用玻璃基板的具有印刷高度差的面。接着,将残留的剥离薄膜剥离,将上述评价用被粘物的偏振片面在减压下(绝对压力5kPa)加压粘贴在露出的粘合面上,实施高压釜处理(60℃、0.2MPa、20分钟),完成贴附,制成评价用层叠体1。
需要说明的是,丙烯酸酯共聚物(A-1)为如下接枝共聚物:作为软链段,具备将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和作为大分子单体末端的聚合性官能团的甲基丙烯酰基进行无规共聚而成的主链,作为硬链段,具备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分子单体形成的侧链成分。
构成丙烯酸酯共聚物(A-1)的主干成分的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由该共聚物成分聚合物化而得到的聚合物的理论值求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
构成丙烯酸酯共聚物(A-1)的分枝成分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分子单体的数均分子量为2400,该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0℃,该大分子单体在丙烯酸酯共聚物(A-1)中以15质量%的比例含有。
[样品2]
对于作为主成分(A)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55质量份、乙酸乙烯酯40质量份和丙烯酸5质量份无规共聚而成的乙烯基共聚物(A-2)(重均分子量:17万)1kg,将作为交联剂的三丙烯酸(2,4,6-三氧代-1,3,5-三嗪-1,3,5-三基)三亚乙酯(B-2)(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的Aronix M315)75g和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Esacure KTO46(C-2)(Lanberti株式会社制造)15g均匀混合,制作粘合组合物2。然后,使用该粘合组合物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成评价用层叠体2。
[样品3]
依据样品1的制成例制成评价用层叠体,以波长365nm的累积光量达到2000mJ/cm2的方式从该层叠体的评价用玻璃基板侧照射紫外线,使粘合片材固化,形成评价用层叠体3。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样品3对应的粘合片材,以波长365nm的累积光量达到2000mJ/cm2的方式对样品1中制成的粘合片材1照射紫外线,使粘合片材固化,制成粘合片材3。
[样品4]
依据日本专利4971529号公报的实施例3制作粘合片材4。
即,在丙烯酸2-乙基己酯75质量份、乙酸乙烯酯20质量份和丙烯酸5质量份无规共聚而成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4)1kg中,混合添加作为交联剂(B)的壬二醇二丙烯酸酯(Viscoat 260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B-4)50g和作为光聚合引发剂(C)的4-甲基二苯甲酮(C-3)10g,制备粘合组合物4。
将前述粘合组合物4用经过剥离处理的2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Diafoil MRV-V06厚度100μm/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Diafoil MRQ厚度75μm)夹持,使用层压机以厚度变为150μm的方式赋形为片材状。接着,介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以波长365nm的紫外线达到1000mJ/cm2的方式对粘合层照射紫外线,使交联剂部分反应,制作粘合片材4(厚度150μm)。
然后,使用该粘合片材4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评价用层叠体4。
[样品5]
使用层压机,介由经过剥离处理的2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Diafoil MRV-V06厚度100μm/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Diafoil MRQ厚度75μm),以厚度变为150μm的方式,将样品4中制备的粘合组合物4赋形为片材状,形成粘合片材5。对粘合片材5不进行光照射,直接制作依据样品4的制成例的评价用层叠体,形成评价用层叠体5。
[样品的评价]
(保持力)
对于制作好的粘合片材1~5,依据JIS-Z-0237进行保持力测定。即,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成的粘合片材1~5,裁切为40mm×50mm,将单面的脱模薄膜剥离,用手推辊将衬里用的PET薄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Diafoil S-100、厚度38μm)进行背部粘贴,然后将其裁切为宽度25mm×长度100mm的条状,从而制成试验片。
接着,将残留的脱模薄膜剥离,以贴附面积变为20mm×20mm的方式用手推辊贴附于SUS板(120mm×50mm×厚度1.2mm)。
之后,使试验片在40℃的气氛下熟化15分钟,然后在试验片上沿垂直方向安装并挂设500gf(4.9N)的重物,静置30分钟,然后,测定30分钟后的、SUS与试验片的贴附位置向下方偏移的长度(mm),即偏移量。此时,对于重物落下了的情况,测定重物的落下时间(分钟)。此时,如果40℃下的试验片的偏移长度为5mm以下则具有充分的保持力,暗示了加工性和保存稳定性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0.5mm”是指,偏移长度小于0.5mm、且基本没有偏移的状态。
将上述试验在80℃的气氛下也同样地进行,测定静置30分钟后的贴附位置的偏移长度或重物的落下时间。此时,对于80℃下的偏移长度为10mm以上或30分钟以内落下的情况,可以说基于加热的再剥离性优异。
(透明性)
将剥离粘合材1~5的一个脱模薄膜而露出的粘合面辊压接于钠钙玻璃(82mm×53mm×0.5mm厚)。接着,将残留的脱模薄膜剥离,将钠钙玻璃(82mm×53mm×0.5mm厚)进行辊粘贴,然后实施高压釜处理(80℃、表压0.2MPa、20分钟),完成贴附,制作层叠体。
对于前述层叠体,使用雾度计(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NDH5000),测定总透光率(依据JIS K7361-1)以及雾度值(依据JIS K7136)。
(粘接力)
将粘合片材1、2、4、5的一个脱模薄膜剥离,粘贴作为衬里薄膜的50μm的PET薄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造的Diafoil T100厚度50μm)。
将上述层叠品裁切为长度150mm、宽度10mm,然后将剥离残留的脱模薄膜而露出的粘合面辊压接于钠钙玻璃。对粘贴品实施高压釜处理(80℃,表压0.2MPa,20分钟),完成贴附,制成固化前的剥离力测定试样。
另外,对于以与上述同样步骤制成的试样,以365nm的累积光量达到2000mJ/cm2的方式从衬里薄膜侧照射紫外线,使粘合片材固化,以23℃、50%RH进行15小时熟化,制成固化后的剥离力测定试样。
(加工适合性)
保持层叠脱模薄膜不变的情况下,使用汤姆逊冲裁机,将100张粘合片材1~5用50mm×80mm的汤姆逊刀切割,观察端部的形状。将可见端部压坏、渗出、脱模薄膜浮起20张以上的情况评价为“×”,将没有20张以上的情况判定为“○”。
[表1]
(考察)
对于样品1、2和5的粘合片材,80℃下的保持力的偏移量大,加热流动性高,因此,后述的再剥离性评价中粘贴构件均在15分钟以内迅速分离,再加工优异。另外,对于样品1~4的粘合片材,40℃下的保持力高,因此为加热前的形状被牢固地保持,加工适合性也优异的结果。进而,样品1、2的粘合片材具有光固化性,因此,通过对粘贴品进行光照射,可以将构件牢固地粘接。
与此相对,样品3和4的粘合片材为利用紫外线实施了1次交联的粘合材,因此,即使进行加热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加热流动性,无法分离粘贴后的构件。
样品5的粘合片材是以不对样品4的粘合组合物实施紫外线交联的状态直接使用的材料。加热流动性高、再剥离容易,但是40℃下保持力也低,常温下粘合片材也发生流动,因此,可见发粘、渗出所导致的裁切不良,加工适合性差。
<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
对于制成的评价用层叠体1~5,以温度80℃保管15分钟,将试样预热。
如图2所示那样,在预热好的层叠体的构件之间从一个长边侧挂设作为线状构件的尼龙线(0.21mmΦ),在线的两端垂直地吊着各1kg的重物。如此,对评价用层叠体的粘合片材施加合计2kg的载荷,线从粘合片材中通过,确认了粘贴构件是否分离。
此时,测量利用线状构件5施加的载荷大小和从利用线状构件5施加载荷起至被截断为止的经过时间,以它们的值作为基准,如下进行评价。
即,将在15分钟以内粘合片材被截断而构件能够分离的情况判定为○,将线通过需要15分钟以上的情况、或线不通过而无法分离的情况判定为×。
如图10的(A)~(C)所示那样,在附着有单侧透明粘合材1A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的单侧透明粘合材1A上重叠并粘接粘合材料12,将粘合材料12沿着和单侧透明粘合材与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粘合界面的面方向为平行方向、即剪切方向拉伸,从而将粘合材料12从如上述那样地分离后的、附着有单侧透明粘合材1A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2(3)剥离,并且将单侧透明粘合材1A剥离。

Claims (11)

1.一种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作为再利用原料,所述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具备介由交联前的状态的透明粘合材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粘贴而成的构成,所述透明粘合材为进行加热时发生软化、通过光照射进行交联的透明粘合材,所述再利用方法具备如下工序:
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至少透明粘合材进行加热,并且沿着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透明粘合材的端缘部挂设线状构件,并且利用该线状构件施加载荷而截断所述透明粘合材,从而制作附着有被截断的单侧透明粘合材的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透明粘合材加热至60~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立起,沿着位于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上侧端缘部的透明粘合材的端缘部挂设线状构件,并且在线状构件的端部附加重物而悬吊该重物,从而利用线状构件施加载荷。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附着有被截断的单侧透明粘合材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透明粘合材上重叠并粘接粘合材料,沿着和单侧透明粘合材与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粘合界面的面方向为平行方向、即剪切方向拉该粘合材料,从而将所述透明粘合材从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剥离。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粘合材满足如下(1)和(2):
(1)对于由交联前的所述透明粘合材形成的厚度150μm的片材,依据JIS-Z-0237进行的保持力测定中,相对于SUS板的温度40℃下的偏移长度小于5mm;
(2)对于由交联前的所述透明粘合材形成的厚度150μm的片材,依据JIS-Z-0237进行的保持力测定中,相对于SUS板的温度80℃下的偏移长度为10mm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粘合材满足如下(3)和(4):
(3)将由交联前的所述透明粘合材形成的厚度150μm的粘合片材与钠钙玻璃重叠,使2kg的辊往复1次进行辊压接后,立即在23℃下,以剥离角180°、剥离速度60mm/分钟从钠钙玻璃剥离所述粘合片材时的180°剥离力为5N/cm以上;
(4)将由交联前的所述透明粘合材形成的厚度150μm的粘合片材与钠钙玻璃重叠,使2kg的辊往复1次进行辊压接后,立即在85℃下,以剥离角180°、剥离速度60mm/分钟从钠钙玻璃剥离所述粘合片材时的180°剥离力小于2N/c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粘合材满足如下(5)和(6):
(5)将由交联前的所述透明粘合材形成的厚度150μm的粘合片材与钠钙玻璃重叠,使2kg的辊往复1次进行辊压接后,以波长365nm的光达到2000mJ/cm2的方式对所述透明粘合剂材照射光,在使所述透明粘合材交联的状态下,在温度23℃下,以剥离角180°、剥离速度60mm/分钟从钠钙玻璃剥离所述粘合片材时的180°剥离力为5N/cm以上;
(6)将由交联前的所述透明粘合材形成的厚度150μm的粘合片材与钠钙玻璃重叠,使2kg的辊往复1次进行辊压接后,以波长365nm的光达到2000mJ/cm2的方式对所述透明粘合剂材照射光,在使所述透明粘合材交联的状态下,在温度85℃下,以剥离角180°、剥离速度60mm/分钟从钠钙玻璃剥离所述粘合片材时的180°剥离力为3N/cm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粘合材是由粘合组合物形成的透明粘合材,所述粘合组合物含有:包含具备大分子单体作为分枝成分的接枝共聚物的丙烯酸类共聚物(A1);交联剂(B);和,光聚合引发剂(C)。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粘合材是由粘合组合物形成的透明粘合材,所述粘合组合物含有:基础聚合物(A2),其含有将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低于0℃的单体a1、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0℃以上且低于80℃的单体a2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80℃以上的单体a3以a1:a2:a3=10~40:90~35:0~25的摩尔比率共聚而得到的、重均分子量50000~400000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或乙烯基共聚物;交联剂(B);和,光聚合引发剂(C)。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包含:选自由触摸面板、图像显示面板、表面保护面板和偏振薄膜组成的组中的任一者、或2种以上的组合。
11.一种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作为评价对象,所述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具备介由交联前的状态的透明粘合材将2个光学装置构成用构件粘贴而成的构成,所述透明粘合材为进行加热时发生软化、通过光照射进行交联的透明粘合材,
将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至少透明粘合材进行加热,并且沿着该光学装置构成用层叠体的透明粘合材的端缘部挂设线状构件,并且利用该线状构件施加载荷而将所述透明粘合材截断为2个,此时,测量利用线状构件施加的载荷的大小和直至被截断为止的经过时间。
CN201580032228.1A 2014-07-01 2015-06-30 光学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和光学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 Active CN1064630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6087 2014-07-01
JP2014136087 2014-07-01
PCT/JP2015/068799 WO2016002763A1 (ja) 2014-07-01 2015-06-30 光学装置構成用部材のリサイクル方法および光学装置構成用積層体のリワーク性評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3077A true CN106463077A (zh) 2017-02-22
CN106463077B CN106463077B (zh) 2019-05-17

Family

ID=55019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2228.1A Active CN106463077B (zh) 2014-07-01 2015-06-30 光学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和光学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0337B2 (zh)
JP (1) JP6241547B2 (zh)
KR (1) KR101859093B1 (zh)
CN (1) CN106463077B (zh)
TW (1) TWI635960B (zh)
WO (1) WO20160027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3357B (zh) * 2019-01-25 2022-01-21 南韓商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表面保護膜及使用彼製造有機發光電子裝置之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55083A (ja) * 2016-02-29 2017-09-07 セメダイン株式会社 取付キット及び剥離方法
KR20180034188A (ko) * 2016-09-27 2018-04-04 엘지엠엠에이 주식회사 광학필름 제조용 도프용액 및 이를 이용한 광학필름
CN110023357A (zh) * 2016-12-02 2019-07-1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光固化性组合物、粘合片、粘合片层叠体、固化物、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层叠体及图像显示装置
JP2019008156A (ja) * 2017-06-26 2019-01-17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の透明保護パネル又は画像表示部材の再生方法
WO2019031466A1 (ja) * 2017-08-09 2019-02-14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接着構造体の解体方法
KR102610160B1 (ko) 2018-05-14 2023-12-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14755257B (zh) * 2022-04-21 2023-08-08 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电子辐照胎体帘布预交联的方法和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3506A (zh) * 2007-07-17 2010-06-16 索尼化学&信息部件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WO2011045862A1 (ja) * 2009-10-16 2011-04-21 ソニーケミカル&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明樹脂充填剤
JP2013003299A (ja) * 2011-06-15 2013-01-07 Takatori Corp 表示パネルの再生装置及び再生方法
WO2014046182A1 (ja) * 2012-09-20 2014-03-27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光硬化型粘着剤組成物及び表示パネ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03964A (ja) 1992-01-24 1993-08-13 Canon Inc 強誘電性液晶素子
JPH1195210A (ja) * 1997-09-16 1999-04-09 Optrex Corp 偏光膜剥離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03288028A (ja) 2001-12-25 2003-10-10 Canon Inc 画像表示装置の分解方法、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支持体の製造方法、画像表示部の製造方法、加工材料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4184677A (ja) * 2002-12-03 2004-07-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表示パネル分離方法と表示パネル分離装置
JP4493273B2 (ja) 2003-01-29 2010-06-3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WO2008065982A1 (fr) 2006-12-01 2008-06-05 Kuraray Co., Ltd. Adhésif sensible à la pression pour films optiques
WO2010137523A1 (ja) 2009-05-26 2010-12-02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再剥離性を有する粘着材
JP4971529B2 (ja) 2010-09-06 2012-07-1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構成用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の積層体を用いてなる画像表示装置
JP5580806B2 (ja) * 2011-11-01 2014-08-27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剥離装置、剥離システム、剥離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JP6220495B2 (ja) * 2012-03-01 2017-10-25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用透明両面粘着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CN104619798B (zh) * 2012-10-05 2016-06-29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具有再剥离性的双面粘合片及其再剥离方法
KR102149419B1 (ko) * 2013-07-19 2020-08-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모듈의 리워킹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모듈의 리워킹 방법
CN103950269B (zh) 2014-04-23 2016-03-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片剥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3506A (zh) * 2007-07-17 2010-06-16 索尼化学&信息部件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WO2011045862A1 (ja) * 2009-10-16 2011-04-21 ソニーケミカル&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明樹脂充填剤
JP2013003299A (ja) * 2011-06-15 2013-01-07 Takatori Corp 表示パネルの再生装置及び再生方法
WO2014046182A1 (ja) * 2012-09-20 2014-03-27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光硬化型粘着剤組成物及び表示パネ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3357B (zh) * 2019-01-25 2022-01-21 南韓商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表面保護膜及使用彼製造有機發光電子裝置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7762A (zh) 2016-03-01
JP6241547B2 (ja) 2017-12-06
TWI635960B (zh) 2018-09-21
US10280337B2 (en) 2019-05-07
JPWO2016002763A1 (ja) 2017-04-27
WO2016002763A1 (ja) 2016-01-07
CN106463077B (zh) 2019-05-17
US20170152404A1 (en) 2017-06-01
KR101859093B1 (ko) 2018-05-17
KR20170010801A (ko) 2017-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3077B (zh) 光学构件的再利用方法和光学层叠体的再加工性评价方法
CN105524567B (zh) 双面带有粘合剂的光学薄膜及其卷曲抑制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TWI781992B (zh) 雙面黏著片材、含圖像顯示裝置構成用構件之積層體、積層體形成套組及雙面黏著片材之用途
TWI625244B (zh) 附雙面黏著劑之光學薄膜、及使用其之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KR101790012B1 (ko) 투명 양면 접착성 시트, 이를 사용한 화상 표시 장치 구성용 적층체, 당해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당해 적층체를 사용하여 이루어지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12724870B (zh) 透明粘合片材
CN105885717A (zh) 带有粘合剂的光学薄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KR20150005563A (ko) 화상 표시 장치용 점착 시트, 화상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07922808B (zh) 粘合剂组合物、粘合片以及具备该粘合片的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2573795B1 (ko) 광경화성 점착 시트, 광경화성 점착 시트 적층체, 광경화성 점착 시트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화상 표시 패널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KR20150138183A (ko) 점착제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화상 표시 장치
JP2014152294A (ja) 画像表示装置構成用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の積層体を用いてなる画像表示装置
JP2019210446A (ja) 光硬化性粘着シート積層体、光硬化性粘着シート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パネル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2019210445A (ja) 光硬化性粘着シート
JP7278967B2 (ja) 光学透明粘着シート
CN107109179B (zh) 用于光学用途的粘合粘结组合物、其多步固化方法和图像显示装置
TWI758360B (zh) 黏著片材及其製造方法
KR20170096708A (ko) 디스플레이패널용 고투명 무기재 점착테이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TWI700676B (zh) 圖像顯示裝置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RAYON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RAY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