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58249A - 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58249A
CN106458249A CN201480080174.1A CN201480080174A CN106458249A CN 106458249 A CN106458249 A CN 106458249A CN 201480080174 A CN201480080174 A CN 201480080174A CN 106458249 A CN106458249 A CN 106458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unit
motor part
unit
engine casing
surfac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01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58249B (zh
Inventor
浅尾淑人
森昭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458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8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58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82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B62D5/04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including housing for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6Controlling the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8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ribs or fins for improving heat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2Manufacturing the terminal arrangement per se; Connecting the terminals to an external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from ingress, e.g. water or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7Heat s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动机部(2)包括将定子(22)以及固定于所述输出轴(21)的转子(23)收纳在内部的电动机罩(25),控制单元(1)包括将对电动机部(2)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1)的构成构件收纳在内部的单元罩(15),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的固定通过使电动机罩(25)中的单元罩(15)一侧的轴向端部(251)与单元罩(15)中的电动机部(2)一侧的轴向端部(152)相抵接并相互接合来进行。

Description

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将电动机部与控制单元并排设置在电动机部的输出轴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并进行一体化后得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了一种将电动机部与控制单元并排设置在电动机部的输出轴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并进行一体化后得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该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在电动机部的输出轴的输出侧的延伸一侧的相反侧、即电动机部的反输出侧配置有控制单元。这种现有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由用于将电动机部与减速机构部相结合的凸缘部、内置了电动机部主体的电动机罩部以及控制单元这至少三个部位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413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如上所述,采用具备凸缘部、电动机罩部以及控制单元这三个部位的结构,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部位数较多,因此元件数增加,而且需要对各部位彼此进行结合,因此组装工序数也会增加。而且,为了进行各部位彼此的结合而实施了螺钉止动,因此需要在各个结合部设置用于螺钉止动的凸缘,因而整个装置的尺寸会变大,在车辆布局时会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需要采用防水结构的情况下,存在必须要对各部位所抵接的每个抵接部实施防水对策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的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现有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相比需要相互结合的部位的数量较少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包括电动机部、以及具有对所述电动机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的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在所述电动机部的输出轴的反输出侧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动机部并排设置并与所述电动机部一体固定而成,
该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部包括将定子以及固定于所述输出轴的转子收纳在内部的电动机罩,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将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收纳在内部的单元罩,
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固定通过使所述电动机罩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与所述单元罩的所述电动机部一侧的轴向端部相抵接并相互接合来进行,
所述电动机罩在与所述输出轴的输出侧相对应一侧的部位具有与其他结构物相连结的安装部。
本发明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优选为,电动机罩与单元罩形成为外径彼此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圆筒形状。
本发明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所述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包括电动机部以及对所述电动机部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在所述电动机部的输出轴的反输出侧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动机部并排设置并与所述电动机部一体固定而成,该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部包括将定子以及固定于所述输出轴的转子收纳在内部的电动机罩,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将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收纳在内部的单元罩,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固定通过使所述电动机罩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与所述单元罩的所述电动机部一侧的轴向端部相抵接并相互接合来进行,该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接合之前进行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电连接。
此外,本发明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所述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包括电动机部以及对所述电动机部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在所述电动机部的输出轴的反输出侧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动机部并排设置并与所述电动机部一体固定而成,所述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部包括将定子以及固定于所述输出轴的转子收纳在内部的电动机罩,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将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收纳在内部的单元罩,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固定通过使所述电动机罩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与所述单元罩的所述电动机部一侧的轴向端部相抵接并相互接合来进行,该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接合的工序中进行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电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电动机部包括将定子以及固定于输出轴的转子收纳在内部的电动机罩,控制单元包括将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收纳在内部的单元罩,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固定通过使所述电动机罩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与所述单元罩的所述电动机部一侧的轴向端部相抵接并相互接合来进行,因此能获得与以往的装置相比需要相互结合的部位的数量更少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此外,若将电动机罩与单元罩的外径设为大致相同,则电动机罩与单元罩的外径成为整个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最大外径,能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以及形状的简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上述结构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的电动机部与控制单元的电连接在对上述电动机部与上述控制单元进行接合之前进行,因此即使是无法在接合电动机罩与单元罩的工序中同时进行电连接的连接结构,也能可靠地进行电动机部与控制单元的电连接,从而制造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上述结构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的电动机部与控制单元的电连接在对电动机部与控制单元进行接合的工序中进行,因此能通过极其简单且较少的工序制造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电路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变形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整体电路图。图1中,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由控制单元1和电动机部2构成。电动机部2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三相无刷电动机构成。另外,电动机部2也可以是有刷电动机或三相以上的多相绕组电动机。
如下文所述,配置在电动机部2的输出轴附近的旋转传感器5产生与电动机部2的转子的旋转角度相对应的输出。控制单元1包括主要由搭载CPU10的控制基板4以及向电动机部2的电枢绕组24提供电流的所谓的逆变器电路3构成的控制装置。此外,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输入有来自搭载在车辆中的电池6的输出、来自点火开关7的输出以及来自车速传感器、对驾驶员施加在方向盘上的转向转矩进行检测的转矩传感器等构成的各种传感器8的输出。
设置在控制单元1中的控制基板4包括:CPU10,该CPU10基于从各种传感器8的输出得到的信息来运算用于对提供给电动机部2的电力进行控制的控制量;初级的驱动电路11,该初级的驱动电路11基于来自CPU10的输出对逆变器电路3进行驱动;监视电路12,该监视电路12对逆变器电路3内的各部分的电压或电流进行检测;以及旋转角检测电路13,该旋转角检测电路13基于来自旋转传感器5的输出对电动机部2的转子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
并且,控制单元1包括:噪声去除用的电容器C,该电容器C连接在电池6的正极侧端子与负极侧端子之间;噪声去除用的线圈L,该线圈L的一端与电池6的正极侧端子相连;以及电源用开关元件14,该电源用开关元件14连接在电池6的正极侧端子与逆变器电路3之间,具备对连接到逆变器电路3的电源线进行开闭的继电器功能。电源用开关元件14由两个开关元件的串联连接体构成,这两个开关元件例如分别由FET(场效应晶体管)以及与该FET并联连接的寄生二极管构成。
构成上述电源用开关元件14的两个开关元件中,一个开关元件的寄生二极管相对于向逆变器电路3供电的电流提供方向正向连接,另一个开关元件的寄生二极管相对于上述电流提供方向逆向连接。因此,在逆变器电路3或电动机部2产生了故障等情况下,能通过关闭电源用开关元件14来强制切断对逆变器电路3的供电。此外,上述两个开关元件的寄生二极管也起到所谓的电池反接时的保护作用,即,即使在电池6的正极侧端子与负极侧端子反向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将连接到逆变器电路3的电源线切断,从而切断流向逆变器电路3的电流。
逆变器电路3由三相桥式电路构成,如图1所示,在U相、V相以及W相的每一相上具备上臂和下臂。U相的上臂连接有由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功率开关元件31U,U相的下臂连接有由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功率开关元件32U。V相的上臂连接有由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功率开关元件31V,V相的下臂连接有由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功率开关元件32V。同样,W相的上臂连接有由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功率开关元件31W,W相的下臂连接有由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功率开关元件32W。
U相的上臂和下臂的功率开关元件31U、32U作为后述的一个U相的功率模块3a被模塑到同一绝缘树脂内。V相的上臂和下臂的功率开关元件31V、32V作为后述的一个V相的功率模块3b被模塑到同一绝缘树脂内。W相的上臂和下臂的功率开关元件31W、32W作为后述的一个W相的功率模块(未图示)被模塑到同一绝缘树脂内。因此,包括与各相相对应的三个功率模块。另外,六个功率开关元件31U、32U、31V、32V、31W、32W也可以分别构成为单独的六个功率模块。
U相的上臂和下臂的连接部经由具有继电器功能的继电器用开关元件34U连接到电动机部2的U相的电枢绕组24。V相的上臂和下臂的连接部经由具有继电器功能的继电器用开关元件34V连接到电动机部2的V相的电枢绕组24。同样,W相的上臂和下臂的连接部经由具有继电器功能的继电器用开关元件34W连接到电动机部2的W相的电枢绕组24。
基于来自CPU10的指令对逆变器电路3的各相的功率开关元件31U、32U、31V、32V、31W、32W进行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宽调制)驱动。因此,由于逆变器电路3中会产生噪声,因此出于抑制噪声的目的,在各相的上臂和下臂的串联连接体并联连接有噪声抑制用的电容器30U、30V以及30W。此外,在各相的下臂的功率开关元件32U、32V以及32W与车辆的接地电平的部位之间分别连接有分流电阻33U、33V以及33W。
采用上述电路结构的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动作如下所示。首先,由驾驶员施加在方向盘上的转向转矩被转矩传感器检测出,并与来自其他各种传感器8的输出一起输入到CPU10。CPU10基于来自各种传感器8的输入信息运算提供给电动机部2的电枢绕组24的电流。驱动电路11基于CPU10的运算结果对逆变器电路3的各功率开关元件31U、32U、31V、32V、31W、32W进行驱动,并向电动机部2的电枢绕组24提供电流。
此外,提供给电枢绕组24的电流的值由监视电路12进行检测,根据CPU10运算出的目标值与来自监视电路12的实际电流值的偏差对逆变器电路3的电流进行反馈控制。此外,驱动电路11在逆变器电路3或电动机部2产生了故障等情况下,通过关闭电源用开关元件14来强制切断对逆变器电路3的供电。并且,CPU10经由旋转传感器5和旋转角检测电路13计算电动机部2的转子的旋转位置、以及/或者转速,并将该结果用于电动机部2的控制。电动机部2的输出轴上产生的输出转矩作为对驾驶员的辅助转矩从输出轴的输出侧经由减速机构施加到车辆的转向系统。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2中,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由电动机部2以及控制单元1构成。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并排设置在电动机部2的输出轴21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并连结成一体。
电动机部2构成为:在形成为圆筒状的金属制的电动机罩25的内部内置具备电枢绕组24的定子22、具备用于构成多对励磁极的永磁体的转子23、以及框架29等。电动机罩25包括:轴向的一端部251开口的圆筒部25e;将圆筒部25e的轴向的另一端部252封闭的壁部25f;从该壁部25f沿圆筒部25e的径向向外侧延伸的作为安装部的凸缘部25a;以及沿着轴向向壁部25f的外表面突出设置的环状的减速机连接部25b。定子22的轴向的一端部与形成于电动机罩25的内周面的台阶部25c相抵接,由此来完成轴向的定位。
凸缘部25a是为了利用螺栓等将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安装到车辆的结构物(未图示)而设置的。设置于电动机罩25的壁部25f的减速机连接部25b用于使减速机(未图示)与电动机部2一体连结,该减速机对电动机部2的输出轴21的转速进行减速并输出。若考虑散热性以及用于将内部和外部形成为规定形状的加工性,则电动机罩25例如可以由铝制成。
电动机罩25的壁部25f上设有对第一轴承26b进行保持的第一轴承保持部26d,该第一轴承26b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对输出轴21的输出侧进行支承。此外,壁部25f的中央部形成有供电动机部2的输出轴21贯通的输出轴用壁部贯通孔25g。另外,从电动机罩25的外周面突出的凸缘部25a配置在电动机罩25的轴向的另一端部252一侧,但也可以设置在电动机罩25的轴向的中央部或者电动机罩25的轴向的一端部251附近。
电枢绕组24由三相绕组构成,其U相绕组、V相绕组以及W相绕组经由环状的连接环27进行Y接线或Δ接线等规定的连接。连接环27配置在电动机罩25的一端部251的内周面上电枢绕组24的轴向端部附近。从电枢绕组24的U相绕组、V相绕组、W相绕组分别导出的三根绕组端部28(图2中仅示出两根)从连接环27进一步沿电动机部2的轴向向控制单元1一侧延伸。
圆板状的框架29在其外周面内接于电动机罩25的轴向的一端部251的内周面的状态下被固定。框架29由金属制成,中央部设置有对第二轴承26a进行保持的第二轴承保持部26c,该第二轴承26a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对输出轴21的反输出侧进行保持。此外,框架29的中央部形成有供电动机部2的输出轴21贯通的输出轴用框架贯通孔29c,并且设置有供电枢绕组24的三根绕组端部28贯通的三个绕组端部用框架贯通孔29d。
框架29具备彼此形成表背面关系的一个表面部和另一个表面部,这些表面部配置成与电动机罩25的轴线垂直。此外,框架29的一个表面部的周边部向电动机罩25的轴心的延伸方向突出,其轴向的端面配置成与电动机罩25的一端部251的轴向端面呈同一平面。
框架29具有作为将电动机部2与后述的控制单元1隔开的分隔壁的功能、对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电动机部2的输出轴21的第二轴承26a进行保持的轴承保持功能、供电枢绕组24的绕组端部28贯通并对其进行保持的绕组端部保持功能等多个功能。并且,还具有作为用于对控制单元1的发热进行散热的散热器的功能。如上述那样,框架29具有多个功能,因此能削减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的部件数。
接着,对控制单元1进行说明。控制单元1采用在单元罩15的内部收纳上述图1所示的控制单元1的电子元器件等构成构件的结构。单元罩15由绝缘性树脂形成,形成为轴向的一端部151被封闭、轴向的另一端部152开放的筒状。单元罩15的另一端部152与电动机罩25的开放的一端部251相接合。即,控制单元1在输出轴21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上与电动机部2并排设置,并与电动机部2结合成一体。单元罩15的外径形成为与电动机罩25的外径相同或大致相同。
单元罩15的内部收纳有构成部件等的控制单元1经由配置在单元罩15的轴向的一端部151上的连接器16a、16b输入有来自搭载于图1所示车辆的电池6的输出、来自点火开关7的输出、以及来自车速传感器、对由驾驶员施加于方向盘的转向转矩进行检测的转矩传感器等构成的各种传感器8的输出。
收纳在单元罩15内部的控制基板4包括:CPU10,该CPU10基于从各种传感器8的输出得到的信息来运算用于对提供给电动机部2的功率进行控制的控制量;初级的驱动电路11,该初级的驱动电路11基于来自CPU10的输出对逆变器电路3进行驱动;监视电路12,该监视电路12对逆变器电路3内的各部分的电压或电流进行检测(图2中未图示);以及旋转角检测电路13,该旋转角检测电路13基于来自旋转传感器5的输出对电动机部2的转子23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
在单元罩15的内部,从连接器16a、16b导出的母线(未图示)向控制基板4以及逆变器电路(未图示)延伸。控制基板4具备彼此形成表背面关系的一个表面部和另一个表面部,这些表面部配置成与单元罩15的轴心垂直。并且,该控制基板4配置在最接近单元罩15的轴向的一端部151的位置,控制基板4的一个表面部配置成与单元罩15的一端部151的内表面相对。CPU10和驱动电路11安装在控制基板4的一个表面部。
中间构件36经由支柱构件361与控制基板4隔开规定间隔相对配置。该中间构件36具备彼此形成表背面关系的一个表面部和另一个表面部,这些表面部配置成与单元罩15的轴心垂直。中间构件36可以由绝缘树脂制成,但例如如果用铝形成,则具有散热器的功能。
控制基板4与中间构件36之间的空间部配置有安装于控制基板4的另一表面部的三个噪声抑制用的电容器30U、30V以及30W(图2中未示出30W)、以及对这些电容器30U、30V以及30W进行保持的电容器保持构件37。电容器保持构件37具备对控制基板4进行支撑的上述支柱构件361。
构成逆变器电路3的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及W相的功率模块(未图示)各自的一个表面部与中间构件36的另一表面部接触,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及W相的功率模块的另一表面部与框架29的一个表面部接触。即,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被起到散热器作用的框架29与具有作为散热器的功能的中间构件36夹持,从而提高了其散热性。
电枢绕组24的绕组端部28通过焊接在功率模块附近与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各自的作为端子的脚部3a1、3b1相连。此外,来自驱动电路11的输出信号线在输出轴21的附近从控制基板4贯穿中间构件36而延伸,并与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各自的作为连接端子的脚部3a1、3b1(W相功率模块及其脚部未示出)相连。此外,从驱动电路11到监视电路12的输入信号线在输出轴21的附近从由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构成的逆变器电路贯穿中间构件36来延伸,并与控制基板4的驱动电路11相连。
输出轴21的反输出侧的轴向端部安装有旋转传感器5的转子5a。旋转传感器5的转子5a安装有永磁体。安装在控制基板4的另一表面部的旋转角检测电路13构成为与旋转传感器5的转子5a相对配置,产生与该转子5a的旋转角度相对应的信号并传输到CPU10。
如上所述,控制单元1由单元罩15以及收纳在该单元罩15内部的构件构成,电动机部2由电动机罩25以及收纳在该电动机罩25内部的上述构件构成。电动机罩25的轴向的一端部251的端面与框架29的一个表面部的周边部上的轴向端面对齐,以成为同一平面。控制单元1与电动机部2的接合通过使单元罩15的轴向的另一端部的端面与上述对齐为同一平面的电动机罩25的端面以及框架的端面相抵接,并使用例如粘接剂对两者进行粘接来进行。利用具有防水性的粘接剂对电动机罩25和单元罩15进行粘接,从而确保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的防水性。
另外,框架29也能在图2中点划线29b所示的位置上在轴向上一分为二。由此,能分别独立地分割电动机部2和控制单元1。因此,能在独立地组装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后,对两者进行合体。然而,具有作为散热器的功能的中间构件36的中央部的孔的内径必须比旋转传感器5的转子5a的外径大。
接下来对组装工序进行说明。首先,电动机部2的组装工序中,从减速机连接部25b一侧将第一轴承26b安装并固定于电动机罩25的第一轴承保持部26d。接着将电枢绕组24卷绕于定子22,并利用环状的连接环27进行电枢绕组24的接线处理,并将绕组端部28在轴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状态的定子22压入到电动机罩25内部。此时,将定子22插入到电动机罩25,直到其轴向的一端部与形成于电动机罩25的内周面的台阶部25c相抵接。
接着,在框架29的第二轴承保持部26c上安装并固定第二轴承26a,对固定有安装了磁化后的磁体的转子23的输出轴21进行保持并将其插入控制单元1一侧,将第一轴承26b与第二轴承26a的轴心对齐,使其在同一轴线上,然后将转子23插入到定子22的内周部。接着,使框架29的外周面与电动机罩25的内周面内接并压入。另外,图2中以输出轴21的输出侧的轴向的最前端安装有附件21a的状态来示出,但该附件21a在上述组装工序前并未安装,因此能将输出轴21插入第一轴承26b。
另一方面,控制单元1的组装工序中,在上述电动机部2的组装后,使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与框架29的一个表面部相接触并安装,并使中间构件36的另一表面部与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相接触来层叠。起到散热器作用的中间构件36通过脚部29a定位并固定于框架29。在该阶段,例如通过焊接来连接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的脚部3a1、3b1与绕组端部28。并且,将电容器30U、30V、30W(图2中未示出,下文同样)与电容器保持构件37一同层叠在中间构件36上。该状态下,在输出轴21的反输出侧的轴向端部安装旋转传感器5的转子5a。
接着,将搭载有CPU10、驱动电路11、旋转角检测电路13等电子元器件的状态的控制基板4层叠于电容器30U、30V、30W以及电容器保持构件37,对控制基板4和电容器30U、30V、30W的各端子进行焊接,并将控制基板4本身固定于电容器保持构件37的柱部。最后,以从上述等构件上方进行覆盖的方式安装单元罩15。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对于单元罩15的连接器16a、16b与控制基板4的连接,使从控制基板4延伸出的端子延伸到连接器附近并进行连接,并用盖子覆盖该连接部,从而完成所期望的电连接。如上述那样依次将各部位层叠到电动机部2并进行组装,从而使得组装顺序变得简单。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变形例的纵向剖视图,并同时示出了不同的变形例。图3中,图3右侧所示的电动机罩25与单元罩15的接合部17a采用单元罩15的轴向的另一端部152的内周面向电动机罩25一侧延伸得到的薄壁部1521与电动机罩25的轴向的一端部251的外周面向电动机罩15一侧延伸得到的薄壁部2511嵌合并抵接的结构。该接合部17a的结构为第一变形例。
接着,图3的左侧所示的电动机罩25与单元罩15的接合部17b中,单元罩15的轴向的另一端部152的内周面向电动机罩25一侧延伸得到的薄壁部1521与上述第一变形例的情况同样,但在电动机罩25与框架29的边界面上设置凹槽2500,并将单元罩15的薄壁部1521夹入该凹槽2500。该接合部17b的结构为第二变形例。根据该第二变形例,能增大单元罩15与电动机罩25以及框架29的抵接面积,能提高两者的粘接性以及防水性。
接着,图3中,由树脂形成的单元罩15在其轴向的另一端部152的外周面上隔着规定间隔具备向电动机罩25一侧延伸的多个卡合突起17c。这些卡合突起17c在内表面部上具备凹部。另一方面,电动机罩25在其轴向的一端部251的外周面上隔着规定间隔具备多个卡合突起25d。单元罩15的多个卡合突起17c与电动机罩25的多个卡合突起25d分别设置在相对应的位置,在将单元罩15与电动机罩25接合时,利用树脂制的单元罩15的弹力特性使卡合突起25d卡合到卡合突起17c的内表面部的凹部。这些卡合突起17c、25d构成的卡合结构为第三变形例。根据该第三变形例,能更牢固地固定单元罩15与电动机罩25。此外,由于是金属性的电动机罩25与树脂制的单元罩15的接合,因此能抑制金属部的离子化。
接着,上述图2所示的连接器16a采用所谓的纵向放置的配置,从而在单元罩15的轴向上延伸,外部的导体构成为从与单元罩15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即横向连接到连接器16a,但图3所示的连接器16a采用所谓的横向放置的配置,从而在与单元罩15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外部的导体构成为从单元罩15的轴向、即纵向连接到连接器16a。该连接器16a的横向放置配置的结构为第四变形例。
此外,图3中,将图2所示的电动机罩25的凸缘部25a舍弃,在较电动机罩25的外周面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设置内螺纹孔25k,从而得到能利用外纹螺栓从减速机侧安装到车辆的结构物的结构。该安装结构为第五变形例。另外,当然也可以将上述各变形例适当组合。
在以上所述的图2和图3所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电动机部2的绕组端部28与控制单元1内的功率模块3a、3b的脚部3a1、3b1直接以冶金方式连接。冶金连接有TIG焊接(TIG welding)、电阻焊(resistance welding)、激光焊(laserwelding)等。另外,也可以是焊接(soldering)那样的钎焊。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在使凸缘部25a、与减速机的减速机连接部25b、第一轴承保持部26d与电动机罩25一体化后,将作为隔开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的分隔壁的框架29插入电动机罩25内部,从而能将控制单元1与电动机部2一分为二,由此能起到削减元件数量、简化组装性、削减防水部位的效果。
此外,通过将连接器16a、16b配置在单元罩15的反电动机部侧的端面,从而在外径方向上不会有连接器突出,能与电动机部2的外形相匹配地成为圆筒形状,从而车辆搭载时的布局变得容易。而且,通过使框架29内接于电动机罩25,使得框架29与电动机罩25的抵接部不会构成在外周部,能将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一分为二。
此外,由于使电动机罩25的轴向端部与框架29的轴向端部与单元罩15的轴向端部一起相抵接,因此能采用简单的结构。而且,电动机罩25与框架29采用金属间的接合,因而能更牢固地一体固定,它们与单元罩15的抵接部通过利用粘接剂的粘接进行接合,从而能获得较高的刚性和耐腐蚀性。
此外,在图3所示的变形例中,将连接器16a横向放置,因此,虽然没有图示,但能使外部的导体从单元罩15的轴向连接到连接器16a、16b。另外,连接器16a、16b当然也能根据车辆的搭载方向以及车辆侧线束的配置而进行各种配置变更。而且,如图3所示,将电动机罩25的凸缘部25a舍弃,在较电动机罩25的外周面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设置内螺纹孔25k,因此能利用外纹螺栓从减速机侧安装到车辆的结构物。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进行说明。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了相同标号。图4中,关于电动机部2,定子22、转子23、电枢绕组24、电动机罩25的圆筒部25e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
在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凸缘部25a一体形成于电动机罩25,但实施方式2中,不使用该凸缘部,而将独立于电动机罩25的其他构件的安装部25h与电动机罩25的轴向的另一端部252的外周面嵌合并固定。由此,根据车辆的形式等仅变更安装部25h即可,因此具有能获得可搭载于各种车辆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效果。
与电动机罩25的轴向的一端部251内接而固定的框架291具有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的分隔壁的功能,且具有对第二轴承26a进行保持的第二轴承保持部26c,这两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但本实施方式不具备实施方式1那样的作为散热器的功能。因此,与实施方式1的框架29相比,能使实施方式2的框架291的轴向厚度进行得更小。
此外,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在输出轴21的控制单元侧的轴向端面安装有旋转传感器5的转子5a,但输出轴21的反输出侧的长度形成得比实施方式1要短。
另一方面,关于控制单元1,连接器16a、16b、作为散热器的中间构件36、三个功率模块(图4中仅示出两个功率模块3a、3b)的形状和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然而,在实施方式2中,除了作为第一散热器的中间构件36以外,还设置了实施方式1中未设置的第二散热器38。第二散热器38具备彼此形成表背面关系的一个表面部和另一表面部,且内设在单元罩15的内周侧并被固定,以使得这些表面部与单元罩15的轴心延伸的方向垂直。
第二散热器38的一个表面部与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未图示)的另一表面部密接。即,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由作为第一散热器的中间构件36与第二散热器38夹持,与实施方式1相比,功率模块的散热性得以增大。
第二散热器38的另一表面部与电动机部2的框架291的一个表面部之间设置有空间部,该空间部内配置有安装于输出轴21的旋转传感器5的转子5a以及设置在其相对位置的旋转角检测电路13。旋转角检测电路13安装在与第二散热器38的另一表面部接触并被固定的第二控制基板39上。并且,噪声抑制用的电容器30U、30V、30W(未图示)以及电容器保持构件37a也配置在该空间部,噪声抑制用的电容器30U、30V、30W安装在第二控制基板39上。上述空间部中还配置有电动机部2的绕组端部28与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的脚部的连接部。
在第二控制基板39进行布线的例如电源系统(+、-)以及旋转角检测电路13的输出线等贯穿第二散热器38以及作为第一散热器的中间构件36并延伸至第一控制基板4。第一控制基板4中,在其一个表面部上安装有CPU10以及驱动电路11。第一控制基板4经由支柱构件361隔开规定间隔支撑于作为第一散热器的中间构件36。
电动机部2的绕组端部28贯穿框架291而延伸至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的脚部,但在控制单元1的元器件组装层面上,将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的脚部与绕组端部28直接连接较为困难。因此,实施方式2中,设置了金属制的端子部37b。该端子部37b的连接用的端子内置在绝缘树脂制的单元罩15内。从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导出的作为连接导体的脚部3a1、3b1(W相的功率模块的脚部未图示)贯穿第二散热器38并被插入到端子部37b,电枢绕组24的绕组端部28贯穿框架291而被插入到端子部37b。端子部37b将功率模块的脚部与电枢绕组24的绕组端部28电气连接并机械连接。即,是利用金属制的端子部37b进行的连接器连接。另外,也可以采用所谓的压配合连接,即,利用开有孔的金属片构成端子部37b,将绕组端部28插入该端子部37b并进行冲压,从而将功率模块的脚部3a1、3b1与电枢绕组24的绕组端部28电气连接并机械连接。
如上所述,通过以使电枢绕组24的绕组端部28、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的脚部3a1、3b1插入端子部37b的方式将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合体,从而完成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电气组装。另外,端子部37b通过与电容器保持构件37a一体化来获得这些部位的独立性,从而削减了部件数量。
单元罩15的外径形成为与电动机罩25的外径相同或大致相同。对于电动机罩25与单元罩15的接合,能通过将电动机部2和控制单元1的部件类分别内置到电动机罩25和单元罩15来使用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进行接合。因此,能对应于内置到电动机罩25和单元罩15中的部件类的内置方式,来选择上述实施方式1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和实施方式2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某一种。
另外,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将电容器30U、30V、30W(30W未图示)配置到控制单元1的电动机部2一侧的空间,有效地利用了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的抵接部的空间,但也可以如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2以及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图3那样配置在中间构件36与第一控制基板4之间。该情况下,端子部37b与电容器保持构件37a分离,并被配置在控制单元1的电动机部2一侧的空间。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电动机部2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框架291、第二轴承26a、转子23等内置在电动机罩25中。该状态下,在输出轴21的端部安装旋转传感器5的转子5a。
控制单元1中,首先在第二控制基板39上安装旋转角检测电路13、电容器30U、30V、30W以及电容器保持构件37a、端子部37b。接着,在第二散热器38上安装上述部件类,在控制单元1的反电动机部一侧,注意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的脚部3a1、3b1的方向来安装U相的功率模块3a、V相的功率模块3b以及W相的功率模块,利用作为第一散热器的中间构件36来夹住功率模块3a、3b。该状态下,注意从各部分延伸出的端子并层叠第一控制基板4,并对第一控制基板4和各端子进行焊接。并且,利用单元罩15覆盖控制单元1的各部件类,同时将第二散热器38压入到单元罩15的规定的轴向位置。接着将连接器16a、16b与控制单元1电连接。
最后将分别完成的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组合,以使绕组端部28与端子部37b合体。即,将电动机部2和控制单元1分别独立地组装后,使两者合体。由此,能分别独立地进行检查,能进行各自特有的检查工序,能减少一体化后的不良。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控制单元一侧配置成:将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全部插入到单元罩内,利用第二散热器遮蔽控制单元,另一方面,电动机部一侧配置成:将控制单元侧的第二轴承保持部内设在电动机罩内并进行遮蔽,通过使电动机罩与单元罩的抵接面对准,从而能形成电动机部与控制单元一分为二的结构。由此具有能削减部件数量并削减组装工序的优点。
实施方式3.
如上所述,在图2和图3所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电动机部2的绕组端部28与控制单元1内的功率模块3a、3b的脚部3a1、3b1直接进行TIG焊接、电阻焊、激光焊等冶金连接,或进行焊接那样的钎焊连接。此外,在图4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如上述那样,采用利用金属制的端子部37b进行的连接器连接,或者采用所谓的压配合连接,即,利用开有孔的金属片构成端子部37b,将绕组端部28插入该端子部37b并进行冲压,从而将功率模块的脚部3a1、3b1与电枢绕组24的绕组端部28电气连接以及机械连接。相比于此,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利用其他构件对绕组端部与功率半导体的脚部进行机械及电气连接。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图5中,同时示出绕组端部与功率模块的脚部的连接结构的两个不同的具体例。即,图5中,图中左侧的绕组端部28与功率模块3a的脚部3a1的连接结构为第一具体例,绕组端部28与U相的功率模块3a的脚部3a1在中间构件36的周边部向图中上方延伸,绕组端部28与功率模块3a的脚部3a1通过金属制的夹具41捆扎成一体,从而使两者电气并机械连接。夹具41固定在中间构件36上。对V相的功率模块3b的脚部3b1及W相的功率模块的脚部(未图示)与绕组端部28也同样地进行电气以及机械连接。
另一方面,图5的图中右侧的绕组端部28与V相的功率模块3b的脚部3b1的连接结构为第二具体例,使绕组端部28与功率模块3b的脚部3b1沿着中间构件36的表面部弯曲并重合,利用金属制的螺栓42将它们与中间构件36一起进行紧固。对U相的功率模块3a的脚部3a1及W相的功率模块的脚部(未图示)与绕组端部28也同样地进行电气以及机械连接。
这里,若中间构件36由导电性构件形成,则在绕组端部28、功率模块的脚部3a1、3b1、夹具41以及螺栓42之间设置间隙或实施绝缘处理,使得它们不会与中间构件36相接。此外,电枢绕组24若使用矩形线、或比较粗的所谓的牢固线圈线,则无需使用图2、图3以及图4所示的环状的连接环27,能使绕组导体直接延伸出。另外,为了扩大绕组端部28的前端部与夹具41或者螺栓42的接触面积,优选将绕组端部28的前端部加压变形成宽度较宽的形状。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工序中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的电连接方法。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的组装工序中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的电连接方法能分为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两种方法。
第一方法是在对电动机部2和控制单元1进行机械接合的工序中同时进行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的电气连接的方法。第二方法是在对电动机部2和控制单元1进行机械接合之前预先完成电动机部2与控制单元1的电气连接的方法。第一方法是在实施方式2的图4所示结构的情况下实施的方法。第二方法是在以实施方式1的图2、图3及实施方式3的图5为代表的结构的情况下实施的方法。
在实施方式3的图5的上述第一具体例(图5的左侧的连接结构)中,与实施方式1的图2同样,在完成电动机部2的组装后,将功率模块3a、3b安装到框架29的图中的上表面部即第一表面部,利用夹具41夹住延伸出的绕组端部28和功率模块的脚部3a1、3b1使它们接合成一体。
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3的图5的上述第二具体例(图5的右侧的连接结构)中,使绕组端部28插通框架29的贯通孔后,使其弯曲。对于功率模块3a、3b的脚部3a1、3b1,也在安装到框架29之前使它们弯曲,之后在将功率模块3a、3b配置到框架29的同时使其与绕组端部28的弯曲部重叠。之后在其上方配置中间构件36,然后利用螺栓42将脚部3a1、3b1与绕组端部28的弯曲部彼此紧固到中间构件36。由此完成的控制单元1不搭载于电动机部2,而是在输出轴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上与电动机部2并排配置,即层叠,然后将电动机罩25与单元罩15接合。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至3所涉及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由于将电动机部与控制单元的电连接部配置在两者的罩部内侧,因此能使电动机部与控制单元的外径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圆筒形状。并且,由于不是通过外部安装构件、即外装来对电动机部与控制单元进行电连接的结构,因此无需在电动机罩以及单元罩上设置用于通过外装进行电连接的窗,具有结构简单且防水性好的效果。而且,也无需为了使电动机罩与单元罩接合而在电动机罩与单元罩的外侧设置用于螺栓紧固的凸缘等,电动机罩与单元罩的外径成为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整体的最大外径,能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以及形状的简化。
此外,本发明在其发明范围内能够自由组合各实施方式,或对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和省略。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各实施方式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是至少对下述发明的任一种进行具体化后得到的。
(1)一种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包括电动机部以及对所述电动机部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在所述电动机部的输出轴的反输出侧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动机部并排设置并与所述电动机部一体固定而成,
该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部包括将定子以及固定于所述输出轴的转子收纳在内部的电动机罩,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将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收纳在内部的单元罩,
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固定通过使所述电动机罩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与所述单元罩的所述电动机部一侧的轴向端部相抵接并相互接合来进行,
所述电动机罩在与所述输出轴的输出侧相对应一侧的部位具有与其他结构物连结的安装部。
(2)如上述(1)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罩与所述单元罩形成为外径彼此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圆筒形状。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罩包括安装在反电动机部侧的轴向端部的外侧的连接器,
收纳在所述单元罩内部的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至少包括向所述电动机部提供电力的逆变器电路、以及搭载有运算装置的控制基板,该运算装置对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控制量进行运算,
所述运算装置至少基于经由所述连接器从外部输入的控制信息来运算所述控制量。
(4)如上述(3)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在所述电动机罩内部的框架,
所述电动机罩的与所述输出轴的输出侧相对应的轴向端部被壁部封闭,所述电动机罩的与所述输出轴的所述反输出侧相对应的轴向端部被所述框架封闭,
所述壁部与所述框架分别具备供所述输出轴贯穿的贯通孔。
(5)如上述(4)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彼此形成表背面关系的一个表面部和另一表面部,所述框架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罩的内部,使得所述一个表面部和所述另一表面部与所述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一部分与所述框架的一个表面部相接触,
所述框架具有作为散热器的功能,对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所述一部分中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6)如上述(5)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在所述单元罩内部的中间构件,
所述中间构件包括彼此形成表背面关系的一个表面部和另一表面部,所述中间构件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罩的内部,使得所述一个表面部和所述另一表面部与所述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中间构件的另一表面部相接触,所述中间构件具有作为散热器的功能,对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所述一部分中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所述一部分中产生的热经由所述框架和所述中间构件进行散热。
(7)如上述(4)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在所述单元罩内部的散热器;以及
收纳在所述单元罩内部的中间构件,
所述散热器包括彼此形成表背面关系的一个表面部和另一表面部,所述散热器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罩的内部,使得所述一个表面部和所述另一表面部与所述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中间构件包括彼此形成表背面关系的一个表面部和另一表面部,所述中间构件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罩的内部,使得所述一个表面部和所述另一表面部与所述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一部分与所述散热器的一个表面部以及所述中间构件的另一表面部相接触,
所述中间构件具有作为散热器的功能,对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所述一部分中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所述一部分中产生的热经由所述散热器和所述中间构件进行散热。
(8)如上述(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为利用粘接剂进行粘接的接合。
(9)如上述(1)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罩由金属形成,
所述单元罩由树脂形成。
(10)如上述(4)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罩中的所述电动机部一侧的轴向端部与所述电动机罩中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以及所述框架中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相抵接,并与这些端部相接合。
(11)如上述(10)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罩由金属形成,
所述框架由金属构成,
所述单元罩由树脂形成,
所述电动机罩与所述框架通过金属彼此的接合来相互固定,
所述单元罩中的所述电动机部一侧的轴向端部与所述电动机罩中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以及所述框架中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相抵接,并通过粘接剂与这些端部粘接来进行接合。
(12)如上述(1)至(11)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电连接部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罩与所述单元罩的接合部的附近且位于所述电动机罩和所述单元罩的内侧。
(13)如上述(1)至(12)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冶金接合、机械接合、钎焊接合中的至少某一种来进行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电连接。
(14)一种上述(1)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接合之前进行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电连接。
(15)一种上述(1)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接合的工序中进行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电连接。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能利用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进而用于使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汽车工业的领域。
标号说明
100 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1 控制单元
2 电动机部
3 逆变器电路
3a、3b 功率模块
3a1、3b1 功率模块的脚部
4 控制基板
5 旋转传感器
5a 旋转传感器的转子
6 电池
7 点火开关
8 各种传感器
10 CPU
11 驱动电路
12 监视电路
13 旋转角检测电路
C 噪声去除用的电容器
L 噪声去除用的线圈
14 电源用开关元件
15 单元罩
1521 单元罩的薄壁部
16a、16b 连接器
17c 单元罩的卡合突起
21 输出轴
21a 附件
22 定子
23 转子
25 电动机罩
2511 电动机罩的薄壁部
2500 凹槽
25a 凸缘部
25b 减速机连接部
25c 台阶部
25d 电动机罩的卡合突起
25e 圆筒部
25f 壁部
25g 输出轴用壁部贯通孔
25h 安装部
25k 内螺纹孔
26a 第二轴承
26b 第一轴承
26c 第二轴承保持部
26d 第一轴承保持部
27 连接环
28 绕组端部
29、291 框架
29a 脚部
29c 输出轴用框架贯通孔
29d 绕组端部用框架贯通孔
30U、30V、30W 噪声抑制用的电容器
31U、32U、31V、32V、31W、32W 功率开关元件
34U、34V、34W 继电器用开关元件
33U、33V、33W 分流电阻
36 中间构件
361 支柱构件
37、37a 电容器保持构件
37b 端子部
38 第二散热器
39 第二控制基板
41 夹具
42 螺栓

Claims (15)

1.一种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包括电动机部以及对所述电动机部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在所述电动机部的输出轴的反输出侧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动机部并排设置并与所述电动机部一体固定而成,
该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部包括将定子以及固定于所述输出轴的转子收纳在内部的电动机罩,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将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收纳在内部的单元罩,
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固定通过使所述电动机罩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与所述单元罩的所述电动机部一侧的轴向端部相抵接并相互接合来进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罩与所述单元罩形成为外径彼此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圆筒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罩包括安装在反电动机部侧的轴向端部的外侧的连接器,
收纳在所述单元罩内部的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至少包括向所述电动机部提供电力的逆变器电路、以及搭载有运算装置的控制基板,其中,所述运算装置对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控制量进行运算,
所述运算装置至少基于经由所述连接器从外部输入的控制信息来运算所述控制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在所述电动机罩内部的框架,
所述电动机罩的与所述输出轴的输出侧相对应的轴向端部被壁部封闭,所述电动机罩的与所述输出轴的所述反输出侧相对应的轴向端部被所述框架封闭,
所述壁部与所述框架分别具备供所述输出轴贯穿的贯通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彼此形成表背面关系的一个表面部和另一表面部,所述框架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罩的内部,使得所述一个表面部和所述另一表面部与所述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一部分与所述框架的一个表面部相接触,
所述框架具有作为散热器的功能,对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所述一部分中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在所述单元罩内部的中间构件,
所述中间构件包括彼此形成表背面关系的一个表面部和另一表面部,所述中间构件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罩的内部,使得所述一个表面部和所述另一表面部与所述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中间构件的另一表面部相接触,所述中间构件具有作为散热器的功能,对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所述一部分中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所述一部分中产生的热经由所述框架和所述中间构件进行散热。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在所述单元罩内部的散热器;以及
收纳在所述单元罩内部的中间构件,
所述散热器包括彼此形成表背面关系的一个表面部和另一表面部,所述散热器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罩的内部,使得所述一个表面部和所述另一表面部与所述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中间构件包括彼此形成表背面关系的一个表面部和另一表面部,所述中间构件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罩的内部,使得所述一个表面部和所述另一表面部与所述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一部分与所述散热器的一个表面部以及所述中间构件的另一表面部相接触,
所述中间构件具有散热器的功能,对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所述一部分中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所述控制单元的构成构件的所述一部分中产生的热经由所述散热器和所述中间构件进行散热。
8.如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为利用粘接剂进行粘接的接合。
9.如权利要求1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罩由金属形成,
所述单元罩由树脂形成。
10.如权利要求4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罩中的所述电动机部一侧的轴向端部与所述电动机罩中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以及所述框架中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相抵接,并与这些端部相接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罩由金属形成,
所述框架由金属构成,
所述单元罩由树脂形成,
所述电动机罩与所述框架通过金属彼此的接合来相互固定,
所述单元罩中的所述电动机部一侧的轴向端部与所述电动机罩中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以及所述框架中的所述单元罩一侧的轴向端部相抵接,通过粘接剂与这些端部粘接来进行接合。
12.如权利要求1至11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电连接部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罩与所述单元罩的接合部附近,且位于所述电动机罩与所述单元罩的内侧。
13.如权利要求1至12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电连接通过冶金接合、机械接合、钎焊接合中的至少某一种来进行。
14.一种权利要求1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接合之前进行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电连接。
15.一种权利要求1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接合的工序中进行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电连接。
CN201480080174.1A 2014-06-27 2014-06-27 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582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67172 WO2015198476A1 (ja) 2014-06-27 2014-06-27 一体型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8249A true CN106458249A (zh) 2017-02-22
CN106458249B CN106458249B (zh) 2019-01-18

Family

ID=54937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017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58249B (zh) 2014-06-27 2014-06-27 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0628B2 (zh)
EP (1) EP3162660B1 (zh)
JP (1) JP6161816B2 (zh)
CN (1) CN106458249B (zh)
WO (1) WO201519847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2307A (zh) * 2018-02-23 2018-08-28 蔺晓燕 一种滚柱丝杠机电作动器
CN108945085A (zh) * 2017-05-19 2018-12-07 上海海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47925A1 (en) * 2015-11-23 2017-05-2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edicting the Timing of and Attendance at an Event Milestone
KR101674080B1 (ko) * 2014-12-04 2016-11-08 뉴모텍(주) 버스바 어셈블리를 갖는 모터
EP3260352B1 (en) * 2015-02-18 2020-12-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tegrate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2017139929A (ja) * 2016-02-05 2017-08-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8886291B (zh) * 2016-03-31 2021-12-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6789000B2 (ja) * 2016-05-16 2020-11-25 Kyb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N109964391B (zh) * 2016-11-23 2022-04-2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0431731A (zh) * 2017-04-04 2019-11-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10612243B (zh) * 2017-05-11 2022-0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6867245B2 (ja) * 2017-06-28 2021-04-28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440581B2 (en) * 2017-10-16 2022-09-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6944889B2 (ja) * 2018-02-14 2021-10-06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041546B2 (ja) * 2018-02-19 2022-03-24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及び電動駆動装置
AT521291B1 (de) * 2018-05-15 2021-04-15 Maketronic E U Synchronmotor
DE102018209152A1 (de) * 2018-06-08 2019-12-12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Inverter und Elektromotorvorrichtung
JP7115934B2 (ja) * 2018-08-21 2022-08-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1357A (zh) * 2009-08-31 2011-04-06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JP2011148407A (ja) * 2010-01-22 2011-08-04 Nsk Ltd 制御装置及び回転電機を有する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106376A (ja) * 2011-11-10 2013-05-30 Honda Elesys Co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の電子制御ユニット
JP2014058212A (ja) * 2012-09-18 2014-04-03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Steering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075866A (ja) * 2012-10-03 2014-04-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300935A1 (zh) * 1972-03-06
FR2444339A2 (fr) * 1978-02-02 1980-07-11 Ducellier & Cie Ensemble redresseur de courant
DE4403996A1 (de) * 1994-02-09 1995-08-10 Bosch Gmbh Robert Gleichrichteranordnung für einen Drehstromgenerator
DE10130139C1 (de) 2001-06-22 2003-04-10 Minebea Co Ltd Flansch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elektronisch kommutierten Gleichstrommotor
DE10130118C2 (de) * 2001-06-22 2003-05-08 Minebea Co Ltd Trägervorrichtung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elektronisch kommunitierten Gleichstrommotor
DE10130130B4 (de) 2001-06-22 2007-09-20 Minebea Co., Ltd. Vorrichtung zur Erzeugung eines drehzahlabhängigen Signals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elektronisch kommutierten Gleichstrommotor
US6501661B1 (en) 2001-12-21 2002-12-31 Motorola, Inc.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US6882536B2 (en) 2002-04-25 2005-04-1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Wrap-around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2004278569A (ja) 2003-03-13 2004-10-07 Seiko Instruments Inc インナーロータ型モータ
JP4713993B2 (ja) 2005-10-07 2011-06-29 アスモ株式会社 電動モータ
JP5028220B2 (ja) * 2007-10-31 2012-09-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モータ、それに用いられる電磁シールド構造および電磁シールド方法
JP5397658B2 (ja) 2008-02-12 2014-01-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操舵装置及びそのサブアセンブリの移送方法
JP5229612B2 (ja) * 2008-05-20 2013-07-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08049369A1 (de) 2008-09-27 2010-04-01 Valeo Systèmes d'Essuyage Elektromotorischer Hilfsantrieb für Fahrzeuge
JP5410194B2 (ja) 2009-08-07 2014-02-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回路内蔵型モータ
US8397859B2 (en) 2009-08-31 2013-03-19 Jtekt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JP2011121379A (ja) * 2009-12-08 2011-06-23 Jtekt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0002511A1 (de) * 2010-03-02 2011-09-08 Robert Bosch Gmbh Verstellantrieb, insbesondere Fensterheberantrieb
JP5063722B2 (ja) * 2010-03-19 2012-10-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式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92588B2 (ja) * 2010-12-28 2015-04-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JP6130988B2 (ja) 2011-03-22 2017-05-17 Kyb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797691B (zh) * 2011-09-12 2016-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式驱动装置
WO2014033833A1 (ja) 2012-08-28 2014-03-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式駆動装置および電動式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4054098A1 (ja) 2012-10-01 2014-04-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
WO2014054155A1 (ja) 2012-10-04 2014-04-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駆動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JP5850262B2 (ja) * 2013-03-04 2016-02-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1357A (zh) * 2009-08-31 2011-04-06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JP2011148407A (ja) * 2010-01-22 2011-08-04 Nsk Ltd 制御装置及び回転電機を有する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106376A (ja) * 2011-11-10 2013-05-30 Honda Elesys Co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の電子制御ユニット
JP2014058212A (ja) * 2012-09-18 2014-04-03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Steering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075866A (ja) * 2012-10-03 2014-04-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45085A (zh) * 2017-05-19 2018-12-07 上海海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108462307A (zh) * 2018-02-23 2018-08-28 蔺晓燕 一种滚柱丝杠机电作动器
CN108462307B (zh) * 2018-02-23 2019-10-01 蔺晓燕 一种滚柱丝杠机电作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198476A1 (ja) 2017-04-20
WO2015198476A1 (ja) 2015-12-30
CN106458249B (zh) 2019-01-18
EP3162660B1 (en) 2020-07-01
EP3162660A1 (en) 2017-05-03
US10710628B2 (en) 2020-07-14
EP3162660A4 (en) 2018-02-21
US20170066470A1 (en) 2017-03-09
JP6161816B2 (ja) 2017-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8249A (zh) 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232458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7529347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9180906B2 (en) Driving apparatus
EP3220521B1 (en) Control uni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ing same
CN105322720B (zh) 驱动装置和包括该驱动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设备
US8415845B2 (en) Motor
JP5039030B2 (ja) 回転電気機器のための信号相互接続部品
EP2571147B1 (en) Electric driving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same
KR101729809B1 (ko) 전자 제어 장치
US9935526B2 (en)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CN108137084A (zh) 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55369B (zh) 控制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
JP2017189033A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4852528A (zh) 旋转电机
JP2008543261A (ja) 回転電気機器のための電力相互接続部品
JP2006166681A (ja) 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08543262A (ja) 回転電気機器の電子部品の組立体
JP2006211835A (ja) 回転電機
US11530700B2 (en) Electric oil pump
JP5837176B1 (ja)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CN110323952B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5754645B2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
JP5754646B2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
CN106165280A (zh) 模压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