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92233A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92233A
CN106292233A CN201610457651.2A CN201610457651A CN106292233A CN 106292233 A CN106292233 A CN 106292233A CN 201610457651 A CN201610457651 A CN 201610457651A CN 106292233 A CN106292233 A CN 1062922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velope
clamping part
paper feed
fixing band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576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92233B (zh
Inventor
高桥恒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292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92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92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92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29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e.g. weight, thicknes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29Transpor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443Copy medium
    • G03G2215/00447Plural types handle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443Copy medium
    • G03G2215/00514Envelop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Rolls And Other Rotary Bodi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对于承载调色剂像的信封能够适当地进行该调色剂像向信封的定影处理、并且能够抑制该定影处理时的褶皱的产生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具有对夹持部位的定影带的外周面的硬度进行调整的硬度调整部。而且,在向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具有封舌的信封,并且其进纸方向为封舌横向进纸时,封舌横向进纸是,使通过输送而到达夹持部的信封以信封主体与封舌之间的折痕的方向沿着进纸方向的方式通过夹持部,相比于向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普通纸时,硬度调整部使片材通过夹持部期间的夹持部位的定影带的外周面软。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具有定影带的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基于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或者同时具备它们的功能的多功能复合一体机等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定影装置使转印到片材上的调色剂像定影,从而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定影装置进行使片材通过将一对定影部件压接而形成的定影夹持部、并且将该通过中的片材加热的定影处理,从而使片材上的调色剂像定影。
另外,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中,即使对于在定影处理时容易产生褶皱等的信封,有时也能够适当地形成图像。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当在信封上形成图像时,该图像形成装置一边调整定影装置的夹持部中的压接力、片材向夹持部的进纸速度,一边进行图像形成。由此,对于信封,也能够一边抑制褶皱等一边进行图像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27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难以一边抑制信封的褶皱一边在该信封上形成良好的图像的问题。即,越是降低定影装置的夹持部中的压接力,越能够抑制通过该夹持部时的信封的褶皱的产生。这是因为,越是降低定影装置的夹持部中的压接力,越有承载于信封的调色剂像的、向信封定影的定影性能变差的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即,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对于承载调色剂像的信封能够适当地进行该调色剂像向信封的定影处理、并且能够抑制该定影处理时的褶皱的产生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以解决该课题为目的,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具有:环状的定影带;加热源,其对定影带进行加热;支承部件,其具备由弹性体构成的支承弹性层以及刚性高于支承弹性层的支承基材,并且利用支承基材经由支承弹性层支承定影带的内周面;以及夹持部加压部件,其压接设置于定影带的、内周面被支承部件支承的支承区域中的外周面,并在向定影带的外周面压接的压接位置形成夹持部;定影装置使承载调色剂像的片材通过夹持部,使该调色剂像定影于片材,定影装置具有对夹持部位的定影带的外周面的硬度进行调整的硬度调整部,在向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具有封舌(flap)的信封,并且其进纸方向为封舌横向进纸时,相比于向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普通纸时,硬度调整部使片材通过夹持部期间的夹持部位的定影带的外周面软,封舌横向进纸是,使通过输送而到达夹持部的信封以信封主体与封舌之间的折痕的方向沿着进纸方向的方式通过夹持部。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对于通过封舌横向进纸向夹持部进纸的信封,以相比于普通纸进一步软化夹持部位的定影带的外周面的状态进行定影处理。由此,在将通过封舌横向进纸向夹持部进纸的信封在夹持部中进纸的期间,能够使夹持部负载降低。即,能够以不会过度降低夹持部加压部件的压接力为前提,使夹持部负载降低至可抑制通过封舌横向进纸向夹持部进纸的信封产生褶皱等的程度。由此,对于承载调色剂像的信封,能够适当地进行该调色剂像向信封的定影处理,并且能够抑制该定影处理时的褶皱的产生。
另外,在上述记载的定影装置中,优选的是,在通过封舌横向进纸向夹持部进纸的信封的克重不足预先设定的第一克重阈值时,相比于克重是第一克重阈值以上时,硬度调整部使片材通过夹持部期间的夹持部位的定影带的外周面软。这是因为,在封舌横向进纸中,信封的克重越小,越容易形成褶皱等。而且,在信封的克重较小时,相比于克重较大时,能够使夹持部负载进一步降低,抑制褶皱等的产生。
另外,在上述记载的定影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向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具有封舌的信封,并且其进纸方向为封舌纵向进纸,并且利用封舌纵向进纸向夹持部进纸的信封的克重不足预先设定的第二克重阈值时,相比于向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普通纸时,硬度调整部使片材通过夹持部期间的夹持部位的定影带的外周面软,封舌纵向进纸是,使通过输送而到达夹持部的信封以信封主体与封舌之间的折痕的方向沿着定影带的宽度方向的方式通过夹持部。这是因为,即使在信封难以产生褶皱等的封舌纵向进纸中,在信封的克重较小时,有时也会形成褶皱等。而且,对于克重较小的、基于封舌纵向进纸的信封,能够使夹持部负载降低,并抑制褶皱等的产生。
另外,在上述记载的定影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向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涂有用于将封舌粘合于信封主体的胶的涂胶信封时,相比于未涂有胶的无胶信封时,硬度调整部使片材通过夹持部期间的夹持部位的定影带的外周面软。这是因为,对于涂胶信封,在向夹持部负载较高的夹持部进纸时,有时会产生胶所带来的粘合。而且,能够使夹持部负载降低,抑制涂胶信封的胶的粘合。
另外,在上述记载的定影装置中,也可以是,硬度调整部具有:第一张紧辊,其轴向为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并压接于定影带的、内周面未被支承的第一压接区域;以及第一施力调整部,其使第一张紧辊朝向定影带的第一压接区域施力从而压接,并且对第一张紧辊的作用力进行调整;越是使夹持部位的定影带的外周面变软时,第一施力调整部越是减小第一张紧辊的作用力。
另外,在上述记载的定影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张紧辊在轴向上,呈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比两端部向径向鼓起的皇冠形状,并且,第一张紧辊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与通过封舌横向进纸向夹持部进纸的信封的中央位置对应的位置在径向上鼓起最大。这是因为,在通过封舌横向进纸进纸的信封的中央,承载有用于通过定影处理定影的调色剂像的频率较高。另外,在通过封舌横向进纸进纸的信封中,容易产生褶皱等的封舌设于端部。由此,对于通过封舌横向进纸进纸的信封,能够确保中央的定影性,并且抑制端部处的封舌的褶皱等。
另外,在上述记载的定影装置中,优选的是,硬度调整部具有:第二张紧辊,其轴向为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并压接于定影带的、内周面未被支承的第二压接区域;以及第二施力调整部,其使第二张紧辊朝向定影带的第二压接区域施力从而压接,并且对第二张紧辊的作用力进行调整;第二张紧辊在轴向上,呈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比两端部向径向凹陷的逆皇冠形状,并且,第二张紧辊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与第一张紧辊的径向上鼓起最大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径向上凹陷最大,越是使夹持部位的定影带的外周面变软时,第二施力调整部越是减小第二张紧辊的作用力。即,在向夹持部对普通纸进行进纸时等,使夹持部位的定影带的外周面变硬。另外,对于普通纸,在宽度方向的端部也承载有调色剂像的频率较高。而且,在使夹持部位的定影带的外周面变硬时,对于夹持部位的定影带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也变硬,能够确保其端部附近的定影性。
另外,在上述记载的定影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向夹持部进纸的片材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是预先设定的阈值长度以上时,第一施力调整部以及第二施力调整部调整第一张紧辊的作用力以及第二张紧辊的作用力,以使得施加于定影带的张力在宽度方向上均匀。即,即使是通过封舌横向进纸向夹持部进纸的信封,在其宽度方向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也优选在带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使定影性较高。这是因为,有时承载有调色剂像的缘故。
另外,在上述记载的定影装置中,优选的是,定影装置具有对夹持部加压部件向定影带的外周面压接的压接力进行调整的夹持部加压调整部,在向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信封时,相比于向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普通纸时,夹持部加压调整部将片材通过夹持部期间的夹持部加压部件的作用力减小。这是因为,能够使夹持部负载降低,抑制信封形成褶皱等。
另外,本发明也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输送部,其输送片材;图像形成部,其将调色剂像转印于片材;以及上述记载的定影装置,其在片材的输送方向上,设于比图像形成部靠近下游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于承载调色剂像的信封能够适当地进行该调色剂像向信封的定影处理、并且能够抑制该定影处理时的褶皱的产生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面板中的信封的设定画面的图。
图3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第一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5是表示用于说明第一方式的张紧辊的压接力的调整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用于说明第二方式的张紧辊的压接力的调整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二方式的实验结果的图。
图8是第三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9A、9B是例示皇冠形状的张紧辊的图。
图10A、10B是例示逆皇冠形状的张紧辊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100、200 定影装置
110 加压辊
115 加压调整部
120 定影辊
130 加热辊
140 定影带
131 加热器
150 张紧辊
155 张力调整部
250 第一张紧辊
255 第一张力调整部
260 第二张紧辊
265 第二张力调整部
N2 定影夹持部
P 纸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本方式在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中将本发明具体化。
[第一方式]
在图1中示出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像形成装置1是具有中间转印带30的、所谓的串联方式的彩色打印机。中间转印带30是具有导电性环状的带部件,其图1中两端部被辊31、32支承。在图像形成时,图1中右侧的辊31被逆时针旋转驱动。由此,中间转印带30以及图1中左侧的辊32分别向图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从动旋转。
在中间转印带30中的、支承于图1中右侧的辊31的部分的外周面设有二次转印辊40。二次转印辊40朝向中间转印带30沿与轴垂直的方向(图1中朝左)被压接。在中间转印带30与二次转印辊40接触的部分形成有使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转印于纸张P的转印夹持部N1。二次转印辊40在图像形成时通过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0的压接带来的摩擦力而从动旋转。
另外,在中间转印带30中的、支承于图1中左侧的辊32的部分的外周面设有带清洁器41。带清洁器41压接于中间转印带30的外周面。另外,带清洁器41能够将未在转印夹持部N1中转印于纸张P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等回收。
在中间转印带30的图1中下部,从左向右依次配置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色的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均用于形成该颜色的调色剂像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的结构均为相同。因此,在图1中,用图像形成部10Y来代表并标注附图标记。
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具有作为圆筒状的静电潜像承载体的感光体11、以及配置于其周围的带电器12、显影装置14及感光体清洁器16。另外,在经由中间转印带30与感光体11相对的位置配置有一次转印辊15。而且,在各色的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的图1的下方配置有曝光装置13。
带电器12用于使感光体1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曝光装置13用于使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照射于各感光体11的表面,并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14用于将收容的调色剂赋予到感光体11的表面。
一次转印辊15朝向中间转印带30沿与轴垂直的方向(图1中朝下)被压接。通过该压接,在中间转印带30与各感光体11接触的部分分别形成有使各色的感光体1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的一次转印夹持部。感光体清洁器16用于将未从感光体11上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回收。
另外,在图1中,作为带电器12,示出了采用辊形状的辊带电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带电器、刮板状的带电部件、或者刷状的带电部件等。另外,作为感光体清洁器16,示出了呈板状且其一端部接触于感光体11的外周面的感光体清洁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使用其他清洁部件,例如固定刷、旋转刷、辊或者它们之中的多个部件的组合。或者,如果采用利用显影装置14回收感光体11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的无清洁器方式,也可以不设置感光体清洁器16。
另外,在中间转印带30的图1中上方,配置有收容了各色的调色剂的料斗17Y、17M、17C、17K。收容于它们的各色的调色剂分别被适当地向对应色的显影装置14补给。
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部安装有能够装卸的供纸盒51。朝向供纸盒51的图1中右侧的上方设有输送路径50。而且,通过堆叠而收容于供纸盒51的纸张P从最上部起被供纸辊52一张一张地向输送路径50送出。
另外,在通过供纸辊52送出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50中,依次配置有一对定位辊53、转印夹持部N1、定影装置100、排纸辊54。在输送路径50的更靠下游侧即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表面设有排纸部55。定位辊53用于对向转印夹持部N1送出纸张P的时刻进行调整。定影装置100用于在定影夹持部N2中将纸张P加热并且加压、从而对转印于纸张P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处理。
另外,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操作部60。操作部60用于供用户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并具有显示面板61与输入部62。另外,本方式的操作部60能够供用户输入收容于供纸盒51的纸张P的种类。
即,例如在收容于供纸盒51的纸张P是普通纸的情况下,用户能够通过操作部60输入该普通纸的尺寸等。此外,例如在供纸盒51中收容有与普通纸不同的特殊的片材作为纸张P的情况下,用户能够通过操作部60输入该特殊的片材的种类、克重等。
另外,在供纸盒51中收容有作为纸张P的特殊的片材即信封的情况下,用户能够对该信封进行设定。具体地说,在纸张P是信封情况下,能够在显示面板61上显示图2所示的那种画面。即,如图2所示,用户能够输入纸张P是西式信封还是日式信封。而且,能够输入该信封的克重、是否是预先在信封涂有用于将信封主体与封舌粘合的胶的涂胶型。
另外,对于西式信封,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如图2中箭头所示那样将该西式信封的信封主体与封舌之间的折痕的方向对齐于输送方向地进行输送。另一方面,对于日式信封,如图2中箭头所示那样将该日式信封的来自信封主体的封舌的突出方向对齐于输送方向地进行输送。换言之,以使该日式信封的信封主体与封舌之间的折痕垂直于输送方向的方式进行输送。
接下来,简单地说明基于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通常的图像形成动作的一个例子。以下的说明是使用四色的调色剂在收容于供纸盒51的纸张P上形成彩色图像的情况下的图像形成动作的一个例子。
在形成彩色图像时,首先,中间转印带30以及各色的感光体11分别以规定的周速向图1中箭头所示的朝向旋转。然后,感光体11的外周面利用带电器12均匀地带电。通过曝光装置13向带电后的感光体11的外周面投射与图像数据相应的光,形成静电潜像。接着,通过显影装置14将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体11上形成调色剂像。
形成在各感光体11上的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辊15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30上依次重合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像。然后,重合的四色的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带30的旋转被输送到转印夹持部N1。未转印于中间转印带30、即使通过一次转印辊15之后也残留在感光体11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被感光体清洁器16刮取,被从感光体11上去除。
另一方面,收容于供纸盒51的纸张P从最上部起被一张一张地引出到输送路径50。引出的纸张P沿输送路径50被输送到转印夹持部N1。通过定位辊53进行微调,以使纸张P向转印夹持部N1进入的进入时刻与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向转印夹持部N1进入的进入时刻一致。由此,在转印夹持部N1中,将重合的四色的调色剂像转印(二次转印)于纸张P。
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纸张P被进一步向输送路径50的下游侧输送。换句话说,纸张P在被定影装置100定影了调色剂像之后,被排纸辊54向排纸部55排出。另外,即使在通过转印夹持部N1之后也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被带清洁器41回收。由此,被从中间转印带30上去除。
在图3中示意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结构。图像形成装置1为了进行各部分的控制而具有发动机部2与控制器部3。发动机部2具有进行整体的控制处理的CPU4、以及附属于主体的非易失性存储器5。
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中存储有用于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等的各种值。例如,存储有纸张P、作为输送形成的调色剂像的速度的系统速度等的值。
CPU4基于存储于非易失性存储器5的值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分。例如,通过对开始利用各曝光装置13形成静电潜像的时刻进行调整,从而在中间转印带30上形成无偏移的彩色调色剂像。此外,对通过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形成图像的时刻、以及从供纸盒51供给纸张P的时刻进行调整,从而控制成与它们向转印夹持部N1进入的进入时刻一致。
发动机部2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所包含的各种单元6,并且进行相对于各种单元附属的非易失性存储器7的写入、读取。在各种单元6中例如包含成像单元。而且,关于各种单元附属的非易失性存储器7,例如在成像单元所附属的存储器中存储有通过该成像单元完成了图像形成的张数等。
控制器部3与外部的个人计算机等连接,并接收指示输入。例如,通过从个人计算机接收图像形成指令,从而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产生图像形成作业。然后,可利用发动机部2与控制器部3对点计数器值等的各种信息进行交换。
接下来,对本方式的定影装置100进行说明。图4是本方式的定影装置100的示意结构图。如图4所示,定影装置100具有加压辊110、定影辊120、加热辊130、定影带140。其中,定影辊120、加热辊130、定影带140配置于纸张P的承载着调色剂像的面的一侧。另外,如图4所示,定影带140是环状的带部件,并卷绕于定影辊120与加热辊130。
定影辊120具有心轴121和将心轴121的外周覆盖的弹性层122。具体地说,本方式的定影辊120的心轴121是厚度为2mm的中空的圆筒状的部件。在本方式中,作为心轴121的材质,使用了铁。另外,弹性层122由厚度为6mm的弹性体构成。在本方式中,作为弹性层122的材质,使用了硅酮橡胶。另外,定影辊120也可以在弹性层122的外周具有用于将弹性层122加强的加强层等作为最外层。
加热辊130通过在心轴的表面形成有10μm厚的氟树脂层而成。加热辊130的心轴是厚度为0.6mm的中空的圆筒状的部件,在其内部具有加热器131。作为加热器131,能够使用卤素加热器等。
定影带140具有位于最内周的基层、位于最外周的表层、以及位于基层与表层之间的弹性层。本方式的定影带140的基层是厚度为70μm的聚酰亚胺。另外,定影带140的表层是厚度为30μm的氟树脂。定影带140的弹性层是厚度为150μm的硅酮橡胶。
另外,加压辊110经由定影带140与定影辊120相对地配置。加压辊110被加压调整部115朝向定影辊120施力,从而被按压。由此,加压辊110压接于定影带140的外周面。而且,在该加压辊110向定影带140压接的位置形成有定影夹持部N2。另外,加压调整部115能够调整加压辊110的压接力。作为加压调整部115的具体的结构,能够使用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
如图4所示,加压辊110具有心轴111和将心轴111的外周覆盖的弹性层112。具体地说,本方式的加压辊110的心轴111是厚度为2mm的中空的圆筒状的部件。在本方式中,作为心轴111的材质,使用了铝。另外,弹性层112由厚度为1mm的弹性体构成。在本方式中,作为弹性层112的材质,使用了硅酮橡胶。另外,本方式的加压辊110在最外周具有厚度为30μm的脱模层。
而且,定影辊120在执行定影处理时,如图4中箭头所示那样被逆时针驱动。由于该定影辊120的旋转,加压辊110、加热辊130以及定影带140分别朝向图4中箭头所示的朝向从动旋转。
另外,在执行定影处理时,加热器131通过将加热辊130加热,从而能够借助加热辊130使定影带140的温度上升。换句话说,在执行定影处理时,定影夹持部N2被加热至规定的温度。由此,纸张P在通过定影夹持部N2时被加热并且被加压。通过该定影夹持部N2中的定影处理,将在转印夹持部N1中进行了转印的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P。
另外,如图4所示,本方式的定影装置100具有按压于定影带140的上侧的外周面的张紧辊150。张紧辊150通过在由圆柱状的铁构成的心轴的表面形成30μm厚的氟树脂层而成。换句话说,本方式的张紧辊150的直径沿轴向恒定。而且,张紧辊150以使其轴向为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的状态被张力调整部155施力。
另外,张紧辊150所压接的区域是定影带140中的、内周面未被定影辊120以及加热辊130中的任一者支承的区域。因此,定影带140在被张紧辊150压接的状态下被赋予了张力。另外,张力调整部155能够调整张紧辊150的压接力。作为张力调整部155的具体的结构,能够使用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
这里,在本方式的定影装置100中,如上述那样,能够通过加压调整部115调整加压辊110的压接力。能够通过调整加压调整部115对加压辊110的作用力来进行加压辊110的压接力的调整。在纸张P是信封的情况下,调整加压调整部115对加压辊110的压接力。
具体地说,加压调整部115在纸张P是普通纸时成为如下通常压接的状态,即,使加压辊110的压接力为能够在定影夹持部N2中使调色剂像适当地定影于普通纸的通常的压接力。另一方面,加压调整部115在纸张P是信封时成为如下低压接的状态,即,使加压辊110的压接力成为比纸张P是普通纸时的通常的压接力低的压接力。
信封因在内部收容信件等,因此存在重叠于形成信封主体的表面与背面的部分。另外,在信封设有用于将信件等插入到内部的开口部,并且设有封堵该开口部的封舌。因此,在使加压辊110成为在与普通纸相同的通常压接的状态的定影夹持部N2中将信封进行进纸的情况下,容易在信封上形成褶皱等。
换句话说,在使加压辊110的压接力成为与普通纸相同的压接力的定影夹持部N2中将信封进行进纸的情况下,例如会在封舌与信封主体之间的折痕处产生褶皱。另外,封舌有时会产生相对于信封主体倾斜、偏移的封舌偏移。而且,越是降低定影夹持部N2的加压辊110的压接力,越能够使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时纸张P所承受的负载即夹持部负载降低。另外,通过使夹持部负载降低,能够导致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的信封难以形成褶皱等。
这里,对于西式信封,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如图2中的上述那样,将信封主体与封舌之间的折痕的方向对齐于输送方向地进行输送。另一方面,对于日式信封,将该日式信封的来自信封主体的封舌的突出方向对齐于输送方向地进行输送。
换句话说,在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对于西式信封,通过使信封主体与封舌之间的折痕的方向朝向进纸方向地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的封舌横向进纸,以使得封舌沿着信封主体的长边(在进纸方向上,右侧或者左侧),从而完成定影处理。另一方面,对于日式信封,通过使信封主体与封舌之间的折痕的方向朝向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地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的封舌纵向进纸,以使得封舌沿着信封主体的短边(在进纸方向上,前端或者后端),从而完成定影处理。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相比于通过封舌纵向进纸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的日式信封,通过封舌横向进纸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的西式信封存在当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时更容易产生褶皱等的趋势。而且,在纸张P是信封时的加压辊110的低压接的状态下,本方式的加压调整部115使加压辊110的压接力降低至不会使日式信封形成褶皱的程度。
但是,即使在使定影夹持部N2的加压辊110的压接力降低至不会使日式信封形成褶皱的程度的低压接的状态下,针对相比于日式信封更容易形成褶皱等的西式信封,有时也不能抑制褶皱等的产生。另外,并不优选过度降低定影夹持部N2的加压辊110的压接力。即,并不优选使定影夹持部N2的加压辊110的压接力降低至不会使西式信封形成褶皱等的程度。
这是因为,在加压辊110的压接力过低的情况下,调色剂像的定影性将会过度降低,因此可能产生调色剂像的定影不合格。而且因为,在加压辊110的压接力过低的情况下,不能将定影辊120的驱动力适当地传递到加压辊110、定影带140,因此可能产生纸张P的输送不合格。
因此,在本方式的定影装置100中,在纸张P是西式信封的情况下,进一步使定影夹持部N2中的夹持部负载降低,因此对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进行调整。具体而言,能够通过张力调整部155来对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进行调整。
另外,在本方式中,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是利用C型的阿斯卡橡胶硬度计测量出的硬度。另外,基于阿斯卡橡胶硬度计的测量位置是定影带140的外周面中的定影夹持部N2的附近。具体而言,基于阿斯卡橡胶硬度计的测量位置是卷绕于定影辊120以及加热辊130的状态下的定影带140的、被定影辊120支承的区域的外周面。
如上述那样,张力调整部155能够调整张紧辊150的压接力。张紧辊150的压接力的调整能够通过调整张力调整部155对张紧辊150的作用力来进行。通过该张紧辊150的压接力的调整,张力调整部155能够对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进行调整。而且,通过对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的调整,张力调整部155能够对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进行调整。换句话说,在本方式中,利用张紧辊150与张力调整部155构成了硬度调整部。
如图4所示,定影带140的定影夹持部N2的内周侧被具有弹性层122的定影辊120支承。定影辊120的弹性层122在沿其厚度方向承受压缩负载时,具有相比于未承受压缩负载的自由状态变硬的趋势。另外,定影辊120的弹性层122具有越是承受较高的压缩负载,越是变硬的趋势。
而且,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越大,定影夹持部N2中的弹性层122越是在其厚度方向上承受较高的压缩负载。由此,本方式的张力调整部155通过调整张紧辊150的压接力,能够对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进行调整。
即,张力调整部155越是降低张紧辊150的压接力,就越能够减小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另外,越是减小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就越能够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变软。而且,如在上述中记载那样,本方式的张力调整部155在纸张P是西式信封的情况下进行张紧辊150的压接力的调整。
具体地说,在纸张P是普通纸时,本方式的张力调整部155成为使张紧辊150的压接力为通常的压接力的通常压接的状态。另外,在纸张P是日式信封时,本方式的张力调整部155也成为使张紧辊150与纸张P是普通纸时相同的通常压接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纸张P是西式信封时,张力调整部155成为使张紧辊150的压接力为比纸张P是普通纸或者日式信封时的通常的压接力更低的低压接的状态。而且,通过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变软,即使针对相比于普通纸、日式信封更容易形成褶皱等的西式信封,也能够抑制褶皱等的产生。这是因为,能够使定影夹持部N2中的夹持部负载进一步降低。
图5是用于说明本方式中的张紧辊150的压接力的调整的流程图。首先,如图5所示,若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接通(S101),则CPU4使定影装置100的预热进行20秒(S102)。预热是为了成为定影装置100能够进行定影处理的状态而执行的。
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被接通的初始设定中,加压辊110被设定成将普通纸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时的通常的压接力即通常压接的状态。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初始设定中,张紧辊150也被设定成将普通纸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时的通常的压接力即通常压接的状态。
接下来,CPU4判断是否已设定成信封模式(S103)。关于是否是信封模式,如上述那样,用户通过操作部60来判断是否已将收容于供纸盒51纸张P作为信封而设定。
在未设定成信封模式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收容于供纸盒51的纸张P是普通纸(S103:否)。然后,图像形成装置1对作为普通纸的纸张P执行图像形成(S104)。
即,对于作为普通纸的纸张P,使加压辊110以及张紧辊150一起成为作为初始设定的通常压接的状态并进行图像形成。由此,定影装置100能够对作为普通纸的纸张P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
另外,在设定成信封模式的情况下(S103:是),CPU4将加压辊110从作为初始设定的通常压接的状态切换成压接力较低的低压接的状态(S105)。由此,使定影夹持部N2中的夹持部负载比加压辊110为通常压接的状态时更加降低。
接着,CPU4判断信封模式中的设定是否是西式信封(S106)。关于信封模式中的设定是否是西式信封,也是由用户通过操作部60来判断是否已收容于供纸盒51的纸张P作为西式信封而设定。
在信封模式中的设定不是西式信封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收容于供纸盒51的纸张P是日式信封(S106:否)。然后,图像形成装置1对作为日式信封的纸张P执行图像形成(S104)。
即,对于作为日式信封的纸张P,使加压辊110成为压接力较低的低压接的状态并进行图像形成。另外,对于作为日式信封的纸张P,使张紧辊150成为作为初始设定的通常压接的状态并进行图像形成。由此,定影装置100在比普通纸更容易形成褶皱等的日式信封作为纸张P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
另一方面,在信封模式中的设定是西式信封的情况下,判断为收容于供纸盒51的纸张P西式信封(S106:是)。在该情况下,CPU4将张紧辊150从作为初始设定的通常压接的状态切换成压接力较低的低压接的状态(S107)。由此,使定影夹持部N2中的夹持部负载比张紧辊150为通常压接的状态时更加降低。然后,图像形成装置1对作为西式信封的纸张P执行图像形成(S104)。
即,对于作为西式信封的纸张P,使加压辊110以及张紧辊150一起成为压接力较低的低压接的状态并进行图像形成。由此,相比于使张紧辊150成为通常压接的状态时进一步降低定影夹持部N2中的夹持部负载,从而能够避免西式信封形成褶皱等地进行定影处理。
另外,在张紧辊150为低压接的状态时,相比于通常压接的状态时,能够加长定影夹持部N2的纸张P的进纸方向上的夹持部长度。这是因为,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变软,使得加压辊110向定影辊120侧的陷入程度变大。
由此,即使在使张紧辊150成为低压接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作为西式信封的纸张P充分地加热。而且,对于作为西式信封的纸张P,也能够使调色剂像适当地定影。由此,即使在比普通纸以及日式信封中的任一者都更容易产生褶皱等的西式信封作为纸张P的情况下,定影装置100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
而且,在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图2所示,能够利用操作部60输入是否是预先在信封涂有用于将信封主体与封舌粘合的胶的涂胶型。而且,优选的是,在纸张P是涂胶信封的情况下,相比于未涂胶的无胶信封时,进一步使张紧辊150的压接力降低。
这是因为,在涂胶信封中,有时因在定影夹持部N2中施加较高的夹持部负载,导致产生胶对信封主体与封舌的粘合。而且,通过使张紧辊150的压接力降低,并使定影夹持部N2中的夹持部负载进一步降低,能够抑制定影夹持部N2的进纸时的胶的粘合。
另外,在本方式中,在纸张P是普通纸或者日式信封的情况下,使张紧辊150成为通常压接的状态并进行定影处理。由此,在纸张P是普通纸或者日式信封的情况下,能够使张紧辊150成为通常压接的状态,并将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保持为尽可能大的状态。
而且,通过将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保持为尽可能大的状态,能够尽可能减少加热器131所导致的发热能量的损失。这是因为,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越小,定影带140与加热辊130的紧贴性能越低。另外,定影带140与加热辊130的紧贴性能越低,越难以产生热量从加热器131经由加热辊130向定影带140的移动。
另外,通过将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保持为尽可能大的状态,能够将定影带140的位置维持在适当的位置。这是因为,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越小,在定影带140的旋转时,定影带140越容易在其宽度方向上蜿蜒曲折。而且也因为,当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过小时,蜿蜒曲折的定影带140将会在定影辊120的轴向上脱离适当的位置。
如以上详细说明那样,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定影装置100。在纸张P是通过封舌横向进纸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的西式信封时,定影装置100采用相比于作为普通纸时,使张力调整部155对张紧辊150的压接力比普通纸时的通常的压接力更低的低压接的状态。通过使张紧辊150的压接力成为低压接的状态,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比普通纸时的通常压接的状态时软。由此,即使对于在定影夹持部N2的进纸时容易形成褶皱等的西式信封,也能够抑制褶皱等的形成。由此,实现了对于承载调色剂像的信封能够适当地进行该调色剂像向信封的定影处理、并且能够抑制该定影处理时的褶皱的产生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第二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方式进行说明。在本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以及定影装置100的结构也与第一方式相同。在本方式中,与第一方式不同的是,在纸张P是信封的情况下,根据该信封的克重进行张紧辊150的压接力的调整。
另外,本方式的加压调整部115也与第一方式相同,在纸张P是普通纸的情况下成为如下通常压接的状态,即,使加压辊110的压接力为能够在定影夹持部N2中使调色剂像适当地定影于普通纸的通常的压接力。另外,在纸张P是信封的情况下,也与本方式中第一方式相同,本方式的加压调整部115成为使加压辊110的压接力比通常的压接力低的低压接的状态。
这里,一般来说,信封具有克重越小、在将定影夹持部N2进纸时越容易形成褶皱等的趋势。这是因为,越是克重小的信封,越具有韧性低的趋势。
因此,在纸张P是西式信封时,越是该西式信封的克重较小时,本方式的张力调整部155越是降低张紧辊150的压接力。换句话说,在纸张P是西式信封、且该西式信封的克重不足预先设定的克重阈值时,相比于克重是克重阈值以上时,本方式的张力调整部155更加降低张紧辊150的压接力。
由此,在本方式中,在纸张P是西式信封、且该西式信封的克重不足预先设定的克重阈值时,相比于克重是克重阈值以上时,更加软化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另外,在本方式中,也与第一方式相同,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是利用C型的阿斯卡橡胶硬度计对定影带140的外周面中的定影夹持部N2的附近进行测量而得的硬度。
具体地说,在西式信封的克重是克重阈值以上时,本方式的张力调整部155成为使张紧辊150的压接力为比普通纸时的通常的压接力低的压接力的第一低压接的状态。另外,在西式信封的克重不足克重阈值时,成为使张紧辊150的压接力为比第一低压接的状态的压接力更低的压接力的第二低压接的状态。
另外,即使是日式信封,在克重较小的情况下,也会出现韧性低、在定影夹持部N2形成褶皱等的情况。换句话说,即使是相比于西式信封更难以形成褶皱等的日式信封,在克重较小的情况下,当向使加压辊110的压接力比通常的压接力低的低压接的状态下的定影夹持部N2进纸时,也会形成褶皱等。
因此,在纸张P是日式信封、且该日式信封的克重不足预先设定的克重阈值时,本方式的张力调整部155成为使张紧辊150的压接力为比普通纸时的通常的压接力低的压接力的第一低压接的状态。换句话说,在本方式中,对于克重不足克重阈值的日式信封,使张紧辊150的压接力为与克重阈值以上的西式信封相同的压接力。
另一方面,在纸张P是日式信封、且该日式信封的克重是克重阈值以上时,张力调整部155成为使张紧辊150的压接力为比普通纸时的通常的压接力相同的压接力的通常压接的状态。这是因为,对于克重是克重阈值以上即克重较大的日式信封,即使使张紧辊150为通常压接的状态,也能够抑制褶皱等的产生。
图6是用于说明本方式中的张紧辊150的压接力的调整的流程图。首先,如图6所示,在本方式中,也是若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接通(S201),则CPU4进行定影装置100的预热(S202)。
在本方式中,也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被接通的初始设定中,将加压辊110设定成将普通纸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时的通常的压接力即通常压接的状态。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初始设定中,张紧辊150也被设定成将普通纸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时的通常的压接力即通常压接的状态。
然后,在本方式中,也是在未设定成信封模式的情况下,判断为收容于供纸盒51的纸张P是普通纸(S203:否),并对作为普通纸的纸张P执行图像形成(S204)。即,使加压辊110以及张紧辊150一起成为作为初始设定的通常压接的状态并进行图像形成。由此,定影装置100能够对作为普通纸的纸张P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
另外,在本方式中,也是在设定成信封模式的情况下(S203:是),将加压辊110从作为初始设定的通常压接的状态切换成压接力较低的低压接的状态(S205)。接着,在本方式中,判断信封模式中的信封的克重的设定值是否不足克重阈值(S206)。
对于信封模式中的信封的克重的设定值是否不足克重阈值,也能够由用户更加通过操作部60输入的关于信封的克重的输入值来判断。另外,在本方式中,作为克重阈值,使用了70g/m2
在信封模式中的信封的克重的设定值是克重阈值以上的情况下(S206:否),判断信封模式中的信封的设定是否是西式信封(S207)。然后,在信封模式中的信封的设定是日式信封的情况下(S207:否),图像形成装置1对于作为克重是克重阈值以上的日式信封的纸张P执行图像形成(S204)。
即,对于克重是克重阈值以上的日式信封,使加压辊110为压接力较低的低压接的状态并进行图像形成。另外,对于克重是克重阈值以上的日式信封,使张紧辊150为作为初始设定的通常压接的状态并进行图像形成。由此,即使在克重是克重阈值以上的日式信封作为纸张P的情况下,定影装置100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
另外,在信封的克重的设定值是克重阈值以上(S206:否)、信封的设定是西式信封的情况下(S207:是),将张紧辊150从作为初始设定的通常压接的状态切换成压接力较低的第一低压接的状态(S208)。然后,图像形成装置1对于作为克重是克重阈值以上的西式信封的纸张P执行图像形成(S204)。
即,对于作为克重是克重阈值以上的西式信封的纸张P,使加压辊110为低压接的状态,使张紧辊150为第一低压接的状态,并进行图像形成。由此,即使在克重是克重阈值以上的西式信封作为纸张P的情况下,定影装置100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
另一方面,在信封的克重的设定值不足克重阈值的情况下(S206:是),将张紧辊150从作为初始设定的通常压接的状态切换成压接力较低的第一低压接的状态(S209)。接着,判断信封模式中的信封的设定是否是西式信封(S210)。在信封的设定是日式信封的情况下(S210:否),图像形成装置1对于作为克重不足克重阈值的日式信封的纸张P执行图像形成(S204)。
即,对于作为克重不足克重阈值的日式信封的纸张P,使加压辊110为低压接的状态,使张紧辊150为第一低压接的状态,并进行图像形成。由此,即使在克重不足克重阈值的日式信封作为纸张P的情况下,定影装置100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
另外,在信封的克重的设定值不足克重阈值(S206:是)、信封的设定是西式信封的情况下(S210:是),将张紧辊150从第一低压接的状态切换成压接力更低的第二低压接的状态(S211)。然后,图像形成装置1对于作为克重不足克重阈值的西式信封的纸张P执行图像形成(S204)。
即,对于作为克重不足克重阈值的西式信封的纸张P,使加压辊110为低压接的状态,使张紧辊150为第二低压接的状态,并进行图像形成。由此,即使在克重不足克重阈值的西式信封作为纸张P的情况下,定影装置100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
在图7中示出进行了本方式的实验的结果。图7示出进行将克重各不相同的西式信封与日式信封向使加压辊110以及张紧辊150的压接力为不同的状态下的定影夹持部N2进纸的实验、并判断在进纸时是否形成了褶皱等的结果。
在图7中,示出了“西式信封(西式型)”与“西式信封(西式型)薄”是通过封舌横向进纸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的西式信封。另外,示出了“日式信封(长形,方形等)”与“日式信封(长形,方形等)薄”是通过封舌纵向进纸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的日式信封。而且,“西式信封(西式型)”与“日式信封(长形,方形等)”的克重为克重阈值以上。除此之外,“西式信封(西式型)薄”与“日式信封(长形,方形等)薄”的克重不足克重阈值。
另外,在图7中,在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后的信封同时形成褶皱以及产生封舌偏移的情况下,标注“×”。在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后的信封仅形成褶皱以及产生封舌偏移中的某一方的情况下,标注“△”。在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后的信封中都未产生褶皱的形成以及封舌偏移、已完成了适当的定影处理的情况下,标注“○”。
而且,如图7所示,在使加压辊110以及张紧辊150都为通常压接的状态的情况下,对于每一个信封都是“×”。这是因为,在使加压辊110以及张紧辊150都为通常压接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7中用450N示出夹持部负载那样,夹持部负载过高的缘故。
另外,在使加压辊110为低压接的状态、使张紧辊150为通常压接的状态的情况下,对于“日式信封(长形,方形等)”是“○”。这是因为,由于使加压辊110为低压接,导致夹持部负载降低。但是,在该情况下,“西式信封(西式型)”以及“日式信封(长形,方形等)薄”是“△”,对于“西式信封(西式型)薄”是“×”。关于它们,是因为相比于“日式信封(长形,方形等)”,更容易形成褶皱等。
另外,在使加压辊110以及张紧辊150都为低压接的状态的情况下,对于每一个的信封都是“○”。这是因为,由于使加压辊110以及张紧辊150都为低压接,导致夹持部负载进一步降低。另外,在图7的实验中,关于张紧辊150的低压接的状态,对于“西式信封(西式型)”、“日式信封(长形,方形等)”、“日式信封(长形,方形等)薄”设为第一低压接的状态,对于“西式信封(西式型)薄”设为第二低压接的状态。
即,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除了根据信封的封舌的朝向之外,也根据信封的克重来调整张紧辊150的压接力。由此,确认到对于克重不同的西式信封以及日式信封,都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
另外,如图7所示,对于“日式信封(长形,方形等)”,在使张紧辊150为通常压接的状态以及低压接的状态中任一者的状态的情况下都为“○”。因此,对于“日式信封(长形,方形等)”,也能够使张紧辊150为低压接的状态并进行定影处理。但是,优选的是张紧辊150尽量为通常压接的状态。这是因为,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越大,越是减少基于加热器131的发热能量的损失,并且能够抑制定影带140的旋转时的蜿蜒曲折。
另外,在本方式中,作为克重阈值,使用了70g/m2。但是,也能够将除此以外的值用作克重阈值。另外,在本方式中,对于西式信封以及日式信封,都使用了相同的值作为克重阈值。但是,也能够在针对西式信封的克重阈值与针对日式信封的克重阈值中使用不同的值。
另外,在本方式中,对于克重为克重阈值以上的西式信封、以及克重不足克重阈值的日式信封,都使张紧辊150为第一低压接的状态。但是,对于克重为克重阈值以上的西式信封、以及克重不足克重阈值的日式信封,也可以分别使张紧辊150的压接力不同。
另外,在本方式中,也与第一方式相同,优选的是,在纸张P是涂胶信封的情况下,相比于无胶信封时,进一步使张紧辊150的压接力降低。
如以上详细说明那样,在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除了根据信封的封舌的朝向之外,也根据信封的克重来调整张紧辊150的压接力。由此,实现了对于承载调色剂像的信封能够适当地进行该调色剂像向信封的定影处理、并且能够抑制该定影处理时的褶皱的产生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第三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方式进行说明。在本方式中,定影装置的结构与上述的方式不同。另外,对于除定影装置以外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与上述的方式相同。由此,以下,对本方式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
在图8中示出本方式的定影装置200。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取代图4所示的定影装置100而具有图8所示的定影装置200。另外,在图8的定影装置200中,也对与图4的定影装置100相同的结构的部件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
另外,对于本方式的定影装置200,也在加压辊110向定影带140的外周面压接的压接位置形成有定影夹持部N2。而且,对于本方式的加压调整部115,也与上述的方式相同,在纸张P是普通纸的情况下,采用使加压辊110的压接力成为能够在定影夹持部N2中使调色剂像适当地定影于普通纸的通常的压接力的通常压接的状态。另外,在纸张P是信封的情况下,在本方式中也与上述的方式相同,加压调整部115成为使加压辊110的压接力比通常的压接力低的低压接的状态。
而且,如图8所示,本方式的定影装置200具有与上述的方式不同的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对于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也是通过在由铁构成的心轴的表面形成有30μm厚的氟树脂层而成。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均以使轴向成为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的状态压接于定影带140的外周面。
具体地说,第一张紧辊250通过第一张力调整部255的施力而压接于定影带140的上侧的外周面。第一张力调整部255能够调整第一张紧辊250的压接力。另外,第二张紧辊260通过第二张力调整部265的施力而压接于定影带140的下侧的外周面。第二张力调整部265能够调整第二张紧辊260的压接力。作为第一张力调整部255以及第二张力调整部265的具体的结构,能够使用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
图9A、9B是例示了使轴向为左右方向时的第一张紧辊250的形状的图。在图9A以及图9B中,分别示出了能够作为第一张紧辊250而使用的形状。
图9A所示的第一张紧辊250呈径向皇冠形状。图9B所示的第一张紧辊250呈锥形皇冠形状。换句话说,图9A以及图9B所示的第一张紧辊250都呈两端部之间的中央部比轴向的两端部更向径向鼓起的皇冠形状。
图10A、10B是例示了使轴向为左右方向时的第二张紧辊260的形状的图。在图10A以及图10B中,分别示出了能够作为第二张紧辊260而使用的形状。
图10A所示的第二张紧辊260呈逆径向皇冠形状。图10B所示的第二张紧辊260呈逆锥形皇冠形状。换句话说,图10A以及图10B所示的第二张紧辊260都呈两端部之间的中央部比轴向的两端部更向径向凹陷的逆皇冠形状。
另外,第一张紧辊250、第二张紧辊260所压接的区域是定影带140中的、内周面未被定影辊120以及加热辊130中的任一者支承的区域。因此,第一张紧辊250、第二张紧辊260能够分别在被压接的状态下对定影带140赋予张力。
而且,由于第一张紧辊250压接于定影带140,使得越是靠近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部分,越能够增大张力。换句话说,由于第一张紧辊250压接于定影带140,使得越是靠近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部分,越能够增大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
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张紧辊260压接于定影带140,使得越是靠近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越能够增大张力。换句话说,由于第二张紧辊260压接于定影带140,使得越是靠近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部分,越能够增大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
因此,本方式的定影装置200通过调整第一张紧辊250与第二张紧辊260的各自的压接力,能够调整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换句话说,在本方式中,利用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一张力调整部255、第二张紧辊260以及第二张力调整部265构成了硬度调整部。而且,在本方式中,通过分别调整第一张紧辊250与第二张紧辊260的压接力,也能够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在其宽度方向上不同。
另外,在本方式中,也与上述的方式相同,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是利用C型的阿斯卡橡胶硬度计对定影带140的外周面中的定影夹持部N2的附近进行测量而得的硬度。
以下,对纸张P是普通纸、日式信封、西式信封的情况下的各个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的压接力进行说明。首先,在纸张P是普通纸的通常压接的状态下,使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都成为压接状态。而且,在通常压接的状态下,以使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在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上变得均匀的方式调整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的各自的压接力。由此,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在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上变得均匀。由此,在纸张P是普通纸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这是因为能够在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上能够进行均匀的定影处理的缘故。
另外,为了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在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上均匀,优选的是使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的组合成为图9A与图10A。或者,优选的是使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的组合成为图9B与图10B。
另外,难以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在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上完全均匀。因此,在本方式的通常压接的状态下,在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上用C型的阿斯卡橡胶硬度计在多个位置测量定影夹持部N2附近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且使该测量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硬度差为4度以内。
接下来,在纸张P是日式信封的情况下,也与普通纸的情况相同,采用通常压接的状态。即,使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都成为压接状态,在纸张P是日式信封的情况下,也以使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在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上变得均匀的方式进行调整。由此,在纸张P是日式信封的情况下,也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在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上变得均匀。由此,在纸张P是日式信封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
另外,在纸张P是克重不足克重阈值的日式信封的情况下,如第二方式中的上述内容那样,容易形成褶皱。因此,优选的是,相比于纸张P是普通纸的情况,更加软化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使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的压接力都比普通纸时的通常压接的状态时更低即可。由此,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均匀地维持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同时能够减小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
接下来,在纸张P是西式信封的情况下,使第一张紧辊250为压接状态,使第二张紧辊260为非压接状态。通过使第二张紧辊260为非压接状态,能够减小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另外,能够使施加于定影带140的张力越靠近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侧越小。即,能够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在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中比通常压接的状态更小,并且越靠近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一侧越小。而且,在使定影带140越靠近宽度方向的端部侧越软的定影夹持部N2中,以使西式信封的相对于进纸方向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通过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方式进行进纸。
由此,能够减少位于西式信封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封舌的部分的夹持部负载。换句话说,通过减少在进纸时容易形成褶皱等的封舌附近的夹持部负载,能够抑制西式信封的褶皱等的产生。
另外,关于西式信封,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进行图像形成的频率较高。而且,对于进行该图像形成的西式信封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能够以不那么降低夹持部负载为前提维持定影性。由此,本方式的定影装置200在纸张P是西式信封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影处理。
另外,在纸张P是克重不足克重阈值的西式信封的情况下,如第二方式中的上述内容那样,容易形成褶皱。因此,优选的是,相比于纸张P是克重阈值以上的克重的西式信封情况,更加软化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由此,在纸张P是克重不足克重阈值的西式信封的情况下,只要相比于纸张P是克重阈值以上的克重的西式信封的情况,更加降低第一张紧辊250的压接力即可。
另外,对于西式信封的情况,也可以使第二张紧辊260为压接状态。即,通过使第二张紧辊260的压接力比通常压接的状态低地进行压接,能够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越是靠近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侧越小。
另外,在西式信封沿其宽度方向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在宽度方向上均匀。这是因为,在沿宽度方向较长的西式信封中,在通过定影带140的端部附近的位置也进行图像形成的缘故。
由此,对于宽度方向的长度是预先设定的阈值长度以上的西式信封,只要以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在宽度方向上均匀的方式设置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的压接力即可。另外,此时,使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的压接力都比通常压接的状态低即可。另一方面,对于宽度方向的长度不足阈值长度的西式信封,只要以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的硬度越靠近宽度方向的端部侧宽小的方式设置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的压接力即可。
如以上详细说明那样,本方式的定影装置200具有第一张紧辊250以及第二张紧辊260。第一张紧辊250呈相比于轴向的两端部、通过封舌横向进纸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的西式信封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所对应的中央部更向径向鼓起的皇冠形状。而且,在将西式信封向定影夹持部N2进纸时,能够使定影夹持部N2的定影带140的外周面越靠近定影带14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侧越软。由此,实现了对于承载调色剂像的信封能够适当地进行该调色剂像向信封的定影处理、并且能够抑制该定影处理时的褶皱的产生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只是单纯的例示,并非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定。因此,本发明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进、变形。例如,张紧辊向定影带140压接的压接区域也可以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只要是定影带140中的、内周面被支承的区域以外即可。另外,张紧辊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地压接于定影带140的内周面。
此外,例如也能够将加热辊130作为张紧辊而使用。这是因为,通过向远离定影辊120的朝向对加热辊130施力,能够调整定影带140的张力。另外,有时会在加热辊130的附近设置温度传感器、恒温箱等。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将张紧辊独立于加热辊130地设置。这是因为,在将加热辊130作为张紧辊而使用时,由于定影带140的张力的调整,会导致加热辊130与温度传感器等的距离。换句话说,是因为,通过将张紧辊与加热辊130分别设置,将加热辊130与温度传感器等的距离保持为一定,能够使温度传感器等适当地发挥功能。
另外,通过进行预先实验等,能够确定加压辊110的通常压接的状态以及低压接的状态下的压接力。另外,对于张紧辊150、250、260的压接力、克重阈值、阈值长度等,也同样能够通过进行预先实验等来确定。而且,只要将该预先设定的各值存储于主体所附属的非易失性存储器5即可。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彩色打印机,例如也能够应用于经由公用线路进行印刷作业的收发的那种图像形成装置。此外,例如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而是只要具有定影带就可以应用。例如,并不局限于加热器131,也能够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

Claims (10)

1.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
环状的定影带;
加热源,其对所述定影带进行加热;
支承部件,其具备由弹性体构成的支承弹性层以及刚性高于所述支承弹性层的支承基材,并且利用所述支承基材经由所述支承弹性层支承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以及
夹持部加压部件,其压接设置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被所述支承部件支承的支承区域中的外周面,并在向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压接的压接位置形成夹持部;
所述定影装置使承载调色剂像的片材通过所述夹持部,使该调色剂像定影于片材,
所述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装置具有对所述夹持部位的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的硬度进行调整的硬度调整部,
在向所述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具有封舌的信封,并且其进纸方向为封舌横向进纸时,相比于向所述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普通纸时,所述硬度调整部使片材通过所述夹持部期间的所述夹持部位的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软,所述封舌横向进纸是,使通过输送而到达所述夹持部的信封以信封主体与封舌之间的折痕的方向沿着所述进纸方向的方式通过所述夹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封舌横向进纸向所述夹持部进纸的信封的克重不足预先设定的第一克重阈值时,相比于克重是所述第一克重阈值以上时,所述硬度调整部使片材通过所述夹持部期间的所述夹持部位的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向所述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具有封舌的信封,并且其进纸方向为封舌纵向进纸,并且利用所述封舌纵向进纸向所述夹持部进纸的信封的克重不足预先设定的第二克重阈值时,相比于向所述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普通纸时,所述硬度调整部使片材通过所述夹持部期间的所述夹持部位的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软,所述封舌纵向进纸是,使通过输送而到达所述夹持部的信封以信封主体与封舌之间的折痕的方向沿着所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的方式通过所述夹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向所述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涂有用于将封舌粘合于信封主体的胶的涂胶信封时,相比于未涂有胶的无胶信封时,所述硬度调整部使片材通过所述夹持部期间的所述夹持部位的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硬度调整部具有:
第一张紧辊,其轴向为所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并压接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未被支承的第一压接区域;以及
第一施力调整部,其使所述第一张紧辊朝向所述定影带的所述第一压接区域施力从而压接,并且对所述第一张紧辊的作用力进行调整;
越是使所述夹持部位的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变软时,所述第一施力调整部越是减小所述第一张紧辊的作用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张紧辊在轴向上,呈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比两端部向径向鼓起的皇冠形状,并且,
所述第一张紧辊在所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与通过所述封舌横向进纸向所述夹持部进纸的信封的中央位置对应的位置在径向上鼓起最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硬度调整部具有:
第二张紧辊,其轴向为所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并压接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未被支承的第二压接区域;以及
第二施力调整部,其使所述第二张紧辊朝向所述定影带的所述第二压接区域施力从而压接,并且对所述第二张紧辊的作用力进行调整;
所述第二张紧辊在轴向上,呈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比两端部向径向凹陷的逆皇冠形状,并且,
所述第二张紧辊在所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张紧辊的径向上鼓起最大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径向上凹陷最大,
越是使所述夹持部位的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变软时,所述第二施力调整部越是减小所述第二张紧辊的作用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向所述夹持部进纸的片材在所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是预先设定的阈值长度以上时,所述第一施力调整部以及所述第二施力调整部调整所述第一张紧辊的作用力以及所述第二张紧辊的作用力,以使得施加于所述定影带的张力在宽度方向上均匀。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装置具有对所述夹持部加压部件向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压接的压接力进行调整的夹持部加压调整部,
在向所述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信封时,相比于向所述夹持部进纸的片材是普通纸时,所述夹持部加压调整部将片材通过所述夹持部期间的所述夹持部加压部件的作用力减小。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输送部,其输送片材;
图像形成部,其将调色剂像转印于片材;以及
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在片材的输送方向上,设于比所述图像形成部靠近下游的位置。
CN201610457651.2A 2015-06-26 2016-06-22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62922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8317 2015-06-26
JP2015128317A JP6237717B2 (ja) 2015-06-26 2015-06-26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92233A true CN106292233A (zh) 2017-01-04
CN106292233B CN106292233B (zh) 2019-08-16

Family

ID=56116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57651.2A Active CN106292233B (zh) 2015-06-26 2016-06-22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97953B2 (zh)
EP (1) EP3109711A1 (zh)
JP (1) JP6237717B2 (zh)
CN (1) CN10629223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3438A (zh) * 2022-05-06 2022-07-08 浙江庞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涂布设备及应用涂布设备的涂布系统
CN116603702A (zh) * 2023-05-30 2023-08-18 滨州鸿博铝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不粘家用箔的高效涂布生产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1904B2 (ja) * 2016-07-13 2021-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02074B2 (ja) * 2016-08-10 2020-05-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形状変更方法
JP6915341B2 (ja) * 2017-03-28 2021-08-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224870B2 (ja) * 2018-11-20 202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29624A (ja) * 2021-02-25 2022-09-0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2376A (ja) * 1984-07-10 1986-01-30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2006349886A (ja) * 2005-06-15 2006-12-28 Seiko Epson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3276A (ja) * 2006-06-22 2008-01-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06447A (zh) * 2006-12-21 2008-06-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86798A (ja) * 2009-06-15 2010-12-24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13914A (ja) * 2010-06-30 2012-01-19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27174A (ja) * 2010-07-22 2012-02-0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36496A (zh) * 2011-03-30 2012-10-1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利用感应加热方式进行定影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513550A (zh) * 2012-06-29 2014-01-15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设备
JP2014202901A (ja) * 2013-04-04 2014-10-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8761A (en) * 1998-07-10 1999-12-07 Xerox Corporation Variable dwell fuser
JP2016102906A (ja) * 2014-11-28 2016-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2376A (ja) * 1984-07-10 1986-01-30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2006349886A (ja) * 2005-06-15 2006-12-28 Seiko Epson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3276A (ja) * 2006-06-22 2008-01-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06447A (zh) * 2006-12-21 2008-06-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86798A (ja) * 2009-06-15 2010-12-24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13914A (ja) * 2010-06-30 2012-01-19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27174A (ja) * 2010-07-22 2012-02-0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36496A (zh) * 2011-03-30 2012-10-1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利用感应加热方式进行定影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513550A (zh) * 2012-06-29 2014-01-15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设备
JP2014202901A (ja) * 2013-04-04 2014-10-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3438A (zh) * 2022-05-06 2022-07-08 浙江庞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涂布设备及应用涂布设备的涂布系统
CN116603702A (zh) * 2023-05-30 2023-08-18 滨州鸿博铝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不粘家用箔的高效涂布生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97953B2 (en) 2018-02-20
JP6237717B2 (ja) 2017-11-29
CN106292233B (zh) 2019-08-16
JP2017009957A (ja) 2017-01-12
EP3109711A1 (en) 2016-12-28
US20160378031A1 (en) 2016-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92233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7200356B2 (en) Discharge roller device
US7167670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with a heating roller and pressurizing member
JP485856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319918B (zh) 定影设备和成像装置
CN10601990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91469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7278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37889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06483803B (zh)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CN105988340B (zh)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US9046828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JP20081454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70031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747153B2 (en) Belt-type transport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2986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1020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75384B (zh) 环形带、中间转印带单元、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制造环形带的方法
US10308465B2 (en) Sheet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1398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48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7324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65195A (ja) 加湿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62324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23450A (zh) 带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