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0313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0313B
CN105700313B CN201510881997.0A CN201510881997A CN105700313B CN 105700313 B CN105700313 B CN 105700313B CN 201510881997 A CN201510881997 A CN 201510881997A CN 105700313 B CN105700313 B CN 1057003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member
recording materials
roller
image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819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00313A (zh
Inventor
小暮成
小暮成一
熊谷直洋
藤田纯平
与五泽树
与五泽一树
大杉竜也
杉浦健治
和田雄二
水谷武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00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0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003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03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Feeding path after the transfer point and up to the fixing point, e.g. guides and feeding means f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carrying an unfused toner i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目的是降低在比转印部更靠记录材料的搬送方向上游侧中的带状的图像载体的不必要的振动。其包括具有载置像(T)的像载置面(31a)的带状的图像载体(31);与像载置面之间形成有用于将像朝着记录材料(P)转印的转印部(N的转印构件(404);被配置在比转印部更靠记录材料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并对朝着转印部搬送的记录材料进行引导的导向机构(50);在和导向机构(50)相向而对的位置里被排列配置,并与像载置面的相反侧的非像载置面(31b)抵接的多个的抵接构件(36)、(37)。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载置了像后回转移动的带状的图像载体和与图像载体相向而对配置的转印构件,并在转印构件和图像载体之间形成在搬送来的记录材料上转印图像载体上的图像的转印部。图像形成装置在比转印部更靠记录材料搬送方向的上游侧配置有引导记录材料向转印部进入的导向构件(参考专利文献1)。朝着转印部的记录材料虽然通过导向构件来朝着转印部被引导,但在通过导向构件时,在比转印部更靠记录材料的搬送方向上游侧,记录材料的前端或后端会与图像载体抵接。记录材料的前端或后端与图像载体的抵接会因为其程度而使得回转移动的图像载体朝着图像载体的内侧变位位移,从而诱发不必要的振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申请2011-064823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降低在比转印部更靠记录材料的搬送方向上游侧中的带状的图像载体的不必要的振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带状的图像载体,其具有载置像的像载置面;转印构件,其与像载置面之间形成有用于将像朝着记录材料转印的转印部;导向机构,其被配置在比转印部更靠记录材料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并对朝着转印部搬送的记录材料进行引导;两个回转体,其在和导向机构相向而对的位置里被排列配置,并与像载置面的相反侧的非像载置面抵接。
根据本发明,在比转印部更靠记录材料的搬送方向上游侧,与将朝着转印部来引导记录材料的导向部为相向而对的位置处,因为排列配置了两个回转体来和位于像载置面的相反侧里的图像载体的非像载置面抵接,记录材料的前端或后端与图像载体抵接时的冲击就不容易传递到整个图像载体中,从而就能够降低搬送方向上游侧中的带状的图像载体的不必要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要构成图。
图2是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放大构成图。
图3所示是构成导向机构的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的构成和配置的平面视图。
图4所示是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的构成的放大斜视图。
图5所示是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6所示是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的构成的放大截面图。
图7所示是在质地较硬的记录材料搬送时的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的作用说明图,(a)所示是记录材料的先端通过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时的放大图,(b)所示是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第二导向构件时的放大图。
图8所示是在质地较硬的记录材料搬送时的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的作用说明图,(a)所示是记录材料的后端从第二导向构件交接到第一导向构件时的放大图,(b)所示是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第一导向构件后的放大图。
图9所示是在质地较软的记录材料搬送时的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的作用说明图,(a)所示是记录材料的先端通过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时的放大图,(b)所示是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第二导向构件时的放大图。
图10所示是在质地较软的记录材料搬送时的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的作用说明图,(a)所示是记录材料的后端从第二导向构件交接到第一导向构件时的放大图,(b)所示是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第一导向构件后的放大图。
图11所示是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多个的抵接构件的两个回转体的配置说明图。
图12所示是说明两个回转体的配置的放大图。
图13所示是以手动来移动两个回转体的方式的构成和基准位置。
图14所示是以手动来移动两个回转体的方式的构成和突出位置。
图15所示是从平面看到的两个回转体的支撑构成的概要图。
图16所示是以电动来移动两个回转体的方式的构成和基准位置。
图17所示是以电动来移动两个回转体的方式的构成和突出位置。
图18所示是以电动来移动两个回转体和导向部的方式的构成和基准位置。
图19所示是以电动来移动两个回转体和导向部的方式的构成和突出位置。
图20所示是在记录材料搬送时以往的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的作用说明图,(a)所示是记录材料的先端通过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时的放大图,(b)所示是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第二导向构件时的放大图。
图21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多个抵接构件的其它方式的放大图。
图22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多个抵接构件的其它方式的放大图。
图23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多个抵接构件的其它方式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依次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在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对于具有同一的功能或构成的赋予同一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重复的说明。为了帮助理解一部分构成,也会部分地省略图面。还有,图中的Y、M、C、K是附加在对应于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构成构件里的添加字,有适当的省略。
以下,对于作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彩色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10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打印机100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图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打印机100的概要构成图。在图1中,打印机100包括有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调色剂像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Y,M,C,K)。打印机100设有作为转印装置的转印单元30、作为曝光机构的光写入单元101、定影装置90、收纳记录材料P的卡盒60以及对位辊对61。作为粉体的显影剂,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Y,M,C,K)采用的是颜色互为不同的Y,M,C,K的调色剂,除此以外都是同样的构成,并在到达寿命时更换。也就是说,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Y,M,C,K)相对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打印机本体100A被设置为自由装卸,并可以更换。
图2所示是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Y,M,C,K)之一的放大概要构成图。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Y,M,C,K)除了所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具有同样的构成。因此,在图2中省略了表示所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的添加字(Y,M,C,K)。图像形成单元1包括有作为图像载体的鼓状的感光体2、鼓清洁装置3、除电装置、充电装置6以及显影装置8等。图像形成单元1构成了这些多个的装置被保持在共通的保持体里并且相对于打印机本体100A是能够一体地装卸的处理卡盒单元,并且能够以单元单位来更换。
感光体2是在鼓基体的表面上形成了有机感光层后的鼓形状,并通过马达等的驱动机构在图中顺时针转动方向上被回转驱动。充电装置6一边使得被施加有充电偏压而作为充电构件的充电辊7与感光体2接触或接近,一边通过在充电辊7和感光体2之间产生放电,来使得感光体2的表面均匀带电。除了使得充电辊等的充电构件与感光体2接触或接近的方式以外,也可以采用带电充电器的方式。
由充电辊7来均匀带电的感光体2的表面通过光写入单元101发出的激光等的曝光光来光扫描后,对各色用的静电潜像进行载置。该静电潜像通过采用各色的调色剂的显影装置8而成为调色剂像来作为各色的像。感光体2的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到由后述的环状的带构件构成的中间转印带31上。
鼓清洁装置3对于附着在经过一次转印工序(后述的一次转印夹持部)后的感光体2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进行除去。鼓清洁装置3具有被回转驱动的清洁刷辊4,和在被悬臂支持的状态下将自由端抵接到感光体2上的清洁刮板5等。鼓清洁装置3通过回转的清洁刷辊4来将转印残留调色剂从感光体2的表面刮落,并通过清洁刮板来将转印残留调色剂从感光体2表面刮落并清洁。除电装置是公知的对通过鼓清洁装置3来清洁后的感光体2的残留电荷进行除电的装置。感光体2的表面通过该除电来初始化后去准备下一次图像形成。
显影装置8包括内含作为显影剂载置体的显影辊9的显影部12,和对显影剂进行搅拌搬送的显影剂搬送部13。显影剂搬送部13包括收容有第一螺杆构件10的第一搬送室,和收容有第二螺杆构件11的第二搬送室。第一螺杆构件10及第二螺杆构件11被自由回转地支撑在显影装置8的盒体等上,通过回转驱动,一边使得显影剂循环一边来搬送后,将显影剂供给到显影辊9上。
如图1所示地,在图像形成单元1(Y,M,C,K)的上方配设有作为潜像写入机构的光写入单元101。该光写入单元101根据个人计算机等外部机器送来的图像信息通过激光二极管发出的激光来对感光体2(Y,M,C,K)进行光扫描。通过该光扫描,就在感光体2(Y,M,C,K)上分别形成了Y,M,C,K用的静电潜像。
在图像形成单元1(Y,M,C,K)的下方,配设有一边对环状的中间转印带31进行张紧架设一边使其在图中的顺时针转动方向上作环绕移动(回转移动)的带单元并且是转印装置的转印单元30。该中间转印带31的回转移动方向为带移动方向A。转印单元30除了作为带状的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带31以外,还包括有多个作为回转构件的驱动辊32、二次转印背面辊33、清洁支撑辊34、四个一次转印辊35(Y,M,C,K)、作为两个两个回转体的辊36、37。这些辊36、37是多个的抵接构件,有时称为下推辊。转印单元30相对于打印机本体100A可以以单元整体来自由装卸(可以更换)。在中间转印带31的环外侧的周围配置了图像载体,且具有作为转印构件的二次转印带404的二次转印单元41和带清洁装置38等。二次转印背面辊33也称为二次转印对向辊。
中间转印带31具有作为像载置面的表面31a,所述像载置面载置有作为像的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31卷绕到被配设在其环内侧的驱动辊32、二次转印背面辊33、清洁支撑辊34、四个一次转印辊35(Y,M,C,K)以及辊36、37上得到支撑并被张紧架设。然后,通过由驱动马达等的驱动机构在图中顺时针转动方向上被回转驱动的驱动辊32的回转力,在相同方向上环绕移动并得到搬送。也就是说,转印单元30是以多个的回转体来卷挂支撑带构件并搬送的。
四个一次转印辊35(Y,M,C,K)将环绕移动的中间转印带31夹在其和感光体2(Y,M,C,K)之间,并形成构成中间转印带31的像载置面的表面31a和感光体2(Y,M,C,K)抵接而作为Y,M,C,K用的转印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在一次转印辊35(Y,M,C,K)中通过公知的转印偏压电源来分别施加有一次转印偏压。由此,就在感光体2(Y,M,C,K)上的Y,M,C,K的调色剂像和一次转印辊35(Y,M,C,K)之间形成了转印电场。
形成在黄色用的感光体2Y表面上的Y调色剂随着黄色用感光体2Y的回转而进入黄色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里。然后,通过转印电场或夹持压的作用,从黄色用的感光体2Y上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了。如此,Y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31在之后依次通过M,C,K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然后,感光体2(M、C、K)上的M、C、K调色剂像被依次重叠地一次转印到Y调色剂像上。通过该重叠的一次转印,就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了四色重叠的调色剂像。作为一次转印构件,也可以采用转印充电器或转印刷等来代替一次转印辊35(Y,M,C,K)。
被配设在中间转印带31的环外侧的二次转印单元41将中间转印带31夹在其和环内侧的二次转印背面辊33的之间,并形成了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和二次转印带404抵接而作为转印部的二次转印夹持部N。在二次转印背面辊33中,通过二次转印偏压电源(以下称为“电源”)39来施加有二次转印偏压。由此,在二次转印背面辊33和二次转印带404之间就形成了使得负极性的调色剂从二次转印背面辊33侧向二次转印带404侧静电移动的二次转印电场。也就是说,作为转印构件的二次转印带404和像载置面21A之间形成了用于将调色剂图像朝向记录材料P转印的二次转印夹持部N。
在转印单元30的下方,配设有以多页重叠呈纸束的状态来收容各种用纸或树脂片材等的记录材料P而成为收容部的卡盒60。该卡盒60将辊60a与纸束最上面的记录材料P抵接,并以规定的时机来使其回转驱动后,将该记录材料P从卡盒60朝向形成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之间的搬送路径65送出。在搬送路径65中配设有搬送辊对和对位辊对61、下导向构件62以及作为导向机构的上导向部(以下称为“导向部”)50。在搬送路径65内,将位于对位辊对61和二次转印夹持部N之间的搬送路径称为夹持部前搬送路径65a。该对位辊对61以使得由卡盒60送出的记录材料P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内与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上的四色重叠的调色剂像同步的时机来回转驱动,并将记录材料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N送出。
也就是说,转印单元30的图像载体是作为图像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后载置的作为环状的带构件的中间转印带31。转印单元30是通过多个作为回转构件的驱动辊32、二次转印背面辊33、清洁支撑辊34、辊36、37来卷挂支撑中间转印带31,并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搬送至作为与记录材料P的转印部的二次转印夹持部N为止的带单元。
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处与记录材料P紧密附着的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上的四色重叠调色剂像受到二次转印电场或夹持压的影响后被一起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并与记录材料P的白色一起成为全彩色调色剂像。在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N后的中间转印带31中,附着有没有被全部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转印残留调色剂是通过与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吖8抵接的带清洁装置来从带表面进行清洁的。被配设在中间转印带31的环内侧的清洁支持辊34是从环内侧来支撑带清洁装置38对带的清洁的。在中间转印带31的环外侧配设有电位传感器63。电位传感器63是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1在圆周方向上的全区域之中对着驱动辊32为绕回的部位隔着间隙来相向而对地配置的。然后,当在中间转印带31上被一次转印后的调色剂像进入与自身的相对位置时,来对该调色剂像的表面电位进行测定。
在比二次转印夹持部N更靠记录材料P的搬送方向B的下游侧形成有夹持部后搬送路径65b。以下,将记录材料P的搬送方向B的下游侧称为搬送方向下游侧,搬送方向下游侧是指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图中左侧一方。在夹持部后搬送路径65b上配设有公知的定影装置90。在定影装置90中送入有转印了全彩色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送来的记录材料P被夹入到内部具有热源的定影辊91和加压辊92相接触的定影夹持部里,并通过加热和加压来使得全彩色调色剂像中的调色剂软化后得到定影。定影后的记录材料P从定影装置90内排出后借助于夹持部后搬送路径65b来朝着机体外排出。
在打印机本体100A中,二次转印单元41是由支撑单元40来支撑并配置的。二次转印单元41被支撑单元40支撑为可以装卸,并能够以单元为单位来更换。二次转印单元41包括有隔着中间转印带31和二次转印背面辊33相向而对配置并作为回转体的转印构件的夹持部形成辊400。二次转印单元41包括三个作为回转体的辊401、402、403和夹持部形成辊400以及被卷绕在辊401、402、403上的二次转印带404。二次转印带404既是图像载体也是转印构件。也就是说,二次转印单元41是图像载体由环状的带构件构成的二次转印带404,是通过多个的回转体的夹持部形成辊400及辊401、402、403来卷挂支撑二次转印带404并搬送的带单元。另外,夹持部形成辊400也称为二次转印辊。
夹持部形成辊400用于将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也就是说,夹持部形成辊400被设置在二次转印带404内,并与二次转印背面辊33相向而对地配置。夹持部形成辊400将中间转印带31和二次转印带404夹入到其和二次转印背面辊33的之间。夹持部形成辊400通过被施加力而与二次转印带404抵接,并在中间转印带31和二次转印带404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N。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从电源39来将用于二次转印的偏压(二次转印偏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背面辊33上的构成,但也可以是从电源39来将偏压施加到夹持部形成辊400上。在夹持部形成辊400里施加偏压(二次转印偏压)时,是施加与调色剂为相反极性的二次转印偏压,在二次转印背面辊33里施加偏压时,是施加与调色剂为相同极性的偏压。辊401用于将因静电吸附力而贴在二次转印带404上的记录材料P通过辊401的曲率分离来从二次转印带404上剥离。
接着,对于比二次转印夹持部N更靠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0(a)、图20(b)所示是以往的比二次转印夹持部N更靠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构成的示意图。在以往的构成中,位于二次转印夹持部N和对位辊对61之间的夹持部前搬送路径65a的下部的下导向构件62和夹持部前搬送路径65a的上部的上导向构件500是各自相互地相向而对地来配置的。另外,在比二次转印背面辊33更靠搬送方向上游侧中,辊36被配置为与中间转印带31的非像载置面的背面31b抵接。另外,本来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记录材料P是平的,但因为与搬送路径65或上导向构件500的接触面较多的是以弯曲的状态来搬送的。也就是说,记录材料P在对位辊对61和二次转印夹持部N之间的姿势是,朝着记录材料P的表面(转印有图像的面)弯曲的。在这样的构成中,被搬送到下导向构件62和上导向构件500之间的记录材料P就如图20(a)所示地,其前端Pa通过上导向构件500时,会抵接到辊36和二次转印夹持部N之间的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上。由于该前端Pa的抵接,中间转印带31会朝着带内侧被上推,从而导致了中间转印带31的振动。如此,因为记录材料P和中间转印带31(表面31a)的接触和非接触的重复,调色剂像或转印后的图像紊乱而导致异常图像的发生。
当记录材料P进一步搬送时,在前端Pa被引导到二次转印夹持部N内的同时,表面31a和记录材料P紧密接触后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N进入。然后,当记录材料P的后端Pb通过上导向构件500之后,通过从弯曲状态向平坦状态返回的恢复作用,记录材料P的后端Pb就如图20(b)所示地朝向中间转印带31侧上弹并与表面31a抵接。如果表面31a和记录材料P的后端Pb的抵接是平缓的话就没有问题。但是,上弹方式会因为记录材料P的质地(厚度)或搬送速度而不同,如果是有较大的冲势来与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抵接时,记录材料P就会朝着带内侧方向急剧地上推。其结果是,表面31a和记录材料P的后端Pb的紧密接触状态会变坏。然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跟前,如果在后端Pb和表面31a之间形成间隙E时,通过二次转印偏压在间隙E处会引起放电,从而因调色剂像的紊乱而导致异常图像的产生。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至图6所示地,是在形成在比二次转印夹持部N更靠记录材料P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夹持部前搬送路径65a的上侧(中间转印带31一侧)配置了包括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51、52的导向部50。导向机构50用于引导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N来搬送的记录材料P。也就是说,将第一导向构件51作为按压记录材料P的前端Pa以及记录材料全体的功能构件来设置,将第二导向构件52作为减缓记录材料P的后端Pb从弯曲状态返回时的冲击的功能构件来设置。因此,是将以往的导向构件500那样地通过一个导向构件来引导记录材料P的前端Pa和后端Pb的功能分离成两个。另外,在图3-图5中,是省略了中间转印带31的记载,并适当引用了图1、图7、图8。
导向部50包括金属制的安装部53,和被安装在该安装部53上的第一导向构件51和第二导向构件52。第一导向构件51和第二导向构件52是由树脂制的膜材来形成的。第一导向构件51如图3所示地,在比二次转印夹持部N更靠记录材料P的搬送方向上游侧被配置为与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相向而对(参照图7),并用于将记录材料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N搬送。第二导向构件52是在比第一导向构件51更靠记录材料P的搬送方向上游侧错开,其一部分与第一导向构件51相向而对地配置,并用于将记录材料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N搬送。也就是说,第二导向构件52被配置在比第一导向构件51更靠搬送方向上游侧,并与第一导向构件51隔开间隔地配置。另外,第一及第二导向构件51、52还具有限制记录材料P朝向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一侧移动的功能。
第一导向构件51如图3、图4所示地,是在与搬送方向B相交的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长方形状。第一导向构件51是将从位于宽度方向X的一侧的端部51a开始到另一侧的端部51b延伸的长边部的一个作为先端51c。第一导向构件51是使得其先端51c从安装部53的下游端53c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N突出地来将其一端51A安装到与中间转印带31相向而对的安装部53中作为对向面的图5、图6所示的上面53f上。第一导向构件51如图3所示地,在宽度方向X上连续的先端51c在平面视图中与搬送方向B垂直地通过双面胶带等来安装在上面53f上并被配置为与辊36、37相向而对。
第二导向构件52如图3、图4所示地,是在与搬送方向B相交的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状。第二导向构件52是将从位于宽度方向X的一侧的端部52a开始到另一侧的端部52b延伸的长边部的一个作为先端52c。第二导向构件52是使得其先端52c从安装部53的下游端53c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N突出地来将其一端52A安装到位于上面53f的相反侧的安装部53中作为相反面的图5、图6所示的下面53g上。第二导向构件52的在宽度方向X上连续的先端52c从宽度方向X的一侧的端部52a开始到另一侧的端部52b为止,是在平面视图中与搬送方向B交叉的方向为倾斜地通过双面胶带等来安装在下面53g上的。也就是说,第二导向构件52在与第一导向构件51相向而对区域中以从下游端53c向先端51c的突出量t3的斜线所示的范围R中,从一侧的端部52a到另一侧的端部52b是倾斜地来配置的。第二导向构件52的先端52c倾斜地来形成时,比起从一侧的端部52a的下游端53c的突出量t1来,从另一侧的端部52b的下游端(下游面)53c的突出量t2要大。
如图6所示地,第一导向构件51及第二导向构件52在与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靠近离开的方向(以下称为“靠近离开方向”)E上,是隔开规定的间隔D1来相向而对地配置的。也就是说,安装部53在靠近离开方向上具有厚度D,并在安装部53的上面53f安装有第一导向构件51,在安装部53的下面53g安装有第二导向构件52。因此,第一导向构件51及第二导向构件52是以相当于安装部53的厚度D来分开的状态相向而对地设置在安装部53上的。另外,规定的间隔D1是指作为第一导向构件51和第二导向构件的相互的对向面的第一导向构件51的背面51e和第二导向构件52的上面52d的间隔。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向构件52如图5、图6所示地,是将多个树脂制的片材构件521、522在搬送方向B上错开,并在靠近离开方向E上层叠后来形成的。片材构件521比片材构件522更具有从安装部53的下游端53c突出的大小,并被安装在安装部53的下面53g上。片材构件522被张贴在片材构件521的下面521a上。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向构件52的突出量t1、t2就是片材构件521。另外,规定的间隔D1是指第一导向构件51的背面51e和片材构件521的上面521d的变形前的间隔。变形前指的是和记录材料P接触并弹性变形之前的状态。
将第一导向构件51在靠近离开方向E上的厚度作为d1,将第二导向构件的厚度作为d2时,两者形成为d1≥d2。第二导向构件的厚度d2是片材构件521的厚度d3和片材构件522的厚度d4的合计的厚度。还有,从第二导向构件52朝着第一导向构件51,为了更顺利地交接记录材料P的后端Pb,以d1>d2为好。
将多页的片材构件521、522层叠后来形成第二导向构件52是为了方便调整厚度。也就是说,第一导向构件51在比二次转印夹持部N更靠搬送方向上游侧中,主要具有按压记录材料的前端Pa或通过纸张中的记录材料全体的功能。因此,即使与记录材料P接触并弹性变形,也需要有不与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接触的刚性。相对于此,在第二导向构件52中与记录材料P的后端Pb接触时会弹性变形,为了顺利地将后端Pb交接到第一导向构件51,比起刚性来更要求的是柔韧性。因此,以一片片材构件来设定其厚度d2比较困难,优选的是将多页的片材构件层叠后达到所希望的厚度d2。因此,第一导向构件51的厚度d1和第二导向构件的厚度d2的关系是d1≥d2。还有,形成第二导向构件52的片材构件的块数不局限于两块,也可以是两块以上,只要是能够有适当的弹性变形,也可以由一块片材构件来构成。
接着,对安装部53的构成进行说明。安装部53如图3所示地是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长方形状,比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51、52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还要长。位于宽度方向X上的安装部53的两端53a、53b从侧视图来看是朝着与宽度方向X垂直的上方弯曲后来形成安装侧面53d、53e的。在安装部53中,是将第一导向构件51和第二导向构件52隔开规定的间隔D1来安装的。将第一导向构件51和第二导向构件52仅隔开规定的间隔D1来配置的理由是为了确保第二导向构件52的变形范围。因此,至少是安装有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51、52的一端51A、52A的部位的安装部53的厚度D与规定的间隔D1相当。安装部53的厚度D和规定的间隔D1会有一些不一样。这是因为,在通过双面胶带将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51、52安装到上面53f和下面53g上时,在规定的间隔D1中包含了厚度D+双面胶带的厚度。为了将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51、52安装到上面53f和下面53g上,如果不使用双面胶带而是采用例如液体状的粘结剂,因为可以在规定的间隔D1中不考虑双面胶带的厚度,安装部53的厚度D就是规定的间隔D1了。
如图4、图5所示地,安装部53在安装侧面53d、53e中形成有孔部53h、53i。然后,导向部50将设置在转印单元30的侧板等里的销或轴插入到安装部53的这些孔部53h、53i里,由于是被支撑固定在侧板上,所以也是需要有刚性的构件。但是,考虑到规定的间隔D1时,其厚度就会被限定。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安装部53里接合了作为金属构件的增强构件56,并使得其厚度为部分增厚。增强构件56是在宽度方向X延伸的截面为L字形状。增强构件56被配置在安装侧面53d、53e的之间,且是安装部53中与安装有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51、52的一侧为相反侧的后端53A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强构件56如图3所示地在和安装侧面53d、53e接合的同时,还被载置在后端53A的上面53A1上并接合。安装部53如图3所示地,是通过焊接增强构件56和安装侧面53d、53e的接合部G1,并铆接增强构件56和上面53A1的接合部G2来形成为一体化的。安装部53由导电性的金属构件构成,并借助于后述的转印单元30的金属制的侧板30A或侧板B、或者是金属制的安装托架70或托架71来接地。
如此,将多个的金属构件接合后来形成安装部53时,因为在确保第一导向构件51和第二导向构件52的规定的间隔D1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刚性,所以是优选的。更进一步地,因为能够确保刚性,就如图6所示地,容易使得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和第一导向构件51中表面31a的对向面51d的空隙F稳定化。
接着,通过图7-图10来说明导向部50的作用。图7、图8所示是作为质地硬的记录材料P来通过厚纸时的状态,图9、图10所示是作为质地软的记录材料P来通过坪重比厚纸低的薄纸时的状态。如图7(a)所示地,被搬送到形成在下导向构件62和导向构件50之间的夹持部前搬送路径65a里。被搬送来的厚的记录材料P的前端Pa根据搬送方式会接触并通过位于搬送方向上游侧的第二导向构件52的先端52c和第一导向构件51的先端51c。当前端Pa通过导向部50时,在辊37和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之间会抵接到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上。因为该抵接,以往是由于中间转印带31通过前端Pa来朝着带内侧被上推而导致中间转印带31振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配置有辊37,所以就能够防止中间转印带31朝着带内侧被上推了。第一导向构件51的先端51c在平面视图中是被配置为垂直于搬送方向B的。因此,当记录材料P通过第一导向构件51的先端51c的下方时,由于先端51c均等地与记录材料P接触并引导去二次转印夹持部N,所以相对于二次转印夹持部N来说,记录材料P的前端Pa的进入是稳定的。
当记录材料P的前端Pa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N时,虽然记录材料P的弯曲变大,但因为第一导向构件51具有刚性,所以就能够抑制第一导向构件51过度地弯曲到中间转印带31一侧。因此,因为避免了表面31a和第一导向构件51的接触,就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31的振动,从而能够防止载置在表面31a上的调色剂像的紊乱导致的异常图像。
当记录材料P进一步搬送时,在前端Pa被引导进二次转印夹持部N内的同时,表面31a和记录材料P会紧密附着并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N进入。然后,记录材料P的后端Pb如图7(b)所示地到达导向部50的下部时,与第二导向构件52接触并移动。由于第二导向构件52被形成为容易弯曲,所以记录材料P的后端Pb从弯曲状态返回平坦状态的恢复作用比较缓和。另外,由于第二导向构件52和配置在其上方的第一导向构件51之间是具有变形所需规定的间隔D1来配置的,所以该变形不会被第一导向构件51阻碍。因此,第二导向构件52能够充分弯曲所设定的程度,并能够吸收后端Pb返回平坦状态里的力。
第二导向构件52的先端52c在宽度方向X中从一侧的端部52a到另一侧的端部52b被配置为倾斜于搬送方向B的。也就是说,第二导向构件52的先端52c是倾斜地来形成的,比起从一侧的端部52a的下游端53c的突出量t1来,从另一侧的端部52b的下游端53c的突出量t2要大。因此,第二导向构件52随着记录材料P在搬送方向B的搬送,与记录材料P的接触面积是增大的。由此,第二导向构件52朝着第一导向构件51的变形变得缓和,如图8(a)所示地,记录材料P的后端Pb朝着第一导向构件51顺利的交接了。
交接到第一导向构件51的记录材料P的后端Pb与因为第二导向构件52的变形而到达导向部50的下方时相比,其弯曲程度的弯曲量变少,恢复作用也减弱。在该状态下记录材料P在搬送方向B上移动时,第一导向构件51会在靠近中间转印带31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当后端Pb离开第一导向构件51的下方时,就如图8(b)所示地,在靠近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的部位处,后端Pb会从第一导向构件51交接并抵接到表面31a上。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使得记录材料的后端Pb朝向表面31a的上弹的力变弱后再与表面31a抵接,表面31a和记录材料P的后端Pb的抵接就变得缓和了。也就是说,从第二导向构件52开始来最终朝着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的记录材料P的交接能够阶段并顺利地进行。因此,通过第一导向构件51后的记录材料P的后端Pb和表面31a的抵接变得缓和,从而就能够稳定地防止记录材料P中的异常图像的发生。
假设第一导向构件51的弯曲变大,即使与表面31a接触,也因为辊37被配置在带内侧,所以就能够防止中间转印带31朝向带内侧的变位位移。因此,就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31的振动,并能够更稳定地防止记录材料P中的异常图像的发生。
坪重低的薄记录材料P如图9(a)所示地,被搬送到形成在下导向构件62和导向构件50之间的夹持部前搬送路径65a里。这时,薄的记录材料P1的前端P1a根据搬送方式有时会在不接触到位于搬送方向上游侧的第二导向构件52的先端52c的情况下和第一导向构件51的先端51c接触并通过。当前端P1a通过导向部50时,在辊37和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之间会抵接到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上。因为该抵接,以往是由于中间转印带31通过前端P1a来朝着带内侧被上推而导致中间转印带31振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配置有辊37,所以就能够防止中间转印带31朝着带内侧被上推了。第一导向构件51的先端51c在平面视图中是被配置为垂直于搬送方向B的。因此,当记录材料P1通过第一导向构件51的先端51c的下方时,由于先端51c均等地与记录材料P1接触并引导去二次转印夹持部N,所以相对于二次转印夹持部N来说,记录材料P1的前端P1a的进入是稳定的。
另外,当记录材料P1的前端P1a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N时,虽然记录材料P1的弯曲变大,但因为第一导向构件51具有刚性,所以就能够抑制第一导向构件51过度地弯曲到中间转印带31一侧。因此,因为避免了表面31a和第一导向构件51的接触,就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31的振动,从而能够防止载置在表面31a上的调色剂像的紊乱导致的异常图像。
当记录材料P进一步搬送时,在前端Pa被引导进二次转印夹持部N内的同时,表面31a和记录材料P会紧密附着并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N进入。然后,记录材料P的后端Pb如图9(b)所示地到达导向部50的下部时,与第二导向构件52接触并移动。由于第二导向构件52被形成为容易弯曲,所以记录材料P1的后端P1b从弯曲状态返回平坦状态的恢复作用比较缓和。另外,由于第二导向构件52和配置在其上方的第一导向构件51之间是具有变形所需规定的间隔D1来配置的,所以该变形不会被第一导向构件51阻碍。因此,第二导向构件52能够充分弯曲所设定的程度,并能够吸收后端P1b返回平坦状态里的力。
第二导向构件52的先端52c在宽度方向X中从一侧的端部52a到另一侧的端部52b被配置为倾斜于搬送方向B的。也就是说,第二导向构件52的先端52c是倾斜地来形成的,比起从一侧的端部52a的下游端53c的突出量t1来,从另一侧的端部52b的下游端53c的突出量t2要大。因此,第二导向构件52随着记录材料P1在搬送方向B的搬送,与记录材料P1的接触面积会增大,并且第二导向构件52朝着第一导向构件51的变形变得缓和。因此,如图10(a)所示地,记录材料P1的后端P1b朝着第一导向构件51被顺利的交接了。
交接到第一导向构件51的记录材料P1的后端P1b与因为第二导向构件52的变形而到达导向部50的下方时相比,其弯曲程度的弯曲量变少,恢复作用也减弱。在该状态下记录材料P1在搬送方向B上移动时,第一导向构件51会在靠近中间转印带31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当后端P1b离开第一导向构件51的下方时,就如图10(b)所示地,在靠近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的部位处,后端P1b会从第一导向构件51交接并抵接到表面31a上。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使得记录材料的后端P1b朝向表面31a的上弹的力变弱后再与表面31a抵接,表面31a和记录材料P1的后端P1b的抵接就变得缓和了。也就是说,从第二导向构件52开始来最终朝着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的记录材料P1的交接能够阶段并顺利地进行。因此,通过第一导向构件51后的记录材料P1的后端P1b和表面31a的抵接变得缓和,从而就能够稳定地防止记录材料P1中的异常图像的发生。另外,记录材料P1与记录材料P相比,由于其质地较弱且恢复作用也弱,所以与记录材料P相比,第一导向构件51的变形量也小,通过第一导向构件51之后的记录材料P1的后端P1b和表面31a的抵接也比记录材料P的时候要缓和。由此,就能够稳定地防止记录材料P1中的异常图像的发生。
接着,说明导向部50的尺寸。第一导向构件的对向面51d和表面31a的空隙F配置在从表面31a开始的0.5mm-2mm以内。第二导向构件52相对于一侧的端部52a的另一侧的端部52b的突出量在5mm以内。第一导向构件51和第二导向构件52之间的规定的间隔D1在2mm以内。作为第一导向构件51的厚度d1,从刚性的观点和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的接触考虑是为0.35mm。作为厚度d1虽然可以更厚,但那样的话第一导向构件51会靠近表面31a,并且两者可能会接触,所以考虑到和空隙F的平衡,最佳的是0.35mm。作为第二导向构件52的厚度d2,虽然没有必要是.35mm,但因为和记录材料P、P1的接触会弯曲,如果没有刚性的话有时就会弯折。因此,考虑到耐久性,至少最薄限度值必须为0.125mm。如果是该厚度就不会发生弯折等,按需要充分弯曲后记录材料P对第一导向构件51的交接就会很好。由于记录材料P的搬送速度也会在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51、52的弯曲的恰好程度或抵接状态中产生变动,所以记录材料P的搬送速度是在所适用的机器的最高速度下进行试验的。
在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51、52中,基本上是质地硬的厚纸的记录材料P接触后被搬送的,而质地软的薄纸的记录材料P1是仅与第一导向构件51或第二导向构件52接触后来搬送的。但是,即使是薄纸的记录材料P1的情况,当搬送速度较快时,有时也会与第二导向构件52接触。因此,本发明中第一及第二的导向构件51、52接触并引导的记录材料P不局限于厚纸或薄纸,而是指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N被搬送的所有的记录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构件51及第二导向构件52虽然是由树脂制的膜材来形成的,但对于第一导向构件51来说,因为不弯曲也行,所以就不是树脂制的膜材,而是也可以由金属制的板材单独来形成。
接着,对于作为两个回转体的辊36、37的构成和配置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地,辊36、37是在比二次转印夹持部N更靠记录材料P的搬送方向B(中间转印带31的带移动方向A)的上游侧,在和导向部50相向而对的位置中沿移动方向A排列配置。辊36、37与位于表面31a的相反侧而作为中间转印带31的非像载置面的背面31b抵接。辊37被配置为靠近二次转印夹持部N(靠转印部)并构成第一回转体,辊36被配置在比辊37更靠中间转印带31的带移动方向A的上游侧并构成第二回转体。辊36及辊37可以自由回转地被支撑在相互相向而对的安装托架70、71上。辊36是金属辊,而与二次转印夹持部N邻接的辊37是绝缘辊以防止二次转印偏压的泄漏。这里,辊37是绝缘性的树脂制的辊。
中间转印带31被支撑在包括驱动辊32的多个的辊33、34上。驱动辊32在夹持部前搬送路径65a中的记录材料P的搬送方向B(图11的右方向)中,是在最上游侧(图11的右侧)的位置处支撑中间转印带31的辊。这里,将卷挂在多个的辊之间并被张紧的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定义为展开面。作为展开面(31a),在带移动方向A中的驱动辊32的下游侧且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上游侧中,形成有转印进口侧展开面31d。另外,在带移动方向A中的驱动辊32的上游侧与各感光体2(Y,M,C,K)相向而对的部分中形成有成像侧展开面31c。转印进口侧展开面31d和成像侧展开面31c通过驱动辊32(搬送方向B中的最上游侧,图11中配置在右方一侧的辊)来折返后分别形成。中间转印带31在转印进口侧展开面31d的区间中,朝着与夹持部前搬送路径65a中的搬送方向B为同方向(图11中从右方向左方)移动。在成像侧展开面31c的区间中,是朝着与夹持部前搬送路径65a中的搬送方向B为相反方向(图11中从左方向右方)移动的。
两个辊36、37在该转印进口侧展开面31d处与中间转印带31的背面31b接触。在两个辊36、37中分别卷绕有规定量的中间转印带31。两个辊36、37比起从对位辊对61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N搬送的记录材料P的前端Pa和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的接触位置来,还要设置在带移动方向A的上游侧的位置里(参照图7、图9)。两个辊36、37在转印进口侧展开面31d中被配置在比驱动辊32还要靠近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位置里。也就是说,在带移动方向A中,从配置在上游侧的辊36到下游侧的辊37为止的轴间距离La要比从驱动辊32至上游侧的辊36的距离Lc短。另外,从下游侧的辊37到二次转印夹持部N为止的距离Lb要比从驱动辊32至上游侧的辊36的距离Lc短。另外,距离La+Lb被设定为比距离Lc短。
也就是说,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卷挂到被配置在比转印夹持部N更靠带移动方向A的上游侧(回转移动方向上游侧)并作为改变中间转印带31的朝向的变更回转构件的驱动辊32上。由此,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就被划分为位于比驱动辊32更靠带移动方向A的上游侧的成像侧展开面31c,和位于辊和二次转印夹持部N之间的转印进口侧展开面31d。然后,两个辊36、37的回转中心J3、J4的距离(回转中心间距离)为La。两个辊之中,从被配置在靠近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作为第一回转体的辊37的回转中心J4开始至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距离为Lb。两个回转体之中,比起辊37来还要配置在离开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作为第二回转体的辊36的回转中心J3和驱动辊32的回转中心J5之间的距离为Lc。各辊在采用这样的距离时,是被配置为满足La<Lc、Lb<Lc、La+Lb<Lc的。
如此,通过在转印进口侧展开面31d中设置两个辊36、37,与以往构成中在转印进口侧展开面31d中仅设置一个辊36的情况相比,就能够抑制记录材料P接触到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时的冲击传递到成像侧展开面31c上后,在各感光体和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的对向部里形成的一次转印部处的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的偏离(称为冲击晃动)。另外,在转印进口侧展开面31d中,通过在比驱动辊32更靠近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位置里配置两个辊36、37,就能够切实地抑制记录材料P的前端Pa或后端Pb对中间转印带31的接触时的带的抖动或振动。
如图12所示地,将连结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夹持部形成辊(也称为二次转印辊)400的回转中心J2和作为一个回转构件的二次转印背面辊(二次转印相对辊)33的回转中心J1的线定义为假想线K1。另外,将垂直于假想线K1并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中心(带搬送方向A中的中心部NP1)的线定义为垂线K2。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两个辊36、37被配置在比起该垂线K2还要向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一侧(图12的下方)突出。也就是说,两个辊36、37和中间转印带31的接触位置是比起该垂线K2来还要配置在称为像载置面一侧的表面31a一侧里。
另外,中间转印带31通过下游侧的辊37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上游侧被卷挂到二次转印带404上。假定没有下游侧的辊37时,来将二次转印夹持部N和上游侧的辊36之间的带展开面定义为假想面Q1。在该假想面Q1的区域中,中间转印带31通过上游侧的辊36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上游侧被卷挂到二次转印带404上。
如此来配置两个辊36、37时,张紧力会通过辊(尤其是被配置在带移动方向A的上游侧的辊36)来朝着中间转印带31施加,因而就能够更加减轻中间转印带31的抖动或振动,从而使得带移动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由夹持部形成辊400的回转中心J1和二次转印背面辊33的回转中心J2以及上游侧的辊36的回转中心J3形成的三角形。这时,下游侧的辊37的回转中心J4被配置为处于该三角形的范围内(三角形内)。通过这样的配置就能够防止下游侧的辊37过于突出(图12中过于向下方突出)到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一侧。如此,通过抑制下游侧的辊37的突出量,当记录材料P在二次转印夹持部N的上游位置处与表面31a接触时,中间转印带31就会在不扰乱记录材料P的搬送的程度里弯曲。因此,就能够在抑制冲击晃动的同时来将记录材料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N稳定地搬送。对突出量的抑制因为还能够防止使得导向部50的第一导向构件51的对向面51d和表面31a的空隙F(参照图6)变得太窄,所以可以容易地设定空隙F。另外,下游侧的辊37的半径r1比起夹持部形成辊(二次转印辊)400、二次转印背面辊33和上游侧的辊36等的各自的半径r2、r3、r4都要小。因此,在夹持部前搬送路径65a中就能够将二次转印背面辊33和下游侧的辊37以及上游侧的辊36相互邻近地配置。
然而,当记录材料P是厚纸时,由于导向部50的第一导向构件51或第二导向构件52的弯曲量大,就希望增大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和导向部50,更好的是第一导向构件51和表面31a的距离(空隙)F。但是,表面31a和第一导向构件51离开距离(空隙)F时,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Pb通过第一导向构件51时,如上所述的上弹变强后会将振动施加到中间转印带31上,从而导致图像品质的下降。因此,在厚纸的情况下,与薄纸的情况相比,是将辊37向下推并尽量减小距离(空隙)F的。也就是说,与薄纸的情况相比,是增大了辊37的突出量的。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图14所示地,是将下游侧的辊37设置为能够任意地使得中间转印带31朝向导向部50移动的。具体来说就是,将自由回转地支撑辊36及辊37的安装托架70、71设置为至少是辊37在接近和离开导向部50的方向E上自由摇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地,在转印单元30互相相向而对的金属制的侧板30A、30B上是通过轴72可以摇动地支撑一对安装托架70、71的。安装托架70、71基本上是同一形状,并在一方的端部70a、71a一侧通过轴36a、37a来对辊36、37进行自由回转的支撑。以轴72支撑的摇动支点部为界,在位于一方的端部70a、71a的相反侧的另一方的端部70b、71b中,配置有自由回转地被支撑的圆形的滚轮73、73。在各滚轮73的外周面73a中,分别抵接有形成在偏心凸轮74、74的外周上的凸轮面74a、74a。各偏心凸轮74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并安装在被自由回转地支撑在侧板30A、30B中的回转轴75上。在回转轴75的一方的端部75a中,固定有使得各偏心凸轮74回转的杆76。安装托架70、71在各滚轮73的外周面73a压接到各偏心凸轮74的凸轮面74a的方向上,由作为施力机构的盘簧77、77来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安装托架70、71以轴72为中心在反时针转动方向里摇动时,辊37就在靠近导向部50的方向里移动,而在顺时针转动方向里摇动时,辊37就在离开导向部50的方向里移动。图13所示位置是辊37处于基准位置的状态,图14所示状态是安装托架70、71在反时针转动方向里摇动后,处于辊37的突出量比基准位置大的突出位置里的状态。基准位置是记录材料P为标准-薄纸时所选择的位置,突出位置是记录材料P为厚纸时所选择的位置。例如,当记录材料P为标准-薄纸的时候,就操作杆76来使得辊37朝着图13所示的基准位置移动,在厚纸的情况下,只要操作杆76来将辊37移动到图14所示的突出位置里即可。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根据记录材料P的条件改变辊37的位置,来变化中间转印带31和送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部N里的记录材料P的角度的。
如此,通过将辊37的位置设置为能够任意地使得中间转印带31朝向导向部50接近的位置和离开的位置移动,就能够对应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来变更辊37的突出量了。也就是说,因为那个调整导向部50和表面31a的距离(空隙)F,就能够在最适合记录材料P的位置里调整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的位置。由此,就能够降低中间转印带31的振动,防止图像品质的降低。在图13、图14、图15中,安装托架70、71的摇动动作是通过手动对杆76回转操作后来进行的,但并不仅限于该方式。例如,如图16、图17所示地,也可以用驱动马达78来代替杆76,通过电动来调整辊37的位置后,来使得回转轴75回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导向部50是将辊37保持为自由摇动,以能够调整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31a和导向部50(第一导向构件51的对向面51d)的距离(空隙)F。在图18、图19上述的方式中,是在支撑辊37的安装托架70、71里安装并固定导向部50,从而将辊37和导向部50设置为能够一体地移动。在仅移动辊37的情况下,虽然能够根据记录材料P的厚度来调整距离(空隙)F,但对应于记录材料P的状态,有时候是将距离(空隙)F保持为一定而对中间转印带31的突出量进行变更为好。因此,是在安装托架70、71的一方的端部70a、71a一侧设置了插入到安装侧面53d、53e的孔部53h、53i里用来支撑的销79、8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该销79、80插入到孔部53h、53i里并固定,就能够使得辊37和导向部50一体地移动了。如此,通过使得辊37和导向部50能够一体地移动,因为两者被固定在作为共通的支撑构件的安装托架70、71上,所以就能够降低组装时的误差不均,从而能够将空隙F保持在稳定的距离里。另外,由于辊37的位置能够根据记录材料P来变更,所以就能够调整中间转印带31的张紧力,来抑制进入二次转印夹持部N之前的带振动。在实施方式中,虽然辊37是根据记录材料P的厚度来变更其位置的,但也可以根据记录材料P的弯曲刚度来变更其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的抵接构件的多个的回转体,虽然是将多个的辊36及辊37自由回转地支撑在安装托架70、71上,但如图21所示地,也可以将辊状的多个抵接构件370、360中的某一方或双方形成为随着作为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带31的移动并不回转(被固定)的辊的方式。另外,也可以是将上述的辊36或辊37中的至少一方作为固定的辊的方式。
作为多个的抵接构件,也可以不是辊36、37或抵接构件370、360,而是其他方式的构件。例如,在图22所示的方式中,作为多个的抵接构件,也可以是将与表面31a接触的接触面370Aa、360Aa被形成为平面的块状后的第一抵接构件370A和第二抵接构件360A配置为与中间转印带31相向而对,其中的表面31a是作为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带31的像载置面。作为包括这种被形成为平面的接触面的抵接构件,只要具有第一抵接构件370A和第二抵接构件360A中的至少一个即可,也可以是和辊36或辊37、抵接构件370或抵接构件360中的某一方组合后来配置。在图23所示的方式中,作为多个的抵接构件,也可以是将与表面31a接触的接触面370Ba、360Ba被形成为曲面后的半月形的第一抵接构件370B和第二抵接构件360B配置为与中间转印带31相向而对,其中的表面31a是作为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带31的像载置面。作为包括这种被形成为曲面的接触面的抵接构件,只要具有第一抵接构件370B和第二抵接构件360B中的至少一个即可,也可以是和辊36或辊37、抵接构件370或抵接构件360、或第一抵接构件370A或第二抵接构件360A中的某一方组合后来配置。
即使是采用被固定的抵接构件370、第一抵接构件370A、370B来代替辊37,也能够降低比作为转印部的二次转印夹持部N更靠记录材料P的搬送方向上游侧中作为带状的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带31的不必要的振动。即使是采用被固定的抵接构件360、第二抵接构件360A、360B来代替辊36,也能够降低比作为转印部的二次转印夹持部N更靠记录材料P的搬送方向上游侧中作为带状的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带31的不必要的振动。另外,在与作为导向机构的导向部50相向而对的位置里排列并配置的抵接构件(回转体)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配置三个以上的抵接构件(回转体)。
与辊36、37同样地,抵接构件360、370、第一抵接构件370A和第二抵接构件360A、第一抵接构件370B和第二抵接构件360B也可以和具有第一导向构件51和第二导向构件52等两个导向构件的导向部50来相向而对地配置。另外,作为导向部50也可以是具有一个导向构件的导向部的构成。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的实施方式,只要在上述的说明中没有特别限定,在权力范围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思想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例如,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不局限于彩色复印机,也可以是打印机、传真机、绘图仪打印机,或者扫描仪和打印机、传真机、绘图仪打印机或复印机等的至少一个组合而成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在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将具有第一导向构件51和第二导向构件52等两个导向构件的导向部50和辊36、37相向而对地来配置,但作为导向部50也可以是具有一个导向构件的导向部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的是从中间转印带31来向记录材料P转印图像的装置(所谓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但代之以的是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从感光体鼓或感光体带等的图像载体来向记录材料P直接转印图像的装置(所谓的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印构件虽然采用的是二次转印带404,但也可以将辊形状的二次转印辊用作转印构件来代替二次转印带404。另外,转印部也可以采用不形成转印夹持部的方式的转印装置(充电器方式的转印充电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说明的是在转印部(二次转印夹持部N)中将记录材料P在水平方向上搬送的情况,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在转印部将记录材料P朝向上方、下方、斜上方或斜下方等搬送的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效果仅仅是列举有本发明产生的最佳效果,本发明的效果并不局限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

Claims (13)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带状的图像载体,其具有载置像的像载置面;
转印构件,其与所述像载置面之间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像朝着记录材料转印的转印部;
导向机构,其被配置在比所述转印部更靠记录材料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并对朝着所述转印部搬送的记录材料进行引导;
多个的抵接构件,其在和所述导向机构相向而对的位置里被排列配置,并与所述像载置面的相反侧的非像载置面抵接,
所述多个的抵接构件包括第一回转体和第二回转体,
所述第一回转体被配置为比所述第二回转体更靠所述转印部,
所述第一回转体是绝缘辊,
其中,所述导向机构包括:
第一导向构件,其被配置在比所述转印部更为记录材料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所述记录材料和所述带状的图像载体之间并对朝着所述转印部搬送的记录材料进行引导;
第二导向构件,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导向构件更为所述搬送方向上游侧,与所述第一导向构件隔开有间隔,并对朝着所述转印部搬送的记录材料进行引导;
安装部,其安装所述第一导向构件和第二导向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的图像载体被卷挂在其中至少一个是与所述转印构件相向而对来配置的多个的回转构件上并且被回转移动,
所述像载置面通过卷挂在所述多个的回转构件中被配置在比所述转印部更为所述图像载体的回转移动方向上游侧并改变所述图像载体的方向的变更回转构件上,来划分成位于比所述变更回转构件更靠回转移动方向上游侧的成像侧展开面,和位于所述变更回转构件和所述转印部之间的转印进口侧展开面,
当所述第一回转体和所述第二回转体的回转中心之间距离为La、
从所述第一回转体的回转中心到所述转印部的距离为Lb、
所述第二回转体的回转中心和所述变更回转构件的回转中心的距离为Lc时,
满足以下的配置关系,La<Lc、Lb<Lc、La+Lb<Lc。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连结与所述转印构件相向而对地配置的一个回转构件的回转中心和所述转印构件的回转中心的线作为假想线,
并将垂直于该假想线且通过所述图像载体的回转移动方向上的所述转印部的中央部的线作为垂线时,
所述第一回转体和所述图像载体的接触位置以及所述第二回转体和所述图像载体的接触位置被配置在比所述垂线更靠所述图像载体的像载置面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回转体的半径要比所述第二回转体、所述一个回转构件以及所述转印构件的半径都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的图像载体被卷挂在其中至少一个是与所述转印构件相向而对来配置的多个的回转构件上并且被回转移动,
所述第一回转体的回转中心被配置在连结所述第二回转体的回转中心和与所述转印构件相向而对配置的一个回转构件的回转中心以及所述转印构件的回转中心而形成的三角形内。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回转体被设置为能够使得所述图像载体朝着所述导向机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回转体和所述导向机构被设置为能够一体地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构件和所述第二导向构件在垂直于所述记录材料的搬送方向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导向构件的先端相比,所述第一导向构件的先端更靠近所述带状的图像载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构件和所述第二导向构件在与所述记录材料的搬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导向构件的先端被配置为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到另一方的端部是倾斜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构件与所述像载置面的对向面被配置在从所述像载置面开始的0.5mm至2mm以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的抵接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是被固定的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回转体是金属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辊由树脂构成。
CN201510881997.0A 2014-12-15 2015-12-03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7003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3108 2014-12-15
JP2014253108 2014-12-15
JP2015-197986 2015-10-05
JP2015197986A JP6631143B2 (ja) 2014-12-15 2015-10-05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0313A CN105700313A (zh) 2016-06-22
CN105700313B true CN105700313B (zh) 2019-01-04

Family

ID=56141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81997.0A Active CN105700313B (zh) 2014-12-15 2015-12-03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31143B2 (zh)
CN (1) CN1057003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1661B2 (ja) * 2017-09-13 2021-07-2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48829A (ja) * 2019-03-11 2020-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8306A (zh) * 2005-01-18 2006-07-2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
CN1831671A (zh) * 2005-01-28 2006-09-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JP2011064823A (ja) *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926816A (zh) * 2013-01-11 2014-07-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55430B1 (ko) * 1998-11-05 2006-05-25 후지제롯쿠스 가부시끼가이샤 다색 화상형성장치
KR101070624B1 (ko) * 2008-06-03 2011-10-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쇄매체 가이드 구조체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5429593B2 (ja) * 2008-09-08 2014-0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355285B2 (ja) * 2009-07-31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196B2 (ja) * 2011-04-27 2014-04-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8306A (zh) * 2005-01-18 2006-07-2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
CN1831671A (zh) * 2005-01-28 2006-09-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JP2011064823A (ja) *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926816A (zh) * 2013-01-11 2014-07-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14931A (ja) 2016-06-23
CN105700313A (zh) 2016-06-22
JP6631143B2 (ja) 2020-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80759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22863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support to adjust a rotator and a guide
US7162192B2 (en) Transfer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093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elastic extension guide member with movable portion
US20060067746A1 (en) Transfer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1857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70031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186106A (ja) 転写装置
JP2010107930A (ja)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92810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34047A (ja) ベルト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88108A (ja)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17380B2 (ja) 転写装置
JP20112093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35836B2 (ja) 搬送案内部材及び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582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481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9945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3114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86621B2 (ja)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916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無端ベルト支持機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9325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17458A (ja)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0520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1963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