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57345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257345A CN106257345A CN201610408844.9A CN201610408844A CN106257345A CN 106257345 A CN106257345 A CN 106257345A CN 201610408844 A CN201610408844 A CN 201610408844A CN 106257345 A CN106257345 A CN 1062573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force
- framework
- imaging device
- receiving portion
- rotat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19—Fram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通过将驱动力传递到盒而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包括:框架,其具有通过接触附接的盒而定位盒的定位部分;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其通过与被驱动单元的驱动力接收部分接合而传递驱动力;和周向表面,其设置在框架的一部分上并可旋转地支撑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具有用于抑制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中的密度出现不均匀的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抑制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中出现密度不均匀的技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设置有用于将驱动传递到被驱动单元(诸如盒)的驱动传递机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要求成像设备(诸如,复印机、激光束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能够形成具有高清晰度的图像。因此,通过改善调色剂和/或中间转印带等而提高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的分辨率。这里,存在在旋转本体(诸如感光鼓和显影辊)中出现旋转不均匀的情况。
旋转不均匀指的是旋转本体的旋转的角速度的变化。由于在感光鼓、显影辊等中出现旋转不均匀,因此存在在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中出现密度不均匀的情况。密度不均匀指的是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的密度不是恒定的。
当在感光鼓等中已经出现非常小的旋转不均匀时,在图像中导致的密度不均匀通常太小而不易察觉。然而,随着当前图像分辨率的增大,即使在感光鼓等中已经出现非常小的旋转不均匀,这可能也可察觉为图像中的密度不均匀。旋转不均匀的原因被认为是旋转本体(诸如感光鼓、显影辊和齿轮)中的偏心。
由于旋转本体的旋转中心轴线的偏离或倾斜等而在旋转本体中出现偏心,这意味着驱动力不被准确地从驱动源传递至旋转本体,并且旋转本体的旋转的角速度可能出现变化。换言之,必须减小旋转不均匀以抑制在图像中出现密度不均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日本专利No.3211780中,支承件和框架一体地形成,所述支承件支撑将驱动传递至感光鼓等的齿轮的旋转轴,所述框架支撑所述支承件。更具体地,在金属框架上设置有内缘翻边,并且通过使用内缘翻边作为支承件而使齿轮的旋转准确性提高。如果框架和支承件形成为单独的构件,则由于支承件相对于框架的定位的误差而导致齿轮的旋转准确性劣化。
然而,通过将框架和支承件一体化到一体的本体中,能够提高齿轮的旋转准确性,因此,不会出现支承件相对于框架的任何定位误差。这里,在日本专利No.3211780中,具有旋转本体(诸如感光鼓)的处理盒定位在与形成有内缘翻边的框架分离的框架中。然后,形成有内缘翻边的框架和处理盒被定位在其中的框架通过螺钉等联接。
另外,常规地,已知诸如如图7所示的驱动传递机构100。驱动传递机构100具有框架101、支承件102、驱动传递构件106和驱动联接构件107。从驱动装置(未示出)传递到驱动传递构件106的驱动被传递到驱动联接构件107并且被从驱动传递构件106经由驱动接收构件111传递到供给辊115。将驱动传递到被驱动单元110的驱动联接构件107由附接至框架101的支承件102可旋转地支撑。
然而,在日本专利No.3211780中,具有旋转本体(诸如感光鼓)的处理盒定位在与形成有内缘翻边的框架分离的框架中。因此,设置在处理盒中的感光鼓等的旋转准确性下降到在处理盒被支撑在其中的框架和形成有内缘翻边的框架的定位中出现误差的程度。因此,存在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的密度不均匀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抑制在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中出现密度不均匀的技术。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盒被附接到所述成像设备中并且所述成像设备通过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盒而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所述成像设备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具有通过接触所述盒而定位所述盒的定位部分;
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所述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通过与所述盒的驱动力接收部分接合而传递驱动力;以及
周向表面,所述周向表面设置在所述框架上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
从下面的参照附图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示意性截面图,以及图2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处理盒的机构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了在处理盒已经被移除的情况下,旋转本体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了图像承载构件已经被定位在框架上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处理盒的机构的截面图;和
图7是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处理盒的机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描述的组成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和相对位置等应根据本发明所应用于的设备的组成和各种状态而适当改变,并且不旨在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于下文给出的实施例的描述。
(第一实施例)
<成像设备的构造>
图1是关于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的示意性截面图。首先,将参照图1描述成像设备1的总体构造。成像设备1是彩色激光打印机,并且装载有记录纸的盒11设置在成像设备1的下部中,以能够插入设备主体中。装载在盒11中的记录纸通过拾取辊12和供纸辊13而一次一张地分离和送出并且由传送辊对14和传送辊对15朝向二次转印辊25传送。另外,传送辊对15具有用于使形成于中间转印带23上的调色剂图像与记录材料同步的对准功能。
另外,成像设备1具有四个处理盒60(60Y、60M、60C、60K)(被驱动单元),该四个处理盒60能够附接到成像设备1的设备主体中并且能够从成像设备1的设备主体移除。在图1中,处理盒60以从左手侧处理盒60Y(黄色)、处理盒60M(洋红)、处理盒60C(青色)和处理盒60K(黑色)的顺序布置。这里,在该实施例中,处理盒60Y至60K的构造除了保持在其中的调色剂的颜色之外相同,并且因此,除非下文特别必要,在下文中省略后缀Y、M、C和K。
扫描仪21通过用激光照射已经由充电辊充电的感光鼓22而在感光鼓22(22Y至22K)上形成静电潜像。另外,保持在处理盒60内的调色剂由供给辊65(65Y至65K)供给到显影辊66(显影剂承载构件),其中,所述供给辊65(65Y至65K)是供给构件(见图2A和图2B)。显影辊66承载调色剂。在显影辊66与感光鼓22之间施加显影偏压,并且承载在显影辊66上的调色剂被供给到感光鼓22,从而将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鼓22上。
形成于感光鼓22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向初级转印辊24(24Y至24K)施加偏压而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3上。然后,调色剂图像在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已经在中间转印带23上叠置到彼此上的状态下被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另外,在中间转印带23上的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处通过二次转印辊25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被定影辊31加热和加压而定影到记录材料。
然后,调色剂图像已经定影到其上的记录材料通过排出辊32排出到位于成像设备1外的排纸托盘34。另外,当在记录材料的两面上都形成图像时,记录材料通过反转辊33切换回并且通过传送辊对41和传送辊对42再次传送到传送辊对15。然后,通过与在记录材料的正面上形成图像的过程相似的过程,在记录材料的背面上形成图像。然后,具有形成于背面上的图像的记录材料被排出到排纸托盘34。
<处理盒的构造>
接下来,将参照图2A和图2B描述处理盒60的构造。图2A和图2B是沿感光鼓22的旋转轴线的方向观察的处理盒60的示意性截面图。如图2A所示,处理盒60具有感光体单元63和显影单元64,所述感光体单元具有感光鼓22,所述显影单元64具有显影辊66和供给辊65。成像设备1设置有框架51,所述框架51是设备的构架的一部分。框架51是沿竖向方向和多个感光鼓22的布置方向延伸的板形金属构件(金属板)。感光鼓22通过被按压构件(未示出)经由用于感光鼓的支承件(支承构件)69沿着朝向框架51的定位部分53的箭头A的方向按压而相对于框架51定位。感光体单元63通过将止转部分67和配合接收部分(未示出)配合到一起而对准就位,所述止转部分是配合部分,所述配合接收部分设置在框架51中。另外,显影单元64相对于感光体单元63围绕摆动轴68可旋转地被支撑。
显影辊66被推进装置(未示出)沿朝向感光鼓22的方向推进。当将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鼓22上时,如图2A所示,显影辊66与感光鼓22接触。另一方面,当未在感光鼓22上显影静电潜像时,如图2B所示,由于显影单元64由分离构件91沿着X方向按压,感光鼓22和显影辊66设置为分离状态。
图3是沿着垂直于供给辊65的旋转轴线的方向观察的成像设备1的显影单元64和驱动传递机构90的截面图。在显影单元64中,如图3所示,传递到驱动接收构件(驱动力接收部分)61的驱动能够经由接头62传递到供给辊65。传递到供给辊65的驱动力经由齿轮(未示出)传递到显影辊66。
当感光鼓22上的静电潜像未在如上所述的处理盒60中被显影时,则感光鼓22和显影辊66彼此分离。现在将说明为何必须将感光鼓22与显影辊66分离。如果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22上,首先,感光鼓22在感光鼓22和显影辊66分离的状态下旋转。感光鼓22被来自扫描仪21的激光照射,从而在感光鼓22上形成静电潜像。
接下来,使显影辊66在显影辊66和供给辊65正在旋转的状态下与感光鼓22接触。通过在感光鼓22和显影辊66彼此接触的状态下向显影辊66施加偏压,感光鼓22上的静电潜像被显影。这里,感光鼓22和显影辊66以不同的旋转速度旋转。因此,当旋转的感光鼓22和旋转的显影辊66接触时,在感光鼓22与显影辊66之间发生刮擦,这导致感光鼓22和显影辊66的磨蚀和磨损。这种磨蚀和磨损缩短感光鼓22和显影辊66的寿命。因此,通过减少感光鼓22与显影辊66之间的刮擦时间,能够延长感光鼓22和显影辊66的寿命。因此,当不显影静电潜像时,感光鼓22和显影辊66分离。
然而,由于感光鼓22和显影辊66可以处于分离状态,则可能存在驱动在该分离状态下传递到显影辊66的情况。当感光鼓22和显影辊66处于分离状态时,驱动联接构件(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72的旋转中心轴线72A(见图3)的位置和供给辊65的旋转中心轴线的位置在维持平行关系的同时偏离。接头62以使得即使在这种状态下驱动力也传递到供给辊65的方式设置在处理盒60中。在该实施例中,欧式(Oldham)联接器被用作接头62,但是接头62也可以是盘式联接器或类似物。这里,如图3所示,处理盒60具有驱动接收构件61和接头62。驱动接收构件61具有驱动力接收部分61a,并且通过驱动力接收部分61a与驱动联接构件72的驱动联接部分72a的接合,驱动被从驱动联接构件72传递到驱动接收构件61。即使在驱动联接构件72的旋转中心轴线72A与供给辊65的旋转中心轴线之间存在偏离,接头62也能够将驱动从驱动联接构件72传递到供给辊65。
<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处理盒的构造>
接下来,将参照图3至图5描述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处理盒60的机构。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处理盒60的机构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了在处理盒60已经被移除的情况下,驱动输入旋转本体70的状态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了感光鼓22已经被定位在框架51上的状态的图。
如图3所示,驱动传递机构90包括框架51、被设置为在框架51的主体部分中突出的柱状突出部分52和被可旋转地支撑在突出部分52上的驱动输入旋转本体70。另外,驱动输入旋转本体70包括驱动传递构件71和驱动联接构件72。驱动传递构件71具有驱动传递部分71a,所述驱动传递部分71a是齿轮齿面,并且驱动联接构件72具有用于将驱动传递到处理盒60的驱动联接部分72a。
当驱动装置(未示出)被驱动时,驱动力由于与驱动传递部分71a接合的齿轮(未示出)而被传递到驱动传递构件71。由于驱动传递构件71与驱动联接构件72的接合,传递到驱动传递构件71的驱动力被传递到驱动联接构件72。凹槽(未示出)设置在驱动传递构件71中,并且肋(未示出)设置在驱动联接构件72中。设置在驱动联接构件72中的肋与设置在驱动传递构件71中的凹槽接合,由此,驱动力被从驱动传递构件71传递到驱动联接构件72。
传递到驱动联接构件72的驱动力被传递到驱动接收构件61。凹槽形驱动联接部分72a设置在驱动联接构件72中,并且作为肋的驱动力接收部分61a设置在驱动接收构件61中。由于设置在驱动联接构件72上的驱动联接部分72a与设置在驱动接收构件61上的驱动力接收部分61a接合,驱动力从驱动联接构件72传递到驱动接收构件61。另外,相似地,肋(未示出)设置在驱动接收构件61上并且凹槽(未示出)设置在接头62中。设置在驱动接收构件61上的肋与设置在接头62中的凹槽接合,由此,驱动力从驱动接收构件61传递到驱动接头62。
以此方式,在该实施例中,驱动输入旋转本体70包括驱动传递构件71和驱动联接构件72。这里,驱动传递构件71通过轴75定位,并且驱动联接构件72通过突出部分52定位。假如驱动传递构件71和驱动联接构件72通过单个构件形成为驱动输入旋转本体70,则如果驱动输入旋转本体70的旋转轴线被支撑的位置存在偏离,则驱动输入旋转本体70就在倾斜状态下旋转。
当驱动输入旋转本体70以倾斜的方式旋转时,由于驱动力停止以令人满意的方式从驱动输入旋转本体70传递到驱动接收构件61,因此在供给辊65中出现旋转不均匀,并且存在图像质量变差的风险。然而,在该实施例中,驱动输入旋转本体70通过独立的构件(即,驱动传递构件71和驱动联接构件72)的相互接合构造。由于在驱动传递构件71与驱动联接构件72之间存在游隙,能够将驱动从驱动传递构件71传递到驱动联接构件72,而驱动传递构件71不倾斜。因此,能够抑制在驱动传递构件71中的驱动传递部分71a(齿轮)的齿面的倾斜,并且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齿轮的齿面的互相啮合而导致的旋转不均匀的发生。
这里,在第一实施例中,柱状突出部分52形成在框架51中。柱状突出部分52以旋转的方式支撑驱动联接构件72。另外,柱状突出部分52的中心轴线52A与驱动联接构件72的旋转中心轴线72A重合。柱状突出部分52的周向表面52s以围绕旋转中心轴线72A可旋转的方式支撑驱动联接构件72。如图3所示,周向表面52s是柱状突出部分52的内周面。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分52形成在框架51上,感光鼓22通过框架51定位在处理盒60中。另外,框架51和突出部分52由金属材料制成。框架51的材料不必局限于此。框架51和突出部分52可以例如由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制成。例如,框架51可以由包括聚碳酸酯树脂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的聚合物合金材料制成。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框架51由金属材料制成。因此,与框架51由树脂材料制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框架的热导率。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形成图像时之外,感光鼓22和显影辊66在处理盒66中处于分离状态。在这种分离状态下,驱动在驱动联接构件72的旋转中心轴线和供给辊65的旋转中心轴线之间存在较大偏离的状态下从驱动联接构件72传递到供给辊65。因此,载荷沿着与驱动联接构件72的旋转中心轴线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施加到驱动联接构件72。
另外,近年来,在成像设备1中形成图像的速度已经增加。根据此,驱动联接构件72的旋转速度已经变得大幅度增大。当在驱动联接构件72上的载荷和驱动联接构件72的旋转速度较高时,由于驱动联接构件72和突出部分52的刮擦部分的温度由于摩擦热量而升高,在驱动联接构件72中出现磨蚀和磨损。
另外,如果框架51由树脂制成,存在这样的风险,即,如果驱动联接构件72和突出部分52的刮擦部分的温度变得高于树脂的耐热温度,框架51会燃烧。因此,通过使框架51由具有高热导率的材料(诸如,金属)形成,在驱动联接构件72和突出部分52的刮擦部分中的散热性能提高,并且能够抑制在框架52中出现磨蚀或磨损或者燃烧等。另外,尽管大的载荷施加到突出部分52,通过使用具有比树脂材料更大刚度的金属板材料作为框架51的材料,能够抑制在突出部分52中出现弹性变形和/或蠕变,并且能够准确地定位驱动联接构件72。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柱状突出部分52通过内缘翻边工艺形成。驱动传递构件71由轴75可旋转地支撑,另外,驱动联接构件72以沿着驱动联接构件72的旋转中心轴线的方向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撑。驱动联接构件72设置在比驱动传递构件71更靠近处理盒60的一侧上(被驱动单元的一侧)。另外,推进构件76附接在驱动传递构件71和驱动联接构件72上,从而将驱动联接构件72朝向处理盒60推进。
接下来,将描述在处理盒60已经被从成像设备1移除的状态下,驱动联接构件72与突出部分52之间的位置关系。图4是示出了沿垂直于旋转中心轴线72A的方向观察的,当处理盒已经被移除时,驱动联接构件72附近的截面图。处理盒60沿着平行于旋转中心轴线72A、相对于框架51远离驱动传递构件71的方向B1从成像设备1被移除。
这里,驱动联接构件72能够相对于突出部分52沿着驱动联接构件72的旋转中心轴线72A的方向移动。在图4中,驱动联接构件72能够沿着B1的方向和与B1相反的B2方向移动。当处理盒60和驱动联接构件72处于接合状态时,则如图3所示,驱动联接构件72沿着B1方向移动,从而移动到设置处理盒60的驱动接收构件61的一侧。在驱动联接构件72已经移动到设置处理盒60的驱动接收构件61的一侧的状态下,驱动联接构件72和驱动接收构件61能够彼此接合。由于驱动联接构件72在处理盒60已经附接到成像设备1上时沿着方向B1移动,因此驱动联接构件72朝向处理盒60移动,并且驱动力接收部分61a和驱动联接部分72a彼此接合。
另外,如图4所示,驱动联接构件72也能够沿着与设置处理盒60的一侧相反的方向B2移动。当处理盒60被从成像设备1移除时,如图4所示,驱动联接构件72沿着方向B2移动、朝向驱动传递构件71移动并且抵靠轴75。在本实施例中,即使驱动联接构件72已经移动到驱动传递构件71的那侧,如图4所示,驱动联接构件72仍然在旋转中心轴线72A的方向上突出到设置处理盒60的驱动接收构件61的那侧(在方向B1上的下游侧)超过突出部分52的前端。这里,驱动联接构件72的在驱动联接构件72的旋转中心轴线72A的方向上的设置处理盒60的驱动接收构件61的那侧上的端部被称为端部72B。在本实施例中,在驱动联接构件72的旋转中心轴线72A的方向上,端部72B被定位成比突出部分52的在突出部分52的中心轴线52A的方向上的前端52B更靠近设置处理盒60的驱动接收构件61的那侧(在方向B1上的下游侧)。
在本实施例中,当处理盒60被从成像设备1移除时,用户可以直接触及驱动联接构件72或者柱状突出部分52等。因此,期望框架51由硬的材料(诸如金属材料)制成,从而使得用户不容易触及柱状突出部分52的前端52B的边缘。
另外,驱动联接构件72能够在传递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所述传递位置是通过与驱动接收构件61接合而传递驱动时的位置,所述缩回位置是从传递位置沿着B2方向(远离驱动接收构件61的方向)退回(移动)的位置。另外,至少驱动联接构件72的表面由树脂材料制成。然而,如图4所示,即使在驱动联接构件72位于缩回位置的状态下,驱动联接构件72也沿着旋转中心轴线72A的方向相对于突出部分52的前端52B朝向处理盒60中的驱动接收构件61突出。因此,能够使得用户不容易触及突出部分52的前端52B的边缘。
接下来,将描述构成处理盒60的部件与框架51之间的位置关系。图5是示出了感光鼓22已经被定位在框架51上并且显影辊66已经被放置成与感光鼓22接触的状态的图。如上所述,感光鼓22通过经由用于感光鼓的支承件69抵靠框架51中的定位部分53而相对于框架51定位。在由板金属制成的框架51中形成有比用于感光鼓69的支承件大的切除区域(切除孔)54。切除部分54是从框架51切去的部分。切除部分54的边缘形成定位部分53。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处理盒60中的感光鼓22定位在框架51上,并且突出部分52与框架51的一部分一体地形成。在图5中由虚线表示的突出部分52的周向表面52s是与供给辊65同轴的周向表面。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处理盒60通过框架51中的定位部分53定位,并且驱动联接构件72被框架51中的突出部分52可旋转地支撑。通过将驱动联接构件72支撑在定位处理盒60的框架51上而没有任何其它中间部件,能够提高驱动联接构件72相对于处理盒60的定位准确性。
因此,能够抑制处理盒60中的驱动接收构件61的旋转中心轴线与驱动联接构件72的旋转中心轴线72A之间的偏离,并且能够抑制用在处理盒60中的旋转本体的旋转不均匀。另外,通过用框架51支撑驱动联接构件72而没有中间支承件,则能够减少用在成像设备1中的部件的数量并且能够降低成本。
由于能够抑制用在处理盒60中的旋转本体的旋转不均匀,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的密度不均匀。在处理盒60中,如果在将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22上时、在显影静电潜像时或者在转印显影剂图像时所使用的旋转本体中出现旋转不均匀,则容易在图像中出现密度不均匀。另外,通常,与在供给记录材料的供纸装置中或者在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的定影装置等中使用的机构相比,将驱动传递到处理盒60和/或中间转印带23等的驱动传递机构对图像的密度不均匀具有更大的影响。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能够抑制在将驱动传递到处理盒60的驱动传递机构90中的旋转不均匀,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图像中出现的密度不均匀。
另外,如上所述,在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处理盒60的机构中,即使仅仅出现轻微的旋转不均匀,也存在在图像中出现密度不均匀的风险。因此,期望能够通过使用最少的必要构件来将驱动传递到处理盒60。例如,在显影单元64中,通过将驱动通过支撑在突出部分52上的驱动传递构件71传递到显影辊66,认为能够减少用在处理盒60中的部件的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所示,切除部分54在框架51中形成并且构成定位部分53,支撑感光鼓22的旋转轴的用于感光鼓的支承件69通过所述定位部分53定位。当驱动联接构件72设置在显影辊66的旋转中心轴线上时,切除部分54和突出部分52在框架51中彼此重叠,并且因此,不能够在框架51中形成柱状突出部分52。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联接构件72将驱动传递到设置在足够远离切除部分54的位置处的供给辊65。因此,能够通过突出部分52可旋转地支撑驱动联接构件72。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驱动传递机构具有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定位被驱动单元的定位部分。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被设置在框架的一部分中的周向表面可旋转地支撑。因此,能够相对于被驱动单元准确地定位驱动传递机构。通过抑制用在被驱动单元中的旋转本体的旋转不均匀,形成于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密度不均匀被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的旋转中心轴线的方向上,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的在驱动力接收部分的一侧上的端部定位成比突出部分的在驱动力接收部分的一侧上的前端进一步朝向驱动力接收部分。因此,即使被驱动单元被从成像设备移除,仍然能够防止用户直接接触突出部分,并且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触及突出部分所导致的对用户的伤害。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框架由金属材料制成。由于金属具有高的热导率,则即使在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与突出部分之间产生摩擦热量,也能够借助于金属框架将摩擦热量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分的周向表面52s是圆柱表面,该表面在整个周向方向上是圆形,但是也可以采用下述构造,在所述构造中,以旋转中心轴线72A为中心的周向表面52s仅仅在周向方向的一部分中形成,从而使得周向表面52s能够可旋转地支撑驱动联接构件72。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6描述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框架的突出部分的形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此省略对该部分的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在驱动传递机构85中,通过收缩过程而形成的收缩部分83设置在框架81上,框架81由板状金属制成,并且柱状突出部分82形成在收缩部分83的中央附近。以与旋转中心轴线72A重合的中心轴线82A为中心的圆周表面82s形成在突出部分82上并且圆周表面82s可旋转地支撑驱动联接构件72。
收缩部分83在不设置处理盒60的一侧上形成为凹形并且在设置处理盒60的一侧上形成为凸形。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分82的在柱状突出部分82的中心轴线82A的方向上的前端82B在与设置处理盒60的一侧相反的方向上突出。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地,柱状突出部分8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驱动联接构件72。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例中,能够产生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突出部分的前端设置在从设置驱动力接收部分的一侧朝向与设置驱动力接收部分的那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的端部处。因此,即使在被驱动单元已经被从成像设备移除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由于触及突出部分的前端而导致的对用户的伤害。
在每个实施例中,柱状突出部分不必须通过内缘翻边工艺形成。柱状突出部分还可以通过塑化工艺或者挤出工艺或类似工艺形成。对突出部分的构造没有限制,只要突出部分与框架一体地构造并且还能够可旋转地保持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框架并不必须由金属制成。对框架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材料具有高的热导率和高的刚度即可。
在各个实施例中,可旋转地支撑在突出部分上的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不必须将驱动传递到处理盒。例如,由突出部分可旋转地支撑的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还可以将驱动传递到被驱动单元,诸如中间转印带或者定影装置。对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没有限制,只要旋转本体能够将驱动力传递到驱动力所被传递到的单元即可。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本发明,应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包括所有这种修改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2)
1.一种成像设备,盒被附接到所述成像设备中并且所述成像设备通过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盒而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所述成像设备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具有通过接触所述盒而定位所述盒的定位部分;
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所述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通过与所述盒的驱动力接收部分接合而传递驱动力;以及
周向表面,所述周向表面设置在所述框架上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框架具有从所述框架的主体部分朝向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突出的柱状突出部分,并且所述周向表面设置在所述突出部分的内周面上,并且
在所述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的旋转中心轴线的方向上,所述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的在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的一侧上的端部定位成比所述突出部分的在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的一侧上的前端进一步朝向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与所述框架一体地形成并且从所述框架朝向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突出,其中,
所述周向表面设置在所述突出部分上,并且
所述突出部分的前端设置在从设置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的一侧朝向与设置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框架由金属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周向表面通过内缘翻边工艺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设置在供给构件的一端部中,所述供给构件用于将显影剂供给到承载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具有接头,当在所述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的旋转中心轴线与所述供给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之间存在偏离时,所述接头能够将驱动力从所述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传递到所述供给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能够在传递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移动,所述传递位置用于通过与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接合而传递驱动力,所述缩回位置从所述传递位置沿着远离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的方向缩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当所述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处于所述缩回位置时,在所述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的旋转中心轴线的方向上,所述驱动力传递旋转本体的在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的一侧上的端部定位成比所述周向表面的在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的一侧上的前端进一步朝向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分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盒具有感光鼓,显影剂图像形成在所述感光鼓上;和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感光鼓,并且,
所述定位部分通过定位所述支承件而定位所述盒。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定位部分是所述框架的切除部分的边缘。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图像通过显影剂形成在记录介质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21163 | 2015-06-16 | ||
JP2015121163A JP6570333B2 (ja) | 2015-06-16 | 2015-06-16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57345A true CN106257345A (zh) | 2016-12-28 |
CN106257345B CN106257345B (zh) | 2020-08-28 |
Family
ID=57586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408844.9A Active CN106257345B (zh) | 2015-06-16 | 2016-06-13 | 成像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51692B2 (zh) |
JP (1) | JP6570333B2 (zh) |
CN (1) | CN10625734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69518A (zh) * | 2017-12-13 | 2022-12-13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28966A (en) * | 1988-11-10 | 1991-07-02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Image-forming machine |
EP0833226A2 (en) * | 1996-09-26 | 1998-04-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431565A (zh) * | 2002-01-11 | 2003-07-23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US20080138115A1 (en) * | 2006-12-11 | 2008-06-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1876808A (zh) * | 2009-04-30 | 2010-11-03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9171A (ja) * | 1981-07-10 | 1983-01-19 |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 被駆動ユニツトの駆動装置 |
JPS62209477A (ja) * | 1986-03-10 | 1987-09-14 |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 記録装置における現像装置のトナ−補給機構 |
JP3211780B2 (ja) | 1993-10-19 | 2001-09-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回転部品の取付構造およびその構造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910580B2 (ja) * | 1993-10-19 | 1999-06-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477964B2 (ja) | 1995-12-22 | 2003-12-1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3832972B2 (ja) * | 1997-07-03 | 2006-10-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3658202B2 (ja) * | 1998-08-31 | 2005-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 |
JP2000227690A (ja) * | 1999-02-05 | 2000-08-15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回転型現像装置 |
JP4360162B2 (ja) | 2003-09-24 | 2009-11-1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感光体ドラムの回転駆動ユニット |
JP2005221939A (ja) * | 2004-02-09 | 2005-08-1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121682A (ja) | 2005-10-28 | 2007-05-17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332806B2 (ja) * | 2005-12-27 | 2009-09-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823757B2 (ja) | 2006-04-28 | 2011-11-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駆動ユニットと被駆動ユニットを有する装置 |
KR101053846B1 (ko) * | 2007-01-19 | 2011-08-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현상카트리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
JP4450111B2 (ja) | 2009-06-22 | 2010-04-1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回転駆動ユニット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6074982B2 (ja) * | 2012-09-28 | 2017-02-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42201B2 (ja) * | 2012-12-14 | 2017-1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73830B2 (ja) * | 2013-03-28 | 2016-03-0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537229B2 (ja) | 2014-07-31 | 2019-07-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駆動伝達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5
- 2015-06-16 JP JP2015121163A patent/JP6570333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6-06 US US15/173,842 patent/US9851692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6-13 CN CN201610408844.9A patent/CN10625734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28966A (en) * | 1988-11-10 | 1991-07-02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Image-forming machine |
EP0833226A2 (en) * | 1996-09-26 | 1998-04-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431565A (zh) * | 2002-01-11 | 2003-07-23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US20080138115A1 (en) * | 2006-12-11 | 2008-06-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1876808A (zh) * | 2009-04-30 | 2010-11-03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69518A (zh) * | 2017-12-13 | 2022-12-13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US12072664B2 (en) | 2017-12-13 | 2024-08-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57345B (zh) | 2020-08-28 |
US20160370730A1 (en) | 2016-12-22 |
US9851692B2 (en) | 2017-12-26 |
JP2017003950A (ja) | 2017-01-05 |
JP6570333B2 (ja) | 2019-09-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934113B2 (en) | Developing cartridge including protrusion positioned at outer surface of casing | |
JP3885074B2 (ja) |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
JP6519850B2 (ja) |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3207549B (zh) | 成像设备 | |
US9274501B2 (en) | Drive force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artridge | |
JP2015036768A (ja) | 駆動力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746798B2 (en) | Developing device including casing having supply opening and discharge open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
JP4591578B2 (ja) | 記録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6257345A (zh) | 成像设备 | |
US9448528B2 (en) | Image-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tructure for stably supporting belt unit | |
JP613530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48014A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436159B (zh) | 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感光鼓、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693942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EP3101480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 |
JP2016142872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2020467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232197A (ja) |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479865B2 (ja) | シート支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770852B2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JP664163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4562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07573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23089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