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33167B - 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及使用其的背光源 - Google Patents

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及使用其的背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33167B
CN106233167B CN201580019746.XA CN201580019746A CN106233167B CN 106233167 B CN106233167 B CN 106233167B CN 201580019746 A CN201580019746 A CN 201580019746A CN 106233167 B CN106233167 B CN 1062331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
protrusion
reflectance coating
light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974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33167A (zh
Inventor
田中正太郎
若原隆
若原隆一
冢村裕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233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33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331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331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22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e.g. dichroic refl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60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不易损伤的边光式背光源用的反射膜及使用其的背光源。其解决手段是使用一种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所述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具有基材膜及含粒子层,所述含粒子层含有粒径25~50μm的粒子和粒径1~15μm的粒子,在所述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满足以下的要件(i)~(iii)的凸部。(i)具有直径25~50μm的凸部。(ii)不与直径25~50μm的凸部接触而独立存在的、直径25~50μm的凸部的个数是每0.64mm2为10~100个。(iii)直径25~50μm的凸部连续接触的凸部的集合体中包含的凸部的个数是每0.64mm2为10个以下。

Description

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及使用其的背光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源用的反射膜及使用其的背光源。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中使用了照射液晶盒的背光源。以往,根据液晶显示器的种类,在较小的液晶监视器中采用边光方式的背光源,另外,在较大的液晶电视机中采用直下式的背光源。近年来,随着液晶电视机的薄型化,在大的液晶电视机中也采用边光方式的背光源,与此同时,积极地实施了关于边光方式的背光源的开发。此外,为了降低电力消耗及无汞化,正在采用发光二极管(以下简称为LED。)作为光源。作为它们的背光源用反射膜,通常使用由气泡形成的多孔的白色膜(例如专利文献1)。
另外,在边光方式的背光源中,使用导光板作为光学构件。如图1所示,在背光源内部,通常导光板2与反射膜1接触地被配置,反射膜1具有将通过导光板2而照射到反射膜侧的光反射,提高背光源的亮度的功能。关于导光板,在以往的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监视器中,25英寸型左右以下的尺寸就足够了,但电视机中要求30~60英寸型。因此,通过将由丙烯酸系树脂、混合丙烯酸系树脂和苯乙烯系树脂而得到的树脂、苯乙烯系树脂、玻璃等形成的板作为基板,在其上实施点印刷(dot printing),或者使用模具、辊进行成型,由此,开发了如图2所示那样的具有凸部5的导光板2。另外,通过对上文所示那样的基板实施激光加工,或者使用模具、辊进行成型,由此,开发了图3所示那样的具有凹部的导光板2。
上述那样的大型·薄型的边光式背光源的开发中,导光板与反射膜接触地被配置,由此,产生以下这样的问题,改善所述问题成为课题。即,存在下述问题:导光板与反射膜不均匀地密合,产生面状、线状、点状的光学不均的问题(尤其是,将明显可观察到点状的部分称为白点不均);由于导光板与反射膜相互摩擦,因而导光板受损伤,产生光学不均的问题;改善这些问题成为课题。作为改善这些课题的反射膜技术,提出了具有特定的高度的凸部的反射膜(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622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1/105294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进步,在显示器设计、背光源设计上发生了各种变化。
尤其是,对于使用了LED作为光源的边光方式的背光源而言,使用了LED灯条,但关于设置该LED灯条的位置,以往,配置于显示器的4边,与此相对,出于减少LED灯条数及LED数从而降低成本的目的,由长边2边、短边2边改变配置成长边1边和短边1边。
另外,关于导光板,出于减少导光板的树脂量从而降低成本的目的和使显示器薄型化的目的,将以往为3mm以上的厚度变成为比3mm的厚度薄的厚度,例如2.5mm、2mm、1mm、或更薄的厚度,从而实现薄型化。
此外,以往,背光源中使用了多片扩散膜、棱镜膜之类的光学膜,从降低成本、使显示器薄型化的要求考虑,变成了减少光学膜的片数的设计。
由于上述的设计变化,导致对反射膜所要求的性能更高。
例如,由于点亮光源(例如,LED)时的发热而导致背光源内部的温度上升时,通常导光板发生热变形。尤其是在边光方式中,根据上述的光源的位置的变化,存在在接近LED光源的部分和远离LED光源的部分,背光源内部的温度梯度变得更大的倾向。由于该温度梯度,导光板的热膨胀、热收缩的程度也在各部分产生梯度,结果,导致在导光板面内产生尺寸差异,变得容易变形为波浪状。而且,对于所述导光板的变形而言,导光板的厚度越小越显著。
此时,对于与导光板接触的反射膜而言,如果导光板保持平面性,则以在面内大致均匀的负荷与导光板接触,被嵌入背光源。然而,若导光板变形,则成为在某些部分以大负荷与导光板接触而被嵌入背光源的状态。此时,在压下的负荷大的位置,导光板与反射膜较强地相互摩擦,在反射膜上也容易产生损伤。如上所述在反射膜自身的表面上产生凹坑状的损伤、条纹状的损伤时,从导光板向反射膜射入光时,在反射膜的损伤部分产生阴影,该阴影在画面上成为光学不均而被观察到。
这样的光学不均通过利用在背光源中通常使用的多片扩散膜、棱镜膜等光学片材而被减轻。在近年来的背光源的设计中,从背光源的成本下降和显示器的薄型化的要求考虑,已设计成减少光学膜的片数,因此,难以减轻光学不均。
因此,虽然要求改善了反射膜自身产生的凹坑状的损伤、条纹状的损伤这样的缺陷的反射膜,但对于以往的反射膜而言,改善不充分。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欲改善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中反射膜表面的凹坑状的损伤、条纹状的损伤这样的反射膜的品质缺陷,提供通过减少损伤从而可改善背光源的光学不均的反射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下述任意手段。
(1)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其具有基材膜及含粒子层,所述含粒子层含有粒径25~50μm的粒子和粒径1~15μm的粒子,
所述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的至少一面满足以下的要件(i)~(iii)。
(i)具有直径25~50μm的凸部。
(ii)不与直径25~50μm的凸部接触而独立存在的、直径25~50μm的凸部的个数是每0.64mm2为10~100个。
(iii)直径25~50μm的凸部连续接触的凸部的集合体中包含的凸部的个数是每0.64mm2为10个以下。
(2)(1)的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其中,满足要件(i)~(iii)的面为含粒子层的面。
(3)(1)或(2)所述的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其中,满足要件(i)~(iii)的面的SRz为15~60μm。
(4)边光式背光源,其使用了(1)~(3)中任一项所述的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在反射膜的至少一面具有具备特定的特征的凸部的情况下,可改善因反射膜表面的凹坑状的损伤、条纹状的损伤等而导致的反射膜的缺陷的问题。
由此,对于本发明中得到的反射膜而言,在用于具有LED光源的边光方式的背光源及照明用面光源时,可进一步减少光学不均。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以LED为光源的大型的边光式背光源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具有凸部的导光板与反射膜与背面壳体的关系示意图。
图3为具有凹部的导光板与反射膜与背面壳体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针对上述课题、即可改善边光式背光源中反射膜表面的凹坑状的损伤、条纹状的损伤这样的反射膜的品质缺陷的反射膜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反射膜的至少一面具有特定的凸部的情况下,可解决上述课题
以下,对本发明涉及的反射膜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反射膜具有基材膜及含粒子层。
<反射膜的基本结构>
<<基材膜>>
作为基材膜,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银、铝的蒸镀膜;银箔、铝箔的层压膜;白色膜;多层层叠膜等。在作为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源、照明用途的反射膜使用时,优选可见光线的反射率高的基材膜。因此,可使用在内部含有气泡及/或非相容的粒子的膜。作为膜,可优选使用热塑性树脂膜。作为这些热塑性树脂膜,没有限制,可优选使用多孔的未拉伸或经双轴拉伸的聚丙烯膜、多孔的未拉伸或经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聚烯烃系、聚酯系的膜。尤其是,从成型性、生产率方面考虑,可优选使用聚酯系膜。
这些热塑性树脂膜的制造方法被日本特开平8-262208号公报的〔0034〕~〔0057〕段、日本特开2002-90515号公报的〔0007〕~〔0018〕段、日本特开2002-138150号公报的〔0008〕~〔0034〕段等详细公开。
其中,出于上述的理由,可优选使用在日本特开2002-90515号公报中公开的多孔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作为本发明中的基材膜。此外,从耐热性、反射率方面考虑,优选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混合物、或它们的共聚物得到的多孔白色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尤其是,为了提高热塑性树脂膜自身的阻燃性,优选含有无机粒子的多孔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相对于热塑性树脂膜的总质量,无机粒子优选为2质量%以上,更优选为7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上,最优选为30质量%以上。
本发明涉及的基材膜的结构根据使用的用途、要求的特性适当选择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具体而言,可例举具有至少1层以上的结构的单层及2层以上的复合膜,优选在其至少1层以上含有气泡及/或无机粒子。
单层结构的膜是仅由单一的层形成的膜。在该层中含有无机粒子及/或气泡。
另外,2层结构的膜是层叠A层和B层而得到的具有A层/B层的结构的膜,上述A层及B层的至少1层中含有无机粒子及/或气泡。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基材膜的总质量、即2层的总质量,无机粒子的含有率优选为2质量%以上,更优选为7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上,最优选为30质量%以上。
此外,3层结构的膜是具有A层/B层/A层或A层/B层/C层的结构的膜,上述各层的至少1层中含有无机粒子及/或气泡。与2层结构的膜同样,相对于基材膜的总质量,无机粒子优选为2质量%以上,更优选为7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上,最优选为30质量%以上。在3层结构的情况下,从生产率的观点考虑,最优选B层含有气泡。
所述基材膜中含有的无机微粒的数均粒径优选为0.3~2.0μm。
另外,作为所述无机粒子,可使用碳酸钙、碳酸镁、碳酸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铈、氧化镁、硫酸钡、硫化锌、磷酸钙、二氧化硅、氧化铝、云母、云母钛、滑石、粘土、高岭土、氟化锂、氟化钙等。
接下来,对上述基材膜中3层结构的热塑性树脂膜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
首先,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加入作为非相容聚合物的聚甲基戊烯、作为低比重化剂的聚乙二醇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1,4-丁二醇的共聚物。将其充分混合、干燥,供给至已加热至270~300℃的温度的挤出机B。利用常规方法将含有BaSO4、CaCO3、TiO2等无机物及/或有机物的添加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供给至挤出机A。而后,在T模3层喷嘴内,以挤出机B的聚合物被配置成内层(B层),挤出机A的聚合物被配置成两侧的表层(A层)的方式,层叠成A层/B层/A层的结构的3层。
以下说明基材膜的优选的制造方法。将聚合物熔融而成的片材在转鼓表面温度为10~60℃的转鼓上用静电力密合而进行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膜。将该未拉伸膜导至已加热至80~120℃的辊组,沿长度方向纵拉伸2.0~5.0倍,用20~50℃的辊组进行冷却。接下来,一边用夹具把持该经纵拉伸的膜的两端,一边将其导入至拉幅机,在已加热至90~140℃的气氛中,沿与长度垂直的方向进行横拉伸。此时,对于拉伸倍率而言,优选在纵、横方向分别拉伸至2.5~4.5倍,其面积倍率(纵拉伸倍率×横拉伸倍率)优选为9~16倍。即,面积倍率小时,得到的膜的气泡的量、孔的量有时不充分。另外,面积倍率过大时,在拉伸时容易发生破裂,制膜性有时降低。为了向如上所述地进行了双轴拉伸的膜赋予平面性、尺寸稳定性,在拉幅机内进行150~230℃的热固定,均匀地缓慢冷却,进而冷却至室温,然后用卷绕机进行卷绕,得到基材热塑性树脂膜。需要说明的是,基材膜的厚度例如为30μm以上,优选为100以上,另一方面,优选为1,000μm以下的范围。
<<含粒子层>>
本发明的反射膜具有含粒子层。含粒子层优选与基材膜相邻而存在。作为含粒子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以下的方法。
(I)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上贴合含有粒子的树脂层,或涂布含有粒子的涂液,将其干燥的方法。
(II)在利用熔融挤出制造基材膜时,通过与含有粒子的树脂原料一同挤出,从而层叠含粒子层的方法。
含粒子层的优选的厚度为0.1μm以上且500μm以下。为0.1μm以上时,不易发生反射膜表面的凹坑状的损伤、条纹状的损伤等,因而优选。为500μm以下时,可在基材膜表面上良好地形成含粒子层,另外,反射膜不易发生卷曲等,平面性变得良好,因而优选。
<<存在于反射膜的面的凸部>>
本发明的反射膜在至少一面存在有凸部。凸部可由含粒子层中含有的粒子生成。此处,将多个凸部接触而形成的结构称为凸部的集合体。计数凸部的数目时,并不是将该集合体作为1个凸部而计数,而是计数注目的集合体中的凸部的个数。
通过使反射膜的任意面具有凸部,从而呈现防止反射膜表面的凹坑、条纹等损伤,进而防止将反射膜贴合于导光板而产生的不均的效果。凸部的存在及大小可通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反射膜的表面而确认。
本发明的反射膜在至少一面具有满足以下所有要件的凸部。以下,将该面称为“具有特征的面”。
(i)具有直径25~50μm的凸部。
(ii)不与直径25~50μm的凸部接触而独立存在的直径25~50μm的凸部的个数是每0.64mm2为10~100个。
(iii)直径为25~50μm的凸部连续接触的凸部的集合体中包含的凸部的个数是每0.64mm2为10个以下。
具有特征的面优选为含粒子层的面。具有特征的面存在直径25~50μm的凸部。由此,呈现防止反射膜表面的凹坑、条纹等损伤,以及防止将反射膜贴合于导光板而产生的光的不均的效果,因而优选。
另外,对于具有特征的面而言,优选直径25~50μm的凸部尽可能地不与其他直径25~50μm的凸部接触而独立存在。此处,“直径25~50μm的凸部不与其他直径25~50μm的凸部接触而独立存在”是指,利用后述的方法,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时,1个直径25~50μm的凸部不与其他直径25~50μm的凸部接触。此处所谓“接触”是指,用后述的方法观察2个凸部时,从凸部的最外部至另一凸部的最外部的最短距离为0.005μm以下。即,将从凸部的最外部至另一凸部的最外部的最短距离大于0.005μm的情况视为未接触。
不与直径25~50μm的其他凸部接触而独立存在的直径25~50μm的凸部的个数在0.64mm2中为10~100个。下限优选为15个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个以上。上限优选为75个以下,更优选为50个以下。不与直径25~50μm的其他凸部接触而独立存在的直径25~50μm的凸部的个数在上述范围之外时,有时不呈现防止反射膜表面的凹坑的效果、防止条纹等损伤的效果。
本发明中,有时也形成直径25~50μm的凸部连续接触的凸部的集合体。此处“连续接触的凸部的集合体”是指,2个以上的凸部接触存在的结构。利用与上述方法同样的方法判断是否“接触”。
这样的直径25~50μm的凸部连续接触的凸部的集合体中,凸部的集合体中包含的凸部的个数优选每0.64mm2为10个以下。此处,“直径25~50μm的凸部连续接触的个数为10个以下”是指,多个凸部连续接触从而形成凸部的集合体时,构成1个集合体的凸部的个数是每0.64mm2为10个以下。
凸部的集合体中凸部的个数是每0.64mm2为10个以下时,可抑制在形成含粒子层的工序中产生条纹状的缺陷。
具有特征的面在测定表面粗糙度时的SRz优选为15~60μm。作为SRz的下限,优选为15μm以上,更优选为2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μm以上。SRz的上限优选为6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μm以下。SRz过小时,有时防止反射膜表面的凹坑、条纹等损伤的效果降低,另外,有时防止反射膜贴合于导光板而产生的不均的效果降低。SRz过大时,有时反射膜表面的凹坑、条纹等损伤容易变得明显。在增大形成凸部的粒子的粒径的情况下,SRz变得过大,有时在形成含粒子层的工序中在反射膜表面上产生条纹状的缺陷,或者,在形成含粒子层后,粒子脱落,在反射膜表面产生凹坑。
作为形成具有特征的面的凸部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举出以下的方法。
利用上述(I)的方法制造含粒子层时,将适当的粘结剂树脂和粒子混合到适当的溶剂(有机溶剂等)中,将得到的混合物涂布于基材膜,然后将其干燥,由此,在含粒子层中形成粒状的凸部的方法。
利用上述(II)的制法制造含粒子层时,在通过熔融挤出而制造膜的工序中,预先将粒子混炼到形成含粒子层的树脂内,与形成基材膜的树脂一起挤出,在拉伸工序中在含粒子层形成凸部的方法。
这些中,从能在经济性上实现高性能方面考虑,优选将混合物涂布于基材膜的方法。
<<含粒子层的粒子>>
作为粒子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制,有机系、无机系均可使用。另外,关于形状,球状粒子、其他形状的粒子均可选择。为了赋予本发明的凸部的特征,优选球状粒子。作为有机系粒子,可使用丙烯酸系树脂粒子、聚硅氧烷系树脂粒子、尼龙系树脂粒子、苯乙烯系树脂粒子、聚乙烯系树脂粒子、聚丙烯系树脂粒子、苯并胍胺系树脂粒子、聚氨酯系树脂粒子、聚酯系树脂粒子等。作为无机系粒子,可使用二氧化硅、氢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锌、硫化钡、硅酸镁、及它们的混合物等。
通过涂布而设置含粒子层时,涂布液中通常含有粘结剂树脂。使用后述的由丙烯酸类单体、或丙烯酸类单体与紫外线吸收剂的共聚物形成的粘结剂树脂时,从粘结剂树脂与粒子的折射率差的关系、粒子分散性、涂布性等考虑,优选使用丙烯酸系树脂粒子、聚乙烯系树脂粒子、聚硅氧烷系树脂粒子、尼龙系树脂粒子、聚氨酯系树脂粒子、聚酯系树脂粒子。进而,从防止损伤导光板方面考虑,更优选聚乙烯系树脂粒子、尼龙系树脂粒子。另外,从白点不均方面考虑,优选的粒子为尼龙系树脂粒子,最优选为尼龙12树脂粒子及/或由尼龙6与尼龙12的共聚物形成的树脂粒子。另一方面,作为不易产生在形成含粒子层的工序中产生的条纹状的缺陷的粒子,优选聚乙烯系树脂粒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将这些粒子中的2种以上粒子材质不同的粒子组合而使用。
本发明中,含粒子层中含有粒径25~50μm的粒子和粒径1~15μm的粒子。通过在含粒子层中含有粒径25~50μm的粒子,可合适地形成直径25~50μm的凸部,因而优选。
另外,通过含有粒径1~15μm的粒子,由此,直径25~50μm的凸部尽可能地不与直径25~50μm的其他凸部接触而独立存在,容易使得独立存在的凸部的个数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即,含有粒径1~15μm的粒子的情况下,直径25~50μm的凸部与由粒径1~15μm的粒子形成的凸部接触的机会增多,结果,变得不易与直径25~50μm的其他凸部接触。为了有效地呈现直径25~50μm的凸部变得不易与直径25~50μm的其他凸部接触的效果,优选含有粒径1~5μm的粒子,更优选含有粒径1~3μm的粒子。
此处,对于粒子的粒径而言,观察粒子,绘出粒子内切于4边的面积最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在正方形的情况下,采用1边的长度,在长方形的情况下,采用长边的长度。
本发明的含粒子层中,优选组合使用2种以上粒径不同的粒子。通过组合使用2种以上粒径不同的粒子,可有效地形成含有粒径25~50μm的粒子和粒径1~15μm的粒子的含粒子层。
粒子的添加量没有特别限制,相对于含粒子层整体,优选为17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9质量%以上。另一方面,优选为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6质量%以下。在组合使用2种以上粒子的情况下,上述的粒子的添加量是指2种以上的全部的粒子的总量。添加量过少时或过多时,均可能降低防止反射膜表面的凹坑、条纹等损伤的效果。另外,添加量过多时,导致在形成含粒子层的工序中产生条纹状的缺陷,因此,有时在使用反射膜之前的阶段就已经成为问题。
另外,粒径25~50μm以上的粒子的添加量优选相对于含粒子层整体为7质量%以上5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9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质量%以上。更优选为40质量%以下。另外,粒径1~15μm的粒子的添加量优选相对于含粒子层整体为10质量%以上35质量%以下。上限更优选为24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6质量%以下。
粒径25~50μm以上的粒子与粒径1~15μm的粒子的优选的质量比率(前者的粒子的质量/后者的粒子的质量)为0.61以上且6.49以下。更优选为0.63以上且5.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63以上且2.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75以上且2.5以下。
<<含粒子层的粒子以外的树脂>>
在通过涂布涂液而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设置含粒子层的情况下,作为粘结剂树脂,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举出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偏二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氟系树脂、聚硅氧烷树脂等。即使在利用涂布之外的方法设置含粒子层时,也可将这些树脂优选作为粒子以外的树脂使用。另外,这些树脂可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使用2种以上。其中,从耐热性、粒子的分散性、涂液的涂布性、得到的反射膜的光泽性方面考虑,可优选使用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及甲基丙烯酸树脂。
从含粒子层的耐光性这样的方面考虑,优选在含粒子层中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包括无机系和有机系。关于含有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制,可将形成所述含粒子层的树脂与紫外线吸收剂或光稳定剂混合。另一方面,在想要防止紫外线吸收剂或光稳定剂从含粒子层渗出(bleed out)的情况下,可与含粒子层中含有的树脂的单体共聚。另外,也可与含有的树脂化学键合。
作为无机系的紫外线吸收剂,通常已知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铈,其中,从不渗出、经济性、耐光性、紫外线吸收性、光催化活性优异等方面考虑,可优选使用选自氧化锌、氧化钛及氧化铈中的至少1种。根据需要,有时也并用数种所述紫外线吸收剂。其中,从经济性、紫外线吸收性、光催化活性这样的方面考虑,最优选氧化锌或氧化钛。
另外,作为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可举出苯并三唑、二苯甲酮等。尤其是,苯并三唑由于在结构内含有氮,因而还具有作为阻燃剂的作用,因而可优选使用,但不特别地限定于这些。由于这些紫外线吸收剂仅吸收紫外线,无法捕捉由紫外线照射而产生的有机自由基,因而,有时因该自由基而连锁地导致基材的热塑性树脂膜发生劣化。为了捕捉这些自由基等,优选并用光稳定剂,作为所述光稳定剂,可优选使用受阻胺系化合物(HALS)。
无论是无机系还是有机系,在紫外线吸收剂具有粒子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可将其作为粒径25~50μm的粒子、粒径1~15μm的粒子而使用。
此处,作为为了将所述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或光稳定剂固定而可共聚的单体,丙烯酸系、苯乙烯系等乙烯基系单体通用性高,在经济性方面也优选。所述单体中,苯乙烯系乙烯基单体由于具有芳香族环,因而存在容易黄变的倾向。从耐光性这样的方面考虑,最优选使用与丙烯酸系单体的共聚。
另外,作为苯并三唑经反应性乙烯基单体取代而得到的物质,可使用2-(2’-羟基-5’-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商品名:RUVA-93);大冢化学(株)制)。另外,作为受阻胺系化合物与反应性乙烯基单体键合而得到的物质,可使用4-甲基丙烯酰基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アデカスタブ’(注册商标)LA-82”;(株)ADEKA制)。
本发明中,作为所述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可使用含有苯并三唑、二苯甲酮等有机紫外线吸收剂的树脂、或共聚有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的单体的树脂、以及在它们中含有及/或共聚有受阻胺(HALS)系反应性单体等光稳定剂的树脂。
含有所述共聚有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反应性单体的树脂、以及在它们中共聚有受阻胺(HALS)系反应性单体的树脂等的有机紫外线吸收树脂的紫外线吸收效果好,因而更优选,其中,苯并三唑由于在结构内含有氮,因而还具有作为阻燃剂的作用,因而特别优选。
关于它们的制造方法等,在日本特开2002-90515号公报的〔0019〕~〔0039〕段有详细公开。另外,可使用含有丙烯酸类单体与紫外线吸收剂的共聚物作为有效成分的“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株)日本触媒制)。
<<利用涂布进行的含粒子层的形成方法>>
在利用涂布而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形成含粒子层时,可采用任意的方法。可举出例如,利用凹版涂布、辊涂、旋涂、逆转辊涂布、逆转辊吻式涂布(reverse kiss coat)、棒涂、丝网涂布、刮刀涂布、气刀涂布、缝模涂布、唇式涂布及浸渍等各种涂布方法,将在溶剂中含有粘结剂树脂和粒子而形成的涂液在制造基材膜时进行涂布,或者涂布于结晶取向完成后的基材膜上的方法等。将前者的涂布方法称为在线涂覆,将后者的涂布方法称为离线涂覆。对涂布有效宽度限制少,想要灵活应对制品宽度的变化时,可最优选使用逆转辊吻式涂布。
为了将构成含粒子层的粘结剂树脂和粒子混合而可使用的溶剂是具有溶解粘结剂树脂的性质的液体。在将涂液涂布于基材膜表面后,溶剂会气化。作为溶剂,可举出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等芳香族烃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酮类、甲醇、异丙醇、异丁醇等醇类、氯苯、邻二氯苯等氯代芳香族烃类、单氯甲烷、单氯乙烷等氯代脂肪族烃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乙醚、1,4-二氧杂环己烷等醚类、乙二醇单甲基醚等二醇醚类、环己烷等脂环式烃类、正己烷等脂肪族烃类等。其中,优选芳香族烃系、酮系、酯系的有机溶剂。
只要是将粘结剂树脂等溶解的溶剂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从溶解性、通用性、成本方面考虑,优选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另外,从可调节干燥速度方面考虑,优选将沸点不同的2种以上的溶剂混合而使用。
<<基材膜及含粒子层中可使用的其他添加剂>>
所述基材膜及含粒子层可含有各种添加剂。作为所述添加剂,例如,包括荧光增白剂、交联剂、耐热稳定剂、耐氧化稳定剂、有机的润滑剂、抗静电剂、成核剂、染料、颜料、填充剂、分散剂、阻燃剂及偶联剂等。
<反射膜的用途>
本发明的反射膜可用于边光式背光源,其中,可优选用于边光方式的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源、及招牌、自动售货机等的照明用面光源。
此外,还可作为构成各种面光源的反射膜、要求反射特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密封膜、背板而合适地使用。此外,也可作为纸代替物、即卡片、标签、封缄、快递运单、图像打印机用显像纸、喷墨、条形码打印机用显像纸、海报、地图、无尘纸、显示板、白板、热转印、胶板印刷、电话卡、IC卡等各种印刷记录中使用的接受片材的基材、壁纸等建材、在室内外使用的照明器具、间接照明器具、汽车·铁路·飞机等中搭载的构件、电路材料用等的电子部件使用。
<边光式背光源>
<<边光式背光源的结构>>
本发明的反射膜优选用于边光式背光源。边光式背光源例如是在壳体中依次组装本发明的反射膜、导光板而形成的,以反射膜的含粒子层侧与导光板面对的方式安装反射膜。另外,在导光板的边缘部分设置LED等光源。此外,可在导光板的前面(与反射膜相反的一侧)设置扩散膜、棱镜膜等光学膜。
通过在这样的边光式背光源中使用本发明的反射膜,可得到不产生光学不均的良好的背光源。
作为更有效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以LED为光源的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源的尺寸(矩形的对角线长度),为76.2cm(30英寸)以上,优选为88.9cm(35英寸)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1.6cm(40英寸)以上,最优选为127cm(50英寸)以上。
另外,对于导光板而言,优选在边光式背光源中的导光板的表面设置3μm以上的凹部或凸部。进一步优选设置10μm以上的凹部或凸部。
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板的表面的凹凸如下所述定义。
(i)从液晶电视机取出被配置在反射膜上部的导光板。
(ii)将上述导光板切割成5cm见方,取出任意的5片。
(iii)使用キーエンス社制激光显微镜VK-9700,将物镜的倍率设定为20倍,进行观察,将检测到的高度或深度为1μm以上的部分作为表面凹凸。
作为导光板的材质,可使用丙烯酸系树脂、混合丙烯酸系树脂和苯乙烯系树脂而得到的树脂、苯乙烯系树脂、玻璃等。
从生产能力方面考虑,优选实施了点印刷的图2所示那样的具有凸部的导光板2。另外,对于基于激光加工而得到的具有凹部的导光板、通过使用模具、辊进行成型从而具有凸状部、凹状部的导光板而言,不易发生在点印刷部的光吸收等损失,因而背光源亮度高,从这方面考虑是优选的。
实施例
以下,利用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首先,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如下所示。
(1)含粒子层中含有的粒子的材质
使用实体显微镜(Nikon制,SMZ1500),以20~200倍的总倍率进行适当调节,观察含粒子层的表面,同时用金属制的夹具采集凸部中包含的粒子,作为测定对象试样。
针对得到的试样进一步进行切割处理,用显微FT-IR法对粒子的中心附近进行测定。
对于上述的粒子采集、切割处理、基于显微FT-IR法的测定而言,对25μm以上的凸部,在2个位置进行,对于15μm以下的凸部,在2个位置进行。
接下来,由通过上述操作而得到的显微FT-IR的红外光吸收波形确定凸部中包含的粒子的材质。
显微FT-IR法中使用的装置名、测定条件等如下所示。
装置:显微红外分光分析装置IRμs(SPECTRA-TECH公司制)
条件:
光源:碳化硅棒发热体(グローバー)
检测器:Narrow·MCT(HgCdTe)
检测波数范围:4000~650cm-1
吹扫:氮气
测定模式:透过法
分辨率:8cm-1
累积次数:512次
数据校正:基线校正。
(2)含粒子层的质量
将反射膜切割出纵100mm×横100mm尺寸,测定质量。将该值作为质量1。接下来,以含粒子层朝上的方式将反射膜置于质量秤(Yamato制,型号SD-12,使用范围500g~12kg,刻度值50g,型式认证第D9812号,精度等级0级)的盘上。此时,在反射膜的四角的背面贴合双面胶带,将质量秤的盘与反射膜固定。接下来,将浸渗有甲基乙基酮的无纺布(“ハイゼガーゼ”,NT-4,25cm×25cm,4折,销售商:川本产业株式会社)折成2折,以覆盖底面为10mm×10mm的四角柱状的金属棒的一侧的底面的方式用橡皮圈将所述无纺布捆扎于金属棒。接下来,用捆扎有无纺布的金属棒的带有无纺布的面,以秤的刻度成为1.5~2.5kg的负荷,摩擦已固定于质量秤的盘上的反射膜的含粒子层。在摩擦时,划分成每个区域纵100mm×横10mm的范围,每个区域摩擦10个来回,沿横向挪动而重复10次该操作,由此,摩擦纵100mm×横100mm的含粒子层的整面。接下来,剥离双面胶带,将反射膜从重量秤的盘上取下,在室温下放置,使甲基乙基酮蒸发,然后测定质量。将该值作为质量2。计算(质量1-质量2),求出含粒子层的质量。
(3)含粒子层中的粒子量比例
从含粒子层中削取约10mg量,然后,准确测定质量。将该质量作为质量3。接下来,量取25ml的MEK,与削取的含粒子层一同放入到带有盖的容量为50ml、直径为35mm的圆柱状的玻璃瓶中。接下来,向玻璃瓶中放入搅拌子,进行24hr搅拌,然后,取出搅拌子。接下来,将滤纸(MILLIPORE公司制,“OMNIPORE”,CAT NO.JGWP02500)切割成直径21mm的圆形,测定质量。将该值作为质量4。测定后,将滤纸放置于漏斗(有限会社桐山制作所制,SB-21,)中,将该漏斗设置于减压过滤用的抽滤瓶,然后将玻璃瓶的液体放入到漏斗中,进行减压过滤。将过滤作业后的滤纸放置于已设置为90℃的加热板,使甲基乙基酮干燥后,测定过滤作业后的滤纸的质量。将该值作为质量5。用下式算出含粒子层中的粒子量比例。
含粒子层中的粒子量比例=(质量5-质量4)÷质量3。
(4)SRz
使用(株)小坂研究所制微细形状测定机サーフコーダET4000A,在以下的条件下测定反射膜表面的SRz。对随机选择的3个位置进行测定,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SRz。
测定端子:金刚石制,顶端R=2μm
测定力:100μN
测定长度:1mm
测定速度:0.1mm/秒
截止(cutoff)的设定:R+W。
(5)粒径25~50μm的粒子及粒径1~15μm的粒子的存在
在随机选择的位置切割反射膜,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株)日立制作所制S-3400N),首先,以1,000倍的倍率观察截面。绘出粒子内切于4边的面积最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在正方形的情况下,采用1边的长度,在长方形的情况下,采用长边的长度。利用该方法,针对随机选择的500个粒子,测定各自的粒径。
需要说明的是,在1个图像中未观察到500个粒子的情况下,进一步在反射片材的不同的位置,拍摄已切割的其他截面的图像,测定合计500个粒子的粒径。在500个粒子中,各粒径范围的粒子存在1个以上时,记为存在各粒径范围的粒子。需要说明的是,表2中,在存在粒子的情况下,记载为“有”,在不存在粒子的情况下,记载为“无”。
(6)不与直径25~50μm的凸部接触而独立存在的直径25~50μm的凸部的个数
针对反射膜的表面,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株)日立制作所制S-3400N),首先,在倍率为100倍、加速电压为7.50kV的条件下,观察凸部的轮廓。需要说明的是,倍率为100倍的图像的视野为1.27mm×0.885mm。在该图像的中心选择0.8mm×0.8mm,计数不与直径25~50μm的凸部接触而独立存在的直径25~50μm的凸部的个数。此处,对于凸部的直径而言,由SEM图像的凸部的轮廓,绘出轮廓与4边内切的面积最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在正方形的情况下,采用1边的长度作为凸部的直径,在长方形的情况下,采用长边的长度作为凸部的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凸部是否“接触”的判断而言,利用下述操作进行判断。
按照使以100倍的倍率拍摄的图像中的50μm成为10mm的方式,用纸印出图像。用万能投影机(型号:V-16A,(株)Nikon制,观察限度0.001mm)观察印出的纸。此时,万能投影机中的0.001mm相当于以100倍拍摄的图像中的0.005μm。针对图像中包含的全部凸部,测定从粒子的最外部至其他凸部的最外部的最短距离,在印出的纸上为0.001mm以下(即,相当于以100倍拍摄的图像中的0.005μm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凸部“接触”。另外,测定从凸部的最外部至其他凸部的最外部的最短距离,在印出的纸上大于0.001mm(即,相当于在以100倍拍摄的图像中大于0.005μm的距离)的情况下,判断为凸部不“接触”。
针对反射膜的表面,在不同的5个位置进行测定,将5个位置的平均值作为不与直径25~50μm的凸部接触而独立存在的直径25~50μm的凸部的个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平均值,将小数点以下四舍五入。
此处,对于凸部的直径而言,绘出凸部内切于4边的面积最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在正方形的情况下,采用1边的长度,在长方形的情况下,采用长边的长度。
(7)直径25~50μm的凸部连续接触的凸部的集合体中包含的凸部的个数
针对反射膜的表面,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株)日立制作所制S-3400N),首先,以100倍的倍率进行观察。需要说明的是,倍率为100倍的图像的视野为1.27mm×0.885mm。在该图像的中心选择0.8mm×0.8mm,计数直径25~50μm的凸部连续接触的凸部的集合体中包含的凸部的个数。需要说明的是,在得到的图像中观察到多个集合体时,针对所有的集合体,计数各个集合体中包含的凸部的个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是否接触的判断而言,利用与上述方法同样的方法进行。
以直径25~50μm凸部连续而得到的集合体10个为对象进行测定,求出连续接触的凸部的个数的平均值。表2中,凸部的个数的平均值为10个以下时,记载为“10个以下”,超过10个时,记载为“超过10个”。
(8)粒子的分散性评价
量取25ml实施例、比较例中制成的涂液,放入到带有盖的容量50ml的玻璃瓶(直径35mm的圆柱状)中,在盖好盖的状态下静置24小时。目视观察经过24小时后的玻璃瓶中装有的涂液,进行以下的判定。
AA级:在液相中未见分离,或者,虽然在液相中观察到分离(分离成粒子少的相和粒子多的相),但粒子少的相的高度为液体整体的高度的三分之一以下。
A级:在液相中可见分离(分离成粒子少的相和粒子多的相),粒子少的相的高度为大于液体整体的高度的三分之一且为五分之四以下。
B级:在液相中可见分离(分离成粒子少的相和粒子多的相),粒子少的相的高度大于液体整体的高度的五分之四。
(9)反射膜的损伤
在纵50mm×横50mm且厚度为3mm的丙烯酸板的一面,贴附3个磁体(销售商:株式会社ミツヤ,“BISIX”(注册商标)彩色磁体,圆形,品,型号:BX4-13-YL(黄))。贴附位置为下述位置:使得各磁体相互接触,连接各磁体的中心的线成为正三角形,并且该正三角形的中心成为丙烯酸板的中心。使用双面胶带进行贴附。以磁体的磁石面在丙烯酸板侧,磁体的树脂面成为与丙烯酸板相反的方向的方式配置磁体。
接下来,将32英寸液晶显示器(ハイセンスジャパン(株)制,32型液晶TV(型号:LHD32K15JP))分解,取出以LED为光源的边光式背光源(以下称为“背光源A”。)。进而,取出在一面设置有凸部的导光板(丙烯酸板,4mm厚度),切割出50mm×100mm。
接下来,以层叠有含粒子层的面与导光板的设置有凸部的面侧接触的方式,将已切割成50mm×100mm的反射膜与所述导光板重叠。
接下来,从反射膜上方重叠上文中的贴附有磁体的丙烯酸板,以上述丙烯酸板的2角与重叠状态的反射膜及导光板的2角分别重叠的方式进行重叠。在进行重叠时,使磁体的树脂面与反射膜接触。
进而,在上文中的未贴附磁体的这一侧的丙烯酸板上放置砝码。以2种方式放置砝码:重叠放置4个直径为34mm、厚度为13mm的100g砝码的情况,放置直径为48mm、厚度为45mm的750g砝码的情况。
接下来,手持反射膜的未重叠丙烯酸板的端部,在与丙烯酸板相反的方向,经3秒沿与反射膜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拉50mm。此时,反射膜与贴附有磁体的丙烯酸板一起在导光板上移动。
进行上述操作后,取下反射膜,将放射膜放置于点亮了三波长荧光灯(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制,FHF32EX-N-H,Hf“メロウライン”(用日语文字书写的注册商标。)荧光灯,三波长型日光色)的房间的桌子上。此时,将反射膜放置于荧光灯的正下方,使含粒子层位于与桌子相反的这一面,观察反射膜的损伤。以反射膜面、与从反射膜的载置丙烯酸板的部分朝向眼睛引出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成为45度的方式进行观察。按照以下基准,判断为A、B、C、D级。
A级:无论是400g砝码还是750g砝码均未见损伤
B级:在400g砝码时未见损伤,但在750g砝码时可见轻微损伤
C级:在400g砝码时可见轻微损伤,在750g砝码时清晰可见损伤
D级:无论是400g砝码还是750g砝码均清晰可见损伤。
(10)导光板刮削的评价
从背光源A上取下在一面设置有凸部的导光板(丙烯酸板,4mm厚度),以得到的导光板的设置有凸部的面这一侧与反射膜的层叠有含粒子层的面接触的方式,将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射膜层叠。然后施加50gf/cm2、175gf/cm2的负荷,进行层叠,以1m/min的线速度,沿反射膜的厚度方向的垂直方向拉拽反射膜试样。然后,针对在导光板的凸部产生的损伤的程度,使用キーエンス社制激光显微镜VK-9710,以20倍物镜的倍率、100%的显示倍率进行显示而进行观察。而后,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
A级:在任意负荷下均未见损伤。
B级:在175gf/cm2的负荷下观察到损伤,但在50gf/cm2的负荷下未见损伤。
(实施例1)
将“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180g、乙酸乙酯236.4g、包含直径在25~50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20,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12g、包含直径在1~15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丙烯酸树脂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制“TECHPOLYMER”(注册商标)MBX5,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16g混合,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2)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180g、乙酸乙酯236.4g、包含直径在25~50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聚乙烯树脂粒子(分子量200×104,熔点为136℃,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12g、包含直径在1~15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丙烯酸树脂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制“TECHPOLYMER”(注册商标)MBX5,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16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聚乙烯树脂粒子的分子量由IV[η](dl/g)换算,熔点按照ASTM D 3418计算。
(实施例3)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180g、乙酸乙酯236.4g、实施例2中使用的聚乙烯树脂粒子12g、包含直径在1~15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500,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16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4)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180g、乙酸乙酯236.4g、包含直径在25~50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20,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12g、包含直径在1~15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聚乙烯树脂粒子(分子量180×104,熔点为136℃,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16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聚乙烯树脂粒子的分子量由IV[η](dl/g)换算。另外,熔点按照ASTM D 3418计算。
(实施例5)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180g、乙酸乙酯236.4g、实施例2中使用的聚乙烯树脂粒子12g、实施例4中使用的聚乙烯树脂粒子16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6)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180g、乙酸乙酯236.4g、包含直径在25~50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20,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12g、包含直径在1~15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500,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16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7)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110g、乙酸乙酯278.4g、包含直径在25~50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20,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40g、包含直径在1~15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500,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16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8)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110g、乙酸乙酯278.4g、包含直径在25~50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体积平均粒径40μm)40g、包含直径在1~15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500,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16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9)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202.5g、乙酸乙酯222.9g、包含直径在25~50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20,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9g、包含直径在1~15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10,体积平均粒径为10μm)10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10)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207.5g、乙酸乙酯219.9g、包含直径在25~50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20,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7g、包含直径在1~15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10,体积平均粒径为10μm)10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11)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107.5g、乙酸乙酯724.4g、包含直径在25~50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体积平均粒径50μm)22g、包含直径在1~15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500,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35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4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12)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207.5g、乙酸乙酯219.9g、包含直径在25~50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体积平均粒径25μm)7g、包含直径在1~15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10,体积平均粒径为10μm)10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13)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87.5g、乙酸乙酯736.4g、尼龙树脂粒子(体积平均粒径60μm)55g、尼龙树脂粒子(体积平均粒径2μm)10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4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14)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37.5g、乙酸乙酯321.9g、尼龙树脂粒子(体积平均粒径20μm)55g、尼龙树脂粒子(体积平均粒径15μm)30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15)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102.5g、乙酸乙酯282.9g、包含直径在25~50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体积平均粒径25μm)35g、包含直径在1~15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500,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24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比较例1)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210g、乙酸乙酯218.4g、包含直径在25~50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20,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6g、包含直径在1~15μm的范围内的粒子的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500,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10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比较例2)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62.5g、乙酸乙酯306.9g、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20,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65g、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500,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10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比较例3)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175g、乙酸乙酯239.4g、丙烯酸树脂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制SSX-127,体积平均粒径为27μm)30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比较例4)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100g、乙酸乙酯284.4g、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20,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6g、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500,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54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比较例5)
对“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系共聚物,浓度为40质量%的溶液,(株)日本触媒制)12.5g、乙酸乙酯336.9g、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20,体积平均粒径为30μm)60g、尼龙树脂粒子(东丽(株)制SP500,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35g进行搅拌而准备涂液。使用メタバー#20,将该涂液涂布于300μm厚的多孔的双轴拉伸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基材膜,东丽株式会社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将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中得到的设置有涂布层的基材膜作为反射膜而进行评价。实施例的涂布层相当于含粒子层。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实施例中记载的体积平均粒径不在25~50μm、1~15μm的范围内的情况下,由于粒子存在粒度分布,因而在含粒子层中也存在粒径25~50μm的粒子、粒径1~15μm的粒子。
表1中记载了粒子材质、含粒子层中的粒子的比例、每1m2含粒子层的质量。
表2中记载了SRz、粒径25~50μm的粒子的存在、粒径1~15μm的粒子的存在、不与直径25~50μm的凸部接触而独立存在的直径25~50μm的凸部的个数、直径25~50μm的凸部连续接触的凸部的集合体中包含的凸部的个数是否为10个以下的判定。
表3中记载了粒子的分散性、反射膜的损伤、导光板刮削的评价、白点不均评价的结果。
对于具有本发明的特征的实施例的反射膜而言,反射膜损伤的评价结果均比比较例的反射膜良好。
[表1]
【表1】
[表2]
【表2】
[表3]
【表3】
粒子分散性 反射膜的损伤 导光板刮削的评价
实施例1 B A B
实施例2 B A B
实施例3 A A A
实施例4 A A A
实施例5 AA A A
实施例6 B A A
实施例7 B A A
实施例8 B A A
实施例9 B A A
实施例10 B B A
实施例11 B B A
实施例12 B B A
实施例13 B C A
实施例14 B C A
实施例15 B B A
比较例1 B D A
比较例2 B D A
比较例3 B D B
比较例4 B D A
比较例5 B D A
附图标记说明
1 反射膜
2 导光板
3 发光二极管
4 背面壳体
5 导光板的凸部
6 导光板的凹部
7 背面壳体的凹部

Claims (4)

1.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其具有基材膜及含粒子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粒子层含有粒径25~50μm的粒子和粒径1~15μm的粒子,
所述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的至少一面满足以下的要件(i)~(iii):
(i)具有直径25~50μm的凸部,
(ii)不与直径25~50μm的凸部接触而独立存在的、直径25~50μm的凸部的个数是每0.64mm2为10~100个,
(iii)直径25~50μm的凸部连续接触的凸部的集合体中包含的凸部的个数是每0.64mm2为10个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其中,满足要件(i)~(iii)的面为含粒子层的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其中,满足要件(i)~(iii)的面的表面粗糙度SRz为15~60μm。
4.边光式背光源,其使用了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
CN201580019746.XA 2014-04-25 2015-04-22 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及使用其的背光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2331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1198 2014-04-25
JP2014-091198 2014-04-25
PCT/JP2015/062230 WO2015163363A1 (ja) 2014-04-25 2015-04-22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用反射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33167A CN106233167A (zh) 2016-12-14
CN106233167B true CN106233167B (zh) 2018-11-13

Family

ID=54332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974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233167B (zh) 2014-04-25 2015-04-22 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及使用其的背光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835532B1 (zh)
KR (1) KR102350562B1 (zh)
CN (1) CN106233167B (zh)
TW (1) TWI662299B (zh)
WO (1) WO2015163363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1156A (zh) * 1999-07-19 2001-01-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反射片、具备该反射片的反射式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366618A (zh) * 2000-04-17 2002-08-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反射板、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光学部件、显示装置、照明装置、显示板和波动部件
CN1382263A (zh) * 1999-10-21 2002-11-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反射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元件和显示装置
CN101484746A (zh) * 2006-06-23 2009-07-15 东丽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83965B2 (ja) 1995-01-27 2005-08-1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光反射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反射装置
JP4090283B2 (ja) * 2002-06-07 2008-05-2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反射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サイド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9069742A (ja) * 2007-09-18 2009-04-02 Toray Ind Inc 光学用シート
JP5089461B2 (ja) * 2008-04-01 2012-12-05 ソニーケミカル&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半透過型反射フィルム、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及び、半透過型反射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0960556B1 (ko) * 2008-05-27 2010-06-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학시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5645490B2 (ja) * 2009-06-17 2014-12-24 恵和株式会社 半透過性反射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5286219B2 (ja) * 2009-09-30 2013-09-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MX2012009190A (es) 2010-02-24 2012-08-31 Toray Industries Pelicula reflectora blanca para luz posterior de bordes iluminados y luz posterior que usa la misma.
KR20120140351A (ko) * 2011-06-21 2012-12-31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액정디스플레이의 백라이트 유니트용 반사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1156A (zh) * 1999-07-19 2001-01-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反射片、具备该反射片的反射式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382263A (zh) * 1999-10-21 2002-11-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反射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元件和显示装置
CN1366618A (zh) * 2000-04-17 2002-08-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反射板、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光学部件、显示装置、照明装置、显示板和波动部件
CN101484746A (zh) * 2006-06-23 2009-07-15 东丽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膜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低损耗193nm反射膜的设计;尚淑珍;《光学精密工程》;20080331;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6499A (zh) 2015-12-16
JPWO2015163363A1 (ja) 2017-04-20
CN106233167A (zh) 2016-12-14
TWI662299B (zh) 2019-06-11
KR20160145684A (ko) 2016-12-20
JP5835532B1 (ja) 2015-12-24
WO2015163363A1 (ja) 2015-10-29
KR102350562B1 (ko) 2022-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13692B (zh) 侧光型背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和使用该白色反射膜的背光源
JP5218931B2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
CN102906126B (zh) 具有防静电性质的光学装置
TW201015117A (en) Composite optical film
CN1849365A (zh) 聚酯薄膜
CN101012343A (zh) 一种抗紫外线涂料组合物及抗紫外线薄膜
CN101762904A (zh) 光学膜复合物
CN101295047A (zh) 光学膜
CN106661254B (zh) 聚酯膜
CN106233167B (zh) 边光式背光源用反射膜及使用其的背光源
JP2018010821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並びに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TWI697698B (zh) 白色反射薄膜及液晶顯示器用背光
TW200931072A (en) Integrated optical film
KR101148305B1 (ko) 광학 적층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편광판 및 표시 장치
JP6816845B2 (ja) 異方性拡散板、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0591663B2 (en) Light guide plate unit, backlight unit comprising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7850702B (zh) 白色反射膜
JP2016017308A (ja) プライバシー保護用目隠しシート
JP2013218092A (ja) 光拡散積層体、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の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てなる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09046527A (ja) 光触媒層の転写用キャリアフィルム
CN108463748A (zh) 边光型背光源用反射膜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源
JP2017134380A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用反射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
CN102162867A (zh) 光学膜
JP2017134146A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用反射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