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10385B - 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设定装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设定装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10385B
CN106210385B CN201610159526.3A CN201610159526A CN106210385B CN 106210385 B CN106210385 B CN 106210385B CN 201610159526 A CN201610159526 A CN 201610159526A CN 106210385 B CN106210385 B CN 1062103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terminal
terminal apparatus
mode
unit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595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10385A (zh
Inventor
江口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D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Data Corp filed Critical Oki D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10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103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103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103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11Improving printing performance
    • G06F3/1212Improving printing performance achieving reduced delay between job submission and print star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18Reducing or saving of used resources, e.g. avoiding waste of consumables or improving usage of hardware resources
    • G06F3/1221Reducing or saving of used resources, e.g. avoiding waste of consumables or improving usage of hardware resources with regard to power consump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29Prin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r printer maintenance, e.g. device status, power lev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78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dopt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1292Mobile client, e.g. wireless prin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8Conditioning data for presenting it to the physical printing elements
    • G06K15/1801Input data handling means
    • G06K15/1803Receiving particular commands
    • G06K15/1806Receiving job control commands
    • G06K15/1809Receiving job control commands relating to the printing proces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40Details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printing, e.g. machine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the arrangement as a whole or of its constitutive parts
    • G06K15/4005Sharing resources or data with other data processing systems; Preparing such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40Details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printing, e.g. machine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the arrangement as a whole or of its constitutive parts
    • G06K15/4055Managing power consumption, e.g. standby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81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 H04N1/0030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with a mobile telephone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81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 H04N1/00315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with a radio transmission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352Input means
    • H04N1/00355Mark-sheet inpu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1Switching on or off, e.g. for saving power when not in u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1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设定装置的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存储单元,其被配置成彼此关联地存储标识信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指示与信息终端设备对应的模式的模式信息;通信单元,其被配置成从信息终端设备接收包括被存储在信息终端设备中并标识信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的无线信号,并且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强度;以及控制单元,其被配置成当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所确定的强度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时,从存储单元读取与包括在所接收的无线信号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模式信息,并且将图像形成装置设定为由所读取的模式信息所指示的模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设定装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设定装置的方法,并且更具体地,涉及通过使用电子照相方法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9-160746公开了一种包括用于与非接触式集成电路(IC)卡通信的读取器的打印机。当使非接触式IC卡靠近读取器时,打印机通过读取器从非接触式IC卡读取数据并对打印数据进行打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意图提供一种能够改善用户友好性的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设定装置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存储单元,其被配置成彼此关联地存储标识信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指示与信息终端设备对应的模式的模式信息;通信单元,其被配置成从信息终端设备接收包括被存储在信息终端设备中并标识信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的无线信号,并且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强度;以及控制单元,其被配置成当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所确定的强度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时,从存储单元读取与包括在所接收的无线信号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模式信息,并且将图像形成装置设定为由所读取的模式信息所指示的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设定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通信单元从信息终端设备接收包括被存储在信息终端设备中并标识信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的无线信号;通过信号强度确定单元确定从信息终端设备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强度;通过确定单元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所确定的强度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以及当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所确定的强度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时,从彼此关联地存储标识信息和模式信息的存储单元读取与包括在所接收的无线信号中的标识信息对应并指示与信息终端设备对应的模式的模式信息,并且通过设定单元将装置设定为由所读取的模式信息所指示的模式。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功能配置的框图;
图2是图示装置设定信息的图;
图3是图示打印设定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功能配置的框图;以及
图5和6是图示打印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1. 第一实施例>
<1-1. MFP的配置>
图1图示了多功能打印机或外围设备(MFP)1。MFP 1具有多种功能,诸如打印、图像扫描、传真和复印。MFP 1包括控制器(或控制单元)10、存储器(或存储单元)12、操作显示单元(或操作显示器)14、通信单元(或通信接口)16、图像读取单元(或图像读取器)18、图像形成单元(或打印设备)20、以及电力供应(或电力供应单元)22。这些单元经由地址/数据总线23彼此连接。通信单元16用作信号强度确定单元(或信号强度确定器)。控制器10用作确定单元(或确定器)和设定单元(或设定器)。
控制器1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24和程序只读存储器(ROM)28。CPU 24从程序ROM 28读取预定程序并执行其,由此执行整个MFP 1的系统控制、图像信息的流程的管理等并且控制MFP 1。CPU 24包括定时器26,并且可以根据存储在程序ROM 28中的控制程序数据来测量预定的时间段。
存储器12包括数据存储存储器30和装置设定信息存储存储器(以下简称为设定存储存储器)32。数据存储存储器30是用于存储图像信息的存储器。设定存储存储器32是用于存储关于MFP 1的操作的信息的存储器。CPU 24经由地址/数据总线23从设定存储存储器32读取信息并将信息存储在设定存储存储器32中。
如图2中图示的,设定存储存储器32存储装置设定信息IMS。装置设定信息IMS针对MFP 1的一个或多个用户中的每一个包括对于用户唯一的用户装置设定信息IUMS。用户装置设定信息IUMS包括作为对于作为由用户携带的信息终端设备的主机设备60唯一的标识信息的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以及对应于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的模式信息项(或装置设定模式信息项)ISM。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包括用户号IID、主机名IHT、网际协议(IP)地址IIP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IMAC。针对存储在设定存储存储器32中的每一个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与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相同的信息项注册在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被分配到的由用户携带的主机设备60中。模式信息项ISM指示对应于主机设备60的MFP 1的模式(或操作模式)。模式信息项ISM是指示关于诸如复印模式、扫描模式和打印模式之类的操作模式、以及每一个操作模式中的分辨率、纸张设定、双面模式等的设定的信息。装置设定信息IMS是预定的,并在打印前存储在设定存储存储器32中。
再次参考图1,操作显示单元14用作操作单元或用户接口。操作显示单元14包括操作面板36和操作面板接口34。操作面板36包括液晶显示器(LCD)38和操作键单元40。操作面板36用作MFP 1和用户之间的人机接口。LCD 38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MFP 1的控制状态、或其他信息的显示器。操作键单元40包括用户可以通过其输入期望的控制内容或其他信息的键盘开关。操作面板接口34在地址/数据总线23和操作面板36之间,并且是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接口电路。通过操作该操作键单元40,用户可以设定作为标识由用户携带的主机设备60的唯一信息的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用户号IID、主机名IHT、IP地址IIP、MAC地址IMAC等)、以及指示通常被用户用于在MFP 1中打印的功能和设定的模式信息项ISM。CPU 24经由操作面板接口34从用户接收设定信息并将所接收的设定信息的内容存储在设定存储存储器32中作为装置设定信息IMS。
通信单元16包括主机接口42。CPU 24可以经由主机接口42与主机设备60通信。主机接口42是符合无线局域网(LAN)标准(诸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802.11a/b/g/n/ac)的接口。主机接口42向和从主机设备60发送和接收图像信息、装置信息或其他信息。类似于MFP 1,主机设备60是诸如个人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平板之类的便携式移动设备,其包括符合无线LAN标准(诸如IEEE 802.11a/b/g/n/ac)的接口。主机设备60由用户携带。
图像读取单元18包括扫描器单元50和扫描器接口48。扫描器单元50读取原稿以获得图像信息。扫描器接口48是用于根据来自CPU 24的指令从扫描器单元50转送图像信息并发送和接收控制信号的接口电路。
图像形成单元20包括打印机引擎54和打印机引擎接口52。打印机引擎54接收图像信息并根据所接收的图像信息在打印纸片材上打印图像。打印机引擎接口52是用于根据来自CPU 24的指令将图像信息转送到打印机引擎54并发送和接收控制信号的接口电路。
电力供应22包括电源(或电源单元)58和电源控制器(或电源控制单元)56。电源58在电源控制器56的控制下将电力供应到MFP 1中的组件。电源控制器56控制电源58以开启和关断向MFP 1中的组件的电力供应。电力供应的开/关设定可以通过操作面板36来设定。
<1-2. 打印设定处理过程>
接下来,将参照图3中的流程图来描述MFP 1的打印设定处理的具体过程。当MFP 1被用户开启时,CPU 24从程序ROM 28读取打印设定处理程序并执行其,由此开始打印设定处理过程RT1并继续进行到步骤SP1。
在步骤SP1中,CPU 24控制电源控制器56以从电源58将电力供应到MFP 1中的每一个组件,然后继续进行到步骤SP2。在步骤SP2中,CPU 24执行MFP 1中的外围大规模集成(LSI)的初始设定以及诸如MFP 1中的存储器的初始化之类的初始设定。此时,CPU 24经由打印机引擎接口52执行打印机引擎54的打印准备控制,经由扫描器接口48执行扫描器单元50的原稿读取准备控制,并且使得主机接口42能够与主机设备60通信。
在初始设定之后,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3,并周期性地通过使用主机接口42执行由主机设备60所生成的无线LAN无线电波的检测,并确定是否检测到无线LAN无线电波。CPU 24等待直到其检测到无线LAN无线电波。如果CPU 24在步骤SP3中做出肯定确定,则其继续进行到步骤SP4。该肯定确定指示可以使用MFP 1的用户现在已经接近MFP 1。
在步骤SP4中,CPU 24分析所检测的无线LAN无线电波中的数据(数据分组中的报头和数据),并从该数据提取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主机名IHT、IP地址IIP、MAC地址IMAC数据等)。CPU 24然后将从主机设备60获得的用户标识信息项(被称为获得的用户标识信息项)与之前存储在设定存储存储器32中的一个或多个用户标识信息项(被称为注册的用户标识信息项)相比较,并且确定获得的用户标识信息项是否匹配于注册的用户标识信息项中的一个。如果在该步骤中做出肯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5。该肯定确定指示携带之前已经向设定存储存储器32注册的主机设备60的用户存在于其中主机设备60对于MFP 1足够近以从主机设备60检测无线LAN无线电波的范围内(被称为无线电波可检测范围)。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4中做出否定确定,则CPU 24返回到步骤SP3并等待无线LAN无线电波的检测。该否定确定指示已经检测到无线LAN无线电波,但生成无线电波的设备之前未向设定存储存储器32注册。
在步骤SP5中,CPU 24经由主机接口42从主机设备60获得无线电波的强度,然后继续进行到步骤SP6。在步骤SP6中,CPU 24确定所获得的无线电波的强度是否等于或大于阈值。该阈值被设定成使得当用户接近MFP 1足够靠近而被视为很可能现在使用MFP 1时(或当用户在MFP附近时),由用户携带的主机设备60所发射的无线LAN无线电波的强度等于或大于该阈值。如果在该步骤中做出肯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7。该肯定确定指示携带之前已经向设定存储存储器32注册的主机设备60的用户存在于MFP 1附近。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6中做出否定确定,则CPU 24返回到步骤SP3并等待无线LAN无线电波的检测。该否定确定指示已经检测到由之前已经向设定存储存储器32注册的主机设备60生成的无线LAN无线电波但是携带该主机设备60的用户不在MFP 1附近。在下文中,之前已经向设定存储存储器32注册并且已经以等于或大于阈值的强度检测到其无线电波的主机设备60(或涉及步骤SP6中的肯定确定的主机设备60)还将被称为邻近设备。
在步骤SP7中,CPU 24确定是否检测到多个邻近设备。如果在该步骤中做出肯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8。该肯定确定指示已经检测到多个邻近设备,并且因此有必要选择多个邻近设备中的一个作为所选邻近设备。在步骤SP8中,CPU 24从多个邻近设备当中选择具有最高无线电波强度的邻近设备作为所选邻近设备,然后继续进行到步骤SP9。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7中做出否定确定,则CPU 24确定所检测的邻近设备作为所选邻近设备,然后跳过步骤SP8并继续进行到步骤SP9。该否定确定指示检测到仅一个邻近设备。
在步骤SP9中,CPU 24使用定时器26测量时间并确定从所选邻近设备接收到的无线电波的强度在预定的时间段(例如,若干秒)内是否保持(或持续为)等于或大于阈值。如果在该步骤中做出肯定确定,则CPU 24确定所选邻近设备作为所确定的邻近设备,然后继续进行到步骤SP10。该肯定确定指示携带所选邻近设备的用户极有可能现在使用MFP 1。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9中做出否定确定,则CPU 24返回到步骤SP3并等待无线LAN无线电波的检测。该否定确定指示已经选择了所选邻近设备但是携带所选邻近设备的用户已经离开了MFP 1的附近。
在步骤SP10中,CPU 24从设定存储存储器32读取对应于与所确定的邻近设备对应的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的模式信息项ISM,并将MFP 1设定为对应于所读取的模式信息项ISM的模式(或基于所读取的模式信息项ISM来配置用于MFP 1的设定),然后继续进行到步骤SP11并结束打印设定处理过程RT1。
<1-3. 操作和优点>
利用该实施例,有可能取决于从MFP 1到用户的距离而不是由用户的操作来配置用于MFP 1的各种设定,由此改善了功能性和用户友好性。
具有上述配置的MFP 1检测来自之前已经向MFP 1注册的主机设备60的无线电波的强度;如果所检测的无线电波强度在预定的时间段内保持等于或大于阈值,则MFP 1确定携带主机设备60的用户已经接近MFP 1以便使用MFP 1,并将MFP 1设定为对应于主机设备60的模式(或操作模式)。由此,MFP 1自动切换到通常将要被用户用来使用MFP 1的功能和设定。这可以节省用户的时间并改善用户友好性。
MFP可以包括用于与非接触式IC卡进行通信的读卡器,并且当非接触式IC卡由用户带到靠近读卡器时,由读卡器从非接触式IC卡读取数据并基于所读取的数据标识用户。然而,该MFP包括读卡器,并且因此具有复杂的结构。此外,除非用户接近MFP并将非接触式IC卡带到靠近读卡器,否则MFP不能标识用户。因此,用户需要携带非接触式IC卡并执行麻烦的操作。
相比之下,根据本实施例的MFP 1接收从由用户每天携带的主机设备60发射的无线电波;当用户接近MFP 1时,MFP 1标识用户;在用户到达其中用户可以操作MFP 1的位置时,MFP 1被设定为对应于该用户的模式。因此,用户既不需要操作MFP 1也不需要携带非接触式IC卡以便允许MFP 1标识用户。这改善了用户友好性。
存在具有用于与主机设备通信的主机接口的常规MFP。MFP 1通过使用可以与常规MFP的主机接口相同的主机接口42来检测来自主机设备60的无线LAN无线电波的强度。因此,相对于常规MFP,MFP 1不需要额外的装备或组件,并且不需要结构改变,从而减少额外的成本。
MFP可以通过使用人体传感器(例如,红外传感器)来检测接近MFP的用户。然而,虽然该MFP可以检测接近MFP的人,但是其不能标识此人是谁。因此,MFP不能将其自身设定为对应于此人的模式。此外,当多个用户存在于其中用户可以操作MFP的范围内时,MFP不能确定MFP应将其自身设定为对应于多个用户中的哪个的模式。
另一方面,MFP 1经由无线通信从主机设备60获得对于主机设备60唯一的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由此,MFP 1可以标识将要使用MFP 1的用户。此外,MFP 1在结构上比具有人体传感器的MFP更简单。
此外,当MFP 1检测到多个邻近设备时,其从多个邻近设备当中选择具有最高的无线电波强度的邻近设备作为所选邻近设备。因此,MFP 1可以将其自身设定为对应于最靠近MFP 1的用户的模式。由此,如果每一个携带邻近设备的多个用户存在于MFP 1附近,则MFP1可以将其自身设定为对应于现在最有可能使用MFP 1的用户的模式。
此外,当从所选邻近设备接收的无线电波的强度在预定的时间段内保持等于或大于阈值时,MFP 1确定所选邻近设备作为所确定的邻近设备。这可以防止MFP 1被设定为不适当的模式。具体地,当携带所选邻近设备的用户已经离开了MFP 1的附近时,MFP 1可以防止其自身被设定为对应于现在不太可能使用MFP 1的用户的模式。
上述的MFP 1包括:存储器12,其被配置成彼此关联地存储作为标识主机设备60的标识信息的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和作为指示与主机设备60对应的模式的模式信息(或设定模式信息)的模式信息项ISM;通信单元16,其被配置成从主机设备60接收包括被存储在主机设备60中并标识主机设备60的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的无线信号,并且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强度;以及控制器10,其被配置成当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所确定强度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即,作为主机设备60以其被确定为在MFP 1附近的强度的阈值)时,从存储器12读取与包括在从主机设备60所接收的无线信号中的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对应的模式信息项ISM,并将MFP 1设定为由所读取的模式信息项ISM所指示的模式(或基于所读取的模式信息来配置MFP 1)。由此,在用户进入其中用户可以操作MFP 1的范围之前,MFP 1可以在不具有由用户的操作的情况下将其自身设定为对应于用户的模式。
<2. 第二实施例>
<2-1. MFP的配置>
图4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MFP 101。在图4中,对应于图1中的那些部件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如图4中图示的,MFP 101与第一实施例的MFP 1不同之处在于,具有电力供应122而不是电力供应22,以及具有通信单元116而不是通信单元16,但是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电力供应122与电力供应22不同之处在于,具有电源控制器156而不是电源控制器56,以及具有电源158而不是电源58。电源158具有如下的电力供应模式:正常电力模式,在其中其将预定的电力供应到控制器10、存储器12、操作显示单元14、通信单元116、图像读取单元18、以及图像形成单元20;以及省电模式,在其中其将电力仅供应到操作显示单元14和通信单元116并且中断向控制器10、存储器12、图像读取单元18、以及图像形成单元20的电力供应。电源158在电源控制器156的控制下被切换到正常电力模式或省电模式。当MFP 101处于省电模式时,仅操作显示单元14和通信单元116进行操作。因此,与当MFP 101处于正常电力模式时相比,虽然MFP 101的功能被限于仅接收用户的操作和接收无线LAN无线电波,但是有可能减少整个MFP 101的功耗并节省电力。
通信单元116与通信单元16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子CPU 44和子程序ROM 46,但是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在正常电力模式下,子CPU 44从程序ROM 28读取预定的程序并执行其,由此经由打印机引擎接口52控制打印机引擎54(具体地,电动机、各种传感器、以及打印机引擎54中的其他组件)。另一方面,在省电模式下,子CPU 44从子程序ROM 46读取预定的程序并执行其,由此控制主机接口42并经由主机接口42与主机设备60进行通信。照此,子CPU44在正常电力模式下控制打印机引擎54,并在省电模式下控制主机接口42。子CPU 44与CPU24相比在功耗方面更低。省电模式可以使MFP 101的功耗最小。CPU 24或子CPU 44将指令给予电源控制器156,其根据指令控制电源58在电力供应模式之间切换。
操作显示单元14中的操作键单元40包括省电键40a。省电键40a用于指令从省电模式返回到正常电力模式,并且可由用户操作。CPU 24和子CPU 44经由操作面板接口34从操作键单元40接收操作或指令,并由此检测省电键40a已经被操作。
<2-2. 打印处理过程>
接下来,将参照图5和6中的流程图描述MFP 101的打印处理的具体过程。当MFP101由用户开启时,CPU 24从程序ROM 28读取打印处理程序并执行其,由此开始打印处理过程RT2并继续进行到步骤SP21。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打印处理过程RT2中的与打印设定处理过程RT1中的那些处理(图3)不同的处理。
在步骤SP21和SP22中,如图3的步骤SP1和SP2中那样,CPU 24将电力从电源158供应到MFP 101中的每一个组件,并且执行MFP 101中的外围LSI的初始设定和诸如MFP 101中的存储器的初始化之类的初始设定。此时,子CPU 44经由打印机引擎接口52执行打印准备控制,并且然后CPU 24使得能够经由主机接口42与主机设备通信,从而进入等待状态。此时,MFP 101处于正常电力模式。
在初始设定之后,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23,并且使定时器26重置并启动省电模式定时器,然后继续进行到步骤SP24。省电模式定时器测量预定时间段(称为省电模式转移时间段)。在省电模式定时器启动之后,当省电模式转移时间段逝去而省电模式定时器未被重置时,省电模式定时器期满(或者时间到)。省电模式定时器的时间段(即,省电模式转移时间段)是例如从1分钟至约2小时。
在步骤SP 24中,CPU 24确定是否已经由用户操作了操作键单元40。如果在该步骤中做出肯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25,并根据操作执行处理(例如,复印或扫描)。CPU 24然后返回到步骤SP23,并使定时器26重置和启动省电模式定时器。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24中做出否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26。
在步骤SP26中,CPU 24等待经由主机接口42的图像信息(或打印作业)的接收,并确定其是否已经接收到要打印的图像信息。如果在该步骤中做出肯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27。在步骤SP27中,CPU 24经由打印机引擎接口52将所接收的图像信息转送到打印机引擎54,并控制打印机引擎54打印图像信息。CPU 24然后返回到步骤SP23,并使定时器26重置和启动省电模式定时器。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26中做出否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28。
在步骤SP28中,如图3的步骤SP3中那样,CPU 24通过使用主机接口42执行无线LAN无线电波的检测,并确定是否检测到无线LAN无线电波。如果在步骤SP28中做出肯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30。该肯定确定指示可以使用MFP 101的用户现在已经接近MFP101。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28中做出否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29。
在步骤SP29中,CPU 24检查省电模式定时器来确定省电模式定时器是否已经期满。如果在该步骤中做出肯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39。该肯定确定指示MFP101应转移到省电模式,这是因为省电模式定时器已经期满。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29中做出否定确定,则CPU 24返回到步骤SP24,并等待用户的操作或指令。该否定确定指示MFP101应保持处于正常电力模式而不转移到省电模式,这是因为省电模式定时器尚未期满。
在步骤SP30至SP36中,CPU 24执行与图3的步骤SP4至SP10中的那些处理相同的处理,然后继续进行到步骤SP37。
在步骤SP 37中,CPU 24使用定时器26测量时间并确定从所确定的邻近设备接收到的无线电波的强度在预定的时间段内是否保持(或持续为)小于阈值。如果在该步骤中做出肯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38。该肯定确定指示携带所确定的邻近设备的用户已经离开MFP 101的附近。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37中做出否定确定,则CPU 24返回到步骤SP28,并等待无线LAN无线电波的检测。该否定确定指示携带所确定的邻近设备的用户仍然在MFP 101的附近中。
在步骤SP38中,CPU 24确定是否存在已经离开MFP 101的附近的所确定的邻近设备之外的至少一个邻近设备。如果在该步骤中做出肯定确定,则CPU 24返回到步骤SP31。该肯定确定指示携带所确定的邻近设备的用户已经离开MFP 101的附近但是存在另一邻近设备,并且因此MFP 101不需要转移到省电模式。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38中做出否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39。该否定确定指示携带所确定的邻近设备的用户已经离开MFP 101的附近并且不存在邻近设备,并且因此MFP 101需要转移到省电模式。
在步骤SP39中,CPU 24使MFP 101转移到省电模式,然后继续进行到步骤SP40。具体地,CPU 24将子CPU 44设定为根据存储在子程序ROM 46中的程序执行初始化,停止主机接口42的控制,并重置子CPU 44。然后,子CPU 44根据存储在子程序ROM 46中的程序启动,并开始控制主机接口42。然后,子CPU 44控制电源控制器156以将电力供应到仅通信单元116和操作显示单元14,并中断向其他组件的电力供应,所述其他组件包括控制器10、存储器12、图像读取单元18以及图像形成单元20。
在步骤SP40中,子CPU 44等待直到对操作键单元40进行操作、直到检测到无线LAN无线电波、或直到接收到图像信息。以此方式,一旦MFP 101从正常电力模式转移到省电模式,则其保持在省电模式中,直到检测到无线LAN无线电波、直到接收到图像信息、或直到对操作键单元40进行操作。由此,与正常电力模式相比,虽然MFP 101的功能被限制,但是有可能减少整个MFP 101的功耗并节省电力。另一方面,在步骤SP40中,如果对操作键单元40进行操作、如果检测到无线LAN无线电波、或者如果接收到图像信息,则子CPU 44继续进行到步骤SP41。
在步骤SP41中,子CPU 44使MFP 101转移到正常电力模式,然后继续进行到步骤SP42。具体地,子CPU 44控制电源控制器156将电力供应到MFP 101中的每一个组件。这与省电模式相比增加了MFP 101的功耗。然后,CPU 24启动,并初始化控制器10。当CPU 24到达其中其可以执行处理的状态时,CPU 24与子CPU 44通信,并从子CPU 44接管针对主机接口42的数据处理。在CPU 24从子CPU 44接管了处理之后,其将子CPU 44设定成根据存储在程序ROM 28中的程序执行初始化并重置子CPU 44。然后,子CPU 44根据存储在程序ROM 28中的程序启动,并经由打印机引擎接口52开始打印机引擎54的打印准备控制。
在步骤SP42中,CPU 24确定是否已经由用户操作了操作键单元40。如果在该步骤中做出肯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25,根据操作执行处理,返回到步骤SP23,并且使定时器26重置和启动省电模式定时器。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42中做出否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43。
在步骤SP43中,CPU 24等待经由主机接口42接收图像信息并确定其是否已经接收到要打印的图像信息。如果在该步骤中做出肯定确定,则CPU 24继续进行到步骤SP27。在步骤SP27中,CPU 24经由打印机引擎接口52将所接收的图像信息转送到打印机引擎54,并控制打印机引擎54打印图像信息,然后返回到步骤SP23并使定时器26重置和启动省电模式定时器。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43中做出否定确定,则CPU 24返回到步骤SP28并等待无线LAN无线电波的检测。
<2-3. 操作和优点>
具有上述配置的MFP 101检测来自之前已经向MFP 101注册的主机设备60的无线电波的强度;如果所检测的无线电波强度在预定的时间段内保持小于阈值,则MFP 101确定携带主机设备60的用户已经结束使用MFP 101并离开MFP 101,并且从正常电力模式转移到省电模式。因此,当MFP 101被置于其中其不被立即使用的状态中时,MFP 101可以自动地转移到省电模式,由此与其保持在正常电力模式下的情况相比减少功耗。
此外,在省电模式下,MFP 101保持通信单元116和操作显示单元14启用,并由此可以接收用户的操作、无线LAN无线电波和图像信息。因此,在接收到用户的操作、无线LAN无线电波或图像信息时,MFP 101可以迅速地从省电模式返回到正常电力模式。
MFP可以使用人体传感器(例如,红外传感器)来检测用户已经离开MFP。然而,虽然该配置可以检测用户已经离开MFP,但是,当多个用户在MFP附近并且仅他们之一已经离开MFP时,其不能标识谁已经离开MFP。
另一方面,MFP 101从主机设备60经由无线通信获得对于主机设备60唯一的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由此,当多个用户在MFP 101附近并且仅他们之一已经离开MFP 101时,MFP 101可以确定携带另一邻近设备的另一用户是否存在于MFP 101附近,并且如果确定存在另一用户,则迅速地将MFP 101设定为对应于另一用户的模式,由此改善用户友好性。照此,因为MFP 101单独地检测每一个均具有唯一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的主机设备60,所以即使当多个用户接近或离开MFP 101时,MFP 101也可以单独地检测用户并将其自身设定为对应于用户的模式。此外,MFP 101在结构上比具有人体传感器的MFP更简单。
上述的MFP 101包括:电力供应122,其被配置成在其中其向MFP 101中的每一个组件供应电力的正常电力模式和其中其向MFP 101中的组件的子集供应电力的省电模式之间切换;以及作为电力模式切换单元(或电力模式切换器)的CPU 24和子CPU 44,其被配置成当确定无线电波的强度小于阈值时,将电力供应122从正常电力模式切换到省电模式。利用该配置,当MFP 101被置于其中其不被立即使用的状态中时,MFP 101可以在不具有用户的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地转移到省电模式,由此减少功耗。
此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的MFP 101提供了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MFP 1的那些优点基本上相同的优点。
<3. 修改>
在以上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当从所选邻近设备接收到的无线电波的强度在预定的时间段内保持等于或大于阈值时,MFP确定所选邻近设备作为所确定的邻近设备。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MFP可以在不进行确定无线电波的强度是否在预定的时间段内保持等于或大于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选邻近设备作为所确定的邻近设备。
当MFP检测到来自多个主机设备的无线电波时,其可以针对多个主机设备中的每一个获得从检测到无线电波的开始起的无线电波的强度的积分值(或无线电波的强度的改变量),并确定多个主机设备中的具有最大积分值(或最大改变量)的主机设备作为所确定的邻近设备。在该情况下,不需要确定无线电波的强度是否等于或大于阈值。
当MFP检测到其无线电波强度是相同的并在预定的时间段内保持等于或大于阈值的多个邻近设备时,MFP可以确定其无线电波强度是无线电波强度当中首先达到阈值的主机设备、或多个邻近设备的用户当中最后使用MFP的用户所携带的主机设备作为所确定的邻近设备。以此方式,MFP除了基于当前无线电波强度还可以基于过去无线电波强度来确定所确定的邻近设备。此外,当MFP检测到其无线电波强度是相同的并在预定的时间段内保持等于或大于阈值的多个邻近设备时,MFP可以允许用户对操作显示单元14进行操作,以选择现在使用MFP的用户。
当将执行单色打印的用户和将执行彩色打印的另一用户存在于MFP附近时,MFP可以在确定所确定的邻近设备之前配置对于单色打印和彩色打印二者共同的功能,并在确定所确定的邻近设备之后配置单色打印和彩色打印之间不同的功能。
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MFP将从主机设备60获得的用户标识信息项与之前存储在设定存储存储器32中的一个或多个注册的用户标识信息项相比较,并且如果获得的用户标识信息项匹配于注册的用户标识信息项中的一个,则读取对应于与所确定的邻近设备对应的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的模式信息项ISM,并将MFP设定为对应于所读取的模式信息项ISM的模式。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如下那样配置MFP。MFP之前不在设定存储存储器32中存储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和模式信息项ISM。基于从使用MFP的用户所携带的主机设备接收到的无线LAN无线电波,针对每一个用户,MFP获知由用户频繁使用的设定并且在设定存储存储器32中彼此关联地存储用户的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和指示所获知的设定的模式信息项ISM。
在以上第二实施例中,当所确定的邻近设备已经离开MFP 101的附近时,如果另一邻近设备存在,则MFP 101保持在正常电力模式下。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如下那样配置MFP 101。当所确定的邻近设备已经离开MFP 101的附近时,如果MFP 101可以检测到来自另一主机设备60的无线LAN无线电波,则不管另一主机设备60是否为邻近设备,MFP101都保持在正常电力模式下。
在以上第二实施例中,当从所确定的邻近设备接收到的无线电波的强度在预定的时间段内保持小于阈值时,MFP 101转移到省电模式。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如下那样配置MFP 101。当从所确定的邻近设备接收到的无线电波的强度变得小于阈值时,MFP 101在不进行确定从所确定的邻近设备接收到的无线电波的强度是否在预定的时间内保持小于阈值的情况下转移到省电模式。
在以上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MFP通过从主机设备60接收无线LAN无线电波来检测主机设备60。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并且MFP可以使用诸如红外通信之类的另一通信方法,其中主机设备发射可以根据其标识主机设备的无线信号。
在以上第二实施例中,在打印处理过程RT2的步骤SP28和SP40中的每一个中(图6),MFP 101可以使用阈值来确定是否已经检测到无线LAN无线电波。步骤SP28和SP40中的阈值可以是不同的。
在以上第二实施例中,MFP 101在省电模式下保持操作显示单元14和通信单元116启用。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并且MFP 101可以在省电模式下不将电力供应到操作显示单元14。即使在该情况下,当通信单元116在省电模式下接收到无线LAN无线电波时,MFP101也可以转移到正常电力模式。
在以上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MFP在设定存储存储器32中存储通过由用户对操作显示单元14的操作而设定的装置设定信息IMS。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并且MFP可以在设定存储存储器32中存储经由例如通信单元16外部地接收的装置设定信息IMS。
在以上第二实施例中,MFP 101取决于从主机设备60接收到的无线LAN无线电波的强度在正常电力模式和省电模式之间切换。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MFP 101可以具有两个或更多任意的模式并且取决于无线电波的强度在这些模式之间切换。
在以上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包括用户号IID、主机名IHT、IP地址IIP和MAC地址IMAC。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用户标识信息项IUID可以是能够单独地标识由用户携带的主机设备60并且对于主机设备60是唯一的任何信息项。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和修改。本发明还涵盖以上实施例和修改的特征的所有可能组合或子集。
在以上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本发明应用于电子照相MFP。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并且适用于外部地接收打印数据、扫描图像数据或其他数据并根据所接收的数据形成图像的各种类型的装置,诸如复印机或传真机。
在以上实施例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MFP 1或101包括作为存储单元的存储器12、作为通信单元的通信单元16或116、以及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器10。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并且各种类型的存储单元、通信单元和控制单元可以被用来配置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也适用于执行关于图像的各种类型的处理的各种类型的电子设备,诸如使打印机打印图像的计算机、图像扫描器、传真机、或复印机。

Claims (1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101),包括:
存储单元(12),其被配置成彼此关联地存储标识信息终端设备(60)的标识信息和指示与信息终端设备(60)对应的模式的模式信息;
通信单元(16、116),其被配置成从信息终端设备(60)接收包括被存储在信息终端设备(60)中并标识信息终端设备(60)的标识信息的无线信号,并且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强度;以及
控制单元(10),其被配置成当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所确定的强度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时,从存储单元(12)读取与包括在所接收的无线信号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模式信息,并且将图像形成装置(1、101)设定为由所读取的模式信息所指示的模式,
其中所述模式信息指示用于打印的设定,并且所述控制单元(10)被配置成在将图像形成装置(1、101)设定为由所读取的模式信息所指示的模式时,基于所读取的模式信息来配置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101)的设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101),其中:
信息终端设备(60)是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中的一个;
存储单元(12)被配置成针对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中的每一个彼此关联地存储标识信息终端设备(60)的标识信息和指示与信息终端设备(60)对应的模式的模式信息;
通信单元(16、116)被配置成针对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中的每一个从信息终端设备(60)接收包括被存储在信息终端设备(60)中并标识信息终端设备(60)的标识信息的无线信号,并且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强度;并且
控制单元(10)被配置成当确定通信单元(16、116)从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接收到具有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的强度的无线信号时,从存储单元(12)读取与所述无线信号中的具有最高强度的无线信号中所包括的标识信息对应的模式信息,并且将图像形成装置(1、101)设定为由所读取的模式信息所指示的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101),其中控制单元(10)被配置成当确定所确定的强度在预定的时间段内保持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时,将图像形成装置(1、101)设定为由与所接收的标识信息对应的模式信息所指示的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101),其中:
信息终端设备(60)是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中的一个;
存储单元(12)被配置成针对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中的每一个彼此关联地存储标识信息终端设备(60)的标识信息和指示与信息终端设备(60)对应的模式的模式信息;
通信单元(16、116)被配置成针对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中的每一个从信息终端设备(60)接收包括被存储在信息终端设备(60)中并标识信息终端设备(60)的标识信息的无线信号,并且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强度;并且
控制单元(10)被配置成当确定通信单元(16、116)从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接收到具有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的强度的无线信号时,基于无线信号的当前强度和过去强度从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选择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中的一个,并且将图像形成装置(1、101)设定为由与所选择的信息终端设备(60)的标识信息对应的模式信息所指示的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101),还包括操作单元(14),其被配置成接收用于将标识信息和模式信息存储在存储单元(12)中的来自用户的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101),还包括图像形成单元(20),其被配置成在介质上打印由通信单元(16、116)外部地接收的要被打印的图像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01),还包括:
电力供应单元(122),其被配置成在其中电力供应单元(122)将电力供应到图像形成装置(101)中的多个组件中的每一个的正常电力模式与其中电力供应单元(122)将电力供应到图像形成装置(101)中的多个组件的子集的省电模式之间切换;以及
电力模式切换单元(24、44),其被配置成当确定所确定的强度小于预定强度时,将电力供应单元(122)从正常电力模式切换到省电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01),其中:
多个组件包括通信单元(116)和电力模式切换单元(44);并且
电力供应单元(122)在省电模式下将电力供应到至少通信单元(116)和电力模式切换单元(4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01),还包括操作单元(14),其被配置成从用户接收操作,其中:
多个组件还包括操作单元(14);并且
电力供应单元(122)在省电模式下将电力供应到至少通信单元(116)、电力模式切换单元(44)以及操作单元(14)。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01),其中电力模式切换单元(24、44)被配置成当确定所确定的强度在预定的时间段内保持小于预定强度时,将电力供应单元(122)从正常电力模式切换到省电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01),其中电力模式切换单元(24、44)被配置成当通信单元(116)检测到无线信号时,将电力供应单元(122)从省电模式切换到正常电力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01),其中:
通信单元(116)被配置成外部地接收要被打印的图像信息;并且
电力模式切换单元(24、44)被配置成当通信单元(116)接收到要被打印的图像信息时,将电力供应单元(122)从省电模式切换到正常电力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01),其中:
信息终端设备(60)是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中的一个;
存储单元(12)被配置成针对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中的每一个彼此关联地存储标识信息终端设备(60)的标识信息和指示与信息终端设备(60)对应的模式的模式信息;
通信单元(116)被配置成针对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中的每一个从信息终端设备(60)接收包括被存储在信息终端设备(60)中并标识信息终端设备(60)的标识信息的无线信号,并且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强度;并且
控制单元(10)被配置成当控制单元(10)确定来自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中的一个的无线信号的所确定的强度小于预定强度时,在通信单元(116)从多个信息终端设备(60)中的另一个接收到具有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的强度的无线信号的情况下,将图像形成装置(101)设定为由与另一个信息终端设备(60)对应的模式信息所指示的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101),其中预定强度是信息终端设备(60)以其被确定为在图像形成装置(1、101)附近的强度。
15.一种用于设定装置(1、101)的方法,包括:
通过通信单元(16、116)从信息终端设备(60)接收包括被存储在信息终端设备(60)中并标识信息终端设备(60)的标识信息的无线信号;
通过信号强度确定单元(16、116)确定从信息终端设备(60)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强度;
通过确定单元(10)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所确定的强度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以及
当确定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所确定的强度等于或大于预定强度时,从彼此关联地存储标识信息和模式信息的存储单元(12)读取与包括在所接收的无线信号中的标识信息对应并指示与信息终端设备(60)对应的模式的模式信息,并且通过设定单元(10)将装置(1、101)设定为由所读取的模式信息所指示的模式,
其中所述模式信息指示用于打印的设定,并且所述设定包括基于所读取的模式信息来配置用于装置(1、101)的设定。
CN201610159526.3A 2015-05-29 2016-03-21 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设定装置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2103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0265A JP6456247B2 (ja) 2015-05-29 2015-05-29 画像形成装置、装置設定方法及び装置設定プログラム
JP2015-110265 2015-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10385A CN106210385A (zh) 2016-12-07
CN106210385B true CN106210385B (zh) 2019-09-20

Family

ID=55745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5952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210385B (zh) 2015-05-29 2016-03-21 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设定装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61168B2 (zh)
EP (1) EP3101595B1 (zh)
JP (1) JP6456247B2 (zh)
CN (1) CN1062103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4324B2 (ja) * 2015-06-02 2018-01-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JP6335863B2 (ja) 2015-11-06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9111711A (ja) 2017-12-22 2019-07-11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US10923082B2 (en) * 2018-10-31 2021-02-16 Ati Technologies Ulc Maintaining visibility of virtual function in bus-alive, core-off state of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US11431859B1 (en) 2021-07-02 2022-08-3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Touchless mode for operation of a document processing device
JP2023084513A (ja) * 2021-12-07 2023-06-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省電力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9223A (ja) * 1997-11-18 1999-06-02 Canon Inc 電子写真装置
JP2004025590A (ja) * 2002-06-25 2004-01-29 Canon Inc 無線プリンタ装置
JP2004164561A (ja) * 2002-09-25 2004-06-10 Seiko Epson Corp 再生条件設定装置、再生出力装置及び再生条件設定方法
JP2007106030A (ja) * 2005-10-14 2007-04-26 Canon Inc 印刷装置
JP4489003B2 (ja) * 2005-10-27 2010-06-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認証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60746A (ja) 2007-12-28 2009-07-23 Oki Data Corp 情報処理装置
KR101427657B1 (ko) * 2008-02-05 2014-08-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Rfid에 기반한 인쇄정보제공 시스템 및 인쇄정보제공방법
US20090286028A1 (en) * 2008-05-01 2009-11-19 Wayne Edward Garver Multi-layered fuel tubing
JP2009276866A (ja) * 2008-05-13 2009-11-26 Ricoh Co Ltd 情報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11183594A (ja) * 2010-03-05 2011-09-22 Toshiba Tec Corp 携帯プリンタ及びシステム
KR101784322B1 (ko) * 2010-11-25 2017-10-12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무선 네트워크를 형성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US20130050741A1 (en) * 2011-08-29 2013-02-28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from portable devices
KR20130025749A (ko) * 2011-09-02 2013-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P2p 연결을 지원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것의 신호 세기에 기초한 보안 관리 방법
US20130262184A1 (en) * 2012-03-30 2013-10-03 Arbitron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esence Detection and Linking to Media Exposure Data
KR102077823B1 (ko) * 2013-06-03 2020-02-14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엔에프씨를 이용한 모바일 프린팅 시스템 및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21830A (ja) 2016-12-28
EP3101595A3 (en) 2017-01-11
US20160352946A1 (en) 2016-12-01
EP3101595A2 (en) 2016-12-07
CN106210385A (zh) 2016-12-07
JP6456247B2 (ja) 2019-01-23
US9661168B2 (en) 2017-05-23
EP3101595B1 (en) 2021-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10385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设定装置的方法
CN100367751C (zh)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方法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3716484B (zh) 供电控制装置、图像处理设备和供电控制方法
US9618992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4635910B2 (ja) 画像形成指示装置、画像形成指示プログラム、画像形成指示方法、画像形成用サーバ、画像形成用サーバプログラム、画像形成用サーバでの処理方法、画像形成制御装置、画像形成制御装置用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4427168B (zh) 信息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6463162B2 (ja) 記録制御装置、記録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196695A (zh) 终端装置、通信系统、记录介质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2256034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JP50580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5516529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US10908854B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perform maintenance or cancel of sleep mode
JP5939083B2 (ja)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60958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2011028615A (ja) 非接触通信デバイス、情報処理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066780A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028458B2 (ja) 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249350B2 (ja) セキュリティ印刷システム、セキュリティ印刷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558148A (zh) 画面转移控制方法以及画面转移控制装置
JP2004282673A (ja) 管理システム、管理装置および操作パネル変更方法
JP6848750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5306765B (zh) 具有多个电力模式的信息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4681445U (zh) 显示操作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3209642A (ja) ジョブ処理装置
CN106797237A (zh)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