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83454B - 打印设备和台板 - Google Patents

打印设备和台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83454B
CN106183454B CN201610363073.6A CN201610363073A CN106183454B CN 106183454 B CN106183454 B CN 106183454B CN 201610363073 A CN201610363073 A CN 201610363073A CN 106183454 B CN106183454 B CN 1061834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pressure
pressure chamber
thin slice
support portion
plat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630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83454A (zh
Inventor
小沼恭英
仓田哲治
小笠原诚司
佃将
佃将一
斋藤泰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183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83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83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83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05Curl smoothing, i.e. smoothing down corrugated printing material, e.g. by pressing means acting on wrinkled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85Using suction for maintaining printing material fl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5Means for printing without leaving a margin on at least one edge of the copy material, e.g. edge-to-edg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41J2/185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设备和台板。台板(9)包括:多个支撑部(14),其能够支撑薄片;负压室(62),其中向所述负压室(62)供给负压,以使面向所述支撑部(14)的薄片吸附至所述支撑部(14);以及墨接收部(31A)和(31B),用于接收从打印头(3)喷出到所述支撑部(14)支撑的薄片的外侧的墨。所述多个支撑部(14)沿与薄片输送方向交叉的薄片宽度方向(即,X方向)排列。多个所述负压室(62)分别是以与所述多个支撑部(14)相对应的方式配置的。

Description

打印设备和台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备有用于支撑薄片的台板的喷墨打印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6-021475公开了能够形成薄片端部无空白的图像、即进行所谓的“无边距打印”的喷墨打印设备。该设备使用利用负压来吸附薄片的吸引台板。
根据日本特开2006-021475所公开的发明,在薄片的后端进行无边距打印的情况下,薄片被吸附至台板的吸附单元。作为对比,在薄片的前端进行无边距打印的情况下,薄片的前端尚未到达吸附单元,因此薄片的前端尚未被吸附至吸附单元。因而,在导入薄片时,无法抑制薄片的前端的上浮,因而墨着落在保持上浮的薄片上。结果,存在如下可能性:在薄片的上浮部分图像的质量下降、或者由于薄片与打印头接触而导致薄片发生沾污。此外,在无边距打印期间,薄片的端部外侧的所丢弃的墨可能以雾化墨雾的形式漂浮,由此附着至薄片的背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针对具有各种大小的薄片可靠地进行无边距打印的打印设备、以及台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打印设备,包括:打印头,用于喷出墨;薄片输送单元,用于沿第一方向输送薄片;以及台板,用于在所述打印头的下方支撑要打印的薄片,其中,所述台板包括:多个支撑部,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排列,并且所述多个支撑部各自用于支撑薄片;多个负压室,其配置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并且所述多个负压室各自用于向各个所述支撑部供给负压;以及墨接收部,用于接收从所述打印头喷出到所述支撑部支撑的薄片的外侧的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台板,用于支撑要打印的薄片,所述台板包括:多个支撑部,其沿薄片宽度方向排列,并且所述多个支撑部各自用于支撑薄片;多个负压室,其配置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且沿所述薄片宽度方向排列,并且所述多个负压室各自用于向各个所述支撑部供给负压;以及墨接收部,用于接收从打印头喷出到所述支撑部支撑的薄片的外侧的墨。
根据本发明,可以针对具有各种大小的薄片可靠地进行无边距打印。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打印设备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打印设备的垂直侧视图;
图3是示出台板的当从斜上方观看时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台板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台板的垂直侧视图;
图6是示出空气通道的垂直侧视图;
图7是示出台板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8A和8B是示出台板中所配置的开闭阀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示出驱动开闭阀的凸轮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凸轮所用的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示出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薄片和薄片支撑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部分截面立体图;
图14A和14B是示出打印中的薄片和台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以及
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设备的实施例。在下文,将利用如下的串行型喷墨打印设备(以下称为打印设备)来说明本发明,其中该串行型喷墨打印设备用于通过使能够喷出墨的打印头相对于沿预定方向间歇输送的薄片在与薄片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往复运动,来进行打印。本发明不仅适用于串行型打印设备,而且还适用于用于通过使用伸长式打印头来顺次进行打印的行式打印设备。此外,打印设备不仅适用于具有单个功能的打印设备,而且还适用于配备有复制功能和传真功能等的多功能打印机。
将说明打印设备1的结构。图1是示出打印设备1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并且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打印设备1的垂直侧视图。在打印设备1的背面配置有进给器40。进给器40根据进给辊6的转动来使进给托盘5上所堆叠的裁切薄片(以下简称为薄片)束逐一分离,然后将这些薄片进给至诸如输送辊7等的输送器。另外,在打印设备1中配置有安装有能够喷出墨的打印头3的滑架4。滑架4是沿着与薄片输送方向(即,Y方向)交叉(在本实施例中为垂直)的方向(即,X方向)上所配置的滑架引导轴41和滑架导轨42以自由往复运动的方式支撑的。X方向表示滑架移动方向,并且此外,是要输送的薄片的薄片宽度方向。Y方向表示薄片输送方向。
进给器40从进给托盘5上所堆叠的薄片束中分离并进给的一张薄片由包括输送辊7和夹紧辊8的第一输送辊对(即,输送器)输送到以面向打印头3的方式支撑薄片的台板9上。这里,安装有打印头3的滑架4在X方向上移动,然后从打印头3向薄片喷出墨。在滑架4的一个侧面配置有用于检测薄片的端部的滑架传感器。基于来自滑架传感器的检测输出来确定薄片的大小、薄片和打印头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针对薄片的打印开始时刻。
在针对薄片的一次扫描的打印完成时,该薄片由第一输送辊对在Y方向上输送预定距离。重复打印头3的移动和薄片的输送实现了串行打印系统中的针对薄片的串行打印。
打印薄片由在薄片输送方向(即,Y方向)上配置于台板9的下游侧的、包括排出辊10和滑轮11的第二输送辊对(即,输送器)排出到排出托盘12上。
1.1台板
接着将说明台板9的结构。如图2和5所示,台板9插入在包括输送辊7和夹紧辊8的第一输送辊对与包括排出辊10和滑轮11之间的第二输送辊对之间。台板9配置于面向打印头3的排列有用于喷出墨的喷出口的喷出口形成面3a的位置,并且在与面向喷出口形成面3a的要打印面相反的面(即,背面)上支撑第一输送辊对和第二输送辊对所要输送的薄片。顺便提及,在图5中,附图标记3b标明喷出口形成面3a中所形成的排出口阵列;附图标记3c标明排出口阵列中的最上游侧的排出口;并且附图标记3d标明排出口阵列中的最下游侧的排出口。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台板9的当从斜上方观看时的立体图。在图3中,台板9设置有薄片支撑部14,其中该薄片支撑部14能够在抑制薄片的上浮或弯曲的同时支撑薄片的背面,以适当地保持打印头3的排出口形成面3a和薄片之间的间隔。沿台板9的长边方向(即,X方向)形成有多个薄片支撑部14,以应对多种薄片宽度。
具体地,关于具有标准大小的多个薄片,薄片支撑部14是以不是位于从各个薄片的输送期间的薄片的侧端起的约2mm的范围内的方式配置成的。在本实施例的台板9中,薄片支撑部14的配置和形状是根据诸如以下大小等的各个薄片的薄片宽度所确定的:L大小、KG大小、2L大小、6P大小、信封大小、A4大小、4P大小、A3大小、A3伸长大小、HP大小、A2大小、A2伸长大小和17英寸大小。
需要以打印位置为基准来确定薄片支撑部14的配置。在本实施例中,将打印位置的基准设置于打印薄片的宽度的中心:即,采用所谓的中心基准薄片供给。在中心基准的情况下,在薄片具有各种薄片宽度中的任一薄片宽度的情况下,以薄片宽度(即,打印宽度)的中心与台板9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的方式输送薄片。薄片支撑部14配置于以台板9在X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心位置为基准的对称位置。顺便提及,除中心基准外,还可以采用单侧基准,以使得具有各种大小的所有薄片在左右基准位置其中之一处对准。
图4是示出薄片支撑部14的详细形状的放大立体图。薄片支撑部14是通过使具有与薄片的背面相接触的平坦的薄片支撑面13的肋状凸部形成矩形框架所获得的。在薄片支撑部14的内侧以相比薄片支撑面13低了一级的方式形成吸附凹部(即,吸附单元)17。在吸附凹部17中形成从吸附凹部17的表面向其背面贯通的吸引孔18。为了防止薄片在吸附凹部17处发生凹陷,在吸附凹部17中形成有各自具有与薄片支撑面13齐平的支撑面的中间肋部14r。期望中间肋部14r的表面应与薄片支撑面13呈连续,并且应在薄片输送方向(即,Y方向)上延伸出。
接着,将说明台板9中所形成的墨接收部的结构。在薄片支撑部14的周围形成接收喷出到薄片2的外侧的墨的墨接收部。需要喷出墨,直到薄片的端部的外侧为止,以在薄片的周缘无空白的情况下在薄片整体上可靠地进行打印、即所谓的无边距打印。在喷墨系统的打印设备中,为了使打印头3的墨喷出性能稳定,紧挨在打印操作之前向薄片的外侧喷出墨,即进行所谓的预备喷出。上述的向薄片的外侧所喷出的墨被接收在台板9中所形成的墨接收部中。
如图3和4所示,墨接收部包括:前端用墨丢弃槽31A,用于接收喷出到薄片前端2a(参见图5)的外侧的墨;以及后端用墨丢弃槽31B,用于接收喷出到薄片后端2b(参见图14B)的外侧的墨。前端用墨丢弃槽31A在薄片支撑部14的下游侧以邻接方式在X方向上延伸,而后端用墨丢弃槽31B在薄片支撑部14的上游侧以邻接方式在X方向上延伸。此外,墨接收部包括左右端用墨丢弃槽34,其中该左右端用墨丢弃槽34用于接收喷出到薄片2在薄片宽度方向上的左右端(薄片侧端)的外侧的墨。左右端用墨丢弃槽34在Y方向上延伸,并且使上游侧墨丢弃槽31B和下游侧墨丢弃槽31A相连接。如上所述,在台板9的正面上,前端用墨丢弃槽31A、后端用墨丢弃槽31B和左右端用墨丢弃槽34是以网格形式形成的。
图5是示出台板9的一部分的垂直侧视图,并且示出前端用墨丢弃槽(即,第一墨接收部)31A和后端用墨丢弃槽(即,第二墨接收部)31B的截面。前端用墨丢弃槽31A和后端用墨丢弃槽31B各自是由侧壁31b和比薄片支撑面13低的底面31a来定义的,并且被形成为可以临时储存所接收的墨的形状。
这样,假定对裁切薄片的四边进行无边距打印,则台板9的薄片支撑部14被前端用墨丢弃槽31A和后端用墨丢弃槽31B以及左右端用墨丢弃槽(即,第三墨接收部)34以孤立形式包围。此外,在各个墨丢弃槽中配置有墨吸收体35,以收纳所喷出的墨并且无泄漏地保持所收纳的墨。优选地,墨吸收体35应由诸如发泡聚氨酯等的海绵状单张片材制成。由于墨吸收体35由上述的具有墨吸收性的材料制成,因此墨吸收体35可以可靠地收纳从打印头3喷出的墨,然后在被所收纳的墨渗透并将该墨保持在内部的同时,将该墨引导至墨排出口。
1.2空气通道
图6是示出从打印设备1的内部所配置的台板9起直到吸引扇19为止的空气通道的垂直侧视图;并且图7是示出台板9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在台板9的正下方配置有内部具有空腔的管道66,其中该管道66包括:盖构件63,其中在该盖构件63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开口63a;以及基部构件64,其中在该基部构件64的下表面中形成有第二开口64a。
台板9在其下部设置有:外周壁61,其包围四周;以及多个分隔壁69,用于将外周壁61所定义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小空间。外周壁61和分隔壁69以包含盖构件63中所形成的多个第一开口63a的方式与盖构件63的上表面接合,如此定义多个第一负压室62。
此外,第一负压室62各自与台板9中所配置的一个或两个薄片支撑部14相对应。这里,第一负压室62各自配置于相应的一个或两个薄片支撑部14的正下方(参见图7)。如图6所示,在基部构件64的下表面中形成有一个第一开口64a,并且该第一开口64a与在吸引扇19中以包含第一开口64a的方式所形成的用作负压生成单元的吸引口匹配。这样,在管道66的内部形成一个第二负压室65。第二负压室65经由多个第一开口63a与多个第一负压室62连通。第一负压室62和第二负压室65形成从台板9中所形成的吸引孔18起直到吸引扇19为止的空气通道。
这里,在台板9的外周壁61和分隔壁69各自的底边装配至盖构件63的上表面的部分、以及基部构件64的第二开口64a与吸引扇19匹配的部分处分别配置有用于抑制空气的任何泄漏的密封构件68。优选地,密封构件68应由密封性高的软发泡橡胶等形成,并且由EPDM制成,使得在压缩时,台板9或盖构件63不会因密封构件68的斥力而变形。密封构件68插入在各构件之间,由此在保持各构件之间的密封性的同时,抑制从吸引扇19向台板9的振动的传递。
顺便提及,台板9由配置于台板9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台板机架67支撑。台板机架67固定至用于支撑输送辊7或滑架4的未示出的本体机架。管道66经由台板机架67固定至本体机架。
优选地,用作负压发生器的吸引扇19应是吸引效率良好的多翼扇等。可以在PWM控制下调整吸引扇19的吸引风量。该吸引风量根据薄片的类型、薄片的状态和使用大气环境是可变的,由此调整薄片的吸附性。
这里,台板9被形成为单个树脂成型组成部分。将薄片支撑部14、多个第一负压室62和墨接收部(即,第一墨接收部~第三墨接收部)全部聚合为形成台板9的单个树脂成型组成部分。这样,可以简化打印设备的制造,并且此外,可以提高各功能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精度。
1.3开闭阀
如图7所示,在上述的空气通道上所形成的多个第一开口63a中的、除薄片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的中央的两个开口以外的所有第一开口63a中,配置有第一开闭阀80。
图8A和8B是示出第一开口63a处所配置的一个开闭阀80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8A和8B中,开闭阀80包括阀板81、板压弹簧82和凸轮90。阀板81包括板状构件83、未示出的凸轮跟随器和旋转轴84。阀板81由旋转轴84可转动地支撑,以使第一开口63a的周围所形成的、管道的储存部85中形成的开口85a打开或闭合,并且利用板压弹簧82的弹性力在使储存部85中的开口85a闭合的方向上向阀板81施力。凸轮跟随器抵靠凸轮90,以抵抗板压弹簧82的弹性力而使阀板81与储存部85分开,由此使开闭阀80进入图8A所示的开状态。作为对比,在利用凸轮90使凸轮跟随器与阀板81分开的情况下,阀板81被板压弹簧82的弹性力按下,由此使开闭阀80进入图8B所示的闭状态。
图9是示出以与多个阀板81相对应的方式配置的凸轮90的配置的图。图9示出位于台板9的薄片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即,左侧)的凸轮90和阀板81的一部分。凸轮90是盘形凸轮,并且配置在第二负压室65的内部。多个盘形凸轮90以同轴转动的方式固定至共通的轴96。此外,这些凸轮具有凸轮相位彼此不同的凸轮面,使得使更靠薄片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即台板9的中心的开闭阀顺次进入开状态。尽管在图9中未示出,但薄片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相反(右)侧的凸轮90和阀板81也是以相同方式配置成的。
图10是示出凸轮90所用的驱动机构的立体图。轴96贯通第二负压室65的壁,然后与位于第二负压室65的外侧的凸轮齿轮91接合。经由齿轮系94向凸轮齿轮91传递凸轮驱动马达93的驱动轴的转动。在圆周方向上部分形成有切口的凸缘92附接至凸轮齿轮91。在光传感器95检测到凸缘92的切口的时刻,凸轮90位于其初始相位。凸轮驱动马达93配备有旋转编码器。基于来自该旋转编码器的输出来控制凸轮驱动马达93的驱动轴的转动量,由此使凸轮90转动或停止,从而使凸轮90位于期望的转动相位。
上述的各个负压室中所配置的第一开口63a、开闭阀80和凸轮90以及凸轮90所用的驱动机构构成调整单元,其中该调整单元用于单独调整向多个负压室的负压的供给。
1.4控制系统
图11是示出打印设备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CPU 101连接有头驱动电路102,其中该头驱动电路102用于控制打印头3所进行的墨喷出。此外,CPU 101连接有马达驱动电路103,其中该马达驱动电路103用于控制用于使各机构(滑架马达104、输送辊马达105、进给辊马达106、吸引扇19、凸轮驱动马达93等)进行工作的马达等。
马达驱动电路103可以进行PWM控制,由此调整吸引扇19的风量以调整薄片吸附单元的吸引负压。根据薄片的类型、薄片的状态和大气环境条件的风量的变化在调整薄片输送性能方面是有效的。该风量可能根据滑架4的位置和薄片输送位置而改变。
1.5打印操作
接着,将参考图13、14A和14B来说明打印设备1中的打印操作。打印设备1中的CPU101在从外部所安装的主机计算机接收到包括薄片大小信息的打印命令时,进行图12的流程图所示的控制操作。首先,CPU 101控制马达驱动电路103以驱动吸引扇19(S101),并且此外,驱动凸轮驱动马达93以使凸轮90转动至初始相位(S102)。此时,开闭阀80全部进入闭状态、即第一负压室62和第二负压室65之间的连通被遮断的状态。之后,CPU 101驱动凸轮驱动马达93,以使凸轮90转动至与具有所输入的大小的薄片的薄片宽度相对应的相位,然后仅使与支撑薄片2的薄片支撑面13相对应的开闭阀80进入开状态(即,连通状态)(S103)。这里,如图13所示,在薄片2的左端2c位于薄片支撑面13内的情况下,与薄片支撑面13相对应的开闭阀80b进入闭状态。换句话说,CPU 101控制凸轮驱动马达93,以仅使与薄片支撑面13a相对应的开闭阀80a在薄片2的右端2d侧被薄片2完全覆盖。
利用吸引扇19向能够利用已进入开状态的开闭阀80a与第二负压室95连通的第一负压室62供给负压。结果,经由与被供给负压的第一负压室62连通的吸引孔18吸引保留在吸附凹部17内的空气,然后通过吸附凹部17的薄片2被吸附至薄片支撑部14。这样,使开闭阀80a打开或闭合使得能够将负压单独供给至多个第一负压室62。根据预先输入的薄片宽度来选择应被供给负压的第一负压室62。
在上述的准备完成时,CPU 101经由马达驱动电路103驱动进给辊马达106和输送辊马达105,以使进给辊6和输送辊7转动。结果,从进给托盘5向输送辊7进给一张薄片2,然后该薄片2由负责薄片的输送辊7进行输送,直到薄片2覆盖台板9的薄片支撑面13的位置为止。通过该输送操作,薄片2的前端2a通过薄片支撑面13和打印头3之间,之后薄片2的前端2a到达位于前端用墨丢弃槽31A的上方且位于喷出口阵列3b的最下游喷出口3d在Y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参见图14A)。
随后,CPU 101经由马达驱动电路103驱动滑架马达104,以开始滑架4在X方向上的移动。同时,CPU 101使得能够经由头驱动电路102使打印头3喷出墨。这样,对薄片2进行了打印操作。在该打印操作是在薄片2的端部无任何空白的情况下对薄片2全体进行打印的所谓的无边距打印的情况下,从薄片2的前端2a的外侧向内侧喷出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从喷出口阵列3b的所有喷出口喷出墨,位于最下游侧的喷出口3d也位于前端用墨丢弃槽31A的上方,使得喷出到薄片2的外侧(即,下游侧)的所有墨均被墨吸收体35收纳。此外,由于薄片2的右端2d和左端2c也位于薄片支撑部14之间所形成的左右端用墨丢弃槽34的上方,因此喷出到薄片2的外侧的所有墨均被墨吸收体35收纳。结果,防止了台板9的薄片支撑面13被墨沾污。
另外,此时,通过上述准备操作已转动的吸引扇19使吸附凹部17内所保留的空气排出。因此,吸附凹部17被薄片2覆盖,由此在从吸引扇19起直到薄片2的背面为止的空间中产生负压。该负压使薄片2吸附至薄片支撑面13,由此抑制薄片2从薄片支撑面13的上浮或者薄片2的弯曲。结果,可以保持打印头3的喷出口形成面3a与薄片2之间的距离恒定。在该状态下,通过重复打印头3所进行的墨喷出和薄片2的间歇输送操作,针对薄片2的打印继续进行(S105)。
之后,薄片2的后端2b通过第一输送辊对,然后如图14B所示,在薄片2的后端2b到达位于后端用墨丢弃槽31B的上方且位于最上游喷出口3c在Y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最后的打印操作。此时,即使使用喷出口阵列3b的所有喷出口,喷出到薄片2的外侧(即,上游侧)的所有墨也被墨吸收体35收纳,如此适当地完成了针对薄片2的后端2b的无边距打印。之后,排出辊10的转动使得能够将薄片2排出到排出托盘12上(S106)。在薄片2的排出完成时,CPU 101停止经由马达驱动电路103驱动吸引扇19。
这里,在连续打印具有相同大小的薄片的情况下,凸轮90可能无法进行直至初始相位为止的转动(S102)、或者吸引扇19可能无法停止。此外,在打印操作期间,吸引扇19的吸引强度可能改变、或者驱动和停止可能发生切换。可以通过根据需要改变吸引扇19的驱动时刻或转动速度来利用最佳吸引力吸附薄片2。
另一方面,同样在沿着薄片2的端部剩余空白的所谓的边界打印的情况下,在打印操作期间薄片2始终覆盖薄片支撑面13。结果,利用在薄片支撑部14的内侧所形成的吸附凹部17处产生的负压,使薄片2吸附至薄片支撑面13,由此抑制了薄片2从薄片支撑面13的上浮或者薄片2的弯曲。这样,即使在边界打印操作期间,也可以保持打印头3的喷出口形成面3a与薄片2之间的距离恒定。
如上所述,由于从打印操作开始起直到打印操作结束为止、薄片2始终放置在薄片支撑部14的薄片支撑面13上,因此向吸附凹部17适当地导入负压在薄片2被吸附至薄片支撑面13的状态下实现了打印操作。结果,可以适当地保持打印头3和薄片2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具有最佳形状的墨滴能够着落在薄片2上的最佳位置,如此形成高质量的图像。另外,由于与位于薄片2的端部的外侧的薄片支撑部14相对应的开闭阀80关闭、以减少在薄片2的端部的外侧的空气流动的发生,因此减轻了气流所引起的墨滴向端部的滴落。结果,可以确定地适当实现针对具有各种大小的薄片的无边距打印。
接着,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开始打印操作时,开闭阀根据主机计算机所输入的薄片大小(即,薄片宽度)而打开或闭合。然而,存在薄片具有与所输入的大小不同的大小的可能性。有鉴于此,本实施例被设计成:自动检测实际进给的薄片的宽度,以基于该检测结果来控制使开闭阀80打开还是闭合。
这里,将首先说明本实施例中所进行的薄片宽度检测操作。本实施例中的滑架4在与台板9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光学传感器。该光学传感器包括用作发光部的LED和用作受光部的受光装置。LED向台板9发出光,而受光部接收从LED发出的光的反射光,然后将与受光强度相对应的检测信号发送至CPU 101。在发光部的正下方存在薄片的情况下,从发光部发出的光的大部分在该薄片上发生反射,因此该光的大部分入射到受光部,使得受光部输出高电平的信号。作为对比,在发光部的正下方不存在薄片的情况下,受光部的受光强度明显下降,因而受光部输出低电平的信号。CPU 101基于来自受光部的输出信号来确定光学传感器的正下方的薄片的有无。薄片的有无是在滑架4沿X方向移动的同时确定的,因而可以检测到薄片宽度。换句话说,在滑架4移动的同时,基于光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确定薄片的有无。CPU 101存储在判断结果从存在薄片切换为不存在薄片的时刻滑架4的位置A、以及在判断结果从不存在薄片切换为存在薄片的时刻滑架4的位置B。结果,基于所存储的滑架4的位置A和B之间的差来确定薄片宽度。
图15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一系列打印操作的流程图,其中这些打印操作包括上述的薄片宽度的自动检测。这里,图15中的步骤S101~S104、S105和S106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这些步骤相同,因此以下将省略针对这些步骤的说明。
在所进给的薄片2的前端2a到达台板9上的预定位置的时刻,薄片2的输送停止。这里,以上述方式检测薄片宽度(S110)。在所检测到的薄片宽度和所输入的薄片宽度之间的差是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进给了具有预期大小的薄片(S111),由此使位于与预先输入的薄片宽度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开闭阀80打开(S112),以进行打印操作。另一方面,在所检测到的薄片宽度和预先输入的薄片宽度之间的差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判断为进给了具有除预先输入的薄片宽度以外的宽度的薄片。然后,使位于与在检测操作期间所检测到的薄片宽度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开闭阀80打开(S112),以进行打印操作。此外,将完全打印后的薄片排出到排出托盘12上(S106)。
在本第二实施例中,同样在预先输入的薄片宽度不同于实际进给的薄片的宽度的情况下,使与薄片宽度相对应的开闭阀打开,以在适当的吸引状态下实现针对薄片的打印操作。
顺便提及,可以在无需输入薄片宽度的情况下,仅基于薄片宽度的自动检测结果来进行打印操作。此外,在判断为所输入的薄片宽度不同于实际进给的薄片的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停止打印操作,然后可以向用户通知进给了非预期的薄片。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针对裁切薄片进行四边无边距打印。此外,可以针对具有各种大小的薄片可靠地进行无边距打印。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0)

1.一种打印设备,包括:
打印头,用于喷出墨;以及
薄片输送单元,用于沿第一方向输送薄片,
所述打印设备的特征在于还包括:
台板,用于在所述打印头的下方支撑要打印的薄片,
其中,所述台板包括:
多个支撑部,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排列,并且所述多个支撑部各自包括形成在具有矩形形状的肋状凸部上且与薄片相接触的支撑面、由所述支撑面包围的凹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凹部的用于将薄片吸附于所述支撑面上的吸引孔;
多个第一负压室,其配置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并且所述多个第一负压室各自与所述多个支撑部相对应地设置,并与所述吸引孔连通;
第二负压室,其与所述多个第一负压室连通;
扇,用于与所述第二负压室连通,并且在所述第二负压室和所述多个第一负压室中产生负压;以及
墨接收部,用于接收从所述打印头喷出到所述支撑部支撑的薄片的外侧的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负压室其中之一是以与一个或多个所述支撑部相对应的方式配置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还包括调整单元,所述调整单元用于单独调整向所述多个第一负压室各自的负压的供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所述调整单元调整负压的供给,以使得向与支撑薄片的支撑部相对应的第一负压室供给负压,而不向与没有支撑薄片的支撑部相对应的第一负压室供给负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所述调整单元配置在所述多个第一负压室各自中,其中所述调整单元包括用于遮断从负压生成单元所供给的负压的阀以及用于对所述阀的开闭进行切换的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所述调整单元在共通的轴上包括分别用于对所述阀的开闭进行切换的凸轮机构,以使得在所述轴转动时,在各个所述凸轮机构的凸轮相位处对各个所述阀的开闭进行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在所述多个第一负压室中,在与始终支撑薄片的支撑部相对应的第一负压室没有配置所述阀。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在所述多个第一负压室的下方配置有共通的所述第二负压室,其中所述第二负压室经由所述阀与所述多个第一负压室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所述支撑部、所述多个第一负压室和所述墨接收部被形成为构成所述台板的单个树脂成型组成部分。
10.一种台板,用于支撑要打印的薄片,所述台板的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支撑部,其沿薄片宽度方向排列,并且所述多个支撑部各自包括形成在具有矩形形状的肋状凸部上且与薄片相接触的支撑面、由所述支撑面包围的凹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凹部的用于将薄片吸附于所述支撑面上的吸引孔;
多个第一负压室,其配置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且沿所述薄片宽度方向排列,并且所述多个第一负压室各自与所述多个支撑部相对应地设置,并与所述吸引孔连通;
第二负压室,其与所述多个第一负压室连通;
扇,用于与所述第二负压室连通,并且在所述第二负压室和所述多个第一负压室中产生负压;以及
墨接收部,用于接收从打印头喷出到所述支撑部支撑的薄片的外侧的墨。
CN201610363073.6A 2015-05-27 2016-05-27 打印设备和台板 Active CN1061834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8000 2015-05-27
JP2015108000A JP6584146B2 (ja) 2015-05-27 2015-05-27 プリン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83454A CN106183454A (zh) 2016-12-07
CN106183454B true CN106183454B (zh) 2019-04-12

Family

ID=57397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63073.6A Active CN106183454B (zh) 2015-05-27 2016-05-27 打印设备和台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802426B2 (zh)
JP (1) JP6584146B2 (zh)
CN (1) CN1061834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0702B (zh) 2010-10-28 2018-07-27 帕西拉制药有限公司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缓释制剂
EP3098083B1 (en) 2015-05-27 2021-08-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laten
US10960688B2 (en) * 2015-08-31 2021-03-30 Novus Printing Equipment, Llc Printer vacuum control system
JP2018006642A (ja) * 2016-07-06 2018-01-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CN108327411B (zh) * 2017-01-20 2022-01-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JP7171306B2 (ja) 2018-08-10 2022-1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7346058B2 (ja) * 2019-03-29 2023-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4867610A (zh) * 2019-12-25 2022-08-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台板运送装置
JP2022121883A (ja) * 2021-02-09 2022-08-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11772391B2 (en) 2021-03-30 2023-10-03 Xerox Corporatio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irflow through vacuum platen of printing system by a movable damper
US11760112B2 (en) 2021-03-30 2023-09-19 Xerox Corporation Airflow control in a printing system, and related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660888B2 (en) * 2021-03-30 2023-05-30 Xerox Corporatio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irflow through vacuum platen of printing systems via airflow zones
US11833810B2 (en) 2021-03-30 2023-12-05 Xerox Corporation Controlling airflow through vacuum platen of printing system by a movable damper, and related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724523B2 (en) 2021-03-30 2023-08-15 Xerox Corporation Airflow control through vacuum platen of printing system by a movable damper, and related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801693B2 (en) 2021-03-30 2023-10-31 Xerox Corporation Airflow control in a printing system using a movable baffle, and related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7382A (zh) * 2005-02-16 2006-09-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支承部件单元
US7467845B2 (en) * 2003-09-22 2008-12-23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559670A (zh) * 2008-04-18 2009-10-21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
CN102189785A (zh) * 2010-03-12 2011-09-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2950914A (zh) * 2011-08-23 2013-03-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记录纸输送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0344A (en) 1989-02-14 1992-08-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EP0479270B1 (en) 1990-10-03 1996-05-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JP3372701B2 (ja) 1994-05-30 2003-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1240146A (ja) 1997-12-26 1999-09-07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2001219548A (ja) * 2000-02-07 2001-08-1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2187261A (ja) * 2000-10-10 2002-07-02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543948B2 (en) * 2001-02-09 2003-04-0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rinter with vacuum platen having selectable active area
JP2003326787A (ja) 2002-05-09 2003-11-19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4078114B2 (ja) 2002-05-14 2008-04-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US7204577B2 (en) * 2002-06-11 2007-04-17 Seiko Epson Corporaion Waste liquid treat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1226146C (zh) 2002-06-11 2005-11-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处理设备及与其合并的液体喷射装置
JP4208604B2 (ja) 2003-02-26 2009-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における記録制御方法
JP4336976B2 (ja) * 2003-08-28 2009-09-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4496867B2 (ja) 2004-07-09 2010-07-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ラテン及び該プラテンを備えた記録装置と液体噴射装置
EP1693217B1 (en) * 2005-02-16 2009-01-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platen unit
JP2006281762A (ja) * 2005-03-08 2006-10-19 Seiko Epson Corp プラテン、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JP2010018367A (ja) * 2008-07-09 2010-01-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286038B2 (ja) * 2008-11-11 2013-09-11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424624B2 (ja) 2008-12-02 2014-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KR20100082168A (ko) * 2009-01-08 2010-07-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흡입 기능이 구비된 잉크젯 프린터 및 그 작동방법
JP5733488B2 (ja) * 2009-09-25 2015-06-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1161691A (ja) * 2010-02-05 2011-08-25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5737886B2 (ja) 2010-08-31 2015-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041526B2 (ja) 2012-05-08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TW201404616A (zh) * 2012-07-20 2014-02-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收集裝置
JP2014124830A (ja) * 2012-12-26 2014-07-07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6652282B2 (ja) * 2015-02-20 2020-0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67845B2 (en) * 2003-09-22 2008-12-23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827382A (zh) * 2005-02-16 2006-09-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支承部件单元
CN101559670A (zh) * 2008-04-18 2009-10-21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
CN102189785A (zh) * 2010-03-12 2011-09-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CN102950914A (zh) * 2011-08-23 2013-03-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记录纸输送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347091A1 (en) 2016-12-01
US9802426B2 (en) 2017-10-31
US10543698B2 (en) 2020-01-28
JP6584146B2 (ja) 2019-10-02
JP2016221724A (ja) 2016-12-28
US20180015741A1 (en) 2018-01-18
CN106183454A (zh)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83454B (zh) 打印设备和台板
JP5286038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06183455B (zh) 打印设备和台板
US804293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
US2008016521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
JP2007229950A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処理液ミスト回収方法
JP3862142B2 (ja) 記録装置
US818195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3285487A (ja) 記録媒体の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US20090033731A1 (en) Inkjet printer
KR20150146224A (ko) 인쇄매체 후처리유닛 및 이를 갖춘 화상형성장치
JP682827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98750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015360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0484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処理液ミスト回収方法
JP2015131457A (ja) 吸引プラテン機構、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JP2019104254A (ja) プリント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478812B2 (ja) プリント装置
JP201816502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090510B2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
JP473047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4706793B2 (ja) 記録装置
JP2018086792A (ja) フォルダグルア
JP6602052B2 (ja) プリント装置
WO2024133368A1 (en) Digital printing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