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58370B - 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及装置、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及装置、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58370B
CN106158370B CN201610296909.5A CN201610296909A CN106158370B CN 106158370 B CN106158370 B CN 106158370B CN 201610296909 A CN201610296909 A CN 201610296909A CN 106158370 B CN106158370 B CN 1061583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inated ceramic
ceramic capacitor
interarea
analyzer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969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58370A (zh
Inventor
高桥美奈子
林章浩
笹冈嘉
笹冈嘉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158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58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58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583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0Stacke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3/00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apacitors;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apaci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G4/00 - H01G11/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05Electrodes
    • H01G4/012Form of non-self-support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18Dielectrics
    • H01G4/06Solid dielectrics
    • H01G4/08Inorganic dielectrics
    • H01G4/12Ceramic dielectric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及装置、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具备:使层叠陶瓷电容器通过磁产生器31的前面以及测定器32的前面的工序;对层叠陶瓷电容器通过测定器32的前面时的磁通量密度进行测定的工序;和通过对基于测定上述磁通量密度的工序中所测定出的磁通量密度的判断对象值与至少一个阈值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来判别第1主面以及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的姿势判别工序。在上述姿势判别工序中,在判断对象值比第1阈值低的情况下,判别为第2主面面向测定器32。

Description

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及装置、层叠陶瓷电容器串 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以及层叠陶瓷电容器串。
背景技术
在包括层叠的含有磁性材料的内部电极层与电介质陶瓷层的层叠陶瓷电容器(以后,存在称为电容器的情况)中,在被安装于基板时,存在内部电极层相对于安装面为垂直的朝向的方向和内部电极层相对于安装面为平行的朝向的方向。
从电容器的外观难以区分内部电极的层叠方向。特别地,在电容器被编带包装之后,变成通过覆盖薄膜来观察电容器的外观,因此难以确认外观的差异,内部电极的层叠方向的判别也极其困难。
作为公开了电容器的方向识别方法的在先文献,有日本特开平 7-115033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4-130912号公报。
在日本特开平7-115033号公报所述的电容器的方向识别方法中,向电容器施加恒定的磁场,测定电容器的磁化状态,根据磁化的强度来识别内部电极层的方向。
在日本特开2014-130912号公报所述的电容器的方向识别方法中,使电容器通过磁产生器与测定器之间,至少测定电容器通过时的磁通量密度的变化。基于磁通量密度的测定结果来识别电容器中内部电极层的层叠方向。
内部电极层的层叠方向的判别也可以称为电容器中与层叠方向正交的主面和沿着层叠方向延伸的侧面的判别。在主面具有第1外层所包含的第1主面和第2外层所包含的第2主面,在现有的电容器中,没有必要判别第1主面与第2主面。
近年来,存在制造使第1外层的厚度与第2外层的厚度不同的电容器
在上述的现有技术的方法中,难以判别电容器的第1主面以及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判别层叠陶瓷电容器的第1主面以及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的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以及层叠陶瓷电容器串。
基于本发明的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对层叠陶瓷电容器的第1主面以及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进行判别,该层叠陶瓷电容器包括:第 1外层,其包含第1主面;第2外层,其比第1外层厚,并包含第2主面;多个电介质层及多个内部电极层,在第1外层与第2外层之间交替层叠。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具备:使层叠陶瓷电容器通过磁产生器的前面以及测定器的前面的工序;对层叠陶瓷电容器通过测定器的前面时的磁通量密度进行测定的工序;和对基于测定上述磁通量密度的工序中所测定出的磁通量密度的判断对象值与至少一个阈值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来判别第1主面以及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的姿势判别工序。在上述姿势判别工序中,在判断对象值比第1阈值低的情况下,判别为第2主面面向测定器。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在上述姿势判别工序中,在判断对象值比高于第1阈值的第2阈值低、并且比第1阈值高的情况下,判别为第1主面面向测定器。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判断对象值是测定上述磁通量密度的工序中测定出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
基于本发明的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对层叠陶瓷电容器的第1主面以及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进行判别,该层叠陶瓷电容器包括:第 1外层,其包含第1主面;第2外层,其比第1外层厚,并包含第2主面;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内部电极层,在第1外层与第2外层之间交替层叠。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具备:磁产生器;测定器,其测定磁通量密度;输送机构,其输送层叠陶瓷电容器来使其通过磁产生器的前面以及测定器的前面;和姿势判别部,其对基于层叠陶瓷电容器通过测定器的前面时由测定器测定出的磁通量密度的判断对象值与至少一个阈值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来判别第1主面以及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姿势判别部在判断对象值比第1阈值低的情况下,判别为第2主面面向测定器。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姿势判别部在判断对象值比高于第1阈值的第 2阈值低、并且比第1阈值高的情况下,判别为第1主面面向测定器。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判断对象值是由测定器测定出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
基于本发明的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中的层叠陶瓷电容器串具备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该层叠陶瓷电容器包括:第1外层,其包含第 1主面;第2外层,其比第1外层厚,并包含第2主面;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内部电极层,在第1外层与第2外层之间交替层叠。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具备:使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通过磁产生器的前面以及测定器的前面的工序;对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分别通过测定器的前面时的磁通量密度进行测定的工序;和对基于测定上述磁通量密度的工序中所测定出的磁通量密度的判断对象值与至少一个阈值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来判别第1主面以及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的姿势判别工序。在上述姿势判别工序中,在判断对象值比第1阈值低的情况下,判别为第2主面面向测定器。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还具备:使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各自的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相互一致的工序。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还具备:在使上述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相互一致的工序之后,将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一个一个地以相同的姿势收容于带体的多个凹部的工序。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还具备:在测定上述磁通量密度的工序之前,使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各自的多个内部电极层的层叠方向相互一致的工序。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还具备:制造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工序。在制造上述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工序中,通过实质上相同的陶瓷材料系来形成构成第1外层的电介质层和构成第2外层的电介质层。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在制造上述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工序中,层叠多个第1陶瓷片来形成第1外层,层叠多个第2陶瓷片来形成第2外层。多个第1陶瓷片与多个第2陶瓷片是从共用的母陶瓷片切出来的。
基于本发明的层叠陶瓷电容器串具备: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和带体,其具有将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一个一个地收容的多个凹部。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分别包括:第1外层,其包含第1主面;第2外层,其比第1外层厚,并包含第2主面;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内部电极层,在第1外层与第 2外层之间交替层叠。收容于多个凹部的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各自的第2 主面的朝向方向被整合为相互一致。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的每一个被磁化。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在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的每一个中,第2外层的厚度与第1外层的厚度的差为30μm以上。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在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的每一个中,构成第1 外层的电介质层与构成第2外层的电介质层是相同的陶瓷材料系。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在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的每一个中,第1主面与第2主面的被检测的颜色的分布一部分重合。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在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的每一个中,作为构成第1外层的电介质层的材料的第1陶瓷片与作为构成第2外层的电介质层的材料的第2陶瓷片是从共用的母陶瓷片切出来的。
根据本发明,能够判别层叠陶瓷电容器的第1主面以及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能够根据关联附图来理解的与本发明有关的以下详细说明而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从II-II线箭头方向来观察图1的电容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容器串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电容器不位于磁产生器与测定器之间的状态下的磁力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主面面向磁产生器并且第2主面面向测定器的第1姿势的电容器位于磁产生器与测定器之间的状态下的磁力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2主面面向磁产生器并且第1主面面向测定器的第2姿势的电容器位于磁产生器与测定器之间的状态下的磁力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1侧面面向磁产生器并且第2侧面面向测定器的第3姿势的电容器位于磁产生器与测定器之间的状态下的磁力线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2侧面面向磁产生器并且第1侧面面向测定器的第4姿势的电容器位于磁产生器与测定器之间的状态下的磁力线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1姿势、第2姿势、第3姿势以及第4姿势的各个电容器通过测定器的前面时的磁通量密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表。
图11是表示第1姿势、第2姿势、第3姿势以及第4姿势的各个电容器通过测定器的前面时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的图表。
图12是表示实验例1中样本1~3的各个电容器通过测定器的前面时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的图表。
图13是表示第1外层的厚度与第2外层的厚度的差小到不能将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设为判断对象值来判别电容器的姿势的程度的情况下的基于测定器的磁通量密度的测定结果的图表。
图14是表示第1外层的厚度与第2外层的厚度的差大到能够将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设为判断对象值来判别电容器的姿势的程度的情况下的基于测定器的磁通量密度的测定结果的图表。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直线输送机构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旋转输送机构的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构成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以及层叠陶瓷电容器串。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图中的相同或者相当部分付与同一符号,并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容器的构成。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从II-II线箭头方向来观察图1的电容器的剖视图。
如图1、2所示,电容器1具备陶瓷坯体10。陶瓷坯体10为大致长方体状。具体来讲,陶瓷坯体10是正四棱柱状。陶瓷坯体10具有:第1以及第2主面10a、10b、第1以及第2侧面10c、10d、和第1以及第2端面10e、10f。
第1以及第2主面10a、10b分别沿着长度方向L以及宽度方向W延伸。第1主面10a与第2主面10b相互平行。第1以及第2侧面10c、10d 分别沿着长度方向L以及高度方向H延伸。第1侧面10c与第2侧面10d 相互平行。第1以及第2端面10e、10f分别沿着宽度方向W以及高度方向H延伸。第1端面10e与第2端面10f相互平行。
陶瓷坯体10由以电介质陶瓷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作为电介质陶瓷的具体例,例如举例有:BaTiO3、CaTiO3、SrTiO3或者CaZrO3等。也可以向陶瓷坯体10适当添加例如Mn化合物、Mg化合物、Si化合物、Co 化合物、Ni化合物以及稀土类化合物等至少一种副成分。
另外,“大致长方体”中包含角部或者棱线部被倒角的立方体以及角部或者棱线部被倒圆角的立方体。
如图2所示,陶瓷坯体10包含:由电介质层构成并包含第1主面10a 的第1外层15a、由比第1外层15a厚的电介质层构成并包含第2主面10b 的第2外层15b、和在第1外层15a与第2外层15b之间与电介质层交替层叠的多个内部电极层11、12。也就是说,第1外层15a的厚度T1与第2 外层15b的厚度T2满足T1<T2的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电容器1的每一个中,构成第1外层15a的电介质层与构成第2外层15b的电介质层是实质上相同的陶瓷材料系。所谓实质上相同的陶瓷材料系,是指作为原料的陶瓷材料的调合比例实质上相同,调合比例以及加工工序的偏差所导致的陶瓷组成的偏差的范围包含在实质上相同的陶瓷材料系中。
具体来讲,在多个电容器1的每一个中,作为构成第1外层15a的电介质层的材料的第1陶瓷片与作为构成第2外层15b的电介质层的材料的第2陶瓷片是从共用的母陶瓷片切割出来的。也就是说,第1陶瓷片与第 2陶瓷片是使用相同的陶瓷原料以及添加剂并通过相同的制造方法来制作出的陶瓷片。通过比第1陶瓷片更多地层叠第2陶瓷片,能够使第2外层15b比第1外层15a厚,能够高效地制造层叠陶瓷电容器。
因此,电容器1的第1主面10a与第2主面10b难以进行基于颜色的判别。具体来讲,在多个电容器1的每一个中,第1主面10a与第2主面 10b的通过光学传感器(例如,照相机)来检测的颜色的分布至少一部分重叠。也就是说,在多个电容器1的每一个中,通过利用照相机来拍摄第 1主面10a以及第2主面10b而得到的图像的处理,难以正确地判别第1 主面10a和第2主面10b。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来判别第1主面10a和第2主面10b。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中,由于不需要利用第 1主面10a与第2主面10b的颜色的差异,因此不需要为了设置颜色的差异而使构成第1外层15a的电介质层的陶瓷材料系与构成第2外层15b的电介质层的陶瓷材料系不同,能够防止由于使陶瓷材料系不同而对电容器的电特性产生负面影响。
在陶瓷坯体10的内部,内部电极层11与内部电极层12沿着高度方向H交替层叠。多个内部电极层11、12分别与长度方向L以及宽度方向 W平行设置。在高度方向H上相邻的内部电极层11与内部电极层12之间,配置电介质层15。也就是说,在高度方向H上相邻的内部电极层11 与内部电极层12将电介质层15夹在中间而相互对置。
内部电极层11被拉出到第1端面10e。设置外部电极13,以使得覆盖第1端面10e。外部电极13与内部电极层11电连接。内部电极层12被拉出到第2端面10f。设置外部电极14,以使得覆盖第2端面10f。外部电极14与内部电极层12电连接。
内部电极层11、12由Ni等磁性材料构成。外部电极13、14例如由 Ni、Cu、Ag、Pd、Au或者Ag-Pd合金等适当的导电材料构成。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构成。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构成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容器串的构成的剖视图。在图4中,表示了通过后述的磁产生器31与测定器32之间的部分的电容器串2。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3对电容器1的第1主面10a以及第2主面10b的朝向方向进行判别。如图3、4所示,姿势判别装置3具备:磁产生器31、测定器32、输送机构35和姿势判别部36。磁产生器31由永久磁铁或者电磁铁构成。
输送机构35输送电容器1以使得其通过磁产生器31的前面以及测定器32的前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机构35通过使电容器串2通过磁产生器31与测定器32之间,从而使电容器1通过磁产生器31的前面以及测定器32的前面。
具体来讲,电容器串2具备:多个电容器1、和具有分别收容多个电容器1中的一个的多个凹部21h的带体20。带体20由承载带(carrier tape) 21和外封带(coVer tape)22构成。在承载带21设置多个凹部21h。通过将外封带22贴付于承载带21,从而多个凹部21h被分别封闭。
输送机构35具有用于输送电容器串2的第1辊33以及第2辊34。在第1辊33预先卷绕电容器串2,从第1辊33送出并通过磁产生器31与测定器32之间的电容器串2被第2辊34卷绕。
测定器32被配置为能够测定在磁产生器31产生的磁通量的密度。测定器32对从磁产生器31产生的磁通量的密度进行测定。测定器32至少在电容器1通过测定器32的前面时测定磁通量密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测定器32以10kHz以上100kHz以下左右的间隔连续测定磁通量密度,捕捉电容器1通过测定器32的前面时的磁通量密度相对于时间的变化。
测定器32具有高斯计或者特斯拉计等磁通量密度计和磁探测器。在磁探测器的前端部内置有具有例如直径为0.76mm的霍尔元件的磁传感器。测定器32将磁通量密度的测定结果输出到姿势判别部36。
姿势判别部36通过对基于由测定器32测定的磁通量密度的判断对象值与至少一个阈值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来判别第1主面10a以及第2主面10b的朝向方向。姿势判别部36对在电容器串2上相互隔着间隔而配置为一列的多个电容器1依次进行电容器1的姿势判别。
这里,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的原理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电容器不位于磁产生器与测定器之间的状态下的磁力线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1主面面向磁产生器、第2主面面向测定器的第1 姿势的电容器位于磁产生器与测定器之间的状态下的磁力线的剖视图。图 7是表示第2主面面向磁产生器、第1主面面向测定器的第2姿势的电容器位于磁产生器与测定器之间的状态下的磁力线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 1侧面面向磁产生器、第2侧面面向测定器的第3姿势的电容器位于磁产生器与测定器之间的状态下的磁力线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第2侧面面向磁产生器、第1侧面面向测定器的第4姿势的电容器位于磁产生器与测定器之间的状态下的磁力线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在电容器1不位于磁产生器31与测定器32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测定器32的磁力线Lm的间隔最宽,换言之,每单位面积的磁力线Lm的根数少,磁通量密度低。
如图6~9所示,在电容器1位于磁产生器31与测定器32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测定器32的磁力线Lm的间隔比电容器1不位于磁产生器31 与测定器32之间的状态窄,每单位面积的磁力线Lm的根数多。
在第1主面10a面向测定器32的第2姿势1b的状态下,通过测定器 32的磁力线Lm的间隔比第2主面10b面向测定器32的第1姿势1a的状态窄,每单位面积的磁力线Lm的根数多。
在第1或者第2侧面10c、10d面向测定器32的第3或者第4姿势1c、 1d的状态下,通过测定器32的磁力线Lm的间隔比第1主面10a面向测定器32的第2姿势1b的状态窄,每单位面积的磁力线Lm的根数多。
图10是表示第1姿势、第2姿势、第3姿势以及第4姿势的各个电容器通过测定器的前面时的磁通量密度相对于时间的变化的图表。在图10 中,纵轴表示磁通量密度,横轴表示经过时间。
如图10所示,由测定器32测定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在第1姿势1a 的状态下最低,接着,在第2姿势1b的状态下较低,在第3姿势1c的状态以及第4姿势1d的状态下最高。
因此,通过在第1姿势1a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与第2姿势1b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之间设定第1阈值,将由测定器32 测定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设为判断对象值,从而能够进行电容器1是否为第1姿势1a的状态的判别。也就是说,在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比第1 阈值低的情况下,能够判别为电容器1是第1姿势1a的状态。
此外,通过在第2姿势1b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与第3姿势1c的状态以及第4姿势1d下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之间设定比第1阈值高的第2阈值,将由测定器32测定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设为判断对象值,从而能够进行电容器1是否是第2姿势1b的状态的判别。也就是说,在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比第2阈值低并且比第1阈值高的情况下,能够判别为电容器1是第2姿势1b的状态。
进一步地,在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比第2阈值高的情况下,能够判别为电容器1是第3姿势1c的状态或者第4姿势1d。
图11是表示第1姿势、第2姿势、第3姿势以及第4姿势的各个电容器通过测定器的前面时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的图表。在图11中,纵轴表示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横轴表示经过时间。
如图11所示,由测定器32测定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在第1姿势1a 的状态下最低,接着,在第2姿势1b的状态下较低,在第3姿势1c的状态以及第4姿势1d的状态下最高。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的差比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的差大。
通过在第1姿势1a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与第2姿势1b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之间设定第1阈值,将由测定器32测定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设为判断对象值,从而能够进行电容器1是否是第1 姿势1a的状态的判别。也就是说,在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比第1阈值低的情况下,能够判别为电容器1是第1姿势1a的状态。
此外,通过在第2姿势1b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与第3姿势1c的状态以及第4姿势1d下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之间设定比第1阈值高的第2阈值,将由测定器32测定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设为判断对象值,从而能够进行电容器1是否是第2姿势1b的状态的判别。也就是说,在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比第2阈值低并且比第1阈值高的情况下,能够判别为电容器1是第2姿势1b的状态。
进一步地,在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比第2阈值高的情况下,能够判别为电容器1是第3姿势1c的状态或者第4姿势1d。
由于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的差比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的差大,因此通过将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设为判断对象值,能够提高电容器1的姿势的判别精度。
例如,即使在由于由测定器32测定磁通量密度时的电容器1的位置偏差,导致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偏离的情况下,通过将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设为判断对象值,也能够稳定地判断电容器1的姿势。
特别地,在内部电极层11、12的层叠片数较少的情况下,相对于将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设为判断对象值,优选将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设为判断对象值来判别电容器1的姿势。具体来讲,在内部电极层11、12的层叠片数为100片以下的情况下,优选将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设为判断对象值来判别电容器1的姿势。
这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3能够判别电容器 1的第1主面10a以及第2主面10b的朝向方向。其结果,能够对姿势不一致的电容器1实施标记并识别、或者能够除去姿势不一致的电容器1。
这里,说明对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的大小给由测定器32测定的磁通量密度造成的影响进行了验证的实验例。
(实验例1)
首先,制作3种电容器的样本1~3。作为样本1~3所共用的条件,将电容器的外形的长度方向L的尺寸设为1.15mm,将宽度方向W的尺寸设为0.65mm,将第1外层的厚度设为40μm,将内部电极层的层叠片数设为430片。样本1将第2外层的厚度设为140μm,样本2将第2外层的厚度设为240μm,样本3将第2外层的厚度设为340μm。
图12是表示实验例1中样本1~3的各个电容器通过测定器的前面时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的图表。在图12中,纵轴表示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横轴表示经过时间。
在图12中,通过实线A来表示样本1为第3姿势1c的状态以及第4 姿势1d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通过实线B来表示样本1为第 2姿势1b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通过实线C来表示样本1为第1姿势1a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通过实线D来表示样本2 为第1姿势1a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通过实线E来表示样本3 为第1姿势1a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
如图12所示,随着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变大,第1姿势1a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与第2姿势1b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的差变大。因此,能够确认随着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变大,电容器1的姿势的判别精度提高。
接下来,说明对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的大小给由测定器32测定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造成的影响进行了验证的实验例。
(实验例2)
图13是表示第1外层的厚度与第2外层的厚度的差小到不能将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设为判断对象值来判别电容器的姿势的程度的情况下的基于测定器的磁通量密度的测定结果的图表。图14是表示第1外层的厚度与第2外层的厚度的差大到能够将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设为判断对象值来判别电容器的姿势的程度的情况下的基于测定器的磁通量密度的测定结果的图表。在图13、14中,纵轴表示测定频度,横轴表示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
如图13所示,在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较小的情况下,在由测定器测定的第1姿势1a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群与第2姿势1b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群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线,不能判别第1姿势1a的状态与第2姿势1b的状态。
如图14所示,在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充分大的情况下,由测定器测定的第1姿势1a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群与第2姿势1b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群隔开间隔D并明确分离,能够判别第1姿势1a的状态与第2姿势1b的状态。
在实验例2中,改变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制作了5种电容器的样本4~8。作为样本4~8所共用的条件,将电容器的外形的长度方向L的尺寸设为1.15mm,将宽度方向W的尺寸设为 0.65mm,将第1外层的厚度设为40μm,将内部电极层的层叠片数设为 430片。
样本4将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设为5μm,样本5将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设为20μm,样本6将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设为30μm,样本7 将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设为60μm,样本8将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设为100μm。
关于由测定器32测定的第1姿势1a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群与第2姿势1b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群的差,样本4为 0.29mT,样本5为0.37mT,样本6为0.43mT,样本7为0.60mT,样本 8为0.82mT。
为了判别第1姿势1a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群与第2姿势 1b的状态下的磁通量密度的最大值群,加上与重复精度(±0.1mT)同等的余量,需要0.4mT的差。这样,根据实验例2的结果能够确认,需要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为30μm以上。
另外,可知在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为180μm 以上的情况下,在电容器的制造工序中的陶瓷的烧制时,可能第1外层15a 以及第2外层15b的热收缩的平衡破坏并产生构造缺陷(裂缝)。
因此,为了抑制构造缺陷(裂缝)的产生并能够判别电容器1的姿势,优选第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为30μm以上并小于 180μm。
另外,各种评价的结果,在电介质层中包含钛酸钡的电容器中,在第 1外层15a的厚度与第2外层15b的厚度的差为30μm以上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姿势的判别的是至少满足以下条件的情况。外形的长度方向L的尺寸为1.0mm以上、并且宽度方向W的尺寸为0.5mm以上的电容器具有 0.1μF以上的静电电容。或者,外形的长度方向L的尺寸为0.6mm以上并小于1.0mm未满、并且宽度方向W的尺寸为0.3mm以上并小于0.5mm 的电容器具有1μF以上的静电电容。
(实施方式2)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主要在对被带体包装前的电容器1的姿势进行判别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3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3同样的构成,付与相同的参照符号,并不重复其说明。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直线输送机构的构成的俯视图。
如图15、1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具备:直线输送机构51、旋转输送机构52、磁产生器31、测定器32、和姿势判别部40。
直线输送机构51与球状供给器50连接。球状供给器50中收容有多个电容器1。通过球状供给器50振动,从而电容器1被依次提供给直线输送机构51。
直线输送机构51与旋转输送机构52连接。直线输送机构51通过振动来将电容器1输送给旋转输送机构52。在直线输送机构51的输送路径设置有:输送路径的宽度变宽的宽幅部51a、相互对置的2个开口部51b、 51c。
在宽幅部51a的两侧方各配置1个磁产生器70,以使得夹持宽幅部 51a。2个磁产生器70具有通过在彼此之间作用磁力,来使电容器1的层叠方向一致的功能。层叠方向不同的电容器1在通过宽幅部51a时,通过磁产生器70产生的磁力,如图16中的箭头所示,使长度方向L为旋转轴向来进行旋转。其结果,通过宽幅部51a的电容器1的层叠方向被设为一致。
另外,使电容器1的层叠方向一致的方法并不仅限于利用磁力的方法,例如,也可以利用电容器1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与高度方向H的尺寸的不同来使电容器1的层叠方向一致。
在直线输送机构51的输送路径的宽幅部51a与2个开口部51b、51c 之间,配置有磁产生器31和测定器32,以使得将输送路径夹持在之间。直线输送机构51输送电容器1,以使得其通过磁产生器31的前面。测定器32将磁通量密度的测定结果输出到姿势判别部40。
姿势判别部40被配置于开口部51b的外侧,构成为能够向开口部51c 喷吹空气。姿势判别部40在姿势不同的电容器1通过前面时,向该电容器1喷吹空气来从开口部51c向输送路径的外面排出。由此,被输送到旋转输送机构52的电容器1被整合为相同的姿势。具体来讲,多个电容器1 分别被整合为第2主面10b为铅垂方向向下的姿势。
另外,也可以将从开口部51c排出的电容器1再次投入到球状供给器 50,还可以将长度方向L设为旋转轴向并使其旋转180度来整合为相同的姿势之后,返回到直线输送机构51的输送路径。此外,排出电容器1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向电容器1喷吹空气的方法,也可以是利用重力或者磁力的方法,还可以是使用拾取(pick-up)机构的方法。
旋转输送机构52输送电容器1,以使得电容器1被收容于承载带21 的凹部21h。旋转输送机构52具有以中心轴C为中心来旋转的圆板状的输送台54。
具体来讲,作为圆形的转子的输送台54以中心轴C为中心来顺时针旋转。输送台54具备多个收容部54a。多个收容部54a沿着输送台54的外周相互隔开间隔并被设为一列。
在作为直线输送机构51与旋转输送机构52的连接位置的输送台54 的位置P1,电容器1被从直线输送机构51拨入到收容部54a。被拨入到收容部54a的电容器1通过输送台54旋转,来以中心轴C为中心而被沿着周方向输送。
电容器1被从位置P1输送到旋转输送机构52与承载带21的输送路径的连接位置即输送台54的位置P3。在位置P3,电容器1被从旋转输送机构52插入到承载带21的凹部21h。
在被收容于承载带21的凹部21h的电容器1,凹部21h的底部面向第 2主面10b。这样,多个电容器1分别以相同的姿势被收容于承载带21的多个凹部21h。其结果,被收容于多个凹部21h的多个电容器1各自的第 2主面10b的朝向方向被整合为相互一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中,被判别了姿势的多个电容器1分别被磁化。在该情况下,由于分别从多个电容器1产生的磁通量朝向相互相同的方向,因此能够期待被收容于凹部21h内的电容器1的姿势难以变化。
另外,为了判断电容器1是否被磁化,首先,先测定从电容器1产生的磁通量的密度,在通过脱磁器来将该电容器1消磁之后,再次测定磁通量密度,对第1次测定出的磁通量密度与第2次测定出的磁通量密度进行比较。在2次磁通量密度的测定结果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判断为电容器1被磁化。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中,也能够判别电容器 1的第1主面10a以及第2主面10b的朝向方向。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中,具备用于使电容器1的层叠方向一致的磁产生器70,但也不是必须具备磁产生器 70。但是,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具备磁产生器70更能够高效地使多个电容器1各自的姿势一致。
(实施方式3)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主要在旋转输送机构52 中设置有磁产生器31和测定器32这方面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同样的构成,付与相同的参照符号,并不重复其说明。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旋转输送机构的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如图17、18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具备:直线输送机构51、旋转输送机构52、磁产生器31、测定器32、和姿势判别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直线输送机构51仅具有向旋转输送机构52输送电容器1的功能。
在旋转输送机构52的输送路径上,在位于位置P1与位置P3之间的位置P2,设置有姿势判别机构55。姿势判别机构55具备:磁产生器31 和测定器32。配置磁产生器31和测定器32,以使得将旋转输送机构52 的输送路径夹持于之间。磁产生器31位于输送台54的上方,测定器32 位于输送台54的下方。
旋转输送机构52输送电容器1,以使得通过磁产生器31的前面。输送台54每隔一定的间隔进行反复旋转运动和停止的、所谓的间歇动作。测定器32将磁通量密度的测定结果输出到姿势判别部40。
姿势判别部40在旋转输送机构52的输送路径上位于比姿势判别机构 55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在输送台54的内周侧与输送台54的停止时的收容部54a相邻。相对于与姿势判别部40相邻的收容部54a,在输送台54的外周侧,设置有与该收容部54a的开口对置的排出部52c。姿势判别部40 构成为能够向排出部52c喷吹空气。姿势判别部40在姿势不同的电容器1 通过前面时,向该电容器1喷吹空气来从排出部52c排出到输送路径的外面。由此,被输送到输送台54的位置P3的电容器1被整合为相同的姿势。具体来讲,多个电容器1分别被整合为第2主面10b为铅垂方向向下的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中,能够判别电容器1 的第1主面10a以及第2主面10b的朝向方向。
(实施方式4)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主要在装配部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磁产生器31和测定器32这方面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同样的构成,付与相同的参照符号,并不重复其说明。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的构成的侧视图。如图19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具备:作为输送机构的装配部60、磁产生器31、测定器32、和未图示的姿势判别部。
装配部60具备吸附喷嘴,通过吸附喷嘴来将收容于承载带21的凹部的电容器1一个一个地取出,并输送到安装基板61上。装配部60输送电容器1,以使得通过磁产生器31的前面。电容器1通过磁产生器31与测定器32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中,也能够判别电容器 1的第1主面10a以及第2主面10b的朝向方向。其结果,能够除去姿势不一致的电容器1。
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示例,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并希望能够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Claims (9)

1.一种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对层叠陶瓷电容器的第1主面以及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进行判别,该层叠陶瓷电容器包括:
第1外层,其包含所述第1主面;
第2外层,其比所述第1外层厚,并包含所述第2主面;和
多个电介质层与多个内部电极层,在所述第1外层与所述第2外层之间交替层叠,
所述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具备:
使所述层叠陶瓷电容器通过磁产生器的前面以及测定器的前面的工序;
对所述层叠陶瓷电容器通过所述测定器的前面时的磁通量密度进行测定的工序;和
对基于测定所述磁通量密度的工序中所测定出的所述磁通量密度的判断对象值与至少一个阈值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由此判别所述第1主面以及所述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的姿势判别工序,
在所述姿势判别工序中,在所述判断对象值比第1阈值低的情况下,判别为所述第2主面面向所述测定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其中,
在所述姿势判别工序中,在所述判断对象值比高于所述第1阈值的第2阈值低、并且比所述第1阈值高的情况下,判别为所述第1主面面向所述测定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其中,
所述判断对象值是测定所述磁通量密度的工序中测定出的所述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
4.一种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其对层叠陶瓷电容器的第1主面以及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进行判别,该层叠陶瓷电容器包括:
第1外层,其包含所述第1主面;
第2外层,其比所述第1外层厚,并包含所述第2主面;和
多个电介质层与多个内部电极层,在所述第1外层与所述第2外层之间交替层叠,
所述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具备:
磁产生器;
测定器,其测定磁通量密度;
输送机构,其输送所述层叠陶瓷电容器来使其通过所述磁产生器的前面以及所述测定器的前面;和
姿势判别部,其对基于所述层叠陶瓷电容器通过所述测定器的前面时由所述测定器测定出的磁通量密度的判断对象值与至少一个阈值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由此判别所述第1主面以及所述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
所述姿势判别部在所述判断对象值比第1阈值低的情况下,判别为所述第2主面面向所述测定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其中,
所述姿势判别部在所述判断对象值比高于所述第1阈值的第2阈值低、并且比所述第1阈值高的情况下,判别为所述第1主面面向所述测定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装置,其中,
所述判断对象值是由所述测定器测定出的所述磁通量密度的累积值。
7.一种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该层叠陶瓷电容器串具备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该层叠陶瓷电容器包括:
第1外层,其包含第1主面;
第2外层,其比所述第1外层厚,并包含第2主面;和
多个电介质层与多个内部电极层,在所述第1外层与所述第2外层之间交替层叠,
所述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具备:
使所述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通过磁产生器的前面以及测定器的前面的工序;
对所述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分别通过所述测定器的前面时的磁通量密度进行测定的工序;和
对基于测定所述磁通量密度的工序中所测定出的所述磁通量密度的判断对象值与至少一个阈值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由此判别所述第1主面以及所述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的姿势判别工序,
在所述姿势判别工序中,在所述判断对象值比第1阈值低的情况下,判别为所述第2主面面向所述测定器,
所述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还具备:
使所述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各自的所述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相互一致的工序;
在使所述第2主面的朝向方向相互一致的工序之后,将所述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一个一个地以相同的姿势收容于带体的多个凹部的工序;和
在测定所述磁通量密度的工序之前,使所述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各自的所述多个内部电极层的层叠方向相互一致的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其中,
还具备:制造所述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工序,
在制造所述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工序中,通过实质上相同的陶瓷材料系来形成构成所述第1外层的电介质层和构成所述第2外层的电介质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制造所述多个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工序中,层叠多个第1陶瓷片来形成所述第1外层,层叠多个第2陶瓷片来形成所述第2外层,
从共用的母陶瓷片切出所述多个第1陶瓷片与所述多个第2陶瓷片。
CN201610296909.5A 2015-05-11 2016-05-06 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及装置、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61583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6306A JP6361570B2 (ja) 2015-05-11 2015-05-11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姿勢判別方法、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姿勢判別装置、および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連の製造方法
JP2015-096306 2015-05-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58370A CN106158370A (zh) 2016-11-23
CN106158370B true CN106158370B (zh) 2018-10-26

Family

ID=57353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96909.5A Active CN106158370B (zh) 2015-05-11 2016-05-06 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及装置、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61570B2 (zh)
KR (1) KR101871282B1 (zh)
CN (1) CN1061583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30049371A (ko) 2021-10-06 2023-04-1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커패시터의 내부 전극의 적층 방향 검출 장치 및 검출 방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6495A (zh) * 2012-05-30 2013-12-1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片式层压电子元件、用于安装该元件的板及其封装单元
CN103839677A (zh) * 2012-11-20 2014-06-0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多层陶瓷电容器、具有该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电路板的安装结构以及用于该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封装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30854B2 (ja) * 1997-04-09 2003-07-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の整列装置及び整列方法
KR101058697B1 (ko) * 2010-12-21 2011-08-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의 회로 기판 실장 구조, 실장 방법과 이를 위한 회로 기판의 랜드 패턴, 수평 방향으로 테이핑한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의 포장체 및 수평 방향 정렬방법
KR101500965B1 (ko) * 2011-07-06 2015-03-17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라타 세이사쿠쇼 적층형 전자부품의 적층방향 판정방법, 적층형 전자부품의 적층방향 판정장치, 연속 적층형 전자부품의 제조방법, 및 연속 적층형 전자부품의 제조장치
JP5725010B2 (ja) * 2012-12-28 2015-05-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方向識別方法、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方向識別装置及び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JP2014232898A (ja) * 2014-09-18 2014-12-1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これを含む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連、および、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実装体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6495A (zh) * 2012-05-30 2013-12-1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片式层压电子元件、用于安装该元件的板及其封装单元
CN103839677A (zh) * 2012-11-20 2014-06-0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多层陶瓷电容器、具有该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电路板的安装结构以及用于该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封装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61570B2 (ja) 2018-07-25
JP2016213341A (ja) 2016-12-15
CN106158370A (zh) 2016-11-23
KR101871282B1 (ko) 2018-06-27
KR20160132779A (ko) 2016-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73317A (zh) 编带电子元器件串列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US10141111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cked ceramic capacitor including identifying direction of stacking in stacked ceramic capacitor
JP6107752B2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方向識別方法、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方向識別装置及び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CN109703808B (zh) 电子元器件传送装置及编带电子元器件串列的制造方法
CN106158370B (zh) 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姿势判别方法及装置、层叠陶瓷电容器串的制造方法
JP6241439B2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方向識別方法、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方向識別装置及び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EP3978915A1 (en) Eddy current sensor having improved crack detection capability, and eddy current inspection device including same
JP6926461B2 (ja) 電子部品の搬送整列装置
KR101840691B1 (ko) 전자 부품 반송 장치 및 테이핑 전자 부품 어레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5222811B (zh) 层叠陶瓷电容器的方向识别方法、层叠陶瓷电容器的方向识别装置及层叠陶瓷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TWI557411B (zh) 積層陶瓷電容器之方向識別方法、積層陶瓷電容器之方向識別裝置、積層陶瓷電容器之製造方法
CN210467597U (zh)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JP6555045B2 (ja) 搬送装置
WO2023127316A1 (ja) 部品選別装置
WO2023127315A1 (ja) 部品選別装置
JP7354956B2 (ja) 方向識別方法
US12000795B2 (en) Eddy current sensor having improved crack detection capability, and eddy current inspection device including same
JP2024008004A (ja) 部品選別装置
JP2017035641A (ja) 電子部品チップの分別方法および分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