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4724A - 变压器及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压器及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04724A CN106104724A CN201580014262.6A CN201580014262A CN106104724A CN 106104724 A CN106104724 A CN 106104724A CN 201580014262 A CN201580014262 A CN 201580014262A CN 106104724 A CN106104724 A CN 1061047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c core
- transformer
- exposed division
- baseplate part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5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part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08—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made from powd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027/297—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with pin-like terminal to be inserted in hole of printed pa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压器,在变压器(1)的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形成有开口部(5a、6a),该开口部用于使基板部(2c)延伸到第一磁芯(5)与第二磁芯(6)重叠而形成的磁芯部的一侧的外侧,基板部(2c)中,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第一区域)和磁芯露出部B(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部分切除,因此,能够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实现进一步小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压器和具备变压器的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变压器(绝缘变压器)设置于AC适配器等电源装置中,这种电源装置一般发挥将规定的交流电压(在日本,其有效值(RSM)为100V)转换成期望的直流电压(例如,在笔记本PC中,直流电压(DC)19V)的作用。
另外,这种电源装置还一并具有将电子设备(笔记本PC或TV等)从送配电侧(墙壁的插座等)绝缘的作用。
送配电侧的一条线与地面(大地)连接,并另一条线被供给交流100V。在不经由绝缘变压器(以后,称为变压器)向电子设备供给电源的情况下,人类误与被供给交流100V的线或其它高电压线接触时,产生经由人类向大地流动的电流环路而发生触电事故。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经由变压器向电子设备供给电源,在变压器中,与送配电侧连接的初级侧和与电子设备侧连接的次级侧不直接电连接而绝缘。在此,绝缘中,根据强化绝缘、功能绝缘等用途的不同,有多个种类,这里的初级-次级间的绝缘对应于强化绝缘。例如次级侧的地线与+24V的电源线相互绝缘。例如将两图案的线间间隔确保为2mm左右,该绝缘相当于功能绝缘,与说明本申请时重要的对人体造成影响的强化绝缘不同。本申请中,以下将强化绝缘记载为绝缘。
如以上那样,在经由变压器向电子设备供给电源的情况下,不担心触电,因此,可安全使用。
在此,变压器包括:磁芯,其由用于确保磁通通过的路径的磁性材料构成;初级绕组,其流过初级侧的电流;次级绕组,其流过次级侧的电流;线轴,其具有卷筒,以将初级侧、次级侧各自的绕组以相互结合的方式靠近配置;和端子,其安装于线轴上,并将初级侧、次级侧各自的绕组连接。在初级侧的端子和次级侧的端子间,分别需要安全地确保绝缘距离,但磁芯也是通电的半导体,因此,磁芯和端子间也需要进行绝缘。在初级侧端子和磁芯间、磁芯和次级侧端子间,分别需要保持绝缘距离。如果将磁芯作为初级侧电位处理,则只要在磁芯和次级侧端子间保持绝缘即可。如果将磁芯作为次级侧电位处理,则只要在初级侧端子和磁芯间保持绝缘即可。
另一方面,在电源装置的领域中,也强烈要求小型化。例如,在笔记本PC用AC适配器等中,从其搬运容易度的观点来看,要求进一步小型化。另外,TV内置电源等中,为了TV的薄型化,从减小电源占据的区域的必要性来看,也要求进一步小型化。
作为小型化的变压器的一例,可以举出使用了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铁氧体磁芯的变压器。
图16是表示使用了铁氧体磁芯的现有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6的(a)是从形成有初级侧端子的部分观察的侧视图,图16的(b)是从形成有次级侧端子的部分观察的侧视图。
如图示,铁氧体磁芯101是使外腿部103突出形成于端板部102的一侧的面的两端,且使中腿部104突出形成于中央的E型磁芯。
而且,成为在线轴105中的用于实施绕组110的卷筒部106的两端形成的凸缘部108、109中,仅在一凸缘部108设置有用于安装初级侧端子113的端子台111和用于安装次级侧端子114的端子台112的纵型变压器。
绕组110是在外周卷绕有带的绕组,包含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对实施了绕组110的线轴105的中空的卷筒部106,从上下分别插入一对铁氧体磁芯101、101的各中腿部104,并且各外腿部103、103嵌入端子台111与端子台112之间,并使一对铁氧体磁芯101、101与线轴105组合。
根据这种现有的结构,通过设计零件布局等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小型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7-96123号公报(2007年4月12日公开)”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使用了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铁氧体磁芯的现有的变压器中,没有实现进一步小型化的技术思想,因此,如图16的(a)所图示,各个初级侧端子113相对于将线轴105的中空的卷筒部106二等分的从初级侧端子113向次级侧端子114方向引出的直线,形成线对称。另外,如图16的(b)所图示,各个次级侧端子114也相对于将线轴105的中空的卷筒部106二等分的从初级侧端子113向次级侧端子114方向引出的直线,形成线对称。
由于是这种结构,因此,用于安装初级侧端子113的端子台111及用于安装次级侧端子114的端子台112也相对于将线轴105的中空的卷筒部106二等分的从初级侧端子113向次级侧端子114方向引出的直线,形成线对称。
如以上那样,使用了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铁氧体磁芯的现有的变压器中,由于端子台111及端子台112的形状的影响,难以实现变压器的进一步小型化及具备变压器的电源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使用了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铁氧体磁芯的现有的变压器中,必然在铁氧体磁芯产生磁芯露出部,为了确保该磁芯露出部与初级侧端子113或次级侧端子114的绝缘距离,端子台111或端子台112的尺寸变大,变压器本身难以小型化。
以下,举例说明具有相同问题的以往提出的又一变压器及具备变压器的适配器。
图17~图23所记载的现有的变压器及具备现有的变压器的适配器没有将变压器及具备变压器的适配器小型化的技术思想,因此,为了确保从各个磁芯露出部到端子部的规定的绝缘距离(详细而言,后述的基板上的沿面距离),该基板部的形状为通用性高的对称型的形状。
图17是表示现有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该变压器具备线轴体以及PQ型磁芯,该线轴体将中空的卷筒部(中空的卷筒部还包含支承中空的卷筒的基板)和用于形成端子部的基板部一体化。在此,PQ型是制造磁芯的特定制造商的称呼。上述的E型磁芯中,端板部102和外腿部103的横向宽度相同,但PQ磁芯中,端板部102从其中心扇状扩展,与E型相比,成为可以有效利用磁通的形状。
图17的(a)表示从上方观察变压器201的俯视图,图17的(b)表示变压器201的立体图,图17的(c)表示变压器201的侧视图,图17的(d)表示从上方观察第二磁芯206成为上侧的变压器201的俯视图。
如图17的(a)所图示,现有的变压器201中具备线轴体202。线轴体202将中空的卷筒部202a、用于设置端子部203的基板部202b一体化。
此外,中空的卷筒部202a和基板部202b由绝缘性树脂构成。
在中空的卷筒部202a上卷装例如由铜线等构成的作为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绕组204,此时,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由绝缘部件电绝缘。
而且,如图17(b)及图17(c)所图示,将作为PQ型磁芯的第一磁芯205及第二磁芯206各自的中央的突起部从上下方向插入卷筒部202a的中空部分,并且将第一磁芯205及第二磁芯206各自的端部的突起部彼此重叠固定,由此,成为使线轴体202、第一磁芯205和第二磁芯206组合的变压器201。
据此,在第一磁芯205及第二磁芯206各自上设置有开口部205a、206a,该开口部205a、206a用于使与中空的卷筒部2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202b从由第一磁芯205及第二磁芯206构成的磁芯部向外侧延伸。
此外,第一磁芯205及第二磁芯206由铁氧体材料形成,这种铁氧体材料可以通过对将例如镍、锰、锌等与氧化铁混合的混合物进行烧制而得到。铁氧体材料呈现半导体特性,因此,由铁氧体材料构成的第一磁芯205及第二磁芯206,与部件主体、印刷基板的图案、端子部203等各个导电体需要确保规定的绝缘距离。
如果进行对第一磁芯205及第二磁芯206的外侧卷绕绝缘带等对策,则能够缩小上述规定的绝缘距离。绝缘距离相对于空间距离和沿面距离,分别需要保持以安全标准制定的距离。卷绕带等的对策特别是对空间距离的对策是有效的。但是,如图17的(b)所图示,由于形状上难以卷绕绝缘带的原因,而产生磁芯露出部。该露出部成为沿着基板部到达端子的沿面(沿着绝缘体表面的面)的放电路径的根源。
该磁芯露出部至少产生于用于使与上述的中空的卷筒部2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202b从由第一磁芯205及第二磁芯206构成的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开口部205a、206a的两端,且与基板部202b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如以上那样,具备将中空的卷筒部和用于形成端子部的基板部一体化的线轴体的变压器中的第一磁芯205及第二磁芯206需要具备用于将与中空的卷筒部2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202b从由第一磁芯205及第二磁芯206构成的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开口部,其结构上产生上述磁芯露出部。
上述基板部的形状形成为,相对于通过将位于上述基板部两端的磁芯露出部各自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上述磁芯露出部各自连结的线正交的线线对称。
具体而言,如图17的(d)所图示,图中,以圆形虚线表示的部位为磁芯露出部A~磁芯露出部D,与中空的卷筒部2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202b形成为相对于图中的虚线EF线对称。
基板部202b为这种形状,因此,能够使从图中的上方的磁芯露出部A到最近的端子部203a的距离为绝缘距离C(例如7mm),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从图中的下方的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203a的距离为绝缘距离D(例如7mm)。
以往,为了像这样确保绝缘距离,设置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图中的虚线EF线对称的形状的基板部202b,并且在基板部202b中的距第一磁芯205及第二磁芯206较远的端部设置有端子部203a。即,通过将所有的端子部203a设置在从图17的(d)中的虚线AB起向区域b方向离开一定距离的位置,变压器201确保了绝缘特性。
此外,图中的变压器201中,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203a取出的情况。假设由第一磁芯205及第二磁芯206构成的磁芯部为初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203a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但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未图示)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另一方面,在使端子部203a为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的情况,且由第一磁芯205及第二磁芯206构成的磁芯部为次级侧电位的情况下,端子部203a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但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未图示)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此外,在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的情况下,通过在从图中的虚线AB起向区域a方向离开一定距离的位置设置全部端子部,能够确保绝缘特性。
如以上那样,现有的变压器201中,为了确保其绝缘特性,线轴体202所具备的基板部202b的尺寸变大,难以实现变压器的进一步小型化及具备变压器的电源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
图18是表示具备将中空的卷筒部(中空的卷筒部还包含支承中空的卷筒的基板)和用于形成端子部的基板部一体化的线轴体以及PQ型磁芯的另一现有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8的(a)表示从上方观察变压器301的俯视图,图18的(b)表示变压器301的立体图,图18的(c)表示变压器301的侧视图,图18的(d)表示从上方观察第二磁芯306成为上侧的变压器301的俯视图。
此外,图18所示的变压器301与上述的图17所示的变压器201中,仅线轴体所具备的基板部的形状不同,因此,在此仅对该基板部的形状进行说明,并省略对其它部件的说明。
如图18的(a)所图示,线轴体302将中空的卷筒部302a、用于设置端子部303a的基板部302b、用于设置端子部303b的基板部302c一体化。
如图18的(b)所图示,变压器301中,由于上述原因,也产生磁芯露出部。
另外,如图18的(c)所图示,变压器301从由第一磁芯305及第二磁芯306构成的磁芯部中的相对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与中空的卷筒部3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302b及基板部302c。
此外,变压器301中,如图18的(d)所图示,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303a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303b取出的情况。如果由第一磁芯305及第二磁芯306构成的磁芯部为初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303b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但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303a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另一方面,在使端子部303b为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的情况,且由第一磁芯305及第二磁芯306构成的磁芯部为次级侧电位的情况下,端子部303b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但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303a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如图18的(d)所图示,在基板部302b的两端及基板部302c的两端,存在由图中圆形虚线表示的磁芯露出部A、磁芯露出部B、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与中空的卷筒部3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302c形成为相对于图中的虚线GH线对称。另外,与中空的卷筒部3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302b也形成为相对于图中的虚线GH线对称。
此外,如图示,为了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与设置端子部303a的基板部302b相比更长地形成设置端子部303b的基板部302c。
基板部302c为这种形状,因此,能够使从图中的上方的磁芯露出部A到最近的端子部303b的距离为绝缘距离E(例如7mm),另一方面,能够使从图中的下方的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303b的距离为绝缘距离F(例如7mm)。
如以上那样,现有的变压器301中,为了这样确保绝缘距离,设置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图中的虚线GH线对称的形状的基板部302c,并且在基板部302c中的距第一磁芯305及第二磁芯306较远的端部设置端子部303b。
因此,现有的变压器301中,为了确保其绝缘特性,线轴体302所具备的基板部302c的尺寸变大,难以实现变压器的进一步小型化及具备变压器的电源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
图19是表示具备将中空的卷筒部(中空的卷筒部还包含支承中空的卷筒的基板)和用于形成端子部的基板部一体化的线轴体以及RM型磁芯的现有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在此,RM型是制造磁芯的特定制造商的称呼,与PQ型一样,与E型相比,成为能够有效利用磁通的形状。
图19的(a)表示从上方观察变压器401的俯视图,图19的(b)表示变压器401的立体图,图19的(c)表示变压器401的侧视图,图19的(d)表示从上方观察第二磁芯406成为上侧的变压器401的俯视图。
此外,图19所示的变压器401与上述的图17所示的变压器201的区别仅在于磁芯类型为RM型磁芯还是PQ型磁芯。
RM型磁芯和PQ型磁芯如图17及图19所图示,磁芯本身的形状不同,随之,开口部的形状也不同。
如图19(a)及图19(b)所图示,变压器401所具备的第一磁芯405及第二磁芯406为RM型磁芯,这种RM型磁芯中,也与上述那样的PQ型磁芯一样,第一磁芯405及第二磁芯406需要具备用于使与中空的卷筒部4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402b从由第一磁芯405及第二磁芯406构成的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开口部405a、406a,其结构上产生磁芯露出部。
另外,如图19的(c)所图示,变压器401从由第一磁芯405及第二磁芯406构成的磁芯部的一侧延伸有与中空的卷筒部4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402b。
此外,图中的变压器401中,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未图示)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403取出的情况。如果由第一磁芯405及第二磁芯406构成的磁芯部为初级侧电位,从则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403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
而且,如图19的(d)所图示,在基板部402b的两端,存在由图中圆形虚线表示的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在形成有基板部402b的一侧的相反侧,存在由图中圆形虚线表示的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与中空的卷筒部4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402b形成为相对于图中的虚线KL线对称。
基板部402b为这种形状,因此,能够使从图中的上方的磁芯露出部A到最近的端子部403的距离为绝缘距离I(例如7mm),另一方面,能够使从图中的下方的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403的距离为绝缘距离J(例如7mm)。
如以上那样,现有的变压器401中,为了这样确保绝缘距离,设置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图中的虚线KL线对称的形状的基板部402b,并且在基板部402b的距第一磁芯405及第二磁芯406较远的端部设置端子部403。
因此,现有的变压器401中,为了确保其绝缘特性,线轴体402所具备的基板部402b的尺寸变大,难以实现变压器的进一步小型化及具备变压器的电源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
图20是表示具备将中空的卷筒部(中空的卷筒部还包含支承中空的卷筒的基板)和用于形成端子部的基板部一体化的线轴体以及RM型磁芯的另一现有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0的(a)表示从上方观察变压器501的俯视图,图20的(b)表示变压器501的立体图,图20的(c)表示变压器501的侧视图,图20的(d)表示从上方观察第二磁芯506成为上侧的变压器501的俯视图。
此外,图20所示的变压器501与上述的图18所示的变压器301的不同仅在于磁芯类型为RM型磁芯还是PQ型磁芯。
如图20的(a)及图20的(b)所图示,变压器501所具备的第一磁芯505及第二磁芯506为RM型磁芯,这种RM型磁芯中,也与上述那样的PQ型磁芯一样,第一磁芯505及第二磁芯506需要具备用于使与中空的卷筒部5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502b及基板部502c从由第一磁芯505及第二磁芯506构成的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开口部505a、506a,其结构上产生磁芯露出部。
RM型磁芯和PQ型磁芯如图18及图20所图示,磁芯本身的形状不同,随之,开口部的形状也不同。
另外,如图20(c)所图示,变压器501从由第一磁芯505及第二磁芯506构成的磁芯部的相对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与中空的卷筒部5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502b及基板部502c。
此外,图中的变压器501中,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503a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503b取出的情况。如果由第一磁芯505及第二磁芯506构成的磁芯部为初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503b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但端子部503a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如图20的(d)所图示,在基板部502c的两端存在由图中圆形虚线表示的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在基板部502b的两端存在由圆形虚线表示的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与中空的卷筒部5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502c形成为相对于图中的虚线OP线对称。另外,与中空的卷筒部50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502b也形成为相对于图中的虚线OP线对称。
此外,如图示,为了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与设置端子部503a的基板部502b相比,更长地形成设置端子部503b的基板部502c。
基板部502c为这种形状,因此,能够使从图中的上方的磁芯露出部A到最近的端子部503b的距离为绝缘距离M(例如7mm),另一方面,能够使从图中的下方的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503b的距离为绝缘距离N(例如7mm)。
如以上那样,现有的变压器501中,为了这样确保绝缘距离,设置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图中的虚线OP线对称的形状的基板部502c,并且在基板部502c中的距第一磁芯505及第二磁芯506较远的端部设置端子部503b。
因此,现有的变压器501中,为了确保其绝缘特性,线轴体502所具备的基板部502c的尺寸变大,难以实现变压器的进一步小型化及具备变压器的电源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
图21是表示具备图20所示的现有的变压器501(具有RM型磁芯)的适配器601的图。
图21的(a)表示适配器601的立体图,图21的(b)是表示适配器601的输入部的形状的图,图21的(c)表示适配器601的侧视图,图21的(d)表示适配器601的俯视图。
如图21的(a)所图示,适配器601中具备基板部的尺寸大而难以小型化的变压器501,因此,其体积较大为88.6cc。
此外,如图21的(c)及图21的(d)所图示,适配器601中,高度为28.4mm,横向宽度为124.8mm,进深为25.0mm,因此,其体积为88.6cc。
这样,其体积变得较大的原因在于,如图21的(c)的区域Q所图示,变压器501的基板部与例如适配器601所具备的电容器等的部件干扰。
图22是表示具备图18所示的现有变压器301(具有PQ型磁芯)的适配器701的图。
图22的(a)表示适配器701的立体图,图22的(b)是表示适配器701的输入部的形状的图,图22的(c)表示适配器701的俯视图,图22的(d)表示适配器701的侧视图。
如图22的(a)所图示,适配器701中具备基板部的尺寸大而难以小型化的变压器301,因此,其体积较大为89.7cc。
此外,如图22的(b)及图22的(c)所图示,适配器701中,高度为25.0mm,横向宽度为78.0mm,进深为46.0mm,因此,其体积为89.7cc。
而且,图22所图示的适配器701具有与图21所图示的细长的形状的适配器601不同的形状,因此,也称为火柴盒型适配器。
图23是表示具备图20所示的现有变压器501(具有RM型磁芯)的适配器801的图。
此外,适配器801在为火柴盒型适配器这一点,与图21所图示的细长形状的适配器601不同。
图23的(a)表示适配器801的立体图,图23的(b)是表示适配器801的输入部的形状的图,图23的(c)表示适配器801的俯视图,图23的(d)表示适配器801的侧视图。
如图23的(a)所图示,适配器801中具备基板部的尺寸大而难以小型化的变压器501,因此,其体积较大为89.7cc。
此外,如图23的(b)及图23的(c)所图示,适配器801中,高度为25.0mm,横向宽度为78.0mm,进深为46.0mm,因此,其体积为89.7cc。
如以上那样,图17~图20所图示的现有的变压器中,为了确保其绝缘特性,基板部的尺寸变大,且基板部与电容器等周边部件干扰,因此,难以实现变压器的进一步小型化及具备变压器的电源装置(例如,适配器)的进一步小型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实现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和具备上述变压器的电源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变压器具备: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中空的卷筒一体化而形成的线轴体;和以夹持所述基板的方式从所述卷筒的中空孔的两端分别插入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该变压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形成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用于使所述基板延伸到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重叠形成的磁芯部的一侧的外侧,在所述基板中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有切除部(空缺部),所述切除部更靠近所述基板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开口部交叉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
根据所述结构,在所述基板中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有切除部,所述切除部更靠近所述基板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开口部交叉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
与存在所述切除部相应地,能够实现变压器的小型化。
另外,利用所述基板的切除部,空间上能够确保绝缘特性,因此,与仅利用基板确保绝缘特性相比,能够缩短基板的长度,并且与仅利用基板确保绝缘特性相比,能够自由地形成基板的形状。
因此,根据所述结构,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电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变压器。
根据所述结构,具备所述变压器,因此,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电源装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变压器和具备该变压器的电源装置能够提供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实现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和电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具备图4所图示的变压器的适配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变压器的适配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变压器的适配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变压器的适配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10的变压器的适配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11的变压器的适配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12的变压器的适配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3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空间距离和沿面距离的图;
图16是表示使用了铁氧体磁芯的现有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具备PQ型磁芯的现有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具备PQ型磁芯的另一现有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9是表示具备RM型磁芯的现有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0是表示具备RM型磁芯的另一现有的变压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1是表示具备图20所图示的变压器的现有的适配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2是表示具备图18所图示的变压器的现有的适配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3是表示具备图20所图示的变压器的现有的适配器的概略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该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始终只不过是一个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本发明的范围被这些限定。
另外,安全距离有空间距离和沿面距离两种,需要分别保持适当的距离。在此,作为一例,空间距离设为4mm,沿面距离设为7mm。
基于图1~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方式1〕
基于图1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如下。
此外,图1所示的变压器1与上述的图18所示的变压器301中,仅线轴体所具备的基板部的形状不同。
图1是表示具备线轴体2以及PQ型磁芯(第一磁芯5、第二磁芯6)的变压器1的概略结构的图,其中,该线轴体2将中空的卷筒部2a(中空的卷筒部2a也包含支承中空的卷筒的基板)、用于形成端子部3a的基板部2b和用于形成端子部3b的基板部2c一体化。
图1的(a)表示从上方观察变压器1的俯视图,图1的(b)表示变压器1的立体图,图1的(c)表示变压器1的侧视图,图1的(d)表示从上方观察第二磁芯6成为上侧的变压器1的俯视图。
(线轴体)
如图1的(a)所图示,线轴体2将中空的卷筒部2a、用于设置端子部3a的基板部2b和用于设置端子部3b的基板部2c一体化。此外,一体化包含以下两种情况:中空的卷筒部2a、基板部2b和基板部2c由不同的材质构成,例如通过嵌合或贴合等进行固定而一体化的情况;和中空的卷筒部2a、基板部2b和基板部2c由相同的材质构成,且在一次工序中成形的情况。
另外,中空的卷筒部2a包含中空的卷筒和中空的卷筒的支承基板,中空的卷筒及其支承基板可以由不同的材质构成,例如通过嵌合或贴合等进行固定而一体化,也可以由相同的材质构成,并在一次工序中成形。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中空的卷筒部2a、基板部2b和基板部2c由绝缘性树脂构成。
而且,在中空的卷筒部2a上,卷装由例如铜线等构成的初级绕组和作为次级绕组的绕组4,此时,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由绝缘部件电绝缘。此外,也可以使用平面线圈等代替绕组。
(第一磁芯及第二磁芯)
如图1的(b)及图1的(c)所图示,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为PQ型磁芯,将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各自的中央的突起部从上下方向插入卷筒部2a的中空部分,并且使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各自的端部的突起部彼此重叠并进行固定,由此,成为组合了线轴体2、第一磁芯5和第二磁芯6的变压器1。
而且,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各自设置有开口部5a、6a,该开口部5a、6a用于使与中空的卷筒部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2b及基板部2c从由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构成的磁芯部向外侧延伸。
此外,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由铁氧体材料形成,这种铁氧体材料可以通过烧制将例如镍、锰、锌等与氧化铁混合的混合物而得到。铁氧体材料呈现半导体特性,因此,由铁氧体材料构成的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与零件主体、印刷基板的图案、端子部3a、3b等各个导电体需要确保规定的绝缘距离。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将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各自的中央的突起部从上下方向插入卷筒部2a的中空部分的纵型变压器,但也可以是将第一磁芯及第二磁芯各自的中央的突起部插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卷筒部的中空部分的横型变压器。
(磁芯露出部)
如果进行在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的外侧卷绕绝缘带等对策,则能够确保上述规定的绝缘距离。但是,如图1的(b)所示,具有其形状上难以卷绕绝缘带的部分,在该部分产生磁芯露出部。分别对于空间距离及沿面距离,绝缘距离需要保持以安全标准制定的距离。卷绕带等的对策特别是作为空间距离的对策有效。但是,如图1的(b)所示,由于形状上难以卷绕绝缘带的原因,而产生磁芯露出部。该露出部成为沿着基板部到达端子的沿面(沿着绝缘体表面的面)的放电路径的根源。
该磁芯露出部产生于用于使与上述中空的卷筒部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2b及基板部2c从由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构成的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开口部5a、6a的两端,且与基板部2b及基板部2c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如以上那样,具备将中空的卷筒部2a、基板部2b和基板部2c一体化的线轴体2的变压器1中的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需要具备用于使与中空的卷筒部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2b及基板部2c从由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构成的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开口部5a、6a,其结构上产生上述磁芯露出部。
而且,如图1的(c)所图示,变压器1中,从由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构成的磁芯部中的相对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与中空的卷筒部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2b及基板部2c。
(绝缘距离)
绝缘距离是用于在两个导电体间实现电绝缘的距离,包含空间距离(Clearance:间隙)和沿面距离(Creepage Distance:爬电距离)。而且,为了在两个导电体间实现电绝缘,需要确保空间距离和沿面距离这两者。空间距离如字面所述,是绝缘的导体间的直线距离。另外,沿面距离是沿着绝缘物的距离。
图15是用于说明空间距离和沿面距离的图。
图15的(a)表示在两个导电体间的绝缘物的表面上存在宽度低于1mm的凹部时的空间距离和沿面距离,在该情况下,空间距离和沿面距离相同。即,在对两个导电体间施加电压而在空气中放电的情况下,1mm以下的隙缝作为没有凹部的情况进行放电。
图15的(b)表示在两个导电体间的绝缘物的表面上存在宽度1mm以上的凹部时的空间距离和沿面距离,在该情况下,空间距离比沿面距离短。即,未形成跨过1mm以上的空间的放电路径,放电沿着绝缘物产生。即,在限定的空间中争取沿面距离时,若加入1mm以上的隙缝或空隙则有效果。
图15的(c)表示在两个导电体间的绝缘物的表面上存在越向其深度方向去越窄的宽度1mm以上的凹部时的空间距离和沿面距离,在该情况下,空间距离也比沿面距离短。
图15的(d)表示在两个导电体间的绝缘物的表面上存在突起部时的空间距离和沿面距离,在该情况下,空间距离也比沿面距离短。
虽然也根据输入输出电压而改变,但如果变压器中的从磁芯露出部到最近的端子部的沿着基板上表面的距离(沿面距离)确保例如7mm左右,则满足安全标准。空间距离、安全距离分别需要保持以安全标准决定的距离,但变压器中,一般沿着应绝缘的磁芯与端子之间的作为绝缘物的线轴的表面形成放电路径,因此难以确保沿面距离,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导体部分卷绕带或用绝缘盖覆盖,则能够较容易地确保空间距离,但沿着绝缘物定义的沿面距离不能仅靠贴附带来应对的情况较多,沿面距离的确保成为变压器小型化的重点。
此外,本说明书中,以箭头示意性地图示从磁芯露出部到端子部的绝缘距离。通常为沿着线轴表面的路径。另外,必要的设备所需要的空间距离或绝缘距离根据适合的安全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另外,上述1mm的隙缝的例子也根据污损程度改变。本申请中的记载为一例,不是限定性的内容。
(基板部的形状)
以往,为了能够确保从这些磁芯露出部中的每个磁芯露出部到端子部的规定的绝缘距离,其基板部的形状相对于通过将位于上述基板部两端的各个磁芯露出部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各个上述磁芯露出部连结的线正交的线,形成为线对称。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的(d)所图示,图中,由圆形虚线表示的4个部位(磁芯露出部A~D))为磁芯露出部,与中空的卷筒部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2b形成为相对于图中的虚线ab线对称。而且,形成于基板部2b的端子部3a各自由于以下表示的原因,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变压器1中,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3b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3a取出的情况。如果由第一磁芯5及第二磁芯6构成的磁芯部为次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3b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但端子部3a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因此,基板部2b的端子部3a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基板部2b的长度也可以变短,因此,能够使用与以往相同形状的基板。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中,基板部2c的形状与现有的基板的形状不同,如图1的(d)所图示,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图中的虚线ab线对称的形状。
即,基板部2c中,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第一区域)和磁芯露出部B(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部分切除。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B的部分切除的情况。
而且,对基板部2c进行切除,使得设置于基板部2c的各个端子部3b距磁芯露出部B的沿面距离一定比距磁芯露出部A的沿面距离远,因此,端子部3b只要仅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的绝缘距离(基板上的沿面距离)即可,不需要考虑距磁芯露出部B的沿面距离。另外,从露出部B到端子部3b连结直线距离而得到的距离满足必要的空间距离(例如4mm),因此,空间距离也没有问题。
如图示,基板部2c延伸到磁芯露出部A附近,但在磁芯露出部B附近被切除。因此,作为基板部2c上的距离,需要使从磁芯露出部A到最近的端子部3b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另一方面,在磁芯露出部B附近,利用基板部2c的切除部,在空间上能够确保绝缘特性,相应地能够将从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3b的距离缩短至例如4mm。
虽然也根据输入输出电压而改变,但通过将例如从磁芯露出部A到最近的端子部3b的基板上的距离(基板上的沿面距离)确保为例如7mm左右,将从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3b的空间上直线距离确保为例如4mm左右,能够满足安全标准。从磁芯露出部B到端子部3b的沿面距离一定比磁芯露出部A的沿面距离远,因此,设计上不需要费心。
即,基板部2c中,可以忽视从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3b的沿面距离而较短地确保空间距离,因此,可实现节省空间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的(d)所图示,基板部2b形成为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C和磁芯露出部D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C和磁芯露出部D连结的线正交的图中的虚线ab线对称的形状,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根据需要,相对于图中的虚线ab非对称地形成。
如以上,本实施方式的变压器1所具备的基板部2c只要仅考虑与磁芯露出部A的绝缘距离即可,不需要考虑与磁芯露出部B的沿面距离,只要将空间距离设为4mm即可。另外,如果在以直线将磁芯露出部B和端子部3b连结的线通过的空间配置绝缘物的遮蔽,则磁芯露出部B和端子部3b的距离能够进一步靠近。也可以如图1的(d)所图示,形成为基板部2c的前端部分靠近磁芯露出部B的形状,能够缩短基板部2c的图中左右方向的长度。
因此,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1。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基板部2c的形状为一例,只要能够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其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上述基板部的厚度只要考虑得到的绝缘特性和伴随基板部的厚度增加的体积增加适当决定即可。
〔实施方式2〕
接着,基于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变压器11中,线轴体12所具备的基板部12b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变压器1所具备的线轴体的基板部的形状不同。
图2是表示具备将中空的卷筒部12a(中空的卷筒部12a也包含支承中空的卷筒的基板)和用于形成端子部13a的基板部12b一体化的线轴体12以及PQ型磁芯(第一磁芯15、第二磁芯16)的变压器11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的(a)表示从上方观察变压器11的俯视图,图2的(b)表示变压器11的立体图,图2的(c)表示变压器11的侧视图,图2的(d)表示从上方观察第二磁芯16成为上侧的变压器11的俯视图。
如图2的(a)所图示,线轴体12将中空的卷筒部12a和用于设置端子部13a的基板部12b一体化。
如图2的(b)所图示,变压器11中,由于上述的原因也产生磁芯露出部。
另外,如图2的(c)所图示,变压器11从由第一磁芯15及第二磁芯16构成的磁芯部的一侧延伸有与中空的卷筒部1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12b。
而且,变压器11中,如图2的(d)所图示,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未图示)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13a取出的情况。如果由第一磁芯15及第二磁芯16构成的磁芯部为初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13a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
本实施方式中,基板部12b的形状与现有的结构不同,如图2的(d)所图示,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图中的虚线cd线对称的形状。
即,基板部12b中,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第一区域)和磁芯露出部B(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部分切除。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的部分切除的情况。
而且,对基板部12b进行切除,使得设置于基板部12b的各个端子部13a距磁芯露出部A的沿面距离一定比距磁芯露出部B的沿面距离远,因此,只要仅确保距磁芯露出部B的绝缘距离(沿着基板表面的沿面距离)即可,只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的空间距离为4mm即可。
如图所示,基板部12b在磁芯露出部B附近延伸,但在磁芯露出部A附近被切除。因此,作为基板部12b上的距离,需要使从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13a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另一方面,在磁芯露出部A附近,利用基板部12b的切除部,空间上能够确保绝缘特性,因此,只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的空间距离为4mm即可。
此外,基板部12b仅存在于磁芯露出部B附近,而不存在于磁芯露出部A附近,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磁芯露出部A附近的空间。
如以上那样,基板部12b中,能够缩短图中上下方向的宽度,因此,可实现节省空间化。
因此,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11。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基板部12b的形状为一例,只要能够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实现进一步小型化,其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
〔实施方式3〕
接着,基于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3。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变压器21中,线轴体22所具备的基板部22b及基板部22c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及2中说明的变压器1或变压器11所具备的线轴体的基板部的形状不同。
图3是表示具备将中空的卷筒部22a(中空的卷筒部22a也包含支承中空的卷筒的基板)、用于形成端子部23a的基板部22b和用于形成端子部23b的基板部22c一体化的线轴体22以及PQ型磁芯(第一磁芯25、第二磁芯26)的变压器21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3的(a)表示从上方观察变压器21的俯视图,图3的(b)表示变压器21的立体图,图3的(c)表示变压器21的侧视图,图3的(d)表示从上方观察第二磁芯26成为上侧的变压器21的俯视图。
如图3的(a)所图示,线轴体22将中空的卷筒部22a、用于设置端子部23a的基板部22b、用于设置端子部23b的基板部22c一体化。
如图3的(b)所图示,变压器21中,由于上述的原因,也产生磁芯露出部。
另外,如图3的(c)所图示,变压器21从由第一磁芯25及第二磁芯26构成的磁芯部中的相对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与中空的卷筒部2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22b及基板部22c。
而且,变压器21中,如图3的(d)所图示,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23b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23a取出的情况。如果由第一磁芯25及第二磁芯26构成的磁芯部为初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23a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但端子部23b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本实施方式中,基板部22b的形状与现有的结构不同,如图3的(d)所图示,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图中的虚线ef线对称的形状。
即,基板部22b中,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第一区域)和磁芯露出部B(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部分切除。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的部分切除的情况。
而且,对基板部22b进行切除,使得设置于基板部22b的各个端子部23a距磁芯露出部A的沿面距离一定比距磁芯露出部B的沿面距离远,因此,只要仅确保距磁芯露出部B的绝缘距离(基板上的沿面距离)即可,可以较短地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的绝缘距离(空间距离)(不需要考虑距磁芯露出部A的绝缘距离)。
如图示,基板部22b在磁芯露出部B附近延伸,在磁芯露出部A附近被切除。因此,作为基板部22b上的距离,需要使从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23a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另一方面,在磁芯露出部A附近,利用基板部22b的切除部,空间上能够确保绝缘特性,因此,距磁芯露出部A的绝缘距离只要确保空间距离为4mm即可。
此外,基板部22b是仅存在于磁芯露出部B附近而不存在于磁芯露出部A附近的形状,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磁芯露出部A附近的空间。
如以上那样,基板部22b中,能够缩短图中上下方向的宽度,因此,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因此,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21。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进一步小型化,基板部22c的形状也与现有的结构不同,如图3的(d)所图示,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C(第三区域)和磁芯露出部D(第四区域)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C和磁芯露出部D连结的线正交的图中的虚线ef线对称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3的(d)所图示,基板部22c中,通过将图中形成最下方端子部23b的区域向图中下方向弯曲,能够抑制与例如电容器等其它部件的干扰。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基板部22c的形状为一例,只要能够抑制与其它部件的干扰,其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
因此,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21。
〔实施方式4〕
接着,基于图4及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4。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变压器31中,线轴体32所具备的基板部32b及基板部32c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变压器1所具备的线轴体的基板部的形状相同,但在磁芯类型为RM型磁芯这一点,与使用PQ型磁芯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变压器1不同。
图4是表示具备将中空的卷筒部32a(中空的卷筒部32a也包含支承中空的卷筒的基板)、用于形成端子部33a的基板部32b、用于形成端子部33b的基板部32c一体化的线轴体32以及RM型磁芯(第一磁芯35、第二磁芯36)的变压器31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4的(a)表示从上方观察变压器31的俯视图,图4的(b)表示变压器31的立体图,图4的(c)表示变压器31的侧视图,图4的(d)表示从上方观察第二磁芯36成为上侧的变压器31的俯视图。
就图4所示的变压器31与实施方式1中使用图1说明的变压器1的不同仅在于磁芯类型为RM型磁芯还是PQ型磁芯。
就RM型磁芯与PQ型磁芯而言,如图示,磁芯本身的形状不同,随之,开口部35a、36a的形状也不同。
如图4的(a)所图示,线轴体32将中空的卷筒部32a、用于设置端子部33a的基板部32b和用于设置端子部33b的基板部32c一体化。
如图4的(b)所图示,为RM型磁芯,因此,开口部35a、36a的形状不同,但变压器31中,由于上述原因,也产生磁芯露出部。
另外,如图4的(c)所图示,变压器31从由第一磁芯35及第二磁芯36构成的磁芯部中的相对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与中空的卷筒部3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32b及基板部32c。
如图4的(d)所图示,图中,由圆形虚线表示的4部位(磁芯露出部A~D)为磁芯露出部,与中空的卷筒部3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32b相对于图中的虚线gh线对称地形成。而且,形成于基板部32b的端子部33a各自由于以下原因,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变压器31中,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33b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33a取出的情况。假设由第一磁芯35及第二磁芯36构成的磁芯部为次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33b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但端子部33a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本实施方式中,基板部32c的形状与现有的结构不同,如图4的(d)所图示,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图中的虚线gh线对称的形状。
即,基板部32c中,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第一区域)和磁芯露出部B(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部分切除。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B的部分切除的情况。
而且,对基板部32c进行切除,使得设置于基板部32c的各个端子部33b距磁芯露出部B的沿面距离一定比距磁芯露出部A的沿面距离远,因此,只要仅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的绝缘距离(沿着基板表面的沿面距离)即可,只要将距磁芯露出部B的空间距离保持4mm即可。
如图示所示,基板部32c延伸到磁芯露出部A附近,但在磁芯露出部B附近被切除。因此,作为基板部32c上的距离,需要使从磁芯露出部A到最近的端子部33b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另一方面,在磁芯露出部B附近,利用基板部32c的切除部,空间上能够确保绝缘特性,相应地能够将从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33b的距离缩短至4mm。
虽然也根据输入输出电压而改变,但通过将例如从磁芯露出部A到最近的端子部33b的基板上的距离(基板上的沿面距离)确保为例如7mm左右,且将从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33b的空间上的距离确保为例如4mm左右,能够满足安全标准。如果在以直线将从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33b连结的线通过的空间上配置绝缘物的遮蔽物等,则能够进一步缩小空间距离。
即,基板部32c中,也可以较短地确保从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33b的空间距离,因此,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变压器31所具备的基板部32c只要仅考虑与磁芯露出部A的绝缘距离即可,可以不考虑与磁芯露出部B的沿面距离,因此,可以如图4的(d)所图示,形成为基板部32c的前端部分靠近磁芯露出部B的形状,能够缩短基板部32c的图中左右方向的长度。
因此,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31。
图5是表示具备图4所示的变压器31的适配器41的图。
图5的(a)表示适配器41的立体图,图5的(b)是表示适配器41的输入部的形状的图,图5的(c)表示适配器41的侧视图,图5的(d)表示适配器41的俯视图。
如图5的(a)所图示,在适配器41上具备上述的变压器31,因此,能够使其体积为比以往小10cc左右的78.8cc。
此外,如图5的(c)及图5的(d)所图示,适配器41中,高度(纵向尺寸)为26.0mm,横向宽度(横向尺寸)为121.3mm,进深(纵向尺寸)为25.0mm,因此,其体积为78.8cc。
适配器41中的上述纵向尺寸和上述横向尺寸的纵横比优选为1:3以上。而且,优选这种细长的形状的适配器41具备RM型磁芯。RM型磁芯除了具有例如形成有第一开口部的侧面和与形成有上述第一开口部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以外,能够具有6个侧面。
如图5的(c)所图示,基板部32c以沿着适配器41的壳体的一面的形状形成,本实施方式中以沿着适配器41的壳体的图中上表面的形状形成,因此,能够抑制与例如电容器等其它部件的干扰。通过这种基板部32c的形状,能够缩小适配器41的高度及横向宽度,能够使适配器41的体积比以往缩小10cc左右。
如以上那样,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变压器,能够实现具备变压器的电源装置例如AC适配器等的进一步小型化。
〔实施方式5〕
接着,基于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5。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变压器51中,线轴体52所具备的基板部52b的形状与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变压器11所具备的线轴体的基板部的形状相同,但在磁芯类型为RM型磁芯这一点,与使用PQ型磁芯的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变压器11不同。
图6是表示具备将中空的卷筒部52a(中空的卷筒部52a也包含支承中空的卷筒的基板)和用于形成端子部53a的基板部52b一体化的线轴体52以及RM型磁芯(第一磁芯55、第二磁芯56)的变压器51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6的(a)表示从上方观察变压器51的俯视图,图6的(b)表示变压器51的立体图,图6的(c)表示变压器51的侧视图,图6的(d)表示从上方观察第二磁芯56成为上侧的变压器51的俯视图。
如图6的(a)所图示,线轴体52将中空的卷筒部52a和用于设置端子部53a的基板部52b一体化。
如图6的(b)所图示,变压器51中,由于上述的原因,也产生磁芯露出部。
另外,如图6的(c)所图示,变压器51从由第一磁芯55及第二磁芯56构成的磁芯部中的一侧延伸有与中空的卷筒部5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52b。
而且,变压器51中,如图6的(d)所图示,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未图示)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53a取出的情况。如果由第一磁芯55及第二磁芯56构成的磁芯部为初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53a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
本实施方式中,基板部52b的形状与现有的结构不同,如图6的(d)所图示,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图中的虚线ij线对称的形状。
即,基板部52b中,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第一区域)和磁芯露出部B(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部分切除。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的部分切除的情况。
而且,对基板部52b进行切除,使得设置于基板部52b的各个端子部53a距磁芯露出部A的沿面距离一定比距磁芯露出部B的沿面距离远,因此,距磁芯露出部B只要仅确保绝缘距离(沿着基板表面的沿面距离)即可,距磁芯露出部A只要确保必要的空间距离即可。
如图示,基板部52b在磁芯露出部B附近延伸,在磁芯露出部A附近被切除。因此,作为基板部52b上的距离,需要使从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53a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另一方面,在磁芯露出部A附近,利用基板部52b的切除部,空间上能够确保绝缘特性,因此,距磁芯露出部A的安全距离能够比需要考虑沿面距离的现有例缩短。
此外,基板部52b仅存在于磁芯露出部B附近,而不存在于磁芯露出部A附近,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磁芯露出部A附近的空间。
如以上那样,基板部52b中,能够缩短图中上下方向的宽度,因此,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因此,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51。
〔实施方式6〕
接着,基于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6。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变压器61中,线轴体62所具备的基板部62b及基板部62c的形状与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变压器21所具备的线轴体的基板部的形状相同,但在磁芯类型为RM型磁芯这一点,与使用PQ型磁芯的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变压器21不同。
图7是表示具备将中空的卷筒部62a(中空的卷筒部62a也包含支承中空的卷筒的基板)、用于形成端子部63a的基板部62b和用于形成端子部63b的基板部62c一体化的线轴体62以及RM型磁芯(第一磁芯65、第二磁芯66)的变压器61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7的(a)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变压器61的俯视图,图7的(b)表示变压器61的立体图,图7的(c)表示变压器61的侧视图,图7的(d)表示从上方观察第二磁芯66成为上侧的变压器61的俯视图。
如图7的(a)所图示,线轴体62将中空的卷筒部62a、用于设置端子部63a的基板部62b和用于设置端子部63b的基板部62c一体化。
如图7的(b)所图示,变压器61中,由于上述的原因,也产生磁芯露出部。
另外,如图7的(c)所图示,变压器61从由第一磁芯65及第二磁芯66构成的磁芯部中的相对的两侧延伸有与中空的卷筒部62a一体形成的基板部62b及基板部62c。
而且,变压器61中,如图7的(d)所图示,假定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63b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63a取出的情况。如果由第一磁芯65及第二磁芯66构成的磁芯部为初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63a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但端子部63b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本实施方式中,基板部62b的形状与现有的结构不同,如图7的(d)所图示,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图中的虚线kl线对称的形状。
即,基板部62b中,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第一区域)和磁芯露出部B(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部分切除。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的部分切除的情况。
而且,对基板部62b进行切除,使得设置于基板部62b的各个端子部63a距磁芯露出部A的沿面距离一定比距磁芯露出部B的沿面距离远,因此,只要仅确保距磁芯露出部B的绝缘距离(沿着基板表面的沿面距离)即可,只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的空间距离为4mm即可。
如图示那样,基板部62b在磁芯露出部B附近延伸,在磁芯露出部A附近被切除。因此,作为基板部62b上的距离,需要使从磁芯露出部B到最近的端子部63a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7mm)。另一方面,在磁芯露出部A附近,利用基板部62b的切除部,空间上能够确保绝缘特性,因此,也可以较短地(4mm)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的绝缘距离。
此外,基板部62b是仅存在于磁芯露出部B附近而不存在于磁芯露出部A附近的形状,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磁芯露出部A附近的空间。
如以上那样,基板部62b中,能够缩短图中上下方向的宽度,因此,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因此,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21。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进一步小型化,基板部62c的形状也与现有的结构不同,如图7的(d)所图示,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C和磁芯露出部D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C(第三区域)和磁芯露出部D(第四区域)连结的线正交的图中的虚线kl线对称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7的(d)所图示,基板部62c中,通过将图中形成最下方的端子部63b的区域向图中下方向弯曲,能够抑制与例如电容器等其它部件的干扰。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基板部62c的形状为一例,只要可抑制与其它部件的干扰,其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端子部63a仅图示有1个,但也可以存在多个。
因此,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61。
〔实施方式7〕
接着,基于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7。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适配器72中具备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1,变压器71中,除了从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基板部的形状以外,与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变压器21相同。
图8是表示具备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1的适配器72的概略结构的图。
如图示,适配器72的整体的尺寸大致与图10相同,为火柴盒型适配器。
变压器71中,如图示,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71c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71d取出的情况。如果磁芯部为次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71c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但端子部71d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因此,基板部71b的端子部71d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基板部71b的长度可以较短,因此,能够使用与以往相同的基板的形状。
另一方面,变压器71中的从磁芯部延伸至外侧的基板部71a(图中左侧的基板)与现有的基板的形状不同,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线线对称的形状。
即,基板部71a中,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第一区域)和磁芯露出部B(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部分切除。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B的部分切除的情况。
而且,对基板部71a进行切除,使得设置于基板部71a的各个端子部71c以距磁芯露出部B的沿面距离一定比距磁芯露出部A的沿面距离远,因此,端子部71c只要仅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的绝缘距离(基板上的沿面距离)即可,只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B的空间距离为4mm即可。通过在将磁芯露出部B和端子部71c以直线连结的路径的中途配置未图示的绝缘物的遮蔽,能够缩短从磁芯露出部B到端子部71c的空间距离(例如1mm)。
据此,基板部71a如图示形成为直线形状,因此,能够抑制与例如电容器等其它部件的干扰。
即,基板部71a仅存在于磁芯露出部A附近,不存在于磁芯露出部B附近,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磁芯露出部B附近的空间。
另外,基板部71a的特点是沿着火柴盒壳体的上侧,另外,基板部71b的图中的右端的端部的特点是沿着火柴盒壳体的右侧。这样可以配置于壳体的缝隙,可以有效利用限定为小型化的内部空间。
此外,火柴盒型适配器72中优选使用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1,但也可以使用具有RM型磁芯部的变压器。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基板部71a的形状为一例,只要能够抑制与其它部件的干扰,其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
如以上那样,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变压器71,能够实现具备变压器71的适配器72的进一步小型化。
〔实施方式8〕
接着,基于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8。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适配器74中具备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3,变压器73除了从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基板部的形状以外,与实施方式7中说明的变压器71相同。
图9是表示具备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3的适配器74的概略结构的图。
如图示,适配器74的整体尺寸大致与图10相同,为火柴盒型适配器。
变压器73中,如图示,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73c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73d取出的情况。如果磁芯部为次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73b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但端子部73d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但是,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进一步小型化,设置端子部73d的基板部73b的形状也与现有的结构不同,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C(第三区域)和磁芯露出部D(第四区域)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C和磁芯露出部D连结的线正交的线线对称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示,基板部73b中,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C(第三区域)和磁芯露出部D(第四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部分切除。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C的部分切除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与基板部73b的电容器等其它部件的干扰。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基板部73b的形状为一例,只要能够抑制与其它部件的干扰,其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
而且,变压器73中,从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基板部73a(图中左侧的基板)也与现有的基板的形状不同,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线线对称的形状。
即,基板部73a中,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第一区域)和磁芯露出部B(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部分切除。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B的部分切除的情况。
而且,对基板部73a进行切除,使得设置于基板部73a的各个端子部73c距磁芯露出部B的沿面距离一定比距磁芯露出部A的沿面距离远,因此,端子部73b只要仅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的沿面距离即可,距磁芯露出部B只要仅确保空间距离(4mm)即可。
据此,基板部73a如图示,沿着适配器74的壳体的一面以直线形状形成,本实施方式中,沿着适配器74的壳体的图中上下表面以直线形状形成,并且在靠近磁芯部的部分,向适配器74的壳体的图中上侧的面方向弯曲,因此,能够抑制与例如电容器等其它部件的干扰。
即,基板部73a仅存在于磁芯露出部A附近而不存在于磁芯露出部B附近,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磁芯露出部B附近的空间。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基板部73a的形状为一例,只要能够抑制与其它部件的干扰,其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
如以上那样,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变压器73,能够实现具备变压器73的适配器74的进一步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3,但也可以使用具有RM型磁芯部的变压器。
另外,基板部73a的特点是沿着火柴盒壳体的上侧,另外,基板部73b的图中右端的端部的特点是沿着火柴盒壳体的右侧。这样可以配置于壳体的缝隙,能够有效利用限定为小型化的内部空间。
此外,火柴盒型适配器74中优选使用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3,但也可以使用具有RM型磁芯部的变压器。
〔实施方式9〕
接着,基于图10说明本实施方式9。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适配器76中具备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5,变压器75除了从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基板部的形状以外,与实施方式7中说明的变压器71相同。
图10是表示具备变压器75的适配器76的图。
图10的(a)表示适配器76的立体图,图10的(b)是表示适配器76的输入部的形状的图,图10的(c)表示适配器76的俯视图,图10(d)表示适配器41的侧视图。
如图10的(c)所图示,变压器75中,从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基板部75a(图中左侧的基板)与现有的基板的形状不同,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线线对称的形状。
即,基板部75a中,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第一区域)和磁芯露出部B(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部分切除。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B的部分切除的情况。
而且,对基板部75a进行切除,使得设置于基板部75a的各个端子部75c距磁芯露出部B的沿面距离一定比距磁芯露出部A的沿面距离远,因此,端子部75c与磁芯露出部A只要仅确保基板上的沿面距离即可,端子部75c与磁芯露出部B只要仅确保空间距离即可。
而且,基板部75a以与适配器76的壳体的图中左右侧的面并排的方式以直线形状形成,且仅在磁芯露出部A附近延伸,因此,能够抑制例如与电容器等其它部件的干扰,能够有效利用壳体内的被限定的空间。
如图10的(a)所图示,适配器76为火柴盒型适配器。
而且,图10的(c)所图示的变压器75中,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75c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75d取出的情况。如果磁芯部为次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75c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但端子部75d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因此,基板部75b的端子部75d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基板部75b的长度可以较短,因此,能够使用与以往相同的基板的形状。
如图10的(a)所图示,适配器76中具备上述的变压器75,因此,能够将其体积设为比以往小的80.5cc。
此外,如图10的(b)及图10的(c)所图示,适配器76中,高度(纵向尺寸)为25.0mm,横向宽度(横向尺寸)为70.0mm,进深(纵向尺寸)为46.0mm,因此,其体积为80.5cc。
适配器76中的上述纵向尺寸和上述横向尺寸的纵横比优选为1:3以下。而且,这种火柴盒形状的适配器76中优选具备PQ型磁芯。PQ型磁芯除了例如形成有第一开口部的侧面和与形成有上述第一开口部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以外,能够具有两个相对的侧面。
如图10的(c)所图示,利用变压器75所具备的基板部75a的形状,能够缩小适配器76的横向宽度,能够使适配器76的体积比以往小。
如以上那样,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变压器,能够实现具备变压器的电源装置例如AC适配器等的进一步小型化。
在以初级侧电位设计磁芯部的电位的情况下,只要研究基板部75b的切除方法即可。在磁芯部的电位浮置(初级侧电位、次级侧电位均绝缘)的情况下,只要分别对基板部75a、75b设计切除即可。
另外,基板部75a的特点是沿着火柴盒壳体的上侧,另外,基板部75b的图中右端的端部的特点是沿着火柴盒壳体的右侧。这样可以配置于壳体的缝隙,能够有效利用限定为小型化的内部空间。
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有切除部的区域向没有上述切除部的区域的方向去,基板部75a形成为与壳体内壁(图中上下内壁)大致垂直。
此外,火柴盒型适配器76中优选使用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5,但也可以使用具有RM型磁芯部的变压器。
〔实施方式10〕
接着,基于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10。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适配器78中具备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7,变压器77中,除了从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基板部的形状以外,与实施方式7中说明的变压器71相同。
图11是表示具备变压器77的火柴盒型适配器78的图。
图示的变压器77中,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77c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77d取出的情况。如果磁芯部为初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77d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但端子部77c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
因此,基板部77a的端子部77c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基板部77a的长度较短,因此,能够使用与以往相同的基板的形状。
如图示,变压器77中,从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基板部77b(图中右侧的基板)与现有的基板的形状不同,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C和磁芯露出部D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C和磁芯露出部D连结的线正交的线线对称的形状。
即,基板部77b中,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C(第一区域)和磁芯露出部D(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部分切除。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C的部分切除的情况。
而且,对基板部77b进行切除,使得设置于基板部77b的各个端子部77d距磁芯露出部C的沿面距离一定比距磁芯露出部D的沿面距离远,因此,端子部77d与磁芯露出部D只要仅确保基板上的沿面距离即可,端子部77d与磁芯露出部C只要确保空间距离(4mm)即可。
而且,基板部77b以与适配器78的壳体的图中左右侧的面并排的方式,以直线形状形成,且仅在磁芯露出部D附近延伸,因此,能够抑制例如与电容器等其它部件的干扰,且能够利用被限定的壳体的内部空间。
因此,利用变压器77所具备的基板部77b的形状,能够缩小适配器78的横向宽度,能够使适配器78的体积比以往小。
如以上那样,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变压器,能够实现具备变压器的电源装置例如AC适配器等的进一步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7,但也可以使用具有RM型磁芯部的变压器。
另外,基板部77a的特点是沿着火柴盒壳体的上侧,另外,基板部77b的图中右端的端部的特点是沿着火柴盒壳体的右侧。这样可以配置于壳体的缝隙,能够有效利用被限定为小型化的内部空间。
此外,火柴盒型适配器78中优选使用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7,但也可以使用具有RM型磁芯部的变压器。
〔实施方式11〕
接着,基于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11。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适配器80中具备具有RM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9,变压器79除了从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基板部的形状以外,与实施方式4中说明的变压器41相同。
图12是表示具备变压器79的细长形状的适配器80的图。
图示的变压器77中,假定将从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79c输入的电压转换成规定的电压后,从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79d取出的情况。如果磁芯部为次级侧电位,则从安全标准上的必要性来看,端子部79c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A及磁芯露出部B规定的绝缘距离,但端子部79d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
因此,基板部79b的端子部79d不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C及磁芯露出部D规定的绝缘距离,基板部79b的长度较短,因此,能够使用与以往相同的基板的形状。
如图示那样,变压器79中,从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基板部79a(图中左侧的基板)与现有的基板的形状不同,未形成相对于通过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的中心且与将磁芯露出部A和磁芯露出部B连结的线正交的线线对称的形状。
即,基板部79a中,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A(第一区域)和磁芯露出部B(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部分切除。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将更靠近磁芯露出部B的部分切除的情况。
而且,对基板部79a进行切除,使得设置于基板部79a的各个端子部79c距磁芯露出部B的沿面距离一定比距磁芯露出部A的沿面距离远,因此,端子部79c与磁芯露出部A只要仅确保绝缘距离(基板上的沿面距离)即可,端子部79c与磁芯露出部B只要仅确保空间距离即可。
此外,基板部79a沿着适配器80的壳体的一面以直线形状形成,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图中的上表面以直线形状形成,且仅在磁芯露出部A附近延伸,因此,能够抑制例如与电容器等其它部件的干扰,另外,能够有效利用细长的空间。
因此,根据变压器80所具备的基板部79a的形状,能够使适配器80的体积比以往小。
如以上那样,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变压器,能够实现具备变压器的电源装置例如AC适配器等的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基板部79a的特点是沿着细长的形状的壳体的上侧。这样能够配置于壳体的缝隙,能够有效利用限定为小型化的内部空间。
此外,细长的形状的适配器80中优选使用具有RM型磁芯部的变压器79,但也可以使用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
〔实施方式12〕
接着,基于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12。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适配器82中具备具有RM型磁芯部的变压器81,变压器81除了从磁芯部向外侧延伸的基板部81a的形状以外,与实施方式4中说明的变压器41相同。
图13是表示具备变压器81的细长形状的适配器82的图。
变压器81所具备的基板部81a的形状与实施方式4中说明的变压器41所具备的基板部32c的形状(图4中图示)的差异如下。
基板部81a沿着适配器82的壳体的一面,本实施方式中沿着适配器82的壳体的图中上表面,比基板部32c更长地形成。
此外,基板部81a是仅存在于磁芯露出部A附近而不存在于磁芯露出部B附近的形状,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磁芯露出部B附近的空间。
因此,能够在基板部81a的下部配置电容器等其它部件,因此,能够使适配器82的体积比以往小。
如以上那样,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变压器,能够实现具备变压器的电源装置例如AC适配器等的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基板部81a的特点是沿着细长形状的壳体的上侧。这样可以配置于壳体的缝隙,能够有效利用限定为小型化的内部空间。
此外,细长形状的适配器82中优选使用具有RM型磁芯部的变压器81,但也可以使用具有PQ型磁芯部的变压器。
〔实施方式13〕
接着,基于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13。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变压器91中,线轴体92所具备的基板部92b及基板部92c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变压器1所具备的线轴体的基板部2b、2c的形状不同。在包含变压器91所具备的中空的卷筒部92a(中空的卷筒部92a也包含支承中空的卷筒的基板)、基板部92b和基板部92c的基板上,设置有用于将卷绕于中空的卷筒部92a的绕组94向上述基板的与形成有中空的卷筒部92a的面相反侧的面引绕的导向部99a、99b、99c、99d、99e。
图14表示从上方观察具备将中空的卷筒部92a、用于形成端子部98a、98b的基板部92b和用于形成端子部98c、98d、98e、98f的基板部92c一体化的线轴体92以及PQ型磁芯(第一磁芯95、第二磁芯(未图示))的变压器91的俯视图。
如图14所图示,基板部92b具备导向部99a,通过将基板部92b切除一部分而形成导向部99a。在生产变压器91的工序中,将卷装于中空的卷筒部92a的例如铜线等绕组94,卷绕于在上述基板的与形成有中空的卷筒部92a的面相反侧的面上设置的端子部98a、98b并进行焊接。将绕组94从中空的卷筒部92a向端子部98a、98b放卷时,即,将绕组94从设置于上述基板的上表面的中空的卷筒部92a向设置于与上述基板的上表面相反侧的面即下表面的端子部98a、98b引绕时,通过沿着导向部99a配置绕组94,能够稳定地进行上述的焊接作业。这是由于,导向部99a发挥固定卷装后的绕组94的引绕位置的作用,通过具备导向部99a,能够提高变压器的生产力。
同样,如图14所图示,基板部92c具备导向部99b、99c、99d、99e,通过将基板部92c切除一部分而形成导向部99b、99c、99d、99e。导向部99b、99c、99d、99e发挥固定存在多个的铜线等绕组94的引绕位置的作用,因此,与上述的导向部99a一样,通过具备导向部99b、99c、99d、99e,能够提高变压器的生产力。
以下,举例说明变压器91为普通的反激转换器的绝缘变压器的情况。
普通的反激转换器的绝缘变压器在次级侧具有一个绕组,因此,将卷装于中空的卷筒部92a的绕组94中的次级侧绕组(例如,由铜线等构成)的两端与各个端子部98a、98b连接。而且,此时,以该两端中的任一者通过导向部99a的方式,沿着导向部99a配置次级侧绕组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基板部92b设置一个导向部99a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基板部92b设置两个导向部,以次级侧绕组的两端分别通过各个导向部的方式,使次级侧绕组的两侧沿着导向部。另外,在反激转换器的绝缘变压器具有次级侧的控制用副绕组(例如,由铜线等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基板部92b设置4个导向部,使次级侧绕组的两侧和次级侧的控制用副绕组的两侧分别沿着4个导向部。
而且,普通的反激转换器的绝缘变压器具有在初级侧储存电力并向次级侧传递的主绕组和取出控制IC的电源用电力的副绕组的两个绕组。因此,将卷装于中空的卷筒部92a的绕组94中的初级侧的主绕组(例如,由铜线等构成)的两端及初级侧的副绕组(例如,由铜线等构成)的两端分别与基板部92c中的4个端子部98c、98d、98e、98f连接。例如,将副绕组的一方通过导向部99e与端子部98e焊接连接,将该副绕组的另一方通过导向部99b与端子部98f焊接连接。同样,将主绕组的一方通过导向部99d与端子部98d焊接连接,将该主绕组的另一方通过导向部99c与端子部98c焊接连接。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在基板部92c设置4个导向部99b、99c、99d、99e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基板部92c设置3个导向部,且仅使初级侧的主绕组及初级侧的副绕组中的3条沿着导向部进行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导向部99a、99b、99c、99d、99e通过将基板切除而形成,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其以外的方法形成导向部99a、99b、99c、99d、99e。另外,图14所图示的导向部99a、99b、99c、99d、99e的位置、数量及形状当然可以适当变更。
上述的实施方式1~13中,举例说明PQ型磁芯和RM型磁芯,但不限定于此,磁芯类型也可以是例如横置型的EPC型。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1~6中,对磁芯部为初级侧电位或次级侧电位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磁芯部也可以浮置,在这种情况下,输入侧(初级侧)的端子部及输出侧(次级侧)的端子部均需要确保距磁芯露出部规定的绝缘距离,因此,只要适当设计切除即可。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导向部通过对基板部进行切除而形成,但也可以是例如在基板部开孔的结构。使绕组通过这种导向孔地配置,能够使焊接作业稳定化。
〔总结〕
本发明方式1的变压器具备:基板和设置在上述基板上的中空的卷筒一体化而形成的线轴体;和以夹持上述基板的方式从上述卷筒的中空孔的两端分别插入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该变压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磁芯和上述第二磁芯形成有第一开口部,上述第一开口部用于使上述基板延伸到上述第一磁芯与上述第二磁芯重叠而形成的磁芯部的一侧的外侧,在上述基板中的从上述第一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有切除部(空缺部),上述切除部更靠近上述基板的端部与上述第一开口部交叉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
根据上述结构,在上述基板中的从上述第一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有切除部,上述切除部更靠近上述基板的端部与上述第一开口部交叉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
与存在上述切除部相应地,能够实现变压器的小型化。
另外,利用上述基板的切除部,空间上能够确保绝缘特性,因此,与仅利用基板确保绝缘特性相比,能够缩短基板的长度,并且与仅利用基板确保绝缘特性相比,能够自由地形成基板的形状。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
本发明方式2的变压器中,在上述第一磁芯和上述第二磁芯形成有第二开口部,该第二开口部用于使上述基板延伸到与上述磁芯部的一侧相对的上述磁芯部的另一侧的外侧,上述基板中的从上述第二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为相对于从上述基板的端部与上述第二开口部交叉的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的中间通过的线非对称。
根据上述结构,上述基板中的从上述第二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为非对称,因此,能够在上述基板中的从上述第二开口部延伸的部分,抑制与其它部件的干扰。
因此,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
本发明方式3的变压器中,在上述基板中的从上述第一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有端子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上述基板上存在被切除的部分,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确保上述端子部的绝缘特性。
本发明方式4的变压器中,优选上述端子部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中距上述切除部更远的一个区域隔开规定距离以上。
根据上述结构,在上述基板上存在被切除的部分,因此,上述端子部只要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中距上述切除部更远的一个区域隔开规定距离以上即可,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确保上述端子部的绝缘特性。
本发明方式5的变压器中,优选在上述基板设置有导向部,该导向部用于将卷绕于上述卷筒的绕组向上述基板中的与形成有上述卷筒的面相反侧的面引绕。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上述导向部能够固定上述绕组的引绕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变压器的生产力。
本发明方式6的电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变压器。
根据上述结构,具备上述变压器,因此,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电源装置。
本发明方式7的电源装置具备壳体,优选上述变压器所具备的基板中的从上述第一开口部延伸的部分沿着上述壳体的内壁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电源装置。
本发明方式8的电源装置具备壳体,优选上述变压器所具备的基板中的从上述第一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为:从有上述切除部的区域向没有上述切除部的区域方向去,与上述壳体的内壁的一部分大致垂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电源装置。
本发明方式9的电源装置优选具备:壳体,其纵向尺寸与横向尺寸的纵横比为1:3以上;磁芯部,其除了形成有上述第一开口部的侧面和与形成有上述第一开口部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以外,具有6个侧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例如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细长形状的电源装置。
本发明方式10的电源装置优选具备:壳体,其纵向尺寸与横向尺寸的纵横比为1:3以下;磁芯部,其除了形成有上述第一开口部的侧面和与形成有上述第一开口部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以外,具有两个相对的侧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例如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火柴盒形状的电源装置。
本发明方式11的变压器中,上述端子部优选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中距上述切除部更远的一个区域的上述基板的沿面距离为规定值以上。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较容易地确保上述端子部的绝缘特性。
本发明方式12的变压器中,上述端子部优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中距上述切除部更近的一个区域的空间距离为规定值以上。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较容易地确保上述端子部的绝缘特性。
本发明方式13的变压器中,在上述基板的从上述第二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有更靠近上述第三区域和上述第四区域中的任一区域的切除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变压器。
本发明方式14的变压器中,优选在上述基板中的从上述第二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有端子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上述基板上存在被切除的部分,因此,能够较容易地确保上述端子部的绝缘特性。
本发明方式15的电源装置中,优选上述变压器所具备的上述基板中的从上述第一开口部延伸的部分或/和上述基板中的从上述第二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为沿着上述电源装置的壳体一面的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电源装置。
本发明方式16的变压器中,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上述卷筒的中空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上述第一磁芯和上述第二磁芯从上下方向分别插入。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纵型变压器。
本发明方式17的变压器中,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上述卷筒的中空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上述第一磁芯和上述第二磁芯从左右方向分别插入。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确保绝缘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横型变压器。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变压器和具备变压器的电源装置中。
符号说明
1 变压器
2 线轴体
2a 中空的卷筒部(卷筒和基板)
2b 基板部(基板)
2c 基板部(基板)
3a 端子部
3b 端子部
4 绕组
5 第一磁芯
5a 开口部(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
6 第二磁芯
6a 开口部(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
11 变压器
12 线轴体
12a 中空的卷筒部(卷筒和基板)
12b 基板部(基板)
13a 端子部(基板)
14 绕组
15 第一磁芯
15a 开口部(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
16 第二磁芯
16a 开口部(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
21 变压器
22 线轴体
22a 中空的卷筒部(卷筒和基板)
22b 基板部(基板)
22c 基板部(基板)
23a 端子部
23b 端子部
24 绕组
25 第一磁芯
25a 开口部(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
26 第二磁芯
26a 开口部(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
31 变压器
32 线轴体
32a 中空的卷筒部(卷筒和基板)
32b 基板部(基板)
32c 基板部(基板)
33a 端子部
33b 端子部
34 绕组
35 第一磁芯
35a 开口部(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
36 第二磁芯
36a 开口部(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
41 适配器(电源装置)
51 变压器
52 线轴体
52a 中空的卷筒部(卷筒和基板)
52b 基板部(基板)
53a 端子部
54 绕组
55 第一磁芯
55a 开口部
56 第二磁芯
56a 开口部(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
61 变压器
62 线轴体
62a 中空的卷筒部(卷筒和基板)
62b 基板部(基板)
62c 基板部(基板)
63a 端子部
63b 端子部
64 绕组
65 第一磁芯
65a 开口部(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
66 第二磁芯
66a 开口部(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
71 变压器
71a、71b 基板部(基板)
71c、71d 端子部
72 适配器(电源装置)
73 变压器
73a、73b 基板部(基板)
73c、73d 端子部
74 适配器(电源装置)
75 变压器
75a、75b 基板部(基板)
75c、75d 端子部
76 适配器(电源装置)
77 变压器
77a、77b 基板部(基板)
77c、77d 端子部
78 适配器(电源装置)
79 变压器
79a、79b 基板部(基板)
79c、79d 端子部
80 适配器(电源装置)
81 变压器
81a、81b 基板部(基板)
81c、81d 端子部
82 适配器(电源装置)
91 变压器
92 线轴体
92a 中空的卷筒部(卷筒和基板)
92b 基板部(基板)
92c 基板部(基板)
94 绕组
95 第一磁芯
98a 端子部
98b 端子部
98c 端子部
98d 端子部
98e 端子部
98f 端子部
99a 导向部
99b 导向部
99c 导向部
99d 导向部
99e 导向部
磁芯露出部A 磁芯露出部(第一区域或第三区域)
磁芯露出部B 磁芯露出部(第二区域或第四区域)
磁芯露出部C 磁芯露出部(第三区域或第一区域)
磁芯露出部D 磁芯露出部(第四区域或第二区域)
Claims (10)
1.一种变压器,其具备: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中空的卷筒一体化而形成的线轴体;和以夹持所述基板的方式从所述卷筒的中空孔的两端分别插入的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所述变压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形成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用于使所述基板延伸到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重叠形成的磁芯部的一侧的外侧,
在所述基板中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有切除部,所述切除部更靠近所述基板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开口部交叉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任一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形成有第二开口部,该第二开口部用于使所述基板延伸到与所述磁芯部的一侧相对的所述磁芯部的另一侧的外侧,
所述基板中的从所述第二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为相对于从所述基板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交叉的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的中间通过的线非对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中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有端子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部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距所述切除部更远的一个区域隔开规定距离以上。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设置有导向部,该导向部用于将卷绕于所述卷筒的绕组向所述基板中的与形成有所述卷筒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引绕。
6.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
7.一种电源装置,其具备壳体,其特征在于: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所具备的基板中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延伸的部分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壁延伸。
8.一种电源装置,其具备壳体,其特征在于: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所具备的基板中的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延伸的部分形成为:从有所述切除部的区域向没有所述切除部的区域方向去,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一部分大致垂直。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纵向尺寸与横向尺寸的纵横比为1:3以上;和
磁芯部,其除了形成有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侧面和与形成有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以外,具有6个侧面。
10.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纵向尺寸与横向尺寸的纵横比为1:3以下;和
磁芯部,其除了形成有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侧面和与形成有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以外,具有两个相对的侧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52580 | 2014-03-14 | ||
JP2014052580 | 2014-03-14 | ||
PCT/JP2015/054494 WO2015137067A1 (ja) | 2014-03-14 | 2015-02-18 | トランスおよび電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04724A true CN106104724A (zh) | 2016-11-09 |
CN106104724B CN106104724B (zh) | 2018-05-08 |
Family
ID=54071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1426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04724B (zh) | 2014-03-14 | 2015-02-18 | 变压器及电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70047159A1 (zh) |
JP (1) | JP6130048B2 (zh) |
CN (1) | CN106104724B (zh) |
WO (1) | WO201513706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559609B2 (en) | 2015-04-23 | 2017-01-31 |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 Integrated power-converting module |
US10951123B2 (en) | 2015-04-23 | 2021-03-16 |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
US11842835B2 (en) * | 2021-12-08 | 2023-12-12 | Rompower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 High density magnetic structure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70341A (ja) * | 1996-02-02 | 1997-10-14 | Tabuchi Denki Kk | トランス |
CN1937117A (zh) * | 2005-09-21 | 2007-03-28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绕线单体的变压器 |
CN201233800Y (zh) * | 2008-07-29 | 2009-05-06 | 东莞市盈聚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线性电源适配器 |
CN201820623U (zh) * | 2010-09-30 | 2011-05-04 | 耀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变压器结构 |
CN201893229U (zh) * | 2010-09-21 | 2011-07-06 | 成翔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套筒式变压器 |
CN201898015U (zh) * | 2010-12-06 | 2011-07-13 | 一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变压器的铁芯组与绕线架的扣合结构 |
CN202142398U (zh) * | 2010-07-02 | 2012-02-08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
CN103680860A (zh) * | 2012-09-14 | 2014-03-26 | Ls产电株式会社 | 变压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220002A1 (de) * | 1982-05-27 | 1983-12-01 |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 Spulenkoerper fuer elektrische spulen |
JPS6039209U (ja) * | 1983-08-23 | 1985-03-19 | 株式会社 タムラ製作所 | トランス |
JPH087611Y2 (ja) * | 1990-03-02 | 1996-03-04 |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 ピン付きボビン及びトランス |
JP2584909Y2 (ja) * | 1992-10-12 | 1998-11-11 | ネミック・ラムダ株式会社 | 面実装トランス |
DE19541447A1 (de) * | 1995-11-07 | 1997-05-15 | Peter Weiner | Spulenkörper |
JP3346188B2 (ja) * | 1995-11-24 | 2002-11-1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チョークコイル |
JPH10149928A (ja) * | 1996-11-20 | 1998-06-02 | Tokin Corp | トランス |
US6509822B2 (en) * | 2000-12-08 | 2003-01-21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Structure of transformer bobbin assembly having multiple step pin rows |
JP2004165256A (ja) * | 2002-11-11 | 2004-06-10 | Minebea Co Ltd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
KR100547123B1 (ko) * | 2003-06-19 | 2006-01-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박형 트랜스 |
JP4070212B2 (ja) * | 2004-05-13 | 2008-04-02 | Tdk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US7061358B1 (en) * | 2005-09-12 | 2006-06-13 | Sen-Tai Yang | Structure of inductance core and wire frame |
US7859380B2 (en) * | 2008-02-07 | 2010-12-28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Bobbin assembly |
US8102237B2 (en) * | 2008-06-12 | 2012-01-24 | Power Integrations, Inc. | Low profile coil-wound bobbin |
JP4888844B2 (ja) * | 2009-08-28 | 2012-02-29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 |
CN102568782B (zh) * | 2010-12-20 | 2015-05-13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变压器和包括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装置 |
US20140006263A1 (en) * | 2012-06-28 | 2014-01-02 | Daniel Ray Townsend | System, Software, and Method For Design And Personalization Of Content By Users |
US8669838B2 (en) * | 2012-07-03 | 2014-03-11 |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 Transformer having assembled bobbins and voltage transformation module having the transformer |
-
2015
- 2015-02-18 US US15/118,593 patent/US2017004715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5-02-18 WO PCT/JP2015/054494 patent/WO201513706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2-18 JP JP2016507415A patent/JP6130048B2/ja active Active
- 2015-02-18 CN CN201580014262.6A patent/CN10610472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70341A (ja) * | 1996-02-02 | 1997-10-14 | Tabuchi Denki Kk | トランス |
CN1937117A (zh) * | 2005-09-21 | 2007-03-28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绕线单体的变压器 |
CN201233800Y (zh) * | 2008-07-29 | 2009-05-06 | 东莞市盈聚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线性电源适配器 |
CN202142398U (zh) * | 2010-07-02 | 2012-02-08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
CN201893229U (zh) * | 2010-09-21 | 2011-07-06 | 成翔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套筒式变压器 |
CN201820623U (zh) * | 2010-09-30 | 2011-05-04 | 耀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变压器结构 |
CN201898015U (zh) * | 2010-12-06 | 2011-07-13 | 一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变压器的铁芯组与绕线架的扣合结构 |
CN103680860A (zh) * | 2012-09-14 | 2014-03-26 | Ls产电株式会社 | 变压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5137067A1 (ja) | 2015-09-17 |
US20170047159A1 (en) | 2017-02-16 |
JP6130048B2 (ja) | 2017-05-17 |
JPWO2015137067A1 (ja) | 2017-04-06 |
CN106104724B (zh) | 2018-05-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58101B2 (en) | Transformer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JP6494146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CN103515044B (zh) | 线圈组件及包括该线圈组件的显示装置 | |
US6734777B2 (en) | Transformer with improved insulation | |
CN102856050B (zh) | 变压器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 |
CN102832022B (zh) | 变压器以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 |
JP5339398B2 (ja) | 積層インダクタ | |
CN208570273U (zh) | Ac电抗器 | |
CN106104724A (zh) | 变压器及电源装置 | |
US7948350B2 (en) | Coil component | |
US6937129B2 (en) | Transformer | |
CN102428622A (zh) | 含有具有超薄屏蔽层的电感接收线圈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 |
KR102203090B1 (ko) | 변압기 및 어댑터 | |
CN102856049A (zh) | 变压器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 |
CN110289154A (zh) | 立式谐振变压器高电流脚位结构 | |
CN101640112B (zh) | 铁氧体磁芯与采用该铁氧体磁芯的变压器 | |
CN110520948A (zh) | 变压器装置 | |
KR101610337B1 (ko) |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7222675B2 (ja) | 無線装置 | |
US20230005662A1 (en) | Portable plasma device with adjustable discharge voltage | |
JP6687182B1 (ja) |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KR101823300B1 (ko) | 코일 모듈 | |
JP2013182927A (ja) | コイル部品 | |
KR101006203B1 (ko) | 트랜스 보빈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작된 트랜스포머 | |
EP4318510A1 (en) | Compact electric transformer with controlled leakag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08 Termination date: 2022021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