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3101B -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3101B
CN106103101B CN201580016054.XA CN201580016054A CN106103101B CN 106103101 B CN106103101 B CN 106103101B CN 201580016054 A CN201580016054 A CN 201580016054A CN 106103101 B CN106103101 B CN 1061031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width part
pressurization
fluid ejection
ejection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60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3101A (zh
Inventor
松元由佳
小林直树
川村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03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31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3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31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lin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002/14306Flow passage between manifold and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9Manifo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59Matrix arrangement of the pressure cha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2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with ink circulating through the whole print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液体的流动中难以发生滞留的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本发明的液体喷出头(2)具备流路构件(4)和多个加压部(48),其中,该流路构件(4)具备:多个喷出孔(8);与多个喷出孔(8)分别连接的多个加压室(10);与多个加压室(10)分别连接的多个第1流路(12);与多个第1流路(12)公共连接的第2流路(20);与多个加压室分别连接的多个第3流路(14);以及与多个第3流路(14)公共连接的第4流路(24),该多个加压部(48)对多个加压室(10)内的液体分别进行加压,第3流路(14)具有:与加压室(10)连接的宽幅部(14a);以及将宽幅部(14a)和第4流路(24)连接的窄幅部(14b),宽幅部(14a)被配置在加压室的喷出孔(8)侧。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印刷用头,已知有通过在记录介质上喷出液体,从而进行各种印刷的液体喷出头。作为这样的液体喷出头,已知具备流路构件和多个加压部的液体喷出头,其中,该流路构件具备:多个喷出孔;与多个喷出孔分别连接的多个加压室;与多个加压室分别连接的多个第1流路;与多个第1流路公共地连接的第2流路;与多个加压室分别连接的多个第3 流路;以及与多个第3流路公共地连接的第4流路,该多个加压部对多个加压室内的液体分别进行加压。
对于上述的液体喷出头来说,已知如下情况:由于包含在液体中的颜料会滞留在流路构件的各种流路中,所以为了使喷出孔难以发生堵塞,从而即使在不进行液体的喷出时,也使液体循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9-1431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关于上述的液体喷出头,有可能在加压室内形成液体滞留的区域,所以喷出孔有可能发生堵塞。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具备流路构件和多个加压部,其中,该流路构件具备:多个喷出孔;与多个所述喷出孔分别连接的多个加压室;与多个所述加压室分别连接的多个第1流路;与多个所述第1 流路公共地连接的第2流路;与多个所述加压室分别连接的多个第3流路;以及与多个所述第3流路公共地连接的第4流路,该多个加压部对多个所述加压室内的液体分别进行加压。此外,所述第3流路具有:与所述加压室连接的宽幅部;和将所述宽幅部和所述第4流路连接的窄幅部。此外,所述宽幅部被配置于所述加压室的所述喷出孔侧。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液体喷出头;将记录介质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出头进行传送的传送部;和控制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控制部。
发明效果
能够降低在加压室内形成液体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并能够降低在喷出孔发生堵塞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 a) 是示意性表示包含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的侧视图,(b)是示意性表示包含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图2的液体喷出头的立体图,(b)是图2的液体喷出头的剖面图。
图4(a)是头主体的分解立体图,(b)是从第2流路构件的下面看去的立体图。
图5(a)是透过第2流路构件的一部分而看到的头主体的俯视图,(b) 是透过第2流路构件而看到的头主体的俯视图。
图6是将图5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7(a)是将图6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b)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8(a)是将第2单独流路放大表示的俯视图,(b)是将第2单独流路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9(a)是表示现有的液体喷出头的液体的流动的示意图,(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液体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0(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俯视图,(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1(a)是将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第2单独流路放大表示的俯视图,(b)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使用图1,说明包含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2的彩色喷墨打印机1(以下,称为打印机1)。
打印机1通过将记录介质P从传送辊74a向传送辊74b传送,从而使记录介质P相对于液体喷出头2相对地移动。控制部76基于图像、文字的数据来控制液体喷出头2,向记录介质P喷出液体,使液滴击中记录介质P,在记录介质P上进行印刷。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出头2相对于打印机1固定,打印机1为所谓的行式打印机。作为记录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举出所谓的串行打印机。
在打印机1中以与记录介质P大致平行的方式固定有平板状的头搭载框架70。在头搭载框架70设置20个孔(未图示),将20个液体喷出头2搭载在各个孔中。5个液体喷出头2构成1个头组72,打印机1具有 4个头组72。
液体喷出头2如图1(b)所示形成细长的长条形状。在1个头组72 内,3个液体喷出头2沿着与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其他2个液体喷出头2沿着传送方向在偏离的位置处,在3个液体喷出头2 之间分别各排列有一个。相邻的液体喷出头2按照使各液体喷出头2所能印刷的范围在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相连或者端处有重复的方式进行配置,能够进行在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上没有间隙的印刷。
4个头组72沿着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配置。从未图示的液体槽向各液体喷出头2供给墨。向属于1个头组72的液体喷出头2供给相同颜色的墨,由4个头组来印刷4色的墨。从各头组72喷出的墨的颜色例如是洋红(M)、黄色(Y)、蓝色(C)以及黑色(K)。
另外,如果是采用单色对能以1个液体喷出头2来印刷的范围进行印刷,则搭载于打印机1的液体喷出头2的个数就可以是1个。包含在头组 72中的液体喷出头2的个数或者头组72的个数能够根据要印刷的对象、印刷条件来适当变更。例如,为了进一步进行多色印刷,也可以增加头组 72的个数。此外,通过配置多个以同色印刷的头组72,在传送方向上交替地进行印刷,从而能够加快印刷速度,即加快传送速度。此外,也可以准备多个以同色印刷的头组72,在与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错开配置,来提高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的分辨率。
进一步地,在印刷带有颜色的墨以外,为了进行记录介质P的表面处理,也可以印刷涂层剂等液体。
打印机1对记录介质P进行印刷。记录介质P为卷绕于传送辊74a 的状态,在通过2个传送辊74c之间后,通过搭载于头搭载框架70的液体喷出头2的下侧。之后,通过2个传送辊74d之间,最终被传送辊74b 回收。
作为记录介质P,除了印刷纸张以外,也可以是布等。此外,可以将打印机1设为取代记录介质P而对传送带进行传送的方式,记录介质除了卷轴状的以外,也可以是载置于传送带上的单页纸、被剪裁的布、木材、或者瓷砖等。进一步地,也可以从液体喷出头2喷出包含导电性的粒子的液体,来印刷电子设备的布线图案等。此外,进一步地,也可以从液体喷出头2向反应容器等喷出规定量的液体的化学药剂、包含化学药剂的液体,使其反应等,来制作化学药品。
此外,在打印机1安装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控制部76可以根据从来自各传感器的信息而判明的打印机1各部的状态,对打印机1的各部进行控制。特别是,如果从液体喷出头2喷出的液体的喷出特性(喷出量、喷出速度等)受到外部的影响,则可以根据液体喷出头2的温度、液体槽的液体的温度、液体槽的液体对液体喷出头2施加的压力,来改变在液体喷出头2中喷出液体的驱动信号。
接着,使用图2~10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2。另外,在图5~10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而以实线来描绘处于其他构件的下方应由断续线描绘的流路等。此外,在图5(a)中,透过第2流路构件6 的一部分来示出,在图5(b)中,透过第2流路构件6的全部来示出。此外,在图8中,仅第2单独流路以实线来示出,在图10、11中也是同样。在图9中,以断续线来示出第2单独流路。
另外,在附图上,图示出第1方向D1、第2方向D2、第3方向D3、第4方向D4、第5方向D5、以及第6方向D6。第1方向D1是第1公共流路20以及第2公共流路24的延伸的方向的一侧,第4方向D4是第 1公共流路20以及第2公共流路24的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第2方向 D2是第1合并流路22以及第2合并流路26的延伸的方向的一侧,第5 方向D5是第1合并流路22以及第2合并流路26的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第3方向D3是与第1合并流路22以及第2合并流路26的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侧,第6方向D6是与第1合并流路22以及第2合并流路 26的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另一侧。
在液体喷出头2中,第1流路使用第1单独流路12来说明,第2流路使用第1公共流路20来说明,第3流路使用第2单独流路14来说明,第4流路使用第2公共流路24来说明。
如图2所示,液体喷出头2具备:头主体2a、框体50、散热板52、布线基板54、按压构件56、弹性构件58、信号传递部60、驱动器IC62。另外,液体喷出头2只要具备头主体2a即可,可以不必具备框体50、散热板52、布线基板54、按压构件56、弹性构件58、信号传递部60、以及驱动器IC62。
液体喷出头2从头主体2a引出信号传递部60,信号传递部60与布线基板54电连接。在信号传递部60设置对液体喷出头2的驱动进行控制的驱动器IC62。经由弹性构件58并借助按压构件56将驱动器IC62按压至散热板52。另外,支撑布线基板54的支撑构件的图示省略。
散热板52能够由金属或者合金来形成,为了将驱动器IC62的热散热至外部而设置。散热板52利用螺钉或者粘结剂与框体50接合。
框体50载置在头主体2a上,利用框体50和散热板52将构成液体喷出头2的各构件覆盖。框体50具备:开口50a、50b、50c和隔热部50d。开口50a分别被设置为与第3方向D3以及第6方向D6相对,在第1开口50a配置散热板52。第2开口50b朝向下方开口,经由第2开口50b将布线基板54以及按压构件56配置在框体50的内部。第3开口50c朝向上方开口,容纳设置于布线基板54的连接器(未图示)。
隔热部50d设置为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延伸,且配置在散热板52与头主体2a之间。由此,能够降低散热至散热板52的热向头主体2a传热的可能性。框体50能够由金属、合金、或者树脂来形成。
如图4(a)所示,头主体2a从第2方向D2朝向第5方向D5形成长的平板形状,且具有第1流路构件4、第2流路构件6、压电致动器基板40。头主体2a在第1流路构件4上设置压电致动器基板40和第2流路构件6。压电致动器基板40如图4(a)所示载置在断续线的区域中。压电致动器基板40为了对设置于第1流路构件4的多个加压室10(参照图7(b))进行加压而设置,具有多个变位元件48(参照图7(b))。
第1流路构件4在内部形成流路,将从第2流路构件6供给的液体引导至喷出孔8为止。第1流路构件4的一个主面形成加压室面4-1,在加压室面4-1形成开口20a、24a。开口20a从第2方向D2沿第5方向 D5排列,且配置在加压室面4-1的第3方向D3上的端部。开口24a从第2方向D2沿第5方向D5排列,且配置在加压室面4-1的第6方向 D6上的端部。
第2流路构件6在内部形成流路,将从液体槽供给的液体引导至第1 流路构件4为止。第2流路构件6设置在第1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a -1的外周部上,在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载置区域的外侧,经由粘结剂 (未图示)与第1流路构件4接合。
第2流路构件6如图4、5所示,形成贯通孔6a和开口6b、6c、6d、 22a、26a。贯通孔6a形成为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延伸,配置于比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载置区域更靠外侧。在贯通孔6a中插入信号传递部60。
开口6b设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上面,配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第 2方向D2上的端部。开口6b从液体槽向第2流路构件6供给液体。开口 6c设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上面,配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第5方向D5 上的端部。开口6c从第2流路构件6将液体回收至液体槽。开口6d设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下面,在由开口6d形成的空间中配置压电致动器基板40。
开口22a设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下面,且设置为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延伸。开口22a设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第3方向D3上的端部,且设置在比贯通孔6a更靠第3方向D3侧。
开口22a与开口6b连通,开口22a由第1流路构件4密封,从而形成第1合并流路22。第1合并流路22形成为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 D5延伸,向第1流路构件4的开口20a供给液体。
开口26a设置在第2流路构件6的下面,且设置为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D5延伸。开口26a设成在第2流路构件6的第6方向D6上的端部,且设置在比贯通孔6a更靠第6方向D6侧。
开口26a与开口6b连通,开口26a由第1流路构件4密封,从而形成第2合并流路26。第2合并流路26形成为从第2方向D2向第5方向 D5延伸,从第1流路构件4的开口24a回收液体。
通过以上的构成,在第2流路构件6中,从液体槽向开口6b供给的液体被供给至第1合并流路22,经由开口22a而流入至第1公共流路20 从而向第1流路构件4供给液体。并且,由第2公共流路24回收的液体经由开口26a流入第2合并流路26,并经由开口6c向外部回收液体。另外,第2流路构件6可以不必设置。
如图5~7所示,第1流路构件4将多个板4a~4g层叠而形成,具有加压室面4-1和喷出孔面4-2。在加压室面4-1上载置压电致动器基板40,从具有在喷出孔面4-2开口的喷出口8c的喷出孔8喷出液体。多个板4a~4g能够由金属、合金、或者树脂来形成。另外,第1流路构件4也可以不层叠多个板4a~4g而由树脂一体形成。
第1流路构件4形成有多个第1公共流路20、多个第2公共流路24、多个单独组件15,在加压室面4-1形成开口20a、24a。
第1公共流路20设置为从第1方向D1向第4方向D4延伸,且形成为与开口20a连通。此外,第1公共流路20从第2方向D2朝向第5方向D5排列有多个。
第2公共流路24设置为从第4方向D4向第1方向D1延伸,且形成为与开口24a连通。此外,第2公共流路24从第2方向D2朝向第5方向D5排列有多个,且配置在相邻的第1公共流路20彼此之间。由此,第1公共流路20以及第2公共流路24彼此在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同时,朝向与一个方向交叉的另一个方向交替地并排配置。
喷出组件15如图7(a)所示具有:喷出孔8、加压室10、第1单独流路12、第2单独流路14。喷出组件15设置在相邻的第1公共流路20 与第2公共流路24之间,在第1流路构件4的平面方向上形成为矩阵状。喷出组件15具有:喷出组件列15a和喷出组件行15b。喷出组件列15a 从第1方向D1朝向第4方向D4排列,喷出组件行15b从第2方向D2 朝向第5方向D5排列。此外,与喷出组件列15a同样地,加压室列10c 和喷出孔列8a也从第1方向D1朝向第4方向D4排列。此外,与喷出组件行15b同样地,加压室行10d和喷出孔行8b也从第2方向D2朝向第5方向D5排列。
第1方向D1以及第4方向D4与第2方向D2以及第5方向D5所成的角度与直角有偏差。由此,从第1方向D1沿第4方向D4配置的属于喷出孔列8a的喷出孔8彼此向第2方向D2偏离与该直角的偏差的量来配置。喷出孔列8a由于在第2方向D2上并排配置,所以属于不同的喷出孔列8a的喷出孔8向第2方向D2偏离该量来配置。配合这些,第1 流路构件4的喷出孔8在第2方向D2上以固定间隔并排配置。由此,能够按照以由喷出的液体形成的像素将规定的范围填埋的方式来进行印刷。
在图6中,若将喷出孔8向第3方向D3以及第6方向D6投影,则在假想直线R的范围内投影32个喷出孔8,在假想直线R内各喷出孔8 以360dpi的间隔排列。由此,若在与假想直线R正交的方向上传送记录介质P进行印刷,则能够以360dpi的分辨率来进行印刷。
喷出组件15如图7所示具有:喷出孔8、加压室10、第1单独流路 12、第2单独流路14。另外,在液体喷出头2中,从第1单独流路12向加压室10供给液体,第2单独流路14从加压室10回收液体。
加压室10具有加压室主体10a和部分流路10b。加压室主体10a在俯视下形成圆形,从加压室主体10a的中心向下方延伸有部分流路10b。加压室主体10a构成为通过从设置在加压室主体10a上的变位元件48接受压力,从而对部分流路10b中的液体施加压力。
加压室主体10a是直立圆柱形状,平面形状形成圆形。通过使平面形状为圆形,从而能够使变位量、以及因变位而产生的加压室10的体积变化增大。
部分流路10b是直径比加压室主体10a小的直立圆柱形状,平面形状是圆形。部分流路10b具有加压室下表面10b1和侧面10b2,当从加压室面4-1观察时,配置在收于加压室主体10a内的位置处。部分流路10b 将加压室主体10a和喷出孔8连接。
另外,部分流路10b可以是朝向喷出孔8侧而截面积变小的圆锥形状或者台形圆锥形状。由此,能够提高第1公共流路20以及第2公共流路 24的流路阻力,能够减小压力损失之差。
加压室10沿第1公共流路20的两侧配置,构成单侧各1列总计2 列的加压室列10c。第1公共流路20和排列在其两侧的加压室10经由第 1单独流路12连接。
此外,加压室10沿第2公共流路24的两侧配置,构成单侧各1列总计2列的加压室列10c。第2公共流路24和排列在其两侧的加压室10经由第2单独流路14连接。
第1单独流路12将第1公共流路20和加压室主体10a连接。第1 单独流路12在从第1公共流路20的上面向上方延伸后,与加压室主体 10a的下面连接。
第2单独流路14将第2公共流路24和部分流路10b连接。第2单独流路14从第2公共流路24的下面向第2方向D2或第5方向D5延伸,在向第1方向D1或第4方向D4延伸后,与部分流路10b的侧面10b2 连接。
通过以上这样的构成,在第1流路构件4中,经由开口20a向第1 公共流路20供给的液体经由第1单独流路12而流入加压室主体10a,供给至部分流路10b,一部分的液体从喷出孔8喷出。然后,剩余的液体从部分流路10b经由第2单独流路14被回收至第2公共流路24,经由开口 24a而从第1流路构件4被回收至第2流路构件6。
在第1流路构件4的上面接合有包含变位元件48的压电致动器基板 40,各变位元件48配置为位于加压室10上。压电致动器基板40占据了与由加压室10形成的加压室组大致同一形状的区域。此外,各加压室10 的开口通过将压电致动器基板40与第1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接合而被堵塞。
压电致动器基板40具有由作为压电体的2枚压电陶瓷层40a、40b 构成的层叠构造。这些压电陶瓷层40a、40b分别具有20μm程度的厚度。压电陶瓷层40a、40b的任意层也跨多个加压室10而延伸。
这些压电陶瓷层40a,40b例如由具备强感应性的、钛酸锆酸铅(PZT) 系、NaNbO3系、BaTiO3系、(BiNa)NbO3系、BiNaNb5O15系等陶瓷材料形成。另外,压电陶瓷层40b作为振动板起作用,不必是压电体,取而代之地,可以不是压电体而使用其他陶瓷层、金属板。
在压电致动器基板40形成公共电极42、单独电极44、连接电极46。公共电极42在压电陶瓷层40a与压电陶瓷层40b之间的区域遍及面方向的大致整个面而形成。并且,单独电极44配置在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上面的与加压室10相对的位置处。
压电陶瓷层40a的被单独电极44和公共电极42相夹的部分在厚度方向上被极化,成为若向单独电极44施加电压则发生变位的单压电片 (unimorph)构造的变位元件48。为此,压电致动器基板40具有多个变位元件48。
公共电极42能够由Ag-Pd系等金属材料来形成,公共电极42的厚度能够设为2μm程度。公共电极42在压电陶瓷层40a上具有公共电极用表面电极(未图示),公共电极用表面电极经由贯通压电陶瓷层40a而形成的过孔与公共电极42相连,被接地,保持在地电位。
单独电极44由Au系等金属材料形成,具有单独电极主体44a和引出电极44b。如图7(a)所示,单独电极主体44a在俯视下形成大致圆形,且形成得比加压室主体10a小。引出电极44b从单独电极主体44a引出,在引出的引出电极44b上形成连接电极46。
连接电极46例如由包含玻璃粉的银-钯形成,以厚度为15μm程度形成为凸状。连接电极46与设置于信号传递部60的电极电接合。
接下来,说明液体的喷出动作。在来自控制部76的控制下经由驱动器IC62等,由于供给至单独电极44的驱动信号,变位元件48发生变位。作为驱动方法,能够使用所谓的冲击驱动。
使用图8、9来详细说明液体喷出头2的第2单独流路14。图8将第 2单独流路14放大示出,(a)表示第1区域E1,(b)表示第2区域E2。另外,后面叙述第1区域E1以及第2区域E2。在图8中,第2单独流路 14以外的构件以断续线示出。图9表示在第2单独流路14以及部分流路10b中流动的液体的流线,(a)示出以往的液体喷出头的流线,(b)示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2的流线。
另外,在第2单独流路14以及部分流路10b中流动的液体的流线虽然实际上是从部分流路10b向第2单独流路14流动的方向,但是由于液体的流线具有对称性,所以说明从第2单独流路14向部分流路10b流动的方向。
第2单独流路14具有:宽幅部14a、窄幅部14b、连接部14c。宽幅部14a与部分流路10b连接,相比窄幅部14b,宽度更宽地来形成。宽幅部14b的宽度随着朝向部分流路10b而变大,并随着向第4方向D4前进而逐渐变大。
窄幅部14b经由连接部14c将宽幅部14a和第2公共流路24连接,比宽幅部14a宽度更窄地来形成。关于窄幅部14b,弯曲的弯曲部14b1 在中途形成。窄幅部14b具有几乎固定的宽度,在从宽幅部14a向第1 方向D1引出后,以弯曲部14b1进行弯曲,向与第1方向D1以及第4 方向D4正交的方向引出,与第2公共流路24的下面连接。
连接部14c将宽幅部14a和窄幅部14b连接。构成连接部14c的壁当俯视时是弯曲的。即,连接部14c一面沿第1方向D1以及第4方向D4 向部分流路10b延伸,一面渐渐地向与第1方向D1以及第4方向D4正交的方向弯曲。
加压室10具有与宽幅部14a连接的连接区域10e。连接区域10e形成在部分流路10b的圆弧上,形成半圆形。如图8(a)所示,加压室10 具有将连接区域10e的一端和另一端相连结的假想线10f,在俯视下具有由连接区域10e和假想线10f包围的第1区域E1。此外,如图8(b)所示,加压室10具有与将窄幅部14b向第4方向D4延长后的区域重叠的第2区域E2。
这里,在第2单独流路14不具有宽幅部14a,窄幅部14b与部分流路10b连接的情况下,在第2单独流路14中流过的液体如图9(a)所示被供给部分流路10b。此时,在宽度较窄的窄幅部14b中流过的液体在宽度较宽的部分流路10b的内部按照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扩展的方式进行扩散。
但是,如图9(a)所示,在第2单独流路14中流过的液体无法充分扩散到部分流路10b的内部,有可能在第2单独流路14和部分流路10b 的连接部附近形成液体滞留的区域80。由此,喷出孔8中沉积的颜料等逐渐流动,喷出孔8中有可能发生堵塞。
相对于此,液体喷出头2由于将宽幅部14a配置在部分流路10b的喷出孔8侧,所以如图9(b)所示,在液体喷出头2中流动的液体就会按照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扩展的方式而流动。由此,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 10b的内部形成滞留的区域80(参照图9(a))的可能性。并且,不会使部分流路10b的喷出孔8侧的液体的流动不顺畅,而能使其流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液体中包含的颜料等的沉积,降低喷出孔8中发生堵塞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第2单独流路14具有宽幅部14a和窄幅部14b,所以利用宽幅部14a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形成液体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并且利用窄幅部14b能够降低各喷出组件15的压力损失的偏差。
另外,所谓部分流路10b的喷出孔8侧的意思是将宽幅部14a与部分流路10b的侧面10b2之中从加压室下表面10b1起至部分流路10b的高度的0.5倍为止的区域连接。另外,优选将宽幅部14a与从加压室下表面10b1 起至部分流路10b的高度的0.2倍为止的区域连接。
此外,优选宽幅部14a的截面积与窄幅部14b的截面积相比是2~8 倍。例如,通过当俯视时,宽幅部14a的宽度与窄幅部14b的宽度相比设为2~8倍,从而能够在使第2单独流路14中流动的液体利用宽幅部14a 而成为在较宽的范围流动的状态后,供给至部分流路10b。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形成滞留的区域80的可能性。
所谓宽幅部14a的宽度是指与第1方向D1以及第4方向D4正交的长度,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意思是与连接区域10e连接的宽幅部 14a的宽度。所谓窄幅部14b的宽度是指与第1方向D1以及第4方向D4 正交的长度,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表示连接部14c的附近的窄幅部 14b的宽度。另外,通过加深宽幅部14a的深度,也可以增大宽幅部14a 的截面积。
此外,当俯视时,宽幅部14a的宽度随着朝向部分流路10b而变宽。由此,在第2单独流路14中流动的液体,在沿宽幅部14a的侧面流动时,就流过较宽的范围。其结果是,液体能够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的较宽的范围流动,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形成滞留的区域80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宽幅部14a当俯视时形成大致圆形。由此,从窄幅部14b 供给的液体沿宽幅部14a的侧面而扩展,能够降低在宽幅部14a形成液体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
此外,第2单独流路14具有连接部14c,当俯视时构成连接部14c 的壁是弯曲的。由此,不会使在窄幅部14b中流过的液体不顺畅,而能够使其流向宽幅部14a。即,能够降低在连接部14c的附近形成流动中滞留的区域80。
此外,当俯视时,连接区域10e的宽幅部14a的宽度与部分流路10b 的宽度大致相同。由此,能够使因宽幅部14a而扩展的液体的范围接近部分流路10b的宽度。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形成滞留的区域80。
此外,如图8(a)所示,当俯视时,喷出孔8配置在第1区域E1。由此,能够降低在喷出孔8的周围形成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即,通过设置宽幅部14a,从而在第1区域E1中,液体遍及较宽的范围而流动。并且,通过在第1区域E1配置喷出孔8,从而能够降低在喷出孔8的附近产生滞留的可能性。
另外,虽然示出在液体喷出头2中,喷出孔8的一部分配置在第1 区域E1的例子,但是喷出孔8的全体优选配置在第1区域E1内。
此外,如图8(b)所示,当俯视时,喷出孔8配置在第2区域E2。由此,能够降低在喷出孔8的周围形成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即,由于窄幅部14b的宽度比部分流路10b的宽度窄,所以在窄幅部14b中流动的液体的流速与在部分流路10b中流动的流速相比变快。
在窄幅部14b中流过的液体,惯性力起作用,在将窄幅部14b向第4 方向D4延长的区域中流动的液体的流速也变快。由此,在第2区域E2 中流动的液体的流速比其他区域快,通过在第2区域E2配置喷出孔8,从而能够加快在喷出孔8附近流动的液体的流速。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喷出孔8中发生堵塞的可能性。
此外,加压室10配置在第1公共流路20与第2公共流路24之间,第2单独流路14从加压室10向第1方向D1引出。由此,能够将加压室 10配置成高密度,并且能够确保第1流路构件4的各板4e~4g的粘结材料。此外,通过将第2单独流路14从加压室10向第1方向D1引出,从而能够确保第2单独流路14的长度,能够减小第2单独流路14的流路阻力。
此外,窄幅部14b具有向第2公共流路24侧弯曲的弯曲部14b1,弯曲部14b1的曲率半径为第1公共流路20与第2公共流路24的间隔的一半以上。所以,流动的液体的流量变大,即使在流路阻力变高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弯曲部14b1中流动的液体的流路阻力变得过高。
此外,加压室10具备加压室主体10a和部分流路10b,宽幅部14a 配置在部分流路10b的喷出孔8侧。部分流路10b与加压室主体10a和第 2单独流路14b连接,通过从加压室主体10a供给液体,从而容易在内部形成液体发生滞留的区域。相对于此,液体喷出头2不会使部分流路10b 的喷出孔8侧的液体的流动不顺畅,而是能够使其流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液体中包含的颜料等的沉积,能够降低喷出孔8中发生堵塞的可能性。
如图7(b)所示,加压室10具有加压室下表面10b1,宽幅部14a 具有宽幅部下表面14d。并且,宽幅部下表面14d距喷出口8c的高度与加压室下表面10b1距喷出口8c的高度相同。由此,加压室下表面10b1 和宽幅部下表面14d就形成为齐平。由此,能够加速加压室下表面10b1 所形成的喷出孔8的附近的液体的流速。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喷出孔8 中发生堵塞的可能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高度相同并不限定为宽幅部下表面14d距喷出口8c的高度与加压室下表面10b1距喷出口8c的高度是完全相同的高度,即使是因制造误差等而产生高度差的情况,也能够包含在内。即,所谓高度相同指的是实质上高度相同。
另外,宽幅部下表面14d距喷出口8c的高度可以比加压室下表面 10b1距喷出口8c的高度低。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加快加压室下表面10b1 所形成的喷出口8c的附近的液体的流速。
液体喷出头2经由第1单独流路12从第1公共流路20向多个加压室 10供给液体,经由第2单独流路14从第2公共流路24回收多个加压室 10的液体。由此,液体就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从喷出孔8侧向加压室主体10a侧流动。其结果是,气泡从在喷出口8c侵入到部分流路的内部的情况下,除了气泡的浮力,能够通过液体的流动,而使气泡向上方流动。其结果是,气泡经由加压室主体10a而在第1公共流路20中流动,从而能够将气泡向外部排出。
另外,示出了在液体喷出头2中,加压室10具有加压室主体10a和部分流路10b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使加压室主体10a的形状向下方延伸,而不设置部分流路10b。
在该情况下,所谓加压室10的喷出孔8侧是指将宽幅部14a与加压室主体10a的侧面10b2之中从加压室下表面10b1起至加压室主体10a 的高度的0.5倍为止的区域连接。另外,优选将宽幅部14a与从加压室下表面10b1起至加压室主体10a的高度的0.2倍为止的区域连接。
此外,优选第1单独流路12设置在比第2单独流路14更靠上方。由此,在第1单独流路12中流动的液体易于遍及加压室10整个范围进行流动,能够降低在加压室10的内部发生液体的滞留的可能性。此外,也可以在第1单独流路12设置宽幅部14a。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使用图10(a),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涉及的液体喷出头102。液体喷出头102的第2单独流路114与液体喷出头2不同,其他方面与液体喷出头2相同。另外,针对同一构件附加同一符号。
第2单独电极114具有:宽幅部114a、窄幅部114b、连接部114c。宽幅部114a俯视下由直线形成,宽度随着朝向部分流路10b而变宽。宽幅部114a与部分流路10b在连接区域10e连接。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宽幅部114a中流过的液体也经过部分流路10b 的内部的整个范围而流动。即,因宽幅部114a而使液体流动的范围变宽,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发生液体的滞留的可能性。
另外,如图8(a)所示的液体喷出头2那样,优选按照假想线10f 成为部分流路10b的直径的方式来设置连接区域10e。由此,能够增大第 1区域E1的面积,并且能够降低在宽幅部14形成液体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使用图10(b),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涉及的液体喷出头202。液体喷出头202的第2单独流路214与液体喷出头2不同,其他方面相同。另外,针对同一构件附加同一符号。
第2单独电极214具有:宽幅部214a、窄幅部214b、连接部214c。宽幅部214a俯视下由直线形成,具有与部分流路10b大致相等的固定的宽度。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宽幅部114a中流动的液体也会按照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扩展的方式而流动。即,因宽幅部114a而使液体流动的范围变宽,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10b的内部液体发生滞留的可能性。
另外,如图8(a)所示的液体喷出头2那样,优选宽幅部14a的宽度随着朝向部分流路19b而变宽。由此,能够降低在宽幅部14形成液体滞留的区域的可能性。
<第2实施方式>
使用图11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液体喷出头302。另外,液体喷出头302的形成于第1流路构件304的各种流路以及液体的流动方向与液体喷出头2不同,其他方面相同,因而省略说明。
液体喷出头302的第1流路构件304具备第1公共流路320以及第2 公共流路324。将第1单独流路312连接至第1公共流路320,将第2单独流路314连接至第2公共流路324。第1公共流路320经由开口20a(参照图4)与第2流路构件6(参照图4)的第1合并流路22(参照图4)连接。第2公共流路324经由开口24a(参照图4)与第2流路构件6的第2合并流路26(参照图4)连接。
并且,液体喷出头302与液体喷出头2相反方向地供给液体。即,供给到第2合并流路26的液体经由开口24a被供给至第2公共流路324。供给到第2公共流路324的液体经由第2单独流路314被供给至部分流路 310b。供给至部分流路310b的液体,一部分由喷出孔308喷出,剩余的一部分被供给至加压室主体310a。供给到加压室主体310a的液体经由第 1单独流路312被回收至第1公共流路320。回收到第1公共流路320的液体经由开口20a被回收至第1合并流路22。这样,液体喷出头302通过第1流路构件304以及第2流路构件6而形成循环构造。
加压室310具有:加压室主体310a和截面积比加压室主体310a小的部分流路310b。加压室主体310a和部分流路310b的剖面的形状是圆形,加压室主体310a的面积重心和部分流路310b的面积重心不一致,部分流路310b的面积重心被配置得比加压室主体310a的面积重心更靠第1方向 D1侧。并且,虽然未图示,但是第1单独流路312被连接到加压室主体310a的第4方向侧。
加压室310具有第1区域E1和第2区域E2。喷出孔308配置在第1 区域E1以及第2区域E2。即,喷出孔308配置在第1区域E1和第2区域E2重叠的区域。
第2单独流路314具有:宽幅部314a、窄幅部314b、连接部314c,且与部分流路310b在连接区域310e连接。
从部分流路310b供给到加压室主体310a的液体由第1单独流路312 回收。这里,加压室主体310a的面积重心与部分流路310b的面积重心一致,若在加压室主体310a的第4方向D4连接第1单独流路312,则从部分流路310b供给到加压室主体310a的液体会向第4方向D4流动,在加压室主体310a的第1方向D1侧有可能发生液体的滞留。
相对于此,液体喷出头302将部分流路310b的面积重心配置得比加压室主体310a的面积重心更靠宽幅部314a侧(第1方向D1侧),将第1 单独流路312连接在加压室主体310a的与宽幅部314a相反的一侧(第4 方向D4侧)。由此,从部分流路310b供给到加压室主体310a的液体就从加压室主体310a的第1方向D1向第4方向D4流动。其结果是,对于液体来说,能够降低在加压室主体310a的内部发生液体的滞留的可能性。
此外,优选当俯视时,部分流路310b的外周与加压室主体310a的外周彼此重叠。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加压室主体310a的内部发生液体的滞留的可能性。
此外,液体喷出头302经由第2单独流路314从第2公共流路324 向多个加压室310供给液体,经由第1单独流路312从第1公共流路320 回收多个加压室310的液体。由此,能够提高位于喷出孔8的周围的液体的流动,提高加压室下表面310b3、310b4的液体的流速。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使用图12,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液体喷出头402。液体喷出头402的加压室410以及第2单独流路412与液体喷出头302不同。
加压室410具有加压室主体410a和部分流路410b。部分流路410b 具有侧面410b2,且具有位于第1方向D1侧的加压室下表面410b4和位于第4方向D4侧的加压室下表面410b3。并且,位于第1方向D1侧的加压室下表面410b4距喷出口308c的高度比位于第4方向D4侧的加压室下表面410b3距喷出口308c的高度低。
关于液体喷出头402,由于位于宽幅部414a侧(第1方向D1侧)的加压室下表面410b4和喷出口308c之间的距离比位于与宽幅部414a相反的一侧(第4方向D4侧)的加压室下表面410b3与喷出口308c之间的距离短,所以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410b的内部发生液体的滞留的可能性。
即,图11(a)所示的部分流路310b之中,在第2区域的第4方向 D4侧,存在液体难以流动而发生滞留的可能性。但是,液体喷出头402,如图12所示,在液体难以流动的区域没有形成部分流路410b。所以,能够降低在部分流路410b的内部发生液体的滞留的可能性。
另外,优选第2单独流路414的宽幅部下表面414d和第1方向D1 侧に位置加压室下表面410b4形成为齐平。由此,能够降低在宽幅部414a 与部分流路410b的连接区域(未图示)发生液体的滞留的可能性。进一步地,能够加快喷出孔308的附近的液体的流速,能够降低在喷出孔308 发生堵塞的可能性。
以上,说明了第1~4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作为加压部,虽然例示了通过压电致动器的压电变形对加压室 10进行加压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按每个加压室10 来设置发热部,利用发热部的热对加压室10的内部的液体进行加热,作为利用液体的热膨胀来加压的加压部。
符号说明
1···彩色喷墨打印机
2···液体喷出头
2a···头主体
4···第1流路构件
4a~4g···板
4-1···加压室面
4-2···喷出孔面
6···第2流路构件
8···喷出孔
8c···喷出口
10···加压室
10a···加压室主体
10b···部分流路
10b1···加压室下表面
10b2···侧面
12···第1单独流路(第1流路)
14···第2单独流路(第2流路)
14a···宽幅部
14b···窄幅部
14c···连接部
15···喷出组件
16···第3单独流路(第3流路)
20···第1公共流路
22···第1合并流路
24···第2公共流路(第4流路)
26···第2合并流路
40···压电致动器基板
48···变位元件
50···框体
52···散热板
76···控制部
P···记录介质
D1···第1方向
D2···第2方向
D3···第3方向
D4···第4方向
D5···第5方向
D6···第6方向
E1···第1区域
E2···第2区域

Claims (18)

1.一种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具备流路构件和多个加压部,其中,该流路构件具备:
多个喷出孔;
与多个所述喷出孔分别连接的多个加压室;
与多个所述加压室分别连接的多个第1流路;
与多个所述第1流路公共连接的第2流路;
与多个所述加压室分别连接的多个第3流路;以及
与多个所述第3流路公共连接的第4流路,
该多个加压部对多个所述加压室内的液体分别进行加压,
所述第3流路具有:
与所述加压室连接的宽幅部;以及
将所述宽幅部和所述第4流路连接的窄幅部,
所述加压室具备:加压室主体;和从所述加压室主体向所述喷出孔延伸的部分流路,
所述第3流路与所述部分流路连接,
所述宽幅部被配置在所述部分流路的所述喷出孔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当俯视时,
所述第2流路以及所述第4流路分别向一个方向延伸,并且在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另一个方向上并排配置,
多个所述加压室被配置在所述第2流路与所述第4流路之间,
多个所述第3流路被从所述加压室向所述一个方向引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室具有位于所述喷出孔侧的加压室下表面,
所述宽幅部具有位于所述喷出孔侧的宽幅部下表面,
所述喷出孔具有喷出所述液体的喷出口,
所述宽幅部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与所述加压室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相同,或者比所述加压室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室下表面之中位于所述宽幅部侧的加压室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与所述宽幅部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相同,并且比所述加压室下表面之中位于与所述宽幅部相反的一侧的加压室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低。
5.一种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具备流路构件和多个加压部,其中,该流路构件具备:
多个喷出孔;
与多个所述喷出孔分别连接的多个加压室;
与多个所述加压室分别连接的多个第1流路;
与多个所述第1流路公共连接的第2流路;
与多个所述加压室分别连接的多个第3流路;以及
与多个所述第3流路公共连接的第4流路,
该多个加压部对多个所述加压室内的液体分别进行加压,
所述第3流路具有:
与所述加压室连接的宽幅部;以及
将所述宽幅部和所述第4流路连接的窄幅部,
所述宽幅部被配置在所述加压室的所述喷出孔侧,
当俯视时,
所述第2流路以及所述第4流路分别向一个方向延伸,并且在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另一个方向上并排配置,
多个所述加压室被配置在所述第2流路与所述第4流路之间,
多个所述第3流路被从所述加压室向所述一个方向引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当俯视时,
所述窄幅部具有向所述第4流路侧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是所述另一个方向上的所述第2流路与所述第4流路的间隔的一半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当俯视时,
所述加压室具有与将所述窄幅部向所述一个方向延长后得到的区域重叠的第2区域,
所述喷出孔被配置在所述第2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室具备:加压室主体;和从所述加压室主体向所述喷出孔延伸的部分流路,
当俯视时,
所述部分流路的面积重心被配置得比所述加压室主体的面积重心更靠所述宽幅部侧,
所述第1流路被配置在所述加压室主体的与所述宽幅部侧相反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室具有位于所述喷出孔侧的加压室下表面,
所述宽幅部具有位于所述喷出孔侧的宽幅部下表面,
所述喷出孔具有喷出所述液体的喷出口,
所述宽幅部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与所述加压室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相同,或者比所述加压室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室下表面之中位于所述宽幅部侧的加压室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与所述宽幅部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相同,并且比所述加压室下表面之中位于与所述宽幅部相反的一侧的加压室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低。
11.一种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具备流路构件和多个加压部,其中,该流路构件具备:
多个喷出孔;
与多个所述喷出孔分别连接的多个加压室;
与多个所述加压室分别连接的多个第1流路;
与多个所述第1流路公共连接的第2流路;
与多个所述加压室分别连接的多个第3流路;以及
与多个所述第3流路公共连接的第4流路,
该多个加压部对多个所述加压室内的液体分别进行加压,
所述第3流路具有:
与所述加压室连接的宽幅部;以及
将所述宽幅部和所述第4流路连接的窄幅部,
所述宽幅部被配置在所述加压室的所述喷出孔侧,
所述加压室具有位于所述喷出孔侧的加压室下表面,
所述宽幅部具有位于所述喷出孔侧的宽幅部下表面,
所述喷出孔具有喷出所述液体的喷出口,
所述宽幅部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与所述加压室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相同,或者比所述加压室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低,
所述加压室下表面之中位于所述宽幅部侧的加压室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与所述宽幅部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相同,并且比所述加压室下表面之中位于与所述宽幅部相反的一侧的加压室下表面距所述喷出口的高度低。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宽幅部的截面积是所述窄幅部的截面积的2~8倍。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当俯视时,
所述宽幅部的宽度随着朝向所述加压室而变宽。
14.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流路还具有将所述宽幅部和所述窄幅部连接的连接部,
当俯视时,构成所述连接部的壁是弯曲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当俯视时,
所述加压室具有:由与所述宽幅部连接的连接区域和将所述连接区域的一端以及另一端连结的假想线包围的第1区域,
所述喷出孔被配置在所述第1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经由多个所述第1流路从所述第2流路向多个所述加压室供给液体,
经由多个所述第3流路从所述第4流路回收多个所述加压室的液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经由多个所述第3流路从所述第4流路向多个所述加压室供给液体,
经由多个所述第1流路从第2流路回收多个所述加压室的液体。
18.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
将记录介质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出头进行传送的传送部;以及
控制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控制部。
CN201580016054.XA 2014-03-27 2015-03-27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Active CN1061031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5771 2014-03-27
JP2014-065771 2014-03-27
PCT/JP2015/059808 WO2015147307A1 (ja) 2014-03-27 2015-03-27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3101A CN106103101A (zh) 2016-11-09
CN106103101B true CN106103101B (zh) 2018-06-12

Family

ID=54195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6054.XA Active CN106103101B (zh) 2014-03-27 2015-03-27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55381B2 (zh)
EP (1) EP3124251B1 (zh)
JP (1) JP6248181B2 (zh)
CN (1) CN106103101B (zh)
WO (1) WO20151473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0843B2 (ja) * 2016-02-15 2020-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GB2547951A (en) 2016-03-04 2017-09-06 Xaar Technology Ltd Droplet deposition head and manifold component therefor
WO2018056304A1 (ja) * 2016-09-23 2018-03-29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7419677B2 (ja) * 2019-06-05 2024-01-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WO2021037510A1 (en) * 2019-08-27 2021-03-04 Memjet Technology Limited Mems inkjet printhead having recirculating ink pathway
JP7415499B2 (ja) 2019-12-04 2024-0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7467917B2 (ja) 2020-01-06 2024-04-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79871B1 (en) * 2003-03-24 2004-08-24 Fuji Xerox Co., Ltd. Inkjet recording head and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CN2789025Y (zh) * 2003-12-09 2006-06-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头以及喷墨头的喷嘴板
JP2007069126A (ja) * 2005-09-07 2007-03-22 Ulvac Japan Ltd 印刷ヘッド及び印刷装置
JP2007125798A (ja) * 2005-11-04 2007-05-24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2007125808A (ja) * 2005-11-04 2007-05-24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2012006350A (ja) * 2010-06-28 2012-01-12 Fujifilm Corp 液滴吐出ヘッド
CN102448727A (zh) * 2009-05-27 2012-05-09 京瓷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头及使用其的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58671B2 (ja) 1992-07-07 2001-04-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3706671B2 (ja) * 1995-04-14 2005-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ヘッドを用いた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方法
JP3965586B2 (ja) * 2004-03-31 2007-08-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62027B2 (ja) * 2004-12-22 2011-03-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82619B2 (ja) * 2004-12-28 2011-05-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基板テープ、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4761036B2 (ja) * 2005-10-14 2011-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75997B2 (ja) * 2007-02-16 2012-02-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KR20080096275A (ko) * 2007-04-27 2008-10-3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잉크젯 헤드
KR101391808B1 (ko) * 2007-07-03 2014-05-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압전 방식의 잉크젯 헤드
JP4968040B2 (ja) 2007-12-17 2012-07-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ユニット、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26814A (zh) * 2008-05-23 2011-04-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用于流体液滴喷射的喷嘴布置
JP5385975B2 (ja) * 2008-05-23 2014-01-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流体液滴吐出
US8651624B2 (en) * 2008-10-14 2014-02-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 ejector structure
JP5161986B2 (ja) * 2010-04-05 2013-03-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JP5457935B2 (ja) * 2010-05-12 2014-04-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5495385B2 (ja) * 2010-06-30 2014-05-2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ヘッド
US8657420B2 (en) * 2010-12-28 2014-02-25 Fujifilm Corporation Fluid recirculation in droplet ejection devices
JP5302378B2 (ja) * 2011-01-14 2013-10-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US20120249687A1 (en) * 2011-03-30 2012-10-04 Price Brian G Inkjet chamber refill method with circulating flow
JP5307858B2 (ja) * 2011-07-22 2013-10-02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印刷ヘッド及び印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79871B1 (en) * 2003-03-24 2004-08-24 Fuji Xerox Co., Ltd. Inkjet recording head and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CN2789025Y (zh) * 2003-12-09 2006-06-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头以及喷墨头的喷嘴板
JP2007069126A (ja) * 2005-09-07 2007-03-22 Ulvac Japan Ltd 印刷ヘッド及び印刷装置
JP2007125798A (ja) * 2005-11-04 2007-05-24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2007125808A (ja) * 2005-11-04 2007-05-24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CN102448727A (zh) * 2009-05-27 2012-05-09 京瓷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头及使用其的记录装置
JP2012006350A (ja) * 2010-06-28 2012-01-12 Fujifilm Corp 液滴吐出ヘッ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47307A1 (ja) 2015-10-01
EP3124251A4 (en) 2017-11-15
JP6248181B2 (ja) 2017-12-13
CN106103101A (zh) 2016-11-09
EP3124251A1 (en) 2017-02-01
EP3124251B1 (en) 2020-11-11
JPWO2015147307A1 (ja) 2017-04-13
US20170239948A1 (en) 2017-08-24
US10155381B2 (en) 2018-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3101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JP6209671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CN107107617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CN106715129B (zh) 液体喷吐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吐头的记录装置
JP6324515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6298929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6272480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6379223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WO2016133117A1 (ja) 流路部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体吐出ヘッドならびに記録装置
JP6190893B2 (ja) 圧電基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アセンブリ、液体吐出ヘッド、ならびに記録装置
JP2016172381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2015150881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6352772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2017081035A (ja) 流路部材、液体吐出ヘッド、記録装置、および流路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5182448A (ja) 圧電基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圧電素子、液体吐出ヘッド、ならびに記録装置
JP6193727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6641023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6641022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2016137660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6166195B2 (ja) 圧電基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アセンブリ、液体吐出ヘッド、ならびに記録装置
WO2016121746A1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2018167438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2016137659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2017065000A (ja) 流路部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体吐出ヘッド、ならびに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