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2605B - 组织把持器具 - Google Patents

组织把持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2605B
CN106102605B CN201580013852.7A CN201580013852A CN106102605B CN 106102605 B CN106102605 B CN 106102605B CN 201580013852 A CN201580013852 A CN 201580013852A CN 106102605 B CN106102605 B CN 1061026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component
wire
members
hole
holding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38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2605A (zh
Inventor
铃木聪子
三日市高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02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26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26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26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5Excision instruments
    • A61B17/32056Surgical snare instru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17/22031Gripping instruments, e.g. forceps, for removing or smashing calculi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16Endoscopic cutting instruments, e.g. arthroscopes, resect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17/221Gripping devices in the form of loops or baskets for gripping calculi or similar types of obstru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358Snares for grasp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743Type of operation; Specification of treatment sites
    • A61B2017/00818Treatmen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2017/320064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with tissue or sample retaining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该组织把持器具包括:第一工作构件和第二工作构件,其设于长轴构件的顶端部,能够相对接近及远离;以及第一圈部和第二圈部,其利用线状的构件弯曲为环状。第一工作构件具有限制第一圈部的第一端部延伸的方向的第一限制部,第二工作构件具有限制第二圈部的第一端部延伸的方向的第二限制部。第一圈部的第一端部与第一工作构件的外侧面交叉并向第一工作构件的外侧面的外方延伸,第二圈部的第一端部与第二工作构件的外侧面交叉并向第二工作构件的外侧面的外方延伸。

Description

组织把持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织把持器具。
本申请基于2014年8月22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4-169610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作为感染性的胰脏坏死的治疗方法,经内窥镜地使用了腐胰切除术。内窥镜下腐胰切除术是一种在内窥镜下从胃接近病灶(胰脏)并利用组织把持器具回收坏死组织、向胃内或体外移动组织把持器具而从组织把持器具上去除坏死组织的方法。
以往,作为为了进行腐胰切除术而使用的组织把持器具,使用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取石篮型钳子等。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取石篮型钳子在护套的顶端侧具有处理部,该处理部具有4条弹性线。4条弹性线的基端部借助连接构件分别固定于操作线的顶端部。4条弹性线的顶端部分别固定于顶端头。4条弹性线绕轴线每隔等角度地进行配置,以在4条弹性线内形成预定的空间的方式弯曲。如此构成的取石篮型钳子向处理部内取入结石。若牵引操作线,则处理部缩小而在处理部内可靠地保持结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7045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取石篮型钳子由于在把持组织时组织自取石篮型的把持部逃脱,因此最终能够回收的坏死组织的量较少。其结果,为了从病灶上完全去除坏死组织,需要多次重复进行在病灶中回收坏死组织、在胃内或体外去除坏死组织的步骤,处理花费时间。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一次回收较多坏死组织的组织把持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组织把持器具包括:长轴构件,其能够向体内插入;第一工作构件和第二工作构件,其设于所述长轴构件的顶端部,该第一工作构件和该第二工作构件之间能够相对接近及远离;第一圈部,其自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突出,并利用线状的构件弯曲为环状;以及第二圈部,其自所述第二工作构件突出,并利用线状的构件弯曲为环状。所述第一工作构件具有将所述第一圈部的第一端部延伸的方向限制为与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外侧面交叉的方向的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二工作构件具有将所述第二圈部的第一端部延伸的方向限制为与所述第二工作构件的外侧面交叉的方向的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一圈部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所述外侧面交叉并向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所述外侧面的外方延伸。所述第二圈部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工作构件的所述外侧面交叉并向所述第二工作构件的所述外侧面的外方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中,所述第一圈部的第二端部被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顶端部支承。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圈部的所述第一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圈部的所述第二端部靠基端侧的位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圈部的第二端部被所述第二工作构件的顶端部支承。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圈部的所述第一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圈部的所述第二端部靠基端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中,所述第一限制部支承所述第一圈部的所述第一端部。也可以是,所述第二限制部支承所述第二圈部的所述第一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三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中,所述第一限制部将所述第一圈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工作构件。也可以是,所述第二限制部将所述第二圈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工作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三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中,所述第一限制部是形成于所述第一工作构件并供所述第一圈部的所述第一端部贯穿的第一通孔。也可以是,所述第二限制部是形成于所述第二工作构件并供所述第二圈部的所述第一端部贯穿的第二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还包括:第三圈部,其自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突出,并利用线状的构件弯曲为环状;以及第四圈部,其自所述第二工作构件突出,并利用线状的构件弯曲为环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六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中,所述第一圈部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三圈部的第二端部交叉。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圈部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四圈部的第二端部交叉。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六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中,所述第一圈部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三圈部的第二端部平行。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圈部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四圈部的第二端部平行。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组织把持器具,能够一次回收较多的坏死组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和与该组织把持器具一起使用的内窥镜装置的整体图。
图2是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处理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处理部中的工作构件为闭合状态时的侧面的剖视图。
图5是所述处理部的第一工作构件的俯视的剖视图。
图6是所述处理部中的工作构件为打开状态时的侧视的剖视图。
图7是所述处理部的第二工作构件的俯视的剖视图。
图8是说明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两圈部突出的状态的俯视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手法的流程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的变形例中的第一工作构件的俯视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的变形例中的第一工作构件的俯视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中的第一工作构件的俯视的剖视图。
图20是说明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两圈部突出的状态的俯视的剖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的变形例中的第一工作构件的俯视的剖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中的第一工作构件的俯视的剖视图。
图23是所述组织把持器具中的第二工作构件的俯视的剖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中的第一工作构件的立体图。
图25是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侧视图。
图26是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主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组织把持器具中的第一工作构件的立体图。
图28是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侧视图。
图29是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1和与该组织把持器具1一起使用的内窥镜装置300的整体图。
内窥镜装置300的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窥镜装置300是软性内窥镜,具有从口向胃内插入的软性的内窥镜插入部301。在内窥镜插入部301内设有供组织把持器具1贯穿的处理器具通道302。
组织把持器具1包括在体内进行处理的处理部10、在顶端部设有处理部10的插入部40以及设于插入部40的基端部的操作部50。以下,将相对于操作部50的处理部10侧称作顶端侧,将相对于处理部10的操作部50侧称作基端侧。
如图1和图2所示,插入部40是从顶端向内窥镜装置300的处理器具通道302内插入的构件。插入部40具有在未作用有外力的自然状态下沿着第一轴线X延伸、且能够向体内插入的长轴构件41。长轴构件41是顶端侧与基端侧开口的筒状构件。长轴构件41具有即使在内窥镜装置300的处理器具通道302弯曲的状态下、也能够在处理器具通道302内进退的程度的柔软性。
如图3所示,在长轴构件41中形成有内腔41a、41b、41c。3个内腔41a、41b、41c例如分别配置在位于与第一轴线X正交的圆形截面内的三角形的各个顶点的部位。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插入部40的长轴构件41的顶端部设有处理部10。处理部10具有固定于长轴构件41的顶端的筒状的外壳11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外壳11的第一工作构件20A及第二工作构件20B。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工作构件20A、20B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对于第一工作构件20A的结构,在数字上附加英文字母“A”,对于第二工作构件20B的对应的结构,在相同的数字上附加英文字母“B”进行表示。由此,省略重复的说明的一部分。后述的圈部32A、33A、32B、33B、工作构件90A、90B等也由于结构大致相同,因此仅说明不同的部分。
第一工作构件20A向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延伸。如图2和图5所示,在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壁部21A内形成有内部空间22A。壁部21A的顶端面23A形成为朝向顶端侧凸起的曲面状。后面详细说明形成于壁部21A的通孔25A、26A、27A、28A。
在第一工作构件20A的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未图示的通孔。在该通孔内贯穿有固定于外壳11的图4所示的固定销12。在工作构件20A、20B的基端侧,借助销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分别连结有中间连杆15的一端部。两个中间连杆15的另一端部借助销1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有操作块17。在操作块17上连结有开闭操作线(操作构件)18的顶端部。即,开闭操作线18的顶端部借助操作块17和中间连杆15连结于工作构件20A、20B。
如此构成的工作构件20A、20B、中间连杆15以及操作块17通过使开闭操作线18相对于长轴构件41向基端侧移动(拉回),从而工作构件20A、20B以第一工作构件20A的顶端侧与第二工作构件20B的顶端侧相对接近的方式绕固定销12旋转,例如工作构件20A、20B彼此相接触。由此,第一工作构件20A的顶端侧与第二工作构件20B的顶端侧成为无法继续接近的闭合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使开闭操作线18相对于长轴构件41向顶端侧移动(压入),从而如图6所示,第一工作构件20A的顶端侧与第二工作构件20B的顶端侧远离,例如操作块17接触工作构件20A、20B,从而第一工作构件20A的顶端侧与第二工作构件20B的顶端侧成为无法继续远离的打开状态。
这样,通过使开闭操作线18在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上进退,从而工作构件20A、20B能够进行在沿着与第一轴线X正交(交叉)的第二轴线Y的方向上打开或闭合的开闭动作。
在此,限定分别与第一轴线X和第二轴线Y正交的第三轴线Z。在该例子中,工作构件20A、20B分别形成为相对于与图2所示的第三轴线Z正交的基准面T1对称。另外,工作构件20A、20B在基准面T1上旋转。
如图2和图5所示,在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壁部21A上形成有贯穿壁部21A的通孔25A、26A、27A、28A。在该例子中,通孔25A、26A沿着第一轴线X延伸,通孔(第一限制部、第一通孔)27A、28A沿着第三轴线Z延伸。通孔25A、26A以相对于基准面T1对称的方式形成于壁部21A的顶端面23A。通孔28A、27A在比通孔25A、26A靠基端侧的位置形成为相对于基准面T1对称。相对于基准面T1,通孔26A、27A形成于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一侧),通孔25A、28A形成于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二方向Z2(另一侧)。通孔25A、26A、27A、28A形成在与第二轴线Y正交的基准面T2(参照图5)上。
即,通孔27A比通孔25A形成于靠基端侧、且靠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通孔28A比通孔26A形成于靠基端侧、且靠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二方向Z2。在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上,在通孔25A与通孔27A之间形成有通孔26A,在通孔26A与通孔28A之间形成有通孔25A。
同样地,如图7所示,通孔(第二限制部、第二通孔)27B比通孔25B形成于靠基端侧、且靠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通孔28B比通孔26B形成于靠基端侧、且靠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二方向Z2。在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上,在通孔25B与通孔27B之间形成有通孔26B,在通孔26B与通孔28B之间形成有通孔25B。
第一线(线状的构件)31A由不锈钢等具有弹性和挠性的材料形成。另外,第一线31A也可以使用NiTi合金那样的超弹性线,也可以对第一线31A赋予弯曲惯性。
穿过内部空间22A的第一线31A在穿过通孔25A伸出到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部之后直到穿过通孔27A而返回内部空间22A的区间形成呈环状弯曲的第一圈部32A。通孔27A将第一圈部32A的一端部(第一端部)32aA延伸的方向限制为沿着与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侧面37A交叉的第三轴线Z的方向。由于第一圈部32A穿过通孔27A,因此第一圈部32A在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上易于变长。
第一圈部32A的一端部32aA与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侧面37A相交叉并向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侧面37A外方延伸且弯曲为环状。通孔27A利用硬钎焊料、软钎焊料等固定构件34A将第一圈部32A的一端部32aA固定于第一工作构件20A。换言之,通孔27A支承着第一圈部32A的一端部32aA。
第一圈部32A的贯穿于通孔25A内的另一端部(第二端部)32bA被第一工作构件20A的顶端部支承。第一圈部32A的一端部32aA配置在比第一圈部32A的另一端部32bA靠基端侧的位置。
第一线31A再次穿过通孔28A向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部伸出。从通孔28A伸出到外部的第一线31A在直到穿过通孔26A而返回内部空间22A的区间形成呈环状弯曲的第三圈部33A。通孔28A将第三圈部33A的一端部(第一端部)33aA延伸的方向限制为沿着与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侧面38A交叉的第三轴线Z的方向。
第三圈部33A的一端部33aA与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侧面38A相交叉并向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侧面38A外方延伸且弯曲为环状。通孔28A利用固定构件34A将第三圈部33A的一端部33aA固定于第一工作构件20A。第三圈部33A的贯穿于通孔26A内的另一端部(第二端部)33bA被第一工作构件20A的顶端部支承。第三圈部33A的一端部33aA配置在比第三圈部33A的另一端部33bA靠基端侧的位置。
这样,圈部32A、33A自第一工作构件20A突出而形成。第一圈部32A的另一端部32bA与第三圈部33A的另一端部33bA相交叉。第一圈部32A与第三圈部33A在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上错开位置配置。
在图5中,将第一圈部32A、第三圈部33A的形状分别设为环形状B1、B2。将被第一圈部32A和第一工作构件20A包围的区域或第三圈部33A和第一工作构件20A包围的区域设为把持区域R1。
图7所示的第二线(线状的构件)31B也与第一线31A相同地构成。穿过内部空间22B的第二线31B在穿过通孔25B伸出到第二工作构件20B的外部之后直到穿过通孔27B而返回内部空间22B的区间形成呈环状弯曲的第二圈部32B。通孔27B将第二圈部32B的一端部(第一端部)32aB延伸的方向限制为沿着与第二工作构件20B的外侧面37B交叉的第三轴线Z的方向。第二圈部32B的一端部32aB与第二工作构件20B的外侧面37B相交叉并向第二工作构件20B的外侧面37B外方延伸且弯曲为环状。通孔27B利用固定构件34B将第二圈部32B的一端部32aB固定于第二工作构件20B。换言之,通孔27B支承着第二圈部32B的一端部32aB。贯穿于第二圈部32B的通孔25B内的另一端部(第二端部)32bB被第二工作构件20B的顶端部支承。第二圈部32B的一端部32aB配置在比第二圈部32B的另一端部32bB靠基端侧的位置。
第二线31B再次穿过通孔28B向第二工作构件20B的外部伸出。从通孔28B伸出到外部的第二线31B在穿过通孔26B而返回内部空间22B的区间形成呈环状弯曲的第四圈部33B。通孔28B将第四圈部33B的一端部(第一端部)33aB延伸的方向限制为沿着与第二工作构件20B的外侧面38B交叉的第三轴线Z的方向。这样,圈部32B、33B自第二工作构件20B突出而形成。第二圈部32B的另一端部32bB与第四圈部33B的另一端部(第二端部)33bB相交叉。第二圈部32B与第四圈部33B在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上错开位置地配置。
第一线31A的一对端部例如在长轴构件41内利用硬钎焊等连接于图3所示的进退操作线36A的顶端部。第二线31B的一对端部也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6B的顶端部。进退操作线36A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长轴构件41的管腔41b。进退操作线36B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长轴构件41的管腔41c。开闭操作线18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长轴构件41的管腔41a。
若压入进退操作线36A,则如图8所示,第一线31A自通孔25A、26A进一步突出。由于第一线31A在通孔27A的位置固定,因此第一圈部32A相对于上述环形状B1主要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进一步突出(第一圈部32A的外径扩大)。换言之,第一圈部32A成为横长的形状。通过使第一圈部32A如此突出,从而即使压入进退操作线36A,形成于第一工作构件20A的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上的顶端面23A的通孔25A与第一圈部32A的顶端之间的距离L1也难以变长。
第三圈部33A也与第一圈部32A同样,若压入进退操作线36A,则主要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二方向Z2突出。这样,把持区域R1主要在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上变长,把持区域R1的面积扩大。
另一方面,若拉回进退操作线36A,则第一圈部32A如环形状B3所示没入。在此所说的第一圈部32A没入并不是第一圈部32A完全收纳于第一工作构件20A内的意思,而是指自第一工作构件20A突出的第一圈部32A的突出长度变短。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表面上设置槽等,通过将圈部32A、33A收纳于该槽内,从而圈部32A、33A完全没入第一工作构件20A内。
这样,通过操作进退操作线36A,从而能够使第一圈部32A和第三圈部33A自第一工作构件20A突出或者向第一工作构件20A侧没入。同样地,通过操作进退操作线36B,从而能够使第二圈部32B和第四圈部33B自第二工作构件20B突出或者向第二工作构件20B侧没入。
如图3所示,组织把持器具1的操作部50具有操作部主体51、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设于操作部主体51的开闭操作构件56以及进退操作构件57、58。在操作部主体51上连结有长轴构件41的基端部。开闭操作线18的基端部连结于开闭操作构件56。进退操作线36A、36B的基端部分别连结于进退操作构件57、58。因而,操作者通过滑动操作开闭操作构件56,从而能够使开闭操作线18相对于长轴构件41向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移动,能够使工作构件20A、20B进行开闭动作。另外,操作者通过滑动操作进退操作构件57,从而能够借助进退操作线36A使圈部32A、33A同时突出或没入。圈部32A、33A在基准面T2上突出没入。通过滑动操作进退操作构件58,从而能够经由进退操作线36B使圈部32B、33B同时突出或没入。
接着,列举使用了组织把持器具1的胰脏的腐胰切除的手法的一例来说明像以上那样构成的组织把持器具1的作用。图9是表示使用了组织把持器具1的胰脏的腐胰切除的手法的流程图。为了进行本手法,使用了内窥镜装置300、内窥镜用高频电刀310(参照图11)、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参照图12)以及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1。
在手法开始前,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1通过借助开闭操作构件56拉回开闭操作线18,从而工作构件20A、20B成为闭合状态。通过借助进退操作构件57、58拉回进退操作线36A、36B,从而圈部32A、33A、32B、33B成为上述环形状B3那样的外径缩小为最小尺寸的缩径状态。
首先,将内窥镜装置300的内窥镜插入部301插入患者的胃内(图9所示的步骤S1)。在步骤S1中,如图10所示,从患者P的未图示的口经由食道向胃P1内配置内窥镜装置300的内窥镜插入部301。在本手法中,操作者使用内窥镜图像对胃P1内进行观察,从而为了切开而选择适当的部位。这样步骤S1结束,进入步骤S2。
步骤S2是切开胃P1的后壁并在胃P1和胰脏上形成用于向胰脏内引导组织把持器具1的通路的步骤。在步骤S2中,出于切开在上述步骤S1中选择的部位的目的,将上述内窥镜用高频电刀310安装于内窥镜装置300的处理器具通道302。操作者使用内窥镜用高频电刀310在胃P1的后壁上开孔,设为通路(开口部)P2(参照图11)。这样步骤S2结束,进入步骤S3。
步骤S3是使在上述步骤S2中形成的通路P2扩大的步骤。在步骤S3中,经由设于内窥镜用高频电刀310的内筒(未图示)向体内导入引导线(未图示)。进而,沿着引导线向体内导入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的顶端被引导线向形成于胃P1的通路P2引导。如果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被向通路P2引导,则向在上述步骤S2中形成的通路P2内插入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的球囊部。
之后,使球囊部膨胀,如图12所示,将通路P2扩张至期望的大小。由此,在步骤S3中,在胃P1和胰脏上形成扩大到能够从胃P1内向胰脏内插入处理部10的大小的通路P2。在进一步扩大通路P2的情况下,例如,使用高频处理器具,该高频处理器具使用高频电流切开生物体组织。如果形成期望的大小的通路P2,则拔出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这样步骤S3结束,进入步骤S4。
步骤S4是经由在上述步骤S3中扩大了的通路P2向胰脏内引导处理部10的步骤。在步骤S4中,将组织把持器具1安装于内窥镜装置300的处理器具通道302(参照图1)。另外,也可以从处理器具通道302中卸下内窥镜用高频电刀310、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将组织把持器具1安装于空的处理器具通道302。向处理器具通道302内插入组织把持器具1的处理部10和插入部40。组织把持器具1的长轴构件41的顶端自处理器具通道302的顶端突出。由于圈部32A、33A、32B、33B为缩径状态,因此易于向处理器具通道302内贯穿组织把持器具1的处理部10。之后,操作安装有组织把持器具1的内窥镜装置300的操作者通过弯曲操作内窥镜装置300的内窥镜插入部301或者使其移动,从而经由形成于胃P1和胰脏P5的通路P2内向胰脏P5内引导长轴构件41的顶端部(参照图13)。如果组织把持器具1进入胰脏P5内,则拔出引导线。这样步骤S4结束,进入步骤S5。
步骤S5是使用在上述步骤S4中引导到胰脏P5内的处理部10来回收坏死组织的步骤。在步骤S5中,操作者使用借助内窥镜装置300能够观察到的图像来调整处理部10的位置。接着,操作者一边瞄准胰脏P5内的成为回收对象的坏死组织一边使内窥镜装置300的内窥镜插入部301的顶端运动。如果工作构件20A、20B的顶端的正面来到图14所示的与胰脏P5的坏死组织P6相对的位置,则压入进退操作构件57、58。圈部32A、32B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突出,圈部33A、33B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二方向Z2突出。由此,处理部10的把持区域R1在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上变长。当压入了进退操作构件57、58时,优选的是将圈部32A、33A与圈部32B、33B设为大致相同的大小。接着,压入开闭操作构件56。由此,工作构件20A、20B成为打开状态。
接着,操作者一边将圈部32A、33A、32B、33B按压于坏死组织P6,一边如图15所示,将工作构件20A、20B设为闭合状态。由于圈部32A、33A、32B、33B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突出,因此圈部32A、33A、32B、33B的顶端与通孔25A、25B之间的距离L1难以变长。因此,通过拉回开闭操作构件56,从而把持坏死组织P6所需的充分的力作用于圈部32A、33A、32B、33B。第一圈部32A的另一端部32bA与第三圈部33A的另一端部33bA交叉,第二圈部32B的另一端部32bB与第四圈部33B的另一端部33bB交叉。由此,把持于圈部32A、33A、32B、33B的坏死组织P6难以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漏出。
在利用圈部32A、33A、32B、33B把持坏死组织P6时,多是使用圈部32A、33A、32B、33B的顶端部。另外,坏死组织P6的表面发粘。因而,通过使圈部32A、33A、32B、33B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突出而在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上变长,从而能够将较多的坏死组织P6粘于圈部32A、33A、32B、33B并高效地进行把持。
在如图16所示将工作构件20A、20B设为闭合状态的状态下拉回操作部50,从坏死组织P6上切下把持组织P7。由于把持区域R1在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上变长,因此能够一次切下较多的把持组织P7。另外,即使不进行用于从坏死组织P6上切下把持组织P7的切开等,若在把持于圈部32A、33A、32B、33B的状态下拉回操作部50,则也从坏死组织P6上切下把持组织P7。切下的把持组织P7在被圈部32A、33A、32B、33B夹持的状态下被组织把持器具1回收。
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1所具有的圈部32A、33A、32B、33B的线31A、31B形成为环状。因而,通过使在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上变长的圈部32A、33A、32B、33B夹持较多的坏死组织P6,从而能够在该夹持力的作用下将坏死组织P6的一部分取入线31A、31B的环中。另外,在回收把持组织P7时,拉回进退操作线36A、36B。由此,圈部32A、33A、32B、33B的外径缩小,把持组织P7被圈部32A、33A、32B、33B可靠地保持。另外,也能够与成为去除对象的把持组织P7的大小相对应地预先调整圈部32A、33A、32B、33B的外径。因此,也能够容易地设定为把持组织P7的掉落较少的适当的环径。这样步骤S5结束,进入步骤S6。
步骤S6是使在上述步骤S5中回收的坏死组织P6(把持组织P7)向胰脏P5外移动的步骤。操作者将工作构件20A、20B设为闭合状态,使内窥镜装置300的内窥镜插入部301移动,或者使组织把持器具1的长轴构件41相对于处理器具通道302移动,从胰脏P5内向胃P1内拉回处理部10。这样步骤S6结束,进入步骤S7。
步骤S7是将坏死组织P6废弃在胃P1内的步骤。在步骤S7中,首先,操作者将工作构件20A、20B设为打开状态。另外,使圈部32A、33A、32B、33B的外径扩大。通过如此操作,从而由圈部32A、33A、32B、33B把持的把持组织P7被丢在胃P1内。此时,当把持组织P7或缠绕或附着于线31A、31B而不会被容易地去除时,操作者使圈部32A、33A、32B、33B没入工作构件20A、20B。由此,促进把持组织P7的去除。
丢在胃P1内的把持组织P7经由消化管被排泄。另外,在步骤S7中,根据需要,也可以将收纳有把持组织P7的处理部10取出到体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组织把持器具1整体与内窥镜装置300一起取出到体外。另外,如果处理部10是在保持着把持组织P7的状态下能够拉入处理器具通道302内的大小,则也可以将收纳有把持组织P7的处理部10经由处理器具通道302向体外拉出。取出到体外的把持组织P7能够用于病理检查等。这样步骤S7结束。
在本手法中,在需要从胰脏P5内去除的坏死组织P6的量非常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多次重复从上述步骤S4到上述步骤S7的步骤。
在此,进行关于圈部的形状的探讨。在通过在工作构件的顶端面上形成一对通孔、并使线自该一对通孔突出而形成圈部的情况下,圈部在组织把持器具的长度方向上变长。换言之,圈部成为纵长的形状。因此,工作构件的顶端面与圈部的顶端之间的距离易于变长。另外,由于圈部成为纵长的形状,因此作为由圈部和工作构件包围的区域的把持区域的面积难以变大。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1,在使第一线31A自通孔25A进一步突出时,由第一线31A构成的第一圈部32A进一步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突出。同样地,第二圈部32B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突出,第三圈部33A和第四圈部33B进一步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二方向Z2突出。这样,在使圈部32A、33A、32B、33B在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上变长之后利用圈部32A、33A、32B、33B把持坏死组织P6,从而能够一次回收较多的坏死组织。
在使圈部32A、33A、32B、33B进一步自工作构件20A、20B突出时,圈部32A、33A、32B、33B在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上变长。工作构件20A、20B的顶端面23A、23B与圈部32A、33A、32B、33B的顶端之间的距离L1难以变长。因而,通过拉回开闭操作构件56,从而能够使把持坏死组织P6所需的充分的力作用于圈部32A、33A、32B、33B。另外,由于在使圈部32A、33A、32B、33B突出时圈部32A、33A、32B、33B成为横长的形状,因此把持区域R1的面积变大,能够把持更多的坏死组织P6。
第一圈部32A与第三圈部33A相交叉,第二圈部32B与第四圈部33B相交叉。因此,能够抑制把持于圈部32A、33A、32B、33B的坏死组织P6在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上漏出。
圈部32A、33A能够相对于第一工作构件20A突出没入,圈部32B、33B能够相对于第二工作构件20B突出没入。因而,在使组织把持器具1贯穿于内窥镜装置300的处理器具通道302时,通过将圈部32A、33A、32B、33B设为缩径状态,从而能够使组织把持器具1容易地贯穿处理器具通道30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图17所示的组织把持器具1A那样,也可以将第一线(线状的构件)61A、第三线(线状的构件)62A不构成为一体而单独构成。在该变形例中,在第一工作构件20A上未形成有通孔27A、28A。
穿过内部空间22A的第一线61A在穿过通孔25A伸出到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部之后直到被固定构件(第一限制部)64A固定于壁部21A的区间形成第一圈部65A。另一方面,穿过内部空间22A的第三线62A在穿过通孔26A伸出到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部之后直到被固定构件66A固定于壁部21A的区间形成第三圈部67A。第一线61A的与被固定构件64A固定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以及第三线62A的与被固定构件66A固定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6A的顶端部。
在如此构成的变形例的组织把持器具1A中,若压入进退操作线36A,则第一线61A自通孔25A进一步突出,第一圈部65A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进一步突出。第三线62A自通孔26A进一步突出,第三圈部67A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二方向Z2进一步突出。
在变形例的组织把持器具1A中,像图18所示的组织把持器具1B那样,也可以构成为线61A、62A未被固定。具体地说,穿过内部空间22A的第一线61A在穿过通孔25A伸出到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部之后直到穿过通孔27A而返回内部空间22A的区间形成第一圈部65A。第一圈部65A的一端部(第一端部)65aA贯穿于通孔27A。穿过内部空间22A的第三线62A在穿过通孔26A伸出到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部之后直到穿过通孔28A而返回内部空间22A的区间形成第三圈部67A。第三圈部67A的一端部(第一端部)67aA贯穿于通孔28A。第一线61A的两端部以及第三线62A的两端部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6A的顶端部。
在如此构成的变形例的组织把持器具1B中,若压入进退操作线36A,则第一线61A自通孔25A、27A两者进一步突出,第三线62A自通孔26A、28A两者进一步突出。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9~图21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2取代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部10而具有处理部70。处理部70相对于处理部10而言,形成于第一工作构件20A的通孔25A、26A的配置不同。
通孔25A比通孔26A配置于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即,相对于基准面T1,通孔25A、27A形成于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通孔26A、28A形成于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二方向Z2。第一圈部32A的另一端部32bA与第三圈部33A的另一端部33bA大致平行(也包括平行)。换言之,第一圈部32A与第三圈部33A不交叉。第一线31A在通孔27A、通孔28A处利用上述固定构件34A固定于壁部21A。第一线31A的一对端部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6A的顶端部。将图19中的第一圈部32A、第三圈部33A的形状设为环形状B5、B6。
在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2中,若压入进退操作线36A,则如图20所示,第一线31A自通孔25A、26A进一步突出。由于第一线31A在通孔27A的位置被固定,因此第一圈部32A相对于上述环形状B5主要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进一步突出。第三圈部33A也与第一圈部32A同样,若压入进退操作线36A,则第三圈部33A相对于上述环形状B6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二方向Z2进一步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2,能够一次回收较多的坏死组织P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图21所示的组织把持器具2A那样,也可以是,不在第一工作构件20A上形成通孔25A、26A,取代第一线31A而使用上述线61A、62A。
在该变形例中,通孔27A、28A形成为随着朝向顶端侧去而远离基准面T1。穿过内部空间22A的第一线61A在穿过通孔27A伸出到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部之后,在第一工作构件20A的顶端面23A上被固定构件75A固定。穿过内部空间22A的第三线62A在穿过通孔28A伸出到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部之后,在第一工作构件20A的顶端面23A上被固定构件76A固定。通孔27A和固定构件75A设置在相对于基准面T1的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上。通孔28A和固定构件76A设置在相对于基准面T1的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二方向Z2上。
根据如此构成的变形例的组织把持器具2A,也能够起到与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2相同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2和图23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3取代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部10而具有处理部80。处理部80相对于处理部10而言,形成于第一工作构件20A的通孔25A~通孔28A的配置不同。供第一线(线状的构件)81A自第一工作构件20A突出的通孔25A和通孔27A的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的位置相等,是比第一工作构件20A的顶端靠基端侧的位置。供第三线(线状的构件)82A自第一工作构件20A突出的通孔26A和通孔28A的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的位置相等。通孔26A、28A配置在比通孔25A、27A靠顶端侧的位置。在该例子中,通孔26A、28A沿着第一轴线X延伸。通孔25A、27A形成为随着朝向顶端侧去而远离基准面T1。
穿过内部空间22A的第一线81A在穿过通孔25A伸出到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部之后直到穿过通孔27A而返回内部空间22A的区间形成第一圈部84A。通孔25A将第一圈部84A的一端部(第一端部)84aA延伸的方向限制为与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侧面38A交叉的方向。通孔27A将第一圈部84A的另一端部(第二端部)84bA延伸的方向限制为与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侧面37A交叉的方向。同样地,穿过内部空间22A的第三线82A在穿过通孔26A伸出到第一工作构件20A的外部之后直到穿过通孔28A而返回内部空间22A的区间形成第三圈部85A。第一圈部84A形成为包围第三圈部85A。第一线81A的一对端部以及第三线82A的一对端部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6A的顶端部。
如图23所示,供第二线(线状的构件)81B自第二工作构件20B突出的通孔25B和通孔27B的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的位置相等,是比第二工作构件20B的顶端靠基端侧的位置。供第四线(线状的构件)82B自第二工作构件20B突出的通孔26B和通孔28B的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的位置相等。通孔26B、28B配置在比通孔25B、27B靠顶端侧的位置。
穿过内部空间22B的第二线81B在穿过通孔25B伸出到第二工作构件20B的外部之后直到穿过通孔27B而返回内部空间22B的区间形成第二圈部84B。同样地,穿过内部空间22B的第四线82B在穿过通孔26B伸出到第二工作构件20B的外部之后直到穿过通孔28B而返回内部空间22B的区间形成第四圈部85B。第二线81B的一对端部以及第四线82B的一对端部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6B的顶端部。
在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3中,若操作进退操作线36A,则第一圈部84A和第三圈部85A相对于第一工作构件20A突出没入。例如,若压入进退操作线36A,则第一圈部84A如图22中环形状B7所示,在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上变长。同样地,若操作进退操作线36B,则第二圈部84B和第四圈部85B相对于第二工作构件20B突出没入。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3,能够一次回收较多的坏死组织P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在第一工作构件20A上形成第三圈部85A。这是因为,能够与第一圈部84A一起利用第一工作构件20A的顶端侧把持坏死组织P6。同样地,也可以不在第二工作构件20B上形成第四圈部85B。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4~图29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如图24~图2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4所具有的第一工作构件90A上,与基准面T1平行地形成有通孔91A、92A。通孔91A、92A形成为在第一工作构件90A与第二工作构件90B一起为闭合状态时随着朝向顶端侧去而靠近第二工作构件90B。
贯穿于通孔91A并向顶端侧突出的第一线(线状的构件)94A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弯曲并且向基端侧弯曲,利用设于比通孔91A的顶端的开口91aA靠基端侧的固定构件(第一限制部)101A固定于第一工作构件90A。当工作构件90A、90B为闭合状态时,开口91aA与固定构件101A的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位置相等(参照图25)。第一线94A的贯穿于通孔91A并从向顶端侧突出直到其固定于第一工作构件90A的范围的部分构成第一圈部95A。通过如上所述形成通孔91A,从而自通孔91A向顶端侧突出的第一线94A随着靠近第二工作构件90B而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弯曲。
同样地,贯穿于通孔92A并向顶端侧突出的第三线(线状的构件)96A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二方向Z2弯曲并且向基端侧弯曲,利用设于比通孔92A的顶端的开口92aA靠基端侧的固定构件102A固定于第一工作构件90A。第三线96A的贯穿于通孔92A并从向顶端侧突出直到其固定于第一工作构件90A的范围的部分构成第三圈部97A。通过如上所述形成通孔92A,从而自通孔92A向顶端侧突出的第三线96A随着靠近第二工作构件90B而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二方向Z2弯曲。
在图26所示的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上观察时,由于线94A、96A如上所述弯曲,因此圈部95A、97A整体形成为在第二工作构件90B侧具有凹部99A的C字形。虽未图示,但是同样地构成的第二工作构件90B的圈部也整体形成为在第一工作构件90A侧具有凹部的C字形。因而,在将工作构件90A、90B设为闭合状态时,圈部包围坏死组织P6,因此利用圈部把持的坏死组织P6难以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漏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图27~图29所示的组织把持器具4A那样,在第4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4中,也可以将第一工作构件90A为闭合状态时的通孔91A、92A形成为与第一轴线X平行。在该变形例中,当工作构件90A、90B为闭合状态时,固定构件101A比开口91aA位于远离第二工作构件90B的位置(参照图28)。由于如上所述配置有开口91aA和固定构件101A,因此从通孔91A向顶端侧突出的第一线94A以随着朝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一方向Z1去而靠近第二工作构件90B的方式弯曲。同样地,从通孔92A向顶端侧突出的第三线96A以随着朝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第二方向Z2去而靠近第二工作构件90B的方式弯曲。
在本变形例的组织把持器具4A中,在图29所示的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上观察时,圈部95A、97A也整体形成为C字形。因而,在将工作构件90A、90B设为闭合状态时,利用圈部把持着的坏死组织P6难以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漏出。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但是具体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特征的变更、组合、删除等。而且,当然能够适当地组合各个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特征来进行利用。
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通孔25A、26A沿着第一轴线X延伸,但是通孔25A、26A也可以相对于第一轴线X倾斜延伸。关于通孔27A、28A,也可以相对于第一轴线X倾斜延伸。关于第3实施方式的通孔25A、26A、27A、28A的方向,也是只要通孔25A、26A不与第一轴线X平行,就不特别限定。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在工作构件20A、20B上分别形成有两个圈部。但是,形成于工作构件20A、20B的圈部的数量并不限于此,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另外,形成于工作构件20A、20B的圈部的数量也可以相互不同。
本发明并不由上述说明限定,而仅由添加的权利要求书限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一次回收较多坏死组织的组织把持器具。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2、2A组织把持器具;20A第一工作构件;20B第二工作构件;27A通孔(第一限制部、第一通孔);27B通孔(第二限制部、第二通孔);31A第一线(线状的构件);31B第二线(线状的构件);32aA、32aB、65aA一端部(第一端部);32A、65A第一圈部;32bA、32bB另一端部(第二端部);32B第二圈部;33A、67A第三圈部;37A外侧面;41长轴构件;61A第一线(线状的构件);62A第三线(线状的构件);64A固定构件(第一限制部)。

Claims (8)

1.一种组织把持器具,其中,该组织把持器具包括:
长轴构件,其能够向体内插入;
工作构件,其以能够把持组织的方式设于所述长轴构件的顶端部;
线状构件,其向所述工作构件的外方延伸并弯曲为环状;
通孔,其设于所述工作构件的顶端面,以能够供所述线状构件的一端侧相对于所述工作构件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线状构件;以及
方向限制部,其设于所述工作构件的侧面,用于将所述线状构件的另一端侧延伸的方向固定为与所述工作构件的侧面相交叉的方向,
所述工作构件具有:
第一工作构件;
第二工作构件,其能够自相对于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相对远离的位置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工作构件接近的方向移动,
所述线状构件具有:
第一线状构件,其向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外方延伸,并弯曲为环状;
第二线状构件,其向所述第二工作构件的外方延伸,并弯曲为环状,
所述通孔具有:
第一通孔,其以能够供所述第一线状构件的一端侧相对于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第一线状构件;
第二通孔,其以能够供所述第二线状构件的一端侧相对于所述第二工作构件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第二线状构件,
所述方向限制部具有:
第一方向限制部,其设于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侧面,用于将所述第一线状构件的另一端侧延伸的方向固定为与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侧面相交叉的方向;
第二方向限制部,其设于所述第二工作构件的侧面,用于将所述第二线状构件的另一端侧延伸的方向固定为与所述第二工作构件的侧面相交叉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线状构件的所述一端侧被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顶端部支承,
所述第一线状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侧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线状构件的所述一端侧靠基端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线状构件的所述一端侧被所述第二工作构件的顶端部支承,
所述第二线状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侧配置在比所述第二线状构件的所述一端侧靠基端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限制部支承所述第一线状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侧,
所述第二方向限制部支承所述第二线状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限制部将所述第一线状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侧固定于所述第一工作构件,
所述第二方向限制部将所述第二线状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侧固定于所述第二工作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限制部是形成于所述第一工作构件并供所述第一线状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侧贯穿的第三通孔,
所述第二方向限制部是形成于所述第二工作构件并供所述第二线状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侧贯穿的第四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该组织把持器具还包括:
第三线状构件,其向所述第一工作构件的外方延伸,并弯曲为环状;以及
第四线状构件,其向所述第二工作构件的外方延伸,并弯曲为环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线状构件的所述一端侧与所述第三线状构件的一端侧交叉,
所述第二线状构件的所述一端侧与所述第四线状构件的一端侧交叉。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线状构件的所述一端侧与所述第三线状构件的一端侧平行,
所述第二线状构件的所述一端侧与所述第四线状构件的一端侧平行。
CN201580013852.7A 2014-08-22 2015-05-15 组织把持器具 Active CN1061026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9610 2014-08-22
JP2014169610 2014-08-22
PCT/JP2015/064040 WO2016027529A1 (ja) 2014-08-22 2015-05-15 組織把持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2605A CN106102605A (zh) 2016-11-09
CN106102605B true CN106102605B (zh) 2018-11-02

Family

ID=55350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3852.7A Active CN106102605B (zh) 2014-08-22 2015-05-15 组织把持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82197B2 (zh)
EP (1) EP3184058B1 (zh)
JP (1) JP5937283B1 (zh)
CN (1) CN106102605B (zh)
WO (1) WO20160275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02763S1 (en) * 2016-05-04 2017-11-14 Shukla Medical Osteotome
JP6685064B2 (ja) 2016-08-30 2020-04-22 シュクラ・メディカルShukla Medical オステオトーム
US11357484B2 (en) * 2017-03-30 2022-06-14 Medtronic, Inc. Medical device retrieval with multiple snares
US11937862B2 (en) 2019-01-18 2024-03-26 Shukla Medical Striking assembly and surgical tool assembly
USD929589S1 (en) 2019-01-18 2021-08-31 Shukla Medical Surgical striking apparatus
WO2021113195A1 (en) * 2019-12-03 2021-06-10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Medical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10279A (en) * 1973-06-20 1975-10-07 Olympus Optical Co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WO1994004080A1 (en) * 1992-08-13 1994-03-03 Brigham & Women's Hospital Expanding polygonal surgical compressor
US5514156A (en) * 1993-05-25 1996-05-07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Collapsible endoscopic forceps
JPH10216148A (ja) * 1997-02-10 1998-08-18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スネア付き鉗子装置
WO2001056484A1 (en) * 2000-02-02 2001-08-09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Foreign body retrieval device
CN1771888A (zh) * 2004-11-10 2006-05-17 伊西康内外科公司 组织切除装置
JP2007275565A (ja) * 2006-04-06 2007-10-25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医療器具
CN101578070A (zh) * 2006-10-26 2009-11-11 切斯纳特医学技术公司 体内抓取装置
EP1176913B1 (en) * 1999-04-09 2010-10-13 Evalv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ardiac valve repair
WO2014112438A1 (ja) * 2013-01-18 2014-07-24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処置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1314A (en) 1990-07-24 1992-12-15 Andrew Surgical, Inc. Surgical snare
US5108406A (en) * 1990-12-14 1992-04-28 L.P. Wagi Instrument to retrieve intraluminal objects
JP3542172B2 (ja) 1994-08-02 2004-07-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把持鉗子
US5562678A (en) 1995-06-02 1996-10-08 Cook Pacemaker Corporation Needle's eye snare
JP3244660B2 (ja) 1998-08-17 2002-01-07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処置具
US6440062B1 (en) 1999-11-10 2002-08-27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wire driving mechanism for use in endoscope
WO2002054942A2 (en) 2001-01-12 2002-07-18 Granit Medical Innovation, Inc. Medical cauterization snare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methodology
US6616654B2 (en) * 2001-07-27 2003-09-09 Starion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Polypectomy device and method
US20030187457A1 (en) * 2002-04-02 2003-10-02 Weber John 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an object from a body
AU2004210130B2 (en) 2003-01-30 2009-01-29 Vascular Control Systems, Inc. Uterine artery occlusion clamp
JP2005160648A (ja) 2003-12-01 2005-06-23 Terumo Corp 血管内異物除去用ワイヤおよび医療器具
JP5443158B2 (ja) 2006-03-13 2014-03-19 ミニラップ テクノロジー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最少侵襲的な手術アセンブリおよび方法
US8092470B2 (en) 2006-06-08 2012-01-10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alculus crushing apparatus and medical procedure using endoscope
US20080312664A1 (en) * 2007-05-21 2008-12-18 Epitek, Inc.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US8113409B2 (en) 2009-03-31 2012-02-14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Surgical stapling apparatus with clamping assembly
EP2444011B1 (en) 2009-06-15 2013-07-31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Treatment device for an endoscope
EP2661288B1 (en) 2011-01-04 2020-04-01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Variable loop snare
EP2740419A4 (en) 2011-08-01 2015-04-01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TREATMENT INSTRUMENT
US9039721B2 (en) 2011-11-07 2015-05-26 C.R. Bard, Inc. Instruments for delivering transfascial sutures and methods of transfascial suturing
JP2012101121A (ja) 2012-01-23 2012-05-31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体内把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10279A (en) * 1973-06-20 1975-10-07 Olympus Optical Co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WO1994004080A1 (en) * 1992-08-13 1994-03-03 Brigham & Women's Hospital Expanding polygonal surgical compressor
US5514156A (en) * 1993-05-25 1996-05-07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Collapsible endoscopic forceps
JPH10216148A (ja) * 1997-02-10 1998-08-18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スネア付き鉗子装置
EP1176913B1 (en) * 1999-04-09 2010-10-13 Evalv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ardiac valve repair
WO2001056484A1 (en) * 2000-02-02 2001-08-09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Foreign body retrieval device
CN1771888A (zh) * 2004-11-10 2006-05-17 伊西康内外科公司 组织切除装置
JP2007275565A (ja) * 2006-04-06 2007-10-25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医療器具
CN101578070A (zh) * 2006-10-26 2009-11-11 切斯纳特医学技术公司 体内抓取装置
WO2014112438A1 (ja) * 2013-01-18 2014-07-24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処置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84058A4 (en) 2018-03-21
US9782197B2 (en) 2017-10-10
JPWO2016027529A1 (ja) 2017-04-27
EP3184058B1 (en) 2019-07-10
US20170000509A1 (en) 2017-01-05
CN106102605A (zh) 2016-11-09
JP5937283B1 (ja) 2016-06-22
EP3184058A1 (en) 2017-06-28
WO2016027529A1 (ja) 2016-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2605B (zh) 组织把持器具
CN101370434B (zh) 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
JP5297732B2 (ja) 親子式内視鏡
CN105939678B (zh) 组织把持器具
JP5226906B1 (ja) 医療用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医療機器
DE60025284D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endseitig geschlossenen rohren für chirurgische instrumente
JP4931260B2 (ja) ガイドワイヤ
JP2006174959A (ja) カテーテ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864622A2 (en) High-frequency treatment instrument
CN104661604A (zh) 处理器具
CN105979897A (zh) 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及切开系统
EP2014238A1 (en) Endoscopic surgical tool
KR102018860B1 (ko) 방향조절와이어 고정기능이 강화된 연성 카테터
JP2005529712A (ja) 骨に挿入するための二段外径カニューレ
US20130066329A1 (en) Medical Retrieval Devices
EP3766442A1 (en) Shaft for in vivo recovery mechanism
CN108883252A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CN105457142B (zh) 导丝
CN218186755U (zh) 一种内窥镜用套管及内窥镜
KR100852809B1 (ko) 관 형상 부재 및 내시경용 처치구
JP4608518B2 (ja) 管状部材及び内視鏡用処置具
EP1972283B1 (en) Tissue lifting system, and indwelling tool
KR101105195B1 (ko) 수술용 인스트루먼트
CN109044487A (zh) 胆道手术装置
JP2023131174A (ja) 医療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