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8236B -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8236B
CN106068236B CN201480076784.4A CN201480076784A CN106068236B CN 106068236 B CN106068236 B CN 106068236B CN 201480076784 A CN201480076784 A CN 201480076784A CN 106068236 B CN106068236 B CN 1060682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car
distribution
call
stop dest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678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68236A (zh
Inventor
奥中孝刚
铃木直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068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82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682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82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B66B1/14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 B66B1/18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with means for storing pulses controlling the movements of several cars or c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58For elevator systems with multiple shafts and a single car per sh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10Details with respect to the type of call input
    • B66B2201/103Destination call input before entering the elevator c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在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情况下,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进行如下的特定处理: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排除在外,决定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分配轿厢决定部从由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决定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Description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当利用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登记了层站目的地呼梯时,对所登记的层站目的地呼梯决定最佳的分配轿厢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如果在各个楼层的层站没有设置表示到达各个楼层层站的轿厢的行进方向的电梯厅指示灯,则在乘客搭乘轿厢时,会产生轿厢向与乘客的目的地楼层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出发的轿厢反向出发现象。
为了抑制这样的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例如有如下的电梯系统:在对利用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决定分配轿厢时,不分配预定向与乘客的目的地楼层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出发的轿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523566号公报(图1)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3498632号公报(图3C)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现有技术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到在电梯的乘梯下梯人数比其它楼层多的楼层(以下,称为特定楼层)多发产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那样的状况。另外,作为这样的特定楼层的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大堂楼层。
即,在特定楼层中,目的地楼层是比特定楼层靠上的楼层的层站目的地呼梯被频繁登记,因而多发产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在应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时,对于目的地楼层是比特定楼层靠上的楼层的层站目的地呼梯,将在特定楼层产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适合于分配的轿厢。但是,仅仅利用这种方法决定分配轿厢,假设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也会导致乘客在特定楼层的等待时间变长,存在电梯的运行效率恶化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如前面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其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并且与以往相比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具有: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其决定针对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该层站目的地呼梯是通过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登记的;分配轿厢决定部,其从由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决定针对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以及组群管理控制部,其对产生了层站目的地呼梯的楼层派遣由分配轿厢决定部决定的分配轿厢,由此对电梯进行组群管理控制,在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乘梯楼层是比特定楼层靠上的楼层且目的地楼层是所述特定楼层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情况下,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进行如下的特定处理: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乘梯楼层及目的地楼层中的至少一方是比特定楼层靠下的楼层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分配轿厢决定部从由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本发明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由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在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乘梯楼层是比特定楼层靠上的楼层且目的地楼层是所述特定楼层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时执行,该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决定针对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该层站目的地呼梯是通过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登记的,其中,所述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乘梯楼层及目的地楼层中的至少一方是比特定楼层靠下的楼层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从所决定的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可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且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电梯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用于说明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说明图。
图3A是用于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和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3B是用于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和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3C是用于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和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4A是用于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和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4B是用于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和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并且,在此示例说明前述的特定楼层是大堂楼层的情况。
实施方式1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电梯系统的结构图。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作为在建筑物内设置了电梯系统内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多台电梯,以4台电梯(A号机~D号机)为一个组进行管理的情况。
在图1中,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10设置在多个停靠楼层各自的层站,例如在各停靠楼层各设置1台。并且,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10是用于电梯的利用者在层站登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装置。利用者通过操作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10,能够在搭乘轿厢以前登记层站目的地呼梯。
电梯控制装置20控制电梯A号机(轿厢A)~D号机(轿厢D)各自的运转(轿厢的行进)。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具有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分配轿厢决定部32及组群管理控制部33。
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将对利用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10登记的层站目的地呼梯分配的轿厢的候选,决定为分配候选轿厢。
分配轿厢决定部32从由分配候选轿厢31决定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决定分配轿厢,作为针对利用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10登记的层站目的地呼梯分配的轿厢。
组群管理控制部33指示电梯控制装置20,使由分配轿厢决定部32决定的分配轿厢向产生了层站目的地呼梯的楼层行进。并且,组群管理控制部33将分配轿厢决定部32决定的分配轿厢显示在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10的显示画面中。通过这样进行显示,乘客能够确认自己应该搭乘的轿厢。
下面,关于由本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实现的、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并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的情况,参照图2~图4B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以下,关于利用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10登记的层站目的地呼梯,将“乘梯楼层是比特定楼层靠上的楼层且目的地楼层是特定楼层”的层站目的地呼梯,称为“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并且,将“乘梯楼层及目的地楼层中的至少一方是比特定楼层靠下的楼层”的层站目的地呼梯称为“下方楼层”呼梯。另外,将“乘梯楼层是特定楼层且目的地楼层是比特定楼层靠上的楼层”的层站目的地呼梯,称为“特定楼层→上方楼层”呼梯。在此,将特定楼层设为大堂楼层,因而将这三种的层站目的地呼梯分别称为“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下方楼层”呼梯、“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
另外,图2~图4B例示的建筑物是具有B2F~16F楼层的地下2层且地上16层的建筑物,将1F设为电梯的乘梯下梯者较多的大堂楼层。在这样假定的情况下,比大堂楼层靠下的楼层是指利用者较少的B1F、B2(地下楼层),比大堂楼层靠上的楼层是指2F~16F。
首先,参照图2说明轿厢反向出发现象。图2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用于说明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说明图。
在图2中,假定电梯A号机是在如下所述的条件下被组群管理控制。
·控制为使得轿厢A从8F向下行方向行进并停靠在作为目的地楼层的大堂楼层。
·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B2F)”呼梯的分配轿厢是轿厢A。
·轿厢A被决定为是对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6F)”呼梯的分配轿厢。
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电梯A号机,则轿厢A如图1所示从行进中的8F开始依次停靠大堂楼层、B2F、大堂楼层、6F。
在此,如果在各个楼层的层站没有设置表示到达各个楼层的层站的轿厢的行进方向的电梯厅指示灯,则在大堂楼层登记了层站目的地呼梯的乘客不清楚已到达大堂楼层的轿厢的预定行进方向。并且,轿厢A是预定向与乘客的目的地楼层即6F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B2F出发的轿厢。因此,当该乘客在轿厢A从8F到达大堂楼层时搭乘的情况下,尽管想要去6F,却是前往B2F。这样,发生轿厢向与乘客期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出发的轿厢反向出发现象。
下面,关于在后述的第1条件下的本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动作例,参照图3A~图3C与以往的示例进行对比说明。图3A~图3C是用于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和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在此,假定电梯A号机~电梯D号机是在如下所述的第1条件下被组群管理控制的情况。另外,在第1条件下示出了大堂楼层的乘梯下梯者较多的状况(即,轿厢在大堂楼层停靠的频度较高的状况)。
(1)电梯A号机
·控制为使得轿厢A从7F向上行方向行进并依次停靠在作为目的地楼层的12F、13F及16F。
·针对已经登记的(14F→2F)呼梯的分配轿厢是轿厢A。
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电梯A号机,则轿厢A从行进中的7F开始依次停靠12F、13F、16F、14F、2F。
(2)电梯B号机
·控制为使得轿厢B从4F向下行方向行进并停靠在作为目的地楼层的大堂楼层。
·针对已经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6F)”呼梯、“大堂楼层→上方楼层(9F)”呼梯、“大堂楼层→上方楼层(11F)”呼梯、“大堂楼层→上方楼层(15F)”呼梯的分配轿厢是轿厢B。
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电梯B号机,则轿厢B从行进中的4F开始依次停靠大堂楼层、6F、9F、11F、15F。
(3)电梯C号机
·控制为使得轿厢C从13F向下行方向行进。
·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11F)→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是轿厢C。
·针对已经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3F)”呼梯、“大堂楼层→上方楼层(5F)”呼梯、“大堂楼层→上方楼层(7F)”呼梯、“大堂楼层→上方楼层(10F)”呼梯的分配轿厢是轿厢C。
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电梯C号机,则轿厢C从行进中的13F开始依次停靠11F、大堂楼层、3F、5F、7F、10F。
(4)电梯D号机
·控制为使得轿厢D从9F向下行方向行进。
·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B2F)”呼梯的分配轿厢是轿厢D。
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电梯D号机,则轿厢D从行进中的9F开始停靠于B2F。
然后,假设在如上所述的第1条件下电梯A号机~D号机被组群管理控制的情况下,如图3A所示新登记了“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另外,在图3A中,作为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具体例子,例示了层站楼层是6F且目的地楼层是大堂楼层的情况。
在此,本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考虑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存在,决定针对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换言之,将已经被登记了“下方楼层”呼梯的轿厢从针对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中排除在外。
另外,在图3A中,作为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具体例子,例示了目的地楼层是B2F的情况。另外,还例示了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是轿厢D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中,以不考虑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存在的方式,决定针对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
具体而言,在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中往往构成为,在对新登记的层站目的地呼梯分配轿厢时,优先选择乘客的等待时间的增加量为最小的轿厢作为分配轿厢。
并且,此处例示的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进一步构成为,对大堂楼层等乘梯下梯者较多的楼层分配多个层站呼梯,而且将各个轿厢分担的目的地楼层的个数限制为例如4个,由此实现每单位时间的输送人数的提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这种情况下,在图3A的情况时,从轿厢A~D中将等待时间增加量为最小的轿厢D决定为针对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但是,如果不考虑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存在,则在如图3B所示将轿厢D决定为分配轿厢后登记了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时,将导致电梯的运行效率恶化。
另外,在图3B中,作为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具体例子,例示了乘梯楼层是1F且目的地楼层是14F的情况。
即,按照以下所述对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决定分配轿厢。在图3B所示的情况时,轿厢B及轿厢C处于从大堂楼层起的目的地楼层个数已经被分配了4个的状态。具体而言,如图3B所示,对于轿厢B,从大堂楼层起的目的地楼层是6F、9F、11F、15F,对于轿厢C,从大堂楼层起的目的地楼层是3F、5F、7F、10F。这样,对于轿厢B及轿厢C,从1F起的目的地楼层个数是限制值即4个,因而不会成为针对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
并且,在将轿厢D决定为针对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时,在大堂楼层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即,如图3B所示,轿厢D在到达大堂楼层后向B2F行进。于是导致位于大堂楼层(新登记“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乘客在轿厢D到达1F时乘梯,尽管是想要去14F,却前往了B2F。因此,为了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轿厢D不适合作为针对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
根据以上所述,针对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是轿厢A。但是,在将轿厢A决定为针对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时,轿厢A在依次停靠于12F、13F、16F、14F、2F合计5个楼层后停靠在大堂楼层。因此,虽然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但是随着对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的抑制,导致位于大堂楼层的乘客的等待时间变长。即,以往,即使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也不能抑制随之形成的电梯的运行效率的恶化。
并且,由于在大堂楼层乘梯下梯者较多,因而认为将如图3B的情况那样,多发不断地登记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那样的情况。因此,在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中,多发位于大堂楼层的乘客的等待时间变长的情况,其结果是电梯的运行效率恶化。
这样,本发明人们发现了如下的新问题,即,在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中,即使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但也导致了在乘梯下梯者较多的大堂楼层乘客的等待时间变长,导致电梯的运行效率恶化。
因此,在本申请发明中,着眼于这种新的问题,提供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并且与以往相比提高了电梯的运行效率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
本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如前面所述考虑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存在,决定针对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因此,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并且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即,在图3A的情况时,本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不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分配为针对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
换言之,不对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分配停靠在地下楼层的轿厢(此处指轿厢D)。因此,对于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将轿厢D以外的轿厢A~C(即不移动到B1F、B2F的轿厢)决定为分配候选轿厢,采用以往的分配方法从该分配候选轿厢中决定分配轿厢。另外,此处采用以往的分配方法的结果是,从由轿厢A~C构成的该分配候选轿厢中决定轿厢C作为分配轿厢。
然后,如图3C所示,在将轿厢C决定为针对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后,与图3B的情况一样,如果又新登记了“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则按照以下所述决定分配轿厢。另外,为了与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进行对比,例示了从大堂楼层起的目的地楼层个数的限制值是4个的轿厢B、C不在针对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之内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除轿厢B、C以外的轿厢A、D作为针对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并且,在将作为分配候选轿厢的轿厢A及轿厢D中的任意一方决定为分配轿厢时,在大堂楼层也不会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因此,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不会被从该分配候选轿厢中排除在外。
根据以上所述,通过从该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停靠在地下楼层后先到达大堂楼层的轿厢D作为分配轿厢,与先前图3B的情况相比,位于大堂楼层的乘客的等待时间变短。即,在图3C的情况时,对位于大堂楼层的乘客,能够以比图3B的情况短的等待时间进行服务。
这样,本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考虑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轿厢D)的存在,决定针对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具体而言,如果新登记了“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则从以排除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轿厢D)的方式决定出的分配候选轿厢(轿厢A~C)中决定分配轿厢。
由此,不会发生原本预定停靠在地下楼层的轿厢(轿厢D)随着新登记“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而停靠于大堂楼层的情况。因此,以后即使是新登记了“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时,也不会发生预定停靠在地下楼层的轿厢(轿厢D)在停靠于地下楼层之前停靠于大堂楼层的情况,因而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并且,在针对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也能够包含停靠在地下楼层后(在地下楼层服务结束后)的轿厢(轿厢D),因而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下面,关于在后述的第2条件下的本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动作例,参照图4A、图4B与以往的示例进行对比说明。图4A、图4B是用于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和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在此,在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中,如前面所述,在决定针对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时,不考虑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存在,因而有时在如下所述的第2条件下对电梯A号机~电梯D号机进行组群管理控制。
(1)电梯A号机
·控制为使得轿厢A从8F向下行方向行进并停靠在作为目的地楼层的大堂楼层。
·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B2F)”呼梯的分配轿厢是轿厢A。
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电梯A号机,则轿厢A从行进中的8F开始依次停靠大堂楼层、B2F。
(2)电梯B号机
·轿厢B从15F向下行方向行进。
·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B1F)”呼梯的分配轿厢是轿厢B。
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电梯B号机,则轿厢B从行进中的15F开始停靠在B1F。
(3)电梯C号机
·轿厢C从7F向下行方向行进。
·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5F)→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是轿厢C。
·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B1F)”呼梯的分配轿厢是轿厢C。
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电梯C号机,则轿厢C从行进中的7F开始依次停靠5F、大堂楼层、B1F。
(4)电梯D号机
·控制为使得轿厢D从9F向下行方向行进并停靠在作为目的地楼层的大堂楼层。
·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B2F)”呼梯的分配轿厢是轿厢D。
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电梯D号机,则轿厢D从行进中的9F开始依次停靠大堂楼层、B2F。
在此,假设在如上所述的第2条件下对电梯A号机~D号机进行组群管理控制的情况下,如图4A所示新登记了“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另外,在图4A中,作为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具体例子,例示出乘梯楼层是1F且目的地楼层是14F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在将轿厢A、轿厢C及轿厢D中的任意一方决定为分配轿厢时,导致轿厢反向出发现象发生。因此,为了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将轿厢B决定为针对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
并且,如图4B所示,假设在将轿厢B决定为针对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后,又新登记了“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另外,在图4B中,作为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具体例子,例示出乘梯楼层是13F且目的地楼层是1F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位于最近位置的轿厢B决定为针对“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则导致轿厢反向出发现象发生,因而轿厢B不适合作为分配轿厢。
因此,针对“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成为轿厢A、轿厢C及轿厢D中的任意一方。另外,即使是其中某一台轿厢成为分配轿厢时,在向下行方向行进并停靠在地下楼层后,也能够应对针对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因此,虽然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但是位于13F的乘客的等待时间变长,电梯的运行效率恶化。
在此,本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通过考虑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并限制该已分配的轿厢的台数,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并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但是,在以往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中,在新登记“下方楼层”呼梯时,在决定针对新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时,不考虑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因此,预定停靠地下楼层的轿厢的台数增多,根据情况如图4A的情况所示,被实施组群管理控制的所有电梯的轿厢(轿厢A~D)预定停靠地下楼层。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如图4B的情况所示,在新登记“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时,如前面所述电梯的运行效率恶化。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按照以下所述进行动作,使得不发生如图4A的情况所示的停靠地下楼层的轿厢的台数增多的状况。即,在新登记“下方楼层”呼梯时,确认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使得预定停靠地下楼层的轿厢的台数不会超过必要程度地增多。
由此,不会发生预定停靠地下楼层的轿厢的台数超过必要程度地增多那样的状况,因而不会发生如图4B的情况所示,预定停靠地下楼层的轿厢在地下楼层停靠后应对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状况。因此,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下面,关于本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动作,参照图5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1中,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判定是否检测出利用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10新登记的层站目的地呼梯(以后称为新层站目的地呼梯)。
并且,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未检测出新层站目的地呼梯(即,否)的情况下,反复步骤S101的处理。另一方面,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检测出新层站目的地呼梯(即,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判定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否是“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
并且,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即,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3。另一方面,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不是“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即,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6。
在步骤S103中,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设定制约来决定分配候选轿厢,进入步骤S104。即,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排除在外,决定针对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另外,在步骤S103中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排除在外的结果是,不存在针对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的情况下,将分配候选轿厢决定为0台(没有)。
在步骤S104中,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判定在步骤S103中决定的分配候选轿厢是否是1台以上。
并且,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当在步骤S103中决定的分配候选轿厢是1台以上(即,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11。另一方面,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当在步骤S103中决定的分配候选轿厢是0台(即,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5。
在步骤S105中,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设定制约来再次决定分配候选轿厢,进入步骤S111。即,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将在步骤S103中排除在外的分配轿厢(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再次决定为分配候选轿厢。
在步骤S106中,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判定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否是“下方楼层”呼梯。
并且,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下方楼层”呼梯(即,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7。另一方面,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不是“下方楼层”呼梯(即,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11。另外,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这样进入步骤S111的情况下,不特别设定制约,而将被实施组群管理控制的电梯号机的各个轿厢全部决定为针对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在步骤S107中,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判定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是否小于阈值台数。另外,关于阈值台数,按照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进行组群管理控制的电梯号机总体的台数预先设定即可。具体而言,按照以下所述预先设定阈值台数,根据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进行组群管理控制的电梯号机整体的总台数,例如在总台数为7~8台时设阈值台数为3台,在总台数为5~6台时设阈值台数为2台,在总台数为4台以下时设阈值台数为1台。
并且,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小于阈值台数(即,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9。另一方面,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为阈值台数以上(即,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8。
在步骤S108中,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设定制约来决定分配候选轿厢。即,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决定为针对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在步骤S109中,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判定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是否是0台。
并且,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是0台(即,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10。另一方面,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不是0台(即,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11。另外,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这样进入步骤S111的情况下,不特别设定制约,而将被实施组群管理控制的电梯号机的各个轿厢全部决定为针对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在步骤S110中,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设定制约来决定分配候选轿厢。即,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以外的轿厢,决定为针对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并进入步骤S111。
在步骤S111中,分配轿厢决定部32从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决定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并进入步骤S112。但是,在将发生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的结果是分配候选轿厢成为0台的情况下,不进行轿厢的排除。
在步骤S112中,分配轿厢决定部32从执行步骤S111后(排除后)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决定针对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结束流程图的一系列处理。另外,关于从分配候选轿厢中决定最佳的分配轿厢的方法已在许多技术文献中进行了说明,因而不进行详细说明,例如可以按照图5的步骤S112示例的如下所述的方法决定最佳的分配轿厢。即,分配轿厢决定部32从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位于各轿厢响应层站目的地呼梯的楼层的乘客的等待时间的增加量之和为最小的轿厢,决定为分配轿厢。
另外,在步骤S102、S110中,将“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即“乘梯楼层是比大堂楼层靠上方的楼层且目的地楼层是大堂楼层”的层站目的地呼梯)作为对象,但也可以将“乘梯楼层是大堂楼层且目的地楼层是比大堂楼层靠下方的楼层”的层站目的地呼梯作为对象。
另外,在步骤S102中,将在步骤S101中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否是“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作为判定基准,但也可以按照以下所述构成。即,在步骤S102中,将在步骤S101中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否是“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或者“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作为判定基准。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1,第一,在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情况下,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进行如下的特定处理: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排除在外地,来决定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并且,分配轿厢决定部从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由此,不会发生原本停靠在比特定楼层靠下方的楼层后,又随着新登记了“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而停靠在特定楼层的轿厢。因此,以后即使是新登记了“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时,也不会发生在停靠于比特定楼层靠下方的楼层以前停靠在特定楼层的轿厢,因而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并且,在针对新登记的“大堂楼层→上方楼层”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也能够包含预定停靠在比特定楼层靠下方的楼层的轿厢,因而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第二,在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下方楼层”呼梯的情况下,作为特定处理,在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为阈值台数以上的情况下,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决定为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并且,分配轿厢决定部从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由此,不会发生预定停靠在比特定楼层靠下方的楼层的轿厢的台数超过必要程度地增多那样的状况,因而不会发生在停靠于比特定楼层靠下方的楼层后应对新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轿厢。因此,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第三,在新登记的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下方楼层”呼梯的情况下,作为特定处理,在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是0台的情况下,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以外的轿厢决定为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由此,预定停靠在特定楼层的轿厢不会被分配给新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因而不会发生在停靠于特定楼层后预定停靠在比特定楼层靠下方的楼层的轿厢。因此,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实施方式2
在前面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如下的结构,如果新登记了“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则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分配候选轿厢。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说明如下的结构,如果新登记了“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根据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来决定分配候选轿厢。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各构成部分,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一样,因而省略说明,关于动作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一系列动作的流程图。
在步骤S201中,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执行与前面图5的步骤S101相同的处理,进入步骤S202。
在步骤S202中,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判定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否是“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
并且,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即,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3。另一方面,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不是“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即,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5。另外,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这样进入步骤S205的情况下,不特别设定制约,而将被实施组群管理控制的电梯号机的各个轿厢全部决定为分配候选轿厢。
在步骤S203中,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判定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是否小于阈值台数。另外,关于阈值台数,按照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进行组群管理控制的电梯号机总体的台数预先设定即可。即,按照以下所述设定阈值台数,根据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30进行组群管理控制的电梯号机整体的总台数,例如在总台数为7~8台时设阈值台数为3台,在总台数为5~6台时设阈值台数为2台,在总台数为4台以下时设阈值台数为1台。
并且,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小于阈值台数(即,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5。另外,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这样进入步骤S205的情况下,不特别设定制约,而将被实施组群管理控制的电梯号机的各个轿厢全部决定为分配候选轿厢。另一方面,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在判定为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为阈值台数以上(即,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4。
在步骤S204中,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设定制约来决定分配候选轿厢,并进入步骤S205。即,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31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决定为针对所检测出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在此,以往曾发生预定停靠在乘梯下梯者较多的特定楼层的轿厢的台数超过必要程度地增多那样的状况,其结果是,即使是能够抑制轿厢的反向现象的发生,电梯的运行效率也恶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2中,通过存在步骤S203、S204的处理内容,能够使预定停靠在乘梯下梯者较多的特定楼层的轿厢的台数不会如以往那样超过必要程度地增多。
在步骤S205中,分配轿厢决定部32执行与前面图5的步骤S111相同的处理,进入步骤S206。
在步骤S206中,分配轿厢决定部32执行与前面图5的步骤S112相同的处理,结束流程图的一系列处理。
另外,在步骤S202~S204中将“上方楼层→大堂楼层”呼梯(即“乘梯楼层是比大堂楼层靠上方的楼层且目的地楼层是大堂楼层”的层站目的地呼梯)作为对象,但也可以将“乘梯楼层是大堂楼层且目的地楼层是比大堂楼层靠下方的楼层”的层站目的地呼梯作为对象。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2,在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情况下,作为特定处理,在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为阈值台数以上的情况下,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决定为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并且,分配轿厢决定部从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由此,不会发生如果发生预定停靠在乘梯下梯者较多的特定楼层的轿厢的台数超过必要程度地增多的状况时电梯的运行效率恶化这样的情况,因而能够抑制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发生,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2中,也可以构成为仅在以下至少一种情况时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执行特定处理:将比大堂楼层靠上方的楼层作为目的地楼层且从大堂楼层乘梯的乘客数为阈值人数以上的情况,以及乘客数相对于利用电梯的整体利用者数的比率为阈值比率以上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仅在以下至少一种情况时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执行特定处理:在从当前起过去的规定时间或者从当前预测的未来的规定时间中,将比大堂楼层靠上方的楼层作为目的地楼层且从大堂楼层乘梯的每单位时间的乘梯人数为阈值人数以上的情况,以及该乘梯人数相对于利用电梯的整体利用者数的比率为阈值比率以上的情况。
由此,能够仅在大堂楼层的乘梯客人较多的时间段使分配轿厢决定处理有效,能够根据需要有效地执行而抑制在大堂楼层的轿厢反向出发现象并且使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仅在面向上班时运转服务等特定的运转服务模式应用时,执行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的特定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2中例示了将乘梯下梯者较多的特定楼层作为大堂楼层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特定楼层设为例如会议室楼层、食堂楼层或者与其它梯组的换乘楼层。另外,以大堂楼层为基准将下方的楼层设为利用者(乘梯下梯者)较少的地下楼层,但也可以设为以乘梯下梯者较多的楼层为基准将利用者较少侧的楼层组与地下楼层同等处理。

Claims (9)

1.一种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中,该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具有:
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其决定针对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该层站目的地呼梯是通过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登记的;
分配轿厢决定部,其从由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决定针对所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以及
组群管理控制部,其对产生了所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楼层派遣由所述分配轿厢决定部决定的分配轿厢,由此对电梯进行组群管理控制,
在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乘梯楼层是比特定楼层靠上的楼层且目的地楼层是所述特定楼层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情况下,
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进行如下的特定处理: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乘梯楼层及目的地楼层中的至少一方是比特定楼层靠下的楼层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所述分配轿厢决定部从由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所述特定楼层是电梯的乘梯下梯人数比其它楼层多的楼层。
2.一种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中,该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具有:
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其决定针对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该层站目的地呼梯是通过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登记的;
分配轿厢决定部,其从由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决定针对所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以及
组群管理控制部,其对产生了所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楼层派遣由所述分配轿厢决定部决定的分配轿厢,由此对电梯进行组群管理控制,
仅在以比特定楼层靠上的楼层的“上方楼层”为目的地楼层而从特定楼层乘梯的乘客数为阈值人数以上的情况以及所述乘客数相对于利用电梯的利用者总数的比率为阈值比率以上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情况下,
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进行如下的特定处理: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乘梯楼层及目的地楼层中的至少一方是比特定楼层靠下的楼层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所述分配轿厢决定部从由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所述特定楼层是电梯的乘梯下梯人数比其它楼层多的楼层。
3.一种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中,该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具有:
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其决定针对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该层站目的地呼梯是通过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登记的;
分配轿厢决定部,其从由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决定针对所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以及
组群管理控制部,其对产生了所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楼层派遣由所述分配轿厢决定部决定的分配轿厢,由此对电梯进行组群管理控制,
在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乘梯楼层及目的地楼层中的至少一方是比特定楼层靠下的楼层的“下方楼层”呼梯的情况下,
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进行如下的特定处理:在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是阈值台数以上的情况下,将针对所述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决定为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所述分配轿厢决定部从由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所述特定楼层是电梯的乘梯下梯人数比其它楼层多的楼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中,
作为所述特定处理,在针对所述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是0台的情况下,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乘梯楼层是比特定楼层靠上的楼层且目的地楼层是所述特定楼层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以外的轿厢,决定为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5.一种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中,该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具有:
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其决定针对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该层站目的地呼梯是通过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登记的;
分配轿厢决定部,其从由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决定针对所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以及
组群管理控制部,其对产生了所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楼层派遣由所述分配轿厢决定部决定的分配轿厢,由此对电梯进行组群管理控制,
在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乘梯楼层是比特定楼层靠上的楼层且目的地楼层是所述特定楼层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情况下,
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进行如下的特定处理:在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是阈值台数以上的情况下,将针对所述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决定为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所述分配轿厢决定部从由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所述特定楼层是电梯的乘梯下梯人数比其它楼层多的楼层。
6.一种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中,该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具有:
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其决定针对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该层站目的地呼梯是通过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登记的;
分配轿厢决定部,其从由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决定针对所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以及
组群管理控制部,其对产生了所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楼层派遣由所述分配轿厢决定部决定的分配轿厢,由此对电梯进行组群管理控制,
仅在以比特定楼层靠上的楼层的“上方楼层”为目的地楼层而从特定楼层乘梯的乘客数为阈值人数以上的情况以及所述乘客数相对于利用电梯的利用者总数的比率为阈值比率以上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情况下,
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进行如下的特定处理:在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是阈值台数以上的情况下,将针对所述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决定为针对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所述分配轿厢决定部从由所述分配候选轿厢决定部决定的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所述特定楼层是电梯的乘梯下梯人数比其它楼层多的楼层。
7.一种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由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在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乘梯楼层是比特定楼层靠上的楼层且目的地楼层是所述特定楼层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时执行,该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决定针对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该层站目的地呼梯是通过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登记的,其中,
所述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针对已经登记的、乘梯楼层及目的地楼层中的至少一方是比特定楼层靠下的楼层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从所决定的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所述特定楼层是电梯的乘梯下梯人数比其它楼层多的楼层。
8.一种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由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在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乘梯楼层及目的地楼层中的至少一方是比特定楼层靠下的楼层的“下方楼层”呼梯时执行,该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决定针对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该层站目的地呼梯是通过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登记的,其中,
所述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针对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是阈值台数以上的情况下,将针对所述已经登记的“下方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决定为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从所决定的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所述特定楼层是电梯的乘梯下梯人数比其它楼层多的楼层。
9.一种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由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在新登记的新层站目的地呼梯是乘梯楼层是比特定楼层靠上的楼层且目的地楼层是所述特定楼层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时执行,该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决定针对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该层站目的地呼梯是通过层站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登记的,其中,
所述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针对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的台数是阈值台数以上的情况下,将针对所述已经登记的“上方楼层→特定楼层”呼梯的分配轿厢决定为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
从所决定的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候选轿厢中,将在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进行分配时发生轿厢反向出发现象的轿厢排除在外,来决定针对所述新层站目的地呼梯的分配轿厢,
所述特定楼层是电梯的乘梯下梯人数比其它楼层多的楼层。
CN201480076784.4A 2014-03-06 2014-03-06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0682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55768 WO2015132929A1 (ja) 2014-03-06 2014-03-06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8236A CN106068236A (zh) 2016-11-02
CN106068236B true CN106068236B (zh) 2018-10-09

Family

ID=54054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6784.4A Active CN106068236B (zh) 2014-03-06 2014-03-06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09403B2 (zh)
CN (1) CN106068236B (zh)
WO (1) WO20151329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85314B2 (ja) * 2015-10-14 2019-03-20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群管理システム、並びに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10691747B (zh) * 2017-05-31 2021-11-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JP7205998B2 (ja) * 2021-03-19 2023-01-1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乗場呼び割当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2076A (zh) * 2010-04-12 2012-12-12 奥的斯电梯公司 避免乘客困惑的电梯调度控制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236B2 (ja) * 1988-12-02 1995-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場呼び割当て装置
JP2763199B2 (ja) * 1991-01-23 1998-06-11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H0912239A (ja) * 1995-06-28 1997-01-14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H0912234A (ja) * 1995-06-30 1997-01-14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3498632B2 (ja) * 1999-05-06 2004-0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管理装置
JP2005330083A (ja) * 2004-05-21 2005-12-02 Yaskawa Electric Corp シングルシャフト構成自走式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非干渉制御装置
JP4189013B2 (ja) * 2006-10-16 2008-12-03 株式会社エレベータ研究所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2012121718A (ja) * 2010-12-10 2012-06-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2076A (zh) * 2010-04-12 2012-12-12 奥的斯电梯公司 避免乘客困惑的电梯调度控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8236A (zh) 2016-11-02
JPWO2015132929A1 (ja) 2017-03-30
WO2015132929A1 (ja) 2015-09-11
JP6109403B2 (ja) 201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7736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CN101402427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JP5308662B2 (ja)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火災時避難運転装置
JP5504060B2 (ja) 行先階予約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CN105324322B (zh) 电梯系统
CN106068236B (zh)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电梯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01821186A (zh) 电梯避难支援装置
JP6506862B1 (ja) 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CN102822076A (zh) 避免乘客困惑的电梯调度控制
CN1048368A (zh) 实现电梯群控的方法和装置
CN106414297B (zh) 使用电梯系统的方法以及电梯系统
CN105263840B (zh) 电梯控制系统
EP2874932A1 (en) Elevator system
CN111517184A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JP508221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及び群管理方法
CN105836553A (zh)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
CN114538220A (zh) 基于摄像头的电梯运行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03276961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4634043B2 (ja) エレベータ運行管理システム
KR100896868B1 (ko) 그룹 관리 엘리베이터의 화재시 피난 운전 장치
JP456919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KR102432693B1 (ko) 엘리베이터 군관리 제어 방법
JP2005231881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Pan et al. Elevator traffic flow model based on dynamic passenger distribution
JP5375926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