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02427B - 电梯群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群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02427B
CN101402427B CN2008100038639A CN200810003863A CN101402427B CN 101402427 B CN101402427 B CN 101402427B CN 2008100038639 A CN2008100038639 A CN 2008100038639A CN 200810003863 A CN200810003863 A CN 200810003863A CN 101402427 B CN101402427 B CN 1014024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destination floor
floor
wait
ca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38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02427A (zh
Inventor
吉川敏文
村冈一史
鸟谷部训
星野孝道
会田敬一
前原知明
冈部令
高岸优子
关根英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Hitachi Mito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02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2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024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24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其即使在等待乘客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实施更为合理的追加分配,不会使不必要的停止增加,能够避免出现等待乘客乘不上电梯的事态发生,从而能够提高输送效率。该电梯群管理系统管理多台电梯的运行,当乘客在电梯门厅中登录了目的地楼层呼叫后,分配响应所述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电梯轿厢,其中,根据相对于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增加,分配响应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电梯轿厢。

Description

电梯群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多台电梯的运行进行综合管理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尤其适用于在电梯门厅或者大楼的入口和走廊等登录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电梯群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公开有使用设置在电梯门厅的呼叫登录装置来登录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登录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一般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首先在电梯门厅登录上下方向的呼叫,然后在乘入到达的电梯轿厢后再进行目的地楼层登录(将登录目的地楼层的呼叫称为目的地楼层呼叫),相对于此,目的地楼层登录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因能够预先知道乘客的目的地楼层,所以能对应于该目的地楼层分配最合理的轿厢。
例如,在电梯门厅等待的乘客前往多个目的地楼层(例如有8个楼层等)时,通过将这些目的地楼层分配给多台轿厢,能够减少每一台轿厢的停止次数,能够提高各台轿厢的运行效率。这一方法在上班时等人们从设置有正门的大厅楼层前往多个目的地楼层的情况下的有利的。
但是,在目的地楼层登录式群管理中,由于只有被分配的电梯轿厢为目的地楼层提供服务,所以即使未被分配的其它电梯轿厢先到达,乘客也不能乘坐该电梯轿厢(因为在目的地楼层登录式电梯的轿厢内一般不设置目的地楼层登录按钮)。为此,在高峰期等,当在电梯门厅等待分配轿厢的乘客逐渐增加,超出了电梯轿厢所能乘坐的人数后,电梯群管理系统就需要追加分配电梯轿厢。
为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日本国发明专利特开平3-21647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方案,其检测各个目的地楼层的电梯门厅等待人数,当等待人数超过了规定值时,除了分配轿厢以外再追加分配其它的电梯轿厢,并将在电梯门厅登录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中的等待人数最多的楼层设定为追加分配轿厢的目的地楼层。
专利文献1特开平3-216472号公报
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只是简单地根据所登录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来确定追加分配轿厢的目的地楼层,也就是说,只是将当前时间点等待人数最多的楼层作为目的地楼层,所以,没能乘入轿厢的等待乘客并不限定于到所确定的目的地楼层去的乘客,后来到电梯门厅的等待乘客乘不上电梯的可能性变高。
此外,由于后来到电梯门厅的等待乘客不一定都到已登录的目的地楼层,所以会导致发生长时间的等待以及输送效率下降等。而且,乘客没能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大多在拥挤时发生,而没能乘入电梯的乘客的目的地楼层又大都各不相同,这样,会导致不必要的追加分配,无法避免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事态发生。因此,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即,追加电梯轿厢的分配实施方法不合理,电梯门厅的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包括后来追加的轿厢的分配轿厢中,等待时间进一步变长,导致不必要的追加分配发生,由此无谓的停止增加,运行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使得即使在等待乘客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实施更为合理的追加分配,从而避免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事态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管理多台电梯的运行,当乘客在电梯门厅登录了目的地楼层呼叫后,分配响应所述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电梯轿厢,该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特征在于,根据相对于所述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增加,分配响应所述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所述电梯轿厢。
并且,等待人数的增加是指,在采取了设置能够检测各电梯门厅中的等待人数的装置(例如,由设置在各电梯的电梯门厅处的摄像机构成的等待乘客传感器),或使全部乘客均可靠地登录了目的地楼层等措施的情况下检测到的增加等待人数以及增加等待人数的增加率(每单位时间的增加人数)。
根据本发明,在目的地楼层登录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由于根据等待人数的增加分配响应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电梯轿厢,所以能够推定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即使在等待乘客不断增加时,也能够实施更为合理的追加分配,从而能够避免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事态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方块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追加分配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动作例的图。
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追加分配装置的详细结构的方块图。
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各个目的地楼层的预测等待人数算出方法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楼层间人流量数据的曲线图。
图7是一实施方式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数据的数据表。
图8是对一实施方式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追加分配的实施过程进行说明的曲线图。
图9是对现有例和一实施方式进行比较说明的曲线图。
图10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追加分配实施的判断阈值算出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对一实施方式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算出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的曲线图。
图12是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追加分配的实施方法进行说明的曲线图。
符号说明
1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2A电梯的控制装置
3A电梯轿厢
41A电梯的电梯门厅
51A电梯门厅大门
61A等待乘客传感器
71A目的地楼层显示器
81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
101输入输出装置
102分配装置
103追加分配装置
300A人数检测传感器
301A载重传感器
1021分配评价函数算出装置
1022分配轿厢选择装置
1031增加率算出装置
1032预测等待人数算出装置
1033追加分配实施判断装置
1034目的地楼层选定装置
1035分配评价函数算出装置
1036追加分配轿厢选择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电梯群管理系统的一结构例。该电梯群管理系统是在电梯门厅等登录目的地楼层,并根据所登录的目的地楼层进行电梯轿厢分配的目的地楼层登录式电梯群管理系统,其检测各个目的地楼层的电梯门厅等待人数,当等待人数达到了规定值以上时,除了分配轿厢以外再追加分配其它的电梯轿厢,但实际上,使全部的乘客都进行目的地楼层登录是不现实的。
例如,在办公楼的午饭时间带的后半段时间带中,多个前往相同目的地楼层的人聚集在一起从食堂所在的楼层返回自己的目的地楼层,此时,由其中的某个人登录目的地楼层并确认分配轿厢,而其他人只要跟着那人乘坐即可,所以不会每个人都去登录目的地楼层。因此,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检测值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误差。此外,即使对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预测乘客数进行推测,例如像午饭时间那样,此时的等待人数的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很难进行正确的预测。
图1所示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1是对2台电梯进行综合管理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对2台电梯轿厢3A(A号电梯)、3B(B号电梯)、各台电梯的控制装置2A(A号电梯的控制装置)、2B(B号电梯的控制装置)进行综合管理,在图1中图示了1层和8层的电梯门厅的情况(省略了其它楼层的图示)。
以下对1层的电梯门厅进行说明。
具有让乘客使用数字键等按钮登录目的地楼层以呼叫电梯的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81,登录了目的地楼层后,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81上会显示出为该登录的目的地楼层提供服务的电梯,乘客在该号电梯前等待电梯的到来。
A号电梯前的电梯门厅41A和B号电梯前的电梯门厅41B分别设置有A号电梯的电梯门厅门51A和B号电梯的电梯门厅门51B,并且还设置有显示A号电梯的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显示器71A、显示B号电梯的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显示器71B、检测A号电梯前的电梯门厅处的等待人数的等待乘客传感器61A、检测B号电梯前的电梯门厅处的等待人数的等待乘客传感器61B。目的地楼层显示器是液晶显示器或使用了发光二极管的LED显示器等,等待乘客传感器是摄像机和图像处理装置、红外线传感器、遥控检测等待乘客的ID标签或无线电波等的装置。8层电梯门厅的结构与1层电梯门厅的结构相同。
以下对群管理控制装置1进行详细的说明。
输入输出装置101输入来自各台电梯的控制装置的信息以及来自各个楼层的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中的设备的信息,并将来自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控制指令和输出信息等输出到各台电梯控制装置和电梯门厅的各个设备中。分配装置102根据输入输出装置101的信息,针对登录的目的地楼层呼叫选择分配轿厢,追加分配装置103根据相对于分配轿厢的等待人数的增加来选择追加分配轿厢。
以下对分配装置102进行说明。
乘客在1层使用电梯门厅的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81登录了目的地楼层呼叫后,该信息通过输入输出装置101输入到分配装置102。在分配装置102的内部,由分配评价函数算出装置1021算出用于对将各台电梯轿厢分配给该目的地楼层呼叫时的等待时间、乘入时间、停止次数、1周时间等进行综合性评价的评价函数值。然后,将在各台电梯轿厢算出的值进行比较,并且由分配轿厢选择装置1022将评价最好的电梯轿厢选择为分配轿厢。所选择的分配轿厢的名称通过输入输出装置101显示在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81上。此时,乘客在分配电梯前等待电梯的到达。
此后,如果所选择的分配轿厢的等待人数增加了,则在追加分配装置103中对是否需要追加分配电梯轿厢进行适当的判断,并在判断为需要追加分配电梯轿厢时,选择适当的目的地楼层呼叫,选定追加的分配轿厢。
在追加分配装置103中,使设置在各个楼层的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的等待乘客传感器(如果是1层的A号电梯则为等待乘客传感器61A)所输出的等待人数检测值与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登录时间相对应,并且由增加率算出装置1031算出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增加率(每单位时间的增加人数)。算出方法的详细情况参照图4以及图5在后文中进行详细说明。
使用算出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增加率,通过预测等待人数算出装置1032算出该电梯门厅的预测等待人数。通过在当前时间点的检测人数中加入由等待乘客增加率和时间的乘积求出的此后的增加人数,能够算出预测等待人数。由追加分配实施判断装置1033将该预测等待人数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此后会不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分配轿厢(乘客太多)的情况。
在判断为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分配轿厢的情况时,实施追加分配。在判断为实施追加分配时,由目的地楼层选定装置1034选定实施追加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
在图1中,A号电梯位于1层的电梯门厅,A号电梯已分配有3层以及8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从目的地楼层显示器71A可以知道),在A号电梯的电梯门厅41A有多个等待乘客。在因等待乘客的增加率高而预测此后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分配轿厢的情况时,选定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分配轿厢情况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是3层还是8层,并对所选定的呼叫实施追加分配。
例如,在预测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分配轿厢情况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是8层时,对8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进一步追加分配B号电梯。由目的地楼层选定装置1034对实施追加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进行选定。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根据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乘客的增加率来确定。其理由是,等待乘客的增加率越高,则预测为当前时间点以后的等待乘客增加数越多,因此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事态发生的可能性相应就越大。
在此,虽然在图1中未进行图示,但也可以不将等待乘客的增加率高的目的地楼层呼叫选择为追加分配的呼叫,而将此后的等待人数的增加数多的目的地楼层呼叫选择为追加分配的呼叫。此时,同样是此后的等待人数的增加数越多,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事态发生的可能性相应就越大。
确定了实施追加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后,与分配轿厢选择装置1022的处理一样,通过分配评价函数算出装置1035算出各个轿厢的评价函数值(但不包括已经受理了呼叫分配的轿厢),通过追加分配轿厢选择装置1036将评价值最好的电梯轿厢分配给该目的地楼层呼叫。
通过进行以上的控制,能够优先对被预测为等待乘客不能全部乘入电梯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分配追加轿厢,所以能够避免长时间等待的发生。
此外,由于根据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乘客的增加率(每单位时间的等待乘客增加人数)来推定等待乘客不能全部乘入电梯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所以能够进行与等待乘客超过一定人数而导致后来的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这一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更为确切的推定,因此能够抑制不必要的追加分配的发生。
此外,除了使用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乘客的增加率以外,使用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此后的等待乘客的增加数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图1的追加分配实施判断装置1033的阈值,通过根据电梯轿厢内的乘客人数传感器(例如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等构成的人数检测传感器300A、300B和电梯轿厢地板下的载重传感器301A、301B)、到达对象楼层前的各个楼层的上电梯人数(能够使用电梯门厅处的等待乘客传感器进行检测)、下电梯人数(能够根据所登录的目的地楼层进行检测),推定即将要到达对象楼层之前的电梯轿厢内乘坐人数来算出(在后文的图10中进行说明)。
在每个人必须进行目的地楼层登录的情况,能够根据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登录次数来检测等待人数。此时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由于是直接检测出的数值,所以具有更高的准确性,通过该值能够更为准确地算出所要计算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增加率等。因此,即使由图1的增加率算出装置1031根据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每单位时间的登录次数算出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乘客增加率,也能够实施更为适当的追加分配。但是,此时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每个人都进行目的地楼层登录。
在图1中表示了在各个楼层的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中设置等待乘客传感器的示例,但在各个楼层中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不特定场所)等待乘客传感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图像处理来识别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中的等待乘客,由此能实现相同的目的。此外,电梯门厅等待乘客传感器没有必要在每个楼层都设置,也可以只设置在大厅所在楼层、食堂所在楼层、大会议室所在楼层等比较容易出现拥挤情况的楼层。
以下根据图2的流程图对电梯群管理系统的追加分配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根据该处理流程,即使存在多个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也可以通过按照顺序预测并选定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对各个呼叫实施适当的追加轿厢分配。以下,对图2进行详细的说明。
判断是否到达了实施追加分配判断处理的时间(ST01)。该判断周期性地重复实施。也就是说,以某一周期(为Δt)定期检查是否有必要实施追加分配。在实施追加分配判断处理的时间时,首先,执行楼层循环处理(ST02),以便以重复循环方式对各个楼层进行扫描。在此将i作为表示楼层的变量,从最底层开始到最高层为止以循环处理按顺序进行扫描。
接下来,执行电梯循环处理(ST03),以便以循环处理对各台电梯进行扫描。在此将k作为表示电梯的变量,从1号电梯开始到最后一台电梯(kmax)为止以循环处理按顺序进行扫描。此外,电梯名称以字母表示,而仅在此的处理以数字表示。将各个数字与字母顺序相对应(例如A号电梯与1号电梯相对应)即可。以下说明2个循环内的处理。
首先判断i层的k号电梯是否被分配了目的地楼层呼叫(ST04)。在没有被分配时,跳过以下的处理而直接进入到下一台电梯的处理(ST13)。在被分配了的情况下,算出与分配给k号电梯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相对的各个呼叫的等待人数(ST05)。
等待人数能够根据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登录时间、该时间点的等待人数检测值、根据过去的数据推定出的各个目的地楼层的使用人数比率等数据算出。根据所算出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各自的等待人数以及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经过时间,算出该时间点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各自的等待人数的增加率(每单位时间的等待乘客的增加数)(ST06)。将该增加率乘上分配轿厢到达为止的此后的经过时间,能够算出此后的增加量,并在该增加量上加上当前时间点的等待人数(已在ST05中算出),由此算出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各自的预测等待人数(ST07)。然后,求出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各自的预测等待人数的总和,由此算出该电梯轿厢(i层的k号电梯)的电梯门厅中的预测等待人数(ST08)。
判断所算出的预测等待人数是否比阈值大,以预测是否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ST09)。在预测等待人数比阈值小时,则作为不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处理而进入到下一台电梯的处理(ST13)。在预测等待人数比阈值大时,为了防止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事态发生,对该目的地楼层呼叫进行推定以便事先实施追加分配。具体的方法是,从尚未实施追加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中将等待乘客增加率(已在ST06中算出)最大的目的地楼层呼叫选定为进行追加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ST10)。然后,相对于上述选定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根据评价函数值选定追加分配轿厢(ST11),并实施追加分配。对有分配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全部电梯以及全部楼层实施以上的处理(ST13、ST14)。
如上所述,根据图2所示的流程图,每当预测等待人数超过阈值时(每当预测为有可能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时),能够顺次选定进行追加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并事先实施追加分配。其结果,即使有多个目的地楼层呼叫发生了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也能够按照该情况发生的顺序,事先实施追加分配,从而能够避免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
图3表示根据图2的流程图依次对目的地楼层呼叫进行追加分配的情况。图3(a)表示实施追加分配前的1层电梯门厅的情况,A号电梯被分配了5层、8层、11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显示在目的地楼层显示器71A上),B号电梯被分配了3层和12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显示在目的地楼层显示器71B上),C号电梯被分配了7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显示在目的地楼层显示器71C上)。A号电梯的电梯门厅处已经聚集了众多的等待乘客。
在经过了一定时间后,图3(a)的情况变成了图3(b)所示的情况。聚集在A号电梯的电梯门厅处的等待人数进一步增多,按照等待乘客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根据该时间点的预测等待人数,判断在A号电梯轿厢到达之前是否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在图2的处理ST05~ST09中实施)。在此,根据该时间点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5层、8层、11层)的等待人数的增加率对最大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实施追加分配。在该例中,11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增加率被判断为最大,因此,除了已分配的A号电梯以外,还向11层的呼叫追加分配其它的电梯(在图2的处理ST10中实施)。根据评价函数值进行评价的结果,C号电梯被选定为追加分配用轿厢(在图2的处理ST11中实施),所以在C号电梯中追加11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在图2的处理ST12中实施)。在C号电梯的目的地楼层显示器71C中追加显示11层这一目的地楼层(71CP)。因此,此后来到电梯门厅的以11层为目的地楼层的乘客除了可以在A号电梯前等待外,还可以在C号电梯前等待(虽然也可以在A号电梯前等待,但由于已经很拥挤,所以在C号电梯前等待的可能性较高)。
此外,即使在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登录了11层的情况下,当C号电梯被显示为分配电梯时,乘客也会到C号电梯前等待。其结果,以11层为目的地楼层的乘客被分流到C号电梯,所以能够暂时地防止A号电梯出现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
图3(c)表示又经过了一定时间后,在A号电梯的电梯门厅等待的人数进一步增加时的情况。由于等待人数进一步增加,所以再一次根据预测等待人数判断在A号电梯轿厢到达前是否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轿厢的情况(在图2的处理ST05~ST09中实施)。在此,从已实施了追加分配的11层的呼叫以外的5层和8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中将等待乘客增加率最大的目的地楼层呼叫选定为下一个追加分配呼叫(在图2的处理ST10中实施)。并且,去除11层的呼叫的理由是,已经将C号电梯作为追加分配的电梯分配给了11层的呼叫,新到达的以11层为目的地楼层的乘客大多数都在C号电梯前等待(不去A号电梯门厅)电梯。
假定等待乘客增加率最大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是5层,则对5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实施追加分配。选择B号电梯为分配电梯(在图2的处理ST11中实施),将B号电梯追加分配给5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在图2的处理ST12中实施)。在B号电梯的目的地楼层显示器71B中追加显示5层这一目的地楼层(71BP),新到达电梯门厅的以5层为目的地楼层的乘客在B号电梯的电梯门厅前等待电梯的到来。此外,在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重新追加登录了5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后,B号电梯也作为分配电梯被显示出来。其结果,新增加的以5层为目的地楼层的乘客会在B号电梯的电梯门厅前等待电梯,A号电梯的等待乘客的增加再一次得到抑制,由此能够事先避免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轿厢的情况。
即使在有多个目的地楼层呼叫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时,也能够通过依次对可能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情况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进行预测,并事先实施追加分配,来避免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事态发生。
能够对多个目的地楼层呼叫进行适当的追加分配的理由是,首先通过预测等待乘客的增加来事先预测是否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其次在预测到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会发生时,每次均对等待乘客增加率最大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实施追加分配。通过事先预测是否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能够在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实际发生前确保一定的宽裕时间,从而能够在该宽裕时间内依次对目的地楼层呼叫实施追加分配。也就是说,通过第一次追加分配抑制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增加,并且如果等待人数继续增加时,则相应地依次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追加分配,其结果,能够只对需要的目的地楼层呼叫适当地实施追加分配。
图4表示图1所示的追加分配装置103的详细结构。与图1相同的部分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以下,参照图4对追加分配装置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根据通过输入输出装置101得到的各个楼层的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等待乘客传感器的数据,在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等待人数检测装置1042中检测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等待人数。例如在图3(a)的示例中,检测1层的A号电梯的电梯门厅的等待乘客人数为7人。此外,在检测从目的地楼层呼叫登录时起算的经过时间的检测装置1044中,根据来自各个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的呼叫登录信号,记录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从登录时起算的经过时间。在图3(a)中,分配给1层的A号电梯的11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从登录时起算的经过时间被记录为20秒。
在楼层间人流量数据累积装置1041中,以2维的矩阵形式(在车辆等交通领域中也被称为OD(Origin-Destination)矩阵)累积上电梯层和下电梯层(目的地楼层)的人流量(每单位时间的电梯使用人数)数据。该楼层间人流量数据按照各个时间带(例如上班时间、午饭的前半段时间等)和各人流量模式(上行高峰人流量模式等)等进行分类以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累积。例如,上行高峰人流量的上电梯层1层和下电梯层5层的楼层间人流量数据以21人/5分钟等方式进行累积。
该楼层间人流量数据可以根据上电梯层的乘入人数和下电梯层的下来人数(在图1的电梯轿厢内乘坐人数传感器300A和载重传感器301中检测)以及登录了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楼层以及该目的地楼层信息等算出。在楼层间人流量算出装置1043中,根据与当时的时间带或者识别的人流量模式相对应的楼层间人流量数据(从楼层间人流量数据累积装置获取)以及此前的楼层间人流量数据(例如此前10分钟内的楼层间人流量等),计算当前时间点和当前时间点后预测的楼层间人流量数据。
在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算出装置1045中,根据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等待人数检测值、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从登录时起算的经过时间、楼层间人流量数据,算出相对于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关于该算出方法将参照图5和图6在后文中进行详细说明。
图5表示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时间算出方法的思路。图5曲线图中,横轴G05表示时间,纵轴G06表示电梯门厅的等待人数,图示了电梯门厅等待人数相对于时间经过的推移。在此,以图3所示的A号电梯门厅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11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被登录(图5中的11层呼叫的登录时间点)后,A号电梯的电梯门厅等待人数检测值(由电梯门厅等待乘客传感器检测)随着时间经过而增加(图5曲线图的实线G01部分)。此后,8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被登录(图5中的8层呼叫登录时间点)。在此,将8层呼叫的登录时间点或者比该登录时间点略靠前的时间点上的A号电梯的电梯门厅等待人数检测值设定为m1。
8层呼叫被登录后,电梯门厅等待人数的检测值继续增加(图5曲线图中的实线G02部分)。此后,5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被登录(图5中的5层呼叫登录时间点)。在此,将从8层呼叫登录时间点到5层呼叫登录时间点或者比该登录时间点略靠前的时间点为止的时间中的A号电梯的电梯门厅等待人数检测值设定为m2。
5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被登录后,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等待人数检测值继续增加(图5曲线图中的实线G03部分)。在此,将从5层呼叫被登录时起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时间中的A号电梯的电梯门厅等待人数检测值设定为m3。此外,将从11层呼叫登录时间点起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经过时间设定为tY1,将从8层呼叫登录时间点起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经过时间设定为tY2,将从5层呼叫登录时间点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经过时间设定为tY3。下标Y1、Y2、Y3分别表示依照发生顺序排列的呼叫,在此,下标Y1、Y2、Y3分别表示11层呼叫、8层呼叫和5层呼叫。
对与等待人数检测值m1、m2、m3相对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进行分析可知,首先,m1是全部与11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相对的等待人数,其可通过下述公式计算求出。
m1=m1,Y1    (1)
式中,m1,Y1表示m1中的Y1呼叫(11层呼叫)的等待人数。m2中包括11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和8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其可通过下述公式计算求出。
m2=m2,Y1+m2,Y2    (2)
式中,m2,Y1表示m2中的Y1呼叫(11层呼叫)的等待人数,m2,Y2表示m2中的Y2呼叫(8层呼叫)的等待人数。
同样,m3中包含有11层呼叫的等待人数、8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和5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其可通过下述公式计算求出。
m3=m3,Y1+m3,Y2+m3,Y3    (3)
式中,m3,Y1表示m3中的Y1呼叫(11层呼叫)的等待人数,m3,Y2表示m3中的Y2呼叫(8层呼叫)的等待人数,m3,Y3表示m3中的Y3呼叫(5层呼叫)的等待人数。
假设当前时间点的Y1呼叫(11层呼叫)、Y2呼叫(8层呼叫)、Y3呼叫(5层呼叫)的等待人数为mY1、mY2、mY3时,其分别通过下述公式计算求出。
mY1=m1,Y1+m2,Y1+m3,Y1    (4)
mY2=m2,Y2+m3,Y2    (5)
mY3=m3,Y3    (6)
因此,只要知道公式(1)~(3)中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比率,就能够通过公式(4)~(6),求出mY1、mY2、mY3
根据由图4的楼层间人流量算出装置1043求出的当前时间点的楼层间人流量数据求出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比率。该楼层间人流量数据是将过去的相同时间带或相同人流量模式的人流量数据与之前的人流量数据组合起来计算得到的,因此,在推定上述比率方面,该楼层间人流量数据是可能性最大的数据。图6表示在算出的当前时间点上的楼层间人流量数据。图6的图表(与2维矩阵对应)中,列方向表示上电梯层,行方向表示下电梯层。图表中的各要素表示与上电梯层和下电梯层(目的地楼层)相对的人流量(每单位时间的电梯使用人数)。如图6所示,上电梯层1层和下电梯层11层的人流量数据为n1,11,上电梯层1层和下电梯层8层的人流量数据为n1,8,上电梯层1层和下电梯层5层的人流量数据为n1,5。使用该各数据,能够分别根据以下公式推定出11层呼叫与8层呼叫的等待人数比α:(1-α)、11层呼叫和8层呼叫以及5层呼叫的等待人数比β∶γ∶(1-β-γ)中的未知数α、β、γ。
α=n1,11/(n1,11+n1,8)    (7)
β=n1,11/(n1,11+n1,8+n1,5)    (8)
γ=n1,8/(n1,11+n1,8+n1,5)    (9)
使用α、β、γ,通过下述公式能够算出m2,Y1,m2,Y2,m3,Y1,m3,Y2,m3,Y3
m2,Y1=α·m2    (10)
m2,Y2=(1-α)·m2    (11)
m3,Y1=β·m3    (12-1)
m3,Y2=γ·m3    (12-2)
m3,Y3=(1-β-γ)·m3    (13)
通过公式(4)~(10)以及公式(10)~(13)、公式(1),从等待人数检测值m1、m2、m3求出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推定值mY1,mY2,mY3能够根据以下公式算出。
mY1=m1+α·m2+β·m3    (14)
mY2=(1-α)·m2+γ·m3    (15)
mY3=(1-β-γ)·m3    (16)
根据所算出的相对于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以及从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登录时起算的经过时间,在增加率算出装置1031中算出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增加率(每单位时间的增加人数)。具体的计算采用下述公式进行。
Y1呼叫(11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增加率=mY1/tY1    (17)
Y2呼叫(8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增加率=mY2/tY2    (18)
Y3呼叫(5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增加率=mY3/tY3    (19)
在预测等待人数算出装置1032中,根据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以及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增加率,算出到分配轿厢到达的预测时间(由分配轿厢的到达预测时间算出装置1046算出)为止的时间中的预测等待人数。该预测等待人数与图5曲线图中的虚线G04部分相对应。根据该预测等待人数事先预测是否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将当前时间点到分配轿厢到达为止的预测时间设定为tf时,预测等待人数可以通过下述公式算出。
预测等待人数=mY1+(mY1/tY1)·tf+mY2+(mY2/tY2)·tf+mY3+(mY3/tY3)·tf    (20)
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将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当前时间点的等待人数与其增加率和预测时间的积相加而求得。此外,由于公式(20)能够变形为下式,所以,预测等待人数也能够根据当前时间点的电梯门厅等待人数检测值和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增加率以及预测时间算出。
预测等待人数=(m1+m2+m3)+{(mY1/tY1)+(mY2/tY2)+(mY3/tY3)}·tf    (21)
通过将所算出的预测等待时间与在阈值算出装置1047中算出的阈值进行比较,在追加分配实施判断装置1033中判断是否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在判断为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时,实施追加分配。例如在图5所示的曲线图的情况下,由于预测等待人数(虚线部分G04)超过了判断阈值G07,所以预测将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从而判断为需要事先实施追加分配。
判断是否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时的阈值根据图10的流程图进行计算。以下对图10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设定进行追加分配实施判断阈值计算的电梯(k号电梯)和对象楼层(i层)(ST20)。使用轿厢内乘坐人数传感器和载重传感器等检测当前时间点的k号电梯的乘坐人数P1(ST21)。检测k号电梯在到达i层之前为其所受理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提供服务而停止在各个楼层时乘入k号电梯的乘客人数P2(ST22)。该乘入人数P2由电梯门厅等待乘客传感器检测。此外,计算k号电梯在到达i层之前在进行了目的地楼层登录的各个楼层停止时从k号电梯下去的总人数P3(ST23)。该在各个楼层下电梯的总人数P3可以通过在各个楼层算出已经进行了说明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预测等待人数,根据其目的地楼层算出各个楼层的下电梯的人数。如果k号电梯受理了i层的目的地楼层登录时,则计算i层的下电梯人数P4(ST24)。i层的下电梯人数P4也能够通过对以i层为其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各个楼层的预测等待人数(对象为k号电梯)进行合计而算出。并且,如果各个层都没有登录i层时,则P4为零。根据以上算出的P1、P2、P3、P4,通过下述公式算出追加分配的判断阈值PT(ST25)。
PT=PN-{P1+P2-(P3+P4)}+PM    (22)
在公式(22)中,PN表示k号电梯的电梯轿厢的额定人数,PM表示余量。
如上所示,通过根据轿厢内的乘坐人数、各个目的地楼层推定的乘入人数以及下电梯人数来确定阈值,能够更为正确地判断在i层是否会出现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k号电梯的情况。其结果,能够根据需要实施追加分配,尤其是能够抑制不必要的追加分配,从而能够防止运行效率恶化。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对各个目的地楼层的预测等待人数进行了推定。
返回图4,在追加分配实施判断装置1033中,在判断为预测等待人数超过了阈值而需要实施追加分配时,由目的地楼层选定装置1034选择接着实施追加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追加分配实施的目的地楼层呼叫选定为各个目的地楼层的等待乘客增加率最大的呼叫(该增加率由增加率算出装置1031算出)。通过等待乘客增加率来确定实施追加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是本发明的特征之一,以下参照图11进行说明。
在图11中,相对于时间轴Z04,以长方形的面积来表示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情况。相对于目的地楼层呼叫Y1的等待乘客增加数由长方形Z01表示,该长方形Z01的左端的边为目的地楼层呼叫Y1被登录的时间点,纵向边的长度(上下边之间的间隔)表示相对于Y1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增加率mY1/tY1。此外,长方形Z01的面积表示各时间内的Y1呼叫的等待人数。
例如,从Y1层呼叫的登录时间点起到当前时间点为止的时间tY1的面积表示在当前时间点的等待人数。当前时间点以后的部分(当前时间点右侧的区域)表示在将来的时间内所产生的等待人数。在此,在长方形Z01中,等待人数增加率mY1/tY1为一定值,但在实际上增加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动,不过,从平均来看等于mY1/tY1的值,所以这样进行近似。并且,在每个人都必须执行目的地楼层登录时,可以不使用平均值,而使用在各个该时间点算出的增加率。
由于预测为等待乘客在当前时间点以后也将以登录时间点到当前时间点这一时间的平均增加率增加,所以,如图11的长方形Z01所示,在当前时间点以后,也以等待乘客以相同的增加率增加为前提来预测等待人数。相对于目的地楼层呼叫Y2层的等待人数(长方形Z02)以及相对于目的地楼层呼叫Y3层的等待人数(长方形Z03)的情况也与目的地楼层呼叫Y1层相同。
例如,表示目的地楼层呼叫Y2层的等待人数的长方形Z02的左端的边与目的地楼层呼叫Y2的登录时间点相对应,纵向的边长为等待人数增加率mY2/tY2。如图11所示,在当前时间点以后,目的地楼层呼叫Y1、Y2、Y3的等待人数也以各自的增加率增加,其结果,预测为在图11中的虚线Z05所示的时间点将会达到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人数。各个长方形的虚线Z05右侧的面积与无法乘入电梯的等待乘客的人数相对应,该面积与长方形的纵向的边长即等待人数增加率成比例。
为此,预测为容易与等待人数增加率成比例地产生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等待乘客人数,所以从增加率最大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开始按顺序实施追加分配。在图11中,由于目的地楼层呼叫Y1层的等待乘客增加率最大,所以首先对Y1层呼叫实施追加分配。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也设置成对等待人数最多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实施追加分配,但实际上由于大家都乘入先到达的电梯轿厢,所以后来到的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即使在等待人数很多的情况下,先到达电梯门厅的人发生乘不上其呼叫的电梯的可能性也很小。另一方面,如果使用等待人数增加率,则在达到超过满载量的人数后到达电梯门厅的乘客的目的地楼层按照增加率的大小而产生的可能性高,所以能够进行更为正确的预测。此外,在图11的情况,目的地楼层呼叫Y1层的等待人数和等待人数增加率均最大,但有时例如会在Y1层呼叫的长方形的横向边长很短时,即使等待人数少,由于增加率大,所以仍然将其选定为追加分配呼叫。
在上述说明中,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增加率采用了平均值(因此其是一定值),但也可以按时间进行详细计算,使用在时间上更为接近的区域的增加率。此外,也可以在某个时间,以时间上越接近则权重越大的方式通过加权线性和来求出。
此外,在几乎全部乘客都实施目的地楼层呼叫登录时,由于能够时时刻刻均能够高精度地算出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增加率,所以也可以使用如此算出的等待人数增加率。此外,也可以根据等待人数增加率的变化趋势而使用将来时间点的预测增加率,例如,在能够像正午的时间段那样按照某时间表来预测增加率时,能够使用该预测增加率更为正确地选定会出现过多乘客的目的地楼层呼叫。
在上述说明中,以根据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增加率来选定实施追加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但也可以不根据增加率而根据将来的等待人数的增加量(当前时间点以后增加的等待人数的预测值)来选定实施追加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此时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这是因为,如图11所示,当前时间点以后增加的等待人数的预测值(各个长方形的表示当前时间点的虚线右边部分的面积)是增加率与预测时间的乘积,由于预测时间在各台电梯中是相同的,所以从结果看,将来的等待人数的增加量与增加率成比例。越是将来的等待人数的增加量多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在达到了超过满载量的人数后到达的乘客前往该目的地楼层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根据将来的等待人数的增加量(当前时间点以后增加的等待人数的预测值)的大小来选定实施追加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也可以适当地推测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目的地楼层呼叫。
在图4中,由目的地楼层选定装置1034选定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存储在追加分配信息存储装置1048中,在再次预测出该楼层会出现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该电梯的情况时,从已追加的电梯以外的电梯中选定追加分配电梯。在追加分配轿厢选择装置1036中,根据评价函数来选定与所选择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相对的分配轿厢。
图7表示各个目的地楼层的预测等待人数数据的算出例。该特征适合于已对目的地楼层呼叫Y2实施了追加分配的情况。
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已进行了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有Y1层呼叫、Y2层呼叫、Y3层呼叫这3个,各自的等待人数(例如由图4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算出装置1045算出)、呼叫经过时间以及等待乘客增加率如图7所示。此外,追加分配的情况(存储在图4的追加分配信息存储装置1048中)是,Y2呼叫已实施了追加分配,而其它的呼叫还没有实施分配。此时的预测等待乘客增加率,如图7的表所示,只有Y2呼叫的值被乘以了0.2的系数。该系数表示新来的乘客在追加分配的作用下被分流到其它电梯的作用,此时,0.2表示追加分配实施后来的目的地楼层Y2的乘客中,有80%的乘客使用追加分配的电梯,而余下的20%仍然使用最初分配的电梯。由于在后者的电梯的目的地楼层显示器上也显示了Y2层(具有目的地楼层显示器时),所以也有一部分乘客会利用该电梯。
如此,通过将追加分配的效果作为预测等待乘客增加率的降低(在图7的情况是乘以系数)而反映,能够更为正确地推定出追加分配后的预测等待人数,由此,即使在多个目的地楼层呼叫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依次抑制由此导致的等待人数的增加,能够实施追加分配。
图8对能按照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依次实施追加分配的理由进行了说明。以下对图8进行说明。
图8(a)的图表中,横轴表示时间轴,纵轴表示电梯门厅等待人数,实线G10表示检测出的电梯门厅等待人数在时间上的变化,虚线G11表示其预测值。表示电梯门厅等待人数预测值的虚线G11超过了判断阈值G07,所以预测为在分配轿厢到达前将发生等待人数会超出电梯满载人数的情况。因此,对Y1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实施追加分配的判断。
其结果,如图8(b)所示,表示等待人数预测值的虚线G11如虚线G12所示朝下方倾斜,表示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得到了避免。其原因是如图7所述产生了预测等待乘客增加率降低作用的缘故,具体来说,由于追加分配起到了使Y1层呼叫的预测等待乘客增加率下降的效果,所以如虚线G12所示,增加的趋势变小。
但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检测到Y2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出现了急剧的增加,等待人数预测值从虚线G12移动到虚线G13。其结果,等待人数预测值再一次超过了阈值,所以预测为将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从而对Y2层呼叫实施追加分配。
如此,考虑追加分配的作用,对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增加率进行修改而预测电梯门厅等待人数,所以,即使有多个目的地楼层呼叫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也能够采取对应措施来依次对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实施追加分配。能够按照已进行了说明的图3(a)到图3(b)、图3(c)所示的顺序实施追加分配。
图9表示根据本发明特征之一的预测等待人数事先对是否会出现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进行预测,并且事先实施追加分配这一方法的优点。以下对图9进行说明。
图9(a)表示根据等待人数检测值来判断是否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现有技术),图9(b)表示根据等待人数预测值来判断是否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本实施例),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明后者的优点。
在图9(a)中,曲线图的横轴表示时间轴,纵轴表示电梯门厅等待人数。曲线图的实线表示等待人数的检测值,在超出了表示乘客超过了电梯满载人数的虚线这一时间点检测到乘客人数超出了电梯满载人数。因此,针对此后(当前时间点以后)到达的等待乘客,有必要对每一个目的地楼层呼叫可靠地实施追加分配,并将等待乘客朝追加轿厢处引导。但是,在实际情况下,要了解各个乘客的目的地楼层十分困难。其原因是,不会每个人都进行目的地楼层登录,例如,如果设置有目的地楼层显示器,则一般是先看一看显示器上是否显示了自己想去的楼层,如果已经显示了,则不会再次进行登录。此外,即使目的地楼层显示器上没有显示出自己想去的楼层,但如果在众多的等待乘客中发现了前往自己要去的目的地楼层的人时,他也将在该电梯前等待,而不会去进行目的地楼层登录。如此,在根据等待人数检测值判断乘客人数是否会超出电梯满载人数时,必须在对此后的等待乘客的目的地楼层正确地进行了检测的基础上实施追加分配,然而在现实中,要正确地检测出目的地楼层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往往无法适当地实施,其结果,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可能性很大。
与此相对,图9(b)表示根据等待人数预测值来判断是否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根据曲线图的粗虚线预测此后的等待人数以判断是否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在本方法中,由于到实际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为止还有充足的时间,所以以某种程度的确切性对其后到达的等待乘客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实施追加分配即可。这一方法在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中设置有目的地楼层显示器等但目的地楼层的登录不会可靠进行的情况下非常有效。此外,由于具有充足的时间,所以如图8中所说明的那样,能够在每次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时依次对目的地楼层呼叫进行追加分配。也就是说,在多个目的地楼层呼叫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时,本实施例所示的基于等待人数预测值的判断非常有效。
图12表示实施追加分配的其它实施例。以下对图12进行说明。
图12的曲线图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电梯门厅的等待人数,曲线图的实线G20表示电梯门厅等待人数的检测值。其特点是设置了多个用于判断是否会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这一情况的阈值,具体来说是根据判断阈值A(线G21A)、判断阈值B(线G22)、判断阈值C(线G23)这3个阈值来检测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如上所示,设置多个阈值,从较小的阈值开始,每当等待人数检测值超过了阈值时,依次对此时等待人数最多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实施追加分配。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算出方法使用已经在图5和图6中作了说明的方法。通过设置多个阈值,在每次超过了阈值时均依次对目的地楼层呼叫进行追加分配,所以能够应对多个目的地楼层呼叫发生等待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电梯的情况。

Claims (3)

1.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管理多台电梯的运行,当乘客在电梯门厅登录了目的地楼层呼叫后,分配响应所述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电梯,该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特征在于,
具有检测各台所述电梯的所述电梯门厅的等待人数的等待乘客传感器,利用所述等待人数的检测值和登录了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后的经过时间来算出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增加率,通过在当前时间点的所述等待人数的检测值中加入由所述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增加率和时间的乘积求出的此后的增加人数来算出预测等待人数,将该预测等待人数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在判断发生所述乘客无法全部乘入的情况下,追加分配响应所述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增加率最大的所述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电梯,
所述阈值是通过根据所述电梯内的乘客人数和到达作为对象的目的地楼层之前的各个楼层的上电梯人数、下电梯人数来推定即将要到达对象楼层之前的电梯轿厢内乘坐人数,并将该电梯轿厢内乘坐人数从电梯轿厢的额定人数减去后再加上余量而得到的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各台电梯的所述等待人数的检测值、登录了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后的经过时间和楼层间人流量数据来算出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根据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及登录了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后的经过时间来算出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增加率,且根据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及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等待人数的增加率来算出被分配的电梯轿厢到达的预测时间之前的预测等待人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等待乘客传感器设置在各个楼层的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中。
CN2008100038639A 2007-10-02 2008-01-24 电梯群管理系统 Active CN1014024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8212A JP5094314B2 (ja) 2007-10-02 2007-10-02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
JP2007-258212 2007-10-02
JP2007258212 2007-10-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02427A CN101402427A (zh) 2009-04-08
CN101402427B true CN101402427B (zh) 2012-10-17

Family

ID=40536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38639A Active CN101402427B (zh) 2007-10-02 2008-01-24 电梯群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094314B2 (zh)
CN (1) CN101402427B (zh)
HK (1) HK11290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4979B2 (ja) * 2009-11-17 2014-04-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5481182B2 (ja) * 2009-12-25 2014-04-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の運行状況出力装置
JP2011162294A (ja) * 2010-02-08 2011-08-25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5535708B2 (ja) * 2010-03-19 2014-07-02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CN103332542B (zh) * 2013-05-16 2015-06-10 永大电梯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群控系统的客流峰值感知方法与自适应派梯方法
CN106315316A (zh) 2015-06-16 2017-01-11 奥的斯电梯公司 一种电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6417292B2 (ja) * 2015-07-30 2018-11-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8177513A (ja) * 2017-04-21 2018-11-15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JP6416326B1 (ja) * 2017-06-05 2018-10-31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方法
JP6510596B2 (ja) * 2017-08-08 2019-05-08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システム
CN111225865A (zh) * 2017-10-30 2020-06-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运行管理系统以及电梯运行管理方法
JP6538240B1 (ja) * 2018-06-12 2019-07-03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CN109733967A (zh) * 2018-12-03 2019-05-10 广州市设计院 电梯控制系统、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EP3677532A1 (en) * 2018-12-28 2020-07-08 Otis Elevator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elevator service based on a detected number of passengers
US11685631B2 (en) * 2019-05-31 2023-06-27 Otis Elevator Company Video analytics based advanced elevator dispatching
US20210284504A1 (en) * 2020-03-16 2021-09-16 Otis Elevator Company Specialized, personalized & enhanced elevator calling for robots & co-bots
CN111532911B (zh) * 2020-03-24 2023-02-28 北京升华电梯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电梯的中央控制系统与控制方法
JP6735945B1 (ja) * 2020-04-09 2020-08-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群管理制御装置、配車制御方法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WO2021240648A1 (ja) * 2020-05-26 2021-12-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CA3122826A1 (en) * 2020-07-17 2022-01-17 Appana Industrie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spatching elevators
KR102432693B1 (ko) * 2020-12-21 2022-08-16 현대엘리베이터주식회사 엘리베이터 군관리 제어 방법
JP7352222B1 (ja) 2023-02-21 2023-09-28 三菱電機ビ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ビル管理システム、ビル管理方法、及びビル管理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61A (zh) * 1987-08-06 1989-0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杜 电梯的群控装置
CN1491178A (zh) * 2002-04-10 2004-04-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31679A (ja) * 1985-08-05 1987-02-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タの待客数検出装置
JPH03216472A (ja) * 1990-01-19 1991-09-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61A (zh) * 1987-08-06 1989-0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杜 电梯的群控装置
CN1491178A (zh) * 2002-04-10 2004-04-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94314B2 (ja) 2012-12-12
CN101402427A (zh) 2009-04-08
JP2009084020A (ja) 2009-04-23
HK1129094A1 (en) 2009-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02427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JP5351510B2 (ja) 乗り場行先階予約式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CN101531320B (zh) 电梯的门控制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JP546497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6415417B2 (ja) エレベータ群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エレベータかごを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する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1056812B (zh)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
JP2935854B2 (ja) エレベーター制御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制御方法
JP498064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WO2014171296A1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1613043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JP5894842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US8104585B2 (en) Method of assigning hall calls based on time thresholds
JP2011255991A (ja) 行先階予約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JP2007284164A5 (zh)
JP6506862B1 (ja) 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JP6960463B2 (ja) 渋滞回避運転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1903273B (zh) 电梯组群管理系统
CN105836553B (zh)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
JP6255843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508221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及び群管理方法
JP645985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JP2003276961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456919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2013220933A (ja) 群管理学習装置
JP5375926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2909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2909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