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3043B - 电梯群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群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3043B
CN101613043B CN2009101494385A CN200910149438A CN101613043B CN 101613043 B CN101613043 B CN 101613043B CN 2009101494385 A CN2009101494385 A CN 2009101494385A CN 200910149438 A CN200910149438 A CN 200910149438A CN 101613043 B CN101613043 B CN 1016130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waits
permissible value
lobby
destination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943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3043A (zh
Inventor
吉川敏文
鸟谷部训
星野孝道
会田敬一
渡边健儿
熊田和也
西田武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13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3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3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30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即使在因电梯门厅狭窄等原因而导致电梯门厅容易发生局部拥挤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电梯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提高输送效率。在该电梯群管理系统中,在电梯门厅设置有多台电梯(3A,3B),并且具有登录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5A),并且将多台电梯中响应所登录的目的地楼层的电梯作为分配用电梯,对每台电梯(3A,3B)决定等候人数允许值,当有新的目的地楼层被登录时,按照所决定的所述等候人数允许值选择分配用的电梯。

Description

电梯群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多台电梯的运行进行集中管理的群管理系统,尤其适应于在电梯门厅或大楼的入口处、或者在走廊等处登录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的群管理系统方面,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方案,其为了使用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信息来更加适当地分配电梯轿厢,根据当前的电梯轿厢内载重来检测乘客人数,并根据电梯轿厢内乘客人数、电梯轿厢额定乘坐人数以及由电梯门厅呼叫分配的呼叫次数,设定每台电梯的可乘入人数,以此计算各台电梯在服务响应楼层的可乘入人数。
此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方案,其根据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登录次数预测等候人数,并根据预测等候人数算出对新的呼叫进行了临时分配时的电梯运行中的预测的电梯轿厢内最大人数,并根据上述信息缩小分配候补轿厢的选择范围,以此进行分配限制。
再有,专利文件3中公开了一种方案在使用摄像装置检测与分配电梯相应的区域内的等候乘客数量时,根据相邻的电梯之间的距离进行加权平均,并将所得到的值作为等候乘客数量。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平2-7068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特开2007-5578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特开平5-1478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已知技术中,由于仅仅是根据电梯轿厢内乘客人数来设定各台电梯的在服务响应楼层能够乘入的人数,或根据预测的等候人数来预测电梯轿厢内的最大人数,以此来缩小分配候补轿厢的选择范围,所以,最多也只不过是在电梯门厅等候的乘客全部能够乘入电梯轿厢而已。因此,在因电梯门厅狭窄等原因而导致电梯门厅内局部发生了拥挤时,可能无法确保乘客在电梯门厅内移动所需的通道。例如,当在电梯门厅的入口处附近挤满了等候电梯的乘客时,可能导致搭乘内侧的电梯的乘客无法迅速地搭乘电梯。
此外,即使根据相邻的电梯的距离进行加权平均处理而检测出了等候人数,也无法对电梯门厅的等候乘客的拥挤情况作出调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已知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因电梯门厅狭窄等原因而导致电梯门厅容易发生局部拥挤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电梯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提高输送效率,并且能够让各个乘客迅速地乘入其要搭乘的电梯轿厢。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其在电梯门厅设置有多台电梯,并且具有让乘客登录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所述电梯群管理系统将所述多台电梯中响应所登录的目的地楼层的电梯作为分配用电梯,在所述电梯群管理系统中,对每台所述电梯决定等候人数允许值,当有新的所述目的地楼层被登录了时,与所决定的所述等候人数允许值相关联地选择分配用的电梯。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对各台电梯决定等候人数允许值,所以,即使在因电梯门厅狭窄等原因而导致电梯门厅容易发生局部拥挤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各台电梯的等候乘客的拥挤程度进行调整,从而能够确保乘客在电梯门厅内移动所需的通道。因此,各个乘客能够迅速地到达其搭乘的电梯前,从而能够顺利地乘入其要搭乘的电梯。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的方块图。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梯门厅内等候人数允许值设定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与图2相应的等候人数允许值的曲线图。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分配处理的流程图。图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梯门厅内等候人数允许值设定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梯门厅内等候人数允许值设定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梯门厅内等候人数允许值设定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与图7相对应的等候人数允许值的曲线图。图9是表示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梯门厅内等候人数允许值设定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与图9相应的等候人数允许值的曲线图。符号说明1群管理控制装置2A单体电梯的控制装置3A电梯(轿厢)4A乘客群5A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101数据输入输出和存储部分102距离数据存储部分103各台轿厢的额定乘坐人数存储部分104各个楼层中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等候人数允许值计算部分105各个楼层中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计数部分106可分配电梯的选择部分107各台电梯的状态信息存储部分108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状态信息存储部分109各台电梯的分配评价值计算部分110分配电梯选择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在电梯群管理系统中,将多台电梯轿厢(以下称为“轿厢”)作为一个群体来管理,从而能够为乘客提供更加高效率的运行服务。具体来说是,将多台轿厢作为一个群体来进行管理,在某层新登录了电梯门厅呼叫时,选择一台最适当的轿厢为该电梯门厅呼叫提供服务。
在一般的群管理中,在电梯门厅登录上行方向或者下行方向的呼叫,在乘入到达的轿厢后再登录目的地楼层。与此相对,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的群管理系统(Destination Control System),是在电梯门厅登录目的地楼层的形式的管理系统,由于在呼叫登录时可以知道乘客的目的地楼层,所以能够为各个目的地楼层分配适当的轿厢。以下将在电梯门厅进行的目的地楼层登录所实现的呼叫,称为目的地楼层呼叫。
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群管理系统,适用于电梯门厅的乘客前往多个目的地楼层(例如8个楼层等)的场合,通过将这些目的地楼层分配给多个轿厢,能够减少每台轿厢的停止次数,并且缩短一周的运行时间,所以能够提高各台轿厢的运行效率。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群管理系统,对上班时众多的乘客从大厅楼层前往多个目的地楼层的人流量模式尤其有效。
此外,由于只有在电梯门厅才能进行目的地楼层的登录,所以每个乘客都必定会登录目的地楼层,所以能够根据登录次数来检测等候人数。
再有,如果能够调整各台电梯的等候乘客的拥挤程度,则优选例如对电梯门厅的物理性环境和等候乘客的状况作出考虑,为了确保各个乘客在电梯门厅内移动所需的通道,计算并决定可乘入人数,以缩小分配候补轿厢的选择范围。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电梯群管理系统,是一种在电梯门厅的入口处或其附近或大楼的正门口等处登录目的地楼层,并且根据该目的地楼层分配轿厢的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的群管理系统。在此,为了便于说明,以2台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为例进行说明,该群管理系统由2台电梯轿厢3A(A号电梯)和3B(B号电梯)、各台电梯的控制装置2A(A号电梯的控制装置)和2B(B号电梯的控制装置)、以及对2台电梯进行集中管理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构成。
图1表示1层(大厅楼层)的电梯门厅的情况(其它楼层未图示)。1层具有乘客通过数字键等登录目的地楼层从而产生电梯呼叫的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5A、5B。电梯的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1)1层的乘客通过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5A或者5B登录目的地楼层。(2)针对所登录的目的地楼层,由群管理控制装置1决定为该目的地楼层提供服务的电梯。(3)在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上显示所分配的电梯的名称。(4)乘客根据所述显示前往所显示的电梯所在的场所,并在该场所等候电梯轿厢的到来。(5)轿厢到达后,乘客乘入轿厢,由于该电梯已经被分配了目的地楼层,所以乘客不需要再次在轿厢内登录目的地楼层就能到达自己所要前往的楼层。
在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群管理系统中,由于向每个登录的目的地楼层分配电梯,所以能够根据目的地楼层分配多台电梯。例如,如图1所示,搭乘A号电梯的乘客群4A和搭乘B号电梯的乘客群4B分别在2台电梯前等候电梯的到来。
以下对群管理控制装置1进行详细说明。向数据输入输出和存储部分101中输入各台电梯的控制装置的信息、各台电梯的轿厢信息、各个楼层的电梯门厅以及各台电梯的信息等,另一方面,来自群管理控制装置的控制指令和输出信息被输出到各台电梯的控制装置和电梯门厅的各种设备中。此外,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中的必要的信息存储在存储设备中。
在存储各个楼层的各台电梯与电梯门厅入口之间的距离数据的存储部分102中,存储有各个楼层的各台电梯与电梯门厅入口之间的距离数据。例如,存储有A号电梯与电梯门厅入口之间的距离为10m,B号电梯与电梯门厅入口之间的距离为15m那样的距离信息。此外,这些距离信息没有必要一定是物理性的距离值,也可以是与电梯门厅入口之间的距离的远近的顺序。上述距离数据可以在群管理装置出厂时或者在大楼中安装时、电梯设备的正式开始运行前或运行开始后进行维护时等进行设定。
各台电梯轿厢的额定乘坐人数存储部分103中,存储有各台电梯轿厢的额定乘坐人数(例如为20人等)。
各个楼层中各台电梯的电梯门厅等候人数允许值计算部分104,根据各个楼层中各台电梯与电梯门厅入口之间的距离数据、各台电梯轿厢的额定乘坐人数,来计算并决定每台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也就是说,根据电梯门厅以及电梯的位置条件来设定每台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并以此调整和控制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
在后述部分参照图2和图3,对等候人数允许值计算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等候人数允许值并不一定要定期计算,可以在群管理装置出厂时或者在大楼中安装时、电梯设备的正式开始运行前或运行开始后进行维护时等进行计算,此后可以将该值存储以备使用。
在各个楼层中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计数部分105中,根据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登录次数以及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分配电梯的信息,对各个楼层的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进行计数。在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群管理系统中,为了确认分配电梯,由各个乘客登录目的地楼层,根据目的地楼层的登录次数及其分配电梯的信息,计算出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
在可分配电梯的选择部分106中,根据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和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检测值,选择可分配的电梯。例如,将等候人数检测值比等候人数允许值小的电梯选择为可分配的电梯。由此,通过将等候人数比允许值多的电梯从分配对象中除去,等候乘客不会继续增加,所以能够防止该电梯的等候乘客聚集在电梯门厅内而堵住其他电梯乘客行走所需的通道。
在计算分配给新呼叫的各台电梯的分配评价值的计算部分109中,对判断为可分配的各台电梯,计算分配给新登录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所对应的评价值。分配评价值,根据存储在各台电梯的状态信息存储部分107中的各台电梯的位置、方向、轿厢内乘客人数、被分配到的目的地楼层等的信息,以及存储在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状态信息存储部分108中的各个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呼叫次数和登录次数以及等候时间等信息计算出来。例如,根据上述信息求出到达各个目的地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等候时间、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分配数量以及轿厢内乘客人数等,来计算分配评价值。在分配电梯选择部分110中,根据计算出的分配评价值来选择评价值最好的电梯作为分配电梯。
图2表示图1的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的计算例。图2表示对6台电梯进行群管理的系统,在该示例中,6台电梯排列成二排,每一排为3台电梯,二排电梯相互对向设置。
图2是电梯门厅及其入口处附近以及各台电梯的升降通道的水平方向的剖面图。图中,符号A01表示的区域为A号电梯的升降通道的剖面区域,之后的B号电梯到F号电梯按照顺时针的顺序设置。此外,A02表示电梯门厅的整体区域,在此,假定电梯门厅的面积比通常的电梯门厅面积狭窄。在电梯门厅入口处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1个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A03。
电梯乘客,在电梯门厅入口处的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A03登录其要前往的目的地楼层(例如12层),并在确认所显示的分配电梯(例如D号电梯)后,进入电梯门厅A02,并在其要搭乘的D号电梯前等待D号电梯到达。
在电梯门厅面积较窄的情况下,如果有很多乘客在等候F号电梯,则搭乘D号电梯的乘客需要绕过F号电梯的乘客才能到达D号电梯前。在上班高峰时等非常拥挤的场合,A号电梯和B号电梯等电梯的附近也会有多名等候乘客,此时,搭乘D号电梯的乘客还需要绕过等候A号电梯和B号电梯等的乘客,在一段时间后才能到达D号电梯前。因此,如果D号电梯在该D号电梯的乘客到达前开走的话,则该乘客需要重新登录目的地楼层,并且还需要走到新分配的电梯那里,所以该乘客要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搭乘到电梯。对群管理系统来说,本来可以用D号电梯来输送该乘客,但在发生了上述情况时,还必须重新分配其它的电梯给该乘客,从而导致整个大楼的电梯运输效率下降。最糟糕的情况是,A号电梯和F号电梯前都已经挤满了等待电梯的乘客的情况,此时,由于电梯门厅的入口被堵住,所以搭乘内侧的电梯(B、C、D、E号电梯)的乘客无法到达各自要搭乘的电梯前,此时,可能导致非常多的乘客拥挤在入口处附近。
在图2中,各台电梯前的由实线围住的四边形区域的面积,示意表示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其中,A号电梯的允许值由区域A05的面积表示,B号电梯的允许值由区域A06的面积表示,C号电梯的允许值由区域A07的面积表示(D、E、F号电梯也相同)。此外,由点划线围住的区域A09的面积表示各台电梯的额定乘坐人数。
图2的实线区域A05、A06、A07所表示的各个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被设定成距离电梯门厅入口处的距离越近,则该值被设定得越小(实线表示的区域比点划线表示的区域小)。
虚线A08表示设定的特性,从虚线A08可以知道,离电梯门厅入口处近的电梯(例如A号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被设定得较小,这样,能够切实地保证搭乘电梯门厅内侧的电梯(例如D号电梯)的乘客通行所需的通道。其结果,即使在拥挤的时候,各个乘客也能够迅速地赶到其要搭乘的电梯那里。
由于A号电梯输送的乘客的人数比额定乘坐人数少,所以从表面上看,输送效率好像下降了,但实际上,在电梯门厅较窄的场合,如果发生因乘客赶不上电梯而不得不为该乘客重新分配其它电梯的情况时,则运行效率更低。也就是说,由于乘客没能赶上电梯,所以不但之前的轿厢会发生多余的停靠,而且还必须为没能赶上电梯的乘客再分配新的电梯以提供服务。此外,乘客则必须进行第二次目的地楼层的登录。
另外,虽然电梯门厅的形状和电梯的设置各不相同,但在决定等候人数允许值时,只要根据电梯门厅内的电梯的位置条件来决定等候人数允许值即可,通过将多台电梯中的至少一台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设定成与其他电梯不同,便能够改善拥挤给运行效率带来的影响。
图3举例表示根据电梯与电梯门厅入口之间的距离来计算等候人数允许值时的计算特性。图3中的曲线图的横轴表示电梯门厅入口处与电梯之间的距离,纵轴表示该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曲线图中的实线Y01表示与距离相应的等候人数允许值的特性,即,离电梯门厅的入口处的距离越近,则等候人数允许值越小。例如,在图2所示的电梯的配置下,A号电梯、B号电梯和C号电梯根据各自与电梯门厅入口之间的距离而决定的等候人数允许值如图3所示。其中,离电梯门厅入口处最远的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等于轿厢的额定乘坐人数(允许值的最大值等于轿厢额定乘坐人数)。
作为等候人数允许值的计算方法,可以是根据图3的特性,从各台电梯与电梯门厅入口处的距离直接求出允许值的方法,或者是使用下式中与距离相应的系数来求出允许值的方法。
等候人数允许值=距离系数(L)×轿厢额定乘坐人数(1)式中,距离系数由电梯门厅入口处与电梯之间的距离L决定,其为0以上1以下的值。此外,该值不一定要根据物理性的距离求出,也可以根据距离的平方值或由距离决定的优先顺序来求出。例如,可以根据优先顺序(N)事先决定系数值,并且根据下述的优先顺序系数来求出允许值。
等候人数允许值=所述电梯的优先顺序系数(N)×轿厢额定乘坐人数(2)总而言之,通过与各台电梯和电梯门厅入口之间的距离或者电梯的位置条件相关联地确定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则能够根据所确定的等候人数允许值来限制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
并且,在各个楼层的电梯门厅入口的配置各不相同时,因各楼层的各台电梯与电梯门厅入口之间的距离不同,所以可以在各个楼层根据各台电梯与电梯门厅入口之间的距离来决定等候人数允许值。
图4表示分配处理的流程图,以下对该流程图进行说明。判断是否新登录了目的地楼层呼叫(ST01)。在判断的结果为否定时,重复进行该处理,直到判断为发生了新的登录为止。在判断为发生了新的登录时,对各台电梯判断其能否用于分配,在可用于分配时,进行循环处理以计算评价值Φ(k)(ST02)。该循环处理通过按序改变k值,从1号电梯开始依序对所有的电梯执行该循环处理。
针对各k号电梯,比较新呼叫发生楼层的k号电梯的等候人数和等候人数允许值(ST03),在等候人数较少时,判断为该电梯可用于分配,在除此之外的情况,判断为该电梯不能用于分配(ST04)。在判断为不能用于分配时,不计算该电梯的评价值,并将该电梯从新的呼叫的分配对象中除去。由此,各台电梯的最大等候人数被限制在允许值以下,等候乘客的情况被控制成图2的实线区域所示的等候乘客的情况。此外,各台电梯的各层的等候人数,根据目的地楼层登录次数推测。
在k号电梯的等候人数比允许值小时,将k号电梯临时分配给新的呼叫(ST05),计算分配评价值Φ(k)(ST06)。重复进行以上的处理直到对全部的电梯进行了上述处理为止(ST07,ST08),该处理结束后,将分配评价值最小的电梯决定为新的呼叫的分配用电梯。
通过以上处理,对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进行调整和控制,使得其满足由图2和图3的特性所规定的等候人数允许值,并将在该条件下评价值最好的电梯确定为分配用电梯。
并且,考虑到轿厢内已有乘客的人数,将实际上能够乘入轿厢内的人数设为“可乘入人数”,则可将等候人数的上限值定为等候人数允许值和可乘入人数中较小的一方。其能够以下式表示。
等候人数上限值=MIN{等候人数允许值,可乘入人数}(3)在此,MIN是用于选择括号内最小值的运算。由此,能够在考虑了轿厢内的情况以及电梯门厅的等候状况的基础上,对等候人数进行更为适当的控制。但是,在上班高峰期内,由于乘客主要从大厅楼层乘入,所以可以根据等候人数允许值来决定等候人数的上限。
在图4的流程图中,如果所有的电梯的等候人数均高于等候人数允许值时,则处于接近电梯输送能力极限的非常拥挤的状况(这种情况基本上不会发生),此时,可以解除等候人数允许值方面的制约,而将分配评价值好的电梯用于分配。
图5表示其他实施例的等候人数允许值的设定例。电梯门厅采用了具有二个入口的平面布置结构。此时,也根据各电梯与较近的电梯门厅入口之间的距离来决定等候人数允许值(虚线B04表示距离与允许值之间的关系)。
由于A号电梯和C号电梯离电梯门厅入口处较近,因此各自的等候人数允许值如四边形的区域B01和B03所示,比轿厢额定乘坐人数小。另一方面,由于B号电梯离两个电梯门厅入口都较远,所以其允许值如区域B02所示,被设定成大致与轿厢额定乘坐人数相同。其结果,由于两个电梯门厅入口处附近的电梯的等候人数受到允许值的限制,所以即使在拥挤时,各乘客也能够迅速地赶到各自要乘坐的电梯所在的场所。
图6表示又一个其他的实施例的等候人数允许值的设定例。4台电梯采用横向排成一列的平面布置结构,如图6所示,电梯门厅的入口设置在与C号电梯以及D号电梯相对的位置上。
根据各台电梯与电梯门厅入口之间的距离来计算等候人数允许值(虚线C05表示距离与允许值之间的关系),所以允许值的特点是从靠近电梯门厅入口的电梯开始以D、C、B、A号电梯的顺序增大。各个允许值分别如四边形的区域C04、C03、C02、C01的面积所示。其结果,由于靠近电梯门厅入口的D号电梯、C号电梯的等候人数被限制在允许值以下,所以即使在拥挤时,也能够确保从电梯门厅入口到B号电梯、A号电梯的通道。
图7表示又一个其他实施例的等候人数允许值的设定例。根据当前时间点(也可以是前一个时间点)的电梯门厅内的各台电梯的等候乘客的状况,设定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也就是说,根据在作为计算对象的电梯的对面位置上的电梯以及/或者相邻位置上的电梯的等候人数,来设定该作为计算对象的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
从图7可以知道,E号电梯和A号电梯前已经聚集了多名等候电梯的乘客,尤其是E号电梯前聚集了很多等候电梯的乘客。如果位于E号电梯对面的B号电梯前也有很多等候电梯的乘客,则电梯门厅会被等候电梯的乘客堵塞,从而可能发生搭乘C号电梯和D号电梯的乘客无法通过的情况。此外,由于受到E号电梯的等候乘客群的影响,D号电梯和F号电梯的等候乘客无法获得足够的等候区域(即等候电梯时的站立空间),而只得在远处等候,导致在其搭乘的电梯到达时来不及乘入。
因此,根据在对面位置上的电梯的等候人数、相邻位置上的电梯的等候人数来设定例如由图8所示特性决定的等候人数允许值。
在图8的曲线图中,横轴表示电梯的等候人数,纵轴表示该等候人数对应的等候人数允许值。等候人数允许值的特性曲线图有2种,一种是在作为计算对象的电梯的对面位置上的电梯的特性曲线图,另一种是在该作为计算对象的电梯的相邻位置上的电梯的特性曲线图。假定在作为计算对象的电梯的对面位置上的电梯的等候人数为10人,则可以根据横轴的等候人数为10人时的在对面位置上的电梯的特性曲线图来确定此时的等候人数允许值。为了确保电梯门厅内的通道,优选与在相邻位置上的电梯拥挤时相比,当在对面位置上的电梯拥挤时,进一步加强对作为计算对象的电梯的等候人数的控制,图8所示的曲线图反映了这一特性,与在相邻位置上的电梯拥挤时相比,当在对面位置上的电梯拥挤时,作为计算对象的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的抑制幅度更大。
当在作为计算对象的电梯的对面位置以及相邻位置上都有等候乘客时(例如将图7的B号电梯作为计算对象时),可以如下式所示根据两者中较大的值来决定等候人数允许值,或者也可以根据将两个值综合后得到的2个变量的特性来决定。
最终等候人数允许值=MAX{根据在对面位置上的电梯的等候人数决定的允许值,根据在相邻位置上的电梯的等候人数决定的允许值}(4)根据图8所示的特性,按照对面或者相邻的电梯的等候人数来设定该作为计算对象的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由此,分别按照以实线表示的四边形的区域C01、C02、C03、C04表示的等候人数允许值来控制图7的B、C、D、F号电梯的各自的等候人数。在图7所示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电梯门厅内的通道,应对B号电梯的等候人数进行最严格的控制,其次是F号电梯的等候人数。图7所示的B号电梯以及F号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分别由区域C01、C04表示,其被设定成符合要求的允许值。此外,D号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在考虑了E号电梯的等候乘客人数的基础上被设定成比额定乘坐人数稍少的值,等候人数与狭窄的等候空间相适应。
如上所述,如图7以及图8所示,由于根据在对面位置上的电梯的等候人数以及在相邻位置上的电梯的等候人数,决定每台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所以能够切实地保证电梯门厅内乘客通行所需的通道,并且还能够将等候人数控制在与实际等候空间相适应的等候人数。其结果,各乘客能够迅速到达其搭乘的电梯前,从而能够在电梯到达时迅速乘入电梯。
也可以将图2和图7的实施例组合使用。图2中说明的等候人数允许值是根据电梯与电梯门厅入口间的距离决定的值,图7中说明的允许值是根据对面或者相邻的电梯的等候人数决定的值。通过将两者组合后采用下式决定最终的等候人数允许值。
最终等候人数允许值=MIN{根据电梯与电梯门厅入口间距离决定的等候人数允许值,根据对面或者相邻的电梯的等候人数决定的等候人数允许值}(5)如此,能够根据各台电梯在电梯门厅的配置条件(静态条件)和实际的等候人数条件(动态条件),将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设定成与实际状况更相符合的人数。
图9表示又一其他实施例,其根据电梯门厅内的各台电梯的等候区域(等候乘客进行等候的空间)的面积来设定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允许值。图9是对5台电梯进行管理的群管理系统,其中3台电梯和2台电梯对向设置。设置在最内侧的C号电梯处于特殊状况,只有该电梯的等候区域的面积比其他的电梯小。如果C号电梯的等候乘客人数过多,则C号电梯的等候乘客只得在B号电梯的等候区域等候,这样,当C号电梯轿厢到达时,在B号电梯的等候区域等候的乘客可能无法迅速乘入电梯。而且,由于受到C号电梯的等候乘客的影响,B号电梯的等候乘客也不能迅速乘入电梯。
因此,如图10的曲线图所示,根据每台电梯的等候区域的面积(等候乘客在电梯前等候时的等候空间的面积)设定等候人数允许值,使得等候人数允许值具有等候区域的面积越小则等候人数允许值越低的特性Z01。由此,将等候区域面积较小的C号电梯的允许值设定得较小,而将等候区域面积较大的A号电梯等其他电梯的允许值设定得较大。图9的各台电梯前的由实线围住的四边形的面积表示该允许值的大小,C号电梯的允许值被设定为与该面积相应的允许值。其结果,C号电梯的等候乘客人数在等候人数允许值的控制下成为与等候区域面积的大小相适应的人数。

Claims (6)

1.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在电梯门厅设置有多台电梯,并且具有让乘客登录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所述电梯群管理系统将所述多台电梯中响应所登录的目的地楼层的电梯作为分配用电梯,其特征在于,
对每台所述电梯决定等候人数允许值,当有新的所述目的地楼层被登录时,与所决定的所述等候人数允许值相关联地选择分配用的电梯,
从所述电梯门厅的入口到所述电梯的距离越近,所述等候人数允许值决定得越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电梯门厅的入口到所述电梯的距离所决定的接近程度的排序越高,所述等候人数允许值越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台电梯中的至少一台电梯的所述等候人数允许值与其他的电梯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目的地楼层登录装置的登录次数来检测各台电梯的等候人数,并且在与所述电梯相邻的其它电梯或者位于所述电梯的对面位置的其它电梯检测到的等候人数越多,所述等候人数允许值决定得越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的等候区域的面积越小,所述等候人数允许值越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门厅内的所述电梯在平面布置上为横向排列布置,
所述电梯门厅的入口设置于所述电梯的对面位置。
CN2009101494385A 2008-06-23 2009-06-22 电梯群管理系统 Active CN1016130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62672A JP4663762B2 (ja) 2008-06-23 2008-06-23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
JP2008-162672 2008-06-23
JP2008162672 2008-06-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3043A CN101613043A (zh) 2009-12-30
CN101613043B true CN101613043B (zh) 2012-03-21

Family

ID=41492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94385A Active CN101613043B (zh) 2008-06-23 2009-06-22 电梯群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663762B2 (zh)
CN (1) CN101613043B (zh)
HK (1) HK11388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97478B2 (ja) * 2009-11-27 2014-01-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5487926B2 (ja) * 2009-12-10 2014-05-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の運転方法
JP5705704B2 (ja) * 2011-11-04 2015-04-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243787B2 (ja) * 2014-04-16 2017-12-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445401B2 (ja) * 2015-07-03 2018-12-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
JP6539151B2 (ja) * 2015-08-25 2019-07-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
CN107809416A (zh) * 2017-09-19 2018-03-16 周美琳 智能楼宇安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JP6968660B2 (ja) * 2017-10-30 2021-11-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ビル内交通予測システム、ビル内交通予測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エレベーター乗り場レイアウトの生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9193707A1 (ja) * 2018-04-05 2019-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装置
CN108298389B (zh) * 2018-04-24 2021-01-15 蔡盼 组群电梯系统
CN109795927A (zh) * 2019-03-05 2019-05-24 天奥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电梯有效面积比对的系统
JP7199334B2 (ja) * 2019-10-24 2023-01-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及び分析方法
JP2022147077A (ja) * 2021-03-23 2022-10-06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エレベーター運行管理サーバ、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混雑状況表示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9443A (ja) * 1999-01-29 2000-08-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2007161417A (ja) * 2005-12-14 2007-06-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251143C (en) * 1996-04-03 2006-07-11 Inventio Ag Control system for a plurality of groups of lifts with destination call control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9443A (ja) * 1999-01-29 2000-08-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2007161417A (ja) * 2005-12-14 2007-06-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01142A (ja) 2010-01-07
JP4663762B2 (ja) 2011-04-06
CN101613043A (zh) 2009-12-30
HK1138821A1 (en) 2010-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3043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JP5351510B2 (ja) 乗り場行先階予約式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JP4777241B2 (ja) 建物内の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の複数のかごを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エレベータースケジューラ
FI121009B (fi) Hissijärjestelmä
US6808049B2 (en) Optimal parking of free cars in elevator group control
KR920011080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군(群)관리장치
GB2555747A (en) Group-control eleva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boarding car numbers using group control
CN110589642B (zh)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系统
CN103249661B (zh) 电梯系统
JP2007284164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JP2010507545A (ja) 群間相対システム応答(irsr)配分を用いたエレベータの交差配分システム
CN104229570A (zh) 电梯系统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JPH0725491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CN112141831B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US6419051B2 (en) Contro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for reassigning the cars of a double-deck elevator
CN116777126A (zh) 基于多层amhs系统的天车运输调度方法
JP2014005130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US7591347B2 (en)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elevator
JP597765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CN114644267B (zh) 双层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JP4374667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WO2010055563A1 (ja)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
WO2017088904A1 (en) Control method for an elevator control system
CN105035890A (zh) 群管理电梯装置
US20240083710A1 (en) Robot interlocking elevator control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3882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3882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