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05031B - 车身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05031B
CN106005031B CN201610070539.3A CN201610070539A CN106005031B CN 106005031 B CN106005031 B CN 106005031B CN 201610070539 A CN201610070539 A CN 201610070539A CN 106005031 B CN106005031 B CN 1060050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box body
wall
parti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705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05031A (zh
Inventor
松泽隆之
三井淳
北川明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05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050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050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050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车身后部的较低位置配置捆绑钩安装部或顶举部,能够支承顶举车辆时的向上方的压缩负载或利用捆绑钩时的向下方的拉伸负载的车身后部结构。其具有:后板(28),其具有后外板(30)及后内板(32),后外板(30)及后内板(32)沿着后底板(10)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相互接合而形成封闭截面;以及盒体结构部(43),其形成在后板(28)的下方,与后板(28)协同构成箱形。在盒体结构部(43)的底部,形成有顶举部(44)和捆绑钩安装用的卡合孔(46、48)中的至少一方。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至少形成有顶举部和捆绑钩安装部中的一方的车身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所使用的车身上,设有顶举部(顶举位置)及捆绑钩安装部(钩部卡合孔等),其中,顶举部在使用千斤顶顶举车辆时与千斤顶卡合,捆绑钩安装部用于在用拖车等搬运车辆时,勾住捆绑绳的钩部以将车辆固定在装货台面上。
作为设有顶举部及捆绑钩安装部的车身结构,已知如下一种结构:在离前轮较近的位置设有强度部件,在作为该强度部件中的一个的前围板下横向构件的下表面上焊接有杯状的安装支架,在该安装支架上形成有用于与捆绑钩卡合的长孔,并且,通过使长孔的开口边缘部向内侧折成直角来提高开口边缘的刚度,从而也可以利用安装支架作为顶举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58-76340号
然而,在车身后部,在应该设置捆绑钩安装部或顶举部的较低位置,不存在如前围板横向构件那样具有较高刚度的车身车架。因此,无法在车身后部设置捆绑钩安装部及顶举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采用该车身后部结构,能够在车身后部的较低位置配置捆绑钩安装部或顶举部,而能够支承顶举时向上方的压缩负载或利用捆绑钩时向下方的拉伸负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为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具有:后板骨架(28),其具有后外板(30)及后内板(32),后外板(30)及后内板(32)沿着后底板(10)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相互接合而形成封闭截面;以及盒体结构部(43),其形成在后板骨架(28)的下方,与后板骨架(28)协同构成箱形,在盒体结构部(43)的底部,形成有顶举部(44)和捆绑钩安装部(46、48)中的至少一方。
采用该结构,能够在后板骨架的下方的较低位置配置捆绑钩安装部或顶举部。另外,能够由刚度较高的后板骨架支承顶举车辆时的向上方的压缩负载及捆绑时的向下方的拉伸负载。
在上述的发明中,盒体结构部(43)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在其上部与后板骨架(28)的下部相同,并向下方逐渐变短,在盒体结构部(43)的底部形成有顶举部(44)及捆绑钩安装部(46、48)。
采用该结构,顶举车辆时的向上方的压缩负载或捆绑时的向下方的拉伸负载集中施加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的盒体结构部的底部,在分散传递到后板骨架的在前后方向上的整个部分的同时,还直接传递到后板骨架的纵壁。据此,能够防止后板骨架中的应力集中。
在上述的发明中,后板骨架(28)构成后备箱盖开口的下部骨架,
还具有:至少1个隔板(50A),其在后板骨架(28)的内部与车宽方向垂直,用于加强后板骨架(28);以及锁销固定部(50B),其与隔板(50A)形成一体,构成后备箱盖的锁销的固定部。
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后板骨架的刚度,加大后板骨架对压缩力及拉伸力的支承刚度。另外,也加大了后备箱盖的锁销的支承强度。
在上述的发明中,还具有箱形加强部件(50),其由以垂直于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在后板骨架(28)的内部以加强后板骨架(28)的1对隔板(50A)、连接1对隔板(50A)的上部的上壁(50B)、以及连接1对隔板(50A)的前部和上壁(50B)的前部的前壁(50C)形成一体而成,并与后外板(30)协同形成盒体结构,箱形加强部件(50)和盒体结构部(43)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上相互重叠。
采用该结构,加强部件在盒体结构部的上方形成与盒体结构部相连的盒体结构,来自下方的盒体结构部的负载由后板骨架的构成盒体结构的部分切实支承。也就是说,能够提高后板骨架的刚度,加大后板骨架对压缩力及拉伸力的支承刚度。另外,由于加强部件形成了盒体结构,因而容易进行相对于后外板的、加强部件的配置作业及通过焊接等进行的接合作业。
在上述的发明中,还具有沿后底板(10)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构件(52),纵向构件(52)接合于盒体结构部(43)的下部。
采用该结构,能够加大盒体结构部对于捆绑时来自斜下后方的拉伸力的支承刚度。
在上述的发明中,前L字形部件(42)具有前壁(42A)和底壁(42B),后L字形部件(40)具有后壁(40A)、底壁(40B)和左右的侧壁(40C),前L字形部件(42)及后L字形部件(40)在其底壁(42B、40B)彼此重叠接合的同时分别接合于后外板(30),形成了盒体结构部(43)。
采用该结构,通过前L字形部件的底壁和后L字形部件的底壁双层重叠,能够加大构成负载支承部的盒体结构部的底部的刚度。另外,由于前L字形部件及后L字形部件的结构比较简单,因而容易进行两部件的接合作业。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车身后部的较低位置配置捆绑钩安装部或顶举部,能够支承顶举车辆时的向上方的压缩负载或利用捆绑钩时向下方的拉伸负载的车身后部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后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2是从斜下后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斜上前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在拆下后内板的状态下与图3相对应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1中V-V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6是从斜下后方透过后外板观察盒体结构部的立体图。
图7是从斜下前方观察盒体结构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后底板;28:后板(后板骨架);30:后外板;32:后内板;38:盒部件;40:盒外侧部件(后L字形部件);40A:后壁;40B:底壁;40C:侧壁;42:盒内侧部件(前L字形部件);42A:前壁;42B:底壁;43:盒体结构部;44:顶举部;46、48:卡合孔(捆绑钩安装部);50:第1隔板部件(箱形加强部件);50A:隔板;50B:上壁(锁销固定部);50C:前壁;52:后中央构件(纵向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接合”均指通过点焊等焊接方法进行的接合。各部件一般由钢板制成,根据需要,一部分部件也可以由高张力钢板制成。“帽形截面形状”是指,包括槽形截面形状部,具有在槽形截面形状部的两侧向外伸出的凸缘部(焊接余量)的横向截面形状。
图1是从下方观察车身后部结构的仰视图。图2是从斜下后方透过后述的左侧的排水槽板(该排水槽板是指,与车辆背门相对的部分,用于排出雨水等的部件)外板34及后内板32观察车身后部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及图2所示,后底板10构成车身后部结构的底板,通过冲压成形形成呈敞开的浴槽状的凹部12。凹部12可以作为用于收装备胎的备胎收装室使用,也可以不作为收装备胎的空间使用,而是作为收装驱动用电池单元(IPU:IntelligentPower Unit)等的空间使用。另外,也可以在凹部12中的适当位置配置分隔部件,从而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进行分隔,分隔后的收装室例如作为收装工具及千斤顶等的收装室或作为收装修理轮胎用的工具等的收装室使用。
左右的后侧车架14夹持着凹部12在车身后部的左右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后侧车架14呈帽形截面形状,通过使后侧车架14的两凸缘部接合于凹部12的后底板10,由后侧车架14和后底板10协同形成封闭截面形状。如图1所示,左右的后侧车架14接合于与其前端对应侧的侧梁18的后端,左右的后侧车架14在与侧梁18的接合部的后方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曲,在弯曲部分14A的后方,左右的后侧车架14相互平行地延伸,在各自的外侧划分出构成左右的后轮胎空间的区域。
如图1及图2所示,后侧车架14由后述的后底板中间横向构件26前方的前部部件20和后底板中间横向构件26后方的后部部件22这二者的接合体构成。前部部件20和后部部件22的接头A位于与后底板中间横向构件26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后部部件22的弯曲强度比前部部件20的弯曲强度低。换言之,前部部件20具有高于后部部件22的弯曲强度。该强度差可以通过使前部部件20与后部部件22的板厚不同或钢材不同来设定。
后侧车架14的弯曲部分14A接合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底板横向部件24的端部。后底板横向构件24架设在左右的后侧车架14之间使左右的后侧车架14相互连接。
在左右的后侧车架14的相互平行的平行部分14B中的前部部件20和后部部件22的接合部附近处,接合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底板中间横向构件26的端部。后底板中间横向构件26架设在左右的后侧车架14之间使左右的后侧车架14相互连接。后底板中间横向构件26位于比后底板横向构件24更靠近后方的位置。
后底板横向构件24及后底板中间横向构件26分别呈帽形截面形状,通过使它们的两凸缘部接合于后底板10的下底面,与后底板10协同形成封闭截面形状。此外,后底板中间横向构件26沿着凹部12的外形呈订书钉形状。
图3是从斜上前方观察车身后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透过后述的后内板32及左侧的排水槽板外板34观察图3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如图3及图4所示,在后底板10的后端,设有后板(后底板尾部横向构件)28,该后板28沿着后底板10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其左右两侧接合于后侧车架14的后端。后板28包括:相互接合的后外板30及后内板32(参照图5);以及接合于后外板30及后内板32的左右两侧且相互接合的、左右的排水槽板外板34及排水槽板内板36的水平部。后板28由这些部件构成封闭截面形状,其构成后备箱盖开口的下部骨架。后备箱盖开口由未图示的弹起式的后备箱盖开闭。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后底板10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设有盒部件38。如图5所示,盒部件38由盒外侧部件40和盒内侧部件42构成,与后外板30协同形成箱形的盒体结构部43,其中,盒外侧部件40接合于后外板30的纵壁部30A与在纵壁部30A的上端弯折后向后方延伸的底壁部30B这二者的角落部,盒内侧部件42的上侧接合于纵壁部30A,下侧重叠地接合于盒外侧部件40的下侧。
盒部件38比后底板10的后端向下方下垂,盒外侧部件40和盒内侧部件42的重叠接合部在比后底板10的后端向下方突出的位置构成盒部件38的底部,该底部构成顶举部44。另外,盒部件38在上述重叠接合部及盒外侧部件40的后壁40A上形成有捆绑钩的卡合孔46、48,构成捆绑钩安装部。更详细而言,形成在两卡合孔46、48之间的、后壁40A和底部所构成的角部,成为卡合捆绑钩的钩卡合部。
如图4所示,在后外板30及后内板32所形成的封闭截面的内部且在车宽方向上的中央,在与盒部件38相对应的位置接合有用于加强该部分的第1隔板部件50。另外,在排水槽板外板34及排水槽板内板36的水平部所形成的封闭截面的内部且在从第1隔板部件50向左右分离的位置,接合有用于加强该部分的、与车宽方向垂直相交的左右的第2隔板部件51。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凹部12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设有后中央构件52,该后中央构件52沿凹部12的下底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其前端接合于后底板中间横向构件26,后端接合于盒部件38。后中央构件52由前侧部件54、中间部件56和后侧部件58构成,其中,前侧部件54包括与后底板中间横向构件26的接合部,中间部件56的前端接合于前侧部件54的后端,且中间部件56从前侧部件54起沿着凹部12的底面形状弯曲而一直延伸到盒部件38的附近,后侧部件58的前端接合于中间部件56的后端,且后侧部件58从中间部件56起一直延伸到与盒部件38的接合部。
前侧部件54和后侧部件58具有高于中间部件56的弯曲强度,中间部件56比前侧部件54和后侧部件58的弯曲强度低。该强度差可以通过使这些部件的板厚不同或钢材不同来设定。
接下来,对顶举部44及捆绑钩安装部的周围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图7所示,盒外侧部件40具有:后壁40A,其向前下方倾斜;底壁40B,其在后壁40A的下边缘以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弯折;以及左右的侧壁40C,其在后壁40A的左右侧边缘以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弯折。后壁40A具有上端接合部40D,其接合于后壁部30C,其中,上端接合部40D由后壁40A在其上边缘以进一步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弯折而成,后壁30C构成后外板30的后板28的后表面。侧壁40C具有左右的侧壁接合部40E,该左右的侧壁接合部40E由侧壁40C在其前边缘及上边缘弯折并进一步向左右延伸而成,该左右的侧壁接合部40E与上端接合部40D相连且接合于后外板30(图2)的纵壁部30A及底壁部30B。
如上所述,在后壁40A上形成有卡合孔48。为了形成上述卡合孔46,底壁40B分为左右两部分形成。在后壁40A与左右的侧壁40C的连接部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加强筋40F,该加强筋40F向后方突出。如图5所示,盒外侧部件40的沿上下方向剖切而成的截面中,通过后壁40A和底壁40B形成大致L字形。
盒内侧部件42具有:前壁部42A,其沿大致铅直方向延伸,以沿着外板30的纵壁部30A向下方延长,上侧接合于后外板30的纵壁部30A;底壁42B,其在前壁42A的下边缘以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弯折;以及左右的侧壁42C,其在前壁42A的左右的侧边缘以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弯折。
盒内侧部件42的底壁42B和左右的侧壁42C相连,为了形成上述的卡合孔46,底壁42B分为左右两部分形成。如图5所示,在盒内侧部件42的沿上下方向剖切而成的截面中,通过前壁42A和底壁42B形成大致L字形。盒内侧部件42的底壁42B及左右的侧壁42C,与盒外侧部件40的相应的底壁40B及左右的侧壁40C接合。
如此,通过使盒内侧部件42和盒外侧部件40的各底壁42B、40B彼此重叠地接合,形成了盒部件38,通过使盒部件38接合于后板28,形成了盒体结构部43。
如上所述,后外板30的纵壁部30A及盒内侧部件42的前壁42A沿大致铅直方向延伸,而盒外侧部件40的后壁40A向前下方倾斜。因此,盒体结构部43呈倒梯形,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在其上部与后板28的下部相同,并向下方逐渐变短。在其底部形成有顶举部44及捆绑钩安装部。
此外,如图6所示,后中央构件52的后端(后侧部件58)接合于盒体结构部43中的、盒内侧部件42的前壁42A的下部及盒外侧部件40的左右的侧壁接合部40E的下部。
如图4所示,第1隔板部件50以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方式设在后外板30及后内板32所形成的封闭截面的内部。第1隔板部件50由用于加强后板28的1对隔板50A、使1对隔板50A的上部相连接的上壁50B、以及使1对隔板50A的前部及上壁50B的前部相连接的前壁50C形成为一体而构成箱形。
同时参照图5,第1隔板部件50的前壁50C的下端接合于后外板30的纵壁部30A,1对隔板50A的后端接合于后外板30的后壁部30C。另外,第1隔板部件50的上壁50B接合于后内板32的上壁部32A。据此,第1隔板部件50与构成后板28的外侧部分的后外板30协同形成盒体结构。此外,第1隔板部件50的上壁50B成为用于固定后备箱盖的锁销的固定部。
如图4~图6所示,第1隔板部件50配置于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上与盒体结构部43重合的位置。换言之,第1隔板部件50和盒体结构部43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上相互重合,据此,第1隔板部件50在盒体结构部43的上方形成与该盒体结构部43相连的盒体结构。
采用上述结构的车身后部结构,能够达到以下作用效果。
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设有沿着后底板10的后端配置的构成封闭截面的后板28,以及形成于后板28的下方并与后板28协同构成箱形的盒体结构部43,在盒体结构部43的底部,形成有顶举部44和捆绑钩用的卡合孔46、48中的至少一方。因此,能够在后板28的下方的较低位置配置捆绑钩用的卡合孔46、48或顶举部44。从而,通过刚度较高的后板28,来支承顶举车辆时的向上方的压缩负载或捆绑时的向下方的拉伸负载。
如图5所示,盒体结构部43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在上部其与后板28的下部相同,并向下方逐渐变短,在盒体结构部43的底部形成有顶举部44及捆绑钩用的卡合孔46、48。因此,顶举车辆时的向上方的压缩负载或捆绑时的向下方的拉伸负载集中施加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的盒体结构部43的底部,分散传递到后底板28的在前后方向上的整个部分,并直接传递到对于压缩负载及拉伸负载的承受能力较强的后板28的纵壁。据此,能够防止后板28中的应力集中。
如图3及图4所示,后板28构成后备箱盖开口的下部骨架,在后板28的内部设有至少一个隔板50A和上壁50B,其中,隔板50A与车宽方向垂直,用于加强后板28,上壁50B与隔板50A形成一体,成为后备箱盖的锁销的固定部。因此,提高了后板28的刚度,加大了后板28对压缩力及拉伸力的支承刚度。另外,也加大了后备箱盖的锁销的支承强度。
如图4所示,第1隔板部件50以垂直于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在后板28的内部,由用于加强后板28的一对隔板50A、使一对隔板50A的上部相连接的上壁50B、以及使一对隔板50A的前部和上壁50B的前部相连接的前壁50C形成一体而构成,与后板30协同形成盒体结构。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第1隔板部件50配置于与盒体结构部43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上重合的位置。通过这种结构,由第1隔板部件50在盒体结构部43的上方形成与盒体结构部43相连的盒体结构。因此,来自下方的盒体结构部43的负载由后板28的构成盒体结构的部分切实支承。也就是说,提高了后板28的刚度,也加大了后板28对压缩力及拉伸力的支承刚度。另外,第1隔板部件50形成盒体结构,因而容易进行相对于后外板30的、第1隔板部件50的配置作业及通过焊接等进行的接合作业。
如图2及图7所示,后中央构件52沿着后底板10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后中央构件52接合于盒体结构部43的下部。因此,加大了盒体结构部43对于捆绑时来自斜下后方的拉伸力的支承刚度。
另外,如图5~图7所示,盒外侧部件40具有后壁40A、底壁40B及左右的侧壁40C,盒内侧部件42具有前壁42A及底壁42B,盒外侧部件40和盒内侧部件42在其各底壁40B、42B彼此重叠接合的同时,分别接合于构成后板28的外侧部分的后外板30,形成了盒体结构部43。如此,通过盒内侧部件42的底壁42B和盒外侧部件40的底壁40B双层重叠,加大了构成负载支承部的盒体结构部43的底部的刚度。另外,由于盒内侧部件42及盒外侧部件40的结构简单,因而容易进行两部件的接合作业。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多种变形以实施本发明。例如,各部件及部位的具体结构及配置、数量、材料等均可以进行适当变更,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即可。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结构要素并不一定全部都是必需的,可以适当进行选择。

Claims (7)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
后板骨架,其具有后外板及后内板,所述后外板及所述后内板沿着后底板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相互接合而形成封闭截面;以及盒体结构部,其形成在所述后板骨架的下方,与所述后板骨架协同构成箱形,
在所述盒体结构部的底部,形成有顶举部和捆绑钩安装部,
还具有沿所述后底板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构件,
所述纵向构件的前端接合于后底板中间横向构件,所述纵向构件的后端接合于所述盒体结构部的下部,其中,所述后底板中间横向构件沿车宽方向延伸,使左右的后侧车架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体结构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在上部其与所述后板骨架的下部相同,并向下方逐渐变短,
所述捆绑钩安装部为捆绑钩安装用的卡合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板骨架构成后备箱盖开口的下部骨架,
还具有:至少1个隔板,其在所述后板骨架的内部与车宽方向垂直,用于加强所述后板骨架;以及
锁销固定部,其与所述隔板形成一体,构成后备箱盖的锁销的固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板骨架构成后备箱盖开口的下部骨架,
还具有:至少1个隔板,其在所述后板骨架的内部与车宽方向垂直,用于加强所述后板骨架;以及
锁销固定部,其与所述隔板形成一体,构成后备箱盖的锁销的固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箱形加强部件,其由以垂直于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后板骨架的内部以加强所述后板骨架的1对隔板、连接所述1对隔板的上部的上壁、以及连接所述1对隔板的前部和所述上壁的前部的前壁形成一体而成,并与所述后外板协同形成盒体结构,
所述箱形加强部件和所述盒体结构部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上相互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前L字形部件具有前壁和底壁,后L字形部件具有后壁、底壁和左右的侧壁,所述前L字形部件及所述后L字形部件在其底壁彼此重叠接合的同时分别接合于所述后外板,由此形成了所述盒体结构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前L字形部件具有前壁和底壁,后L字形部件具有后壁、底壁和左右的侧壁,所述前L字形部件及所述后L字形部件在其底壁彼此重叠接合的同时分别接合于所述后外板,由此形成了所述盒体结构部。
CN201610070539.3A 2015-03-27 2016-02-01 车身后部结构 Active CN1060050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6246A JP6147789B2 (ja) 2015-03-27 2015-03-27 車体の後部構造
JP2015-066246 2015-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05031A CN106005031A (zh) 2016-10-12
CN106005031B true CN106005031B (zh) 2019-05-21

Family

ID=57082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70539.3A Active CN106005031B (zh) 2015-03-27 2016-02-01 车身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47789B2 (zh)
CN (1) CN1060050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87897B2 (ja) * 2017-09-07 2022-12-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11472244B2 (en) 2020-04-16 2022-10-18 Honda Motor Co., Ltd. Skid plate with recovery point
JP7428062B2 (ja) 2020-04-20 2024-02-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7334139B2 (ja) * 2020-09-04 2023-08-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3450A (ja) * 1981-10-27 1983-05-02 Nissan Motor Co Ltd タイダウンフツク支持構造
JPH10278848A (ja) * 1997-04-09 1998-10-20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2005153798A (ja) * 2003-11-27 2005-06-16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緊締フック構造
JP4327743B2 (ja) * 2005-02-14 2009-09-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ジャッキアップ用車体構造
JP5810677B2 (ja) * 2011-06-30 2015-11-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5668671B2 (ja) * 2011-11-18 2015-0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47789B2 (ja) 2017-06-14
CN106005031A (zh) 2016-10-12
JP2016185737A (ja) 2016-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4119B (zh) 汽车的车架结构
JP6103142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6005031B (zh) 车身后部结构
JP5352682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US8556336B2 (en) Vehicle body panel joining structure
CN1935582B (zh)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US9346493B2 (en) Floor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body
CN106515866B (zh) 车辆框架结构
CN105799777A (zh)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CN102233903B (zh) 车身增强结构
CN102101500B (zh) 用于汽车的车身结构
CN103391874A (zh) 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6397534B1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5156729B2 (ja)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05339245A (zh) 作业车辆的驾驶室及其制造方法
JP2019089488A (ja)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CN106004280B (zh) 车身后部结构
KR101262537B1 (ko) 전기 자동차 차체
CN110505995A (zh) 车身前部结构
EP1177968A2 (en) Impact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car body front of automobile
CN106275109B (zh) 一种备胎坑及加强结构
CN110155182A (zh) 车身结构
CN110920757B (zh) 车辆的下部结构
JPH11192977A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