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46781B - 车外用安全气囊 - Google Patents

车外用安全气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46781B
CN105946781B CN201610130092.4A CN201610130092A CN105946781B CN 105946781 B CN105946781 B CN 105946781B CN 201610130092 A CN201610130092 A CN 201610130092A CN 105946781 B CN105946781 B CN 1059467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windshield
lower edge
pair
lateral marg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300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46781A (zh
Inventor
末栋宽士
桥本善之
小野寺晃宏
米山央
音辻大翼
长泽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bar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baru Corp filed Critical Subar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46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46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467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467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6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airba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外用安全气囊。提供一种能够在宽广的范围内保护保护对象者的车外用安全气囊。具有:下缘气囊(1),其在汽车(M)的前挡玻璃(W)的前侧以沿着下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一对侧缘气囊(2),其在前挡玻璃(W)的前侧以沿着两侧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以及上缘气囊(3),其在前挡玻璃(W)的前侧以沿着上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

Description

车外用安全气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外用安全气囊,尤其涉及一种保护保护对象者免于向一对前支柱碰撞的车外用安全气囊。
背景技术
以往,在行人等保护对象者与汽车碰撞时,会使用保护保护对象者免受碰撞冲击的车外用安全气囊。一般而言,车外用安全气囊折叠收纳在汽车中,通过向内部注入展开气体而展开。该展开的车外用安全气囊接住保护对象者时,会根据来自保护对象者的压力而变形,以此能够吸收保护对象者的碰撞能量。
作为车外用安全气囊,例如,沿着在汽车中坚硬地形成的前支柱而展开的安全气囊已经实用化。由于保护对象者会以各种方向及速度对前支柱碰撞,因此需要应对这些碰撞的车外用安全气囊。
因此,作为保护以较快速度碰撞的保护对象者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形成为覆盖部件的门部具有:前门部,其配置于镜主体的前侧,以将内缘侧面向外侧的方式打开;以及内门部,其配置于镜主体的内侧,以将前缘侧面向后方的形式打开。该安全气囊装置中,在安全气囊展开时,由于会使气囊主体迅速地从前门部与内门部打开而形成的突出用开口中突出,因此能够在保护对象者与前支柱碰撞前展开而保护保护对象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31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的安全气囊装置仅仅保护对前支柱的碰撞,存在保护范围狭窄的问题。例如,保护对象者可能会与和前支柱同样沿着前挡玻璃而坚硬形成的前围盖板(カウルパネル)及车顶板的前缘部(与前支撑件对应的位置)碰撞。另外,保护对象者与前支柱碰撞后,也可能会被弹向侧方,与对向车等发生二次碰撞。尤其在与自行车的碰撞中,由于骑自行车的保护对象者的重心位置高,因此保护对象者会被弹向后方更宽广的范围而使二次碰撞的危险性变高。如此,在实际的碰撞事故中,保护对象者会被弹向包含前支柱的宽广范围,因此需要全面地保护保护对象者,使其免受各种碰撞。
为了消除这种现有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外用安全气囊,能够在宽广的范围内保护保护对象者。
本发明涉及的车外用安全气囊,具有:下缘气囊,其在汽车的前挡玻璃的前侧以沿着下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一对侧缘气囊,其在前挡玻璃的前侧以沿着两侧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以及上缘气囊,其在前挡玻璃的前侧以沿着上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
其中,优选地,下缘气囊以覆盖沿着前挡玻璃的下缘部设置的前围盖板的方式展开,一对侧缘气囊以覆盖沿着前挡玻璃的两侧缘部设置的一对前支柱的方式展开,上缘气囊以覆盖沿着前挡玻璃的上缘部设置的车顶板的前缘部的方式展开。
另外,下缘气囊的两端部可以与一对侧缘气囊的下端部连接,同时,上缘气囊可以与一对侧缘气囊的上端部连接。
另外,优选地,下缘气囊、一对侧缘气囊及上缘气囊被收纳在前挡玻璃的下缘部附近,在下缘气囊及一对侧缘气囊展开后,上缘气囊展开。
另外,一对侧缘气囊及上缘气囊的从前挡玻璃向前方突出的顶端部可以以向内侧弯曲的形式形成。
另外,从前挡玻璃向前方突出的厚度可以以从前挡玻璃的下缘部侧向上缘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下缘气囊,其在前挡玻璃的前侧以沿着下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一对侧缘气囊,其在前挡玻璃的前侧以沿着两侧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以及上缘气囊,其在前挡玻璃的前侧以沿着上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在宽广的范围内保护保护对象者的车外用安全气囊。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车外用安全气囊的构成,图1(A)为正面图,图1(B)为侧面图;
图2为表示收纳于汽车中的车外用安全气囊的图;
图3为表示车外用安全气囊展开的样子的图;
图4为表示骑自行车的保护对象者与汽车碰撞的样子的图;
图5为表示接住保护对象者的样子的侧面图;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车外用安全气囊的构成,图6(A)为斜视图,图6(B)为图6(A)的A-A线剖面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涉及的车外用安全气囊的构成的侧面图;
图8为表示实施方式1~3的变形例涉及的车外用安全气囊的构成的正面图。
符号说明
1、31 下缘气囊
2、21、32 一对侧缘气囊
3、22、33 上缘气囊
4 开口部
5 收纳部
6 充气器
23 顶端部
41 线状部件
M 汽车
W 前挡玻璃
P 一对前支柱
L 前围盖板
B 车顶板的前缘部
H 前车盖
T 厚度
C 保护对象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A)及(B)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车外用安全气囊的构成。该车外用安全气囊以沿着缘部包围汽车M的前挡玻璃W的形式展开,具有:下缘气囊1,其在前挡玻璃W的前侧以沿着下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一对侧缘气囊2,其在前挡玻璃W的前侧以沿着两侧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以及上缘气囊3,其在前挡玻璃W的前侧以沿着上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
另外,汽车M中,从下缘部向上缘部朝后方倾斜着设置有前挡玻璃W,同时沿着前挡玻璃W的两侧缘部倾斜着设置有一对前支柱P,从前挡玻璃W的上缘部向后方配置有车顶板。另外,沿着前挡玻璃W的下缘部配置有前围盖板L,同时沿着前挡玻璃W的上缘部存在有车顶板的前缘部B(与前支撑件对应的位置),以从前挡玻璃W的下缘部附近向前方突出并覆盖汽车M的前部的方式设置有前车盖H。
下缘气囊1沿着前围盖板L展开,使得从前侧覆盖前围盖板L,其两端部与一对侧缘气囊2的下端部连接。另外,下缘气囊1的下部固定于汽车M。
上缘气囊3沿着车顶板的前缘部B展开,使得从前侧覆盖车顶板的前缘部B,其两端部与一对侧缘气囊2的上端部连接。
一对侧缘气囊2沿着一对前支柱P展开,使得从前侧覆盖一对前支柱P。
下缘气囊1、一对侧缘气囊2及上缘气囊3形成为使得以一定的厚度T从前挡玻璃W向前方突出。另外,下缘气囊1、一对侧缘气囊2及上缘气囊3具有连续的环状截面,以形成为中空的内部互相连通的方式连接。进而,下缘气囊1、一对侧缘气囊2及上缘气囊3的内侧形成有露出前挡玻璃W的开口部4。
图2表示收纳于汽车M中的车外用安全气囊。
车外用安全气囊以折叠于收纳部5的状态被收纳,所述收纳部5配置于覆盖汽车M前部的前车盖H的后缘部的下侧。收纳部5中设置有充气器6,该充气器6与下缘气囊1连接。展开气体从充气器6通过下缘气囊1注入车外用安全气囊内,由此,车外用安全气囊通过前车盖H的后缘部与前挡玻璃W的下缘部之间的空隙向车外展开。
此时,如图3(A)所示,车外用安全气囊的一对侧缘气囊2首先向车外露出,以沿着一对前支柱P向上方延伸的形式展开。接着,如图3(B)所示,在一对侧缘气囊2展开至一对前支柱P的上端部附近期间,下缘气囊1以覆盖前围盖板L的形式展开。而且,如图3(C)所示,上缘气囊3最后向车外露出,以沿着前挡玻璃W向上方移动的形式展开。如此,如图1(A)及(B)所示,车外用安全气囊以包围前挡玻璃W的形式展开。
需要说明的是,车外用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可以利用例如从充气器6注入的展开气体的方向、车外用安全气囊的形状及车外用安全气囊的折叠方式等进行控制。另外,展开车外用安全气囊的顺序可以利用折叠方式等进行控制,例如通过以上缘气囊3位于下缘气囊1和侧缘气囊2的内侧的形式折叠,可以在下缘气囊1和侧缘气囊2展开之后展开上缘气囊3。
接着,针对展开车外用安全气囊来保护保护对象者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当行人及骑自行车的人等保护对象者接近汽车M的前部时,搭载于汽车M的未图示的检测传感器会检测到保护对象者。作为检测传感器,例如可以使用向保护对象者照射激光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以及根据从摄像器获得的图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等。
当根据从该检测传感器获得的检测信息判断出保护对象者与汽车M碰撞时,如图2所示,展开气体会从充气器6注入收纳于收纳部5的车外用安全气囊内。
在此,与前支柱P及前围盖板L相比,车顶板的前缘部B配置在后方,因此与汽车M的前部碰撞并被弹向后方的保护对象者,与其到达车顶板的前缘部B的时间相比,会在短时间内到达前支柱P及前围盖板L。如图3(A)~(C)所示,对于车外用安全气囊来说,使覆盖保护对象者到达时间短的前支柱P及前围盖板L的侧缘气囊2及下缘气囊1首先展开,接着,使覆盖保护对象者到达时间长的车顶板的前缘部B的上缘气囊3展开。如此,通过使车外用安全气囊从保护对象者到达时间短的部位起依次展开,能够可靠地保护保护对象者。
另外,下缘气囊1和侧缘气囊2分别沿着前挡玻璃W的下缘部及侧缘部展开,因此能够完全不遮挡驾驶汽车M的驾驶员的视野而展开。在此,上缘气囊3在沿着前挡玻璃W向上方移动时会遮挡驾驶员的视野,但遮挡只是在通过驾驶员前方的瞬间发生,能够将妨碍驾驶员视野的程度抑制到最小限度。进而,在车外用安全气囊展开后,能够通过开口部4确保驾驶员的视野。
另外,下缘气囊1、一对侧缘气囊2及上缘气囊3在端部连接,因此三者彼此支撑,能够稳定展开时的姿态并迅速展开,展开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姿态。
如此,如图1(A)及(B)所示,车外用安全气囊以沿着缘部包围前挡玻璃W的形式展开。
在此,与汽车M碰撞的保护对象者,可能被弹向宽广的范围。特别是如图4所示,当汽车M与骑自行车的保护对象者C碰撞时,由于保护对象者C的重心位置高,因此有可能被弹向更后方的宽广范围,例如被弹向汽车M的上方的保护对象者C在与车顶板的前缘部B碰撞后,可能被继续猛烈地弹向车顶板的后方。另外,被弹向汽车M的侧方的保护对象者C也有可能与前支柱P的侧部碰撞,继而被弹向侧方,与对向车等发生二次碰撞。
因此,通过如上述使车外用安全气囊以包围前挡玻璃W的形式展开,能够接住被弹向宽广范围的保护对象者C。
例如,如图5所示,被弹向车顶板的前缘部B的保护对象者C侵入开口部4内,直接在上缘气囊3的内壁部被接住。此时,来自朝向后方的保护对象者C的压力用上缘气囊3来吸收,同时根据来自保护对象者C的压力,车外用安全气囊整体以包裹保护对象者C的形式变形,由此能够切实地接住保护对象者。
同样,在保护对象者C被弹向一对前支柱P时,保护对象者C也会在侧缘气囊2被接住,从侧缘气囊2的内侧朝向侧方的压力能够用侧缘气囊2吸收。
在此,一对侧缘气囊2及上缘气囊3优选为以将保护对象者C容纳在内侧的厚度T从前挡玻璃W向前方突出的形式展开,由此可以抑制保护对象者C越过侧缘气囊2及上缘气囊3而被弹向开口部4的外侧。
如此,通过利用上缘气囊3及侧缘气囊2切实地接住被弹向宽广范围的保护对象者C,能够抑制保护对象者C与对向车等发生二次碰撞。
进而,下缘气囊1、侧缘气囊2及上缘气囊3被设置为使得覆盖在汽车M中坚硬地形成的前围盖板L、前支柱P及车顶板的前缘部B,能够防止保护对象者C与这些坚硬部位直接碰撞。
利用本实施方式,在防止保护对象者C与前围盖板L、前支柱P及车顶板的前缘部B直接碰撞的同时,能够在宽广的范围内保护被弹向各个方向的保护对象者C。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下缘气囊1、一对侧缘气囊2及上缘气囊3以具有连续的环状横截面的形式而形成,但只要能接住保护对象者C即可,并不限于该形状。
例如,如图6(A)及(B)所示,可以配置一对侧缘气囊21及上缘气囊22,来替换实施方式1的一对侧缘气囊2及上缘气囊3。一对侧缘气囊21及上缘气囊22,以从前挡玻璃W向前方突出的方向的顶端部23向内侧弯曲的形式形成。由此,在用侧缘气囊21及上缘气囊22接住被弹向前支柱P及车顶板的前缘部B的保护对象者C时,能够切实地支撑从开口部4内朝向外侧的保护对象者C,抑制保护对象者C越过侧缘气囊21及上缘气囊22被弹向开口部4的外侧。
利用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以向内侧弯曲的方式形成侧缘气囊21及上缘气囊22的顶端部23,来切实地支撑朝向外侧的保护对象者C,将保护对象者C留在开口部4内。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1和2中,下缘气囊、一对侧缘气囊及上缘气囊以一定的厚度T而形成,但也可以根据配置部位而改变其厚度T。
例如,如图7所示,可以配置下缘气囊31、一对侧缘气囊32及上缘气囊33,来替换实施方式1的下缘气囊1、一对侧缘气囊2及上缘气囊3。该下缘气囊31与上缘气囊33的从前挡玻璃W向前方突出的厚度T不同,与下缘气囊31的厚度T相比,上缘气囊33的厚度T以变大的方式形成。另外,一对侧缘气囊32的厚度T,以从与下缘气囊31连接的下端部向与上缘气囊33连接的上端部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即,车外用安全气囊的从前挡玻璃W向前方突出的厚度T以从前挡玻璃W的下缘部侧向上缘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
利用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较小地形成一部分的厚度T来提高展开速度,同时缩小收纳空间;能够通过较大地保持上缘气囊33侧的厚度T来维持接住保护对象者C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车外用安全气囊的厚度T优选为根据保护对象者C被弹开的方向而变化,例如当保护对象者C很可能被弹向前挡玻璃W的下缘部时,可以以厚度T从前挡玻璃W的上缘部侧向下缘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
此外,在实施方式1~3的车外用安全气囊中,可以设置以横穿开口部4的方式延伸的线状部件。
例如,如图8所示,可以设置以网眼状横穿开口部4的线状部件41。该线状部件41设置为在下缘气囊1、一对侧缘气囊2及上缘气囊3的内壁部将厚度T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互相连接。由此,可以用下缘气囊1、一对侧缘气囊2及上缘气囊3的内壁部的上半部侧将被弹向宽广范围的保护对象者C接住,同时利用线状部件41防止保护对象者C与前挡玻璃W直接碰撞。另外,通过将线状部件41配置为网眼状,也可以确保驾驶员的视野。此外,线状部件41可以由例如系绳、车外用安全气囊的底布及细的安全气囊等构成。

Claims (3)

1.一种车外用安全气囊,包括:
下缘气囊,其在汽车的前挡玻璃的前侧以沿着下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并覆盖沿着所述前挡玻璃的下缘部设置的前围盖板;
一对侧缘气囊,其在所述前挡玻璃的前侧以沿着两侧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并覆盖沿着所述前挡玻璃的两侧缘部设置的一对前支柱;以及
上缘气囊,其在所述前挡玻璃的前侧以沿着上缘部延伸的方式展开,并覆盖沿着所述前挡玻璃的上缘部设置的车顶板的前缘部,
其中,所述下缘气囊的两端部与所述一对侧缘气囊的下端部连接,并且所述上缘气囊与所述一对侧缘气囊的上端部连接,
以所述一对侧缘气囊首先展开后所述下缘气囊展开,所述一对侧缘气囊覆盖所述一对前支柱并且所述下缘气囊覆盖所述前围盖板后所述上缘气囊展开的方式,所述一对侧缘气囊、所述下缘气囊及所述上缘气囊被折叠并收纳在所述前挡玻璃的下缘部附近,所述一对侧缘气囊及所述上缘气囊的从所述前挡玻璃向前方突出的顶端部以向内侧弯曲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外用安全气囊,其中,从所述前挡玻璃向前方突出的厚度以从所述前挡玻璃的下缘部侧向上缘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外用安全气囊,其中,
还具有线状部件,其以横穿所述下缘气囊、所述一对侧缘气囊及所述上缘气囊的内侧的方式延伸。
CN201610130092.4A 2015-03-09 2016-03-08 车外用安全气囊 Active CN1059467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46276A JP6063976B2 (ja) 2015-03-09 2015-03-09 車外用エアバッグ
JP2015-046276 2015-03-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46781A CN105946781A (zh) 2016-09-21
CN105946781B true CN105946781B (zh) 2018-03-27

Family

ID=56801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30092.4A Active CN105946781B (zh) 2015-03-09 2016-03-08 车外用安全气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264094A1 (zh)
JP (1) JP6063976B2 (zh)
CN (1) CN105946781B (zh)
DE (1) DE1020161041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29638B1 (en) 2016-07-25 2018-07-24 Waymo Llc Secondary impact airbag
DE102017119527B4 (de) 2016-08-26 2022-07-07 Denso Corporation Fahrzeugeigenes Gerät aufweisend eine elektrische Antriebsschaltung zur Unterdrückung einer Störungsausstrahlung
KR20180083482A (ko) * 2017-01-13 2018-07-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6919613B2 (ja) * 2018-03-28 2021-08-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9109811A (zh) * 2018-08-09 2019-01-01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安全气囊装置及汽车
DE102020106388A1 (de) 2020-03-10 2021-09-16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Frontscheiben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KR20220132927A (ko) * 2021-03-24 2022-10-0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보행자 보호용 에어백장치
KR20220158442A (ko) * 2021-05-24 2022-12-0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보행자에어백 쿠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0705A (zh) * 2005-03-09 2006-09-13 高田株式会社 行人等保护用气囊和行人等保护用气囊装置
CN101367367A (zh) * 2008-10-10 2009-02-18 王运韬 汽车主动与被动保护充气式防撞安全气囊
CN202641585U (zh) * 2012-05-24 2013-01-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行人安全气囊装置及应用其的汽车
CN103347745A (zh) * 2011-01-27 2013-10-09 高田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气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03165A1 (de) * 1998-01-28 1999-07-2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Windschutzscheibenrahmen mit einer Sicherheitseinrichtung
JP2000264146A (ja) * 1999-03-12 2000-09-26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DE10066268B4 (de) * 2000-03-24 2008-02-28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059224B4 (de) * 2000-11-29 2014-09-04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r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zum Schutz von Fußgängern
JP3951747B2 (ja) * 2002-03-01 2007-08-01 タカタ株式会社 外面展開型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879698B2 (ja) * 2003-05-02 2007-02-1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装置
JP4570078B2 (ja) * 2004-09-24 2010-10-2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非乗員保護装置
EP2070778A1 (en) * 2007-12-13 2009-06-17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pparatus
JP2011213142A (ja) 2010-03-31 2011-10-27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0705A (zh) * 2005-03-09 2006-09-13 高田株式会社 行人等保护用气囊和行人等保护用气囊装置
CN101367367A (zh) * 2008-10-10 2009-02-18 王运韬 汽车主动与被动保护充气式防撞安全气囊
CN103347745A (zh) * 2011-01-27 2013-10-09 高田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气囊设备
CN202641585U (zh) * 2012-05-24 2013-01-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行人安全气囊装置及应用其的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6104151A1 (de) 2016-09-15
CN105946781A (zh) 2016-09-21
JP6063976B2 (ja) 2017-01-18
JP2016165945A (ja) 2016-09-15
US20160264094A1 (en) 2016-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46781B (zh) 车外用安全气囊
CN105946782B (zh) 车外用安全气囊
CN105793119B (zh) 用于帘式气囊的一体编织织物的有成本效益的使用
CN103129509A (zh) 行人保护气囊
JP2012229014A (ja) 外部エアバッグ
CN102673510A (zh) 侧安全气囊装置、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JP2011057208A5 (zh)
KR101482731B1 (ko) 차량을 위한 보행자 보호 에어백
US10710544B2 (en) External airbag
GB2508005A (en) Bag in bag safety restraint with directional inflation
KR20150124003A (ko) 차량의 보행자 에어백 시스템
WO2016158022A1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5946780B (zh) U型安全气囊袋
JPH10217903A (ja) 車体用衝撃吸収体
JP5987849B2 (ja)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歩行者保護装置
JP2011235799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WO2011040191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55658B2 (ja) 車外用エアバッグ
JP4570078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非乗員保護装置
JP2018016254A (ja) 車両構造
JP6555659B2 (ja) 車外用エアバッグ
JP724919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6088341A (ja) 被衝突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332349B2 (ja)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37159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