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17423A - 电磁驱动装置以及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磁驱动装置以及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17423A
CN105917423A CN201580005013.0A CN201580005013A CN105917423A CN 105917423 A CN105917423 A CN 105917423A CN 201580005013 A CN201580005013 A CN 201580005013A CN 105917423 A CN105917423 A CN 1059174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part
core body
bobbin
axle
magnetic flu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50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17423B (zh
Inventor
入江庆郎
入江庆一郎
田中智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17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74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174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74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081Magnetic constru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2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lift valves
    • F16K27/029Electro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4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sliding valves
    • F16K27/048Electro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16K31/0603Multiple-way valves
    • F16K31/061Sliding valves
    • F16K31/0613Sliding valve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16K31/0675Electromagnet aspects, e.g. electric supply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2Insulating of windings
    • H01F41/125Other insulating structures; Insulating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27Assemb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6Rectilinearly-movable armatures
    • H01F7/1607Armatures entering the winding

Abstract

在通过树脂使罩部与连接器部一体形成的情况下,实现能够抑制芯体主体部的变形的技术。芯体主体部(16)具有在轴向(L)上相互连接的第一主体部(11)和第二主体部(12)。第一主体部(11)形成为在轴向(L)上延伸的筒状,被第一主体部(11)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形成滑动构件的收容空间(S),该滑动构件在轴向(L)上沿着该内周面滑动。第二主体部(12)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相接,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和轴向(L)上的从第二主体部(12)朝向第一主体部(11)一侧的绕线管主体部(21)的端部即对象端部(21a)的内周面,在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间隔。

Description

电磁驱动装置以及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向线圈的给电状态来控制形成有芯体主体部的收容空间中的滑动构件的轴向上的位置的电磁驱动装置以及这样的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电磁驱动装置具有:芯体,具有芯体主体部;绕线管,筒状的绕线管主体部沿周向的整个区域配置在芯体主体部的径向的外侧;线圈,卷绕在绕线管主体部的外周面;罩部,在轴向以及周向中的绕线管主体部的整个区域,从径向的外侧覆盖线圈;连接器部,收容线圈的给电端子。
背景技术
已知日本特开2001-332419号公报(专利文献1)记载有上述这样的电磁驱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下面,在该背景技术的说明中,在〔〕内引用专利文献1中的构件名称和附图标记进行说明。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技术,在将卷绕有线圈〔线圈21〕的状态的绕线管主体部〔绕线管23的筒状部〕配置在芯体主体部〔定子芯体13的筒状部〕的径向的外侧的状态下,通过树脂的填充形成从径向的外侧覆盖线圈的罩部〔固定部25〕。在形成罩部时,如专利文献1中的图3(C)所示,绕线管主体部的内周面在轴向上的大致整个区域与芯体主体部的外周面相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32419号公报(段落0026、0027、图3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在这样的电磁驱动装置中,一般而言,收容线圈的给电端子的连接器部形成于周向的一部分区域。并且,由于罩部以及连接器部全都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即树脂形成,因此,考虑通过树脂使上述的罩部以及连接器部一体形成(例如,注射模塑成形)。然而,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通过树脂一体形成的构件的形状在周向上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树脂冷却硬化时产生的收缩力在周向上是不均匀的,由此,能够对配置于罩部的径向的内侧的芯体主体部作用偏负载。并且,根据偏负载的大小,形成滑动构件的滑动面的芯体主体部可能会变形至使电磁驱动装置的性能降低的程度。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针对这一点没有特别的认识。
因此,期望实现一种技术,在通过树脂使罩部与连接器部一体形成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芯体主体部的变形。
解决问题的手段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电磁驱动装置,
具有:
芯体,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芯体主体部,
绕线管,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绕线管主体部沿所述芯体主体部的周向的整个区域配置在所述芯体主体部的径向的外侧,
线圈,卷绕在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外周面,
罩部,在所述轴向以及所述周向中的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整个区域,从所述径向的外侧覆盖所述线圈,
连接器部,收容所述线圈的给电端子,
所述芯体主体部具有在所述轴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
所述第一主体部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筒状,被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形成滑动构件的收容空间,该滑动构件在所述轴向上沿着该内周面滑动,
所述第二主体部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筒状或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实心柱状,形成为筒状时的内周面直径小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周面的直径,
该电磁驱动装置根据向所述线圈的给电状态来控制所述收容空间中的所述滑动构件在所述轴向上的位置,所述电磁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与所述连接器部由树脂一体形成,
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内周面相接,并且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和所述轴向中的从所述第二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一侧的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端部即对象端部的内周面,在所述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区域间隔。
在上述的特征结构中,由于罩部与连接器部由树脂一体形成,因此,在执行树脂的成形工序(例如,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时的树脂硬化的时机,与其他部分相比,在罩部与连接器部的连接部附近会变迟。因连接部附近存在多的树脂和连接部附近的成型模的热的传导路径受到制约等,使得树脂的冷却速度在连接部附近会变慢。并且,这样一来,在树脂硬化的时机在连接部附近变迟的情况下,在连接部附近的树脂硬化时,会对已经硬化的树脂作用向连接部侧牵引的收缩力。并且,就芯体主体部所具有的第一主体部以及第二主体部而言,由于第二主体部形成为内周面的直径小于筒状的第一主体部的内周面的直径的筒状或形成为实心柱状,因此,形成滑动构件的收容空间的第一主体部比第二主体部更容易受到上述收缩力的偏负载的影响。
鉴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的特征结构,第二主体部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的内周面相接,并且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的对象端部的内周面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区域间隔。由此,在执行树脂的成形工序时,能够抑制树脂硬化时的收缩力的偏负载作用于比第二主体部容易变形的第一主体部,从而能够抑制芯体主体部的变形。即,根据上述的特征结构,作为罩部与连接器部由树脂一体形成的电磁驱动装置,容易提供抑制芯体主体部的变形的电磁驱动装置。
下面,对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并不是通过下面记载的优选方式的例子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作为一个方式,所述第一主体部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配置区域内具有磁通量限制部,该磁通量限制部用于限制在所述轴向上通过该第一主体部的磁通量,
所述磁通量限制部的形成部位中的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壁厚比所述芯体主体部中的位于所述磁通量限制部的所述轴向的两侧的部分的壁厚薄,
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磁通量限制部的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相反一侧的轴向整个区域内,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内周面间隔。
上述那样的磁通量限制部通过在第一主体部中的相对于磁通量限制部在轴向上与第二主体部相反一侧的部分和第二主体部之间形成经由滑动构件的磁通量的流动,来使磁吸引力作用于滑动构件,在上述结构中,通过使第一主体部的壁厚局部地变薄,形成磁通量限制部。并且,为了合适地产生磁吸引力,磁通量限制部一般设置在第一主体部中的在轴向上接近第二主体部侧的端部的位置。因此,第一主体部构成为,在偏负载作用于轴向上的磁通量限制部的与第二主体部相反一侧的部分的情况下容易变形。针对这一点,根据上述的结构,在轴向上的磁通量限制部的与第二主体部相反一侧的轴向整个区域内,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的内周面间隔。因此,能够抑制树脂硬化时的收缩力的偏负载作用于第一主体部中的相对于磁通量限制部在轴向上与第二主体部相反一侧的部分,从而能够抑制芯体主体部的变形。
作为一个方式,还具有收容所述罩部的壳体,
所述第一主体部在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所述对象端部的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相反一侧具有作为外周面的磁通量交换面,该磁通量交换面与所述壳体在所述径向上相对配置,并且用于在与该壳体之间交换磁通量,
所述磁通量交换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中的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所述对象端部在所述径向上相对的部分的直径。
根据该结构,与磁通量交换面的直径和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中的与绕线管主体部的对象端部在径向上相对的部分的直径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大地确保磁通量交换面与壳体之间的磁路截面积。因此,能够实现磁通量交换面与壳体之间的磁导的增大(换言之,磁通量交换时的泄漏磁通量的降低),其结果,能够容易实现作用于滑动构件的磁吸引力的提高。
作为一个方式,所述连接器部与所述罩部的连接部形成于所述周向上的一部分区域,
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所述对象端部的内周面在所述周向上的特定区域内间隔,
所述特定区域是以所述芯体主体部的轴心为中心的与所述连接部相反一侧的所述周向的区域。
根据该结构,在执行树脂的成形工序(例如,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时,考虑通过树脂硬化时的收缩力能够对绕线管主体部的对象端部作用向罩部与连接器部的连接部接近侧的偏负载,因此,从抑制芯体主体部的变形的观点出发,在合适的周向区域内,能够使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的对象端部的内周面间隔。
作为一个方式,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所述对象端部的内周面在所述周向的整个区域内间隔。
根据该结构,与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和绕线管主体部的对象端部的内周面只在周向上的一部分区域内间隔的情况相比,通过例如车床加工等比较简单的加工,能够形成使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的对象端部的内周面间隔的间隔部。因此,能够实现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工序的简单化。
作为一个方式,所述连接器部在所述罩部的所述径向的外侧具有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部分。
在该结构中,在执行树脂的成形工序(例如,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时,在连接器部中的在罩部的径向的外侧在轴向上延伸的部分与罩部之间的在轴向上延伸的间隙内需要配置成型模。因此,在执行树脂的成形工序时,罩部与连接器部的连接部的附近的成型模的热的传导路径容易受到制约,其结果,树脂的冷却速度在连接部的附近容易变慢。针对这一点,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电磁驱动装置中,在执行树脂的成形工序时,能够抑制树脂硬化时的收缩力的偏负载作用于第一主体部,从而能够抑制芯体主体部的变形。因此,上述那样的本发明的结构特别地适用于连接器部在罩部的径向的外侧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部分的情况。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该电磁驱动装置具有:
芯体,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芯体主体部,
绕线管,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绕线管主体部沿所述芯体主体部的周向的整个区域配置在所述芯体主体部的径向的外侧,
线圈,卷绕在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外周面,
罩部,在所述轴向以及所述周向中的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整个区域,从所述径向的外侧覆盖所述线圈,
连接器部,收容所述线圈的给电端子,
所述芯体主体部具有在所述轴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
所述第一主体部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筒状,被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形成滑动构件的收容空间,该滑动构件在所述轴向上沿着该内周面滑动,
所述第二主体部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筒状或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实心柱状,形成为筒状时的内周面直径小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周面的直径,
该电磁驱动装置根据向所述线圈的给电状态来控制所述收容空间中的所述滑动构件在所述轴向上的位置,
所述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有:
配置工序,将所述芯体主体部配置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所述径向的内侧,以使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内周面相接,并且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和所述轴向中的从所述第二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一侧的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端部即对象端部的内周面,在所述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区域间隔,
注射模塑成形工序,在执行所述配置工序后,通过树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使所述连接器部与所述罩部一体形成。
在上述的特征结构中,在注射模塑成形工序中使连接器部与罩部一体形成时,因为上述的理由,使得形成滑动构件的收容空间的第一主体部比第二主体部容易受到树脂的收缩力的偏负载的影响。针对这一点,根据上述的特征结构,在执行注射模塑成形工序前所执行的配置工序中,将芯体主体部配置于绕线管主体部的径向的内侧,以使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和轴向上的从第二主体部朝向第一主体部一侧的绕线管主体部的端部即对象端部的内周面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区域间隔。因此,在执行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时,能够抑制树脂硬化时的收缩力的偏负载作用于比第二主体部容易变形的第一主体部,从而能够抑制芯体主体部的变形。即,根据上述的特征结构,既能够抑制芯体主体部的变形,又能够通过树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使罩部与连接器部一体形成。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驱动装置的电磁阀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执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卷绕工序后的各部分的配置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执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配置工序后的各部分的配置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执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时的各部分的配置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执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注射模塑成形工序后的各部分的配置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5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比较例的电磁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磁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磁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磁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电磁驱动装置以及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将本发明的电磁驱动装置适用于电磁阀90(参照图1)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在下面的说明中,除了特别地明确区分的情况以外,“轴向L”、“周向C”以及“径向R”以芯体10(芯体主体部16)的轴心A作为基准进行定义(参照图1、图6等)。“轴第一方向L1”表示朝向轴向L中的一侧的方向,“轴第二方向L2”表示朝向轴向L中的另一侧的方向(与轴第一方向L1相反的方向)。如后所述,芯体主体部16具有在轴向L上相互连接的第一主体部11和第二主体部12。并且,轴第一方向L1是沿着轴向L从第一主体部11朝向第二主体部12的方向,轴第二方向L2是沿着轴向L从第二主体部12朝向第一主体部11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轴第一方向L1是沿着轴向L从电磁驱动装置1侧朝向电磁驱动装置1的驱动对象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阀部4)一侧的方向。
在下面,在制造阶段的说明中,假定构成电磁阀90的各构件组装在作为完成品的电磁阀90上的状态,并使用轴向L、周向C以及径向R的各方向对上述各构件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关于各构件的尺寸、配置方向、配置位置等的用语(例如,平行、垂直、同轴等)也包含具有误差(在制造上能够允许的程度的误差)的差异的状态。
1.电磁阀的概略结构
如图1所示,电磁阀90具有电磁驱动装置1和阀部4。电磁驱动装置1在后面的“2.电磁驱动装置的结构”这一项详细地说明。阀部4通过电磁驱动装置1驱动,对输入的油压进行调压并输出。电磁阀90例如用于控制供给至离合器和制动器等接合装置的工作油的油压。
阀部4具有:筒状的套筒5,形成有多个口7;阀柱6,在套筒5的内部在轴向L上滑动。多个口7包含输入油(例如,主压的油)的输入口、排出利用阀部4调压后的油的输出口、排出(排泄)油的排出口等。并且,通过根据阀柱6的轴向L上的位置变更不同的口7之间的连通状态,来控制从输出口排出的油压。阀柱6构成为,与被电磁驱动装置1驱动的柱塞2联动而在轴向L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阀柱6构成为,与柱塞2一体地在轴向L上移动。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轴8在轴向L上介于阀柱6与柱塞2之间。阀柱6被施力构件9向轴第二方向L2侧(轴向L上的电磁驱动装置1侧)施力,由此,阀柱6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与轴8相抵接,并且轴8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与柱塞2相抵接。并且,在柱塞2利用电磁驱动装置1产生的电磁驱动力克服施力构件9的作用力向轴第一方向L1侧移动的情况和柱塞2利用施力构件9的作用力向轴第二方向L2侧移动的情况的任一种情况下,阀柱6基本上与柱塞2一体地在轴向L上移动。
2.电磁驱动装置的结构
接着,对本发明的主要部分即电磁驱动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磁驱动装置1具有芯体10、绕线管20、线圈3、罩部30、连接器部40。电磁驱动装置1根据向线圈3的给电状态来控制沿芯体主体部16(后述的第一主体部11)的内周面滑动的柱塞2的轴向L上的位置(后述的柱塞收容空间S中的轴向L上的位置)。芯体10、柱塞2以及后述的壳体60由强磁性材料(例如,高纯度的铁等)形成。在柱塞2的外周面以及芯体主体部16的内周面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例中只为前者)设置有由非磁性材料(例如,镍或磷等)形成的非磁性层。另外,绕线管20、罩部30以及连接器部40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的树脂(例如,聚苯硫醚树脂等的热塑性树脂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滑动构件”。
芯体10具有在轴向L上延伸的筒状的芯体主体部16。芯体主体部16通过例如切削加工等形成。如图6所示,芯体主体部16形成为圆筒状。具体而言,芯体主体部16具有在轴向L上相互连接的第一主体部11和第二主体部12。并且,第一主体部11形成为在轴向L上延伸的筒状,第二主体部12形成为在轴向L上延伸的筒状或形成为在轴向L上延伸的实心柱状,形成为筒状时的内周面直径小于第一主体部11的内周面的直径。在芯体主体部16的径向R的外侧配置有后述的绕线管主体部21,芯体主体部16在轴向L上的绕线管主体部21的配置区域内具有磁通量限制部13。磁通量限制部13是用于限制在轴向L上通过芯体主体部16的磁通量的部分。磁通量限制部13形成于第一主体部11,用于限制在轴向L上通过第一主体部11的磁通量。磁通量限制部13形成于第一主体部11中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与第二主体部12的连接部)的附近。芯体主体部16中的比磁通量限制部13更靠轴第一方向L1侧的部分在向线圈3通电时对柱塞2作用磁吸引力。即,轴第一方向L1是在向线圈3通电时柱塞2被吸引而移动的方向。这样,由于芯体主体部16中的比磁通量限制部13更靠轴第一方向L1侧的部分是在向线圈3通电时对柱塞2作用磁吸引力的部分,因此,既能够抑制对磁路的影响,又能够设置后述的间隔部80。
磁通量限制部13构成为,芯体主体部16的磁阻在该磁通量限制部13比芯体主体部16中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向L的两侧的部分大。另外,磁通量限制部13形成在周向C的整个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通过使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区域中的芯体主体部16的壁厚(筒状部分的壁厚)比该形成区域的轴向L的两侧的部分小,来形成磁通量限制部13。即,通过使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部位中的第一主体部11的壁厚形成为比芯体主体部16(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主体部11)中的位于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向L的两侧的部分的壁厚薄,来形成磁通量限制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磁通量限制部13中,磁阻因磁路面积的降低而增大。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于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部的向径向R的内侧凹陷的凹部,形成磁通量限制部1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通量限制部13形成于柱塞2移动至在轴向L上最远离第二主体部12的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中的、柱塞2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面的轴向上的附近。通过设置这样的磁通量限制部13,能够抑制第一主体部11中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部分和第二主体部12之间的未经由柱塞2的磁通量的流动。其结果,在向线圈3通电时,在第一主体部11的上述部分与第二主体部12之间形成经由柱塞2的磁通量的流动,从而能够对柱塞2作用磁吸引力。另一方面,芯体主体部16(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主体部11)的内周面在包含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区域的轴向L的整个区域内,沿着轴向L同样(相同直径)地形成。此外,为了确保芯体主体部16的强度等,也能够构成为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构件配置于形成磁通量限制部13的上述凹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芯体主体部16具有在轴向L上延伸的圆筒状的第一主体部11和与第一主体部11的轴第一方向L1侧连接的第二主体部12。通过第一主体部11的内周面形成收容柱塞2的圆筒状的收容空间(柱塞收容空间S)。柱塞2在柱塞收容空间S的内部沿第一主体部11的内周面在轴向L上滑动。柱塞收容空间S的底部(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通过第二主体部12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面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主体部12形成为内周面的直径小于第一主体部11的内周面的直径的圆筒状,芯体主体部16的整体形成为在轴向L上延伸的圆筒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主体部12形成为在轴向L上延伸的筒状,且内周面的直径小于第一主体部11的内周面的直径。轴8在轴向L上可滑动地插通于由第二主体部12的内周面所形成的在轴向L上延伸的孔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主体部12一体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主体部12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连接有比第二主体部12的外周面更向径向R的外侧凸出的凸缘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主体部12与凸缘部15一体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收容空间S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收容空间”。
绕线管20具有在轴向L上延伸的筒状的绕线管主体部21。如图6所示,绕线管主体部21形成为圆筒状。在绕线管主体部21的外周面卷绕有线圈3。线圈3是将包覆导线卷绕在绕线管主体部21的外周面所形成的在轴向L上延伸的筒状线圈(在本实施例中为圆筒状线圈)。绕线管主体部21沿周向C的整个区域配置在芯体主体部16的径向R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绕线管主体部21中的轴向L的两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向径向R的外侧凸出的凸缘状的保持部22,以从轴向L的两侧保持线圈3。如图1所示,轴第一方向L1侧的保持部22配置为,从轴第二方向L2侧与芯体10的凸缘部15相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管主体部21与芯体主体部16相对配置,使得轴向L上的绕线管主体部21的配置区域的整体包含于轴向L上的芯体主体部16的配置区域。具体而言,绕线管主体部21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后述的对象端部21a)比芯体主体部16(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主体部11)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更靠轴第一方向L1侧配置。另外,绕线管主体部21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与芯体主体部16(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二主体部12)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配置在轴向L上的同一位置。
罩部30形成为,在轴向L以及周向C中的绕线管主体部21的整个区域,从径向R的外侧覆盖线圈3。即,如图5以及图6所示,罩部30形成为直径比圆筒状的线圈3的直径大的在轴向L上延伸的圆筒状。并且,壳体60以收容芯体10、绕线管20、线圈3以及罩部30的方式配置。壳体60形成为有底筒状。在此,“有底筒状”是指具有在轴向L上延伸的筒状部和关闭该筒状部的轴向L的一侧的开口部(包含只关闭一部分的情况)的底部的形状。具体而言,壳体60形成为在轴第一方向L1侧开口的有底筒状,并且具有沿周向C的整个区域配置在罩部30的径向R的外侧的圆筒状部和在芯体10以及绕线管20的轴第二方向L2侧关闭该圆筒状部的开口部的底部。因此,通过第一主体部11的内周面形成为在轴第二方向L2侧开口的有底筒状的柱塞收容空间S的开口部通过壳体60的该底部关闭。此外,如图1所示,收容罩部30的壳体60(上述的圆筒状部)与第一主体部11中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部分的外周面(后述的磁通量交换面17)嵌合(外嵌)配置。另外,通过壳体60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和阀部4所具有的套筒5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接合(例如,利用铆接接合),使得电磁驱动装置1与阀部4相互被固定。
连接器部40形成为,收容线圈3的给电端子3a。构成线圈3的包覆导线的端部与给电端子3a电连接。在电源侧的连接器(外部连接器)与连接器部40连接的状态下,电力经由给电端子3a向线圈3供给。连接器部40配置在罩部30的径向R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配置在壳体60的径向R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40在罩部30的径向R的外侧具有在轴向L上延伸的部分。在轴向L上延伸的该部分具有配置在轴向L上的罩部30的配置区域内的部分。具体而言,连接器部40形成为具有在轴向L上延伸的筒状部41的有底筒状(在本实施例中为在轴第二方向L2侧开口的有底筒状),筒状部41配置为在罩部30的径向R的外侧在轴向L上延伸。
罩部30与连接器部40通过树脂一体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30与连接器部40在将卷绕有线圈3的绕线管主体部21配置在芯体主体部16的径向R的外侧的状态下,通过树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一体形成。该注射模塑成形在后面的“3.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这一项详细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连接器部40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与罩部30连接。即,连接器部40与罩部30的连接部50形成于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连接部50以在径向R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以连接罩部30和配置在罩部30的径向R的外侧的连接器部40(筒状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50构成为,将罩部30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与连接器部40连接,连接器部40(筒状部41)形成为,从连接部50向轴第二方向L2侧延伸。另外,如图6所示,连接部50形成于周向C上的一部分区域。
如图1所示,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相接。具体而言,第一主体部11中的比磁通量限制部13更靠轴第一方向L1侧的一部分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相接,并且在轴向L上的第二主体部12的整个区域,第二主体部12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相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在周向C的整个区域相接。这样,第二主体部12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相接。
另一方面,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二方向L2侧,即与绕线管主体部21中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下面,称为“对象端部21a”)对应的轴向L上的区域形成有间隔部80,该间隔部80使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和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间隔。对象端部21a是轴向L上的从第二主体部12朝向第一主体部11侧的绕线管主体部21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对象端部21a对应的轴向L上的区域以包含轴向L上的对象端部21a的位置的方式,设定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二方向L2侧。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对象端部21a对应的轴向L上的区域被设定在,从轴向L上的对象端部21a的位置到轴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区域为止的轴向L上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磁通量限制部13通过形成于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部的向径向R的内侧凹陷的凹部形成,在轴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区域,与间隔部80相同,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也间隔。这样,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对象端部21a的内周面在周向C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间隔。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与第二主体部12相反一侧(轴第二方向L2侧)的轴向整个区域内,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间隔。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间隔部80形成于周向C的整个区域。换言之,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对象端部21a的内周面在周向C的整个区域内间隔。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轴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轴向L以及周向C的整个区域内,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间隔。即,在周向C上的间隔部80的形成区域包含以轴心A为中心的与连接部50相反一侧的周向C的区域。在此,以轴心A为中心的与连接部50相反一侧的周向C的区域是最大具有180度范围的区域,该区域主要包括与周向C上的连接部50的配置区域成180度(π弧度)的周向C的区域。此外,周向C上的与连接部50的配置区域成180度的周向C的区域是如下区域,即,从轴向L上观察以轴心A作为对称中心,与周向C上的连接部50的配置区域点对称地配置的周向C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在轴向L的整个区域内同样(相同直径)地形成。并且,通过使与对象端部21a对应的轴向L上的区域中的芯体主体部16(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的直径小于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芯体主体部16(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主体部11以及第二主体部12)的外周面的直径,形成间隔部80。即,如图1所示,若将第二主体部12的外周面(圆筒状外周面)的直径设为“D1”,将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圆筒状外周面)中的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对象端部21a在径向R上相对的部分的直径设为“D2”,在本实施方式中,则以“D2<D1”的关系成立的方式形成芯体主体部1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80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的直径大于轴向L上的间隔部80的形成区域中的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的直径。即,如图1所示,若将第一主体部11所具有的磁通量交换面17(圆筒状外周面)的直径设为“D3”,在本实施方式中,则以“D3>D2”的关系成立的方式形成芯体主体部1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绕线管主体部21配置于芯体主体部16的径向R的外侧时,由于使绕线管主体部21从轴第二方向L2侧沿轴向L嵌合(外嵌)于芯体主体部16,因此,“D3”的值设定为在“D1”的值以下(D3≤D1)。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间隔部80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与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形成为相同直径。即,在本实施例中,以“D3=D1”的关系成立的方式形成芯体主体部16。
如图1所示,上述的第一主体部11的磁通量交换面17通过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圆筒状外周面)中的与壳体60(壳体60的圆筒状部的内周面)在径向R上相对配置的部分形成。磁通量交换面17形成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对象端部21a的轴向L上的与第二主体部12相反一侧(轴第二方向L2侧),在向线圈3通电时在与壳体60之间进行磁通量的交换。并且,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通量交换面17的直径(D3)大于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中的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对象端部21a在径向R上相对的部分的直径(D2)。即,磁通量交换面17的直径大于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中的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对象端部21a在径向R上相对的部分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磁通量交换面17的直径与第二主体部12的外周面的直径相同。由此,与磁通量交换面17的直径和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中的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对象端部21a在径向R上相对的部分的直径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大地确保磁通量交换面17与壳体60之间的磁路截面积,从而能够实现磁通量交换面17与壳体60之间的磁导的增大(换言之,磁通量交换时的泄漏磁通量的降低)。
在进行补充说明时,在考虑单纯化的模型的情况下,若将磁通量交换面17的直径(D3)与壳体60中的嵌合(外嵌)于磁通量交换面17的部分的直径的差设为“ΔD”,将磁路(在此为空气)的导磁率设为“μ”,将磁路截面积设为“B”,则磁通量交换面17和该部分之间的磁导为“μ×B/ΔD”。并且,若将磁通量交换面17的轴向L的宽度设为“X”,则磁路截面积(B)为“π×D3×X”。因此,随着磁通量交换面17的直径(D3)变大,磁路截面积(B)变大,其结果,磁导也变大(换言之,磁阻变小)。鉴于这一点,通过使磁通量交换面17的直径大于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中的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对象端部21a在径向R上相对的部分的直径,与磁通量交换面17的直径和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中的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对象端部21a在径向R上相对的部分的直径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大地确保磁通量交换面17与壳体60之间的磁导,其结果,能够实现作用于柱塞2的磁吸引力的提高。
3.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2~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驱动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驱动装置1的制造方法具有线圈卷绕工序(步骤#01)、配置工序(步骤#02)以及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步骤#03)。
如图2所示,线圈卷绕工序(步骤#01)是将线圈3卷绕在绕线管主体部21的外周面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绕线管主体部21中的轴向L的两侧的端部上分别形成有保持部22,线圈3配置于由绕线管主体部21划分形成的径向R的内侧和由一对保持部22划分形成的轴向L的两侧的圆筒状空间。
配置工序(步骤#02)是在执行线圈卷绕工序后所执行的工序。在配置工序中,如图3所示,使用磁通量限制部13设置于芯体主体部16的芯体10,将芯体主体部16配置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径向R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第一方向L1侧的保持部22配置为,从轴第二方向L2侧与芯体10的凸缘部15相接。在这样配置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磁通量限制部13配置于轴向L上的绕线管主体部21的配置区域内。另外,在该状态下,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相接,并且,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二方向L2侧即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对应的轴向L上的区域,形成有间隔部80,该间隔部80使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间隔。即,在配置工序中,第二主体部12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相接,并且,以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和绕线管主体部21的对象端部21a的内周面在周向C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周向C的整个区域)间隔的方式,将芯体主体部16配置在绕线管主体部21的径向R的内侧。
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步骤#03)是在执行配置工序后所执行的工序,是通过树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使连接器部40与罩部30一体形成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注射模塑成形工序中,如图4以及图5所示,以连接器部40与罩部30的连接部50形成于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方式,通过树脂(成形材料)的注射模塑成形使连接器部40与罩部30一体形成。下面,对注射模塑成形工序具体地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所示,在第一成型模71以及第二成型模72的内部配置在绕线管主体部21的径向R的内侧配置有芯体主体部16的状态的芯体10以及绕线管20。此外,在配置工序中,也可以在第一成型模71以及第二成型模72的内部配置芯体10以及绕线管20。芯体10以被第一成型模71与第二成型模72从轴向L的两侧夹持的状态配置。在本实施例中,芯体10的凸缘部15经由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绕线管20,被第一成型模71与第二成型模72从轴向L的两侧夹持。
在第一成型模71以及第二成型模72的内部配置有芯体10以及绕线管20的状态下,形成有与罩部30的形状对应的罩用空隙92和与连接器部40的形状对应的连接器用空隙93。连接器用空隙93经由与连接部50的形状对应的空隙和罩用空隙92连通。并且,经由注入路91向这些空隙填充熔融状态的树脂(在本实施例中为热塑性树脂)。虽省略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来自同一树脂供给源的树脂从周向C的多个部位向罩用空隙92同样地供给。并且,通过对被填充的树脂进行冷却而使其硬化,如图5所示,罩部30与连接器部40在通过连接部50连接的状态下一体形成(注塑成型)。此时,罩部30以与绕线管20以及线圈3一体化的方式被嵌入成型,连接器部40以与给电端子3a一体化的方式被嵌入成型。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间隔部80,既能够抑制形成柱塞收容空间S的芯体10(特别是芯体主体部16的第一主体部11)的变形,又能够通过树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使罩部30与连接器部40一体形成。关于这一点,参照图5等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图8所示的比较例进行说明。此外,图8是表示不适用本发明的情况的比较例的图,示出了未形成上述的间隔部80的结构。图8所示的电磁驱动装置不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但为了容易理解,赋予与图5等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注射模塑成形工序中,在冷却树脂使其硬化时,通过体积减小,在树脂上产生收缩力。通过注射模塑成形所形成的罩部30在轴向L以及周向C上的绕线管主体部21的整个区域,从径向R的外侧覆盖线圈3,因此,在构成罩部30的树脂冷却而硬化时,该树脂的收缩力能够经由配置在罩部30的径向R的内侧的绕线管主体部21作用于配置在绕线管主体部21的径向R的内侧的芯体主体部16。若该收缩力在周向C上是均匀或大致均匀的,则芯体主体部16不可能变形至使电磁驱动装置1的性能降低的程度。但是,在通过树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使罩部30与连接器部40一体形成的情况下,因作用于芯体主体部16的收缩力在周向C上变为不均匀,所以对芯体主体部16作用偏负载,从而芯体主体部16可能会变形至使电磁驱动装置1的性能降低的程度。
理由如下。如图4所示,在执行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时所使用的成型模(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成型模71)上设置有模部分71a,该模部分71a用于在径向R上划分形成在罩部30的径向R的外侧在轴向L上延伸的连接器部40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为筒状部41)和罩部30。此外,在填充熔融状态的树脂时,成型模也变为高温,但模部分71a与成型模中的其他部分相比,因热的传导路径受到制约,所以冷却速度变慢。另外,在模部分71a的附近,为了形成连接器部40而填充多量的树脂。因此,模部分71a的附近的树脂相比于其他部分的树脂,硬化的时机变迟,从而通过模部分71a的附近的树脂硬化时的收缩力会将已经硬化的树脂向该模部分71a侧牵引。另外,如图6所示,罩部30与连接器部40的连接部50形成于周向C上的一部分区域,并且连接部50形成于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由此,晚硬化的树脂的收缩力的偏移也变大。如上所述,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8的比较例中的夸张所示,绕线管20以绕线管20中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向接近连接部50的一侧移动的方式变形,与之伴随,芯体主体部16也可能变形。
鉴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与绕线管主体部21中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对象端部21a)对应的轴向L上的区域形成有间隔部80,该间隔部80使芯体主体部16(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间隔。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间隔部80形成于周向C的整个区域,使得在周向C上的间隔部80的形成区域包含以轴心A为中心的与连接部50相反一侧的周向C的区域。由此,如上所述,能够抑制绕线管20变形的情况下的绕线管主体部21与芯体主体部16(第一主体部11)的接触,从而能够抑制芯体主体部16的变形。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工序中,通过在轴向L上将芯体10接近绕线管20而使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嵌合。因此,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中的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的接触程度至少在执行配置工序后的时刻,为能够将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嵌合的程度。针对这一点,如上所述,在构成罩部30的树脂冷却而硬化时,该树脂的收缩力在缩径方向上作用于绕线管主体部21。因此,通过执行注射模塑成形工序,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中的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的接触程度变高。
4.其他实施方式
最后,对本发明的电磁驱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下面说明的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也能够与其他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组合使用。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执行线圈卷绕工序后执行配置工序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更换线圈卷绕工序与配置工序的顺序。在该情况下,线圈卷绕工序构成为对配置于芯体主体部16的径向R的外侧的绕线管主体部21卷绕线圈3。在任何情况下,线圈卷绕工序在注射模塑成形工序之前执行。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间隔部80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的直径大于轴向L上的间隔部80的形成区域中的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的直径的结构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9所示的例子所示,也可以是间隔部80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的直径和轴向L上的间隔部80的形成区域中的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的直径相同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磁通量交换面17的直径和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中的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对象端部21a在径向R上相对的部分的直径相同。即,磁通量交换面17的直径(D3)和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中的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对象端部21a在径向R上相对的部分的直径(D2)相同。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通过使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区域中的芯体主体部16的壁厚(第一主体部11的壁厚)小于该形成区域的轴向L的两侧的部分的壁厚来形成磁通量限制部13的结构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0所示的例子所示,也可以是芯体主体部16中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部分和芯体主体部16中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部分通过形成磁通量限制部13的连接构件14在轴向L上连接的结构。连接构件14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在磁分离的状态下将芯体主体部16中的分开配置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向L的两侧的两个部分连接。利用连接构件14的连接可以是例如利用铆接的接合或利用钎焊的接合。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形成间隔部80的轴向L上的区域被设定为从绕线管主体部21中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的轴向L上的位置到轴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区域为止的轴向L上的区域的结构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即,在轴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轴向整个区域,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间隔的结构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间隔部80至少也可以形成于与绕线管主体部21中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对象端部21a)对应的轴向L上的位置(例如,与该端部在轴向L上相同的位置),也可以将形成有间隔部80的轴向L上的区域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设定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区域的轴第二方向L2侧。即,只在轴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轴向L上的一部分区域(但是,包含与对象端部21a在轴向L上相同的位置的区域)中,也能够为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与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间隔的结构。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间隔部80形成在周向C的整个区域的结构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间隔部80只形成在周向C的一部分区域的结构。即,也可以是第一主体部11的外周面和绕线管主体部21的对象端部21a的内周面只在周向C的一部分区域(在下面称为特定区域81)间隔的结构。在此,若将形成有间隔部80的周向C的区域作为特定区域81,如图11所示的例子所示,优选将特定区域81设定在以轴心A为中心的与连接部50相反一侧的周向C的区域。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特定区域81被设定为具有180度的范围的区域。此外,也可以将特定区域81设定在具有小于180度的范围的区域(例如,与周向C上的连接部50的配置区域成180度的周向C的区域)。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在轴向L的整个区域同样(相同直径)地形成的结构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轴向L上的间隔部80的形成区域中的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的直径大于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中的绕线管主体部21的内周面的直径。在该情况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也可以是芯体主体部16的外周面在除了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区域以外的轴向L的整个区域同样地形成的结构。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连接器部40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一方向L1侧与罩部30连接的结构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连接器部40在与磁通量限制部13在轴向L上的相同位置与罩部30连接的结构或者连接器部40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轴第二方向L2侧与罩部30连接的结构。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轴第一方向L1为沿着轴向L从电磁驱动装置1侧朝向电磁驱动装置1的驱动对象的装置(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阀部4)一侧的方向的结构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电磁驱动装置1的驱动对象的装置配置在电磁驱动装置1的轴第二方向L2侧,轴第一方向L1为沿着轴向L从该驱动对象的装置一侧朝向电磁驱动装置1侧的方向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第二主体部12也可以不是在轴向L上延伸的圆筒状,而是在轴向L上延伸的圆柱状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二主体部12形成为在轴向L上延伸的实心柱状。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电磁驱动装置适用于电磁阀90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将本发明的电磁驱动装置适用于电磁阀以外的装置。
(10)关于其他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为例示,即,应该理解为本发明的范围不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合适地变更,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容易理解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所变更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根据向线圈的给电状态来控制形成有芯体主体部的收容空间中的滑动构件的轴向上的位置的电磁驱动装置以及这样的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电磁驱动装置具有:芯体,具有芯体主体部;绕线管,筒状的绕线管主体部沿周向的整个区域配置在芯体主体部的径向的外侧;线圈,卷绕在绕线管主体部的外周面;罩部,在轴向以及周向中的绕线管主体部的整个区域,从径向的外侧覆盖线圈;连接器部,收容线圈的给电端子。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磁驱动装置
2:柱塞(滑动构件)
3:线圈
3a:给电端子
10:芯体
11:第一主体部
12:第二主体部
13:磁通量限制部
16:芯体主体部
17:磁通量交换面
20:绕线管
21:绕线管主体部
21a:对象端部
30:罩部
40:连接器部
81:特定区域
A:轴心
C:周向
L:轴向
R:径向
S:柱塞收容空间(收容空间)

Claims (7)

1.一种电磁驱动装置,
具有:
芯体,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芯体主体部,
绕线管,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绕线管主体部沿所述芯体主体部的周向的整个区域配置在所述芯体主体部的径向的外侧,
线圈,卷绕在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外周面,
罩部,在所述轴向以及所述周向中的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整个区域,从所述径向的外侧覆盖所述线圈,
连接器部,收容所述线圈的给电端子,
所述芯体主体部具有在所述轴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
所述第一主体部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筒状,被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形成滑动构件的收容空间,该滑动构件在所述轴向上沿着该内周面滑动,
所述第二主体部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筒状或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实心柱状,形成为筒状时的内周面直径小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周面的直径,
该电磁驱动装置根据向所述线圈的给电状态来控制所述收容空间中的所述滑动构件在所述轴向上的位置,所述电磁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与所述连接器部由树脂一体形成,
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内周面相接,并且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和所述轴向中的从所述第二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一侧的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端部即对象端部的内周面,在所述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区域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体部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配置区域内具有磁通量限制部,该磁通量限制部用于限制在所述轴向上通过该第一主体部的磁通量,
所述磁通量限制部的形成部位中的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壁厚比所述芯体主体部中的位于所述磁通量限制部的所述轴向的两侧的部分的壁厚薄,
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磁通量限制部的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相反一侧的轴向整个区域内,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内周面间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收容所述罩部的壳体,
所述第一主体部在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所述对象端部的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相反一侧具有作为外周面的磁通量交换面,该磁通量交换面与所述壳体在所述径向上相对配置,并且用于在与该壳体之间交换磁通量,
所述磁通量交换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中的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所述对象端部在所述径向上相对的部分的直径。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部与所述罩部的连接部形成于所述周向上的一部分区域,
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所述对象端部的内周面在所述周向上的特定区域内间隔,
所述特定区域是以所述芯体主体部的轴心为中心的与所述连接部相反一侧的所述周向的区域。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所述对象端部的内周面在所述周向的整个区域内间隔。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部在所述罩部的所述径向的外侧具有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部分。
7.一种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该电磁驱动装置具有:
芯体,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芯体主体部,
绕线管,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绕线管主体部沿所述芯体主体部的周向的整个区域配置在所述芯体主体部的径向的外侧,
线圈,卷绕在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外周面,
罩部,在所述轴向以及所述周向中的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整个区域,从所述径向的外侧覆盖所述线圈,
连接器部,收容所述线圈的给电端子,
所述芯体主体部具有在所述轴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
所述第一主体部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筒状,被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形成滑动构件的收容空间,该滑动构件在所述轴向上沿着该内周面滑动,
所述第二主体部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筒状或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延伸的实心柱状,形成为筒状时的内周面直径小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周面的直径,
该电磁驱动装置根据向所述线圈的给电状态来控制所述收容空间中的所述滑动构件在所述轴向上的位置,
所述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有:
配置工序,将所述芯体主体部配置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所述径向的内侧,以使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内周面相接,并且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面和所述轴向中的从所述第二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一侧的所述绕线管主体部的端部即对象端部的内周面,在所述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区域间隔,
注射模塑成形工序,在执行所述配置工序后,通过树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使所述连接器部与所述罩部一体形成。
CN201580005013.0A 2014-01-29 2015-01-22 电磁驱动装置以及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9174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4685 2014-01-29
JP2014-014685 2014-01-29
PCT/JP2015/051647 WO2015115298A1 (ja) 2014-01-29 2015-01-22 電磁駆動装置及び電磁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17423A true CN105917423A (zh) 2016-08-31
CN105917423B CN105917423B (zh) 2017-06-13

Family

ID=53756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5013.0A Active CN105917423B (zh) 2014-01-29 2015-01-22 电磁驱动装置以及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01252B2 (zh)
JP (1) JP6132035B2 (zh)
CN (1) CN105917423B (zh)
DE (1) DE112015000300B4 (zh)
WO (1) WO20151152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33677B2 (en) 2015-09-30 2020-01-14 Aisin Aw Co., Ltd. Linear solenoid valv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near solenoid valve
JP7463104B2 (ja) * 2017-11-22 2024-04-08 イーグル工業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JP7046976B2 (ja) * 2017-11-22 2022-04-04 イーグル工業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JP7124485B2 (ja) * 2018-06-28 2022-08-24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装置
US11598442B2 (en) * 2019-05-29 2023-03-07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Current dependent bi-directional force solenoid
EP4035191A4 (en) * 2019-09-24 2023-02-01 G.W. Lisk Company,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A SOLENOID TUBE
EP3800650A1 (en) * 2019-10-01 2021-04-07 HUSCO Automotive Holdings LLC Dual-flanged unitary pole piece and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including the dual-flanged unitary pole piece
US11682512B2 (en) * 2021-02-22 2023-06-20 Byoung Sun CHOI Inner plunger of solenoid assembly for differential clutch of veh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4962484A (zh) * 2021-02-23 2022-08-30 崔炳善 汽车差速器的离合器用电磁阀总成的内柱塞及其制造方法
CN114962485A (zh) * 2021-02-23 2022-08-30 崔炳善 汽车差速器的离合器用电磁阀总成的内柱塞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8222A (en) * 1991-08-28 1993-08-24 Mitsubishi Denki K.K. Flow control valve
US20060000994A1 (en) * 2004-06-30 2006-01-05 Denso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valve
JP2006041099A (ja) * 2004-07-26 2006-02-09 Denso Corp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および電磁弁
US20090032752A1 (en) * 2007-07-30 2009-02-05 Denso Corporation Linear solenoid
JP2009030682A (ja) * 2007-07-25 2009-02-12 Denso Corp 電磁弁
CN101783224A (zh) * 2009-01-20 2010-07-21 株式会社电装 线性螺线管
CN101883942A (zh) * 2007-11-16 2010-11-10 谢夫勒科技有限两合公司 电磁阀的电磁致动单元及用于制造这种致动单元的方法
WO2013064226A2 (en) * 2011-11-01 2013-05-10 Norgren Gmbh Solenoid with an over-molded compon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9917U (zh) 1979-08-09 1981-03-23
JP3265435B2 (ja) 1992-10-30 2002-03-11 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誘導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076550A (en) * 1995-09-08 2000-06-20 Toto Ltd. Solenoid and solenoid valve
US6206343B1 (en) * 1998-05-27 2001-03-27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olenoid valve
JP2000130629A (ja) * 1998-10-23 2000-05-12 Aisin Seiki Co Ltd スプール弁型電磁弁
US6498416B1 (en) * 1999-06-23 2002-12-24 Denso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permanent magnet
US6948697B2 (en) * 2000-02-29 2005-09-27 Arichell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luid flow
US6609698B1 (en) * 2000-10-25 2003-08-26 Arichell Technologies, Inc. Ferromagnetic/fluid valve actuator
JP2001332419A (ja) * 2000-05-24 2001-11-30 Denso Corp 電磁駆動装置、それを用いた流量制御装置および電磁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329250B2 (ja) * 2000-09-20 2009-09-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
US6688334B2 (en) * 2001-03-29 2004-02-10 Denso Corporation Solenoid valve with improved magnetic attractive force
JP2003090454A (ja) * 2001-09-18 2003-03-28 Hitachi Unisia Automotive Ltd 比例電磁弁
US6752371B2 (en) * 2002-06-19 2004-06-22 Arichell Technologies, Inc. Valve actuator having small isolated plunger
US7049916B2 (en) * 2004-01-21 2006-05-23 Keihi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apparatus
DE102004035501A1 (de) * 2004-07-22 2006-02-09 Bosch Rexroth Aktiengesellschaft Hubmagnet mit einstellbarer Magnetkraft
DE102004039800B4 (de) * 2004-08-17 2006-07-27 Hydraulik-Ring Gmbh Nockenwellenverstellsystem
JP4569371B2 (ja) * 2005-04-28 2010-10-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
JP2007078048A (ja) * 2005-09-13 2007-03-29 Aisin Seiki Co Ltd 電磁弁
JP2007100829A (ja) * 2005-10-04 2007-04-19 Denso Corp バルブ装置
JP4618133B2 (ja) * 2006-01-06 2011-01-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弁
JP4609324B2 (ja) * 2006-01-10 2011-0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
JP2008082540A (ja) * 2006-08-28 2008-04-10 Denso Corp 油圧制御装置
US8387644B2 (en) * 2007-02-09 2013-03-05 Saturn Electronics & Engineering, Inc. Solenoid operated fluid control valve
JP4900074B2 (ja) * 2007-06-18 2012-03-2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電磁弁
JP4492649B2 (ja) * 2007-07-13 2010-06-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ブリード式バルブ装置
JP2009036328A (ja) * 2007-08-02 2009-02-19 Denso Corp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
US8248195B2 (en) * 2007-08-10 2012-08-21 Keihin Corporation Flat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JP5125441B2 (ja) * 2007-11-21 2013-01-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装置および電磁弁
WO2010024280A1 (ja) * 2008-08-27 2010-03-04 イーグル工業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US8585014B2 (en) * 2009-05-13 2013-11-19 Keihin Corporation Linear solenoid and valve device using the same
IL199290A (en) * 2009-06-11 2014-08-31 Eldad Ben Asher Lockable magnetic solenoid and its optimization method
US8931758B2 (en) * 2009-10-30 2015-01-13 Eagle Industry Co., Ltd. Solenoid valve
JP5077331B2 (ja) * 2009-11-16 2012-11-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
JP4844672B2 (ja) * 2009-12-01 2011-12-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
JP4911221B2 (ja) * 2009-12-22 2012-04-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ターミナル付きリニアソレノイド
JP5560425B2 (ja) * 2010-02-17 2014-07-30 Smc株式会社 電磁弁用ソレノイド
JP5093697B2 (ja) * 2010-04-12 2012-12-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
JP5293792B2 (ja) * 2010-11-19 2013-09-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油圧調整弁
US9068577B2 (en) * 2010-12-06 2015-06-30 Eagle Industry Co., Ltd. Solenoid valve
JP5263282B2 (ja) * 2010-12-20 2013-08-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
JP5454511B2 (ja) * 2011-05-16 2014-03-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JP5655771B2 (ja) * 2011-09-15 2015-01-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4017282A (ja) * 2012-07-05 2014-01-30 Mikuni Corp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DE102013214646A1 (de) * 2012-07-30 2014-05-15 Denso Corporation Linearsolenoid
JP5733581B2 (ja) * 2012-11-27 2015-06-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高圧流体用電磁弁装置
JP2014105754A (ja) * 2012-11-27 2014-06-09 Denso Corp 高圧流体用電磁弁装置
JP2014105753A (ja) * 2012-11-27 2014-06-09 Denso Corp 高圧流体用電磁弁装置
JP6245632B2 (ja) * 2013-05-28 2017-12-1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8222A (en) * 1991-08-28 1993-08-24 Mitsubishi Denki K.K. Flow control valve
US20060000994A1 (en) * 2004-06-30 2006-01-05 Denso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valve
JP2006041099A (ja) * 2004-07-26 2006-02-09 Denso Corp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および電磁弁
JP2009030682A (ja) * 2007-07-25 2009-02-12 Denso Corp 電磁弁
US20090032752A1 (en) * 2007-07-30 2009-02-05 Denso Corporation Linear solenoid
CN101883942A (zh) * 2007-11-16 2010-11-10 谢夫勒科技有限两合公司 电磁阀的电磁致动单元及用于制造这种致动单元的方法
CN101783224A (zh) * 2009-01-20 2010-07-21 株式会社电装 线性螺线管
WO2013064226A2 (en) * 2011-11-01 2013-05-10 Norgren Gmbh Solenoid with an over-molded component
WO2013064226A3 (en) * 2011-11-01 2013-08-15 Norgren Gmbh Solenoid with an over-molded compon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5000300B4 (de) 2021-05-12
WO2015115298A1 (ja) 2015-08-06
DE112015000300T5 (de) 2016-09-29
JP6132035B2 (ja) 2017-05-24
US20160329143A1 (en) 2016-11-10
US9601252B2 (en) 2017-03-21
CN105917423B (zh) 2017-06-13
JPWO2015115298A1 (ja) 2017-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17423A (zh) 电磁驱动装置以及电磁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4220310B (zh) 特别用于滑动调整的机动车制动系统的电磁阀
CN101228380B (zh) 电磁执行单元
CN104948813B (zh) 螺线管和具有所述螺线管的液压控制装置
JP2015119185A (ja) 磁極管を製造する方法、電磁石のための磁極管および電磁石
JP2015526658A (ja) 液圧スリーブを介して汚染保護してソレノイドモータを通気するための方法
EP3203487B1 (en) Electromechanical solenoid having a pole piece alignment member
US9076583B2 (en) Linear solenoid
CN106461110B (zh) 电磁的调整装置
JP2011512658A (ja) 作動マグネット
CN104282410B (zh) 感应线圈
CN105280328A (zh) 线性螺线管
KR20190065313A (ko) 전자기 액추에이터
CN104633177B (zh) 阀装置
EP2835805A1 (en) Bobbin for a gapped toroidal inductor
CN104728202A (zh) 具有平衡室的压力调节阀
CN204451199U (zh) 一种塑料管道电磁熔接夹具
CN108138983B (zh) 线性电磁阀以及线性电磁阀的制造方法
CN108352241A (zh) 电磁铁及其制造方法
KR20130042556A (ko) 자기 액추에이터
JP5609129B2 (ja) 電磁弁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電磁弁
CN104880779B (zh) 一体式lc适配器及其加工方法
CN205745558U (zh) 一种电磁线圈
US20120256716A1 (en) Solenoid housing with elongated center pole
JP6171918B2 (ja) 電磁駆動装置および電磁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