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16745A - 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16745A
CN105916745A CN201480073576.9A CN201480073576A CN105916745A CN 105916745 A CN105916745 A CN 105916745A CN 201480073576 A CN201480073576 A CN 201480073576A CN 105916745 A CN105916745 A CN 1059167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dal
retrogressing
operating pedal
link
intermediate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357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都筑弘明
津隈智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16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67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6Disposition of pedal
    • B60T7/065Disposition of pedal with means to prevent injuries in case of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9Control elements or operating handles movable from an operative to an out-of-the way position, e.g. pedals, switch knobs, window crank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32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with means to prevent injury
    • G05G1/327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with means to prevent injury means disconnecting the pedal from its hinge or support, e.g. by breaking or bending the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在前围板后退移位了时,不使中间杆(26)相对地向输出方向转动,而使设置于第2踏板托架(36)的抵接部(54)与操作踏板(18)接合,由此使连结链节(28)的第2连结销(42)脱离中间杆(26)的缺口(46)而解除该中间杆(26)与操作踏板(18)的连结,并且使操作踏板(18)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因此,无论是否出现因操作杆(32)的不可压入等而导致无法使中间杆(26)向输出方向转动的情况,均能够适当地抑制操作踏板(18)的踏部的后退,可稳定地获得后退防止作用。

Description

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前围板向驾驶席侧后退移位了时抑制操作踏板的踏部向驾驶席侧后退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后退防止装置,其涉及如下车辆用踏板装置,所述车辆用踏板装置具有:(a)踏板托架,其配设于前围板;(b)操作踏板,其以能够绕第1支承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配设于该踏板托架,设置于下端部的踏部供向车辆前方侧踩踏操作;以及(c)中间杆,其以能够绕与所述第1支承轴平行的第2支承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踏板托架,并且经由连结链节与所述操作踏板连结,使该中间杆与该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联动而机械地向输出方向转动,从而使预定的输出部件工作,(d)所述后退防止装置在所述前围板向驾驶席侧后退移位了时抑制所述操作踏板的踏部向该驾驶席侧后退(参照专利文献1、2)。
图13是这样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的一例,涉及车辆用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00。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00具备:(a)第1踏板托架104,其配设于前围板102;(b)操作踏板110,其以能够绕第1支承轴106的轴心转动的方式配设于第1踏板托架104,设置于下端部的踏部108供向车辆前方侧踩踏操作;以及(c)中间杆118,其以能够绕与所述第1支承轴106平行的第2支承轴112的轴心转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第1踏板托架104,并且经由连结链节114与所述操作踏板110连结,使该中间杆118与该操作踏板110联动地机械地转动,由此按压从前围板102突出的输出部件116。输出部件116是制动助力器120的操作杆,在操作踏板110被踩踏操作时经由中间杆118而被压入制动助力器120内。此外,在比前围板102靠驾驶席侧的仪表板加固件等车体侧部件122配设有第2踏板托架105,其与第1踏板托架104一同支承第1支承轴106。即,第1踏板托架104和第2踏板托架105配设成在第1支承轴106的两侧部彼此重叠地被紧固在一起并互相支撑。
并且,在上述车体侧部件122设置有后退防止部件124,若基于碰撞时的前围板102和车体侧部件122的后退移位量L1、L2的不同(L1>L2)而使得中间杆118的突起126抵接于后退防止部件124,则如图13(b)中箭头A所示中间杆118向按压输出部件116的输出方向(车辆前侧)相对地转动。伴随着该中间杆118的转动,使经由连结链节114连结的操作踏板110如箭头B所示向踩踏方向转动,可抑制踏部108向驾驶席侧后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242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221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1286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这样的以往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的前提是:中间杆118通过抵接于后退防止部件124而相对地一边按压输出部件116一边向输出方向转动。因此,若因碰撞时的各部分的变形等而不能将输出部件116压入制动助力器120内,则不能使中间杆118向输出方向转动,有可能不能适当地获得使操作踏板110向踩踏方向转动而抑制踏部108的后退的后退防止作用。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虽然记载有即使在不能将输出部件压入制动助力器等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操作踏板向踩踏方向转动的后退防止装置,但其前提与经由中间杆输出的上述车辆用踏板装置不同。
本发明是以以上的情形为背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即使在因输出部件的不可压入等而不能使中间杆向输出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地获得使操作踏板向踩踏方向转动而抑制踏部的后退的后退防止作用。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达成上述目的,第1发明是一种后退防止装置,涉及如下车辆用踏板装置,所述车辆用踏板装置具有:(a)踏板托架,其配设于前围板;(b)操作踏板,其以能够绕第1支承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配设于该踏板托架,设置于该操作踏板的下端部的踏部供向车辆前方侧踩踏操作;以及(c)中间杆,其以能够绕与所述第1支承轴平行的第2支承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踏板托架,并且经由连结链节与所述操作踏板连结,通过使该中间杆与该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联动而机械地向输出方向转动,从而使预定的输出部件工作,第1发明是如下后退防止装置:(d)所述后退防止装置在所述前围板向驾驶席侧后退移位了时抑制所述操作踏板的踏部向该驾驶席侧后退,其特征在于,(e)所述连结链节的位于所述操作踏板侧的第1连结部和位于所述中间杆侧的第2连结部中的任一方被设为以能够经由缺口分离的方式连结的可分连结部,(f)在支承于比所述前围板靠驾驶席侧的车体侧部件的后退防止部件设置有阻止部,所述阻止部在该前围板的后退移位时与所述操作踏板接合,并使该操作踏板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并且使所述可分连结部分离而解除由所述连结链节实现的该操作踏板与所述中间杆的连结。
此外,比上述前围板靠驾驶席侧的车体侧部件是仪表板加固件(仪表板的加强部件)、发动机罩托架等,通常在碰撞时等从车辆前方输入大载荷时向驾驶席侧即车辆后方侧移位的可能性或变形量比前围板少,本发明是以该后退移位量的不同为前提来抑制操作踏板的踏部的后退的技术。
第2发明是一种后退防止装置,涉及如下车辆用踏板装置,所述车辆用踏板装置具有:(a)踏板托架,其配设于前围板;(b)操作踏板,其以能够绕第1支承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配设于该踏板托架,设置于该操作踏板的下端部的踏部供向车辆前方侧踩踏操作;以及(c)中间杆,其以能够绕与所述第1支承轴平行的第2支承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踏板托架,并且经由连结链节与所述操作踏板连结,通过使该中间杆与该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联动而机械地向输出方向转动,从而使预定的输出部件工作,第2发明是如下后退防止装置:(d)在所述前围板向驾驶席侧后退移位了时抑制所述操作踏板的踏部向该驾驶席侧后退,其特征在于,(e)所述连结链节的位于所述操作踏板侧的第1连结部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操作踏板的链节连结点,并且位于所述中间杆侧的第2连结部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卡定于设置于该中间杆的缺口,(f)在支承于比所述前围板靠驾驶席侧的车体侧部件的后退防止部件设置有阻止部,所述阻止部在该前围板的后退移位时与所述操作踏板接合,并使该操作踏板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并且使所述第2连结部脱离所述缺口而解除由所述连结链节实现的该操作踏板与所述中间杆的连结。
第3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2发明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后退防止部件具备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所述操作踏板从初始位置被踩踏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引导以使所述第2连结部不脱离所述中间杆的所述缺口,使该中间杆与该操作踏板联动地向输出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在所述前围板后退移位时容许该第2连结部从引导区域脱离出并脱离该缺口。
第4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2发明或第3发明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后退防止部件设置有在所述前围板的后退移位时与连结于所述操作踏板的所述第1连结部抵接的抵接部,作为所述阻止部。
第5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第3发明任一项中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的基础上,(a)具有后退防止链节,该后退防止链节跨所述操作踏板与所述后退防止部件并分别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并且至少一方的连结部经由长孔连结以容许该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b)通过在所述前围板后退移位时使所述后退防止链节的所述一方的连结部抵接于所述长孔的一端部,来使所述操作踏板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在该一方的连结部和该长孔的一端部中,属于所述后退防止部件侧的部件是所述阻止部。
发明的效果
在第1发明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将操作踏板与中间杆连结的连结链节的一对的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中的任一方被设为以能够经由缺口分离的方式连结的可分连结部,在前围板在碰撞时等后退移位的情况下,使操作踏板与阻止部接合而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并且使可分连结部分离而解除由连结链节实现的操作踏板与中间杆的连结,使操作踏板与中间杆的行为无关地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而抑制踏部的后退。即,在前围板后退移位了时不使中间杆相对地向输出方向转动,而使设置于后退防止部件的阻止部与操作踏板接合,由此使连结链节的可分连结部分离而解除中间杆与操作踏板的连结,并且使操作踏板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因此无论是否出现因输出部件的不可压入等而导致无法使中间杆向输出方向转动的情况,均能够适当地抑制操作踏板的踏部的后退,可稳定地获得后退防止作用。
第2发明实质上相当于第1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卡定于设置于中间杆的缺口的第2连结部相当于可分连结部,可获得与第1发明同样的作用效果。具体而言,将操作踏板与中间杆连结的连结链节的中间杆侧的第2连结部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卡定于设置于中间杆的缺口,在前围板在碰撞时等后退移位的情况下,使操作踏板与阻止部接合而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并且使第2连结部脱离缺口而解除由连结链节实现的操作踏板与中间杆的连结,使操作踏板与中间杆的行为无关地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而抑制踏部的后退。即,在前围板后退移位了时不使中间杆相对地向输出方向转动,而使设置于后退防止部件的阻止部与操作踏板接合,由此使连结链节的第2连结部脱离中间杆的缺口而解除该中间杆与操作踏板的连结,并且使操作踏板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因此无论是否出现因输出部件的不可压入等而导致无法使中间杆向输出方向转动的情况,均适当地抑制操作踏板的踏部的后退,可稳定地获得后退防止作用。
在第3发明中,后退防止部件具备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操作踏板从初始位置被踩踏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引导以使第2连结部不脱离中间杆的缺口,使该中间杆与该操作踏板联动地向输出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在前围板后退移位时容许该第2连结部从引导区域脱离出并脱离该缺口。因此,在对操作踏板进行踩踏操作时,能够使第2连结部不脱离缺口,使中间杆与操作踏板联动而切实地向输出方向转动,从而使输出部件工作,另一方面,在前围板在碰撞时等后退移位的情况下,通过第2连结部从引导部的引导区域脱离出,从而容许该第2连结部脱离缺口,通过使操作踏板与阻止部接合而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使第2连结部脱离缺口而切实地解除由连结链节实现的操作踏板与中间杆的连结。换言之,能够确保第1连结部和第2连结部的连结位置的设定的自由度、即通过连结链节实现的载荷传递特性的设定的自由度的同时,使第2连结部脱离缺口而切实地解除操作踏板与中间杆的连结。
在第4发明中,将在前围板的后退移位时与连结于操作踏板的第1连结部抵接的抵接部作为所述阻止部而设置于后退防止部件,因此零件个数少,结构简单且廉价。
在第5发明中,跨操作踏板与后退防止部件地配设有后退防止链节,并且至少一方的连结部经由长孔连结,在前围板后退移位时使后退防止链节的一方的连结部抵接于长孔的一端部,由此使该操作踏板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因此与阻止部相关的后退防止部件的设计的自由度高,装置能够构成得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制动器踏板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左视图。
图2是放大地示出图1中的II部即配设有将操作踏板与中间杆连结的连结链节的部分的侧视图。
图3是省略图2中的第2踏板托架(后退防止部件)并且将连结链节设为虚拟线而具体地示出中间杆的形状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在图1的实施例中操作踏板被踩踏操作了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在图1的实施例中使中间杆从初始位置向反向转动了的碰撞初始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使中间杆从图5的状态进一步向反向转动、并且通过与第2踏板托架接合而使操作踏板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了的碰撞后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与图1相对应的侧视图。
图8是放大的示出图7中的VIII部即配设有将操作踏板与中间杆连结的连结链节的部分的侧视图。
图9是从车辆斜前侧观察图8的后退防止杆和后退防止链节而看到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在图7的实施例中操作踏板被踩踏操作了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在图7的实施例中使中间杆从初始位置向反向转动了的碰撞初始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2是使中间杆从图11的状态进一步向反向转动、并且通过后退防止杆和后退防止链节的作用而使操作踏板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了的碰撞后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3是说明以往的制动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的、将碰撞前的状态与碰撞后的状态进行了比较而示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适合应用于例如将液压式制动器的制动助力器的操作杆作为输出部件而与中间杆连结的常用制动用的制动器踏板装置等、输出部件配设成从前围板突出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中间杆的车辆用踏板装置。踏板托架虽然可以只是将单一的踏板托架固定地设于前围板,但希望跨前围板和比其靠驾驶席侧的车体侧部件地安装。也可以通过使分别固定地设于前围板和车体侧部件的两个踏板托架在配设有第1支承轴和/或第2支承轴的部分重叠地被紧固在一起而连结成一体。
在第2发明~第4发明中,使第2连结部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卡定于设置于中间杆的缺口,该第2连结部相当于第1发明的可分连结部,但也可以在实施第1发明时,使第1连结部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卡定于设置于操作踏板的缺口。另外,也可以在连结链节设置缺口,使其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卡定于配设于中间杆和/或操作踏板的连结销等。
可根据需要在第1发明的后退防止部件设置与第3发明同样的引导部。即,设置有如下引导部:该引导部在所述操作踏板从初始位置被踩踏操作了的情况下,引导所述连结链节以使所述可分连结部不分离,使所述中间杆与该操作踏板联动地向输出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在所述前围板后退移位时容许该可分连结部从引导区域脱离出并经由所述缺口分离。该引导部例如构成为在操作踏板的踩踏行程的整个区域内与连结链节和/或可分连结部接合而阻止分离,但也可以只在有可能分离的一部分的区域内与连结链节等接合。也可以根据连结链节的一对的连结部的位置关系而使得在操作踏板被从初始位置踩踏操作了的情况下不可能分离、而在操作踏板向反向转动预定量时变得能够分离,在该情况下,引导部不一定是必需的。第3发明的引导部也同样。
中间杆例如沿着上下方向配设,并且以在其上部连结输出部件且向车辆前侧按压的方式配设成:在其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或下端部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配设于踏板托架。中间杆例如配设于比操作踏板靠车辆前侧处,但也可以配设于操作踏板的上方等采用各种的技术方案。该中间杆例如构成为通过在前围板后退移位时与托架一同地向车辆后方侧大致平行移动,来使可分连结部从引导部的引导区域脱离出,但也可以是经由输出部件使其向输出方向的反向地绕第2支承轴转动的情况。即,若在踏板托架不仅安装于前围板还跨驾驶席侧的车体侧部件地安装的情况下等,中间杆的第2支承轴的后退移位量比输出部件的移位量少,则中间杆被向反向转动。
作为后退防止部件,例如可优选使用一体地固定设于车体侧部件且支承第2支承轴的踏板托架、配设成能够绕第2支承轴转动并且使其顶端部抵接于车体侧部件而阻止其向车辆后方侧转动的后退防止杆等,但也可以是仅一体地固定设于车体侧部件的部件等采用各种的技术方案。在第4发明中,作为阻止部发挥功能的抵接部与连结链节的第1连结部抵接,但也可以在实施第2发明时,与操作踏板的任意处抵接。也可以在操作踏板设置向后退防止部件侧延伸出的接合部,使其与后退防止部件的阻止部接合。在第5发明中,跨操作踏板和后退防止部件地配设后退防止链节,经由长孔连结,但该长孔可以设置于操作踏板、后退防止部件以及后退防止链节中任一方。在长孔设置于后退防止部件的情况下,该长孔的一端部相当于阻止部,在长孔设置于操作踏板的情况下,与该长孔接合的一方的连结部相当于阻止部。总之,在彼此接合的一方的连结部和长孔的一端部中,属于后退防止部件侧的部件是阻止部。
实施例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说明应用本发明的常用制动用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0的图,是从车辆的左侧看到的左视图,图2是图1中的II部的放大图。制动器踏板装置10相当于车辆用踏板装置,在将发动机室与车室内分隔开的前围板12一体地固定有第1踏板托架14,操作踏板18配设成能够绕大致水平且与车辆宽度方向大致平行的第1支承轴20转动。操作踏板18构成为:上端部被支承为能够绕第1支承轴20的轴心转动,设置于下端部的踏部22供向车辆前方侧(图1的左方向)踩踏操作。图1是以虚拟线示出第1踏板托架14以使得其内侧的构造清楚地被示出的图。
在第1踏板托架14还配设有中间杆26,该中间杆26位于比操作踏板18靠车辆的前侧处、且能够绕与第1支承轴20平行的第2支承轴24转动。中间杆26在其下端部处被支承为能够绕第2支承轴24的轴心转动且向上方延伸出,在上下的中间位置处经由连结链节28与操作踏板18连结。在中间杆26的上端部连结有制动助力器30的操作杆32,与操作踏板18的踩踏操作联动地经由连结链节28机械地使中间杆26向第2支承轴24的左旋方向(输出方向)转动,从而向前方按压操作杆32而产生制动力。制动助力器30一体地固定地设于前围板12的发动机室侧,操作杆32配设成从该前围板12向车室内突出。操作杆32相当于输出部件。
在位于比前围板12靠驾驶席侧的位置的仪表板加固件34,一体地固定设有第2踏板托架36。第2踏板托架36在第2支承轴24的两侧部处与所述第1踏板托架14重叠,被螺栓等紧固在一起,以相互支撑的方式连结成一体。由此,可确保对于踏板托架而言必要的预定的强度和/或刚度。仪表板加固件34相当于车体侧部件,通常,其在碰撞时等从车辆前方输入大载荷时,向驾驶席侧即车辆后方侧移位的可能性或变形量比前围板12少。
所述连结链节28在其两端部处分别经由与第1支承轴20平行的第1连结销40、第2连结销42而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操作踏板18、中间杆26。如从省略第2踏板托架36并且用虚拟线示出连结链节28的图3可知,操作踏板18侧的第1连结销40以能够绕轴心转动的方式配设于在操作踏板18的预先确定的链节连结点处设置的连结孔44。另外,中间杆26侧的第2连结销42卡定于在中间杆26设置的半圆形的缺口46并能够脱离。第1连结销40相当于第1连结部,第2连结销42相当于第2连结部,第2连结部是能够分离的可分连结部。
另一方面,所述第2踏板托架36也作为后退防止部件发挥功能,具有能够将连结链节28收纳于内部的开口50,并且在该开口50的周边设置有引导部52和抵接部54。引导部52在操作踏板18从初始位置被踩踏操作的情况下,引导该第2连结销42或连结链节28以使所述第2连结销42不从中间杆26的缺口46脱离,使中间杆26与所述操作踏板18联动而机械地向输出方向转动,引导部52沿着以第2支承轴24为中心的周向设置成直线状或圆弧状。在图4中,引导部52具有在操作踏板18被踩踏操作了的状态下,伴随着操作踏板18的踩踏操作而能够使第2连结销42与缺口46一同地绕第2支承轴24转动的长度尺寸。
引导部52还将其长度尺寸(引导区域)确定成:在前围板12的后退移位时,若中间杆26从图2所示的初始位置向输出方向的反向转动,则容许第2连结销42与缺口46一同地从引导部52脱离出,该第2连结销42脱离缺口46。在图5中,在前围板12的后退移位时使中间杆26如箭头A所示从初始位置向反向转动、且使操作踏板18如箭头B所示同样地从初始位置向反向转动,由此在缺口46与第2连结销42一同从引导部52脱离出的状态下,第2连结销42能够从缺口46向上方脱离。在本实施例中,配设有中间杆26的第2支承轴24被第1踏板托架14和第2踏板托架36支承,因此其在正面碰撞时等的后退移位量比制动助力器30和/或操作杆32小,基于该后退移位量的差而使得中间杆26被操作杆32按压而向反向转动。
所述抵接部54作为阻止部发挥功能,设置成:在前围板12后退移位时,如所述图5所示使中间杆26向反向转动,与此相伴地使操作踏板18向反向转动预定量,由此所述抵接部54与配设于该操作踏板18的所述第1连结销40或连结链节28的端部抵接。即,如图2所示在操作踏板18被保持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在第1连结销40与抵接部54之间设置有预定的间隙d,通过中间杆26和操作踏板18的向反向的转动,如图5所示变成了容许第2连结销42从所述引导部52脱离出。然后,在第1连结销40或连结链节28的端部抵接于抵接部54的状态下,若中间杆26如图6中箭头C所示进一步向反向转动,则第1连结销40不能再后退,所以在其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第2连结销42从缺口46向上方脱离,由连结链节28实现的操作踏板18与中间杆26的连结被解除。由此,变成操作踏板18能够与中间杆26的行为(日文:挙動)无关地绕第1支承轴20转动。因此,若之后第2支承轴24伴随着前围板12的后退移位而进一步后退,则上端部固定于仪表板加固件34的第2踏板托架36如图6中箭头D所示相对地绕第2支承轴24向左转动,使第1连结销40与该第2踏板托架36的抵接部54抵接的操作踏板18如箭头E所示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由此,使操作踏板18的踏部22向车辆前方侧转动,相应地可抑制踏部22向驾驶席侧后退。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0,将操作踏板18与中间杆26连结的连结链节28的中间杆26侧的第2连结销42卡定于在中间杆26设置的缺口46并能够脱离,在碰撞时等使前围板12后退移位时,使操作踏板18与抵接部54接合而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并且使第2连结销42脱离缺口46而解除由连结链节28实现的操作踏板18与中间杆26的连结,使操作踏板18与中间杆26的行为无关地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从而可抑制踏部22的后退。
即,在本实施例中由作为后退防止部件发挥功能的第2踏板托架36、第1连结销40、第2连结销42、缺口46等构成后退防止装置56。并且,该后退防止装置56在前围板12后退移位时不使中间杆26相对地向输出方向转动,而是通过设置于第2踏板托架36的抵接部54与操作踏板18的接合,使连结链节28的第2连结销42从中间杆26的缺口46脱离而解除该中间杆26与操作踏板18的连结,并且使操作踏板18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因此,无论是否会出现因操作杆32的不可压入等而导致无法使中间杆26向输出方向转动的情况,均能够适当地抑制操作踏板18的踏部22的后退,可稳定地实现其后退防止作用。
另外,本实施例中第2踏板托架36具备引导部52,所述引导部52在操作踏板18被从初始位置踩踏操作了的情况下,进行引导以使第2连结销42不脱离中间杆26的缺口46,使该中间杆26与该操作踏板18联动地向输出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在前围板12后退移位时容许该第2连结销42从引导区域脱离出并脱离该缺口46。因此,在对操作踏板18进行踩踏操作时,能够使第2连结销42不脱离缺口46,并且使中间杆26与操作踏板18联动地、切实地向输出方向转动并按压操作杆32,另一方面,若前围板12在碰撞时等后退移位,则通过第2连结销42从引导部52的引导区域脱离出,容许该第2连结销42脱离缺口46,通过使操作踏板18与抵接部54接合而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使第2连结销42脱离缺口46而切实地解除由连结链节28实现的操作踏板18与中间杆26的连结。换言之,能够在确保第1连结销40和第2连结销42的连结位置的设定的自由度、即连结链节28的载荷传递特性的设定的自由度的同时,使第2连结销42脱离缺口46而切实地解除操作踏板18与中间杆26的连结。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在前围板12后退移位时与配设于操作踏板18的第1连结销40抵接的抵接部54作为阻止部而与第2踏板托架36设置成一体,因此零件个数少,结构简单且廉价。
接着,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实质上与所述实施例共通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且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7是与所述图1相对应的左视图,图8是图7中的VIII部的放大图,该制动器踏板装置60具备第2踏板托架62而代替所述第2踏板托架36,并且设置有配设成能够绕第2支承轴24的轴心转动的后退防止杆64来作为后退防止部件。第2踏板托架62一体地固定地设于仪表板加固件34,并且在第1支承轴20的两侧部处与所述第1踏板托架14重叠,以用螺栓等紧固在一起而相互支撑的方式连结成一体,可确保对于踏板托架而言必要的预定的强度和/或刚度。另外,后退防止杆64,在其下端部处被支承为能够绕第2支承轴24的轴心转动,通过使其上端部抵接于第2踏板托架62,来保持为后退防止杆64不能再向右旋方向即车辆后方侧转动的状态。此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其上端部固定于第2踏板托架62或仪表板加固件34。
图9是从车辆的斜前侧观察上述后退防止杆64而看到的立体图,整体形成截面为U字状的纵长形状,在其下端部设置有供第2支承轴24插通的安装孔66,并且在背板部分沿着纵长方向设置有开口68,可避免与操作踏板18和/或中间杆26的干涉。在该后退防止杆64设置有引导部70和长孔72,长孔72经由后退防止链节74而与操作踏板18连结。引导部70在开口68的中间部分的两侧设置成凸缘状,在操作踏板18被从初始位置踩踏操作了的情况下,引导连结链节28以使第2连结销42不脱离中间杆26的缺口46,该引导部7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连结链节28的上侧的侧端缘接合,连结链节28一边被引导部70引导一边在开口68内向车辆前侧插通。由此,维持第2连结销42与缺口46的卡定状态,与操作踏板18的踩踏操作联动地经由连结链节28使中间杆26机械地向输出方向转动。图10是在操作踏板18被踩踏操作了的状态下,通过连结链节28与引导部70的接合来维持第2连结销42与缺口46的卡定状态。
引导部70还将其配设位置确定成:在前围板12后退移位时,若中间杆26从图8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反向转动,则容许第2连结销42与缺口46一同地从引导部70的引导区域脱离出、且该第2连结销42脱离缺口46。在图11中,在前围板12后退移位时使中间杆26如箭头A所示从初始位置向反向转动,使操作踏板18如箭头B所示同样地从初始位置向反向转动,由此在缺口46与第2连结销42一同从引导部70脱离出的状态下,第2连结销42能够从缺口46向上方脱离。
所述后退防止链节74的操作踏板18侧的端部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在该操作踏板18配设的所述第1连结销40,另一端部经由第3连结销76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在后退防止杆64设置的长孔72。长孔72在操作踏板18被从初始位置踩踏操作了时,以不阻碍中间杆26与操作踏板18的踩踏操作联动地向输出方向转动的方式,换言之,以不阻碍操作踏板18的踩踏操作的方式,设置成沿着以第2支承轴24为中心的周向呈直线状具有预定的长度。
另一方面,若在前围板12的后退移位时如图11所示使中间杆26向反向转动,与此相伴地使操作踏板18向反向转动预定量,则第3连结销76抵接于长孔72的一端部72a。即,如图8所示在操作踏板18保持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在第3连结销76与一端部72a之间设置有预定的间隙d,通过中间杆26和操作踏板18的向反向的转动,如图11所示容许第2连结销42从所述引导部70脱离出。然后,在第3连结销76与一端部72a抵接了状态下,若使中间杆26如图12箭头C所示进一步向反向转动,则经由后退防止链节74而与第3连结销76连结的第1连结销40不能再后退,所以在该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第2连结销42从缺口46向上方脱离,由连结链节28实现的操作踏板18与中间杆26的连结被解除。由此,操作踏板18能够与中间杆26的行为无关地绕第1支承轴20转动。因此,若之后第2支承轴24伴随着前围板12的后退移位而进一步后退,则上端部卡定于仪表板加固件34的后退防止杆64如图12箭头D所示相对地绕第2支承轴24向左转动,经由后退防止链节74而与后退防止杆64连结的操作踏板18如箭头E所示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由此,操作踏板18的踏部22向车辆前方侧转动,相应地可抑制向驾驶席侧的后退。上述长孔72的一端部72a相当于阻止部,第3连结销76相当于一方的连结部。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制动器踏板装置60中,在前围板12在碰撞时等后退移位的情况下,也容许第2连结销42从引导部70的引导区域脱离出且该第2连结销42脱离缺口46,并且后退防止链节74的第3连结销76与长孔72的一端部72a抵接,由此使操作踏板18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由此,第2连结销42脱离缺口46而解除由连结销28实现的操作踏板18与中间杆26的连结,能够使操作踏板18与中间杆26的行为无关地、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而抑制踏部22的后退。
即,在本实施例中,由作为后退防止部件发挥功能的后退防止杆64、后退防止链节74、第1连结销40、第2连结销42、第3连结销76、缺口46等构成后退防止装置78。并且,该后退防止装置78在前围板12后退移位了时不使中间杆26相对地向输出方向转动,而是通过使后退防止链节74的第3连结销76抵接于长孔72的一端部72a,来使连结链节28的第2连结销42脱离中间杆26的缺口46而解除该中间杆26与操作踏板18的连结,并且使操作踏板18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因此,无论是否会出现因操作杆32的不可压入等而导致无法使中间杆26向输出方向转动的情况,均能够适当地抑制操作踏板18的踏部22的后退,可稳定地获得该后退防止作用。
另外,后退防止杆64具备引导部70,所述引导部70在操作踏板18被从初始位置踩踏操作了的情况下,引导使第2连结销42不脱离中间杆26的缺口46,使该中间杆26与该操作踏板18联动地向输出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在前围板12后退移位时容许该第2连结销42从引导区域脱出并脱离该缺口46。因此,在对操作踏板18进行踩踏操作时,能够使第2连结销42不脱离缺口46,而是使中间杆26与操作踏板18联动地、切实地向输出方向转动并按压操作杆32,另一方面,若前围板12在碰撞时等后退移位,则通过使第2连结销42从引导部70的引导区域脱离出,容许该第2连结销42脱离缺口46,通过使后退防止链节74的第3连结销76抵接于长孔72的一端部72a,而在使操作踏板18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时,第2连结销42脱离缺口46而切实地解除由连结链节28实现的操作踏板18与中间杆26的连结。换言之,能够在确保第1连结销40和第2连结销42的连结位置的设定的自由度、即由连结链节28实现的载荷传递特性的设定的自由度的同时,使第2连结销42脱离缺口46而切实地解除操作踏板18与中间杆26的连结。
另外,跨操作踏板18与后退防止杆64地配设有后退防止链节74,并且第3连结销76经由长孔72与后退防止杆64连结,通过在前围板12后退移位时第3连结销76抵接于长孔72的一端部72a,来使操作踏板18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因此与作为阻止部发挥功能的长孔72等相关的后退防止杆64的设计的自由度高,装置能够构成得紧凑。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这些始终只是一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利用基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的知识而添加了各种的变更、改良的技术方案进行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0、60:制动器踏板装置(车辆用踏板装置);12:前围板;14:第1踏板托架;18:操作踏板;20:第1支承轴;22:踏部;24:第2支承轴;26:中间杆;28:连结链节;32:操作杆(输出部件);34:仪表板加固件(车体侧部件);36:第2踏板托架(后退防止部件);40:第1连结销(第1连结部、可分连结部);42:第2连结销(第2连结部);46:缺口;52、70:引导部;54:抵接部(阻止部);56、78:后退防止装置;62:第2踏板托架;64:后退防止杆(后退防止部件);72:长孔;72a:一端部(阻止部);74:后退防止链节;76:第3连结销(一方的连结部)。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涉及如下车辆用踏板装置,所述车辆用踏板装置具有:
踏板托架,其配设于前围板;
操作踏板,其以能够绕第1支承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配设于该踏板托架,设置于该操作踏板的下端部的踏部供向车辆前方侧踩踏操作;以及
中间杆,其以能够绕与所述第1支承轴平行的第2支承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踏板托架,并且经由连结链节与所述操作踏板连结,通过使该中间杆与该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联动而机械地向输出方向转动,从而使预定的输出部件工作,
所述后退防止装置,在所述前围板向驾驶席侧后退移位了时抑制所述操作踏板的踏部向该驾驶席侧后退,
所述后退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链节的位于所述操作踏板侧的第1连结部和位于所述中间杆侧的第2连结部中的任一方被设为以能够经由缺口而分离的方式连结的可分连结部,
在支承于比所述前围板靠驾驶席侧的车体侧部件的后退防止部件设置有阻止部,所述阻止部在该前围板后退移位时与所述操作踏板接合,并使该操作踏板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并且使所述可分连结部分离而解除由所述连结链节实现的该操作踏板与所述中间杆的连结。
2.一种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涉及如下车辆用踏板装置,所述车辆用踏板装置具有:
踏板托架,其配设于前围板;
操作踏板,其以能够绕第1支承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配设于该踏板托架,设置于该操作踏板的下端部的踏部供向车辆前方侧踩踏操作;以及
中间杆,其以能够绕与所述第1支承轴平行的第2支承轴的轴心转动的方式配设于所述踏板托架,并且经由连结链节与所述操作踏板连结,通过使该中间杆与该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联动而机械地向输出方向转动,从而使预定的输出部件工作,
所述后退防止装置,在所述前围板向驾驶席侧后退移位了时抑制所述操作踏板的踏部向该驾驶席侧后退,
所述后退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链节的位于所述操作踏板侧的第1连结部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操作踏板的链节连结点,并且位于所述中间杆侧的第2连结部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卡定于设置于该中间杆的缺口,
在支承于比所述前围板靠驾驶席侧的车体侧部件的后退防止部件设置有阻止部,所述阻止部在该前围板后退移位时与所述操作踏板接合,并使该操作踏板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并且使所述第2连结部脱离所述缺口而解除由所述连结链节实现的该操作踏板与所述中间杆的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退防止部件具备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所述操作踏板自初始位置被踩踏操作的情况下,进行引导以使所述第2连结部不脱离所述中间杆的所述缺口,并使该中间杆与该操作踏板联动地向输出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在所述前围板后退移位时容许该第2连结部从引导区域脱离出并脱离该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退防止部件设置有在所述前围板后退移位时与连结于所述操作踏板的所述第1连结部抵接的抵接部,作为所述阻止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后退防止链节,该后退防止链节跨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后退防止部件并分别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并且至少一方的连结部经由长孔连结以容许该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
通过在所述前围板后退移位时使所述后退防止链节的所述一方的连结部抵接于所述长孔的一端部,来使所述操作踏板相对地向踩踏方向转动,在该一方的连结部和该长孔的一端部中,属于所述后退防止部件侧的部件是所述阻止部。
CN201480073576.9A 2014-01-31 2014-05-23 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 Pending CN1059167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7766 2014-01-31
JP2014017766A JP6144636B2 (ja) 2014-01-31 2014-01-31 車両用ペダル装置の後退防止装置
PCT/JP2014/063755 WO2015114844A1 (ja) 2014-01-31 2014-05-23 車両用ペダル装置の後退防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16745A true CN105916745A (zh) 2016-08-31

Family

ID=53756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3576.9A Pending CN105916745A (zh) 2014-01-31 2014-05-23 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325718A1 (zh)
EP (1) EP3100921A4 (zh)
JP (1) JP6144636B2 (zh)
CN (1) CN105916745A (zh)
WO (1) WO201511484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6190A (zh) * 2017-11-10 2020-06-19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CN113490899A (zh) * 2019-06-12 2021-10-08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2245A (ja) * 2002-03-04 2003-09-10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における2次衝突時の衝撃力緩和装置
US20040255714A1 (en) * 2003-05-08 2004-12-23 Jagger Christopher Andrew Arrangement for permitting motor vehicle foot pedal release, and motor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CN101081614A (zh) * 2006-05-31 2007-12-0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制动踏板装置
CN202400071U (zh) * 2011-12-21 2012-08-29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机动车制动踏板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5715B2 (ja) 1997-05-23 2001-01-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ペダル変位制御構造
JP3449206B2 (ja) 1998-02-04 2003-09-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ペダル変位制御構造
JP4006676B2 (ja) * 2001-08-29 2007-11-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ペダル支持構造
JP5625601B2 (ja) * 2010-08-06 2014-11-1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ペダル装置
JP5656113B2 (ja) 2010-12-15 2015-01-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ペダ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2245A (ja) * 2002-03-04 2003-09-10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における2次衝突時の衝撃力緩和装置
US20040255714A1 (en) * 2003-05-08 2004-12-23 Jagger Christopher Andrew Arrangement for permitting motor vehicle foot pedal release, and motor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CN101081614A (zh) * 2006-05-31 2007-12-0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制动踏板装置
CN202400071U (zh) * 2011-12-21 2012-08-29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机动车制动踏板机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6190A (zh) * 2017-11-10 2020-06-19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CN111316190B (zh) * 2017-11-10 2021-09-17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CN113490899A (zh) * 2019-06-12 2021-10-08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CN113490899B (zh) * 2019-06-12 2022-06-10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00921A4 (en) 2017-09-27
WO2015114844A1 (ja) 2015-08-06
EP3100921A1 (en) 2016-12-07
JP2015146073A (ja) 2015-08-13
US20160325718A1 (en) 2016-11-10
JP6144636B2 (ja) 2017-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96216B2 (ja) ペダル装置
EP2282251B1 (en) Operational pedal support structure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the same
JP4221160B2 (ja) 操作ペダルの後退変位抑制機構
JP2009003636A (ja) 操作ペダルの後退防止構造
CN105916745A (zh) 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
KR101406644B1 (ko) 차량용 페달의 상해 방지장치
JP6361484B2 (ja) 運転者保護装置
JP2005153603A (ja) 自動車における操作ペダル支持装置
JP2004348371A (ja) 自動車用ペダル支持構造
CN105934377A (zh) 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
JP4968204B2 (ja) ブレーキペダル支持構造
JP6189347B2 (ja) 車両用ペダル装置の後退防止装置
JP5516125B2 (ja) ブレーキペダル後退防止装置
JP2007185990A (ja) ブレーキペダルの支持構造
JP5233899B2 (ja) 自動車の操作ペダル支持構造
JP5914089B2 (ja) 車両のペダル支持構造
JP5052180B2 (ja) 自動車用ペダル支持構造
JP5233900B2 (ja) 自動車の操作ペダル支持構造
JP2012058801A (ja) 車両のペダル装置
JP6015587B2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KR101338821B1 (ko) 역회전이 방지되는 브레이크 페달
KR100680387B1 (ko) 브레이크페달의 밀림방지장치
JP2005075098A (ja) 車両用ペダル支持構造
JP2015122001A (ja) ブレーキペダルの後退抑制構造
WO2017026185A1 (ja) シフ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