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96135A - 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96135A
CN105896135A CN201610089061.9A CN201610089061A CN105896135A CN 105896135 A CN105896135 A CN 105896135A CN 201610089061 A CN201610089061 A CN 201610089061A CN 105896135 A CN105896135 A CN 1058961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r
terminal
base board
flexible bas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8906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96135B (zh
Inventor
村上阳彦
和田俊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96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6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96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61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unter-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1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18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specially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e.g. using folded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柔性基板与连接器的组装体,在将柔性基板压入连接器时,不会削刮柔性基板的衬垫和配线部。端子具有接触部(21A)沿柔性基板的宽度方向排列的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第一端子的接触部(21A)和第二端子的接触部(31A)被配置成锯齿状,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宽度被设定为比第一衬垫(41)的宽度小,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宽度被设定为比第二衬垫(42)的宽度小,且比第二前方配线部(42A)的宽度大,此外,还被设定为比第二前方配线部与第一衬垫的间隔大,柔性基板的最大宽度方向偏离形成为:位于第二衬垫上的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位于从与第二衬垫相邻的第一衬垫的第一后方配线部(41B)离开的位置。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克服设于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而将柔性基板压入至电连接器的柔性基板用的收容空间、且该柔性基板连接及保持于端子的Non-ZIF(Non-ZeroInsertion Force:非零插入力)形式的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
背景技术
这种电连接器和柔性基板在专利文献1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公开。该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朝外壳的后端面开口并朝前方到达内部的狭缝状的空间形成于外壳,朝该空间插入(压入)柔性基板(FPC)。在形成上述空间的外壳的上内表面由外壳保持有上端子,此外,在下内表面由外壳保持有下端子,也能适用于朝与两面配线柔性基板的连接。
在使用时,柔性基板在伴随着与上下的两端子的接触压力的状态下从柔性基板的前端缘朝两端子间插入(压入),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将两端子的入口形成为圆角形状而顺利地导入柔性基板,以不损伤设于柔性基板的前端缘的镀覆引线。在专利文献1中,未图示、说明两面配线柔性基板,但在专利文献1的图4中示出了单面配线柔性基板。在该柔性基板的一个面设有与端子接触的镀覆部分(衬垫),该衬垫具有在极其接近柔性基板的前端缘的位置排列的衬垫列和排列在该衬垫列的后方的衬垫列。两衬垫列的各衬垫位于在衬垫排列方向上交错的位置。因此,与该柔性基板连接的连接器形成为与各衬垫接触的端子在该柔性基板的一个面和两衬垫列相对应地配置两列的形式。
当将具有上述两列的端子的连接器设为专利文献1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形式时,柔性基板的一个面的用于与两衬垫列接触的上端子需要和两衬垫相对应地设为两列。在该情况下,也可考虑使两列的上端子的入口为圆角形状而不会损伤与衬垫相连的镀覆引线。另外,此时,下端子作为从下方加压柔性基板而在柔性基板与上端子之间产生接触压力的按压构件起作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010308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采用将上端子配置为两列而以作为按压构件的下端子加压柔性基板的结构,在欲将专利文献1的图4中公开的柔性基板与其连接情况下,即便将上端子的入口设为圆角形状,发挥出该功能也是在柔性基板在衬垫的排列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相对于上端子压入至正规位置的时候,当相对于上端子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从正规位置偏离而被压入时,上端子位于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从镀覆引线露出的位置,其结果是,在柔性基板的压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上端子从镀覆引线上脱落至柔性基板的母材面而削刮镀覆引线的侧缘部或者削刮母材面的削刮现象。该削刮现象在从柔性基板的压入开始至完成时持续产生,在柔性基板的压入距离的范围中削刮引线侧缘部或削刮母材面,从而会成为接触不良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会产生上述削刮现象的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中,供与柔性基板连接的电连接器具有收容所述柔性基板的收容空间,端子配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具有与柔性基板弹性接触的接触部,形成于柔性基板的前部的连接区域朝前方克服与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而被向所述收容空间压入至规定位置,从而进行弹性接触且得以被保持。
在上述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连接器的端子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沿柔性基板的宽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二端子在比所述第一端子靠柔性基板的压入方向后方的位置沿所述宽度方向排列,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以呈锯齿状的方式沿所述宽度方向交错配置,柔性基板排列设置有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当柔性基板被压入至所述规定位置时,该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各接触部分别接触,相邻的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在宽度方向上重复设置,宽度比所述第一衬垫的宽度小且朝后方延伸的第一后方配线部与所述第一衬垫导通,宽度比所述第二衬垫的宽度小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前方配线部和第二后方配线部与所述第二衬垫导通,第一后方配线部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第二衬垫相邻的部分,第二前方配线部位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第一衬垫相邻的位置,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宽度被设定成比第一衬垫的宽度小,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宽度被设定成比第二衬垫的宽度小、且比第二前方配线部的宽度大,此外,还被设定成比第二前方配线部与第一衬垫的间隔大,柔性基板相对于端子的最大宽度方向偏离形成为:位于所述第二衬垫上的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位于从与该第二衬垫相邻的第一衬垫的第一后方配线部离开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的本发明,柔性基板从朝连接器的压入开始就受到与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并克服该接触压力而被压入至规定位置,该压入过程中的状态如下所述。
<在宽度方向上正规位置的情况>
在柔性基板在其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端子以正规位置朝连接器压入的情况下,连接器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分别与第一衬垫、第二衬垫一致。因此,当柔性基板开始压入时,柔性基板的前端缘首先以与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被压入,与第二衬垫相连的第二前方配线部克服上述接触压力而通过上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位置,当柔性基板被压入至规定位置时,第二衬垫到达上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位置。柔性基板在宽度方向相对于端子位于正规位置,因此,从柔性基板的压入开始时起至朝规定位置的压入完成为止,第二端子的接触部通过对应的第二前方配线部与第二衬垫接触移动,并未与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衬垫接触。
另一方面,位于比上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靠前方、即柔性基板的压入方向里侧的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在柔性基板的压入进行了相当于压入方向上的第二端子和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彼此间距离的时间点越过柔性基板的前端缘而位于第一衬垫上。此时,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并不在宽度方向上与和上述第一衬垫相邻的第二前方配线部接触。
<位于在宽度方向上偏离的位置的情况>
在柔性基板在其宽度方向上从正规位置偏离而被压入至连接器的情况下,当该偏离较大时,最初与柔性基板的前端缘具有接触压力的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在柔性基板的压入开始时、横跨从第二衬垫朝前方的延伸的第二前方配线部和与该第二前方配线部相邻的第一衬垫这两者。即,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宽度比第二前方配线部的宽度大,且比第二前方配线部与第一衬垫的间隔大,因此,因上述宽度方向偏离而使上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从该第二前方配线部沿宽度方向露出而横跨第二前方配线部和第一衬垫。因上述偏离更大的最大宽度方向偏离(允许最大值)而使上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从该第二前方配线部沿宽度方向露出,并位于与第二前方配线部相邻的第一衬垫上。因此,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两侧端部在上述压入过程中由上述第二前方配线部及第一衬垫或相邻的第一衬垫支承,因此,不会脱落而与柔性基板的母材面接触。
此外,当柔性基板的压入进行时,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从第二前方配线部转移至第二衬垫。第二衬垫相对于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具有足够的宽度,因此,即便柔性基板相对于端子在宽度方向上的偏离是上述最大宽度方向偏离,即便第二端子的接触部有时从上述第二衬垫在宽度方向上稍许露出,也能以足够的宽度与第二衬垫接触并以稳定的姿势位于第二衬垫上。此时,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与从第一衬垫朝后方延伸的第一后方配线部分离。
接着,在上述偏离较小的情况下,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位于从第二衬垫延伸的第二前方配线部上,即便相对于该第二前方配线部在宽度方向上偏离,也不会位于与该第二前方配线部相邻的第一衬垫上。在该状态下,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为了在第二前方配线部处形成稳定的姿势而具有足够的宽度,并位于第二前方配线部上,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伴随着柔性基板的压入进行而转移至第二衬垫上。
另一方面,无论上述偏离大小如何,以比第二端子慢的方式供柔性基板的前端缘压入的第一端子最初仅与第一衬垫接触而位于第一衬垫上。而且,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各自的接触部以稳定的姿势朝对应的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转移,在压入过程中,不会朝柔性基板的第一衬垫以后的以狭小宽度露出的母材面上脱落,不会产生削刮现象。
在本发明中,也可采用以下结构: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在能与衬垫面接触的接触面的两边缘具有避开剖切面而形成的曲面或斜面,当柔性基板处于最大宽度方向偏离,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在压入方向上位于第一衬垫的位置时,第二端子的接触部能位于横跨第二前方配线部和第一衬垫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上述曲面或斜面位于横跨第二前方配线部和第一衬垫的位置。在第二端子具有上述曲面或斜面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在位于横跨第二前方配线部和第一衬垫的位置时,与柔性基板的母材面呈非接触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在柔性基板的压入过程中不会损伤第一衬垫以后的柔性基板的母材面。
在本发明中,能采用以下结构:在第一衬垫的前方设有第一前方配线部,并且该第一前方配线部形成为与第二前方配线部的宽度相同的宽度。在该情况下,第一端子的接触部通过上述第一前方配线部转移至第一衬垫。第一前方配线部既可相对于各第一衬垫形成为单一线,也可形成有多个。在形成有多个的情况下,即便上述端子的偏离较大,在柔性基板的前端缘处横跨任意的第一前方配线部和第二前方配线部而接触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
在本发明中,也能采用以下结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位于柔性基板的形成有衬垫的表面侧的接触臂和位于背面侧的按压臂,接触臂和按压臂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弹性臂。
此外,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外壳设有对柔性基板的最大宽度偏离进行规定的宽度方向限制部。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与第一衬垫导通的第一后方配线部和与第二衬垫导通的第二后方配线部在比第二衬垫靠后方的位置处的宽度是相同的,并比第二衬垫的宽度小,且比在前后方向上第二衬垫的范围中的第一后方配线部的宽度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即便柔性基板位于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端子偏离的位置,在被压入至规定位置的压入过程中,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这两端子也可采用横跨衬垫和配线部的稳定姿势或者以足够的宽度与配线部接触的稳定姿势,因此,在上述压入过程中,不会从衬垫、配线部脱落或倾斜,不会产生削刮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的局部剖开立体图,图1(A)示出了第一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1(B)在第二端子的位置被剖开。
图2是表示端子的立体图,图2(A)示出了第一端子,图2(B)示出了第二端子。
图3是表示柔性基板的包括连接部在内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柔性基板压入至连接器的过程的立体图,图4(A)示出了压入开始时,图4(B)示出了压入中途,图4(C)示出了压入结束时。
图5是简略地示出柔性基板在宽度方向位于正规位置、且衬垫和端子的接触部在柔性基板的压入过程中的位置关系以作为俯视图,图5(A)示出了压入开始时,图5(B)和图5(C)示出了压入中途,图5(D)示出了压入结束时。
图6是简略地示出柔性基板在宽度方向位于偏离的位置、且衬垫和端子的接触部在柔性基板的压入过程中的位置关系以作为俯视图,图6(A)示出了压入开始时,图6(B)、图6(B′)和图6(C)示出了压入中途,图6(D)示出了压入结束时。
图7是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处的侧方缘部的形状的变形例,图7(A)~图7(B)示出了相对于衬垫的不同的接触状态。
图8是表示柔性基板的变形例的局部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 电连接器
18 宽度方向限制部
20 第一端子
21A 接触部
30 第二端子
31A 接触部
40 柔性基板
41 第一衬垫
41A 第一前方配线部
41B 第一后方配线部
42 第二衬垫
42A 第二前方配线部
42B 第二后方配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图1(B)是在柔性基板40与电连接器10连接的状态下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和柔性基板40的剖视立体图。电连接器10利用外壳11将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这两种端子交错排列,图1(A)示出了第一端子20的位置处的截面,图1(B)示出了第二端子30的位置处的截面。
外壳11由电绝缘材料制作出,具有外壳主体12和能打开关闭的盖状的可动构件13,用于供形成于柔性基板40的前部(图1(A)的右部)的连接区域的部分朝前方压入的收容空间14以朝后方开口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外壳主体12与闭位置的可动构件13之间。
如图1(A)所示,外壳主体12在后端侧将第一端子20的后部通过与外壳主体12的一体模塑成形予以保持,并在前端侧将第二端子30的前部通过与外壳主体12的一体模塑成形予以保持。在后面详细说明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如图1(A)、图1(B)所示,上述外壳主体12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第一端子20与第二端子30之间且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狭缝状的窗部12A。
在外壳主体12的宽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的两端设有侧壁15。在该侧壁15的后部设有对柔性基板40进行限制的上方限制部16,并在该上方限制部16的正前方的中间部设有用于将可动构件13的转动轴支承成旋转的轴支部17。另外,在比该轴支部17靠前方的前部且与上述侧壁15的内侧面隔着间隔的位置设有宽度方向限制部18,该宽度方向限制部18从外壳主体12的底壁立起并对柔性基板40的宽度方向位置进行限制。
上述宽度方向限制部18对柔性基板40进行限制,当柔性基板40被压入至连接器10的规定位置时,宽度方向限制部18与该柔性基板40的前端部的侧缘抵接,以将该柔性基板40的宽度方向位置相对于正规位置收容于规定范围中。与此相对,在上述上方限制部16的下方形成有朝后方且朝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槽部16A,由上述槽部16A的下表面支承被压入至规定位置的柔性基板40的相对应的上方被限制部的上表面,以限制该柔性基板40朝上方的移动。在后面详细说明柔性基板40。
由上述外壳主体12的轴支部17支承成能转动的可动构件13呈板状,并在后端附近具有朝侧方突出的轴部13A,由上述外壳主体12的轴支部17支承成能转动。该可动构件13的后端如上所述位于外壳主体12的上方限制部16的正前方的位置,可动构件13在外壳主体12的两方的侧壁15之间且在比上述上方限制部16靠前方的范围中从上方覆盖该外壳主体12,且可动构件13的前端位于比该外壳主体12朝前方突出的位置。
上述可动构件13的后端位于比上述上方限制部16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外壳主体12在比可动构件13靠后方的位置具有未被该可动构件13覆盖的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提供用于供柔性基板40的前部在开始朝连接器压入时配置的面。
上述可动构件13呈上述轴部13A所在的后端的缘部具有圆形的形状,从而能使配置于上述外壳主体12的延伸部分上的柔性基板40在其压入之前顺利地进入上述收容空间内14。可动构件13具有操作部13B,该操作部13B的前端缘比上述外壳主体12的前端突出,当使该可动构件13朝开位置向上方转动时,容易抬起。另外,该可动构件13在因上述操作部13B的抬起而以轴部13A为中心朝开位置向上方转动之后、再次朝图1所示的闭位置向下方转动时,由外壳主体12的侧壁15引导的被导向部13C从可动构件13的前端侧部朝后方形成为臂状。该被导向部13C被引导成进入上述外壳主体12的侧壁15与宽度方向限制部18之间。
此外,上述可动构件13在其侧部的背面(图1中的下表面)侧设有从前部朝后方延伸的臂状的弹性卡定部13F。在该弹性卡定部13F的后端设有朝向下方的突起状的卡定部13G,当可动构件13位于闭位置时,通过在后述的柔性基板被压入时、该柔性基板的前端与上述卡定部抵接而使弹性卡定部13F朝上方发生弹性变形,并越过卡定部进一步前进,当弹性卡定部13F的弹性变形被解除时,上述卡定部进入形成于柔性基板的凹状的被卡定部,以防止柔性基板朝后方脱落。
此外,上述可动构件13在具有圆形的后端的缘部以与后述的端子20、30的后端形状相匹配的方式形成有供该端子20、30的后端进入的槽部13D、13E。该槽部13D、13E收容该端子20、30的后端,当可动构件13在开位置与闭位置之间转动时,上述端子20、30的后端不对转动带来阻碍。另外,当该可动构件13位于闭位置时,上述可动构件13的背面覆盖上述端子20、30的上臂部21、31。
如图2(A)所示,第一端子20是将金属带状构件沿板厚方向弯曲而制作出的,并以发夹状呈大致横U字形状,第一端子20包括:上臂部21;弯曲部22,该弯曲部22在该上臂部21的前端位置弯曲;以及下臂部23,该下臂部23经由该弯曲部22与上述上臂部21连接并朝后方延伸。上臂部21在其前后方向的中间、且比后述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靠前方的位置形成有朝下方呈V字状突出的接触部21A。该上臂部21能在上下方向、即板厚方向上弹性挠曲,上述接触部21A具有接触压力地与后述的柔性基板40的对应衬垫弹性接触,另外,比上述接触部21A靠后方的部分具有以朝上方抬起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部21B,容易利用该引导部21B导入柔性基板40。另一方面,下臂部23在前后方向上比上述上臂部21进一步大幅朝后方延伸,并到达比外壳主体12的后端缘靠后方的位置。该下臂部23的后端部形成有经由倾斜部分而位于下方的连接部23A。该连接部23A用于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电路部进行焊接连接。上述第二端子30在上述下臂部23的后部、即与上述倾斜部分相邻的部分由一体成形的外壳主体12保持。
如图2(B)所示,与第一端子20相同,第二端子30是通过将金属带状构件沿板厚方向弯曲而制作出的,并呈大致曲柄状,第二端子30包括:上臂部31;弯曲部32,该弯曲部32从所述上臂部31的前端(图中右侧)朝向下方;以及连接部33,该连接部33从该弯曲部32的下端朝前方延伸。上臂部31具有在其后端侧朝向下方呈V字状突出的接触部31A。具有该接触部31A的上臂部31与第一端子20的上臂部21相同能在上下方向、即板厚方向上弹性挠曲,上述接触部31A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与后述的柔性基板40的对应衬垫弹性接触。另外,上述上臂部31的比上述接触部31A靠后方的部分具有以朝上方抬起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部31B,容易利用该引导部31B导入柔性基板。另一方面,连接部33在外壳主体12的下表面侧朝外壳主体12外延伸并用于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电路部进行焊接连接。上述第二端子30在上述弯曲部32的部分由一体成形的外壳主体12保持。
上述第一端子20的上臂部21的宽度比下臂部23的宽度小,此外,第二端子30的上臂部31的宽度比弯曲部32、连接部33的宽度小,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1A和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的宽度形成为比上述倾斜部分的宽度大,此外,虽然侧缘被曲面加工,但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1A和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的宽度比后述的柔性基板40的对应衬垫的宽度小,当沿宽度方向在正规位置处与柔性基板连接时,上述接触部21A和接触部31A在宽度方向上充分收容于对应衬垫。如图2(A)、图2(B)所示,在上述接触部21A和接触部31A的两侧缘形成有曲面或斜面21A-1、31A-1是较为理想的。
一边从图1(A)、图1(B)的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1A和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受到接触压力,一边克服该接触压力而使连接区域P被压入至连接器的收容空间14内的柔性基板40如图3那样具有第一衬垫41的组和第二衬垫42的组,其中,上述第一衬垫41的组的与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接触连接的连接区域P沿着前端缘排列,上述第二衬垫42的组排列于该第一衬垫41的组的后方,第一衬垫41和第二衬垫42被配置成各自的衬垫的宽度在前后方向观察时重复并呈锯齿状配置。第一衬垫41位于与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1A在宽度方向上一致的位置,第二衬垫42位于与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在宽度方向上一致的位置,此外,第一衬垫41和第二衬垫42在前后方向上分离与上述接触部21A和接触部31A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的距离,第一衬垫41的后端部和第二衬垫42的前端部位于在前后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由配置有上述第一衬垫41和第二衬垫42的区域形成用于将柔性基板40与连接器10连接的连接区域P。
第一衬垫41和第二衬垫42分别以导通的方式设有朝前方、后方延伸的配线部。该配线部的宽度比相对应的衬垫的宽度小。首先,在配置于柔性基板40的前端缘附近的第一衬垫41上以导通的方式设有第一前方配线部41A和第一后方配线部41B,其中,上述第一前方配线部41A以从该第一衬垫41到该柔性基板40的前端缘为止的较短距离朝前方延伸,上述第一后方配线部41B从该第一衬垫41的后端朝后方较长地延伸。该第一后方配线部41B通过在第一衬垫41的后方位置处相邻的两个第二衬垫42之间而朝后方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的第二衬垫42的范围中形成有宽度比第二衬垫42的后方部分的宽度小的狭隘部41B-1。接着,在第二衬垫42上以导通的方式设有第二前方配线部42A和第二后方配线部42B,其中,上述第二前方配线部42A通过相邻的两个第一衬垫41之间而延伸至柔性基板40的前端缘,上述第二后方配线部42B从该第二衬垫42的后端朝后方较长地延伸。第二前方配线部42A的宽度与上述狭隘部41B-1的宽度相同,第二后方配线部42B的宽度与比上述狭隘部41B-1朝后方延伸的第一后方配线部41B的后部的宽度相同。
上述第一后方配线部41B和第二后方配线部42B均与柔性基板40的位于比连接区域P靠后方的位置的对应配线导通。该对应配线位于柔性基板40的内层,在图中未图示。
上述柔性基板40在前后方向上在设有上述第一衬垫41和第二衬垫42的连接区域P及进一步到达其后方的范围中,在该柔性基板40的背面侧(图1、图3中为下表面侧)粘贴有加强板43。
如图3所示,在柔性基板40的粘贴有上述加强板43的范围的侧缘部具有凹状的被卡定部44和三角翼状的上方被限制部45。当可动构件13位于闭位置时,若柔性基板40朝连接器10压入至规定位置,则上述被卡定部44位于与卡定部13G相对应的位置,该卡定部13G在设于上述可动构件13的弹性卡定部13F的后端朝下方突出,该卡定部进入上述被卡定部44内而阻止柔性基板40朝后方的脱出。比上述被卡定部44靠前方的部分的侧缘形成有宽度方向被限制部46,该宽度方向被限制部46对柔性基板40在其朝连接器10压入时的宽度方向位置进行限制。另一方面,上方被限制部45呈以前缘为倾斜缘、以后缘为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直角缘的三角翼状,上方被限制部45被设成当柔性基板40被压入至规定位置时、位于形成于上方限制部16下方的槽部16A内,该上方限制部16设于上述的外壳主体12。而且,通过上述被卡定部44与可动构件13的卡定部13G卡定而阻止被压入至规定位置的柔性基板的脱出,另外,上方被限制部45位于上述槽部16A内,即便柔性基板40在连接器外的后方位置处受到抬起的外力,也可利用上方限制部16的下表面阻止朝上方的抬起。
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彼此相对于上述形成的柔性基板40具有以下关系。即,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1A的宽度被设定成比第一衬垫41的宽度小,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的宽度被设定成比第二衬垫42的宽度小,且比第二前方配线部42A的宽度大,此外,还被设定成比第二前方配线部42A与第二衬垫41的间隔大。此外,当柔性基板40被压入时相对于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所允许的最大宽度方向的偏离是位于上述第二衬垫42上的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位于从与该第二衬垫42相邻的第一衬垫41的第一后方配线部41B离开的位置的范围。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和柔性基板的组装体,参照图4至图6,说明将柔性基板40压入电连接器10而进行连接时的步骤及其状况。另外,在图5、图6中,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1A与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仅由与对应衬垫的接触位置及范围表示。
在连接柔性基板40之前,电连接器10的可动构件13位于闭位置,如图4(A)~图4(C)所示,进行柔性基板40朝上述状态的电连接器10的压入。
图4(A)示出了压入开始时,图4(B)示出了压入中途,图4(C)示出了压入到规定位置为止的压入结束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可动构件13的打开关闭无关,端子20、30的位置和状态也不变化,柔性基板40从开始朝连接器压入时起从端子20、30的接触部21A、31A受到接触压力,并进行压入以克服该接触压力。以下,划分为柔性基板40以在宽度方向上位于正规位置的方式被压入至连接器的情况和柔性基板40在宽度方向上在从正规位置偏离的状态下压入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在宽度方向上正规位置的情况>
连接器和柔性基板这两者均由正规的精度制作出的情况。在柔性基板40朝连接器被压入至规定位置的过程中,在该柔性基板40的前端部侧缘形成的宽度方向被限制部46被压入引导至外壳主体12的宽度方向限制部18时,柔性基板40受到宽度方向上的限制。这样,当柔性基板40被压入至规定位置时,相对于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相对位置处于能称为正规位置的状态。另外,图5示出了在该宽度方向上位于正规位置的柔性基板40的压入过程,但主要图示出端子20、30的接触部21A、31A与柔性基板40的衬垫41、42的位置关系,简略示出上述宽度方向限制部18与宽度方向被限制部46的关系。
这样,当柔性基板40相对于连接器10在宽度方向上位于正规位置时,在柔性基板40即将朝与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具有接触压力的连接器压入之前,如图5(A)所示,连接器10的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1A与第一衬垫41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一致,此外,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与第二衬垫42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一致(参照图5(A))。而且,当开始柔性基板40的压入时,柔性基板40的前端缘首先以与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被压入,与第二衬垫42相连的第二前方配线部42A克服上述接触压力而通过上述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的位置(参照图5(B)及图5(C))。这样,当柔性基板40被压入至规定位置时,第二衬垫42到达上述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的位置。柔性基板40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端子(即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位于正规位置,因此,从开始压入柔性基板40时到朝规定位置的压入结束为止,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通过对应的第二前方配线部42A与第二衬垫42接触而移动,既不会与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衬垫41接触,也不会脱落到母材上。
另一方面,位于比上述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靠前方、即位于柔性基板40的压入方向里侧的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1A在柔性基板40压入相当于压入方向上的第二端部30的接触部31A与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1A的距离的时间点,越过柔性基板40的前端缘而位于第一衬垫41上(参照图5(C)、图5(D))。此时,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1A既不会在宽度方向上与和上述第一衬垫41相邻的第二前方配线部42A接触,也不会脱落在母材上。
接着,在可认为是正规位置的范围中上述偏离较小的情况下,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位于从第二衬垫42延伸的第二前方配线部42A上,即便相对于该第二前方配线部42A在宽度方向上偏离,也不会位于相邻的第一衬垫41上。在该状态下,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为了在第二前方配线部42A处形成稳定的姿势而具有足够的宽度,并位于第二前方配线部42A上,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伴随着柔性基板40的压入进行而转移至第二衬垫42上。
<位于在宽度方向上偏离的位置的情况>
存在下述情况:连接器和柔性基板中的任一个偏离正规尺寸,即便柔性基板在其宽度方向限制部处由外壳的宽度限制部在宽度方向上进行限制,端子和衬垫也从正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相对偏离。另外,还存在下述情况:柔性基板以朝宽度方向斜向倾斜的状态被插入。当然,以该偏离也存在限度、处于能利用本发明加以应对的允许范围为前提。
这样,在柔性基板40在其宽度方向上从正规位置偏离而被压入至连接器10的情况下(参照图6(A)),在该偏离较大时,如图6(B)所示,当柔性基板40的压入开始时,最初与柔性基板40的前端缘具有接触压力的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横跨从第二衬垫42朝前方延伸的第二前方配线部42A和与该第二前方配线部42A相邻的第一衬垫41这两者。即,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的宽度比第二前方配线部42A的宽度大,且比第二前方配线部42A与第一衬垫41的间隔大,因此,以上述宽度方向偏离为基础,上述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从该第二前方配线部42A沿宽度方向露出并横跨第二前方配线部42A和第一衬垫41。以上述偏离更大的最大宽度方向偏离(允许最大值)为基础,上述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从该第二前方配线部42A沿宽度方向露出,并位于与第二前方配线部42A相邻的第一衬垫41上(参照图6(B′))。因此,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的两侧端部在上述压入过程中由上述第二前方配线部42A及第一衬垫41或相邻的第一衬垫41支承,因此,不会脱落而与柔性基板40的母材面上接触。
此外,当柔性基板40的压入进行时,如图6(C)及图6(D)所示,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由横跨第二前方配线部42A和第一衬垫的状态或由第一衬垫转移至第二衬垫42。第二衬垫42相对于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具有足够的宽度,因此,即便柔性基板40相对于端子20、30在宽度方向上的偏离是上述最大宽度方向偏离,即便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有时从上述第二衬垫42在宽度方向上稍许露出,也能以足够的宽度与第二衬垫42接触并以稳定的姿势位于第二衬垫42上。此时,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与从第一衬垫41朝后方延伸的第一后方配线部41B分离。
另一方面,无论上述偏离大小如何,以比第二端子30慢的方式供柔性基板40的前端缘压入的第一端子20最初仅与第一衬垫接触而位于第一衬垫41上。而且,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各自的接触部21A、31A以稳定的姿势朝对应的第一衬垫41和第二衬垫42转移,在压入过程中,不会朝柔性基板40的母材面上脱落,并且不会在第一衬垫41、第二衬垫42,进一步说不会在第一后方配线部41B、第二前方配线部42A的侧缘角部等处产生削刮现象。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A)~图7(B)所示,也可采用以下结构: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在能与第二衬垫面(未图示)接触的接触面的两边缘具有曲面31A-1或曲面31A-1和斜面31A-2,当柔性基板40因最大宽度方向偏离而在压入方向上位于第一衬垫41的位置时,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位于能横跨第二前方配线部42A和第二衬垫41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上述曲面31A-1或斜面31A-2位于横跨第二前方配线部42A和第二衬垫41的位置。在第二端子30具有上述曲面31A-1或斜面31A-2的情况下,当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位于横跨第二前方配线部42A和第一衬垫41的位置时,与柔性基板40的母材面呈非接触是较为理想的。在该状态下,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不会在柔性基板40的压入过程中使柔性基板40的母材面损伤。
在本发明中,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相对于第二衬垫42的最大宽度方向偏离是该接触部31A的接触面的宽度的3/4。其原因是,当最大宽度方向偏离比上述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的宽度的3/4大时,当压入柔性基板40时,在与该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抵接的压入开始时,上述接触部31A会从第二前方配线部42A脱离或在压入结束时从第二衬垫42大幅脱离而变得不稳定,或者导致与第一后方配线部41B接触的不良情况。
在本发明中,能采用以下结构:能将端子的形状设为与图示例不同的形状,例如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位于柔性基板40的形成有衬垫的表面侧的接触臂和位于背面侧的按压臂,接触臂和按压臂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弹性臂。
在本发明中,能对柔性基板进行改善。在图3所示的柔性基板40中,第一前方配线部41A和第二前方配线部42A位于该柔性基板40的前端缘。第一前方配线部41A和第二前方配线部42A这两者在宽度方向上比衬垫狭小,因此,第一前方配线部41A与第二前方配线部42A之间的间隔较大。因此,在图3的情况下,当端子与柔性基板的宽度方向偏离较大时,若端子位于柔性基板的前端缘,则端子会从两者中的一方脱离,存在削刮柔性基板的母材面的危险性。因此,如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图8所示,通过设置多根、例如两根到上述前端缘的距离较短的第一衬垫41的第一前方配线部41A,就能避免上述危险性。在图8的例子中,在第一衬垫41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朝前方延伸的第一前方配线部41A,具有两个第一前方配线部。其结果是,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1A在宽度方向上为正规位置P的情况下横跨两方的第一前方配线部41A,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1A或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1A在宽度方向上为最大偏离位置Q的情况下位于第一前方配线部41A上。而且,即便端子位于柔性基板的前端缘的位置,也不会削刮柔性基板的母材面。

Claims (8)

1.一种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供与柔性基板连接的电连接器具有收容该柔性基板的收容空间,
端子配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具有与柔性基板弹性接触的接触部,形成于柔性基板的前部的连接区域朝前方克服与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而被向所述收容空间压入至规定位置,从而进行弹性接触且得以被保持,
其特征在于,
连接器的端子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沿柔性基板的宽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二端子在比所述第一端子靠柔性基板的压入方向后方的位置沿所述宽度方向排列,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以呈锯齿状的方式沿所述宽度方向交错配置,
柔性基板排列设置有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当柔性基板被压入至所述规定位置时,该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各接触部分别接触,相邻的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的宽度从前后方向观察时重复设置,在第一衬垫导通设置有宽度比所述第一衬垫的宽度小且朝后方延伸的第一后方配线部,在第二衬垫导通设置有宽度比所述第二衬垫的宽度小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前方配线部和第二后方配线部,
第一后方配线部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第二衬垫相邻的部分,第二前方配线部位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第一衬垫相邻的位置,
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宽度被设定成比第一衬垫的宽度小,
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宽度被设定成比第二衬垫的宽度小、且比第二前方配线部的宽度大,此外,还被设定成比第二前方配线部与第一衬垫的间隔大,柔性基板相对于端子的最大宽度方向偏离形成为:位于所述第二衬垫上的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位于从与该第二衬垫相邻的第一衬垫的第一后方配线部离开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在能与衬垫面接触的接触面的两边缘具有曲面或斜面,当柔性基板处于最大宽度方向偏离,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在压入方向上位于第一衬垫的位置时,第二端子的接触部能位于横跨第二前方配线部和第一衬垫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在位于横跨第二前方配线部和第一衬垫的位置时,与柔性基板的母材面呈非接触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衬垫的前方设有第一前方配线部,并且该第一前方配线部形成为与第二前方配线部的宽度相同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各第一衬垫形成有多个第一前方配线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位于柔性基板的形成有衬垫的表面侧的接触臂和位于背面侧的按压臂,接触臂和按压臂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弹性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外壳设有对柔性基板的最大宽度方向偏离进行规定的宽度方向限制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与第一衬垫导通的第一后方配线部和与第二衬垫导通的第二后方配线部在比第二衬垫靠后方的位置处的宽度是相同的,并比第二衬垫的宽度小,且比在前后方向上第二衬垫的范围中的第一后方配线部的宽度大。
CN201610089061.9A 2015-02-17 2016-02-17 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 Active CN1058961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8725A JP6656808B2 (ja) 2015-02-17 2015-02-17 電気コネクタと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との組立体
JP2015-028725 2015-0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96135A true CN105896135A (zh) 2016-08-24
CN105896135B CN105896135B (zh) 2021-03-26

Family

ID=56696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89061.9A Active CN105896135B (zh) 2015-02-17 2016-02-17 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56808B2 (zh)
KR (1) KR102001285B1 (zh)
CN (1) CN105896135B (zh)
TW (1) TWI6708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18268A (ja) * 2020-01-27 2021-08-10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及びコネクタ
CN114467229A (zh) * 2020-01-27 2022-05-10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21133A (ja) * 1991-10-25 1993-05-18 Nec Corp 零挿入力コネクタ
US5211565A (en) * 1990-11-27 1993-05-18 Cray Research, Inc. 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apparatus
JP2006302541A (ja) * 2005-04-15 2006-11-02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JP2007165212A (ja) * 2005-12-16 2007-06-28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CN200959400Y (zh) * 2006-01-24 2007-10-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138135A (zh) * 2005-03-07 2008-03-05 3M创新有限公司 将柔性印刷电路板连接至另一个电路板的方法
JP2010074095A (ja) * 2008-09-22 2010-04-02 Toshiba Corp 電気回路装置
JP2010135085A (ja) * 2008-12-02 2010-06-17 I-Pex Co Ltd コネクタ装置
CN101859948A (zh) * 2009-03-31 2010-10-1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2683932A (zh) * 2011-03-11 2012-09-19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电路板连接器及电路板的连接方法
CN102959803A (zh) * 2011-06-16 2013-03-06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扁平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JP2013080622A (ja) * 2011-10-04 2013-05-02 Jst Mfg Co Ltd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
CN103392265A (zh) * 2011-02-25 2013-11-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路体和连接器结构
CN203434317U (zh) * 2013-09-16 2014-02-12 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装置
US8827733B2 (en) * 2011-03-15 2014-09-09 Omron Corporation Connecting terminal with a fixed portion and a contac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5872U (zh) * 1990-05-30 1992-02-07
JPH04352488A (ja) * 1991-05-30 1992-12-07 Nec Corp 有機混成集積回路
JPH08125319A (ja) * 1994-10-28 1996-05-17 Seiko Epson Corp 回路基板
JP3396807B2 (ja) * 1999-06-25 2003-04-14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基板中継コネクタ
JP3096767U (ja) * 2003-03-28 2003-10-03 ユニオンマシナリ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
TW591830B (en) * 2003-05-20 2004-06-11 P Two Ind Inc Flat flexible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JP3816914B2 (ja) * 2003-10-29 2006-08-3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008010308A (ja) 2006-06-29 2008-01-17 Nec Saitama Ltd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の接続コネクタ
JP4560026B2 (ja) * 2006-10-04 2010-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TWM335114U (en) * 2007-11-28 2008-06-21 P Two Ind Inc Positioning structure
TW200924581A (en) * 2007-11-28 2009-06-01 P Two Ind Inc Flexible transmission line positioning device
JP5169308B2 (ja) * 2008-02-27 2013-03-27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及び電子機器
TWM367456U (en) * 2009-04-22 2009-10-21 P Two Ind Inc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1034864A (ja) * 2009-08-04 2011-02-17 Molex Inc コネクタ
JP5391104B2 (ja) * 2010-02-12 2014-01-1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コネクタ
JP5482734B2 (ja) * 2011-06-16 2014-05-0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JP5999541B2 (ja) * 2011-08-24 2016-09-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11565A (en) * 1990-11-27 1993-05-18 Cray Research, Inc. 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apparatus
JPH05121133A (ja) * 1991-10-25 1993-05-18 Nec Corp 零挿入力コネクタ
CN101138135A (zh) * 2005-03-07 2008-03-05 3M创新有限公司 将柔性印刷电路板连接至另一个电路板的方法
JP2006302541A (ja) * 2005-04-15 2006-11-02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JP2007165212A (ja) * 2005-12-16 2007-06-28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CN200959400Y (zh) * 2006-01-24 2007-10-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10074095A (ja) * 2008-09-22 2010-04-02 Toshiba Corp 電気回路装置
JP2010135085A (ja) * 2008-12-02 2010-06-17 I-Pex Co Ltd コネクタ装置
CN101859948A (zh) * 2009-03-31 2010-10-1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3392265A (zh) * 2011-02-25 2013-11-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路体和连接器结构
CN102683932A (zh) * 2011-03-11 2012-09-19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电路板连接器及电路板的连接方法
US8827733B2 (en) * 2011-03-15 2014-09-09 Omron Corporation Connecting terminal with a fixed portion and a contact
CN102959803A (zh) * 2011-06-16 2013-03-06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扁平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JP2013080622A (ja) * 2011-10-04 2013-05-02 Jst Mfg Co Ltd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
CN203434317U (zh) * 2013-09-16 2014-02-12 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0898B (zh) 2019-09-01
JP2016152119A (ja) 2016-08-22
KR20160101663A (ko) 2016-08-25
CN105896135B (zh) 2021-03-26
KR102001285B1 (ko) 2019-07-17
TW201631842A (zh) 2016-09-01
JP6656808B2 (ja) 2020-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4981B (zh) 雌型端子
CN104466523B (zh) 连接器
CN106471683B (zh) 具有端子座的电连接器
CN103855507B (zh) 电连接器
CN104347982B (zh)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2714361A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方法
US20160064719A1 (en) Coupling Tolerance Accommodating Contacts or Leads for Batteries
CN106469864A (zh) 电路基板用连接器
CN105977704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5896135A (zh) 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
US20110201220A1 (en) FPC Connector
US9065200B2 (en) Connector, and assembly of cable and connector
CN203326285U (zh) 连接器
CN102832508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01242046B (zh) 电连接器
CN108574164A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03081231A (zh) 电连接用端子及使用其的连接器
CN202363688U (zh) 卡缘连接器
CN102544942A (zh) 连接器组装体
JP2014086193A (ja) コネクタ
CN105703100A (zh) 一种将线端与板端之间电性连接的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3119347U (ja) ショートを防ぐことが可能なマルチプルインワンメモリカードのコネクター
CN107785694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US20220393410A1 (en) Connector device
CN105098456A (zh) 掀盖式板端连接器及与其搭配使用的rf平板式线缆与线端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