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85694A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85694A
CN107785694A CN201710736120.1A CN201710736120A CN107785694A CN 107785694 A CN107785694 A CN 107785694A CN 201710736120 A CN201710736120 A CN 201710736120A CN 107785694 A CN107785694 A CN 1077856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link
conductive member
flat conductive
towards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361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85694B (zh
Inventor
玉木祥郎
玉木祥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85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856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856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856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17Snap means
    • H01R12/7029Snap means not integral with the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能可靠地阻止扁平型导体脱落,具有朝电路板安装的安装功能,并具有对在拔出扁平型导体时使用的可动构件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功能,且能大幅缩小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尺寸。固定配件(40)为金属板制且其板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具有固定于电路板的安装面的固定部(42A、43A)、对可动构件(50)的被支承部(53)的位置进行限制的限制部(44A)以及与可动构件(50)的一部分卡合而将该可动构件(50)维持在开位置及闭位置中的一方的卡合部(45A),该固定配件排列有朝向电路板的安装面延伸并彼此连接的多个腿部(42、43、44、45),固定部(42A、43A)、限制部(44A)及卡合部(45A)设置于任意的该多个腿部中的任一个。

Description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于电路板的安装面并供扁平型导体连接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这种连接器中,已知有下述形式的连接器:在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为了与连接器连接而形成有电路部,仅需将该前端部插入连接器,该前端部的电路部就会与连接器的端子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连接,且可防止扁平型导体的脱落。
作为上述连接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连接器,当扁平型导体(柔性平板状电缆)的前端部的面在相对于电路板的面平行的方向上插入连接器的外壳内时,设置于连接器的加强配件的具有弹性的锁紧部与扁平型导体的缺口状的卡合部卡合,从而防止扁平型导体的脱落。
上述加强配件是将在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上具有宽度的金属板沿其板厚方向弯曲而形成的,该加强配件保持于连接器的外壳,并且利用朝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最外侧突出的腿状的基板安装部通过焊接安装而保持于电路板。在上述加强配件的一部分上设置有上述锁紧部,并且形成有能实现锁紧解除部的动作的缺口部。上述加强配件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分别配设在连接器的两端部。
上述锁紧部呈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和扁平型导体的插拔方向扩张的板面,在该锁紧部的板厚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具有弹性。该锁紧部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卡定部,该卡定部呈三角形,并弯曲成朝上方垂直竖立。
上述卡定部呈具有倾斜面和卡定缘的锯齿状,在将扁平型导体朝向前方插入时,上述倾斜面朝向插入方向上坡以引导该扁平型导体,上述卡定缘在该倾斜面的前端相对于插入方向呈直角。
当插入扁平型导体时,在该插入过程中,上述卡定部通过其倾斜面而受到来自扁平型导体的下表面的插入压力,上述锁紧部朝下方弹性变形,从而容许扁平型导体的进一步插入。当扁平型导体插入至规定位置时,由于上述扁平型导体的缺口状的卡合部越过上述倾斜面,因此,锁紧部从弹性变形回复到自由状态,扁平型导体的卡合部与形成于卡定部的前缘的卡定缘卡合,从而阻止了扁平型导体的脱落。
如此,当扁平型导体插入至规定位置时,就自动利用锁紧部的卡定部而变得不能脱落。
用于锁紧解除的锁紧解除部配置在形成于上述锁紧部的一部分的缺口部内,并从该锁紧部的上表面突出,且一边被该缺口部在横向上限制位置,一边被沿上下方向引导。这样,在锁紧解除时,将上述锁紧解除部的上表面朝下方按压而使该锁紧解除部朝下方移动,从而使锁紧部的上表面朝下方弹性位移,藉此,上述锁紧部的卡定部从扁平型导体的卡合部脱离,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成为可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119162
专利文献1的加强配件在仅作为将连接器牢固地安装于电路板这一功能来看时,由于用于朝电路板安装的基板安装部朝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伸出,因此,仅此就使得连接器在该方向上的尺寸变大。除此以外,若还考虑加强配件具有锁紧解除部的引导等功能的缺口部,则由于形成有缺口部的锁紧部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进一步扩大,因此连接器在该方向上的尺寸较大。并且,由于上述加强配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配设于连接器的两端,因此连接器在该方向上的尺寸进一步变大。
由于这种连接器具有较多的端子,因此,通过缩小端子排列间距即密集地排列来图谋小型化,但如上所述,为了设置锁紧部而使连接器的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尺寸变大,与该方向上的小型化的要求相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该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能可靠地阻止扁平型导体的脱落,具有朝电路板安装的安装功能,并具有对在拔出扁平型导体时使用的可动构件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功能,且能大幅缩小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尺寸。
本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配置于电路板的安装面并供扁平型导体连接,具有:外壳,该外壳形成有接收部,该接收部形成为至少朝向后方敞开的空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述扁平型导体朝向前方插入该接收部;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以相对于上述前后方向垂直的扁平型导体的宽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地排列保持于上述外壳;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具有被支承部和卡定部,上述被支承部被支承为能相对于上述外壳在开位置与闭位置之间移动,上述卡定部能在上述闭位置相对于形成于上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朝向后方卡定;以及固定配件,该固定配件在上述端子排列范围外的位置保持于外壳,并固定于电路板的安装面。
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中,在本发明中,固定配件为金属板制,且该固定配件的板面相对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该固定配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固定于电路板的安装面;限制部,该限制部对上述可动构件的被支承部的位置进行限制;以及卡合部,该卡合部与上述可动构件的一部分卡合而将该可动构件维持在开位置及闭位置中的一方,该固定配件排列有多个腿部,该多个腿部朝向电路板的安装面延伸并彼此连接,上述固定部、限制部及卡合部设置于任意的该多个腿部。
在本发明中,可动构件在闭位置通过该可动件的卡定部来阻止扁平型导体的脱落,并且在拔出扁平型导体时,通过将可动构件带到开位置后将扁平型导体朝后方拉引而能将扁平型导体拔出。此外,在本发明中,固定配件整体是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一个板面的金属板制的构件,由于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仅具有板厚的尺寸,因此,连接器在该方向上的大幅的小型化成为可能。而且,在该固定配件中,在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板面的固定配件上设置有多个腿部,在任意的腿部上形成有用于安装的固定部、用于可动构件的被支承部的位置限制的限制部及将可动构件维持在开位置和闭位置中的一方的卡合部。也就是说,在形成为一个构件的固定配件上具备固定部、限制部、卡合部,能将构件的数量限制在最小限度。此外,在固定配件中,通过使上述多个腿部沿相同方向延伸,还能将固定配件沿一个方向插入外壳而进行组装,连接器的制造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固定配件在多个腿部中的、在该腿部的排列方向上至少位于两外侧的腿部上分别具有固定部。如此,通过在外侧的腿部具有固定部,除了能在两部位对固定配件进行固定以外,两固定位置的间隔变大,固定变得更牢固。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可动构件被插入过程中的扁平型导体按压而暂时相对于原位置移动进而改变姿态,从而容许插入的继续进行,在到达规定位置的插入完成时,该可动构件被施力而回到在原位置处的姿态。通过构成上述结构,仅通过进行将扁平型导体朝前方插入的动作,也能使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与可动构件的卡定部卡定,扁平型导体相对于连接器的连接动作变得简单。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可动构件能以转动的方式移动,卡定部位于端子排列范围外。此外,也可以是,外壳的接收部形成为能在相对于电路板的安装面垂直的方向上插拔扁平型导体。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将用于将连接器固定于电路板的固定配件形成为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板面,并在该板面内设置用于朝电路板固定的固定部、用于可动构件的被支承部的位置限制的限制部及将可动构件维持在开位置和闭位置中的一方的卡合部,因此,能大幅缩小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连接器尺寸。此外,由于固定配件整体呈一个板面,因此形状简单化,制造变得容易,而且,由于将上述固定部、限制部和卡合部设置于该固定配件的多个腿部中的任一个,因此能将构件的数量限制在最小限度。此外,通过使各腿部沿相同方向延伸,还能将固定配件沿一个方向插入外壳而进行组装,连接器的制造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各构件分离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剖切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图3(A)表示在信号端子的位置剖切得到的剖面,图3(B)表示在接地端子的位置剖切得到的剖面,图3(C)表示在固定配件的位置剖切得到的剖面。
图4是表示图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在固定配件的位置剖切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图4(A)表示可动构件位于闭位置时的剖面,图4(B)表示可动构件位于开位置时的剖面。
图5(A)至图5(C)是表示扁平型导体的插入过程的剖视图,其表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可动构件的卡定部的位置剖切得到的剖面。
图6(A)至图6(C)是表示扁平型导体的拔出过程的剖视图,其表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可动构件的卡定部的位置剖切得到的剖面。
图7是变形例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表示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剖切得到的剖面。
(符号说明)
1连接器
10外壳
11接收部
20信号端子
30接地端子
40固定配件
42第一固定腿部
42A第一固定部
43第二固定腿部
43A第二固定部
44限制腿部
44A限制部
45卡合腿部
45A卡合部
50可动构件
51主体部(操作部)
53转动轴部(被支承部)
55C卡定部
55B干涉部
55E显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以下称作“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是将图1的连接器1的各构件分离表示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1的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剖切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图3(A)表示在信号端子的位置剖切得到的剖面,图3(B)表示在接地端子的位置剖切得到的剖面,图3(C)表示在固定配件的位置剖切得到的剖面。
连接器1配置在电路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通过从上方连接扁平型导体C(参照图5、6)而使上述电路板与扁平型导体C电导通。在此,“电路板”是指形成有与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的电路部的板状的安装构件,不仅包括刚性较高的板状构件,还包括与扁平型导体C同样刚性较低的柔软的片状的构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排列范围”是指多个端子以具有间隔的方式连续地排列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由图2清楚可见,后述的信号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以具有间隔的方式排列而形成一个端子排列范围。以下,对于信号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在没有必要对两者进行特别区分时,为了便于说明,将其统称为“端子20、30”。
与连接器1连接的扁平型导体C呈带状,由图5及图6可见,该扁平型导体C以在相对于电路板的安装面呈直角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姿态相对于连接器1从上方插拔。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下方的方向为扁平型导体的插入方向前方,朝向上方的方向为扁平导体的插入方向后方。以下,在称“前方”及“后方”的情况下,是指扁平型导体的插入方向上的“前方”及“后方”,即指“下方”及“上方”。
扁平型导体C是通过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电路部(未图示)在宽度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该电路部埋设在扁平型导体C的绝缘层内,并到达至扁平型导体C的前端位置(下端位置)。此外,上述多个电路部并存有信号电路部和接地电路部。信号电路部的前端侧部分露出至扁平型导体C的一个面(图5、6的左表面),并能与信号端子20接触。接地电路部的前端侧部分露出至扁平型导体C的另一个面(图5、6的右表面),并能与接地端子30接触。此外,扁平型导体C在上述前端侧部分的两侧缘形成有缺口部C1(参照图5、6),位于该缺口部C1前方(下方)的耳部C2的后端缘(上端缘)作为与后述的连接器1的可动构件50的卡定部55C卡定的被卡定部C2A起作用(参照图5(C))。
由图1、2可见,连接器1包括:呈大致长方体外形的电绝缘材料制的外壳10;金属制的多个信号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该多个信号端子20及该接地端子30以上述外壳10的长边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该外壳10;固定配件40,该固定配件40在端子20、30的排列范围的两外侧位置保持于外壳10;以及电绝缘材料制的可动构件50,该可动构件50以能在后述的闭位置与开位置之间切换移动(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外壳10。
在说明连接器1的详细结构之前,首先对扁平型导体C相对于连接器1的插入及拔出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在扁平型导体C朝连接器1插入前,连接器1的可动构件50在呈图1所示的姿态的闭位置处容许扁平型导体C插入。此外,在扁平型导体C插入连接后,在连接器1的使用状态中,可动构件50也维持在闭位置(阻止拔出位置),如后所述,可动构件50的卡定部55C与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位于能卡定的位置,藉此,扁平型导体C朝后方(上方)的拔出被阻止(参照图5(C))。
此外,在不使用连接器1而将扁平型导体C拔出时,可动构件50转动并切换至开位置,藉此,可动构件50的卡定部55C相对于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的卡定状态被解除(参照图6(A))。然后,当扁平型导体C被朝后方(上方)拉引时,可动构件50通过后述的受压部55D而受到来自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的抵接力,从而朝向闭位置转动,在其转动过程中,在可动构件50的后述的贯通槽部55A位于上述被卡定部C2A的通过路径上时,容许扁平型导体C朝后方拔出。在扁平型导体C拔出后,可动构件50也会继续转动并自动地到达至闭位置。如此,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和可动构件50朝闭位置的转动作为一系列的动作完成。
回到连接器1的结构的说明。由图1可见,外壳10以相对于电路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延伸,用于接收扁平型导体C的接收部11形成为朝向上方敞开的空间。该外壳10具有:底壁12,该底壁12与上述安装面相对并平行地延伸;第一侧壁部13及第二侧壁部14(根据需要统称作“侧壁13、14”),该第一侧壁部13及该第二侧壁部14从上述底壁12朝上方立起,并遍及包括端子排列范围在内的范围地沿上述长边方向即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且该第一侧壁部13与该第二侧壁部1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外壳10的短边方向)上相对;以及端壁15,该端壁15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底壁12的两端位置朝上方立起,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对两个侧壁13、14的端部彼此进行连接。
由图1可见,上述接收部11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被底壁12、侧壁13、14及端壁15包围,并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且朝上方开口,上述接收部11形成为利用沿上下方向从该开口部遍及至底壁12的上表面的空间来接收扁平型导体C的前端部(图5、6中的下端部)(也参照图3(A)、图3(B))。
第一侧壁13是在图1、2中位于近前侧且在图3(A)、图3(B)中位于右侧的侧壁。由图1、2清楚可见,外壳10中,在端子排列范围的两外侧包括第一侧壁13的端部和端壁15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整个区域被切开而形成空间。该空间形成为第一收容部10A,该第一收容部10A用于接收并收容位于闭位置的可动构件50。另一方面,第二侧壁14是在图1、2中位于里侧且在图3(A)、图3(B)中位于左侧的侧壁。由图5、6可见,该第二侧壁1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的两外侧且在第一收容部10A的范围内的位置上形成有孔部,该孔部在该第二侧壁14的靠上端的范围内沿壁厚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贯通。该孔部形成为第二收容部14A,该第二收容部14A用于接收并收容位于闭位置的可动构件50的后述的端板部55。
由图2可见,端壁15在该端壁15下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中间位置具有转动支承部15A,该转动支承部15A以朝向第一收容部10A开口的方式凹陷弯曲。由图3(C)可见,该转动支承部15A的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剖切得到的剖面形状呈朝向右方开口的半圆形状,并将可动构件50的后述的转动轴部53支承为能转动。
此外,在外壳10中,信号端子收容槽17(参照图3(A))及接地端子收容槽18(参照图3(B))分别以具有规定间隔的方式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排列形成,其中,上述信号端子收容槽17用于分别收容并保持多个信号端子20,上述接地端子收容槽18用于分别收容并保持多个接地端子30。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端子收容槽18在信号端子收容槽17的排列范围内形成。在端壁15中,用于收容并保持固定配件40的固定配件收容槽19(参照图3(C))在端子排列范围外形成。
在说明信号端子收容槽17、接地端子收容槽18以及固定配件收容槽19之前,首先对收容于信号端子收容槽17、接地端子收容槽18以及固定配件收容槽19中的信号端子20、接地端子30以及固定配件40的形状进行说明。
由图2可见,信号端子20是以维持金属板构件的平坦的板面的方式冲裁制作而成的,由图3(A)可见,信号端子20通过分别收容于外壳10的信号端子收容槽17,以所有信号端子20的板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方式排列保持于外壳10。
由图3(A)可见,信号端子20具有:基部21,该基部21在左右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被保持臂部22,该被保持臂部22从上述基部21的右端部朝上方以直线状延伸;长弹性臂部23及短弹性臂部24,该长弹性臂部23及该短弹性臂部24从上述基部21的左端部朝向上方彼此并行地以直线状延伸,并能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位移;以及连接部25,该连接部25从基部21的右端部朝向下方延伸并朝外壳10外伸出。以下,根据需要将被保持臂部22、长弹性臂部23以及短弹性臂部24统称作“臂部22、23、24”。
被保持臂部22中,用于朝后述的外壳10的保持槽部17B压入的压入突部22A形成于该被保持臂部22上部的右缘。长弹性臂部23中,用于与扁平型导体C的信号电路部(未图示)接触的上侧接触部23A在上端部朝向右方突出形成。短弹性臂部24位于比长弹性臂部23靠右方的位置,并比该长弹性臂部23短,且呈宽度尺寸(左右方向尺寸)与该长弹性臂部23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的臂状。该短弹性臂部24的上端部朝向右方突出形成有下侧接触部24A,该下侧接触部24A位于上述长弹性臂部23的上侧接触部23A的正下方,用于与扁平型导体C的上述信号电路部(未图示)接触。由图3(A)可见,上侧接触部23A的突出量比下侧接触部24A的突出量大,该上侧接触部23A的突出顶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下侧接触部24A的突出顶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侧接触部23A的突出顶部及下侧接触部24A的突出顶部从外壳10的后述的弹性位移容许槽部17C朝接收部11内突出。连接部25从基部21的右端部朝下方延伸,并在外壳10外朝右方延伸,在该连接部25的朝右方延伸的部分的下缘,该连接部25与电路板的对应信号电路部(未图示)焊接连接。
与上述信号端子20同样,接地端子30是以维持金属板构件的平坦的板面的方式冲裁制作而成的,由图3(B)可见,接地端子30通过分别收容于外壳10的接地端子收容槽18,以所有接地端子30的板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方式排列保持于外壳10。
由图3(B)可见,接地端子30具有:基部31,该基部31在左右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被保持臂部32,该被保持臂部32从上述基部31的左端部朝上方以直线状延伸;弹性臂部33,该弹性臂部33从上述基部31的右端部朝向上方以直线状延伸,并能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位移;以及连接部35,该连接部35从基部31的左端部朝向下方延伸并朝外壳10外伸出。以下,根据需要将被保持臂部32以及弹性臂部33统称作“臂部32、33”。
被保持臂部32中,用于朝后述的外壳10的保持槽部18B压入的压入突部32A形成于该被保持臂部32上部的左缘。弹性臂部33中,用于与扁平型导体C的接地电路部(未图示)接触的接地接触部33A在上端部朝向左方突出形成。由图3(B)可见,接地接触部33A的突出顶部从外壳10的后述的弹性位移容许槽部18C朝接收部11内突出。连接部35从基部31的左端部朝下方延伸,然后在外壳10外朝左方延伸,在该连接部35的朝左方延伸的部分的下缘,该连接部35与电路板的对应接地电路部(未图示)焊接连接。
与上述信号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同样,固定配件40是以维持金属板构件的平坦的板面的方式冲裁制作而成的,由图3(C)可见,固定配件40通过分别收容于外壳10的固定配件收容槽19,以所有固定配件40的板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方式保持于外壳10。因此,由于固定配件4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仅具有板厚的尺寸,因此连接器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大幅的小型化成为可能。
由图3(C)可见,固定配件40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基部41以及从该基部41朝向下方彼此并行地延伸的四个腿部,即后述的第一固定腿部42、第二固定腿部43、限制腿部44及卡合腿部45(以下,根据需要统称作“腿部42、43、44、45”)。换言之,腿部42、43、44、45在各自的上端通过基部41连接。
第一固定腿部42是上述四个腿部中位于最左侧的腿部,该第一固定腿部42从基部41的左端部延伸至比外壳10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从外壳10的下表面伸出的该第一固定腿部42的下端部朝向左方延伸,并在其下缘形成为通过焊接连接而固定于电路板的对应部(未图示)的第一固定部42A。
第二固定腿部43是上述四个腿部中位于最右侧的腿部,该第二固定腿部43从基部41的右端部以直线状延伸至比外壳10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从外壳10的下表面伸出的该第二固定腿部43的下端部朝左右两方向延伸,并在其下缘形成为通过焊接连接而固定于电路板的对应部(未图示)的第二固定部43A。
限制腿部44是上述四个腿部中位于左数第二个位置的腿部,该限制腿部44从基部41的靠左端位置以直线状延伸并贯通外壳10的底壁12。该限制腿部44的下半部比上半部细,在该下半部的上部的左缘形成有限制部44A,该限制部44A对可动构件50的后述的转动轴部53的位置加以限制。此外,限制腿部44中,用于朝后述的外壳10的保持槽部19C-1压入的压入突部44B形成于该限制腿部44上部的右缘。
卡合腿部45是上述四个腿部中位于右数第二个位置的腿部,该卡合腿部45从基部41的靠右端位置以直线状延伸至比外壳10的下表面稍微靠上方的位置,且能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位移。该卡合腿部45以一边随着从上端朝向下方而逐渐变细,一边稍微朝右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在该卡合腿部的下部,左缘以山状突出而形成卡合部45A。该卡合部45A的比突出顶部靠上方的缘部(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右方倾斜的缘部)形成为第一施力部45-1,该第一施力部45-1用于与可动构件50的后述的被卡合部54的第一被施力面54A卡合而对该第一被施力面54A朝向闭位置施力(参照图4(A))。此外,比突出顶部靠下方的缘部(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右方倾斜的缘部)形成为第二施力部45-2,该第二施力部45-2用于与可动构件50的后述的被卡合部54的第二被施力面54B卡合而对该第二被施力面54B朝向开位置施力(参照图4(B))。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为一个构件的固定配件40中具备第一固定部42A、第二固定部43A、限制部44A、卡合部45A,因此,能相应地将构件的数量保持在最小限度。此外,由于固定配件40的四个腿部42、43、44、45全部向相同方向(下方)延伸,因此,如后所述,能以将固定配件40朝外壳10的固定配件收容槽19这一个方向插入的方式进行组装,连接器1的制造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四个腿部中位于两外侧的腿部作为用于朝电路板固定的第一固定腿部42及第二固定腿部43,因此,不仅能在两部位对固定配件40进行固定,而且两固定位置的间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变大,固定变得更牢固。另外,并不是必须在固定配件设置两个固定腿部,只要能确保足够的固定强度,也可以设置一个固定腿部。
回到外壳10的说明。由图3(A)可见,信号端子收容槽17呈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地扩展的狭缝状,并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外壳10。该信号端子收容槽17具有:底槽部17A,该底槽部17A在外壳10的下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保持槽部17B,该保持槽部17B从上述底槽部17A的右端朝向上方延伸;以及弹性位移容许槽部17C,该弹性位移容许槽部17C从底槽部17A的左端朝向上方延伸。该信号端子收容槽17供信号端子20从下方压入。
底槽部17A收容信号端子20的基部21以及臂部22、23、24各自的下端部。保持槽部17B除了朝向接收部11而朝左方敞开的下部以外,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第一侧壁13,并且收容信号端子20的被保持臂部22并对该被保持臂部22进行压入保持。弹性位移容许槽部17C形成为:遍及上下方向整个区域地从第二侧壁14的内表面没入,并收容信号端子20的长弹性臂部23及短弹性臂部24,并且容许这些弹性臂部23、2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图3(A)中的左右方向)上弹性位移。
此外,由图3(B)可见,接地端子收容槽18呈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地扩展的狭缝状,并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外壳10。该接地端子收容槽18具有:底槽部18A,该底槽部18A在外壳10的下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保持槽部18B,该保持槽部18B从上述底槽部18A的左端朝向上方延伸;以及弹性位移容许槽部18C,该弹性位移容许槽部18C从底槽部18A的右端朝向上方延伸。该接地端子收容槽18供接地端子30从下方压入。
底槽部18A收容接地端子30的基部31。保持槽部18B除了朝向接收部11而朝右方敞开的下部以外,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第二侧壁14,并且收容接地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并对该被保持臂部32进行压入保持。弹性位移容许槽部18C形成为:遍及上下方向整个区域地从第一侧壁13的内表面没入,并收容接地端子30的弹性臂部33,并且容许该弹性臂部3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图3(B)中的左右方向)上弹性位移。
由图3(C)可见,在端壁15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范围内,固定配件收容槽19呈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地扩展的狭缝状,并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外壳10。该固定配件收容槽19具有:上槽部19A,该上槽部19A在外壳10的上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图3(C)中的左右方向)延伸;外槽部19B,该外槽部19B从上述上槽部19A的左端朝向下方延伸;以及斜槽部19C,该斜槽部19C从上槽部19A的右半部朝向下方延伸。该固定配件收容槽19供固定配件40从上方压入。
上槽部19A收容固定配件40的基部41。外槽部19B形成为遍及上下方向整个区域地从端壁15及底壁12的外表面(图3(C)中的左表面)没入,并收容固定配件40的第一固定腿部42的除了固定部42A以外的部分。由图3(C)可见,该外槽部19B通过在端壁15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分隔壁15B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斜槽部19C分隔,并且经由在分隔壁15B的下部,具体而言为与转动支承部15A对应的位置上贯通形成的孔部15B-1而与第一收容部10A连通。该孔部15B-1收容可动构件50的后述的转动轴部53。
斜槽部19C朝下方及右方敞开,与位于该斜槽部19C下方的第一收容部10A连通。由图3(C)可见,斜槽部19C的下缘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左方倾斜,沿端子排列方向观察,延伸至转动支承部15A的正上方(也可参照图2)。在该斜槽部19C的下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岛状部15C,该岛状部15C连接形成上述斜槽部19C的相对内壁面(相对于图3(C)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彼此,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该斜槽部19C中,在分隔壁15B与岛状部15C之间形成的槽部形成为保持槽部19C-1,该保持槽部19C-1用于收容限制腿部44的上部并对该限制腿部44进行保持。此外,斜槽部19C中比上述岛状部15C靠右方的部分收容第二固定腿部43及卡合腿部45各自的上端部。此外,第二固定腿部43及卡合腿部45各自的除了上端部以外的部分从斜槽部19C朝下方伸出,并位于第一收容部10A内。
接着,主要对位于闭位置时的可动构件50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可动构件50的转动方向,为了便于说明,根据需要,将从开位置朝向闭位置的方向(图3(C)中的逆时针方向)称作“闭方向”,将从闭位置朝向开位置的方向(图3(C)中的顺时针方向)称作“开方向”。
由图2可见,可动构件50具有:作为操作部的主体部51,该主体部51呈以端子排列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延伸的板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主体部51的两端的联接部52、转动轴部53及被卡合部54;以及端板部55,该端板部55位于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靠近主体部51的两端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图3(A)、图3(B)可见,在该可动构件50位于闭位置时,可动构件50的主体部51的内表面(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图3(A)、图3(B)中为左表面)与外壳10的第一侧壁部13的外表面抵接,朝向闭方向的转动被阻止。
主体部51接受使可动构件50在闭位置(参照图3(C)及图4(A))与开位置(参照图4(B))之间转动的操作。该主体部51中,位于闭位置的主体部51的上端部形成为解除操作部51A,该解除操作部51A接受使位于闭位置的可动构件50朝开位置转动时的操作。由图3(A)、图3(B)可见,由于与外壳10的第一侧壁部13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能将手指钩挂于解除操作部51A而使可动构件50朝开方向转动,从而解除后述的卡定部55C与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的卡定状态。
由图2可见,联接部52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主体部51的各端部各设置有两个,相对于该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板面彼此以具有间隔的方式面对面。由图2可见,该联接部52以随着从图2的近前侧朝向里侧而朝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
转动轴部5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外壳10的转动支承部15A对应的位置上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由图3(C)可见,该转动轴部53连接两个联接部52下部的左端彼此。这样一来,转动轴部53通过两个联接部52与主体部51联接。由图3(C)可见,该转动轴部53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剖面呈圆形,利用该转动轴部53的周面作为被外壳10的转动支承部15A支承为能转动的被支承部起作用(也参照图4(A)、图4(B))。在图3(C)及图4(A)、图4(B)中,转动轴部53的转动中心53A以十字符号表示。此外,转动轴部53位于固定配件40的第一固定腿部42与限制腿部44的限制部44A之间,通过该限制部44A来防止从转动支承部15A脱落。
由图3(C)可见,被卡合部54在联接部52下部的右端位置连接两个联接部52的相对板面彼此。被卡合部54位于固定配件40的限制腿部44与卡合腿部45之间,并且与固定配件40的卡合腿部45的卡合部45A卡合,从而从该卡合部45A受到朝向闭位置或开位置的作用力。由图3(C)可见,在沿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该被卡合部54呈上表面与右半部的下表面随着朝向右方而彼此靠近的倾斜面,并呈具有朝右方突出的角部的形状。
由图3(C)及图4(A)可见,被卡合部54的形成上述角部的面形成为第一被施力面54A,该第一被施力面54A从固定配件40的卡合部45A的第一施力部45A-1受到朝向闭位置的作用力。此外,由图4(B)可见,被卡合部54的上表面中靠上述角部位置的面形成为第二被施力面54B,该第二被施力面54B从固定配件40的卡合部45A的第二施力部45A-2受到朝向开位置的作用力。
由图2可见,端板部55设置成:在比上述联接部52、转动轴部53及被卡合部54靠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具有相对于该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板面。由图5(A)、图5(C)可见,在可动构件50位于闭位置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图5(A)、图5(C)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该端板部55的沿着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槽部55A形成为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该端板部55的内侧面(板面)没入。如后所述,在可动构件50被带到规定的角度位置(容许通过位置)时,该贯通槽部55A形成容许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通过的容许通过空间(参照图5(B)、图6(B))。由图5(A)、图5(C)可见,在可动构件50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该贯通槽部55A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左方稍微倾斜的槽部。
由图5(A)、图5(C)可见,可动构件50中,在贯通槽部55A的右方位置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壳10的接收部11的范围内的部分形成后述的干涉部55B。该干涉部55B的左端面(形成贯通槽部55A的面)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朝左方倾斜的干涉面55B-1。在扁平导体C的插入过程中,从上方朝贯通槽部55A内进入的扁平型导体C的耳部C2通过与该干涉面55B-1抵接而发生干涉,可动构件50通过该抵接力而朝开方向转动(参照图5(B))。
此外,在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完成的状态而可动构件50位于闭位置时,图5(A)、图5(C)中的干涉部55B的下部形成为卡定部55C,该卡定部55C能与受到朝上方的拔出力的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卡定。将图5(A)、图5(C)与图3(C)相比可知,在可动构件50位于闭位置时,该卡定部55C位于比转动轴部53靠右方的位置,在卡定部55C从被卡定部C2A受到朝向上方的拔出力时,会产生使可动构件50绕转动轴部53的转动中心53A朝闭方向转动的力矩。
在可动构件50位于闭位置时,由图5(A)、图5(C)可见,卡定部55C的下表面、即能与被卡定部C2A卡定的卡定面55C-1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左方倾斜的倾斜面,并且上述卡定面55C-1的左端与接收部11左侧的内壁面11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间隔比扁平型导体C的厚度尺寸小。其结果是,扁平型导体C能与卡定面55C-1卡定的状态被更可靠地维持。
此外,在端板部55的贯通槽部55A的左方位置形成有受压部55D,在可动构件50位于开位置时,该受压部55D能与受到朝上方的拔出力的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抵接(也可参照图6(B))。可动构件50位于闭位置时的受压部55D的右表面形成为受压面55D-1,该受压面55D-1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左方倾斜,并能与被卡定部C2A抵接。该受压面55D-1不仅在开位置,在任何角度位置都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左方倾斜。因此,在该受压面55D-1受到来自被卡定部C2A的朝向上方的抵接力时,在该受压面55D-1上作用有分力,该分力产生使可动构件50绕转动轴部53的转动中心53A朝闭方向转动的力矩。
此外,由图5(A)、图5(C)可见,在可动构件50位于闭位置时,端板部55的左端部从外壳10的第二侧壁14的左表面(外表面)突出,该左端部作为用于对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状态进行检测的显示部55E起作用。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扁平型导体C处于完全插入的状态(完全插入状态)时,显示部55E从第二侧壁14的外表面突出,在扁平型导体C处于未完全插入的状态(半插入状态)时,显示部55E相对于第二侧壁14的外表面没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显示部55E的“没入”,是指没有相对于第二侧壁14的外表面突出的状态,不仅包括该显示部55E的外表面位于比第二侧壁14的外表面没入的位置的情况,也包括该显示部55E的外表面位于与第二侧壁14的外表面同一水平的位置的情况。
上述结构的连接器1以以下的要领组装而成。首先,将信号端子20从下方朝外壳10的信号端子收容槽17压入安装,并将接地端子30从下方朝接地端子收容槽18压入安装(参照图3(A)、图3(B))。此外,从侧方将可动构件50收容至外壳10的第一收容部10A内,并将该可动构件50安装于外壳10。其结果是,转动轴部53被转动支承部15A支承为能转动(参照图3(C))。此外,由图5(A)、图5(C)可见,端板部55的干涉部55B和卡定部55C位于外壳10的接收部11内,受压部55D位于外壳10的第二收容部14A,显示部55E位于从外壳10的第二侧壁14突出的位置。上述信号端子20的安装工序、接地端子30的安装工序以及可动构件50的安装工序既可以任意工序先进行,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着,将固定配件40从上方朝固定配件收容槽19压入安装。由图3(C)可见,固定配件40安装于外壳10的结果是,固定腿部42、43各自的固定部42A、43A从外壳10的底面突出。此外,限制腿部44的下半部位于靠近可动构件50的转动轴部53的右方的位置,藉此,转动轴部53的位置被限制,转动轴部53被维持在被转动支承部15A支承的状态。此外,卡合腿部45的卡合部45A位于靠近可动构件50的被卡合部54的右方的位置,该卡合部45A的第一施力部45A-1对被卡合部54的第一被施力面54A朝向闭位置施力,可动构件50被维持在闭位置。
接着,基于图3至图5对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C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连接器1的信号端子20的连接部25及接地端子30的连接部35与电路板的对应电路部焊接连接,并将固定配件40的固定部42A、43A与电路板的对应部焊接连接而进行固定。
接着,由图5(A)可见,在可动构件50位于闭位置的连接器1的上方,使扁平型导体C位于在相对于电路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垂直的方向(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位置。接着,将扁平型导体C朝向下方插入连接器的接收部11。在扁平型导体C朝接收部11的插入过程中,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扁平型导体C朝下方行进,将接地端子30的弹性臂部33的接地接触部33A(参照图3(B))与信号端子20的长弹性臂部23的上侧接触部23A及短弹性臂部24的下侧接触部24A(参照图3(A))之间推开。其结果是,接地端子30的弹性臂部33朝右方弹性位移,并且信号端子20的长弹性臂部23及短弹性臂部24朝左方弹性位移。
此外,在扁平型导体C的位于靠两侧端的位置的耳部C2进入可动构件50的贯通槽部55A内后,该耳部C2的前端与干涉部55B的干涉面55B-1抵接,通过该抵接力使可动构件50朝开方向转动。其结果是,由图5(B)可见,耳部C从下方支承干涉面55B-1,藉此,可动构件50在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过程中的转动角度变为最大,被带到容许耳部C2甚至是扁平型导体C朝前方行进的容许插入位置(容许通过位置)。
通过可动构件50的上述转动,该可动构件50的被卡合部54(参照图3(C))也朝开方向转动,该被卡合部54利用其第一被施力面54A对固定配件40的第一施力部45-1进行按压,使卡合腿部45朝图3(C)中的右方弹性位移。其结果是,通过卡合腿部45的复原力,第一施力部45-1对被卡合部54的第一被施力面54A朝闭方向施力。此外,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过程中,可动构件50的转动角度变为最大的是图5(B)所示的容许插入位置,被卡合部54的角部(图3(C)中的右端部)不会越过卡合腿部45的卡合部45A的突出顶部。因此,在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过程中,被卡合部54不会受到朝向开位置的作用力。
由图5(C)可见,当扁平型导体C进一步朝下方插入时,该扁平型导体C的耳部C2通过可动构件50的卡定部55C位置,并被带到插入完成位置。在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完成状态下,维持信号端子20的长弹性臂部23及短弹性臂部24的弹性位移状态,扁平型导体C的左表面的信号电路部(未图示)与上侧接触部23A及下侧接触部24A维持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并电导通的状态。此外,维持接地端子30的弹性臂部33的弹性位移状态,扁平型导体C的上表面的接地电路部(未图示)与接地接触部33A维持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并电导通的状态。这样一来,扁平型导体C的连接动作完成。
此外,当扁平型导体C被带到插入完成位置时,扁平型导体C的耳部C2通过卡定部55C的位置,并被带到比该可动部55C靠下方的位置。其结果是,可动构件50受到来自固定配件40的卡合腿部45的作用力而向闭位置返回,由图5(C)可见,卡定部55C从上方突入扁平型导体C的缺口部C1内。然后,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位于能与卡定部55C的卡定面55C-1卡定的位置,藉此,扁平型导体C朝上方的拔出被阻止。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扁平型导体C插入完成时,可动构件50自动地回到闭位置,因此,在插入完成后,无需进行使可动构件50朝闭位置转动的操作,能利用简单的动作使扁平型导体C与连接器1连接。
通过使可动构件50回到闭位置,由图5(C)可见,可动构件50的显示部55E回到从第二侧壁14的外表面(左表面)突出的正常位置。操作者通过肉眼观察显示部55E从上述外表面突出的状态,能容易地对扁平型导体C完全插入外壳10的接收部11进行确认。
当可动构件50回到闭位置时,由图4(A)可见,由于卡合腿部45的卡合部45A的第一施力部45-1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与被卡合部54的第一被施力面54A卡合,因此,可动构件50始终维持在闭位置。因此,即使在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C的连接状态下,可动构件50受到意外的外力而朝开方向稍微移动,该可动构件50也会被来自第一施力部45A-1的作用力朝闭位置推回,因此可动构件50不会意外地朝开位置转动。
在对处于与连接器1连接的连接状态的扁平型导体C意外地作用朝向上方的拔出力的情况下,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从下方与可动构件50的卡定部55C的卡定面55C-1卡定。由于可动构件50的转动轴部53的位置与卡定面55C-1构成使可动构件50产生闭方向的力这样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可靠地维持卡定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闭位置的可动构件50与外壳10的第一侧壁部13发生干涉而被阻止了朝向闭方向的转动,因此,即使卡定面55C-1从被卡定部C2A受到上述力,可动构件50也不会朝闭方向转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位于闭位置的卡定部55C的卡定面55C-1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左方倾斜这样的倾斜面。因此,在被卡定部C2A上沿着卡定面55C-1作用有右方的、即从贯通槽部55A离开的方向的力。也就是说,被卡定部C2A受到朝向与从卡定部55C脱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从而与卡定部55C更牢固地卡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扁平型导体C完全插入外壳10的接收部11时,可动构件50的显示部55E位于从外壳10的外表面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如果在扁平型导体C处于未完全插入的所谓的半插入状态时,由于扁平型导体C的耳部C2成为未通过可动构件50的卡定部55C的位置而与干涉部55B的干涉面55B-1抵接的状态,因此,由图5(B)可见,可动构件50位于朝向开方向稍微转动的位置。因此,该可动构件50的显示部55E相对于外壳10的第二侧壁14的外表面没入而位于第二收容部14A内。操作者通过肉眼观察显示部55E相对于第二侧壁14的外表面没入的状态,能容易地对扁平型导体C处于半插入状态进行确认。在确认了扁平型导体C的半插入状态的情况下,操作者例如通过将扁平型导体C再次重新插入,能将该扁平型导体C完全插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如在外壳10的侧壁14位于与操作者的位置相反一侧等对显示部55E进行肉眼观察较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手指碰触第二收容部14A位于第二侧壁14的外表面的部分来识别上述显示部55E相对于上述外表面突出或没入,能容易地对扁平型导体C完全插入进行确认。
接着,基于图4至图6对扁平型导体C从连接器1的拔出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由图5(C)可见的与扁平型导体C连接的连接状态下,将手指钩挂于连接器1的可动构件50的解除操作部51A而抵抗来自固定配件40的卡合腿部45的卡合部45A的朝向闭位置的作用力,使可动构件50朝向图4(B)及图6(A)所示的开位置转动。此时,由图6(A)可见,卡定部55C朝右方移动,即朝从扁平型导体C的缺口部C1脱出的方向移动。
在可动构件50朝向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可动构件50的被卡合部54的角部使固定配件40的卡合腿部45朝向右方弹性位移。在上述角部到达卡合腿部45的卡合部45A的突出顶部的位置为止的期间,该卡合部45A的第一施力部45A-1对可动构件50朝向闭位置施力。使可动构件50进一步转动,当被卡合部54的上述角部越过卡合部45A的突出顶部的位置而到达第二施力部45A-2的区域时,卡合腿部45回到弹性位移量减小的方向(左方),并且对被卡合部54朝向开位置施力。这样一来,当可动构件50切换为开位置时,由图4(B)可见,卡合部45A的第二施力部45A-2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与被卡合部54的第二被施力面54B卡合。因此,即使可动构件50受到一定的外力,也可通过上述作用力回到开位置而稳定地维持开位置。
此外,当可动构件50切换为开位置时,由图6(A)可见,卡定部55C从扁平型导体C的缺口部C1完全脱出,与该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的卡定状态解除。然后,由图6(A)可见,可动构件50的受压部55D从下方进入缺口部C1内,该受压部55D的受压面55D-1位于能在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方向上与被卡定部C2A抵接的位置。
接着,当扁平型导体C被朝后方拉引时,由图6(B)可见,该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与可动构件50的受压部55D的受压面55D-1抵接。在该时间点,由于可动构件50位于开位置,因此与位于闭位置时不同,朝闭方向的转动不会被外壳10的第一侧壁部13阻止。因此,可动构件50通过在受压面55D-1从被卡定部C2A受到的抵接力而抵抗来自固定配件40的卡合腿部45的卡合部45A的朝向开位置的作用力,即,被卡合部54使卡合腿部45朝图4(B)中的右方弹性位移,从而由图6(B)可见,可动构件50朝闭方向转动。然后,在朝闭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当贯通槽部55A被带到容许通过位置时,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朝向上述拔出方向通过贯通槽部55A,其结果是,由图6(C)可见,扁平型导体C被容易地拔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部42A、第二固定部43A、限制部44A、卡合部45A分别设置于不同的腿部、即第一固定腿部42、第二固定腿部43、限制腿部44、卡合腿部45,但也可以代之以将第一固定部42A、第二固定部43A、限制部44A、卡合部45A中的至少两个设置于相同腿部。
图7是变形例的连接器101的剖视图,其表示在固定配件140的位置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剖切得到的剖面。本变形例的连接器101的固定配件140在卡合腿部145的卡合部145A也具有作为对转动轴部153的位置进行限制的限制部的功能这一点上,与旋转部44A和卡合部45A分别设置于不同的腿部(限制腿部44和卡合腿部45)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固定配件40结构不同。
连接器101的外壳10、信号端子(未图示)及接地端子(未图示)与上述实施方式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连接器101的固定配件140及可动构件15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固定配件40及可动构件50仅一部分不同。以下,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变形例的固定配件140及可动构件150进行说明,对于相同部分,标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符号的基础上加上“100”后得到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固定配件140呈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配件40的限制腿部44缩短而省略限制部44A这样的形状。其结果是,固定配件140的四个腿部中左数第二个腿部(与上述限制腿部44对应的腿部)形成为被保持腿部144,该被保持腿部144仅具有压入保持于外壳10的功能。此外,虽然卡合腿部145呈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配件40的卡合腿部45相同的形状,但在利用卡合部145A与后述的凸轮部156的被卡合部154卡合的同时,也对该凸轮部156的位置进行限制。根据本变形例,由于无需将限制部与卡合部分开地设置,因此能将固定配件形成为更简单的形状。
可动构件150具有凸轮部156,该凸轮部156具有上述实施方式的可动构件50的转动轴部53及被卡合部54这两者的功能,除了这点以外,该可动构件150与上述可动构件50结构相同。凸轮部156具有一体的转动轴部153和被卡合部154,上述转动轴部153被外壳10的转动支承部15A支承为能转动,上述被卡合部154从该转动轴部153朝向右方延伸。转动轴部153的大致左半部的缘部呈圆弧状,该转动轴部153在该缘部被转动支承部15A支承为能转动。被卡合部154随着朝向右方而逐渐变细,在带有圆角的前端部(右端部)形成有第一被施力面154A,该第一被施力面154A用于从卡合腿部145的卡合部145A的第一施力面145A-1接受朝向闭位置的作用力。此外,在被卡合部154的上表面的靠右端位置的面上形成有第二被施力面154B,该第二被施力面154B用于从卡合部145A的第一施力面145A-1接受朝向开位置的作用力。在图7中,被卡合部154的右端部与卡合部145A以重合的方式图示,但实际上,卡合腿部145朝右方稍微弹性位移,卡合部145A的第一施力面145A-1对被卡合部154的第一被施力面154A朝向闭位置施力。
在本变形例中,可动构件50位于任何角度位置,卡合腿部145的卡合部145A都可与凸轮部156的被卡合部154抵接而朝向闭位置或开位置施力,因此,该凸轮部156进一步说是转动轴部153的位置被限制,从而能可靠地防止转动轴部153从转动支承部15A脱落。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对在相对于电路板的面垂直的方向上插拔扁平型导体的连接器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例如在相对于电路板的面平行的方向上插拔扁平型导体的连接器。

Claims (5)

1.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配置于电路板的安装面并供扁平型导体连接,具有:
外壳,该外壳形成有接收部,该接收部形成为至少朝向后方敞开的空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所述扁平型导体朝向前方插入该接收部;
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以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扁平型导体的宽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地排列保持于所述外壳;
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具有被支承部和卡定部,所述被支承部被支承为能相对于所述外壳在开位置与闭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卡定部能在所述闭位置相对于形成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朝向后方卡定;以及
固定配件,该固定配件在所述端子排列范围外的位置保持于外壳,并固定于电路板的安装面,
其特征在于,固定配件为金属板制,且该固定配件的板面相对于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该固定配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固定于电路板的安装面;限制部,该限制部对所述可动构件的被支承部的位置进行限制;以及卡合部,该卡合部与所述可动构件的一部分卡合而将该可动构件维持在开位置及闭位置中的一方,该固定配件排列有多个腿部,该多个腿部朝向电路板的安装面延伸并彼此连接,所述固定部、限制部及卡合部设置于任意的该多个腿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固定配件在多个腿部中的、在该腿部的排列方向上至少位于两外侧的腿部上分别具有固定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可动构件被插入过程中的扁平型导体按压而暂时相对于原位置移动进而改变姿态,从而容许插入的继续进行,在到达规定位置的插入完成时,该可动构件被施力而回到在原位置处的姿态。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可动构件能以转动的方式移动,卡定部位于端子排列范围外。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外壳的接收部形成为能在相对于电路板的安装面垂直的方向上插拔扁平型导体。
CN201710736120.1A 2016-08-26 2017-08-24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Active CN1077856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5555A JP6723875B2 (ja) 2016-08-26 2016-08-26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6-165555 2016-08-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85694A true CN107785694A (zh) 2018-03-09
CN107785694B CN107785694B (zh) 2020-11-06

Family

ID=59686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36120.1A Active CN107785694B (zh) 2016-08-26 2017-08-24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48031B2 (zh)
EP (1) EP3288117B1 (zh)
JP (1) JP6723875B2 (zh)
KR (1) KR102243096B1 (zh)
CN (1) CN1077856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11455B (zh) * 2018-11-21 2023-04-2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6936824B2 (ja) * 2019-03-07 2021-09-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0306A (zh) * 1998-06-19 2000-01-05 莫列斯公司 扁平线路的电子连接器
CN1272701A (zh) * 1999-04-30 2000-11-08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柔性印刷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US20050255732A1 (en) * 2004-03-08 2005-11-17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
CN101567498A (zh) * 2008-04-24 2009-10-2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1719607A (zh) * 2009-12-30 2010-06-02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
CN101874329A (zh) * 2007-11-29 2010-10-27 Fci连接器新加坡有限公司 具有旋转致动器的柔性印刷电路连接器
CN101877444A (zh) * 2009-04-29 2010-11-03 宇宙电子株式会社 接头
EP2330688A1 (en) * 2009-12-04 2011-06-08 I-Pex Co., Ltd. FPC connector
CN103001064A (zh) * 2011-09-15 2013-03-2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连接装置
JP2013239320A (ja) * 2012-05-15 2013-11-28 Daiichi Seiko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CN104283028A (zh) * 2013-07-04 2015-01-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73706A (en) * 1965-04-12 1968-03-19 Merrow Machine Co Stitch formation
US3970353A (en) * 1974-08-29 1976-07-20 Amp Incorporated Locking clip
US4487468A (en) * 1982-12-27 1984-12-11 Amp Incorporated Card edge connector locking device
US4846730A (en) * 1987-09-03 1989-07-11 Gte Products Corporation Daughter board stabilizer for rotary cam ZIF edge card connector
US5468156A (en) * 1994-09-27 1995-11-21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Locking system for interconnection of daughter board and mother board assemblies
JP2006134728A (ja) * 2004-11-05 2006-05-25 Jst Mfg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US7507112B2 (en) * 2006-12-11 2009-03-24 Dell Products L.P. Low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coupling
JP5198990B2 (ja) * 2008-09-16 2013-05-15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851918B2 (en) * 2012-08-27 2014-10-07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utomatic lock member
JP5914433B2 (ja) * 2013-08-26 2016-05-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0306A (zh) * 1998-06-19 2000-01-05 莫列斯公司 扁平线路的电子连接器
CN1272701A (zh) * 1999-04-30 2000-11-08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柔性印刷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US20050255732A1 (en) * 2004-03-08 2005-11-17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
CN101874329A (zh) * 2007-11-29 2010-10-27 Fci连接器新加坡有限公司 具有旋转致动器的柔性印刷电路连接器
CN101567498A (zh) * 2008-04-24 2009-10-2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1877444A (zh) * 2009-04-29 2010-11-03 宇宙电子株式会社 接头
EP2330688A1 (en) * 2009-12-04 2011-06-08 I-Pex Co., Ltd. FPC connector
CN101719607A (zh) * 2009-12-30 2010-06-02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
CN103001064A (zh) * 2011-09-15 2013-03-2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连接装置
JP2013239320A (ja) * 2012-05-15 2013-11-28 Daiichi Seiko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CN104283028A (zh) * 2013-07-04 2015-01-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243096B1 (ko) 2021-04-21
US20180062315A1 (en) 2018-03-01
KR20180023818A (ko) 2018-03-07
US9948031B2 (en) 2018-04-17
EP3288117B1 (en) 2020-11-04
JP6723875B2 (ja) 2020-07-15
CN107785694B (zh) 2020-11-06
JP2018032572A (ja) 2018-03-01
EP3288117A1 (en) 2018-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10503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JP4577209B2 (ja) コネクタ
CN101783451B (zh) 卡用连接器
CN105977704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JP4633102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101083365B (zh) 电连接器
US8172592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rotatable press member
EP1990870A1 (en) A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11043764B2 (en) Flat-conductor connector
CN108232848B (zh) 电连接器
CN105576409A (zh) 电连接器组装体、插塞式连接器以及插座式连接器
CN102282732A (zh) 接地用连接器及包含该接地用连接器的线束
JP5654505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04868312A (zh) 连接器
CN107785694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9962356A (zh) 电路基板用l型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21769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US20070004288A1 (en) Connector, a connector assembly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CN107785730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3765685B (zh) 保持配件、连接器连接体及连接器
CN102544942A (zh) 连接器组装体
CN103687294A (zh) 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和连接方法
CN100413155C (zh) 连接器构造
JP7393105B2 (ja) コネクタ接続方法およびコネクタセット
CN101242046A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