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68312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68312A
CN104868312A CN201510085245.3A CN201510085245A CN104868312A CN 104868312 A CN104868312 A CN 104868312A CN 201510085245 A CN201510085245 A CN 201510085245A CN 104868312 A CN104868312 A CN 104868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tact
insertion section
housing
object t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52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68312B (zh
Inventor
芦部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68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68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683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683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得连接对象物不容易脱落的连接器。当柔性配线基板被从壳体的插入口插入到插入部中时,动作构件的支座部被柔性配线基板推压而旋转,向从插入部离开的方向移动,并且,动作构件的操作部旋转,第1触头及第2触头的可动臂部向从插入部离开的方向移动。当柔性配线基板被插入到插入部的规定位置时,支座部的锁定部穿过柔性配线基板的接受部被插入到壳体的接受部中,并且,可动臂部向接近插入部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前,如图15、图16所示的那样,已知触点构件902、卡合构件903及动作构件904被分别安装在了壳体901上的连接器(参照日本特开2013-196784号公报)。
在壳体901安装2个卡合构件903,并且,安装着10个触点构件902。10个触点构件902排列在2个卡合构件903之间。壳体901具有基板917插入的插入用凹部906。
动作构件904是大体长板状。在动作构件904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抵接支座部939。抵接支座部939具有倾斜部939A。通过在动作构件904上以大体相等间隙形成槽部940,在槽部940中形成轴部943,动作构件904可转动地支承在触点构件902上。
当将基板917插入到壳体901的插入用凹部906中时,首先,基板917的顶端与抵接支座部939的倾斜部939A抵接。
当基板917被插入到插入用凹部906中时,抵接支座部939被基板917的顶端推压,动作构件904以轴部943为中心旋转。
随着基板917被推入到插入用凹部906中,动作构件904向立起位置旋转。
当基板917被进一步推入到插入用凹部906中时,动作构件904依靠触点构件902的恢复力从立起位置向水平位置旋转。此时,动作构件904的抵接支座部939被卡定在基板917的卡定用切口部918中(参照图17),防止基板917从壳体901脱落。
如上述的那样,在现有技术的连接器中,由于动作构件904的抵接支座部939被卡定在基板917的卡定用切口部918中,所以,基板917难以从壳体901脱开。
然而,如图17所示的那样,抵接支座部939的顶端部相对于基板917的卡定用切口部918的钩挂量不大。
因此,当因为某种原因而在拔出基板917的方向产生大的力时,存在基板917容易从连接器的壳体901脱落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其课题在于使得连接对象物不容易从连接器脱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壳体、多个触头和动作构件;该壳体具有连接对象物插入的插入部;该多个触头被保持于上述壳体;该动作构件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壳体;在该连接器中,上述多个触头分别具有从上述插入部的深处向上述插入部的插入口侧延伸的可动臂部;上述可动臂部可进行弹性变形;上述动作构件具有操作部和支座部;该操作部对上述可动臂部进行操作;该支座部与上述操作部连结,由插入到上述插入部中的上述连接对象物推压而旋转,向上述操作部传递旋转力;当上述连接对象物被插入上述插入部时,上述支座部被上述连接对象物推压而向从上述插入部离开的方向旋转,并且,上述操作部旋转,上述可动臂部向从上述插入部离开的方向移动;当上述连接对象物被插入到上述插入部的规定位置时,上述可动臂部向接近上述插入部的方向移动;上述支座部具有锁定部,当上述连接对象物被插入到了上述插入部的上述规定位置时,该锁定部通过插入到形成于上述连接对象物的连接对象物侧接受部中,来阻碍上述连接对象物向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上述壳体具有壳体侧接受部,当上述连接对象物被插入到了上述插入部的上述规定位置时,该壳体侧接受部接受上述锁定部,阻碍上述支座部向上述相反的方向的移动。
最好上述支座部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位于上述插入部的里侧。
最好上述动作构件具有锁定解除用操作部,该锁定解除用操作部对上述支座部施加旋转力,使收容在上述壳体侧接受部中的上述锁定部向上述插入部的外面移动。
最好上述多个触头分别具有触点部,该触点部设置于上述可动臂部,向上述插入部侧突出,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更好的技术方案是,上述多个触头分别具有固定臂部、连结部和连接部;该固定臂部从上述插入部的深处向上述插入口侧延伸;该连结部在上述插入部的深处连结上述固定臂部和上述可动臂部;该连接部设置于上述固定臂部,与另一连接对象物连接。
更好的技术方案是,上述多个触头分别具有弹簧部和固定臂部侧触点部;该弹簧部设置于上述固定臂部,从上述插入口侧向上述插入部的里侧延伸;该固定臂部侧触点部与上述触点部相向地设置于上述弹簧部,向上述插入部侧突出;上述触点部和上述固定臂部侧触点部的至少一方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更好的技术方案是,上述多个触头由第1触头和种类与上述第1触头不同的第2触头构成;上述第1触头和上述第2触头沿上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交替地排列。
更好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第1触头的上述触点部和上述第2触头的上述触点部的位置在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上错开,上述第1触头从上述壳体的上述插入口侧安装,上述第2触头从上述壳体的背面部侧安装。
更好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第1触头的上述连接部位于上述插入口侧,上述第2触头的上述连接部位于上述壳体的背面部侧。
更好的技术方案是,上述操作部具有圆柱状的主体部、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的用于接受上述第1触头的顶端部的第1凹部和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的用于接受上述第2触头的顶端部的第2凹部;上述第1凹部和上述第2凹部沿上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交替地排列,上述第1凹部和上述第2凹部的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周向上错开90度。
更好的技术方案是,在上述壳体的上述插入口的周缘部设置向上述插入部内引导上述连接对象物的引导部。
根据本发明,可使得连接对象物不容易从连接器脱落。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基于附图的下述的详细的说明应该变得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第1触头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第2触头的立体图。
图4是从斜前方观看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动作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从斜后方观看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动作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与图1所示的连接器连接的柔性配线基板的立体图。
图7A是表示在支座部的部位将连接柔性配线基板之前的连接器切断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7B是表示在第1触头的部位将连接柔性配线基板之前的连接器切断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7C是表示在第2触头的部位将连接柔性配线基板之前的连接器切断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8A是图7A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8B是图7B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8C是图7C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9A是表示在支座部的部位切断将柔性配线基板插入到连接器的插入部的途中时的连接器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9B是表示在第1触头的部位切断将柔性配线基板插入到连接器的插入部的途中时的连接器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9C是表示在第2触头的部位切断将柔性配线基板插入到连接器的插入部的途中时的连接器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10A是图9A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10B是图9B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10C是图9C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11A是在支座部的部位切断将柔性配线基板插入到了连接器的插入部的深处时的连接器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11B是在第1触头的部位切断将柔性配线基板插入到了连接器的插入部的深处时的连接器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11C是在第2触头的部位切断将柔性配线基板插入到了连接器的插入部的深处时的连接器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12A是图11A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12B是图11B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12C是图11C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动作构件的立体图。
图14A是表示在支座部的部位将连接柔性配线基板之前的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切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B是表示在支座部的部位将连接柔性配线基板的途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切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C是表示在支座部的部位将连接柔性配线基板之后的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切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在将基板安装于现有技术的连接器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将基板推入到图15所示的连接器中、抵接支座部进入到了卡定用切口部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的那样,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壳体30、第1触头50、第2触头60和动作构件70。
连接器10安装在未图示的印刷电路板(另一连接对象物)上,接受图6所示的柔性配线基板(连接对象物)80,将印刷电路板和柔性配线基板80电气性地连接。
如图6所示,柔性配线基板80具有带状的基膜81、形成在基膜81的一个面上的多个导电路82、粘贴在基膜81的一个面上对导电路82进行覆盖的覆盖膜83,和粘贴在基膜81的另一个面的一端部上的加强板84。在基膜81的一端部的两侧部形成切口81A。多个导电路82分别沿基膜81的长度方向延伸。从柔性配线基板80的处于左端(面向图6时的左端)的导电路82数,在第奇数个的导电路82的一端部,形成端子部82A。端子部82A的宽度比导电路82的端子部82A以外的部分的宽度宽。从处于柔性配线基板80的左端的导电路82数,在第偶数个的导电路82的一端部,形成端子部82A′。端子部82A′的宽度比导电路82的端子部82A′以外的部分的宽度宽。端子部82A和端子部82A′在柔性配线基板80的插入方向DI上错开。覆盖膜83的一端部被除去,导电路82的端子部82A、82A′露出。在加强板84上形成切口84A。切口84A是与基膜81的切口81A相同的形状,在加强板84的板厚方向上与切口81A相向。由基膜81的切口81A和加强板84的切口84A构成接受部(连接对象物侧接受部)85。
如图1、图7A所示,壳体30是箱体状,具有插入部31、收容部32、第1触头收容室33、第2触头收容室34和接受部(壳体侧接受部)35。连接器10的壳体30由绝缘性的树脂制成。
插入部31是从壳体30的前面部30A向背面部30B延伸的空间部。插入部31具有形成于壳体30的前面部30A的插入口31A。柔性配线基板80穿过插入口31A插入到插入部31中。在壳体30的插入口31A的周缘部,形成向插入部31内引导柔性配线基板80的引导部31B。
收容部32形成于壳体30的上面部30D,将动作构件70能旋转地收容。收容部32与插入部31连通。收容部32到达壳体30的两侧面部30C,在此部分形成轴承部32A。
第1触头收容室33和第2触头收容室34沿壳体30的长度方向LH以规定间隔交替地配置。第1触头收容室33和第2触头收容室34分别沿插入方向DI延伸。
第1触头收容室33收容和保持第1触头50。第1触头收容室33与插入部31和收容部32连通(参照图7B、图8B)。第1触头收容室33的前端到达壳体30的前面部30A,与外部连通。第1触头收容室33的后端到达壳体30的背面部30B,与外部连通。
第2触头收容室34收容和保持第2触头60。第2触头收容室34与插入部31和收容部32连通。第2触头收容室34的后端到达壳体30的背面部30B,与外部连通(参照图7C、图8C)。
接受部35是当柔性配线基板80被插入到壳体30的插入部31的规定位置(柔性配线基板80的接受部85与壳体30的接受部35在壳体30的上下方向UD上相向的位置)时接受支座部72的锁定部72E的凹部(参照图12A)。通过把支座部72的锁定部72E穿过柔性配线基板80的接受部85插入到壳体30的接受部35中,从而使支座部72的旋转(在图12A中顺时针的旋转)被阻止,柔性配线基板80向与插入方向DI相反的方向的移动被阻碍。
如图2、图3所示,第1触头50和第2触头60是种类不同的触头。第1触头50被从壳体30的前侧(插入口31A那一侧)安装,第2触头60被从壳体30的后侧(背面部30B那一侧)安装。第1触头50和第2触头60分别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来形成。第1触头50和第2触头60沿30的长度方向LH以规定间隔交替地排列(参照图1)。
如图2、图8B所示,多个第1触头50分别具有可动臂部51、第1触点部(触点部)52、固定臂部53、连结部54和连接部55。可动臂部51从壳体30的插入部31的深处向插入口31A延伸并可弹性变形。第1触点部52设置在可动臂部51上,向插入部31突出。固定臂部53从壳体30的插入部31的深处向插入口31A延伸。连结部54在插入部31的深处连结固定臂部53和可动臂部51。连接部55设置于固定臂部53的前端,与印刷电路板连接。可动臂部51的顶端部51A与第1触点部52相比位于靠插入口31A那一侧。连接部55位于壳体30的插入口31A那一侧。
另外,多个第1触头50分别具有从插入部31的插入口31A那一侧向插入部31的深处延伸的弹簧部56和与第1触点部52相向地设置于弹簧部56并向插入部31突出的第2触点部(固定臂部侧触点部)57。弹簧部56设置于固定臂部53。
如图3、图8C所示,多个第2触头60分别具备可动臂部61、第1触点部(触点部)62、固定臂部63、连结部64和连接部65。可动臂部61从壳体30的插入部31的深处向插入口31A延伸。第1触点部62设置于可动臂部61并向插入部31突出。固定臂部63从壳体30的插入部31的深处向插入口31A延伸。连结部64在插入部31的深处连结固定臂部63和可动臂部61。连接部65设置于固定臂部63的后端,与印刷电路板连接。可动臂部61的顶端部61A与第1触点部62相比位于靠插入口31A那一侧。连接部65位于壳体30的背面部30B那一侧。
另外,多个第2触头60分别具有从插入部31的插入口31A那一侧向插入部31的深处延伸的弹簧部66和与第1触点部62相向地设置于弹簧部66并向插入部31突出的第2触点部(固定臂部侧触点部)67。弹簧部66设置于固定臂部63。
如图8B、图8C所示,第1触头50的第1触点部52和第2触头60的第1触点部62的位置在柔性配线基板80的插入方向DI上错开。同样,第1触头50的第2触点部57和第2触头60的第2触点部67的位置在柔性配线基板80的插入方向DI上错开。
如图4、图5所示,动作构件70具有操作部71和支座部72。操作部71对第1触头50及第2触头60的可动臂部51、61进行操作。支座部72与操作部71连结,由插入到壳体30的插入口31A中的柔性配线基板80推压而旋转,向操作部71传递旋转力。动作构件70由绝缘性的树脂制成。
如图4、图5、图8B、图8C所示,操作部71具有圆柱状的主体部71A、设置于主体部71A的用于接受第1触头50的可动臂部51的顶端部51A的第1凹部71B和设置于主体部71A的用于接受第2触头60的可动臂部61的顶端部61A的第2凹部71C。主体部71A的两端部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30的轴承部32A(参照图1)。在主体部71A的两端部的近旁设置支座部72。第1凹部71B、第2凹部71C沿主体部71A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交替地排列。第1凹部71B的位置和第2凹部71C的位置在主体部71A的周向上错开90度。此“90度”不仅是严格意义上的90度,其中也包含了大体90度,即90度左右。
如图1、图8A所示,支座部72与操作部71相比位于壳体30的靠插入部31的深处侧的位置。支座部72具有锁定部72E。当柔性配线基板80被插入到壳体30的插入部31的规定位置时,锁定部72E被插入到柔性配线基板80的接受部85中(参照图12A),柔性配线基板80向与插入方向DI相反的方向的移动被阻碍。支座部72还具有前面72A、后面72B、上面72C和倾斜面72D。前面72A与后面72B大体平行。后面72B与上面72C构成的角度大体是90度。倾斜面72D的下端与前面72A的下端相连,倾斜面72D的上端与后面72B的下端相连。倾斜面72D与后面72B构成的角度是钝角。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装配程序。
首先,将多个第1触头50分别从壳体30的前方(图7B的左侧)压入到第1触头收容室33中。
接下来,从壳体30的上方(图7A的上侧)将动作构件70插入到收容部32中,将动作构件70的主体部71A的两端部分别支承于壳体30的轴承部32A(参照图1)。
最后,将多个第2触头60分别从壳体30的后方(图7C的右侧)压入到第2触头收容室34中。
经过以上的程序,连接器10的装配完成。
接下来,使用图7A~图12C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动作。
当柔性配线基板80未被插入到壳体30的插入部31中时,动作构件70的支座部72的上面72C与壳体30的上面部30D大体平行(参照图7A、图8A),动作构件70的第1凹部71B的内面71D与第1触头50的可动臂部51的顶端部51A相互不接触(参照图7B、图8B),动作构件70的第2凹部71C的内面71E与第2触头60的可动臂部61的顶端部61A相互不接触(参照图7C、图8C)。
当柔性配线基板80被插入到壳体30的插入部31的插入口31A中时,动作构件70的支座部72被柔性配线基板80推压而旋转,支座部72向从壳体30的插入部31离开的方向移动(参照图7A、图10A)。当操作部71随着支座部72的旋转而旋转(在图10B中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时,第1触头50的可动臂部51的顶端部51A被第1凹部71B的内面71D推压,向从插入部31离开的方向移动(参照图9B、图10B)。同样,第2触头60的可动臂部61的顶端部61A被第2凹部71C的内面71E推压,向从插入部31离开的方向移动(参照图9C、图10C)。其结果,第1触头50的第1触点部52与第2触点部57的间隔扩大(参照图9B、图10B),并且,第2触头60的第1触点部62与第2触点部67之间的间隔扩大(参照图9C、图10C)。因此,柔性配线基板80可由小的力或无插入力地(由极小的插入力)插入到壳体30的插入部31中。
当柔性配线基板80被进一步插入、柔性配线基板80的接受部85在壳体30的上下方向UD上与壳体30的接受部35相向时,动作构件70的支座部72的锁定部72E穿过柔性配线基板80的接受部85进入到壳体30的接受部35中(参照图11A、图12A)。此时,操作部71向相反方向(在图12B中顺时针方向)旋转,第1触头50的可动臂部51的顶端部51A变得不与第1凹部71B的内面71D接触,依靠可动臂部51的恢复力向插入部31那一方移动(参照图11B、图12B)。同样,第2触头60的可动臂部61的顶端部61A变得不与第2凹部71C的内面71E接触,依靠可动臂部61的恢复力向插入部31那一方移动(参照图11C、图12C)。其结果,第1触头50的第1触点部52与第2触点部57的间隔变窄(参照图11B、图12B),并且,第2触头60的第1触点部62与第2触点部67的间隔变窄(参照图11C、图12C),第1触头50的第1触点部52与柔性配线基板80的端子部82A接触,第2触头60的第1触点部62与柔性配线基板80的端子部82A′接触。通过这样做,将柔性配线基板80和印刷电路板电气性地连接。
当从柔性配线基板80与连接器10连接了的状态(图12A所示的状态)要将柔性配线基板80从连接器10拔出时,柔性配线基板80的接受部85的内面碰到动作构件70的支座部72的后面72B,柔性配线基板80向与插入方向DI相反的方向推压动作构件70的支座部72的后面72B,但由于支座部72的锁定部72E深入到壳体30的接受部35中,所以,支座部72的锁定部72E的前面72A碰上壳体30的接受部35的内面。因此,因为支座部72几乎不旋转,所以,柔性配线基板80向与插入方向DI相反的方向的移动被确实地阻止。
根据此实施方式,即使因为某种原因而产生要从连接器10将柔性配线基板80拔出的大的力,柔性配线基板80也不容易从连接器10脱落。
另外,由于将动作构件70的支座部72配置于与操作部71相比靠后的位置(插入部31的里侧),采用了在柔性配线基板80被以某种程度插入到处于壳体30的插入部31中的时刻柔性配线基板80与支座部72接触的构造,所以,可将柔性配线基板80圆滑地插入到插入部31中,柔性配线基板80在壳体30中的插入性良好。
并且,由于第1触头50的第1触点部52和第2触头60的第1触点部62的位置在插入方向DI上错开,所以,可减小第1触头50和第2触头60的排列节距,可相应地减小连接器10的长度方向LH上的尺寸。
另外,由于在可动臂部51、61上分别设置第1触点部52、62、第2触点部57、67,所以,当将柔性配线基板80插入到插入部31中时,不论是使柔性配线基板80的存在端子部82A、82A′的面处于上下哪一方,柔性配线基板80和印刷电路板都可电气性地连接。
当要从由锁定部72E锁定了柔性配线基板80的状态将柔性配线基板80从壳体30拔出时,使用未图示的夹具等使操作部71或支座部72旋转,解除由锁定部72E进行的柔性配线基板80的锁定状态,将柔性配线基板80从壳体30拔出。
另外,由于在连接器10中没有与图15~图17所示的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卡合构件903相当的构件,所以,部件数量少,连接器10的构造简单。
另外,在现有技术的连接器中,卡合构件903成为将基板917插入到壳体901中时的障碍,但由于在此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没有与卡合构件903相当的构件,所以,可由比现有技术的连接器小的力将柔性配线基板80插入到壳体30的插入部31中。
另外,在此实施方式中,由于没有与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隔板907相当的构件,所以,可从壳体30的前方压入第1触头50,并且,可从壳体30的后方压入第2触头60,可将第1触头50的连接部55配置于壳体30的前部,将第2触头60的连接部65配置于壳体30的后部。其结果,可减小第1触头50和第2触头60的排列节距,可相应地减小连接器10的长度方向LH上的尺寸。
接下来,根据图13~图14C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
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通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主要的不同部分。
连接器210的动作构件270具有锁定解除用操作部273。锁定解除用操作部273对支座部72施加旋转力,使接受部(壳体侧接受部)235内的锁定部72E向插入部31的外面移动。并且,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30的接受部35是凹部,而第2实施方式的壳体230的接受部235是贯通孔。在此2点,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10与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不同。在其它的点,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10与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通用。锁定解除用操作部273一体地设置在操作部71及支座部72上,与操作部71的主体部71A平行地延伸。
接下来,说明连接器210的动作。
当柔性配线基板80未被插入到壳体230的插入部31中时,动作构件270的锁定解除用操作部273立起(参照图14A)。
当柔性配线基板80被插入到壳体230的插入部31中时,动作构件270的支座部72被柔性配线基板80推压而旋转,支座部72从壳体230的插入部31脱出(参照图14B)。
当柔性配线基板80被插入到壳体230的插入部31的规定位置时,动作构件270的支座部72的锁定部72E穿过柔性配线基板80的接受部85进入到壳体230的接受部235中(参照图14C)。其结果,柔性配线基板80由支座部72的锁定部72E锁定。
当要从由锁定部72E锁定了柔性配线基板80的状态将柔性配线基板80从壳体230拔出时,从图14C所示的动作构件270的状态用手指使锁定解除用操作部273倒向前方(参照图14B所示的动作构件270的状态)。其结果,支座部72的锁定部72E从壳体230的接受部235脱出,由锁定部72E形成的柔性配线基板80的锁定状态被解除,可将柔性配线基板80从壳体230拔出。
根据第2实施方式,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通过用手指操作动作构件270的锁定解除用操作部273,可解除由锁定部72E形成的柔性配线基板80的锁定状态,所以,可简单地将柔性配线基板80从壳体230拔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了2种触头(第1触头50及第2触头60),但也可与连接器10的用途对应地使用1种触头,或使用3种以上的触头。
另外,虽然第1触头50和第2触头60分别具有第1触点部52、62及第2触点部57、67,但只要在第1触头50及第2触头60分别具有至少1个触点部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触头50和第2触头60分别具有弹簧部56、66,但弹簧部56、66不一定非要不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第1触头50和第2触头60分别具有固定臂部53、63,但固定臂部53、63不一定非要不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触头50的连接部55配置于壳体30的前端部,第2触头60的连接部65配置于壳体30的后端部,但第1触头的连接部(未图示)和第2触头的连接部(未图示)也可在壳体30的前端部交替地排列成一列,或在壳体30的后端部交替地排列成一列。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壳体侧接受部(接受部35、235)的一例采用了凹部、贯通孔,但也可采用切口代替凹部、贯通孔。另外,虽然作为连接对象物侧接受部(接受部85)的一例采用了切口,但也可采用贯通孔代替切口。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连接对象物的一例列举了柔性配线基板80,但连接对象物不限于柔性配线基板80,如果具有连接对象物侧接受部,则也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未图示)。另一方面,虽然作为另一连接对象物的一例列举出未图示的印刷电路板,但另一连接对象物不限于印刷电路板,也可以是柔性配线基板(未图示)。
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Claims (20)

1.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壳体、多个触头,以及动作构件;
该壳体具有供连接对象物插入的插入部;
该多个触头被保持于上述壳体,分别具有从上述插入部的深处向上述插入部的插入口侧延伸并可弹性变形的可动臂部;
该动作构件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壳体,具有操作部和支座部;该操作部对上述可动臂部进行操作;该支座部与上述操作部连结,由插入到上述插入部中的上述连接对象物推压而旋转,向上述操作部传递旋转力;
上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当上述连接对象物被插入上述插入部时,上述支座部被上述连接对象物推压而向从上述插入部离开的方向旋转,并且,上述操作部旋转,上述可动臂部向从上述插入部离开的方向移动;当上述连接对象物被插入到上述插入部的规定位置时,上述可动臂部向接近上述插入部的方向移动;
上述支座部具有锁定部,当上述连接对象物被插入到了上述插入部的上述规定位置时,该锁定部通过插入到形成于上述连接对象物的连接对象物侧接受部中,来阻碍上述连接对象物向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上述壳体具有壳体侧接受部,当上述连接对象物被插入到了上述插入部的上述规定位置时,该壳体侧接受部接受上述锁定部,阻碍上述支座部向上述相反的方向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座部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位于上述插入部的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动作构件具有锁定解除用操作部,该锁定解除用操作部对上述支座部施加旋转力,使收容在上述壳体侧接受部中的上述锁定部向上述插入部的外面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动作构件具有锁定解除用操作部,该锁定解除用操作部对上述支座部施加旋转力,使收容在上述壳体侧接受部中的上述锁定部向上述插入部的外面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触头分别具有触点部,该触点部设置于上述可动臂部,向上述插入部侧突出,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触头分别具有触点部,该触点部设置于上述可动臂部,向上述插入部侧突出,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触头分别具有固定臂部、连结部和连接部;该固定臂部从上述插入部的深处向上述插入口侧延伸;该连结部在上述插入部的深处连结上述固定臂部和上述可动臂部;该连接部设置于上述固定臂部,与另一连接对象物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触头分别具有固定臂部、连结部和连接部;该固定臂部从上述插入部的深处向上述插入口侧延伸;该连结部在上述插入部的深处连结上述固定臂部和上述可动臂部;该连接部设置于上述固定臂部,与另一连接对象物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触头分别具有弹簧部和固定臂部侧触点部;该弹簧部设置于上述固定臂部,从上述插入口侧向上述插入部的里侧延伸;该固定臂部侧触点部与上述触点部相向地设置于上述弹簧部,向上述插入部侧突出;
上述触点部和上述固定臂部侧触点部的至少一方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触头分别具有弹簧部和固定臂部侧触点部;该弹簧部设置于上述固定臂部,从上述插入口侧向上述插入部的里侧延伸;该固定臂部侧触点部与上述触点部相向地设置于上述弹簧部,向上述插入部侧突出;
上述触点部和上述固定臂部侧触点部的至少一方与上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触头由第1触头和种类与上述第1触头不同的第2触头构成;
上述第1触头和上述第2触头沿上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交替地排列。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触头由第1触头和种类与上述第1触头不同的第2触头构成;
上述第1触头和上述第2触头沿上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交替地排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触头的上述触点部和上述第2触头的上述触点部的位置在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上错开,
上述第1触头从上述壳体的上述插入口侧安装,
上述第2触头从上述壳体的背面部侧安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触头的上述触点部和上述第2触头的上述触点部的位置在上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上错开,
上述第1触头从上述壳体的上述插入口侧安装,
上述第2触头从上述壳体的背面部侧安装。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触头的上述连接部位于上述插入口侧,上述第2触头的上述连接部位于上述壳体的背面部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触头的上述连接部位于上述插入口侧,上述第2触头的上述连接部位于上述壳体的背面部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具有圆柱状的主体部、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用于接受上述第1触头的顶端部的第1凹部,和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用于接受上述第2触头的顶端部的第2凹部;
上述第1凹部和上述第2凹部沿上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交替地排列,
上述第1凹部和上述第2凹部的位置沿上述主体部的周向错开90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具有圆柱状的主体部、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用于接受上述第1触头的顶端部的第1凹部,和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用于接受上述第2触头的顶端部的第2凹部;
上述第1凹部和上述第2凹部沿上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交替地排列,
上述第1凹部和上述第2凹部的位置沿上述主体部的周向错开90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的上述插入口的周缘部设有向上述插入部内引导上述连接对象物的引导部。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的上述插入口的周缘部设有向上述插入部内引导上述连接对象物的引导部。
CN201510085245.3A 2014-02-21 2015-02-17 连接器 Active CN1048683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1726A JP6308799B2 (ja) 2014-02-21 2014-02-21 コネクタ
JP2014-031726 2014-0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68312A true CN104868312A (zh) 2015-08-26
CN104868312B CN104868312B (zh) 2017-06-09

Family

ID=53883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5245.3A Active CN104868312B (zh) 2014-02-21 2015-02-17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98509B2 (zh)
JP (1) JP6308799B2 (zh)
KR (1) KR101721308B1 (zh)
CN (1) CN104868312B (zh)
TW (1) TWI52591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31403A1 (zh) * 2019-08-16 2021-02-25 瀚荃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快接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9343B1 (ja) * 2014-10-30 2015-11-10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2288751B1 (ko) 2015-07-13 2021-08-1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 장착장치
JP6588271B2 (ja) * 2015-08-24 2019-10-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540674B2 (ja) * 2016-12-09 2019-07-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10840643B1 (en) * 2019-08-09 2020-11-17 Facebook, Inc. Lateral electrical connector
JP7123213B1 (ja) * 2021-04-21 2022-08-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基板実装コネクタ
DE102021117129A1 (de) 2021-07-02 2023-01-05 Lisa Dräxlmaier GmbH Kontaktier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flachleiterelement und ein weiteres elektrisches leiterelement, kontaktierungsanordnung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kontaktierungsanordnu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31A (zh) * 1994-12-15 1996-09-25 莫列斯公司 低外形表面安装的电连接器组件
US20060089036A1 (en) * 2004-10-22 2006-04-27 Ddk Ltd. Connector
US20120077366A1 (en) * 2010-09-27 2012-03-29 Kyocera Elco Corporation Connector
CN103181036A (zh) * 2010-10-26 2013-06-26 泰科电子法国公司 安全接合的连接器
CN103311734A (zh) * 2012-03-15 2013-09-18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46136B2 (ja) * 2000-06-05 2003-09-1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電気コネクタ
JP4054740B2 (ja) * 2003-09-26 2008-03-05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Fpc用zifコネクタ
JP4498948B2 (ja) * 2005-02-24 2010-07-07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JP4707610B2 (ja) * 2006-05-31 2011-06-22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752705B2 (ja) * 2006-09-28 2011-08-1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64013B2 (ja) * 2007-04-20 2012-06-2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233662B2 (ja) * 2008-12-25 2013-07-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333034B2 (ja) * 2009-08-12 2013-11-0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2151021A (ja) * 2011-01-20 2012-08-09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5630365B2 (ja) * 2011-04-13 2014-11-2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接続端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5764426B2 (ja) * 2011-08-10 2015-08-1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862387B2 (ja) * 2012-03-15 2016-02-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05776B2 (ja) * 2012-05-18 2016-04-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298227B1 (ja) * 2012-07-19 2013-09-25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31A (zh) * 1994-12-15 1996-09-25 莫列斯公司 低外形表面安装的电连接器组件
US20060089036A1 (en) * 2004-10-22 2006-04-27 Ddk Ltd. Connector
US20120077366A1 (en) * 2010-09-27 2012-03-29 Kyocera Elco Corporation Connector
CN103181036A (zh) * 2010-10-26 2013-06-26 泰科电子法国公司 安全接合的连接器
CN103311734A (zh) * 2012-03-15 2013-09-18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31403A1 (zh) * 2019-08-16 2021-02-25 瀚荃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快接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58968A (ja) 2015-09-03
TWI525912B (zh) 2016-03-11
US20150244092A1 (en) 2015-08-27
KR101721308B1 (ko) 2017-03-29
JP6308799B2 (ja) 2018-04-11
US9698509B2 (en) 2017-07-04
CN104868312B (zh) 2017-06-09
TW201543752A (zh) 2015-11-16
KR20150099412A (ko) 2015-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68312A (zh) 连接器
EP2209170B1 (en) Orthogonal connector system
CN104466533A (zh)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装置
CN105490066B (zh) 插塞式连接器
US10651603B2 (en) High spe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655309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TW201834331A (zh) 連接器裝置
JP2010244901A (ja) コネクタ
KR101425063B1 (ko) 커넥터
US20140073155A1 (en) Connector
KR20120087817A (ko) 플렉서블 케이블 커넥터
CN104466462A (zh) 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
KR20130103349A (ko) 커넥터 장치
CN103140992B (zh) 连接器
US20120252276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with contacts having shared soldering tail
CN104253351A (zh) 连接器
JP2007323869A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105006666A (zh) 电连接器
JP2012109059A (ja)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5956902B2 (ja) コネクタ
US9385462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s
CN100413148C (zh) 扁形电缆用端子、电连接器及带电连接器的扁形电缆
WO2012128247A1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07785694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JP2017045094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