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5912B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5912B
TWI525912B TW104103056A TW104103056A TWI525912B TW I525912 B TWI525912 B TW I525912B TW 104103056 A TW104103056 A TW 104103056A TW 104103056 A TW104103056 A TW 104103056A TW I525912 B TWI525912 B TW I5259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nector
outer casing
contacts
rec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3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3752A (zh
Inventor
芦部健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3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3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59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59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關於連接器。
習知地,如圖15及16中所示,已經提出有包括外殼901的連接器,接觸構件902、接合構件903及操作構件904被安裝在外殼901上(參日本早期公開專利公開號第2013-196784號)。
外殼901具有在其上所安裝的接合構件903(數量二個)及接觸構件902(數量十個)。十個接觸構件902被配置在二個接合構件903之間。外殼901具有置入凹陷906,板917被置入在置入凹陷906中。
操作構件904具有實質長的板狀形狀。操作構件904具有相反的端,每一端被形成有鄰接接收部分939。鄰接接收部分具有傾斜部分939A。操作構件904以實質均等隔開的間距被形成有溝槽940,每一個溝槽940被形成有軸桿部分943,藉此,操作構件904由接觸構件902可樞轉地所支持。
當板917被置入至外殼901的置入凹陷906中時,首先,板917的前端被促成與鄰接接收部分939的傾斜部分939A鄰接。
當板917被推動至置入凹陷906中時,鄰接接收部分939由板917的前端所推動,藉此,操作構件904繞著軸桿部分943被旋轉。
當板917被推動深入至置入凹陷906中時,操作構件904朝向選擇位置被旋轉。
當板917進一步被推動至置入凹陷906中時,操作構件904藉由接觸構件902的回復力而從選擇位置被旋轉至水平位置。此時,操作構件904的鄰接接收部分939分別地被扣鎖(latch)在板917的扣鎖切除部918中(參圖17),藉此,板917被防止從外殼901掉出。
如上所說明,在習知的連接器中,由於操作構件904的鄰接接收部分939被扣鎖在板917的扣鎖切除部918中,板917難於從外殼901掉出。
然而,如圖17中所示,在板917的扣鎖切除部918的相關一個中之鄰接接收部分939的每一者的扣鎖部分並不大。
因此,如果大的力由於某種因素在拉出板917的方向上被產生,有可能的是,板917從外殼901容易地被移除。
本發明鑑於這些情形而已被完成,且其目的在於提供使得能夠去防止待連接物件從連接器容易地被移除之連接器。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連接器,包含:外殼,其具有置入部分,待連接物件被置入至置入部分中;複數個接點,其由外殼所固持,且各包括可移動臂部分,可移動臂部分從置入部分的內端朝向置入部分的置入槽延伸且為彈性地可變形;及操作構件,其由外殼旋轉地所支持,且包括操作部分及鄰接部分,操作部分操作可移動臂部分,鄰接部分被聯結至操作部分且由被置入至置入部分中的待連接物件所推動並旋轉以藉此將旋轉力傳送至操作部分,其中當待連接物件被置入至置入部分中時,鄰接部分由待連接物件所推動以藉此在離開置入部分的方向上旋轉,且操作部分被旋轉以藉此在離開置入部分的方向上將可移動臂部分移動,且當待連接物件被置入至置入部分中的預定位置時,可移動臂部分在靠近置入部分的方向上被移動,其中鄰接部分包括鎖定部分,當待連接物件被置入至置入部分中的預定位置時,鎖定部分被置入至待連接物件中所形成的待連接物件側接收部分中,以藉此防止待連接物件在置入待連接物件的方向之相反方向上移動,且其中外殼包括外殼側接收部分,當待連接物件被置入至置入部分中的預定位置時,外殼側接收部分接收鎖定部分,以藉此防止鄰接部分在相反方向上移動。
較佳地,鄰接部分較操作部分位在更接近置 入部分的內端之位置。
較佳地,操作構件包括解鎖操作部分,解鎖操作部分將旋轉力施加至鄰接部分以藉此造成外殼側接收部分中所接收的鎖定部分被移出置入部分。
較佳地,複數個接點各包括接觸部分,接觸部分被形成在可移動臂部分上、突出至置入部分中、且被促成與待連接物件接觸。
更佳地,複數個接點各包括固定臂部分、聯結部分及連接部分,固定臂部分從置入部分的內端朝向置入槽延伸,聯結部分在置入部分的內端處聯結固定臂部分及可移動臂部分,連接部分被形成在固定臂部分上且被連接至另一個待連接物件。
再佳地,複數個接點各包括彈回部分及固定臂部分側接觸部分,彈回部分被形成在固定臂部分上且從置入槽朝向置入部分的內端延伸,固定臂部分側接觸部分以對向於接觸部分的方式被形成在彈回部分上且突出至置入部分中,且接觸部分及固定臂部分側接觸部分中的至少一者被促成與待連接物件接觸。
更佳地,複數個接點由第一接點及與第一接點不同類型的第二接點所形成,且第一接點及第二接點在外殼的縱向方向上以預定間距交替地被配置。
再佳地,每一個第一接點的接觸部分及每一個第二接點的接觸部分之位置在置入待連接物件的方向上被分開,第一接點從外殼的置入槽的側被安裝,第二接點 從外殼的後側被安裝。
再佳地,第一接點的連接部分位在朝向置入槽的位置,且第二接點的連接部分位在朝向外殼的後表面的位置。
再佳地,操作部分包括本體、第一凹陷及第二凹陷,本體具有圓柱形形狀,第一凹陷分別地被形成在本體中且接收第一接點的前端,第二凹陷分別地被形成在本體中且接收第二接點的前端,且第一凹陷及第二凹陷在本體的縱向方向上以預定間距交替地被配置,每一個第一凹陷及每一個第二凹陷之位置在本體的周圍方向上以90度被分開。
較佳地,外殼的置入槽具有被形成有導引部分的周緣,用以將待連接物件導引至置入部分中。
根據本發明,能夠去使待連接物件難以從連接器被移除。
本發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從結合隨附圖式的以下詳細說明將變得更為明白。
10‧‧‧連接器
30‧‧‧外殼
30A‧‧‧前表面
30B‧‧‧後表面
30C‧‧‧相反側部分
30D‧‧‧頂表面
31‧‧‧置入部分
31A‧‧‧置入槽
31B‧‧‧導引部分
32‧‧‧容納部分
32A‧‧‧軸承部分
33‧‧‧第一接點容納室
34‧‧‧第二接點容納室
35‧‧‧接收部分
50‧‧‧第一接點
51‧‧‧可移動臂部分
51A‧‧‧前端部分
52‧‧‧第一接觸部分
53‧‧‧固定臂部分
54‧‧‧聯結部分
55‧‧‧連接部分
56‧‧‧彈回部分
57‧‧‧第二接觸部分
60‧‧‧第二接點
61‧‧‧可移動臂部分
61A‧‧‧前端部分
62‧‧‧第一接觸部分
63‧‧‧固定臂部分
64‧‧‧聯結部分
65‧‧‧連接部分
66‧‧‧彈回部分
67‧‧‧第二接觸部分
70‧‧‧操作構件
71‧‧‧操作部分
71A‧‧‧本體
71B‧‧‧第一凹陷
71C‧‧‧第二凹陷
71D‧‧‧內表面
71E‧‧‧內表面
72‧‧‧鄰接部分
72A‧‧‧前表面
72B‧‧‧後表面
72C‧‧‧頂表面
72D‧‧‧傾斜表面
72E‧‧‧鎖定部分
80‧‧‧撓性印刷線路板
81‧‧‧基膜
81A‧‧‧切除部
82‧‧‧導電路徑
82A‧‧‧端子部分
82A'‧‧‧端子部分
83‧‧‧覆蓋膜
84‧‧‧加強板
84A‧‧‧切除部
85‧‧‧接收部分
210‧‧‧連接器
230‧‧‧外殼
235‧‧‧接收部分
270‧‧‧操作構件
273‧‧‧解鎖操作構件
901‧‧‧外殼
902‧‧‧接觸構件
903‧‧‧接合構件
904‧‧‧操作構件
906‧‧‧置入凹陷
907‧‧‧分隔板
917‧‧‧板
918‧‧‧扣鎖切除部
939‧‧‧鄰接接收部分
939A‧‧‧傾斜部分
940‧‧‧溝槽
943‧‧‧軸桿部分
DI‧‧‧置入方向
LH‧‧‧縱向方向
UD‧‧‧垂直方向
圖1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2為圖1中所示的連接器的第一接點之立體圖。
圖3為圖1中所示的連接器的第二接點之立 體圖。
圖4為圖1中所示的連接器的操作構件之從斜前方觀看的立體圖。
圖5為圖1中所示的連接器的操作構件之從斜後方觀看的立體圖。
圖6為將被連接至圖1中所示的連接器之撓性印刷線路板之立體圖。
圖7A為連接器在撓性印刷線路板被連接至連接器之前之部分切除立體圖,其具有鄰接部分的切面。
圖7B為連接器在撓性印刷線路板被連接至連接器之前之部分切除立體圖,其具有第一接點的切面。
圖7C為連接器在撓性印刷線路板被連接至連接器之前之部分切除立體圖,其具有第二接點的切面。
圖8A為連接器在圖7A中所示的狀態下之縱向剖面圖。
圖8B為連接器在圖7B中所示的狀態下之縱向剖面圖。
圖8C為連接器在圖7C中所示的狀態下之縱向剖面圖。
圖9A為連接器在撓性印刷線路板半途地被置入至連接器的置入部分中時之部分切除立體圖,其具有鄰接部分的切面。
圖9B為連接器在撓性印刷線路板半途地被置入至連接器的置入部分中時之部分切除立體圖,其具有第 一接點的切面。
圖9C為連接器在撓性印刷線路板半途地被置入至連接器的置入部分中時之部分切除立體圖,其具有第二接點的切面。
圖10A為連接器在圖9A中所示的狀態下之縱向剖面圖。
圖10B為連接器在圖9B中所示的狀態下之縱向剖面圖。
圖10C為連接器在圖9C中所示的狀態下之縱向剖面圖。
圖11A為連接器在撓性印刷線路板完全被置入至連接器的置入部分中時之部分切除立體圖,其具有鄰接部分的切面。
圖11B為連接器在撓性印刷線路板完全被置入至連接器的置入部分中時之部分切除立體圖,其具有第一接點的切面。
圖11C為連接器在撓性印刷線路板完全被置入至連接器的置入部分中時之部分切除立體圖,其具有第二接點的切面。
圖12A為連接器在圖11A中所示的狀態下之縱向剖面圖。
圖12B為連接器在圖11B中所示的狀態下之縱向剖面圖。
圖12C為連接器在圖11C中所示的狀態下之 縱向剖面圖。
圖13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的操作構件之立體圖。
圖14A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在撓性印刷線路板被連接至連接器之前之剖面圖,其中鄰接部分被剖切。
圖14B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在撓性印刷線路板半途地被連接至連接器的狀態下之剖面圖,其中鄰接部分被剖切。
圖14C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在撓性印刷線路板被連接至連接器的狀態下之剖面圖,其中鄰接部分被剖切。
圖15為傳統的連接器在板被裝配在其中之前之立體圖。
圖16為圖15中所顯示的連接器之分解立體圖。
圖17為圖15中所顯示的連接器在板被推動至連接器中而造成鄰接接收部分進入扣鎖切除部的狀態下之剖面圖。
本發明現在將參考顯示其較佳實施例的圖式來詳細地說明。
如圖1中所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 連接器10包含外殼30、第一接點50、第二接點60及操作構件70。
連接器10被安裝在未示出的印刷電路板(另一個待連接物件)上,且接收圖6中所示的撓性印刷線路板(待連接物件)80以藉此電連接印刷電路板及撓性印刷線路板80。
如圖6中所示,撓性印刷線路板80包括帶狀基膜81、複數個導電路徑82、覆蓋膜83及加強板84,導電路徑82被形成在基膜81的一表面上,覆蓋膜83被附接至基膜81的一表面來覆蓋導電路徑82,加強板84被附接至基膜81的另一表面的一端。基膜81具有具切除部81A的一端,切除部81A在基膜81的相反的側處被形成。複數個導電路徑82各在基膜81的縱向方向上延伸。奇數的導電路徑82(在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左端(如圖6中所示的左端)從1數起)各具有被形成有端子部分82A的一端。端子部分82A較導電路徑82的其他部分有更大的寬度。偶數的導電路徑82(在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左端從1數起)各具有被形成有端子部分82A'的一端。端子部分82A'較導電路徑82的其他部分有更大的寬度。端子部分82A在置入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方向上與端子部分82A'被分開。覆蓋膜83的一端部分被移除,藉此,導電路徑82的端子部分82及82A'被暴露。加強板84被形成有切除部84A。切除部84A具有與基膜81的切除部81A的各別相關者相同的形狀,且在加強板84的厚度的 方向上被對向於切除部81A。基膜81的每一個切除部81A及加強板84的每一個切除部84A形成接收部分(待連接物件側接收部分)85。
如圖1及7A中所示,外殼30是殼體狀,且包括置入部分31、容納部分32、第一接點容納室33、第二接點容納室34及接收部分(外殼側接收部分)35。連接器10的外殼30是由絕緣樹脂所製成。
置入部分31是從外殼30的前表面30A朝向後表面30B延伸的空間。置入部分31具有置入槽31A,置入槽31A被形成在外殼30的前表面30A中。撓性印刷線路板80從置入槽31A被置入至置入部分31中。外殼30的置入槽31A具有被形成有導引部分31B的周緣,用以將撓性印刷線路板80導引至置入部分31中。
容納部分32被形成在外殼30的頂表面30D中來以可旋轉的方式容納操作構件70。容納部分32與置入部分31連通。容納部分32到達外殼30的相反側部分30C,軸承部分32A被形成在相反側部分30C。
第一接點容納室33及第二接點容納室34在外殼30的縱向方向LH上以預定間距交替地被配置。第一接點容納室33及第二接點容納室34各在置入方向DI上延伸。
第一接點容納室33分別地容納並固持第一接點50。第一接點容納室33與置入部分31及容納部分32連通(參圖7B及圖8B)。每一個第一接點容納室33的 前端到達外殼30的前表面30A,且與外面連通。每一個第一接點容納室33的後端到達外殼30的後表面30B,且與外面連通。
第二接點容納室34分別地容納並固持第二接點60。第二接點容納室34與置入部分31及容納部分32連通。每一個第二接點容納室34的後端到達外殼30的後表面30B,且與外面連通(參圖7C及圖8C)。
接收部分35分別是當撓性印刷線路板80被置入至外殼30的置入部分31中的預定位置(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接收部分85在外殼30的垂直方向UD上分別地對向於外殼30的接收部分35之位置)時用於接收鄰接部分72的鎖定部分72E之凹陷(參圖12A)。鄰接部分72的鎖定部分72E分別地通過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接收部分85而被置入在外殼30的接收部分35中,藉此,鄰接部分72被防止旋轉(圖12A中的順時針方向),且撓性印刷線路板80被防止在相反於置入方向DI的方向上移動。
如圖2及3中所示,每一個第一接點50及每一個第二接點60是不同類型的接點。第一接點50從外殼30的前側(置入槽31A)被安裝,且第二接點60從外殼30的後側(後表面30B)被安裝。第一接點50及第二接點60藉由將金屬板下料加工(blanking)而被形成。第一接點50及第二接點60在外殼30的縱向方向LH上以預定間距交替地被配置(參圖1)。
如圖2及8B中所示,複數個第一接點50各包括可移動臂部分51、第一接觸部分(接觸部分)52、固定臂部分53、聯結部分54及連接部分55,可移動臂部分51從外殼30的置入部分31的內端朝向置入槽31A延伸且為彈性地可變形,第一接觸部分(接觸部分)52被形成在可移動臂部分51上且突出至置入部分31中,固定臂部分53從外殼30的置入部分31的內端朝向置入槽31A延伸,聯結部分54在置入部分31的內端處聯結固定臂部分53及可移動臂部分51,連接部分55被形成在固定臂部分53的前端上且被連接至印刷電路板。可移動臂部分51的前端部分51A較第一接觸部分52位在更接近置入槽31A的位置。連接部分55位在朝向外殼30的置入槽31A之位置。
再者,複數個第一接點50各包括彈回(spring)部分56及第二接觸部分(固定臂部分側接觸部分)57,彈回部分56從置入部分31的置入槽31A朝向置入部分31的內端延伸,第二接觸部分57(固定臂部分側接觸部分)以對向於第一接觸部分52的方式被形成在彈回部分56上且突出至置入部分31中。彈回部分56被形成在固定臂部分53上。
如圖3及8C中所示,複數個第二接點60各包括可移動臂部分61、第一接觸部分(接觸部分)62、固定臂部分63、聯結部分64及連接部分65,可移動臂部分61從外殼30的置入部分31的內端朝向置入槽31A延 伸,第一接觸部分(接觸部分)62被形成在可移動臂部分61上且突出至置入部分31中,固定臂部分63從外殼30的置入部分31的內端朝向置入槽31A延伸,聯結部分64在置入部分31的內端處聯結固定臂部分63及可移動臂部分61,連接部分65被形成在固定臂部分63的後端上且被連接至印刷電路板。可移動臂部分61的前端部分61A較第一接觸部分62位在更接近置入槽31A的位置。連接部分65位在朝向外殼30的後表面30B之位置。
再者,複數個第二接點60各包括彈回部分66及第二接觸部分(固定臂部分側接觸部分)67,彈回部分66從置入部分31的置入槽31A朝向置入部分31的內端延伸,第二接觸部分(固定臂部分側接觸部分)67以對向於第一接觸部分62的方式被形成在彈回部分66上且突出至置入部分31中。彈回部分66被形成在固定臂部分63上。
如圖8B及8C中所示,每一個第一接點50的第一接觸部分52及每一個第二接點60的第一接觸部分62之位置在置入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方向DI上被分開。類似地,每一個第一接點50的第二接觸部分57及每一個第二接點60的第二接觸部分67之位置在置入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方向DI上被分開。
如圖4及5中所示,操作構件70包括操作部分71及鄰接部分72,操作部分71操作第一接點50及第二接點60的可移動臂部分51及61,鄰接部分72被聯結 至操作部分71且由被置入至外殼30的置入槽31A中之撓性印刷線路板80所推動並旋轉以藉此將旋轉力傳送至操作部分71。操作構件70由絕緣樹脂所製成。
如圖4、5、8B及8C中所示,操作部分71包括本體71A、第一凹陷71B及第二凹陷71C,本體71A具有圓柱形形狀,第一凹陷71B分別地被形成在本體71A中來接收第一接點50的可移動臂部分51的前端部分51A,第二凹陷71C分別地被形成在本體71A中來接收第二接點60的可移動臂部分61的前端部分61A。本體71A的相反的端分別地由外殼30的軸承部分32A旋轉地所支持(參見圖1)。鄰接部分72被提供在本體71A的相對的端附近。第一凹陷71B及第二凹陷71C在本體71A的縱向方向上以預定間距交替地被配置。每一個第一凹陷71B的位置及每一個第二凹陷71C的位置在本體71A的周圍方向上以90度被分開。在此所提的“90度”的意思不僅只包括嚴格90度,亦包括近乎90度,亦即大約90度。
如圖1及8A所示,鄰接部分72較操作部分71被定位成更靠近外殼30的置入部分31的內端。每一個鄰接部分72包括鎖定部分72E。當撓性印刷板80被置入至外殼30的置入部分31中的預定位置時,鎖定部分72E分別地被造成進入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接收部分85(參圖12A),且被防止在相反於置入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方向DI之方向上移動。每一個鄰接部分72另包括前表面72A、後表面72B、頂表面72C及傾斜表面72D。前表 面72A及後表面72B實質地彼此平行。由後表面72B及頂表面72C所形成的角度近乎90度。傾斜表面72D的下端與前表面72A的下端連續,且傾斜表面72D的上端與後表面72B的下端連續。由傾斜表面72D及後表面72B所形成的角度是鈍角。
接著,將對於如何組裝本發明的連接器10給予說明。
首先,複數個第一接點50分別地從外殼30的前面(如圖7B中所觀看的左側)被按壓裝配至第一接點容納室33中。
接著,操作構件70從外殼30的頂部(如圖7A中所觀看的上側)被置入至容納部分32中,且操作構件70的本體71A的相反的端分別地被造成由外殼30的軸承部分32A所支持(參圖1)。
最後,複數個第二接點60分別地從外殼30的後面(如圖7C中所觀看的右側)被按壓裝配至第二接點容納室34中。
採用上述程序,連接器10的組裝被完成。
接著,將對於本發明的連接器10的操作參照圖7A至12C給予說明。
在撓性印刷線路板80被置入至外殼30的置入部分31之前,操作構件70的鄰接部分72的頂表面72C平行於外殼30的頂表面30D(參圖7A及8A),操作構件70的第一凹陷71B的內表面71D以及第一接點50 的可移動臂部分51的前端51A分別地並未彼此接觸(參圖7B及8B),且操作構件70的第二凹陷71C的內表面71E以及第二接點60的可移動臂部分61的前端61A分別地並未彼此接觸(參圖7C及8C)。
當撓性印刷線路板80被置入至外殼30的置入部分31的置入槽31A中時,操作構件70的鄰接部分72由撓性印刷線路板80所推動並旋轉,且在離開外殼30的置入部分31之方向上被移動(參圖9A及10A)。當操作部分71隨著鄰接部分72的旋轉(如圖10B中所觀看的反時針方向的旋轉)被旋轉時,第一接點50的可移動臂部分51的前端51A分別地由第一凹陷71B的內表面71D所按壓,且在離開置入部分31的方向上被移動(參圖9B及10B)。類似地,第二接點60的可移動臂部分61的前端61A分別地由第二凹陷71C的內表面71E所按壓,且在離開置入部分31的方向上被移動(參圖9C及10C)。結果,每一個第一接點50的第一接觸部分52與第二接觸部分57之間的空間被增加(參圖9B及10B),且每一個第二接點60的第一接觸部分62與第二接觸部分67之間的空間被增加(參圖9C及10C)。因此,撓性印刷線路板80能用小的力或不用置入力(非常小的置入力)而被置入至外殼30的置入部分31中。
當撓性印刷線路板80進一步被置入而造成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接收部分85分別地變成在外殼30的垂直方向UD上變成對向於外殼30的接收部分35時,操 作構件70的鄰接部分72的鎖定部分72E分別地通過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接收部分85而進入外殼30的接收部分35(參圖11A及12A)。此時,操作部分71在相反方向(如圖12B所觀看的順時針方向)上被旋轉,藉此,第一接點50的可移動臂部分51的前端51A分別地被促成沒有與第一凹陷71B的內表面71D接觸,且藉由可移動臂部分51的回復力而被移動至置入部分31中(參圖11B及12B)。類似地,第二接點60的可移動臂部分61的前端61A分別地被促成沒有與第二凹陷71C的內表面71E接觸,且藉由可移動臂部分61的回復力而被移動至置入部分31中(參圖11C及12C)。結果,每一個第一接點50的第一接觸部分52與第二接觸部分57之間的空間被減少(參圖11B及12B),且每一個第二接點60的第一接觸部分62與第二接觸部分67之間的空間被減少(參圖11C及12C),藉此,第一接點50的第一接觸部分52分別地被促成與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端子部分82A接觸,且第二接點60的第一接觸部分62分別地被促成與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端子部分82A'接觸。因此,撓性印刷線路板80及印刷電路板彼此被電連接。
在撓性印刷線路板80已經被連接至連接器10的狀態(圖12A所示的狀態)下,如果嘗試去從連接器10拉出撓性印刷線路板80,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接收部分85的內表面分別地被促成與操作構件70的鄰接部分72的後表面72B鄰接,且撓性印刷線路板80在相反於置 入方向DI的方向上推動操作構件70的鄰接部分72的後表面72B,但是鄰接部分72的鎖定部分72E已經深入地被裝配在外殼30的接收部分35中,且因此鎖定部分72E的前表面72A分別地被促成與外殼30的接收部分35的內表面鄰接。因此,鄰接部分72幾乎不被旋轉,且因此撓性印刷線路板80積極地防止在相反於置入方向DI上的移動。
根據本實施例,即便當作用來將撓性印刷線路板80從連接器10拉出之大的力由於某種因素被產生,撓性印刷線路板80難以從連接器10被移除。
再者,連接器10運用操作構件70的鄰接部分72被配置在操作部分71的各別向後位置(朝向置入部分31的內端)的結構,且僅當撓性印刷線路板80被置入至外殼30的置入部分31中達某種程度時,撓性印刷線路板80被促成與鄰接部分72接觸,且因此能夠去將撓性印刷線路板80平順地置入至置入部分31中,確保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至外殼30中的好的可置入性。
再者,由於每一個第一接點50的第一接觸部分52及每一個第二接點60的第一接觸部分62之位置在置入方向DI上被分開,能夠去減少第一接點50及第二接點60的配置節距,這使得可能去減少縱向方向LH上的連接器10的尺寸。
再者,由於第一接觸部分52及62及第二接觸部分57及67分別地被形成在可移動臂部分51及61 上,當撓性印刷線路板80被置入至置入部分31中時,撓性印刷線路板80及印刷電路板能彼此被電連接,不論端子部分82A及82A'分別地被提供之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哪一個表面被設定為上表面。
為了在撓性印刷線路板80已經由鎖定部分72E所鎖定的狀態下將撓性印刷線路板80從外殼30拉出,操作部分71或鄰接部分72藉由使用例如治具(未示出)而被旋轉來釋放撓性印刷線路板80由鎖定部分72E所鎖定的狀態,然後撓性印刷線路板80從外殼30被拉出。
連接器10不具有對應於傳統連接器的接合構件903之組件,如圖15至17所示,且因此連接器10具有少量的組件而在構成上是簡單的。
再者,在傳統的連接器中,當板917被置入至外殼901中時,接合構件903提供抵抗。然而,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0不具有對應於接合構件903的組件,且因此能夠較傳統連接器的案例用更小的力將撓性印刷線路板80置入至外殼30的置入部分31中。
在本實施例中,連接器10不具有對應於傳統連接器的分隔板907之組件,因此能夠去將第一接點50從外殼30的前面按壓裝配,且將第二接點60從外殼30的後面按壓裝配,且在外殼30的前面配置每一個第一接點50的連接部分55,且在外殼30的後面配置每一個第二接點60的連接部分65。結果,能夠去減少第一接點50 及第二接點60的配置節距,因而在縱向方向LH上減少連接器10的尺寸。
接著,將對於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參照圖13至14C給予說明。
相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組件之組件以相同的元件符號標註,且省略其詳細說明。以下將僅對於不同於第一實施例者的點給予說明。
被標註為210的連接器的操作構件270包括解鎖操作部分273,解鎖操作部分273將旋轉力施加至鄰接部分72以藉此造成接收部分(外殼側接收部分)235中所接收的鎖定部分72E從置入部分31移出。再者,雖然第一實施例的外殼30的接收部分35是凹陷,第二實施例的外殼230的接收部分235是穿孔。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210在這兩點上不同於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10。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210在其他點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10。解鎖操作部分273與操作部分71及鄰接部分72一體地被形成,並在平行於操作部分71的本體71A而延伸。
接著,將對於連接器210的操作給予說明。
在撓性印刷線路板80被置入至外殼230的置入部分31之前,操作構件270的解鎖操作部分273位於豎立位置(參圖14A)。
當撓性印刷線路板80被置入至外殼230的置入部分31中時,操作構件270的鄰接部分72由撓性印刷 線路板80所推動並旋轉,且鄰接部分72從外殼230的置入部分31被移出(參圖14B)。
當撓性印刷線路板80被置入至外殼230的置入部分31中的預定位置時,操作構件270的鄰接部分72的鎖定部分72E分別地通過撓性印刷線路板80的接收部分85而進入外殼230的接收部分235(參圖14C)。結果,撓性印刷線路板80由鄰接部分72的鎖定部分72E所鎖定。
為了在撓性印刷線路板80已經由鎖定部分72E所鎖定的狀態下將撓性印刷線路板80從外殼230拉出,解鎖操作部分273從圖14C中所示的操作構件270的狀態下用手指來向下推,以造成解鎖操作部分273向前落下(參圖14B中所示的操作構件270的狀態)。結果,鄰接部分72的鎖定部分72E分別地從外殼230的接收部分235被移出,藉此,撓性印刷線路板80從由鎖定部分72E所鎖定的狀態下被釋放,且能從外殼230被拉出。
根據第二實施例,能夠去獲得同樣於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優點,且能夠去容易地將撓性印刷線路板80從外殼230拉出,因為撓性印刷線路板80能從由鎖定部分72E所鎖定的狀態下藉由用手指操作操作構件270的解鎖操作部分273被釋放。
雖然上述實施例中,運用兩種類型的接點(第一接點50及第二接點60),根據連接器10的使用,可運用一種類型的接點,或是運用三種以上類型的接 點。
再者,雖然第一接點50及第二接點60分別地包括第一接觸部52及62及第二接觸部57及67,第一接點50及第二接點60各僅須包括至少一個接觸部分。
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接點50及第二接點60分別地包括彈回部分56及66,不必然需要彈回部分56及66。
再者,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接點50及第二接點60分別地包括固定臂部分53及63,不必然需要固定臂部分53及63。
再者,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接點50的連接部分55被配置在外殼30的前端,且第二接點60的連接部分65被配置在外殼30的後端,配置可以是,第一接點的連接部分(未示出)及第二接點的連接部分(未示出)在外殼30的前端處交替地被配置成一排,或是在外殼30的後端處交替地被配置成一排。
再者,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凹陷及穿孔被運用作為外殼側接收部分(接收部分35及235)的範例,可運用切除部來替代凹陷及穿孔。再者,雖然切除部被運用作為待連接物件側接收部分(接收部分85)的範例,可運用穿孔來替代切除部。
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撓性印刷線路板80已經被採用作為待連接物件的範例,待連接物件不受限於撓性印刷線路板80,而是在設有待連接物件側接收部分的 範圍內可為印刷電路板(未示出)。另一方面,雖然印刷電路板(未示出)已經被採用作為另一個待連接物件的範例,另一個待連接物件不受限於印刷電路板,而是可為撓性印刷線路板(未示出)。
對於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士進一步了解的是,前述內容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且在沒有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範疇的情形下可對其作成各種不同的變化及修改。
10‧‧‧連接器
30‧‧‧外殼
30A‧‧‧前表面
30B‧‧‧後表面
30D‧‧‧頂表面
31‧‧‧置入部分
31A‧‧‧置入槽
31B‧‧‧導引部分
32‧‧‧容納部分
35‧‧‧接收部分
50‧‧‧第一接點
55‧‧‧連接部分
60‧‧‧第二接點
70‧‧‧操作構件
71‧‧‧操作部分
72‧‧‧鄰接部分
72C‧‧‧頂表面
72E‧‧‧鎖定部分

Claims (20)

  1. 一種連接器,包含:外殼,其具有置入部分,待連接物件被置入至該置入部分中;複數個接點,其由該外殼所固持,且各包括可移動臂部分,該可移動臂部分從該置入部分的內端朝向該置入部分的置入槽延伸且為彈性地可變形;及操作構件,其由該外殼旋轉地所支持,且包括操作部分及鄰接部分,該操作部分操作該可移動臂部分,該鄰接部分被聯結至該操作部分且由被置入至該置入部分中的該待連接物件所推動並旋轉以藉此將旋轉力傳送至該操作部分,其中當該待連接物件被置入至該置入部分中時,該鄰接部分由該待連接物件所推動以藉此在離開該置入部分的方向上旋轉,且該操作部分被旋轉以藉此在離開該置入部分的方向上將該可移動臂部分移動,且當該待連接物件被置入至該置入部分中的預定位置時,該可移動臂部分在靠往該置入部分的方向上被移動,其中該鄰接部分包括鎖定部分,當該待連接物件被置入至該置入部分中的預定位置時,該鎖定部分被置入至該待連接物件中所形成的待連接物件側接收部分中,以藉此防止該待連接物件在置入該待連接物件的方向之相反方向上移動,且其中該外殼包括外殼側接收部分,當該待連接物件被 置入至該置入部分中的預定位置時,該外殼側接收部分接收該鎖定部分,以藉此防止該鄰接部分在該相反方向上移動。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鄰接部分較該操作部分位在更接近該置入部分的該內端之位置。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操作構件包括解鎖操作部分,該解鎖操作部分將旋轉力施加至該鄰接部分以藉此造成該外殼側接收部分中所接收的該鎖定部分被移出該置入部分。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操作構件包括解鎖操作部分,該解鎖操作部分將旋轉力施加至該鄰接部分以藉此造成該外殼側接收部分中所接收的該鎖定部分被移出該置入部分。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接點各包括接觸部分,該接觸部分被形成在該可移動臂部分上、突出至該置入部分中、且被促成與該待連接物件接觸。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接點各包括接觸部分,該接觸部分被形成在該可移動臂部分上、突出至該置入部分中、且被促成與該待連接物件接觸。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接點各包括固定臂部分、聯結部分及連接部分,該 固定臂部分從該置入部分的該內端朝向該置入槽延伸,該聯結部分在該置入部分的該內端處聯結該固定臂部分及該可移動臂部分,該連接部分被形成在該固定臂部分上且被連接至另一個待連接物件。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接點各包括固定臂部分、聯結部分及連接部分,該固定臂部分從該置入部分的該內端朝向該置入槽延伸,該聯結部分在該置入部分的該內端處聯結該固定臂部分及該可移動臂部分,該連接部分被形成在該固定臂部分上且被連接至另一個待連接物件。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接點各包括彈回部分及固定臂部分側接觸部分,該彈回部分被形成在該固定臂部分上且從該置入槽朝向該置入部分的內端延伸,該固定臂部分側接觸部分以對向於該接觸部分的方式被形成在該彈回部分上且突出至該置入部分中,且其中該接觸部分及該固定臂部分側接觸部分中的至少一者被促成與該待連接物件接觸。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接點各包括彈回部分及固定臂部分側接觸部分,該彈回部分被形成在該固定臂部分上且從該置入槽朝向該置入部分的內端延伸,該固定臂部分側接觸部分以對向於該接觸部分的方式被形成在該彈回部分上且突出至該置入部分中,且 其中該接觸部分及該固定臂部分側接觸部分中的至少一者被促成與該待連接物件接觸。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接點由第一接點及與該第一接點不同類型的第二接點所形成,且其中該第一接點及該第二接點在該外殼的縱向方向上以預定間距交替地被配置。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接點由第一接點及與該第一接點不同類型的第二接點所形成,且其中該第一接點及該第二接點在該外殼的縱向方向上以預定間距交替地被配置。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每一個該第一接點的該接觸部分及每一個該第二接點的該接觸部分之位置在置入該待連接物件的方向上被分開,其中該第一接點從該外殼的該置入槽的側被安裝,且其中該第二接點從該外殼的後側被安裝。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每一個該第一接點的該接觸部分及每一個該第二接點的該接觸部分之位置在置入該待連接物件的方向上被分開,其中該第一接點從該外殼的該置入槽的側被安裝,且其中該第二接點從該外殼的後側被安裝。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第一接點的連接部分位在朝向該置入槽的位置,且該第 二接點的連接部分位在朝向該外殼的後表面的位置。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第一接點的連接部分位在朝向該置入槽的位置,且該第二接點的連接部分位在朝向該外殼的後表面的位置。
  1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操作部分包括本體、第一凹陷及第二凹陷,該本體具有圓柱形形狀,該第一凹陷分別地被形成在該本體中且接收該第一接點的前端,該第二凹陷分別地被形成在該本體中且接收該第二接點的前端,其中該第一凹陷及該第二凹陷在該本體的縱向方向上以預定間距交替地被配置,且其中每一個該第一凹陷及每一個該第二凹陷之位置在該本體的周圍方向上以90度被分開。
  1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操作部分包括本體、第一凹陷及第二凹陷,該本體具有圓柱形形狀,該第一凹陷分別地被形成在該本體中且接收該第一接點的前端,該第二凹陷分別地被形成在該本體中且接收該第二接點的前端,其中該第一凹陷及該第二凹陷在該本體的縱向方向上以預定間距交替地被配置,且其中每一個該第一凹陷及每一個該第二凹陷之位置在該本體的周圍方向上以90度被分開。
  1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外殼的該置入槽具有被形成有導引部分的周緣,用以將該 待連接物件導引至該置入部分中。
  2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連接器,其中該外殼的該置入槽具有被形成有導引部分的周緣,用以將該待連接物件導引至該置入部分中。
TW104103056A 2014-02-21 2015-01-29 連接器 TWI5259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1726A JP6308799B2 (ja) 2014-02-21 2014-02-21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3752A TW201543752A (zh) 2015-11-16
TWI525912B true TWI525912B (zh) 2016-03-11

Family

ID=53883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3056A TWI525912B (zh) 2014-02-21 2015-01-29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98509B2 (zh)
JP (1) JP6308799B2 (zh)
KR (1) KR101721308B1 (zh)
CN (1) CN104868312B (zh)
TW (1) TWI5259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9343B1 (ja) * 2014-10-30 2015-11-10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2288751B1 (ko) 2015-07-13 2021-08-1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 장착장치
JP6588271B2 (ja) * 2015-08-24 2019-10-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540674B2 (ja) * 2016-12-09 2019-07-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10840643B1 (en) * 2019-08-09 2020-11-17 Facebook, Inc. Lateral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0200986U (zh) * 2019-08-16 2020-03-27 瀚荃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快接连接器
JP7123213B1 (ja) * 2021-04-21 2022-08-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基板実装コネクタ
DE102021117129A1 (de) 2021-07-02 2023-01-05 Lisa Dräxlmaier GmbH Kontaktier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flachleiterelement und ein weiteres elektrisches leiterelement, kontaktierungsanordnung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kontaktierungsanordn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26482A (en) * 1994-12-15 1997-05-06 Molex Incorporated Low profile surface mount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3446136B2 (ja) * 2000-06-05 2003-09-1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電気コネクタ
JP4054740B2 (ja) * 2003-09-26 2008-03-05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Fpc用zifコネクタ
JP4484218B2 (ja) * 2004-10-22 2010-06-16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498948B2 (ja) * 2005-02-24 2010-07-07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JP4707610B2 (ja) * 2006-05-31 2011-06-22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752705B2 (ja) * 2006-09-28 2011-08-1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64013B2 (ja) * 2007-04-20 2012-06-2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233662B2 (ja) * 2008-12-25 2013-07-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333034B2 (ja) * 2009-08-12 2013-11-0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154624B2 (ja) * 2010-09-27 2013-02-27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R2966649B1 (fr) * 2010-10-26 2013-06-28 Tyco Electronics France Sas Connecteur a engagement sur
JP2012151021A (ja) * 2011-01-20 2012-08-09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5630365B2 (ja) * 2011-04-13 2014-11-2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接続端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5764426B2 (ja) * 2011-08-10 2015-08-1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862386B2 (ja) * 2012-03-15 2016-02-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62387B2 (ja) * 2012-03-15 2016-02-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05776B2 (ja) * 2012-05-18 2016-04-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298227B1 (ja) * 2012-07-19 2013-09-25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68312A (zh) 2015-08-26
JP6308799B2 (ja) 2018-04-11
US9698509B2 (en) 2017-07-04
CN104868312B (zh) 2017-06-09
JP2015158968A (ja) 2015-09-03
US20150244092A1 (en) 2015-08-27
TW201543752A (zh) 2015-11-16
KR20150099412A (ko) 2015-08-31
KR101721308B1 (ko) 2017-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5912B (zh) 連接器
JP6213591B2 (ja) コネクタ
JP5080336B2 (ja) 基板実装用コネクタ
JP6213590B2 (ja) コネクタ
JP458489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120196466A1 (en) Flexible Cable Connector
JP2008053123A (ja) Fpc用コネクタ
JP201101439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415344B (zh) 浮動型連接器
JP6352676B2 (ja) コネクタ
JP6258514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2012109059A (ja)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TWI535122B (zh) 電連接器
US11923634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JP2016157643A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WO2007089684A2 (en) Push mate assis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21072150A (ja) コネクタ
TW201517393A (zh) 在沒有降低連接對象物之可插入性下減低因連接對象物之翹曲所造成的損壞之可能性的連接器
TWI835034B (zh) 連接器組件
TWI792186B (zh) 連接器組件
JP6937081B2 (ja) コネクタ
JP6450574B2 (ja) コネクタ
JP2024030609A (ja) コネクタ
CN116802943A (zh) 卡缘连接器
CN116260002A (zh) 连接器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