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0898B - 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0898B
TWI670898B TW104141729A TW104141729A TWI670898B TW I670898 B TWI670898 B TW I670898B TW 104141729 A TW104141729 A TW 104141729A TW 104141729 A TW104141729 A TW 104141729A TW I670898 B TWI670898 B TW I67089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ad
flexible substrate
contact
wid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1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1842A (zh
Inventor
村上陽彦
和田俊太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1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1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0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089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unter-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1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18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specially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e.g. using folded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為提供一種撓性基板與連接器的組裝體,在將撓性基板壓入連接器時,不會切削撓性基板的襯墊以至配線部。
其解決手段為端子具有將接觸部(21A)排列於撓性基板的寬方向的第一端子(20)與第二端子(30),第一端子(20)的接觸部(21A)與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是配置成鋸齒狀,第一端子(20)的接觸部(21A)的寬度是設定比第一襯墊(41)的寬度小,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的寬度是設定比第二襯墊(42)的寬度小,且設定比第二前方配線部(42A)的寬度大,並且,設定比第二前方配線部(42A)與第一襯墊(41)的間隔大,撓性基板的最大寬方向偏位是在定位於第二襯墊(42)上的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從第二襯墊(42)之鄰接的第一襯墊(41)的第一後方配線部(41B)離開的位置。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
本發明是關於電連接器朝著撓性基板用的收容空間,抵抗設置於端子之接觸部的接觸壓而壓入撓性基板,將該撓性基板接觸及保持於端子的Non-ZIF(Non-Zero Insertion Force)型式的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
該種電連接器以至撓性基板是在專利文獻1揭示於其第3實施形態。該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是在外殼的後端面開口且向前方以至內部的開縫狀的空間形成為外殼,朝著該空間插入(壓入)撓性基板(FPC)。在形成上述空間之外殼的上內面藉外殼保持上端子並於下內面保持著下端子,也可運用在與兩面配線撓性基板的連接。
在使用時,撓性基板是以伴隨著與上下兩端子的接觸壓的狀態被從撓性基板的前端緣插入(壓入)兩端子間,因此專利文獻1是在兩端子同時形成R形狀入口,以使得不傷及設置在撓性基板前端緣的電鍍舌片地順利進行撓性基板的導入。專利文獻1中,對兩面配線撓性 基板雖未圖示或說明,但是單面配線撓性基板在專利文獻1的第4圖已有顯示。該撓性基板是在其一方的面設置與端子接觸的電鍍部份(襯墊)。該襯墊具有排列在極接近撓性基板前端緣的位置的襯墊列,及排列在其後方的襯墊列。兩襯墊列的各襯墊是交替定位在襯墊排列方向。因此,接觸該撓性基板的連接器是成為在該撓性基板的一方的面,將接觸於各襯墊的端子對應兩襯墊列對應兩襯墊列配置成兩列的型式。
設具有以上兩列端子的連接器為專利文獻1的第3實施形態的型式時,與撓性基板的一方的面的兩襯墊列接觸用的上端子有對應兩襯墊設置成兩列的必要。此時,也是將兩列的上端子形成R形狀的入口以不致傷及與襯墊連接的電鍍舌片。又,此時具有作為下端子將撓性基板從下方壓下在撓性基板與上端子之間形成接觸壓之按壓構件的功能。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010308號公報
[發明概要]
以配置兩列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的上端子之按壓構件的下端子作為壓入撓性基板的構造,在此連接揭 示於專利文獻1的第4圖之撓性基板的場合,即使將上端子的入口形成R形狀,其可發揮的功能在於將撓性基板成為襯墊的排列方向的寬方向於正規位置壓入上端子時,相對於上端子在上述寬方向從正規位置偏移而壓入時,上端子是在上述寬方向從電鍍舌片露出的位置,其結果,在撓性基板的壓入過程,上端子從電鍍舌片上脫落於撓性基板的母材面上而切削舌片的側緣部,或者有切削母材面之切削現象的可能性。該切削現象是從撓性基板的壓入開始至結束時為止持續地產生,以致成為切削跨撓性基板的壓入距離的舌片側緣部或母材面,成為接觸不良的原因。
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不會產生以上切削現象的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
本發明相關的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具有連接著撓性基板的電連接器收容該撓性基板的收容空間,端子被配置在上述收容空間內,具有與撓性基板彈性接觸的接觸部,形成於撓性基板的前部的連接區到預定位置為止朝前方抵抗與端子的接觸部的接觸壓而壓入上述收容空間進行彈性接觸及保持。
在有關的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本發明中,其特徵為:連接器的端子,具有:將接觸部排列於撓性基板的寬方向的第一端子與較該第一端子更在撓性基板的壓入方向後方排列於上述寬方向的第二端子,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是在上述寬方向交替配置成鋸齒狀,在撓性基板被壓入至上述預定位置時,排列設置有和第一端子 與第二端子的各接觸部分別接觸的第一襯墊與第二襯墊,鄰接的第一襯墊與第二襯墊是在前後方向並在寬方向皆顯示重複地定位,在第一襯墊導通比該第一襯墊窄幅且向後方延伸的第一後方配線部並在第二襯墊導通比該第二襯墊窄幅且向前後延伸的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二後方配線部,第一後方配線部具有在上述寬方向與第二襯墊鄰接的部份,第二前方配線部是在上述寬方向定位與第一襯墊鄰接,將第一端子的接觸部的寬度設定成比該第一端子的誘導部的寬度大且比第一襯墊的寬度小,第二端子的接觸部的寬度是設定成比該第二端子的誘導部的寬度大且比第二襯墊的寬度小,且比第二前方配線部的寬度大,並且,設定成比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一襯墊的間隔大, 撓性基板相對於端子的最大寬方向偏位是在定位於上述第二襯墊上的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從該第二襯墊之鄰接的第一襯墊的第一後方配線部離開的位置, 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在可與襯墊面接觸的接觸面的兩緣具有曲面或斜面,在撓性基板為最大寬方向偏位的基礎下,在壓入方向位於第一襯墊的位置時,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可設成跨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一襯墊部定位。
根據如以上構成的本發明時,撓性基板是從壓入連接器之初受到與端子的接觸部的接觸壓,抵抗此一接觸壓壓入至預定位置,其壓入過程的狀況是如以下說明。
<在寬方向正規位置的場合>
將撓性基板於其寬方向在正規位置相對於端子朝著連接器壓入的場合,連接器的第一端子相對於第一襯墊,且 第二端子相對於第二襯墊,皆是在於寬方向中央位置彼此一致的位置。因此,撓性基板的壓入一旦開始時,撓性基板的前端緣首先是第二端子的接觸部被以接觸壓壓入,與第二襯墊連接的第二前方配線部抵抗上述接觸壓而通過上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的位置,將撓性基板壓入至預定位置為止時,第二襯墊到達上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的位置。撓性基板在寬方向相對於端子位在正規位置,因此從撓性基板的壓入開始至預定位置的壓入結束為止,第二端子的接觸部是經由對應的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二襯墊接觸後移動,不會與在寬方向鄰接的第一襯墊接觸。
另一方面,比上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更前方,即位於撓性基板的壓入方向內側之第一端子的接觸部在僅以壓入方向的第二端子與第一端子的接觸部彼此間距離進行撓性基板的壓入的時間點,越過撓性基板的前端緣而定位於第一襯墊上。此時,第一端子的接觸部不致在寬方向,與鄰接在上述第一襯墊的第二前方配線部接觸。
<在寬方向偏移定位的場合>
撓性基板在其寬方向被從正規位置偏移壓入連接器的場合,最初具有和撓性基板之前端緣的接觸壓的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在此偏移大時,撓性基板的開始壓入時,跨從第二襯墊向前方延伸的第二前方配線部及與鄰接的第一襯墊的雙方。亦即,第二端子的接觸部的寬度是比第二前方配線部的寬度大,且比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一襯墊的間隔 大,因此在上述寬方向偏位的基礎下上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是從該第二前方配線部跨露出於寬方向的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一襯墊。上述偏位在進一步更大之最大寬方向偏位(容許最大值)的基礎下上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是從該第二前方配線部朝著寬方向露出,成為位在與第二前方配線部鄰接的第一襯墊上。因此,第二端子的接觸部是該接觸部的兩側端部在上述壓入過程被上述第二前方配線部及第一襯墊、或鄰接的第一襯墊所支撐,因此脫落不會與撓性基板的母材面上接觸。
進一步進行撓性基板的壓入時,第二端子的接觸部是從第二前方配線部移至第二襯墊部。第二襯墊相對於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具有足夠的寬度,因此相對於端子之撓性基板的寬方向的偏位在上述最大寬方向偏位的基礎下,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從上述第二襯墊在寬方向即使有多少的露出,仍可以足夠的寬度與第二襯墊接觸而以穩定的姿勢定位在第二襯墊上。此時,第二端子的接觸部是與從第一襯墊向後方延伸的第一後方配線部分離。
接著,在上述偏位小的場合,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即使位在從第二襯墊延伸的第二前方配線部上相對於該第二前方配線部在寬方向偏位仍未位於鄰接的第一襯墊上。在此狀態下,第二端子的接觸部是在第二前方配線部成為穩定的姿勢而以足夠的寬度位在第二前方配線部上,伴隨著撓性基板壓入的進行而移至第二襯墊上。
另一方面較第二端子延緩壓入撓性基板的前 端緣的第一端子是不論上述偏位的大小,從最初即僅與第一襯墊接觸定位在第一襯墊上。因此,第一端子以至第二端子的各個接觸部是以穩定的姿勢移至對應的第一襯墊以至第二襯墊,在壓入過程,不會脫落於在撓性基板的第一襯墊以後之窄幅露出的母材面上,不會產生切削現象。
本發明中,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在可與襯墊面接觸的接觸面的兩緣具有避開斷裂面形成的曲面或斜面,在撓性基板為最大寬方向偏位的基礎下,在壓入方向位於第一襯墊的位置時,第二端子的接觸部也可設成跨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一襯墊部定位的形態。此時,上述曲面或斜面是跨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一襯墊部定位。第二端子具有上述曲面或斜面的場合,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在跨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一襯墊部定位時,以相對於撓性基板的母材面成非接觸為佳。在此狀態下,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在撓性基板的壓入過程中,不會損傷第一襯墊以後的撓性基板的母材面。
本發明中,可以在第一襯墊的前方設有第一前方配線部,並以和第二前方配線部相同的寬度形成。此時,第一端子的接觸部經由上述第一前方配線部移至第一襯墊。第一前方配線部可相對於各第一襯墊形成為單一線或形成複數線。形成複數線的場合,上述端子即使是大的位移,以撓性基板的前端緣,跨其中之一的第一前方配線部與第二前方配線部接觸的可能性仍為極大。
本發明中,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的至少一方 具有將撓性基板定位在形成有襯墊之表面側的接觸腕與定位在內面側的按壓腕,可將接觸腕與按壓腕的至少一方形成作為彈性腕。
此外,本發明中,外殼是以設有決定撓性基板之最大寬方向偏位的寬方向限制部為佳。
本發明中,導通於第一襯墊的第一後方配線部與導通於第二襯墊的第二後方配線部在較第二襯墊的後方為相同寬度,比第二襯墊窄,前後方向形成比第二襯墊的範圍的第一後方配線部更寬。
本發明是如上述,即使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的兩端子,撓性基板皆在寬方向相對於端子偏位定位時,到其預定位置為止的壓入過程中,由於跨襯墊與配線部而採取穩定姿勢,或相對於配線部採足夠的寬度接觸定位的穩定姿勢,因此在上述壓入過程中,不致從襯墊或配線部脫落或傾斜,可避免產生切削現象的產生。
10‧‧‧電連接器
18‧‧‧寬方向限制部
20‧‧‧第一端子
21A‧‧‧接觸部
30‧‧‧第二端子
31A‧‧‧接觸部
40‧‧‧撓性基板
41‧‧‧第一襯墊
41A‧‧‧第一前方配線部
41B‧‧‧第一後方配線部
42‧‧‧第二襯墊
42A‧‧‧第二前方配線部
42B‧‧‧第二後方配線部
第1圖是表示作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的部份剖面透視圖,(A)為第一端子的位置的剖面,(B)為第二端子的位置的剖面。
第2圖表示端子的透視圖,(A)表示第一端子, (B)表示第二端子。
第3圖是表示包括撓性基板的接觸部之前部的透視圖。
第4圖表示將撓性基板壓入連接器的過程的透視圖,(A)為壓入開始時,(B)為壓入中途,(C)為壓入完成時。
第5圖為撓性基板在寬方向位於正規位置,以上視圖簡略表示撓性基板的壓入過程之襯墊與端子的接觸部的位置關係,(A)為壓入開始時,(B)、(C)為壓入中途,(D)為壓入完成時。
第6圖為撓性基板在寬方向偏移定位的場合,以上視圖簡略表示撓性基板的壓入過程之襯墊與端子的接觸部的位置關係,(A)為壓入開始時,(B)、(B’)、(C)為壓入中途,(D)為壓入完成時。
第7圖是針對第二端子的接觸部之側方緣部的形狀的變形例,(A)~(B)是表示相對於襯墊的不同的接觸狀態。
第8圖是表示撓性基板之變形例的部份上視圖。
以下,根據添附圖示,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第1(A)、(B)圖是將本實施形態的電連接器10與撓性基板40,以將該撓性基板40連接於電連 接器10的狀態表示的剖面透視圖。電連接器10是藉外殼11排列使得第一端子20與第二端子30的兩種端子交替定位,第1(A)圖為第一端子20的位置的剖面,並且第1(B)圖為第二端子30的位置的剖面。
外殼11是由電絕緣材料製作具有可與外殼主體12開合的蓋狀的活動構件13,將形成在撓性基板40的前部(第1(A)圖右部)的連接區的部份向前方壓入用的收容空間14是在上述外殼主體12與關閉位置的活動構件13之間,向後方開口所形成。
外殼主體12是如第1(A)圖顯示,分別藉著與外殼主體12一體鑄造成形在後端側保持第一端子20的後部,並在前端側保持第二端子30的前部。針對第一端子20與第二端子30詳述如後。上述外殼主體12是如第1(A)、(B)圖表示,以端子排列方向在第一端子20與第二端子30之間的前後方向的中間部份,形成有貫穿上下的開縫狀的窗部12A。
外殼主體12在其寬方向(端子排列方向)的兩端設有側壁15。該側壁15在後部設有相對於撓性基板40的上方限制部16,在其緊接前方的中間部設有可旋轉支撐活動構件13的轉軸的軸支部17。並在比該軸支部17更前方的前部,在與上述側壁15的內側面隔著間隔的位置,設有從外殼主體12的底壁豎立限制撓性基板40的寬方向位置的寬方向限制部18。
上述寬方向限制部18在將撓性基板40壓入 連接器10至預定位置為止時,抵接於該撓性基板40的前端部的側緣而將該撓性基板40的寬方向位置相對於正規位置收納於預定範圍地限制該撓性基板40。相對於此,上述上方限制部16形成有在其下部向後方並朝著寬方向內側開口的溝槽部16A,以上述溝槽部16A的下面承接壓入預定位置為止之撓性基板40對應的上方被限制部的上面來限制該撓性基板40向上方的移動,針對撓性基板40詳述如後。
可以上述外殼主體12的軸支部17轉動支撐的活動構件13是形成板狀,在後端附近具有向側方突出的軸部13A,以上述外殼主體12的軸支部17可轉動地支撐著。該活動構件13將其後端定位在比已說明的外殼主體12之上方限制部16更正前方的位置,在外殼主體12的兩方的側壁15之間且較上述上方限制部16更前方的範圍從上方包覆該外殼主體12,前端是定位在比該外殼主體12向更前方突出的位置。
上述活動構件13的後端是位在比上述上方限制部16更前方的位置,因此外殼主體12在比活動構件13更後方具有不被該活動構件13所包覆的延伸部份。該延伸部份是提供用於撓性基板40的前部朝著連接器壓入開始具備而配置的面。
上述活動構件13是形成為上述軸部13A定位之後端的緣部具有圓形的形狀,將配置在上述外殼主體12的延伸部份上的撓性基板40在其壓入之前,可朝著上 述收容空間內14順利地進入。活動構件13是使其前端緣比上述外殼主體12的前端更為突出,將該活動構件13朝向開啟位置轉動時,具有可容易上舉的操作部13B。並且,藉著上述操作部13B的上舉以軸部13A為中心在該活動構件13朝開啟位置向上方轉動之後再度朝著第1圖表示的關閉位置向下方轉動時,被外殼主體12的側壁15所引導的被引導部13C是從活動構件13的前端側部朝向後方形成為腕狀。該被引導部13C是進入上述外殼主體12的側壁15與寬方向限制部18之間被引導。
另外,上述活動構件13是在該活動構件13的側部的內面(第1圖下面)側,設有從前部向後方延伸的腕狀的彈性卡止部13F。該彈性卡止部13F在其後端設有朝下方突起狀的卡止部13G,活動構件13位於關閉位置時,在壓入後述的撓性基板時以該撓性基板的前端與上述卡止部抵接使得彈性卡止部13F向上方彈性變形而越過卡止部更為前進,彈性卡止部13F的彈性變形一旦解除時,上述卡止部進入形成於撓性基板的凹狀的被卡止部,可防止撓性基板朝後方的脫落。
此外,上述活動構件13是在具有圓形的後端的緣部形成有後述的端子20、30的後端進入之適合於該端子20、30的後端形狀的溝槽部13D、13E。該溝槽部13D、13E在活動構件13於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轉動時不妨礙上述端子20、30的後端轉動地收納該端子20、30的後端。又,上述活動構件13是在其內面,該活動構 件13位於關閉位置時包覆上述端子20、30的上腕部21、31。
第一端子20是如第2(A)圖表示,將金屬帶狀構件朝著板厚方向彎曲製成,呈髮夾狀形成大致橫向U字型狀,具有:上腕部21;在該上腕部21的前端位置彎曲的彎曲部22;及經由該彎曲部22與上述上腕部21連結向後方延伸的下腕部23。上腕部21是以其前後方向的中間,在比後述的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更前方的位置,形成有向下方呈V字型突出的接觸部21A。該上腕部21形成可在上下方向即板厚方向彈性撓曲,上述接觸部21A是以接觸壓與後述之撓性基板40對應的襯墊彈性接觸,並具有將上述接觸部21A的更後方部份上舉呈傾斜的誘導部21B,可以該誘導部21B容易進行撓性基板40的導入。另一方面,下腕部23在前後方向,比上述上腕部21更大地向後方延伸,到達外殼主體12的後端緣更後方位置為止。該下腕部23的後端部形成有經傾斜部份而位於下方的連接部23A。該連接部23A是供電路基板(未圖示)與對應電路部的軟焊連接。上述第二端子30是位在上述下腕部23的後部與上述傾斜部份連接的部份,藉一體成形的外殼主體12所保持。
第二端子30是如第2(B)圖表示,與第一端子20同樣將金屬帶狀構件朝板厚方向彎曲製作而成,形成大致曲柄狀,具有:上腕部31;從其前端(圖中右端)向下方的彎曲部32;及從該彎曲部32的下端向前方 延伸出的連接部33。上腕部31具有在其後端側向下方呈V字型突出的接觸部31A。具有該接觸部31A的上腕部31是與第一端子20的上腕部21同樣,可在上下方向即板厚方向彈性撓曲,上述接觸部31A是以接觸壓與後述的撓性基板40的對應襯墊彈性接觸。又,上述上腕部31具有將上述接觸部31A的更後方部份上舉呈傾斜的誘導部31B,可以該誘導部31B容易進行撓性基板的導入。另一方面,連接部33是供外殼主體12的下面側向外殼主體12外延伸出之電路基板(未圖示)與對應電路部的軟焊連接。上述第二端子30是在上述彎曲部32的部份,藉一體成形的外殼主體12所保持。
上述第一端子20的上腕部21形成比下腕部23更為窄幅,並且第二端子30的上腕部31形成比彎曲部32或連接部33更為窄幅,第一端子20的接觸21A與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皆比上述傾斜部份形成更為寬幅,並對側緣施以彎曲加工,但是比後述之撓性基板40的對應襯墊的寬度窄,以寬方向在正規位置與撓性基板連接時,上述接觸部21A與接觸部31A皆以寬方向位在充分收納於對應襯墊。上述接觸部21A以至接觸部31A是如第2(A)、(B)圖表示,以兩側緣形成有曲面或斜面21A-1、31A-1為佳。
一邊接受來自第1(A)、(B)圖之第一端子20的接觸部21A以至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的接觸壓,並抵抗該接觸壓將連接區P壓入連接器的收容空間 14內的撓性基板40是如第3圖表示,具備:沿前端緣排列有和第一端子20以至第二端子30接觸連接的連接區P的第一襯墊41的群,及排列在其後方的第二襯墊42的群,第一襯墊41與第二襯墊42配置有在前後方向顯示各個襯墊的寬度重複而形成鋸齒狀配置。第一襯墊41是與第一端子20的接觸部21A,第二襯墊42是與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分別位於寬方向一致的位置,並且第一襯墊41與第二襯墊42在前後方向僅以對應上述接觸部21A與接觸部31A之間的距離的距離分開定位,第一襯墊41的後端部與第二襯墊42的前端部是在前後方向位於大致相同位置。在配置有上述第一襯墊41與第二襯墊42的區域,形成撓性基板40與連接器10連接用的連接區P。
第一襯墊41以至第二襯墊42分別導通並設置有向前方以至後方延伸的配線部。該配線部比對應的襯墊窄幅。首先,在排列於撓性基板40的前端緣附近的第一襯墊41導通設有以從該第一襯墊41到該撓性基板40的前端緣為止的短的距離向前方延伸的第一前方配線部41A,及從該第一襯墊41的後端向後方成為長延伸的第一後方配線部41B。該第一後方配線部41B是在第一襯墊41的後方位置通過鄰接的兩個第二襯墊42之間向後方延伸,在前後方向第二襯墊42的範圍中,形成有後方的部份比第二襯墊42更為窄幅的狹窄部41B-1。接著,在第二襯墊42,導通設有通過鄰接的兩個第一襯墊41之間並延伸至撓性基板40的前端緣的第二前方配線部42A,及 從該第二襯墊42的後端向後方成為長延伸的第二後方配線部42B。第二前方配線部42A是與上述狹窄部41B-1成為相同寬度,上述第二後方配線部42B是與朝上述狹窄部41B-1更後方延伸的第一後方配線部41B之後部的寬度成為相同寬度。
上述第一後方配線部41B與第二後方配線部42B皆是與位在撓性基板40之連接區P更後方的對應配線導通。該對應配線是位在撓性基板40的內層,圖中未表示。
上述撓性基板40是於前後方向,在設置有上述第一襯墊41以至第二襯墊42的連接區P更及於其後方的範圍,在該撓性基板40的內面側(第1圖、第3圖下面側)黏貼有強化板43。
如第3圖表示,撓性基板40是於黏貼著上述強化板43的範圍在側緣部具有凹狀的被卡止部44與三角翼狀的上方被限制部45。上述被卡止部44在活動構件13位於關閉時,撓性基板40被壓入至連接器10至預定位置為止時,以設置在已說明的活動構件13的彈性卡止部13F的後端對應向下方突出的卡止部13G而定位,該卡止部進入上述被卡止部44內阻止撓性基板40朝向後方的脫落。比上述被卡止部44更為前方部份的側緣是形成在撓性基板40朝連接器10的壓入時的限制該撓性基板40之寬方向位置的寬方向被限制部46。另一方面,上方被限制部45是形成前緣為傾斜緣而後緣朝寬方向延伸之直角 緣的三角翼狀,設置當撓性基板40被壓入至預定位置為止時,定位於形成在設置於已說明之外殼主體12的上方限制部16的下方的溝槽部16A內。如此一來,壓入至預定位置為止的撓性基板藉上述被卡止部44與活動構件13之卡止部13G的卡止而阻止脫落,且上方被限制部45是位在上述溝槽部16A內,撓性基板40即使在連接器外的後方位置受到上舉的外力時,仍可以上方限制部16的下面阻止被向上方的上舉。
第一端子20以至第二端子30相對於如以上所形成的撓性基板40在寬方向的尺寸彼此間具有如以下的關係。亦即,第一端子20的接觸部21A的寬度是設定比第一襯墊41的寬度小,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的寬度是設定比第二襯墊42的寬度小,且設定比第二前方配線部42A的寬度大,並設定比第二前方配線部42A與第一襯墊41的間隔大。另外,撓性基板40被壓入第一端子20以至第二端子30時所容許最大寬方向的偏位是在位於上述第二襯墊42上的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從該第二襯墊42鄰接之第一襯墊41的第一後方配線部41B離開定位的範圍。
針對如以上形態的本發明的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一邊參閱第4圖至第6圖說明將撓性基板40壓入電連接器10連接時的順序及其狀況。並且第5、6圖中,第一端子20的接觸部21A與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是僅以和對應襯墊的接觸位置及範圍表示。
在撓性基板40的連接之前,電連接器10是其活動構件13位在關閉位置,相關狀態的對電連接器10之撓性基板40的壓入是如第4(A)~(C)圖表示進行。
第4(A)圖表示壓入開始時,第4(B)圖是表示壓入途中及第4(C)圖表示至預定位置為止之壓入結束時。本實施形態中,即使因活動構件13的開合端子20、30的位置以至狀態也不會改變,撓性基板40是從對連接器的壓入開始時受到來自端子20、30的接觸部21A、31A的接觸壓,抵抗該接觸壓而持續地壓入。以下,針對撓性基板40相對於連接器在其寬方向以正規位置被壓入的場合,及在寬方向從正規位置偏位的狀態壓入的場合分別說明。
<在寬方向正規位置的場合>
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雙方皆是以正規的精度製作的場合。撓性基板40在朝連接器至預定位置為止的壓入過程,以該撓性基板40的前端部側緣形成的寬方向被限制部46在被壓入引導至外殼主體12的寬方向限制部18時受到寬方向的限制。如此撓性基板40在被壓入至預定位置為止之後,相對於連接器的寬方向相對位置即是所謂正規位置的狀態。再者,第5圖是表示在此寬方向位於正規位置之撓性基板40的壓入過程,但主要是以端子20、30的接觸部21A、31A與撓性基板40的襯墊41、42的位置關係為主加以圖示,上述寬方向限制部18與寬方向被限 制部46的關係是以簡化加以圖示。
如上述,撓性基板40相對於連接器10在寬方向位於正規位置時,撓性基板40在與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朝具有接觸壓的連接器的壓入開始的瞬間前,如第5(A)圖表示,連接器10的第1端子20的接觸部21A是相對於第一襯墊41,且第2端子30的接觸部31A是相對於第二襯墊42,皆是位於寬方向中央位置彼此一致的位置(參閱第5(A)圖)。因此,撓性基板40的壓入一旦開始時,撓性基板40的前端緣,首先與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以接觸壓被壓入,連結於第二襯墊42的第二前方配線部42A抵抗上述接觸壓通過上述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的位置(參閱第5(B)圖及第5(C)圖)。如此一來,撓性基板40被壓入至預定位置為止時,第二襯墊42到達上述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的位置。撓性基板40在寬方向相對於端子(即,第一端子20以至第二端子30)位於正規位置,因此從撓性基板40的壓入開始時至預定位置的壓入結束為止,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是經由對應的第二前方配線部42A與第二襯墊42接觸後移動,不會與寬方向鄰接的第一襯墊41接觸,也不會從母材上脫落。
另一方面,比上述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更前方,即位於撓性基板40的壓入方向內側的第一端子20的接觸部21A在僅以壓入方向的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與第一端子20的接觸部21A的距離進行撓性基板40 之壓入的時間點,越過撓性基板40的前端緣而位在第一襯墊41上(參閱第5(C)、(D)圖)。此時,第一端子20的接觸部21A在寬方向,不與鄰接於上述第一襯墊41的第二前方配線部42A接觸,也不會從母材上脫落。
接著,在所謂正規位置的範圍上述偏位小的場合,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是位在從第二襯墊42延伸的第二前方配線部42A上即使相對於該第二前方配線42A在寬方向偏位也不會定位於鄰接的第一襯墊41上。在此狀態下,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是在第二前方配線部42A成穩定的姿勢而以足夠的寬度位在第二前方配線部42A上,隨著撓性基板40壓入的進行,移至第二襯墊42上。
<在寬方向偏位定位的場合>
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其中之一從正規尺寸偏位時,即使撓性基板在其寬方向限制部於寬方向被外殼的寬方向限制部所限制時,仍會有端子與襯墊從正規位置在寬方向相對偏位的場合。並且,也會有撓性基板以朝寬方向斜向傾斜的狀態插入的場合。當然,也有其限度而以本發明可對應的容許範圍為前提。
如上述,撓性基板40在其寬方向從正規位置偏位而被壓入連接器10的場合(參閱第6(A)圖),最初以和撓性基板40的前端緣具有接觸壓的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在此偏位大時,如第6(B)圖表示,撓性基 板40的壓入開始時,跨從第二襯墊42向前方延伸的第二前方配線部42A及與此鄰接的第一襯墊41的雙方。亦即,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的寬度是比第二前方配線部42A的寬度大,且比第二前方配線部42A與第一襯墊31的間隔大,在上述寬方向偏位的基礎上,上述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是從該第二前方配線部42A露出於寬方向而跨越第二前方配線部42A以第一襯墊41。在上述偏位進一步加大的最大寬方向偏位(容許最大值)的基礎上,上述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是從該第二前方配線部42A朝寬方向露出,定位在與第二前方配線部42A鄰接的第一襯墊41上(參閱第6(B’)圖)。因此,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是在上述壓入過程藉著上述第二前方配線部42A及第一襯墊41,或鄰接的第一襯墊41支撐該接觸部31A的兩側端部,因此脫落而不會接觸於撓性基板40的母材面上。
另外,一旦進行撓性基板40的壓入時,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是如第6(C)與(D)圖表示,從跨越第二前方配線部42A與第一襯墊的狀態,或從第一襯墊移至第二襯墊42。第二襯墊42相對於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具有足夠的寬度,因此相對於端子20、30的撓性基板40之寬方向的偏位是在上述最大寬方向偏位的基礎上,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即使從上述第二襯墊42在寬方向有若干的露出,仍可以足夠的寬度與第二襯墊42接觸而以穩定的姿勢定位在第二襯墊42上。此時, 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是與從第一襯墊41向後方延伸的第一後方配線部41B分開。
另一方面,較第二端子30延緩進行撓性基板40之前端緣壓入的第一端子20則不論上述偏位的大小,從當初即僅接觸於第一襯墊41而定位在第一襯墊41上。如上述,第一端子20以至第二端子30分別的接觸部21A、31A是以穩定的姿勢移至對應的第一襯墊41以至第二襯墊42,在壓入過程,撓性基板40不會脫落於母材面上,在第一以至第二襯墊41、42,且於第一後方配線部41B以至第二前方配線部42A的側緣角部等不會產生切削現象。
本實施形態中,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是如第7(A)~(B)圖表示,在與第二襯墊面(未圖示)可接觸的接觸面的兩緣具有曲面31A-1或與此一起的斜面31A-2,撓性基板40在最大寬方向偏位的基礎上,在壓入方向位於第一襯墊41的位置時,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也可成為跨第二前方配線部42A與第一襯墊41而定位的形態。此時,上述曲面31A-1或斜面31A-2是跨第二前方配線部42A與第一襯墊41定位。第二端子30具有上述曲面31A-1或斜面31A-2的場合,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跨第二前方配線部42A與第一襯墊41定位時,以相對於撓性基板40的母材面成非接觸為佳。在此狀態下,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在進行撓性基板40的壓入過程,不會損傷撓性基板40的母材面。
本發明中,相對於第二襯墊42之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的最大寬方向偏位為該接觸部31A的接觸面寬度的3/4。由於最大寬方向偏位比上述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寬度的3/4大時,撓性基板40的壓入時,在與該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抵接的壓入開始時,上述接觸部31A會從第二前方配線部42A脫離,或在壓入結束時會從第二襯墊42大幅地脫離而變得不穩定,或與第一後方配線部41B接觸而導致問題。
本發明中,可設端子的形狀與圖示的例不同的形狀,例如第一端子20與第二端子30的至少一方具有將撓性基板40定位在形成有襯墊的表面側的接觸腕與定位在內面側的按壓腕,接觸腕與按壓腕的至少一方可形成為彈性腕。
本發明中,關於撓性基板有改善的可能。第3圖表示的撓性基板40是在該撓性基板40的前端緣,定位有第一前方配線部41A與第二前方配線部42A。第一前方配線部41A與第二前方配線部42A的兩者寬方向皆較襯墊窄,所以兩者的間隔變寬。因此,第3圖的場合端子與撓性基板的寬方向偏位變大,而端子定位於撓性基板的前端緣時,端子會從兩者的一方脫離,而有切削撓性基板的母材面的危險性。為此,如顯示本發明的變形例的第8圖表示,設至上述前端緣為止的距離短的第一襯墊41的第一前方配線部41A為複數,例如兩個即可避免上述危險性。第8圖的例中,在第一襯墊41的寬方向兩端分別設 有向前方延伸的第一前方配線部41A,具有兩個第一前方配線部。其結果,第一端子20的接觸部21A在寬方向正規位置P的場合跨於雙方的第一前方配線部41A,第一端子20的接觸部21A或第二端子30的接觸部31A在寬方向最大偏位位置Q的場合則跨於第一前方配線部41A。如此,端子即使是在撓性基板的前端緣的位置也不會切削撓性基板的母材面。

Claims (6)

  1. 一種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具有連接著撓性基板的電連接器在外殼及可相對於外殼開合的活動構件之間收容該撓性基板的收容空間,朝板厚方向彎曲的金屬帶狀構件製的端子被配置在上述收容空間內,具有為了與撓性基板彈性接觸而向撓性基板朝著上述金屬帶狀構件的板厚方向呈V字型突出而彎曲的形狀的接觸部,及將由該接觸部向前端朝著從撓性基板離開的方向傾斜的後端部收容於形成在上述活動構件之溝槽部的誘導部,形成於撓性基板的前部的連接區到預定位置為止朝前方抵抗與端子的接觸部的接觸壓而壓入上述收容空間進行彈性接觸及保持的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其特徵為:連接器的端子,具有:將接觸部排列於撓性基板的寬方向的第一端子,及較該第一端子更在撓性基板的壓入方向後方排列於上述寬方向的第二端子,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是在上述寬方向交替配置成鋸齒狀,在撓性基板被壓入至上述預定位置時,排列設置有和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的各接觸部分別接觸的第一襯墊與第二襯墊,鄰接的第一襯墊與第二襯墊在前後方向並在寬度方向皆顯示重複地定位,在第一襯墊導通比該第一襯墊窄幅且向後方延伸的第一後方配線部並在第二襯墊導通比該第二襯墊窄幅且向前後延伸的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二後方配線部,第一後方配線部具有在上述寬方向與第二襯墊鄰接的部份,第二前方配線部是在上述寬方向定位與第一襯墊鄰接,將第一端子的接觸部的寬度設定成比該第一端子的誘導部的寬度大且比第一襯墊的寬度小,第二端子的接觸部的寬度是設定成比該第二端子的誘導部的寬度大且比第二襯墊的寬度小,且比第二前方配線部的寬度大,並且,設定成比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一襯墊的間隔大,撓性基板相對於端子的最大寬方向偏位是在定位於上述第二襯墊上的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從該第二襯墊之鄰接的第一襯墊的第一後方配線部離開的位置,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在可與襯墊面接觸的接觸面的兩緣具有曲面或斜面,在撓性基板為最大寬方向偏位的基礎下,在壓入方向位於第一襯墊的位置時,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可設成跨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一襯墊部定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其中,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在跨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一襯墊部定位時,相對於撓性基板的母材面為非接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其中,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的至少一方具有將撓性基板定位在形成有襯墊之表面側的接觸腕與定位在內面側的按壓腕,將接觸腕與按壓腕的至少一方形成作為彈性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其中,外殼設有決定撓性基板之最大寬方向偏位的寬方向限制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其中,導通於第一襯墊的第一後方配線部與導通於第二襯墊的第二後方配線部在較第二襯墊的更後方為相同寬度,並且比第二襯墊窄,在前後方向形成比第二襯墊的範圍的第一後方配線部更寬。
  6. 一種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具有連接著撓性基板的電連接器收容該撓性基板的收容空間,端子被配置在上述收容空間內,具有與撓性基板彈性接觸的接觸部,形成於撓性基板的前部的連接區到預定位置為止朝前方抵抗與端子的接觸部的接觸壓而壓入上述收容空間進行彈性接觸及保持的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其特徵為:連接器的端子,具有:將接觸部排列於撓性基板的寬方向的第一端子,及較該第一端子更在撓性基板的壓入方向後方排列於上述寬方向的第二端子,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是在上述寬方向交替配置成鋸齒狀,在撓性基板被壓入至上述預定位置時,排列設置有和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的各接觸部分別接觸的第一襯墊與第二襯墊,鄰接的第一襯墊與第二襯墊在前後方向並在寬度方向皆顯示重複地定位,在第一襯墊導通比該第一襯墊窄幅且向後方延伸的第一後方配線部並在第二襯墊導通比該第二襯墊窄幅且向前後延伸的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二後方配線部,第一後方配線部具有在上述寬方向與第二襯墊鄰接的部份,第二前方配線部是在上述寬方向定位與第一襯墊鄰接,將第一端子的接觸部的寬度設定成比第一襯墊的寬度小,第二端子的接觸部的寬度是設定成比第二襯墊的寬度小,且比第二前方配線部的寬度大,並且,設定成比第二前方配線部與第一襯墊的間隔大,撓性基板相對於端子的最大寬方向偏位是在定位於上述第二襯墊上的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從該第二襯墊之鄰接的第一襯墊的第一後方配線部離開的位置,在第一襯墊的前方設有第一前方配線部,並以和第二前方配線部相同的寬度形成,第一前方配線部是相對於各第一襯墊形成複數。
TW104141729A 2015-02-17 2015-12-11 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 TWI6708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8725A JP6656808B2 (ja) 2015-02-17 2015-02-17 電気コネクタと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との組立体
JP2015-028725 2015-0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1842A TW201631842A (zh) 2016-09-01
TWI670898B true TWI670898B (zh) 2019-09-01

Family

ID=56696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1729A TWI670898B (zh) 2015-02-17 2015-12-11 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56808B2 (zh)
KR (1) KR102001285B1 (zh)
CN (1) CN105896135B (zh)
TW (1) TWI6708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18268A (ja) * 2020-01-27 2021-08-10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及びコネクタ
CN114467229A (zh) * 2020-01-27 2022-05-10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45987B1 (en) * 1999-06-25 2002-02-12 Kyocera Elco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6302541A (ja) * 2005-04-15 2006-11-02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TWM335114U (en) * 2007-11-28 2008-06-21 P Two Ind Inc Positioning structure
TW200924581A (en) * 2007-11-28 2009-06-01 P Two Ind Inc Flexible transmission line positioning device
TWM367456U (en) * 2009-04-22 2009-10-21 P Two Ind Inc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0074095A (ja) * 2008-09-22 2010-04-02 Toshiba Corp 電気回路装置
US20110201220A1 (en) * 2010-02-12 2011-08-18 Molex Incorporated FPC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5872U (zh) * 1990-05-30 1992-02-07
US5211565A (en) * 1990-11-27 1993-05-18 Cray Research, Inc. 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apparatus
JPH04352488A (ja) * 1991-05-30 1992-12-07 Nec Corp 有機混成集積回路
JPH05121133A (ja) * 1991-10-25 1993-05-18 Nec Corp 零挿入力コネクタ
JPH08125319A (ja) * 1994-10-28 1996-05-17 Seiko Epson Corp 回路基板
JP3096767U (ja) * 2003-03-28 2003-10-03 ユニオンマシナリ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
TW591830B (en) * 2003-05-20 2004-06-11 P Two Ind Inc Flat flexible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JP3816914B2 (ja) * 2003-10-29 2006-08-3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006245453A (ja) * 2005-03-07 2006-09-14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回路基板の他の回路基板への接続方法
JP4938303B2 (ja) * 2005-12-16 2012-05-23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200959400Y (zh) * 2006-01-24 2007-10-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08010308A (ja) 2006-06-29 2008-01-17 Nec Saitama Ltd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の接続コネクタ
JP4560026B2 (ja) * 2006-10-04 2010-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5169308B2 (ja) * 2008-02-27 2013-03-27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及び電子機器
JP5344285B2 (ja) * 2008-12-02 2013-11-2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4995861B2 (ja) * 2009-03-31 2012-08-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1034864A (ja) * 2009-08-04 2011-02-17 Molex Inc コネクタ
JP5909044B2 (ja) * 2011-02-25 2016-04-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構造
CN102683932A (zh) * 2011-03-11 2012-09-19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电路板连接器及电路板的连接方法
US8827733B2 (en) * 2011-03-15 2014-09-09 Omron Corporation Connecting terminal with a fixed portion and a contact
CN102959803B (zh) * 2011-06-16 2015-05-13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扁平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JP5482734B2 (ja) * 2011-06-16 2014-05-0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JP5999541B2 (ja) * 2011-08-24 2016-09-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51186B2 (ja) * 2011-10-04 2016-02-03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
CN203434317U (zh) * 2013-09-16 2014-02-12 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45987B1 (en) * 1999-06-25 2002-02-12 Kyocera Elco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6302541A (ja) * 2005-04-15 2006-11-02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TWM335114U (en) * 2007-11-28 2008-06-21 P Two Ind Inc Positioning structure
TW200924581A (en) * 2007-11-28 2009-06-01 P Two Ind Inc Flexible transmission line positioning device
JP2010074095A (ja) * 2008-09-22 2010-04-02 Toshiba Corp 電気回路装置
TWM367456U (en) * 2009-04-22 2009-10-21 P Two Ind Inc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10201220A1 (en) * 2010-02-12 2011-08-18 Molex Incorporated FPC Connector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MK株式会社製FPCコネクタEN-32シリーズのプレスリリース、カタログ、カタログから抜粋した拡大図、断面構造を表す写真,日本,2008年^&amp;rn^(https://www.smk.co.jp/news/press_release/2008/835cs^&amp;rn^) + https://www.smk.co.jp/products/detail/FPC_Connectors/?hid=19932&amp;version=en^&amp;rn^
SMK株式会社製FPCコネクタEN-32シリーズのプレスリリース、カタログ、カタログから抜粋した拡大図、断面構造を表す写真,日本,2008年^&rn^(https://www.smk.co.jp/news/press_release/2008/835cs^&rn^) + https://www.smk.co.jp/products/detail/FPC_Connectors/?hid=19932&version=en^&r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52119A (ja) 2016-08-22
KR20160101663A (ko) 2016-08-25
CN105896135B (zh) 2021-03-26
KR102001285B1 (ko) 2019-07-17
TW201631842A (zh) 2016-09-01
JP6656808B2 (ja) 2020-03-04
CN105896135A (zh) 2016-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52549B2 (en) Connector, receptacle for connector and plug for connector
US7845958B2 (en) Connector
JP5943774B2 (ja) コネクタ
US6413109B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having a ground contact
US739019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ntact terminal
JP4425058B2 (ja) コンタクト構造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US7252523B1 (en) Socket connector having latch biasing member
JP579068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6252975A (ja) コネクタ
US6843688B2 (en) Connector in which movement of contact portion of contact is guided by insulator
JP3730116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H11111402A (ja) 平型柔軟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TWI670898B (zh) 電連接器與撓性基板的組裝體
US9306321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JPH0725592U (ja) ラッチ付き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US2007024923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40113462A1 (en) Connector
JP2008171611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6390842B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deflective latch members
JP480040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102143973B1 (ko) 커넥터
JP7068896B2 (ja) 端子押し付け構造を有するコネクタ装置
US10439312B2 (en) Flat-conductor connector having flat-conductor retaining structure in housing itself
JP6195861B2 (ja) コネクタ
JP4268630B2 (ja) ロック構造を備え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