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74164A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74164A
CN108574164A CN201810181960.0A CN201810181960A CN108574164A CN 108574164 A CN108574164 A CN 108574164A CN 201810181960 A CN201810181960 A CN 201810181960A CN 108574164 A CN108574164 A CN 1085741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tact site
connector
contact
guid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819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74164B (zh
Inventor
奥山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5741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41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741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41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9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mov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inearly, e.g. sli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3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dis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端子(20)在端子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有相对于设置于对象端子(60)的对应接触部(61A)具有接触压力地与之接触的接触部(21A),上述端子(20)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且在接触部(21A)的范围内具有用于将对象端子(60)的对应接触部(61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向端子(20)的接触部(21A)引导的引导部(24C),引导部(24C)形成为以伴随着从端子(20)的侧端位置在端子宽度方向上朝向接触部(21A)而接近对象端子(60)的对应接触部(61A)的方式倾斜并连续至接触部(21A)的倾斜面。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在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上滑动接触而被连接的端子的电连接器及具备该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上述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例如被专利文献1公开。
该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为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将与该安装面垂直的上下方向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并从上方嵌合连接对象连接器。该连接器以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为长边方向延伸,以该长边方向为排列方向在壳体保持多个端子。该端子通过使金属带状体沿其板厚方向屈曲而被形成,具有压入安装于壳体的部分的倒U字状的压入部、使该压入部的一方的脚部延长至自由端而被形成的接触端部及从上述压入部的另一方的脚部以改变方向的方式延伸且焊接于上述安装面的连接部,在上述接触端部的面设置有在端子宽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沿朝向上述自由端的方向(连接器插拔方向)延伸的凸条的接触部。该接触部在端子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平行地设置有两个,各接触部的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剖面形成凸起弯曲形状。如上所述,上述接触部形成于端子宽度方向上的该接触端部的中间位置,由于端子宽度方向上的上述接触部的尺寸较小,所以该接触部的侧面(沿连接器插拔方向延伸的面)的倾斜陡急,从而相对于该凸条的两侧的平面形成阶梯状。另外,在上述连接器插拔方向上的前后两端设置有锥形部。
另一方面,作为嵌合连接于上述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的对象连接器将对象连接器的长边方向作为排列方向在壳体保持多个对象端子。该对象端子成为沿板厚方向冲裁金属板并仍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的端子,并具有弹性臂部,在该弹性臂部的自由端的缘部的一部分具有凸部,在上述凸部的板厚面形成有用于与上述端子的接触部接触的对应接触部。该对应接触部在与上述连接器的嵌合时,经由该连接器的上述端子的锥形部跃上接触部,并以提高接触压力的状态与上述端子连接。沿端子宽度方向并排的两个上述接触部与上述对象端子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当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有异物等附着于接触面的情况下,具有凸起弯曲剖面的接触部凭借与对象端子之间的较高的接触压力与该对象端子滑动接触,而将该异物等朝向接触部的侧面或向前后排除,而使与对象端子间的接触变得可靠。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04526号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而言,当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两连接器的端子彼此在上述端子宽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上从正规位置偏离的情况下,即使在连接器嵌合结束后(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该偏离也不消除,从而存在接触部与对应接触部不接触的担忧。
例如,当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相对于对象端子的弹性臂部作用端子宽度方向(板厚方向)的外力时,存在即使在连接器嵌合结束状态下,上述弹性臂部因上述外力向端子宽度方向弹性变形的状态也被维持,而致使形成于该弹性臂部的对应接触部从上述端子的接触部向端子宽度方向偏离的情况。此时,在该弹性臂部始终产生欲从其弹性变形状态复原的弹力,即欲使上述对应接触部朝向能够与上述接触部接触的正规位置,即朝向该接触部的顶部移位的复原力。但是,如前文所述,上述接触部的侧面的倾斜陡急,从而相对于该凸条的两侧的平面形成阶梯状,因此难以通过该接触部的侧面将对应接触部引导至与该接触部间的正规的接触位置,即难以向接触部的顶部引导。因此,即使上述对应接触部欲通过上述弹力返回上述正规位置,对应接触部也在端子宽度方向上与接触部卡接在一起,容易留在该位置,无法跃上该接触部,从而无法与该接触部接触。
另外,对于专利文献1而言,当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连接器彼此发生所谓的倾斜嵌合的情况下,重点在于在端子宽度方向上朝向与接触部的接触位置平顺地引导对应接触部。该倾斜嵌合是指,以对象连接器相对于连接器的长边方向倾斜的姿势、即对象连接器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相比隆起的姿势开始连接器嵌合,伴随着连接器嵌合进行,边以上述另一端侧为支点旋转边使上述对象连接器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的嵌合方式。
在该倾斜嵌合中,连接器嵌合开始时是只有成为支点的对象连接器的另一端侧处于向连接器内的进入中途,而一端侧位于连接器外,该对象连接器具有从上述另一端侧朝向上述一端侧的倾斜角度。在该连接器嵌合开始时的状态下,基于对象连接器具有上述倾斜角度的关系,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端子宽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从端子的接触部离开的位置。伴随着连接器嵌合的进行并使对象连接器的倾斜角度减小,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不仅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在端子宽度方向上也逐渐接近端子的接触部。而且,在连接器嵌合即将结束之前,对应接触部与接触部不仅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还在上述端子宽度方向上进行滑动接触,从而在连接器嵌合结束时,与该接触部间的正规的接触位置具有接触压力地与上述接触部接触。
如前文所述,在专利文献1中,端子的接触部形成阶梯状。因此,在对象连接器使上述倾斜角度减小而使连接器嵌合即将结束之前,对应接触部与接触部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卡在一起,对应接触部无法跃上该接触部,从而无法与该接触部接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端子宽度方向上朝向与接触部接触的正规接触位置平顺地引导对象连接器的对应接触部,从而能够良好地确保连接器嵌合结束时的接触部彼此的接触状态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根据本发明,上述的课题通过接下来的第一发明的电连接器及第二发明的电连接器组装体被解决。
<第一发明>
第一发明的电连接器将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在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上滑动接触而被连接的端子保持于端子保持体。
在第一发明中,上述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端子具有在该端子的上述插拔方向上具有轴线的周面中的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从端子保持体的壁面露出的露出面,并且在形成该露出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一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有接触部,该接触部相对于设置于上述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具有接触压力地与之接触,上述端子在上述插拔方向上且在上述接触部的范围内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将上述对象端子的上述对应接触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向上述端子的上述接触部引导,该引导部在上述端子的上述一面形成为倾斜面,该倾斜面以伴随着从端子的侧端位置在上述宽度方向上朝向上述接触部而在产生上述接触压力的接触压力方向上接近上述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的方式倾斜,并连续至上述接触部。
在第一发明中,在端子本身形成有用于将上述对象端子的上述对应接触部在上述端子的宽度方向上向上述端子的上述接触部引导的引导部。该引导部形成为从端子的侧端位置连续至上述接触部的倾斜面。因此,能够使上述端子的宽度方向上的该引导部的尺寸足够大,将该引导部形成角度较小的平缓的倾斜面。其结果,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或者连接器嵌合结束状态下,即使对应接触部因对象端子的弹性变形而相对于端子的接触部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上述对应接触部也会通过对象端子的弹力被形成于上述端子的形成连续倾斜面的引导部朝向该端子的接触部无任何卡止地平顺引导。另外,即使在使连接器彼此进行倾斜嵌合的过程中,上述对应接触部也被上述端子的引导部朝向该端子的接触部平顺地引导。像这样,将上述对应接触部向上述接触部引导的结果,能够确保该对应接触部与接触部的良好的接触状态。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为,端子保持体在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上且在上述引导部的范围内具有用于将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端子的一面的宽度方向上向该端子的引导部引导的辅助引导部,上述辅助引导部在上述端子保持体的壁面形成为倾斜面,该倾斜面以伴随着从比上述端子的侧端更靠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在该宽度方向上朝向上述引导部而在上述接触压力方向上接近上述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的方式倾斜,该倾斜面的顶部在上述接触压力方向上位于上述引导部的范围内。
在上述端子保持体设置上述辅助引导部,从而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被该辅助引导部向端子的引导部引导,而后又被该引导部朝向上述接触部无任何卡止地平顺引导。像这样,能够通过上述辅助接触部将上述对应接触部可靠地向引导部引导,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确保该对应接触部与接触部的接触状态。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为,端子在其一面且在其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接触部,并且在该接触部彼此之间形成与该接触部相比沉陷的沉陷部,引导部与上述多个接触部中的、位于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接触部连续。
<第二发明>
第二发明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具有第一发明的电连接器及连接于该电连接器的对象连接器。
上述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特征在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的、从与上述电连接器的端子的一面相对的对应面突出并沿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延伸的对应接触部在上述对应面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本发明如以上那样,在端子形成有用于将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端子的宽度方向上向该端子的接触部引导的引导部,因此通过上述引导部能够将上述对应接触部在上述端子的宽度方向上向与上述端子的接触位置平顺地引导,其结果,能够确保上述对应接触部与上述接触部的良好的接触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同对象连接器一起示出的剖视立体图,且以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示出。
图2是表示图1的两连接器的嵌合连接后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
图3的(A)是电连接器的端子的整体立体图,(B)是(A)的端子的局部放大图,(C)是(B)的IIIC-IIIC剖视图,(D)是变形例的端子的局部剖视图。
图4的(A)~(C)是端子及对象端子位于正规的接触位置时的立体图、俯视图、剖视图,(D)~(F)是端子及对象端子在端子宽度方向上位于从正规的接触位置偏离的位置时的立体图、俯视图、剖视图。
图5是其他的变形例的在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面的端子及对象端子的剖视图,(A)表示正规的接触状态,(B)表示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的状态。
图6是又一其他的变形例的在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面的端子及对象端子的剖视图,(A)表示正规的接触状态,(B)表示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的状态。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在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面的端子及对象端子的剖视图,(A)表示正规的接触状态,(B)及(C)表示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的状态。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在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面的端子及对象端子的剖视图,(A)表示正规的接触状态,(B)表示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的状态。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连接器;24B…沉陷部;2…对象连接器;24C…引导部;20…端子;60…对象端子;10…壳体(端子保持体);61A…对应接触部;24A…接触部;314A…辅助引导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一起示出的、从下方观察的剖视立体图,且以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示出。另外,图2是表示图1的两连接器的嵌合连接后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以下,简称为“连接器1”)为安装于电路基板P1的安装面上的电路基板用插头连接器,以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为排列方向,在该安装面上排列多个电连接器1。对象连接器2为配置于其他的电路基板P2的安装面上的电路基板用插座连接器。两连接器基于电路基板P1、P2的安装面相互平行的姿势,将与上述安装面垂直的方向(上下方向)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而被插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象连接器2具有后述的多个连接体30,将一个连接器1从上方连接于一个连接体30。在图1、图2中示出了两个连接器1及分别连接于该两个连接器1的两个连接体30。
连接器1具有以连接器宽度方向(与连接器1的排列方向及连接器插拔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为长边方向延伸的由电绝缘材料制得的作为端子保持体的壳体10及通过该壳体1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保持的多个端子20。
由图1、图2可见,壳体10以连接器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延伸,并在相同方向以与对象连接器2大致相同的尺寸形成。壳体10具有图1、图2中的形成该壳体10的上部(在上下方向上为电路基板P1侧的部分)的基部11及从该基部11朝向下方立起的嵌合壁部12。该嵌合壁部12形成为嵌入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的接收部41的嵌合部。由图1、图2可见,该嵌合壁部12的下部形成为以两侧面(连接器的排列方向上对置的面)伴随着朝向下方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成为前端尖的形状。连接器1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通过上述倾斜面被对象连接器2向正规的嵌合位置引导。
另外,由图1、图2可见,在壳体1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收容部13,利用该端子收容部13收容保持端子20。端子收容部13在上下方向上的嵌合壁部12的范围内,作为槽部形成于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该嵌合壁部12的两方的侧面,在上下方向上的基部11的范围内,作为与上述槽部连通并贯通该基部11的孔部形成。
由图3的(A)可见,端子20通过对金属板部件沿板厚方向冲裁而制得,整体形状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图1、图2中的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带片状。该端子20形成其板面(图3的(A)中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与连接器1的排列方向垂直的姿势,并从图1、图2中的上方压入并保持于壳体10的端子收容部13,沿连接器宽度方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端子20被使用作为信号端子或者接地端子,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混合排列。
由图1、图2可见,端子20设置于壳体10的嵌合壁部12的两方的侧面,并设置为在该嵌合壁部12的壁厚方向(连接器1的排列方向)上相对于该嵌合壁部12形成对称的两列。由图3的(A)可见,端子20形成有在端子20的长边方向(在图3的(A)中为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的被保持部21、从该被保持部21呈直线状延伸至端子20的左端的连接部22、从被保持部21向右方呈直线状延伸的宽幅部23及从该宽幅部23呈直线状延伸至右端的窄幅部24。
被保持部21具有从沿端子2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侧的侧缘向端子宽度方向(与连接器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的多个被保持突起部21A,该被保持突起部21A咬入壳体10的端子收容部13的上述孔部的内壁面,从而被壳体10的基部11压入保持。
由图1、图2可见,连接部22从壳体10的上表面延伸突出,在其上端安装有焊球B1,通过该焊球B1的熔融及固化而焊接于电路基板P1的安装面的电路部。宽幅部23及窄幅部24为各自整体收容于端子收容部13的槽部的部分,一方的板面(图3的(A)~(C)中的上表面)从嵌合壁部12的侧面露出。由图3的(A)可见,窄幅部24在端子20的长边方向上长于宽幅部23,在端子宽度方向上窄于宽幅部23。像这样,窄于宽幅部23的窄幅部24在上述槽部内,不仅上述板面,两侧的侧端面(板厚面)也从嵌合壁部12的侧面露出(参照图4的(C)、(F))。
窄幅部24在从壳体10露出的露出面的一部分亦即上述板面(图3的(A)~(C)中的上表面)的端子宽度方向中间区域中的两处位置,隔开间隔地形成有用于与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端子60接触的两个接触部24A。该接触部24A由图3的(C)可见,与端子20的长边方向垂直的剖面朝向上方突出,并且由图3的(A)、(B)可见,形成为在上述长边方向上遍布窄幅部24的大致整个区域延伸的凸条。
另外,由图3的(C)可见,在上述两个接触部24A彼此之间形成有与该接触部24A相比沉陷的沉陷部24B。由图3的(A)、(B)可见,该沉陷部24B形成为在上述长边方向上遍布窄幅部24的整个区域延伸的槽部,在上述长边方向上向前端侧(图3的(A)、(B)中的右端侧)敞开。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在异物等附着于端子20的接触部24A或者对象端子60的后述的对应接触部61A的情况下,沉陷部24B接收由于该接触部24A与对应接触部61A以较高的接触压力滑动接触而被排除的异物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沉陷部24B形成为在窄幅部24的长边方向上遍布大致整个区域延伸的槽部,但取而代之,由图3的(D)可见,也可以在窄幅部24的右端部侧闭合而形成为凹部。
另外,由图3的(A)~(D)可见,窄幅部24在上表面具有平坦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从端子宽度方向上的窄幅部24的两侧端的各自的位置起越沿该端子宽度方向趋近接触部24A越向上方倾斜,即以接近连接器连接状态下的对象端子60的对应接触部61A的方式倾斜(参照图4的(C)),并连续至接触部24A。该倾斜面如后述那样,作为用于将对象端子60的对应接触部61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向端子20的接触部24A引导的引导部24C发挥功能。由图3的(A)、(B)可见,该引导部24C在连接器插拔方向,即窄幅部24的长边方向,与接触部24A相同范围地延伸。
另外,如在图3的(A)~(D)可见,在窄幅部24的前端部(右端部)的上表面形成有伴随着从右端朝向左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平坦的倾斜面。该倾斜面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作为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将对象端子60朝向接触部24A导入引导的导入部24D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24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两个,但接触部的个数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端子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三个以上的接触部。在该情况下,该端子的引导部形成为从端子的两侧端的各自的位置连续至端子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位置的接触部的倾斜面。
接下来,基于图1及图2对对象连接器2的构成进行说明。由图1及图2可见,对象连接器2具有连接于连接器1的多个连接体30及将该多个连接体30排列且将他们一并支承的两个支承体(未图示)。该多个连接体30在与电路基板P2的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上相互接近地排列。
连接体30具有彼此呈相同形状且在该连接体30的排列方向上对称地相向配置的成对的两个叶片40及收容该两个叶片40的上半部并且保持该叶片40的壳体50。在连接体30的上部且在叶片40彼此之间朝向上方开口的空间形成为用于从上方接收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部的接收部41。
由图1可见,叶片40具有:沿与连接体30的排列方向垂直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与叶片40的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带板状的对象端子60、保持该多个对象端子60的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得的两种端子保持体70、80(后述的“上方保持体70”及“下方保持体80”)及配置于上述多个端子20的一方的板面侧(与后述的“外侧”对应)并被端子保持体70、80保持的接地板90。以下,在成对的两个叶片40中,将相互相对的面侧称为“内侧”,将其相反的面侧称为“外侧”。
多个对象端子60由对象信号端子与对象接地端子构成。在各叶片40中,该对象信号端子及对象接地端子与形成连接器1的端子20的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分别对应地排列。
由图1及图2可见,对象端子60通过将沿连接器插拔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的带片状的金属部件局部屈曲而制得,配置为板面与连接体30的排列方向垂直。该对象端子60的上半部分形成为从后述的上方保持体70向上方延伸突出的弹性臂部61。另外,该对象端子60的下半部分的、从后述的下方保持体80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下端部分被形成为连接部62,另外,该连接部62以外的部分,即将弹性臂部61与该连接部62连结的部分形成为通过一体模塑成型被端子保持体70、80保持的被保持部。
在对象端子60通过上述被保持部保持于端子保持体70、80的状态下,弹性臂部61的在上下方向(连接器插拔方向)上具有轴线的周面的整个周向区域从该端子保持体70、80露出,能够沿该弹性臂部61的板厚方向弹性移位。该弹性臂部61的上端侧形成为以在上述板厚方向上朝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屈曲的对应接触部61A。该对应接触部61A在其内侧的板面,即以突出的方式屈曲的板面与连接器1的端子20弹性接触(也参照图4的(A)~(F))。如前文所述,上述连接部从下方保持体80的下端向下方突出,通过焊球B2(参照图1)焊接于电路基板P2的对应电路部。
上方保持体7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布对象端子60的排列范围延伸,保持该对象端子60的被保持部的上端附近部分。另外,下方保持体80在比上方保持体70更靠下方位置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布对象端子60的排列范围延伸,保持该对象端子60的被保持部的下半部分。
接地板90与对象端子60的外侧面相对并遍布对象端子60的排列范围整个区域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将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屈曲而被制作。该接地板90在与各对象接地端子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朝向该对象接地端子的外侧面(板面)突出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突条部。该突条部利用其突出顶部与对象接地端子的外侧面接触。接地板90例如通过上方保持体70的一部分的超声波熔敷,而保持于该上方保持体70。
壳体50通过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得,是具有以端子排列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立方体外形的四棱筒状部件。该壳体50在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空间内收容一对叶片40,在该壳体50的下部具有在叶片40彼此之间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中间壁51。该壳体50从上方安装于一对叶片40,由图1可见,收容该叶片40的上半部分。
接下来,对对象连接器2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在用于同时成形端子保持体70、80的一个金属模具(未图示)内以规定间隔排列多个对象端子60。此时,对象端子60的弹性臂部61与连接部62位于金属模具外。另外,多个对象端子60也可以为分别连结于载体的状态。
接下来,对端子保持体70、80进行模塑成型,从而利用该端子保持体70、80一体地保持对象端子60的被保持部。然后,在通过超声波熔敷等将接地板90安装于上方保持体70后,对象端子60从载体断开,而完成叶片40。
接下来,将两个叶片40在内侧面彼此相对的状态下从下方压入并安装于壳体50内,从而完成连接体30。进而,将多个连接体30安装于支承体(未图示),从而该多个连接体30被该支承体一并支承,完成对象连接器2。该支承体例如能够通过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连接体30的两端位置沿该连接体30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一对金属板部件构成。
接下来,基于图1、图2、图4,对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的连接器嵌合动作进行说明。图4的(A)~(C)是端子及对象端子位于正规的接触位置时的立体图、俯视图、剖视图,图4的(D)~(F)是端子及对象端子位于在端子宽度方向上从正规的接触位置偏离的位置时的立体图、俯视图、剖视图。在图4的(B)及(E)中,端子20隐藏于对象端子60的部分由虚线表示。
首先,将多个连接器1焊接安装于电路基板P1,并且将具有与该多个连接器1相同数目的连接体30的对象连接器2焊接安装于电路基板P2。接下来,由图1可见,将连接器1形成朝向下方的姿势,以各连接器1分别与对象连接器2的连接体30的接收部41对应的方式使该连接器1位于对象连接器2的上方。
接下来,使连接器1向下方移动,由图2可见,使该连接器1从上方与分别对应的连接体30嵌合,从而结束连接器嵌合动作。此时,连接器1的嵌合部进入连接体30的接收部41。设置于连接器1的端子20的两个接触部24A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产生以其板厚方向(图4的(A)~(F)的上下方向)为接触压力方向的接触压力,并且与对象端子60的对应接触部61A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滑动接触。然后,若连接器嵌合结束,则由图4的(A)~(C)可见,上述两个接触部24A与对应接触部61A以之间产生上述接触压力方向上的接触压力地弹性接触而进行电导通。
在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的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在端子宽度方向的外力作用于对象端子60的弹性臂部61的情况下,弹性臂部61因该外力而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或者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由图4的(D)~(F)可见,存在该弹性臂部61的对应接触部61A相对于端子20的接触部24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的情况。此时,在该弹性臂部61始终产生欲从其弹性变形状态复原的弹力(朝向图4的(F)的右方作用的力),即欲使上述对应接触部61A朝向能够与上述接触部24A接触的正规位置,即该接触部24A的顶部移位的复原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20本身形成有形成用于将对象端子60的对应接触部61A在端子20的宽度方向上向该端子20的接触部24A引导的倾斜面的引导部24C。该引导部24C形成为从端子20的侧端位置连续至上述接触部24A的倾斜面。因此,能够使上述端子20的宽度方向上的该引导部24C的尺寸足够大,将该引导部24C形成角度较小的平缓的倾斜面。其结果,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或者连接器嵌合结束状态下,即使对应接触部61A因对象端子60的弹性臂部61的弹性变形而相对于端子20的接触部24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上述对应接触部61A也会通过弹性臂部61的弹力被形成于上述端子20的形成连续倾斜面的引导部24C无任何卡止地朝向端子20的接触部24A平顺地引导。像这样,将上述对应接触部61A向上述接触部24A引导的结果,能够确保图4的(A)~(C)所示的正规的接触位置中的对应接触部61A与接触部24A的良好的接触状态。
另外,在连接器嵌合时,在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进行所谓的倾斜嵌合时,如前文所述,在连接器嵌合即将结束之前,对象端子60的对应接触部61A与端子20的接触部24A不仅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滑动接触,还在端子宽度方向上滑动接触,在连接器嵌合结束时,对应接触部61A在与上述接触部24A间的正规的接触位置具有接触压力地与上述接触部24A接触。即使在该倾斜嵌合的过程中,也以与上述的要领相同的要领,通过上述端子20的引导部24C将上述对应接触部61A朝向该端子20的接触部24A平顺地引导。像这样,将上述对应接触部61A向上述接触部24A引导的结果,能够确保该对应接触部61A与接触部24A的良好的接触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端子20形成有引导部,不过也可以不仅在端子20,还在对象端子60形成有用于将端子20的接触部24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朝向对应接触部61A引导的引导部。该引导部例如能够形成为以伴随着从对象端子60的侧端位置在端子宽度方向上朝向接触部61A而朝向图4的(C)中的下方倾斜的方式连续至接触部61A的倾斜面。通过如此在端子60设置引导部,从而能够促进端子彼此的平顺的引导,能够使接触部彼此在正规的接触位置更加可靠地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象端子60具有弹性臂部61,但取而代之,即便在对象端子成为不具有弹性臂部而不沿端子宽度方向弹性变形的构成的情况下,也与上述的情况相同,对应接触部在倾斜嵌合过程中,被引导部24C朝向接触部24A平顺地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的引导部形成为平坦的倾斜面,不过端子的引导部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作为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凸起弯曲面。图5是在端子与对象端子的接触位置且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面中的端子及对象端子的剖视图,(A)示出了正规的接触状态,(B)示出了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的状态。在该图5的(A)、(B)中,与已叙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对象连接器的各部对应的部分由对图1~图4所示的附图标记添加了“100”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由图5的(A)、(B)所示的变形例中,端子120的引导部124C形成为伴随着从端子120的侧端位置在端子宽度方向上趋近接触部124A而向上方倾斜并连续至该接触部124A的倾斜面,该倾斜面凸起弯曲。在如此将引导部124C形成凸起弯曲面的实施方式中,由图5的(B)可见,即便在对象端子160的对应接触部161A在端子宽度方向(图5的(B)中的左右方向)上偏离的情况下,也与针对已叙述的实施方式基于图4说明的情况相同,对应接触部161A被引导部124C朝向接触部124A平顺地引导,而到达图5的(A)所示的正规的接触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的接触部在端子宽度方向上设置有两个,但接触部也可以为一个。图6是关于端子的接触部为一个的变形例的、在端子与对象端子的接触位置且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面中的端子及对象端子的剖视图,(A)示出了正规的接触状态,(B)示出了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的状态。在该图6的(A)、(B)中,与已叙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对象连接器的各部对应的部分由对图1~图4所示的附图标记添加了“200”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由图6的(A)、(B)所示的变形例中,端子220在端子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具有一个接触部224A,在该接触部224A的平坦的上表面与对象端子260的对应接触部261A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引导部224C形成为以伴随着从对象端子260的两方的侧缘位置在端子宽度方向上朝向接触部224A而向上方即接近对象端子260的对应接触部261A的方式倾斜并连续至接触部224A的倾斜面。由图6的(A)、(B)可见,形成该接触部224A的倾斜面与基于图5的(A)、(B)已叙述的变形例相同,形成为凸起弯曲面。此外,形成该接触部224A的倾斜面也可以形成为平坦面。
在该变形例中,由图6的(B)可见,即便在对象端子260的对应接触部261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的情况下,与针对已叙述的实施方式基于图4、图5说明的情况相同,对应接触部261A被引导部224C朝向接触部224A平顺地引导,而到达图6的(A)所示的正规的接触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除了在端子形成有将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向端子的接触部引导的引导部之外,还在壳体形成有用于将上述对应接触部向上述引导部引导的辅助引导部,在该点,结构与壳体不具有辅助引导部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图7是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在端子与对象端子的接触位置且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面中的端子及对象端子的剖视图,(A)示出了正规的接触状态,(B)及(C)示出了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的状态。在该图7的(A)~(C)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对象连接器的各部对应的部分由对图1~图4所示的附图标记添加了“300”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3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20(参照图4的(C)、(F))相同地,具有在端子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存在的两个接触部324A及伴随着从该端子320的侧端位置在端子宽度方向上趋近接触部324A而向上方倾斜并连续至接触部324A的引导部324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310在端子宽度方向上的端子收容部313的两侧的外侧位置,且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的端子320的引导部324C的范围内形成有从壳体310的壁面(图7的(A)~(C)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部314。该突出部314的顶部(上端部)在上下方向,即接触压力方向位于端子320的引导部324C的范围内。该突出部314具有伴随着在端子宽度方向上趋近端子320的引导部324C而向上方倾斜至突出部314的顶部的平坦的倾斜面。该倾斜面形成为用于将对象端子360的对应接触部361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引导至端子320的引导部324C的辅助引导部314A。
图7的(B)示出了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或者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应接触部361A因对象端子360的弹性臂部361的弹性变形而相对于端子320的接触部324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且在该端子宽度方向上位于比上述突出部314更靠外侧(相对于突出部314为端子320的相反侧)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接触部361A通过弹性臂部361的弹力(朝向图7的(B)的右侧的力)被壳体310的辅助引导部314A引导,而跃上在突出部314的顶部(参照图7的(C))。
进而,对应接触部361A通过上述弹力(朝向图7的(C)的右侧作用的力)边与突出部314的顶部滑动接触,边朝向引导部324C移位。然后,该对应接触部361A在与引导部324C抵接后,通过上述弹力被引导部324C朝向端子320的接触部324A平顺地引导。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10设置有用于向端子320的引导部324C引导对应接触部361A的辅助引导部314A,因此即使对应接触部361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接触部324A较大地偏离并位于比突出部314更靠外侧,也能够使对应接触部361A可靠地到达与接触部324A的正规的接触位置。
另外,在连接器嵌合时,即使在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进行所谓的倾斜嵌合的情况下,也以与上述的要领相同的要领,上述对应接触部361A被辅助引导部314A及引导部324C依次引导,而到达与接触部324A的正规的接触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端子320形成有引导部,但也可以不仅在端子320形成引导部,还在对象端子360形成有用于将端子320的接触部324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朝向对应接触部361A引导的引导部。该引导部例如能够形成为以伴随着从对象端子360的侧端位置在端子宽度方向上趋近接触部361A而朝向图7的(A)中的下方倾斜的方式连续至接触部361A的倾斜面。另外,此时,也可以在保持对象端子360的端子保持体形成有用于将端子320的接触部324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朝向对象端子360的引导部引导的辅助引导部。像这样,在对象端子360设置引导部,并且在上述端子保持体设置辅助引导部,从而能够促进端子彼此的平顺的引导,进而能够使接触部彼此在正规的接触位置更加可靠地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的辅助引导部形成为平坦的倾斜面,但辅助引导部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作为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凸起弯曲面。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设置有多个接触部的端子形成有引导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引导部设置于对象端子,此点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图8是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在端子与对象端子的接触位置且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面中的端子及对象端子的剖视图,(A)示出了正规的接触状态,(B)示出了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的状态。在该图8的(A)、(B)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对象连接器的各部对应的部分由对图1~图4所示的附图标记添加了“400”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那样,在端子420形成有接触部424A,并且在对象端子460形成有对应接触部461A,但在将端子420视为相对于对象端子460的对象端子的情况下,则端子420成为“对象端子”,接触部424A成为“对应接触部”,对象端子460成为“端子”,对应接触部461A成为“接触部”。
如图8的(A)、(B)所示的那样,在端子420的上表面具有在端子宽度方向上的两方的侧端区域分别突出形成的接触部424A及形成于两个接触部424A彼此之间的沉陷部424B。像这样,各接触部424A形成于端子宽度方向上的侧端区域,即从端子420的中间位置直至侧端位置的范围内。因此,该端子420不具有引导部,此点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不同。
另一方面,对象端子460的弹性臂部461由图8的(A)、(B)可见,用于与端子420的接触部424A接触的对应接触部461A在对象端子460的下表面(板面)端子宽度方向中央区域被形成为平坦面,并且在两方的侧端附近位置具有用于将接触部424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向对应接触部461A引导的引导部461B。由图8的(A)、(B)可见,该引导部461B形成为伴随着从对象端子460的侧端位置在端子宽度方向上趋近对应接触部461A而向下方倾斜的平坦的倾斜面。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由图8的(B)可见,即便在相对于端子460的对应接触部461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偏离的情况下,通过端子460的弹性臂部461的弹力(朝向图8的(B)的右侧发挥作用的力),端子420的接触部424A也会被引导部461B朝向对应接触部461A无任何卡止地平顺引导,从而到达图8的(A)所示的正规的接触位置。其结果,能够确保该对应接触部461A与接触部424A的良好的接触状态。另外,即使在连接器彼此进行倾斜嵌合的情况下,也以与上述的要领相同的要领,端子420的接触部424A被引导部461B向对应接触部461A引导,而到达正规的接触位置。引导部461B也可以形成为凸起弯曲面。
另外,如上所述,除了在对象端子460设置引导部461B之外,还可以在保持对象端子460的端子保持体(未图示)设置用于将端子420的接触部424A在端子宽度方向上向上述引导部461B引导的辅助引导部。该辅助引导部例如能够与图7的(A)~(C)所示的辅助引导部314A相同地,形成为从上述端子保持体的壁面突出的突出部的倾斜面。
进而,在端子420也可以设置引导部,另外,也可以在保持该端子420的壳体410设置辅助引导部。该引导部例如能够与图7的(A)~(C)所示的引导部324C相同地,形成为从端子420的侧端位置在端子宽度方向上连续至接触部424A的倾斜面。另外,该辅助引导部能够与图7的(A)~(C)所示的辅助引导部314A相同地,形成为从壳体410的壁面突出的突出部的倾斜面。像这样,在端子420设置引导部,并且在壳体410设置辅助引导部,从而能够促进端子彼此的平顺的引导,进而能够使接触部彼此在正规的接触位置更加可靠地接触。

Claims (4)

1.一种电连接器,其在端子保持体上保持有相对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在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上滑动接触而实现连接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端子具有在该端子的所述插拔方向上具有轴线的周面中的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从端子保持体的壁面露出的露出面,并且在形成该露出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一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有接触部,该接触部相对于设置于所述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具有接触压力地与之接触,
所述端子在所述插拔方向上且在所述接触部的范围内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将所述对象端子的所述对应接触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向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引导,
该引导部在所述端子的所述一面形成为倾斜面,该倾斜面以伴随着从端子的侧端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朝向所述接触部而在产生所述接触压力的接触压力方向上接近所述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的方式倾斜,并连续至所述接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端子保持体在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上且在所述引导部的范围内具有辅助引导部,该辅助引导部用于将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端子的一面的宽度方向上向该端子的引导部引导,
所述辅助引导部在所述端子保持体的壁面形成为倾斜面,该倾斜面以伴随着从比所述端子的侧端更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在该宽度方向上朝向所述引导部而在所述接触压力方向上接近所述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的方式倾斜,该倾斜面的顶部在所述接触压力方向上位于所述引导部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端子在其一面且在其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接触部,并且在该接触部彼此之间形成与该接触部相比沉陷的沉陷部,
引导部与所述多个接触部中的、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接触部连续。
4.一种电连接器组装体,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及连接于该电连接器的对象连接器,其中,
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的、从与所述电连接器的端子的一面相对的对应面突出并沿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延伸的对应接触部在所述对应面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CN201810181960.0A 2017-03-07 2018-03-06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Active CN1085741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3060 2017-03-07
JP2017043060A JP6960748B2 (ja) 2017-03-07 2017-03-07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74164A true CN108574164A (zh) 2018-09-25
CN108574164B CN108574164B (zh) 2021-05-28

Family

ID=63445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81960.0A Active CN108574164B (zh) 2017-03-07 2018-03-06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56557B2 (zh)
JP (2) JP6960748B2 (zh)
CN (1) CN10857416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0254A (zh) * 2018-10-05 2021-01-29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0792B (zh) * 2018-10-09 2021-07-20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及插头
JP7388221B2 (ja) * 2020-02-10 2023-11-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雄端子金具および端子構造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22085A (ja) * 1991-04-23 1992-11-12 Fujitsu Ltd コネクタとその接続機構
CN2462564Y (zh) * 2000-07-28 2001-11-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473774Y (zh) * 2001-01-11 2002-01-23 莫列斯公司 电池连接器
CN2523052Y (zh) * 2001-11-30 2002-11-2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N2766371Y (zh) * 2004-12-04 2006-03-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388495A (zh) * 2007-09-10 2009-03-1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以及电气连接器装配体
JP2009193733A (ja) * 2008-02-12 2009-08-27 I-Pex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4804526B2 (ja) * 2008-11-28 2011-11-0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203883189U (zh) * 2014-06-12 2014-10-15 乔恩敬 新型刀片连接器
JP2015005469A (ja) * 2013-06-24 2015-01-08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US20170047682A1 (en) * 2015-08-13 2017-02-16 Molex, Llc Uva battery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7586U (ja) * 1982-01-18 1983-07-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接触子の構造
DE69207261T2 (de) * 1991-05-17 1996-08-01 Whitaker Corp Elektrischer Verbinder mit verbessertem Haltemittel
JP2932152B2 (ja) * 1994-07-19 1999-08-09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電気コネクタに於ける端子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形成方法
JP3350843B2 (ja) * 1996-12-20 2002-11-2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インサートモールドで電気コネクタを製造する方法
DE102004031949B4 (de) 2004-06-04 2006-07-20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MX2009010490A (es) 2007-03-29 2010-02-09 Christopher Murphy Metodos y sistemas para la seguridad en internet por medio de un software virtual.
JP2011100685A (ja) 2009-11-09 2011-05-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TWM436973U (en) * 2012-04-03 2012-09-01 Aces Electronic Co Lt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5831611B1 (ja) 2014-09-19 2015-12-0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の接続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22085A (ja) * 1991-04-23 1992-11-12 Fujitsu Ltd コネクタとその接続機構
CN2462564Y (zh) * 2000-07-28 2001-11-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473774Y (zh) * 2001-01-11 2002-01-23 莫列斯公司 电池连接器
CN2523052Y (zh) * 2001-11-30 2002-11-2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N2766371Y (zh) * 2004-12-04 2006-03-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388495A (zh) * 2007-09-10 2009-03-1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气连接器以及电气连接器装配体
JP2009193733A (ja) * 2008-02-12 2009-08-27 I-Pex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4804526B2 (ja) * 2008-11-28 2011-11-0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5005469A (ja) * 2013-06-24 2015-01-08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CN203883189U (zh) * 2014-06-12 2014-10-15 乔恩敬 新型刀片连接器
US20170047682A1 (en) * 2015-08-13 2017-02-16 Molex, Llc Uva battery connecto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0254A (zh) * 2018-10-05 2021-01-29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US11342693B2 (en) 2018-10-05 2022-05-24 Molex, Llc Connecto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56557B2 (en) 2019-04-09
JP2021180196A (ja) 2021-11-18
JP2018147792A (ja) 2018-09-20
JP7212115B2 (ja) 2023-01-24
US20180261939A1 (en) 2018-09-13
CN108574164B (zh) 2021-05-28
JP6960748B2 (ja) 2021-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3140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206685558U (zh) 电连接器
CN105703105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1479893B (zh) 电缆连接器
CN107658584B (zh) 连接器
CN109687184A (zh) 电连接器
CN100585953C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08574164A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US7285026B1 (en) Compressed cont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1223515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JP2001527687A (ja) 電気的相互接続装置
CN101335394B (zh) 连接器
CN104112947B (zh) 电连接器
CN101944192A (zh) 电子卡
WO2012174120A2 (en) Multipole connector
CN216698775U (zh) 用于将基板连接在一起的电触头及包括其的电学组件
CN101490907B (zh) 电缆连接器
CN107851914A (zh) 插头连接器
CN1332480C (zh) 连接器
CN107681302A (zh)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3779680B (zh) 连接器
CN206976619U (zh) 电子卡连接器
US20140080330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ed thereof
CN113939959B (zh) 连接器
CN100429833C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