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8598B - 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8598B
CN105828598B CN201480053296.1A CN201480053296A CN105828598B CN 105828598 B CN105828598 B CN 105828598B CN 201480053296 A CN201480053296 A CN 201480053296A CN 105828598 B CN105828598 B CN 1058285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engine
rotary body
working rig
rig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32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28598A (zh
Inventor
山形浩司
新家卫
中岛伸六
吉田有作
福冈义刚
长田祐希
三井孝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026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2401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026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9554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026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9554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15338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14159A/zh
Priority to CN201910210046.9A priority patent/CN10993768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28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85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28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85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2Axial flow fans
    • F04D19/005Axial flow fans reversible f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52Anti-dust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2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comprising a yielding coupling, e.g. hydraul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6Gea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56Driving mechanisms for the threshing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作业机具有通过发动机的动力驱动散热器冷却风扇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具有两个系统的动力传递机构,分别为: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能够通过环形转动带传递正转动力;以及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能够通过其他环形转动带传递逆转动力,并且,本发明的作业机还具有:正逆转选择机构(6),能够择一选择任一方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并传递至散热器冷却风扇的输入旋转体(72)。

Description

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业机和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背景技术1)
如上所述,作为具有能够对散热器冷却风扇进行正逆反转驱动的驱动装置的作业机,已知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
专利文献1所述的作业机具有与第一传动带的内周侧接触的正转用带轮和与所述第一传动带的外周侧接触的逆转用带轮,其中,所述第一传动带卷绕在安装于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入带轮、用于驱动散热器风扇的输入用带轮以及交流发电机的输入带轮。并且,第二传动带卷绕在用于驱动散热器风扇的输入用带轮与所述正转用带轮以及所述逆转用带轮之间。
此外,相对于第一传动带,通过在扣紧正转用带轮并使逆转用带轮分离的正转状态以及扣紧逆转用带轮并使正转用带轮分离的逆转状态之间切换正转用带轮和逆转用带轮对第一传动带的作用状态,能够使用于驱动散热器风扇的输入用带轮在正转状态和逆转状态间切换。
(背景技术2)
如上所述,对于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向行驶装置传递动力的变速箱和脱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而言,已知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
专利文献2的联合收割机具有将驱动力从发动机的输出轴传递至变速箱的传动系统以及将驱动力从发动机的输出轴传递至脱粒装置的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3)
现有的联合收割机具有中间轴,该中间轴位于脱粒装置的前部侧外方,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向与发动机相反的一侧传递至脱粒装置。发动机的动力从该中间轴分配提供给脱粒装置的脱粒筒、分选处理用的装置以及农作物搬运用的进料器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1-263063号”(第0022段、第0023段、图3以及图4)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13-158258号”(第0074段、第0075段、图5、图8、图10以及图12)
专利文献3: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12-60968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与上述“背景技术1”对应的“发明要解决的问题1”如下所述。
就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作业车的发动机冷却装置而言,相对于第一传动带,正转用带轮和逆转用带轮通过在向第一传动带的内周面扣紧的方向和向第一传动带的外周面扣紧的方向这2个相反方向之间变更扣紧方向,从而切换正逆转。由此,通过选择正转用带轮和逆转用带轮二者之一发挥的对第一传动带的扣紧作用,能够切换用于驱动散热器风扇的输入用带轮的正逆转。因此,通过简单的构造就能获得正逆转切换构造。
然而,根据该构造,正转用带轮和逆转用带轮不仅用于将第一传动带在张紧状态和松缓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还将所述正转用带轮和逆转用带轮用作传递动力的部件。也就是说,正转用带轮和逆转用带轮不仅具有传动带的张力变更作用,还用作动力传递部件。因此,为了向正转用带轮和逆转用带轮施加能够传递动力的摩擦力,需要扩大传动带相对于正转用带轮和逆转用带轮的卷绕范围。
然而,当从在相对于正转用带轮或逆转用带轮中的任一方的带轮周面的传动带卷绕范围较大的情况下进行传动的状态,切换成相对于另一方的带轮周面的卷绕范围较大的状态时,需要较大地摆动移动正转用带轮和逆转用带轮,需要使传动带相对于正转用带轮和逆转用带轮的卷绕范围变大。
因此,正逆转切换操作过程中的传动带的松弛较大,容易导致传动带脱离带轮周面,或导致难以迅速地进行正逆转切换操作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仍有待改善。
鉴于上述情况,希望提供一种构造简单的作业机,能够合理地从发动机向散热器冷却风扇传递动力。
与上述“背景技术2”对应的“发明要解决的问题2”如下所述。
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联合收割机设置有传动机构,当从发动机向脱粒装置进行动力传递时,该传动机构将发动机动力输入脱粒装置的位于较高位置的副风车轴,并将驱动力从该副风车轴分配给脱粒装置的各个部位。
然而,对于脱粒装置,在不具有副风车的情况下,要将发动机动力传递至较低位置的主风车轴,需要以能够在发动机和脱粒装置之间对传动带轮进行卷绕的方式分离配设发动机和脱粒装置,或者另外设置中继轴从而从发动机向主风车轴进行动力传递,因此,在这一点上仍有改善的余地。
鉴于上述情况,希望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具有从发动机向脱粒装置传递动力的合理构造,且构造简单。
与上述“背景技术3”对应的“发明要解决的问题3”如下所述。
在上述现有结构中,由于中间轴位于脱粒装置的前部侧外方,因此,需要用于在脱粒装置的前部侧设置中间轴的设置空间,由此使得脱粒装置的设置受到限制,例如,可能导致脱粒装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变小,或脱粒处理能力下降等。
就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结构而言,向中间轴被低速驱动的低速驱动型装置(谷粒的搬运装置等)分配动力,并且,除该中间轴以外,设置其他高速用中间轴,并向该高速用中间轴被高速驱动的高速驱动型装置(排草处理装置等)分配动力。在此,可以考虑代替该结构,通过共用中间轴实现传动构造的简单化。
也就是说,从中间轴直接向高速驱动型装置和低速驱动型装置各自分配动力。并且,当采用上述结构时,在将动力分配给中间轴后,需要对应各个装置分别转换成合适的旋转速度,因此,需要用于大幅进行速度变更的结构,例如需要用于设置大型旋转体的空间等,从而在构成传动机构时导致不利。
鉴于上述情况,希望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既能够使传动构造简单,又能够减少多余的设置空间,合理地进行机体配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与上述“发明要解决的问题1”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1”如下所述。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作业机的特征在于,具有散热器、散热器冷却风扇以及通过发动机的动力驱动散热器冷却风扇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具有两个系统的动力传递机构,分别为: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能够通过环形转动带传递正转动力;以及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能够通过其他环形转动带传递逆转动力,并且,所述驱动装置还具有正逆转选择机构,所述正逆转选择机构能够择一选择所述两个系统的动力传递机构中的任一系统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并将该动力传递至所述散热器冷却风扇的输入旋转体。
根据本发明,通过正逆转选择机构择一选择能够传递正转动力的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能够传递逆转动力的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中的任一方,并将来自该任一方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传递至散热器冷却风扇的输入旋转体,从而使散热器冷却风扇正逆转。
因此,只要正逆转选择机构本身能够使正逆转中任一方的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的动力传递至散热器冷却风扇的输入旋转体即可,不需要其具有动力传递机构的作用。
由此,作为正逆转选择机构,不需要为了传递动力而使环形转动带的卷绕范围扩大的机构以及为了实现该目的的操作等,能够实现正逆转选择机构的构造简单化以及提高操作简便性。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卷绕在所述输入旋转体。
根据该结构,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双方卷绕在输入旋转体,由此,能够实现输入旋转体结构的简单化。并且,由于仅有传递至正转侧或逆转侧中的任一方的环形转动带的动力传递至输入旋转体,因此,能够可靠地对散热器冷却风扇的正逆转进行切换操作。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卷绕在同一驱动旋转体。
根据该结构,由于同一方向的旋转传递给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因此,能够利用同一驱动旋转体将动力传递至两个环形转动带。
因此,能够在传递驱动力的驱动旋转体侧省去用于正逆转切换的部件,具有构造简单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中,一方的所述环形转动带的内外周面中的内周面侧接触所述输入旋转体,另一方的所述环形转动带的外周面侧接触所述输入旋转体。
根据该结构,使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向同一方向旋转,同时,就与输入旋转体的接触状态而言,以一方的环形转动带的内周面侧接触输入旋转体的方式卷绕,并以另一方的环形转动带的外周面侧接触输入旋转体的方式卷绕,由此,能够对输入旋转体的旋转传动方向进行正逆切换。
因此,通过环形转动带相对于输入旋转体的卷绕方式,不需要专门的构成部件等就能够进行正转系的动力传递和逆转系的动力传递,从而能够使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和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构造简单。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连结所述驱动旋转体的轴心和所述输入旋转体的轴心的虚拟线段的两侧,分别配备有轮体,所述轮体位于以所述环形转动带的外周面侧接触所述输入旋转体的方式卷绕的所述环形转动带的内周面侧,这些轮体中的任一方或双方能够向使以所述环形转动带的外周面侧接触所述输入旋转体的方式卷绕的所述环形转动带张紧或松缓的一侧移动。
根据该结构,具有内周侧卷绕在轮体的环形转动带,所述轮体分散在连结驱动旋转体的轴心和输入旋转体的轴心的虚拟线段的两侧,所述环形转动带以外周面侧接触输入旋转体的方式卷绕。并且,由于所述轮体中的任一方或双方能够向使环形转动带张紧或松缓的一侧移动,其中,所述环形转动带的外周面侧接触输入旋转体,因此,能够使轮体向在维持以外周面侧接触输入旋转体的方式卷绕的环形转动带相对于输入旋转体的卷绕范围较大的状态下的张紧或松缓的一侧移动。
因此,轮体本身相对于环形转动带的移动为向环形转动带的内周侧的单方向扣紧或解除扣紧的操作,轮体的移动量较少,并且,能够在维持卷绕在环形转动带的传动对象即输入旋转体的卷绕范围较大的状态下进行张紧或松缓。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以内外周面中的内周面侧接触所述输入旋转体的方式卷绕。
一般来说,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在作业机的工作时间中的使用频率较大或使用时间较多。根据该结构,由于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以内周面侧接触输入旋转体的方式卷绕,因此,能够容易地扩大在传动对象即输入旋转体的卷绕范围。由此,能够容易地使使用频率较大或使用时间较多的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传动效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正逆转选择机构由张紧离合器构成,所述张紧离合器能够通过择一选择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使其张紧或松缓,从而传递或切断动力。
根据该结构,由张紧离合器构成正逆转选择机构,其中张紧离合器以使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或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呈传动状态的方式对环形转动带进行张紧或松缓,因此,能够分别构成动力传递构造和正逆转选择机构,使得构造简单。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正逆转选择机构的第一张紧轮体和第二张紧轮体支承在单个摆动臂,所述第一张紧轮体作用于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所述第二张紧轮体作用于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
根据该结构,使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第一张紧轮体和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第二张紧轮体支承在单个摆动臂,从而能够使正逆转选择机构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摆动臂的轴心与所述输入旋转体的轴心为同一轴心。
根据该结构,摆动臂的轴心与输入旋转体的轴心为同一轴心,能够进一步使正逆转选择机构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正逆转选择机构具有施力机构,所述施力机构以使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处于其环形转动带张紧的状态的方式施力。
一般来说,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在作业机的工作时间中的使用频率较大或使用时间较多。根据该结构,由于正逆转旋转机构具有以使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处于其环形转动带张紧的状态的方式施力的施力机构,因此,能够仅在对使用频率较小或使用时间较少的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进行使用时才有意地进行逆转驱动操作,该操作结束后自动恢复正转驱动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忘记恢复正转驱动状态,使用方便。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正逆转选择机构具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能够操作所述摆动臂。
根据该结构,由于具有能够操作摆动臂的操作杆,因此,能够简单地人为操作正逆转切换。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操作杆向所述发动机所在侧的相反侧延伸。
根据该结构,由于操作杆向发动机所在侧的相反侧延伸,因此,不需要避开发动机周边设备进行操作,能够容易地在比较充裕的空间进行操作。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发动机的机体横向外方侧由侧部罩体覆盖,所述操作杆露出至未由所述侧部罩体覆盖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不需要对侧部罩体进行开闭操作,就能够简单地对操作杆进行操作。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操作杆连结在所述摆动臂。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直接通过操作杆操作摆动臂,因此,省略了多余的连结构造,能够进一步使正逆转选择机构的结构简单。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驱动装置。
根据该结构,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驱动正逆转选择机构的电动马达等驱动部件,有效利用用于驱动作为作业机的各种作业装置或行驶系统的发动机动力,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卷绕有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的驱动旋转体兼用作从所述发动机向所述散热器冷却风扇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中继旋转体。
根据该结构,向正逆转选择机构传递驱动力的驱动旋转体兼用作从发动机向散热器冷却风扇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所具有的中继旋转体,因此,通过兼用部件能够使结构简单且成本降低。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环形转动带,卷绕在所述驱动旋转体和所述发动机的输出带轮之间;以及张紧机构,具有旋转体和摆动臂,所述旋转体张紧作用于所述环形转动体,所述摆动臂支承所述旋转体,所述旋转体位于比所述摆动臂的摆动轴心靠近所述环形转动带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张紧机构调节卷绕在驱动旋转体和发动机的输出带轮之间的环形转动带的张力。就该张紧机构而言,能够作用于环形转动带的旋转体位于比支承旋转体的摆动臂的摆动轴心靠近环形转动带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因此,不易导致多余的力作用于环形转动带。由此,既能够调节环形转动带的张力,又能够使环形转动带不易从驱动旋转体或输出带轮上脱离。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行驶车体的横向一侧部位,以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沿着左右方向的状态配备所述发动机,所述散热器配备在所述发动机的车体后方侧部位、或所述发动机的车体前方侧部位、或所述发动机的车体上方侧部位。
根据该结构,与将散热器沿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配设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发动机和散热器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的总和缩短。因此,能够尽量将发动机配设在机体外方侧,将机体内方侧用作配设其他装置等的空间,还能够从机体外方侧容易地对发动机进行维护。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卷绕在驱动旋转体,所述驱动旋转体具有多个卷绕部,所述卷绕部张紧卷绕有用于驱动所述散热器冷却风扇的所述驱动装置的环形转动带和传递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的动力侧环形转动带,所述动力侧环形转动带比所述驱动装置的环形转动带靠近机体外方侧。
根据该结构,从配备在机体外方侧的发动机向配备在机体内方侧的散热器冷却风扇的传动系统能够通过动力侧环形转动带和用于驱动散热器冷却风扇的驱动装置的环形转动带合理地进行配设。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具有:风扇用带轮,将动力传递至所述散热器冷却风扇;以及压缩机用带轮,将动力传递至空调装置的压缩机,所述风扇用带轮位于比所述压缩机用带轮靠近所述发动机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压缩机用带轮位于外侧,易于对向压缩机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进行维护。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沿着与卷绕于所述输入旋转体的环形转动体的旋转方向正交的方向具有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限制所述环形转动体的位移量。
根据该结构,就卷绕于输入旋转体的环形转动体而言,由于沿着与该环形转动体的旋转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移量受到限制,因此,通过引导部件,能够防止环形转动体从输入旋转体上脱离。
与上述“发明要解决的问题2”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2”如下所述。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有:发动机;变速箱,向行驶装置传递驱动力;以及脱粒装置,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经由所述变速箱的输入轴分歧传动至所述脱粒装置。
根据本发明,发动机的动力先传递至与位置较接近的脱粒装置相比远离发动机的变速箱的输入轴。然后,传递至变速箱的输入轴的动力作为行驶用的驱动力传递至传动下游侧的行驶装置。并且,除了传递至所述行驶装置的动力以外,还从输入轴向脱粒装置输出驱动力,将该驱动力分歧传动至脱粒装置。
也就是说,通过将在行驶系统的传动机构中必不可少的变速箱的输入轴有效利用于脱粒装置的传动系统的中继轴,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即使发动机的输出部和脱粒装置的输入部在前后方向上相互接近也能够毫无障碍地从发动机向脱粒装置传递动力的传递机构。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输入轴设有输出旋转体,所述输出旋转体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变速箱的输入轴设置输出旋转体这样简单的构造,能够使向脱粒装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构造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输入轴配置有输入旋转体,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入旋转体,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的输出旋转体安装在所述变速箱的所述输入轴的与设置所述输入旋转体侧相同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输入轴的与设置将动力传递至脱粒装置侧的输出旋转体侧相反的一侧,对输入轴没有限制,因此,能够配设其他装置等,从而提高设计上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变速箱的与设置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的输出旋转体侧相反的一侧,具有对向所述行驶装置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的无级变速装置。
根据该结构,变速箱在与设置输出旋转体侧相反的一侧具有对向行驶装置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的无级变速装置,由此,能够将变速箱的输入轴活用作无级变速装置的输入部件,进一步实现构造的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输入轴配置有输入旋转体,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入旋转体,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的输出旋转体位于所述输入轴上,且位于所述输入旋转体和所述变速箱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相互较为接近的状态配设输入旋转体和输出旋转体。其中,所述输入旋转体用于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输入行驶装置,所述输出旋转体用于将动力输入脱粒装置。因此,发动机、脱粒装置以及变速箱配设在相互接近的部位,能够使发动机、脱粒装置以及变速箱的传动构造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输入轴设有输出旋转体,所述输出旋转体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脱粒用动力传递部,所述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将动力从所述输出旋转体经由环形转动带传递至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侧的脱粒侧旋转体,所述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在沿所述输出旋转体的轴心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变速箱之间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采用脱粒用动力传递部,该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将动力从输出旋转体经由环形转动带传递至脱粒装置侧的脱粒侧旋转体,由此,能够在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的狭小的左右方向间隔内,小型地配置从输入轴向脱粒装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构造。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输入轴配置有输入旋转体,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入旋转体,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发动机动力传递部,所述发动机动力传递部将驱动力从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输出旋转体经由环形转动带传递至所述输入旋转体,所述发动机动力传递部在沿所述输入轴的轴心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变速箱之间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采用发动机动力传递部,该发动机动力传递部将动力从发动机输出旋转体经由环形转动带传递至输入旋转体,由此,能够在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的狭小的左右方向间隔内,小型地配置从发动机输出轴向变速箱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构造。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输出旋转体和输入旋转体配设在所述输入轴上的相邻位置,所述输出旋转体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入旋转体。
根据该结构,将动力传递至脱粒装置侧的输出旋转体和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输入旋转体位于变速箱的输入轴上的相邻位置,且能够以相互接近的状态配设,因此,能够小型地构成将动力从发动机经由变速箱传递至脱粒装置的传动构造。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输出旋转体和所述输入旋转体由配置在所述输入轴的一系列带轮构成。
根据该结构,向脱粒装置侧传递动力的输出旋转体和向变速箱侧传递动力的输入旋转体由设置在变速箱的输入轴的一系列带轮构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在相互更加接近的状态下进行配设。因此,能够进一步小型地构成将动力从发动机经由变速箱传递至脱粒装置的传动构造。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发动机动力传递部,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的输入旋转体;以及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将传递至所述输入轴的动力,从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的输出旋转体经由环形转动带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在沿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和所述发动机动力传递部位于相互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和发动机动力传递部设置成在沿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由此,能够使该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和发动机动力传递部的配设用空间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缩小。
也就是说,当以从发动机输出轴分别朝向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反侧的状态配设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和发动机动力传递部时,导致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和发动机动力传递部的配设用空间在前后方向上变长。并且,当以使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和发动机动力传递部在上下方向上错开的状态配设时,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和发动机动力传递部的配设用空间在上下方向上占用较大宽度,需要较大地确保配设用空间。
根据该结构,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和发动机动力传递部在沿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相互重叠,因此,能够使该配设用空间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脱粒用动力传递部的环形转动带卷绕在所述输出旋转体和脱粒侧旋转体,其中,所述脱粒侧旋转体在沿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配设在与所述发动机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脱粒用动力传递部的环形转动带卷绕在设置于变速箱的输入轴的输出旋转体和配设在沿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与发动机重叠的位置的脱粒侧旋转体,因此,能够在在前后方向上位置接近的发动机和脱粒侧旋转体之间,毫无障碍地配设脱粒用动力传递部的环形转动带。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脱粒侧旋转体配设在沿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与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输出旋转体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脱粒侧旋转体配设在沿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与发动机输出旋转体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脱粒装置与发动机在前后方向上进一步接近,也能够毫无障碍地进行动力传递。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脱粒装置配设在所述发动机的横侧方,所述变速箱配设在所述发动机的前侧。
根据该结构,向配设在发动机的横侧方的脱粒装置进行的动力传递是利用变速箱的输入轴进行的,其中,所述变速箱配设在所述发动机和脱粒装置的前侧,因此,能够毫无障碍地从发动机向横侧方位置的脱粒装置进行动力传递。
并且,对于从所述发动机向脱粒装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构造而言,能够有效利用存在于发动机和脱粒装置的前部侧的空间进行配置,因此,能够在不缩小错综设置有脱粒装置的后部侧等各种传动系统和装置类的空间的情况下配设动力传递构造。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脱粒侧旋转体安装在所述脱粒装置的风车轴。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脱粒装置的风车轴用于安装脱粒侧旋转体,因此,能够避免额外配设输入用的传动轴从而导致部件数量增加的风险。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经由所述风车轴传递至对收割对象物进行收割的收割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风车轴活用作向收割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部件,从而通过部件的兼用化实现构造的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输入轴具有:输入旋转体,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入旋转体;以及输出旋转体,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通过所述输入旋转体和所述输出旋转体的圆周速度差实现减速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变速箱的输入轴上的输入旋转体和输出旋转体的圆周速度差实现减速的动力传递至脱粒装置侧。因此,在输入旋转体和脱粒装置的脱粒侧旋转体之间,不需要进一步使脱粒侧旋转体相对于输出旋转体的直径差增大从而增大减速程度,能够将脱粒侧旋转体的直径设定得较小。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安装有飞轮,并且在所述飞轮安装有输出带轮,所述输出带轮形成为有底的圆筒形状,并且在底部与所述飞轮抵接的状态下安装在所述飞轮,在所述输出带轮的内周侧的所述底部,具有用于安装在所述飞轮的安装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安装在飞轮的输出带轮大径化。因此,能够有效利用闲置空间,并且能够通过卷绕在输出带轮的环形转动带传递较大的动力。并且,在输出带轮的内周侧的底部,具有用于安装在飞轮的安装部,因此,在对安装部进行作业时,卷绕在输出带轮的外周侧的环形转动带不会成为障碍。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输出带轮的带轮槽形成在所述安装部的外周部位。
根据该结构,在用于安装在飞轮的安装部的外周部位,具有输出带轮的带轮槽,因此,能够使输出带轮靠近飞轮侧。由此,能够抑制输出带轮向远离发动机侧凸出的量,并且能够减轻安装于带轮槽的传动带的张紧负担导致的负荷。
与上述“发明要解决的问题3”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3”如下所述。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有:进料器,将由机体前部的收割部收割的农作物向后方搬运;以及脱粒装置,对由所述进料器搬运来的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所述脱粒装置具有:脱粒室,通过旋转的脱粒筒对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以及分选处理部,位于所述脱粒室的下方,对脱粒处理物进行分选处理,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中间轴,贯穿所述脱粒装置的内部,并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向所述发动机的相反侧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中继轴,区别于所述中间轴;中继传动机构,将动力从安装于所述中间轴的驱动旋转体传递至安装于所述中继轴的从动旋转体;以及分配传动机构,将动力从所述从动旋转体分配提供给所述脱粒筒和所述进料器。
根据本发明,中间轴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向发动机的相反侧传递至脱粒装置,该中间轴贯穿脱粒装置的内部,因此,不需要在脱粒装置的外方侧设置用于放置中间轴的专门的空间,不会使脱粒装置的设置受到限制。
并且,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区别于中间轴的中继轴,动力通过中间轴向发动机的相反侧传递后,通过中继传动机构传递至中继轴,再通过分配传动机构从中继轴分配提供给脱粒筒和进料器。也就是说,不是直接从中间轴传递至脱粒筒和进料器等各个装置,而是经由中继轴来传递。并且,也能够从中间轴直接传递动力。
其结果是,例如,当从中间轴向高速驱动型装置传递动力,而从中继轴向脱粒筒和进料器等低速驱动型装置传递动力时,对于低速驱动型装置而言,不需要用于设置如大型旋转体等较大地进行速度变更的结构。并且,除了上述中间轴以外,也不需要设置其他中间轴,由此使得传动构造简单。
因此,既能够使传动构造简单,又能够使机体配置结构合理,减少多余的设置空间。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分选处理部具有处理物搬运机构,所述处理物搬运机构搬运分选后的处理物,所述分配传动机构将动力从所述从动传动体分配提供给所述处理物搬运机构。
根据该结构,通过分配传动机构将动力从中继轴分配提供给处理物搬运机构。处理物搬运机构对分选后的处理物,即分离的谷粒和带枝梗的颗粒等二次物进行搬运。由于动力经由中继轴进行传递,因此,能够省略较大地进行速度变更的结构。
因此,能够在省去用于较大地进行速度变更的结构的设置空间的情况下,将低速的动力传递至处理物搬运机构,并能够在谷粒损伤的危险较小的状态下良好地进行搬运。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分选处理部具有风车,所述风车向所述脱粒处理物提供分选风,所述中间轴兼用作所述风车的旋转轴。
根据该结构,由于风车的旋转轴兼用作中间轴,因此,与设置专用的中间轴的情况相比,通过轴的通用化能够实现传动构造的简单化。
通过旋转驱动风车来吹送分选风,因此需要对风车进行高速旋转驱动,由于风车的旋转轴兼用作中间轴,因此,不需要为了增速而设置大型的旋转体,能够通过传递至中间轴的动力高速驱动风车。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后处理装置,对从所述脱粒室排出外部的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物进行后续处理;以及后处理用传动机构,将动力从安装于所述中间轴的后处理用旋转体不经由所述中继轴传递至所述后处理装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后处理用传动机构,不经由中继轴将动力传递至后处理装置。后处理装置为对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物进行后续处理的装置,例如,具有将作为排出物的排草切碎等的功能。为了使上述后处理装置可靠地进行切碎等后续处理,需要高速地进行驱动。
在此,通过将动力从中间轴不经由中继轴直接进行传递,能够高速地驱动后处理装置,并能够良好地进行后处理装置的处理。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后处理用旋转体以位于比所述驱动旋转体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的状态设置在所述中间轴。
后处理装置进行排草的切碎处理等后续处理,当上述后处理装置产生处理物的堵塞等问题时,有时会导致一时间驱动负荷增大的情况。
在此,根据该结构,后处理用旋转体位于中间轴的比驱动旋转体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换言之,位于与中间轴支承在轴承部的部位较近的位置。结果是,即使后处理用旋转体由于负荷变动等因素产生振动,也能够抑制中间轴的摇摆,能够容易地尽可能使驱动动作稳定。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从动旋转体为多连式,以连续连结的状态具有:输入用旋转体,来自所述中间轴的动力输入至所述输入旋转体;以及多个输出用旋转体,用于分配提供动力,并且,所述多个输出用旋转体分配在所述输入用旋转体的旋转轴心方向的两侧。
根据该结构,在中继轴具有多个输出用旋转体,所述多个输出用旋转体分配在输入用旋转体的旋转轴心方向的两侧。结果是,由于对中继轴施加的方向相反的驱动力作用于输入用旋转体的轴心方向的两侧部,因此,不易导致中继轴变形,耐用性良好。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多个输出用旋转体中的向所述脱粒筒传递动力的脱粒筒用输出旋转体位于比所述输入用旋转体靠近机体外方侧的位置。
脱粒筒在脱粒室内被旋转驱动,从而对脱粒处理物进行脱粒处理,因此,驱动负荷较大,而且,当处理物交缠堆积时,有时会导致脱粒筒停止旋转。结果是,就脱粒筒的传动机构而言,维护作业的频率较大。
根据该结构,由于脱粒筒用输出旋转体位于比输入用旋转体靠近机体外方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从机体外方侧对脱粒筒的传动机构进行维护作业。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脱粒筒用输出旋转体以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中继轴。
根据该结构,由于脱粒筒用输出旋转体装卸自由,因此,不会导致如由于设置齿轮式变速机构等专门的变速装置等使得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仅需将脱粒筒用输出旋转体替换成口径不同的其他输出旋转体,就能够对脱粒筒的输出旋转速度进行变更。
因此,当收割对象农作物不同时,仅需替换输出旋转体,就能够将脱粒筒的输出旋转速度调整为适合农作物的速度。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多个输出用旋转体中的向所述进料器传递动力的进料器用输出旋转体位于比所述输入用旋转体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经由中继轴传递的低速的动力从进料器用输出旋转体传递至进料器,将由机体前部的收割部收割的农作物向后方的脱粒装置良好地搬运。
上述进料器所需的旋转速度不因农作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因此,能够将进料器用输出旋转体配置在中继轴的比输入用旋转体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多个输出用旋转体中的向所述处理物搬运机构传递动力的处理物搬运用输出旋转体位于比所述输入用旋转体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经由中继轴传递的低速的动力从处理物搬运用输出旋转体传递至处理物搬运机构,对分选后的处理物即分离的谷粒和带枝梗的颗粒等二次物良好地进行搬运。
上述处理物搬运机构所需的旋转速度不因农作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因此,能够将处理物搬运用输出旋转体配置在中继轴的比输入用旋转体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脱粒筒绕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旋转轴心旋转。
根据该结构,脱粒筒绕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旋转轴心旋转,从而对脱粒处理物进行脱粒处理。根据上述结构,在沿着脱粒筒的外周部的较长的处理路径上对机体前部的收割部提供的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脱粒处理。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中间轴穿过所述脱粒筒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中间轴穿过脱粒筒下方的脱粒装置内部。能够在不妨碍脱粒筒的旋转驱动的状态下,有效利用脱粒筒下方的空间配置中间轴。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机体行驶用传动机构后,从所述机体行驶用传动机构传递至所述中间轴。
根据该结构,发动机的动力不是直接传递至中间轴,而是传递至机体行驶用传动机构后,再从该机体行驶用传动机构传递至中间轴。
具体而言,为了构成多余的设置空间较少的合理的机体配置结构,例如,当在发动机的输出轴的横侧配设中间轴时,当发动机的动力直接传递至中间轴时,发动机的输出旋转体和中间轴的输入旋转体横向排列,有时会导致无法卷绕环形转动体等问题。
然而,即使采用上述配置结构,如果在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机体行驶用传动机构后,再从该机体行驶用传动机构传递至中间轴,则能够传递动力。
因此,根据该结构,通过改良传动构造,能够实现多余的设置空间较少的合理的机体配置结构。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机体行驶用传动机构的行驶用输入轴后,从所述行驶用输入轴传递至所述中间轴。
根据该结构,动力从行驶用输入轴分歧传递至机体行驶用传动机构和中间轴,因此,不需要大幅对机体行驶用传动机构进行构造改良,能够简单地进行构造改良。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方具有排草处理装置,在向所述排草处理装置的输入旋转体传递动力的传递机构具有多条传动带。
根据该结构,向排草处理装置的输入旋转体进行的驱动力的传递是通过多条传动带进行的,因此,传递机构的张力分散至各个传动带,不仅能够延长各个传动带的使用寿命,而且,即使将小径的带轮用作传递机构,各个传动带与带轮之间也不易打滑,能够顺利地向排草处理装置传递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为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拆下谷粒箱后的联合收割机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从发动机向散热器冷却风扇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构造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从发动机向散热器冷却风扇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构造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正逆转选择机构的正转传动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正逆转选择机构的逆转传动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正逆转选择机构的放大侧视图。
图9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正逆转选择机构的俯视图。
图9的(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正逆转选择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正逆转选择机构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正逆转选择机构的安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动力传递系统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为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拆下谷粒箱后的联合收割机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脱粒装置间的动力传递构造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脱粒装置间的动力传递构造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脱粒装置间的动力传递构造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从发动机经由变速箱向脱粒装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部位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动力传递系统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左侧视图。
图2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2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2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脱粒室的侧视图。
图2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脱粒室的纵剖主视图。
图2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在顶板和左侧板开放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纵剖主视图。
图2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左侧板的立体图。
图28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脱粒筒的侧视图。
图28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XXXVIIIb-XXXVIIIb线剖视图。
图28的(c)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XXXVIIIc-XXXVIIIc线剖视图。
图28的(d)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支承板的剖视图。
图28的(e)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XXXVIIIe-XXXVIIIe线剖视图。
图2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承接网的连结状态的图。
图3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拆下承接网时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脱粒装置的俯视图。
图32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加强板的安装状态的纵剖主视图。
图32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图32的(a)的部分放大图。
图3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分选处理部的侧视图。
图34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移动引导部的侧视图。
图34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移动引导部的俯视图。
图34的(c)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由导轨引导的摆动分选装置的纵剖主视图。
图34的(d)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由移动引导部支承的摆动分选装置的纵剖主视图。
图35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摆动驱动部的侧视图。
图35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摆动驱动部的俯视图。
图3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谷粒筛的装卸状态的立体图。
图3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摆动分选装置的局部纵剖侧视图。
图3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导流板的侧视图。
图3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4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第一谷粒搬运装置的侧视图。
图41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第一谷粒搬运装置的下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41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第一谷粒搬运装置的下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4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第一谷粒搬运装置的后视图。
图4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第一谷粒搬运装置的搬运末端部的局部切割后视图。
图44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第一谷粒搬运装置的搬运末端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44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第一谷粒搬运装置的搬运末端部的纵剖后视图。
图4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上部罩体的立体图。
图4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第二谷粒搬运装置的后视图。
图47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二次物回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47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链条箱的剖视图。
图4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二次物回送装置的展开状态的切割后视图。
图4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二次物回送装置的排出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50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风车的纵剖主视图。
图50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风车的左侧视图。
图50的(c)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风车的右侧视图。
图5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开度调整板的支承构造的主视图。
图5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开度调整板的支承构造的后视图。
图53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开关部件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53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开关部件的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图5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传动系统图。
图55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中继用传动机构的纵剖主视图。
图55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脱粒装置的传动构造的侧视图。
图5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5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5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脱粒装置间的动力传递构造的侧视图。
图5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脱粒装置间的动力传递构造的俯视图。
图6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从发动机向散热器冷却风扇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构造的侧视图。
图6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从发动机向散热器冷却风扇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构造的俯视图。
图6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送风机构的后视图。
图6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动力传递系统的示意图。
图6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散热器的吸气箱部分的侧视图。
图6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散热器的吸气箱部分的后视图。
图66的(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散热器的吸气箱部分的俯视图。
图66的(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散热器的吸气箱部分的上下连接部位的立体图。
图6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散热器、吸气箱以及散热器冷却风扇的分解立体图。
图6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正逆转选择机构的沿水平方向的剖面的俯视图。
图6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正逆转选择机构的沿上下方向的剖面的后视图。
图7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正逆转选择机构的安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7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正逆转选择机构的正转传动状态的侧视图。
图7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正逆转选择机构的逆转传动状态的侧视图。
图7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正逆转选择机构的放大侧视图。
图7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图71的LXXIV-LXXIV线剖视图。
图7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带防脱件的侧视图。
图7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带防脱件的俯视图。
图7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图,为表示驾驶室内部的操作件的安装状态的说明图。
图7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的描述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至图5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一例的全喂入型(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图1是表示机体整体的右侧视图,图2是表示机体整体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拆下谷粒箱5使脱粒装置4等露出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上述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具有行驶装置2,行驶装置2具有位于车体框架1的下侧的左右一对前轮2F、2F(相当于前行驶装置)和左右一对后轮2R、2R(相当于后行驶装置)。
行驶机体是通过以下方式构成的。即在车体框架1的前部具有驾驶室15(相当于驾驶部),在所述驾驶室15的后方侧分别具有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在车体框架1的最后部具有排草处理装置16。在车体框架1的前部具有收割处理装置17,收割处理装置17相对于车体框架1绕水平横轴心(未图示)进行升降动作。
在车体框架1上的前部且在脱粒装置4的横侧部装载有发动机3,在远离发动机3的后方位置配设有散热器7。在隔着脱粒装置4的与发动机3相反的一侧,装载有燃料箱12。除了上述行驶装置2以外,发动机3的动力还传递至脱粒装置4、收割处理装置17以及对散热器7进行冷却的散热器冷却风扇70等。
就行驶装置2的前轮2F而言,经由前轮驱动轴24传递的动力经由减速箱25和前车轴2a传递至前轮2F,其中前轮驱动轴24安装在车体框架1的前部,从变速箱20向左右延伸,减速箱25进入前轮2F的形成于面向机体内方侧的面的凹入部位,前车轴2a支承在减速箱25。
由此,安装前轮2F,使发动机3的动力经由前车轴2a传递至前轮2F,并使前轮2F绕前车轴2a的水平横轴心x1A旋转驱动。前轮2F为由左右方向宽度和直径都比后轮2R大的胎轮构成的非转向车轮。
如图2和图3所示,后轮2R设置在车体框架1的后部,且位于以绕前后方向轴心(未图示)自由左右摆动的方式安装的后轮支承框架(未图示)的左右两端侧,后轮2R由转向车轮构成,具有能够绕上下摆动轴心进行转向操作的后车轴2b。该后轮2R是由左右方向宽度和直径都比前轮2F小的胎轮构成,后轮2R绕后车轴2b的水平横轴心x2A转动。
(收割处理装置)
如图1至图3所示,在装载于车体框架1的脱粒装置4的前侧,设置有收割处理装置17,收割处理装置17绕沿着左右方向的横轴心进行升降动作。
该收割处理装置17具有:进料器17A,向脱粒装置4提供收割的禾秆等农作物;耙拢卷筒17B,耙入植立禾秆等农作物的穗头侧;收割装置17C,切断植株根部侧;以及横向移送螺旋器17D,将收割的农作物向收割方向的中央部聚集。该收割装置17收割农作物并送入进料器17A,从而提供给脱粒装置4。
这里省略图示,该进料器17A在方筒状的壳体内部装备有沿前后方向转动的环形带状的搬运体,该进料器17A将送来的收割农作物向后上方搬运。进料器17A的农作物搬运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前后方向为沿着脱粒装置4内的脱粒筒40的脱粒筒旋转轴心p0A(参照图3)的方向,随着进料器17A部分的升降动作,耙拢卷筒17B、收割装置17C以及横向移送螺旋器17D也能够进行升降动作。
(脱粒装置)
如上所述,脱粒装置4以使脱粒筒旋转轴心p0A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配设在车体框架1上。该脱粒装置4在前后方向上配备在前轮2F和后轮2R的前后方向间隔内,并且在左右方向上配设在左右两侧的前轮2F和后轮2R的间隔宽度内。
并且,如图1所示,脱粒装置4的下表面比作为非转向车轮的前轮2F的前车轴2a稍低,且比作为转向车轮的后轮2R的后车轴2b稍高。换言之,脱粒装置4的下表面配设在与作为非转向车轮的前轮2F的前车轴2a或作为转向车轮的后轮2R的后车轴2b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就如上所述地配设的脱粒装置4而言,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A,脱粒装置4的脱粒筒旋转轴心p0A偏靠左侧。由于脱粒装置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存在于与配设在内部的脱粒筒40的前后方向的脱粒筒旋转轴心p0A相同的位置,因此,整个脱粒装置4配设在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A偏靠左侧的位置。
向脱粒装置4提供收割农作物的进料器17A与脱粒装置4同样,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A配设在偏靠左侧的位置。如图3所示,在俯视时,进料器17A与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A偏靠右侧的变速箱20部分重叠。
排草处理装置16一体安装在脱粒装置4的后部,切断脱粒处理后的排草并排出机体外侧。
脱粒装置4形成为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箱状,其前端部具有风车41(参照图12)。该风车41的具有送风翼的风车轴41a向脱粒箱4A的右横外侧延伸,在该风车轴41a的延伸部位,安装有脱粒输入带轮41b(相当于脱粒侧旋转体),脱粒输入带轮41b用于将从发动机3传递来的动力输入脱粒装置4。
在该脱粒装置4未并设置副风车,仅采用风车41对分选部位进行送风。
在脱粒装置4的内部,以绕前后方向的脱粒筒轴40a旋转驱动的方式配备有脱粒筒40,脱粒筒40用于对从进料器17A侧送来的收割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除了该脱粒筒40,还配备有分选处理装置42等,分选处理装置42在风车41的送风作用下,对由脱粒筒40进行脱粒处理后的收割农作物进行摆动分选处理。
(谷粒箱)
如图1至图3所示,谷粒箱5以横跨立设在车体框架1上的右横侧部的箱支承台13和位于车体框架1上的左横侧部的脱粒装置4的上侧的方式,设置在驾驶室15的后方侧。
就谷粒箱5而言,在由方管等各种钢材组装成格子状而形成的底部框架50的上侧,装载有箱状的箱本体51,箱本体51具有横跨机体左右方向的几乎整个宽度的左右方向宽度。
这些底部框架50和箱本体51一体连结,通过设置在箱支承台13的上端部的摆动支轴52,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A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箱支承台13在脱粒装置4的右横侧方部位,以位于前轮2F和后轮2R之间的方式配备在车体框架1上。该箱支承台13具有外支柱13A和内支柱13B,外支柱13A配设在远离脱粒装置4的一侧,内支柱13B配设在比外支柱13A靠近脱粒装置4的一侧。这些外支柱13A的下端部和内支柱13B的下端部固定在车体框架1,并且,外支柱13A和内支柱13B各自的上端部连结在上部框架13C。在该上部框架13C,谷粒箱5的相当于左右方向一端侧的谷粒排出口5A侧的端部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A起伏摆动的方式连结支承。
并且,在箱支承台13的内支柱13B和谷粒箱5的底部框架50之间,安装有液压驱动式摆动液压缸53。通过该摆动液压缸53的伸缩动作,能够使谷粒箱5绕摆动轴心z2A起伏摆动从而在存储姿势和排出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其中,所述存储姿势为箱本体51的底面呈水平或大致水平状态的姿势,所述排出姿势为底面被朝立起侧抬起的姿势。
如图4和图5所示,在箱支承台13的后部,配设有散热器7。该散热器7的前端侧支承在最后部的外支柱13A,上部安装在上部框架13C,下部支承在立设于车体框架1的散热器支承脚1a。
(驾驶室)
如图1和图3所示,驾驶室15装载设置在立设于车体框架1上的驾驶部框架11。
由此,驾驶室15在比前轮2F的外径的上边缘高且比前轮2F的后边缘靠近前方侧的位置,经由驾驶部框架11支承在车体框架1。
在驾驶室15内配备有操纵操作用的转向手柄15a和驾驶座椅15b等,通过转向手柄15a对后轮2R进行转向操作。在此省略图示,在该驾驶室15内,配备有操纵操作用和作业操作用的各种操作件、以及仪表类等。
(动力传递构造)
下面,对将发动机3的动力传递至脱粒装置4和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动力传递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图4和图12所示,发动机3以曲柄轴(未图示)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状态,配设在车体框架1上的偏靠右外侧的部位。
在发动机3的左右方向一端侧(机体内方侧),以轴线方向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状态,设置有飞轮(未图示)和作为发动机输出旋转体的输出带轮30。在另一端侧(机体外方侧),输出轴31凸出,且在该输出轴31安装有第二输出带轮31a。从该第二输出带轮31a,经由下述正逆转选择机构6,输出作为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驱动力的发动机3的动力。
在输出带轮30的外周部,具有3个部位的带槽,所述带槽用于卷绕作为环形转动带的一例的第一传动带32,第一传动带32由3条三角带组构成。
在发动机3的前方侧,位于比发动机3靠近机体内方侧(左右方向的左侧)的变速箱20具有向机体外方侧(左右方向的右侧)凸出的输入轴21,作为输入旋转体的输入输出带轮22以一体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该输入轴21。
该输入输出带轮22具有第一旋转体部分22A和第二旋转体部分22B,第一旋转体部分22A具有3个部位的带槽,该3个部位的带槽用于卷绕第一传动带32的3条三角带,第二旋转体部分22B具有2个部位的带槽,该2个部位的带槽用于卷绕下述第二传动带33。该第二旋转体部分22B具有作为用于向脱粒装置4传递发动机动力的输出旋转体的作用。
第一旋转体部分22A和第二旋转体部分22B由一体成形的多连式带轮构成,第一旋转体部分22A侧为大径,位于偏靠存在发动机3的机体外侧的位置,第二旋转体部分22B为小径,位于偏靠存在脱粒装置4的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就变速箱20而言,在与设置输入输出带轮22侧相反的一侧,安装有无级变速装置23,无级变速装置23用于对由输入轴21输入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至行驶装置2。由该无级变速装置23变速后的动力经由设置在变速箱20内部的未图示的变速机构,从前轮驱动轴24输出。
在输入输出带轮22的第二旋转体部分22B卷绕有第二传动带33,第二传动带33由作为环形转动带的一例的2条三角带组构成。
该第二传动带33卷绕在设置于脱粒装置4的风车轴41a的脱粒输入带轮 41b,将发动机动力从第二旋转体部分22B经由第二传动带33输入至脱粒装置4。
风车轴41a侧的脱粒输入带轮41b形成为比第二旋转体部分22B和输出带轮30的直径大,对发动机转速进行减速进而传递至风车轴41a。
如图12所示,输入至风车轴41a的发动机动力分配给用于驱动脱粒筒40的脱粒筒侧驱动机构43、将动力传递至包含进料器17A的收割处理装置17的收割侧驱动机构44以及用于驱动分选处理装置42等的分选侧驱动机构45。
这些脱粒筒侧驱动机构43、收割侧驱动机构44以及分选侧驱动该机构45分别包含传动带。并且,动力还从分选侧驱动机构45的传动下游侧经由传动带46传递至排草处理装置16。
分选侧驱动机构45具有向一次螺旋部42a和扬送装置47传递动力的传动带45a、向二次螺旋部42b和二次回送装置48传递动力的传动带45b以及向摆动分选板42c传递动力的传动带45c。
如图4、图5和图12所示,向散热器冷却风扇70进行的动力传递是经由第三传动带34进行的。
该第三传动带34具有上游侧传动带34A(相当于动力侧环形转动带)和下游侧传动带34B(相当于驱动装置的环形转动带),上游侧传动带34A隔着中继轴35位于靠近发动机3的一侧,下游侧传动带34B位于靠近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一侧。
上游侧传动带34A由卷绕在第二输出带轮31a和中继输入带轮35a(相当于驱动旋转体,兼用作中继旋转体)的三角带构成,第二输出带轮31a设置在输出轴31,输出轴31位于发动机3的与输出带轮30相反的一侧,中继输入带轮35a设置在中继轴35的机体外方侧的端部(左右方向的右侧端部)。
下游侧传动带34B由正转传动带36(相当于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逆转传动带37(相当于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构成,正转传动带36和逆转传动带37卷绕在作为多个卷绕部的一对中继输出带轮35b、35c(相当于驱动旋转体,兼用作中继旋转体)和风扇输入带轮72(相当于输入旋转体)。一对所述中继输出带轮35b、35c设置在中继轴35的机体内方侧的端部(左右方向的左侧端部)。风扇输入带轮72支承在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支轴71。
也就是说,正逆转选择机构6选择正转传动带36和逆转传动带37中的任一方使其呈传递状态,被选择的一方的正转传动带36或逆转传动带37作为将动力传递至风扇输入带轮72的下游侧传动带34B发挥功能。
如上所述,安装在中继轴35的中继输入带轮35a、中继输出带轮35b以及中继输出带轮35c构成驱动旋转体的多个卷绕部,该驱动旋转体和下游侧传动带34B构成用于驱动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驱动装置。
就该驱动装置而言,动力侧环形转动带侧的上游侧传动带34A位于与驱动装置的环形转动带侧的下游侧传动带34B相比靠近机体外方侧的位置。其中,上游侧传动带34A卷绕在中继输入带轮35a,下游侧传动带34B卷绕在中继输出带轮35b、35c。
并且,由于发动机3的横外侧和散热器7的横外侧被侧部罩体9覆盖,由此,作为从发动机3向散热器冷却风扇70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构造的第三传动带34等收纳在从外部遮蔽的空间s1A内。
如图4所示,该空间s1A是在配备第三传动带34时,利用中继轴35将第三传动带34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向上方侧抬起而形成的,其中,第三传动带34将动力从位于下部前方的发动机3的输出轴31传递至向后方偏离且位于稍高位置的散热器冷却风扇70。
由此,使存在于第三传动带34的下侧的空间的容量变大,能够有效地用作维护用空间。
(正逆转选择机构)
下面对正逆转选择机构6进行说明。
正逆转选择机构6通过使正转传动带36和逆转传动带37中的任一方的动力传递至卷绕有正转传动带36和逆转传动带37的风扇输入带轮72,并使另一方的动力不传递至风扇输入带轮72,由此,将风扇输入带轮72的旋转方向切换成正转方向或逆转方向。
风扇输入带轮72的正转方向为:使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送风方向从机体横外方侧朝向内方侧,对于散热器7而言,使散热器冷却风扇70发挥抽风作用的方向。逆转方向为:使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送风方向朝向上述方向的逆方向。在该逆转方向上,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送风方向从机体内方侧朝向外方侧,能够向外侧吹掉附着在散热器7的存在于机体横外侧的防尘网7a上的尘埃。
如图4至图11所示,设置在散热器7的机体内方侧的风扇输入带轮72支承在立设于车体框架1上的风扇安装台8。
风扇安装台8在立设于车体框架1上的支柱80的上端部具有平板状的座板 81。对装载在该座板81的上表面侧的基板82、沿着前后方向配设在基板82的上侧的方筒状部件83以及在方筒状部件83的上表面侧使板面沿着前后方向立起的安装板84进行焊接固定。座板81和基板82通过使板面彼此抵接并由连结螺栓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结固定。
如图8至图11所示,在安装板84,以贯穿安装板84的板面的状态固定有支轴71,支轴71用于枢轴支承风扇输入带轮72。具体而言,在支轴71焊接固定有连结板73,连结板73具有与安装板84对向的凸缘状的抵接面,将该连结板73以抵接的状态螺栓连结在安装板84。
在螺栓连结在安装板84的支轴71上,在向安装板84的机体外方侧凸出的部位安装有摆动臂60,且在贯穿安装板84并向机体内方侧凸出的部位安装有操作杆62。该摆动臂60和操作杆62在沿支轴71的轴线方向的移动被卡环71a阻止的状态下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
在摆动臂60凸出形成有朝操作杆62侧凸出的连结销61,在操作杆62侧形成有能够使该连结销61的头部嵌入的卡合孔62a。并且,在沿着连结销61绕支轴71的轴心p2A旋转的圆弧轨迹的规定范围,在安装板84形成有供连结销61插通的长孔84a。
因此,当摆动臂60的连结销61以贯通安装板84的长孔84a的状态嵌入操作杆62的卡合孔62a时,随着操作杆62的摆动操作,能够在长孔84a的规定范围内绕支轴71的轴心p2A对摆动臂60进行摆动操作。
摆动臂60具有向与支轴71的轴心p2A分离的2个方向延伸的臂部分60A、60B。在一方的臂部分60A,设有作用于正转传动带36的第一张紧轮体63的支轴63a,在另一方的臂部分60B,设有作用于逆转传动带37的第二张紧轮体64的支轴64a。
如图9所示,摆动臂60中的安装有第一张紧轮体63的臂部分60A与安装有第二张紧轮体64的臂部分60B相比远离安装板84,且位于机体外方侧。
并且,如图8、图9和图11所示,在安装有该第一张紧轮体63的臂部分60A设有卡定片66a,卡定片66a用于卡定线圈弹簧66(相当于施力机构),线圈弹簧66向使正转传动带36张紧的一侧(图8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施力。线圈弹簧66的另一端侧连结在风扇安装台8的支柱80,以始终使摆动臂60向使正转传动带36张紧的一侧施力的方式张紧设置线圈弹簧66的另一端侧。
逆转传动带37不仅卷绕在第二张紧轮体64,还卷绕在第三张紧轮体65。
第三张紧轮体65枢轴支承在设置于安装板84的支轴65a,第三张紧轮体65不是通过操作杆62的摆动操作进行位置变更,而是位置固定地设置在安装板84上。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张紧轮体64和第三张紧轮体65被配设成分散在虚拟线段LA的两侧,其中,虚拟线段LA连结作为驱动旋转体的中继输出带轮35b、35c的轴心p1A和作为输入旋转体的风扇输入带轮72的转动中心即支轴71的轴心p2A。
正转传动带36卷绕在作为驱动旋转体的中继输出带轮35b、35c中的机体外方侧的中继输出带轮35b、风扇输入带轮72以及第一张紧轮体63。这些中继输出带轮35b、风扇输入带轮72以及第一张紧轮体63都配设成抵接正转传动带36的内周侧。
因此,如图6所示,当操作杆62被操作至实线所示的“正转”位置时,摆动臂60沿顺时针方向摆动,使第一张紧轮体63向使正转传动带36张紧的一侧移动。由于线圈弹簧66的施力作用,即使从操作杆62松开手,该第一张紧轮体63的位置也能够保持在正转传动状态。
此时,支承第二张紧轮体64的摆动臂60的臂部分60B向使逆转传动带37松弛的一侧摆动(向顺时针方向摆动),形成逆转传动带37不进行动力传递的状态。
逆转传动带37卷绕在作为驱动旋转体的中继输出带轮35b、35c中的机体内方侧的中继输出带轮35c、风扇输入带轮72、第二张紧轮体64以及第三张紧轮体65。
逆转传动带37被卷绕成以下状态,即在上述部件中,中继输出带轮35c、第二张紧轮体64以及第三张紧轮体65抵接在逆转传动带37的内周侧,风扇输入带轮72抵接在逆转传动带37的外周侧。
因此,如图7所示,当将操作杆62操作至“逆转”位置时,摆动臂60抵抗线圈弹簧66的施力向逆时针方向摆动,使第二张紧轮体64向使逆转传动带37张紧的一侧移动。在该状态下,张紧的逆转传动带37呈逆转传动状态。
此时,支承第一张紧轮体63的摆动臂60的臂部分60A向使正转传动带36松弛的一侧摆动(向逆时针方向摆动),形成正转传动带36不进行动力传递的状态。
如上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中继输出带轮35b、风扇输入带轮72、第一张紧轮体63以及正转传动带36,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中继输出带轮35c、风扇输入带轮72、第二张紧轮体64、第三张紧轮体65以及逆转传动带37。
正逆转选择机构6由张紧离合器构成,所述张紧离合器通过操作杆62的操作使摆动臂60摆动动作,从而进行择一选择使得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正转传动带36和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逆转传动带37张紧或松缓,由此能够传递或切断动力。
在此,就通过操作杆62的操作使摆动臂60进行的摆动动作而言,由于线圈弹簧66的施力,即使操作杆62的操作力被解除,也能够维持向正转侧的切换状态。此外,向逆转侧的操作仅在通过操作杆62的操作使摆动臂60进行摆动动作期间持续,当操作杆62的操作被解除时,由于线圈弹簧66的施力,自动恢复正转驱动状态。
图8、图9和图11所示的附图标记67为一体设置在摆动臂60的棒状防脱引导体,附图标记68为弯曲成L字形的板状防脱引导体。并且,附图标记84b为设置在安装板84的棒状防脱引导体。这些部件都是用于防止正转传动带36或逆转传动带37脱离的。
操作杆62在比设置于机体横外侧部的侧部罩体9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向与发动机3所在的机体前方侧相反的机体后方侧延伸,操作杆62的后端部露出至比侧部罩体9的后端靠近后方侧的位置。
如图1所示,侧部罩体9设置在机体右侧部的发动机3等所在的车体框架1上的空间s1A的外侧。并且,存在于散热器7的机体外侧方的防尘罩部分也用作侧部罩体9的一部分。操作杆62以露出至比存在于散热器7的机体外侧方的防尘罩部分靠近后方侧的方式延伸。
因此,通过把持露出至机体后方侧的操作杆62向逆转侧操作,由此能够根据需要使散热器冷却风扇70进行逆转动作。并且,通过解除向逆转侧的操作,能够自动恢复正转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行驶装置2,前轮2F为非转向车轮,后轮2R为转向车轮,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前轮2F作为转向车轮,将后轮2R作为非转向车轮。并且,也可以将前轮2F和后轮2R都作为转向车轮。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行驶装置2,前轮2F为由非转向车轮构成的驱动轮,后轮2R由不被驱动的转向车轮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前轮2F作为不被驱动的转向车轮,将后轮2R作为由非转向车轮构成的驱动轮,或者,也可以将前轮2F和后轮2R均作为转向车轮,对前轮2F和后轮2R都进行驱动。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前行驶部由作为非转向车轮的前轮2F构成,后行驶部由作为转向车轮的后轮2R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以下结构,即前行驶部可以由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构成,后行驶部可以由作为转向车轮的后轮2R构成。反之,也可以为以下结构,即前行驶部由作为转向车轮的前轮2F构成,后行驶部由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构成。
此时,可以驱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使由转向车轮构成的后轮2R或前轮2F为非驱动式,还可以驱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和由转向车轮构成的后轮2R或前轮2F。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配设在脱粒装置4上方的谷粒箱5能够绕设置在左右方向一端侧的摆动轴心z2A倾斜摆动,且在设置有摆动轴心z2A的一侧,设有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5A,在该倾斜摆动姿势下能够排出谷粒,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谷粒箱5不设置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5A,而是通过设置未图示的排出用螺旋器等来排出谷粒。
当采用上述结构时,不设置用于使谷粒箱5倾斜摆动的摆动液压缸53就能够进行排出,但是,优选设置摆动液压缸53,由此能够使存在于箱本体51底部的谷粒向排出用螺旋器所在侧聚集。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作为驾驶部的驾驶室15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具有作为驾驶部的驾驶室15,而仅具有操纵部和驾驶座椅15b。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从发动机3向散热器冷却风扇70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具有安装在发动机3的输出轴31的第二输出带轮31a、中继输入带轮35a、中继输出带轮35b、中继输出带轮35c以及风扇输入带轮72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输出用或输入用的旋转体由带轮构成,例如也可以由链轮构成。
此时,对于传动用的环形转动带而言,可以采用传动链条代替第三传动带34、正转传动带36以及逆转传动带37。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向散热器冷却风扇70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的驱动旋转体,具有固定在同一中继轴35的中继输入带轮35a以及中继输出带轮35b、35c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中继输出带轮35b、35c也可以安装在不同的轴,从而分别进行驱动。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用于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正转传动带36的第一张紧轮体63和作用于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逆转传动带37的第二张紧轮体64支承在单个摆动臂60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构造。
例如,也可以在多个摆动臂60分别设置第一张紧轮体63和第二张紧轮体64。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采用共通的支轴71,使摆动臂60的轴心和风扇输入带轮72的轴心为同一轴心p2A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构造。
例如,摆动臂60和风扇输入带轮72也可以支承在不同的支轴,具有不同的轴心。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正逆转选择机构6,示出了具有线圈弹簧66的结构,其中,线圈弹簧66向使正转传动带36呈张紧状态的方向对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摆动臂60施力,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采用线圈弹簧66。
并且,也可以使摆动臂60在正转侧和逆转侧这两个位置进行位置固定。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驱动散热器冷却风扇70的驱动装置,采用由发动机3驱动的中继轴35的动力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采用由发动机3驱动的发电装置和电动马达等进行驱动的驱动装置。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散热器7配备在以使输出轴31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配备的发动机3的车体后方侧部位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散热器7配备在发动机3的车体前方侧部位,或将散热器7配备在发动机3的车体上方侧部位。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机,示出了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例的全喂入型(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除草机、拖拉机、建筑机械或搬运车等作业机。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的描述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3至图17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一例的全喂入型(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图13是表示机体整体的右侧视图,图14是表示机体整体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拆下谷粒箱205使脱粒装置204等露出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上述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具有行驶装置202,行驶装置202具有位于车体框架201的下侧的左右一对前轮202F、202F(相当于前行驶装置)和左右一对后轮202R、202R(相当于后行驶装置)。
行驶机体是通过以下方式构成的。即在车体框架201的前部具有驾驶室215(相当于驾驶部),在所述驾驶室215的后方侧分别具有脱粒装置204和谷粒箱205,在车体框架201的最后部具有排草处理装置216。在车体框架201的前部具有收割处理装置217,收割处理装置217相对于车体框架201绕水平横轴心(未图示)进行升降动作。
在车体框架201上的前部且在脱粒装置204的横侧部装载有发动机203,在远离发动机203的后方位置配设有散热器207。在隔着脱粒装置204的与发动机203相反的一侧,装载有燃料箱208。除了上述行驶装置202以外,发动机203的动力还传递至脱粒装置204、收割处理装置217以及对散热器207进行冷却的散热器风扇207a等。
就行驶装置202的前轮202F而言,经由前轮驱动轴224传递的动力经由减速箱225和前车轴202a传递至前轮202F,其中前轮驱动轴224安装在车体框架201的前部,从变速箱220向左右延伸,减速箱225进入前轮202F的形成于面向机体内方侧的面的凹入部位,前车轴202a支承在减速箱225。
由此,安装前轮202F,从而使发动机203的动力经由前车轴202a传递至前轮202F,并使前轮202F绕前车轴202a的水平横轴心x1B旋转驱动。前轮202F为由左右方向宽度和直径都比后轮202R大的胎轮构成的非转向车轮。
如图14和图15所示,后轮202R设置在车体框架201的后部,且位于以绕前后方向轴心(未图示)自由左右摆动的方式安装的后轮支承框架(未图示)的左右两端侧,后轮202R由转向车轮构成,具有能够绕上下摆动轴心进行转向操作的后车轴202b。该后轮202R是由左右方向宽度和直径都比前轮202F小的胎轮构成,后轮202R绕后车轴202b的水平横轴心x2B转动。
(收割处理装置)
如图13至图15所示,在装载于车体框架201的脱粒装置204的前侧,设置有收割处理装置217,收割处理装置217绕左右方向的横轴心进行升降动作。
该收割装置217具有:进料器217A,向脱粒装置204提供收割的禾秆等农作物;耙拢卷筒217B,耙入植立禾秆等农作物的穗头侧;收割装置217C,切断植株根部侧;以及横向移送螺旋器217D,将收割的农作物向收割方向的中央部聚集。该收割装置217收割农作物并送入进料器217A,从而提供给脱粒装置204。
这里省略图示,该进料器217A在方筒状的壳体内部装备有沿前后方向转动的环形带状的搬运体,该进料器217A将送来的收割农作物向后上方搬运。进料器217A的农作物搬运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前后方向为沿着脱粒装置204内的脱粒筒240的脱粒筒旋转轴心p1B(参照图15)的方向,随着进料器217A部分的升降动作,耙拢卷筒217B、收割装置217C以及横向移送螺旋器217D也能够进行升降动作。
(脱粒装置)
如上所述,脱粒装置204以使脱粒筒旋转轴心p1B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配设在车体框架201上。该脱粒装置204在前后方向上配备在前轮202F和后轮202R的前后方向间隔内,并且在左右方向上配设在左右两侧的前轮202F和后轮202R的间隔宽度内。
并且,如图13所示,脱粒装置204的下表面比作为非转向车轮的前轮202F的前车轴202a稍低,且比作为转向车轮的后轮202R的后车轴202b稍高。换言之,脱粒装置204的下表面配设在与作为非转向车轮的前轮202F的前车轴202a或作为转向车轮的后轮202R的后车轴202b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就如上所述地配设的脱粒装置204而言,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B,脱粒装置204的脱粒筒旋转轴心p1B偏靠左侧。由于脱粒装置20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存在于与配设在内部的脱粒筒240的前后方向的脱粒筒旋转轴心p1B相同的位置,因此,整个脱粒装置204配设在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B偏靠左侧的位置。
向脱粒装置204提供收割农作物的进料器217A与脱粒装置204同样,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B配设在偏靠左侧的位置。如图15所示,在俯视时,进料器217A与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B偏靠右侧的变速箱220部分重叠。
排草处理装置216一体安装在脱粒装置204的后部,切断脱粒处理后的排草并排出机体外侧。
脱粒装置204形成为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箱状,其前端部具有风车241(参照图20)。该风车241的具有送风翼的风车轴241a向脱粒箱204A的右横外侧延伸,在该风车轴241a的延伸部位,安装有脱粒输入带轮241b(相当于脱粒侧旋转体),脱粒输入带轮241b用于将从发动机203传递来的动力输入脱粒装置204。
在该脱粒装置204未并设置副风车,仅采用风车241对分选部位进行送风。
在脱粒装置204的内部,以绕前后方向的脱粒筒轴240a旋转驱动的方式配备有脱粒筒240,脱粒筒240用于对从进料器217A侧送来的收割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除了该脱粒筒240,还配备有分选处理装置242等,分选处理装置242在风车241的送风作用下,对由脱粒筒240进行脱粒处理后的收割农作物进行摆动分选处理。
(谷粒箱)
如图13至图15所示,谷粒箱205以横跨立设在车体框架201上的右横侧部的箱支承台213和位于车体框架201上的左横侧部的脱粒装置204的上侧的方式,设置在驾驶室215的后方侧。
就谷粒箱205而言,在由方管等各种钢材组装成格子状而形成的底部框架250的上侧,装载有箱状的箱本体251,箱本体251具有横跨机体左右方向的几乎整个宽度的左右方向宽度。
这些底部框架250和箱本体251一体连结,通过设置在箱支承台213的上端部的摆动支轴252,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B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
如图13和图15所示,箱支承台213在脱粒装置204的右横侧方部位,以位于前轮202F和后轮202R之间的方式配备在车体框架201上。该箱支承台213具有外支柱213A和内支柱213B,外支柱213A配设在远离脱粒装置204的一侧,内支柱213B配设在比外支柱213A靠近脱粒装置204的一侧。这些外支柱213A的下端部和内支柱213B的下端部固定在车体框架201,并且,外支柱213A和内支柱213B各自的上端部连结在上部框架213C。在该上部框架213C,谷粒箱205的相当于左右方向一端侧的谷粒排出口205A侧的端部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B起伏摆动的方式连结支承。
并且,在箱支承台213的内支柱213B和谷粒箱205的底部框架250之间,安装有液压驱动式的摆动液压缸253。通过该摆动液压缸253的伸缩动作,能够使谷粒箱205绕摆动轴心z2B起伏摆动从而在存储姿势和排出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其中,所述存储姿势为箱本体251的底面呈水平或大致水平状态的姿势,所述排出姿势为底面立起的姿势。
(驾驶室)
如图13和图15所示,驾驶室215装载设置在立设于车体框架201上的驾驶部框架211。
由此,驾驶室215在比前轮202F的外径的上边缘高且比前轮202F的后边缘靠近前方侧的位置,经由驾驶部框架211支承在车体框架201。
在驾驶室215内配备有操纵操作用的转向手柄215a和驾驶座椅215b等,通过转向手柄215a对后轮202R进行转向操作。在此省略图示,在该驾驶室215内,配备有操纵操作用和作业操作用的各种操作件、以及仪表类等。
(动力传递构造)
下面,对将发动机203的动力经由变速箱220的输入轴221传递至脱粒装置204的动力传递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6至图20所示,发动机203以曲柄轴(未图示)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状态,配设在车体框架201上的偏靠右外侧的部位。
在发动机203的左右方向一端侧(机体内方侧),以轴线方向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状态,设置有飞轮203A和输出带轮230(相当于发动机输出旋转体)。在另一端侧(机体外方侧),输出轴231凸出,且在该输出轴231安装有第二输出带轮231a。如图20所示,在该第二输出带轮231a,张紧卷绕有作为环形转动带的一例的由1条三角带构成的第三传动带234,用于向散热器风扇207a输出驱动力。
在输出带轮230的外周部,具有3个部位的带槽,所述带槽用于卷绕作为环形转动带的一例的由3条三角带组构成的第一传动带232(相当于发动机动力传递部)。
在发动机203的前方侧,位于比发动机203靠近机体内方侧(左右方向的左侧)的变速箱220具有向机体外方侧(左右方向的右侧)凸出的输入轴221,输入输出带轮222以一体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该输入轴221。
该输入输出带轮222具有第一旋转体部分222A(相当于输入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相当于输出旋转体),第一旋转体部分222A具有3个部位的带槽,该3个部位的带槽用于卷绕第一传动带232的3条三角带,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具有2个部位的带槽,该2个部位的带槽用于卷绕下述第二传动带233。
第一旋转体部分222A和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由一体成形的多连式带轮构成,第一旋转体部分222A侧为大径,位于偏靠发动机203所在的机体外侧的位置,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为小径,位于偏靠脱粒装置204所在的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就变速箱220而言,在与设置输入输出带轮222侧相反的一侧,安装有无级变速装置223,无级变速装置223用于对由输入轴221输入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至行驶装置202。由该无级变速装置223变速后的动力经由设置在变速箱220内部的未图示的变速机构,从前轮驱动轴224输出。
在输入输出带轮222的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卷绕有作为环形转动带的一例的由2条三角带组构成的第二传动带233(相当于脱粒用动力传递部)。
该第二传动带233卷绕在设置于脱粒装置204的风车轴241a的脱粒输入带轮241b,将发动机动力从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经由第二传动带233输入至脱粒装置204。
风车轴241a侧的脱粒输入带轮241b形成为比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和输出带轮230的直径大,对发动机转速进行减速进而传递至风车轴241a。
如图16和图18所示,脱粒装置204装载在车体框架201,且位于变速箱220的后方侧。风车轴241a位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变速箱220的输入轴221相比靠近发动机203的输出带轮230和输出轴231的轴心x3B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在沿发动机203的输出带轮230和输出轴231的轴心x3B的方向观察时,风车轴241a位于与输出带轮230重叠的位置。
因此,输出带轮230与脱粒输入带轮241b相互重叠,第一传动带232与第二传动带233也相互重叠。
并且,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从正面或从上面观察时,输出带轮230、输入输出带轮222以及脱粒输入带轮241b也配设在发动机203、与变速箱220和脱粒装置204之间。输入输出带轮222配设成:第一旋转体部分222A靠近发动机203侧,且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靠近变速箱220和脱粒装置204侧。
因此,第一传动带232和第二传动带233也当然配设在发动机203、与变速箱220和脱粒装置204之间。
第一张紧轮235作用于第一传动带232,第一传动带232卷绕在发动机203的输出带轮230和变速箱220的第一旋转体部分222A。
并且,第二张紧轮236作用于第二传动带233,第二传动带233卷绕在变速箱220的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和脱粒装置204的脱粒输入带轮241b。
如图17所示,第一张紧轮235的支轴235a的一端侧向一个方向较长地延长,该延长部分支承在自由摆动的第一臂部件235b的自由端侧和施力机构237的自由端侧。
如图16所示,第一臂部件235b的基端侧枢轴支承在车体框架201的L字形的支承台框架212,其中,支承台框架212被抬起至比变速箱220高的位置,从而用作驾驶部框架211的安装台。施力机构237的基端侧枢轴支承在托架201a,托架201a在靠近发动机203侧固定在车体框架201。
施力机构237装备有压缩弹簧237a,压缩弹簧237a向使支轴235a和施力机构237的基端侧的枢轴支承部位之间的距离缩短的方向施力。以通过该压缩弹簧237a的施力向始终使第一传动带232张紧的一侧施力的方式,向第一张紧轮235施力。
第二张紧轮236的支轴236a安装在第二臂部件236b,第二臂部件236b的基端侧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枢轴支承在变速箱220的上部。在该第二臂部件236b的长度方向的中途位置,连结有操作部件236c,操作部件236c具有线圈弹簧。通过连结在该操作部件236c的能够摆动操作的操作杆等未图示的切换操作件,能够在脱粒离合器的开启状态和切断状态间切换。
结果是通过使第二张紧轮236向抬起侧摆动,从而将第二传动带233切换至张紧侧,由此进入将发动机动力传递至脱粒装置204的脱粒离合器的开启状态,通过解除第二张紧轮236的抬起,从而将第二传动带233切换至松缓的一侧,由此进入切断向脱粒装置204传递发动机动力的脱粒离合器的切断状态。
如图20所示,输入至风车轴241a的发动机动力分配给用于驱动脱粒筒240的脱粒筒侧驱动机构243、将动力传递至包含进料器217A的收割处理装置217的收割侧驱动机构244以及用于驱动分选处理装置242等的分选侧驱动机构245。这些脱粒筒侧驱动机构243、收割侧驱动机构244以及分选侧驱动机构245分别包含传动带。并且,动力还从分选侧驱动机构245的传动下游侧经由传动带246传递至排草处理装置216。
分选侧驱动机构245具有向一次螺旋部242a和扬送装置247传递动力的传动带245a、向二次螺旋部242b和二次回送装置248传递动力的传动带245b以及向摆动分选板242c传递动力的传动带245c。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行驶装置202,前轮202F为非转向车轮,后轮202R为转向车轮,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前轮202F作为转向车轮,将后轮202R作为非转向车轮。并且,也可以将前轮202F和后轮202R都作为转向车轮。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行驶装置202,前轮202F为由非转向车轮构成的驱动轮,后轮202R由不被驱动的转向车轮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例如,可以将前轮202F作为不被驱动的转向车轮,将后轮202R作为由非转向车轮构成的驱动轮,或者,也可以将前轮202F和后轮202R均作为转向车轮,对前轮202F和后轮202R都进行驱动。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前行驶部由作为非转向车轮的前轮202F构成,后行驶部由作为转向车轮的后轮202R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以下结构,即前行驶部由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构成,而后行驶部由作为转向车轮的后轮202R构成。反之,也可以为以下结构,即前行驶部由作为转向车轮的前轮202F构成,后行驶部由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构成。
此时,可以驱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使由转向车轮构成的后轮202R或前轮202F为非驱动式,还可以驱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和由转向车轮构成的后轮202R或前轮202F。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配设在脱粒装置204上方的谷粒箱205能够绕设置在左右方向一端侧的摆动轴心z2B倾斜摆动,且在设置有摆动轴心z2B的一侧,设有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205A,在该倾斜摆动姿势下能够排出谷粒,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谷粒箱205不设置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205A,而是通过设置未图示的排出用螺旋器等来排出谷粒。
当采用上述结构时,不设置用于使谷粒箱205倾斜摆动的摆动液压缸253就能够进行排出,但是,优选设置摆动液压缸253,由此能够使存在于箱本体251底部的谷粒向排出用螺旋器所在侧聚集。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作为驾驶部的驾驶室215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具有作为驾驶部的驾驶室215,而仅具有转向手柄215a和驾驶座椅215b。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作为发动机输出旋转体的输出带轮230、作为输入旋转体和输出旋转体的输入输出带轮222以及作为脱粒侧旋转体的脱粒输入带轮241b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输出用或输入用的旋转体由带轮构成,例如也可以由链轮构成。此时,对于传动用的环形转动带而言,可以采用传动链条代替传动带232、233。并且,对于在脱粒装置204等其他部位的采用环形转动带的传动构造而言,同样也可以采用传动链条代替传动带。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输出旋转体的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安装在输入轴221的相对于变速箱220而言与作为输入旋转体的第一旋转体部分222A所在侧相同的一侧,其中,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向脱粒装置204侧传递动力。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相对于变速箱220而言,也可以使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位于与第一旋转体部分222A所在侧相反的一侧。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脱粒侧旋转体采用风车轴241a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能够采用适合用作能够传动的中继轴的轴。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一体成形的输入输出带轮222构成第一旋转体部分222A和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由分体构成的带轮或链轮分别构成第一旋转体部分222A和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将第一旋转体部分222A和第二旋转体部分222B分别固定在输入轴221。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沿发动机203的输出轴231的轴线方向观察时,作为发动机动力传递部的第一传动带232和作为脱粒用动力传递部的第二传动带233相互重叠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传动带232和第二传动带233配设成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错开的状态。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变速箱220位于发动机203的前方位置的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变速箱220位于发动机203的后方侧。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2)
作为联合收割机,不仅能够适用于收割稻谷、麦子、玉米等谷物的收割机,而且能够适用于收割大豆等豆类以及菜种等花卉类的收割机。并且,也不限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也可以为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的描述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21和图22所示,就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而言,行驶机体303具有左右一对不能转向操作的作为前行驶装置的橡胶轮胎式前车轮301和左右一对能够转向操作的作为后行驶装置的橡胶轮胎式后车轮302。在行驶机体303的前部,收割农作物并向后方搬运的收割搬运部304以通过收割升降缸305绕横向支点P1C自由驱动升降的方式受到支承。并且,行驶机体303具有驾驶部307、脱粒装置308、谷粒箱309、驱动用发动机310以及燃料箱311等。驾驶部307位于前部侧,被驾驶室306覆盖,供驾驶员搭乘。脱粒装置308对由收割搬运部304收割的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谷粒箱309存储经该脱粒装置308脱粒处理后的谷粒。燃料箱311存储用于提供给发动机310的燃料。在脱粒装置308的后方侧下部具有排草处理装置312,排草处理装置312对经脱粒装置308脱粒处理后的禾秆(排草)进行切碎并排出机体外部。
驾驶部307供驾驶员从机体左侧进行乘降,在驾驶部307的左侧具有乘降用梯子307a和乘降踏板307b。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定义左右方向时,以沿机体行进方向观察的方式定义左侧或右侧。因此,有时与图上的左右方向不同。
收割搬运部304具有收割部313和进料器314,收割部313在收割植立的农作物后,将收割的农作物向收割方向的中央部聚集,进料器314将收割并向中央聚集的农作物向机体后方的脱粒装置308搬运。
收割部313具有推子型收割刀315、横向移送螺旋器316以及旋转卷筒317等。收割刀315切断农作物的根部,横向移送螺旋器316将收割的农作物向收割方向的中央部聚集,旋转卷筒317将作为收割对象的农作物的穗头端向后方耙入。就进料器314而言,在方筒状的进料箱318内,横跨前后方向卷绕张设有左右一对环形转动链条319。进料器314具有搬运体320,搬运体320以横跨左右两侧的环形转动链条319的状态架设,并且沿圆周方向空出适当间隔设置。通过搬运体320将从收割部313接收的农作物向后上方搬运。
燃料箱311位于脱粒装置308的左侧,发动机310位于脱粒装置308的右侧。并且,脱粒装置308的机体左横侧外方部位即行驶机体303的左侧外端部的上部侧被左上外罩321覆盖。此外,脱粒装置308的机体左横侧外方部位的下部侧被兼用作左下外罩的燃料箱311覆盖。
左上外罩321通过从脱粒装置308固定延设的前后一对支承机构323A、323B,以绕机体前后朝向的轴心X1C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在纵向的作用姿势与横向的开放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其中,所述纵向的作用姿势为覆盖脱粒装置308的机体左横侧外方部位的姿势,所述横向的开放姿势为朝上方外方摆动,使脱粒装置308的机体左横侧外方部位开放的姿势。并且,后部侧的支承机构323B具有气体阻尼器324,气体阻尼器324使左上外罩321在开放姿势下自由保持位置。
并且,省略图示,燃料箱311在机体后部侧部位绕上下轴心自由摆动地支承在机体框架325,通过使燃料箱311的前部侧绕上下轴心摆动,能够使脱粒装置308的下部的左侧开放。
如图24和图25所示,脱粒装置308的左右两侧被侧壁308A覆盖,上部被顶板326覆盖。并且,如图23所示,在由左右两侧的侧壁308A和顶板326围成的内部空间的上部侧,具有旋转的脱粒筒327和沿该脱粒筒327的外周部设置的承接网338,形成对由收割搬运部304搬运来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室329。此外,在脱粒室329的下部,具有分选处理部330,分选处理部330将从脱粒室329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分选为谷粒和草屑等。
(脱粒室)
在脱粒装置308的左侧的侧壁308A,覆盖脱粒室329的左侧部位的上侧部分由能够装卸的左侧板331构成。该脱粒室329的左侧板331相当于外罩侧的侧板。
下面,对脱粒室329的左侧板331进行说明。
如图24和图27所示,左侧板331沿机体前后方向即脱粒筒327的旋转轴心方向分割成2个。
2个分割侧板331A分别在下部具有卡定部334,卡定部334以自由卡卸的方式卡定在设置于脱粒框架332的被卡定部333,并且,在卡定部334卡定在被卡定部333的状态下,该分割侧板331A的上部以能够拆除的方式连结固定在脱粒框架332的被连结部位。
具体而言,如图24至图26所示,2个分割侧板331A分别在下端部弯折形成的水平面部334a的沿前后方向分离的2个部位,具有向下方凸出的棒状的卡定销334b。并且,在脱粒框架332的在脱粒装置308的上下中间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管状的中间框架体337的上表面333a,形成用于定位的贯通孔333b,贯通孔333b供卡定销334b沿上下方向插入卡合。
也就是说,通过使水平面部334a抵接卡合在中间框架体337的上表面333a并使卡定销334b插入卡合在贯通孔333b,由此以定位的状态载置支承分割侧板331A的下端部。因此,由水平面部334a和卡定销334b构成卡定部334,由中间框架体337的上表面333a和贯通孔333b构成被卡定部333。
并且,在分割侧板331A的上部侧部位的沿前后方向分离的2个部位,形成有螺丝插通孔339。此外,在脱粒框架332中的在脱粒装置308的上部侧部位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管状的上部框架体340,在与螺丝插通孔339对应的位置,连结有作为被连结部位的剖面呈L字形的连结用托架341。并且,通过使蝶形螺栓342穿过形成于分割侧板331A的螺丝插通孔339和形成于连结用托架341的插通孔343,并拧接在焊接固定于连结用托架341的背面的螺母344,从而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连结固定分割侧板331A的上部。
在该结构中,就2个分割侧板331A而言,通过分别解除蝶形螺栓342的拧接,解除卡定销334b对中间框架体337的插入卡合,能够进行拆卸。并且,在使分割侧板331A的下端部的卡止销334b插入卡合在中间框架体337的贯通孔333b,并且使水平面部334a载置支承在中间框架体337的上表面333a的状态下,通过拧接蝶形螺栓342来固定上部侧部位,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
当拆下2个分割侧板331A即脱粒室329的左侧板331时,在与脱粒室329对应的部位形成开口K1C,能够通过该开口K1C将承接网338向外方取出。对于承接网338的结构,将在下文中说明。
如图25至图27所示,脱粒室329的左侧板331具有引导板345,引导板345呈内侧越靠近下方侧越偏向脱粒室329的内方侧的倾斜姿势。并且,在2个分割侧板331A,分别以沿着脱粒筒327的旋转轴心方向即机体前后方向并从一端部横跨到另一端部的方式设置引导板345。
该引导板345对从承接网338的位于脱粒筒327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位,即脱粒室329的左侧端部大量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向右侧移动引导。结果是,能够以尽可能均衡的状态向分选处理部330提供脱粒处理物。
在引导板345的下端部具有堵塞与左侧板331之间的间隙的底板346。底板346呈越靠近左侧板331越位于下方侧的倾斜姿势。该底板346以从引导板345的下端部连续连结的状态一体形成,底板346的下端部连结固定在左侧板331。
也就是说,将一张板状金属材料弯折成近似L字形,从而一体形成引导板345和底板346,引导板345和底板346的板体的上端侧部位和下端侧部位分别以焊接方式连结固定在左侧板331。
在引导板345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端部,具有堵塞与左侧板331间的间隙的纵向的遮蔽板347。该遮蔽板347也与引导板345同样由板状金属材料构成,在引导板345的前后方向两侧端部,分别通过点焊方式连结在引导板345、底板346以及左侧板331。该遮蔽板347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近似三角形,由于是通过将板状金属材料弯折而形成的,因此,在折角部形成有稍许间隙。结果是细小的草屑等通过间隙进入由引导板345、底板346和遮蔽板347围成的空间的内部。在此,如图27所示,在底板346形成排尘用的开口346A。即使草屑等侵入内部,也能够通过该开口346A使草屑等向下方排出。
(脱粒筒)
下面对脱粒筒327进行说明。
如图23和图28的(a)所示,脱粒筒327具有脱粒筒轴350,脱粒筒轴350横跨支承于脱粒框架332的前部侧框体348和后部侧框体349,绕机体前后朝向轴心X2C自由旋转地受到支承。脱粒筒327以该脱粒筒轴350为中心一体旋转,并且,具有形成前端部的耙入部351和形成后部侧的脱粒处理部352。
耙入部351在形成为前端较细的圆锥台状的胴体部分353的外周面,具有2片耙入搬运用螺旋叶片354,该耙入部351为螺旋搬运式,通过旋转将来自进料器314的收割谷秆全部向后方耙入。并且,在该螺旋叶片354形成螺栓插通孔355,螺旋插通孔355用于在收割稻谷等磨损风险较大的农作物时安装防磨损板(未图示)。
脱粒处理部352具有:多个支承板356a、356b、356c,形成为圆板状,且以一体自由旋转的方式连结固定在脱粒筒轴350;6根支承杆357,等间隔分散配置在脱粒筒327的圆周方向,分别连结在各支承板356a、356b、356c;以及棒型脱粒齿358,从沿各支承杆357的轴心方向排列的多个部位向脱粒筒327的外周侧凸出。作为多个支承板356a、356b、356c,具有前部侧支承板356a,3个中间侧支承板356c以及后部侧支承板356b。
如图25、图26和图28所示,支承杆357由圆管材料构成。并且,脱粒齿358由圆棒材料构成,在沿着脱粒筒327的径向贯穿支承杆357的状态下通过焊接方式一体连结固定。并且,6根支承杆357分别在与各支承板356a、356b、356c对应的位置,通过焊接方式连结固定有连结用的托架359,通过将托架359以螺栓拧接固定在各支承板356a、356b、356c,从而连结6根支承杆357。
支承杆357具有即使前后朝向交换也能够安装的结构。也就是说,通过解除各托架359对各支承板356a、356b、356c的螺栓拧接,能够拆下支承杆357,并且,以即使前后朝向交换也能够将各托架359与各支承板356a、356b、356c螺栓拧接的方式,设定托架359与各支承板356a、356b、356c的位置。
具体而言,3个中间侧支承板356c中的位于前后方向中间的中间侧支承板356c位于脱粒筒327的前后方向的中央,从该位于中央的中间侧支承板356c到前后两侧的中间侧支承板356c的间隔分别设定为相同的间隔。并且,从前侧的中间侧支承板356c到前部侧支承板356a的间隔与从后侧的中间侧支承板356c到后部侧支承板356b的间隔设定为相同的间隔。
此外,预先以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支承杆357彼此前后朝向不同的状态安装各支承杆357,当前后朝向不同时,沿轴心方向的脱粒齿358每隔半个间隔彼此错位,由此能够高效地对处理物进行脱粒处理。
各支承杆357以脱粒齿358朝脱粒筒327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倾斜从而形成后掠角的状态连结在各支承板356a、356b、356c。并且,即使将上述支承杆357的前后朝向交换,在将托架359螺栓拧接安装在各支承板356a、356b、356c时,也能够以使托架359呈正确的倾斜姿势的方式来限制位置,从而能够使全部脱粒齿358的后掠角呈正确的设定角(例如15度)。
也就是说,如图28的(c)和图28的(d)所示,在前部侧支承板356a和后部侧支承板356b各自具有支承杆357侧的侧面,在托架359仅后退倾斜设定角度的状态下,形成抵接在托架359并限制姿势的凸起360。该凸起360是通过冲压加工以从板面凸出的方式形成的。通过在使托架359抵接在凸起360并限制姿势的状态下拧紧螺栓,使得不会因在形成于托架359的螺栓插通孔的松动而产生倾斜姿势的误差。
前部侧支承板356a和后部侧支承板356b共用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分别形成左侧用和右侧用的螺栓插通孔和限制用凸起360,这样能够兼用作前部用和后部用,从而即使前后朝向反转,也能够安装支承杆357。此外,支承杆357的前后朝向交换的作业例如是在以下情况下进行的。即随着脱粒处理的进行,位于脱粒筒327的前部侧的脱粒齿358与后部侧的脱粒齿358相比磨损程度较大的情况等。
就具有上述结构的脱粒筒327而言,通过使脱粒处理物从支承杆357彼此之间进入脱粒筒327的内部空间,从而能够在减轻脱粒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脱粒处理。
(承接网)
下面,对承接网338进行说明。
如图23和图24所示,承接网338由3个分割承接网338A构成,该3个分割承接网338A是通过沿着机体前后方向即脱粒筒327的旋转轴心方向大致均等地分割成3个而形成的。并且,3个分割承接网338A在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即脱粒筒327的圆周方向,分别分割成远离脱粒室329的左侧板331的里侧的分割承接网338A1和靠近脱粒室329的左侧板331的分割承接网338A2。也就是说,承接网338共被分割成6个,能够通过形成于脱粒室329的左侧板331的开口K1C将各个分割承接网338A向机体外方取出。
如图25所示,在里侧的分割承接网338A1所处的部位,在前后两侧具有沿着脱粒筒327的圆周方向的圆弧状的导轨361,使里侧的分割承接网338A1沿着该导轨361滑动,从而能够取下或安装里侧的分割承接网338A1。
里侧的分割承接网338A1载置支承在导轨361,并且,在使里侧的端部滑动到接近脱粒框架332中的里侧的中间框架体337的位置的状态下,开口侧的端部通过螺栓拧接的方式连结固定在支承框体362,该支承框体362沿着脱粒筒327的旋转轴心方向设置。
并且,如图25所示,在使里侧的分割承接网338A1的开口侧的端部与开口侧的分割承接网338A2的一端部对接的状态下,将它们通过螺栓共同拧接从而连结固定在支承框体362。此外,如图29所示,开口侧的分割承接网338A2的另一端部通过螺栓拧接的方式连结固定在中间框架体337。在螺栓插通的部位,在里侧的分割承接网338A1焊接固定有螺母,作业者能够通过开口K1C从装置外方侧进行螺栓拧接作业。
因此,通过螺栓的拧接作业和解除拧接作业,能够通过开口K1C将承接网 338向装置外方取出,或从外部将承接网338安装在脱粒室329的内部。由于承接网338被分割为6个,因此,分割承接网338A小型轻量,能够轻松地进行上述装卸作业。
由于沿着脱粒筒327的旋转轴心方向相邻的3个分割承接网338A安装成前后方向的间隙较小的状态,例如尘埃堵在间隙等情况有时会导致取出分割承接网338A时通过手动操作难以取出的问题。在此,如图30所示,安装推出用螺母363,推出用螺母363用于在开口侧的分割承接网338A2的另一端部的从下方抵接在中间框架体337的部位,利用解除了与中间框架体337的拧接的螺栓BoC,将开口侧的分割承接网338A2向分离方向推出。
也就是说,将解除了与中间框架体337的拧接的螺栓BoC安装在推出用螺母363,并通过插通孔364以推压中间框架体337的方式拧紧,相对地会产生使开口侧的分割承接网338A2与中间框架体337分离的方向的力,从而能够将开口侧的分割承接网338A2拆下。
(顶板)
下面,对顶板326的内表面侧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5和图31所示,在顶板326的内表面侧的机体前端侧,以位置固定的状态安装有固定引导板365,固定引导板365随着脱粒筒327的旋转,将沿着脱粒筒327的旋转方向流动的处理物向机体后方侧引导。并且,如图31和图32所示,在比固定引导板365靠近机体后方侧的部位,以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空出间隔排列的状态,且以绕上下轴心自由转动地支承在顶板326的状态,具有多个送尘阀366,送尘阀366随着脱粒筒327的旋转,将沿着脱粒筒327的旋转方向流动的处理物向机体后方侧引导。
如图32所示,多个送尘阀366分别以一体转动的状态具有纵向的支轴368,支轴368贯穿顶板326,并且通过枢轴支承套管367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支轴368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插通枢轴支承套管367并被施以防脱措施。各送尘阀366以能够以作为摆动支点的支轴368为中心同时摆动操作的方式,使各自的在脱粒筒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部经由1个连杆369连动连结。
为了确保收纳连杆369的收纳空间,在顶板326形成有扩张部370,扩张部370朝顶板326的作为脱粒筒旋转方向上游侧的右侧的横向外侧扩张。扩张部370具有纵板部分370a、底面部分370b以及上表面部分370c,形成为能够收纳连杆369。
如图31所示,以沿机体前后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支承连杆369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引导部件371沿机体前后方向空出适当间隔安装固定在顶板326。如图32的(b)所示,各引导部件371通过螺栓分别拧接固定在扩张部370的上表面部分370c和纵板部分370a。
在各支轴368中的从脱粒处理方向上游侧数第二个位置的支轴368,以从该支轴368向左侧方延伸的方式安装有操作杆372,操作杆372经由该支轴368与送尘阀366一体摆动。在顶板326的左侧部具有台座373,台座373以能够向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承接操作杆372的自由端侧。台座373具有带旋钮的固定螺栓374。并且,通过该固定螺栓374能够将操作杆372固定在8个操作位置中的任意的操作位置。
通过操作操作杆372,能够同时以各个支轴368为中心摆动操作多个送尘阀366,从而能够调节各送尘阀366对脱粒处理中的处理物向处理物移送方向下游侧的移送量。
并且,在顶板326的内表面侧,以位于顶板326和送尘阀366之间的状态安装有加强板375。该加强板375仅设置在机体前后方向的前半部分,并且横跨机体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或大致整个宽度。并且,加强板375以位于比固定引导板365靠近机体后方侧的部位的状态,自由装卸地安装在顶板326。
具体而言,加强板375由左右一对分割加强板375A、375B构成,左右一对分割加强板375A、375B是通过以对应于扩张部370的位置为分割线左右分割而成。各分割加强板375A、375B由即使接触脱粒处理物也较难磨损的不锈钢板状体构成,并沿着顶板326的内表面。
左侧的分割加强板375B共同拧接固定在机体前部侧的4个送尘阀366中的各个转动支承部376、位于机体前部侧的2个引导部件371的左侧(上表面部分侧)的螺栓拧接部位以及顶板326的左侧端部的与脱粒框架332拧接的前后2个部位的螺栓拧接部位,并且,左侧的分割加强板375B的前端部通过螺栓拧接固定在顶板326。
右侧的分割加强板375A共同拧接固定在2个引导部件371的右侧(纵面部分侧)的螺栓连结部位以及顶板326的右侧端部的与脱粒框架332拧接的前后2个部位的螺栓拧接部位。并且,右侧的分割加强板375A的前端部通过螺栓拧接固定在顶板326。
如图32的(b)所示,在共同拧接固定在转动支承部376的部位,为了避免因拧紧过强导致因与分割加强板375B的摩擦使得送尘阀366不能转动的情况,其间插入有比分割加强板375B稍厚的衬垫377,进而进行共同拧接固定。除转动支承部376以外的拧接部位仅为通过螺栓进行共同拧接固定的结构,在此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加强板375通过螺栓拧接而固定,能够通过解除螺栓的拧接拆下加强板375,并能够再次安装加强板375。
顶板326经由设置在右侧端部的转动支点部378,以绕机体前后朝向轴心X3C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脱粒框架332,并且在使用姿势和开放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姿势。其中,所述使用姿势为覆盖脱粒室329上方的姿势,所述开放姿势为使脱粒室329的上方开放的姿势。并且,省略图示,在顶板326的后端部具有气体阻尼器,所述气体阻尼器用作使顶板326在切换成开放姿势的状态下自由保持位置的位置保持机构。
并且,如图25所示,顶板326的右侧端部和左侧端部呈大致相同的形状,能够将转动支点部378安装在左右任一侧。在此省略图示,结果是能够将转动支点部378安装在顶板326的左侧端部,从而变更成绕左侧端部的前后轴心自由开放摆动的状态。
(分选处理部)
下面,对分选处理部330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分选处理部330具有摆动分选装置380、风车381、一次物回收部382以及二次物回收部383等。摆动分选装置380承接从脱粒室329漏下的处理物,并通过摆动运动进行筛选。风车381生成分选风。一次物回收部382回收谷粒(一次物)。二次物回收部383回收带枝梗的谷粒等二次物。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一次螺旋部384,将由一次物回收部382回收的谷粒向脱粒装置308的右侧外方横向移送搬运;作为搬运部的板条输送式的第一谷粒搬运装置385,将由该一次螺旋部384搬运到右侧外方的谷粒向上方搬运;以及螺旋输送式的第二谷粒搬运装置386,从该第一谷粒搬运装置385的搬运终端部进一步向上方搬运,并提供给谷粒箱309(参照图21、图39)。
并且,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二次螺旋部387,将由二次物回收部383回收的二次物向脱粒装置308的右侧外方横向移送搬运;以及二次物回送装置388,将由该二次螺旋部387向右侧外方搬运的二次物送回摆动分选装置380上。
如图21、图23和图39所示,第一谷粒搬运装置385设置在脱粒装置308 的右侧部,从与一次螺旋部384对应的位置到脱粒装置308的前部侧的上部部位,呈倾斜姿势朝前上方延伸。并且,二次物回送装置388设置在脱粒装置308的右侧部,从与二次螺旋部387对应的位置向脱粒装置308的右侧的前上方呈倾斜姿势延伸。也就是说,第一谷粒搬运装置385和二次物回送装置388以大致平行的姿势朝前上方延伸。通过如上所述地配置,能够使双方在机体宽度方向上不重叠,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且能够高效地搬运谷粒和二次物。
(摆动分选装置)
摆动分选装置380具有筛箱390,筛箱390在俯视时呈矩形框状,通过设置在摆动分选装置380的后部下方侧的曲柄式摆动驱动部389的动作进行前后摆动。在该筛箱390内,具有谷粒盘391、谷壳筛392、谷粒筛393以及多个草秆筛394等,谷粒盘391将从脱粒室329的处理物移送方向上游侧漏下的处理物向后方移送,谷壳筛392对由该谷粒盘391移送的处理物和从脱粒室329的处理物移送方向下游侧漏下的处理物进行粗分选,谷粒筛393对从谷壳筛392漏下的处理物进行精分选,并使谷粒(一次物)向下方的一次物回收部382漏下,草秆筛394将由脱粒室329和谷壳筛392提供的排出草屑向后方摆动移送,并使谷粒落下。
下面对摆动驱动摆动分选装置380的摆动驱动部389进行说明。
摆动驱动部389具有:旋转轴395,绕横向轴心P2C旋转;偏心摆动轴396,具有相对于旋转轴395偏心的横向轴心,且绕旋转轴395的轴心转动;以及连结部397,一端连结在摆动分选装置380,且另一端以相对自由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连结在偏心摆动轴396,连结摆动分选装置380和偏心摆动轴396。
也就是说,如图35所示,以插通脱粒装置308的左右两侧的各个侧壁308A的状态,支承有绕横向同一轴心P2C自由旋转的左右一对旋转轴395。并且,以横跨左右两侧的旋转轴395一体架设连结的状态,设置有偏心摆动轴396,偏心摆动轴396具有相对于旋转轴395偏心的横向轴心,且绕旋转轴395的轴心转动。
并且,连结摆动分选装置380和偏心摆动轴396的连结部397具有第一连结部件398和第二连结部件399,第一连结部件398一体连结在摆动分选装置380,第二连结部件399以隔着偏心摆动轴396的状态自由装卸地连结在第一连结部件398。第一连结部件398和第二连结部件399在枢轴支承连结在偏心摆动轴396的部位隔着偏心摆动轴396相互分离。
具体而言,支承托架400从摆动分选装置380的筛箱390的左右两侧部向后下方一体固定延设。并且,在一对支承托架400的左右两侧的连结部397,分别具有第一连结部件398和第二连结部件399。
就第一连结部件398而言,在前部侧形成板状连结部398a,板状连结部398a通过对3个部位进行螺栓拧接,从而连结固定在支承托架400。在后部侧形成凹部398b和法兰连结部398c,凹部398b供外装在偏心摆动轴396的轴承401进入,法兰连结部398c用于经由位于该凹部398b的前后两侧的轴承401夹着偏心摆动轴396连结第二连结部件399。
在第二连结部件399形成凹部399a和法兰连结部399b,凹部399a供轴承401进入,法兰连结部399b用于经由位于该凹部399a的前后两侧的轴承401夹着偏心摆动轴396连结第一连结部件398。
通过夹着偏心摆动轴396通过螺栓连结固定第一连结部件398和第二连结部件399各自的法兰连结部398c、399b,使摆动分选装置380和偏心摆动轴396连动连结。对于传动构造将在后文中说明,如图35所示,在左右两侧的旋转轴395中的左侧的旋转轴395的侧壁308A的外方侧部位具有输入带轮402,来自发动机310的动力传递至该输入带轮402,从而驱动旋转轴395。当旋转轴395旋转时,偏心摆动轴396绕旋转轴395的轴心P2C转动,第一连结部件398和第二连结部件399一体上下往返移动,从而摆动驱动摆动分选装置380。并且,在左右两侧的旋转轴395的左右侧壁308A的外方侧部位,分别具有衡重体BWC,衡重体BWC用于抑制伴随摆动分选装置380的驱动产生的机体振动。
下面,对摆动分选装置380的前部侧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3和图34所示,在筛箱390的前部侧的左右两侧部位,具有转动辊403,转动辊403以绕横轴心自由转动的方式受到支承。在脱粒装置308的左右两侧的侧壁308A,具有左右一对移动引导部404,左右一对移动引导部404在防止转动辊403上浮和向左右方向移位的同时,允许转动辊403前后移动。
如图34的(a)和图34的(d)所示,移动引导部404以允许转动辊403沿着呈后上倾斜状的引导路径前后移动的方式,具有下侧引导面404a和上侧引导面404b,下侧引导面404a承接转动辊403的下端部,一边支承重荷一边进行转动引导,上侧引导面404b防止转动辊403向上方浮起。
通过由摆动驱动部389进行的摆动运动和由移动引导部404对转动辊403进行的前后移动引导,摆动分选装置380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摆动,从而对脱粒处理物一边向后方摆动移送一边进行筛选。也就是说,使谷粒向下方漏下,使细小的尘埃和草屑等通过分选风从作为形成于机体后方侧的开口的排尘口405向后方排出。从排尘口405排出的草屑等提供给排草处理装置312,进而经切碎处理后排出机体外侧。
这里不详细说明排草处理装置312的支承构造,排草处理装置312绕机体宽度方向一端侧的上下轴心自由摆动地支承在后方,通过使该排草处理装置312摆动,能够使排尘口405的后方侧开放。
在解除了第一连结部件398和第二连结部件399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能够通过作为脱粒装置308的机体后部侧的开口的排尘口405插拔摆动分选装置380。
也就是说,如图33和图34所示,对摆动分选装置380以自由插拔的方式滑动引导的左右一对导轨406在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设置在脱粒装置308的左右两侧的侧壁308A的内表面。如图34的(c)所示,该导轨406具有焊接固定在脱粒装置308的侧壁308A的纵面部406a和从该纵面部406a的下端向机体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水平面部406b,形成为在沿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呈近似L字形。摆动分选装置380以载置于导轨406的水平面部的状态被以自由滑动移动的方式引导支承。
如图33和图34的(a)所示,左右两侧的移动引导部404设置成与左右两侧的导轨406的前端相连的状态,能够使支承在移动引导部404的转动辊403直接沿着导轨406移动。
就左右两侧的连结部397各自而言,在解除了第一连结部件398和第二连结部件399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作业者用手支承后部侧,使左右两侧的转动辊403以载置于导轨406的水平面部406b的状态一边转动一边沿机体前后方向滑动移动,从而能够从排尘口405插拔摆动分选装置380。
如图34的(c)所示,左右一对导轨406的左右外端位置彼此的间隔L1C形成为比左右两侧的转动辊403的左右外端位置彼此的间隔L2C的宽度大。并且,左右两侧的导轨406的水平面部406b形成为比转动辊403的宽度大。
因此,在摆动分选装置380载置于导轨406的水平面部406b的状态下使摆动分选装置380滑动移动时,左右方向尚有空余,即使摆动分选装置380呈稍微向左右方向倾斜的姿势,转动辊403也不易从导轨406脱落,能够容易地进行良好的滑动移动。
当使摆动分选装置380在导轨406上移动时,摆动分选装置380相对于导轨406在左右方向上尚有空余。与此相对,移动引导部404在防止转动辊403上浮和向左右方向移位的同时,允许前后移动,因此,在左右方向上没有空余,转动辊403和移动引导部404之间的左右方向间隔较小。
也就是说,左右一对移动引导部404的左右外端位置彼此的间隔与左右两侧的转动辊403的左右外端位置彼此的间隔大致相同,但比左右一对导轨的左右外端位置彼此的间隔窄。
在此,如图34的(b)所示,在导辊406与移动引导部404的连接部位,形成有倾斜引导部407,倾斜引导部407使转动辊403向移动引导部404且向脱粒装置308的内方侧引导。通过如上所述地形成倾斜引导部407,当从导轨406移动到移动引导部404时,转动辊403通过倾斜引导部407向脱粒装置308的内方侧引导,由此,能够在没有钩挂和堵塞等情况的状态下顺利地进行移动。
如图33和图35所示,第一连结部件398以从对摆动分选装置380的连结部位向后下方侧倾斜的姿势延伸设置,第一连结部件398和第二连结部件399间的分割面形成为从机体侧面观察时前部侧位于下侧且后部侧位于上侧的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连结这些部件的螺栓从下方侧安装。因此,第一连结部件398和第二连结部件399的连结部位形成为朝向机体后方的状态。
在连结于筛箱390的第一连结部件398,形成有供轴承401进入前后两侧的法兰连结部398c之间的圆弧状的凹部398b,在未连结第二连结部件399的状态下,以使轴承401进入该凹部398b的状态使轴承401阻挡支承在偏心摆动轴396。也就是说,在未连结第二连结部件399的状态下,第一连结部件398能够卡定并阻挡支承在偏心摆动轴396。
当解除了摆动分选装置380与偏心摆动轴396间的连结,并再次使二者连结时,通过使第一连结部件398的凹部398b从斜上方载置支承在轴承401,从而能够使摆动分选装置380的后部侧的重量支承在偏心摆动轴396。也就是说,与摆动分选装置380的后部侧的重量直接由作业者支承从而进行连结作业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作业负担。
就该联合收割机而言,脱粒装置308位于距离地面较高的位置,摆动分选装置380在安装状态下也位于距离地面较高的位置。结果是当向外方拆下摆动分选装置380时,可能导致在该位置难以进行作业。
在此,如图33所示,就导轨406而言,位于比摆动驱动部389靠近机体前部侧的前部侧部分406F形成为大致水平姿势,位于比导轨406的摆动驱动部389靠近机体后部侧的后部侧部分406R形成为越靠近机体后部侧越位于下方的向后下方倾斜的状态。也就是说,就导轨406而言,后端部设定在比前端部低的位置,通过将导轨406的后部设定在较低的位置,能够轻松地进行取出作业。
如图33所示,在摆动分选装置380的谷壳筛392的上方侧部位,具有支承在承接网用的支承框体362的电位计式层厚传感器S1C,层厚传感器S1C载置于谷壳筛392的上方,检测移送来的脱粒处理物的层厚。当通过该层厚传感器S1C检测出的层厚达到设定值以上时,通过设置在驾驶部的未图示的通知灯进行通知。
(谷粒筛)
下面对谷粒筛393进行说明。
如图36所示,谷粒筛393具有:矩形的波形钢丝网408,形成有多个用于使谷粒漏下的漏下孔;保持框体409,保持该波形钢丝网408的周围;以及安装板410,一体连结在保持框体409的左侧端部,并用于连结在筛箱390。安装板410通过螺栓拧接3个部位,以自由装卸的方式连结在筛箱390的左侧的侧面部390a。
如图36所示,在脱粒装置308的左侧的侧壁308A的与谷粒筛393对应的部位,形成有被开闭自由的盖体411覆盖的作业用开口412。并且,在筛箱390的左侧的侧面部390a的与谷粒筛393对应的部位,形成有能够使谷粒筛393出入的出入用开口413,当安装谷粒筛393时,该出入用开口413被安装板410封闭。
横跨筛箱390的左右两侧的侧面部,架设有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形的支承台414,支承台414阻挡支承谷粒筛393的前后两侧部。谷粒筛393能够在被该前后两侧的支承台414阻挡支承的状态下向左右方向滑动移动。
并且,在使作业用开口412开放的状态下,解除安装板410对筛箱390的通过3个螺栓的拧接,以被前后两侧的支承台414阻挡支承的状态使谷粒筛393滑动移动,从而能够从出入用开口413向横侧外方拔出谷粒筛393。此外,通过使谷粒筛393从筛箱390的外方侧向内方侧滑动移动,能够安装在筛箱390内的合适位置。
在安装板410的外侧面具有呈固定状态的安装用螺母415,螺母415用于暂时保持取下的螺栓BoC。拧接安装进螺母415的螺栓BoC能够用作对谷粒筛393 进行滑动操作时的握持操作部。
设置有前后一对按压件416,该前后一对按压件416在谷粒筛393移动到筛箱390内的合适位置时,抑制谷粒筛393里侧端部的上浮。如图37所示,该按压件416由带板状的板簧件弯折而成,其长边方向一端部穿过形成于筛箱390的右侧的侧面部390a的狭缝CC插入。并且,以对形成于长边方向另一端侧的按压部416a向下方施加按压作用的方式,通过1个螺栓BoC将长边方向的中途部拧接固定在侧面部390a。
当谷粒筛393向合适位置移动时,按压部416a以使谷粒筛393的端部抵接并向上方抬起引导的方式,形成为中间部向下凸出的中凹弯曲状。
因此,随着使谷粒筛393移动到合适位置,谷粒筛393的里侧端部被按压部416a压住,抑制了上浮,当将谷粒筛393向横侧外方拔出时,能够抵抗按压部416a的按压力,直接将谷粒筛393拉出。
如图37所示,在前部侧的支承台414的前部侧,具有下部侧谷粒盘417,下部侧谷粒盘417将从谷壳筛392的前端部漏下的草屑较多的处理物向后方移送。并且,在前部侧的支承台414的下部,具有自由变更调整谷粒筛393的漏下面积的滑动调节板418。该滑动调节板418通过一体固定于前部侧的支承台414的下部的多个螺栓BoC拧接固定,并且,螺栓插通孔形成为前后方向较长的长孔。因此,通过调节前后方向的位置从而拧紧螺栓BoC,能够变更位置。
通过变更前后位置,能够变更谷粒筛393的漏下面积。
如图23所示,在摆动分选装置380的下方侧,具有3个风向引导体419,所述3个风向引导体419将风车提供的分选风的风向分配引导至:主要朝向谷壳筛392的风路;主要朝向谷粒筛393的风路;以及朝向一次物回收部382的风路。
如图37所示,下部侧谷粒盘417和呈滑动移动至机体前部侧的状态的滑动调节板418配备成位于通过风向引导体419的引导使得不提供分选风的区域的状态。结果是下部侧谷粒盘417和滑动调节板418不阻碍分选风的流动,能够将分选风有效地提供给需要的部位。
如图23和图38所示,在二次物回收部383的上方,具有从侧面观察时大致呈L字形的导流板420。该导流板420将从谷粒筛393的后端部排出的处理物中位于前部侧的处理物向一次物回收部382流下引导,并且,将处理物中位于后部侧的处理物向二次物回收部383流下引导。
导流板420以自由变更前后位置的方式连结在筛箱390。
也就是说,如图38所示,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槽形的连结托架421通过螺栓使左右两侧部拧接固定在筛箱390,在该连结托架421通过螺栓拧紧多个部位,从而连结导流板420。
连结托架421在筛箱390的左右两侧部分别通过螺栓连结前后2个部位来固定。在筛箱390形成有在前后方向空出等间隔的3个安装孔422。在此,通过在利用筛箱390侧的3个安装孔422中的前部侧的2个安装孔422对连结托架421进行连结的状态和利用3个安装孔422中的后部侧的2个安装孔对连结托架421进行连结的状态间切换,能够使导流板420的前后位置在2个位置间较大地切换。
并且,导流板420的螺栓插通孔423沿前后方向形成为长条的长孔,能够变更调整导流板420相对于连结托架421的相对前后位置,并能够对导流板420的前后位置进行细微调整。
在导流板420的一次物回收部侧,以通过螺栓共同拧紧的状态具有由帆布等软质材料构成的引导体424,引导体424对谷粒向一次物回收部382流下引导。即使摆动分选装置380进行摆动移动,该引导体424与一次物回收部382之间也不会产生间隙,能够对谷粒进行流下引导。
(第一谷粒搬运装置)
下面,对第一谷粒搬运装置385进行说明。
如图41所示,一次螺旋部384被设置成穿过形成于脱粒装置308的右侧的侧壁308A的开口向横侧外方延长凸出,该一次螺旋部384的旋转轴425兼用作位于第一谷粒搬运装置385的搬运方向一端侧的驱动轴。
如图40所示,第一谷粒搬运装置385具有:作为驱动轴的一次螺旋部384的旋转轴425;位于搬运方向另一端侧的从动轴426;作为卷绕张紧设置在这些轴的轴心方向中央部彼此之间的1根环形转动体的环形转动链条247;以在该环形转动链条427上空出规定间隔的方式安装的平板状的多个卡定搬运体428;以及覆盖这些部件的周围的搬运箱429。传动系统将在后面说明,如图54所示,来自发动机310的动力经由输入带轮430进行传递,输入带轮430设置在一次螺旋部384的旋转轴425的左侧端部。
如图40所示,支承第一谷粒搬运装置385的整体的搬运箱429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部位和上部侧部位这2个部位,经由安装托架590安装固定在脱粒装置308的侧壁308A。并且,上下两侧的安装托架590能够兼用相同结构的部件。
如图41的(b)所示,连接箱部431覆盖一次螺旋部384的延长凸出部,并且,连接脱粒装置308的侧壁308A和搬运箱429,该连接箱部431与搬运箱429分体形成。就该连接箱部431而言,内侧法兰部431A、外侧法兰部431B以及连接内侧法兰部431A和外侧法兰部431B的筒状部431C一体连结。并且,内侧法兰部431A螺栓连结在脱粒装置308的侧壁308A,外侧法兰部431B螺栓连结在搬运箱429的侧面。
如图40所示,在从动轴426的轴心方向两侧端部,分别具有沿着环形转动链条427的张紧设置方向延伸的引导用支承杆432和经由该支承杆432向环形转动链条427赋予张力的张力赋予机构433。
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从动轴426的作为轴承部的轴承434一体连结在支承杆432,并且,以沿环形转动链条427的张紧设置方向自由滑动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搬运箱429。张力赋予机构433通过经由支承杆432使轴承部(轴承434)滑动移动,从而向环形转动链条427赋予张力。
具体而言,如图44所示,在从动轴426的轴心方向两侧端部各自上,板状保持部件436以沿着环形转动链条427的张设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被连结固定在搬运箱429的前后一对滑动引导部件437支承。其中,板状保持部件436具有保持轴承434的轴承保持部435。
支承杆432被设置成以下状态,即利用具有六边形头部432a和螺纹部432b的螺栓,从下向上插通板状保持部件436的上端部的水平面部436a,使头部432a位于水平面部436a的下侧,使螺纹部432b向水平面部436a的上方凸出。
并且,支承杆432插通连结固定在搬运箱429的弹簧座用托架438,并且,在托架438的上部侧,线圈弹簧439外插在支承杆432。并且,设置有阻挡支承线圈弹簧439的上部侧的弹簧座件440。并且,位于该弹簧座件440的上侧进行阻挡支承的2个螺母441拧接安装在支承杆432。
在拧接安装有螺母441的状态下,线圈弹簧439从自由状态压缩,发挥对支承杆432向上方移动施力的作用。并且,在线圈弹簧439的外周侧具有筒状体442,通过该筒状体442始终保持托架438和弹簧座件440之间的规定间隔,能够将线圈弹簧439的施力设定成适当的值。如上所述构成张力赋予机构433。
也就是说,左右两侧的张力赋予机构433分别通过调节成适当的值的左右大致均等的线圈弹簧439的施力,对支承杆432向上方移动施力。因此,通过左右大致均等的线圈弹簧439的施力对从动轴426向上方移动施力,将张力赋予环形转动链条427。
在板状保持部件436的水平面部436a的形成部位,具有呈固定状态的一对加强筋443,所述一对加强筋443不仅提高了板状保持部件436的强度,而且作用于支承杆432的头部432a,阻止自由转动。
支承杆432的头部432a为六边形,一对加强筋443形成为抵接在六边形的相对的面的状态。并且,通过在一对加强筋443之间嵌入支承杆432的头部432a,具有扳子的功能,能够阻止支承杆432的转动。结果是能够防止因支承杆432的转动导致线圈弹簧439的施力变化。
在左右一对支承杆432,分别形成有延长凸出部432c,延长凸出部432c与搬运箱429的沿着环形转动链条427的张紧设置方向的从动轴426的端部相比更向张紧设置方向外方侧延伸。并且,设置有连结部件444,连结部件444横跨一对支承杆432的各个延长凸出部432c架设连结,连结一对支承杆432彼此。
也就是说,横跨比一对支承杆432各自的阻挡支承用的2个螺母441靠近轴端侧的部位,架设连结有由带板件构成的连结部件444,连结部件444通过螺母445拧紧固定在各个支承杆432。
如图43和图44所示,在从动轴426的与搬运箱429相比向右侧外方凸出的端部,具有作为输出旋转体的输出带轮446,输出带轮446用于将传递来的动力传递至作为其他装置的第二谷粒搬运装置386。来自输出带轮446的动力经由传动带447传递至横向输入轴448,并从该横向输入轴448经由伞齿轮机构449传递至第二谷粒搬运装置386。
如图40和图41的(a)所示,就第一谷粒搬运装置385而言,环形转动链条427的比卷绕于驱动链轮450的部位偏靠转动下游侧的转动下游侧部位与偏靠转动上游侧的转动上游侧部位相比位于上侧,在位于转动下游侧部位的部位,形成有处理物搬运路径LC,横跨处理物搬运路径LC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宽度的底部引导板以沿着环形转动链条427的位于处理物搬运路径LC上的内周侧延伸的状态,横跨处理物搬运路径LC的几乎整个长度。也就是说,设置有沿着直线路径较长地设置的中间部的底部引导板451A、位于搬运上游侧的上游侧的底部引导板451B以及位于搬运下游侧的下游侧的底部引导板451C,通过卡定搬运体428的推动从下侧承接处理物并进行移送引导。
在图40和图41的(a)中,环形转动链条427被向右旋转驱动,一边通过安装在环形转动链条427的卡定搬运体428对由一次螺旋部384搬运来的谷粒在向右旋转的状态下上耙,一边经由位于转动下游侧部位的处理物搬运路径LC依次进行搬运。
并且,如图41的(a)和图41的(b)所示,上游侧的底部引导板451B的驱动链轮450侧的端部以沿着旋转轴425的外周部围覆的方式延长形成。就上游侧的底部引导板451B而言,一体连结在上部侧部位的L形的连结件452通过螺栓拧接固定支承在搬运箱429的左右两侧面。并且,在驱动链轮450侧的端部形成有用于避开驱动链轮450的缺口453,该缺口453的两侧部以沿着旋转轴425的外周部围覆的方式延长形成。
如图41的(b)和图44的(b)所示,在驱动链轮450的与环形转动链条427啮合的啮合部位,形成有鼓出部455,鼓出部455沿着与环形转动链条427的卷绕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鼓出。
就鼓出部455而言,以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呈近似圆弧状地向宽度方向外方鼓出的状态形成有驱动链轮450的链条啮合部位即卡合凸部456的横侧部,环形转动链条427的左右两侧的链条链427a与卡合凸部456之间的宽度方向的间隙变小。通过如上所述地形成,既能够顺利地进行与环形转动链条427之间的啮合,又能够减少谷粒卡入驱动链轮450与环形转动链条427之间的风险。
在搬运箱429形成有用于进行内部清扫或查验等维护作业的多个开口,各个开口被自由开闭的罩体覆盖。
如图41所示,在搬运箱429的搬运起始端部,形成有沿着驱动链轮450的圆弧状的外周部延伸至几乎半周的较大的开口K2C。覆盖该开口K2C的底部罩体457形成为沿着从侧面观察时呈圆弧状的搬运箱429的近似圆弧状,其两侧端部分别被周知结构的锁定机构458保持。
如图42所示,在搬运箱429的处理物搬运路径LC的直线状的中途路径部分,形成有矩形的开口K3C。就覆盖该开口K3C的中间部罩体459而言,上部侧端部被左右一对切口459a分离成内侧部分459b和位于内侧部分459b的两侧的外侧部分459c,内侧部分459b进入开口K3C的上部侧的边缘部的内侧,外侧部分459c以位于开口K3C的上部侧的边缘部的外侧的状态插入卡合。另一方面,在下部侧端部形成有弯折成L字形的纵面部459d,通过带旋钮的螺栓461将该纵面部459d与固定在搬运箱429的外表面的L字形的托架460拧接。
在搬运箱429的搬运终端部,在从动链轮454的圆弧状的外周部的后部侧区域形成有开口K4C,覆盖该开口K4C的上部罩体462的上端侧部位卡定保持在固定于搬运箱429的卡定部件463,下端侧部位被周知结构的锁定机构458保持。
如图45所示,就卡定部件463而言,将板件弯折成从侧面观察时呈近似L字形,并且,在其弯曲部分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开口463a。并且,在弯曲部分的另一侧的面的与开口463对应的边缘部的两侧形成有切口463b。在上部罩体462的上端侧部位,以稍微向上弯曲的状态形成进入并卡合在开口463a的卡定部462a。并且,在使该卡定部462a进入开口463a并卡定在所述边缘部的状态下,通过锁定机构458保持下端侧部位,由此以固定状态安装上部罩体462。
在将谷粒从搬运箱429的搬运终端部向第二谷粒搬运装置386送出的中继用箱464的横侧面形成有开口K5C,覆盖该开口K5C的中继部罩体465与中间部罩体459同样,下部侧端部被左右一对切口465a分离成内侧部分465b和位于内侧部分465b的两侧的外侧部分465c,内侧部分465b进入开口K5C的上部侧的边缘部的内侧,外侧部分465c以位于开口K5C的下部侧的边缘部的外侧的状态插入卡合。另一方面,在上部侧端部形成有弯折成L字形的纵面部465d,通过带旋钮的螺栓467将该纵面部465d和固定于搬运箱429的外表面的L字形的托架466拧接。
在为了进行维护作业而从脱粒装置308拆下一次螺旋部384的情况下,将燃料箱311切换成开放姿势,从而能够向机体左侧外方拔出一次螺旋部384。以下未图示,一次螺旋部384的左侧端部仅为通过轴承支承在脱粒装置308的侧壁的结构,通过拆下轴承保持部,能够容易地拆下一次螺旋部384。
如图41的(b)所示,一次螺旋部384的旋转轴425的右侧端部经由轴承468支承在搬运箱429。保持该轴承468的轴承保持部468A采用了在左右两侧用螺栓拧接具有同一形状的浅拉伸形状的保持部单位体这样简单的构造。并且,在旋转轴425相对于轴承468的嵌合部位,嵌合公差设定为JS公差等级(具有正负双方的公差),能够采用齿轮拆卸器等工具拔出旋转轴425。
(第二谷粒搬运装置)
如图39所示,第二谷粒搬运装置386被设置成穿过脱粒装置308和驾驶部之间的间隙从第一谷粒搬运装置385的搬运终端部向左上方延伸的倾斜姿势。该第二谷粒搬运装置386具有螺旋输送带式的搬运部469和排出部470,搬运部469将谷粒向左侧斜上方搬运,排出部470位于该搬运部469的搬运终端部,将谷粒排出提供至谷粒箱309内。
就该第二谷粒搬运装置386而言,搬运部469在一体形成的圆筒状的外箱471内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具有搬运螺旋器472,随着搬运螺旋器472的旋转动作将谷粒向斜上方搬运。
并且,排出部470在以与外箱471相连的状态设置的排出箱473具有排出用的开口,在排出箱473的内部,具有与搬运螺旋器472一体旋转的旋转叶片475,通过旋转叶片475一边使搬运来的谷粒弹起一边排出提供至谷粒箱309内。
在第二谷粒搬运装置386的搬运终端部具有旋转速度传感器S2C,旋转速度传感器S2C检测搬运螺旋器472的旋转速度,当通过该旋转速度传感器S2C检测出的旋转速度降至设定速度以下时,通过驾驶部307所具有的未图示的通知灯进行通知。
(二次物回送装置)
下面,对二次物回送装置388进行说明。
如图47和图48所示,二次物回送装置388具有:螺旋传动带式的搬运部476,将二次物从与二次螺旋部387对应的位置搬运至前部上方侧的排出位置;提供部477,将由二次螺旋部387搬运来的二次物传给搬运部476;排出部478,位于搬运部476的搬运终端部,将二次物排出提供至脱粒装置308的摆动分选装置380上;二次物搬运用的传动机构479,将二次螺旋部387的动力传递至搬运部476。对于传动系统,将在后文中说明,如图48所示,来自发动机310的动力经由设置在二次螺旋部387的旋转轴480的左侧端部的输入带轮481进行传递。
搬运部476在具有二分割结构的圆筒状箱482内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具有搬运螺旋器483,随着搬运螺旋器483的旋转动作将谷粒向斜上方搬运。供给部477具有旋转叶片484和供给用箱485,旋转叶片484安装在二次螺旋部387的旋转轴480,二次螺旋部387穿过形成于脱粒装置308的左侧的侧壁308A的开口向横侧外方延长凸出,供给用箱485覆盖该旋转叶片484的外周部,且将二次物提供给搬运部476。
供给用箱485具有一体相连的第一箱部分485A和第二箱部分485B,第一箱部分485A沿着旋转叶片484的外周部,从侧面观察时呈近似圆弧状,第二箱部分485B将被旋转叶片484弹起的二次物向前部侧斜下方引导,并且,覆盖搬运螺旋器483的搬运起始端部。
这里未图示,第二箱部分485B的二次物弹起方向下游侧部位形成为沿着搬运螺旋器483的外周部的圆弧状,并且,第二箱部分485B与搬运部476的圆筒状箱482在平滑相连的状态下彼此连接,能够良好地发挥搬运螺旋器483的输送作用。
如图47的(a)所示,第二箱部分485B的沿着搬运螺旋器483的输送方向的宽度形成为在从侧面观察时与第一箱部分485A的直径尺寸大致相同的宽度。结果是能够以滞留物较少的状态顺利地从旋转叶片484向搬运部476输送二次物。
如图47的(a)所示,在第二箱部分485B的旋转叶片484弹起二次物的方向的下游侧部位的下部侧的部位,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约90度范围的维护用的开口K6C。在该部位较容易产生搬运来的二次物堵塞的问题。
如图47的(a)所示,覆盖维护用的开口K6C的下部罩体486形成为沿着第二箱部分485B的圆弧状,在圆周方向的两侧部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凸出的法兰部486a。通过用蝶形螺栓487拧接该法兰部486a和设置在第二箱部分485B的法兰部485B1,将下部罩体486以固定状态安装在供给用箱485。通过操作蝶形螺栓487,能够容易地拆装下部罩体486。
如图47的(a)和图49所示,排出部478以与搬运部476的圆筒状箱482相连的状态具有排出箱488,在该排出箱488的机体内方侧部位形成有排出用的开口489,在排出箱488的内部,具有与搬运螺旋器483一体旋转的旋转叶片490。
在排出箱488的与排出用的开口489相反一侧(机体外方侧)的部位,形成有维护用的开口K7C。覆盖该开口K7C的上部罩体491以允许旋转叶片490的旋转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前后两侧通过螺栓拧接安装。
如图49所示,在排出用的开口489具有引导板492,引导板492将由旋转叶片490弹起的二次物向摆动分选装置380的上方部位的尽量靠近机体前部侧的方向排出。该引导板492由一张带板弯曲成圆弧状构成,呈在排出箱488的内侧沿着排出用的开口489的内壁面抵接的状态,在中途部通过螺栓拧接在内壁面,并且,以通过上部罩体491的安装用螺栓BoC共同拧紧的状态固定。
下面,对二次物搬运用的传动机构479进行说明。
如图47和图48所示,二次螺旋部387的旋转轴480的比旋转叶片484的安装位置偏靠外方侧的部位从第一箱部分485A向外方凸出,驱动链轮493以一体自由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该外方凸出部。并且,在第二箱部分485B的底面的下方侧,具有收纳伞齿轮的齿轮箱496,所述伞齿轮连动连结横向传动轴495和搬运螺旋器483,横向传动轴495从齿轮箱496箱横侧外方凸出。
设置有传动链条498,传动链条498连动连结安装于横向传动轴495的从动链轮497和驱动链轮493。驱动链轮493、传动链条498,从动链轮497等收纳在外带的链条箱499。
链条箱499的支承二次螺旋部387的旋转轴480的驱动侧的轴支承部以防止轴承501脱落的状态外插在旋转轴480,并且,在通过键连结以一体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了驱动链轮493的状态下,所述驱动侧的轴支承部通过螺栓BoC拧紧固定在旋转轴480的轴端。并且,该驱动侧的轴支承部通过螺栓拧接固定在第一箱部分485A的自由拆卸的横侧壁503。横侧壁503在4个部位用蝶形螺栓504以自由拆卸的方式固定在形成于第一箱部分485A的侧部的开口505的周缘部。
并且,链条箱499的支承横向传动轴495的从动侧的轴支承部通过轴承506内嵌支承从动链轮497,并且,使从动链轮497花键嵌合在横向传动轴495。因此,当解除链条箱499和第一箱部分485A的连结时,能够从横向传动轴494拔下从动侧的轴支承部。
设置有作为向在链条箱499内张紧设置的传动链条498赋予张力的张力赋予部件的板簧507。如图47所示,该板簧507形成为中央部向箱内方侧凸出的弯曲状,两侧端部被链条箱499阻挡支承。该板簧507在一端部具有固定状态的支承销508,另一端抵接在箱内表面。
就链条箱499而言,具有二分割构造的分割箱499a、499b彼此法兰连接。并且,设置在板簧507的一端部的支承销508插入形成于一方的分割箱499a的凹部509,当法兰连接链条箱499时,支承销508被链条箱499夹持,从而保持板簧507。也就是说,能够维持向传动链条498赋予张力的姿势。
在二次螺旋部387的左侧外方存在燃料箱311的转动支承部,当为了进行维护作业而将二次螺旋部387从脱粒装置308拆下时,是向机体右方拆下。
当拆下二次螺旋部387时,首先,在二次螺旋部387的旋转轴480的左侧端部,拧松固定用的螺栓,并拆下输入带轮481。然后,在链条箱499的驱动侧的轴支承部,解除与第一箱部分485A的连结。也就是说,拆下4个部位的蝶形螺栓504,将固定有链条箱499的驱动侧的轴支承部的横侧壁503从第一箱部分 485A的周缘部取下。于是,能够从横向传动轴494拆下链条箱499的从动侧的轴支承部,从而能够将链条箱499和二次螺旋部387的旋转轴480一体向脱粒装置308的右侧外方拆下。
并且,在二次物回送装置388的搬运终端部,具有检测搬运螺旋器483的旋转速度的旋转速度传感器S3C,当通过该旋转速度传感器S3C检测出的旋转速度降至设定速度以下时,通过设置在驾驶部307的未图示的通知灯进行通知。(风车)
下面,对风车381进行说明。
如图50的(a)所示,风车381以横跨脱粒装置308的左右两侧的侧壁308A并贯穿左右两侧的侧壁308A的状态设置有旋转轴510,在该旋转轴510的外周部,以一体旋转的状态具有多个旋转叶片511。也就是说,相对自由旋转地外嵌在旋转轴510的筒部件512通过螺丝51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一体设置在该筒部件512的近似圆板状的旋转体514经由连结用板体515分别螺栓连结有多个旋转叶片511。因此,当旋转叶片511破损时,能够仅取下并更换破损的旋转叶片511,当旋转轴510破损时,能够取下筒部件512,仅更换旋转轴510。
如图50的(b)和图50的(c)所示,在左右两侧的侧壁308A,分别形成用于吸入分选风的吸气用开口516。该吸气用开口516为与旋转叶片511的外端部的圆形旋转轨迹大小大致相同的开口。风车381随着旋转叶片511的旋转,经由左右两侧的吸气用开口516从外部吸入分选风,并将该吸入的分选风朝向旋转叶片511的旋转轨迹的切线方向,即朝向分选处理部330进行送风。
并且,设置有作为自由变更调整左右两侧的吸气用开口516的开度的左右一对板状的开度调整板517。
如图51和图52所示,各开度调整板517设置为与吸气用开口516对向的状态,并且,以横跨侧壁308A的吸气用开口516的上侧部位和下侧部位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以覆盖吸气用开口516的机体前部侧的区域的方式,并以横跨位于侧壁308A的吸气用开口516的上侧的上侧部位518和位于侧壁308A的吸气用开口516的下侧的下侧部位519的方式,将各开度调整板517设置成上下方向较长的长条状。
左右一对开度调整板517通过沿着机体宽度方向连续连结的摆动支轴520,以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通过绕该摆动支轴520的沿机体横向的轴心P3C摆动,能够调整吸气用开口516的开度。
摆动支轴520沿着机体横向穿通脱粒装置308的前侧部位,并且,支承在脱粒装置308的作为前部侧框架的脱粒框架332的前表面332a。也就是说,摆动支轴520的左右两侧端部通过螺栓拧接固定在左右两侧的开度调整板517,由设置在脱粒框架332的前表面332a的左右一对轴承部件521以绕横轴心P3C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
如图51的(a)和图52的(a)所示,在与摆动支轴520不同的部位,即开度调整板517的摆动中途部位并且为比脱粒框架332的前表面332a靠近前部侧的部位,以横跨左右一对开度调整板517彼此的方式一体架设连结有作为连结部件的连动连杆522。通过该连动连杆522,能够使左右一对开度调整板517连动,从而调整开度。因此,该连动连杆522相当于使一对开度调整板517连动从而调整开度的连动机构。
如图51所示,在与左侧的侧壁308A对应的位置,具有作为开度保持部的蝶形螺栓523,蝶形螺栓523保持由开度调整板517调整的吸气用开口516的开度。在开度调整板517的上下中途部形成有沿着摆动轴心的圆弧状的长孔524,在与脱粒框架332的该长孔524对应的部位形成有螺丝安装部525,蝶形螺栓523以插通长孔524的状态安装。当拧紧蝶形螺栓523时,能够使开度调整板517位置固定,当拧松蝶形螺栓523时,能够通过手动操作在长孔524的范围内使开度调整板517摆动从而变更开度。
在调整开度时,经由连动连杆522对右侧的开度调整板517也进行摆动操作,在右侧的开度调整板517也形成有与左侧的开度调整板517同样的圆弧状的长孔524,以插通长孔524的状态具有摆动范围限制用的螺栓526。然而,不拧紧该螺栓526,而使该螺栓526具有活动性。
当进行脱粒装置308的维护作业时,能够在使燃料箱311绕上下搬动轴心摆动开放的状态下从机体左侧外方进行作业,并且能够从机体左侧对风车381进行风量调整。
如图51和图52所示,设置有封闭脱粒装置308的侧壁308A和开度调整板517之间的间隙的封闭部件527。封闭部件527的位于侧壁308A的吸气用开口516的上侧的上侧部位518和位于侧壁308A的吸气用开口516的下侧的下侧部位519分别安装在侧壁308A。
封闭部件527由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呈L字形的板件构成,一体固定在侧壁308A。并且,通过在开度调整板517能够摆动的范围的整个范围内,维持使前端侧接近开度调整板517的内表面侧的状态,使得从开度调整板517和侧壁308A之间的间隙吸入分选风的情况不会发生。
在与作为面向机体横侧外方的外方侧的侧壁的左侧的侧壁308A对应的位置,具有用于变更开度调整板517的开度的操作部528。具体而言,将开度调整板的前部侧的纵向边缘部弯折成近似L字形,形成连结摆动支轴520和连动连杆522的连结部,并且,横跨边缘部的长边方向的整个区域设置该弯折部,从而形成操作部528。用手握着该操作部528,能够对开度调整板517进行摆动操作。在除图51和图52以外的图中,省略了开度调整板517的记载。
如图50所示,为了使风车381的旋转轴510支承在形成有吸气用开口516的左右侧壁308A,由在吸气用开口516跨越前后方向的状态下架设支承的轴承托架529以自由旋转的的方式支承旋转轴510。
左侧的轴承托架529以从机体左侧抵接在脱粒框架332的状态通过螺栓拧接固定。右侧的轴承托架529以从机体左侧抵接的状态通过螺栓拧接固定在吸气用开口516的前后两侧部的固定在脱粒框架332的前后的连结部件530。右侧的轴承托架529的沿长边方向(前后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吸气用开口516的宽度稍窄。
来自发动机310的动力由设置在风车381的旋转轴510的右侧端部的输入带轮531传递。并且,如以下所述,动力经由设置在该旋转轴510的左侧端部的输出带轮532传递至脱粒装置308的各部。图50的标记533为作用于输出用传动带534的张紧轮,该张紧轮533支承在张力臂535,张力臂535将旋转轴510兼用作摆动支轴。
为了进行维护作业,当将风车381从脱粒装置308上拆下时,是从机体左方拆下。也就是说,当拆下风车381时,解除左侧的轴承托架529与脱粒框架332的螺栓拧接。此时,预先将张力臂535拆下。然后,拆下设置在旋转轴510的输入带轮531后,解除右侧的轴承托架529与前后两侧的连结部件530的螺栓拧接。这样,能够在风车381整体与左右两侧的轴承托架529一体相连的状态下从脱粒装置308的左侧外方拆下风车381。
(开关部件)
如图23和图53所示,设置有开关部件537,开关部件537自由开闭作为摆动分选装置380的机体后部侧上方的外部排出路径的排尘口405。并且,设置有作为处理物量检测单元的处理物量检测体538,处理物量检测体538检测从承接网338漏下的脱粒处理物的量。开关部件537根据处理物量检测体检测的脱粒处理物的量变更调整开度。具体而言,脱粒处理物的量越多,越开放排尘口405。
处理物量检测体538设置在承接网338的后端部,检测通过摆动变位从脱粒室329排出外部的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物的量。也就是说,处理物量检测体538设置成横跨在机体横向上形成为较长带板状的脱粒装置308的宽度方向上的几乎整个宽度。并且,处理物量检测体538通过以下方式设置,以绕机体前部侧的横向轴心P4C自由上下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被向上方侧的标准姿势上升施力,并且,通过从脱粒室329排出的排出物的重量抵抗上方施力作用从而向下方自由摆动变位。
开关部件537在摆动分选装置380的后端部上方,以绕横向轴心P5C自由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承接网338的支承框362A。并且,该开关部件537与处理物量检测体538同样,设置成横跨在机体横向上形成为较长的带板状的脱粒装置308的宽度方向上的几乎整个宽度。
下面对处理物量检测体538和开关部件537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53所示,多个枢轴支承部件540在沿着脱粒装置308的宽度方向空出适当间隔分散配备的状态下,经由支承台362A1以螺栓拧接方式安装固定在承接网338的后部侧的支承框362A。在该枢轴支承部件540形成有将板件的上下两侧弯曲成圆弧状而成的枢轴支承套管部541。
在上侧的枢轴支承套管部541,插入一体固定在处理物量检测体538的枢轴支承销542,以绕该枢轴支承销542的轴心P4C自由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处理物量检测体538。并且,在下侧的枢轴支承套管部541,插入有一体固定在开关部件537的枢轴支承销543,以绕该枢轴支承销543的轴心P5C自由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有开关部件537。
并且,以下述方式设置连动连结处理物量检测体538和开关部件537的连杆机构544,即在这些处理物量检测体538和开关部件537的设置部位的位于脱粒装置308的宽度方向一端侧的部位,若脱粒处理物的量较大,则使开关部件537呈开状态,若脱粒处理物的量较少,则使开关部件537呈闭状态。
下面对连杆机构544进行说明。
在脱粒装置308的左侧的侧壁308A的外方侧,具有绕横轴心P6C自由摆动并呈近似L字形的摆动部件545。并且,在一体固定在处理物量检测体538的摆动中途部的筒部件546,插入第一连动操作体547。该第一连动操作体547 沿横向延伸,并连动连结在摆动部件545的一端侧的摆动端部。
另一方面,在一体固定于开关部件537的摆动中途部的筒部件548,插入支承有第二连动操作体549。该第二连动操作体549沿横向延伸且弯折成L字形,连动连结在与摆动部件545的另一端侧的摆动端部较近的位置。并且,在摆动部件545的另一端侧的摆动端部,具有作为对摆动部件545进行摆动施力的施力部件的线圈弹簧550,线圈弹簧550向使开关部件537关闭的状态施力。并且,在侧壁308A形成有限制第一连动操作体547的摆动移动范围的长孔551和限制第二连动操作体549的摆动移动范围的长孔552。
根据该结构,通过线圈弹簧550的施力以下述方式进行摆动施力,该方式为使开关部件537呈朝下姿势且使排尘口405呈关闭状态,并且使处理物量检测体538向上方侧的标准姿势上升摆动。这些摆动界限由长孔551、552进行限制。并且,当从脱粒室329排出的排出物的重量较大时,抵抗线圈弹簧550的上方施力作用,使处理物量检测体538向下方摆动变位,并且,随着该动作,开关部件537被摆动操作至开方向。而且,排出物的重量越大,处理物量检测体538向下方摆动得越大,开关部件537开放得越大。
(传动构造)
下面,对脱粒装置308的传动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54所示,发动机310的动力传递至机体行驶用的传动机构553的行驶用输入轴554后,从该行驶用输入轴554传递至输入带轮531,输入带轮531设置在风车381的兼用作中间轴的旋转轴510的右侧端部。
并且,设置有中继传动机构558和分配传动机构559。中继传动机构558将动力从作为驱动旋转体的第一驱动带轮555传递至从动旋转体557,其中,第一驱动带轮555设置在风车381的旋转轴510,从动旋转体557设置在中继轴556。分配传动机构559将动力从从动旋转体557分配提供至脱粒筒327、进料器314、作为处理物搬运机构的一次螺旋部384和二次螺旋部387以及摆动驱动部389。
下面对中继传动机构558进行说明。
如图55所示,在比风车381的旋转轴510偏靠前部侧且位于上方侧的部位,具有固定状态的中继轴556,中继轴556从侧壁308A呈悬臂状地向外方凸出。该中继轴556在基端侧形成有从侧面观察时呈矩形的法兰部560,该法兰部560的四角通过螺栓拧接固定在脱粒装置308的侧壁308A。一体形成有从法兰部560越靠近外方直径越小的近似圆筒状的轴部561,从动旋转体557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轴部561。
在风车381的旋转轴510的左侧端部具有第一驱动带轮555,来自旋转轴510的动力从该第一驱动带轮555经由传动带562输入至作为输入用旋转体的输入带轮563,其中,输入带轮563设置在从动旋转体557。
下面对分配传动机构559进行说明。
如图55所示,从动旋转体557为以连续相连的状态具有输入带轮563和用于分配提供动力的多个输出带轮564、565、566的多连式,并且,以相对于输入带轮563分配在旋转轴心方向两侧的状态具有多个输出带轮564、565、566。
多个输出带轮具有:作为输出旋转体的脱粒筒用输出带轮564,将动力提供给脱粒筒327;进料器用输出带轮565,将动力提供给进料器314;以及搬运用输出带轮566,将动力提供给一次螺旋部384、二次螺旋部387和摆动驱动部389。并且,多个输出带轮中的作为输出用旋转体的脱粒筒用输出带轮564位于比输入带轮563靠近机体外方侧的位置。并且,进料器用输出带轮565和搬运用输出带轮566位于比输入带轮563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脱粒筒用输出带轮564位于最靠近机体外方侧的位置,该脱粒筒用输出带轮564以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在中继轴556。
并且,进料器用输出带轮565位于比搬运用输出带轮566更加远离输入带轮563的位置,即位于最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并且,如图55所示,动力从脱粒筒用输出带轮564经由脱粒筒用传动带567传递至脱粒筒327的传动用带轮582,并且,动力从进料器用输出带轮565经由进料器用传动带568传递至进料器314的传动用带轮583,从传动用带轮583传递至进料器314的动力也传递至收割部313。
动力从搬运用输出带轮566经由搬运用传动带569传递至一次螺旋部384和二次螺旋部387。在该搬运用传动带569的传动中途,具有使旋转动力反转的反转用带轮570,动力从该反转用带轮570经由摆动驱动用的传动带571传递至摆动驱动部389。
并且,在搬运用传动带569的上部侧部分的传动中途,搬运用传动带569以不穿过谷粒筛393的横侧部位的方式被张紧轮573向下方压下。
并且,在风车381的旋转轴510,具有与第一驱动带轮555一体的作为后处理用旋转体的第二驱动带轮574,还具有从该第二驱动带轮574向排草处理装置312传递动力的后处理用传动机构575。
也就是说,加速的动力从第二驱动带轮574经由前部传动带576、中继轴577和后部传动带579传递至设置于排草处理装置312的驱动轴580的小径的输入带轮581。如上所述,为了进行排草的切断处理而传递高速的动力。在排草处理装置312的驱动轴580具有检测旋转速度的旋转速度传感器S4C(参照图21),当通过该旋转速度传感器S4C检测出的旋转速度降至设定速度以下时,通过设置在驾驶部307的未图示的通知灯进行通知。
该联合收割机能够收割作为收割对象农作物的稻子、麦子,以及荞麦、大豆、菜种和大红豆等。然而,当如上所述的对象农作物不同时,需要变更脱粒筒的旋转速度。例如,需要按以下速度进行驱动,即稻子和麦子为高速,荞麦和大豆为中速,菜种和大红豆为低速。
并且,就该联合收割机而言,将高速设定为标准速度,当对脱粒筒的速度进行变更时,通过拆下并更换脱粒筒用输出带轮564和脱粒筒327的传动用带轮582,以能够进行低速驱动的方式设定旋转比率。在中速的情况下,需要采用直径不同的带轮。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风车381的旋转轴510兼用作中间轴,也可以代替该结构,将除风车以外的旋转轴,例如一次螺旋部384的旋转轴384A、二次螺旋部387的旋转轴480等兼用作中间轴,并且,还可以设置专用的中间轴。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分配传动机构559分别将动力分配提供给脱粒筒327、进料器314、一次螺旋部384、二次螺旋部387以及摆动驱动部389。其中,将动力至少分配给脱粒筒327和进料器314即可,也可以不分配给其他装置。并且,也可以分配提供给其他装置中的至少1个或2个以上,还可以将动力传递至除脱粒筒327、进料器314、一次螺旋部384、二次螺旋部387以及摆动驱动部389以外的装置。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间轴(旋转轴510)具有作为后处理用旋转体的第二驱动带轮574,还具有将动力从该后处理用旋转体574提供给后处理装置(排草处理装置312)的后处理用传动机构575,也可以不具有上述后处理用传动机构575。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从动旋转体557具有输入带轮563以及相对于输入带轮563分配在旋转轴心方向两侧的多个输出用旋转体,在比输入带轮563靠近机体外方侧的部位具有作为脱粒筒用的输出旋转体的脱粒筒用输出带轮564,在比输入带轮563靠近机体内方侧的部位,具有作为进料器用的输出旋转体的进料器用输出带轮565以及作为处理物搬运用的输出旋转体的搬运用输出带轮566,作为进料器用的输出旋转体的进料器用输出带轮565比作为处理物搬运用的输出旋转体的搬运用输出带轮566远离输入带轮563,即位于最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结构,对输入带轮563和作为输出用旋转体的输出带轮564、565、566的配置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使作为处理物搬运用的输出旋转体的搬运用输出带轮566位于最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输出用旋转体的配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发动机310的动力传递至机体行驶用的传动机构553后,从该机体行驶用的传动机构553传递至中间轴(旋转轴510),但也可以使发动机310的动力直接传递至中间轴。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联合收割机,例示了具有车轮式行驶装置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具有履带行驶装置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的描述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56和图57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收割机的一例的全喂入型(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图56为表示机体整体的右侧视图,图57为表示机体整体的俯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上述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在车体框架601的下侧具有行驶装置602,行驶装置602由左右一对前轮602F、602F(相当于前行驶装置)以及左右一对后轮602R、602R(相当于后行驶装置)构成。
在车体框架601的前部具有驾驶室615(相当于驾驶部),在驾驶室615的后方侧分别具有脱粒装置604和谷粒箱605,在车体框架的最后部具有排草处理装置616(相当于排草部)。并且,在车体框架601的前部具有绕左右方向的横轴心(未图示)相对于车体框架601进行升降动作的收割处理装置617,从而构成自动行驶机体。
在车体框架601上的前部且在脱粒装置604的横侧部装载有发动机603,在远离发动机603的后方位置配设有散热器607。在夹着脱粒装置604与发动机603和散热器607相反的一侧装载有燃料箱614。发动机603的动力除了传递至上述行驶装置602以外,还传递至脱粒装置604、收割处理装置617以及对散热器607进行冷却的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等。
动力从安装在车体框架601的前部的变速箱620经由向左右延伸的前轮驱动轴624传递至行驶装置602的前轮602F。也就是说,动力从前轮驱动轴624经由减速箱625和前车轴602a传递至前轮602F。其中,减速箱625配备成进入前轮602F的形成于朝向机体内方侧的面的凹入部位的状态,前车轴602a支承在减速箱625。
由此,发动机603的动力经由前车轴602a传递至前轮602F,前轮602F被以绕水平横轴心x1D旋转驱动的方式安装,前轮602F为由胎轮构成的非转向车轮,其左右方向宽度和直径均比后轮602R大。
如图56和图57所示,在车体框架601的后部,后轮602R设置在绕前后方向轴心(未图示)自由左右摆动地安装的后轮支承框架610的左右两端侧。并且,后轮602R为转向车轮,具有能够绕上下摆动轴心y1D转向操作的后车轴602b。该后轮602R由胎轮构成,其左右方向宽度和直径均设定为比前轮602F小,且绕后车轴602b的水平横轴心x2D转动。
在自动行驶机体的左右两横侧部设置有外罩609(相当于侧部罩体),外罩609在谷粒箱605的下方侧,位于前轮602F和后轮602R之间,覆盖机体横侧部。
外罩609以能够绕设置在上端边附近的沿前后方向的摆动支点z1D起伏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能够在封闭姿势和开放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切换,其中,所述封闭姿势为宽度较大的罩体面609A沿着上下方向的姿势,所述开放姿势为该罩体面609A沿着水平方向的姿势。
(收割处理装置)
如图56和图57所示,在装载于车体框架601的脱粒装置604的前侧,设置有绕左右方向的横轴心进行升降动作的收割处理装置617。
该收割处理装置617具有:进料器617A,将收割的禾秆等农作物提供给脱粒装置604;耙拢卷筒617B,耙入植立禾秆等农作物的穗头端;收割装置617C,切断根部侧;以及横向移送螺旋器617D,将收割的农作物向收割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聚集。该收割处理装置617收割农作物并送入进料器617A,进而提供给脱粒装置604。
在此省略图示,进料器617A在方筒状的壳体内部装备有沿前后方向转动的环形带状的搬运体,并且将送进来的收割农作物向后上方搬运。进料器617A的农作物搬运方向为在脱粒装置604内沿着脱粒筒640的脱粒筒旋转轴心p0D(参照图57)的前后方向,随着进料器617A部分的升降动作,耙拢卷筒617B、收割装置617C以及横向移送螺旋器617D也能够进行升降动作。
(脱粒装置)
如上所述,脱粒装置604以使脱粒筒旋转轴心p0D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配设在车体框架601上。该脱粒装置604在前后方向上配备在前轮602F和后轮602R的前后方向间隔内,并且在左右方向上配设在左右两侧的前轮602F和后轮602R的间隔宽度内。
并且,如图56所示,脱粒装置604的下表面位于比作为非转向车轮的前轮602F的前车轴602a稍低且比作为转向车轮的后轮602R的后车轴602b稍高的位置。也就是说,脱粒装置604的下表面配设在与作为非转向车轮的前轮602F的前车轴602a或作为转向车轮的后轮602R的后车轴602b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如上所述地配设的脱粒装置604配设成脱粒装置604的脱粒筒旋转轴心p0D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D偏靠左侧的状态。脱粒装置60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存在于与配设在内部的脱粒筒640的前后方向的脱粒筒旋转轴心p0D相同的位置,因此,脱粒装置604整体也配设成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D偏靠左侧的状态。
向脱粒装置604提供收割农作物的进料器617A与脱粒装置604同样,配设成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D偏靠左侧的状态,如图57所示,进料器617A配设在俯视时与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D偏靠右侧的变速箱620部分重叠的位置。
排草处理装置616一体安装在脱粒装置604的后部,将脱粒处理后的排草切断并排出机体外侧。
脱粒装置604形成为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箱状,其前端部具有风车641(参照图63)。具有该风车641的送风叶片的风车轴641a向脱粒箱604A的右横外侧延伸,在该风车轴641a的延伸部位,安装有脱粒输入带轮641b,脱粒输入带轮641b用于接收从发动机603传递至脱粒装置604的动力。
在该脱粒装置604未并设副风车,仅采用风车641对分选部位进行送风。
在脱粒装置604的内部以绕前后方向的脱粒筒轴640a旋转驱动的方式配备有脱粒筒640,脱粒筒640用于对从进料器617A侧送来的收割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除了该脱粒筒640,还配备有分选处理装置642等,分选处理装置642在风车641的送风作用下,对由脱粒筒640进行脱粒处理后的收割农作物进行摆动分选处理。
(谷粒箱)
如图56和图57所示,谷粒箱605横跨箱支承台613和脱粒装置604的上侧设置在驾驶室615的后方侧,其中,箱支承台613立设在车体框架601上的右横侧部,脱粒装置604位于车体框架601上的左横侧部。
就谷粒箱605而言,在组装方管等各种钢材形成格子状的底部框650的上侧,装载有箱状的箱本体651,箱本体651具有横跨机体左右方向的几乎整个宽度的左右方向宽度。
这些底部框650和箱本体651一体连结,通过设置在箱支承台613的上端部的摆动支轴652,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D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
如图56、图57、图60和图61所示,在脱粒装置604的右横侧方部位,箱支承台613配备在车体框架601上且位于前轮602F和后轮602R之间。该箱支承台613具有配设在远离脱粒装置604侧的外支柱613A和配设在比外支柱613A靠近脱粒装置604侧的内支柱613B。这些外支柱613A的下端部和内支柱613B的下端部固定在车体框架601,并且,外支柱613A和内支柱613B的各上端部连结在上部框613C。谷粒箱605的相当于左右方向的一端侧的谷粒排出口605A侧的端部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D起伏摆动的方式连结支承在该上部框613C。
并且,在箱支承台613的内支柱613B和谷粒箱605的底部框650之间,安装有液压驱动式的摆动液压缸653。通过该摆动液压缸653的伸缩动作,能够使谷粒箱605绕摆动轴心z2D起伏摆动从而在存储姿势和排出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其中,所述存储姿势为箱本体651的底面呈水平或大致水平的姿势,所述排出姿势为底面立起的姿势。
如图60和图61所示,在具有箱支承台613的车体框架601上,在发动机603的后方侧,利用箱支承台613的下侧空间设有设备装载台626和易于进行维护等作业的作业用空间s1D。
在设备装载台626设置有下述压缩机603C,并且,以位于该压缩机603C的机体内方侧的状态设有阀门单元627,此外,在这些压缩机603C和阀门单元627的后方侧装载有电源628。作业用空间s1D形成在设备装载台626的后端和散热器607的前端之间,且形成在比车体框架601的横外侧端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站在地面的作业者在进入作业用空间s1D的状态下,能够对前方侧的设备装载台626上的设备以及后方侧的散热器607周围进行维护。
在位于外侧的外罩609呈封闭姿势时通过外罩609覆盖这些机体装载台626和作业用空间s1D的横外侧,外罩609被切换成开放姿势时横外侧开放。
(驾驶室)
如图56、图57和图77所示,驾驶室615装载设置在立设于车体框架601上的驾驶部框架611。
由此,驾驶室615在比前轮602F的外径的上边缘高的位置,且在比前轮602F的后边缘靠近前方侧的位置,经由驾驶部框架611支承在车体框架601。
在驾驶室615内配备有操纵操作用的转向手柄615a以及驾驶座椅615b等,通过操作转向手柄615a,能够对后轮602R进行转向操作。如图77所示,在该驾驶室615内,在虚线所示的驾驶座椅615b的右横侧部和存在于驾驶座椅615b的右侧的侧面板705之间,配设有下述收割处理装置617的收割部逆转操作件706和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风扇逆转操作件707。
收割部逆转操作件706经由具有操作杆706a的连结机构(未图示)连结在收割部的正转用离合器619A和逆转用离合器619B,风扇逆转操作件707经由具有操作线707a的连结机构(未图示)连结在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下述操作臂662。并且,通过以下方式连结收割部逆转操作件706和风扇逆转操作件707,即随着对各个操作件706、707的拉引操作,在该拉引操作期间,收割部和散热器冷却风扇670分别呈逆转状态。
(动力传递构造)
下面,对将发动机603的动力传递至脱粒装置604和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等的动力传递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57、图59、图62以及图63所示,发动机603以使曲柄轴(未图示)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状态配设在车体框架601上的靠近右外侧的部位。
在发动机603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机体内方侧),以使轴线方向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状态设有飞轮603A和作为第一输出部的输出带轮630(相当于发动机输出旋转体)。也就是说,飞轮603A安装在发动机603的输出轴,并且,输入带轮630安装在飞轮603A。在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机体外方侧),作为第二输出部的输出轴631凸出,在该输出轴631安装有第二输出带轮631a、第三输出带轮631b以及第四输出带轮631c。
输入带轮630形成为有底的圆筒形状,并且,输出带轮630在其底部抵接于飞轮603A的状态下安装在飞轮603A。在输出带轮630的内周侧的底部具有相对于发动机603的输出轴的安装部630A。输出带轮630的3个带轮槽630B形成在安装部630A的外周部位。
(第一输出部的动力传递构造)
如图58和图59所示,从发动机603的作为第一输出部的输出带轮630传递驱动力的变速箱620配置在发动机603的前方侧,且位于比发动机603偏靠机体内方侧(左右方向的左侧)的位置。
在该变速箱620具有向机体外方侧(左右方向的右侧)凸出的输入轴621,在该输入轴62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有作为输入旋转体的输入输出带轮622。在该输入输出带轮622和输出带轮630之间卷绕有3条第一传动带632A,发动机动力从输出带轮630输入至变速箱620。
在该输入输出带轮622具有第一旋转体部分622A和第二旋转体部分622B,第一旋转体部分622A具有3个部位的带槽,该3个部位的带槽用于卷绕第一传动带632A的3条三角带,第二旋转体部分622B具有2个部位的带槽,该2个部位的带槽用于卷绕下述第二传动带632B。
第一旋转体部分622A和第二旋转体部分622B构成一体成形的多连带轮,第一旋转体部分622A侧为大口径,位于靠近发动机603所在的机体外侧的位置,第二旋转体部分622B为小口径,位于靠近脱粒装置604所在的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在变速箱620,在与设置输入输出带轮62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安装有无级变速装置623,无级变速装置623用于将从输入轴621输入的动力变速后传递至行驶装置602。通过该无级变速装置623变速的动力经由设置在变速箱620内部的未图示的变速机构从前轮驱动轴624输出。
在输入输出带轮622的第二旋转体部分622B卷绕有第二传动带632B,第二传动带632B由作为环形转动带的一例的2条三角带组构成。
该第二传动带632B是通过以下方式构成的,即对设置在脱粒装置604的风车轴641a的脱粒输入带轮641b进行卷绕,发动机动力从第二旋转体部分622B经由第二传动带632B输入至脱粒装置604。
风车轴641a侧的脱粒输入带轮641b形成为比第二旋转体部分622B和输出带轮630的直径大,发动机转速被减少后传递至风车轴641a。
如图57至图59所示,脱粒装置604在比变速箱620偏靠后方侧的位置装载在车体框架601,风车轴641a位于在前后方向上比变速箱620的输入轴621靠近发动机603的输出带轮630和输出轴631的轴心x3D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58所示,从发动机603的输出带轮630和输出轴631的轴心x3D的方向观察,风车轴641a位于与输出带轮630重叠的位置。
因此,输出带轮630与脱粒输入带轮641b配备成相互重叠的位置关系,且第一传动带632A和第二传动带632B也配置成相互重叠的位置关系。
并且,在俯视时,如图57和图59所示,输出带轮630、输入输出带轮622和脱粒输入带轮641b也配设在发动机603、与变速箱620和脱粒装置604之间。输入输出带轮622配设成第一旋转体部分622A靠近发动机603侧,且第二旋转体部分622B靠近变速箱620和脱粒装置604侧。
因此,第一传动带632A和第二传动带632B也自然配设在发动机603、与变速箱620和脱粒装置604之间。
卷绕在发动机603的输出带轮630和变速箱620的第一旋转体部分622A之间的第一传动带632A以作用于第一张紧轮635的方式设置。
并且,卷绕在变速箱620的第二旋转体部分622B和脱粒装置604的脱粒输入带轮641b的第二传动带632B以作用于第二张紧轮636的方式设置。
如图58和图59所示,第一张紧轮635的支轴635a的一端侧向一方较长地延长,该延长部分支承在自由摆动的第一臂部件635b的自由端侧和施力机构637的自由端侧。
如图58所示,第一臂部件635b的基端侧枢轴支承在车体框架601的L字形的支承台框架612,支承台框架612作为驾驶部框架611的安装台被抬起至比变速箱620高的位置。施力机构637的基端侧在靠近发动机603侧枢轴支承在固定于车体框架601的托架601a。
在施力机构637装备有压缩弹簧637a,压缩弹簧637a向使支轴635a和施力机构637的基端侧的枢轴支承部位之间的距离缩短的方向施力。以通过该压缩弹簧637a的施加力对第一传动带632A向始终张紧的一侧施力的方式,向第一张紧轮635赋予施加力。
第二张紧轮636的支轴636a安装在自由摆动的第二臂部件636b,第二臂部件636b的基端侧枢轴支承在变速箱620的上部。在该第二臂部件636b的长度方向的中途位置,连结有具有线圈弹簧的操作部件636c,通过连结在该操作部件636c的能够摆动操作的操作杆等设置在驾驶室615内的未图示的脱粒离合器操作件,能够在脱粒离合器开启状态和切断状态间切换。
结果是通过使第二张紧轮636向抬起侧摆动从而将第二传动带632B切换至张紧侧,从而进入将发动机动力传递至脱粒装置604的脱粒离合器开启状态。通过解除第二张紧轮636的抬起从而将第二传动带632B切换至松缓侧,从而进入切断对脱粒装置604传递发动机动力的脱粒离合器切断状态。
如图63所示,输入至风车轴641a的发动机动力分配提供给用于驱动脱粒筒640的脱粒筒侧驱动机构643、将动力传递至包含进料器617A的收割处理装置617的收割侧驱动机构644以及用于驱动分选处理装置642等的分选侧驱动机构645。这些脱粒筒侧驱动机构643、收割侧驱动机构644以及分选侧驱动机构645分别包含传动带。并且,动力从分选侧驱动机构645的传动下游侧经由传动带646也传递至排草处理装置616。
排草处理装置616设置在脱粒装置604的后方。设置有传递机构,所述传递机构将动力从驱动带轮646B经由传动带646传递至排草处理装置616的作为输入旋转体的从动带轮646A,其中,驱动带轮646B接受来自发动机603侧的动力传递。传动带646由多条(例如2条)带构成。如上所述,由于传动带646由多条带构成,因此,传递机构的张力能够分散至多条带,从而延长传动带646的使用寿命。并且,即使为了提高加速率而将从动带轮646A尽可能设定为小径,也由于传动带646由多条带构成,因此,在从动带轮646A和传动带646之间不易打滑。因此,即使不将从动带轮646A不必要地设定成大径,也能够顺利地向排草处理装置616传递动力。传动带也可以由3条以上带构成。
分选侧驱动机构645具有:传动带645a,将动力传递至一次螺旋部642a和扬送装置647;传动带645b,将动力传递至二次螺旋部642b和二次回送装置648;以及传动带645c,将动力传递至摆动分选板642c。
输入至风车轴641a的发动机动力中的分配提供给收割侧驱动机构644的动力经由传动带输入至收割处理装置617的收割驱动轴618的正转用带轮618a。并且,分配提供给脱粒筒侧驱动机构643的动力经由内置于脱粒筒驱动箱649的逆转机构649a,从逆转输出带轮649b作为逆转用动力输出。经由卷绕在该逆转输出带轮649b和收割驱动轴618的逆转用带轮618b的传动带,将逆转动力传递至收割驱动轴618。
如图63所示,设置有:正转用离合器619A,能够将向正转用带轮618a传递动力的传动带操作成张紧状态或松缓状态;以及逆转用离合器619B,能够将向逆转用带轮618b传递动力的传动带操作成张紧状态或松缓状态。
该正转用离合器619A和逆转用离合器619B在使传动带张紧的状态下传递动力,在使传动带松缓的状态下不传递动力,并且,以一方呈张紧状态时另一方呈松缓状态的方式,能够相反地在张紧状态和松缓状态间切换。
并且,始终以使正转用离合器619A处于使传动带张紧的状态,且使逆转用离合器619B处于松缓状态的方式,向呈正转驱动状态的方向施力。
在该状态下,通过拉引操作下述驾驶室615内的收割部逆转操作件706,能够使逆转用离合器619B张紧,使正转用离合器619A松缓,从而切换操作成逆转驱动状态。当解除收割部逆转操作件706的拉引操作时,恢复到原来的正转驱动状态。
由传动带和逆转用离合器619B构成了使作为作业部的收割处理装置617的收割部驱动系统逆转的第一逆转机构。其中,所述传动带卷绕在内置于上述脱粒筒驱动箱649的逆转机构649a和逆转输出带轮649b、与收割驱动轴618的逆转用带轮618b上。
(第二输出部的动力传递构造)
在发动机603的另一端侧(机体外方侧),作为第二输出部的输出轴631凸出,该第二输出部的动力传递方式如下。
如图58以及图60至图63所示,在输出轴631以一体转动的方式按照靠近发动机603的顺序安装有第二输出带轮631a、第三输出带轮631b以及第四输出带轮631c。
在发动机603的另一端侧(机体外方侧),以绕与作为第二输出部的输出轴631的轴心x3D平行的左右方向的轴心转动的方式,设置有用于驱动交流发电机603B的发电用驱动带轮633和用于驱动下述送风机构700的送风扇702的送风用驱动带轮634。
并且,如图61所示,横跨第二输出带轮631a(相当于向送风机构700的送风扇702进行输出的输出旋转体)、发电用驱动带轮633以及送风用驱动带轮634,卷绕有由作为环形转动带的一例的1条三角带构成的第三传动带638A,随着第二输出带轮631a的旋转来旋转驱动交流发电机603B和送风扇702。
安装在输出轴631的第三输出带轮631b和第四输出带轮631c中的距离发动机603最远侧的第四输出带轮631c比第三输出带轮631b的直径小。
并且,在该第四输出带轮631c,以将驱动力传递至设置于发动机603的后方侧的压缩机603C的方式,卷绕有第五传动带638C。
如图63所示,在发动机603的输出轴具有:作为风扇用带轮的第三输出带轮631b,将动力传递至散热器冷却风扇670;以及作为压缩机用带轮的第四输出带轮631c,将动力传递至空调装置的压缩机603C。第三输出带轮631b位于与第四输出带轮631c相比靠近发动机603侧的位置。
(向散热器冷却风扇的传动)
如图60、图61和图63所示,向散热器冷却风扇670所进行的动力传递如下所述,即经由第四传动带638B、中继轴655以及下述正逆转选择机构606,将发动机603的动力作为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驱动力输出。其中,第四传动带638B卷绕在第三输出带轮631b,第三输出带轮631b安装在输出轴631。中继轴655设置在远离发动机603的后方的上部。
中继轴655在机体外方侧的端部(左右方向上的右侧端部)具有中继输入带轮655a(相当于驱动旋转体),在机体内方侧的端部(左右方向上的左侧端部)具有一对中继输出带轮655b、655c(相当于驱动旋转体)。横跨该中继输入带轮655a和第三输出带轮631b卷绕有第四传动带638B(相当于环形转动体),输出轴631的旋转动力传递至中继轴655。
由此,通过利用中继轴655,在位于前方的发动机603和位于后方的散热器607之间,第四传动带638B以绕过设备装载台626和作业用空间s1D的上部的状态配置,从而能够将作业用空间s1D用作易于进行维护等作业的空间。
在第四传动带638B设置有张紧机构654,张紧机构654用于在所述松缓侧的带部分去除松缓。该张紧机构654具有固定侧带轮654b,固定侧带轮654b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在支轴654a,支轴654a设置在箱支承台613的外支柱613A的一部分。并且,设置有绕该固定侧带轮654b的支轴654a自由摆动的摆动臂654c,并设置有绕安装于该摆动臂654c的自由端侧的支轴654d转动的自由端侧带轮654e。并且,还设置有线圈弹簧654f,线圈弹簧654f对摆动臂654c 向去除松缓侧(图60中的右上方侧)拉伸施力。
通过具有这些固定侧带轮654b、摆动臂654c、自由端侧带轮654e以及线圈弹簧654f,构成了始终对第四传动带638B向拉紧侧施力的去除松缓用的张紧机构654。
也就是说,张紧机构654具有作为对第四传动带638B施加张紧作用的旋转体的自由端侧带轮654e和支承该自由端侧带轮654e的摆动臂654c。自由端侧带轮654e设置成:在第四传动带638B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摆动臂654c的摆动轴心的支轴654a靠近下游侧的位置。
横跨中继轴655侧的一对中继输出带轮655b、655c和散热器冷却风扇670侧的风扇输入带轮672(相当于输入旋转体),卷绕张设有正转传动带656(相当于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以及逆转传动带657(相当于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
就该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传动带657中的正转传动带656而言,以使其内周面接触风扇输入带轮672的外周面的方式卷绕,就逆转传动带657而言,以使其外周面接触风扇输入带轮672的外周面的方式卷绕。
如上所述地配设的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传动带657与一对张紧轮体663、664一起构成正逆转选择机构606。下面就正逆转选择机构606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地配设的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传动带657与一对张紧轮体663、664一体构成正逆转选择机构606(相当于第二逆转机构)。一对张紧轮体663、664能够以使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传动带657中的任一方呈张紧状态而另一方呈松缓状态的方式,择一地进行切换操作。
该一对张紧轮体663、664经由操作线707a连结在设置于驾驶室615内的风扇逆转操作件707。并且,通过风扇逆转操作件707的操作,能够切换成使正转传动带656张紧的正转传动状态和使逆转传动带657张紧的逆转传动状态。(送风机构)
送风机构700具有以下结构。
如图56、图60和图62所示,在自动行驶机体的两横侧部设置有外罩609。下面对该外罩609中的设置于机体右横侧部的外罩609进行说明。
该右侧的外罩609配设成位于脱粒装置604和发动机603的横外侧,具有绕前后朝向的摆动轴心z1D自由摆动开闭的上部罩体部690和在处于封闭姿势的上部罩体部690的下边缘的下方侧以位于脱粒装置604和发动机603的横外侧的方式配设的下部罩体部691。
下部罩体部691不会像上部罩体部690那样绕摆动轴心z1D摆动开闭,下部罩体部691以覆盖发动机603的下部侧的方式,经由适当的卡合金属件能够装卸于用于载置支承谷粒箱605的箱支承台613。
因此,能够在封闭姿势和开放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其中,所述封闭姿势是指将下部罩体部691安装在箱支承台613并覆盖机体右横侧部的姿势,所述开放姿势是指从箱支承台613上拆下的姿势。
在上部罩体部690的前部下方,形成有由图62所示的多个通气孔701a构成的供气部701。就通气孔701a而言,以能够一边限制尘埃从上部罩体部690的外侧进入机体内方侧一边能够通气的方式设定孔的尺寸等。就供气部701而言,其通气孔701a的形成部位位于与送风机构700的送风扇702的旋转范围对向的位置,具有与送风扇702的旋转范围大致相同的面积。
并且,在上部罩体部690的形成供气部701的部位的机体内方侧的面,以位于比送风扇702的旋转半径偏靠外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风扇罩703。
该风扇罩703以从上方侧覆盖送风扇702的上半侧的方式,形成为沿着送风扇702的旋转轨迹的部分圆弧状,设置在覆盖送风扇702的几乎半周的范围。
上述送风机构700由供气部701、送风扇702以及风扇罩703组合而成,通过该送风机构700,无论是否存在外罩609,都能够从机体外侧吸引外部空气,并向发动机603侧送风。
由此,能够吹飞易于堆积在发动机603周围的细小的尘埃,能够容易地减少为了去除堆积在发动机603周围的尘埃而进行维护的次数。
并且,由于供气部701和风扇罩703设置在上部罩体部690,因此,当对发动机603周围进行维护时,只要将上部罩体部690的姿势变更为开放姿势,就能够将供气部701和风扇罩703移动到远离发动机603周围的位置。因此,不仅能够较大地开放发动机603的周围,而且能够省去装卸供气部701和风扇罩703的麻烦。
(散热器的吸气箱)
对于配备在自动行驶机体的后部的散热器607,在其机体内方侧配备有散热器冷却风扇670,并且,在机体外方侧配设有吸气箱608。该散热器607配设在自动行驶机体的靠近右侧方的部位,来自吸气箱608侧的外部空气导入与配备带风扇罩670a的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朝外的通气面607a。在散热器607的下部设有在排出冷却水时使用的排水管607b。
吸气箱608由下部箱部608A和上部箱部608B组合而成,下部箱部608A以与散热器607的机体外方侧对向的方式配备,上部箱部608B以位于下部箱部608A的上方侧的方式配备。
如图64至图67所示,就下部箱部608A而言,相当于与散热器607的朝外的通气面607a对向的一侧的面的部分(简称为内侧开放面)与相当于与该内侧开放面相反一侧的面的部分(简称为外侧开放面)开放,形成开口部分。并且,内外两侧的开口部分的周围具有由沿着矩形的散热器607的外周边缘的四个面构成的周面,构成形成为近似矩形的横向的短筒状的箱本体680。
并且,以使箱本体680的外侧开放面能够开闭的方式,具有在封闭姿势下与外侧开放面对向的罩体盖部件681,由箱本体680和罩体盖部件681组合构成下部箱部608A。
罩体盖部件681具有覆盖箱本体680的外侧开放面的整个面和上部箱部608B的下部的形成为扁平状的无孔的板面681a、以及在该板面681a周边向机体内方侧折返的朝内的端缘部分681b。该罩体盖部件681通过安装在箱本体680的周面中的前端侧的侧面680a的铰链682,能够绕上下方向的轴心y2D摆动开闭。
罩体盖部件681的后端侧的朝内的端缘部分681b和箱本体680的周面中的后端侧的侧面680b部分通过扣式阻挡金属件683连结固定。
在箱本体680的四个周面中的上表面680c部分装载有上部箱部608B。上部箱部608B整体大致呈矩形箱状,在沿着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轴心方向观察时和沿着与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轴心方向交叉的方向观察时,上部箱部608B的形状不同。也就是说,如图64所示,在从侧面观察(沿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整体形成为比下部箱部608A的宽度窄。并且,上部侧比下部侧的宽度窄,呈纵长形,后面侧形成为向后下方倾斜的变形梯形。
并且,在从后面观察(沿着与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轴心交叉的方向观察)时,如图65所示,下部侧形成为与下部箱部608A的左右方向宽度相同程度的宽度,且上部侧形成为相对于下部侧向机体内方侧凸出的较宽形状,具有比下部箱部608A的左右方向宽度大的左右方向宽度。
在上部箱部608B形成有向其前后左右各面导入外部空气的吸气口684。
也就是说,就与散热器607相邻配置的吸气箱608而言,在上部箱部608B 的在水平方向上与散热器607所在侧相反的一侧的横外侧面608Ba,形成有由穿孔金属板或网眼构成的通气用的吸气口684。在与横外侧面608Ba相反的一侧,在水平方向上与散热器607所在侧相同的一侧的朝向机体内方侧的横内侧面608Bb,也形成有同样的吸气口684。
并且,在位于横外侧面608Ba和横内侧面608Bb之间的朝向机体前方侧的前侧面608Bc和朝向机体后方侧的后侧面608Bd也分别形成有同样由穿孔金属板或网眼构成的通气用的吸气口684。
上部箱部608B配设在比设置于自动行驶机体的后端部的排草处理装置616高的位置。并且,在上部箱部608B中的相当于下部附近的部位形成有无孔的筒状部分685,吸气口684形成在比该无孔的筒状部分685高的位置。并且,吸气口684的下端缘设定成与设置于脱粒装置604的后部侧的后部罩体604B的上端部和下部箱部608A的罩体盖部件681的上端缘相同程度的高度。该上部箱部608B的上端部的高度设定为与存在于其前方侧的谷粒箱605的非倾斜状态下的上端缘的高度相同程度以下。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下部箱部608A与上部箱部608B的对向部位,即箱本体680的四个周面中的上表面680c与上部箱部608B的下表面的对向部位,分别形成有大致相同的矩形形状的和大致相同尺寸的通气用开口686。
如图64至图67所示,在通气用开口686的周边部,附设在上部箱部608B的横外侧面608Ba的下端部外侧的剖面L字形的安装托架687焊接固定在筒状部分685的横外侧。与形成于该安装托架687的朝向的面侧的连结孔对向的带固定螺母的连结孔687a形成在箱本体680的上表面680c的右横外侧端部,能够通过连结螺栓687b进行连结固定。
在通气用开口686的后方侧,与上部箱部608B的后侧面608Bd的下端部的内侧对向的剖面L字形的立起凸片688焊接固定在箱本体680的上表面680c,与形成于该立起凸片688的连结孔对向的带固定螺母的连结孔688a形成在后侧面608Bd的筒状部分685,能够通过连结螺栓688b进行连结固定。
因此,将上部箱部608B的后侧面608Bd的下端部内面抵接在立起凸片688的外侧,使其与后侧面608Bd的连结孔688a对向,将横外侧面608Ba的下端部外侧的安装托架687以与箱本体680的上表面680c的连结孔687a对向的方式载置,通过连结螺栓687b、688b进行连结,由此,能够以使上部箱部608B立设在下部箱部608A的上侧的状态进行固定。
在上部箱部608B的前侧面608Bc,连结托架689以从筒状部分685的外侧朝前的方式连结设置,其中,连结托架689能够连结固定在支承部件605B,支承部件605B支承摆动支轴652,摆动支轴652具有谷粒箱605的摆动轴心z2D。通过将该连结托架689连结在支承部件605B,能够连结固定上部箱部608B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位,从而易于稳定良好地进行支承。
在下部箱部608A的箱本体680中的底面680d,以使该底面680d的一部分开放的方式设有开口680e,还设置有能够开闭的盖体680f,盖体680f能够用于封闭该开口680e。由此,当在下部箱部608A的箱本体680的内部堆积有草屑或尘埃等从而需要维护时,通过使罩体盖部件681开放,探身到箱本体680的内部开放盖体680f,能够简便且容易地进行使箱本体680的内部的草屑及尘埃落下去除等的作业。
就吸气箱608而言,下部箱部608A的前端侧下部支承在支承托架613Aa,支承托架613Aa从箱支承台613的后部侧的外支柱613A向后方延伸。下部箱部608A的后部侧下部支承在箱支承脚610a,箱支承脚610a立设在用于在车体框架601的后端部支承后轮602R的后轮支承框架610。在该箱支承脚610a还连结固定有散热器607的下部(参照图65)。
并且,下部箱部608A的上部侧安装在箱支承台613的上部框613C,下部箱部608A和散热器607以在通气面607a的周边安装有密封材料607c的状态相互连结。
(正逆转选择机构)
用于使散热器607冷却的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传动系统具有采用以下结构的正逆转选择机构606。
如图71至图73所示,通过以下方式选择传动状态,即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传动带657中的任一方的动力传递至风扇输入带轮672,另一方的动力不传递至风扇输入带轮672,其中,风扇输入带轮672卷绕有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传动带657。如上所述,通过传递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传动带657中的任一方的动力,从而将风扇输入带轮672的旋转方向切换成正转方向或逆转方向。
风扇输入带轮672的正转方向是指,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送风方向从机体横外方侧朝向内方侧,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抽风作用作用于散热器607的方向。逆转方向是指,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送风方向朝向其逆方向的方向。在该逆转方向,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送风方向从机体内方侧朝向外方侧,能够将散热器607的存在于机体横外侧的通气面607a的尘埃向外侧吹散。
如图64至图70所示,设置在散热器607的机体内方侧的风扇输入带轮672支承在立设于车体框架601上的风扇安装台674。
风扇安装台674具有:支柱674A,沿着设置在车体框架601的后端部的后轮支承框架610的机体内方侧的侧面安装;以及平板状的座板674B,设置在该支柱674A的上端部。焊接固定有:装载在该座板674B的上表面侧的基板675、在基板675的上侧沿着前后方向配设的方筒状部件676以及在方筒状部件676的上表面侧使板面沿着前后方向立起的安装板677。使座板674B和基板675的板面彼此抵接,并通过连结螺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结固定。
如图68至图73所示,在安装板677,以贯通安装板677的板面的状态固定有支轴671,支轴671用于枢轴支承风扇输入带轮672。也就是说,在支轴671焊接固定有连结板673,连结板673具有与安装板677对向的凸缘状的抵接面,在使该连结板673抵接的状态下,螺栓连结安装板677。
在螺栓连结在安装板677的支轴671,安装有摆动板660,摆动板660安装在向安装板677的机体外方侧凸出的部位。该摆动板660具有从支轴671的轴心p2D向两个方向远离延伸的臂部分660A、660B。在一方的臂部分660A设有作用于正转传动带656的第一张紧轮体663的支轴663a,在另一方的臂部分660B设有作用于逆转传动带657的第二张紧轮体664的支轴664a。
并且,在一方的臂部分660A连结固定有操作臂662,操作臂662用于对摆动板660绕支轴671的轴心p2D摆动操作。
在摆动板660凸出形成有连结销661,连结销661向安装板677侧凸出,在安装板677侧,以能够使该连结销661的头部嵌入的方式,且在沿着连结销661的绕支轴671的轴心p2D的圆弧轨迹的规定范围内形成有长孔677a。
因此,当以贯通安装板677的长孔677a的状态使摆动板660的连结销661嵌入时,随着操作臂662的摆动操作,能够对摆动板660在长孔677a的规定范围内绕支轴671的轴心p2D进行摆动操作。
如图63所示,摆动板660中的安装有第一张紧轮体663的臂部分660A位于与安装有第二张紧轮体664的臂部分660B远离安装板677的机体外方侧的位置。
并且,如图70至图73所示,在该安装有第一张紧轮体663的臂部分660A设置有卡定片666a,卡定片666a用于卡定线圈弹簧666(相当于施力机构),线圈弹簧666向使正转传动带656张紧侧(图62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施力。线圈弹簧666的另一端侧连结在风扇安装台674的支柱674A,线圈弹簧666张设成以始终向使正转传动带656张紧的一侧施力的方式作用于摆动板660。
逆转传动带657设置成不仅卷绕在第二张紧轮体664,还卷绕在第三张紧轮体665。
第三张紧轮体665枢轴支承在设置于安装板677的支轴665a,并非通过操作臂662的摆动操作而进行位置变更,而是以位置固定的方式设置在安装板677上。
如图71和图72所示,第二张紧轮体664和第三张紧轮体665配设成分散在虚拟线段L1D的两侧的状态,其中,虚拟线段L1D连结作为驱动旋转体的中继输出带轮655b、655c的轴心p1D和作为输入旋转体的风扇输入带轮672的转动中心即支轴671的轴心p2D。
正转传动带656横跨卷绕在作为驱动旋转体的中继输出带轮655b、655c中的机体外方侧的中继输出带轮655b、风扇输入带轮672以及第一张紧轮体663。这些中继输出带轮655b、风扇输入带轮672以及第一张紧轮体663均以接触正转传动带656的内周侧的方式配设。
因此,如图71所示,当操作臂662被操作至实线所示的“正转”位置时,摆动板660沿顺时针方向摆动,使第一张紧轮体663向使正转传动带656张紧的一侧移动。即使通过线圈弹簧666的施力作用而解除对操作臂662的操作,也能够使该第一张紧轮体663的位置维持在正转传动状态。
此时,支承第二张紧轮体664的摆动板660的臂部分660B向使逆转传动带657松缓的一侧摆动(沿顺时针方向摆动),不进行逆转传动带657的动力传递。
逆转传动带657横跨卷绕在作为驱动旋转体的中继输出带轮655b、655c中的机体内方侧的中继输出带轮655c、风扇输入带轮672、第二张紧轮体664以及第三张紧轮体665。
以如下方式卷绕逆转传动带657,即在这些部件中,中继输出带轮665c、第二张紧轮体664以及第三张紧轮体665接触逆转传动带657的内周侧,风扇输入带轮672接触逆转传动带657的外周侧。
因此,如图72所示,当操作臂662被操作至“逆转”位置时,摆动板660抵抗线圈弹簧666的施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摆动,使第二张紧轮体664向使逆转传动带657张紧的一侧移动。在该状态下张紧的逆转传动带657呈逆转传动状态。
此时,支承第一张紧轮体663的摆动板660的臂部分660A向使正转传动带656松缓的一侧摆动(沿逆时针方向摆动),不进行正转传动带656的动力传递。
如上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中继输出带轮655b、风扇输入带轮672、第一张紧轮体663以及正转传动带656,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中继输出带轮655c、风扇输入带轮672、第二张紧轮体664、第三张紧轮体665以及逆转传动带657。
正逆转选择机构606具有张紧离合器,张紧离合器通过操作臂662的操作使摆动板660摆动动作,从而择一选择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逆转传动带657,使其张紧或松缓,由此能够传递或切断动力。
此外,就通过操作臂662的操作而使摆动板660进行的摆动动作而言,即使操作臂662的操作力解除,也能够通过线圈弹簧666的施力使向正转侧的切换状态持续,而向逆转侧的操作仅在通过操作臂662的操作使摆动板660摆动动作期间持续,当操作臂662的操作解除时,通过线圈弹簧666的施力,自动恢复到正转驱动状态。
图68至图73所示的附图标记667为一体设置在摆动板660的棒状的防脱引导体,附图标记668为弯曲形成为L字形的板状的防脱引导体。并且,附图标记677b为设置在安装板677的棒状的防脱引导体。这些部件均进行正转传动带656或逆转传动带657的防脱操作。
对于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传动带657而言,设置有用于引导该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传动带657的作为引导部件的带引导体669,其中,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传动带657卷绕张设在中继轴655侧的一对中继输出带轮655b、655c和散热器冷却风扇670侧的风扇输入带轮672。在与卷绕在作为输入旋转体的中继输出带轮655b、655c的作为环形转动体的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传动带657的旋转方向正交的方向,带引导体669限制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传动带657的位移量。
当该带引导体669不与在驱动状态下呈张紧状态的正转传动带656或逆转传动带657接触,并产生规定量以上的松缓时,该带引导体669从下方侧支承正转传动带656和逆转传动带657。通过采用如上结构,能够避免松缓的逆转传动带657或正转传动带656较大地垂下,从而接触驱动中的正转传动带656或逆转传动带657。由此,能够降低松缓的逆转传动带657或正转传动带656接触驱动中的正转传动带656或逆转传动带657导致相互损耗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如图71、图72和图74所示,带引导体669具有第一支承部669a和第二支承部669b,带引导体669在逆转传动带657的驱动中不如虚线所示地接触,当正转传动带656被驱动而逆转传动带657呈非驱动状态时,第一支承部669a和第二支承部669b用于在产生规定量以上的松缓时于下方侧如实线所示地分别支承该逆转传动带657的松缓侧和张紧侧。在该逆转传动带657侧,在逆转传动带657的外周侧接触风扇输入带轮672的一侧为张紧侧,在内周侧接触第三张紧轮体665的一侧为松缓侧。
并且,该带引导体669具有第三支承部669c,当对于正转传动带656侧,在正转传动带656的松缓侧产生规定量以上的松缓时,第三支承部669c用于从下方如虚线所示地支承该正转传动带656的松缓侧。
通过如上所述地具有第一支承部669a、第二支承部669b以及第三支承部669c,当随着正逆转切换使得正转传动带656或逆转传动带657中的任一方松缓时,能够抑制松缓的正转传动带656或逆转传动带657不必要地垂下。
如图71和图72所示,就正转传动带656的张紧侧而言,除了带引导体669以外,还设有去除松缓用的调节轮体679。
该调节轮体679按以下方式安装,即能够相对于支承部件678在上下方向变更位置,其中,支承部件678从固定于风扇安装台674的方筒状部件676的前端部朝向箱支承台613的上部框613C立设。
使该调节轮体679位于正转传动带656的张紧侧的下方侧,当正转传动带656松缓时,只要使该调节轮体679位于能够限制该正转传动带656的松缓导致的下垂的位置即可。此外,在正转传动带656的张紧状态下,不需要使该调节轮体679接触,在采用较长的正转传动带656的情况下,以及在正转传动带656延长松缓的情况下,为了去除该松缓,也可以使该调节轮体679能够调节使正转传动带656呈张紧状态的位置。
中继轴655以经由安装托架613D悬吊的状态安装在箱支承台613的上部框613C。
并且,如图60、图75以及图76所示,在设置在中继轴655的一对中继输出带轮655b、655c设有防脱引导体658。
该防脱引导体658设置成与中继输出带轮655b、655c的外周侧对向,在从侧面观察时沿着中继输出带轮655b、655c的机体前方侧的外周。该防脱引导体658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形状为使板状材料弯折成多边形并沿着中继输出带轮655b、655c的外周圆的大致半周的形状。
多边形的防脱引导体658经由设置在该上端部的角部的两侧的一对安装片658a、658a螺栓连结在安装托架613D。
并且,如图76所示,多边形的防脱引导体658的上端部和下端部通过迂回的U字形的弯曲棒件658b连结中继输出带轮655b、655c以及中继轴655,提高了防脱引导体658的强度。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设在脱粒装置604的上方的谷粒箱605能够绕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摆动轴心z2D倾斜摆动,并且,在设置有摆动轴心z2D的一侧设有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605A,在该倾斜摆动姿势下能够排出谷粒。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78所示,也可以不在谷粒箱605设置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605A,而设置排出存储物用的卸料器605C,从而排出存储物。
根据该结构,即使不在谷粒箱605设置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605A,或设置使谷粒箱605倾斜摆动的卸料液压缸653,也能够排出谷粒。
然而,即使对于具有卸料器605C的谷粒箱605而言,也可以通过设置卸料液压缸653,使得存在于箱本体651的底部的存储物顺利地集中到卸料器605C所在侧。
卸料器605C具有:纵搬运筒710,从谷粒箱605的前壁部分向举起存储物的方向立起;横搬运筒711,从该纵搬运筒710的上端部向横向倾倒方向延伸;以及排出部712,从横搬运筒711的前端部排出存储物。
横搬运筒711能够在排出姿势和收纳姿势间进行姿势变更,其中,所述排出姿势为,使横搬运筒711的长边方向朝向自动行驶机体的横向外侧,使排出部712位于远离自动行驶机体的横侧方的姿势,所述收纳姿势为,如图78所示,使横搬运筒711的长边方向沿着自动行驶机体朝向后方侧的姿势。
当横搬运筒711如上所述地呈收纳姿势时,排出部712越过吸气箱608的上部箱部608B的上侧,位于上部箱部608B的后方且排草处理装置616的上方。此时,上部箱部608B比下部箱部608A的宽度窄,并且,上部箱部608B的后表面侧呈向后下方倾斜的变形梯形,因此,能够尽量将横搬运筒711的前后方向长度设定得较短,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型化。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气箱608,分体构成有上部箱部608B和下部箱部608A,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上部箱部608B和下部箱部608A也可以由一体的箱体构成。
并且,作为上部箱部608B和下部箱部608A的形状,并不限于矩形箱状,能够采用如三角筒形、多边形筒形以及圆筒形等适当的形状。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上部箱部608B,在沿着散热器冷却风扇670的轴心方向观察时,上部侧呈比下部侧的宽度窄的纵长形状,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上部侧和下部侧的宽度相同,相反,也可以使上部侧呈比下部侧宽的形状。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部箱部608B的吸气口684形成在前后左右全部的面上,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吸气口684仅设置在前后左右的面中的部分面上。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收割部逆转操作件706和风扇逆转操作件707,仅在拉引操作过程中操作为逆转状态,当解除拉引操作时返回正转状态,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例如,虽未图示,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每当进行拉引操作时,能够在逆转状态和正转状态间交替切换。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行驶装置602,由非转向车轮构成前轮602F,由转向车轮构成后轮602R,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前轮602F用作转向车轮,将后轮602R用作非转向车轮。并且,前轮602F和后轮602R也可以均由转向车轮构成。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行驶装置602,前轮602F用作由非转向车轮构成的驱动轮,后轮602R由非驱动的转向车轮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前轮602F用作非驱动的转向车轮,将后轮602R用作由非转向车轮构成的驱动轮,或者,还可以使前轮602F和后轮602R均由转向车轮构成,且对前轮602F和后轮602R都进行驱动。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行驶部通过由非转向车轮构成的前轮602F构成,后行驶部通过由转向车轮构成的后轮602R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前行驶部可以由半履带式履带行驶装置构成,后行驶部可以通过由转向车轮构成的后轮602R构成。相反,前行驶部也可以通过由转向车轮构成的前轮602F构成,后行驶部也可以由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构成。
此时,驱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由转向车轮构成的后轮602R或前轮602F可以为非驱动式,或者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还可以和由转向车轮构成的后轮602R或前轮602F一起形成为驱动式。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驾驶部具有驾驶室615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具有作为驾驶部的驾驶室615,而仅具有转向手柄615a和驾驶座椅615b。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发动机输出旋转体的输出带轮630、作为输入旋转体和输出旋转体的输入输出带轮622以及作为脱粒侧旋转体的脱粒输入带轮641b,但本发明并不限于由带轮构成这种输出用或输入用的旋转体,例如也可以由链轮构成。此时,就传动用的环形转动带而言,也可以代替传动带632A、632B,而采用传动链条。并且,就在脱粒装置604等其他部位采用环形转动带的传动构造而言,同样也可以采用传动链条代替传动带。
其他结构只要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排草部,示出了具有能够切碎排草的排草切碎机的排草处理装置616,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与排草切碎机不同的切断装置,或设置落下排出装置,或者还可以仅具有使排草排出的排草出口。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并且,也不限于收割这些稻子、麦子、玉米等谷物的联合收割机,也可以为收割大豆等豆类或菜种等花卉类的收割机。
以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条件下能够相互组合实施。并且,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示的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3:发动机
6:正逆转选择机构
7:散热器
9:侧部罩体
34A:上游侧传动带(动力侧环形转动带)
34B:下游侧传动带(环形转动带)
35a:中继输入带轮(驱动旋转体)
35b:中继输出带轮(驱动旋转体)
35c:中继输出带轮(驱动旋转体)
36:正转传动带(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
37:逆转传动带(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传动带)
60:摆动臂
62:操作杆
63:第一张紧轮体(轮体)
64:第二张紧轮体(轮体)
65:第三张紧轮体(轮体)
66:线圈弹簧(施力机构)
70:散热器冷却风扇
72:风扇输入带轮(输入旋转体)
LA:虚拟线段
p1A:轴心
p2A:轴心
(第二实施方式)
202:行驶装置
203:发动机
204:脱粒装置
220:变速箱
221:输入轴
222A:第一旋转体部分(输入旋转体)
222B:第二旋转体部分(输出旋转体)
223:无级变速装置
230:输出带轮(发动机输出旋转体)
231:输出轴
232:第一传动带(发动机动力传递部)
233:第二传动带(脱粒用动力传递部)
241a:风车轴
241b:脱粒输入带轮(脱粒侧旋转体)
(第三实施方式)
308:脱粒装置
310:发动机
312:排草处理装置(后处理装置)
313:收割部
314:进料器
327:脱粒筒
329:脱粒室
330:分选处理部
381:风车
384:一次螺旋部(处理物搬运机构)
387:二次螺旋部(处理物搬运机构)
510:旋转轴(中间轴)
553:机体行驶用传动机构
554:行驶用输入轴
555:第一驱动带轮(驱动旋转体)
556:中继轴
557:从动旋转体
558:中继传动机构
559:分配传动机构
563:输入带轮(输入用旋转体)
564:脱粒筒用输出带轮(脱粒筒用输出旋转体)
565:进料器用输出带轮(进料器用输出旋转体)
566:搬运用输出带轮(处理物搬运用输出旋转体)
574:第二驱动带轮(后处理用旋转体)
575:后处理用传动机构
X2C:轴心
(第四实施方式)
603:发动机
603A:飞轮
603C:压缩机
604:脱粒装置
616:排草处理装置
630:输出带轮
630A:安装部
630B:带轮槽
631b:第三输出带轮(风扇用带轮)
631c:第四输出带轮(压缩机用带轮)
638B:第四传动带(环形转动带)
646:传动带
646A:从动带轮(输入旋转体)
654:张紧机构
654c:摆动臂
654e:自由移动侧带轮(旋转体)
656:正转传动带(环形转动体)
657:逆转传动带(环形转动体)
669:带引导体(引导部件)
672:风扇输入带轮(输入旋转体)

Claims (52)

1.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
发动机;
变速箱,向行驶装置传递驱动力;
散热器;
散热器冷却风扇;以及
驱动装置,通过所述发动机的动力驱动散热器冷却风扇,
所述驱动装置具有两个系统的动力传递机构,分别为: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能够通过环形转动带传递正转动力;以及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能够通过其他环形转动带传递逆转动力,并且,所述驱动装置还具有正逆转选择机构,所述正逆转选择机构能够择一选择所述两个系统的动力传递机构中的任一系统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并将该动力传递至所述散热器冷却风扇的输入旋转体,
所述正逆转选择机构由张紧离合器构成,所述张紧离合器能够通过择一选择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使其张紧或松缓,从而传递或切断动力,
所述正逆转选择机构的第一张紧轮体和第二张紧轮体支承在单个摆动臂,所述第一张紧轮体作用于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所述第二张紧轮体作用于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卷绕在所述输入旋转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卷绕在同一驱动旋转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中,一方的所述环形转动带的内外周面中的内周面侧接触所述输入旋转体,另一方的所述环形转动带的外周面侧接触所述输入旋转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连结所述驱动旋转体的轴心和所述输入旋转体的轴心的虚拟线段的两侧,分别配备有轮体,所述轮体位于以所述环形转动带的外周面侧接触所述输入旋转体的方式卷绕的所述环形转动带的内周面侧,这些轮体中的任一方或双方能够向使以所述环形转动带的外周面侧接触所述输入旋转体的方式卷绕的所述环形转动带张紧或松缓的一侧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以内外周面中的内周面侧接触所述输入旋转体的方式卷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臂的轴心与所述输入旋转体的轴心为同一轴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逆转选择机构具有施力机构,所述施力机构以使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处于其环形转动带张紧的状态的方式施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逆转选择机构具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能够操作所述摆动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杆向所述发动机所在侧的相反侧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的机体横向外方侧由侧部罩体覆盖,所述操作杆露出至未由所述侧部罩体覆盖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杆连结在所述摆动臂。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驱动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卷绕有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的驱动旋转体兼用作从所述发动机向所述散热器冷却风扇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中继旋转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环形转动带,卷绕在所述驱动旋转体和所述发动机的输出带轮之间;以及张紧机构,具有旋转体和摆动臂,所述旋转体张紧作用于所述环形转动体,所述摆动臂支承所述旋转体,
所述旋转体位于比所述摆动臂的摆动轴心靠近所述环形转动带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行驶车体的横向一侧部位,以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沿着左右方向的状态配备所述发动机,所述散热器配备在所述发动机的车体后方侧部位、或所述发动机的车体前方侧部位、或所述发动机的车体上方侧部位。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和所述逆转系动力传递机构的环形转动带卷绕在驱动旋转体,所述驱动旋转体具有多个卷绕部,所述卷绕部张紧卷绕有用于驱动所述散热器冷却风扇的所述驱动装置的环形转动带和传递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的动力侧环形转动带,所述动力侧环形转动带比所述驱动装置的环形转动带靠近机体外方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具有:风扇用带轮,将动力传递至所述散热器冷却风扇;以及压缩机用带轮,将动力传递至空调装置的压缩机,
所述风扇用带轮位于比所述压缩机用带轮靠近所述发动机侧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沿着与卷绕于所述输入旋转体的环形转动体的旋转方向正交的方向具有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限制所述环形转动体的位移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脱粒装置,
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经由所述变速箱的输入轴分歧传动至所述脱粒装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入轴设有输出旋转体,所述输出旋转体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入轴配置有输入旋转体,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入旋转体,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的输出旋转体安装在所述变速箱的所述输入轴的与设置所述输入旋转体侧相同的一侧。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箱的与设置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的输出旋转体侧相反的一侧,具有对向所述行驶装置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的无级变速装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入轴配置有输入旋转体,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入旋转体,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的输出旋转体位于所述输入轴上,且位于所述输入旋转体和所述变速箱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入轴设有输出旋转体,所述输出旋转体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所述作业机具有脱粒用动力传递部,所述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将动力从所述输出旋转体经由环形转动带传递至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侧的脱粒侧旋转体,所述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在沿所述输出旋转体的轴心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变速箱之间的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入轴配置有输入旋转体,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入旋转体,所述作业机具有发动机动力传递部,所述发动机动力传递部将驱动力从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输出旋转体经由环形转动带传递至所述输入旋转体,所述发动机动力传递部在沿所述输入轴的轴心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变速箱之间的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输出旋转体和输入旋转体配设在所述输入轴上的相邻位置,所述输出旋转体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入旋转体。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旋转体和所述输入旋转体由配置在所述输入轴的一系列带轮构成。
29.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
发动机动力传递部,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的输入旋转体;以及
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将传递至所述输入轴的动力从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的输出旋转体经由环形转动带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
在沿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脱粒用动力传递部和所述发动机动力传递部位于相互重叠的位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粒用动力传递部的环形转动带卷绕在所述输出旋转体和脱粒侧旋转体,其中,所述脱粒侧旋转体在沿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配设在与所述发动机重叠的位置。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粒侧旋转体配设在沿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与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输出旋转体重叠的位置。
3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粒装置配设在所述发动机的横侧方,所述变速箱配设在所述发动机的前侧。
33.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粒侧旋转体安装在所述脱粒装置的风车轴。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经由所述风车轴传递至对收割对象物进行收割的收割部。
3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入轴具有:输入旋转体,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入旋转体;以及输出旋转体,将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通过所述输入旋转体和所述输出旋转体的圆周速度差实现减速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侧。
3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安装有飞轮,并且在所述飞轮安装有输出带轮,
所述输出带轮形成为有底的圆筒形状,并且在底部与所述飞轮抵接的状态下安装在所述飞轮,
在所述输出带轮的内周侧的所述底部,具有用于安装在所述飞轮的安装部。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带轮的带轮槽形成在所述安装部的外周部位。
3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
进料器,将由机体前部的收割部收割的农作物向后方搬运;以及脱粒装置,对由所述进料器搬运来的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
所述脱粒装置具有:脱粒室,通过旋转的脱粒筒对农作物进行脱粒处理;以及分选处理部,位于所述脱粒室的下方,对脱粒处理物进行分选处理,
所述作业机具有:中间轴,贯穿所述脱粒装置的内部,并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向所述发动机的相反侧传递至所述脱粒装置;中继轴,区别于所述中间轴;中继传动机构,将动力从安装于所述中间轴的驱动旋转体传递至安装于所述中继轴的从动旋转体;以及分配传动机构,将动力从所述从动旋转体分配提供给所述脱粒筒和所述进料器。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选处理部具有处理物搬运机构,所述处理物搬运机构搬运分选后的处理物,
所述分配传动机构将动力从所述从动传动体分配提供给所述处理物搬运机构。
40.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选处理部具有风车,所述风车向所述脱粒处理物提供分选风,
所述中间轴兼用作所述风车的旋转轴。
4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后处理装置,对从所述脱粒室排出外部的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物进行后续处理;以及
后处理用传动机构,将动力从安装于所述中间轴的后处理用旋转体不经由所述中继轴传递至所述后处理装置。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处理用旋转体以位于比所述驱动旋转体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的状态设置在所述中间轴。
43.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旋转体为多连式,以连续连结的状态具有:输入用旋转体,来自所述中间轴的动力输入至所述输入用旋转体;以及多个输出用旋转体,用于分配提供动力,并且,
所述多个输出用旋转体分配在所述输入用旋转体的旋转轴心方向的两侧。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输出用旋转体中的向所述脱粒筒传递动力的脱粒筒用输出旋转体位于比所述输入用旋转体靠近机体外方侧的位置。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粒筒用输出旋转体以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中继轴。
46.根据权利要求43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输出用旋转体中的向所述进料器传递动力的进料器用输出旋转体位于比所述输入用旋转体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47.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输出用旋转体中的向所述处理物搬运机构传递动力的处理物搬运用输出旋转体位于比所述输入用旋转体靠近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48.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粒筒绕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旋转轴心旋转。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轴穿过所述脱粒筒的下方。
5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机体行驶用传动机构后,从所述机体行驶用传动机构传递至所述中间轴。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机体行驶用传动机构的行驶用输入轴后,从所述行驶用输入轴传递至所述中间轴。
5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方具有排草处理装置,
在向所述排草处理装置的输入旋转体传递动力的传递机构具有多条传动带。
CN201480053296.1A 2013-09-27 2014-08-05 作业机 Active CN1058285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3382.3A CN112314159A (zh) 2013-09-27 2014-08-05 作业机和联合收割机
CN201910210046.9A CN109937683B (zh) 2013-09-27 2014-08-05 联合收割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2693 2013-09-27
JP2013-202694 2013-09-27
JP2013202695A JP6324011B2 (ja) 2013-09-27 2013-09-27 コンバイン
JP2013202694A JP6095545B2 (ja) 2013-09-27 2013-09-27 作業機
JP2013202693A JP6095544B2 (ja) 2013-09-27 2013-09-27 コンバイン
JP2013-202695 2013-09-27
PCT/JP2014/070628 WO2015045631A1 (ja) 2013-09-27 2014-08-05 作業機、及び、コンバイン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53382.3A Division CN112314159A (zh) 2013-09-27 2014-08-05 作业机和联合收割机
CN201910210046.9A Division CN109937683B (zh) 2013-09-27 2014-08-05 联合收割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8598A CN105828598A (zh) 2016-08-03
CN105828598B true CN105828598B (zh) 2019-04-02

Family

ID=5274278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10046.9A Active CN109937683B (zh) 2013-09-27 2014-08-05 联合收割机
CN202011153382.3A Pending CN112314159A (zh) 2013-09-27 2014-08-05 作业机和联合收割机
CN201480053296.1A Active CN105828598B (zh) 2013-09-27 2014-08-05 作业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10046.9A Active CN109937683B (zh) 2013-09-27 2014-08-05 联合收割机
CN202011153382.3A Pending CN112314159A (zh) 2013-09-27 2014-08-05 作业机和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3) CN109937683B (zh)
WO (1) WO20150456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45631A1 (ja) * 2013-09-27 2015-04-02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及び、コンバイン
BE1023983B9 (nl) * 2016-03-23 2017-10-19 Cnh Ind Belgium Nv Geïntegreerd omkeersysteem met riemkoppeling
US10426094B2 (en) * 2016-10-14 2019-10-01 Deere & Company Harvester reciprocating drive balancing system
JP7085153B2 (ja) * 2020-09-29 2022-06-16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7085154B2 (ja) * 2020-09-29 2022-06-16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113335487A (zh) * 2021-06-10 2021-09-03 湖南金鲨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四缸水冷柴油全浸半浸舷外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40338U (zh) * 1979-03-30 1980-10-07
JPS57115845U (zh) * 1981-01-11 1982-07-17
JPS59145125U (ja) * 1983-03-16 1984-09-28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搭載移動農機の警報装置
JPH0678625A (ja) * 1992-09-03 1994-03-22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JPH10159923A (ja) * 1996-12-03 1998-06-16 Kubota Corp 伝動正逆切換装置
JP4034415B2 (ja) * 1998-03-25 2008-01-16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フィードチエン駆動機構
JP4856404B2 (ja) * 2005-07-22 2012-01-18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ベルト伝動装置
JP2008032135A (ja) * 2006-07-28 2008-02-14 Yanmar Co Ltd 補機駆動装置
JP4356898B2 (ja) * 2006-11-27 2009-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方向切換装置
JP2009012609A (ja) * 2007-07-04 2009-01-22 Kubota Corp トラクタの原動部構造
JP5185795B2 (ja) * 2008-12-02 2013-04-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操作装置
JP5349081B2 (ja) * 2009-03-03 2013-11-20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5285673B2 (ja) * 2010-09-17 2013-09-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JP2012060968A (ja) * 2010-09-17 2012-03-29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JP5598218B2 (ja) * 2010-09-29 2014-10-0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原動部構造
CN102106219B (zh) * 2010-12-14 2012-12-26 中机美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青贮饲料收获机反转吐料装置
JP2012143193A (ja) * 2011-01-12 2012-08-02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WO2012140973A1 (ja) * 2011-04-15 2012-10-1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WO2013035557A1 (ja) * 2011-09-06 2013-03-1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13128448A (ja) * 2011-12-21 2013-07-04 Kubota Corp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JP5840012B2 (ja) * 2012-01-30 2016-01-0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5749672B2 (ja) * 2012-02-21 2015-07-15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2013183657A (ja) * 2012-03-06 2013-09-19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JP6324011B2 (ja) * 2013-09-27 2018-05-1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WO2015045631A1 (ja) * 2013-09-27 2015-04-02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及び、コンバイン
JP6095545B2 (ja) * 2013-09-27 2017-03-15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4159A (zh) 2021-02-05
WO2015045631A1 (ja) 2015-04-02
CN105828598A (zh) 2016-08-03
CN109937683B (zh) 2020-11-03
CN109937683A (zh) 2019-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28598B (zh) 作业机
CN106973652B (zh) 脱粒装置
WO2018037543A1 (ja) サトウキビ収穫機
CN102958345B (zh) 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CN103369954A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JP6472357B2 (ja) コンバイン
US9736985B2 (en) Agricultural harvester auger assembly
CN103354714B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US10257984B2 (en) Agricultural harvester with paddles rotated about an axis of rotation that is parallel to a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harvester
JP4008980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9475086A (zh) 甘蔗收割机
CN103688658B (zh) 玉米收割机
CN103369956A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EP2989884B1 (en) Integrated jackshaft for grain elevators of agricultural combines
CN103477811B (zh) 装载有脱粒装置的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CN1859839B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378263U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4014341A (ja) コンバイン
WO2015020056A1 (ja) 収穫機、及び、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
CN104135847B (zh) 联合收割机
JPWO2019082308A1 (ja) コンバイン
AU2015264903B2 (en) A conditioner for hay and other
JP2003310042A (ja) コンバインベーラ
JP2013198414A (ja) 汎用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部
US20160150732A1 (en) Conditioner For Hay And Oth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