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4684B - 电子仪器 - Google Patents
电子仪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14684B CN105814684B CN201480064364.4A CN201480064364A CN105814684B CN 105814684 B CN105814684 B CN 105814684B CN 201480064364 A CN201480064364 A CN 201480064364A CN 105814684 B CN105814684 B CN 1058146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reaction chamber
- electric heating
- heating system
- 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03—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thermochemical rea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2—Fillings or auxiliary member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selected or arranged to facilitate heating or cooling
- H01L23/427—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09—Evapo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18—Condens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仪器,能够提高从发热部件朝向蓄热性材料的传热性。在具备发热部件(11)和对发热部件(11)产生的热进行蓄热的蓄热设备(10)的电子仪器(100)中,蓄热设备(10)具备收纳有吸收发热部件(11)产生的热的蓄热性材料(95)的反应室(1),反应室(1)由发热部件(11)侧的第1面(1a)、与第1面(1a)对置的第2面(1b)、以及连结第1面(1a)与第2面(1b)的多个侧面(1c)形成,在反应室(1)内,反应室(1)的内侧面周边的周边部的热传导率比反应室(1)的中央部的热传导率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仪器,更详细地说,涉及具备发热部件(或者发热的电子部件)的电子仪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电子仪器的高性能化,在一个电子仪器中内置的发热部件的数量增加,并且在各个发热部件投入的能量增大,结果导致电子仪器中的发热量增大。
在使用冷却风扇的以往的散热方法中,为了驱动冷却风扇而需要追加的能量,为了得到更高的散热能力,会使电子仪器的电力消耗量进一步增加,不令人满意。首先,该方法是针对能量损失所产生的发热通过能量投入进行散热的方法,并非有效。而且,为了设置冷却风扇而需要比较大的空间,这对于小型的电子仪器而言并不适合。进而,在智能手机或平板式终端等中,电子仪器的框体被封闭,无法由冷却风扇产生气流向外部排气。
另外,在使用散热导管的以往的散热方法中,尽管能够迅速送热,但为了挥散该热需要散热片或散热板。此外,设置散热片等需要比较大的空间,这对于小型的电子仪器而言并不适合。虽然也考虑取代散热片等,转而使热向电子仪器的框体等逸出,不过由于电子仪器的小型轻薄化使得框体的表面积减少,无法得到高的散热能力。进而,在智能手机等的高性能移动设备中,本就存在锂离子蓄电池的寿命偏低的问题,如果使热向框体逸出,将导致锂离子蓄电池的使用环境温度升高,蓄电池容量随时间推移而下降。
在该状况下,现状为测定各个发热部件的温度,在温度测定值超出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进行限制向发热部件投入的能量。该方法通过使发热部件的发热量本身降低从而抑制发热部件的温度上升。然而,在该方法中,由于发热部件的温度上升会令发热部件的功能(例如CPU的性能)每次都受到损害,会牺牲掉电子仪器的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1592号公报
因此,本发明人着眼于利用化学反应使热进行蓄热以及移动的技术,即化学热泵。如专利文献1所示,化学热泵目前以化工厂、发电厂的排热为目的被使用,或者被用于家庭的供热水、暖气系统或冷冻车等的大型的装置中。然而,将化学热泵用于电子仪器并非现有技术。本发明人鉴于以前的申请(日本特愿2012-173042),提出以作为抑制发热部件的温度上升的新的手段利用化学热泵这样的独特的构想为基础的电子仪器。
该电子仪器具备发热部件与蓄热设备,蓄热设备具备收纳利用发热部件产生的热体现吸热反应的化学蓄热材的反应室、用于凝缩或蒸发通过化学蓄热材的吸热反应产生的凝缩性成分的凝缩蒸发室以及以使凝缩性成分能够在反应室与凝缩蒸发室之间移动的方式连接反应室与凝缩蒸发室的连接部。在此,蓄热设备包括上述化学热泵。
根据该电子仪器,在具备发热部件的电子仪器中,由于应用反应室与凝缩蒸发室通过连接部连接的蓄热设备,并使用利用发热部件产生的热体现吸热反应的化学蓄热材,因此在发热部件发热时,化学蓄热材发生反应从发热部件夺取热并蓄热,由此,能够抑制发热部件的温度上升。
在此,一般收纳于反应室的蓄热性材料的热传导率比构成反应室的部件的热传导率小,因此为了由蓄热性材料高效地对发热部件产生的热进行蓄热,需要高效地进行从发热部件朝向蓄热性材料的传热。
发明内容
因此,在本发明中,其目的在于一种提供能够提高从发热部件朝向蓄热性材料的传热性的电子仪器。
本申请的第1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发热部件和对上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进行蓄热的蓄热设备的电子仪器,上述蓄热设备具备收纳有对上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进行吸热的蓄热性材料的反应室,上述反应室由上述发热部件侧的第1面、与上述第1面对置的第2面、以及连结上述第1面与上述第2面的多个侧面形成,在上述反应室内,上述反应室的内侧面周边亦即周边部的热传导率比上述反应室的中央部的热传导率小。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从蓄热性材料朝向反应室的热传导,结果,能够提高从发热部件朝向蓄热性材料的传热性。
在此,发热部件例如可从集成电路、发光元件、场效应晶体管、马达、线圈、转换器、变频器以及电容器构成的组群中选择,不过并不局限于上述部件。
另外,蓄热性材料包括通过化学反应体现吸热反应的化学蓄热材、通过吸附或者吸收反应体现吸热反应的吸附·吸收蓄热材。在化学蓄热材中,例如可举出硫酸钙或氯化钙等的水和物、钙或镁的水氧化物等。另外,在吸附·吸收蓄热材中,例如可举出沸石、硅胶、介孔氧化硅、活性碳等。然而,蓄热性材料并不局限于上述的例子,只要吸收发热部件产生的热便可,可以使用任意适当的蓄热性材料。
此外,当蓄热性材料为上述水和物、水氧化物、沸石等的情况下,凝缩性成分为水,不过根据蓄热性材料的情况,凝缩性成分并不局限于水。
另外,凝缩性成分并不局限于水,可以为氨等能够进行气液相变的物质,特别是在使用环境下能够向两方的状态变化。
上述第1发明优选为进一步具备如下的结构。
(1)在上述反应室的内侧面与上述蓄热性材料之间形成有缝隙。
(2)在上述结构(1)中,上述反应室通过上述第1面、上述第2面以及多个上述侧面形成大致长方体的形状,上述蓄热性材料具有从位于上述第1面侧的第3面朝向上述第2面逐渐变细的形状,上述第3面的形状与上述第1面的形状大致相同或者小于上述第1面的形状,
(3)在上述结构(1)或者(2)中,在上述反应室设置有进行上述蓄热性材料的定位的定位部件。
(4)上述蓄热性材料的位于上述周边部的周边部件的热传导率比位于上述中央部的中央部件的热传导率小。
(5)在上述结构(4)中,上述周边部件由上述蓄热性材料的母材与树脂颗粒的混合材形成,上述蓄热性材料通过在对上述中央部件与上述周边部件冲压成形后进行热处理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1),利用反应室的内侧面与蓄热性材料之间的缝隙,能够抑制从蓄热性材料朝向反应室的热传导,结果,能够提高从发热部件朝向化学蓄热材的传热性。
根据上述结构(2),仅仅通过将蓄热性材料收纳于反应室便可形成反应室的内侧面与蓄热性材料之间的缝隙。
根据上述结构(3),由于利用定位部件进行蓄热性材料的定位,因此仅仅通过将蓄热性材料收纳于反应室便可形成反应室的内侧面与蓄热性材料之间的缝隙。
根据上述结构(4),由于蓄热性材料的周边部件的热传导率比中央部件的热传导率小,因此能够抑制从蓄热性材料朝向反应室的热传导,结果,能够提高从发热部件朝向蓄热性材料的传热性。
根据上述结构(5),容易形成周边部件的热传导率比中央部件的热传导率小的蓄热性材料。
本申请的第2发明为一种具备发热部件和对上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进行蓄热的蓄热设备的电子仪器,其中,上述蓄热设备具备收纳有吸收上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的蓄热性材料的反应室,上述反应室由上述发热部件侧的第1面、与上述第1面对置的第2面、以及连结上述第1面与上述第2面的多个侧面形成,在上述第1面的内表面形成有凹凸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反应室中,在发热部件侧的第1面形成有凹凸结构,因此能够使第1面与蓄热性材料的接触面积增加,结果,能够提高从发热部件朝向蓄热性材料的传热性。
总之,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提高从发热部件朝向蓄热性材料的传热性的电子仪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仪器的概略示意俯视图。
图2为蓄热设备10部分的概略示意剖视图。
图3为反应室部分的概略示意剖视图。
图4为表示蓄热设备的制成方法的概略示意立体图。
图5为表示蓄热性材料的变形例的、反应室部分的概略示意剖视图。
图6为表示蓄热性材料的变形例的、反应室部分的概略示意剖视图。
图7为表示蓄热设备的变形例的概略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仪器进行详细描述,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电子仪器的整体结构)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仪器100的概略模式俯视图。如图1所示,电子仪器100具备发热部件11、对发热部件11产生的热进行蓄热的蓄热设备10。当电子仪器100为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发热部件11为动力管理芯片。电子仪器100进而作为热传导性部件具备锂离子蓄电池13。
蓄热设备10具备:收纳对发热部件11产生的热进行吸热的蓄热性材料的反应室1、用于使通过蓄热性材料的吸热产生的凝缩性成分凝缩或者蒸发的凝缩蒸发室3、连接反应室1与凝缩蒸发室3以使得凝缩性成分能够在反应室1与凝缩蒸发室3之间移动的连接部5。反应室1相对于发热部件11热结合。凝缩蒸发室3相对于锂离子蓄电池13热结合。作为热结合的方法,例如可举出使用熔填金属等提高热传导性的粘合剂的方法,不过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作为发热部件11的动力管理芯片动作而发热,且达到某个较高程度的温度(使用的蓄热性材料所产生),则从发热部件11夺取热而进行反应室1的蓄热性材料的吸热反应,由该吸热反应所产生的凝缩性成分在凝缩蒸发室3中凝缩并对锂离子蓄电池13给予热,由此,降低发热部件11的温度上升,优选为使发热部件11的温度稳定化,能够将发热部件11维持为耐热温度以下(例如85℃以下)。随后,如果发热部件11的动作向低的等级变化甚至停止,且发热部件11的温度降低至某个较低程度的温度,则在反应室1中进行蓄热性材料的发热反应,并且在凝缩蒸发室3中从锂离子蓄电池13夺取热且凝缩性成分蒸发,由此,发热部件11的温度略微上升,锂离子蓄电池13的温度降低,能够维持在锂离子蓄电池13的寿命降低不至产生问题的温度以下(例如40℃以下)。即,蓄热设备10在发热部件11的高温动作时从发热部件11夺取热并且向锂离子蓄电池13逸出热,在低温动作时对发热部件11给予热并从锂离子蓄电池13夺取热(冷却)。
(蓄热设备的结构)
图2为蓄热设备10部分的概略示意剖视图。蓄热性材料95收纳于反应室1。蓄热性材料95例如可以形成固相2a,在反应室1内存在含有凝缩性成分的气相2b。反应室1内的压力在通常(发热部件11为非发热状态时)的使用温度环境下,优选同吸热反应与发热反应的平衡压力实质相等。
另一方面,在凝缩蒸发室3中,凝缩性成分能够以包含于气相4a以及液相4b中的方式存在。虽然未限定本实施方式,不过在凝缩蒸发室中可收纳预先凝缩的成分(例如液体状态的水)。凝缩蒸发室3内的压力优选为在使用温度环境下同凝缩性成分的饱和蒸气压(水的情况下为饱和水蒸气压)实质相等。另外,在凝缩蒸发室3设置有捕获凝缩性成分的捕获部件96。
捕获部件96只要能够可逆地捕获液体即可。更详细地说,可以使用多孔材料,例如由陶瓷、沸石、金属等构成的多孔材料,不过并不局限于此。
连接反应室1与凝缩蒸发室3的连接部5只要能使凝缩性成分在两者间移动即可。更详细地说,凝缩性成分能够以气体状态移动,在这种情况下,连接部5只要可使气体通过即可。该连接部简便地可以为管状部件,不过并不局限于此。另外,在连接部5设置可供气体通过,而固体以及液体实质无法通过的过滤部件97。
过滤部件97只要可供气体通过,而固体以及液体实质无法通过即可。“固体以及液体实质无法通过”是指可以通过少量的不至损害化学热泵的性能的固体以及液体。过滤部件97优选为可供液体少量通过,但固体无法通过,更优选为固体以及液体双方均无法通过。
更详细地说,过滤部件97的透湿性(基于JISL1099(B法,一般为B-1法))优选为1000g/m2/24h以上,尤其优选为10000g/m2/24h以上,由此能够使由过滤部件97引起的压力损失足够小。关于固体的非通过性,只要化学蓄热材无法通过即可,可以根据使用的化学蓄热材的尺寸适当地选择。关于液体的非通过性,防水性(基于JISL1092(A法))优选为1000mm以上,尤其优选为10000mm以上。
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使用将特氟龙延伸加工而形成的薄膜(微孔过滤器),也可以根据需要与聚氨酯聚合物实施混合。该薄膜例如可以作为商品名“Gore‐Tex”(注册商标)在市场上获得。另外,也可以使用对进行了防水加工的纤维布料实施聚氨酯涂层的结构。该聚氨酯涂层布料例如可以从TORAY株式会社购买获得商品名“Entrant GII”(注册商标)XT等。
然而,并不局限于上述例子,也可以在过滤部件97中应用具有比液体状态下的缔合的水分子簇小、且比在水蒸气状态下单独存在的水分子大的尺寸的孔的任意适当的结构体。
连接部5可以具备阀门(未图示),也可以不具备阀门。当连接部5不具备阀门的情况下,设备结构变得简单,凝缩性成分的移动甚至蓄热设备10的工作取决于反应室1中的反应的进行以及/或者凝缩蒸发室3中的相变化的进行(典型为反应室1以及/或者凝缩蒸发室3的温度)。当连接部5具备阀门的情况下,凝缩性成分的移动甚至蓄热设备10的工作可以通过阀门的开闭进行控制,可以管理热的移动、发热以及冷却的正时,因此能够进行更为缜密的电子仪器内部的热设计。
该蓄热设备10为物质无法出入的封闭的系统,不过热的交换能够至少在反应室1,优选在反应室1以及凝缩蒸发室3中进行。具体地说,反应室1以及优选的凝缩蒸发室3分别有至少一部分由热传导性材料构成。热传导性材料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金属(铜等)、氧化物(氧化铝等)、氮化物(氮化铝等)、碳等的热的良导体。
反应室1由发热部件11侧的第1面1a、与第1面1a对置的第2面1b、连结第1面1a与第2面1b的4个侧面1c形成,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
图3为反应室1部分的概略示意剖视图。如图3所示,在反应室1的第1面1a设置有进行蓄热性材料95的定位的定位部件6,蓄热性材料95与第1面1a抵接,在第1面1a上被定位。结果,在蓄热性材料95与侧面1c之间形成规定的缝隙d1。此外,缝隙部分具有空气的热传递率,因此比蓄热性材料95的热传递率小。即,反应室1的侧面1c周边亦即周边部的热传导率比位于反应室1的中央部的化学蓄热材95热传导率小。此外,缝隙d1的尺寸为0.1mm左右。
(蓄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图4为蓄热设备10的制成方法的概略模式立体图。以下,使用图4对蓄热设备10的制作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a)所示,准备2张金属板91a、91b。这些金属板91a、91b优选为抗腐蚀性金属,例如优选由不锈钢形成,不过并不局限于此。金属板91a、91b的厚度例如为0.01mm以上,特别是可以为0.05~1.0mm。金属板91a、91b的材质以及厚度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
接下来,如图4(b)所示,在一方的金属板91a形成与反应室1以及凝缩蒸发室3对应的2个凸部93a1、93a2。凸部93a1、93a2的尺寸根据对于反应室1以及凝缩蒸发室3期望的尺寸适当地决定,凸部93a1、93a2的高度例如可以为0.1~10mm,最好为0.3~1.0mm,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此外,在另一方的金属板91b形成与连接部5对应的凹部93b。凹部93b的尺寸只要能够形成连接反应室1与凝缩蒸发室3之间的连接部5,且在其内部凝缩性成分能够移动即可,凹部93b的深度例如可以为0.1~10mm,最好为0.3~1.0mm。此外,对于这些金属板91a、91b的凹凸形状的形成可以采用任意适当方法,例如,可以利用拉深加工、冲压成形等的方法。
此外,在凸部93a1配置蓄热性材料95。蓄热性材料95一般为固体或者固形状,例如为粒状、片状等。在此,蓄热性材料95优选为预先形成为成形体。具体地说,蓄热性材料95与环氧类、丙烯酸类、聚酰亚胺系、聚乙烯系之类的树脂材料形成为混合物,并通过模具冲压等的方法成形。此外,蓄热性材料95优选为预先如上所述成形或捆包,不过并非一定如此。
在凸部93a2配置可捕获液体的捕获部件96。捕获部件96例如由多孔材料形成。
另一方面,在金属板91b的凹部93b配置可供气体通过,而固体以及液体实质无法通过的过滤部件97。
随后,如图4(c)所示,将这些金属板91a、91b以凸部93a与凹部93b一同形成内部空间的方式重叠。由此,金属板91a、91b的外周平坦面相互紧密接触。
然后,如图4(d)所示,将重叠的金属板91a、91b的外周部99气密密封。气密密封优选在蓄热设备10内部以所希望的压力、一般在(也取决于使用的蓄热性材料)减压下,例如在0.1Pa~100kPa、特别是1.0Pa~10kPa(绝对压)下实施。在气密密封中可以应用任意适当的方法,例如,可以应用激光焊接、电弧焊、电阻焊、气焊、钎焊等方法。在气密密封后,外周部中的不必要的缘部也可以适当地通过冲切加工等而除去。
如上所述,制作蓄热设备10。不过,上述的制作方法仅为例示,本发明的蓄热设备可以通过任意适当的方法制作。
然后,将如上所述制作的蓄热设备10装入电子仪器100。
根据上述结构的电子仪器100,能够发挥如下的效果。
(1)在反应室1内,反应室1的侧面1c周边亦即周边部的热传导率比反应室1的中央部的热传导率小,因此能够抑制从蓄热性材料95朝向反应室1的热传导,结果,能够提高从发热部件11朝向化学蓄热材95的传热性。
(2)在反应室1的侧面1c与蓄热性材料95之间形成缝隙d1,因此能够通过缝隙d1抑制从蓄热性材料95朝向反应室1的热传导,结果,能够提高从发热部件11朝向蓄热性材料95的传热性。此外,缝隙d1的尺寸只要为0.1mm以上即可,能够抑制从蓄热性材料95朝向反应室1的热传导。另一方面,越增大缝隙d1的尺寸,收纳于反应室1的蓄热性材料95的量越少。由此,如果考虑尽量确保蓄热性材料95的总蓄热量、即蓄热性材料95的量,则优选在反应室的1的侧面1c与蓄热性材料95之间形成0.1mm左右的缝隙d1。
(3)在反应室1设置进行蓄热性材料95的定位的定位部件6,利用定位部件6进行蓄热性材料95的定位,因此仅仅通过将蓄热性材料95收纳于反应室1,便能够形成反应室的侧面1c与蓄热性材料95之间的缝隙d1。
(4)在凝缩蒸发室3配置捕获部件96,由此即使在电子仪器100沿上下以及/或者左右旋转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凝缩蒸发室3凝缩的凝缩性成分(液体)从凝缩蒸发室3经由连接部5向反应室1移动。
(5)在连接部5配置过滤部件97,由此即使在电子仪器100沿上下以及/或者左右旋转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反应室1内的蓄热性材料95从反应室1经由连接部5向凝缩蒸发室3移动,另外,能够防止在凝缩蒸发室3凝缩的凝缩性成分(液体)从凝缩蒸发室3经由连接部5向反应室1移动。
(蓄热性材料的变形例1)
图5为反应室1部分的概略示意剖视图,蓄热性材料95具备与图3不同的形态。如图5所示,与反应室1的第1面1a抵接的蓄热性材料95的第3面95c的面积比与第3面95c对置且处于反应室1的第2面1b侧的蓄热性材料95的第4面95d的面积大。此外,蓄热性材料95具有以第3面95c作为一方的底面、第4面95d作为另一方的底面的锥台的形状。此外,以将蓄热性材料95收纳于反应室1的方式,将蓄热性材料95的第3面95c的形状形成为与反应室1的第1面1a的形状大致相同,或者较之偏小。结果,在蓄热性材料95与反应室1的侧面1c之间形成规定的缝隙d2。此外,缝隙d2部分具有空气的热传递率,因此小于蓄热性材料95的热传递率。即,反应室1的侧面1c周边亦即周边部的热传导率比位于反应室1的中央部的化学蓄热材95的热传导率小。
根据上述结构,蓄热性材料95具有从第3面95c朝向反应室1的第2面1b前端逐渐变细的形状,第3面95c的形状与第1面1a的形状大致相同,或者较之偏小。另一方面,反应室1由第1面1a、第2面1b以及4个侧面1c形成,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结果,仅仅通过将蓄热性材料95收纳于反应室1,便能够形成反应室1的侧面1c与蓄热性材料95之间的缝隙d2。此外,在上述结构中,蓄热性材料95具有以第3面95c作为一方的底面、第4面95d作为另一方的底面的锥台的形状,不过蓄热性材料95只要是从从第3面95c朝向反应室1的第2面1b逐渐变细的形状即可,可以是上述结构所示的锥台(包括角锥台以及圆锥台)的形状,也可以是不具有第4面的圆锥、角锥的形状。
(蓄热性材料的变形例2)
图6为反应室1部分的概略示意剖视图,蓄热性材料95具备与图3以及图5不同的形态。如图6所示,蓄热性材料95具备热传导率不同的2个部件,位于反应室1的侧面1c周边的周边部件95e的热传导率比位于反应室1的中央部的中央部件95f的热传导率小。
(具备热传导率不同的2个部件的蓄热性材料的制作方法)
以下,对图6所示的蓄热性材料95的制作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将蓄热性材料的母材、例如硫酸钙、氯化钙或者沸石或上述三者的混合与树脂颗粒(resin beads)、例如亚克力颗粒、聚氨酯颗粒或者纤维素颗粒或上述三者的混合按照体积比1:1的比例称重,进行干式混合。然后,将混合后得到的材料与环氧类、丙烯酸类、聚酰亚胺系或者聚乙烯系的树脂材料混合,获得第1蓄热性材料。
接下来,将蓄热性材料的母材、例如硫酸钙、氯化钙或者沸石或上述三者的混合同环氧类、丙烯酸类、聚酰亚胺系或者聚乙烯系的树脂材料混合而获得第2蓄热性材料。
然后,将第1蓄热性材料通过环状的模具以冲压等的方法成形。接下来,在由第1蓄热性材料成形的环状的中心部分、即空间部分添加第2蓄热性材料,通过冲压等的方法成形。结果,形成第2蓄热性材料位于中央部、第1蓄热性材料位于周边部的成形体。
然后,对如此获得的成形体进行热处理。热处理以作为树脂颗粒的亚克力颗粒等蒸发的任意适当的条件进行,不过例如可举出在260℃进行2小时的加热。在以上述的条件进行热处理的成形体中,第1蓄热性材料中所含的亚克力颗粒等蒸发,在第1蓄热性材料形成的周边部形成空穴(pore)。结果,制成周边部的热传导率降低、周边部的热传导率比中央部的热传导率小的蓄热性材料。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发挥以下的效果。
(1)蓄热性材料95的周边部件95e的热传导率比中央部件95f的热传导率小,因此能够抑制从蓄热性材料95朝向反应室1的热传导,结果,能够提高从发热部件11朝向化学蓄热材95的传热性。
(2)周边部件95e由蓄热性材料的母材与树脂颗粒的混合材形成,蓄热性材料95通过在对中央部件95f与周边部件95e进行冲压成形后进行热处理而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周边部件95e的热传导率比中央部件95f的热传导率小的蓄热性材料95。
(蓄热设备的变形例)
图7为蓄热设备10的变形例的概略示意剖视图。如图7所示,在反应室1的第1面1a的内表面形成凹凸结构1a1。凹凸结构1a1例如可以规则地配置凸部以及/或者凹部,也可以进行随机配置。凹凸结构1a1可以通过任意适当的方法形成。凹凸结构1a1优选由热传导性材料形成,例如,由金属(铜等)、氧化物(氧化铝等)、氮化物(氮化铝等)、碳等的传热良好的导体形成。凹凸结构1a1也可以通过例如对于金属等的表面的点成形(dimple)加工、波状加工、切削加工、铸型制成、焊接等形成。此外,当在第1面1a形成凹凸结构1a1的情况下,蓄热性材料95为能够容易进入凹凸结构1a1的缝隙d3的粒状,该粒径优选为凹凸结构1a1的缝隙d3以下。
根据上述结构,在反应室1,在发热部件侧的第1面1a的内表面形成凹凸结构1a1,因此能够增加第1面1a与蓄热性材料95的接触面积,结果,能够提高从发热部件11朝向蓄热性材料95的传热性。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蓄热设备10具备反应室1、凝缩蒸发室3以及连接部5,不过蓄热设备只要具备收纳蓄热性材料的至少一个反应室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将发热部件产生的热向收纳于反应室的蓄热性材料传递,蓄热性材料通过反应吸热,由此能够抑制发热部件的温度上升。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仪器100例如能够很好地作为智能手机、移动电话、平板式终端、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便携式游戏机、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数字摄像机等的移动式电子仪器使用。
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精神以及范围的基础上,可进行各种变形以及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可提高从发热部件朝向蓄热性材料的传热性的电子仪器,因此产业上的利用价值大。
本申请主张于2013年11月26日提交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244198的优先权,并在本说明书中引用其全部记载内容以供参照。
其中,符号说明如下:
1:反应室;2a:固相(包括蓄热性材料);2b:气相(包括凝缩性成分);3:凝缩蒸发室;4a:气相(包括凝缩性成分);4b:液相(包括凝缩性成分);5:连接部;6:定位部件;10:蓄热设备;11:发热部件;13:锂离子蓄电池;91a:金属板;91b:金属板93a1:凸部;93a2:凸部;93b:凹部;95:蓄热性材料;96:捕获部件;97:过滤部件;100:电子仪器。
Claims (5)
1.一种电子仪器,具备发热部件和对所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进行蓄热的蓄热设备,
所述电子仪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设备具备收纳有对所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进行吸热的蓄热性材料的反应室,
所述反应室由所述发热部件侧的第1面、与所述第1面对置的第2面、以及连结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的多个侧面形成,
在所述反应室内,所述反应室的内侧面周边亦即周边部的热传导率比所述反应室的中央部的热传导率小,
在所述反应室的内侧面与所述蓄热性材料之间形成有缝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仪器,其中,
所述反应室通过所述第1面、所述第2面以及多个所述侧面形成大致长方体的形状,
所述蓄热性材料具有从位于所述第1面侧的第3面朝向所述第2面逐渐变细的形状,所述第3面的形状与所述第1面的形状大致相同或者小于所述第1面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仪器,其中,
在所述反应室设置有进行所述蓄热性材料的定位的定位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仪器,其中,
所述蓄热性材料的位于所述周边部的周边部件的热传导率比位于所述中央部的中央部件的热传导率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仪器,其中,
所述周边部件由所述蓄热性材料的母材与树脂颗粒的混合材形成,
所述蓄热性材料通过在对所述中央部件与所述周边部件冲压成形后进行热处理而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44198 | 2013-11-26 | ||
JP2013-244198 | 2013-11-26 | ||
PCT/JP2014/073905 WO2015079772A1 (ja) | 2013-11-26 | 2014-09-10 | 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14684A CN105814684A (zh) | 2016-07-27 |
CN105814684B true CN105814684B (zh) | 2019-01-11 |
Family
ID=53198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64364.4A Active CN105814684B (zh) | 2013-11-26 | 2014-09-10 | 电子仪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20252B2 (zh) |
JP (1) | JP6199411B2 (zh) |
CN (1) | CN105814684B (zh) |
WO (1) | WO201507977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899519B1 (en) * | 2014-01-24 | 2016-11-16 | Siemens Schweiz AG | Temperature sensing apparatus |
JP6834975B2 (ja) * | 2015-11-10 | 2021-02-2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JP6906440B2 (ja) * | 2017-12-26 | 2021-07-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飛しょう体 |
US11357130B2 (en) * | 2020-06-29 | 2022-06-07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Scalable thermal ride-through for immersion-cooled server systems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11898A (ja) * | 1997-10-06 | 1999-04-23 | Zojirushi Vacuum Bottle Co | 半導体素子の冷却装置 |
JP2008041762A (ja) * | 2006-08-02 | 2008-02-21 | Omron Corp | 電子機器 |
CN101647330A (zh) * | 2007-03-30 | 2010-02-10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散热结构及便携式设备 |
JP2011054883A (ja) * | 2009-09-04 | 2011-03-17 | Nec Corp | ヒートシンク |
WO2013018667A1 (ja) * | 2011-08-01 | 2013-02-07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WO2013102980A1 (ja) * | 2012-01-04 | 2013-07-1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WO2013102973A1 (ja) * | 2012-01-04 | 2013-07-1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90A (ja) * | 1981-06-23 | 1983-01-05 | Kawasaki Heavy Ind Ltd | 金属水素化物を利用した熱交換器の構造 |
TW272244B (zh) | 1994-08-19 | 1996-03-11 | Toto Ltd | |
JP5057429B2 (ja) | 2006-10-30 | 2012-10-24 | 国立大学法人 千葉大学 | ケミカルヒートポンプ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ハイブリッド冷凍システム及びハイブリッド冷凍車 |
US20120279679A1 (en) * | 2010-01-29 | 2012-11-08 | Soukhojak Andrey N | Thermal energy storage |
US9964351B2 (en) * | 2011-07-12 | 2018-05-08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Cooling equipment,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hot water supply system for the same |
US8587945B1 (en) * | 2012-07-27 | 2013-11-19 | Outlast Technologies Llc | Systems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for electronic device cooling |
CN104584705A (zh) * | 2012-08-03 | 2015-04-29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电子设备 |
JP2014224668A (ja) * | 2013-04-15 | 2014-12-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反応材成形体及び蓄放熱ユニット |
WO2017073010A1 (ja) * | 2015-10-27 | 2017-05-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JP6834975B2 (ja) * | 2015-11-10 | 2021-02-2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
2014
- 2014-09-10 WO PCT/JP2014/073905 patent/WO201507977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9-10 JP JP2015550594A patent/JP6199411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9-10 CN CN201480064364.4A patent/CN105814684B/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5-24 US US15/163,222 patent/US1042025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11898A (ja) * | 1997-10-06 | 1999-04-23 | Zojirushi Vacuum Bottle Co | 半導体素子の冷却装置 |
JP2008041762A (ja) * | 2006-08-02 | 2008-02-21 | Omron Corp | 電子機器 |
JP4657169B2 (ja) * | 2006-08-02 | 2011-03-23 | オムロ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CN101647330A (zh) * | 2007-03-30 | 2010-02-10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散热结构及便携式设备 |
JP2011054883A (ja) * | 2009-09-04 | 2011-03-17 | Nec Corp | ヒートシンク |
WO2013018667A1 (ja) * | 2011-08-01 | 2013-02-07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WO2013102980A1 (ja) * | 2012-01-04 | 2013-07-1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WO2013102973A1 (ja) * | 2012-01-04 | 2013-07-1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199411B2 (ja) | 2017-09-20 |
US20160270252A1 (en) | 2016-09-15 |
WO2015079772A1 (ja) | 2015-06-04 |
CN105814684A (zh) | 2016-07-27 |
JPWO2015079772A1 (ja) | 2017-03-16 |
US10420252B2 (en) | 2019-09-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544994B2 (en) | Sheet-shaped heat pipe | |
JP6369997B2 (ja) | 電子機器 | |
CN105814684B (zh) | 电子仪器 | |
US10816275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ssembly with vapor chamber | |
CN202750388U (zh) | 高效均温板 | |
US20120307452A1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heat pipe | |
TW201215303A (en) |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for portable consumer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210098678A1 (en) | Flexible thermoelectric device | |
US20160141225A1 (en) | Latent heat storage devices | |
JP6114928B1 (ja) | 気体吸着材、及び気体吸着材を備えた真空断熱材 | |
CN105228413B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JP5554103B2 (ja) | 蓄熱器 | |
JP2013253212A (ja) | 化学蓄熱材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化学蓄熱装置 | |
US20150330698A1 (en) | Heat-dissipation film | |
JPH04284844A (ja) | 反応器 | |
WO2015079770A1 (ja) | 蓄熱デバイス | |
WO2015079771A1 (ja) | 電子機器 | |
Müller et al. | Lab-scale demonstration of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with NH3 and impregnated-loaded zeolites | |
CN117915613A (zh) | 散热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18540915A (zh) | 一种开放式均温板及其电子设备 | |
JP2016191541A (ja) | 蓄放熱ユニット、ケミカルヒートポンプ及び非電化冷却ユニット | |
JP2012233598A (ja) | 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及び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