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3899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3899A
CN105813899A CN201580002938.XA CN201580002938A CN105813899A CN 105813899 A CN105813899 A CN 105813899A CN 201580002938 A CN201580002938 A CN 201580002938A CN 105813899 A CN105813899 A CN 105813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floater
pedestal
display
state
display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293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3899B (zh
Inventor
佐野哲生
城崇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Ten Ltd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13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38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38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38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6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 G01C21/265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navigation devices, e.g. housings, mountings,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20Output arrangements, i.e. from vehicle to user,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functions or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60K35/21Output arrangements, i.e. from vehicle to user,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functions or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using visual output, e.g. blinking lights or matrix displays
    • B60K35/22Display 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50Instru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eans of attachment to or integration in the vehicle
    • B60K35/53Movable instruments, e.g.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60Instru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location or relative disposition in or on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显示面板(3)能够随着主滑动件(4)的相对于基架(2)的直线往复移动经由上端抵接状态(ST3)而在倾斜状态与固定状态之间转变。在上端抵接状态(ST3)下,显示面板(3)的上端与基架(2)的前面抵接,并且显示面板(3)的下端与基架(2)的前面分离。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具有固定面的主体部、以及可以形成为相对于该固定面倾斜的姿态的显示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电子设备,已知搭载在车辆等中的导航装置。该导航装置包括:具有形成有介质插入口的固定面的主体部、以及具有显示信息的显示面的显示部。显示部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固定面固定的固定状态、相对于固定面倾斜的姿态的倾斜状态。当显示部处于倾斜状态时,介质插入口露出,能够进行介质的插入和排出。当显示部处于固定状态时,介质插入口被显示部覆盖。当显示部处于固定状态时,显示部形成为与固定面平行的姿态。显示部从固定状态向倾斜状态转变的动作被称为倾转动作。
作为能够进行上述那样的倾转动作的机构,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机构。在通过这种机构进行倾转动作的情况下,首先,显示部在维持与固定面平行的姿态的状态下向前方移动。接下来,显示部成为相对于固定面倾斜的姿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0-1745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因驱动显示部的机构的时效劣化、设计时的微小的误差,有时存在显示部的姿态相对于主体部的固定面变得不平行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当显示部向固定状态转变时,在显示部与固定面之间产生间隙,成为产生异常噪声、晃动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驱动显示部的机构连接于显示部的下端的情况下,当显示部的上端向从固定面分离的方向倾斜时(所谓的反向倾转状态),驱动机构的力不会传递至显示部的上端,容易产生较大的间隙。即,无法将显示部牢固地固定于主体部。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防止显示部的反向倾转状态的发生而将显示部牢固地固定在主体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取的一方式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主体部,其固定在固定对象上,且具有固定面;
显示部,其具有显示信息的显示面;
第一移动部,其与所述显示部的下端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直线地往复移动,
所述显示部能够随着所述第一移动部的所述往复移动经由上端抵接状态而在倾斜状态与固定状态之间转变,
在所述倾斜状态下,所述显示部从所述固定面分离,并且所述显示面朝向斜上方,
在所述上端抵接状态下,所述显示部的上端与所述固定面抵接,并且所述显示部的下端与所述固定面分离,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显示部的所述上端和所述下端与所述固定面抵接。
根据这种结构,在将显示部固定在主体部上时,在显示部的上端与固定面抵接后,连接于第一移动部的显示部的下端与固定面抵接。因此,能够防止显示部的反向倾转状态的产生,将显示部牢固地固定在主体部上。
上述的电子设备可以按照如下的方式构成。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二移动部,其能够与所述第一移动部平行地往复移动;
支承部,其支承所述显示部;
第一连接部,其以所述显示部的所述下端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部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显示部与所述第一移动部;以及
第二连接部,其设置在所述显示部的所述上端与所述下端之间,且以所述显示部与所述支承部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显示部与所述支承部,
在所述上端抵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比所述第二连接部更远离所述固定面的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显示部的反向倾转状态,能够将显示部牢固地固定在主体部上。
在该情况下,上述的电子设备可以按照如下的方式构成。
所述电子设备具备至少在所述固定状态下向下方按压所述第二移动部的按压部。
根据这种结构,至少抑制了在固定状态下支承部将第二移动部抬起的应力而导致的第二移动部的挠曲。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显示部的状态变化。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显示部的反向倾转状态,能够将显示部牢固地固定在主体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没备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电子设备所具备的显示面板的动作的图。
图3是表示上述显示面板的反向倾转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上述显示面板的全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显示面板的半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上述显示面板的上端抵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上述显示面板的全闭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全开状态下的主滑动件以及副滑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上述半开状态下的主滑动件以及副滑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上述上端抵接状态下的主滑动件以及副滑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全闭状态下的主滑动件以及副滑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上述全开状态下的主滑动件、副滑动件以及活动连杆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上述半开状态下的主滑动件、副滑动件以及活动连杆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上述上端抵接状态下的主滑动件、副滑动件以及活动连杆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上述全闭状态下的主滑动件、副滑动件以及活动连杆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上述电子设备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所产生的应力的图。
图18是表示图17的电子设备所产生的应力的显示图。
图19是说明图17的电子设备所具备的按压部的侧视图。
图20是说明上述按压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详细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1-1.概要>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1的外观的立体图。电子设备1是搭载在机动车等车辆中且在车厢内使用的装置。电子设备1具备:引导通向目的地的路径的导航功能、向车厢内输出音声的音响功能。
电子设备1具备:基架2以及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面板3。
在之后的说明中,利用各附图中示出的三维直角坐标系(XYZ)。直角坐标系相对于基架2相对固定,而表示方向。X轴方向是左右方向,Y轴方向是前后方向,Z轴方向是上下方向。+X侧是显示面板3的显示面的左侧,-X侧是显示面的右侧。+Y侧是显示面的正面侧,-Y侧是显示面的背面侧。+Z侧是上侧,-Z侧是下侧。
基架2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成为固定对象的仪表板内部(即,车辆)。基架2是箱形的壳体。基架2作为电子设备1的主体部而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架2以其底面大致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因此,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大致沿着水平方向,Z轴方向大致沿着铅垂方向。基架2具备CD、DVD等各种介质的插入口。
显示面板3具备液晶显示器等显示器31(显示面的一例)。显示面板3作为电子设备1的显示部而发挥功能。显示面板3的显示面的形状是具有长边方向与短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乘坐于车辆中的使用者(主要是驾驶员)目视观察显示面板3的显示器31,从而获取各种信息。
显示器31具备触摸面板。显示器31接收使用者的操作输入。使用者对显示器31上显示的指令按钮进行触摸操作,从而能够向电子设备1输入各种指示。
图2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动作。显示面板3通过倾转机构21的动作来改变显示面的方向。倾转机构21通过使连接于显示面板3的下端侧(-Z侧)的主滑动件4沿前后方向(Y轴方向)移动,从而使显示面板3以沿着左右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倾斜(倾转)。当显示面板3倾斜时,基架2的内部露出,CD、DVD等的介质插入口MI(下部的图)出现。
倾转机构21通过使显示面板3的显示面的方向倾斜,从而从介质插入口被覆盖的状态(全闭状态;上部的图)经由介质插入口被覆盖一半的状态(半开状态;中部的图)而到达介质插入口MI露出的状态(全开状态;下部的图)。显示面板3覆盖介质插入口的全闭状态也是显示面板3固定在基架2上的固定状态。固定状态是指显示面板3的背面(与显示面相反侧的面)与基架2的前面(具备介质插入口的面,固定面的一例)抵接的状态。总之,固定状态是指显示面板3覆盖介质插入口的状态。
倾转机构21使主滑动件4向基架2内部移动,而使显示面板3与基架2抵接,从而显示面板3成为固定在基架2上的全闭状态。
然而,由于倾转机构21反复驱动而导致的时效劣化、设计上的微小的误差,因而有时会产生即使显示面板3的下端与基架2抵接,显示面板3的上端也不与基架2抵接的状态(所谓的反向倾转状态)。若产生反向倾转状态,则即便使显示面板3的下端与基架2抵接,显示面板3的上端也不与基架2抵接。这是由于,主滑动件4未与显示面板3的上端连接,难以传递欲要固定于基架2的力。因此,当显示面板3处于反向倾转状态时,显示面板3的上端与基架2之间产生间隙,成为显示面板3产生异常噪声、晃动的原因。
图3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反向倾转状态。显示面板3的下端通过主滑动件4朝向基架2(-Y方向)而被拉拽,因此与基架2抵接。然而,显示面板3的上端因时效劣化等而向从基架2分离的方向(+Y方向)弯曲,而不与基架2抵接。这种显示面板3的上端有时因车辆的振动等而振动,从而产生异常噪声。这种异常噪声对使用者而言会感到不快,因此期望防止反向倾转状态的产生。
在显示面板3的与基架2抵接的面的四角设置有弹性体32。弹性体32是具有弹性的橡胶状构件。显示面板3隔着弹性体32与基架2抵接。通过弹性体32的弹性变形能够将显示面板3牢固地固定于基架2。
<1-2.显示面板的动作>
对显示面板3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至图7是说明显示面板3的倾斜状态的图,是从侧面(-X侧)观察电子设备1时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透过一部分构件而进行表示。另外,省略了电子设备1所具备的结构的一部分而进行图示。
图4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全开状态ST1。在显示面板3的全开状态ST1下,设置在显示面板3的上端的弹性体32与设置在基架2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的中间的凸部SL抵接。由此,显示面板3固定于基架2。
倾转机构21具备:主滑动件4、副滑动件5、活动连杆6以及未图示的电动机。
主滑动件4是板状构件,且具备左右(X轴方向)端部向前方向(+Y方向)延伸的腕部。主滑动件4的腕部的前端通过第一连接部41与显示面板3的下端连接。显示面板3的下端能够以第一连接部41为中心旋转。
副滑动件5是板状构件,且具备左右(X轴方向)端部向上方向(+Z方向)突出的凸部。
活动连杆6是支承显示面板3的构件。活动连杆6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是显示面板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一半左右。活动连杆6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通过设置在显示面板3的上下端的中心附近的第二连接部61与显示面板3连接。显示面板3与活动连杆6能够以第二连接部61为中心相对旋转。第二连接部61成为倾转机构21使显示面板3倾斜时的旋转轴。显示面板3的旋转方向由与显示面板3的下端连接的主滑动件4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的移动距离来规定。活动连杆6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连接部51与副滑动件5的凸部连接。活动连杆6的另一端能够以第三连接部51为中心转动。活动连杆6作为电子设备1的支承部而发挥功能。
电子设备1具备未图示的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例如是与主滑动件4的一部分卡合的可变电阻器。位置传感器对主滑动件4处于哪个位置进行检测。由此,在电子设备1中,通过驱动未图示的电动机,而使主滑动件4移动至可动范围内的任意的位置。
主滑动件4通过从电动机供给的驱动力,以与基架2的底面平行的方式直线地沿前后方向(Y轴方向)往复移动。主滑动件4向从基架2分离的方向(+Y方向)移动显示面板3的上下端的距离的八成左右的距离。主滑动件4作为电子设备1的第一移动部而发挥功能。
副滑动件5通过从主滑动件4供给的驱动力,以与基架2的底面平行的方式直线地沿前后方向(Y轴方向)移动。副滑动件5向从基架2分离的方向(+Y方向)移动显示面板3的上下端的距离的两成左右的距离。副滑动件5作为电子设备1的第二移动部而发挥功能。
当主滑动件4以及副滑动件5向从基架2分离的方向(+Y方向)移动时,显示面板3以成为旋转轴的第二连接部61为中心而旋转。当设置在显示面板3的上端的弹性体32与基架2的凸部SL抵接时,显示面板3成为显示面朝向斜上方而使基架2的内部露出的全开状态ST1。需要说明的是,在后文中详细说明主滑动件4以及副滑动件5的动作。
图5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半开状态ST2。半开状态ST2是从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3的全开状态ST1起使主滑动件4向基架2的内侧(-Y侧)移动的状态。此时,显示面板3的下端以作为旋转轴的第二连接部61为中心而向接近基架2的一侧旋转移动。由此,连结第一连接部41与第二连接部61的直线的方向与全开状态ST1相比更接近垂直方向(Z轴方向)。因此,显示面板3的姿态接近垂直方向(Z轴方向),显示面板3成为半开状态ST2。
图6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上端抵接状态ST3。上端抵接状态ST3是从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3的半开状态ST2起使主滑动件4以及副滑动件5向基架2的内侧(-Y侧)移动的状态,且是显示面板3的上端与基架2抵接的状态。显示面板3的下端从图5中示出的半开状态ST2起以作为旋转轴的第二连接部61为中心向接近基架2的一侧进一步旋转移动。由此,显示面板3的姿态比半开状态ST2更接近垂直方向(Z轴方向)。上端抵接状态ST3下的显示面板3的倾斜角度相对于垂直方向(Z轴方向)呈角度θ。角度θ是例如1.6度。此时,第一连接部41配置在比第二连接部61靠显示面板3的前面侧(+Y侧)的位置,以使显示面板3的倾斜角度成为角度θ。由此,显示面板3的上端先于显示面板3的下端而与基架2抵接。即,成为仅显示面板3的上端与基架2抵接的状态。通过以得到第一连接部41配置在比第二连接部61更远离基架2的一侧而仅显示面板3的上端与基架2抵接的状态的方式配置主滑动件4以及副滑动件5,由此能够防止显示面板3以反向倾转状态与基架2抵接。即,使显示面板3的下端向从基架2分离的方向倾斜角度θ,由此即使因时效劣化等使得显示面板3的上端向从基架2分离的方向略微弯曲,也能够防止如图3所示那样的大幅度的反向倾转状态的产生。另外,通过使因未连接有主滑动件4而难以传递倾转机构21的驱动力的显示面板3的上端首先与基架2抵接,使连接有主滑动件4的下端后与基架2抵接,由此能够使显示面板3整体牢固地抵接于基架2。
图7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全闭状态ST4。全闭状态ST4是从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3的上端抵接状态ST3起使主滑动件4向基架2的内侧(-Y侧)移动的状态,且是显示面板3的上端以及下端与基架2抵接的状态。即,显示面板3的背面(显示面的相反侧)与基架2抵接的状态。“显示面板3的背面与基架2抵接的状态”包括配置在显示面板3的背面的弹性体32与基架2抵接的状态。通过显示面板3的下端的弹性体32与基架2抵接,从而成为基架2的内部全部被显示面板3覆盖的全闭状态ST4。即,上端抵接状态ST3中示出的角度θ成为0度的状态。
主滑动件4在从显示面板3的状态ST1至状态ST4的全部的过程中移动。副滑动件5在从显示面板3的状态ST2至状态ST3的过程中移动。副滑动件5在从显示面板3的状态ST2至状态ST3的过程中与主滑动件4一起移动,从而在显示面板3的上端与基架2之间产生空间,显示面板3的上端能够不与基架2接触地旋转移动。这种空间在显示面板3从全闭状态ST4向半开状态ST2转变时特别有效。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显示面板3从全闭状态ST4经由上端抵接状态ST3以及半开状态ST2成为全开状态ST1,对显示面板3执行与上述相反的动作。
<1-3.滑动件的动作>
接下来,对主滑动件4以及副滑动件5的动作进行说明。图8至图11是对主滑动件4以及副滑动件5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是从上方(+Z侧)观察电子设备1时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透过一部分构件而进行表示。另外,省略了电子设备1所具备的结构的一部分而进行图示。显示面板3由虚线示出。
图8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全开状态ST1。
基架2具备沿前后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两个引导槽2a。各引导槽2a的后端部(-Y侧的端部)比前端部(+Y侧的端部)接近基架2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
主滑动件4具备沿前后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两个引导槽4a。各引导槽4a的前端部(+Y侧的端部)朝向基架2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弯折。
副滑动件5具备沿左右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两个引导槽5a。
两个固定轴5b分别嵌合在两个引导槽2a、两个引导槽4a以及两个引导槽5a内。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固定轴5b未固定在基架2、主滑动件4以及副滑动件5中的任一方。各固定轴5b在显示面板3的全开状态ST1下,位于对应的引导槽2a的前端(+Y侧)、对应的引导槽4a的后端(-Y侧)以及对应的引导槽5a的外端(位于基架2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的端部)。
倾转机构21具备:产生驱动力的电动机7、以及传递电动机7的驱动力的多个齿轮71。电动机7以及多个齿轮71配置在基架2的底面。
主滑动件4具备沿着前后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齿条72。齿条72与多个齿轮71中的一个卡合。电动机7的驱动力经由多个齿轮71以及齿条72向主滑动件4传递。
在显示面板3的全开状态ST1下,当电动机7旋转时,主滑动件4向基架2的内侧(-Y侧)移动。此时,副滑动件5不移动。这是由于未施加有驱动力。随着主滑动件4的移动,各固定轴5b到达对应的引导槽4a的前端部(朝向基架2的左右方向中央弯折的位置)。
图9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半开状态ST2。此时,各固定轴5b到达对应的引导槽4a的前端部。
在显示面板3的半开状态ST2下,当电动机7进一步旋转时,对主滑动件4施加有向基架2的内侧(-Y侧)移动的力。由于各引导槽4a的前端部朝向基架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弯曲,因此各固定轴5b在副滑动件5的对应的引导槽5a内朝向其内端移动。由此,容许各固定轴5b的、朝向基架2的对应的引导槽2a的后端的移动。随着各固定轴5b向对应的引导槽5a的内端接近,该固定轴5b朝向对应的引导槽4a的前端移动,并且朝向对应的引导槽2a的后端移动。由此,主滑动件4与副滑动件5一起朝向基架2的内侧(-Y侧)位移。
各引导槽2a以向基架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接近的方式,朝向后端部倾斜延伸。因此,副滑动件5的移动速度比从全开状态ST1至半开状态ST2时的主滑动件4的移动速度慢。
图10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上端抵接状态ST3。此时,各固定轴5b到达对应的引导槽2a的后端,且到达对应的引导槽4a的前端附近。如前述那样,在上端抵接状态ST3下,显示面板3的上端与基架2抵接。此时,各固定轴5b未到达对应的引导槽4a的前端。因此,显示面板3的下端还未与基架2抵接。
在显示面板3的上端抵接状态ST3下,当电动机7进一步旋转时,施加有使主滑动件4进一步向基架2的内侧(-Y侧)移动的力。由此,各固定轴5b到达对应的引导槽4a的前端。由此,连接有主滑动件4的显示面板3的下端与基架2抵接。即,上述的显示面板3的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姿态角度θ成为0度,显示面板3成为全闭状态。此时,显示面板3的上端先与基架2的前面抵接,之后连接有主滑动件4的显示面板3的下端与基架2的前面抵接。因此,能够防止反向倾转状态下显示面板3的下端与基架2的前面抵接,从而将显示面板3牢固地固定在基架2上。
图11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全闭状态ST4。此时,各固定轴5b到达对应的引导槽4a的前端。在该状态下,显示面板3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姿态角度θ成为0度,而固定在基架2的前面。由于显示面板3的上端先与基架2抵接,因此能够防止显示面板3的下端以反向倾转状态与基架2的前面抵接。因此,显示面板3牢固地固定于基架2。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显示面板3从全闭状态ST4经由上端抵接状态ST3以及半开状态ST2成为全开状态ST1,对主滑动件4以及副滑动件5等执行与上述相反的动作。
接下来,对主滑动件4、副滑动件5以及活动连杆6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12至图15是表示主滑动件4、副滑动件5以及活动连杆6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省略了显示面板3的图示。
图12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全开状态ST1。主滑动件4的前端部位于从基架2分离的位置。副滑动件5位于基架2的前端部。活动连杆6与显示面板3连接的第二连接部61位于基架2的底面附近。因此,显示面板3的显示面朝向斜上侧(+Z侧且+Y侧而且接近Z轴的方向)。
图13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半开状态ST2。主滑动件4除前端部以外收纳在基架2内。副滑动件5位于与全开状态ST1相同的位置。随着主滑动件4向后方移动,第一连接部41与第二连接部61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的距离变短,活动连杆6的长边方向接近垂直方向(Z轴方向)。因此,显示面板3的显示面朝向斜前侧(+Z侧且+Y侧而且接近Y轴的方向)。
图14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上端抵接状态ST3。主滑动件4的前端部位于比基架2略靠外部的位置。由此,形成了参照图6说明的姿态角度θ。副滑动件5位于可移动范围的最后方,且整体收纳在基架2内。活动连杆6的长边方向与半开状态ST2相比更接近垂直方向(Z轴方向)。
图15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全闭状态ST4。主滑动件4以及副滑动件5整体收纳在基架2内。活动连杆6的长边方向大致朝向垂直方向(Z轴方向)。由此,第一连接部41与第二连接部61位于在大致垂直方向(Z轴方向)上排列的位置。
<1-4.电气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6对电子设备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
电子设备1除显示面板3以及倾转机构21以外,还具备控制部22、存储部23、导航部24以及音响部25作为电气处理部。这些电气处理部配置在设于基架2的内部的基板上。这些电气处理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在显示面板3内。
控制部22是具备CPU、RAM以及ROM的微型计算机。控制部22构成为执行预先存储的程序且综合地控制电子设备1整体。控制部22构成为,与显示面板3的显示器31以及倾转机构21电连接而控制显示器31以及倾转机构21的动作。后述的显示控制部22a以及驱动控制部22b的动作是CPU执行程序而实现的功能的一部分。
显示控制部22a构成为生成地图、文字等图像数据并在显示器31上显示图像。
驱动控制部22b构成为使倾转机构21的电动机7旋转从而控制主滑动件4、副滑动件5以及活动连杆6的动作。此时,驱动控制部22b构成为接收倾转机构21的位置传感器的信号从而检测显示面板3的倾斜角度。并且,驱动控制部22b构成为根据检测出的显示面板3的倾斜角度来控制倾转机构21,使显示面板3的状态成为图4至图7中示出的全开状态ST1至全闭状态ST4中的某一方。
存储部23是能够存储各种数据的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例如,闪存等)。存储部23构成为存储电子设备1的动作所需的各种数据。
导航部24构成为利用存储部23中存储的地图来实现引导到达目的地的路径的导航功能。
音响部25构成为利用存储部23中存储的音声数据来实现向车厢内输出音声的音响功能。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中,为了使显示面板3成为全闭状态ST4,在使显示面板3倾斜而使显示面板3的上端与基架2的前面抵接后,使与主滑动件4连接的显示面板3的下端与基架2的前面抵接。由此,防止了显示面板3以反向倾转状态与基架2的前面抵接。因此,能够将显示面板3牢固地固定于基架2。
<2.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2-1.课题>
图17示出了显示面板3的上端与基架2抵接的上端抵接状态ST3。活动连杆6与显示面板3连接的第二连接部61比主滑动件4与显示面板3连接的第一连接部41更接近基架2侧(-Y方向)。即,连结第一连接部41与第二连接部61的直线相对于垂直方向(与Z轴平行的方向)倾斜地延伸。此时,第一连接部41与第二连接部61的垂直方向(与Z轴平行的方向)的距离是D1。接下来,对主滑动件4施加动力F1,使主滑动件4向基架2的内侧(-Y方向)移动,从上端抵接状态ST3向图18所示的全闭状态ST4转变。在全闭状态ST4下,连结第一连接部41与第二连接部61的直线朝向垂直方向(与Z轴平行的方向)。此时,两者的垂直方向(与Z轴平行的方向)的距离是D2。距离D2比距离D1略长。副滑动件5与该距离D2比距离D1长的量对应地抬起。
即,在全闭状态ST4下,与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61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从D1增加至D2对应地,顶起载荷F2作用于第二连接部61,并且抬起载荷F3作用于第三连接部51。该抬起载荷F3作为将与第三连接部51连接的副滑动件5抬起的抬起载荷F4而发挥作用。副滑动件5通过抬起载荷F4,而例如抬起0.1[mm]至0.6[mm]左右的高度。
在因反复进行显示面板3的开闭动作,而对副滑动件5反复施加抬起载荷F4时,副滑动件5上会产生朝向上方(Z方向)的挠曲,而成为变形的原因。若副滑动件5变形,则会成为振动以及异常噪声的产生的原因。若副滑动件5变形,则会阻碍顺畅的显示面板3的开闭动作,成为倾转机构21的故障的原因。
<2-2.结构>
如图1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具备抑制副滑动件5的挠曲的弹簧部26。
弹簧部26是具有向下方(-Z侧)突出的弯折部的板状的弹性构件。弯折部与副滑动件5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弹簧部26作为电子设备1的按压部而发挥功能。
弹簧部26的一端与基架2的内侧壁面(ZY面)上配置的连接部26a连接。弹簧部26对副滑动件5向与抬起载荷F4相反的方向(-Z方向)施加按压力F5。
图20是从上方(+Z方向)向下方(-Z方向)透过各结构观察电子设备1时的俯视图。电子设备1具备两个弹簧部26。两个弹簧部26分别设置在副滑动件5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的左端与右端。这是由于在副滑动件5与活动连杆6连接的位置、即副滑动件5的左右两端位置分别产生向副滑动件5施加的抬起载荷F4。
像这样,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具备抑制副滑动件5的挠曲所导致的变形的弹簧部26。因此,即使对副滑动件5施加抬起载荷F4,也能够缓和使副滑动件5向上方(Z方向)挠曲的应力。由此,能够防止副滑动件5的变形。另外,能够防止副滑动件5的变形而引起的振动以及异常噪声的产生。因此,能够防止导致倾转机构21故障的原因,能够维持显示面板3的顺畅的开闭动作。
<3.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以下,对变形例进行说明。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说明的方式在内的全部方式能够适当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固定在机动车等车辆上。然而,电子设备1也可以固定在家庭、店铺、办公室、工厂等建筑物的其他场所。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按照程序的CPU的运算处理,而以软件的方式实现电子设备1的控制功能。然而,该控制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电子的硬件电路来实现。
援引2014年3月3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071217的内容作为构成本申请的记载的一部分。

Claims (3)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主体部,其固定在固定对象上,且具有固定面;
显示部,其具有显示信息的显示面;
第一移动部,其与所述显示部的下端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直线地往复移动,
所述显示部能够随着所述第一移动部的所述往复移动经由上端抵接状态而在倾斜状态与固定状态之间转变,
在所述倾斜状态下,所述显示部从所述固定面分离,并且所述显示面朝向斜上方,
在所述上端抵接状态下,所述显示部的上端与所述固定面抵接,并且所述显示部的下端与所述固定面分离,
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显示部的所述上端和所述下端与所述固定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二移动部,其能够与所述第一移动部平行地往复移动;
支承部,其支承所述显示部;
第一连接部,其以所述显示部的所述下端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部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显示部与所述第一移动部;以及
第二连接部,其设置在所述显示部的所述上端与所述下端之间,且以所述显示部与所述支承部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显示部与所述支承部,
在所述上端抵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比所述第二连接部更远离所述固定面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电子设备具备至少在所述固定状态下向下方按压所述第二移动部的按压部。
CN201580002938.XA 2014-03-31 2015-02-19 电子设备 Active CN1058138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1217 2014-03-31
JP2014071217A JP6391270B2 (ja) 2014-03-31 2014-03-31 表示システム、及び、収納方法
PCT/JP2015/054611 WO2015151630A1 (ja) 2014-03-31 2015-02-19 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3899A true CN105813899A (zh) 2016-07-27
CN105813899B CN105813899B (zh) 2020-04-07

Family

ID=54239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2938.XA Active CN105813899B (zh) 2014-03-31 2015-02-19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97403B2 (zh)
EP (1) EP3127750B1 (zh)
JP (1) JP6391270B2 (zh)
CN (1) CN105813899B (zh)
WO (1) WO2015151630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2188A (ja) * 1992-06-30 1994-04-05 Clarion Co Ltd 車載用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604728A (zh) * 2003-10-03 2005-04-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载设备用的面板驱动装置
JP4007753B2 (ja) * 2000-09-13 2007-11-14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車載用電子機器
JP2009166668A (ja) * 2008-01-16 2009-07-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モニタ装置
JP4312900B2 (ja) * 1999-10-19 2009-08-12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車載用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9248933A (ja) * 2008-04-10 2009-10-29 Fujitsu Ten Ltd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システム
JP2010184506A (ja) * 2007-06-08 2010-08-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モニタパネル装置
JP4867021B2 (ja) * 2005-10-14 2012-02-01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機器のパネル開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00033789A (ko) 1998-11-25 2000-06-15 전주범 프론트 패널 틸팅 구조를 갖는 카오디오
WO2000030896A1 (en) 1998-11-25 2000-06-02 Daewoo Electronics Co., Ltd. Car stereo system capable of adjusting a tilting angle of a front panel
EP1026040B1 (en) * 1999-02-02 2006-05-03 Alpine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retractable movable member provided on front surface
KR100345281B1 (ko) * 2000-07-11 2002-07-20 주식회사 현대오토넷 자동차용 에이브이 프런트 패널 각도 조절장치
ES2287548T3 (es) * 2002-10-22 2007-12-16 Meadwestvaco Corporation Embalaje blister con mecanismo de bloqueo seguro para los niños.
JP4283086B2 (ja) 2003-10-30 2009-06-24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移動障害検出方法
JP4389845B2 (ja) * 2005-06-15 2009-12-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装置
JP2008226350A (ja) * 2007-03-13 2008-09-25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電子機器
US8154858B2 (en) 2008-04-10 2012-04-10 Fujitsu Ten Limited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system
JP5368813B2 (ja) 2009-01-29 2013-12-18 株式会社ニフコ 回動体の往動機構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2188A (ja) * 1992-06-30 1994-04-05 Clarion Co Ltd 車載用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312900B2 (ja) * 1999-10-19 2009-08-12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車載用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007753B2 (ja) * 2000-09-13 2007-11-14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車載用電子機器
CN1604728A (zh) * 2003-10-03 2005-04-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载设备用的面板驱动装置
JP4867021B2 (ja) * 2005-10-14 2012-02-01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機器のパネル開閉装置
JP2010184506A (ja) * 2007-06-08 2010-08-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モニタパネル装置
JP2009166668A (ja) * 2008-01-16 2009-07-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モニタ装置
JP2009248933A (ja) * 2008-04-10 2009-10-29 Fujitsu Ten Ltd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97403B2 (en) 2019-02-05
JP6391270B2 (ja) 2018-09-19
EP3127750A1 (en) 2017-02-08
CN105813899B (zh) 2020-04-07
EP3127750B1 (en) 2020-09-02
EP3127750A4 (en) 2017-12-20
JP2015193281A (ja) 2015-11-05
US20160252357A1 (en) 2016-09-01
WO2015151630A1 (ja) 2015-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146161A1 (ja) コンバイナ収納装置、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100048853A (ko) 패널 자세 변경 장치 및, 패널 자세 변경 장치를 구비한 전자 기기
JP2006031910A (ja) ディスク装置を内蔵した電子装置
CN105813899A (zh) 电子设备
JP2016078732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334457B2 (ja) 電子機器の表示パネル駆動機構
JP2014182268A (ja) 表示システム、及び、チルト装置
JP2014177235A (ja) 車載用電子機器
CN105917752B (zh) 电子设备
JP2022079076A (ja) 表示装置及び駆動制御方法
JP5828301B2 (ja) パネル装置及びカー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
JP2007283957A (ja) 車載電子機器用案内構造及び車載電子機器
JP2007331547A (ja) 車載用装置
JP2010103356A (ja) 電子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5322021U (zh) 一种仪表盘及汽车
JP6384311B2 (ja) 表示装置
CN218927789U (zh) 一种车载机器人以及汽车
JP2013203278A (ja) パネル装置及びカー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
JP6135839B2 (ja) 車載モニタ支持装置
JP2019116245A (ja) 車載装置
JP7171040B2 (ja) 自動走行筆記装置、自動走行筆記方法、および自動走行筆記プログラム
US20230297129A1 (en) Operation device
JP2000228082A (ja) 移動部材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JP6984411B2 (ja) 表示パネル駆動機構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21093443A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