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16156B - 除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除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16156B
CN105716156B CN201510969148.0A CN201510969148A CN105716156B CN 105716156 B CN105716156 B CN 105716156B CN 201510969148 A CN201510969148 A CN 201510969148A CN 105716156 B CN105716156 B CN 1057161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heat exchanger
dehumidificatio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691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16156A (zh
Inventor
近藤广幸
藤园崇
藤井泰树
源水和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582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4955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905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4680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006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4356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006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4680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006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4680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006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4680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16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161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161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161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 F24F2003/144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by conden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除湿装置包括:利用将压缩机(7)、散热器(8)、膨胀器(9)和吸热器(10)依次连结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1)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5);使吸入的主体壳(1)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5)后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6);设置于吸热器(10)的周围受到来自吸热器(10)的冷却效果的预冷风路;使吸入主体壳(1)内的空气的一部分经吸热器(10)、第1风路、散热器(8)吹出到主体壳(1)外的第1除湿路径(41);使吸入主体壳(1)内的空气的其他部分经预冷风路、第2风路、散热器(8)吹出到主体壳(1)外的第2除湿路径(51);和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1)。

Description

除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居住空间等的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降低居住空间的湿度、增加舒适性的装置,除湿装置正在实用化。
作为该结构,如日本实开昭56-20628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设置于该主体壳内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
另外,除湿部由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成环状的制冷循环构成。另外,采用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吸热器、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结构。另外,采用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经由热交换器的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结构。
在上述现有例中,采用将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由吸热器冷却而结露,之后,经由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结构。
另外,采用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通过热交换器的第2风路,经由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结构。
即,利用从吸热器流入到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的空气来冷却通过热交换器的第2风路的室内空气,使其也在此处结露。
发明内容
在上述结构中,存在为了对流入到热交换器的第2风路中的室内空气进行充分的除湿而必须延长风路这样的问题。即,在热交换器的第2风路短的情况下,所流入的室内空气尚未被冷却至露点温度,不会发生结露。因此,热交换器的冷却作用最终被用于将流入到该第2风路的室内空气冷却至露点温度,所以热交换器中的结露量少,存在除湿效果小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采用复杂的结构构成各个风路,风路阻力增大,风量减少,无法确保各个部件所需的风量,存在除湿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散热器的冷却并不充分,因此,作为制冷循环,无法处理废热,结果,存在吸热器中的吸热量不足,吸热器中的水分冷凝停滞,除湿效率并未提高这样的问题。即,作为制冷循环,为了在吸热器中充分地吸热,需要在散热器一侧充分散热,使通过吸热器和热交换器后的空气流通,使其从散热器散热。但是,仅凭借该风量有时不能充分散热,在此情况下,存在吸热器的吸热量减少,水分的冷凝未增加,除湿效率下降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热交换器内部的第1风路、第2风路的气密性低发生空气泄漏的情况下,存在无法确保各个风路中所需的风量,除湿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存在通过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的空气的风速分布不均这样的问题。在风速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存在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效率下降,交换热量减少,热交换器中的第2风路的冷却停滞不前,无法促进空气中水分的冷凝,结露量减少,除湿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除湿效果的除湿装置。
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设置于吸热器的周围并受到来自吸热器的冷却效果的预冷风路。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预冷风路、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根据以上所述,即使热交换器的风路长度短也能使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结露,并且能够提高除湿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设置于热交换器和吸热器的下方,接收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和吸热器中生成的结露水,兼作第2除湿路径的一部分的接水部。另外,在接水部的下部设置有贮存结露水的集水箱,将结露水从接水部导出到集水箱的废水孔配置于热交换器的下部。
根据以上的结构,朝着接水部的废水孔形成下坡,所以在第2除湿路径的热交换器出口的部分形成风路的空间,在第2风路的热交换器出口,风路向散热器的弯曲得以缓解,通风阻力减少。因此,因风路阻力的减少、风量的增大,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B经由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C经由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向主体壳吹出的旁通风路。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增加流入到散热器中的空气量,能够进一步冷却散热器,所以能够增加吸热器中的吸热量,促进水分冷凝,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另外,热交换器包括收纳部,该收纳部以规定的间隔层叠多块薄板状的传热板,使室内空气与吸热器出口空气交替流到传热板的层叠间隙,从而形成第1风路和第2风路,将各个传热板向层叠方向挤压。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提供一种提高热交换器内部的第1风路与第2风路的气密性,结果是提高除湿效率的除湿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另外,热交换器以规定的间隔层叠多块薄板状的传热板,使室内空气与吸热器出口空气交替地流到传热板的层叠间隙,形成第1风路和第2风路,利用与传热板形成为一体的多个间隔肋来保持传热板的层叠间隔,利用间隔肋使风路的风速分布均匀化。
根据以上的结构,间隔肋具有风速均匀的作用,能够提高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效率,促进水分冷凝,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通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通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将压缩机出口与吸热器入口连通,且具有二通阀的旁通配管;和控制压缩机、二通阀和风机的控制部。另外,控制部在除霜运转时间,运转压缩机,打开二通阀,经由旁通配管将压缩机出口的制冷剂直接导入到吸热器,运转风机。
根据以上的结构,将从压缩机导出的高温制冷剂直接导入到吸热器,通过送风将在吸热器中加热的空气导入到热交换器,能够融化附着于热交换器的冰(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第9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2-2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吸热器周边的结构和风路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空气吸入口周边的气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内部的图1的6-6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内部的图1的7-7截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第1除湿路径和第2除湿路径中的与大气压的压力差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内部的图1的9-9截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吸热器、热交换器、散热器周边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热交换器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吸热器、热交换器、散热器周边的结构图。
图13是图12的13-13截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吸热器、热交换器、散热器周边的结构图。
图15是图14的15-15截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内部的图1的16-16截面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动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便于理解本发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在所有附图中,对于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而且,在各个附图中,对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各个部分的详细情况,省略其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立体图。
除湿装置3包括箱形的主体壳1,利用该主体壳1区分除湿装置3的内外。在该主体壳1的背面侧,配置有从与该背面垂直的方向吸入空气的空气吸入口2。另外,在作为背面的相反侧的前方侧的上部配置有空气吹出口4。
空气吸入口2包括:具有大致呈矩形的吸入面的吸入口2a;和围绕该吸入口2a的上部和左右部的三边,具有开口部朝向下方的卂字形状的吸入面的吸入口2b。
图2是图1的2-2截面图。
在主体壳1内设置有:用于对取入到主体壳1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5;和使从空气吸入口2吸入的主体壳1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5后,从空气吹出口4吹出到主体壳1外的风机6。
除湿部5包括:将压缩机7、散热器8、膨胀器9和吸热器10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
在从主体壳1内的空气吸入口2至空气吹出口4的空气通路的空气吸入口2侧(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设置有吸热器10,在空气吹出口4侧(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设置有散热器8。
另外,在吸热器10与散热器8之间设置有空间,在该空间配置有显热交换式的热交换器11。
即,除湿部5包括:从空气吸入口2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A、即从吸入口2a吸入的空气经由吸热器10、热交换器11中的第1风路、散热器8,从空气吹出口4吹出到主体壳1外的第1除湿路径41。
另外,在主体壳1内,设置有因从空气吸入口2通过吸热器10的周围而受来自吸热器10的冷却效果,并到达热交换器11的预冷风路。
即,除了第1除湿路径41外,除湿部5还包括:从空气吸入口2吸入的另空气的一部分B、即从吸入口2b吸入的空气经由预冷风路、热交换器11中的第2风路、散热器8,从空气吹出口4吹出到主体壳1外的第2除湿路径51。此外,将在后面对预冷风路的详细情况进行阐述。
热交换器11包括第1除湿路径内开口部17和第2除湿路径内开口部18。
第1除湿路径内开口部17由吸热器10侧的上游侧开口部17a和散热器8侧的下游侧开口部17b构成。即,第1除湿路径内开口部17设置于第1除湿路径41内,在上游侧连结热交换器11和吸热器10,在下游侧连结热交换器11和散热器8。
第2除湿路径内开口部18由预冷风路侧的上游侧开口部18a、和接水部12a侧(铅垂向下方向)的下游侧开口部30构成。即,第2除湿路径内开口部18设置于第2除湿路径51内,在上游侧连结预冷风路和热交换器11,在下游侧连结热交换器11和散热器8的下部。接水部12a是漏斗状,设置于吸热器10和热交换器11的下方。而且,在接水部12a的下方配置有对于主体壳1能够拆装的集水箱12b。
即,使其在吸热器10、热交换器11部分中结露,在漏斗状的接水部12a接收该结露水,并使其流入到集水箱12b。
接着,参照图3对预冷风路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图3是表示吸热器周边的结构和风路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预冷风路60包括:以吸入口2b的侧部为起点经由吸热器10的侧面和热交换器11的侧面至上游侧开口部18a的风路60a;和以吸入口2b的上部为起点经由吸热器10的上表面至上游侧开口部18a的风路60b。
在吸热器10的周围、即上表面和两侧面设置有风路壁81。
风路壁81还一直延长至对于两侧面来说相邻的热交换器11的同两侧面。即,风路壁81,在吸热器10至热交换器11之间,阻断第1除湿路径41与预冷风路60之间的通风,即,形成预冷风路60的内周壁面(第1除湿路径侧的侧面)。另外,预冷风路60的外周壁面由主体壳1的内表面形成。风路壁81采用至少对于吸热器10的周围部分来说能够在第1除湿路径41与预冷风路60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材质、例如1~3毫米程度的薄的树脂板或金属板。
吸热器10具有由直管部101a与弯曲部101b构成的制冷剂配管101。直管部101a具有:用于将制冷剂配管10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热量传递到通过吸热器10的空气的、由多块平板状的金属形成的翅片。
吸热器10的直管部101a和翅片(未图示)配置于由风路壁81围成的内部空间。即,以通过第1除湿路径41的空气的一部分A通过直管部101a和翅片部分的方式而设置。
另一方面,吸热器10的弯曲部101b从围绕吸热器10的风路壁81向预冷风路60突出地设置。即,以通过第2除湿路径51的预冷风路60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通过吸热器10周围的风路壁81和弯曲部101b的配管外壁的方式设置。
接着,参照图4对热交换器11的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图4是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所示,热交换器11采用将形成纵向风路的合成树脂制的板体13、与形成横向风路的合成树脂制的板体14多块交替重叠而成的结构。此外,板体13和板体14为纵向且与第1除湿路径41平行,多块交替重叠地配置于吸热器10与散热器8之间。
另外,在形成纵向风路的合成树脂制的板体13表面,多根沿着纵向延伸的肋15以规定间隔与板体13形成为一体。肋15的突出端面与相邻的板体14的背面紧贴,从而由板体13的表面、肋15和板体14的背面形成纵向风路。
同样,在形成横向风路的合成树脂制的板体14表面,多根在横向延伸的肋16以规定间隔与板体14形成为一体。肋16的突出端面与相邻的板体13的背面紧贴,从而由板体14的表面、肋16和板体13的背面形成横向风路。
纵向风路和横向风路,彼此的风路空间独立,即没有空气往来。
而且,由这种方式构成的热交换器11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在相对的长边侧(图2中的热交换器11的左右边)形成第1除湿路径内开口部17,另外,在相对的短边侧(图2中的热交换器11的上下边)形成第2除湿路径内开口部18。另外,短边侧的下游侧开口部30相对于第1除湿路径41、即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其倾斜方向是下游侧开口部30的开口面朝向散热器8一侧的方向。
下面,主要参照图2对除湿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通过驱动风机6而从空气吸入口2吸入到主体壳1内的空气(从吸入口2a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A)通过吸热器10、热交换器11的上游侧开口部17a和横向的第1风路,从下游侧开口部17b被取入到散热器8。之后,经由散热器8、风机6从空气吹出口4吹出到主体壳1外。即,从吸入口2a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第1除湿路径41吹出到主体壳1外。
在该路径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A首先在吸热器10中被冷却,所以在此处发生结露。该结露水向下方滴落,在漏斗状的接水部12a中被接收,流入到集水箱12b。
另外,结露水滴落后的干燥的空气A,接着从热交换器11的上游侧开口部17a通过横向的第1风路,经过下游侧开口部17b,并经由散热器8、风机6从空气吹出口4吹出到主体壳1外。这样就能发挥降低室内湿度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驱动风机6而从空气吸入口2吸入到主体壳1内的空气(从吸入口2b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从热交换器11的上游侧开口部18a通过纵向的第2风路,经由下游侧开口部30、散热器8的下方、风机6,从空气吹出口4吹出到主体壳1外。即,从吸入口2b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除湿路径51吹出到主体壳1外。此外,下游侧开口部30如上所述朝着散热器8一侧倾斜,所以从下游侧开口部30吹出的空气B顺利地流入到散热器8。
采用热交换器11的横向的第1风路(空气的一部分A所通过的风路)与纵向的第2风路(空气的其他部分B所通过的风路)交叉的结构。根据该结构,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空气的一部分A)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空气的其他部分B)能够进行热交换。
此处,热交换器11的横向的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A通过吸热器10从而被冷却。因此,空气的一部分A根据热交换器11的热交换作用,能够降低在未通过吸热器10的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的温度。
另外,流过热交换器11的第2风路之前通过预冷风路60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隔着风路壁81受到吸热器10的冷却效果。另外,空气的其他部分B也受到弯曲部101b的冷却效果。这是因为,温度低于室温的制冷剂通过弯曲部101b,所以向预冷风路60突出的吸热器10的弯曲部101b外部的空气温度降低。由此,通过预冷风路60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的温度被冷却至发生结露的露点温度附近。
被冷却至露点温度附近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流入到热交换器11的第2风路。流入到热交换器11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受到热交换器11的热交换作用产生的冷却效果,温度下降至露点温度以下。下降至露点温度以下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在热交换器11的第2风路中发生结露。
此处,在现有的结构中,流入到热交换器11的空气是室温,所以不会在开始热交换器11的冷却的热交换器11的空气入口(上游侧开口部18a)附近发生结露。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流入到热交换器11的第2风路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通过预冷风路60从而被冷却至露点温度附近,所以在热交换器11的第2风路的空气入口(上游侧开口部18a)也能发生结露。
由此,能够将通过热交换器11时空气的其他部分B所受到的冷热的大部分,不是用于除去空气的其他部分B的显热,而是有效地用于除去潜热、即结露。结果是,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除湿装置能够增加热交换器11中的结露量,能够进一步提高除湿效果。
另外,将吸入空气的其他部分B的吸入口2b设置于与吸入空气的一部分A的吸入口2a相邻的外周侧。根据该结构,根据被吸入到吸入口2a的空气的诱导效果,能够增加从吸入口2b吸入的空气的流入量。即,如图5所示,因被吸入到吸入口2a的空气流,形成从主体壳1的外部朝向吸入口2a的空气流90,在该空气流90的周围形成因空气的粘性而被诱导的诱导流91。从设置于吸入口2a外周侧的吸入口2b吸入该诱导流91,第2除湿路径能够吸入更多的空气。因此,通过第2除湿路径的风量增加,热交换器11中的结露量增加,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除湿效果。另外,换言之,如果是相同的除湿效果,就能实现除湿装置的小型化。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设置于吸热器的周围并受到来自吸热器的冷却效果的预冷风路。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预冷风路、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预先冷却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一部分B至露点温度,所以在第2风路的入口,空气的一部分B成为露点温度以下。因此,能够将热交换器的冷却作用全部用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的结露,能够提高除湿效果。换言之,即使热交换器的风路长度短,也能使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结露。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除湿部中,受到空气的一部分A被吸入到主体壳内的吸入的诱导,空气的其他部分B被引导至第2除湿路径。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吸入被空气的一部分A诱导的空气,能够减少空气的吸入阻力。由此,能够将更多的空气吸入到第2除湿路径,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除湿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吸热器具有由直管部和弯曲部构成的制冷剂配管,使弯曲部向预冷风路突出。
通常,在制冷剂配管的直管部和弯曲部通风阻力不同,所以为了防止偏流引起的空气冷却的不均匀,空气冷却仅使用直管部。与之相对地,对于现有技术中未被利用的制冷剂配管的弯曲部,通过将直管部收纳在第1除湿路径内,并且使弯曲部向预冷风路突出,能够有效地将弯曲部用作空气的冷却部,对通过预冷风路的空气提供冷却效果,能够提高除湿效果。
像这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具有更高的除湿效果,作为室内空气的除湿和衣物的干燥用途非常有用。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进行说明。此处,除了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以外,其余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省略附图,并且对于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而且,在各个附图中,对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各个部分的详细情况,省略其说明。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内部的图1的6-6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设置于接水部12a的废水孔31a的位置。
如图6所示,接水部12a是上方开口的碗形,设置于热交换器11和吸热器10的下方。接水部12a接收热交换器11的第1风路和吸热器10中生成的结露水,并且兼作第2除湿路径51的一部分。如果从上方观察,接水部12a比吸热器10、热交换器11、散热器8大一圈。
在接水部12a的下部设置有贮存结露水的集水箱12b。在接水部12a中设置有将结露水从接水部12a导出到集水箱12b的废水孔31a,该废水孔31a配置于热交换器11的下部。
由此,废水孔31a成为接水部12a的最下点,所以在第2除湿路径51的热交换器11的下游侧开口部30的下方形成风路的空间,从第2路径的热交换器11的下游侧开口部30向散热器8去的风路的弯曲得以缓和,通风阻力减少。因该风路阻力的减少、风量的增大,能够进行更多的空气的热交换,提高除湿效率。
如果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构成各个部件,则在作为热交换器11的第2路径出口的下游侧开口部30中,从铅垂向下的风向流入到散热器8,所以需要将风向大约变更90度,将朝向变更为水平方向。此时,在下游侧开口部30形成于下方的空间窄的情况下,更改风向,所以就会承受过大的风路阻力。
配置于接水部12a的废水孔31a需要接收结露水,所以需要配置于接水部12a的最下点。如上所述,将废水孔31a配置于热交换器11的下部,由此,必然在热交换器11的下部、即在热交换器11的第2路径的下部形成风路的空间,能够缓和风路的弯曲。由此,通风阻力减少,所以因风量的增大,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废水孔31a在接水部中的热交换器11的下部配置于第2除湿路径51的下游侧(图6中的左侧)。接水部12a具有倾斜面以使结露水流向废水孔31a。即,倾斜面随着从吸热器10向散热器8去向下方倾斜。
由此,朝着接水部12a的废水孔31a形成下坡,所以在第2除湿路径51的热交换器11出口的部分形成风路的空间,在第2路径的热交换器11出口,朝着散热器8的风路的弯曲得以缓和,通风阻力减少。由此,因风路阻力的减少、风量的增大,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另外,还包括:设置于热交换器和吸热器的下方,接收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和吸热器中生成的结露水,兼作第2除湿路径的一部分的接水部。另外,在接水部的下部设置有贮存结露水的集水箱,将结露水从接水部导出到集水箱的废水孔配置于热交换器的下部。
根据该结构,作为接水部的最下点的废水孔配置于热交换器的下部,在第2除湿路径的热交换器出口的部分形成风路的空间。由此,在第2风路的热交换器出口,朝着散热器的风路的弯曲得以缓和,通风阻力减少,所以因风路阻力的减少、风量的增大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在于,将废水孔在热交换器的下部配置于第2除湿路径的下游侧,具有倾斜面以使结露水流向废水孔。
由此,朝着接水部的废水孔形成下坡,所以在第2除湿路径的热交换器出口的部分形成风路的空间,在第2风路的热交换器出口,向散热器的风路的弯曲得以缓和,通风阻力减少。因此,因风路阻力的减少、风量的增大,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3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进行说明。此处,除了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以外,其余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省略附图,并且对于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而且,在各个附图中,对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各个部分的详细情况,省略其说明。
在图7中,对于与图6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设置于接水部12a的废水孔31b的位置。
如图7所示,在接水部12a中设置有分隔部32,该分隔部32将第1除湿路径41中的吸热器10出口部分与作为第2除湿路径51中的热交换器11的第2路径出口部分的下游侧开口部30的下方分隔。分隔部32是从吸热器10与热交换器11之间向下方延伸的板形状。在分隔部32的下端部与接水部12a之间设置有结露水流过程度的空间。将结露水从接水部12a导出到集水箱12b的废水孔31b,配置于吸热器10的下部、即分隔部32的第1除湿路径41的上游侧(图7中的右侧)。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第1除湿路径和第2除湿路径中的与大气压的压力差的图。
如图8所示,在除湿风路中,因外部空气的大气压从吸气口流入的空气承受各个构成部件的风路阻力,并使与大气的压力差扩大,最终被吸入到风机6中。该与大气的压力差越大,在该部分有与大气连通的开口的情况下,空气的泄漏量越大。
需要在接水部12a中配置将积存的水滴导出到集水箱12b的废水孔31b,其成为与大气连通的开口。因此,如果因该开口的与大气压的压力差未进行风路外的热交换的空气流入到第1除湿路径41或者第2除湿路径51,则除湿性能下降。
于是,如上所述,通过将该废水孔31b设置在吸热器10的下部,不会受到吸热器10的风路压损所引起的压力下降的影响,有助于缩小与大气压的压力差,能够抑制空气从废水孔31b进入。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除湿能力降低的高效的除湿装置。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设置于热交换器和吸热器的下方,接收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和吸热器中生成的结露水,兼作第2除湿路径的一部分的接水部。另外,在接水部的下部设置有贮存结露水的集水箱,将从接水部导出到集水箱结露水的废水孔配置在吸热器的下部。
废水孔是与大气连通的开口,因该开口的与大气压的压力差,风路外的空气流入,导致除湿性能下降。
于是,如上所述,通过将该废水孔设置在吸热器的下部,不会受到吸热器的风路压损所引起的压力下降的影响,有助于缩小与大气压的压力差,能够抑制空气从废水孔进入。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除湿能力降低的高效的除湿装置。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4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进行说明。此处,除了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以外,其余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省略附图,并且对于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而且,在各个附图中,对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各个部分的详细情况,省略其说明。
图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内部的图1的9-9截面图。
在图9中,对于与图6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设置于接水部12a的废水孔31c的位置。
如图9所示,将从接水部12a导出结露水到集水箱12b的废水孔31c,配置在比吸热器10靠上风侧、即主体壳1中的空气吸入口2一侧。
由此,在除湿路径外设置废水孔31c,所以能够抑制空气从废水孔31c进入,并且能够抑制除湿能力的下降,从而能够提供高效的除湿装置。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另外,还包括:设置于热交换器和吸热器的下方,接收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和吸热器中生成的结露水,兼作第2除湿路径的一部分的接水部。另外,在接水部的下部设置有贮存结露水的集水箱,将结露水从接水部导出到集水箱的废水孔配置在吸热器的上风侧。
根据该结构,在除湿路径外设置废水孔,所以能够抑制空气从废水孔进入。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除湿能力下降的高效的除湿装置。
像这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具有更高的除湿效果,所以作为室内空气的除湿和衣物的干燥用途非常有用。
(第5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5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进行说明。此处,除了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以外,其余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省略附图,并且对于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而且,在各个附图中,对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各个部分的详细情况,省略其说明。
图10是第5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吸热器、热交换器、散热器周边的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设置有旁通风路61这一点。如图10所示,旁通风路61是由风机6从空气吸入口2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C并不经由吸热器10和热交换器11,而是经由散热器8从空气吹出口4吹出到主体壳1外的路径。
即,是从空气吸入口2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C直接流入到散热器8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在于,以吸热器10、热交换器11的第1风路、散热器8和风机6从空气吸入口2呈一直线状排列的方式一并设置。在从主体壳1内的空气吸入口2至空气吹出口4的空气通路的空气吸入口2侧(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设置有吸热器10,在空气吹出口4侧(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设置有散热器8。在吸热器10与散热器8之间配置有热交换器11。而且,在热交换器11与散热器8之间设置有间隙33。旁通风路61通过设置于热交换器11与散热器8之间的该间隙33。空气吸入口2与散热器8通过该间隙33连通。
在第1除湿路径41中,从空气吸入口2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A通过吸热器10,在吸热器10中被冷却,水分冷凝并作为结露水被取出,从而进行除湿(参照图2)。但是,如果通过吸热器10时的风速过快,则会出现水分冷凝之前就会通过,结露量不增加这样的现象(旁路因素,bypass factor)。另一方面,如果不流入一定程度的风量,则所流入的水分量少,所以结露量不会增加。以如上方式流入的风量中存在最佳风量。
另外,在第2除湿路径51中,从空气吸入口2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B通过热交换器11的第2风路时,与通过第1风路且在吸热器10中被冷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第2除湿路径51中流动的空气被冷却,水分冷凝,从而进行除湿,但是,如果未被冷却至空气的露点温度以下,则不会发生冷凝。冷却温度由吸热器10出口空气的温度所决定,所以在其风量中,如果风量过多,则不能冷却至露点以下。由以上可知,在该风量中也存在最佳的风量。
另一方面,作为制冷循环,如果想要有效地冷却吸热器10,则必须在散热器8中增加散热量。通过散热器8的风量多则有利。
如上述那样,通过设置介有间隙33的旁通风路61,能够将第1除湿路径41和第2除湿路径51保持在最佳的风量,并且增加向散热器8的风量。由此,在旁通风路61中,空气并不通过其他部件而是流入到散热器8,所以能够增加流入到散热器8的空气量,能够进一步冷却散热器8。因此,能够增加吸热器10中的吸热量,能够促进水分冷凝,提高除湿效率。
此外,旁通风路61的间隙33也可以配置于主体壳1的左右侧面,大体形成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纵长四边形状。在此情况下,从空气吸入口2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C经由作为旁通风路的间隙33向散热器8送风。而且,上述的作用效果没有差异。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B经由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另外,还包括: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C经由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旁通风路。
根据该结构,在旁通风路中,空气并不通过其他的构成部件,而是直接流入到散热器,所以能够增加流入到散热器的空气量,能够进一步冷却散热器。由此,能够增加吸热器中的吸热量,能够促进水分冷凝,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在于,吸热器、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散热器和风机以从空气吸入口呈一直线状排列的方式一并设置,旁通风路通过设置于热交换器与散热器之间的间隙将空气吸入口与散热器连通。
根据该结构,采用在散热器与热交换器之间设置间隙这样的简单结构,就能形成旁通风路,在旁通风路中,空气并不通过其他的部件,而是直接流入到散热器。因此,能够增加流入到散热器的空气量,能够进一步冷却散热器。由此,能够增加吸热器中的吸热量,促进水分冷凝,采用简单的结构就能提高除湿效率。
像这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具有更高的除湿效果,所以作为室内空气的除湿和衣物的干燥用途非常有用。
(第6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6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进行说明。此处,除了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以外,其余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省略附图,并且对于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而且,在各个附图中,对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各个部分的详细情况,省略其说明。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3的热交换器11周边的分解立体图。如图6所示,热交换器11被将作为传热板的各个板体13、14(参照图4)向层叠方向挤压的收纳部70固定。
收纳部70包括壳体(case)71和盖体(cover)72。
壳体71包括2个侧板部73、和壳体连结部74。2个侧板部73是在作为传热板的板体13、14的层叠方向(水平方向)的第1方向上相对的纵长四边形的平板,由多个壳体连结部74连结。壳体连结部74是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棒形,设置于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一侧,连结2个侧板部73。多个壳体连结部74之间成为风路。如果从上方观察,壳体71成为第2方向的另一侧开口的U字形状。
盖体72包括2个框部75、和盖体连结部76。2个框部75是在壳体71的2个侧板部73相对的纵长四边形的平板,由多个盖体连结部76连结。盖体连结部76是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棒形,连结2个框部75。多个盖体连结部分76之间成为风路。盖体72被螺丝固定在壳体71的2个侧板部73中的第2方向的另一侧。
在作为传热板的板体13、14在第1方向上层叠多块的状态下,热交换器11被夹在在2个侧板部73之间,利用盖体72,连结2个侧板部73中的第2方向的另一侧。由此,热交换器11就被固定在收纳部70内。
由此,2个侧板部73成为从层叠方向夹着作为传热板的板体13、14的形状,确保各个传热板的挤压。而且,利用壳体连结部74来连结侧板部73,由此,能够抑制挤压的反作用力所引起的变形等,可靠地持续挤压各个传热板。因此,热交换器11的第1风路与第2风路的气密性提高,抑制发生漏风,所以能够确保各个风路中所需的风量,并且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作为传热板的板体13、14在一个面上设置有凸部,在另一个面上设置有凹部。其结果在于,当层叠传热板时,凸部嵌入到相邻的传热板的凹部中。层叠结束尺寸是指,在上方向层叠传热板,因重力凸部嵌入到相邻的传热板的凹部中的状态下的尺寸。传热板是薄板状的树脂部件,重量轻,所以如果仅在上方向层叠传热板,则凸部未完全嵌入到凹部中,在凹部与凸部之间具有微小间隙。收纳部70将各个传热板向层叠方向挤压,减少该间隙。收纳部70的侧板部73之间的尺寸是比在纵向层叠传热板后的层叠结束尺寸小的尺寸。
由此,通过嵌入层叠于侧板部73上的传热板,传热板被分别向层叠方向挤压,伴随一些变形,并且凸部能够紧贴凹部,第1风路与第2风路的气密性提高,抑制发生漏风,所以能够确保各风路中所需的风量,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3的吸热器、热交换器、散热器周边的结构图。如图12所示,收纳部70包括保持吸热器10的吸热保持部77。
吸热器10包括吸热制冷剂管78和吸热翅片79。吸热制冷剂管78是在上下方向设置多层,且在第1方向上蛇行弯曲多次而成的制冷剂配管,吸热制冷剂管78的与轴向垂直的面的截面形状是圆筒形状。吸热制冷剂管78在上下方向设置多层,包括:在主体壳1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直管部101a;和将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直管部101a的端部连通的弯曲部101b。吸热翅片79是纵长四边形的铝制薄板。多个吸热翅片79在第1方向相对的状态下,固定于吸热制冷剂管78的直管部101a。
吸热保持部77包括:盖体上板部分80、盖体保持板部分89、和盖体缺口部分82。
盖体上板部分80是从盖体72的上部向第2方向的另一侧水平延伸的板形状。盖体上板部分80用于覆盖吸热器10中的吸热翅片79的上端。从上方观察,盖体上板部分80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尺寸与吸热翅片79的上端外周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体相同。
盖体保持板部分89是从盖体上板部分80中的第1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横长四边形的板形状。盖体保持板部分89用于覆盖吸热器10的吸热翅片79的主体壳1中的左右方向的上部。
盖体缺口部分82是设置于盖体保持板部分89下端的半圆形状的缺口。
吸热保持部77采用吸热制冷剂管78嵌入到盖体缺口部分82的结构。
由此,吸热器10的吸热制冷剂管78嵌入到盖体缺口部分82中,收纳部70来固定吸热器10,由此,能够可靠地规定吸热器10与热交换器11的位置关系,提高气密性,并且能够抑制在吸热器10与热交换器11之间风的侵入、流出等的泄漏。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各个部件所需的风量,并且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收纳部70包括:保持散热器8的散热保持部83。
散热器8包括:散热制冷剂管84和散热翅片85。散热制冷剂管84是在上下方向设置多层,且在第1方向上蛇行弯曲多次而成的制冷剂配管,散热制冷剂管84的与轴向垂直的面的截面形状为圆筒形状。散热制冷剂管84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多层,包括:在主体壳1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直管部101a、和将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直管部101a的端部连通的弯曲部101b。散热翅片85是纵长四边形的铝制的薄板。多个散热翅片85以在第1方向上相对的状态被固定于散热制冷剂管84的直管部101a。
散热保持部83包括:壳体上板部分86、壳体保持板部分87、和壳体缺口部分88。
壳体上板部分86是从壳体71的上部向第2方向的一侧水平延伸的板形状。壳体上板部分86用于覆盖散热器8中的散热翅片85的上端。
壳体保持板部分87是从壳体上板部分86中的第1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横长四边形的板形状。壳体保持板部分87用于覆盖散热器8的散热翅片85的主体壳1中的左右方向的上部。
壳体缺口部分88是设置于壳体保持板部分87下端的半圆形状的缺口。
散热保持部83采用散热制冷剂管84嵌入到壳体缺口部分88的结构。
由此,散热器8的散热制冷剂管84嵌入到壳体缺口部分88,用收纳部70来固定散热器8,由此,能够可靠地规定散热器8与热交换器11的位置关系,提高气密性,并且能够抑制在散热器8与热交换器11之间风的侵入、流出等的泄漏,由此能够确保各个部件所需的风量,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图13是图12的13-13截面图。如图13所示,热交换器11利用作为与传热板形成为一体的间隔肋的肋15、16来保持传热板的层叠间隔(参照图4)。特别是肋16在主体壳1中的前后方向,在送风方向上延伸。将肋16与壳体连结部74和盖体连结部76配置于在通风方向上投影的位置。
由此,将成为通风阻力的间隔肋和盖体连结部76、壳体连结部74配置于在通风方向上投影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通风阻力的增加,抑制风量的减少,所以能够抑制除湿效率的下降。
另外,壳体连结部74和盖体连结部76不与热交换器11、吸热器10和散热器8接触。
由此,当压缩机7运转时,伴随振动进行驱动,该振动在制冷剂配管中传播,也向吸热器10和散热器8传播,但是由于盖体连结部76和壳体连结部74不与热交换器11、吸热器10、散热器8接触,所以能够抑制振动的传播,抑制产生令人不悦的嘎嘎声。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另外,热交换器包括收纳部,该收纳部以规定的间隔层叠多块薄板状的传热板,使室内空气与吸热器出口空气交替流到传热板的层叠间隙,从而形成第1风路和第2风路,将各个传热板向层叠方向挤压。
由此,传热板被向层叠方向挤压着进入收纳部,由于被挤压,第1风路与第2风路的气密性提高,抑制发生漏风,所以能够确保各个风路所需的风量,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的收纳部包括壳体和盖体,壳体包括:在作为传热板的层叠方向的第1方向上相对的2个侧板部;和设置于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一侧的、连结2个侧板部的壳体连结部。另外,在第1方向层叠多块传热板,在2个侧板部之间夹着多块传热板,利用盖体来连结2个侧板部的2个方向的另一侧。
由此,成为2个侧板部从层叠方向夹着传热板的形状,能够确保对各个传热板的挤压,利用壳体连结部将侧板部彼此连结,由此,能够抑制挤压的反作用力所引起的变形,可靠地持续挤压各个传热板。因此,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与第2风路的气密性提高,抑制产生漏风,所以能够确保各风路中所需的风量,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壳体的侧板部间的尺寸是比层叠传热板后的第1方向的层叠完成尺寸小的尺寸。
根据该结构,通过嵌入层叠于侧板部上的传热板,传热板被分别向层叠方向挤压,第1风路与第2风路的气密性提高,抑制发生漏风。因此,能够确保各个风路所需的风量,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的收纳部包括:保持吸热器的吸热保持部。
根据该结构,也用设置有在前期收纳部中的吸热保持部来保持吸热器,从而能够可靠地规定吸热器与热交换器的位置关系,提高气密性,抑制吸热器与热交换器之间的风的侵入、流出等的泄漏。由此,能够确保向各个部分所需的风量,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吸热器包括:在上下方向设置多层且在第1方向上蛇行弯曲多次而成的吸热制冷剂管;和固定于吸热制冷剂管的直管部且在第1方向上相对的板状的多个吸热翅片。另外,吸热保持部包括:从盖体的上部向第2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盖体上板部分、从盖体上板部分中的第1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盖体保持板部分、和盖体保持板部分的下端的盖体缺口部分。另外,在盖体缺口部分中嵌入吸热制冷剂管。
由此,吸热器的吸热制冷剂管嵌入到盖体缺口部分,用收纳部固定吸热器,由此,能够可靠地规定吸热器与热交换器的位置关系,提高气密性。因此,能够抑制吸热器与热交换器之间风的侵入、流出等泄漏,确保各个部件所需的风量,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的收纳部包括:保持散热器的散热保持部。
根据该结构,也用设置于收纳部的散热保持部来保持散热器,从而能够可靠地规定散热器与热交换器的位置关系,提高气密性,抑制散热器与热交换器之间的风的侵入、流出等的泄漏。因此,能够抑制散热器与热交换器之间风的侵入、流出等泄漏,确保各个部件所需的风量,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的散热器包括:在上下方向设置多层且在第1方向上蛇行弯曲多次而成的散热制冷剂管;和固定于制冷剂管的直管部且在第1方向相对上的板状的多个散热翅片。另外,散热保持部包括:从壳体的上部向第2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壳体上板部分、从壳体上板部分中的第1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壳体保持板部分、和壳体保持板部分的下端的壳体缺口部分。另外,在壳体缺口部分中嵌入散热制冷剂管。
根据该结构,散热器的散热制冷剂管嵌入到壳体缺口部分,用收纳部来固定散热器,由此,能够可靠地规定散热器与热交换器的位置关系,提高气密性。因此,能够抑制散热器与热交换器之间风的侵入、流出等泄漏,确保各个部件所需的风量,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热交换器,利用与传热板形成为一体的间隔肋来保持传热板的层叠间隔,盖体在形成盖体的第1风路的开口设置有多个盖体连结部,将间隔肋与盖体连结部和壳体连结部配置于在通风方向上投影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将成为通风阻力的间隔肋和盖体连结部76、壳体连结部74配置于在通风方向上投影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通风阻力的增加,抑制风量的减少,所以能够抑制除湿效率的下降。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盖体连结部和壳体连结部不与热交换器、吸热器和散热器接触。
由此,当压缩机运转时,伴随振动进行驱动,该振动在制冷剂配管中传播,也向吸热器和散热器传播,但是盖体连结部和壳体连结部不与热交换器、吸热器、散热器接触,所以能够抑制振动的传播,抑制产生令人不悦的嘎嘎声。
像这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具有更高的除湿效率,所以作为室内空气的除湿和衣物的干燥用途非常有用。
(第7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7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进行说明。此处,除了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以外,其余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省略附图,并且对于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而且,在各个附图中,对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各个部分的详细情况,省略其说明。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3的吸热器、热交换器、散热器周边的结构图。如图14所示,收纳在收纳部70中的热交换器11被固定在吸热器10与散热器8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热交换器11的结构。热交换器11利用与传热板形成为一体的多个间隔肋来保持传热板的层叠间隔,利用间隔肋使风路的风速分布均匀化。间隔肋是肋15和肋16。肋15在主体壳1中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主体壳1的前后方向上排列多个。肋16沿着主体壳1中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主体壳1的上下方向排列多个。
如图15所示,热交换器11具有使热交换器11的底部从水平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92,作为在形成第2风路的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多个间隔肋的肋16的设置间距越向下方越宽。
图15是图14的15-15截面图。如图15所示,在热交换器11中,为了防止在热交换器11的第2风路中结露的水滴滴下,在底面形成液桥而堵塞风路,成为风路阻力,在热交换器的底面设置有倾斜面92。
通过设置倾斜面92,在第1风路中,越向热交换器11的下方,热交换器11内部的风路长度越长,阻力增加。即,在第1风路中,上部的风量增多,越向下方风量越少。如果形成这样的风量分布,则在热交换中也不能均匀地进行热交换,热交换效率整体就会下降。
为了消除这种风量分布的不均匀,越向下方,越扩大作为间隔肋的肋16的设置间距,由此,能够扩大风路宽度,使风速分布均匀化,并且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提高除湿能力。
另外,具有使热交换器11的底部从水平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92,在倾斜面92的最下部设置有水平面93。
由此,由于存在水平面93,在第1除湿路径中从吸热器10流入到热交换器11的空气首先向水平方向流动,然后沿着倾斜面92朝着倾斜方向改变流向并流出。由此,风向的急剧变化减少,能够抑制热交换器11的第1风路的最下方风路中的通风阻力的增加,控制风速分布不均,使分布均匀化,并且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提高除湿能力。
另外,该水平面93与从作为收纳部70的盖体72突出的热交换器抵接部94抵接。热交换器抵接部94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支承热交换器11,具有将第1除湿路径41与第2除湿路径51(参照图3)的风路分隔的作用。在热交换器11的底面有水平面93,由此,与热交换器抵接部94的抵接面积增大,热交换器11能够更可靠地与热交换器抵接部94抵接。因此,利用该热交换器抵接部94,能够可靠地将第1除湿路径41与第2除湿路径51的风路分隔。即,通过抑制漏风,能够可靠地确保各个部件所需的风量,并且能够抑制除湿效率的下降,提供除湿效率高的除湿装置。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另外,热交换器以规定的间隔层叠多块薄板状的传热板,使室内空气与吸热器出口空气交替地流到传热板的层叠间隙,形成第1风路和第2风路,利用与传热板形成为一体的多个间隔肋来保持传热板的层叠间隔,利用间隔肋使风路的风速分布均匀化。
根据该结构,间隔肋具有使风速均匀的作用,提高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效率,促进水分冷凝,所以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具有使热交换器的底部从水平面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使在形成第2风路的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多个间隔肋的设置间距越向下方越宽。
在为了防止在热交换器的第2风路中结露的水滴在底面形成液桥而成为风路阻力,而在热交换器底面设置倾斜面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倾斜面,在第1风路中,越向热交换器的下方,热交换器内部的风路长度越长,阻力越大。但是,在上述结构中,越向下方,越扩大间隔肋的设置间距,由此,能够扩大风路宽度,使风速分布均匀化,并且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提高除湿能力。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具有使热交换器的底部从水平面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在倾斜面的最下部设置有水平面。
根据该结构,由于有水平面,在第1除湿路径中从吸热器流入到热交换器的空气首先沿着水平方向流动,然后沿着倾斜面向倾斜方向改变流向并流出,风向的急剧变化减少。因此,能够抑制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的最下方的风路中的通风阻力的增加,抑制风速分布不均,实现分布均匀化,能够热高热交换效率,提高除湿能力。
像这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具有更高的除湿效率,所以作为室内空气的除湿和衣物的干燥用途非常有用。
(第8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8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进行说明。此处,除了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以外,其余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省略附图,并且对于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而且,在各个附图中,对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各个部分的详细情况,省略其说明。
图16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内部的图1的16-16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是设置有旁通配管27、二通阀26、和控制部21这一点。
具体而言,除湿部5包括: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7、散热器8、膨胀器9和吸热器10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在该制冷循环中追加了旁通配管27。旁通配管27是连通压缩机7的出口与吸热器10的入口的制冷剂配管。在该旁通配管27中设置有二通阀26。
二通阀26具有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在二通阀26关闭的状态下,制冷剂从压缩机7依次流向散热器8、膨胀器9、吸热器10。另一方面,当二通阀26成为打开状态时,制冷剂从压缩机7出口通过散热器8、膨胀器9,流入到吸热器10,由此,经由旁通配管27流向吸热器10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小,所以其大部分流入到旁通配管27,成为流入到吸热器10的状态。
在除湿运转时,控制部21进行关闭二通阀26的控制,成为制冷剂未经由旁通配管27从压缩机7的出口流向吸热器10的状态。制冷剂成为从压缩机7的出口经由散热器8、膨胀器9和吸热器10,返回压缩机7的制冷剂流。在此状态下,控制部21运转风机6,进行上述的除湿。
在融化附着于吸热器10和热交换器11的冰(霜)的除霜运转时,控制部21进行打开二通阀26的控制。制冷剂不会从压缩机7的出口流向散热器8,而是经由旁通配管27从压缩机7的出口流向吸热器10,返回压缩机7。制冷剂在压缩机7中变成高温,变成高温的该制冷剂直接流入到吸热器10,融化附着于吸热器10的冰(霜)。另外,在此状态下,控制部21运转风机6,将由风机6从空气吸入口2吸入到主体壳1内的空气向吸热器10送风,并被吸热器10加热。该加热后的空气流入到热交换器11的横向的第1通路。由此,热量通过传热板传到热交换器11的纵向的第2通路内,融化冰(霜)。像这样,直接将导入到吸热器10的制冷剂的热量也导入到热交换器11,由此,也能融化附着于热交换器11的冰(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通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通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将压缩机出口与吸热器入口连通,且具有二通阀的旁通配管;和控制压缩机、二通阀和风机的控制部。另外,控制部在除霜运转时间,运转压缩机,打开二通阀,经由旁通配管将压缩机出口的制冷剂直接导入到吸热器,运转风机。
根据这种结构,将从压缩机导出的高温制冷剂直接导入到吸热器,通过送风将在吸热器中加热后的空气导入到热交换器,由此,能够融化附着于热交换器的冰(霜)。
(第9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9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进行说明。此处,除了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以外,其余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同样的结构,省略附图,并且对于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而且,在各个附图中,对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各个部分的详细情况,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在除霜运转时,运转压缩机7,打开二通阀26,将风机6停止规定时间,之后运转风机6这一点。
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控制框图。如图17所示,除湿装置3包括:与操作部25连接的控制部21、与该控制部21连接的配管温度传感器22、风路温度传感器23、贮存器24、压缩机7、风机6、和二通阀26。
图18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图。如图18所示,除湿装置3包括:“除湿”和“除霜”的运转模式。在运转模式为“除湿”的情况下,压缩机7和风机6变为“ON(开)”,二通阀26变为“关闭”。即,在“除湿”的运转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21进行关闭二通阀26的控制,成为制冷剂未经由旁通配管27从压缩机7的出口流向吸热器10的状态。制冷剂从压缩机7的出口经由散热器8、膨胀器9和吸热器10返回压缩机7。在此状态下,控制部21运转风机6,进行上述的除湿。
在运转模式为“除霜”的情况下,包括“初期”和“后期”两种运转模式。
在运转模式为“除霜”且“初期”的情况下,压缩机7变为“ON(开)”,风机6变为“OFF(关)”,二通阀26变为“打开”。即,控制部21进行打开二通阀26的控制,制冷剂未从压缩机7的出口流向散热器8,制冷剂经由旁通配管27从压缩机7的出口流向吸热器10。制冷剂从压缩机7的出口经由吸热器10返回压缩机7。制冷剂在压缩机7中变成高温,变成高温的该制冷剂直接流入到吸热器10,融化附着于吸热器10的冰(霜)。在此状态下,控制部21停止风机6,停止空气的流通。由此,在吸热器10中,促进制冷剂中的加热,能够更快地融化附着于吸热器10的冰(霜)。
另一方面,在运转模式为“除霜”且“后期”的情况下,压缩机7变为“ON(开)”,风机6变为“ON(开)”,二通阀26变为“打开”。即,在“除霜”且“初期”的状态下,控制部21运转风机6。将由风机6从空气吸入口2吸入到主体壳1内的空气向吸热器10送风,空气被吸热器10加热。该加热后的空气流入到热交换器11的横向的第1通路。由此,融化第1通路内的冰(霜),并且也融化热交换器11的纵向的第2通路内的冰(霜)。像这样,将直接导入到吸热器10的制冷剂的热量导入到热交换器11,由此,能够融化附着于热交换器11的冰(霜)。
在除霜运转时,首先,进行运转模式为“除霜”且“初期”的动作,接着,进行运转模式为“除霜”且“后期”的动作。由此,在“初期”,主要有效地融化附着于吸热器10的冰(霜),在之后的“后期”,主要有效地融化附着于热交换器11的冰(霜),能够在短时间内可靠地结束除霜运转。即,通过缩短除霜运转的时间,能够增加除湿运转的比例,所以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如图16所示,除湿装置3在吸热器10中设置有配管温度传感器22,在热交换器11的纵向的第2通路的出口设置有风路温度传感器23。
配管温度传感器22以紧贴吸热器10的方式测量吸热器10的表面温度。
风路温度传感器23设置于第2除湿路径51中的热交换器11的第2通路与散热器8之间的风路中,测量热交换器11的纵向的第2通路的出口空气的温度。
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动作流程图。使用图19所示的动作流程图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配管温度传感器22检测出的吸热器表面温度(ts)比设定温度(t0例如0.5℃)高,或者,初期运转时间(Ts)比设定时间(Ts1例如25分钟)短的情况下,以图19的“除湿”所示的运转模式进行动作。
即,在二通阀26关闭的状态下,驱动压缩机7和风机6,进行上述的除湿运转(步骤S1、步骤S2)。
另外,在配管温度传感器22的吸热器表面温度(ts)为设定温度(t0例如为0.5℃)以下,且初期运转时间(Ts)经过设定时间(Ts例如25分钟)的情况下,以图18的“除霜、初期”所示的运转模式进行动作。
即,在二通阀26打开的状态下,驱动压缩机7,停止风机6,由此,实施除霜运转(步骤S2、步骤S3、步骤S4)。即,根据吸热器表面温度(ts)比设定温度(t0)低,判断为在吸热器10的表面附着有冰(霜),判断为开始“除霜运转”。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实施主要融化附着于吸热器10的冰(霜)的动作。
然后,在吸热器表面温度(ts)变为设定温度(ts2例如16.0℃)以上、或者除霜初期累计时间(Tdp)经过设定时间(Tdp1例如5分钟)之前,持续该运转(步骤S5、步骤S6)。
另外,在配管温度传感器22的吸热器表面温度(ts)变为设定温度(t0例如为16.0℃)以上、或者除霜初期累计时间(Tdp)经过设定时间(Tdp1例如为5分钟)的情况下,在图18的“除霜、后期”所示的运转模式下进行动作。
即,根据吸热器表面温度(ts)比设定温度(ts2)高、或者经过规定的设定时间,判断为附着于吸热器10的冰(霜)已融化,判断为“除霜运转、初期”结束,进入“除霜运转、后期”。
即,在二通阀71打开的状态下,驱动压缩机71,运转风机6,由此,实施除霜运转(步骤S5、步骤S6、步骤S7)。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实施主要融化附着于热交换器11的冰(霜)的动作。
然后,在热交换器出口温度(th)变为设定温度(th1例如为5.0℃)以上、或者除霜后期累计时间(Tdf)经过设定时间(Tdf1例如为5分钟)之前,持续该运转(步骤S8、步骤S9)。
即,根据热交换器出口温度(th)比设定温度(th1)高、或者经过规定的设定时间,判断为附着于热交换器11的冰(霜)已融化,判断为“除霜运转、后期”结束,结束除霜运转,返回“除湿”运转(步骤S8、步骤S9、步骤S10)。
如以上所述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在除霜运转时,运转压缩机,打开二通阀,将风机停止规定时间,之后,运转风机。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从压缩机导出的高温制冷剂直接导入到吸热器并停止风机的期间,因该高温制冷剂,吸热器的温度升高,能够融化所附着的冰(霜)。之后,运转风机,通过送风将在吸热器中加热后的空气导入到热交换器,由此,能够融化附着于热交换器的冰(霜)。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在吸热器设置有配管温度传感器,当配管温度传感器成为规定的温度时,运转风机。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附着于吸热器的冰(霜)可靠融化后,运转风机,能够切换成融化附着于热交换器的冰(霜)的运转。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除湿装置,在第2除湿路径中的热交换器的出口设置有风路温度传感器,当风路温度传感器成为规定的温度时,结束除霜运转。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附着于热交换器的冰(霜)确实融化后,结束除霜运转。
附图标记说明
1 主体壳
2 空气吸入口
3 除湿装置
4 空气吹出口
5 除湿部
6 风机
7 压缩机
8 散热器
9 膨胀器
10 吸热器
11 热交换器
12a 接水部
12b 集水箱
13 板体(传热板)
14 板体(传热板)
15 肋
16 肋
17 第1除湿路径内开口部
17a 上游侧开口部
17b 下游侧开口部
18 第2除湿路径内开口部
18a 上游侧开口部
21 控制部
22 配管温度传感器
23 风路温度传感器
24 贮存器
25 操作部
26 二通阀
27 旁通配管
30 下游侧开口部
31a、31b、31c 废水孔
32 分隔部
33 间隙
41 第1除湿路径
51 第2除湿路径
60 预冷风路
61 旁通风路
70 收纳部
71 壳体
72 盖体
73 侧板部
74 壳体连结部
75 框部
76 盖体连结部
77 吸热保持部
78 吸热制冷剂管
79 吸热翅片
80 盖体上板部分
82 盖体缺口部分
83 散热保持部
84 散热制冷剂管
85 散热翅片
86 壳体上板部分
87 壳体保持板部分
88 壳体缺口部分
89 盖体保持板部分
90 空气流
91 诱导流
92 倾斜面
93 水平面
94 热交换器抵接部
101 制冷剂配管
101a 直管部
101b 弯曲部

Claims (20)

1.一种除湿装置,其包括:
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
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所述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和
使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部后,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
所述除湿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部包括:
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吸热器之间的热交换器;
由形成于所述吸热器的上表面和两侧面以及所述热交换器的两侧面的风路壁、和所述主体壳的内表面形成的、受到所述吸热器的冷却作用的预冷风路;
使由所述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所述吸热器、所述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和
使由所述风机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所述预冷风路、所述热交换器的第2风路、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
在所述热交换器内,在所述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所述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流过所述第2除湿路径的空气通过所述预冷风路,由此受到所述吸热器的冷却作用,
所述吸热器具有由直管部和弯曲部构成的制冷剂配管,
使所述弯曲部突出到所述预冷风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部中,受到将所述空气的一部分(A)吸入至所述主体壳内的吸入的诱导,将所述空气的其他部分(B)引导至所述第2除湿路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接水部,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吸热器的下方,接收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1风路和所述吸热器中生成的结露水,兼作所述第2除湿路径的一部分,
在所述接水部的下部设置有贮存结露水的集水箱,
从所述接水部将结露水导出到所述集水箱的废水孔,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下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水孔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下部且配置在第2除湿路径的下游侧,所述除湿装置具有倾斜面以使结露水流向所述废水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接水部,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吸热器的下方,接收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1风路和所述吸热器中生成的结露水,兼作所述第2除湿路径的一部分,
在所述接水部的下部设置有贮存结露水的集水箱,
从所述接水部将结露水导出到所述集水箱的废水孔,配置在所述吸热器的下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接水部,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吸热器的下方,接收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1风路和所述吸热器中生成的结露水,兼作所述第2除湿路径的一部分,
在所述接水部的下部设置有贮存结露水的集水箱,
从所述接水部将结露水导出到所述集水箱的废水孔,配置在所述吸热器的上风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使由所述风机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C)经由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旁通风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热器、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1风路、所述散热器和所述风机,从所述空气吸入口以呈一直线状排列的方式一并设置,
所述旁通风路中,所述空气吸入口和所述散热器通过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间隙连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以规定的间隔层叠多块薄板状的传热板,使室内空气与所述吸热器出口空气交替流到所述传热板的层叠间隙,形成所述第1风路和所述第2风路,
所述除湿装置包括将所述各个传热板向层叠方向挤压的收纳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包括壳体和盖体,
所述壳体包括:
在作为所述传热板的层叠方向的第1方向上相对的2个侧板部;和
设置于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一侧的将2个所述侧板部连结的壳体连结部,
在所述第1方向层叠多块所述传热板,在2个所述侧板部之间夹着多个所述传热板,利用所述盖体连结2个所述侧板部的第2方向的另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部之间的尺寸是比层叠了所述传热板的所述第1方向的层叠完成尺寸小的尺寸。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包括保持所述吸热器的吸热保持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热器包括:
在上下方向设置多层且在所述第1方向上蛇行弯曲多次而成的吸热制冷剂管;和
固定于所述制冷剂管的直管部且在所述第1方向上相对的板状的多个吸热翅片,
所述吸热保持部包括:
从所述盖体的上部向所述第2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盖体上板部分;
从所述盖体上板部分中的所述第1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盖体保持板部分;和
所述盖体保持板部分下端的盖体缺口部分,
在所述盖体缺口部分嵌入所述吸热制冷剂管。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包括保持所述散热器的散热保持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包括:
在上下方向设置多层且在所述第1方向上蛇行弯曲多次而成的散热制冷剂管;和
固定于所述制冷剂管的直管部且在所述第1方向上相对的板状的多个散热翅片,
所述散热保持部包括:
从所述壳体的上部向所述第2方向的一侧延伸的壳体上板部分;
从所述壳体板部分中的所述第1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壳体保持板部分;和
所述壳体保持板部分下端的壳体缺口部分,
在所述壳体缺口部分嵌入所述散热制冷剂管。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利用与所述传热板形成为一体的间隔肋来保持所述传热板的层叠间隔,所述盖体在形成所述盖体的第1风路的开口设置有多个盖体连结部,所述间隔肋与所述盖体连结部和所述壳体连结部配置于在通风方向上投影的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连结部和所述盖体连结部不与所述热交换器、所述吸热器和所述散热器接触。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以规定的间隔层叠多块薄板状的传热板,使室内空气与吸热器出口空气交替地流到所述传热板的层叠间隙,形成第1风路和第2风路,
利用与所述传热板形成为一体的多个间隔肋来保持传热板的层叠间隔,利用所述间隔肋使风路的风速分布均匀化。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使所述热交换器的底部从水平面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排列在形成所述第2风路的上下方向上的多个间隔肋的设置间距随着向下方去变宽。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使所述热交换器的底部从水平面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在所述倾斜面的最下部设置有水平面。
CN201510969148.0A 2014-12-22 2015-12-22 除湿装置 Active CN1057161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8209 2014-12-22
JP2014258209A JP6349550B2 (ja) 2014-12-22 2014-12-22 除湿装置
JP2015190556A JP6646803B2 (ja) 2015-09-29 2015-09-29 除湿装置
JP2015-190556 2015-09-29
JP2015-200656 2015-10-09
JP2015-200653 2015-10-09
JP2015200655A JP6643569B2 (ja) 2015-10-09 2015-10-09 除湿装置
JP2015200653A JP6646804B2 (ja) 2015-10-09 2015-10-09 除湿装置
JP2015200656A JP6646806B2 (ja) 2015-10-09 2015-10-09 除湿装置
JP2015200654A JP6646805B2 (ja) 2015-10-09 2015-10-09 除湿装置
JP2015-200654 2015-10-09
JP2015-200655 2015-10-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16156A CN105716156A (zh) 2016-06-29
CN105716156B true CN105716156B (zh) 2020-06-30

Family

ID=56147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69148.0A Active CN105716156B (zh) 2014-12-22 2015-12-22 除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2476426B1 (zh)
CN (1) CN105716156B (zh)
HK (1) HK1225784A1 (zh)
TW (1) TWI6933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3664B (zh) 2016-12-01 2020-08-14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及其承载结构
TWI619102B (zh) * 2016-12-01 2018-03-21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摺疊顯示裝置及其承載結構
CN110337321B (zh) * 2017-02-23 2021-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机
CN111132746B (zh) * 2017-09-21 2022-04-22 伯特利济康雅科夫工业有限公司 用于低能量大气水生成的装置和方法
KR20200037336A (ko) * 2017-09-29 2020-04-08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식물의 생산 방법, 및 식물 가공품의 제조 방법
KR102014150B1 (ko) * 2017-10-23 2019-08-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KR102198188B1 (ko) * 2017-10-23 2021-0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CN107957101B (zh) * 2017-12-22 2024-03-2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CN107940625B (zh) * 2017-12-22 2024-03-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CN107940621B (zh) * 2017-12-22 2024-04-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CN107940620B (zh) * 2017-12-22 2024-04-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CN108151166A (zh) * 2017-12-22 2018-06-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CN108167954A (zh) * 2017-12-22 2018-06-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CN108151147B (zh) * 2017-12-22 2024-05-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CN108449922B (zh) * 2018-04-19 2024-04-05 湖南智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除湿机和电气柜的除湿方法
TWI728274B (zh) * 2018-11-02 2021-05-21 陳俊宇 除濕機防結霜之結構
WO2020121598A1 (ja) * 2018-12-14 2020-06-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7324969B2 (ja) * 2019-03-15 2023-08-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12097442B (zh) * 2019-06-18 2022-03-29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用于冷藏冷冻装置的气流除湿模块及冷藏冷冻装置
JP7352773B2 (ja) * 2019-09-17 2023-09-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N114761107A (zh) * 2019-12-12 2022-07-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11575426A (zh) * 2020-05-21 2020-08-25 无锡金龙石化冶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高炉鼓风过滤脱湿装置
CN113803916A (zh) * 2021-09-15 2021-12-17 中山市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液分离组件、空气处理装置、除湿机及新风除湿机
TWI769945B (zh) * 2021-10-21 2022-07-01 台灣松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除溼裝置
TWI826000B (zh) * 2022-09-16 2023-12-11 台灣松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4547A (zh) * 2005-07-26 2008-05-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3968475A (zh) * 2013-01-24 2014-08-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4214842A (zh) * 2013-05-28 2014-12-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0628U (zh) * 1979-07-24 1981-02-24
JP4830399B2 (ja) * 2005-08-19 2011-12-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622990B2 (ja) * 2006-11-13 2011-02-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620628B2 (ja) 2008-02-01 2014-11-05 ハウス食品グループ本社株式会社 唾液分泌促進剤
JP5359037B2 (ja) 2008-06-05 2013-12-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5655310B2 (ja) * 2010-01-19 2015-01-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4547A (zh) * 2005-07-26 2008-05-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3968475A (zh) * 2013-01-24 2014-08-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4214842A (zh) * 2013-05-28 2014-12-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2800A (zh) 2016-09-16
HK1225784A1 (zh) 2017-09-15
KR20160076478A (ko) 2016-06-30
KR102476426B1 (ko) 2022-12-09
CN105716156A (zh) 2016-06-29
TWI693366B (zh) 2020-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16156B (zh) 除湿装置
CN104737361B (zh) 电池温度调整单元及搭载该单元的车辆
KR102115906B1 (ko) 제습기
JP6721102B2 (ja) 除湿機
JP4311488B2 (ja) 調湿装置
KR100783804B1 (ko) 제습기능을 갖는 제어용 패널을 위한 냉각장치
KR102230330B1 (ko) 제습 장치
KR20150034642A (ko) 제습 장치
JP6337272B2 (ja) 除湿装置
JP6646805B2 (ja) 除湿装置
JP202211059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220015022A (ko) 열전공조기의 제어방법
JP6349550B2 (ja) 除湿装置
JP6643569B2 (ja) 除湿装置
KR101055668B1 (ko) 재생증발식 냉방기의 코어 모듈 및 그의 제작방법
KR102436120B1 (ko) 토출공기의 온도를 저감시킬 수 있는 제습기
US20220364762A1 (en) Air-conditioning unit,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2017070925A (ja) 除湿装置
TWI791060B (zh) 除濕裝置
JP4165328B2 (ja) 調湿装置
WO2020196576A1 (ja) 電装品箱
JP7266163B2 (ja) 除湿装置
JP7320699B2 (ja) 除湿装置
JP6646804B2 (ja) 除湿装置
JP7266162B2 (ja) 除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578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