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48964B - 吹吸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吹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48964B
CN105648964B CN201510848179.0A CN201510848179A CN105648964B CN 105648964 B CN105648964 B CN 105648964B CN 201510848179 A CN201510848179 A CN 201510848179A CN 105648964 B CN105648964 B CN 1056489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suction
blowing device
moto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481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48964A (zh
Inventor
查霞红
赵凤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48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489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489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489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0/00Cultivation of turf, lawn or the like;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0/40Apparatus for cleaning the lawn or grass surface
    • A01G20/43Apparatus for cleaning the lawn or grass surface for sweeping, collecting or disintegrating lawn debris
    • A01G20/47Vacuum or blower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HSTREET CLEANING; CLEANING OF PERMANENT WAYS; CLEANING BEACHES; DISPERSING OR PREVENTING FOG IN GENERAL CLEANING STREET OR RAILWAY FURNITURE OR TUNNEL WALLS
    • E01H1/00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roads or like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moistening of the surface
    • E01H1/08Pneumatically dislodging or taking-up undesirable matter or small objects; Drying by heat only or by streams of gas; Cleaning by projecting abrasive particles
    • E01H1/0827Dislodging by suction; Mechanical dislodging-cleaning apparatus with independent or dependent exhaust, e.g. dislodging-sweep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 suction nozzles ; Mechanical loosening devices working under vacuum
    • E01H1/0836Apparatus dislodging all of the dirt by suction ; Suction nozz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HSTREET CLEANING; CLEANING OF PERMANENT WAYS; CLEANING BEACHES; DISPERSING OR PREVENTING FOG IN GENERAL CLEANING STREET OR RAILWAY FURNITURE OR TUNNEL WALLS
    • E01H1/00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roads or like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moistening of the surface
    • E01H1/08Pneumatically dislodging or taking-up undesirable matter or small objects; Drying by heat only or by streams of gas; Cleaning by projecting abrasive partic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HSTREET CLEANING; CLEANING OF PERMANENT WAYS; CLEANING BEACHES; DISPERSING OR PREVENTING FOG IN GENERAL CLEANING STREET OR RAILWAY FURNITURE OR TUNNEL WALLS
    • E01H1/00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roads or like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moistening of the surface
    • E01H1/08Pneumatically dislodging or taking-up undesirable matter or small objects; Drying by heat only or by streams of gas; Cleaning by projecting abrasive particles
    • E01H1/0809Loosening or dislodging by blowing ; Drying by means of gas strea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HSTREET CLEANING; CLEANING OF PERMANENT WAYS; CLEANING BEACHES; DISPERSING OR PREVENTING FOG IN GENERAL CLEANING STREET OR RAILWAY FURNITURE OR TUNNEL WALLS
    • E01H1/00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roads or like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moistening of the surface
    • E01H1/08Pneumatically dislodging or taking-up undesirable matter or small objects; Drying by heat only or by streams of gas; Cleaning by projecting abrasive particles
    • E01H1/0809Loosening or dislodging by blowing ; Drying by means of gas streams
    • E01H1/0818Loosening or dislodging by blowing ; Drying by means of gas streams in apparatus with mechanical loosening or feeding instruments, e.g. brushes, scrap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HSTREET CLEANING; CLEANING OF PERMANENT WAYS; CLEANING BEACHES; DISPERSING OR PREVENTING FOG IN GENERAL CLEANING STREET OR RAILWAY FURNITURE OR TUNNEL WALLS
    • E01H1/00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roads or like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moistening of the surface
    • E01H1/08Pneumatically dislodging or taking-up undesirable matter or small objects; Drying by heat only or by streams of gas; Cleaning by projecting abrasive particles
    • E01H1/0827Dislodging by suction; Mechanical dislodging-cleaning apparatus with independent or dependent exhaust, e.g. dislodging-sweep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 suction nozzles ; Mechanical loosening devices working under vacuum
    • E01H1/0836Apparatus dislodging all of the dirt by suction ; Suction nozzles
    • E01H1/0845Apparatus dislodging all of the dirt by suction ; Suction nozzles with mechanical loosening or feeding instruments for the dirt to be sucked- up, e.g. brushes, scrap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HSTREET CLEANING; CLEANING OF PERMANENT WAYS; CLEANING BEACHES; DISPERSING OR PREVENTING FOG IN GENERAL CLEANING STREET OR RAILWAY FURNITURE OR TUNNEL WALLS
    • E01H1/00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roads or like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moistening of the surface
    • E01H1/08Pneumatically dislodging or taking-up undesirable matter or small objects; Drying by heat only or by streams of gas; Cleaning by projecting abrasive particles
    • E01H1/0863Apparatus loosening or removing the dirt by blowing and subsequently dislodging it at least partially by suction ; Combined suction and blowing nozz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HSTREET CLEANING; CLEANING OF PERMANENT WAYS; CLEANING BEACHES; DISPERSING OR PREVENTING FOG IN GENERAL CLEANING STREET OR RAILWAY FURNITURE OR TUNNEL WALLS
    • E01H1/00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roads or like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moistening of the surface
    • E01H1/08Pneumatically dislodging or taking-up undesirable matter or small objects; Drying by heat only or by streams of gas; Cleaning by projecting abrasive particles
    • E01H2001/0881Details for pneumatically dislodging or removing not related to the mouth-pie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吹吸装置,包括:壳体;风管,沿纵向延伸并连接所述壳体;马达,位于所述壳体内并提供旋转运动;风扇,旋转产生气流;所述风扇可操作地沿第一方向旋转,所述吹吸装置处于吹模式;所述风扇可操作地沿第二方向旋转,所述吹吸装置处于吸模式。

Description

吹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兼具吹功能和吸功能的吹吸装置。
背景技术
吹吸装置是一种常见的电动户外清洁工具,主要用于树叶等垃圾的清理和收集。吹吸装置通常具有吹模式和吸模式,在吹模式下,吹吸装置向外吹出风,可以将地面上散落的树叶集中。而在吸模式下,吹吸装置产生吸力,配合收集装置可以将树叶吸至收集装置里,从而避免手动清扫,达到节省人力和时间的目的。收集装置可以是体现便携性的随身携带的垃圾袋,也可以是体型较大的一次性可存储较多树叶的垃圾桶。因此,用户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自由地选择吹吸装置处于吸模式还是吹模式。这样优势之处在于:用户仅需要一台吹吸装置,即可完成树叶的集中及收集处理,不需要其他额外的工具。
而传统的仅能进行吹风功能的吹风装置,由于不具备吸风模式,用户在利用吹风把树叶集中后,仍然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把集中的树叶收集入收集装置。此处的其他工具例如吸尘器、手动工具等。因此完成工作需要用到的工具较多,操作比较繁琐。这是吹吸装置相较于传统的吹风装置有利的地方。
但是吹吸装置也有不利的缺点。吹吸装置由于实现吹和吸两种不同的功能,需要兼顾两者的特点,同时还要尽可能提升吹风及吸风的性能表现,无法直接沿用吹风机的结构。另外吹吸装置需要在吹和吸两种模式之间频繁切换,因此模式切换的过程必须尽可能的简化,利于用户的使用,提升用户体验。
如美国专利US4870714公开了一种吹吸装置,其具备了吹功能和吸功能。在执行吹风功能的时候,吹风管连接在风扇的径向位置,而当执行吸风功能的时候,吸风管连接在风扇的轴向位置。如此设计有以下几个缺点:1.首先吹风管和吸风管不是同一根管子,因此用户需要配备吹风管和吸风管两根管子才能进行实现吹吸功能,如果丢失管子会造成无法执行某项功能的后果,而且两根管子也必然会占用更大的储存空间和成本。2.在进行吹吸转换的时候,必须先拆下安装的吹风管/吸风管,然后装上吹风管/吹风管。也就是说,在吹吸模式转换的时候需要更换风管,这给用户操作带来了极大不便。3.吹风管和吸风管需要安装在吹吸装置上不同的位置,由此造成整体结构的复杂。因此吹吸装置的结构必须得到优化,以使结构更紧凑,用户操作更方便,整个吹吸装置更小巧,满足用户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户使用方便且结构简单的吹吸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装置,包括:壳体;具有连通外界的第一开口;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气流产生装置,可操作地产生气流;当所述吹吸装置处于吹模式下,所述气流从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壳体并从所述管口吹出,当所述吹吸装置处于吸模式下,所述气流从所述管口进入所述风管并从所述第一开口吹出。
优选地,所述风管有且仅有一个,当所述吹吸装置处于吹模式或者吸模式下,所述风管相对连接所述壳体的位置不变。
优选地,所述管口位于所述风管的一端,所述风管的另一端设有连接所述壳体的连接口。
优选地,所述风管还包括靠近所述管口设置的弯折部。
优选地,所述风管的长度范围在500~800毫米之间。
优选地,所述风管包括可拆卸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还设有用于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
优选地,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其中之一上的弹性卡合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其中另一上的用于形配所述卡合件的形配结构。
优选地,所述壳体还具有连接所述风管的接口,当所述吹吸装置处于吹模式或者吸模式下,所述风管均连接于所述接口。
优选地,所述接口有且仅有一个。
优选地,所述接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的开口朝向相反。
优选地,在吹模式下,空气沿直线从所述第一开口移动至所述接口,在吸模式下,空气沿直线从所述接口移动至所述第一开口。
优选地,在吹模式和吸模式下空气在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接口之间的移动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接口与第一开口位于所述气流产生装置的相对两侧。
优选地,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风扇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风扇旋转的马达,所述风扇可围绕一风扇轴线沿不同的方向旋转,从而产生沿不同方向移动的所述气流。
优选地,所述风扇包括轴流风扇,所述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移动方向平行于所述风扇轴线方向。
优选地,所述风扇包括混流风扇,所述混流风扇能够产生沿风扇轴线延伸方向移动的气流。
优选地,所述风扇的的风扇轴线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开口。
优选地,所述壳体还具有连接所述风管的接口,所述风扇轴线穿过所述接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管口在垂直于风扇的风扇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接口在垂直于所述风扇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优选地,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对旋轴流机构和驱动所述对旋轴流机构的电机,所述对旋轴流机构可被驱动地产生沿不同方向移动的气流。
优选地,所述对旋轴流机构包括靠近设置的第一轴流风扇和第二轴流风扇,所述电机同时驱动所述第一轴流风扇与所述第二轴流风扇沿相反的方向旋转。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和第二轴流风扇分别包括若干个叶片,所述第一轴流风扇的叶片与所述第二轴流风扇的叶片旋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与所述第二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重合。
优选地,所述电机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轴流风扇的第一电机和连接所述第二轴流风扇的第二电机,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沿不同方向旋转。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和第二轴流风扇的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受所述电机驱动带动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和第二轴流风扇反向旋转。
优选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连接所述电机的连接轴、以不同旋转方向啮合连接所述连接轴的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所述第一齿轮组与所述第二齿轮组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轴流风扇和第二轴流风扇。
优选地,当所述吹吸装置处于吹模式下,所述风扇围绕所述风扇轴线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当所述吹吸装置处于吹模式下,所述风扇围绕所述风扇轴线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优选地,所述马达位于所述风扇与所述第一开口之间,使得所述马达到所述第一开口的距离小于所述风扇到所述第一开口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风扇、所述马达与所述第一开口依次沿直线排列设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还具有连接所述风管的接口,所述接口、所述风扇、所述马达与所述第一开口依次沿直线排列设置。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轴流风扇与所述管口之间的粉碎机构,所述粉碎机构用于将从所述管口吸入的物体粉碎。
优选地,所述粉碎机构受所述马达驱动围绕一旋转轴线旋转。
优选地,所述旋转轴线与所述风扇轴线重合设置。
优选地,所述粉碎机构包括可围绕所述旋转轴线转动的切割刀片。
优选地,所述切割刀片沿垂直于旋转轴向的纵向延伸,其包括位于所述切割刀片中部的安装部、沿所述安装部的相反方向纵向延伸的两个工作部,所述工作部包括用于切割物体的切割部。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具有扁方形的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两个工作部关于所述旋转轴线中心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每个工作部包括位于纵向末端的端部以及位于所述端部与安装部之间的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切割部位于所述第一侧边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边分别沿纵向及横向弯曲设置,从而使所述第二侧边相对所述第一侧边形成卷曲。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边相对所述第一侧边倾斜设置使得从所述安装部到所述端部的横向长度逐渐收窄。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弧形设置,使得所述切割刀片呈S型。
优选地,所述粉碎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旋转轴线延伸方向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的切割刀片。
优选地,所述切割刀片在风管的截面上的投影面积与风管的截面面积比小于1/2。
优选地,所述粉碎机构包括由柔性材料制成的打草绳。
优选地,所述粉碎机构包括围绕所述旋转轴线设置的刀盘,以及偏心设置在所述刀盘上的切割刀片。
优选地,所述粉碎机构还包括可选择地进行展开或收缩的刀片。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引导所述气流通过的涵道,所述涵道包括沿纵向延伸的导流体和、相对所述导流体周向分布的静叶片和收纳所述导流体和所述静叶片的导流罩。
优选地,所述风扇和所述粉碎机构分别位于所述涵道的相对的各一侧。
优选地,所述粉碎机构、所述涵道与所述风扇依次沿直线排列设置。
优选地,所述涵道位于所述风扇的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穿过所述导流体内部并轴向连接所述粉碎机构和所述轴线流风扇的传动杆。
优选地,所述粉碎机构与所述静叶片之间的最短距离在10~20毫米。
优选地,所述静叶片径向上位于所述所述导流体与所述导流罩之间,所述气流从所述导流体与所述导流罩之间通过。
优选地,所述静叶片相对所述气流的移动方向倾斜一定角度设置。
优选地,所述角度为5度~15度。
优选地,所述静叶片的数量为7个且沿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还具有容纳所述涵道的容纳腔以及可操作地移动所述涵道的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涵道在位于引导气流通过的第一位置和位于所述容纳腔的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优选地,所述导流罩与所述壳体之间还设有减振机构。
优选地,所述减振机构为围绕所述导流罩的O型圈。
优选地,所述减振机构的材料为弹性的橡胶材料。
优选地,所述导流罩外围设有限位槽,所述减振机构位于所述限位槽中。
优选地,所述壳体还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限位槽的限位台阶。
优选地,所述导流罩内设有受所述马达驱动的传动轴以及支撑所述传动轴的支撑轴承。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轴承和所述导流罩之间的减振机构。
优选地,所述减振机构由弹性材料构成。
优选地,所述减振机构为套接在所述支撑轴承上的橡胶帽。
优选地,所述减振机构为环绕所述支撑轴承的橡胶圈。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管口之间形成供所述气流移动的气流通道,所述马达与所述气流通道隔离设置。
优选地,所述马达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使所述马达与所述气流通道隔离的马达罩。
优选地,所述气流从所述马达罩与所述壳体之间通过。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用于冷却位于所述马达罩内的所述马达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相对所述气流通道独立设置。
优选地,所述冷却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均独立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
优选地,所述马达罩上设有冷却出口,所述冷却出口对准所述出气口设置,使得冷却空气从所述冷却出口排出后直接通过所述出气口。
优选地,所述马达罩还包括若干个向外凸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抵接于所述壳体上的出气口,所述冷却出口位于所述凸起部上。
优选地,所述马达罩沿纵向延伸,所述凸起部沿垂直于纵向的径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冷却出口沿周向布置。
优选地,所述马达罩上还设有冷却入口,所述冷却入口和所述进气口之间还设有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与所述气流通道隔离设置。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用于引导气流的涵道,所述涵道包括沿纵向延伸的导流体、相对所述导流体周向分布的静叶片以及收容所述导流体和静叶片的导流罩,所述气流从所述导流罩内部通过。
优选地,所述导流罩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所述引导通道。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马达罩内的冷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旋转产生冷却气流。
优选地,所述马达罩还包括供马达轴穿出的传动接口,使得所述马达轴与位于所述马达罩外部的风扇连接。
优选地,所述马达罩包括两个可相互固定连接的半壳。
优选地,所述马达罩位于所述风扇的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马达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外。
优选地,所述马达可控制地围绕马达轴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当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马达驱动所述风扇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当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马达驱动所述风扇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转。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控制所述马达旋转方向的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可选择地控制所述马达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具有用于握持的手柄,所述控制开关设置在所述手柄上。
优选地,所述控制开关具有至少3个操作位置,在第一操作位置,所述控制开关控制所述马达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在第二操作位置,所述控制开关关闭所述马达旋转,在第三操作位置,所述控制开关控制所述马达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联动所述控制开关的安全开关,当所述安全开关被触发时,所述控制开关才能所述马达旋转。
优选地,所述壳体还具有连接所述风管的接口,当所述风管连接所述接口时所述安全开关被触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吹吸装置通过控制风扇或者气流产生装置产生不同方向的气流实现吹吸模式转换,从而提高的提升操作便利性。并且借助一根风管实现吹模式和吸模式下使用相同的风道只需要一根风管实现吹或吸的功能,使得整个吹吸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化。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户使用方便且结构简单的吹吸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装置,可选择地在吹模式或者吸模式下工作,包括:壳体;风管,在吹模式及吸模式下均连接所述壳体;气流发生装置,可操作地产生气流,在吹模式下,所述气流从所述风管吹出,在吸模式下,所述气流从所述风管吸入;其中所述壳体与所述风管形成气流通道,在吹模式及吸模式下,所述气流均在所述气流通道内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吹吸装置无论在吹模式还是在吸模式下,气流均从同一气流通道内经过,因此在吹吸模式切换时,无需额外操作变换气流通道。用户使用起来更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吹吸装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P1:组装气流发生装置;P2:把气流发生装置装配入壳体中;P3:把风管连接至壳体,使气流发生装置产生气流,当所述吹吸装置处于吹模式下,使所述气流从所述壳体的第一开口进入并从所述风管的管口吹出;当所述吹吸装置处于吸模式下,使所述气流从所述风管的管口吸入并从所述壳体的第一开口排出。
优选地,步骤P1包括以下步骤:S1、装配第一组件,其中S1步骤包括以下步骤:S11、把所述风扇安装在传动机构的第一端;S12、将所述传动机构插入涵道,并使所述传动机构的第二端穿出涵道,所述第二端与第一端相对设置;S13、把所述粉碎机构安装在所述传动机构的第二端;S2、装配第二组件,其中S2步骤包括以下步骤:S21、把马达固定安装到一个马达罩半壳中;S22、把另一个马达罩半壳与S21中的马达罩半壳拼接固定;S3、把第二组件中的马达轴与第一组件中的风扇配接。
优选地,步骤P2包括以下步骤:S4、把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安装到一个外壳半壳中;S5、把另一个外壳半壳与S4中的外壳半壳拼接固定。
优选地,在S5步骤中,所述外壳半壳之间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风扇与所述传动机构的第一端通过扁方结构配接。
优选地,在S11步骤中,在传动机构上安装支撑轴承。
优选地,所述支撑轴承安装在所述传动机构的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优选地,在S12步骤中,所述支撑轴承插入所述涵道并使所述支撑轴承与所述涵道中的支撑台阶抵接。
优选地,在S12步骤中,所述支撑轴承的数量至少两个。
优选地,在S13步骤中,所述粉碎机构通过扁方结构配合安装至所述传动机构的第二端。
优选地,在S13步骤中,所述第二端还安装有限制所述粉碎机构移动的限位销。
优选地,在S21步骤中,所述马达的马达轴至少部分穿出所述马达罩半壳。
优选地,在S22步骤中,所述马达罩半壳之间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优选地,在S3步骤中,所述马达轴与所述风扇通过扁方配合轴向连接。
优选地,在S3步骤中,所述马达轴与所述风扇通过花键配合轴向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装配吹吸装置的方法更简单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使冷却通道与气流通道密封隔离的吹吸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装置,包括:壳体,具有第一开口;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第二开口;风扇,旋转并产生气流,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形成供所述气流移动的气流通道;马达,位于所述壳体内且用于驱动所述风扇旋转;其中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容纳所述马达的马达罩,所述气流通道位于所述马达罩的外部,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用于冷却所述马达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相对所述气流通道隔离设置。
优选地,所述马达罩包括容纳马达轴穿过的传动接口,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传动接口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把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冷却通道隔离设置。
优选地,所述密封件为桶形结构,其一端连接所述传动接口,相对的另一端连接支撑所述马达的支撑结构。
附图说明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能够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同时结合附图描述而清楚地获得。
附图以及说明书中的相同的标号和符号用于代表相同的或者等同的元件。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吹吸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吹吸装置内部去掉涵道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吹吸装置的风扇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吹吸装置处于吹模式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吹吸装置处于吸模式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吹吸装置内部气流通道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吹吸装置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的吹吸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图1中的吹吸装置的后视图。
图10是图6中的马达罩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粉碎机构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粉碎机构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粉碎机构的侧面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粉碎机构的正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粉碎机构展开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粉碎机构收缩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吹吸装置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的吹吸装置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吹吸装置的涵道移动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吹吸装置的电机与风扇并列设置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吹吸装置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吹吸装置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吹吸装置处于吸模式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吹吸装置处于吹模式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吹吸装置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吹吸装置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吹吸装置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吹吸装置的示意图。
图29是图1中的吹吸装置的控制开关处于第一操作位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30是图1中的吹吸装置的控制开关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31是图1中的吹吸装置的控制开关处于第三操作位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的装配风扇和传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的装配涵道和传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的装配粉碎机构和传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35是本发明的装配马达和马达罩的示意图。
图36是本发明的装配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的示意图。
图37是本发明的把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安装入外壳的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装配吹吸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图39是本发明的吹吸装置处于吸模式下安装收集装置的示意图。
图40是本发明的吹吸装置处于吹模式下安装收集装置的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的吹吸装置的示意图。
图42是图41中的吹吸装置的对旋轴流机构的示意图。
图43是空气通过图42中的对旋轴流机构的示意图。
图44是图41中的吹吸装置的电机驱动对旋轴流机构的示意图。
图45是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的吹吸装置的示意图。
图46是图42中的控制机构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示意图。
1,1’、吹吸装置 2,2’、风管 3,3’、风扇
4,4’、马达 5、涵道 6、粉碎机构
7、传动机构 8、安全机构 9、手柄部
10,10’、主体 11、接口 12、第一开口
13、枢转轴 14、外壳 15、电性接口
16、定位结构 17、冷却通道 18、第一连接口
19、第二连接口 21,21’、管口 22、连接头
23、第一端口 24、第二端口 25、连接口
26、第一连接部 27、第二连接部 31、轮毂
32、叶片 33、连接孔 34、周向表面
35、连接端 36、自由端 39、风扇轴线
40、定子 41、轴线 42、马达轴
43、冷却风扇 44、马达罩 45、传动接口
46、支撑结构 47、传动件 48、凸起部
49、转子 51、导流体 52、静叶片
53、导流罩 54、固定筋条 55、气流通道
56、减振机构 57、定位槽 58、定位台阶
59、配合部 60、离合装置 61、安装部
62、工作部 63、切割部 64、安装孔
65、定位件 67、端部 68、侧边
71、传动轴 72、支撑轴承 73、减振元件
74、防滑结构 80、引导通道 81、触发杆
82、触发开关 83、触发钮 84、安全开关
91、控制开关 100、容纳腔 101、引脚
102、引脚 103、引脚 104、引脚
105、引脚 106、引脚 107、枢转装置
110、第一连接臂 120、第二连接臂 121、安全护罩
130、枢转轴 141、进气口 142、出气口
143、马达壳体 200、收集装置 201、收集部
202、进气部 203、安装部 204、操作部
205、枢转轴 206、第二安装部 207、袋口
208、进气孔 260、第一开口 270、第二开口
310、第一风扇 320、第二风扇 400、容纳腔
401、通道 441,441’、冷却进口 442、冷却出口
443、密封件 461、前支架 462、后支架
463、螺栓 464、支撑轴承 500、对旋轴流机构
501、电机 502、第一轴流风扇 503、第二轴流风扇
504、传动装置 505、连接轴 506、第一齿轮组
507、第二齿轮组 508、支撑装置 509、第一电机
510、第二电机 511、控制机构 591、锥形体
592、裙边体 600、刀盘 601、刀片
602、连接部 603、安装孔 604、安装轴
605、伸缩件 681、第一侧边 682、第二侧边
711、第一端 712、第二端 P、平面
L、间距 C、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图1所示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吹吸装置1的整体示意图。吹吸装置1是一种常见的花园工具,用于执行清洁工作。吹吸装置1可以利用吹风功能将散落的树叶集中起来,也可以利用吸风功能把树叶吸入指定的垃圾收集装置,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因此吹吸装置1至少具有两种工作模式。当吹吸装置1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吹吸装置1执行吹风功能,而当吹吸装置1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吹吸装置1执行吸风功能。因此第一工作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吹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吸模式。吹吸装置1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可选择地在吹模式或者吸模式下工作。吹吸装置1整体沿图1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延伸,定义该方向为纵向。吹吸装置1主要包括主体10以及可连接主体10的风管2。主体10包括外壳14,外壳14大致沿纵向延伸。外壳14用于包覆在外部,起到保护作用。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外壳14可以是一体构造形成的壳体,也可以是多个半壳体构成的整体,半壳与半壳之间通过螺丝等固定元件固定连接。外壳14可以包括一层或者内外多层形式的壳体组,也可以包括多个保护各自元件的壳体。风管2可连接主体10。风管2内部中空,用于提供空气流通,使空气从风管2吹向外界或者从外界吸入。在本实施例中,风管2可拆卸地连接主体10。当平时不需要使用吹吸装置1时,可以把风管2与主体10拆卸下并分离开,能够减少吹吸装置1整体的长度尺寸。当需要使用吹吸装置1时,可以把风管2与主体10连接,从而执行相应的吹风功能或吸风功能。由图1可见,风管2位于主体10的纵向前端。
吹吸装置1包括气流产生装置。如图2所示,气流产生装置收容于外壳14内,并可操作地产生气流。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气流能够沿一定的方向移动。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可控制地产生沿不同方向移动的气流。例如,该气流产生装置可产生沿一向纵向前端方向移动的气流,也可以产生沿与向纵向前端方向相反的纵向后端方向移动的气流。气流移动的不同方向之间可以呈180度的夹角。在其他实施例中,气流移动的不同方向之间也可以呈其他角度,例如60、90、120、150度等。如图2所示,常见的气流产生装置包括了可旋转的风扇3以及用于驱动风扇3旋转的马达4。马达4用于提供旋转动力。按动力来源划分,马达4可以是气动马达,也可以是电力驱动的电动马达,也可以是以汽油为燃料的汽油马达。电动马达包括了常见的碳刷马达或者是无刷马达。在本实施例中,马达4具有定子40以及可相对定子40转动的转子49。定子40被支撑结构46固定支撑。支撑结构46包括了沿纵向分开设置的前支架461和后支架462。前支架461和后支架462各自支撑起定子40。前支架461和后支架462之间还通过螺栓463固定连接。转子49包括沿轴线41延伸的马达轴42。在本实施例中,轴线41沿纵向延伸。转子49带动马达轴42围绕轴线41做旋转运动。马达轴42连接风扇3,从而带动风扇3相应的转动。当然,风扇3与马达轴42之间也可以设置齿轮等传动机构。可选择地围绕轴线4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也可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中的双箭头B所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马达4也可以只沿一个方向旋转。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不限于包含风扇3和马达4,例如采用磁力等新动力技术进行驱动,进而产生气流的方式。
风扇3可被旋转地驱动从而产生气流。在本实施例中,风扇3连接马达轴42,从而受马达轴42的驱动相应旋转。风扇3和马达4在主体10内大致纵向前后分布。风扇3更靠近纵向前端。马达4更靠近纵向后端。风扇3至少包括轴流风扇。轴流风扇能够围绕风扇轴线39旋转,并产生平行于风扇轴线39延伸方向流动的气流。在其他实施例中,风扇3可以由多级的轴流风扇组合而成,也可以仅有一级的轴流风扇构成。另外,风扇3也可以有其他类型的风扇多级组合,但是其中至少有一级是轴流风扇。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风扇3也可以是由混流风扇形成。因为混流风扇也能产生沿风扇轴线39延伸方向移动的气流。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风扇3由一级的轴流风扇构成。风扇3包括轮毂31和若干个设置在轮毂31上的叶片32。轮毂31上设有连接孔33与马达轴42配接。连接孔33优选的具有扁方形状,正好与马达轴42上的扁方结构配合,从而使风扇3与马达轴42构成无相对旋转。值得注意的是,连接孔33是具有一定的纵向厚度的通孔,马达轴42沿纵向插入部分的连接孔33中,而不是全部连接孔33都被马达轴42插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连接孔33需要与其他元件配接。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孔33和马达轴42上也可以设置相应的花键结构,从而实现风扇3与马达4无相对转动的连接。叶片32沿轮毂31的径向延伸。叶片32的一端连接在轮毂31的周向表面34,该端为连接端35,与该连接端35相对的另一端为自由端36。叶片32可以与轮毂31一体成型,也可以与轮毂31固定连接。位于连接端35和自由端36之间的侧边呈弯曲设置使得整个叶片32大致卷曲状态。叶片32沿连接端35与自由端36的连线方向(也就是风扇3的径向)螺旋设置,使得叶片32整体呈类似螺旋阶梯结构,因此该连接端35和自由端36并非位于同一平面。叶片32沿风扇3的周向均匀的分布。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叶片32的数量为12个,当然也可以是9、10、11、13、14等。该若干个叶片32的螺旋方向均保持一致。叶片32随轮毂31一同旋转。在本实施例中,轴流风扇的风扇轴线39是与马达轴42的轴线41重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轴流风扇的风扇轴线39与马达轴42的轴线41是不重合设置的。在本实施例中,轴流风扇旋转形成的平面与轴线41基本垂直。空气从风扇3的一侧穿过该平面,并移动至风扇3的另一侧。定义风扇3的起始一侧为上游区域,而另一侧为下游区域。在本实施例中,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沿纵向前后分布。空气从上游区域穿过风扇3并移动至下游区域,所以风扇3位于空气流通经过的路径中。在本实例中,由于马达4与风扇3纵向排列,因此马达4同样位于空气流通经过的路径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风扇3可选择地沿不同方向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转动。从而使风扇3旋转产生不同方向移动的气流。特别强调的是,气流的不同移动方向是指相对风扇3而言。具体地,是指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气流通过风扇3旋转形成的平面时的方向与第二工作模式下气流通过风扇3旋转形成的平面的是方向是不相同的。在本实施例中,风扇3可控制地围绕风扇轴线39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2中的双箭头B所示。这是基于风扇3始终围绕同一风扇轴线旋转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风扇3也可以围绕不同的风扇轴线进行旋转。例如,在某一时间段内,风扇3围绕第一风扇轴线旋转,因此风扇3向第一方向旋转;而当在另一时间段内,风扇3又围绕第二风扇轴线旋转,第一风扇轴线与第二风扇轴线可以平行设置或者呈一定夹角设置。这里的夹角可以是90度或者锐角或者其他角度。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风扇3转动方向的是马达4,马达4能够使风扇3产生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气流,也能够使风扇3产生向另外一方向移动的气流。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马达4动力连接风扇3,因此控制马达4的旋转方向即可以控制风扇3的转动方向。控制马达4正向旋转即能使风扇3沿第一方向转动,而控制马达4反向旋转即能使风扇3沿第二方向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风扇3的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风扇3的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换句话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正好相反。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马达4与风扇3之间还可以设有换向离合器。通过改变换向离合器的离合位置或/与状态,带动风扇3向不同方向旋转。而无论风扇3向哪个方向旋转,马达4可以仅单向地转动以传递动力。
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10还设有用于握持的手柄部9,手柄部9弯曲设置。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主体10上,从而形成握持空间。在操作吹吸装置1的时候,手柄部9位于吹吸装置1的上方。更具体地,手柄部9位于马达4的上方,如此可以使手柄部9与马达4达到较为理想的重量平衡。优选地,在手柄部9上设有用于控制马达4旋转方向的控制开关91,控制开关91可操作的控制马达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或者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控制开关91还可以集成其他控制功能,例如调速功能,可以无级或者有级的方式进行调节马达4的转速。调速功能也可以不设置在控制开关91上,而是利用另外的开关进行控制。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控制开关91具有至少三个档位,也就是说具有至少三个操作位置。其中,第一操作位置对应于马达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或者说对应于风扇3沿第一方向旋转的状态;第二操作位置对应于马达4处于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或者说对应于风扇3沿第二方向旋转的状态;第三操作位置对应于马达4处于停止工作状态或者说对应于风扇3停止旋转的状态;第三操作位置可以位于第一操作位置与第二操作位置之间,当然也可以位于其他位置。而控制开关91本身并非限制在手柄部9上,也可以位于主体10上的其他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吹吸装置1的手柄末端处还设置有电性接口15,电性接口15固定连接有电源线(图中未示出)。电源线用于配接外部电源提供给吹吸装置1交流动力。此处的外部电源可以是220V的交流电源。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10的电性接口15还可以配接可拆卸的电池包,电池包插接至配接部后提供直流动力给吹吸装置1。电池包是可插拔式或固定式的。并且,电池包的材料优选的是锂电池、镍镉电池等,电池包的电压可以是但不限制于40V、56V。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主体10还包括沿纵向排布的接口11和第一开口12。接口11和第一开口12都设置在外壳14上。接口11用于连接风管2,而第一开口12用于与外界连通,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气流可以通过该第一开口12从主体10内部向外界移动,或者从外界向主体10内部移动。接口11位于主体10的纵向前端,第一开口12位于主体10的纵向后端。接口11的轮廓与风管2的轮廓大致相同,用于与风管2连接,从而把风管2与主体10连接起来。接口11附近的主体10上还设有定位结构16。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16为突出于主体10表面的定位凸块,用于与风管2上的对应卡槽定位配合。
风管2用于气流的流通。风管2的一端与接口11相连接,与该端相对的另一端则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21。在本实施例中,风管2有且仅有一个。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风管2也可以由可多段组合形成的一个具有完整吹风或者吸风功能的风管。需要使用风管2的时候,每一段可以连接起来。例如,风管2包括了可拆卸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还设有用于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段上的弹性卡接件,而在第二段的对应位置处则设置配合弹性卡接件的形配件。此处的形配件可以是圆孔,正好可以容纳弹性卡接件插入卡接。当然,也可以把弹性卡接件设置在第二段上,而形配件设置在第一段上。要在使用风管2的时候,第一段和第二段可以通过固定结构连接形成完整的风管而进行使用。当不需要使用风管2的时候可以对风管2拆解分成多段储存,从而利于减少占用面积。此外,也可以在风管2上额外加装起辅助功能的附件,例如在风管2的管口21处安装可改变管口21形状的附件,比如使风管截面积变宽的附件。又例如在风管2的管口21处安装改变风管出风方向的附件,使管口21的朝向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从而使其可以对更宽的方向进行吹风,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本实施例中,该风管为笔直延伸的直管,其端部并没有管径变化的部分。当然也可以在风管的端部或者风管整体设置管径变化的部分,便于调节出风速度。例如可以在风管2上设置半径渐变的锥形结构。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3和图24所示,风管2整体是锥形管。风管2的一端具有较大的截面积,而另一端具有相对较小的截面积。又例如可以在风管2设置弯折部,使风管2的延伸方向在该弯折部发生转折。在优选地实施例中,弯折部靠近风管2的管口21设置。另外为了减少握持的压力,在风管2的弯折部附近设置支撑在地面的滚轮。如此在执行吹吸功能的时候,风管2的重量被滚轮支撑有效分流。出于安规的要求,风管2的长度范围在500毫米至800毫米之间,优选地在550毫米左右。而风管2的截面积范围在5000平方毫米至15000平方毫米之间,优选地在8000平方毫米左右。如图4和图5所示,风管2的一端具有连接主体10的连接口25,另一端设置有连通外界的管口21。在图1的实施例中,风管2连接主体10的连接口25具有较小的截面积,优选地其直径为100毫米,而风管2的管口21具有较大的截面积,优选地其直径为110毫米。因此连接口25的截面积小于管口21的截面积。当风管2连接到主体10后,风管2的管口21和第一开口12同样在垂直于风扇轴线39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管口21形成的截面大致与水平线成一定夹角。当位于吹吸装置1的纵向后端的手柄部9被用户握持风管2后,由于用户的手自然垂放的位置并非贴近地面,而是距离地面约有几十公分到1米左右。而位于吹吸装置1的纵向前端的风管2的管口21由于有与水平线一定夹角的存在,可以使管口21比较贴近地面。风管2可以与接口11可拆卸的连接,也可以始终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无论是吹模式还是吸模式,风管2均与主体10之间通过接口11连接,不需要在不同模式下进行切换,因此风管2可以与主体10固定连接。在运输或者储藏的时候把风管2和主体10分开,以减少占用体积。风管2的管口21也指第二开口,第二开口是相对外壳14的第一开口12而言。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0仅有一个与风管2连接的接口11。
如图2所示,吹吸装置1还包括安全机构8。安全机构8的作用是确保风管2连接到主体10后启动电路才会导通,用户操作控制开关91才能起作用。当风管2未连接到主体10时,安全机构8使启动电路断开,用户即使操作控制开关91也无法使马达4正常工作,从而确保了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安全机构8靠近主体10的接口11设置。安全机构8包括触发杆81和抵接触发杆81的触发开关82。触发开关82上设有触发钮83,触发杆81的一端抵接触发钮83。而触发杆8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当风管2安装连接接口11时,安全机构8被触发。具体地,风管2抵接触发杆81的自由端,从而通过触发杆81挤压触发钮83,使得电路导通,使得控制开关91得以控制。当风管2从接口11上拆卸下来时,触发钮83复位使得电路断开。
第一开口12设置于主体10的纵向后端。在如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2具有可拆卸的安全护罩121。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安全护罩121可围绕一转轴转动从而打开或关闭第一开口12。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安全护罩121也可以卡扣方式或者插拔方式固定第一开口12上。另外,安全护罩121上设有若干网眼状的进气结构。空气可以从进气结构通过第一开口12,但是树枝树叶等体积较大的颗粒物无法通过,而被挡在安全护罩121的外面。并且由于有安全护罩的阻挡作用,用户的手不会伸入第一开口12内部而造成伤害。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当安全护罩121打开第一开口12后,第一开口12可以连接收集装置。收集装置可以是一个可拆卸的连接吹吸装置1的附件。收集装置可以是布袋,用于收集在吸模式下被吸入树叶、树枝等异物。当然,在如图2所示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2并未设置安全护罩。第一开口12具有大致椭圆形的轮廓。形成的平面相对轴线41方向倾斜。倾斜角度大致为30~60度之间,优选地倾斜角度为45度。第一开口12的形状大致为椭圆形。如图8所示,风扇3的风扇轴线39延伸穿过第一开口12。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2也可以并非朝向纵向后端,而是外壳14部分设置弯曲部分,而第一开口12设置在弯曲部分上,从而使的位于弯曲部分的第一开口12朝向改变,不再朝向纵向后端。在一实施例中,弯曲部分向下弯曲,或者说朝向地面弯曲,从而使得第一开口12向下设置,也就是背离手柄部9的方向;在另一实施例中,弯曲部分可以向上弯曲,使得第一开口12向上设置,即靠近手柄部9的方向。
而接口11设置在主体10的纵向前端。接口11用于与风管2连接。具体地,接口11与风管2的连接口25连接。主体10上的接口11有且仅有一个,因此无论是在吹模式还是吸模式下,风管2均连接于该接口11。接口11的形状与风管2的连接口25基本匹配。在本实施例中,接口11朝向纵向前端设置,而第一开口12朝向纵向后端设置,因此接口11与第一开口12的开口朝向相反。并且接口11与第一开口12位于气流产生装置的相对两侧。对于主体10而言,当吹吸装置1处于吹模式下,如图4所示,空气从第一开口12进入主体,然后基本沿直线方向移动,并从接口11离开主体10,并相应进入风管2。而在吸模式下,空气从接口11进入主体10,然后沿直线方向从第一开口12离开主体10。因此在吹模式和吸模式下,气流产生装置产生的气流在接口11与第一开口12之间的移动方向相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风扇3的风扇轴线39延伸穿过接口11。对于气流产生装置的风扇3和马达4而言,马达4位于风扇3与第一开口12之间,使得马达4到第一开口12的距离小于风扇3到第一开口12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风扇3、马达4和第一开口12依次沿直线排列设置。接口11和第一开口12沿风扇轴线39的延伸方向分别位于风扇3的两侧。或者说,接口11和第一开口12位于气流产生装置的相对两侧。接口11与第一开口12在垂直于风扇轴线39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因此,接口11、风扇3、马达4与第一开口12依次沿直线排列设置。
当风管2连接到主体10后,在吹模式下,气流产生装置产生沿一方向移动的气流,空气从主体10的第一开口12进入外壳14,然后在主体10内移动直至形成从风管2的管口21吹出的气流,气流的移动方向如图4中单线箭头所示。而在吸模式下,风管2仍然连接主体10,并且连接主体10的位置并没有变化。气流产生装置产生沿另一方向移动的气流,在此模式下气流的移动方向与在吹模式下气流移动的方向不同,空气从管口21进入风管2。气流吸入后在主体10内移动,并最终形成从第一开口12排出的气流,如图5中单线箭头所示。当然另外强调的是,在吸模式下,由于管口21对准地面,树叶、树枝、灰尘等异物会随气流一同通过管口21进入主体10内。而在吹模式下,第一开口12远离地面,因此仅仅空气会进入主体10。因此,如图6所示,在吹吸装置1内部,第一开口12与管口21之间形成供气体流动的气流通道55,换句话说,外壳14和风管2共同形成供气流移动的气流通道55。该气流通道55是气体在吹吸装置1内移动经过的通路。在通常的情况下,由于吹吸装置1具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吹模式和吸模式,出于各自表现性能的考虑,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气流通道是不同的。而在本发明中,气流通道55是气流在吹模式和吸模式下共同使用的通道。也就是说,在吹模式和吸模式下,气流都在该同一个气流通道中移动。只不过是在两种模式下,气流移动的方向是不相同的。最优的,两种模式下气流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具体地,在吹模式下,气流从第一开口12向管口21移动。而在吸模式下,气流从管口21向第一开口12移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气流通道55整体上沿纵向延伸,当然气流通道55也可以产生部分的弯曲或者弯折。在本实施例中,风扇3和马达4均位于气流通道55中。当处于吹模式时,风扇3受到马达4的驱动而旋转,风扇3围绕风扇轴线39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当切换到吸模式时,风扇3受到马达4的驱动而旋转,风扇3围绕风扇轴线39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风扇3仍然位于气流通道55中,马达4并非位于气流通道55中。
如图7和图8所示,吹吸装置1还包括涵道5。涵道5的作用引导风扇3产生的气流向风管2移动,从而使气流移动的方向更加一致,提升了整个气流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涵道5同样位于气流通道55内,并且位于接口11与风扇3之间。涵道5靠近主体10的接口11设置,并且涵道5相较于风扇3更靠近纵向前端,或者说涵道5位于风扇3远离第一开口12的一侧。当风扇3产生向接口11移动的气流,气流会先通过涵道5再到达接口11。换句话说,气流在达到接口11前会先通过涵道5的导流。涵道5包括了位于外壳14内部的导流体51、固定连接导流体51的静叶片52和用于收纳导流体51与静叶片52的导流罩53。导流罩53位于外壳14的内部,并且导流罩53与外壳14之间形成空间。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罩53为内部中空的圆筒形壳体,圆筒形壳体内部容纳导流体51和静叶片52。风扇3产生的气流从导流罩53的内部通过。导流罩53优选的还设有突起的固定元件54。固定元件54设置位于导流罩53的外侧,并能够与外壳14的内侧固定配接,从而起到固定导流罩53位置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元件54可以是突出表面的筋条,并且呈环状的设置。在另一实施例如图17所示,在导流罩53与外壳14之间还设有减振机构56,减振机构56用于减少从导流罩53传递给外壳14的振动。在导流罩53上设有定位槽57,减振机构56即收纳于该定位槽57中。而在外壳14的内壁相应位置处设置有配合定位槽57的定位台阶58。在本实施例中,减振机构56是环形围绕导流罩53的弹性圈。当然,减振机构56也可以是块状的弹性块。另外设置注意的是,减振机构56优选地位于导流罩53的纵向前端。导流罩53还具有设置在纵向后端的配合部59。配合部59同样沿纵向延伸。配合部59具有半径渐变的锥形结构,锥形结构类似朝向后端开口的喇叭口,其作用是为了部分贴合包裹马达4的马达罩44。马达罩44能够部分地与配合部59配合固定。导流罩53沿纵向延伸,其纵向两端均不封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14也可以作为导流罩53。
导流体51位于导流罩53中。导流体51整体大致沿轴线41方向延伸,并呈锥形结构,其一端朝向接口11;而另一端背向接口11,背向接口11的该端具有开口。导流体51的延伸方向与导流罩53的延伸方向一致。导流体51具有中空的内部,其他元件可以通过该开口进入到导流体51的内部。风扇3产生的气流从导流体51的外侧通过。因此,导流体51与导流罩53配合使得风扇3产生的气流在导流体51和导流罩53之间通过。
在导流体51的外部设有静叶片52。静叶片52优选地周向均匀地分布在导流体51上。静叶片52与导流体51固定连接。优选地,静叶片52形成的平面与轴线41的方向大致倾斜一定角度设置。倾斜角度可以设置为8度至15度之间。静叶片52的数量大致为7个。涵道5位于气流通道55中。导流罩53与导流体51之间的空间供气流穿过。而静叶片52设置在导流体51和导流罩53之间,恰好位于气流通道55之中,能够对通过的气流进行引导。由于在吹模式下,涵道5位于风扇3的下游区域,从风扇3吹出的气流通过涵道5时产生整流作用,从而可以调整部分气流的旋向,减少涡流的产生,使整体气流方向更齐整,提升气流的吹风效果和效率。值得注意的是,静叶片52和风扇3的叶片32都是围绕轴线周向设置。为了避免两者在周向上的相互干扰,确保其在周向的任意相位上不会有叶片的较多重合而产生类似的共振叠加效应,使得静叶片52和叶片32的数量设置互为质数。例如,静叶片52可以设置为6个,而叶片32的数量相应为11个。又例如静叶片52的数量7个,而叶片32的数量对应为12个。如此在风扇3进行转动工作的时候,在任意一时刻,叶片32和静叶片52在相位上重叠的数量至多为一。涵道5可以位于主体10内并与主体10一体成型固定,当然涵道5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元件与主体10固定配接。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涵道5也可以设置在风管2中。
如图4和图5所示,吹吸装置1具有至少两种工作模式:吹模式和吸模式。当吹吸装置1处于吹模式时,风扇3可操作地沿第一方向旋转,使得产生的气流从风管2的管口21吹出。当吹吸装置1处于吸模式时,风扇3可操作地沿第二方向旋转,使得产生的气流从风管2的管口21吸入。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处于吹模式还是吸模式,风管2都与主体10的接口11连接。这样在吹吸装置1从吹模式切换到吸模式时,或者从吸模式切换到吹模式时,用户都无需对风管2的位置及固定进行额外的操作或移动。只需要对风扇3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即可。当切换到吹模式时,控制风扇3沿第一方向旋转。当切换到吸模式时,控制风扇3沿第二方向旋转。进一步地,在吹模式下,空气从第一开口12进入并从管口21吹出。而在吸模式下,空气从管口21吸入并从第一开口12排出。进入无论是吹模式还是吸模式,空气通过的路径都是位于第一开口12和管口21之间,而且移动通过的路径是相同的。只是吹模式下和吸模式下空气移动的方向不同。因此在吹模式或吸模式下吹吸装置1都共用该气流通道55。由此进一步简化吹吸装置1的气流通道的结构,不必需要额外设置第二气流通道。
另外,由于吹吸装置1具有至少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因此必须考虑如何操作方便的切换工作模式。因此吹吸装置1具有吹吸模式转换开关,用户操作吹吸模式转换开关即可进行模式切换,例如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或者从第二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一工作模式。在本发明中,风管2在切换模式时不需要移动或者改变位置,因此吹吸模式转换开关可以是控制开关91。当操作控制开关91切换至使风扇3沿第一方向旋转的位置,吹吸装置1即处于吹模式。当操作控制开关91切换至使风扇3沿第二方向旋转的位置,吹吸装置1即处于吸模式。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切换工作模式时用户操作极为方便,而且不需要更换风管2或者移动风管2。当吹吸装置1不需要使用时,风管2可以与主体10拆卸下来,便于存储。当吹吸装置1需要使用时,无论是吹模式还是吸模式,只需要把风管2安装到主体10上,然后操作控制开关91,使得马达4启动并沿相应的方向旋转。具体地,当吹吸装置1处于吹模式时,操作控制开关91移动至第一操作位置,当吹吸装置1处于吸模式时,操作控制开关91移动至第二操作位置。即使需要进行模式切换,风管2也无需频繁的拆装。而且,由于吹吸装置1的风扇3包含了轴流风扇,由于轴流风扇能够产生较高的风速,相较于传统的离心风扇,在没有增加尺寸的前提下,吹风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由于马达4连接风扇3,当马达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马达4就会带动风扇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当马达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马达4就会带动风扇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开关91以控制马达4旋转方向的形式间接实现对风扇3的控制。如图29至图31所示,马达4包括了定子40和可相对定子40旋转的转子49。定子40和转子49分别缠绕线圈并且接入电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在电路导通后产生的电流即可实现定子40和转子49相对旋转。而控制开关91即用来控制电路的通断。控制开关91具有多个档位,或者说具有多个操作位置。各个档位或者操作位置之间可以操作地进行移动。在如图29所示的实施例中,控制开关91具有引脚102和引脚105,当控制开关91被操作地移动至第一操作位置时,引脚102和引脚103导通的同时引脚104和引导105导通,此时根据导通的电路,定子40所在电路的电流方向和转子49所在电路的电流方向是相同的,在电磁感应原理的作用下,转子49相对定子4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则马达4整体表现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对应的风扇3也相应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吹吸装置1处于吹模式。当需要切换吹吸装置1的模式时,只需要操作控制开关91移动至第二操作位置,如图30所示,引脚2和引脚1导通同时引脚6和引脚5导通,此时定子40所在电路的电流方向产生了改变,而转子49所在电路的电流方向并没有变化,因而转子49相对定子4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马达4和风扇3均相应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吹吸装置1处于吸模式。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是,在控制开关91移动至不同的操作位置的时候,使经过定子40的电流不变,而使转子49的电流方向改变。总之,在控制开关91移动至不同位置时,使经过转子49和定子40其中之一的电流方向产生改变即可。因此控制吹吸装置切换吹吸模式的方法是操作控制开关91从使轴流风扇第一方向旋转的第一操作位置移动到使轴流风扇沿第二方向旋转的第二操作位置。而在切换过程中,风管2连接主体10的位置保持不变。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控制开关91还可以具有不同于第一、第二操作位置的第三操作位置。在该操作位置,如图31所示,引脚102和引脚105并没有与其他引脚连接,因此连接定子40和转子49的电路并没有导通,也就是说,马达4并不会转动,处在停机的状态。因此控制开关91可以控制马达4在三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分别是正转状态、停机状态和反转状态。另外,如图29至图31所示,在定子40或/和转子49所在的电路上还可以设置联动安全机构8的安全开关84。当安全开关84未被触发时,无论控制开关91处于哪个操作位置,整个电路都处在断路状态,马达4始终不会启动。只有当安全开关84被触发时,控制开关91才能发挥控制电路的作用。
另外,如图2、图6和图7所示,吹吸装置1还包括粉碎机构6。由于风扇3或/和马达4均位于气流通道55内,在吸模式下,树枝叶等体积较大的物体会随同空气从管口21进入到主体10,因此会对风扇3或/和马达4造成损害,影响吹吸装置1的使用寿命。因此设置粉碎机构6的目的是对体积较大的吸入物进行粉碎,转化成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物体经过风扇3,减少重量较大的物体高速撞击风扇3而造成风扇3的损坏。因此粉碎机构6设置在风扇3和管口21之间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粉碎机构6设置在主体10内靠近接口11的位置,使得在吸模式下待粉碎物从管口21进入主体10后,先通过粉碎机构6再通过风扇3。在本实施例中,涵道5位于粉碎机构6与风扇3之间,风扇3和粉碎机构6分别位于涵道5的相对的各一侧,也就是说粉碎机构6比涵道5更靠近管口21。粉碎机构6、涵道5与风扇3依次沿直线排列设置。涵道5位于风扇3的远离第一开口12的一侧。粉碎机构6可被驱动的围绕一旋转轴线旋转而产生粉碎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粉碎机构6可被马达4驱动而进行旋转。吹吸装置1包括了连接风扇3和粉碎机构6的传动机构7。传动机构7使得粉碎机构6作旋转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粉碎机构6的旋转轴线与风扇3的转动轴线重合设置。当然,粉碎机构6的旋转轴线与风扇3的转动轴线也可以平行设置或者成一定锐角设置。由于本实施例中的风扇3也受马达4的驱动,因此马达4可同时驱动风扇3和粉碎机构6一起旋转。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风扇3和粉碎机构6可同步转动。风扇3沿第一方向旋转时,粉碎机构6同样沿第一方向旋转;风扇3沿第二方向旋转时,粉碎机构6相应沿第二方向旋转。当粉碎机构6转动时,粉碎机构6高速旋转形成大致垂直轴线41的切割平面,在吹模式下并不会影响空气流通;而在吸模式下,空气和待粉碎物都会通过该切割平面,其中,空气可以无损耗的通过该切割平面,而待粉碎物通过该切割平面时会被切割成细小物体,然后再通过风扇3,从而达到保护风扇3的目的,而且利于收集。如图2和图8所示,传动机构7为沿纵向延伸的传动轴71。传动轴71可围绕轴线41旋转,当然转动轴71也可以通过一些偏心结构使得传动轴71不围绕轴线41旋转。传动轴71的一端连接风扇3,另一端则连接粉碎机构6,从而使得风扇3与粉碎机构6一起同步运动。传动轴71连接风扇3的一端通过扁方或者花键等结构连接风扇3的连接孔33。由于马达轴42和传动轴71分别位于风扇3的两侧,因此马达4的马达轴42从连接孔33的一侧连接风扇3,而连接粉碎机构6的传动轴71从连接孔33的另一侧连接风扇3。在本实施例中,传动轴71与马达轴42并非直接连接,而是通过风扇3的传递实现两者的联动。而把粉碎机构6安装到传动轴71上后,传动轴71的该端还设有防滑结构74,防滑结构74的作用是防止粉碎机构6相对传动轴71轴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防滑结构74是可插入传动轴71上的插孔的插销。另外,防滑结构74还包括垫片等。由于马达4和粉碎机构6位于涵道5的相对两侧,因此传动轴71会穿过涵道5,从而把马达4与粉碎机构6连接起来。在本实施例中,传动轴71沿轴向穿过涵道5的导流体51中空的内部。如图6所示,在传动轴71和导流体51之间还设有用于支撑传动轴71的支撑轴承72。传动轴71能够相对支撑轴承72可旋转的支撑。支撑轴承7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轴承72的数量为两个,且沿传动轴71的延伸方向间隔一定距离设置。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由于传动机构7可选择地切断风扇3传递给粉碎机构6的传动,如此当风扇3转动时,粉碎机构6可不转动。在该实施例中,传动机构7包括与马达轴42离合的离合器。当离合器可选择地与马达轴42动力连接时,风扇3与粉碎机构6一起转动,当离合器可选择地与马达轴42脱开动力连接时,风扇3仍然可以转动,而粉碎机构6则不转动。
如图2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风扇3与涵道5位于马达4的同一侧,换句话说,马达4和涵道5分别位于风扇3的两侧。在该实施例中,传动轴71的一端并非直接连接马达轴42,而是连接风扇3。在本实施例中,风扇3的连接孔33为扁方形的通孔。该通孔分别以扁方形式连接传动轴71和马达轴42。尽管传动轴71和马达轴42并非直接连接,但是该两者通过分别与风扇3的配接,还是能够实现同步的运动。当然,还可以在连接孔33内设置花键结构,传动轴71和马达轴42分别通过各自花键配合连接风扇3。在其他实施例中,传动轴71和马达轴42也可以套接、行星齿轮、外啮合齿轮等常见传动形式直接配接。由于风扇3位于涵道5的纵向后侧,粉碎机构6位于涵道5的纵向前侧,传动轴71穿过涵道5的导流体51并连接粉碎机构6。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马达4也可以位于涵道5中,即马达4和涵道5位于风扇3的同一侧。另外,由于粉碎机构6相较于涵道5更靠近纵向前端,为了不减少进入涵道5的空气量,粉碎机构6必须与涵道5之间保持一定的纵向间隔。其中,粉碎机构6与涵道5的静叶片52之间的最短距离为0.5~50mm。更优选地,粉碎机构6与涵道5的静叶片52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0~20mm。进一步地,该最短距离为12mm或13mm。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粉碎机构6包括切割刀片。切割刀片由合金金属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硬度,对高速通过的物体进行切割。该切割刀片可以围绕粉碎机构6的旋转轴线转动。而在本实施例中,粉碎机构6的旋转轴线与轴线41重合。也可以把旋转轴线与轴线41设置成平行或者成一定角度相交。切割刀片沿垂直于旋转轴线的纵向延伸,其包括位于切割刀片中部的安装部61、沿安装部61的相反方向纵向延伸的两个工作部62,工作部62包括用于切割物体的切割部63。工作部62关于切割刀片的中心对称设置。安装部61用于与传动机构7连接,其包括安装孔64。安装孔64的形状可以是扁方形的,也可以具有花键结构或其他传动结构,以便与传动轴71动力连接。当然安装部61也可以采用多个形配的安装孔形式。另外,安装部61还包括把安装孔64固定在传动轴71上的定位件65。定位件65可以是常见的卡簧、销、螺母等。每个工作部62都包括位于切割刀片的纵向末端的端部67以及位于安装部61和端部67之间的侧边68。由于切割刀片的安装部61和端部67具有一定的纵向宽度,因此每个工作部62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68,第一侧边681和第二侧边682。第一侧边681和第二侧边682均沿纵向延伸。切割部63位于其中一个侧边上,例如第一侧边681上。切割部63可以是刀刃也可以是锯齿,用于粉碎待粉碎物。切割部63当然可以设置成位于两个侧边68上。甚至位于端部67。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切割部63仅设置在第一侧边681上,切割刀片的第二侧边682相对第一侧边681呈卷曲设置。也就是说,切割刀片的第二侧边682沿纵向以及垂直纵向的横向上弯曲设置。从而使得第二侧边682能够形成空气提升部分,使得位于空气提升部分下游区域的空气负压降低,减少涡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切割刀片也可以整体基本呈平面设置,并没有形成卷曲。值得注意的是,粉碎机构6可以包含不止一个切割刀片,可以包括多个切割刀片。该多个切割刀片沿着粉碎机构6的轴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的布置。在最佳的实施例中,粉碎机构6包括了两个沿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切割刀片。该两个切割刀片的结构是相同的,并且都受到马达4的驱动而具有一定相位差的同步转动。当然,切割刀片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在如图11所示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切割刀片的每个工作部62的第一侧边681和第二侧边682相对倾斜设置,并且该两条侧边倾斜形成的夹角为一锐角,使得切割刀片从安装部61到端部67的纵向宽度逐渐变窄。这样设计的好处使切割刀片占据的空间减少,从而让出更多的空间使气流通过。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切割刀片在风管2的截面上的投影面积占到整个风管2的截面面积比小于1/2时,气流的通过效果更佳。在更优选地实施例中,投影面积与截面面积之比为1/3或1/4。在图12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切割刀片的每个工作部62的第一侧边681和第二侧边682均呈弧形设置,并且该两条侧边的弧度不同,使得整个切割刀片大致呈S型。
在如图13和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粉碎机构6还包括刀盘600以及设置在刀盘600上的刀片601。该粉碎机构6同样可以被马达4驱动而旋转。当然,粉碎机构6不被马达4驱动时停止旋转。刀盘600在本实施例中为圆盘形状。刀片601设置在圆盘的边缘。刀盘600的中央设有连接传动机构7的连接部602。传动机构7带动刀盘600围绕传动机构7的轴线旋转。当然旋转方向可以是沿一个方向的旋转也可以是沿正反两不同方向的旋转。在刀盘600的边缘设置若干个安装孔603,刀片601通过安装孔603与刀盘600配接。如图13所示,刀片601设有枢转柱604。枢转柱604穿过刀片601所在的平面,同时枢转柱604穿过安装孔603并可以与安装孔603的侧壁配合。安装孔603的面积大于安装柱604的截面积,当刀盘600受到传动机构7的驱动而做旋转运动时,位于刀盘600边缘的刀片601由于离心力作用而沿刀盘600的径向向外甩出。刀片601能够伸出刀盘600而进行切割。当刀片601遇到比较坚硬的物体时,刀片601与物体碰撞而使安装柱604在安装孔603内产生位移,从而使刀片601收回伸出刀盘600,如图13中的虚线所示,这样可以避免刀片601的磨损。在本实施例中,刀盘600上设有两组刀片601。当然刀盘600也可以设有多组刀片,例如3组、4组等。
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粉碎机构6包括至少一组对称设置的刀片601。当然,粉碎机构6也可以包括若干组刀片601,例如2组、3组甚至更多。另外粉碎机构6还包括伸缩件605。刀片601安装到伸缩件605上。如图15和图16所示,伸缩件605可带动刀片601在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如图15所示,刀片601向外张开,此时处于展开状态,刀片601张开时可以起到粉碎的作用。如图16所示,刀片601向内收缩,此时处于收缩状态。伸缩件605以可移动的方式带动刀片601张开或收缩。如图15和图16所示,伸缩件605可移动地连接传动机构7。传动机构7带动伸缩件605沿轴向移动。具体地,如图15所示,当传动机构7沿一方向转动时,伸缩件605受到该方向的转动作用而朝纵向前端移动,此时刀片601处于展开状态。而对应的吹吸装置1正好处于吸模式状态下,展开的刀片601能够进行粉碎作用。如图16所示,当传动机构7沿另一方向转动时,伸缩件605受到作用而朝纵向后端移动,此时刀片601处于收缩状态。收缩的刀片601能够减少刀片601占据的横截面积,从而保证足够的空气流通面积。而对应的吹吸装置1正好处于吹模式状态下。也就是说,当吹吸装置1处于吸模式时,刀片601展开,从而进行粉碎。当吹吸装置1处于吹模式时,刀片601收缩,从而增加过风面积。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粉碎机构6包括由柔性材料制成的打草绳。当传动机构7带动粉碎机构6围绕其轴线高速旋转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打草绳沿径向延伸,从而起到类似切割刀片的作用。如此设计打草绳同样起到粉碎效果。
即使有粉碎机构6的粉碎作用,粉碎的细小颗粒在通过马达4时仍然会对马达4造成损害。在某些极端的条件下,吸模式时吸入的气流可能会携带少量的水渍和水汽。该水渍和水汽所产生的潮湿也会对马达4产生明显的影响。为此,本发明的吹吸装置1还对马达4进行优化设计,使得马达4与气流通道55隔离设置。在如图2所示的一个实施例中,马达4位于气流通道55中,吹吸装置1包括一位于外壳14内部的马达罩44。马达罩44内部形成密闭的内部空间,马达4即处于内部空间中,而气流通道位于马达罩44外。因此马达罩44把马达4与气流通道55隔离开。气流从位于马达罩44与外壳14之间的气流通道55通过,而马达4始终位于马达罩44内不会受到影响。气流通道55中的杂质或者水汽不会影响到位于马达罩44内的马达4。在如图18的另外个一个实施例中,马达4直接设置在气流通道55外,从而避免气流通道55中的杂质或者水汽对其的影响。因此在该实施例中,马达4也可以不设置密封的马达罩44。如图10所示,马达罩44可以包括两个可相互固定连接的半壳,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马达罩44也可以一体形成。另外,马达罩44由于包裹马达4,马达罩44位于风扇3的靠近第一开口12的一侧。
为了对位于马达罩44内的马达4产生理想的冷却效果,吹吸装置1的内部还设有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用于引导冷却气流通过马达4从而达到冷却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气流使用的冷却通道与风扇3产生的气流使用的气流通道相对独立设置。如此可以保证冷却气流和风扇3产生的气流相互独立运行移动,互不干扰。为此,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冷却通道具有设置在外壳14上的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相对独立设置,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与外壳14上的接口11和第一开口12设置位置不同。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分别与马达罩44连通。具体地,在吹模式下,如图4所示,冷却空气从进气口141进入马达罩44内部并对马达4进行冷却,然后离开马达罩44并经出气口142回到外界,如图4中的空心箭头所示。而风扇3产生的气流从第一开口12进入主体10,然后从风管2的管口21吹出,如图4中的单线箭头所示。而在吸模式下,空气连同异物从风管2的管口21吸入气流通道,然后从第一开口12排出,如图5中的单线箭头所示。而冷却空气仍然从进气口141进入马达罩44,并带着马达4工作产生的热量从出气口142回到外界,如图5中的空心箭头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均位于外壳14的纵向中段。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围绕周向均匀分布在外壳14上。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大致呈栅格状开口设置。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相对沿纵向前后分布。进气口141相对出气口142更靠近外壳14的纵向前端,出气口142相当进气口141更靠近外壳14的纵向后端。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吹吸装置1还包括设置于马达罩44内的冷却风扇43。冷却风扇43可受马达4的驱动而旋转产生冷却气流。冷却风扇43连接于马达4的马达轴42。冷却风扇43优选地位于马达4的纵向后端。
如图10所示,马达罩44上设有容纳马达轴42穿出的传动接口45,从而方便位于马达罩44内部的马达4与位于马达罩44外部的风扇3连接。传动接口45沿轴线41方向设置。该传动接口45的截面积较小,仅可以容纳马达轴42穿过,这样又不影响马达罩44的密封性。马达罩44优选地是由左右两个半壳固定连接形成。该两个半壳通过固定螺栓或其他常见的固定方式固定连接。另外,冷却风扇43也位于马达罩44的内部。
由于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都设置于外壳14上,而马达罩44位于外壳14的内部。为了保证两者之间的畅通连接,马达罩44上还设有冷却入口441和冷却出口442。冷却入口441与进气口141连通,而同时冷却出口442与出气口14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出口442和出气口142大小和位置对应设置。优选地,马达罩44上的冷却出口442对准外壳14上的出气口142。使得冷却空气从冷却出口442排出马达罩44后直接通过出气口142排向外界。如图9和图10所示,马达罩44包括若干从罩体表面向外凸出的凸起部48。凸起部48的端部可以直接抵接到外壳14的内表面。外壳14内部的凸起部48外围则仍然为风扇3产生的气流流通的部分。冷却出口442位于凸起部48的端部。而在外壳14受到凸起部48抵接的位置正好设有出气口142。若干个出气口142和冷却出口442沿周向布置。在本实施例中,马达罩44大致沿纵向延伸。而凸起部48沿垂直于纵向的径向延伸。换句话说,凸起部48沿轴线41的周向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的凸起部48数量为4个,相邻两个凸起部48之间的夹角为90度。当然凸起部48的数量也可以3、5、6等。如图9所示,空气在通过凸起部48时,空气从凸起部48和壳体14之间的间隙通过,该部分的间隙构成气流通道55的一部分。而由于在吸模式下,马达罩44及凸起部48位于风扇3的下游区域,并且空气从凸起部48的周围通过,因此凸起部48也可以起到类似导流的效果。同样地,为了减少共振叠加效应,使得凸起部48和叶片32的数量设置互为质数。例如,凸起部48的数量为4个,而叶片32的数量为11个。又例如,凸起部48的数量为5个,而叶片32的数量为12个。如此在风扇3进行转动工作的时候,在任意一时刻,叶片32和凸起部48在相位上重叠的数量至多为一。在吸模式下冷却空气进入马达罩44后从凸起部48向冷却出口442移动,并最终从出气口142流向外界。在其他实施例中,马达罩44的冷却出口442也可以不直接对准外壳14上的出气口142,而是通过一段通道后再从出气口142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141并非直接对准冷却入口441,而是沿纵向错开一定距离或者沿垂直纵向的周向错开一定距离。因此,如图4至图6所示,在冷却入口441和进气口141之间还设有引导通道80。冷却空气在冷却入口441和进气口141之间的流通均通过该引导通道80。换句话说,冷却空气在进入外壳14后通过该引导通道80才进入马达罩44。而构成该引导通道80的则是导流罩53和外壳14之间的间隙。而由于风扇3产生的气流从导流罩53内部通过,而冷却空气从该引导通道80通过,因此导流罩53仍然可以使冷却空气与风扇3产生的吹吸气流分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涵道5的导流罩53的配合部59包裹在马达罩44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罩53也可以与马达罩44完全分开设置。导流罩53上设有基本贴合冷却进口441的冷却进口441’。空气从进气口141进入外壳14的内部,然后在外壳14与导流罩53之间的空隙移动,并经过冷却进口441、441’进入到马达罩44内部。在本实施例中,该冷却进口441’设置在配合部59上。
吹吸装置1具有至少两种工作模式:吹模式和吸模式。在吹模式下,风管2通过接口11与主体10固定连接。风扇3可控制地围绕其轴线沿第一方向旋转,从而产生气流。控制风扇3旋转方向的方式当然优选是控制开关91。空气从第一开口12进入到主体10内部,然后通过马达罩44与外壳14之间的气流通道55及风扇3。该马达罩44与外壳14之间的气流通道55形成吹模式下的风扇3的上游区域。由于马达罩44的密封作用,空气并不会进入到马达罩44的内部。当空气从上游区域通过风扇3后,空气从导流罩53内部通过。具体地,导流体51和导流罩53之间的内部空间构成供气体通过的气流通道55,该部分的气流通道55形成吹模式下的下游区域。空气最终从风管2的管口21吹出。
在吸模式下,风管2仍然通过连接口11与主体10固定连接。风扇3可控制地围绕其轴线沿第二方向旋转,从而产生气流。第二方向与第二方向是不同的。控制风扇3旋转方向的方式优选为控制开关91。空气连通树叶等异物从风管2的管口21进入,然后通过导流体51和导流罩53之间的气流通道55。该气流通道55形成该吸模式下风扇3的上游区域。在通过风扇3后,进入马达罩44与外壳14之间的气流通道55。该部分区域形成吸模式下的下游区域。最终从下游区域移动到主体10的第一开口12排出。在此模式下,第一开口12优选地连接有如垃圾袋等收集装置,垃圾树叶连同空气从第一开口12排出后可进入垃圾袋进行回收处理。
在传统的吹吸装置中,当吹吸装置执行吸模式时,收集装置安装连接在吹吸装置上。而在吹吸装置执行吹模式时,收集装置需要从吹吸装置上拆卸下来。因此遇到一些需要频繁切换吹吸模式的工况时,收集装置就相应需要从吹吸装置上频繁的拆装。如图39和图4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无论吹吸装置1处于吹模式还是吸模式,收集装置200可以连接在吹吸装置1上。收集装置1包括了收集部201和可相对收集部移动的进气部202。收集部201用于收集垃圾,而进气部202用于使收集装置200内外的空气流通。如图40所示,在吹吸装置1处于吸模式时,空气与垃圾的移动方向如图40中的箭头所示。进气部202收纳于收集部201内,此时从吹吸装置1吸入的垃圾可直接进入收集部201进行收集。如图39所示,而当吹吸装置1切换至吹模式时,空气的移动方向如图39中的箭头所示。进气部202移动至露出收集部201。吹吸装置1执行吹风所需要的空气通过进气部202进入到吹吸装置1中。如此,收集装置201始终连接吹吸装置1上,无需拆卸即可实现吹吸模式转换。在本实施例中,收集装置200还包括与吹吸装置1安装连接的安装部203。收集装置200通过安装部203始终与吹吸装置1连接。安装部203优选地固定设置在进气部202。安装部203可以是卡钩结构。卡钩结构使得进气部202与吹吸装置1固定连接。而收集部201上设有操作部204,使得用户通过该操作部204操纵收集部201相对进气部202进行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部204为安装在收集部201上的把手。用户通过握持把手带动收集部201相对进气部202进行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收集部201可相对进气部202枢转移动。收集装置200包括分别连接收集部201和进气部202的枢转轴205,从而使得收集部201与进气部202相对枢转轴205转动。如图39所示,进气部202通过安装部203固定安装到吹吸装置1的第一开口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2朝下设置。收集部201与进气部202相对枢转轴205形成一定角度,使得进气部202露出于收集部201外。此时,吹吸装置1处于吹风模式,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部202进入到吹吸装置1的第一开口12。如图40所示,吹吸装置1切换到吸风模式时,操作操作部204围绕枢转轴205转动,从而使得收集部201相对进气部202转动,进气部202被收集部201收纳在其中。在该吸模式下,从第一开口12排出的树叶、灰尘和垃圾进入至收集部201中。值得注意的是,收集部201优选地设有第二安装部206。第二安装部206与吹吸装置1固定连接。第二安装部206优选地为与安装部203类似的卡钩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收集部201为具有由软性材料构成的袋子。袋子具有袋口207,树叶垃圾通过袋口207被收集入袋子中。当不进行收集时,袋子可折叠压缩成较小的收纳体积,便于收藏。常见的构成袋子的材料可以是无纺布等。进气部202设置在袋子的袋口207附近。进气部202可以是硬性材料构成。进气部202上设有进气孔208,便于气体流通。当然,在另外的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性的把进气部202始终设置在吹吸装置1上,使得进气部202作为吹吸装置1的一部分而固定不变。在该实施例中,进气孔208也相应设置在吹吸装置1上。
下面揭示如何组装吹吸装置的方法。如图32至图38所示,该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步骤,装配第一组件。第一组件主要包括风扇3、涵道5、粉碎机构6以及用于连接风扇3和粉碎机构6的传动机构7。S1步骤把该些元件组装成组件。S1步骤中包括S11、S12和S13三个子步骤。具体地,如图32所示的在S11子步骤中,把风扇3安装在传动机构7的第一端711。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7为传动轴71,传动轴71具有相对的两端,分别设定该两端为第一端711和相对的第二端712。把传动机构7的第一端711与风扇3沿图32中的虚线延伸方向不可相对转动的连接。传动机构7的第一端711与风扇3的连接孔33具有可相互连接的扁方结构或者花键结构等配接结构。另外在传动轴71上还安装有支撑轴承72。支撑轴承72的位置通常位于传动轴7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支撑轴承72的数量包括两个。两个支撑轴承72间隔一定距离的支撑传动轴71。如图33所示,在风扇3安装到传动轴71后,进行S12子步骤。在该步骤中,传动轴71插入涵道5。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涵道5为一体式设计,整个涵道5包括导流体51、静叶片52和导流罩53为一体成型形成的零件。因此,传动轴71只能以插入的方式与涵道5配接。传动轴72的第二端从涵道5的尾部沿图中虚线方向插入导流体51中,并向涵道5的头部移动。导流体51的内表面设有凸起的定位结构。传动轴72上的支撑轴承72与导流体51内的一些定位结构卡接。定位结构可以是定位台阶、定位凸台等。如图34所示,在传动轴71与涵道5配接后,传动轴71的第二端712能够穿出涵道5的头部。而传动轴71的第一端711仍然位于涵道5的尾部之外。连接传动轴71的第一端711的风扇3也位于涵道5之外。传动轴71穿过涵道5,尤其是贯穿了涵道5的导流体51。在S13子步骤中,把粉碎机构6沿图中虚线方向安装在传动机构7的第二端。粉碎机构6具有安装部61,与传动机构7的第二端形配连接。这里的形配连接可以是扁方或者花键连接。因此,粉碎机构6设置在靠近涵道5的头部,而风扇3设置在靠近涵道5的尾部。为了防止粉碎机构6相对传动机构7的轴向移动,在传动机构7的第二端安装完粉碎机构6再安装有防滑结构74。由此第一组件安装完成,即S1步骤完成。
在S2步骤中,装配第二组件。如图35所示,第二组件主要包括了马达4以及马达罩44。S2步骤主要包括S21和S22两个子步骤。由于马达罩44包括两个半壳,在S21子步骤中,把马达4固定安装到一个马达罩半壳中,在马达4和马达罩半壳中都对应设有定位作用的筋条,使得马达4能够固定安装在马达罩半壳中。在S22子步骤中,把另外的马达罩半壳与S21子步骤中的马达罩半壳沿图中双头线方向对接,并通过固定元件例如螺丝固定。第二组件安装完成,至此S2步骤完成。
在S3步骤中,把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连接起来。如图36所示,具体地,把第二组件中伸出马达罩44的马达轴42与第一组件中的风扇3配接。风扇3的连接孔33为通孔,其一侧连接传动机构7,另一侧则和电机轴42连接。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前述提及的的扁方连接或者花键连接。完成连接后,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大致沿纵向前后排列。
在S4步骤中,把连接起来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安装到外壳半壳中。如图36所示,类似地,外壳半壳具有配合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的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可以是定位筋条等。同时控制马达4运动方式的控制开关也通过电线连接至马达4的电路引脚上。
在S5步骤中,如图36所示,把另一个外壳半壳和S4中的半壳外壳沿图中双头线方向拼接并通过固定元件固定连接。如此就完成了吹吸装置1的主体10的装配。
如图17和图18所示的另外一种实施例的吹吸装置,该实施例中的吹吸装置1与图1所示的吹吸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下面就两实施例的不同作出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构成粉碎机构6的切割刀片的第一侧边681和第二侧边682呈弧形弯曲,从而使整个切割刀片大致呈S型。同时,切割刀片也具有更小截面面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681和对应的第二侧边682之间具有更短的间距,优选地最大的间距小于20毫米。涵道5的配合部59具有规则结构,整个配合部59类似漏斗结构,具有半径逐渐增大的锥形体591和位于连接锥形体591末端的圆筒形的裙边体592构成。在锥形体591还开设冷却进口441’。而在第一开口12处还设有安全护罩121。安全护罩121位于马达罩44的纵向后端。图18所示为图17中的吹吸装置的剖视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连接粉碎机构6和风扇3的传动轴71穿过涵道5设置。而传动轴71上设有起支撑作用的支撑轴承72。支撑轴承72上还设有减振元件73。减振元件73的作用是削弱传动轴71产生的振动传递给涵道5。减振元件73可以套接在支撑轴承72上的橡胶圈或者橡胶帽等。
如图18所示,风扇3到涵道5的静叶片52之间的间距优选为5mm~20mm。其中,间距L定义为静叶片52的末端到风扇3转动形成且经过风扇中3中心的平面P之间纵向距离。静叶片52的末端是指静叶片52靠近风扇3的一端。静叶片52具有一定具有一定的纵向长度,静叶片52的末端是指沿纵向方向上最靠近风扇3的端部。风扇3旋转形成垂直于风扇轴线39的转动平面P,由于风扇轴线39沿纵向设置,因此风扇3的转动平面P延伸方向与纵向垂直,而且风扇3的转动平面P经过风扇3的中心C。另外,定义风扇3的叶片32的自由端36的宽度为弦长d,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间距L与弦长d的比值为0.3至1.5,可以保证吹吸装置1的吹风性能较高。如果比值小于0.3,说明间距L较短,说明风扇3太靠近涵道5,不能充分发挥风扇3的性能,从而不利于产生较高的吹风效率。而如果比值大于1.5,说明间距L较长,说明风扇3太远离涵道5,同样不利于产生高吹风效率。优选地,间距L与弦长d的比值为0.6时,吹风效率最高。以静叶片52的弦长d为21mm为例,当间距L为6.3mm时,即比值为0.3时,吹吸装置1产生的风速约为42m/s。而当间距达到12.6mm时,即比值为0.6时,吹吸装置1产生的风速约为45m/s。因此,可以看到随着比值的增大,风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提升效率。而当间距L为18.9mm时,即比值为0.9时,吹吸装置1产生的风速约为42m/s,由此可见当比值继续增大时,风速反而又开始下降。当间距L为约为31.5mm时,即比值为1.5时,吹吸装置1产生的风速位于36m/s,由此可以看到,风速显著的下降,工作效率并不理想。因此,最佳实施例为比例在0.6左右,风扇3的叶片32的弦长为21mm时,间距L优选为12.6mm,此时工作效率最高。
由于在吹模式下,涵道5位于风扇3的下游区域,从风扇3吹出的气流通过涵道5时产生整流作用,从而可以调整部分气流的旋向,减少涡流的产生,使整体气流方向更齐整,提升气流的吹风效果和效率。具体地,由于空气需先后通过涵道5的静叶片52以及风扇3的叶片32,静叶片52和风扇3的叶片32都是围绕轴线周向设置。为了避免两者在周向上的相互干扰,确保其在周向的任意相位上不会有叶片的较多重合而产生类似的共振叠加效应,使得静叶片52和叶片32的数量设置互为质数。如果静叶片52与叶片32的数量存在非1或者非其本身的约数,则静叶片52和叶片32在某一时刻可能多个相位相同,从而产生类似共振叠加效应的扰流,影响气流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静叶片52的数量优选为5~8片。如果静叶片52的设置数量如果过少的话,例如4片、3片,则会有一部分空气直接从两两静叶片52之间的空隙穿过,而没有被静叶片52导流,造成局部涡流的产生,影响整体气流的吹风效率。而如果静叶片52的设置数量较多的话,例如9片、10片,虽然导流效果较好,但是由于静叶片52过于密集,影响了空气在气流通道55的过风面积,使得气体流动不通畅,降低了风速。在本实施例中,静叶片52的数量优选为6片。而对应的风扇3的叶片32数量为11片,如此可以保证两者的数量互为质数。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静叶片52的数量7个,而叶片32的数量对应为12个。如此在风扇3进行转动工作的时候,在任意一时刻,叶片32和静叶片52在相位上重叠的数量至多为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隔离冷却通道与气流通道55,防止气流在相互串通,马达罩44还包括密封件443。密封件443设置在马达罩44的传动接口45处。设置传动接口45的原因是使马达轴42通过该传动接口45向外穿出以与风扇3传动连接。由于传动接口46的径向尺寸必然大于马达轴42的径向尺寸,因此传动接口46与马达轴42之间存在间隙,马达罩44外部的气流通道55中的部分空气可以通过该间隙进入到马达罩44内部,从而干扰了气流通道55与冷却通道的独立设置。如图所示,在传动接口46处设置有密封件443,密封件443能够把气流通道55与冷却通道隔离设置,防止该两个通道内的气流通过该传动接口46相互流通。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443为桶形结构。筒形结构的圆周侧壁为实体的桶壁。位于筒臂延伸方向的两端均为开口设置。因此密封件443呈贯通设置的桶形结构。马达轴42从密封件443的内部中空贯穿通过。密封件443的一端安装连接于传动接口46,另一端位于马达罩44的内部。具体地,密封件443的该端连接于支撑马达4的支撑结构46。进一步地,密封件443抵接于支撑结构46的前支架461。前支架461上设有支撑马达轴42的支撑轴承464,支撑轴承464仅容纳马达轴42无间隙的穿过。因此,支撑轴承464能够把密封件443的该端开口密封,把马达罩44内部与马达罩44外部隔离。同时并不会影响马达轴42的传动作用。如此设计,位于马达罩44外部的气流通道55中的气流由于密封件443的桶壁以及支撑轴承464的阻挡作用无法进入到马达罩44的内部。而马达罩44内部的冷却通道的气流也由于密封件443的桶壁以及支撑轴承464的阻挡作用无法流动至马达罩44的外部。因此通过密封件443可以保证气流通道55和冷却通道的独立性,防止其相互干扰,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而密封件443连接传动接口45以及支撑结构46的结构可以是凸台、卡槽等形配的卡接连接结构。
在如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吹吸装置1还可以包括把涵道5移除气流通道的移除机构以及可容纳涵道5的容纳腔100。在风管为单管的吹吸装置1中,把涵道5设置成可移动的是一个优选的方案。涵道5可选择地移动进入气流通道55或者移除气流通道55。在气流通道55附近还优选地设置有可完全容纳涵道5的容纳腔100。当涵道5移动至容纳腔后,涵道5就完全离开气流通道55。从而保证在吸风时气流通道55的畅通。当涵道5移动至气流通道55中后,吹风时涵道5可以对经过的气流起导流作用。移除机构使涵道5移动的方式也可以包括平移或者转动的方式。在平移的实施例中,移除机构可以包括使涵道5滑动的导轨以及控制涵道5在导轨上滑动的控制件。在转动的实施例中,移除机构可以包括类似左轮手枪中的弹夹机构。操作转动机构可以使涵道5整体地围绕一轴线旋转移位,从而使涵道5移除气流通道。也是旋转涵道5又回复至位于气流通道中的位置。该轴线可以位于涵道5中心以外的位置。并且旋转的角度也可以优选地为90度、180度等。
如图20所示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吹吸装置1的马达4位于马达壳体143中,风扇3的风扇轴线39和马达4的轴线41相互平行设置。为了实现两者的传动作用,马达4与风扇3之间另外设置有传动件47。马达4通过传动件47带动风扇3旋转。此处的传动件47可以是常见的皮带或者锥齿轮等可以改变传动角度的元件。风扇3与马达4并非纵向前后排列,而是风扇3与马达4沿纵向并排设置。如此可以使吹吸装置1的整体纵向尺寸减少,并且使马达4并非位于空气流通经过的路径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是,也可以使风扇3的风扇轴线39和马达4的轴线41呈一定的角度设置,例如锐角。而风管2与之前的实施例一样。
在如图21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吹吸装置1’同样包括风管2’和主体10’。风管2’的数量同样为一根。风管2’的一端为管口21’,另外一端为用于连接主体10’的连接头22。与上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主体10’上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连接口,分别为第一连接口18和第二连接口19。并且风管的连接头22可选择地与第一连接口18和第二连接口19进行配接。优选地,第一连接口18和第二连接口19分别位于主体10’内的风扇3’的两侧。第一连接口18和第二连接口19在垂直风扇3’的风扇轴线39’的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相同。风管2’通过选择相应的连接口与进行连接后,吹吸装置1’也自然切换到相应工作模式。例如,当风管2’的连接头22与主体10’的第一连接口18连接时,吹吸装置1’即处于吹模式。当马达4’开始工作后,风扇3’产生的气流经第一连接口18从风管2’的管口21’吹出。当风管2’的连接头22与主体的第二连接口19连接时,吹吸装置1’即切换到吸模式。当工作开始工作后,气流从风管2’的管口21’吸入并通过第二连接口19。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风扇3’在吹或吸模式下无需改变旋转方向,始终只需沿一个方向旋转。吹模式下的气流通道与吸模式下的气流通道并不相同。风扇3’优选地包括轴流风扇、混流风扇等能够产生沿风扇的轴向移动的气流。当然,主体10’和风管2’可以优选地可拆卸的连接。在不需要工作的时候,主体10’和风管2’可拆卸为两个独立的部件分别进行存储,在需要工作的时候,风管2’则选择与主体10’的其中一个连接口固定连接。在图22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风管2’可以与主体10’相对转动的形式与主体10’连接。主体10’上设有枢转轴13,枢转轴13可带动风管2’围绕其轴线转动到不同的位置。从而实现风管2’与其中的一个连接口连接。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风管2’从连接第一连接口18的位置转动至连接第二连接口19的位置过程中,转动的角度为180度。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是采用实现风管与主体相对线性移动的结构。
如图25所示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吹吸装置1包括了第一风扇310和第二风扇320,并且第一风扇310和第二风扇320都位于主体10内。马达4位于第一风扇310和第二风扇320之间,且分别和第一风扇310、第二风扇320连接。马达轴42与第一风扇31和第二风扇32之间设有离合装置60。主体10上开设有第一开口260和第二开口270。在本实施例中,出口管423和螺旋通道424都设置在主体10上,并且靠近主体10的第二开口270设置。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同一根风管430作为吹风管和吸风管。当处于吹模式时,把该风管430安装到第一开口260,马达4驱动第一风扇310工作,气流从该风管吹出。当切换到吸模式时,把该风管430从第一开口260卸下,并安装到第二开口270上,马达4驱动第二风扇320工作,空气从该风管430吸入并从主体10上的出口管423排出。
如图2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仍然把一根风管430作为吹风管或者吸风管。与第五实施例所不同的是,吹吸装置1设有连接风管与主体10的枢转装置107。枢转装置107可控制风管430相对主体10改变位置。枢转装置107给围绕枢转轴130转动。枢转装置107还包括连接主体10的第一连接臂110以及连接风管430的第二连接臂120。如图26所示,当处于吹模式时,风管430移动至与第一风扇310配合的位置,此时风管430当做吹风管使用。当切换至吸模式时,无需把风管拆卸,通过枢转装置把风管移动至与第二风扇320配合的位置,此时风管430当做吸风管使用。
图27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仍然把一根风管430作为吹风管或者吸风管,并且该风管430在切换吹吸模式时无需移动位置,可以始终固定连接在主体10上。主体10内设有第一风扇310和第二风扇320。第一风扇310为轴流风扇,具有轴流叶片和第一转轴311。第二风扇320为离心风扇,具有离心叶片和第二转轴321。轴流风扇能够在马达4单独驱动轴流风扇旋转的吹风位置和在马达4同时驱动轴流风扇和离心风扇的吸风位置之间移动。第二风扇320上设有容纳第一风扇31的容纳腔400。第一风扇310位于该容纳腔400内。第二风扇32上还设有连通容纳腔400和风管430的通道401。第一风扇310的第一转轴311和第二风扇320的第二转轴321与马达轴42之间设有离合装置。在吹模式下,马达轴42通过离合装置与第一转轴311动力连接,而与第二转轴321断开动力连接,从而马达4带动第一风扇310旋转。第一风扇310产生的气流通过第二风扇320的通道,并从风管430吹向外部。当切换至吸模式,马达轴42通过离合装置与第二转轴321动力连接,而与第一转轴311断开动力连接。马达4可带动第二风扇32旋转,从而把气流从风管430吸入。
如图28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吹吸装置仍然包括第一风扇310和第二风扇302。第一风扇310为轴流风扇,第二风扇320为离心风扇。第一风扇310可移动地与第二风扇302配合。在吹模式下,作为轴流风扇的第一风扇310进行工作,并不与第二风扇320配合。而作为离心风扇的第二风扇320不工作。在吸模式下,第一风扇310移动至与第二风扇320配合的位置,从而使第二风扇310与第二风扇320一起工作。如图28所示,第二风扇320具有容纳腔400,第一风扇310可沿第一转轴311轴向移动。当第一风扇310收容于第二风扇320的容纳腔400,第一风扇310的叶片与第二风扇320的叶片对齐,组成混流叶片。在吹模式下,第一风扇310单独工作并产生气流,而第二风扇320并不工作。在吸模式下,在第一风扇310的叶片与第二风扇320的叶片组合形成混流风扇的叶片,使得第一风扇310和第二风扇320整体构成混流风扇。马达4驱动第一风扇310和第二风扇320一起工作,从而使得混流风扇旋转工作,产生气流。
在如图23和图24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吹吸装置1’同样包括风管2’、主体10’。风管2’的数量同样为一根。与上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位于风管2’两端的两个端口均可选择地与主体10’连接。为描述方便,风管2’的两个端口分别为第一端口23和第二端口24。主体10’上优选地仅设置有一个连接口25。通过风管2’的不同端口与主体10’的连接,吹吸装置相应切换工作模式。例如,当风管的第一端口23与主体10’上的连接口25连接后,此时,第二端口24作为风管2’的自由端,吹吸装置1’即处于吹模式。当马达4’驱动风扇3’工作后,气流从风管2’的第二端口24吹出。当风管2’的第二端口24与主体10’的连接口25连接后,风管2’的第一端口23又作为风管的自由端,吹吸装置1’即处于吸模式。当马达4’驱动风扇3’工作后,气流从风管2’的第一端口23吸入主体10’。当然,在该实施例中,风扇同样优选地包括轴流风扇、混流风扇等能够产生沿风扇的轴向移动的气流。与上一实施例不同的是,风扇3’能够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在吹模式下,风扇3’沿第一方向旋转,在吸模式下,风扇3’沿第二方向旋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风管优选地不是笔直的管道,而粗细有变化。风管2’大致呈锥形,第一端口23的半径大于第二端口24的半径,使得第一端口23的截面积大于第二端口24的截面积。如此在吹模式下,从截面积较小的第二端口24吹出的气流能够获得较高的风速,提升吹风的效果。而在吸模式下,从截面积较大的第一端口23吸入,能够防止异物在端口形成堵塞,影响吸风的效果。当然,为了使主体10’的连接口25能够与不同粗细的风管端口连接,连接口25具有匹配第一端口23的第一连接部26和匹配第二端口24的第二连接部27。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口25优选地具有类似台阶的阶梯结构或者类似漏斗的锥形结构。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26和第二连接部27配合形成周向的阶梯结构或者形成半径渐变的锥形结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风管的不同端口配接连接口的位置不同,使得风管2’在吹吸不同模式下的有效长度而也有变化。有效长度是指从连接口到风管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
在如图37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吹吸装置1同样包括主体10和可拆卸的连接主体10的风管2。主体10上同样设有第一开口12。在主体10内设有气流产生装置用于产生气流。当吹吸装置1处于吹模式下,在气流产生装置的驱动下,空气从第一开口12进入主体10,并从连接主体10的风管2吹出。当吹吸装置1切换至吸模式下,在气流产生装置的驱动下,空气连同树叶和粉尘从风管2进入并从第一开口12排出。当然,第一开口12可以设置在主体10的不同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气流产生装置包括对旋轴流机构500和用于驱动对旋轴流机构500的电机501。对旋轴流机构500包括至少一对轴流风扇。该对轴流风扇能够产生沿不同方向移动的气流,并且在吹模式时产生向风管2移动的气流,而在吸模式时产生向第一开口12移动的气流。对旋轴流机构500中的该对轴流风扇靠近设置,从而在相互之间产生对旋效果。该对轴流风扇包括第一轴流风扇502和第二轴流风扇503。第一轴流风扇502和第二轴流风扇503之间距离在0.01倍的轴流风扇直径到0.5倍的轴流风扇直径之间。第一轴流风扇502和第二轴流风扇503均能围绕各自的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流风扇502和第二轴流风扇503的旋转轴线重合,也就是说,第一轴流风扇502和第二轴流风扇503围绕同一旋转轴线旋转。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轴流风扇502和第二轴流风扇503总是同时被驱动旋转。进一步地,第一轴流风扇502与第二轴流风扇503沿相反的方向旋转。也就是说,当第一轴流风扇502顺时针转动时,第二轴流风扇503逆时针转动。而当第一轴流风扇502逆时针转动时,第二轴流风扇503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一轴流风扇502和第二轴流风扇503的对旋作用,因此通过旋轴流机构500的气流总是保持沿旋转轴线方向运动。
第一轴流风扇502和第二轴流风扇503具有若干个围绕旋转轴线周向布置的叶片。如图38所示,第一轴流风扇502的叶片旋向是沿图中箭头AA’方向,也就是逆时针方向。而第二轴流风扇503的叶片旋向是沿图中箭头BB’方向,也就是顺时针方向。因此,第一轴流风扇502和第二轴流风扇503的叶片旋向正好相反设置。如图39所示,当气流通过第一轴流风扇502时,由于轴流风扇的叶片旋向原因,气流总会向远离轴线的方向偏离。而该偏离的气流通过第二轴流风扇503时,由于第二轴流风扇503相反的旋向,使得该气流又向靠近轴线的方向移动。因此经过该两级轴流风扇的气流能够保证沿旋转轴线方向移动,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吹吸装置1并不需要再设置涵道机构进行导流。而由于没有涵道机构,在吸模式下,空气连同树叶粉尘等颗粒物直接在主体10内直接通过对旋轴流机构500,无需再通过额外的粉碎机构,从而可以提高颗粒物的通过效率。
为了使电机501能够驱动第一轴流风扇502和第二轴流风扇503能够同时旋转,在如图37所示的实施例中,吹吸装置1还包括连接第一轴流风扇502和第二轴流风扇503的传动装置504。传动装置504一方面与电机501连接,另一方面可以同时带动第一轴流风扇502和第二轴流风扇503以相反方向旋转。如图40所示,传动装置504包括连接电机501的连接轴505、连接第一轴流风扇502的第一齿轮组506和连接第二轴流风扇503的第二齿轮组507。第一齿轮组506和第二齿轮组507均和连接轴505啮合传动。第一齿轮组506和第二齿轮组507具有不同的传动啮合方向与连接轴505传动连接。因此当连接轴505受到电机501驱动进行旋转时,能够带动第一齿轮组506和第二齿轮组507以相反方向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轴流风扇502与第二轴流风扇503同时以相反的方向转动。吹吸装置1还包括支撑所述连接轴505的支撑装置508。支撑装置508包括支架结构。在该实施例中可以看出,电机501的数量为一个。在吹模式下,用户控制电机501沿第一方向旋转,通过传动装置504的带动,第一轴流风扇502顺时针旋转的同时第二轴流风扇503逆时针旋转,因此整个对旋轴流机构500产生向风管2吹出的气流。而在吸模式下,用户控制电机501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则通过传动装置504,第一轴流风扇502沿逆时针旋转的同时第二轴流风扇503顺时针旋转,因此整个对旋轴流机构500产生从风管2吸入的气流。
在如图41所示的实施例中,吹吸装置1同样具有包括了第一轴流风扇502和第二轴流风扇503的对旋轴流机构500。所不同的是,电机501包括了分开设置的第一电机509和第二电机510。第一电机509单独连接第一轴流风扇502并用于驱动第一轴流风扇502转动。第二电机510单独连接第二轴流风扇503并用于驱动第二轴流风扇503转动。吹吸装置1还包括控制第一电机509和第二电机510的控制机构511。控制机构511控制第一电机509和第二电机510以相反方向旋转,进而带动第一轴流风扇502与第二轴流风扇503沿相反方向转动。控制机构511可以以PCB板形式对两个电机进行驱动。在该实施例中,电机50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2所示,第一电机509的负极和第二电机510的正极并联连接在控制机构511的一端的电性端子,而第一电机509的正极和第二电机510的负极并联连接在控制机构511的另一端的电性端子。当控制机构511移动至电路导通的第一位置时,第一电机509和第二电机510正好同时以相反的方向转动。而当控制机构511移动至电路导通的第二位置时,第一电机509和第二电机510同时各自改变旋转方向,于是第一电机509和第二电机510仍然保持相反的转向。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是,在仅能执行吹风功能的吹风机中,也可以采用该种对旋轴流机构500,从而提高轴向吹风的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6)

1.一种吹吸装置,包括:
壳体,具有连通外界的第一开口;
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
马达,用于产生旋转动力;
风扇,受所述马达驱动围绕风扇轴线旋转以产生气流;
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风扇与所述管口之间的粉碎机构及引导所述气流通过的涵道,所述粉碎机构用于将从所述管口吸入的物体粉碎,所述涵道包括沿纵向延伸的导流体、相对所述导流体周向分布的静叶片,所述粉碎机构与所述静叶片之间的距离为0.5~5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机构受所述马达驱动围绕一旋转轴线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线与所述风扇轴线重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机构包括可围绕所述旋转轴线转动的切割刀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刀片沿垂直于旋转轴向的纵向延伸,其包括位于所述切割刀片中部的安装部、沿所述安装部的相反方向纵向延伸的两个工作部,所述工作部包括用于切割物体的切割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具有扁方形的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工作部关于所述旋转轴线中心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工作部包括位于纵向末端的端部以及位于所述端部与安装部之间的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切割部位于所述第一侧边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边分别沿纵向及横向弯曲设置,从而使所述第二侧边相对所述第一侧边形成卷曲。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边相对所述第一侧边倾斜设置使得从所述安装部到所述端部的横向长度逐渐收窄。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弧形设置,使得所述切割刀片呈S型。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旋转轴线延伸方向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的切割刀片。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刀片在风管的截面上的投影面积与风管的截面面积比小于1/2。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机构包括由柔性材料制成的打草绳。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机构包括围绕所述旋转轴线设置的刀盘,以及偏心设置在所述刀盘上的切割刀片。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机构还包括可选择地进行展开或收缩的刀片。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包括收纳所述导流体与所述静叶片的导流罩。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和所述粉碎机构分别位于所述涵道的相对的各一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机构、所述涵道与所述风扇依次沿直线排列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位于所述风扇的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装置还包括穿过所述导流体内部并轴向连接所述粉碎机构和所述轴线流风扇的传动杆。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机构与所述静叶片之间的最短距离在10~20毫米。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叶片径向上位于所述所述导流体与所述导流罩之间,所述气流从所述导流体与所述导流罩之间通过。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叶片相对所述气流的移动方向倾斜一定角度设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为5度~15度。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叶片的数量为7个且沿周向均匀分布。
CN201510848179.0A 2014-11-28 2015-11-28 吹吸装置 Active CN1056489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351004 2014-11-28
CN201420735100 2014-11-28
CN2015202157303 2015-04-10
CN201520215730 2015-04-10
CN2015103047305 2015-06-05
CN201510304730 2015-06-05
CN2015104937342 2015-08-13
CN201510493734 2015-08-13
CN2015105236960 2015-08-24
CN201510523696 2015-08-24
CN2015107525344 2015-11-06
CN201510752534 2015-1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48964A CN105648964A (zh) 2016-06-08
CN105648964B true CN105648964B (zh) 2017-10-13

Family

ID=56073642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46809.0A Active CN105648959B (zh) 2014-11-28 2015-11-28 装配吹吸装置的方法
CN201510847772.3A Pending CN105648963A (zh) 2014-11-28 2015-11-28 吹吸装置
CN201510848179.0A Active CN105648964B (zh) 2014-11-28 2015-11-28 吹吸装置
CN201510847124.8A Pending CN105648962A (zh) 2014-11-28 2015-11-28 吹吸装置
CN201510846956.8A Active CN105648960B (zh) 2014-11-28 2015-11-28 吹吸装置
CN201510846992.4A Pending CN105648961A (zh) 2014-11-28 2015-11-28 吹吸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46809.0A Active CN105648959B (zh) 2014-11-28 2015-11-28 装配吹吸装置的方法
CN201510847772.3A Pending CN105648963A (zh) 2014-11-28 2015-11-28 吹吸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47124.8A Pending CN105648962A (zh) 2014-11-28 2015-11-28 吹吸装置
CN201510846956.8A Active CN105648960B (zh) 2014-11-28 2015-11-28 吹吸装置
CN201510846992.4A Pending CN105648961A (zh) 2014-11-28 2015-11-28 吹吸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98095B2 (zh)
EP (1) EP3225740B1 (zh)
CN (6) CN105648959B (zh)
WO (1) WO20160827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48626B2 (en) * 2013-02-20 2022-02-15 Chervon (Hk) Limited Handheld blower
US10337526B2 (en) 2015-05-11 2019-07-02 Chervon (Hk) Limited Blower
US10000900B2 (en) * 2013-02-20 2018-06-19 Chervon (Hk) Limited Handheld blower having engine cooling flow
WO2016161978A1 (zh) * 2015-04-10 2016-10-13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装置
EP3225740B1 (en) 2014-11-28 2021-11-10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Blower/vacuum apparatus
DE102015001811A1 (de) 2015-02-12 2016-08-18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Saug-/Blasgerät
CN206070461U (zh) * 2015-04-10 2017-04-05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装置
WO2017045569A1 (zh) * 2015-09-18 2017-03-23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树叶清理装置
CN107587464A (zh) * 2016-07-08 2018-01-16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CN108138455B (zh) * 2016-08-10 2020-09-18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花园吹风机
EP3498920A4 (en) * 2016-08-10 2020-04-01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GARDEN BLOWER
CN107816000B (zh) * 2016-09-13 2023-10-10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CN108018812A (zh) * 2016-11-03 2018-05-11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花园吹风装置
CN108978554B (zh) * 2017-06-01 2024-03-15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装置
CN109645833B (zh) * 2017-10-11 2024-03-0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物料传输容器和烹饪器具
CN109645854B (zh) * 2017-10-11 2024-03-2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物料清洗装置和烹饪器具
CN107724311A (zh) * 2017-11-21 2018-02-23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吹风机
CN209941581U (zh) * 2017-12-12 2020-01-14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JP7230585B2 (ja) * 2019-02-28 2023-03-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USD929334S1 (en) 2019-09-05 2021-08-31 Techtronic Cordless Gp Electrical interface
USD929335S1 (en) 2019-09-05 2021-08-31 Techtronic Cordless Gp Electrical interface
USD929338S1 (en) 2019-09-05 2021-08-31 Techtronic Cordless Gp Electrical interface
USD953268S1 (en) 2019-09-05 2022-05-31 Techtronic Cordless Gp Electrical interface
USD1013634S1 (en) 2019-09-05 2024-02-06 Techtronic Cordless Gp Battery pack
USD929337S1 (en) 2019-09-05 2021-08-31 Techtronic Cordless Gp Electrical interface
USD929336S1 (en) 2019-09-05 2021-08-31 Techtronic Cordless Gp Electrical interface
USD929339S1 (en) 2019-09-05 2021-08-31 Techtronic Cordless Gp Electrical interface
EP3874938A1 (de) * 2020-03-05 2021-09-08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Handgeführtes bearbeitungssystem, handgeführtes bearbeitungsgerät für ein handgeführtes bearbeitungssystem und anbauteil für ein handgeführtes bearbeitungssystem
EP3878271A1 (en) 2020-03-14 2021-09-15 Ningbo Ruili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A blowing-suction machine
WO2022147300A1 (en) 2020-12-30 2022-07-0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Handheld blower
CN113668440B (zh) * 2021-09-14 2023-03-31 格力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吹风机
CN114273334B (zh) * 2021-12-03 2022-11-11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清理气枪头
WO2023216185A1 (en) * 2022-05-12 2023-11-16 Techtronic Cordless Gp Axial blower vacuum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8873A (ja) * 2009-10-05 2011-04-21 Ryobi Ltd 携帯用ブロワ
CN102415852A (zh) * 2010-09-27 2012-04-18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手操纵式鼓风装置
CN103300790A (zh) * 2012-03-13 2013-09-18 唐进财 吹吸两用吸尘器及其风扇
CN103572725A (zh) * 2012-08-03 2014-02-1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风装置
CN103850206A (zh) * 2012-11-30 2014-06-11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CN103866725A (zh) * 2012-12-14 2014-06-18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CN103894370A (zh) * 2012-12-28 2014-07-0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手持式吹吸机
CN205399327U (zh) * 2014-11-28 2016-07-27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70714A (en) 1987-11-09 1989-10-03 Black & Decker Inc. Portable blower/vacuum system
US4884314A (en) * 1987-11-12 1989-12-05 Black & Decker Inc. Portable blower
JP2558617Y2 (ja) 1993-02-05 1997-12-24 株式会社共立 手持式クリーナー
JP2558617B2 (ja) 1994-10-05 1996-11-27 株式会社ニューギン パチンコ遊技機における賞球排出経路
GB9501751D0 (en) 1995-01-30 1995-03-22 Black & Decker Inc Debris blower and/or vacuum devices
EP0922429B1 (en) 1996-02-21 2002-10-30 Ryobi Ltd. Blower and vacuum device
DE19608376C2 (de) 1996-03-05 2002-10-10 Multi Cad Gmbh Aufnahmevorrichtung
US6000096A (en) * 1998-07-23 1999-12-14 Ryobi North America, Inc. Gasoline powered parallel tube blower/vacuum
CN2484350Y (zh) * 2001-01-20 2002-04-03 慈溪市贝士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树叶吹吸粉碎机
JP3643041B2 (ja) * 2001-02-15 2005-04-27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吸引・送風装置のモード切換機構
JP4552082B2 (ja) * 2001-07-24 2010-09-29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US6709246B2 (en) * 2002-05-07 2004-03-23 Boyd Flotation, Inc. Inflation/deflation device having spring biased value
JP2004092161A (ja) 2002-08-30 2004-03-25 Seirei Ind Co Ltd 塵芥収集機
GB2396292A (en) * 2002-12-19 2004-06-23 Black & Decker Inc Blower-vacuum devices
CN2745993Y (zh) 2004-09-17 2005-12-14 慈溪市贝士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树叶吹吸机改良结构
CN101135139B (zh) 2006-08-30 2011-01-1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CN200971480Y (zh) 2006-09-08 2007-11-07 慈溪市贝士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手推式四轮吹吸机
CN200981987Y (zh) 2006-12-21 2007-11-28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US7735188B2 (en) * 2006-12-22 2010-06-15 The Toro Company Air inlet cover and portable blower/vacuum incorporating same
CN101224571B (zh) 2007-01-19 2013-07-31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手持电动工具
EP1955630A3 (en) 2007-02-12 2009-10-07 Black & Decker, Inc. Motor, fan and filter arrangement for a vacuum cleaner
CN101322625B (zh) 2007-06-14 2011-01-1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CN101322626B (zh) * 2007-06-14 2011-12-07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US7870640B2 (en) * 2008-03-31 2011-01-18 The Toro Company Convertible blower/vacuum
CN101481906A (zh) 2009-01-20 2009-07-15 慈溪市贝士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风管可套装、轮子可拆卸式树叶吹吸机
CN201482758U (zh) 2009-06-05 2010-05-26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吸吹风机
CN201632451U (zh) 2009-07-08 2010-11-17 金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吹吸机
JP5363958B2 (ja) * 2009-11-26 2013-12-11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携帯用ブロワ
JP2011143084A (ja) 2010-01-15 2011-07-28 Panasonic Corp 空気噴射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CN201972129U (zh) 2011-03-21 2011-09-14 宁波冠业工贸有限公司 树叶吹吸风机
FR2973815B1 (fr) 2011-04-07 2014-08-29 Pellenc Sa Souffleur electroportatif autonome a vitesse de sortie d'air modulable
CN102995589B (zh) 2011-09-19 2015-02-04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CN103156548B (zh) 2011-12-13 2015-08-19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EP2628382B1 (en) * 2012-02-20 2015-12-16 Black & Decker Inc. A blower vacuum device
CN103321171B (zh) 2012-03-19 2015-09-09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CN102647045A (zh) 2012-05-04 2012-08-22 江苏苏美达五金工具有限公司 手持式吹吸机电机仓消音结构
CN103658107B (zh) 2012-09-26 2016-04-06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风机及吹吸机
JP5409940B1 (ja) 2012-10-23 2014-02-05 園部 仁史 携帯用ブロア
CN202851398U (zh) 2012-10-29 2013-04-03 弘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吹吸风机
CN103158107B (zh) 2013-03-18 2015-06-10 宁波世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上弹簧装置
EP2792231B1 (en) * 2013-04-17 2016-10-05 Black & Decker Inc. Attachment for a blower vacuum device
AU2014202503B2 (en) * 2013-05-13 2018-01-18 Techtronic Outdoor Products Technology Limited Blower/vacuum device
CN103864221B (zh) 2014-03-29 2015-02-25 朱蕾 一种可用于生态景观浮岛自动刈割装置的刀片
CN104173824B (zh) * 2014-07-18 2017-02-15 浙江康莱特集团有限公司 含有8种甘油三酯的薏苡仁油、制剂及其应用
EP3225740B1 (en) 2014-11-28 2021-11-10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Blower/vacuum apparatus
DE102015001811A1 (de) 2015-02-12 2016-08-18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Saug-/Blasgerät
CN206070461U (zh) 2015-04-10 2017-04-05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8873A (ja) * 2009-10-05 2011-04-21 Ryobi Ltd 携帯用ブロワ
CN102415852A (zh) * 2010-09-27 2012-04-18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手操纵式鼓风装置
CN103300790A (zh) * 2012-03-13 2013-09-18 唐进财 吹吸两用吸尘器及其风扇
CN103572725A (zh) * 2012-08-03 2014-02-1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风装置
CN103850206A (zh) * 2012-11-30 2014-06-11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CN103866725A (zh) * 2012-12-14 2014-06-18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机
CN103894370A (zh) * 2012-12-28 2014-07-0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手持式吹吸机
CN205399327U (zh) * 2014-11-28 2016-07-27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吸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48960A (zh) 2016-06-08
CN105648964A (zh) 2016-06-08
CN105648962A (zh) 2016-06-08
CN105648960B (zh) 2018-05-08
CN105648963A (zh) 2016-06-08
US20170325410A1 (en) 2017-11-16
EP3225740A4 (en) 2018-08-01
CN105648961A (zh) 2016-06-08
EP3225740B1 (en) 2021-11-10
WO2016082799A1 (zh) 2016-06-02
US10398095B2 (en) 2019-09-03
EP3225740A1 (en) 2017-10-04
CN105648959A (zh) 2016-06-08
CN105648959B (zh) 2018-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48964B (zh) 吹吸装置
CN206538723U (zh) 吹吸装置
CN205421122U (zh) 吹吸装置
WO2018028639A1 (zh) 花园吹风机
CN204715268U (zh) 吹风机
US10674681B2 (en) Blower/vacuum
CN105442478B (zh) 吹风机
CN109914312A (zh) 吹吸机
CN108797480A (zh) 一种吹风机
CN205744513U (zh) 吹吸装置
CN206815252U (zh) 一种吹风机
CN207235677U (zh) 吹风机
CN206873367U (zh) 一种吹吸机
CN107419684A (zh) 一种吹吸机
CN108978554A (zh) 吹吸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