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35677U - 吹风机 - Google Patents

吹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35677U
CN207235677U CN201720259000.2U CN201720259000U CN207235677U CN 207235677 U CN207235677 U CN 207235677U CN 201720259000 U CN201720259000 U CN 201720259000U CN 207235677 U CN207235677 U CN 2072356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ir
dryer
air
battery pack
ma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5900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喻学锋
刘家波
沈跃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5900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356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356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356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eaning And Drying H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风机,其包括:动力装置,用于给吹风机提供动力;风扇,由所述动力装置驱动绕一中心轴线旋转并产生气流;电池包,用于给所述动力装置供电;配接部,用于与为所述动力装置供电的电池包配接;风道部,所述风道部设有用于引导气流流向的位于后端的风道入口及位于前端的风道出口;所述配接部的最前端在轴向方向上向后不超过所述风道入口。

Description

吹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风机,尤其涉及吹风机中电池包位置的设置。
背景技术
吹风机是一种常用的花园类工具,其能帮助用户利用气流清理花园中落叶。现有的吹风机主要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部的马达、由上述马达驱动进行旋转的风扇及连接于壳体的风管。
传动的吹风机存在的问题是,每一个吹风机均需设置马达。当用户购买N种不同电动工具时,其付出的成本相当于N个马达,N个控制电路,N个电池包,N个工作部件的成本的总和。但通常情况下,用户在某一时刻仅使用一种电动工具,使得其他N-1种电动工具闲置,即其他N-1个马达,N-1个控制电路均处于闲置状态。此种现状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投入产出比。
且吹风机通过风道和设置在风道中的风扇产生所需的气流,为了实现较好的吹风效果,风道结构最好设计成直线型风道。而现有吹风机为了装配电池包和设置吹风机的把手,往往使风道发生弯曲。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吹风效率的吹风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吹风机,其包括:
动力装置,用于给吹风机提供动力;
风扇,由所述动力装置驱动绕一中心轴线旋转并产生气流;
电池包,用于给所述动力装置供电;
配接部,用于与为所述动力装置供电的电池包配接;
风道部,所述风道部设有用于引导气流流向的位于后端的风道入口及位于前端的风道出口;
所述配接部的最前端在轴向方向上向后不超过所述风道入口。
优选的,所述风道入口与所述配接部的最前端在与中心轴线相垂直的方向上相平齐。
优选的,所述配接部在与中心轴线相垂直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向前超过所述风道入口。
优选的,所述吹风机包括供用户握持的手柄,所述电池包配接至所述配接部时,所述手柄与所述电池包位于所述动力装置相对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吹风机包括供用户握持的手柄,所述电池包配接至所述配接部时,所述手柄与所述电池包设置在中心轴线的同一侧。
优选的,所述配接部的数量为2个,至少1个配接部的最后端在轴向上向后不超过所述风道入口。
优选的,所述电池包的数量为2个,所述2个电池包可选择的配接至相应的配接部时,所述2个电池包轴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风道入口的后端形成有侧向进风的进风空间。
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风道入口分离设置,所述进风空间设置在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风道入口之间,所述进风空间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径向上是敞开设置的。
优选的,所述进风空间与所述配接部在与中心轴线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优选的,所述吹风机包括主机壳体、连接在主机壳体上的护罩,所述护罩包括与主机壳体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自第一连接部向主机壳体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夹角。
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包括设有马达轴的马达,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主机壳体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吹风机包括传动连接所述马达轴与风扇的联轴器,所述联轴器与马达轴连接的一端设有弹性垫。
优选的,所述吹风机包括分开设置的第一导流件与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设置在风道入口与风扇之间,所述第二导流件设置在风扇与风道出口之间。
优选的,所述电池包的电压为60V。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护罩设有至少一个折弯,以增加进风面积。
2.动力装置与风道入口分离设置,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进风空间,该进风空间能够使得吹风机的吹风效率以及风量得到保证。
3.电池包的位置设置具有多样化,解决了电池包布置空间与风道形状之间的矛盾、且机器整体重量布局更合理。
4.通过在风道部内设置两个导流件,在降低风阻的情况下,同时保证了气流的流速及气流的出风率。
5.马达轴与风扇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且联轴器内套设有弹性垫,进一步起到对整机减震的效果,不需要额外布置其它减震元件。
附图说明
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同时结合附图描述而清楚地获得。
附图以及说明书中的相同的标号和符号用于代表相同的或者等同的元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下的吹风机的电池包与配接部配接的一种方案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吹风机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下的吹风机的电池包与配接部配接的另一种方案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吹风机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下的吹风机的电池包与配接部配接的又一种方案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吹风机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吹风机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下的吹风机的电池包与配接部配接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的吹风机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吹风机的示意图,该吹风机是一种常见的花园工具,用于执行清洁工作。吹风机100主要利用吹风功能将散落的树叶集中起来,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
吹风机100整体沿图1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延伸,定义该方向为轴向。吹风机100包括主机壳体10、风扇20、动力装置30及电池包40。其中,动力装置30包括设有马达轴311的马达31及控制电路(未图示),动力装置40与主机壳体10可拆卸连接,以使得吹风机100闲置时,动力装置30可拆卸下来,用于其它动力工具,减少资源浪费。马达31用于驱动风扇20,使风扇绕中心轴线X转动从而产生气流。电池包40用于给所述动力装置30供电。优选的,电池包40为锂电池包。电池包40可采用卡扣方式或者插拔方式固定于主机壳体10。具体的,电池包40包括于其两侧设有滑轨部(未标号)、于其上侧设有的卡扣部41及若干电极连接片(未图示)。其中滑轨部可与主机壳体10配接实现电池包40在径向上被限位,卡扣部41与主机壳体10卡扣连接,实现电池包40在轴向上被限位,从而将电池包40稳定的连接在主机壳体10上。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包40的电压为60V。为了导引风扇20产生的气流,吹风机100还设有风道部50。其中,风道部50与主机壳体10为分体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风道部还可以与主机壳体为一体结构。风道部50包括引导气流流向的风道入口51和风道出口53。在本实施例中,风道部50大致沿中心轴线X延伸,风道部用于导向气流由风道入口51流向风道出口53。风道入口51和风道出口53分别设置在风道部50沿中心轴线X方向相对的两端,其中风道入口51位于后端设置,风道出口53位于前端设置,如图1所示,虚线Y为气流从风道入口51流入至风道部50内的边界线。为了方便说明,以下以风道入口向风道出口的方向定为前侧,风道入口的另一侧定为后侧。
吹风机100还包括供操作者握持作用的手柄70。优选的,手柄70与主机壳体10为一体成型。手柄70是由两个相互对称的半手柄部组合成,定义两个半手柄部以一个对称面左右对称。垂直于对称面的方向即为左、右侧。另外,手柄70具有供操作者握持的握持部71。手柄70上还设有控制开关73,控制开关73与马达31电连接,以控制马达31的开启和关闭。优选的,控制开关73还可控制马达31的转速。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主机壳体10大致沿箭头A所示的轴向延伸,其为两个半壳体组合成。为了使动力装置30与主机壳体10实现可拆卸连接,可将动力装置30设置在主机壳体10的后侧。进一步为了不阻碍空气气流的流动,且不增大吹风机径向的尺寸,因此改变了传统吹风机100完全是从主机壳体10后端进风的方式。在本实用新型中,风道入口的后端形成有侧向进风的进风空间55,即本实用新型的进风方式不同于传统完全通过轴向进风。优选的,通过将动力装置30与风道部50为分离设置,进而进风空间55形成在动力装置30与风道部50的风道入口51之间,该进风空间55在轴向上具有一定距离。即,进风空间55可理解为在动力装置30与风道部50之间至少部分形成的挖空部。进风空间55与风道入口51相邻并且通过风道入口51与风道部50的内部相连通。且进风空间55在平行于中心轴线X的方向上的尺寸由风道部50和动力装置30分开的距离决定。其中,进风空间55在中心轴线X的径向上是敞开设置的。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中心轴线X而言,径向的定义是以中心轴线X作为一个虚拟圆柱体的中心轴,该虚拟圆柱体的半径方向即为这里所指的径向,并且这里的径向并不单指某一个方向而是指一些方向组成的集合。且进风空间55的敞开是指气流能沿某一方向进入到进风空间中,而不是指进风空间55在该方向与外界之间没有任何实体结构。从另一方而言,只要不是完全覆盖的实体结构,使气流不能沿着某一方向进入进风空间而需要沿其他方向绕过该实体结构的话,就认为进风空间55在该方向是敞开的。为了防止树枝树叶等体积较大的颗粒物随着气流进入进风空间55内且流入至风道部50内影响吹风效果,为此,可在风道入口51处设有护罩60。护罩60上设有若干个进气孔61,进气孔61的设置在保证了进风量的同时还进一步保证了较小的颗粒物体不能随着空气气流流向通过风道入口进入到风道部内。护罩60的中心朝向进风空间的方向凸出,从而形成部分球面的结构,进而能够使得进风空间内的气流能够均匀的进入到风道部50内。作为另外一种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中,护罩60不是连接在风道入口51,而是连接在主机壳体10上,即风道部50与进风空间55不存在其它元件的分隔。具体的,护罩60可拆卸或者固定的连接在主机壳体10上,且包括与主机壳体10相连接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部63及自第一连接部63向主机壳体10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65,该第一连接部63与第二连接部65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夹角。如此设计,增大了进风面积,进而实现增加进风量。当然,也可以通过将护罩60的中心设置成朝向外界方向凸出,或设置成曲面结构来增大进风量。
主机壳体10形成有配接部11,配接部11用于与为马达31供电的电池包40结合使电池包40能够与主机壳体10构成一个能一起移动的整体。在本实用新型中,配接部11为L型。该配接部11的最前端在轴向方向上向后不超过风道入口51。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配接部11在与中心轴线X相垂直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向前超过风道入口51。具体的,可将中心轴线X定义为横坐标轴,风道入口51在与中心轴线X相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的与横坐标轴相交的直线定义为纵坐标轴,横坐标轴与纵坐标轴相交的点为原点,配接部11的最前端在中心轴线X上的投影的横坐标的数值始终为大于0。其中,当配接部11设置成在与中心轴线X相垂直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向前超过风道入口51时,配接部11的位置的设置不唯一。下面列举主要的几种设置方案:
首先,可将配接部11设置在主机壳体10的底部(如图1所示),当电池包40配接至该配接部11时,电池包40与手柄70位于动力装置30相对的两侧。优选的,当电池包40配接至该配接部11时,电池包40与进风空间55在与中心轴线X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如图1所示)。进一步可理解为,配接部11的一部分在轴向上位于风道入口51的后侧,另一部分在轴向上位于风道入口51的前侧。该配接部11位置的设计方案,可以使整个动力工具30的重心更靠近后端,操作者更容易提起机器作业,长时间作业时也不易感觉到疲劳。更优选的,当电池包40配接至该配接部11时,电池包30的最前端与手柄的最前端与中心轴线X相垂直的方向上相平齐。如此设计,整体结构的线条不杂乱,吹风机100的重量布局也更合理,人机更好。
其次,在另一种设计方案中,配接部11与手柄70设置在中心轴线X的同一侧(如图3、图4所示)。配接部11与手柄70沿轴向方向上前后设置。如此设计,一方面,大大的减少了整机在竖直方向上占有的空间,另一方面,动力装置30靠着手柄70的左下端设置,电池包40靠着手柄70的右上端设置,动力装置30与电池包40均靠着手柄70设置,使得重量集中,即重心更靠近即手握持的位置,使得握持更舒服,长时间握持手柄70时也不易感觉到疲劳。
此外,还有一种方案,配接部11设置在手柄对称面的左侧或者右侧(如图5~图7所示)。考虑操作者提机器时,整机在径向上的平衡度,优选的,配接部11设有2个。此时,与配接部11相配接的电池包40的数量也为2个。2个电池包40可选择的配接至相应的配接部11,至少1个配接部11最后端在轴向上向后不超过风道入口51。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2个电池包的电压相同,2个配接部11的最后端在轴向上向后均不超过风道入口51。因此,当2个电池包与相应的配接部结合时,2个电池包40相对手柄的对称面呈轴对称设置。如此设计,不仅延长电池包40的供电时间,且使整机在径向上能达到平衡。另外,2个配接部11的最后端在轴向上向后均不超过风道入口51,可防止电池包40与配接部11配接时,电池包40遮挡进风空间55的开口,阻碍气流流向进风空间55并进入风道部50内。进一步的,在此方案中,由于主机壳体11的底部没有部件的遮挡,因此为了增加进风量,主机壳体11的底部在与进风空间55相对的区域还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镂空部(未图示),且该镂空部与风道部50相连通。气流不但可以从垂直于手柄对称面的左右侧方向流入,还可以从主机壳体11的底部的镂空部流入进而保证了进风量。当然,为了防止机器启动时,操作者的手误伸入镂空部内,该镂空部的尺寸需要进行限制,在保障操作者安全的同时保证了进风量。
在本实施例中,风扇20为轴流风扇,轴流风扇20包括轮毂(未图示)和若干围设在轮毂周向上的叶片21。叶片轮毂上设有穿孔(未标号)。叶片21为翼型叶片,其沿轮毂的径向延伸,叶片21的一端连接在轮毂的周向表面,该端为连接端,与该连接端相对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叶片可以与轮毂一体成型,也可以与轮毂固定连接。位于连接端和自由端之间的侧边呈弯曲设置使得整个叶片21大致卷曲状态。叶片21沿连接端与自由端的连线方向(即轴流风扇的径向)螺旋设置,使得叶片整体呈类似螺旋阶梯结构,因此该连接端和自由端并非位于同一平面。叶片沿风扇的周向均匀的分布。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叶片的数量为11片。当然也可以是9、10、12、13、14等。该若干个叶片21的螺旋方向均保持一致。叶片21随轮毂一同旋转。进一步的,叶片21的边缘与风道部之间在周向上设有缝隙,该缝隙在周向上的尺寸大于等于0.5mm,以实现降噪的效果。由于轴流风扇能够产生较高的风速,在没有增加尺寸的前提下,吹风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如图1、图3及图5所示,吹风机100还包括第一导流件81。第一导流件81设置在风扇20与风道入口51之间。第一导流件81在垂直于中心轴线X的截面面积由后端至前端呈逐渐扩大或保持不变。当截面面积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第一导流件81为锥形结构;当截面面积呈保持不变的趋势,第一导流件81为柱状结构。第一导流件81的外表面具有平滑的轮廓线,使得第一导流件81在轴向上不会造成额外的风阻。优选的,这样的轮廓线为直线,圆弧线、抛物线、椭圆弧线、双曲线的一种或其中几种的组合。对于第一导流件整体结构而言,其可以是圆柱体、圆锥台体或者它们的组合,为了减轻重量和节约材料,第一导流件81为内部中空的结构。空气从进风空间55流入至风道部50内时,部分气流由于风扇20的遮挡碰撞会产生气流损失,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风道入口51与风扇20内之间设置第一导流件81结构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使得气流能够沿着第一导流件81的弧形外轮廓流入至风道部50内部,大大的减少了气流的损失。此外,第一导流件81的存在使得进风空间55在与中心轴线X相垂直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变小,从而增大了内部的气流流动压力,即使得气流沿着进风空间55轴向向前移动。
吹风机100还包括设置在风道部50内的第二导流件82。第二导流件82设置在风扇20与风道出口53之间。第二导流件82在垂直于中心轴线X方向上的截面面积由后端至前端呈逐渐减小或保持不变。当截面面积呈逐渐减小趋势,第二导流件为锥形结构;当呈保持不变趋势,第二导流件为柱状结构。第二导流件82的外表面具有平滑的轮廓线,使得第二导流件82在轴向上不会造成额外的风阻。优选的,这样的轮廓线为直线、圆弧线、抛物线、椭圆弧线、双曲线的一种或其中几种的组合。对于第二导流件82整体结构而言,其可以是圆柱体、圆锥台体或者它们的组合,为了减轻重量和节约材料,第二导流件82为内部中空的结构。为了充分利用风扇20产生的气流,一般会使得风道入口51与风扇20的外径相适应,以使得风扇20产生的大部分气流能够进入到风道部50内,而又希望在风道出口51能够获得较大的风速,已使得吹风机100具有良好的吹风效果,因此,一般而言,风道出口53在与中心轴线X相垂直方向上的截面面积会小于风道入口中心轴线X相垂直的截面面积。优选的,该截面面积为从风道入口至风道出口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这样会使得,至少部分气流会与风道部50的内壁倾斜相交,从而对气流造成风阻。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件82的存在使得风道部50内在与中心轴线X相垂直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变小,从而获得较高速的出风气流。且由于风扇20转动形成的是旋转气流,气流流入至风道部内时,第二导流件82于其外周面可布设有若干导叶片(未图示),该等导叶片可以起到将风向导正的效果,即使得气流沿着第二导流件82在风道部内轴向向前移动,减少气流损失,增大出风量。在本实施例中,风扇20的出风量可达到205-530cfm。进一步的,第一导流件81与第二导流件82分开设置,第一导流件81设有朝向风扇20的第一接口811,第二导流件82设有朝向风扇20的第二接口821,第一接口811与第二接口821大致为圆形,第一接口811与第二接口821在风扇20上的投影完全重合,以便于引导气流的顺畅的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部50可以理解为与主机壳体10相连接的风管。风管与主机壳体10可拆卸的连接。优选的,风管为两截管子组合形成的一个具有完整吹风或者吸风功能的风管。具体的,风管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风管与第二风管。第一风管与第二风管可以一体成型固定,当然也可以通过固定元件进行固定连接。当在其他实施例中,风管也可以有且仅有一个。
如图1所示,风道部50还包括涵道57。在本实用新型中,涵道57与风道部50为分体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涵道部57还可以设计成与风道部50为一体结构。涵道57的作用是引导风扇产生的气流流向风道部50,从而使气流流动方向更加一致,提升整个气流的效果。进一步的,第一导流件81设置在涵道57内,第二导流件82至少部分设置在涵道57内,风扇20设置在涵道57内。
由于风扇20与马达轴311间隔一段距离,因此需要通过一个转接件来传动连接马达轴311与风扇20,从而通过马达轴将驱动力传输至转接件,再通过转接件将驱动力传输至风扇20上,从而带动风扇20与马达轴311同步转动。在本实用新型中,转接件为联轴器90。具体的,该联轴器90包括套设在马达轴311外围的齿轮套(未标号)、与齿轮套相配接且至少部分包覆齿轮套的驱动盘(未标号)、与驱动盘连接的弹性垫(未标号)、至少部分包覆驱动盘的驱动壳体91及连接在驱动壳体一端的驱动轴93。齿轮套沿其周向上设有向外凸伸的若干卡齿(未图示),驱动盘包括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主体部(未图示)、位于主体部外围的延展部(未图示)及自延展部向风扇方向凸伸的若干凸起(未图示)。主体部大致呈圆柱体,主体部与延展部同轴设置,主体部在与中心轴线X相垂直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小于延伸部在与中心轴线X相垂直方向上的截面面积。主体部为中空结构,其内圆周壁上设有与卡齿配接的若干凹槽,以实现马达轴与联轴器的固定连接。从而使马达轴311与联轴器90无相对旋转。若干凸起在主体部的周向上等间距间隔设置且相邻的凸起之间形成有缺口。弹性垫包括套设在主体部与凸起之间的套接部及自套接部向外凸伸的若干卡持部。套接部为中空状的柱体结构。卡持部在套接部的外周向面上等间距间隔设置。卡持部收容在上述缺口内且一个缺口内收纳有至少两个卡持部。相邻的两个卡持部之间进一步形成有凹口。驱动壳体91内壁面设有若干收容在上述凹口内的突伸部,如此以实现联轴器90的各个部件在周向上不会相对转动。驱动轴93与驱动壳体91为一体成型,驱动轴93的一端穿设在风扇20的穿孔内,当马达31转动时,可带动风扇20同步转动。在本实施例中,联轴器90的设置一方面可带动风扇20随马达30同步转动,另一方面,联轴器90内设置的弹性垫具有减震的效果。
如图8~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结构基本一致。差异在于:风道入口51与配接部11的最前端在与中心轴线X相垂直的方向上的相平齐。即可以理解为:配接部11的最前端在中心轴线X上的投影的横坐标的数值等于0。在本实施例中,配接部11设置在主机壳体10的底部。进一步的,配接部11在中心轴线X上的投影完全位于手柄70在中心轴线X投影的范围内。如此可以实现,重心位置更靠近手柄的握持部,操作者提机器时更省力,人机更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吹风机,包括:
动力装置,用于给吹风机提供动力;
风扇,由所述动力装置驱动绕一中心轴线旋转并产生气流;
电池包,用于给所述动力装置供电;
配接部,用于与为所述动力装置供电的电池包配接;
风道部,所述风道部设有用于引导气流流向的位于后端的风道入口及位于前端的风道出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接部的最前端在轴向方向上向后不超过所述风道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入口与所述配接部的最前端在与中心轴线相垂直的方向上相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接部在与中心轴线相垂直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向前超过所述风道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包括供用户握持的手柄,所述电池包配接至所述配接部时,所述手柄与所述电池包位于所述动力装置相对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包括供用户握持的手柄,所述电池包配接至所述配接部时,所述手柄与所述电池包设置在中心轴线的同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接部的数量为2个,至少1个配接部的最后端在轴向上向后不超过所述风道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的数量为2个,所述2个电池包可选择的配接至相应的配接部时,所述2个电池包轴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入口的后端形成有侧向进风的进风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风道入口分离设置,所述进风空间设置在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风道入口之间,所述进风空间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径向上是敞开设置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空间与所述配接部在与中心轴线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包括主机壳体、连接在主机壳体上的护罩,所述护罩包括与主机壳体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自第一连接部向主机壳体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夹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包括设有马达轴的马达,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主机壳体可拆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包括传动连接所述马达轴与风扇的联轴器,所述联轴器与马达轴连接的一端设有弹性垫。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包括分开设置的第一导流件与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设置在风道入口与风扇之间,所述第二导流件设置在风扇与风道出口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的电压为60V。
CN201720259000.2U 2017-03-16 2017-03-16 吹风机 Active CN2072356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59000.2U CN207235677U (zh) 2017-03-16 2017-03-16 吹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59000.2U CN207235677U (zh) 2017-03-16 2017-03-16 吹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35677U true CN207235677U (zh) 2018-04-17

Family

ID=61875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59000.2U Active CN207235677U (zh) 2017-03-16 2017-03-16 吹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3567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84444A (zh) * 2017-03-16 2018-10-23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风机
EP4108928A1 (en) * 2021-06-25 2022-12-28 Yamabiko Corporation Axial flow blowe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84444A (zh) * 2017-03-16 2018-10-23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吹风机
EP4108928A1 (en) * 2021-06-25 2022-12-28 Yamabiko Corporation Axial flow blower
US11898564B2 (en) 2021-06-25 2024-02-13 Yamabiko Corporation Axial flow blow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48960B (zh) 吹吸装置
WO2018028639A1 (zh) 花园吹风机
CN204715268U (zh) 吹风机
CN105442478B (zh) 吹风机
CN204551351U (zh) 吹风机
CN108071090B (zh) 吹风机及其轴流风扇
CN207235677U (zh) 吹风机
CN108684444A (zh) 吹风机
CN106284152B (zh) 吹风机
CN211395522U (zh) 吹风机
CN209686307U (zh) 花园吹风机
JP2014047711A (ja) 送風装置
CN108138455A (zh) 花园吹风机
CN110528433B (zh) 吹风机
CN207032127U (zh) 电动工具及其吹风管
CN107401517A (zh) 使空气流动装置的风路结构及使空气流动装置
CN104564839A (zh) 一种吹风机及其风筒
CN111893933B (zh) 背负式吹风机
CN106284153B (zh) 吹风机
CN208023485U (zh) 吹吸机
WO2016082796A1 (zh) 吹风机和吹吸装置
WO2021093527A1 (zh) 吹风机
CN205260388U (zh) 一种吹风效果较好的背包园林吹风机
CN211621393U (zh) 吹风机
WO2019223438A1 (zh) 吹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