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57066A - 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以及加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以及加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57066A
CN105557066A CN201480051356.6A CN201480051356A CN105557066A CN 105557066 A CN105557066 A CN 105557066A CN 201480051356 A CN201480051356 A CN 201480051356A CN 105557066 A CN105557066 A CN 1055570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coil
coil
workpiece
end side
base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13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57066B (zh
Inventor
安武英宏
生田文昭
深泽剑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tur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tur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tur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tur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57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57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570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570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4Sources of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01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local heating of metal pieces
    • H05B6/102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local heating of metal pieces the metal pieces being rotated while induction heate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05B6/40Establishing desired heat distribution, e.g. to heat particular parts of workpie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05B6/44Coil arrangements having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感应加热线圈(3)包括:被供给电力的1次线圈(4);以及形成闭合回路的环状的2次线圈(5),1次线圈(4)具有:覆盖2次线圈(5)的外周的基端侧;以及在该基端侧覆盖2次线圈(5)的状态下在2次线圈(5)的中心轴方向与该基端侧相连的末端侧,基端侧的开口宽度比末端侧的开口宽度大,2次线圈(5)被设置为从1次线圈(4)的基端侧相对于1次线圈(4)的内部自由地插入拔出。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以及加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以及加热方法。
背景技术
在对具有相对粗的部位及设在其两侧或者单侧的相对细的部位的、带阶梯的工件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从均匀加热的观点而言典型地是对工件进行炉加热,但也提出了感应加热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线圈对两端带阶梯的工件进行感应加热,该工件包括大直径轴部和设在大直径轴部的轴向两侧的小直径轴部。该感应加热线圈中,沿着包含工件中心轴的截面的外形线延伸设置有导体,通过供给高频的电力来产生磁通。工件一边其绕中心轴旋转一边接收感应加热线圈所产生的磁通而被感应加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334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在感应加热中,感应加热线圈与工件之间的间隙越大加热效率越下降,关于这一点,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线圈由沿着包含工件中心轴的截面的外形线延伸设置的导体构成,能够减小感应加热线圈与工件之间的间隙,工件的装拆也容易。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线圈不能局部调整在感应加热线圈的周围形成的磁场,难以将工件的各部的加热温度调整为均匀或者期望的加热温度。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合适在具有相对粗的部位及设在其两侧的相对细的部位的、两端带阶梯的工件的热处理中使用的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以及加热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感应加热线圈包括:被供给电力的1次线圈;以及形成闭合回路的环状的2次线圈,所述1次线圈具有:覆盖所述2次线圈的外周的基端侧;以及在该基端侧覆盖所述2次线圈的状态下在所述2次线圈的中心轴方向与该基端侧相连的末端侧,基端侧的开口宽度比末端侧的开口宽度大,所述2次线圈被设置为从所述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相对于所述1次线圈自由地插入拔出。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感应加热装置包括: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电源部,其向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所述1次线圈供给电力;工件支承部,其支承工件,使该工件相对于所述1次线圈相对移动并从该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向该1次线圈插入;以及2次线圈支承部,其支承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所述2次线圈,使该2次线圈相对于所述1次线圈相对移动并从该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向该1次线圈插入。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加热方法使用上述感应加热线圈,将具有相对粗的部位、和设在其两侧的相对细的部位的工件加热,将所述工件从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所述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向该1次线圈插入,在该1次线圈的所述末端侧容纳该工件的一个所述细的部位,且在该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容纳该工件的所述粗的部位和另一个所述细的部位,将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所述2次线圈从所述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插入到该1次线圈插入,在该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与容纳在该基端侧的所述工件的所述细的部位之间配置该2次线圈,向所述1次线圈供给电力,感应加热所述工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将两端带阶梯的工件感应加热时,在开口宽度相对小的1次线圈的末端侧容纳工件的一个细的部位,在开口宽度相对大的1次线圈的基端侧容纳工件的粗的部位和另一个细的部位,且在1次线圈的基端侧与容纳在该基端侧的工件的细的部位之间配置2次线圈,从而能够在整个工件范围内减小感应加热线圈与工件的间隙。由此,能够均匀且高效地将整个工件加热。
另外,根据本发明,从开口宽度相对大的1次线圈的基端侧将工件和2次线圈插入拔出,从而能够将两端带阶梯的工件相对于感应加热线圈装拆。因此,尽管构成简单,也能够将两端带阶梯的工件容易相对于感应加热线圈装拆。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形成闭合回路的2次线圈能够比较容易更换,因此通过更换该2次线圈,从而能够局部地调整在2次线圈的周围形成的磁场。由此,能够比较容易调整被容纳在2次线圈中的工件的细的部位的加热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加热动作时的状态的图。
图3是示出图1的感应加热线圈的2次线圈的一个例子的构成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感应加热装置所进行的感应加热的构成的图。
图5是示出图1的感应加热线圈的1次线圈的变形例的构成的图。
图6是示出图1的感应加热线圈的2次线圈的其他例的构成的图。
图7是示出图1的感应加热线圈的2次线圈的其他例的构成的图。
图8是示出图1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其他例的构成的图。
图9是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具有芯的2次线圈的一个例子的构成的图。
图10是示出具有芯的2次线圈的其他例的构成的图。
图11是示出具有芯的2次线圈的其他例的构成的图。
图12是示出工件的电流分布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加热装置
2:工件
3:感应加热线圈
4:1次线圈
5:2次线圈
6:电源部
7:工件支承部
8:1次线圈支承部
9:2次线圈支承部
20:大直径轴部
21:小直径轴部
22:小直径轴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构成。
加热装置1对工件2进行感应加热,包括:具有1次线圈4和2次线圈5的感应加热线圈3;向1次线圈4供给交流电的电源部6;工件支承部7;以及2次线圈支承部9。
工件2是两端带阶梯的工件,设有相对粗的部位、和其两侧的相对细的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工件2作为整体呈近似圆柱状,具有:大直径轴部20;以及设在大直径轴部20的轴向两侧的小直径轴部21、22。一个小直径轴部21形成得比另一个小直径轴部22长。此外,工件2不限于图示的工件,例如也可以是近似方柱状。
工件支承部7具有:按压工件2的两个小直径轴部21、22的端面以将工件2在轴向夹持的第1杆70和第2杆71;分别支承这一对杆70、71的第1杆支承部72和第2杆支承部73;以及使这一对杆支承部72、73在轴向进退移动的驱动部74。驱动部74例如使用适当的线性移动机构,该线性移动机构使用了滚珠丝杠、缸活塞等。此外,也可以在工件支承部7设有使一对杆70、71绕轴旋转的旋转机构,在对工件2感应加热时,根据需要使一对杆70、71旋转,使被这一对杆70、71夹持的工件2旋转。
1次线圈4作为整体呈近似筒状,被形成为能容纳工件2。而且,1次线圈4被形成为与末端侧相比基端侧的开口宽度大。在图示的例子中,1次线圈4整体呈近似圆筒状,沿着工件2的长小直径轴部21和大直径轴部20的外周从末端侧起依次被区分为第1加热部40、第2加热部41,内径(开口宽度)以该顺序逐步扩大,第1加热部40被形成为能容纳工件2的长小直径轴部21,第2加热部41被形成为能容纳工件2的大直径轴部20和短小直径轴部22。此外,1次线圈4不限于近似圆筒状,例如在工件2是方柱状的情况下,与工件2的外形对应地成为近似方筒状即可。
1次线圈4被构成为螺线管线圈,将导电性的一条筒状材料以与第1加热部40、第2加热部41的各部相应的适当的卷绕直径和绕组间隔卷起并一体形成。1次线圈4的两端部分别固着在与电源部6连接的端子44上。水等冷却液在构成1次线圈4的筒状材料的内部流通,在固着在端子44上的1次线圈4的两端部设有与冷却液供给部(未图示)连接的连接器45。
端子44例如被固定在装置基座(未图示)等上而将位置固定,1次线圈4被端子44支承,与工件支承部7的第1杆70及第2杆71以及被这一对杆70、71夹持的工件2同轴配置。
详细后述,2次线圈5被形成为能容纳工件2的短小直径轴部22,且在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自由插入拔出。在图示的例子中,2次线圈5也与1次线圈4同样由导电性的筒状材料形成,水等冷却液在构成2次线圈5的筒状材料的内部流通,在2次线圈5上设有与冷却液供给部(未图示)连接的连接器55。
2次线圈支承部9具有与工件支承部7的第2杆71近似平行地竖直设置在第2杆支承部73的多个轴90。
2次线圈5被多个轴90支承,与工件支承部7的第1杆70和第2杆71以及被这一对杆70、71夹持的工件2同轴配置。而且,适当调整多个轴90的长度,从而2次线圈5配置在将被一对杆70、71夹持的工件2的短小直径轴部22容纳的位置。此外,在工件支承部7设有使一对杆70、71绕轴旋转的旋转机构,在一对杆70、71旋转的情况下,2次线圈5不旋转,而是经由多个轴90固定在第2杆支承部73。
图2示出加热装置1的加热动作时的状态。
利用驱动部74移动工件支承部7的第1杆70和第2杆71时,被这一对杆70、71夹持的工件2将长小直径轴部21朝向行进方向的前侧,被从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侧插入到1次线圈4。然后,工件2的长小直径轴部21被容纳在1次线圈4的第1加热部40,工件2的大直径轴部20和短小直径轴部22被容纳在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
另外,随着工件支承部7的第1杆70和第2杆71的移动,经由2次线圈支承部9固定在第2杆支承部73的2次线圈5也被插入到1次线圈4,被配置在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与工件2的短小直径轴部22之间。
图3示出2次线圈5的构成。
2次线圈5被形成为在周向的一个部位被分割的环状,形成在外周侧和内周侧循环的闭合回路。在图示的例子中,2次线圈5被以沿着工件2的短小直径轴部22的外周和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的内周的方式形成为近似圆环状。此外,2次线圈5也不限于近似圆环状,例如在工件2是方柱状的情况下,与工件2的外形对应地成为矩形环状即可。
在2次线圈5被容纳在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的状态下,从电源部6向1次线圈4供给交流电(电流I1)时,接收由被供电的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产生的磁通而在2次线圈5中产生电动势,由于趋肤效应,会在2次线圈5中以在2次线圈5的外周侧和内周侧循环的方式流过感应电流I2。感应电流I2在2次线圈5的内周侧以在周向与在第2加热部41流过的电流I1的朝向为相同朝向的方式流过。因此,在2次线圈5的内侧,2次线圈5产生的磁通与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产生的磁通会协同。由此,容纳在2次线圈5中的工件2的短小直径轴部22的加热效率提高。
图4示意性地示出加热装置1所进行的工件2的感应加热的构成。
从电源部6向1次线圈4供给交流电时,被供电的1次线圈4的第1加热部40产生磁通φ1,第2加热部41产生磁通φ2。
容纳在1次线圈4的第1加热部40中的工件2的长小直径轴部21接收第1加热部40产生的磁通φ1而被感应加热。
容纳在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中的工件2的大直径轴部20接收第2加热部41产生的磁通φ2而被感应加热。
另外,容纳在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中的2次线圈5接收第2加热部41产生的磁通φ2并产生电动势,由此,在2次线圈5中会流过感应电流。2次线圈5利用该感应电流来产生磁通φ3。
而且,容纳在2次线圈5中的工件2的短小直径轴部22主要接收2次线圈5产生的磁通φ3而被感应加热。
在工件2的加热处理完成之后,利用驱动部74来移动工件支承部7的第1杆70和第2杆71,将被这一对杆70、71夹持的工件2、以及经由2次线圈支承部9固定在第2杆支承部73的2次线圈5从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侧拔去。
这样,加热装置1利用感应加热将工件2加热,设置所需要的空间一般而言比加热炉小。因此,能够将加热装置1装入工件2的加工线而一系列(日语:インライン)地进行工件2的热处理。并且,能够将多个加热装置1设置在工件2的加工线中,另外,加热装置1的设置朝向也能够根据工件2的加工线,例如从工件支承部7的一对杆70、71为铅垂的纵向放置、一对杆70、71为水平的横向放置等来适当选择。由此,与使用加热炉的批量处理相比,能够提高工件2的热处理效率。
而且,根据加热装置1,通过将工件2的长小直径轴部21容纳在开口宽度相对小的1次线圈4的第1加热部40,将工件2的大直径轴部20和短小直径轴部22容纳在开口宽度相对大的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且在短小直径轴部22与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之间配置2次线圈5,从而能够在整个工件2范围内减小工件2与感应加热线圈3的间隙。由此,能够均匀且高效地将整个工件2加热。
另外,根据加热装置1,从开口宽度相对大的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侧将工件2和2次线圈5插入拔出,从而能够将工件2相对于感应加热线圈3装拆。因此,尽管装置构成简单,也能够容易相对于感应加热线圈3装拆工件2。
并且,根据加热装置1,由于使工件2和形成闭合回路的2次线圈5移动,能够将被供电的1次线圈4的位置固定,因此,容易维持供电路径,能够进一步简化装置构成。尽管能够通过以工件2的大直径轴部20为界设有将工件2在轴向夹入的2个线圈并向两个线圈独立供电来将整个工件2均匀加热,但在该情况下,需要2个电源部,另外,需要使至少一个线圈与电源部一起移动。与之相对,根据本加热装置1,由于电源部有1个即可,且能够固定电源部和1次线圈4的位置,因此,在设备费用方面也是有利的。
另外,根据加热装置1,由于形成闭合回路的2次线圈5能够比较容易更换,因此通过更换该2次线圈5,从而能够调整在2次线圈5的周围形成的磁场。由此,能够比较容易调整容纳在2次线圈5中的工件2的短小直径轴部22的加热温度,例如能够将整个工件2的加热温度进一步均匀化。
并且,根据加热装置1,1次线圈4被构成为螺线管线圈,通过调整1次线圈4的第1加热部40的绕组间隔,从而能够调整在第1加热部40的周围形成的磁场。由此,能够比较容易调整被容纳在第1加热部40中的工件2的长小直径轴部21的加热温度,例如能够将整个工件2的加热温度进一步均匀化。
此外,在上述的加热装置1中,说明了1次线圈4作为整体呈近似筒状,但1次线圈为如下线圈即可,具有:覆盖2次线圈5的外周的基端侧、和在基端侧覆盖2次线圈的状态下在2次线圈5的中心轴方向与基端侧相连的末端侧,基端侧的开口宽度大于末端侧的开口宽度,使得2次线圈5从基端侧相对于1次线圈自由插入拔出,例如如图5所示,能够将1次线圈4构成为:仅使覆盖2次线圈5的外周的基端侧为近似筒状,并使末端侧为将导体大致沿着包含工件2的中心轴的截面的外形线延伸设置而成的发夹线圈(hairpincoil)。
图6和图7分别示出2次线圈的其他例的构成。
图6所示的2次线圈205具有:外侧导体部250、内侧导体部251、以及一对连接导体部252。外侧导体部250和内侧导体部251都被形成为在周向的一个部位被分割的环状,内侧导体部251在外侧导体部250的内侧与外侧导体部250之间隔开空间地配置。一对连接导体部252互相平行地延伸设置,对于外侧导体部250和内侧导体部251的各个分割部位将位于相同侧的端部彼此(250a和251a、以及250b和251b)分别连接。由此,外侧导体部250与内侧导体部251串联连接,形成在外侧导体部250和内侧导体部251中循环的闭合回路。
随着对1次线圈4供电,在2次线圈205中会产生电动势,在2次线圈205会以在2次线圈205的外侧导体部250和内侧导体部251循环的方式流过感应电流I2。相对,感应电流I2在内侧导体部251的内周侧以在周向与在第2加热部41流过的电流I1的朝向为相同朝向的方式流动。因此,在2次线圈205的内侧,2次线圈205产生的磁通与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产生的磁通会协同。由此,在2次线圈205中,也与图3所示的2次线圈5同样,能够提高在2次线圈205的内侧形成的磁场的强度,能够提高容纳在2次线圈205中的工件2的短小直径轴部22的加热效率。
图7所示的2次线圈305与图6所示的2次线圈205同样,具有:在周向的一个部位被分割的环状的外侧导体部350和内侧导体部351;以及将外侧导体部350与内侧导体部351串联连接的一对连接导体部352,形成在外侧导体部350和内侧导体部351中循环的闭合回路。但是,不同于图6所示的2次线圈205中外侧导体部250和内侧导体部251的轴向尺寸相等,在图7所示的2次线圈305中,外侧导体部350的轴向尺寸比内侧导体部351的轴向尺寸大。
而且,供2次线圈305插入的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被形成为:与在轴向延长的2次线圈305的外侧导体部350对应,通过将匝数增多而在轴向延长,能容纳外侧导体部350。
随着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的匝数增多,第2加热部41产生的磁通增加,利用2次线圈305的外侧导体部350将该磁通没有泄漏地接收,从而能够增加在2次线圈305的内侧导体部351流过的感应电流的电流量。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被容纳在2次线圈305中的工件2的短小直径轴部22的加热效率。
这样,由于能够利用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的匝数来调整在2次线圈305的内侧导体部351流过的感应电流的电流量,因此可以构成为如图8所示,在1次线圈4的第2加热部41的每一匝设有分接头46,任意一个分接头46与电源部6(端子44)连接。根据该构成,从电源部6观察的第2加热部41的匝数随着每个分接头而不同。因此,适当选择与电源部6连接的分接头,从而能够使用单独的1次线圈4和2次线圈305来调整在2次线圈305的内侧导体部351流过的感应电流的电流量。
图9示出2次线圈的其他例的构成。
图9所示的2次线圈405与图6所示的2次线圈205同样,具有:在周向的一个部位被分割的环状的外侧导体部450和内侧导体部451;以及将外侧导体部450与内侧导体部451串联连接的一对连接导体部452,形成在外侧导体部450和内侧导体部451中循环的闭合回路。
而且,2次线圈405还具有芯部件453,用于调整该2次线圈405产生的磁通的传播。芯部件453存在于外侧导体部450与内侧导体部451之间。利用芯部件453来调整2次线圈405产生的磁通的传播,从而能够使2次线圈405产生的磁通集中地交链在工件2的局部,能够提高该部位的加热效率。
芯部件453的形状能够根据工件2的形状、期望的工件2的加热温度分布而进行各种变更。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芯部件453被构成为遍及近似全周地覆盖内侧导体部451的除了内周面以外的表面,如图10所示,也可以构成为遍及近似全周地覆盖内侧导体部451的除了内周面和轴向的单侧端面以外的表面,另外,如图11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填埋外侧导体部450与内侧导体部451之间的空间。
下面,说明实验例。
首先,作为实验例1,在使用了包括1次线圈和2次线圈的感应加热线圈进行的两端带阶梯的工件的感应加热中,利用仿真来分析流过工件的电流的分布。工件为具有图1所示的工件2的构成的工件,2次线圈与图10所示的2次线圈405同样包括芯部件。分析结果如图12所示。在图12中,电流密度以灰度表示,电流密度越高表示灰度越浓。
如图12所示,可知容纳在2次线圈中的工件的短小直径轴部(22)与1次线圈的间隙比工件的大直径轴部(20)及长小直径轴部(21)与1次线圈的间隙大,可是,将容纳在2次线圈中的工件的短小直径轴部(22)的电流密度提高至与工件的大直径轴部(20)及长小直径轴部(21)大致相等的电流密度。
接下来,作为实验例2~4,使用具有图1所示的工件2的构成的共通的工件,对于该工件进行利用感应加热的热处理。将工件的表面加热至950℃,将加热条件设定为如下所述。
<加热条件>
供电:50kW
频率:3kHz
供电时间:40秒
在实验例2中,作为将工件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1次线圈,使用具有图1所示的1次线圈4的构成、且将工件的大直径轴部(20)和短小直径轴部(22)以及2次线圈容纳的加热部的匝数为3匝的线圈;作为2次线圈,使用具有具备图10所示的芯部件453的2次线圈405的构成的线圈。
在实验例3中,作为1次线圈,使用具有图1所示的1次线圈4的构成、且将工件的大直径轴部(20)和短小直径轴部(22)以及2次线圈的加热部容纳的匝数为5匝的线圈。除了1次线圈的加热部的匝数以外,实验例3的1次线圈和2次线圈的规格与实验例2相同。
在实验例4中,作为1次线圈,使用具有图1所示的1次线圈4的构成、且将工件的大直径轴部(20)和短小直径轴部(22)以及2次线圈容纳的加热部的匝数为5匝的线圈;作为2次线圈,使用具有图7所示的2次线圈305的构成的线圈。实验例3的1次线圈和2次线圈的规格除了1次线圈的加热部的匝数、和省去2次线圈的芯部件并延长2次线圈的外侧导体部的轴向尺寸以外,与实验例2相同。
在各个实验例2~4中,测定工件的大直径轴部(20)、长小直径轴部(21)、短小直径轴部(22)的表面的加热处理之后的温度。以下示出测定的结果。
从以上的结果能够确认,将与1次线圈的间隙相对大的工件的短小直径轴部(22)容纳在2次线圈中,经由2次线圈进行感应加热,从而能够提高短小直径轴部的加热效率;通过使容纳2次线圈的1次线圈的加热部的匝数变多,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短小直径轴部的加热效率。而且,能够确认通过与容纳2次线圈1次线圈的加热部的匝数的增加对应地延长2次线圈的外侧导体部,从而即使不使用芯部件也能得到等同的加热效率。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合适在具有相对粗的部位及设在其两侧的相对细的部位的、两端带阶梯的工件的热处理中使用的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以及加热方法。
详细或者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修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不言自明的。本申请基于2013年9月1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3-191778),其内容作为参照并入本文。

Claims (9)

1.一种感应加热线圈,包括:
1次线圈,其被供给电力;以及
环状的2次线圈,其形成闭合回路,
所述1次线圈具有:基端侧,其覆盖所述2次线圈的外周;以及末端侧,其在该基端侧覆盖所述2次线圈的状态下在所述2次线圈的中心轴方向与该基端侧相连,基端侧的开口宽度比末端侧的开口宽度大,
所述2次线圈被设置为从所述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相对于所述1次线圈自由地插入拔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
所述2次线圈包含:环状的外侧导体部;以及在所述外侧导体部的内侧与该外侧导体部之间隔开空间地设置的环状的内侧导体部,该外侧导体部与该内侧导体部串联连接并形成闭合回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
所述内侧导体部以与所述外侧导体部反向地流过电流的方式与所述外侧导体部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
所述2次线圈具有存在于所述外侧导体部与所述内侧导体部之间地设置的至少1个芯部件。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
所述1次线圈呈筒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
所述1次线圈是螺线管线圈。
7.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
电源部,其向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所述1次线圈供给电力;
工件支承部,其支承工件,使该工件相对于所述1次线圈相对移动并从该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向该1次线圈插入;以及
2次线圈支承部,其支承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所述2次线圈,使该2次线圈相对于所述1次线圈相对移动并从该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向该1次线圈插入。
8.一种加热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将具有相对粗的部位、和设在其两侧的相对细的部位的工件加热,
将所述工件从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所述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向该1次线圈插入,在该1次线圈的所述末端侧容纳该工件的一个所述细的部位,且在该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容纳该工件的所述粗的部位和另一个所述细的部位,
将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所述2次线圈从所述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插入到该1次线圈,在该1次线圈的所述基端侧与容纳在该基端侧的所述工件的所述细的部位之间配置该2次线圈,
向所述1次线圈供给电力,感应加热所述工件。
9.一种2次线圈,被1次线圈容纳,所述1次线圈被供给电力,
所述2次线圈包含:环状的外侧导体部;以及在所述外侧导体部的内侧与该外侧导体部之间隔开空间地设置的环状的内侧导体部,该外侧导体部与该内侧导体部互相串联连接并形成闭合回路。
CN201480051356.6A 2013-09-17 2014-09-17 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以及加热方法 Active CN1055570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1778 2013-09-17
JP2013191778A JP6101608B2 (ja) 2013-09-17 2013-09-17 誘導加熱コイル及び誘導加熱装置並びに加熱方法
PCT/JP2014/074536 WO2015041240A1 (ja) 2013-09-17 2014-09-17 誘導加熱コイル及び誘導加熱装置並びに加熱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57066A true CN105557066A (zh) 2016-05-04
CN105557066B CN105557066B (zh) 2019-11-15

Family

ID=52688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1356.6A Active CN105557066B (zh) 2013-09-17 2014-09-17 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以及加热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5221B2 (zh)
EP (1) EP3048859B1 (zh)
JP (1) JP6101608B2 (zh)
CN (1) CN105557066B (zh)
MX (1) MX362335B (zh)
WO (1) WO2015041240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9246A (zh) * 2017-11-29 2019-06-0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充气机用容器的耐压试验装置
CN110050508A (zh) * 2016-12-08 2019-07-23 光洋热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感应加热线圈的支承结构和感应加热装置
CN111575448A (zh) * 2020-06-16 2020-08-25 刘胜 一种轴的加工方法
CN112640576A (zh) * 2018-08-23 2021-04-09 高周波热錬株式会社 加热线圈和加热方法
EP3975664A4 (en) * 2019-05-23 2022-07-13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SECONDARY COIL MODULE, CROSS-HARDENING APPARATUS, AND THROUGH-HARDENING METHOD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1608B2 (ja) 2013-09-17 2017-03-22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コイル及び誘導加熱装置並びに加熱方法
US20170164777A1 (en) * 2015-12-10 2017-06-15 Spectrum Brands, Inc. Induction cooktop
DE102018203273A1 (de) 2018-03-06 2019-09-12 MTU Aero Engines AG Induktionsheizvorrichtung, Vorrichtung zur additiven Herstellung zumindest eines Bauteilbereichs eines Bauteils mit einer solchen Induktionsheizvorrichtung, Verfahren zum induktiven Erwärmen eines Bauteilbereichs und Bauteil für eine Strömungsmaschine
JP7183250B2 (ja) * 2018-03-22 2022-12-05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移動焼入れ装置及び移動焼入れ方法
JP7151888B2 (ja) * 2019-05-23 2022-10-12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移動焼入れ装置及び移動焼入れ方法
WO2021006062A1 (ja) * 2019-07-09 2021-01-14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移動焼入れ装置及び移動焼入れ方法
JP7407438B2 (ja) 2019-09-02 2024-01-04 トクデン株式会社 流体加熱装置
CN112475683B (zh) * 2020-11-24 2023-02-21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对环向焊缝预热及加热缓冷的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758421C (de) * 1941-01-21 1953-02-02 Glyco Metall Werke Hochfrequenztransformator
US2643325A (en) * 1950-10-06 1953-06-23 Ohio Crankshaft Co Progressive high-frequency heating of variable-dimension shafts
CN1981699A (zh) * 2005-11-08 2007-06-20 夏普株式会社 环形传感器的馈电系统
JP2010018845A (ja) * 2008-07-10 2010-01-28 Ntn Corp 高周波誘導加熱焼戻装置および高周波誘導加熱焼戻方法
CN101772229A (zh) * 2008-12-26 2010-07-07 富士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及感应加热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20433A (en) * 1942-06-01 1952-12-02 Ohio Crankshaft Co Coil for differential heat-treatment
JPS5221215B2 (zh) * 1971-09-17 1977-06-09
JPS54131141A (en) * 1978-04-04 1979-10-12 Koshuha Netsuren Kk Induction heating coil and induction heating method
JPS5923813A (ja) * 1982-07-29 1984-02-07 High Frequency Heattreat Co Ltd テ−パ−部材の表面均一焼戻し方法および焼戻し用加熱コイル
JPS643924A (en) 1987-06-25 1989-01-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Sealed contact device
JPH0533496A (ja) 1991-07-31 1993-02-09 Tokyu Constr Co Ltd コンクリート均し装置
JP2502127Y2 (ja) 1991-10-04 1996-06-19 富士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段付シャフト用半開放型高周波加熱コイル
JPH0734598A (ja) 1993-07-26 1995-02-03 Nkk Corp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用アレイ形鉄筋
JP2599853Y2 (ja) * 1993-12-09 1999-09-20 富士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加熱コイル
JP2872943B2 (ja) * 1995-07-21 1999-03-24 富士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加熱コイル
JP2000087135A (ja) * 1998-09-09 2000-03-28 High Frequency Heattreat Co Ltd 足付軸部材の誘導加熱焼入装置
CN2502386Y (zh) 2001-09-17 2002-07-24 大连金业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0.5kv户外型干式电流互感器
DE202005012523U1 (de) * 2005-08-05 2006-12-21 Rs Elektronik Gmbh Vorrichtung zum induktiven Erwärmen von Werkzeugaufnahmen
JP5349941B2 (ja) 2008-12-12 2013-11-20 富士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焼入方法及び焼入装置
JP5847619B2 (ja) 2012-03-14 2016-01-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6101608B2 (ja) 2013-09-17 2017-03-22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コイル及び誘導加熱装置並びに加熱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758421C (de) * 1941-01-21 1953-02-02 Glyco Metall Werke Hochfrequenztransformator
US2643325A (en) * 1950-10-06 1953-06-23 Ohio Crankshaft Co Progressive high-frequency heating of variable-dimension shafts
CN1981699A (zh) * 2005-11-08 2007-06-20 夏普株式会社 环形传感器的馈电系统
JP2010018845A (ja) * 2008-07-10 2010-01-28 Ntn Corp 高周波誘導加熱焼戻装置および高周波誘導加熱焼戻方法
CN101772229A (zh) * 2008-12-26 2010-07-07 富士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及感应加热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0508A (zh) * 2016-12-08 2019-07-23 光洋热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感应加热线圈的支承结构和感应加热装置
CN109839246A (zh) * 2017-11-29 2019-06-0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充气机用容器的耐压试验装置
CN112640576A (zh) * 2018-08-23 2021-04-09 高周波热錬株式会社 加热线圈和加热方法
CN112640576B (zh) * 2018-08-23 2023-10-03 高周波热錬株式会社 加热线圈和加热方法
EP3975664A4 (en) * 2019-05-23 2022-07-13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SECONDARY COIL MODULE, CROSS-HARDENING APPARATUS, AND THROUGH-HARDENING METHOD
CN111575448A (zh) * 2020-06-16 2020-08-25 刘胜 一种轴的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48859A1 (en) 2016-07-27
US20160234885A1 (en) 2016-08-11
MX2016003436A (es) 2016-06-28
WO2015041240A1 (ja) 2015-03-26
EP3048859A4 (en) 2017-05-31
CN105557066B (zh) 2019-11-15
JP2015060634A (ja) 2015-03-30
US10285221B2 (en) 2019-05-07
EP3048859B1 (en) 2021-11-10
JP6101608B2 (ja) 2017-03-22
MX362335B (es) 2019-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57066A (zh) 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以及加热方法
KR101230784B1 (ko) 타이어 가황기
CN1973578B (zh) 通过感应加热对工件进行多频加热处理
US20120279268A1 (en) Forging of an Annular Article with Electric Induction Heating
US10034331B2 (en) Controlled electric induction heating of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workpiece in a solenoidal coil with flux compensators
BRPI0710693B1 (pt) Método de tratamento térmico por indução elétrica
CN204251662U (zh) 一种链轮淬火装置
GB202302942D0 (en) Electric heating apparatus and power supply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2595673A (zh) 电热水器高频套式电磁加热装置
US2480315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pipe bends and the like
US9986602B2 (en) Enclosure for heating 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
US9491810B2 (en) Inductor for single-shot induction heating of complex workpieces
US2476935A (en)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CN205883619U (zh) 钢管感应加热处理装置
JP6146139B2 (ja) 多段形状軸部材の加熱装置、加熱方法及び加熱コイル
US20190098707A1 (en) Heating coil
CN104575862A (zh) 使绝缘导体成形和退火的方法
WO2015012726A3 (ru) Способ сушки обмотк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машины
CA2796214A1 (e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CN201418165Y (zh) 多功能柔性感应加热器
US20160353527A1 (en) Customized Retainer for Induction Heating Coil
JainȦ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Induction Heating of Wire
JP6343443B2 (ja) 誘導加熱コイル及び誘導加熱方法
RU140034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ндукционного нагрева изделий нецилиндрической формы
JP2015118880A (ja) 誘導加熱コイル及び誘導加熱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