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7881A - 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7881A
CN105517881A CN201480048744.9A CN201480048744A CN105517881A CN 105517881 A CN105517881 A CN 105517881A CN 201480048744 A CN201480048744 A CN 201480048744A CN 105517881 A CN105517881 A CN 105517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front pillar
reinforcement
outside
overall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87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17881B (zh
Inventor
近藤佑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17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17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8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1/00Processes relevant to this subclas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purposes, but not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 B23K31/02Processes relevant to this subclas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purposes, but not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relating to soldering or we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组装方法,其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并抑制布置自由度的降低,同时能够使车身刚性以及强度提高。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第一焊接部(11),其使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相对于前柱(2)的闭合截面抵接,并且将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内部件前凸缘(21a)与后端部(5a)点焊接合;和第二焊接部(12),其在与第一焊接部(11)相比位于前方的位置上将侧构件(5)的一般部(5b)、加强件前凸缘(22a)与外侧前凸缘(3a)点焊焊接。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有在前柱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前围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和仪表盘加强件通过前围侧构造来连结。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前围侧构造,其具有:仪表板面板上部的前围;前围加强部,通过其和前围加强件而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构造;和将该前围加强部和前柱内面板连结的托架。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前围侧构造中,前围以及前围加强件的车宽外侧端部在相对于前柱的闭合截面而向车身前方侧偏置的位置上与前围侧面板接合。该托架的车宽内侧端部(前端部)通过螺栓紧固在前围加强部上,车宽外侧端部(后端部)相对于预先安装在前柱内面板的车宽外侧面上的螺母而通过螺栓从车宽内侧紧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16025号公报(图1、图2)
但是,在具有将前围加强部和前柱内部件连结的托架的以往构造中,具有下述的课题。
(1)前围和前围加强件的车宽外侧端部在相对于前柱的闭合截面向车身前方侧偏置的位置上接合,由此前围和前柱之间的荷载传递效率低。
(2)为了提高前围和前柱之间的荷载传递效率,而设有与前柱沿车宽方向重叠的前围加强部,并由托架连结该前围加强部和前柱内面板。因此,由于零部件数量增加而使车身重量增加。
(3)另外,因前围加强部以及托架而导致其他部件的布置自由度降低。特别是对内置于前围后方的仪表盘内的零部件的影响大。
(4)并且,为了提高前柱之间的荷载传递效率,托架以与前柱截面内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有端部,因此由于无法进行点焊焊接而进行螺栓焊接。因此,零部件数量进一步增加,安装作业变得复杂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些问题,以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安装方法为课题,其能够抑制重量增加,抑制布置自由度的降低,同时能够使车身刚性以及强度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前柱,其在车身前部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左右一对,并且该前柱具有车宽内侧的前柱内部件和与该前柱内部件的车外侧面接合的前柱加强件;外侧面板,其与所述前柱的车外侧面接合;挡风玻璃下部件,其在所述前柱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和侧构件,其从所述前柱向前方延伸并构成该前柱的闭合截面的一部分,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在车宽外侧端部具有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所述前柱内部件具有在前端部形成的内部件前凸缘,所述侧构件具有:后端部,其与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和所述内部件前凸缘一起点焊焊接而构成第一焊接部;和一般部,其从该后端部向前方延伸,所述前柱加强件具有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侧的加强件前凸缘,所述外侧面板具有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侧的外侧前凸缘,具有第二焊接部,其在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的位置上将所述侧构件的一般部、所述加强件前凸缘与所述外侧前凸缘点焊焊接。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前柱和挡风玻璃下部件的安装部附近由侧构件构成前柱的闭合截面的一部分,由此挡风玻璃下部件的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在与前柱加强件的加强件前凸缘相比位于后方的位置上点焊焊接在侧构件的后端部和内柱的内部件前凸缘上。其结果为,挡风玻璃下部件的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向着前柱的闭合截面内接合。由此,即使不设置其他的加强部件等也能够提高挡风玻璃下部件和前柱之间的荷载传递效率。由此,能够抑制重量增加,抑制布置自由度的降低,同时能够使车身刚性以及强度提高。
另外,由于第一以及第二焊接部一起点焊焊接,所以相对于螺栓紧固能够谋求零部件数量的削减和组装工序的简略化。
并且,能够在与前柱内侧的内部件前凸缘所焊接的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的位置上使侧构件的一般部、加强件前凸缘和外侧前凸缘点焊焊接而形成第二焊接部。另外,通过以使内部件前凸缘、加强件前凸缘、外侧前凸缘、侧构件的四个部件不重叠的方式构成,而避免四张重叠的点焊焊接,能够使第一以及第二焊接部都是三张重叠的点焊焊接。由此,能够抑制基于部件熔解不足而导致的接合不良并能够确保所期望的接合强度。
另外,上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侧构件上下划分为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跨着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下侧构件的划分部与所述侧构件接合,并且在所述划分部上具有凸缘切缺部。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将侧构件沿上下划分,而能够在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中使板厚以及材质分别最优化,并能够谋求轻量化和刚性以及强度的同时实现。
并且,通过设在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上的切缺部,能够防止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前柱内部件的四张重叠,能够避免四张重叠的点焊焊接而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另外,上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相比位于后方侧的所述划分部上配置有密封部件。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外侧面板的内侧、即在室内侧空间中具有划分部的情况下,水或声音有可能从该划分部侵入,由此能够在必要最小限度的位置上涂敷密封层来防音/防水。
另外,上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前柱加强件具有:沿车宽方向相对的加强件侧壁;从该加强件侧壁的前端向车宽内侧延伸的加强件前壁;和从该加强件前壁向前方侧延伸的所述加强件前凸缘,所述外侧面板具有:沿车宽方向相对的外侧侧壁;从该外侧侧壁的前端向车宽内侧延伸的外侧前壁;从该外侧前壁向前方侧延伸的所述外侧前凸缘;和使所述外侧侧壁以及所述外侧前壁的一部分切缺而使所述加强件侧壁露出的外侧切缺部,还具有上构件,其后端接合在通过所述外侧切缺部而露出的所述加强件侧壁的露出部上,并且沿着所述侧构件向前方延伸。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使外侧的侧壁、前壁以及前凸缘的形状相对于加强件的侧壁、前壁以及前凸缘匹配,而使作为各侧壁与前壁之间的角部的棱线匹配,从而能够提高支柱的刚性强度。
另外,将上构件接合在因外侧切缺部而露出的加强件侧壁的露出部上,由此将上构件相对于由刚性强度比较高的材质以及板厚形成的前柱加强件22直接接合,能够提高从上构件向前柱的荷载传递效率,并能够提高车身前部的刚性以及强度。
另外,上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下方并在所述前柱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板面板,所述仪表板面板在车宽外侧端部上具有仪表板凸缘,在与所述外侧切缺部相比位于下方侧的区域中具有:第三焊接部,其点焊焊接所述加强件前壁和所述外侧前壁;和第四焊接部,其点焊焊接所述仪表板凸缘、所述内部件前凸缘和所述加强件前凸缘。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第三焊接部而焊接加强件前壁和外侧前壁,由此不需要使外侧前凸缘与内部件前凸缘以及加强件前凸缘重叠地接合。通过以使仪表板凸缘、内部件前凸缘、加强件前凸缘、外侧前凸缘的四个部件不重叠的方式构成,而避免四张重叠的点焊焊接,并能够实现第四焊接部的三张重叠的点焊焊接。由此,能够抑制基于部件熔解不足而导致的接合不良而能够确保所期望的接合强度。
另外,本发明的车身的组装方法,对于如下的车身前部构造进行组装,该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前柱,其在车身前部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左右一对,并且该前柱具有车宽内侧的前柱内部件和与该前柱内部件的车外侧面接合的前柱加强件;外侧面板,其与所述前柱的车外侧面接合;挡风玻璃下部件,其在所述前柱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和侧构件,其从所述前柱向前方延伸并构成该前柱的闭合截面的一部分,所述车身的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第一焊接工序和第二焊接工序来进行组装,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在车宽外侧端部具有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所述前柱内部件具有在前端部形成的内部件前凸缘,在所述第一焊接工序中,使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所述内部件前凸缘与所述侧构件的后端部点焊焊接而构成第一焊接部,所述前柱加强件具有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侧的加强件前凸缘,所述外侧面板具有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侧的外侧前凸缘,在所述第二焊接工序中,在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的位置上使所述侧构件的一般部、所述加强件前凸缘与所述外侧前凸缘点焊焊接而构成第二焊接部。
根据这种方法,能够使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外侧端部向着前柱2的闭合截面内以点焊焊接的方式而接合,即使不设置其他的加强部件等也能够提高挡风玻璃下部件和前柱之间的荷载传递效率。由此,能够抑制重量增加,抑制布置自由度的降低,同时能够使车身刚性以及强度提高。
另外,由于第一以及第二焊接部均为点焊焊接,所以相对于螺栓紧固能够谋求零部件数量的削减和组装工序的简略化。
并且,通过在与前柱内侧的内部件前凸缘所焊接的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侧的位置上,将前柱加强件的加强件前凸缘以及外侧面板的外侧前凸缘焊接,而以使内部件前凸缘、加强件前凸缘、外侧前凸缘、侧构件的四个部件不重叠的方式构成,由此避免四张重叠的点焊焊接而能够使第一以及第二焊接部都是三张重叠的点焊焊接。由此,能够抑制基于部件熔解不足而导致的接合不良并能够确保所期望的接合强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组装方法,其能够抑制重量增加,抑制布置自由度的降低,同时能够使车身刚性以及强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前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左侧的前柱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由图1的双点划线包围的前柱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图2的A-A向视剖视图。
图4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组装方法的图,图4的(a)是其第一焊接工序图,图4的(b)是其该第二焊接工序图。
图5是从车内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左侧的前柱部分的将挡风玻璃下部件安装之前的立体图。
图6是从车内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左侧的前柱部分的将挡风玻璃下部件安装之后的立体图。
图7是从车宽外侧方向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左侧的前柱部分的图。
图8是由图7的双点划线包围的前柱部分的放大图,图8的(a)是将该前柱加强件安装之前的图,图8的(b)是将该前柱加强件安装之后的图。
图9是从车宽外侧方向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变形例的左侧的前柱部分的将上构件安装之前的图。
图10是从车宽外侧方向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变形例的左侧的前柱部分的将上构件安装之后的图。
图11是图10的A-A向视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B-B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于相同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说明方向的情况下,基于从车辆的驾驶者观察到的前后左右上下来进行说明。此外,车宽方向和左右方向是同义。
图1是从左前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左侧的前柱部分的立体图。图2是由图1的双点划线包围的前柱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图2的A-A向视剖视图。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是左右对称构造,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车辆一侧的构造进行说明并省略另一侧构造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的车辆例如是FF(前置发动机/前置驱动)或FR(前置发动机/后置驱动)或四轮驱动的乘用车等。
车身前部构造1主要具有:前柱2,其在车身前部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左右一对;外侧面板3,其与前柱2的车外侧面接合(参照图3);挡风玻璃下部件4,其在前柱2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和侧构件5,其从前柱2向前方延伸。
前柱2和外侧面板3形成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构造。
如图3所示,前柱2具有车宽内侧的前柱内部件21和与该前柱内部件21的车外侧面接合的前柱加强件22。
前柱内部件21具有在其前端部所形成的内部件前凸缘21a。如图2所示,前柱加强件22具有:与第一焊接部11(后述)相比在前方侧向侧构件5侧延伸的加强件前凸缘22a;加强件侧壁部22b(露出部);和加强件前壁22c。
外侧面板3是使前柱2、车顶梁、下纵梁等车身的外侧面一体构成的板状部件。
如图3所示,外侧面板3具有与第一焊接部11(后述)相比在前方侧上沿侧构件5侧延伸的外侧前凸缘3a。
如图2所示,外侧面板3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外侧侧壁3b;从外侧侧壁3b的前端向车宽内侧延伸的外侧前壁3c;和使外侧侧壁3b以及外侧前壁3c的一部分切缺而使加强件侧壁22b露出的外侧切缺部3d。
挡风玻璃下部件4是支承前挡风玻璃(省略图示)的下端部的部件。挡风玻璃下部件4架设在左右的前柱2之间。挡风玻璃下部件4具有以在车宽外侧端部4b上相对于车辆后方侧折曲的方式形成的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
侧构件5是在前侧车架(省略图示)的车外侧且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的构造体。侧构件5具有:与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和内部件前凸缘21a一起点焊焊接而构成第一焊接部11(后述)的后端部5a;和从后端部5a向前方延伸的一般部5b。此外,侧构件5也可以是划分为上构件和下构件的构造。在该情况下,下构件从上构件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向前方且下方延伸。
如图3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构成为,相对于构成前柱2的闭合截面一部分的侧构件5的后端部5a而使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从车内侧抵接,并将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接合。挡风玻璃下部件4与侧构件5以及前柱内部件21的接合不是螺栓紧固,而使用了能够谋求零部件数量的削减/组装工序的简略化的点焊焊接。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第一焊接部11,其将挡风玻璃下部件4、前柱内部件21和侧构件5这三张接合;和第二焊接部12,其在与第一焊接部11相比位于前方的位置上将侧构件5的一般部5b、前柱加强件22和外侧面板3这三张重叠的点焊焊接。
具体来说,第一焊接部11使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侧构件5的后端部5a以及前柱内部件21的内部件前凸缘21a这三张从车内侧按照该顺序重叠地通过点焊焊接来接合。
另外,第二焊接部12在与第一接合部11相比位于前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挡风玻璃下部件4抵接位置相比更靠前方的位置)上,使侧构件5的一般部5b、前柱加强件22的加强件前凸缘22a以及外侧面板3的外侧前凸缘3a这三张从车内侧按照该顺序重叠地通过点焊焊接来接合。
如此,车身前部构造1构成为,具有第一焊接部11和第二焊接部12,该第一焊接部11相对于前柱2的闭合截面而使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抵接,并且将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前柱内部件21的内部件前凸缘21a(前端部)与侧构件5的后端部5a点焊接合,该第二焊接部12在与第一焊接部11相比位于前方的位置上将侧构件5的一般部5b、前柱加强件22的加强件前凸缘22a和外侧面板3的外侧前凸缘3a点焊接合。也就是说,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使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与前柱内部件21以及侧构件5抵接而将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点焊焊接的第一焊接部11、和在与第一焊接部11相比位于前方的位置上进行点焊焊接的第二焊接部12这两个接合部。因此,分别在第一焊接部11和第二焊接部12中,使点焊焊接张数在三张以下而能够提高加强强度。
此外,第二焊接部12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在前柱内部件21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一接合部11相比位于前方的位置即可。
以下,说明上述构成的车身前部构造1的组装方法。
图4是说明上述车身前部构造1的组装方法的图,图4的(a)表示其第一焊接工序,图4的(b)表示其第二焊接工序。
[准备工序]
准备如下部件:在车身前部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左右一对的前柱2;与前柱2的车外侧面接合的外侧面板3;在前柱2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挡风玻璃下部件4;和从前柱2向前方延伸的侧构件5。
[第一焊接工序]
如图4的(a)所示,在第一焊接工序中,使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侧构件5的后端部5a以及前柱内部件21的内部件前凸缘21a重叠地点焊焊接而形成第一焊接部11。此外,以图中的×记号表示点焊焊接。
[第二焊接工序]
第一焊接工序完成后,如图4的(b)所示,在第一焊接部11将挡风玻璃下部件4、侧构件5和前柱内部件21这三个部件点焊焊接之后,使前柱加强件22和外侧面板3从车宽外侧方向与侧构件5的一般部5b重合。
在第二焊接工序中,在与第一焊接部11相比位于前方的位置上使侧构件5的一般部5b、前柱加强件22的加强件前凸缘22a以及外侧面板3的外侧前凸缘3a重叠地点焊焊接而形成第二焊接部12。
通过以上工序而完成车身前部构造1的组装。
对于车身前部构造1的组装方法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车身前部构造1的组装方法,在前柱2和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安装部附近由侧构件5构成前柱2的闭合截面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使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车宽外侧端部4b向着前柱2的截面内以点焊焊接而接合。因此,即使不设置其他的加强部件等也能够提高挡风玻璃下部件4和前柱2之间的荷载传递效率。由此,能够抑制重量增加,抑制布置自由度的降低,同时能够使车身刚性以及强度提高。
另外,由于第一焊接部11以及第二焊接部12一起点焊焊接,所以相对于螺栓紧固而能够谋求零部件数量的削减/组装工序的简略化。以同样的理由能够抑制基于部件熔解不足而导致的接合不良并能够确保所期望的接合强度。
(侧构件的构成例)
图5以及图6是从车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左侧的前柱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将该挡风玻璃下部件4安装之前的立体图,图6是将该挡风玻璃下部件4安装之后的立体图。
如图5以及图6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前柱内部件21,其在车身前部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左右一对;挡风玻璃下部件4(参照图6),其在前柱内部件21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和侧构件5,其从前柱内部件21向前方延伸。
如图5所示,侧构件5由形成侧构件5的上部的上侧构件51和形成侧构件5的下部的下侧构件52构成。上侧构件51和下侧构件52的组合部分构成划分部53。另外,在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安装有仪表板面板54。
如图5的虚线所示,划分部53成为上侧构件51和下侧构件52相互重合的两张构造。
侧构件5能够上下划分为上侧构件51和下侧构件52。另外,上侧构件51具有与下侧构件52的上端部接合的接合部(省略图示),并通过该接合部与下侧构件52的上端部接合。如图6的×记号所示,上侧构件51和下侧构件52在划分部53上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
如图6所示,挡风玻璃下部件4在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上具有凸缘切缺部4c。凸缘切缺部4c以跨着上侧构件51和下侧构件52的划分部53的方式形成。因此,分割部53从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的凸缘切缺部4c露出。
在第一焊接工序中,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以在凸缘切缺部4c跨在划分部53上的方式点焊接合在侧构件5A以及前柱内部件21上。因此,侧构件5在凸缘切缺部4c处使上侧构件51、下侧构件52和前柱内部件21这三张接合。
此外,如图6的×记号所示,在划分部53以外的部分上,侧构件5与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点焊焊接。
如此,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具有用于避免四张重叠的点焊焊接而设的凸缘切缺部4c,并且跨着上侧构件51和下侧构件52的划分部53与侧构件5接合。通过凸缘切缺部4c能够防止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上侧构件51、下侧构件52和前柱内部件21这四张重叠,并避免四张重叠的点焊焊接而能够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因此,在使上侧构件51与下侧构件52具有板厚度差来谋求轻量化和刚性强度的同时实现的情况下,通过在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上设置凸缘切缺部4c,而能够防止四张重叠的点焊并能够抑制接合强度的降低。
另外,侧构件5通过上下划分为上侧构件51和下侧构件52而能够对于各个构件分别设定适合的板厚或材质。例如,能够考虑荷载传递效率而只在必要位置上改变板厚。其结果为,能够谋求轻量化和刚性以及强度的同时实现。
(前柱加强件的构成例)
图7是从车宽外侧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左侧的前柱部分的图。图8是由图7的双点划线包围的前柱部分的放大图,图8的(a)是将该前柱加强件22安装之前的图,图8的(b)是将该前柱加强件22安装之后的图。
如图7以及图8的(a)所示,侧构件5上下划分为上侧构件51和下侧构件52,上侧构件51和下侧构件52的组合部分构成划分部53。
如图8的(b)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B还在与第二接合部12相比位于后方侧的划分部53上配置有密封部件61。密封部件61例如通过密封层涂敷而将划分部53和前柱加强件22之间密封。
在外侧面板3的内侧、即在室内侧空间中具有划分部53的构造的情况下,水或声音有可能会从该划分部53侵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第二接合部12相比位于后方侧的划分部53上设有密封部件61并涂敷有密封层。通过在与第二接合部相比位于后方的划分部53这一必要最小限度的位置上设有密封部件61并涂敷有密封层,而能够高效地实现防音/防水。
如上所说明地,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前柱2,其在车身前部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左右一对,并且该前柱2具有车宽内侧的前柱内部件21和与该前柱内部件21的车外侧面接合的前柱加强件22;外侧面板3,其与前柱2的车外侧面接合;挡风玻璃下部件4,其在前柱2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和侧构件5,其从前柱2向前方延伸并构成前柱2的闭合截面的一部分。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第一焊接部11,其相对于前柱2的闭合截面而使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抵接,并且使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内部件前凸缘21a与后端部5a点焊接合;和第二焊接部12,其在与第一焊接部11相比位于前方的位置上使侧构件5的一般部5b、加强件前凸缘22a与外侧前凸缘3a点焊焊接。
通过该构成,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4a在与前柱加强件22的加强件前凸缘22a相比位于后方的位置上点焊焊接,并且使挡风玻璃下部件4的车宽外侧端部4b向着前柱2的截面内接合。由此,即使不设置其他加强部件等也能够使挡风玻璃下部件4和前柱2之间的荷载传递效率提高。由此,能够抑制重量增加,抑制布置自由度的降低,同时能够使车身刚性以及强度提高。
另外,由于第一焊接部11以及第二焊接部12一起点焊焊接,所以相对于螺栓焊接而能够谋求零部件数量的削减/组装工序的简略化。
另外,在与前柱内部件21的内部件前凸缘21a所焊接的第一焊接部11相比位于前方侧的位置上具有第二焊接部12,该第二焊接部12将前柱加强件22的加强件前凸缘22a以及外侧面板3的外侧前凸缘3a焊接。由此,能够成为使内部件前凸缘21a、加强件前凸缘22a、外侧前凸缘3a以及侧构件5这四个部件不重叠的构成,而能够避免四张重叠的点焊焊接而使第一焊接部11以及第二焊接部12均为三张重叠的点焊焊接。因此,能够抑制基于部件熔解不足而导致的接合不良并能够确保所期望的接合强度。
(上构件的构成以及上构件安装构造的例子)
图9以及图10是从车宽外侧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左侧的前柱部分的图。图9是将该上构件安装之前的图,图10是将该上构件安装之后的图。图11是图10的A-A向视剖视图。图12是图10的B-B向视剖视图。对于图1至图3相同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车身前部构造1A还具有沿侧构件5向前方延伸的上构件71(参照图10以及图11)。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前柱加强件22具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件侧壁22b;从加强件侧壁22b的前端向车宽内侧延伸的加强件前壁22c;和从加强件前壁22c向前方侧延伸的加强件前凸缘22a。
如图11所示,外侧面板3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外侧侧壁3b;从外侧侧壁3b的前端向车宽内侧延伸的外侧前壁3c;从外侧前壁3c向前方侧延伸的外侧前凸缘3a;和使外侧侧壁3b以及外侧前壁3c的一部分切缺而使加强件侧壁22b露出的外侧切缺部3d。
如图11所示,加强件侧壁22b与外侧切缺部3d通过MIG焊接(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而接合而形成了加强件侧壁22b的露出部。上构件71是在侧构件5的车外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件。上构件71的后端部71a通过MIG焊接(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而接合于因外侧切缺部3d而露出的加强件侧壁22b的露出部上(参照图11的×记号)。
如图12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A在挡风玻璃下部件4(参照图2)的下方并在前柱2之间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板面板54。仪表板面板54在车宽外侧端部上具有仪表板凸缘54a,在与外侧切缺部3d相比靠下方侧的区域中具有:第三焊接部13,其点焊焊接加强件前壁22c和外侧前壁3c;和第四焊接部14,其点焊焊接仪表板凸缘54a、内部件前凸缘21a和加强件前凸缘22a。
通过该构成,通过第三焊接部13而将加强件前壁22c和外侧前壁3c焊接,由此不需要使外侧前凸缘3a与内部件前凸缘21a以及加强件前凸缘22a重叠地接合。通过以使仪表板凸缘54a、内部件前凸缘21a、加强件前凸缘22a、外侧前凸缘3a这四个部件不重叠的方式构成,而避免四张重叠的点焊焊接,并能够实现第四焊接部14的三张重叠的点焊焊接。由此,能够抑制基于部件熔解不足而导致的接合不良而能够确保所期望的接合强度。
另外,通过使外侧面板3的外侧侧壁3b、外侧前壁3c以及外侧前凸缘3a的形状分别相对于前柱加强件22的加强件侧壁22b、加强件前壁22c以及加强件前凸缘22a匹配,而使作为各侧壁与前壁之间的角部的棱线匹配。由于使前柱加强件22和外侧面板3的上述棱线匹配而能够使前柱的刚性强度提高。
另外,在因外侧切缺部3d而露出的加强件侧壁22b的露出部上接合上构件71的后端部71a,由此能够得到以下效果。即,外侧面板3是外板部件且是比较大的部件,并为了轻量化而需要尽量使板厚变薄。与此相对,前柱加强件22是由刚性强度高的材质以及板厚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相对于前柱加强件22而直接接合上构件71,从上构件71向前柱加强件22直接传递荷载(前方碰撞荷载),所以能够提高从上构件71向前柱加强件22的荷载传递效率,并能够使车身前部的刚性以及强度提高。
以上,参照附图具体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适当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1A车身前部构造
2前柱
3外侧面板
3a外侧前凸缘
3b外侧侧壁
3c外侧前壁
3d外侧切缺部
4挡风玻璃下部件
4a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
4b车宽外侧端部
5侧构件
5a后端部
5b一般部
11第一焊接部
12第二焊接部
13第三焊接部
14第四焊接部
21前柱内部件
21a内部件前凸缘(前端部)
22前柱加强件
22a加强件前凸缘
22b加强件侧壁
22c加强件前壁
51上侧构件
52下侧构件
53划分部
54仪表板面板
54a仪表板凸缘
61密封部件
71上构件
71a后端部

Claims (6)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
前柱,其在车身前部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左右一对,并且该前柱具有车宽内侧的前柱内部件和与该前柱内部件的车外侧面接合的前柱加强件;
外侧面板,其与所述前柱的车外侧面接合;
挡风玻璃下部件,其在所述前柱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和
侧构件,其从所述前柱向前方延伸并构成该前柱的闭合截面的一部分,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在车宽外侧端部具有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
所述前柱内部件具有在前端部形成的内部件前凸缘,
所述侧构件具有:后端部,其与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和所述内部件前凸缘一起点焊焊接而构成第一焊接部;和一般部,其从该后端部向前方延伸,
所述前柱加强件具有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侧的加强件前凸缘,
所述外侧面板具有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侧的外侧前凸缘,
具有在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的位置上将所述侧构件的一般部、所述加强件前凸缘与所述外侧前凸缘点焊焊接的第二焊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构件上下划分为上侧构件和下侧构件,
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跨着所述上侧构件和所述下侧构件的划分部与所述侧构件接合,并且在所述划分部上具有凸缘切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相比位于后方侧的所述划分部上配置有密封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柱加强件具有:沿车宽方向相对的加强件侧壁;从该加强件侧壁的前端向车宽内侧延伸的加强件前壁;和从该加强件前壁向前方侧延伸的所述加强件前凸缘,
所述外侧面板具有:沿车宽方向相对的外侧侧壁;从该外侧侧壁的前端向车宽内侧延伸的外侧前壁;从该外侧前壁向前方侧延伸的所述外侧前凸缘;和使所述外侧侧壁以及所述外侧前壁的一部分切缺而使所述加强件侧壁露出的外侧切缺部,
还具有上构件,其后端接合在通过所述外侧切缺部而露出的所述加强件侧壁的露出部上,并且沿着所述侧构件向前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下方并在所述前柱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板面板,
所述仪表板面板在车宽外侧端部上具有仪表板凸缘,
在与所述外侧切缺部相比位于下方侧的区域中具有:
将所述加强件前壁和所述外侧前壁点焊焊接的第三焊接部;和
将所述仪表板凸缘、所述内部件前凸缘和所述加强件前凸缘点焊焊接的第四焊接部。
6.一种车身的组装方法,对于如下的车身前部构造进行组装,该车身前部构造具有:
前柱,其在车身前部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左右一对,并且该前柱具有车宽内侧的前柱内部件和与该前柱内部件的车外侧面接合的前柱加强件;
外侧面板,其与所述前柱的车外侧面接合;
挡风玻璃下部件,其在所述前柱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和
侧构件,其从所述前柱向前方延伸并构成该前柱的闭合截面的一部分,所述车身的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第一焊接工序和第二焊接工序来进行组装,
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在车宽外侧端部具有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
所述前柱内部件具有在前端部形成的内部件前凸缘,
在所述第一焊接工序中,将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凸缘、所述内部件前凸缘与所述侧构件的后端部点焊焊接而构成第一焊接部,
所述前柱加强件具有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侧的加强件前凸缘,
所述外侧面板具有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侧的外侧前凸缘,
在所述第二焊接工序中,在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相比位于前方的位置上将所述侧构件的一般部、所述加强件前凸缘与所述外侧前凸缘点焊焊接而构成第二焊接部。
CN201480048744.9A 2013-09-04 2014-09-04 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组装方法 Active CN1055178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3475 2013-09-04
JP2013-183475 2013-09-04
PCT/JP2014/073399 WO2015034023A1 (ja) 2013-09-04 2014-09-04 車体前部構造及び車体の組付け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7881A true CN105517881A (zh) 2016-04-20
CN105517881B CN105517881B (zh) 2018-01-23

Family

ID=52628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8744.9A Active CN105517881B (zh) 2013-09-04 2014-09-04 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04675B2 (zh)
EP (1) EP3042830A4 (zh)
JP (1) JP6025997B2 (zh)
CN (1) CN105517881B (zh)
MX (1) MX2016002803A (zh)
WO (1) WO201503402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3919A (zh) * 2016-04-22 2017-10-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10191839A (zh) * 2017-01-20 2019-08-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11674469A (zh) * 2019-03-11 2020-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5891B2 (ja) * 2014-12-09 2017-11-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及び車両前部の組付方法
JP6135700B2 (ja) * 2015-03-11 2017-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KR20170065382A (ko) * 2015-12-03 2017-06-13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카울 사이드 보강 구조
KR101765637B1 (ko) * 2016-03-08 2017-08-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Cfrp를 이용한 차체구조
JP6485419B2 (ja) * 2016-08-09 2019-03-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ES2635608B1 (es) * 2016-10-04 2018-05-08 Seat, S.A. Sistema de ensamblaje entre subconjuntos de carrocería de un vehículo
JP6575015B2 (ja) * 2017-07-07 2019-09-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FR3070955B1 (fr) * 2017-09-12 2021-04-02 Renault Sas Agencement de cote de caiss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WO2021010393A1 (ja) * 2019-07-16 2021-01-21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ピラーアウタ
JP6908204B2 (ja) * 2019-07-16 2021-07-21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ピラーアウタ
JP7284131B2 (ja) * 2020-09-03 2023-05-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JP7125971B2 (ja) * 2020-12-04 2022-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及び、車体前部の製造方法
JP7177814B2 (ja) * 2020-12-04 2022-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DE102021206371A1 (de) 2021-06-22 2022-12-2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einer Stirnwand und einer Seitenteilstruktu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Kraftfahrzeugkarosserien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8028A (ja) * 1997-02-05 1998-08-18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EP1084936A2 (en) * 1999-09-17 2001-03-21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20020063444A1 (en) * 2000-11-24 2002-05-30 Ki-Chang Kim Cowl side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436680A (zh) * 2002-02-06 2003-08-2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机动车前柱板的装配结构
CN1297432C (zh) * 2003-08-29 2007-01-3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框架结构
JP2009262742A (ja) * 2008-04-24 2009-11-12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44574A (en) * 1980-08-29 1982-03-13 Nissan Motor Co Ltd Chassis structure
JPS6069774U (ja) * 1983-10-21 1985-05-17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とカウルサイドとの結合構造
US4699419A (en) * 1985-07-03 1987-10-1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front pillar and cowl in vehicle
JPH078369Y2 (ja) * 1989-01-17 1995-03-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H10316025A (ja) 1997-05-15 1998-12-02 Toyota Motor Corp カウルサイド構造
JP4244073B2 (ja) * 1998-03-09 2009-03-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及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KR100362719B1 (ko) * 2000-09-04 2002-11-29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전면 보강구조
JP4135135B2 (ja) * 2002-04-19 2008-08-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前部車体構造
JP5640934B2 (ja) * 2011-09-13 2014-12-1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8028A (ja) * 1997-02-05 1998-08-18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EP1084936A2 (en) * 1999-09-17 2001-03-21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6209950B1 (en) * 1999-09-17 2001-04-03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20020063444A1 (en) * 2000-11-24 2002-05-30 Ki-Chang Kim Cowl side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436680A (zh) * 2002-02-06 2003-08-2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机动车前柱板的装配结构
CN1297432C (zh) * 2003-08-29 2007-01-3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框架结构
JP2009262742A (ja) * 2008-04-24 2009-11-12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3919A (zh) * 2016-04-22 2017-10-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7303919B (zh) * 2016-04-22 2019-08-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10191839A (zh) * 2017-01-20 2019-08-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10191839B (zh) * 2017-01-20 2022-04-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11674469A (zh) * 2019-03-11 2020-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04675B2 (en) 2017-03-28
JPWO2015034023A1 (ja) 2017-03-02
US20160194033A1 (en) 2016-07-07
EP3042830A1 (en) 2016-07-13
CN105517881B (zh) 2018-01-23
EP3042830A4 (en) 2017-08-02
MX2016002803A (es) 2016-10-28
WO2015034023A1 (ja) 2015-03-12
JP6025997B2 (ja) 201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7881A (zh) 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组装方法
EP2578476B1 (en)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US9187130B2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CN102730077A (zh) 机动车车身的支承结构装置
JP2003002247A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CN100366494C (zh) 管螺母的支撑结构
US10081392B2 (en)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JP2019006312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9421824B (zh) 车辆下部结构
JP526252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8140729A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2013199206A (ja) 自動車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49295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500758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WO2016208409A1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0083196A (ja) 車体前部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62522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3203111A (ja) 車体構造
JP2010083188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3104237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6107905A (ja) 車両前部構造及び車両前部の組付方法
JP402284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6044795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7131042A (ja) キャブオーバ型車両の乗降口周縁部構造
JP5150452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