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03919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03919A
CN107303919A CN201710260772.2A CN201710260772A CN107303919A CN 107303919 A CN107303919 A CN 107303919A CN 201710260772 A CN201710260772 A CN 201710260772A CN 107303919 A CN107303919 A CN 1073039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front pillar
opening portion
overall width
ca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607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03919B (zh
Inventor
海老原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303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03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03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039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即使在前柱内构件上形成有开口部,也能够使刚性提高。在前柱内下构件(24)的开口部(26)附近设有第1加强筋(31)和第2加强筋(32)。该第1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第2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以大致正交的方式交叉。而且,第1加强筋(31)以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设置的方式形成。另外,第2加强筋(3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设置。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前柱主要由前柱内上构件、前柱内下构件、罩连结托架、前柱加强件及前柱外上构件构成。
其中,在前柱内下构件上开口形成有供线束穿插的开口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808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这样的以往的车身前部构造中,由于开口形成在前柱内下构件上的开口部,而导致在前柱内构件的各部分中产生刚性差。
因此,根据刚性差的程度,具有在前柱内构件产生挠曲、扭转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前柱内构件上形成有开口部也能够使刚性提高的车身前部构造。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设于前柱的车宽内侧的前柱内构件,并在该前柱内构件上具有用于供线束穿过的开口部,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在开口部附近具有多个加强筋,多个加强筋的一部分向车宽外侧突出,另一部分向车宽内侧突出。
通过在前柱内构件的刚性降低的开口部附近设置加强筋,能够使开口部附近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抑制前柱内构件的挠曲等。
而且,多个加强筋的一部分向车宽外侧突出,另一部分向车宽内侧突出。
因此,能够使刚性差不同,能够有效地抑制前柱内构件的挠曲。
另外,优选的是,多个加强筋由第1加强筋和第2加强筋构成,第1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第2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交叉。
因此,通过使2个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交叉而能够高效地提高前柱内构件的刚性。此外,若2个加强筋的延伸方向正交则更为优选。
而且,优选的是,具有从与开口部相比的车宽外侧向后方延伸的线束,多个加强筋中的与开口部相比位于后方的加强筋向车宽内侧突出。
因此,在布置线束时加强筋不容易发生干涉,能够提高配置线束时的作业性。
另外,具有与前柱内构件结合并向前方延伸的上构件,多个加强筋中的1个加强筋由在开口部的前方沿上下延伸的第1棱线、和在开口部的下方沿前后延伸的第2棱线构成。
因此,通过由第1棱线来承受正面碰撞时的来自上构件的载荷而能够提高开口部周围的刚性,并且通过由第2棱线来抑制从减震器、轮胎等传递的振动而能够加强刚性低的开口部周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前柱内构件上形成有开口部也能够使前柱内构件的刚性提高的车身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整体结构的从左斜后方观察到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设有前柱内下构件上的周缘的车辆的右视图。
图3是前柱内下构件的车宽方向右视图。
图4是前柱内下构件的车宽方向左视图。
图5是表示前柱内下构件的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配置于开口部的线束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上构件与前柱内构件的连接部分的侧视图。
图8是在沿着图7中VIII-VIII线的位置处将上构件剖切的立体图。
图9是说明上构件与前柱内构件的连接部分的从图7中向视IX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0是沿着图3中X-X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3中XI-X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12是沿着图3中XII-XI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13是沿着图3中XIII-XII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2 前车门开口部
3 前柱
8 线束
13 前柱上构件
23 前柱下构件
24 前柱内下构件(前柱下构件的一部分)
25 前柱外下构件
26 开口部
26a 角部
31 第1加强筋
31a 纵加强筋部(第1棱线)
31b 水平加强筋部(第2棱线)
32 第2加强筋
32a 上侧加强筋部
32b 下侧加强筋部
40 上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整体结构的从斜后方观察到的车辆1的立体图。此外,在此,对车宽方向右侧的前柱进行说明,省略对于与该右侧的前柱左右对称而同样地构成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前柱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在车辆1的前底板4的车宽方向两侧缘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设有下纵梁5、5。
在该下纵梁5、5的上方开口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前车门开口部2、2。前柱3、下纵梁5、中柱7等以包围开口的方式位于前车门开口部2、2的周缘。
其中,在位于前车门开口部2、2的前缘部的前柱3上,经由铰链部能够开闭地设有未图示的前车门。
前柱3主要具有前柱上构件13和前柱下构件23并通过将它们沿上下方向连续设置而构成。
其中,前柱上构件13从该前柱下构件23的上部朝向车辆后方倾斜地延伸设置。而且,前柱上构件13的上缘部构成为与车顶板6连接。
另外,前柱下构件23构成为主要具有平板状的前柱内下构件24、前柱外下构件25、和前柱加强件(未图示)。
而且,通过将这些前柱内下构件24、前柱外下构件25在车宽方向上接合而形成为呈中空柱状。
图2是表示设有前柱内下构件24的周缘的车辆1的侧视图。在此,示出了拆下前柱下构件23中的前柱外下构件25后的情况(参照图1)。
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内下构件24上,在大致中央开口形成有用于供线束8穿过的开口部26。该开口部26形成为呈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状。
图3是前柱内下构件24的车宽方向右视图。另外,图4是前柱内下构件24的车宽方向左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前柱内下构件24呈大致平板面板状。该前柱内下构件24的周围由与下纵梁5连接的下缘部24a、构成车轮罩的周缘部的前缘部24b、构成前车门开口部2的周缘部的后缘部24c、和后述的上构件40(参照图7)所连接的上缘部24d包围,呈朝向车辆上方而扩开角度变大的侧视大致扇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内下构件24的开口部26附近,设有成为多个的第1加强筋31和第2加强筋32。
该第1加强筋31和第2加强筋32彼此在车宽方向的外侧和内侧突出的方向不同。即,第1加强筋31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设置。
另外,第2加强筋3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设置,且形成为比第1加强筋宽幅的形状。
其中,第1加强筋31以包围开口部26周围的方式具有纵加强筋部31a和水平加强筋部31b。
第1加强筋31以这些纵加强筋部31a和水平加强筋部31b通过弯曲形成的拐角部31c而成为一体的方式连续设置。而且,第1加强筋31的纵加强筋部31a的上端31h向上方延伸设置到开口部26的上缘部附近。
而且,水平加强筋部31b的后端31i越过开口部26的后缘部并延伸设置到第2加强筋32附近。
另外,第2加强筋32构成为,沿着上述前车门开口部2的前缘部延伸设置的上侧加强筋部32a和下侧加强筋部32b夹着供线束8安装的座面凹部32c而以直线状连续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座面凹部32c与上侧加强筋部32a及下侧加强筋部32b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设置的位置相比,进一步朝向车宽方向内侧更大地突出设置而形成。
图5是表示前柱内下构件24的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情况的侧视图。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内下构件24中,第1加强筋31中的水平加强筋部31b的延伸方向H和第2加强筋32的下侧加强筋部32b的延伸方向V以大致正交的方式交叉配置。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这些第1加强筋31及第2加强筋32本身并未交叉。
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内下构件24中,进一步地,第1加强筋31的水平加强筋部31b在上缘部24d与下缘部24a的大致中央与这些上缘部24d和下缘部24a大致平行地形成。
另外,第2加强筋32沿着后缘部24c形成于与该后缘部24c接近的位置。
而且,设定成水平加强筋部31b的延伸方向H与第2加强筋32的下侧加强筋部32b的延伸方向V相交的点P的位置为开口部26的下角部26b附近。
图6是表示配置于开口部26的线束8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线束8从开口部26伸出至车外侧,然后向车辆后方延伸。与该线束8在车宽方向上重复且与开口部26相比位于车辆后方的下侧加强筋部32b及座面凹部32c以向车宽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图7是表示上构件40与前柱内下构件24的连接部分的侧视图。图8是沿着图7中VIII-VII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另外,图9是从图7中向视IX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具有与前柱内下构件24结合且向前方延伸的上构件40。本实施方式的上构件40,其截面为大致箱形且侧视下为梯形状,构成为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使截面面积减少。
而且,该上构件40构成为,承受来自未图示的前轮的减震器或轮胎等的载荷,并经由与前柱内下构件24结合的固定面部41传递载荷。
该固定面部41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到在开口部26的车辆前方沿上下延伸的作为第1棱线的纵加强筋部31a的上端31d附近。
另外,在开口部26的下方沿前后延伸的作为第2棱线的水平加强筋部31b在开口部26的角部26a附近,通过沿着轮廓弯曲的拐角部31c而与纵加强筋部31a连续设置。
图10是说明前柱内下构件24的截面形状的沿着图3中X-X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11是沿着图3中XI-X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另外,图12是沿着图3中XII-XI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13是沿着图3中XIII-XII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内下构件24中,设有高刚性部50,该高刚性部50沿着纵加强筋部31a呈凹凸形状,具有与设为厚壁状的情况同等的刚性(参照图3)。
因此,在没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形成第1加强筋31和第2加强筋32的状态下,与开口部26的刚性差会变大。因此,有可能因载荷输入导致应力集中于开口部26而在前柱内下构件24中产生挠曲、扭转。
接下来,说明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前柱内下构件24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内下构件24中,成为多个的第1加强筋31和第2加强筋32使面外的突出设置方向不同地形成于开口部26的周围,从而相对于产生挠曲、扭转的方向赋予高刚性。
通过像这样在前柱内下构件24的刚性降低的开口部26附近设置第1加强筋31和第2加强筋32,开口部26附近的刚性提高。
因此,能够抑制前柱内下构件24的挠曲、扭转等。
而且,在多个第1加强筋31和第2加强筋32中,使加强筋的突出方向分别不同,即,使一部分向车宽外侧突出,并使另一部分向车宽内侧突出。由此,能够使刚性根据部位(部分)的不同而不同,从而赋予刚性差。
例如,在车辆行驶时,由于来自路面的输入、车辆动作而对前柱内下构件24施加各种方向的应力。由于该各种方向的应力,对于防止前柱内下构件24的变形,通过相同方向的加强筋仅能够防止相同方向的应力,因此是不利的。然而,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外侧和内侧这样的不同方向上引入第1加强筋31和第2加强筋32,能够抑制来自各种方向的应力。
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前柱内下构件24的挠曲。
另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内下构件24中,第1加强筋31中的水平加强筋部31b的延伸方向H与第2加强筋32的下侧加强筋部32b的延伸方向V以大致正交的方式交叉配置。
这样,通过使水平加强筋部31b的延伸设置方向与第2加强筋32的下侧加强筋部32b的延伸设置方向交叉,能够高效地提高前柱内下构件24的刚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水平加强筋部31b的延伸方向H与第2加强筋32的下侧加强筋部32b的延伸方向V交叉,但若使它们正交则更为优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内下构件24中,与线束8在车宽方向上重复的下侧加强筋部32b及座面凹部32c在面外方向上向与线束8相反的车宽内侧突出。
因此,在布置线束8时第2加强筋32不容易发生干涉,从而能够提高配置线束8时的作业性。
而且,在第2加强筋32的长度方向中央,座面凹部32c在与上侧加强筋部32a和下侧加强筋部32b相同的面外方向上向车宽内侧突出。因此,损害基于第2加强筋32实现的刚性提高效果的可能性小。
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内下构件24中,水平加强筋部31b的延伸方向H与第2加强筋32的下侧加强筋部32b的延伸方向V相交的点P的位置设定于开口部26的下角部26b附近。
然而,下侧加强筋部32b及座面凹部32c在面外方向上向相反的车宽内侧突出而形成。
因此,在点P附近布置线束8时,也不容易以与各加强筋发生干涉,从而能够提高配置线束8时的作业性。
另外,通过由纵加强筋部31a承受正面碰撞时的来自上构件40的载荷,能够提高开口部26周围的刚性(参照图7)。
而且,能够通过水平加强筋部31b抑制从减震器、轮胎等传递的振动。因此,能够对该前柱内下构件24中的刚性低的开口部26周围进行加强。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即使在前柱内下构件24上形成有用于供线束8穿插的开口部26,也能够抑制刚性的降低。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的例示,不限定于必须具有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能够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能够对某实施方式的结构添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对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删除、或其他结构的追加、置换。对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的变形例如如下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在前柱内下构件24的刚性降低的开口部26附近设有第1加强筋31和第2加强筋32,但不特别限定于此。
即,只要是多个加强筋各自在车宽方向的外侧和内侧突出的方向不同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为3条以上等,并不特别限定加强筋的数量、形状、配置部位以及组合。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第1加强筋31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设置,并且第2加强筋32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设置。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将第1加强筋31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设置,并且将第2加强筋32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设置。即,只要使多个加强筋彼此在车宽方向的外侧和内侧突出的方向不同即可。

Claims (5)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设于前柱的车宽内侧的前柱内构件,并在该前柱内构件上具有用于供线束穿过的开口部,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部附近具有多个加强筋,
所述多个加强筋的一部分向车宽外侧突出,另一部分向车宽内侧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加强筋由第1加强筋和第2加强筋构成,
所述第1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2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交叉。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从与所述开口部相比的车宽外侧向后方延伸的线束,
所述多个加强筋中的与开口部相比位于后方的加强筋向车宽内侧突出。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前柱内构件结合并向前方延伸的上构件,
所述多个加强筋中的1个加强筋由在所述开口部的前方沿上下延伸的第1棱线、和在所述开口部的下方沿前后延伸的第2棱线构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前柱内构件结合并向前方延伸的上构件,
所述多个加强筋中的1个加强筋由在所述开口部的前方沿上下延伸的第1棱线、和在所述开口部的下方沿前后延伸的第2棱线构成。
CN201710260772.2A 2016-04-22 2017-04-20 车身前部构造 Active CN1073039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5854A JP6360515B2 (ja) 2016-04-22 2016-04-22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6-085854 2016-04-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03919A true CN107303919A (zh) 2017-10-31
CN107303919B CN107303919B (zh) 2019-08-30

Family

ID=60150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60772.2A Active CN107303919B (zh) 2016-04-22 2017-04-20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60515B2 (zh)
CN (1) CN10730391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4467A (zh) * 2019-03-11 2020-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USD966031S1 (en) 2020-12-09 2022-10-11 Hemro Ag Coffee grinde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89190B1 (fr) * 2018-11-30 2020-10-30 Psa Automobiles Sa Renfort de pied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JP7006666B2 (ja) * 2019-01-28 2022-01-24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品の設計方法、プレス成形品および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13029A (ja) * 2008-07-04 2010-01-2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
CN103183060A (zh) * 2011-12-27 2013-07-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JP2014205465A (ja) * 2013-04-15 2014-10-30 ユニプレス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4234143A (ja) * 2013-06-05 2014-12-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グリル構造
CN104340275A (zh) * 2013-08-06 2015-02-1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
CN105517881A (zh) * 2013-09-04 2016-04-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组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4806B2 (ja) * 1994-09-12 1998-03-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13029A (ja) * 2008-07-04 2010-01-2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
CN103183060A (zh) * 2011-12-27 2013-07-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JP2014205465A (ja) * 2013-04-15 2014-10-30 ユニプレス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4234143A (ja) * 2013-06-05 2014-12-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グリル構造
CN104340275A (zh) * 2013-08-06 2015-02-1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
CN105517881A (zh) * 2013-09-04 2016-04-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组装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4467A (zh) * 2019-03-11 2020-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11674467B (zh) * 2019-03-11 2022-07-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USD966031S1 (en) 2020-12-09 2022-10-11 Hemro Ag Coffee grind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93297A (ja) 2017-10-26
CN107303919B (zh) 2019-08-30
JP6360515B2 (ja) 2018-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89888B2 (en) Sid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3717481B (zh) 车体侧部构造
CN107303919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4272626B2 (ja) 車体下側部構造
CN102963429B (zh) 车身结构及制造车身的方法
CN104648492B (zh) 车身下部结构
CN105473426B (zh) 车身前部结构
US9643655B2 (en) Vehicle side portion structure
US10377421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6965859A (zh) 车辆后部结构
US10189505B2 (en) Sid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0793191B2 (en) Lowe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7848577A (zh) 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
CN208559520U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07031719A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CN104648491B (zh) 车辆的地板构造
CN103648894A (zh) 车体的地板增强结构
CN112046615A (zh) 上部车身构造
US1100804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5459054B2 (ja) 車両用ボデー部材
JP2017039338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9204459A (zh) 车身后部结构
JP6237669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US20200079434A1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JP2007131260A (ja) 車両のダッシュパネル補強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