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55854B - 内窥镜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55854B CN105455854B CN201510633532.3A CN201510633532A CN105455854B CN 105455854 B CN105455854 B CN 105455854B CN 201510633532 A CN201510633532 A CN 201510633532A CN 105455854 B CN105455854 B CN 1054558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ising
- angular position
- treatment instrument
- range
- operation le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12—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in body cavities or body tracts, e.g. by using cathet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66—Proximal part of endoscope body, e.g. handl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 A61B1/00098—Deflecting means for inserted too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0—Other methods or instruments for diagnosis, e.g. instruments for taking a cell sample, for biopsy, for vaccination diagnosis; Sex determination; Ovulation-period determination; Throat striking implements
- A61B10/02—Instruments for taking cell samples or for biopsy
- A61B10/04—Endoscopic instruments
- A61B2010/045—Needl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adapted to be inserted through a working channel of an endoscop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08—Detecting organic movements or changes, e.g. tumours, cysts, swellings
- A61B8/0833—Detecting organic movements or changes, e.g. tumours, cysts, swellings involving detecting or locating foreign bodies or organic structures
- A61B8/0841—Detecting organic movements or changes, e.g. tumours, cysts, swellings involving detecting or locating foreign bodies or organic structures for locating instrum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diagnostic device
- A61B8/44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diagnostic device related to the probe
- A61B8/445—Details of catheter construc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doscop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装置,即便在使弯曲刚性大的处理器具立起的情况下也能按手术人员的意愿操作立起台。该内窥镜装置具备:处置器具立起台,其以立起自如的方式设置在与插入部的基端侧连接设置的操作部的前端部,具有从最小角度位置至最大角度位置的立起动作范围,引导从前端部导出的处理器具;操作线,其一端与处置器具立起台连结,该操作线贯通插入部的内部;以及立起操作杆,其设于操作部,与操作线的另一端连结,通过牵引操作线使处置器具立起台立起,立起操作杆具有在不从前端部导出处理器具的状态时处理器具立起台在立起动作范围内牵引操作线的第一操作范围、以及在比第一操作范围更大幅度操作的情况下进一步牵引操作线的第二操作范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装置,且是具备通过操作线的牵引使前端部的处理器具立起台立起的立起操作构件的内窥镜装置。
背景技术
在超声波内窥镜的超声波检查中,根据需要在超声波内窥镜下通过穿刺针进行组织采集、吸引。
穿刺针从内窥镜的处理器具导入口插入,经由处理器具贯通通道,从设于内窥镜的前端部的处理器具导出口导出。在处理器具导出口设有处理器具立起台(以下简称为立起台),立起台通过操作立起操作构件而牵引操作线,能够使立起台从倒伏状态向立起状态动作。由此,从处理器具导出口导出的穿刺针能够以期望的角度靠近体壁。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设置用于限制立起台的最大立起角度的止动机构,通过使立起台立起至由该止动机构限制的最大立起角度,从处理器具导出口导出的穿刺针进入超声波探头的良好图像范围内。而且,根据上述情况,只要使立起台立起至由止动机构限制的角度,就能够容易预想穿刺针的导出方向,且穿刺针的导出角度也难以变化,因此能够安全地在超声波引导下进行穿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5-344973号公报
上述穿刺针在其构造方面弯曲刚性高且较硬,因此在将立起台设定为最大立起角度(立起动作范围的最大角度位置)并导出穿刺针的情况下,穿刺针欲恢复直线状态,对立起台施加朝向倒伏方向的较大的力。
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便如专利文献1那样欲将立起台设定为立起动作范围的最大角度位置,例如因线少量伸出等,尽管将立起操作构件向立起侧操作至最大限度,也无法将立起台设定在最大角度位置。另外,通常而言,穿刺针随着外径增大(变粗)而弯曲刚性也增大,因此,在使用外径较大的穿刺针时,无法将立起台设定于最大角度位置的现象明显。
另外,不限于超声波内窥镜,并且也不限于穿刺针的情况,在内窥镜中使用弯曲刚性较大的处理器具的情况下,无法使立起台立起至最大角度位置会导致立起台的立起动作范围变小,因此存在导致操作性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装置,该内窥镜装置在使弯曲刚性较大的处理器具立起的情况下,也能够按照手术人员的意愿操作立起台。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内窥镜装置具备:插入部,其向体内插入;操作部,其与插入部的基端侧连接设置;处理器具立起台,其以立起自如的方式设置于插入部的前端部,具有从最小角度位置至最大角度位置的立起动作范围,该处理器具立起台引导从前端部导出的处理器具;操作线,该操作线的一端与处理器具立起台连结,该操作线贯通插入部的内部;以及立起操作构件,其设于操作部,与操作线的另一端连结,该立起操作构件通过牵引操作线而使处理器具立起台立起,立起操作构件具有第一操作范围以及第二操作范围,在该第一操作范围中,在形成不从前端部导出处理器具的状态时,在处理器具立起台的立起动作范围内牵引操作线,在该第二操作范围中,在比第一操作范围更大幅度地操作立起操作构件的情况下,进一步牵引操作线。
根据本技术方案,相对于在不从前端部未导出处理器具的状态下足以使处置器具立起台从最小角度位置立起至最大角度位置的第一操作范围,具有能够进一步牵引操作线的第二操作范围,因此,即便在使弯曲刚性较大的处理器具立起的过程之,仅通过第一操作范围内的操作无法立起至最大立起角度时,通过在第二操作范围中进行操作,也能够使处置器具立起台立起至最大角度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内窥镜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将立起操作构件的整个操作范围设为由第一操作范围以及第二操作范围构成的范围时,第一操作范围占立起操作构件的整个操作范围的40%以上且70%以下。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内窥镜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操作部上设有用于识别立起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处于第一操作范围与第二操作范围中的哪一者的标识。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不从前端部导出处理器具的情况、或者导出弯曲刚性较小的处理器具的情况下,能够掌握将处理器具立起台设定于最大角度位置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内窥镜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操作部上设有标识,该标识在处理器具立起台位于最小角度位置时被立起操作构件遮挡,并且在处理器具立起台位于从最小角度位置立起的状态的位置时露出。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操作者无意中使处理器具立起台立起的情况下,能够促使处理器具立起台倒伏。另外,由于是利用了立起操作构件的操作状态的简单结构,因此能够低价地实现。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内窥镜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该内窥镜装置还具备弯曲操作旋钮,该弯曲操作旋钮以转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操作部,对设于插入部的前端侧的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立起操作构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弯曲操作旋钮的旋转轴同轴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使弯曲刚性较大的处理器具立起的情况下,也能够按照手术人员的意愿操作立起台。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内窥镜的整体图。
图2是放大示出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3是放大示出操作部的侧视图。
图4是放大示出操作部的仰视图。
图5是简单示出立起台驱动机构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图。
图6是简单示出前端部内动力传递机构的结构图。
图7是简单示出操作部内动力传递机构的结构图。
图8是放大示出操作部的仰视图。
图9是示出立起台整体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不从前端部(处理器具导出部)导出处理器具的状态下的、立起操作杆的操作范围与立起台的立起动作范围之间的关系的关系图。
图11是示出从前端部(处理器具导出部)导出穿刺针而采集细胞组织时的状况的图。
图12是示出从前端部(处理器具导出部)导出弯曲刚性大的处理器具的状态下的、立起操作杆的操作范围与立起台的立起动作范围之间的关系的关系图。
图13是放大示出在操作部的下表面的与立起操作杆对置配置的部分设置的标识的图。
图14是示出标识的其他形态的图。
图15是示出设于操作部内传递机构的卡定机构的图。
图16是放大示出设于操作部内传递机构的卡定机构的立体图。
图17是将卡定机构的固定部与可动部的沿周向的结构展开成平面并简单示出的图,且是示出与立起操作杆的角度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8是示出关于卡定销的位置的具体例的图,且是将卡定机构的固定部与可动部的沿周向的结构展开成平面并简单示出的图。
图19是示出关于卡定销的位置的具体例的图,且是将卡定机构的固定部与可动部的沿周向的结构展开成平面并简单示出的图。
图20是示出卡定机构的可动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21是示出卡定机构的固定部的变形例的图,且是将多个卡定销分散配置的图。
图22是示出卡定机构的固定部的变形例的图,且是将多个卡定销连续配置的图。
图23是构成图22中的卡定销的锁定板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卡定机构的固定部的变形例的图,且是替代卡定销而配置有摩擦板的图。
图25是示出使卡定机构的可动板相对于固定板接近或者分离的机构的示意愿。
图26是示出使卡定机构的可动板相对于固定板接近或者分离的机构的示意愿。
图27是示出使卡定机构的固定板相对于可动板接近或者分离的机构的示意愿。
图28是示出在卡定机构中使可动部朝向倒伏侧移动所要求的力量比朝向立起侧移动所要求的力量大的情况下的、可动部的卡定突起的形状的图。
图29是示出在卡定机构中使可动部朝向立起侧移动所要求的力量比朝向倒伏侧移动所要求的力量大的情况下的、可动部的卡定突起的形状的图。
图30是示出在卡定机构中使可动部朝向倒伏侧移动所要求的力量比朝向立起侧移动所要求的力量大的情况下的、固定部的卡定销的结构的图。
图31是示出图30的固定部的卡定销旋转的状况的图。
图32是示出在进行内窥镜的操作时通过普通方法保持操作部并对立起操作杆进行操作的状况的图。
图33是示出在进行内窥镜的操作时通过普通方法保持操作部并对立起操作杆进行操作的状况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超声波内窥镜(内窥镜);10…插入部;12…操作部;13…壳体;13a…贯通孔;13b…支承部;13R…右侧面;13U…上表面;13D…下表面;14…通用线缆;24…处理器具导入口;30…软质部;32…弯曲部;34…前端部;40…基部;42…延伸设置部;41R…右侧斜面;41L…左侧斜面;44…观察窗;46R、46L…照明窗;48…送气/送水喷嘴;50…超声波换能器;58…处理器具导出口;60…处理器具立起台(立起台);60a…引导面;62…处理器具起立空间;64…处理器具导出口;66…开口部;70…左右角度旋钮;72…上下角度旋钮;74…起立操作杆;76…左右锁定钮;78…上下锁定杆;80…送气/送水按钮;82…吸引按钮;90…操作部内动力传递机构;92…曲柄部材;94…滑块引导件;96…滑块;98…操作线;99…引线管;100…前端部内动力传递结构;120…杆收容体;122…旋转轴构件;122x…轴;124…杆收容空间部;124a、124b…壁面;126…立起杆;130…管构件;150…主轴;152…固定轴;152a…粗径部;152b…细径部;152c…台阶部;154…旋转筒;155…凸部;156…连结构件;15a…固定部;156b…连接部;158…手指钩挂部;158e…基端;160…框架构件;162…限制筒;164…限位构件;166…长槽;180…穿刺针;182…护套构件;184…针管;200、202、204…标识;200a…小宽度部;200b…大宽度部;200e、200m…基端;210…卡定机构;212…固定部;213…板状构件;213a…贯通孔;213b…板面;214…可动部;220、220a、220b、220c、220d…卡定销;220u、220d…倾斜面;240、242…板状构件;240a…板面;244…卡定突起;244u、244d…倾斜面;260…摩擦板;262…板簧;270…锁定板;272…锁定齿;280…摩擦板;282…板簧;290、292…槽;296…球塞;300…支承构件;302…切换杆;310…卡定销;310a…凸部;310t…突出部;310u…第二面;310d…第一面;312…支承构件;312a…孔;312b…卡定部;31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内窥镜1的整体图。
该图中的超声波内窥镜1(以下简称为内窥镜1)包括插入到被检体的体内的插入部10、与插入部10的基端侧连接设置且由手术人员把持而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部12、与操作部12连接设置且构成内窥镜系统的未图示的处理装置、以及用于向光源装置等系统构成装置连接内窥镜1的通用线缆14。
插入部10整体为细径且形成为长条状,随着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依次连接设置具有挠性的软质部30、通过操作部12的操作能够弯曲的弯曲部32、以及供拍摄装置、超声波换能器(electromagnetic acoustic transducer)等的前端部34而构成。
在操作部12设置有由手术人员操作的各种操作构件,如后述那样设置有作为弯曲操作旋钮的左右角度旋钮70以及上下角度旋钮72、作为立起操作构件的立起操作杆74、送气/送水按钮80、吸引按钮82等。
另外,在操作部12设置有向贯通插入部10内的处理器具贯通路(处理器具贯通通道)插入处理器具的处理器具导入口24。
通用线缆14将电缆、光导件、流体管包覆在内部。在该通用线缆14的未图示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器。通过将该连接器与处理装置、光源装置等构成内窥镜系统的规定的系统构成装置连接,从系统构成装置向内窥镜1供给内窥镜1的运用所需要的电力、控制信号、照明光、液体/气体等,并且将通过前端部34的拍摄装置获取的观察图像的数据、通过超声波换能器获取的超声波图像的数据从内窥镜1向系统构成装置传送。需要说明的是,向系统构成装置传送的观察图像、内窥镜图像显示于监视器。
图2是放大示出前端部34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前端部34具有配置于基端侧的基部40、以及从基部40向前端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42。
在延伸设置部42上配置有凸面型的超声波换能器50,该超声波换能器50由多个收发超声波的超声波振子沿着圆弧状的超声波收发面排列而成。由此,与插入部10的轴平行的扫描面处的超声波图像(断层图像)通过超声波换能器50而获取,该超声波图像的数据经由贯通插入部10、操作部12以及通用线缆14的内部的信号电缆而向与通用线缆14连接的系统构成装置传送。
在基部40的朝向前端侧斜上方的左侧斜面41L设置观察窗44、送气/送水喷嘴8以及照明窗46L,在朝向前端侧斜上方的右侧斜面41R设置照明窗46R。在左侧斜面41L与右侧斜面41R之间的中央部设置处理器具导出部58。
在成为观察窗44的基端侧的基部40的内部,配置有由成像光学系统以及静态拍摄元件一体组装而成的拍摄装置。由此,来自成为拍摄部的视场范围的被观察部位的光从观察窗44进入,通过成像光学系统使被观察部位的光学像成像,该光学像通过静态拍摄元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转换为电信号的该观察图像的数据经由贯通插入部10、操作部12以及通用线缆14的内部的信号电缆而向与通用线缆14连接的系统构成装置传送。
在成为照明窗46R、46L各自的基端侧的基部40的内部,配置光射出部。赵明光从与通用线缆14连接的系统构成装置经由贯通插入部10、操作部12以及通用线缆14的内部的光导件引导至光射出部,该照明光从光射出部射出,经由照明窗46R、46L向被观察部位照射。
送气/送水喷嘴48经由贯通插入部10、操作部12以及通用线缆14的内部的流体管,与连接于通用线缆14的系统构成装置连接,将从系统构成装置供给的气体或者水从送气/送水喷嘴48朝向观察窗44喷射,进行观察窗44的清洗等。
处理器具导出部58具有凹状的处理器具立起空间62,在该处理器具立起空间62的基端侧配置处理器具导出口64。
处理器具导出口64通过贯通插入部10内的处理器具贯通路径(处理器具贯通通道)而与操作部12的处理器具导入口24(参照图1)连结,从处理器具导入口24插入的处理器具从处理器具导出口64朝处理器具立起空间62导出。
另外,在处理器具立起空间62的比处理器具导出口64更靠前端侧的位置,配置处理器具立起台6(以下简称为立起台60)。
立起台60在上表面侧具有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向上方弯曲的凹面状的引导面60a,从处理器具导出口64导出的处理器具与该立起台60的引导面60a抵接而朝向上方弯曲。由此,从前端部34的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的处理器具、即从处理器具立起空间62的开口部66导出的处理器具利用立起台60,相对于穿过前端部34的中心的中心轴(插入部10的长边轴)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沿着向上的倾向突出配置。
图3、图4是放大示出操作部12的侧视图以及仰视图。
如上述附图所示,操作部12被划分操作部12的内部与外部的操作部主体、即壳体13包围,在由该壳体13形成的操作部12的右侧面13R上设置左右角度旋钮70、上下角度旋钮72、立起操作杆74、左右锁定钮76以及上下锁定杆78等。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手术人员(操作者)在进行内窥镜1的操作时如图32所示那样将操作部12的前端侧(插入部10侧)朝下,将其相反的基端侧朝上,利用左手把持操作部12,并且使与配置左右角度旋钮70等的右侧面13R相反侧的左侧面13L一侧与左手的手掌对置,将大拇指以外的手指搭在上表面13U上,将大拇指搭在下表面13D上,把持操作部12。在这种情况下,从手术人员的角度观察时,操作部12的上表面13U朝前,操作部12的下表面13D朝后(操作者侧)。
操作部12的左右角度旋钮70、上下角度旋钮72、立起操作杆74、左右锁定钮76以及上下锁定杆78设置为绕与右侧面13R大致正交的轴旋转自如,当对左右角度旋钮70与上下角度旋钮72进行旋转操作时,弯曲部32朝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弯曲。当对左右锁定钮76与上下锁定杆78进行旋转操作时,左右角度旋钮70与上下角度旋钮72的旋转位置被锁定,或者解除其锁定。
当立起操作杆74进行旋转操作时,详细内容后述,前端部34的立起台60朝立起的方向或者倒伏的方向动作,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立起角度)改变。由此,从前端部34(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的处理器具的导出方向(导出角度)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立起操作杆74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那样由大拇指操作。
另外,如图3那样,在操作部12的上表面13U设置有送气/送水按钮80以及吸引按钮82等,通过操作送气/送水按钮80,启动或者切断从前端部34的送气/送水喷嘴48进行的气体或者水的喷射,通过操作吸引按钮82,能够通过与处理器具贯通路径连结的吸引通道启动或者切断从处理器具导出部58进行的吸引。
接下来,对于通过操作部12的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使前端部34的立起台60立起或者倒伏的立起台驱动机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将立起台60立起的动作以及倒伏的动作一并称为立起动作。
图5是简单示出立起台驱动机构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图。
如该图所示,在操作部12中,曲柄构件92的一端经由配置在操作部12内的后述的操作部内动力传递机构9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与立起操作杆74连结,通过滑动引导件94支承为能够进退移动的滑块96以相对于曲柄构件92旋转自如的方式与曲柄构件92的另一端连结。由此,通过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移动)使滑块96进退移动。
在滑块96上固定操作线98的基端,操作线98从操作部12的内部向插入部10的内部延伸,贯通配置至前端部34。需要说明的是,操作线98配置为在插入部10的内部以能够进退移动的方式贯通接触线圈等引线管99的内部。
然后,在前端部34,立起台60经由后述的前端部内动力传递机构100与操作线98的前端连结。立起台60的基端侧被支承为相对于前端部34旋转自如。
由此,当因滑块96的进退移动而操作线98进退移动时,立起台60以基端侧为中心而使前端侧旋转动作,进行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
如上所述,通过操作者的操作向立起操作杆74施加的动力经由操作部内动力传递机构90、曲柄构件92、操作线98以及前端部内动力传递机构100向立起台60传递,使立起台60进行立起动作。
接着,对图5中的前端部内动力传递机构100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简单示出前端部内动力传递机构100的结构图。在前端部34,在与图2所示的处理器具导出部58的处理器具立起空间62的右侧的壁面相面对的位置,设置形成该右侧的壁面的一部分的图6的杆收容体120。
杆收容体120具有形成该处理器具立起空间62的右侧的壁面的壁部,旋转轴构件122贯穿该壁部并被枢轴支承为旋转自如。该旋转轴构件122的一方的端部向处理器具立起空间62突出,另一方的端部向形成于杆收容体120的内部的杆收容空间部124突出。
然后,在旋转轴构件122的向处理器具立起空间62突出的端部固定立起台60的基端侧的端部(参照图5)。另一方面,在旋转轴构件122的向杆收容空间部124突出的端部,固定收容配置于杆收容空间部124的立起杆126的基端侧的端部,操作线98的前端以旋转自如的方式(经由相对于立起杆126旋转自如的连结销)与立起杆126的前端侧的端部连结(参照图5)。
由此,当通过操作部12的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使操作线98进退移动时,立起杆126绕穿过旋转轴构件122的中心的轴122x与旋转轴构件122一并旋转。然后,通过该旋转轴构件122的旋转使立起台60绕轴122x与旋转轴构件122一并旋转,进行立起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在杆收容体120的基端侧固定供操作线98贯通的图5所示的引线管99的前端。另外,该图中的管构件130是形成处理器具贯通通道的构件,以与处理器具导入口24(参照图2)连通的方式进行连接。
另外,将基于操作线98的进退移动的动力作为使立起台60进行立起动作的动力而传递的前端部内动力传递机构100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采用任意的结构。例如,既可以采用将操作线98的前端直接与立起台60连结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利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将操作线98间接地与立起台60连结的结构。
接下来,对图5中的操作部内动力传递机构90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7是简单示出操作部内动力传递机构90的结构图。如该图所示,在形成操作部12的操作部主体、即壳体13的右侧面13R(参照图3、图4)的部分,形成使壳体13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贯通孔13a。在该贯通孔13a中,沿着轴150x在同轴上设置从壳体13的内部朝外部延伸并且与右侧面13R大致正交的圆柱状的主轴150、以及圆筒状的固定轴152(参照图5)。
上述主轴150与固定轴152的一方的端部(基端侧的端部)在壳体13的内部固定于作为壳体13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固定于壳体13的构件的一部分的支承部13b。
需要说明的是,主轴150的外周面与固定轴152的内周面之间分离,在该主轴150的外周面与固定轴152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该动力传递机构将图3以及图4所示的左右角度旋钮70与上下角度旋钮72各自的旋转操作所产生的动力分别向使弯曲部32在左右方向上弯曲的左右操作线与使弯曲部32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的上下操作线传递。
例如,固定轴152的基端侧的直径比前端侧的直径大,且该固定轴152由粗径部152a与细径部152b构成,在粗径部152a的内周面侧配置绕主轴150旋转、分别卷绕左右操作线与上下操作线并牵引的两个带轮。而且,在上述带轮上分别连结圆筒状的双旋转轴,上述旋转轴贯通主轴150的外周面与固定轴152的内周面之间,分别与左右角度旋钮70与上下角度旋钮72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左右角度旋钮70以及上下角度旋钮72被支承能够为绕轴150x旋转。
在固定轴152的细径部152b的外周部,圆筒状的旋转筒154(参照图5)被支承为绕固定轴152(绕轴150x)旋转自如。在旋转筒154的外周面与壳体13的贯通孔13a的内周面之间,配置固定于壳体13的环状的框架构件160,安装于框架构件160的内周面与外周面的O型环(O-ring,オ一リング)压接于旋转筒154的外周面和贯通孔13a的内周面,将旋转筒154与壳体13之间密闭。需要说明的是,框架构件160也可以是作为壳体13的一部分而与壳体13一体形成的部分。
在该旋转筒154的一方的端部(前端侧的端部),通过螺钉等固定由环状的固定部156a以及从固定部156a的一部分沿径向延伸设置的连接部156b(参照图5)构成的连结构件156。在该连结构件156的连接部156b的前端部分固定手指钩挂部158(参照图5),利用连接部156b与手指钩挂部158形成立起操作杆74。由此,立起操作杆74配置为在沿着操作部12的外侧的右侧面13R的位置绕轴150x旋转自如。
需要说明的是,立起操作杆74的手指钩挂部158具有弯曲的形状,从与操作部12(筐体13)的右侧面13R对置的位置配置至与下表面13D对置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旋转筒154的另一方的端部(基端侧的端部)设置有沿径向突出的凸部155,上述的曲柄构件92(参照图5)的一端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与该凸部155连结。
由此,当对立起操作杆74绕轴150x进行旋转操作时,曲柄构件92的端部与旋转筒4一并绕轴150x旋转。通过该曲柄构件92的端部的旋转,图5的滑块96进退移动,经由操作线98以及前端部内动力传递机构100使立起台60进行起伏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将施加于立起操作杆74的动力向操作线98传递的机构也可以不由本实施方式中的操作部内动力传递机构90以及曲柄构件92等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立起操作杆74配置为与左右角度旋钮70以及上下角度旋钮72在同轴上旋转自如,进行旋转移动,但也可以采用将立起操作杆74设为前进移动自如并将其前进移动的动力向操作线98传递的机构。
接下来,对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范围与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范围的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5以及图7所示,在旋转筒154的内侧配置有固定于固定轴152的圆筒状的限制筒162,在该限制筒162上固定从外周面突出的限位构件164。该限位构件164配置为向沿周向形成在旋转筒154的周壁部的局部范围的长槽166插入。
由此,旋转筒154的绕轴150x旋转自如的旋转角度范围被限制在,从长槽166的一方的端部166a(参照图5)与限位构件164抵接时的旋转角度至另一方的端部166b(参照图5)与限位构件164抵接时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度范围。
并且,立起操作杆74的能够旋转操作的旋转角度范围、即立起操作杆7的能够操作的操作范围也被限制为与旋转筒154的旋转自如的旋转角度范围对应的范围。
在此,将立起操作杆74移动至绕轴150x的旋转角度θ1的位置时的立起操作杆74的位置表示为角度位置θ1。另外,若将立起操作杆74的旋转自如的旋转角度范围、即能够操作的操作范围设为整个操作范围,则旋转筒154的端部166a与限位构件164抵接时的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作为整个操作范围中的最小角度位置而用θ1min表示,旋转筒15的端部166b与限位构件164抵接时的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作为整个操作范围中的最大角度位置而用θ1max(>θ1min)表示。
此时,如与图4同样地从下表面13D示出操作部12的图8的放大图那样,立起操作杆74(手指钩挂部158)在角度位置d1为最小角度位置θ1min时成为整个操作范围的最基端侧的基端位置,在角度位置θ1为最大角度位置θ1max时成为整个操作范围的最前端侧的前端位置,并在从基端位置至前端位置的范围内移动。
另外,在立起操作杆74位于整个操作范围的基端位置(最小角度位置θ1min)时、即在图5中旋转筒154的长槽166的端部166a与限位构件14抵接时,操作线98向前端侧前进最远,在立起操作杆74位于整个操作范围的前端位置(最大角度位置θ1max)时、即在图5中旋转筒154的长槽166的端部166b与限位构件164抵接时,操作线98向基端侧后退最远。
因而,通过使立起操作杆74从整个操作范围的基端位置朝向前端位置移动,增大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由此能够使操作线98向基端侧后退。
需要说明的是,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范围可以被操作部12中的任意机构限制,不限于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限位构件164抵接于旋转筒154的长槽166而进行限制。例如,也能够采用利用与立起操作杆74抵接的限位构件等直接限制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范围的方式。另外,也能够采用通过限制任意方式的操作部内动力传递机构90中的与立起操作杆74连动地移动的任意构件的动作范围来限制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范围的方式。
另一方面,在图6中,经由旋转轴构件122与立起台60连结的立起杆126绕穿过旋转轴构件122的中心的轴122x旋转,立起杆126的绕轴122x旋转自如的旋转角度范围被限制在从立起杆126与划分杆收容体120的杆收容空间部124的前端侧的壁面124a抵接时的旋转角度至立起杆126与划分杆收容空间部124的基端侧的壁面124b抵接时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度范围。
由此,立起台60的旋转自如的旋转角度范围、即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范围被限制在立起杆126的旋转自如的旋转角度范围。
在此,将立起台60设定在绕轴122x的旋转角度θ2的位置时的立起台60的位置表示为角度位置θ2。另外,若将立起台60的旋转自如的旋转角度范围、即能够进行起伏动作的动作范围设为立起动作范围,则立起杆126与杆收容空间部124的壁面124a抵接时的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作为立起动作范围中的最小角度位置而用θ2min表示,立起杆126与杆收容空间部124的壁面124b抵接时的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作为立起动作范围中的最大角度位置而用θ2max(>θ2min)表示。
此时,如从侧面侧表示立起台60整体的图9所示,立起台60在角度位置θ2为最小角度位置θ2min时达到立起动作范围的最大倒伏的最大倒伏位置,在角度位置θ2为最大角度位置θ2max时达到立起动作范围的最大立起的最大立起位置,在从最大倒伏位置至最大立起位置的范围内进行立起动作。
另外,在操作线98向前端侧前进时,立起杆126向与杆收容空间部124的前端侧的壁面124a抵接的方向旋转,因此立起台60向倒伏的方向旋转,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变小。在操作线98向基端侧后退时,立起杆126向与杆收容空间部124的基端侧的壁面124b抵接的方向旋转,因此立起台60向立起的方向旋转,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增大。
因而,当如上述那样将操作部12的立起操作杆74从整个操作范围的基端位置朝向前端位置操作,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增大时,操作线98向基端侧后退,前端部34的立起台60向立起的方向进行立起动作,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范围可以被前端部34内的任意机构限制,不限于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基于立起杆126的动作范围的限制。例如,也能够采用利用与立起台60抵接的限位构件等直接限制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范围的方式。另外,也能够采用通过限制任意方式的前端部内动力传递机构100中的与立起台60连动地移动的任意构件的动作范围来限制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范围的方式。
接着,在图10中示出不从前端部34(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处理器具的状态下的、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范围与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范围的关系图。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范围与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范围的关系取决于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范围和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范围各自的大小以及操作线98的长度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些值设定为形成图10那样的关系。
如该图所示,在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为整个操作范围中的最小角度位置θ1min的情况下,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成为立起动作范围中的最小角度位置θ2min。即,在立起操作杆74位于整个操作范围的基端位置的情况下,立起台60成为最大倒伏的最大倒伏位置。
并且,当朝向使立起台60立起的方向操作立起操作杆74,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逐渐增大时,与之相伴,立起台60逐渐立起,角度位置θ2也逐渐增大。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从最小角度位置θ1min变化规定角度量之前的范围内,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不产生变化。例如,在对立起杆126设置少量间隙时,实际上,在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比θ1min大的角度位置处,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成为最小角度位置θ2min。
需要说明的是,将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方向(移动方向)上的使立起台60立起的方向称为立起侧,将使立起台60倒伏的方向称为倒伏侧。
接着,在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移动至整个操作范围中的比最大角度位置θ1max小的规定的角度位置θ1a时,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成为立起动作范围中的最大角度位置θ2max。
由此,在不从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处理器具的状态下,立起操作杆74具有在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范围内牵引操作线98的、从最小角度位置θ1min到角度位置θ1a的第一操作范围。并且,在将立起操作杆74向比第一操作范围靠立起侧的位置大幅操作的情况下,立起操作杆74具有进一步牵引操作线98的、从角度位置θ1a到最大角度位置θ1max的第二操作范围。当在第二操作范围内对立起操作杆74进行操作时,立起台60维持最大角度位置θ2max。
这样,通过使立起操作杆74具有第二操作范围,即便在经由处理器具贯通通道从前端部34导出的处理器具的弯曲刚性较大的情况(难以弯曲的情况)下,通过将立起操作杆74向比第一操作范围靠立起侧的位置大幅操作并操作至第二操作范围,能够使立起台60立起至最大角度位置θ2max。
例如,在从被检体的体内的目标部位采集细胞组织的情况下,如图11那样,使前端部34的超声波换能器50的超声波收发面与目标部位T附近的壁面S(体壁)抵接或者接近,利用通过超声波换能器50获取的超声波图像来确认目标部位T的位置。然后,作为处理器具而使穿刺针180(组织采集装置)贯通处理器具贯通通道,从前端部34的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需要说明的是,穿刺针180例如由筒状的护套构件182与贯通配置在护套构件182内的针管184构成,在使穿刺针180从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时,将针管184收容于护套构件182的内部。
接着,通过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来调整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调整穿刺针180从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的导出方向(导出角度),使穿刺针180朝向目标部位T的方向。然后,通过穿刺针180的操作部的操作使针管184的前端从护套构件182导出,将其前端从壁面S刺入至目标部位T。由此,能够向针管184的前端的内部获取目标部位T的细胞组织,在将穿刺针180从处理器具贯通通道拔取之后,能够从针管184采集目标部位T的细胞组织。
在这样的手术中,穿刺针180通常是外径越大,弯曲刚性越大,若弯曲刚性大,会产生操作线98的伸长或引线管99的缩短。因此,与不从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处理器具的情况相比,存在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相对于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变小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相对于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在初期设定为与不从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处理器具的情况相同的角度位置的情况,也存在因穿刺针180欲恢复直线状的复原力而使得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逐渐变小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立起操作杆74仅将上述的第一操作范围(参照图10)作为整个操作范围时,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范围变小,无法使立体台60立起至原本的最大角度位置θ2max。
另一方面,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越小、即穿刺针180的导出角度越小,在超声波图像内显现的被观察部位中的、从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的穿刺针180能够穿刺的部位越小,并且限制在靠近超声波换能器50的位置。因此,若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范围小,在目标部位T距离壁面S远等情况下,有时也难以进行前端部34的位置、朝向等的调整,使得目标部位T映入超声波图像内,并且使穿刺针180朝向目标部位T的方向。因而,为了容易进行前端部34的位置、朝向的调整,优选立起台60处于能够立起至最大角度位置θ2max的状态。
尤其是,在使立起台60立起至最大角度位置θ2max而使用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预先指定从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的穿刺针180的朝向,因此无须确认在超声波画像等中显现的穿刺针180的朝向就能够在超声波图像上预测穿刺针180(针管184)通过的位置。因而,无须确认在超声波图像等中显现的穿刺针180的朝向,仅通过确认在超声波图像中显现的目标部位T的位置,就能够以使目标部位T存在于穿刺针180的朝向上的方式调整前端部34的位置、朝向等。另外,能够不省略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的微调,能够使立起台60的操作变容易。需要说明的是,在作为处理器具而使用穿刺针180以外的器具的情况下,也是相同的。
基于上述情况,如图10所示,对本实施方式的立起操作杆74设置有第一操作范围和第二操作范围,在该第一操作范围中,在不从前端部34导出处理器具的状态下,在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范围内牵引操作线98,在该第二操作范围中,在比第一操作范围更大幅度操作立起操作杆74的情况下,进一步牵引操作线。
图12示出从前端部34(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弯曲刚性大的处理器具的状态下的、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范围与立起台60的立起动作范围的关系图。
根据该图,当向立起侧操作立起操作杆74,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从最小角度位置θ1min逐渐增大时,立起台60逐渐立起,处理器具的导出角度也与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一起逐渐增大。但是,也有在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从最小角度位置θ1min变化规定角度量之前的范围内,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不发生变化的情况。
然后,在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达到成为上述的第一操作范围与第二操作范围的分界线的角度位置θ1a时,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不达到立起动作范围中的最大角度位置θ2max,而是达到比最大角度位置θ2max小的角度位置θ2a。
因而,在仅能够在第一操作范围内对立起操作杆74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无法使立起台60立起至最大角度位置θ2max,而限制为立起至角度位置θ2a。
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由于立起操作杆74在比第一操作范围靠立起侧的部分具有第二操作范围,因此若向立起侧进一步操作立起操作杆74,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从角度位置θ1a逐渐增大,则立起台60进一步立起,处理器具的导出角度也与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一起逐渐增大。
并且,当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达到最大角度位置θ1max以下的规定的角度位置θ1b时,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θ2达到立起动作范围中的最大角度位置θ2max。
由此,在从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弯曲刚性大的处理器具的状态下,即便是立起台60仅在立起操作杆74的第一操作范围内不立起至最大角度位置θ2max的情况,通过使立起操作杆74移动至比第一操作范围大的第二操作范围的角度位置θ1b、或者比角度位置θ1b大的角度位置,也能够使立起台60立起至立起动作范围的最大角度位置θ2max。
需要说明的是,若考虑需要使用立起操作杆74的第二操作范围的情况与不需要使用的情况,从操作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立起操作杆74的第一操作范围相对于整个操作范围占40%以上且7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上且70%以下。
接下来,说明在上述图1~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设置有用于识别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范围(角度位置θ1)是否为最小角度位置θ1min、以及处于第一操作范围与第二操作范围中的哪一者的标识的情况下的方式。
图13是放大示出在操作部12(壳体13)的下表面13D的与立起操作杆74的手指钩挂部158对置配置的部分的图。需要说明的是,手指钩挂部158由单点划线表示。
如该图所示,在操作部12的下表面13D,设置有与下表面13D不同颜色的标识200。标识200例如既可以通过涂料等直接标记在下表面13D,也可以是固定在下表面13D的板构件,向下表面13D设置标识的手段不限。
另外,标识200沿着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方向、即从操作部12的基端侧朝向前端侧的方向(前后方向)具有长条状的形状,具有在基端侧宽度较小的小宽度部200a以及在前端侧宽度较大的大宽度部200b。
该标识200设置于在立起操作杆74设定于图中(A)所示的整个操作范围的基端位置(最小角度位置θ1min)的状态下,被立起操作杆74的手指钩挂部158遮挡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立起操作杆74设定于基端位置的状态与如上述那样立起台60设定于立起动作范围的最小角度位置θ2min时的状态相当。
然后,标识200的小宽度部200a的基端200e配置在与该状态下的立起操作杆74的手指钩挂部158的基端158e大致一致(沿前后方向大致一致)的位置。
因而,在向立起侧操作立起操作杆74并设定在比基端位置靠前端侧的角度位置,且立起台60设定为从最小角度位置θ2min立起的状态时,设定为标识200的小宽度部200a露出且操作者能够目视确认的状态。
另外,标识200的大宽度部200b的基端200m配置在与立起操作杆74如该图(B)所示那样设定在成为第一操作范围与第二操作范围的分界线的角度位置θ1a的状态时的手指钩挂部158的基端158e大致一致(沿前后方向大致一致)的位置。
因而,在向比第一操作范围靠立起侧的位置大幅操作立起操作杆74,且起立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形成为比角度位置θ1a大的第二操作范围的角度位置时,形成标识200的大宽度部200b露出且操作者能够目视确认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该图(C)的立起操作杆74示出角度位置θ1是最大角度位置θ1max时的情况。
由此,根据标识200的小宽度部200a是否露出、即小宽度部2a是否被目视确认,能够知晓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是否是最小角度位置θ1min,能够知晓立起台60是否从最小角度位置θ2min立起。
由此,在插入部10相对于体内进行插拔时,操作者能够容易知晓立起台60是否处于倒伏的状态,能够防止在立起台60立起的状态下进行插入部10的插拔操作、弯曲部32的弯曲操作等。另外,由于只是在操作部12上设置标识200,能够简单且低价地实现。
另外,根据标识200的大宽度部200b是否露出、即是否目视确认到大宽度部200b,操作者能够知晓立起操作杆74是否移动至第二操作范围,在不从前端部34(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处理器具的状态、或者导出弯曲刚性小的处理器具的状态下,能够知晓立起台60是否设定在最大角度位置θ2max。
以上,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标识200仅是一例,只要能够识别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是否为最小角度位置θ1min、以及处于第一操作范围与第二操作范围中的哪一者,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
例如,在立起操作杆74设定于最小角度位置θ1min的状态下,标识200也可以不使整体被立起操作杆74遮挡,也可以前端侧露出。另外,小宽度部200a与大宽度部200b的宽度的大小关系可以是相反的,可以采用相同宽度或者不同宽度的不同形态(颜色、图案等)。
另外,如图14所示,也可以采用由标识202与标识204构成的标识,该标识202在图13的标识200中仅保留小宽度部200a的基端部分与大宽度部200b的基端部分而构成。标识202与标识204也可以具有相同的宽度。
另外,标识也可以构成为仅能够识别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是否为最小角度位置θ1min、以及位于第一操作范围与第二操作范围中的哪一者中的任一方,图13的标识200也可以仅由小宽度部00a与大宽度部200b中的任一方构成,图14的标识也可以仅由标识202与标识204中的任一方构成。
此外,即便在立起操作杆74不具有第二操作范围而仅具有第一操作范围的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表示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为最小角度位置θ1min的标识也是有效的。
接下来,说明在上述图1~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或者设置有上述图13以及图14所示的标识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设置有在立起操作杆74被操作至第二操作范围时卡定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旋转)的卡定机构(负载产生机构)的情况下的方式。
图15是示出图7的操作部内动力传递机构90中的立起操作杆74、连结构件156、旋转筒154以及固定轴152的图,图16是放大示出设置于操作部内动力传递机构90的卡定机构的立体图。
如上述图所示,在与立起操作杆74的旋转操作一并绕轴150x旋转的旋转筒154以及经由支承部13b固定于壳体13的固定轴152之间,设置有在立起操作杆74被操作至第二操作范围时卡定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的卡定机构210。
卡定机构210包括固定部212和可动部214,该固定部212通过固定于固定轴152而设于操作部12(壳体13),该可动部214通过固定于旋转筒154而与立起操作杆74设为一体,且相对于固定部212移动。
固定部212由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213a的圆板状的板状构件213构成,在贯通孔213a中插入固定轴152的细径部152b,通过螺钉等固定于固定轴152的粗径部152a与细径部152b的连结部分、即台阶部152c。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部212的中心轴与轴150x同轴配置。
另外,如图16所示,在固定部212的外周缘部设置有从平坦的板面213b向可动部214侧突出的卡定销220。卡定销220相对于绕轴150x方向具有山型形状(chevron shape)。
另一方面,可动部214通过如图16所示那样使能够弹性变形的细长的两个板状构件240、242重叠而构成,上述板状构件240、242的两端部通过螺钉等固定于从旋转筒154的基端侧的端部朝径向突出的两个凸部155。并且,由上述板状构件240、242构成的可动部214配置在与固定部212的外周缘部对置的位置。
另外,在板状构件240、242中的、配置在固定部212侧的板状构件240上设置有从平坦的板面240a向固定部212侧突出的卡定突起244。卡定突起244相对于绕轴150x方向具有山型形状。
由此,板状构件240、242作为弹性变形的弹性支承构件而支承卡定突起244。需要说明的是,可动部214也可以仅由一个板状构件240构成,以下,对可动部214仅由板状构件240构成的情况进行说明。
这样构成的固定部212的卡定销220与可动部214的卡定突起244配置在与相对于轴150x具有相同直径的圆筒面交叉的位置,并且将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配置为如下距离:当可动部21通过立起操作杆74的旋转操作与旋转筒154一起绕轴150x旋转时,卡定销220与卡定突起244接触。
图17是将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的沿周向(绕轴150x的方向)的结构展开成平面并简单示出的图,且是示出与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之间的关系的图。
首先,将可动部214的卡定突起244(卡定突起244的中心)设定于绕轴150x的回转角度θ3的位置时的卡定突起244的位置表示为角度位置θ3,将固定部212的卡定销220(卡定销220的中心)设置于绕轴150x的旋转角度θ4的位置时的卡定销220的位置表示为角度位置θ4。另外,若将卡定突起244的旋转自如的旋转角度范围、即能够移动的移动范围称为整个移动范围,则将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设定于整个操作范围中的最小角度位置θ1min时的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θ3作为整个移动范围中的最小角度位置而用θ3min表示,将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设定于整个操作范围中的最大角度位置θ1max时的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θ3作为整个移动范围中的最大角度位置而用θ3max(>θ3min)表示。
此时,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θ3如该图所示那样在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为最小角度位置θ1min时成为整个移动范围中的最小角度位置θ3min,在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为最大角度位置θ1max时成为整个移动范围中的最大角度位置θ3max。
并且,与立起操作杆74的从最小角度位置θ1min至最大角度位置θ1max的范围内的移动一并地使卡定突起244在从最小角度位置θ3min至最大角度位置θ3max的范围内移动。
另一方面,卡定销220设置在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至少设定于第二操作范围时的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θ3的范围内。即,若将立起操作杆74处于第一操作范围与第二操作范围的分界线、即角度位置θ1a时的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θ3设为θ3a,则卡定销220设置在角度位置θ4与至少为角度位置θ3a以上且角度位置θ3max以下的角度位置即θ3b对应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该图并非意味着卡定突起244相对于立起操作杆74设置在绕轴150x方向的相同旋转角度的位置,卡定突起244与立起操作杆74的相对位置关系不特别限定。
根据这样的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的配置,若从最小角度位置θ1min向立起侧操作立起操作杆74,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增大,则卡定突起244也向立起侧移动,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θ3从最小角度位置θ3min逐渐增大。需要说明的是,与卡定突起244相关的立起侧是指,可动部214(卡定突起244)相对于固定部212(卡定销220)的移动方向上的使立起台60立起的方向,倒伏侧是指使立起台60倒伏的方向。
并且,若立起操作杆74向第二操作范围移动,卡定突起244移动至角度位置θ3b,则卡定突起244的立起侧的倾斜面224u与卡定销220的倒伏侧的倾斜面220d抵接并卡合。由此,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在倒伏侧卡合,对卡定突起244朝向立起侧的移动施加负载,立起操作杆74朝向立起侧的移动被卡定。
需要说明的是,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的倒伏侧的卡合是指,卡定突起244的起立侧的倾斜面244u与卡定销220的倒伏侧的倾斜面220d抵接时、即卡定突起244相对于卡定销220位于倒伏侧时的卡合。与之相反,立起侧的卡合是指,卡定突起244的倒伏侧的倾斜面244d与卡定销220的立起侧的倾斜面220u抵接时、即卡定突起244相对于卡定销220位于立起侧时的卡合。
此时,当通过操作者对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对卡定突起244(可动部214)向解除卡合的立起侧施加恒定以上的力量时,支承卡定突起244的板状构件240发生弹性变形,卡定突起244越过卡定销220。由此,解除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的倒伏侧的卡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与解除卡合的主旨相关的记载是指,若为倒伏侧的卡合,则通过卡定突起244朝向立起侧的移动,卡定突起244越过卡定销220,若为立起侧的卡合,则通过卡定突起244朝向倒伏侧的移动,卡定突起244越过卡定销220。
在解除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的倒伏侧的卡合之后,进一步向立起侧操作立起操作杆74,当卡定突起244向立起侧移动时,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θ3从角度位置θ3b增大。然后,当立起操作杆74达到最大角度位置θ1max时,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θ3成为角度位置θ3max。
另一方面,在解除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的倒伏侧的卡合之后,在卡定突起244的倒伏侧的倾斜面244d与卡定销220的立起侧的倾斜面220u抵接时的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c(参照图17)中,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在立起侧卡合,对卡定突起244朝向倒伏侧的移动施加负载。由此,立起操作杆74朝向倒伏侧的移动被卡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在立起侧卡合的情况以及在倒伏侧卡合的情况下,准确而言,上述情况下的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θ3以及立起操作杆4的角度位置θ1是不同的。然而,由于上述角度位置之差较小,因此,以下,在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卡合的情况下,在立起侧与倒伏侧的任一种卡合中,均以卡合时的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作为卡定销220的角度位置,以卡合时的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作为与该卡合时的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对应的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
在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在立起侧卡合的情况下,当通过操作者对起立操作杆74的操作对卡定突起244(可动部214)向解除卡合的倒伏侧施加恒定以上的力量时,即,对卡定突起244的朝向倒伏侧的移动施加为了解除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的立起侧的卡合所需要的力量以上的力量时,与上述的情况相同地解除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在立起侧的卡合。然后,当进一步向倒伏侧操作立起操作杆74时,卡定突起244与立起操作杆74一起向倒伏侧移动,当立起操作杆74达到最小角度位置θ1min时,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θ3成为最小角度位置θ3min。
然而,在从前端部34(处理器具导出部58)导出处理器具的情况下,向立起台60施加处理器具欲恢复直线状态的复原力,经由操作线98、滑块96以及旋转筒154对可动部214施加朝向倒伏侧的力。另一方面,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在立起侧的卡合无法通过上述那样的从处理器具施加的力量容易地解除。
因而,当向立起侧操作立起操作杆74,并在第二操作范围中使卡定突起244向比与卡定销220卡合的角度位置θ3b更靠立起侧的位置移动时,即便操作者从立起操作杆74松开手指,或者不使用较大的保持力来保持立起操作杆74的位置,也能够将立起操作杆74卡定于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在立起侧卡合时的位置,能够维持立起台60的角度位置以及处理器具的导出角度。
尤其是,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在立起操作杆74由左手的大拇指操作、并且在处理器具的弯曲刚性较大的情况下使立起台60立起至最大角度位置θ2max时,需要如图33那样使大拇指的关节大幅弯曲,将立起操作杆74操作至第二操作范围。并且,在不具有卡定机构210的情况下,由于需要克服处理器具欲恢复直线状态的复原力而持续对立起操作杆74施加朝向立起侧的力,因此对手指造成负担。然而,通过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卡定机构210使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在立起侧卡合,操作者能够使大拇指离开立起操作杆74,或者不需要对起立操作杆74持续施加较大的力,减轻操作负担。
接着,对固定部212的卡定销220的设置位置进行说明。图17示出卡定销220的设置位置是,在立起操作杆74被操作至第二操作范围时可动部214的卡定突起244移动的角度位置的范围内、即从角度位置θ3a至角度位置θ3max的范围内的任意的角度位置θ3b的情况,设置位置不限于是特定的位置,也可以如下那样设置为特征性的角度位置。
图18是与图17同样地一并示出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的沿着周向的结构以及与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之间的关系的图。该图中的卡定销220设置在与卡定突起244的最大角度位置θ3max大致一致的角度位置。由此,在将立起操作杆74操作至最大角度位置θ1max时,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在立起侧卡合。因而,能够在最大角度位置θ1max卡定立起操作杆74朝向倒伏侧的移动。
如此,通过在最大角度位置θ1max卡定立起操作杆74,除了从前端部34导出的处理器具为预想外的处理器具的情况之外,与处理器具的弯曲刚性的大小无关,均能够在最大角度位置θ2max(最大立起位置)保持立起台60。
图19是与图17同样地一并示出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的沿着周向的结构以及与立起操作杆74的角度位置θ1之间的关系的图。
该图中的卡定销220设置在与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θ3a大致一致的角度位置。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θ3a是如上述那样立起操作杆74位于第一操作范围与第二操作范围的分界线、即角度位置θ1a时的卡定突起244的角度位置。
由此,在立起操作杆74被操作至第一操作范围与第二操作范围的分界线、即角度位置θ1a时,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在立起侧卡合。因而,能够在角度位置θ1a处卡定立起操作杆74朝向倒伏侧的移动。
如此,通过在最大角度位置θ1a卡定立起操作杆74,若从前端部34导出的处理器具的弯曲刚性为通常的大小,则能够在最大角度位置θ2max(最大立起位置)保持立起台60。
另外,在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在立起侧卡合之前,卡定突起244与卡定销220在倒伏侧卡合,通过操作者对立起操作杆74进行操作,对卡定突起244施加朝向立起侧的恒定以上的力量,从而倒伏侧的卡合被解除,形成立起侧的卡合。因而,操作者能够通过立起操作杆74朝向立起侧的操作所需要的力量的急剧变化而知晓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已从第一操作范围移至第二操作范围。
以上,上述实施方式的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只要具有彼此卡合的部分、即卡定销220与卡定突起244即可,或者只要在此基础上还具有支承卡定突起244的弹性支承构件即可,其他部分能够变更为任意结构。例如,卡定销220也可以不形成为圆板状的板状构件213,而是形成为具有仅与设置卡定销220的位置处的边缘对应的大小的板状构件,将该板状构件固定于固定轴152的台阶部152c。另外,固定部212也可以不固定于固定轴152的台阶部152c,而是固定于在操作部12的壳体13上固定的任意的构件,可动部214也可以不固定于从旋转筒154的基端侧的端部朝径向突出设置的凸部155,而是固定于旋转筒154的任意的位置、或者与立起操作杆74连结的任意构件的任意位置。另外,支承可动部214的卡定突起244的弹性支承构件也可以不是如上述那样中央部能够弹性变形且两端部固定的板状构件240、242,只要利用弹簧等任意弹性构件支承卡定突起244即可,弹性支承构件也可以整体与平面相面对并固定于旋转筒154等构件。
另外,作为卡定机构210,也能够使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彼此采用对方的结构。即,对于具有任意结构的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的卡定机构210,也能够采用将该固定部212的结构设为可动部的结构、将可动部214的结构设为固定部的结构的方式的卡定机构。
与上述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相关的能够变更的内容也适用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于上述的卡定机构210及其周边部的变形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变更的部分,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部分的构成要素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而采用。
首先,对卡定机构210的可动部214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图15~图19所示的卡定机构210中,利用固定部212的卡定销220与可动部214的卡定突起244的凸部彼此的卡合来卡定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但是也可以使用摩擦板作为可动部214,利用基于摩擦的卡合来卡定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
图20是示出该情况下的卡定机构210的沿着周向的结构的图。如该图所示,可动部214由摩擦板260以及支承摩擦板260的板簧262构成。由此,在立起操作杆74被操作至第二操作范围时,固定部212的卡定销220作为滑动接触构件与摩擦板260滑动接触(卡合),并且通过板簧262与摩擦板260压接而产生摩擦力。由此,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被卡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方式中,能够替代卡定销220而使用与摩擦板260滑动接触并产生摩擦力的任意形状的滑动接触构件。
接下来,对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5~图19所示的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采用具备一个卡定销220的结构,但是作为具备多个卡定销的结构,也能够在立起操作杆74被操作至第二操作范围时,在多个位置卡定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
图21是与图17同样地示出该情况下的卡定机构210的沿着周向的结构的图。如该图所示,固定部212具有沿可动部214的移动方向配置于不同的角度位置θ4a、θ4b、θ4c的三个卡定销220a、220b、220c。由此,在立起操作杆74被操作至第二操作范围时,可动部214的卡定突起244当移动至角度位置θ4a、θ4b、θ4c中的任一位置时与卡定销220a、220b、220c中的任一者卡合。由此,在第二操作范围的三处位置卡定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部212所具有的卡定销也可以不是三个,而是两个或者四个以上的多个,并且,设置多个卡定销的角度位置可以是等间隔,也可以不是等间隔。
另外,固定部212中的多个卡定销也可以不是像图21的方式那样分散配置,而是如图22所示那样连续地配置卡定销220e。在该情况下,上述卡定销220e相当于锁定齿272,能够通过图23所示的锁定板270形成。由此,能够在立起操作杆74的第二操作范围的连续位置卡定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需要说明的是,锁定齿272既可以配置在与第二操作范围内的整体对应的范围(角度位置θ3a~角度位置θ3max),也可以配置在局部的范围。
此外,也可以在立起操作杆74的第二操作范围的整体或者局部范围内平滑地卡定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图24示出该情况下的固定部212的形态。该图所示的固定部212由沿着可动部214的移动方向配置的摩擦板280以及支承摩擦板280的板簧282构成。并且,在立起操作杆74被操作至第二操作范围时,可动部214的卡定突起244作为滑动接触构件而与摩擦板280滑动接触,并且,通过板簧282与摩擦板280压接而产生摩擦力。由此,在立起操作杆74的第二操作范围内的连续位置卡定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方式中,能够替代卡定突起44而使用与摩擦板280滑动接触并产生摩擦力的任意形状的滑动接触构件。另外,摩擦板280既可以配置在与第二操作范围内的整体对应的范围(角度位置θ3a~角度位置θ3max)内,也可以配置在局部范围内。
以上的图21~图24所示的结构的固定部212并非仅设置在与立起操作杆74的第二操作范围对应的范围(角度位置θ3a~角度位置θ3max)内,也可以设置在立起操作杆74的第一操作范围(角度位置θ3min~角度位置θ3a)。另外,即便是立起操作杆74仅具有第一操作范围的形态,也能够设置具有图21~图24所示的结构的固定部212的卡定机构。
接下来,说明在上述任意的实施方式的卡定机构210中,设置使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从而使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在卡合状态与非卡合状态之间切换的切换机构的情况。
首先,说明通过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而使可动部214移动,改变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的相对距离的方式。
在图25中,示出了图7中的壳体13、框架构件160、立起操作杆74、连结构件16、旋转筒154、固定轴152以及框架构件160、图15中的卡定机构21的固定部212以及可动部214。如该图所示,在旋转筒154的外周面沿着周向形成两条槽290、292。另一方面,在固定于壳体13的环状的框架构件160的内周面的多个位置固定球塞296。球塞296在其前端部具有球,该球向前端方向被施力而局部向外部露出并能够出没,从该球塞296的前端部露出的球与旋转筒154的两条槽290、292中的任一槽卡合。
另外,旋转筒154被支承为相对于固定轴152能够沿轴150x方向移动,并且被支承为能够移动至槽290与球塞296卡合的位置、以及槽292与球塞296卡合的位置。由此,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在旋转筒154的槽292与球塞296卡合时,形成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卡合的卡合状态,在旋转筒154的槽290与球塞296卡合时,形成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不卡合的非卡合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卡合的卡合状态、以及不卡合的非卡合状态是指,在如图17所示的方式那样由卡定销(220)与卡定突起(244)构成卡定机构210的情况下,卡定销与卡定突起卡合的状态(能够卡合的状态)、以及不卡合的状态(不能卡合的状态)。在如图20所示的方式那样由摩擦板(260)与滑动接触构件(卡定销220)构成卡定机构210的情况下,表示摩擦板与滑动接触构件进行滑动接触的状态(能够滑动接触的状态)、以及不进行滑动接触的状态(不能滑动接触的状态)。
由此,在为了使立起台60进行立起动作而对立起操作杆74进行旋转操作时等,当将立起操作杆74向主轴150的前端侧推出时,如图26所示那样使旋转筒154移动至旋转筒154的槽290与球塞296卡合的位置,能够将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设为非卡合状态。由此,即便在利用卡定机构210卡定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的情况下,也无须施加较大的力量就能够进行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另外,能够在不受到卡定机构210所带来的负载的情况下对立起操作杆74进行操作。
另一方面,当将立起操作杆74向主轴150的基端侧压入时,如图25那样使旋转筒154移动至旋转筒154的槽292与球塞296卡合的位置,能够将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设为卡合状态。由此,能够利用卡定机构210卡定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
接下来,说明使固定部212移动来改变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的相对距离的方式。
在图27中,示出了图15中的立起操作杆74、连结构件156、旋转筒154、固定轴152、卡定机构21的固定部212以及可动部214。如该图所示,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固定于支承构件300。支承部材300是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的圆形状的板状构件,固定轴152贯通该贯通孔并与主轴150同轴配置。另外,在支承构件300上延伸设置有切换杆302,该切换杆302延伸至未图示的壳体(上述壳体13)的外部。然后,通过在沿着轴150x的方向上对该切换杆302进退操作,或者绕轴150x进行旋转操作,由此利用未图示的机构使支承构件300在沿着轴150x的方向上进退移动,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由此,能够通过切换杆302的操作使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在卡合状态与非卡合状态之间切换。
由此,即便在利用卡定机构210卡定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切换杆302的操作将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设为非卡合状态,也能够在不施加较大力量的情况下进行立起操作杆74的操作。另外,能够在不受到卡定机构210所带来的负载的情况下对立起操作杆74进行操作。
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切换杆302的操作将卡定机构210的固定部212与可动部214设为卡合状态,能够通过卡定机构210使立起操作杆74的移动卡定。
接下来,说明在上述任意的实施方式的卡定机构210中,使可动部214(卡定突起244)朝向立起侧移动所需的力量(第一力量)以及朝向倒伏侧移动所需的力量(第二力量)不同的情况。
首先,对第一力量比第二力量小的情况的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7等所示,卡定机构210设为,固定部212具有山型形状的卡定销220作为第一突起,可动部214具有山型形状的卡定突起244作为第二突起。另外,卡定突起244(可动部214)作为在立起台60立起时按压卡定销220的第一面而具有立起侧的倾斜面244u,作为在立起台60倒伏时按压卡定销220的第二面而具有倒伏侧的倾斜面244d。
在这样的方式中,该卡定突起244构成为,如图28所示,卡定突起244的立起侧的倾斜面244u的倾斜角度(相对于卡定突起244的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比倒伏侧的倾斜面244d小,呈非对称的山型形状。由此,卡定突起244与通过朝向倒伏侧的移动而越过卡定销220相比,更容易通过朝向立起侧的移动而越过固定部212的卡定销220。
即,若以卡定突起244通过朝向立起侧的移动而越过卡定销220时的力量作为第一力量,以卡定突起244通过朝向倒伏侧的移动而越过卡定销220时的力量作为第二力量,第二力量大于第一力量。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力量也能够称作卡定销220越过卡定突起244的立起侧的倾斜面244u时的力量,第二力量也能够称作卡定销200越过卡定突起24的倒伏侧的倾斜面244d时的力量。
另外,若以在使立起台60立起的方向上对立起操作杆74进行操作时向立起操作杆74施加的力量作为第一操作力量,以在使立起台60倒伏的方向上对立起操作杆74进行操作时向立起操作杆74施加的力量作为第二操作力量,通过采用该方式的卡定机构210,第一操作力量比第二操作力量小。
与之相反,在第一力量比第二力量大的情况下,如图29所示,卡定突起244的倒伏侧的倾斜面244d的倾斜角度构成为比立起侧的倾斜面244u的倾斜角度小。
在该情况下,在使立起台60倒伏时向立起操作杆74施加的第二操作力量比在使立起台60立起时向立起操作杆74施加的第一操作力量小。
例如,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换能器50的内窥镜1的情况下,例如,在如图11所示那样将穿刺针180向目标部位T穿刺并进行组织采集时使用内窥镜1。此时,作为穿刺针180,有时使用弯曲刚性较大的穿刺针,在该情况下,对卡定突起244朝向倒伏侧的移动施加较大的力。因此,优选增大克服该力而卡定立起操作杆74朝向倒伏侧的移动的第二力量,并且减小卡定立起操作杆74朝向起立侧的移动的第一力量,减轻操作负担,即,优选如图28那样使第二力量大于第一力量。
另一方面,在如十二指肠镜那样在插入部的前端部的侧面具备由照明部以及观察部构成的侧视型的内窥镜观察机构的内窥镜中,在ERCP的手术中使用引导线的情况下,考虑将上述的卡定机构210对立起操作杆74朝向倒伏侧的移动进行的卡定用于引导线的锁定。在该情况下,在以利用立起台60使引导线大幅弯曲的位置作为锁定位置的情况下,在使用柔软性低的处理器具时,当在锁定位置进行锁定时,处理器具也有可能破损。因此,优选增大卡定立起操作杆74朝向立起侧的移动的第一力量,以便向使用者通知操作范围到达引导线的锁定位置的情况、即脱离通常的操作范围的情况,减小卡定立起操作杆74朝向倒伏侧的移动的第二力量,减轻操作者的操作负担。即,如图29那样,优选第一力量大于第二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8以及图29中,仅示出一个固定部212中的卡定销220,但对于如图21、图22所示的方式那样设置多个卡定销220(卡定销220e)的方式,也能够应用图28以及图29所示的方式。
另外,上述方式在立起操作杆74仅具有第一操作范围的情况下,对该第一操作范围应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卡定机构时也是有效的。
另外,作为使第一力量与第二力量不同的卡定机构的其他方式,也能够如图30那样构成。对于该图中的卡定机构210,如图17等所示,可动部214具有山型形状的卡定突起244作为第一突起。
另一方面,固定部212具有形成有凹部312a的支承构件312,卡定销310作为第二突起通过轴31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该凹部312a。
卡定销310的一部分从凹部312a突出配置,在该突出的部分(突出部310t)形成有在立起台60立起时按压卡定突起244(与卡定突起244的立起侧的倾斜面244u抵接)的第一面310d、以及在立起台60倒伏时按压卡定突起244(与卡定突起244的倒伏侧的倾斜面244d抵接)的第二面310u。
另外,在卡定销310上设置有凸部310a,该凸部310a在凹部312a的内部被弹簧316向以轴314为中心的图中逆时针方向(突出部310t向倒伏侧倾斜的方向)施力。另一方面,凸部310a通过与在凹部312a的开口部分突出形成的卡定部312b抵接,由此限制了凸部310a朝向图中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由此,在如该图所示可动部214向倒伏侧移动时,卡定突起244的倒伏侧的倾斜面244d与卡定销310的立起侧的第二面310u抵接。此时,卡定销310的突出部310t向倒伏侧被按压,卡定销310向图中逆时针方向被按压。然而,由于朝向该方向的旋转被卡定部312b限制,因此,此时的卡定销310的旋转量(第二旋转量)较小。
另一方面,在向立起侧操作立起操作杆74,可动部214向立起侧移动时,如图31所示,卡定突起244的立起侧的倾斜面244u与卡定销310的倒伏侧的第一面310d抵接。由此,卡定销310的突出部310t向立起侧被按压,卡定销310向图中顺时针方向被按压。此时的回转被卡定部312b限制,因此卡定销310的旋转量(第一旋转量)大于第二旋转量。
因此,卡定突起244越过卡定销310时的高度在向立起侧操作立起操作杆74时变小。
即,若以卡定突起244通过朝向立起侧的移动而越过卡定销310的倒伏侧的第一面310d时的力量作为第一力量,以卡定突起244通过朝向倒伏侧的移动而越过卡定销310的立起侧的第二面310u时的力量作为第二力量,第二力量大于第一力量。
在利用与图30、图31相同的结构使第一力量大于第二力量的情况下,只要使图30中的固定部212的结构左右反转即可。
以上的图28~图31所示的卡定机构210能够变更为将配置于固定部212的突起的结构与配置于可动部214的突起的结构调换的构造。即,能够将第一突起与第二突起中的任一方配置于固定部212,将另一方配置于可动部214。
以上,上述实施方式的卡定机构210不限于特定种类的内窥镜,能够应用于任意种类的内窥镜。
Claims (5)
1.一种内窥镜装置,具备:
插入部,其向体内插入;
操作部,其与所述插入部的基端侧连接设置;
处理器具立起台,其以立起自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具有从最小角度位置至最大角度位置的立起动作范围,该处理器具立起台引导从所述前端部导出的处理器具;
操作线,该操作线的一端与所述处理器具立起台连结,该操作线贯通所述插入部的内部;以及
立起操作构件,其设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操作线的另一端连结,该立起操作构件通过牵引所述操作线而使所述处理器具立起台立起,
所述立起操作构件具有第一操作范围以及第二操作范围,在该第一操作范围中,在形成不从所述前端部导出所述处理器具的状态时,在所述处理器具立起台的所述立起动作范围牵引所述操作线达到所述处理器具立起台的最大角度位置,在该第二操作范围中,在与在所述第一操作范围使所述处理器具立起台成为所述最大角度位置的位置相比向立起侧更大幅度地操作所述立起操作构件的情况下,以所述处理器具立起台维持为所述最大角度位置的状态进一步牵引所述操作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中,
在将所述立起操作构件的整个操作范围设为由所述第一操作范围以及所述第二操作范围构成的范围时,所述第一操作范围占所述立起操作构件的整个操作范围的40%以上且7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中,
在所述操作部上设有用于识别所述立起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处于所述第一操作范围与所述第二操作范围中的哪一者的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中,
在所述操作部上设有标识,该标识在所述处理器具立起台位于所述最小角度位置时被立起操作构件遮挡,并且在所述处理器具立起台位于从所述最小角度位置立起的状态的位置时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中,
该内窥镜装置还具备弯曲操作旋钮,该弯曲操作旋钮以转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操作部,对设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侧的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
所述立起操作构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旋转轴同轴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02576A JP6110828B2 (ja) | 2014-09-30 | 2014-09-30 | 内視鏡装置 |
JP2014-202576 | 2014-09-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55854A CN105455854A (zh) | 2016-04-06 |
CN105455854B true CN105455854B (zh) | 2020-09-25 |
Family
ID=55485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33532.3A Active CN105455854B (zh) | 2014-09-30 | 2015-09-29 | 内窥镜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78152B2 (zh) |
JP (1) | JP6110828B2 (zh) |
CN (1) | CN105455854B (zh) |
DE (1) | DE10201511635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MX2017014628A (es) * | 2015-08-11 | 2018-06-06 | Human Xtensions Ltd | Unidad de control para un endoscopio flexible. |
WO2018070519A1 (ja) * | 2016-10-14 | 2018-04-19 | Hoya株式会社 | 内視鏡および内視鏡用キャップ |
CA3049797A1 (en) * | 2017-02-01 | 2018-08-09 |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 Endoscope having multiple viewing directions |
CN110352031B (zh) | 2017-03-03 | 2023-01-17 | 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 装置末端 |
JP7114618B2 (ja) * | 2017-09-28 | 2022-08-0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内視鏡 |
WO2019187390A1 (ja) * | 2018-03-28 | 2019-10-03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及び長尺部材の取付け方法 |
CN112672674B (zh) * | 2018-09-10 | 2023-11-14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内窥镜 |
US11607122B2 (en) * | 2018-10-01 | 2023-03-21 | Medivators Inc. | Hands-free mechanical manipulation of duodenoscope elevator during cleaning |
JP7145982B2 (ja) * | 2019-02-07 | 2022-10-03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 |
US12096915B2 (en) * | 2019-03-11 | 2024-09-24 | Gyrus Acmi, Inc. | Sheath location indicator and overextension preventer |
AU2021251111A1 (en) * | 2020-04-08 | 2022-09-22 |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 Locking mechanisms for endoscopic devices |
WO2022074473A1 (en) * | 2020-10-06 | 2022-04-14 | Baylis Medical Company Inc. | Steerable medical device, handle for a med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medical device |
JP2024501970A (ja) * | 2020-12-31 | 2024-01-17 | ボストン サイエンティフィック サイムド,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医療デバイスアクチュエータ |
DE102021102011A1 (de) | 2021-01-28 | 2022-07-28 | Ambu A/S | Zweiebenen-Biegeendoskop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73955A1 (en) * | 2001-10-12 | 2003-04-17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Endoscope system and medical treatment method |
CN101011273A (zh) * | 2006-01-31 | 2007-08-08 | 伊西康内外科公司 | 具有反馈系统的外科器械 |
US20090054727A1 (en) * | 2005-03-31 | 2009-02-26 |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 Endoscop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117236U (zh) | 1977-02-24 | 1978-09-18 | ||
JPS6115841Y2 (zh) | 1978-08-24 | 1986-05-16 | ||
JPS632007Y2 (zh) | 1981-05-14 | 1988-01-19 | ||
JPH0556912A (ja) | 1991-08-30 | 1993-03-09 | Toshiba Corp | 超音波内視鏡装置 |
JP3327950B2 (ja) * | 1992-06-17 | 2002-09-24 |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超音波内視鏡 |
US6283951B1 (en) * | 1996-10-11 | 2001-09-04 | Transvascular,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drugs to selected locations within the body |
US5882293A (en) | 1996-09-05 | 1999-03-16 |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reatment 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 |
JP4716594B2 (ja) | 2000-04-17 | 2011-07-06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 |
US6582357B2 (en) * | 2000-05-24 | 2003-06-24 | Pentax Corporation | Treating instrument erecting device for use in endoscope |
US6666847B2 (en) * | 2001-05-18 | 2003-12-23 | Us Endoscopy Group, Inc. | Duodenoscope needle |
JP4488280B2 (ja) * | 2002-06-07 | 2010-06-23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用処置具および内視鏡装置 |
JP2005218683A (ja) * | 2004-02-06 | 2005-08-18 | Pentax Corp | 内視鏡用把持鉗子の操作部 |
JP4473027B2 (ja) | 2004-03-31 | 2010-06-0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内視鏡 |
US20050228403A1 (en) * | 2004-03-31 | 2005-10-13 | Manoa Medical, Inc., A Delaware Corporation | Tissue cutting devices and methods |
JP4009621B2 (ja) * | 2004-07-02 | 2007-11-21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 |
JP2007185495A (ja) * | 2006-01-13 | 2007-07-26 |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 オーバーチューブ |
JP4827598B2 (ja) | 2006-04-26 | 2011-11-30 | Hoya株式会社 | 内視鏡の湾曲保持機構 |
JP4970877B2 (ja) * | 2006-05-17 | 2012-07-11 |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内視鏡 |
US8216211B2 (en) * | 2006-10-09 | 2012-07-10 | Brianlab Ag | Holding device for medical instruments |
JP5213201B2 (ja) * | 2008-02-27 | 2013-06-19 | 国立大学法人浜松医科大学 | 体内挿入器具の種類を識別可能な手術支援システム |
US7641480B1 (en) | 2008-06-18 | 2010-01-05 | Volcano Corporation | Axial multi-wire barrel connector for interconnecting a controller console to catheter including a distally mounted ultrasound transducer assembly |
JP5313068B2 (ja) * | 2009-03-09 | 2013-10-0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側視内視鏡装置 |
JP5430299B2 (ja) | 2009-09-03 | 2014-02-26 | Hoya株式会社 | 回転操作部の回転位置保持機構 |
JP5393383B2 (ja) * | 2009-09-30 | 2014-01-22 | Hoya株式会社 | 内視鏡の処置具起上操作装置 |
WO2011148894A1 (ja) * | 2010-05-28 | 2011-12-01 |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内視鏡 |
US10092726B2 (en) * | 2012-02-09 | 2018-10-09 | Bluegrass Vascular Technologies, Inc. | Occlusion access system |
WO2014038638A1 (ja) * | 2012-09-05 | 2014-03-13 |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超音波内視鏡 |
JP5683614B2 (ja) * | 2013-01-08 | 2015-03-1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超音波内視鏡 |
EP2950701B1 (en) | 2013-02-01 | 2021-03-10 |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 Endoscope with pannable camera |
CN103381087B (zh) * | 2013-07-29 | 2015-07-15 | 天津博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一次性内窥镜鞘 |
CN105592768B (zh) * | 2013-10-31 | 2018-05-04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医疗设备 |
EP3097843A4 (en) * | 2014-08-05 | 2017-10-25 | Olympus Corporation | Endoscope |
WO2016027574A1 (ja) * | 2014-08-19 | 2016-02-25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伝達機構と起上装置と挿入機器 |
JP5970144B1 (ja) * | 2014-08-25 | 2016-08-17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伝達機構と起上装置と挿入機器 |
-
2014
- 2014-09-30 JP JP2014202576A patent/JP6110828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9-22 US US14/860,954 patent/US10478152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9-28 DE DE102015116359.4A patent/DE102015116359A1/de active Pending
- 2015-09-29 CN CN201510633532.3A patent/CN1054558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73955A1 (en) * | 2001-10-12 | 2003-04-17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Endoscope system and medical treatment method |
US20090054727A1 (en) * | 2005-03-31 | 2009-02-26 |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 Endoscope |
CN101011273A (zh) * | 2006-01-31 | 2007-08-08 | 伊西康内外科公司 | 具有反馈系统的外科器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5116359A1 (de) | 2016-03-31 |
JP2016067768A (ja) | 2016-05-09 |
JP6110828B2 (ja) | 2017-04-05 |
US10478152B2 (en) | 2019-11-19 |
US20160089125A1 (en) | 2016-03-31 |
CN105455854A (zh) | 2016-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55854B (zh) | 内窥镜装置 | |
CN105455852B (zh) | 内窥镜装置 | |
CN105455853B (zh) | 内窥镜装置 | |
JP6148219B2 (ja) | 内視鏡装置 | |
JP6441393B2 (ja) | 内視鏡下外科手術装置及び外套管 | |
JP6220038B2 (ja) | 内視鏡下外科手術装置及び外套管 | |
JP6082469B2 (ja) | 内視鏡下外科手術装置及び外套管 | |
JPWO2015033908A1 (ja) | 内視鏡下外科手術装置、外套管、及び内視鏡 | |
WO2015033910A1 (ja) | 内視鏡下外科手術装置及び外套管 | |
US9339168B2 (en) | Endoscope operation portion structure | |
EP1935363A2 (en) | Organ anastomosis marker, marker positioning apparatus and transendoscopic gastrojejunal anastomosis procedure | |
JPWO2016052544A1 (ja) | 内視鏡用外科手術装置 | |
US10973501B2 (en) | Endoscopic treatment tool and handle | |
JPWO2016002835A1 (ja) | 医療用穿刺装置 | |
JP2005168882A (ja) | 内視鏡処置具システム | |
US20230389785A1 (en) | Endoscope | |
US20230233062A1 (en) | Endoscop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